正公文集序介绍

2024-04-15

正公文集序介绍(精选7篇)

篇1:正公文集序介绍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

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椅、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攻取刘樟,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篇2:正公文集序介绍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遗憾)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需要)文而显(显扬) ,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往昔;日前;以前。“当时门客今何在,畴昔交朋已疏索。”——骆宾王《畴昔篇》)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实现愿望。壮志未~)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来凡官僚豪绅的母亲不论在世与否,均称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

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古同“悌”, 敬爱哥哥,引申为顺从长上) ,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

答案:C(酬:实现。)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士有自京师来者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

B.尽以告之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

答案: 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答案: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答案:(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

(2)断句

篇3:正公文集序介绍

猛发兄在广西文坛名气不小, 一是他的名字特别“雷”, 在人人争往“先富起来”的道路奔跑的改革开发时代尤为响亮;二是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敏之在本世纪初时写了题为《双翼振翮齐显盛》的文章, 介绍雷耀发、雷猛发“兄弟二雷”, 扩张了他兄弟二人的影响。当然, 这些只是外在的东西。我认为, 雷猛发先生是品质高、成果多、特点鲜明且颇为阳光的学者。他的许多品质和特点, 令我敬佩和欣赏。

一是多才多能的本事。猛发兄以文学研究与评论在文艺界立足显名, 但又有多才多能的表现, 在文学研究、出版编辑、文学创作三个领域都有所成就。这三个领域中, 我认为他成就最大的还是在文学研究方面, 包括文学评论。我们可以看到, 在他的《残雨集》五卷文集中, 分量最大的是文学研究成果, 即第一卷的《作家之门》和第二卷的《一孔一得》, 《一孔一得》甚至有将近600个页码, 是五卷文集中最厚的一部。《作家之门》是他文学研究的代表作。写作该书时, 他翻阅了中外400多位著名作家的资料, 包括人生履历、创作成就, 研究了他们的创作感言和有关作品, 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文学创作和评论的经验体会, 进行充分的归纳和深入的思考, 探索出文学创作的一些共性的东西, 形成独到的认识与观点, 并寓理论观点于创作实例之中, 写成一本集理论性、资料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于情趣中显出理性的别开生面的创作理论专著, 对文学创作者是一部十分有益且有用的书, 发行后大受欢迎。收录在《一孔一得》中的文学理论和文艺评论文章也很有分量。他在壮族文学研究方面尤有建树。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他写出《壮族当代文学研究的总体构想》、《对新时期壮族文学现代意识的思考》、《民族化与壮族文学的发展》、《壮丽的南国长篇浪潮———广西三十年来少数民族长篇小说概述》等一批体宏旨深的大手笔文章, 初步形成了他对壮族文学研究的构架体系, 展现出独到的学术思想和巨大的学术张力。可惜后来没有见到他在这一领域里继续拓展。20年后的今天, 有关壮族文学的研究, 我认为进步不多, 大体还处于雷猛发先生当年文章的水平。猛发兄在出版编辑方面的业绩也很突出, 他曾先后在《学术论坛》、《沿海企业与科技》等期刊社工作十几年, 先后担任室主任、副总编、编辑部负责人等职, 在组稿、编稿、校对、审读等出版编辑业务方面技能高超, 业绩突出, 退休后仍被多个期刊社争相聘用。由于他在编辑工作和编辑业务上的精彩能力, 他还被出版管理机构聘为期刊审读员, 长期审读几种重要期刊。他对文学创作也十分痴迷, 早早就开始了文学创作, 写作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杂谈等, 如今累计有200多篇, 此次编印成《龙飞凤舞》、《凤舞龙飞》两卷, 分量不小。广西文化界人士能够同时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人才并不多, 像猛发兄这样能够同时从事研、创、编且都做得十分出色的三栖型作家, 更是凤毛麟角。其多才多能的本事, 令人艳羡。

