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沉默的记忆

2024-05-11

散文:沉默的记忆(共12篇)

篇1:散文:沉默的记忆

散文:沉默带走记忆

就这样快速的两天时间过了,不过很开心。

回想起那天我到车站他接我的时候,那时我们已经有两年没见面,他还是那么腼腆,而我却比起过去活泼多,其实原因很简单,他还上学,我上班了,这样的距离怎么都改变不掉。之后跟他一起度过彼此的三分之二的时间,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上网,一起沉默,一起大笑,一起一次次坐上脚踩的三轮好幸福,一起聊各种话题,带着这些记忆我又回来了杭州,坐在公司慢慢回忆着 、他的笑容始终是我最忘记不了的,美的记忆,酸痛的心,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忘记这个所谓的初恋。或许这目前我没有打算忘记,我在填补着过去的遗憾,可我不是应该满足了吗?过去从没跟他一起做过那么多,现在呢却让你得到这么多,你不是就该停止你想法了?可是还是那么的想恋他。

还有4个多月我们才能再见面,这几个月要发生多少事情,他说快也快,但似乎我也害怕他过的.太快,因为担心着幸福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他总会跟他朋友说着我是他女朋友,而我却没有勇气说,距离他到底有多远呢,亲爱的我们就算分手了能不能还做好朋友,我很想很想不管以后发生什么,我愿做你一辈子的知己,我知道我们是没有结果的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似乎是一种不管他以后怎样在我心里他永远都那么完美,也许这辈子我不会忘记他、能够第一次跟他聊那么多的话题我说不出的激动,对他比以前了解多了,只是总感觉这对我始终是残忍的,以后的每一天我都期待跟他多联系.

篇2:散文:沉默的记忆

有一种朋友,也许伴你一时你都不会太在意,因为它从来就不会计较个人得失,你把它捧在心头它也不激动,你把它放在墙角它也不反抗,它总是袒露胸怀面对着你,期望着你,等待着你,默默地散发着它的芳香,执著地保持着它的真诚。这位朋友就是书。

虽然它不象阳光普照大地,也不象黄金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但书确实是有香味的。而且这种芳香可以吸入心灵,传播朋友,永远保持终生不变。历史就象醇酒,越古越耐人品味,它散发的是一种陈香,也即古色古香;哲学是人类智慧化解烦恼的结晶,它散发的是一种雪后梅花之香,解读的人虽然稀少,但它的芳香却可以使人超越肉体的沉闷,获得灵魂的欢乐;文学和艺术是人生与梦幻的奇妙组合,它是人类思想创造的百花仙苑,它散发出来的永远是生命里永恒不变的青春之香和爱情之香;即使是科技、民俗、辞典、数字、和符号,也无不透出人类智慧的深幽,仿佛冰山之颠的雪莲,空谷之中的幽兰,深壑大涧里的古木,各有各的香味。有的使人陶醉,有的`使人痴迷,有的使人感动,有的给人动力,有的驱人奋进。人间有一个天地,书里有一个天地。

这位朋友就象一条溪水,轻轻地、悄悄地流进你的心田。它能使你的心灵滋润,它能播下高贵的种子,培育高尚的情操,开出高洁的花朵,结出高雅而朴实的果实。它使青春更有魅力,它使生命更加精彩。书是溪流,有的是山溪,有的是芹溪,有的是梅溪,有的是花溪。它流于天地之间,流于生命之中,流淌着青春和爱情。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你愿意,它都始终伴随着你。它从来不炫耀自己,它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品格,那就是虽然沉默不语,但绝不伪装自己。它2真诚地表白自己,它真实地吐露心迹。你和它面对,既不用戴着面具,也不须委屈自己,真实对真实,绝对真诚无欺。它是朋友,也是知己。

面对寂寞,这位朋友永远保持着一颗童心。无论你对它多冷漠,不管它被尘封了多少年,只要你去品读它,它永远是那么亲切、那么热情,那样地坦荡,那样地执著,那样地欣喜。

它有时候象一位善良而慈祥的母亲。沧桑岁月更增加了深邃,苦难经历更增添了智慧,它引领你从迷惘走向坚定,从彷徨走向清醒,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痛苦走向快乐。

篇3:散文:沉默的记忆

认识鹏钊兄, 缘于我作为陕西省和咸阳市图书馆义务馆藏志愿者, 收集全省境内文献开始的, 当我了解到《华商报》副刊签约作家史鹏钊新著出版的消息, 便迫不及待地通过朋友联系上了他, 第一时间在报纸及文学文化网站播报书讯。遗憾的是, 挂号寄出去的收藏证鹏钊兄至今仍未收到, 我又再次予以重新办理, 我等待着与他重逢时亲手交给他。

当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史鹏钊《光阴史记》, 他笔下的散文取材几乎都来自故乡, 从每一篇, 每一行文字都能感受到他对故乡史家河山水风光、民俗人情等等, 都是刻骨铭心和深深挚爱。《光阴史记》分为光阴史记、似水流年、亲情弥久、大地情深四辑, 用手中的笔为心中浓浓的乡愁、乡恋、乡思画着像。这中间, 有粗壮的《瓦瓮》, 结实的《门槛》, 光滑的《碌碡》, 转动的《风车》, 火热的《大锅台》, 还有《虫子在唱歌》……这些乡间事物, 无不抒写着他对土地的无限热爱和成长中难忘的记忆。对于故乡, 在今年这个城市大发展的背景下, 许多人的脑海中已疏于亲切, 内心守望记忆中的故乡, 比实际意义上的距离还要远。

全书以故乡史家河为创作原点, 以素描式的方式记忆和守望故乡, 用纯净恬淡的笔墨书写亲情、土地、行走、思考、人情冷暖……不一而足, 淳朴的笔意下不失灵动, 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充满哲思, 勾勒出一幅朴实美图。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散文研究所所长、陕西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序言中指出:“史鹏钊的这些素描, 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史鹏钊笔下的故乡史家河, 是他对生活的理解, 对故乡的理解, 一切都自然而平静, 质朴、真实又亲切、温馨。品尝其中的意蕴与韵味, 会自觉地融入更深微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高原。时间在不停的运转着, “故乡”仍旧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 著名评论家安武林评价说:“史鹏钊的散文, 是饱含情感色彩的。无论是写人, 写事, 还是写风景, 都饱含了激越和沉郁的情感。他看家乡的目光, 有深深的眷恋, 也有淡淡的忧伤。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 血肉丰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 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 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 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 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 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 在写作中也都忘不了浓郁的乡言和乡土气息, “超大碗的面条, 古老的秦腔, 狂野的私情……”一部关中农民生活秘史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是史家河村田野上的一株白草, 我把根须扎在那里了。”从史鹏钊在写作中, 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 他虽然离开了故乡, 但心灵上反而跟故乡靠得最近, 每一篇饱满的散文都是在给故乡素描, 故乡是他永远的写作主角。

篇4:“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珍品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10篇散文。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时总题目为“旧事重提”,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鲁迅在写作这些文章时正遭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加迫害。1925年因支持学生运动,他受到“正人君子”们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先生也受到反动政府的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曾说:“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这10篇散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虽然是回忆性文章,但都能反映出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中的10篇文章记述了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和青年时期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前7篇文章,记述了鲁迅童年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后3篇作品,记述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追求真理的人生足迹。

【阅读指导】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都是些回忆性文章,但却并不是对往事的单调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作者撷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断加以生动的描述,选择有代表性的情节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特别擅长描摹人物的神情心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老先生读书时大声朗读文章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使《朝花夕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作品在写作手法上,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将百草园的景致描写得绘声绘色: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云雀从草间直窜向云霄,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斑蝥从后窍喷出烟雾……构成了富有情趣的画面,使百草园成为令人神往的儿童乐园。作者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弊的针砭结合得自然恰当,天衣无缝。揶揄嘲讽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犀利风趣,耐人寻味。在叙事、议论中,还常常插入相关的童话、传说和典故,如在《狗·猫·鼠》中插入德国童话狗与猫成仇的故事和日本“猫婆”的传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入“美女蛇”的传说等,都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文章的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是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原文再现】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节选自《父亲的病》)

【片段赏析】

这段文字中,作者着重写“名医” 陈莲河所开药方中药引的“奇特”和丸散的“特别”,语言幽默且具有讽刺意味。

【读后思考】

1.《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最初在报上发表时的总题为“旧事重提”,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间的联系与区别吗?结集出版时,作者为什么用“朝花夕拾” 而不用“旧事重提”?