二是勤奋踏实的品质。猛发兄出生于农民家庭, 从小接触乡村大众, 高中毕业后又回乡劳动两年后才重考大学, 他身上吸取了中国农民朴实勤劳务实等许多良好美德, 形成了勤奋踏实好学实干的素质。这些对他后来从事文学研究和创作与编辑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他无论从事文学研究工作或是编辑工作, 都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撰文写作时他认真查阅资料, 仔细阅读文本, 努力思考, 力求每写一篇文章都要有自己切身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参加学术研讨会, 都是认真写出文稿出席, 决不在会上东拉西扯, 敷衍乱谈。他在编辑刊物时, 编稿校对极其认真, 词义模糊时即查阅《词源》、《辞海》, 校对时以木尺逐行推移对校, 那认真精细的劲头, 是我们这一代编辑人员很难做到的。他在编辑出版岗位上的突出表现和精彩事例, 我们在《残雨集》的第4卷《凤舞龙飞》中的一篇题为《“星云”的胸怀》的文章中可以窥见一二。文章写他因审读《海外星云》杂志而与之形成的特殊交往, 感受到“星云”的博大胸怀。其实, 这“博大胸怀”, 正是猛发兄在审读中用“研究学问的认真”和“如履薄冰的谨慎”的工作态度所激发成的, 既是“星云”的博大胸怀, 也是猛发兄这位极端负责的审读员的博大胸怀。以如此品质造出的文章或书刊等精神产品, 能不干净精彩, 给人阅读的愉悦?我主编《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 在终审读他二审的稿件时, 常常会像读他写作的作品一样, 在他编改的文字中产生新鲜的感受, 获得新的知识。他的勤奋, 使他收获的文学成果也十分丰硕, 此次的五部文集, 字数已达200万。应看到, 这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年里有近一半的时间在编辑岗位工作的条件下所完成的, 实属不易。

三是健康阳光的心态。猛发兄不仅有健康的身板, 退休多年仍如年轻人般坚持工作, 曾经同时担任4个期刊的审读工作, 还时常写作各类文章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更值得赞赏的是他那健康阳光的心态。我在与他的交往中, 总是感到接收到正能量的信息。无论是周遭时势的变幻, 还是自身面对的世态炎凉, 以及工作生活中的繁杂苦恼, 他总是以一种阳光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去坦然承受, 从容应对, 从没见过消极灰暗的因子在他身上附着衍生。他的这种阳光心态及随之形成的学术姿态, 我认为来源于他胸怀中永远生存着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理想和为之献身的精神。他曾说, 他愿做一个“像安泰那样离不开本土本民族”、“像普罗米修斯那样掏出自己的心脏高举过头顶照耀本民族文学的前进道路”的“安泰·普罗米修斯”式的文艺评论家。这是何其高尚的境界, 何等高贵的精神。正因如此, 与他一道工作, 颇为舒坦宽心, 甚至十分享受。因而我喜欢邀约他一道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听他的会议演讲, 与他在旅行途中闲聊, 如同精神沐浴, 颇为享受, 常获教益。

篇4:《潘汉年文集》序

就汉年来说,虽然他不以诗名,不以小说名,不以文艺评论名,但他确有文学家的气质,不然,这些诗,这些小说,这些文艺评论和政论,也就写不出来了。

凭这个气质,他能够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受党的委托,从事上海的文化工作的领导。凭这个气质,他能够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党的委托,从事广泛的知识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凭这个气质,受党的委托,他能够在政治、军事各方面开展有利于争取抗日反蒋的联络活动。虽然三种工作的性质极不相同,但在汉年却是一回事。有那么一股才气,那么一股文采,他能够和做诗、写小说、写文评和政论那样,把这些工作,组成和谐的韵律、委婉的情节和严正的议论,收到明显的效果。特别在抗日战争中,就凭这个气质,才华横溢,使他的政治艺术达到了手挥五弦、目送飞鸿的境界。

以汉年的文学气质,要使不受历史命运的播弄,摆脱一九五五年的冤狱、摆脱十年“文革”的牵连,必然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央一系列的开放和改革政策,持积极的拥护态度。在这点上,我相信他不是消极的抵制者,而是相反,他定然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想方设法,坚决推进开放和改革工作,并做出显著的成绩。即令他今年到了八十岁,亦会早几年就退下来,信任一些有才华、有干劲的中青年干部独当一面,而自己则心安理得地退居二线。他不会在背后自命不凡、怪话连篇,这是肯定的。可惜他在九年前就凄惨的溘然长逝了,使得这就变成一场空话,但是,我是有根据的。

另一方面,以汉年的文学气质,要使不受历史命运的播弄,一直埋头于诗歌小说的创作,屈指计之,今恰满六十年,其所成就,岂仅止此笺笺一册,无疑,决不让当代的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而当出《潘汉年全集》若干卷。不过这仍然是一场空话,但是,我是有根据的。