篇5:沉默的代替散文

不想有太多的言语,只能用沉默去代替……

沉默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染成了一种无奈,无奈得有些无力的苍白。坠落的尘埃,落地无声却能隐隐听得到哀伤的感慨,无泪的独白。

感觉一直在变,但似乎一直都没变,随着岁月的风化,所有的东西和事情也被风化着,风化成了另一种姿态,辨别不出,原来时间笑我们太傻。挣扎在自己的心海,可惜海水无法将自己淹埋,但盐份却再一次把伤痕撕开,有泪流不出来,有话却没办法表态,空荡荡的等待,等待着某个背影可以倒退回来却依然不复存在,安静的沉默,用什么来替代?

不真实的世界强迫着人们学会伪装,伪装着倔强的坚强,如果可以变得铁石心肠就不用试着去原谅或得到原谅。在天亮前说晚安也算是一种补偿,热泪的滚烫在天亮后却是冰凉,原本的渴望得不到释放只能为自己找个地方隐藏,无法登场也只能独自欣赏。还不确定的勇敢莫名其妙的慌乱,点点的心酸在不知不觉中滋长,现实不可能如我们想象中圆满但还是有很多记忆那么难忘,那么荡气回肠,而最悲伤的事是自己不懂何时开始悲伤还是自己开始不懂悲伤?灭绝的遐想不痛不痒,若能回到最初的那样就不会左右为难。解救的绳索却将自己紧紧捆绑,找不到解脱的理由,自取灭亡……

很多的东西都会过期,就连感情、记忆都会褪色,变质,直至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往往人们认为一成不变的东西总会在不经意中变得面目全非。在虚掷的青春岁月里,梦里哭过笑过,而醒来之后却找不到微笑和眼泪的痕迹。如果时间可以成为一把刻刀把所有的幸福时光刻进自己的生命里,那么就不会有过多的遗憾填进记忆。走我们还未走过的旅程,看我们仍未看过的`风景,纪念永远无法纪念的纪念……

有太多的话要说却往往不知从何说起所以只能沉默,没有所谓的对错只是我们自己变得太堕落。麻醉与麻痹同时交错,一味的执着无法闪躲。落地的玻璃窗,路过的地铁站,倒映出的影子有些落寞,分辨不出的一种寄托还是软弱,有些无奈一直在漂泊找不到地方停泊,依然在黑暗中摸索但依旧没有结果,当夜将心一片片剥落,最后还留下些什么?有的也许只是影子的轮廓。

篇6:沉默的谎言散文

自古多情伤别离,此情绵绵无绝期。有情的人总是被无情的伤,有情人总是自作多情,无情的人比冬天还冷,世间的一切恩怨,爱恨情愁,生死别离,平凡的人又怎能躲得过呢?这个世界,注定不平凡……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在这个天真烂漫的尘世间,有情人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往情深,一厢情愿。无情的人总是不屑于顾,冷漠无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爱咋咋地……

看着你远去,我的心也伴随着你的身影而去,在爱的面前,我发现所有的言语都是那么的脆弱,微不足道……曾经的山盟海誓,海枯石烂,都如梦幻泡影,烟消云散,望着天边的黑幕,让我再次的想起:最冷不过人心,最寒不过人性,人性的冷在于:冷血无情……

多少次心中默默地念着离别,泪水禁不住滑落心田,对不起,我爱你,心里满是苦涩的记忆,不是所有的对不起都可以挽回无言的结局,今后的日子,我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谢谢你让我成长,谢谢你让我坚强,也谢谢你让我明白什么才是爱的.真谛……

也许,有一天你会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那时的我们也许都已经老了,慢慢地看开了,渐渐学会了放下,岁月见证了我们彼此用青春守候的爱情,刻骨铭心的瞬间总是像流星划过的痕迹,一个转身,一句珍重,便是一生的守望。

努力过,付出了,伤了,痛了,才知道这份感情是真的,心累了,疲惫了,才知道,真的应该放下了,实在太累了那就歇歇吧!为心觅得一片安宁,为爱寻得一处幽静,让自己彻底的醒悟,释然,回到自然的怀抱吧!在那里可以找到迷失的自我,在那里可以感受到生态的平衡。

人生,没有彩排的机会,每一步都是现场直播,你所扮演的角色,永远都是自己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所有的剧情都是自己在鞭挞,参与……

人生,总是在上演着一部部喜剧或是悲剧,都还来不及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路已经是尽头,结局,往往不随人意……

永别了,我挚爱的人,希望你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归宿,愿你永远幸福。

篇7:亲情散文 沉默的父爱

考上省重点高中后,我在校住宿,一个月回家一次。

每次回家,父亲只说三个字“回来了”,然后就等着我说话。那时候家里的日子不宽裕,能吃饱饭已经难得。回家的时候,父亲总是叫妈多弄点儿好吃的,我知道父亲是在给我改善伙食,怕我在学校吃不好。

在学校,我经常吃剩饭。站在一眼望不到头的排饭队伍里,觉得特别浪费时间。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放学以后,让心安静下来,做几道题,读几篇文章。大多数人快吃完饭的时候,我才去食堂,因此只能吃剩菜剩饭。但我不以为苦,因为我有效地利用了别人排队买饭的时间,心里多了份踏实。另外,还有一个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理由:这个时候打饭,大师傅总会多给些,油水少的岁月每个人都希望能吃得饱些啊。

周末回家,除了想见父母,还想吃到些油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乎乎地边吃边说,虽然油水不多,但感觉特别温馨!

每次看着冒着热气的饭菜,浑身就会涌动着温暖。偶然抬头,与父母的眼神儿相撞,总会被疼爱感染。母亲习惯了嘘寒问暖,送给我的是热言热语。父亲却无言,他好像也没有给我夹过菜,因为机会都被母亲占了去。

因为父亲话少,有时真的希望他像母亲那样多嘱咐几句。有一次我故意看着父亲的眼睛,笑着等他说话。父亲依旧不语,笑迷迷地看着我。这样对望一会儿,我就输了。

父亲知道我不乱花钱,每次回校的时候,会不容分说地把一些零花钱塞给我。尽管我嘴里说不用,但心里却装满了甜蜜。

我懂父亲,他是用无言来爱我的。

我恋家,因为有这样一个父亲。

有一个月我连着三个星期回家。正值深秋,天黑得早,回家还要经过一段偏僻的野地。第三次回去的时候,父母看上去都没有太多的话。临回校前,母亲嘱咐我说:“不要老往家里跑,上重点高中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路这么远,又偏,再说我们也不放心。”父亲只说了一句:“少回家,多用功。”他一脸的严肃,我藏了满肚子的委屈。

原来爸妈根本就不愿意我回家!嫌我麻烦了!我回来一次容易吗?那天走的时候,我一改往常的习惯,竟没有一句话。

回到学校后,我赌气连着一个月没有回家。不想家!想家也不回去。周末在教室背书做题,跟同学们讨论问题。考试了也不告诉他们成绩,看谁着急?

周日上午,我在教室正背得起劲儿,忽听好友大喊:“你爸爸来了!”

我扔下书本,飞奔而出。见父亲推着自行车,满脸淌汗地站在教室门口。我竟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先前的委屈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来到宿舍,父亲说:“你妈想你了,回家吧!”我没有说话,因为眼泪来了。停了一会儿,父亲说:“这么长时间不回去,我们还受得了?”说完拍了拍我的肩,摸了摸我的头。我的眼泪愈加多起来,可心里却盈满了幸福,就像刚刚吃过糖葫芦的孩子一般,满嘴里弥散着甜蜜。

带着甜蜜我和父亲一起回家了。

父亲骑着自行车,我坐在后面,久违的安全感回来了。一路上我像个小燕子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这一个月可把我憋坏了!真想把所有心情都说给父亲听。

很快,父亲出汗了。我怕他太累,天真地想出了一个减轻体重的办法:父亲费力的时候,随着脚蹬的节奏,我努力向前扭动身体。刚一行动,就被父亲发觉了:“难受吗?”我说出了原因,他笑了:“傻丫头,这样会帮倒忙的。好好坐着,我不累。”

父亲的个子不高,带着我上下车很不方便。上坡的时候,看着父亲弯腰弓背气喘吁吁的样子,我多次要求从车上下来。他竟有些生气,大声嚷我:“别动,摔着!”

又该上坡了,车子走得很慢。我虽心疼父亲,但怕他生气,也没敢动弹。一会儿,父亲从车座前面下来,回头嘱咐我“坐好别动”,然后双手稳稳地扶住车把,推着我一步步向坡上走去。看着父亲被汗水打湿的后背,我心生太多的不安和感激,发誓以后一定争气,不辜负他!