长沙钟叔河同志告我:董慧同志故世时,其所在单位,以其并无政治问题,而但为“伴监”(守着汉年了其余生)的“犯属”(“犯人”潘汉年之“家属”),特草草为她开一追悼会,花圈上题“董慧女士”。这真值得苦笑。“伴监”、“犯属”两词是司法界的新发明,似应在《法律词典》中新列两目。至于小董之来自香港,而未称之为“董慧小姐”,已算很照顾了。现在不少大陆女士,多方营谋,以去香港、当小姐为荣。而此真正的香港小姐,乃不顾亲属劝诱,反以“伴监”“犯属”资格,安心立命、至死不悔。海誓山盟,天荒地老,岂止一个“女士”!实属我党模范党员!董慧“同志”之称,当之何愧!叔河早年下放劳动,恰和汉年夫妇同在湖南某茶场,故能言之凿凿如此。

海上陈子善、王自立两同志专力于新文学史的研究,因勤加搜讨,精事比排,辑为《潘汉年文集》一卷,谨制弁言,灵其鉴之。

一九八六年元宵之夜

篇5:我请“曾文正公”做老师

20 年前, 还是毛头小子的我刚参加工作, 所教非所学, 校长曾送我一套《 曾文正公全集》 , 并和我说:“ 曾国藩一介文人犹能带兵,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伙子, 好好干, 我看好你。 ”

没曾想, 这一读, 就是20 年, 且常读常新。 毛泽东说:“ 予于近人, 独服曾文正, 观其收拾洪杨一役, 完满无缺。 ”据说蒋介石的案头就摆着两本书, 一本是《 圣经》 , 另一本就是《 曾文正公全集》 。 曾国藩被人誉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这和他早期带兵拜明朝大将戚继光为“ 隔代师”, 并一生善于向他人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拜曾国藩为“ 隔代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不仅如此, 我还将这位“ 课外辅导”老师请到课堂上, 把它推荐给我的学生, 让他们也能从中汲取营养。从教以来, 每一届学生, 每一节班会, 我都会抽出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带领学生学习曾国藩的修身、治学之道, 从不曾间断, 并将曾国藩的“ 治军之道”因人因时制宜,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治班之道”。

考虑到初一学生年龄比较小, 我多采用讲故事、朗诵的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态度。 比如曾国藩曾记述了这样一件轶事:一天晚上, 他在家读书, 有篇文章重复读了多遍, 仍背不下来。这时, 家里来了个小偷, 小偷等啊等, 听曾国藩翻来覆去读那篇文章, 就是不去睡觉。 小偷实在忍不住了, 跳出来大声说:“ 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小偷将那篇文章流畅地背诵了一遍, 扬长而去。 有个著名的“ 一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1 万小时的锤炼, 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假设每天坚持3 个小时, 那么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0 年。这和“ 十年磨一剑”的说法不谋而合。

初二的学生, 经历了初一的懵懂, 又不知道初三的压力与紧张, 我就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向, 着重培养他们自己读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看完曾国藩的《 日课十二条》 之后许多学生不自觉应用到了自己的学习之中:“ 早起:黎明即起, 醒后不沾恋;读书不二:一书未完, 不看他书;读史:念二十三史, 每日圈点十页, 虽有事不间断。”更有学生把曾国藩的慎独之道发扬光大,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并亲书“ 慎独”二字挂在教室的黑板上面, 时刻警醒。

初三的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考虑到和高中的衔接, 自学能力格外重要。 俗话说, 会听课的学生, 成绩好一节课, 会上自习的学生, 成绩好一阵子, 会自学的学生, 成绩好一辈子。自学最大的困难便在于无人指点, 而曾国藩治学专精的观点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他说:“ 凡看书只宜看一种, 一种未毕而另换一种, 则无恒之弊, 终无一成;若同时并看数种, 尤难有恒, 将来必不能看毕一种, 不可不戒。 ”

再到后来, 《 百家讲坛》 播出郦波评说 《 曾国藩家训》 , 我曾带领学生一起观看, 后来还专门从网上下载下来, 刻成光盘, 并亲自购买了几十套书籍放在班级后面的图书角里, 供大家观看阅读。