流汗的背影,诠释着无言的父爱

下午,父亲又按时把我送回了学校。

晚饭时,我发现书包里有一包我最爱吃的红薯干。

掏空了书包,发现还有一张字条:孩子,在校吃好,注意身体。想家的时候就回来,爸爸去接你。几句简短的话,让我感受到了父爱的仔细。

每当遇到困难,我就会想起父亲,眼前总会浮现他淌满汗水蹬车上坡的背影。

父爱如山,沉甸甸的父爱伴我走过人生的沟沟坎坎。

父爱如书,写满了我记忆中的每一次感动。

篇8:散文:沉默的记忆

一、找寻课堂沉默的原因

经过调查问卷, 发现初中生课堂发言状态不如人意, 70%的学生不期望课堂发言, 18%的持无所谓态度, 只有12%的学生表示愿意积极争取发言。这样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但对这些数据理性地进行分析, 笔者发现, 学生在课堂上不发言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胆怯心理。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举手, 其实是他们不自信的表现, 他们害怕回答问题。其中, 班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的沉默寡言, 不善言辞, 他们就算知道, 也怕自己表达不清;而一些学生则怕回答错误, 从而遭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 这样的胆怯心理让很多人宁可选择沉默。

2. 懒惰心理。

一些长期不被老师提问的学生, 觉得发言与他毫无瓜葛, 逐渐失去了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内驱力, 形成了懒惰的心理状态, 所以不再举手发言。还有些呢, 同样由于懒惰, 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 他认为反正老师要讲的, 懒得动脑筋, 就拿着笔在那傻傻的等着老师告诉答案, 然后记下来, 很多学生英语课就变成了纯粹的记笔记课, 英语学习的兴趣在日积月累中渐渐失去了。

3. 从众心理。

有些学生本来想发言, 但发现周边同学都不举手, 为了不显得突兀, 为了得到大多数学生消极发言的认可和接纳, 便妥协于其他同学, 与他们保持行动上的一致, 也选择了沉默。于是课堂上, 当老师期待地望着他们, 一再地启发、诱导, 但仍然是一厢情愿, 无人应答。

4. 表现欲望不强。

初中学生已经不再像小学生那样, 那么迫切地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了, 或者说他们表现自己的欲望已经渐渐淡去了。同时,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时期, 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 他们的成人感日益加强, 一部人学生喜欢把自己看作成人, 认为举手发言方式很幼稚, 不屑举手。有时候, 发现有些学生, 明明知道, 他就是不说, 让老师很是无语。

二、探究学生主动发言的策略

有效的英语课堂应该是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 是心与心的不断地交流, 而不是教师孤独地在“自导自演”。要让英语课堂散发魅力, 学生乐于开口, 需要我们教师的努力, 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 进行探索和尝试, 从而找到让学生主动发言的策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做了以下尝试。

1.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敢于发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 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开口, 首先要让他们感觉轻松, 没有顾虑, 心情舒畅。因此,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满激情, 丰富的表情, 幽默的语言, 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气氛, 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 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

在课堂教学中, 我总是激励我的学生开口说话, 不管对与错, 哪怕是一个单词都行。只要说出来, 你就是最好的!就值得老师表扬!当学生回答发生错误, 不仅不批评、讽刺, 还要告诉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是美丽的”, 正因为一些同学的错误, 才引起我们的注意与思考, 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如此, 课堂气氛才会融洽。

2. 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随时随地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 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英语, 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 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 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口语交际活动中来, 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鼓励和信任每个学生, 师生在共同营造民主, 和谐, 在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中, 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不仅能使学生开口说英语, 而且会加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3.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使学生勇于发言。

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 还受到教师所提问题的制约, 问题的难易、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的观点, 学生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第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二是“最近发展水平”, 即跳一跳可以摘到树上的果子, 而不是摘远挂在天上的月亮。教师应当努力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与中和点, 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目的。因此,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 消除学生对问题的畏惧心理。同时, 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 可以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 让他们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别人的认同, 而不是总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 默默无闻。这样, 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 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 只有问题的难易适当、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味, 教师精心设计每个问题, 才会让学生勇于发言。

4. 采取积极而又准确的评价, 让学生乐于发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总是一步到位, 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有差距, 那么此时, 我们教师该怎么办呢?

(1) 要激励、赞扬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 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 只有当你说他好时, 他才会好起来。”在人的内心深处, 谁都希望自己得到他人肯定。当他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的时候, 就会调动他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必须从发言的内容和语句、态度和礼貌、思想和诚意、思维和方法、勇气和胆识等不同的角度, 发现他们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 委婉而亲切地指导学生纠偏。这样每次都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他们的表现欲就会愈加强烈, 何愁学生不回答问题呢?

(2) 要引导、帮助学生。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 因为时间的限定, 思维的快慢不同, 有时难免会在思考问题时发生“偏差”的现象。此时, 教师不能以一句“不对, 谁再来说?”而草草了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在学生的发言中找到可取之处加以适当引导, 使之完善自己的理解。

篇9:唤醒沉默中的沉默权

一、确立沉默权的诉讼价值

任何一种制度只有在具有一定价值和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存在和发展,沉默权制度也不例外。沉默权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确立沉默权有助于实现程序正义

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诉讼注重程序的正当,强调尊重和保障受讯问人的人格尊严和意志自由。而刑事审判中的人权主体为诉讼参与人,但基本人权主体是刑事被告人。①保护被告人的权利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刑事诉讼中,控方一般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国家权力为后盾,有充足的经费和必要的设备。追诉时自然处于强有力的地位;被控方通常被羁押、被控制,无法收集和提供有力的证据。为了强调诉讼中控、辩双方的对等性,就更不能对被追诉人科以协助追诉一方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义务。否则,就毫无公平可言。既然承认被追诉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主体地位,也就等于承认了被追诉人意志的独立性,他就享有充分辩护的权利,在不愿答辩时也就享有不做答辩、不予回答即沉默的权利,而不得违背其意志强迫其做出答辩。沉默权的确立使受到刑事追究的个人不在负有协助侦查、起诉机关的义务,使其人身、言论自由等个人权利不会无节制地受到处于强势地位的,公权的限制或剥夺,实现程序正义,达到司法公正。

(二)沉默权是人权保障的有效机制

与功利主义法学家的论调不同,赞成沉默权的学者强调的不是发现真实而是保障人权。西方学者在论述或主张沉默权的合理性时,往往把沉默权与保障私权联系起来。他们广泛地认为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的中心目标是保障个人隐私权,这是这一规则的真正原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64年的一个案件中指出:“第五修正案中反对自我归罪条款反映了我们的许多基本价值和最高尚的精神” ,这些价值和精神包括:“我们不愿意让那些尚未确认有罪的人屈从于自我控告、伪证或不体面的三难选择的痛苦所带来的折磨”。在米兰达案件的判决书中,赞成米兰达规则的法官在书写其判决理由时亦写到:“作为一项已经超越了它的起源的高贵的原则,这一特权已经被承认为公民个人的本质权利的一部分,被承认为一项包括公民个人进行私生活的权利。这一权利是我们的民主制度的支柱”。

(三)沉默权有助于防止官方权利的滥用,维持刑事程序的公信力

现代程序法奉行的一个基本信念是: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即程序不仅要促进纠纷以和平的方式真正得到公正的解决,而且要保证纠纷各方乃至社会公众对于程序本身的公正性保持持久的信任。刑事程序本身就是国家在禁止私力救济后以强制力量垄断的一种纠纷解决机制。作为一种常设机制,如果它不能得到社会成员的持续信任,调整政府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法治原则以及社会的和平稳定就会受到威胁。维护刑事程序公信力的重要方法是尽可能防止官方权力的滥用,而沉默权正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手段。它给侦查机关的侦讯活动设定了一定的界限,可以防止其以物理强制或精神强制方法使犯罪嫌疑人认罪。同时它也迫使官方采取追究刑事责任的行动时必须有合理的依据。只有沉默权得到尊重,才能有效防止官方权力的滥用,才能有力维护刑事程序的公信力,更好地解决纠纷。