篇6:《张岱年文集》序

余于一九二八年由燕京到清华,张先生已于是年毕业于师大一附中,同时被师大和清华录取。在清华上课月余,惟不习惯于当时清华之军事训练,又从清华退学回师大就读。清华亦不以为忤,毕业之后,仍按原计划聘为清华哲学系助教,并担任哲学概论课程。其时,张先生乃刚毕业之大学生,又非出自哲学专业,选课者除哲学系一年级生之外,亦有其他系高年级生,均翕服无闲言。盖张先生真正是一位如司马迁所说的“好学深思”之士,对于哲学重大问题“心知其意”。讲课者言之有物,听课者亦觉亲切有味矣。《周易·乾文言》有言:“修辞立其诚”,诚者无妄之谓也。“心知其意”则无妄。张先生初授课之成功,无妄之效也;其初发表文章之成功,亦无妄之效也。

张先生之学生有习篆刻者,欲治一闲章以相赠,请示印文,张先生命刻“直道而行”四字。余闻之曰:“此张先生立身之道也,非、闲章也!”张先生之木讷气质,至老不变。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直道而行则“刚毅”矣。“近仁”之言,其意当哉!张先生可谓律己以严,高自要求也。中国传统中的读书人,即所谓“士”者,生平所事,有二大端:一曰治学,二曰立身。张先生治学之道为“修辞立其诚”;立身之道为“直道而行”,此其大略也。

中国哲学史界同人,收集张先生五十余年来的重要论文和著作,编以为《文集》,命序于余。余谓张先生之学术主张已详书中,又何待序之赘言,以为蛇足乎?为张先生之为学与立身之道有尚未为世所注意者,故标而出之,以为书之引端。其“直道而行”乃张先生所自言;“修辞立其诚”乃余所窥测而得者,质之张先生以为然否?

抑有更进一义者,推本溯源,则立身与为学,初非两橛。“修辞立其诚”、“直道而行”只是一事。一事者何?诚而已矣。“修辞立其诚”,诚也;“直道而行”,亦诚也,一以贯之矣。诚乃《中庸》之中心思想,故曰:“不诚无物”。又日:“君子以诚之为贵”。有志者于此悟入而力行之,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周易·乾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张先生尝主此言以说明中国文化之精神。校之以《中庸》之意,“天行健”则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自强不息”则所谓“至诚无息也”。天之道出乎自然,人之道有待于有志者自勉之功夫。古人有言:“行百里者半九十”,亦“自强不息”“至诚无息”之意,言晚节之难也。余虽不敏,愿与张先生共勉之。

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序于北京友谊医院时年九十有三

篇7:正公文集序介绍

戴震不及而立之年便写出《六书论》《考工记图注》《尔雅文字考》等学术开山之作,及至他三十三岁带自己的作品进京时,京师文坛领袖纪晓岚一见他的著作便惊为天才,当时学术名流钱大昕等人也对他的学问称赞有加。之后,戴震开创了乾嘉考据学派之“皖派”,王念孙、段玉裁等学术大家均是戴震高足,戴震在学界的影响一时无双。五十三岁时仍为白衣的戴震,因其极高的学术声望被乾隆召为《四库全书》修纂官,破格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在有清一代是极为罕见的恩遇。

沈学子,即沈大成(1700-1771),字学子,号沃田,江苏华亭人。精通经史百家之书,及九宫、纳甲、天文、乐律、九章诸术,一生曾校订多部典籍,晚年游学维扬,客运使卢见曾所,交惠栋、戴震、王鸣盛等学术大家,学业益砺,被称为“一代通儒”。戴震在《序》中赞许道:“治经之士,得聆一语言,可以通古,可以与几于道”。

《沈学子文集序》是一篇体现戴震训诂学思想的重要文献,收录于《戴震文集》。文中戴震提出:“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辩言,终乎闻道 。”体现了他从文字训诂与语言分析入手来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的哲学意义,以语言学的实证方式追求哲学的形上之道的治学理念,是戴震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极具文献价值。大量思想史专著和发表于核心期刊的文章对此序多有引用,如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郭在贻的《训诂学》等。现有的《戴震文集·沈学子文集序》一篇中有多处错讹,德轩此次上拍的原稿将成为更误正讹的重要依据。

上一篇:中秋节趣事作文:中秋之月下一篇:对十六大报告与国家审计发展的思考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