二、沉默权与相关制度及原则

(一)沉默权与刑讯逼供

司法实践中口供证据的广泛使用及其重要性是刑讯逼供大行其道的祸根,要有效地防止刑讯逼供,就要从立法上严格控制口供证据的使用,这就要求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的权利。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法治国家都在刑事诉讼中规定了被指控人的沉默权,这种沉默权在整个刑事诉讼中都适用,当然也包括庭审过程。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权,就堵住了追诉机关进行逼供的可能。法律保护犯罪嫌疑人不开口,从而迫使追诉机关致力于调查、收集其他证据,而不是致力于采取各种手段取得犯嫌人的口供。确实,虽然修订前后的《刑事诉讼法》都规定了“不轻信口供”,但实践中逼供、诱供、骗供等非法取供现象屡见不鲜,根源之一就在于《刑事诉讼法》第93条之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讯问,应当如实回答。”既然法律要求犯罪嫌疑人应当回答而且是如实回答,侦查人员就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取口供,其中难免刑讯逼供。这是一条与沉默权制度相对立的制度,其消极影响不言而喻;变相鼓励侦查人员重口供、不重其证据,在某种意义上纵容了刑讯逼供行为的发生,为随意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提供了可能。虽然刑讯逼供因其不具备证据合法性而不得被采纳,但实践中,无论是法院还是犯罪嫌疑人,要收集讯问人员刑讯逼供的证据谈何容易。因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往往无济于事。赋予犯罪嫌疑人在讯问时的沉默权,就意味着其拒绝回答的合法性,意味着其有对抗侦查人员非法行为的保障措施,在根本上免除了因不“如实回答”可能产生的后果。而如果犯罪嫌疑人在享有沉默权的情况下自愿作出供述,那么他的供述也就可能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同时被告人有了沉默权,将逐步改变侦查人员习惯走的先口供、后证据的破案“捷径”,真正将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侦查案情上来,促使诉讼程序由“口供中心主义”向“证据裁判主义转变”,在惩罚犯罪的同时亦注重保障人权。所以,确立沉默权制度,可以有效抑制刑讯逼供现象。

(二)沉默权与无罪推定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被告或嫌疑人在被判决有罪之前,与控方的地位是相等的,他没有义务向法院证明自己有罪。建立沉默权制度,可以限制公共权力对私人权利的随意侵犯。若剥夺被控诉方的沉默权,无异于将此责任“倒置”,对本已处于劣势地位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来说是极不公平的。确立沉默权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客观要求,反对沉默权实际上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的是一种有罪推定,从控制犯罪的功利主义的目的出发,强调惩罚、打击的诉讼功能。这种有罪推定,实际上侵犯了法院的独立审判权。在一个文明的法制社会中,只有享有审判权的人民法院才有权经过法定的程序,判断一个公民是否有罪,以及是重罪还是轻罪。在法院判决之前,任何公民个人都是无罪的,这是“无罪推定”的基本精神。而对一个无罪的人进行“抗拒从严”的威逼使其开口,无疑是将犯罪嫌疑人视为有罪之人,进行了有罪推定,让犯罪嫌疑人“自证其罪”,这既违反了“无罪推定”,也违反人的本性。所以,沉默权与无罪推定制度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

(三)沉默权与辩诉交易

沉默权的要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讯问,而辩诉交易的要义则是自愿做有罪答辩。表面上看,这两个制度似乎是相反的,实际上,他们是相互“配合”的。在赋予被告人沉默权的同时,内在要求实行辩诉交易制度,否则就是鼓励被告人沉默,这有悖于刑事诉讼的法理,更不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和任务。沉默权的内容可以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方面,消极意义上的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拥有陈述或不陈述的自由,司法官员就案件事实而提出的任何讯问被拒绝后,不得采取任何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强制而迫其回答;积极意义上的沉默权则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选择如何进行陈述的权利,即选择的内容有利于自己,抑或无利于自己。如果只存在沉默权,而没有辩诉交易,则是鼓励被告人沉默,这无异于沉默权的虚设,不仅背离于刑事诉讼的法理,而且可能会造成对被害人合法权益保障的缺失。辩诉交易是一个“诱饵”,激励和诱惑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放弃沉默的权利,而“开口供述”同司法机关合作——“你有权保持沉默,但是如果你愿意作有罪答辩,法官将减轻对你的处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自己的有罪答辩换取较轻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鼓励被告人不沉默,否则,他们就可以选择一直保持缄默,虽然这存在着被判处较重刑罚的风险。这样一来,检察官就冒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证据不足而被宣告无罪的风险。而采用辩诉交易则可以达到控辩双方的“双赢”,体现了控辩双方的风险博弈。可见,沉默权和辩诉交易中的有罪答辩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两项在实质上并无矛盾但只能择其一而选择的权利。②因此,辩诉交易内在要求确立沉默权制度,同时,辩诉交易依赖于沉默权而存在。

三、在我国设置沉默权制度之简单构想

(一)在立法上确立沉默权制度,并修改与其相悖的条文

废除《刑事诉讼法》第93条关于“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侦查人员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时,除应当告知其受到怀疑的犯罪和第一次讯问后的律师帮助权外,还应一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做出无罪或最轻的辩解,有权对个人基本情况以外的问题保持沉默。③同时详细规定告知权利的时间、告知权利的具体事项、法定情形下的解释义务和不履行上述告知职责的后果及责任等内容。真正将沉默权上升到立法层面,以求有力保护。

(二)扩大在押犯罪嫌疑人享有律师帮助的权利

1990年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已规定,一切个人都有权选择一名律师协助保护和确立其权利,并在刑事程序的各个阶段为其辩护。目前我国律师介入诉讼和行使辩护权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在侦查过程中的律师的诉讼活动更是非常有限。因此我认为,除了落实现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外,应该相应扩大律师的权利,使其更全面地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服务。

(三)建立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和自白任意性规则

这两项规则是证据法则的重要内容,也是沉默权的制度保障,在证据采信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遏制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现象。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要求,凡是通过违法或不恰当的方式取得的并出于陈述人自由意志的自白应当绝对排除,而且,如果对自白的任意性有疑问也应当排除。自白任意性规则则要求除法律有明确限制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自愿、故意而又理智地放弃沉默权后做出的自白才是有效的。④其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1条有规定,已经查证确实属于刑讯逼供或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仅有审判机关的司法解释是不够的,对侦查、检察机关的约束力也是不强的,我们在立法上还需要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更加具体的规范来保证这一规定的执行,从而达到抑制讯问人员通过强迫手段获取供述的欲望,以保障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则——即沉默权规则的实质上的实现。

(四)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

我国长期以来的取证制度,是强调犯罪嫌疑人有作证义务,但对于证人责任的规定却十分松弛。我国民众普遍存有一种畏惧作证的心理,缺乏法律义务感,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干扰了正常的刑事审判程序的进行。如果要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刑事审判程序势必进一步趋向对抗化,对口供的依赖将变为对证人证言的依赖。如果不及时解决证人不出庭作证的问题,势必使矛盾更加尖锐,沉默权的实施也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刑事诉讼法确定的庭审改革目标将会发生偏离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完善相应的证人保护和作证补偿制度,加大普法力度,增强公民的法律责任感,以确保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顺利实施。

(五)建立沉默权例外性规定

建立沉默权制度也不能一刀切,必须同时设立例外性规定,遵循寻求个人权利保障和社会国家利益防卫相和谐,追求保障人权和追究犯罪双重目的之要求的原则,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与保护人权之间寻求一种协调,保证诉讼效率、有效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

结语:沉默权制度体现国家法律的人文精神,其设立将会大大促进刑事诉讼制度的进步和完善,对于我国法治建设也会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但是,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沉默权制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相应的配套机制与其相得益彰,离不开理论和实务的艰难磨合,更离不开法律适用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注释:

①陈少林,方正桥.刑事审判中人权保障的特殊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8(7):151—153.

②冀祥德.沉默权与辩诉交易在中国法中的兼容[J].法学,2007(8):56.

③孙长永著.沉默权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59.

④柯葛壮.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97.

篇10:沉默的冬天学生散文

那是一个冬天,飘着鹅毛般的大雪。

整个山村都沉浸在一片安祥中,很静很静的空气仿佛正被压迫着万钧的磐石。一向喜欢聒躁的乌鸦不再叫唤了,甚至连老鼠也停止了觅食。青瓦的缝隙间飘出一些淡淡的青烟,漫无目的地去会和了游动白云。

与这肃穆的冬景相比,乡亲们的心情却更加的沉重。他们知道,就在前几天,空旷的山头多了一座新坟。坟下沉睡着一位可怜的姑娘。

他们都在叹息,从声声的叹息里,你可以领略到全部的同情。姑娘是喝下一瓶敌敌畏走的,走得异常坚决。

本来她是可以活下来的`。当她喝下药之后,在众人的催吐下,她完全可以将罪恶之水倾倒出来。可是,她没有。她闭紧了牙关,在剪刀的撬动下,那两排晶莹的牙齿犹如万夫莫开的钢门。

她的母亲哭坏了嗓子,也没有让那扇门打开。

她的父亲只静静地蹲在墙角,闷闷地抽着旱烟。

邻居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有劝告的,有恐吓的,有使劲的,有的兑好了肥皂水,有的拼命掐她的人中。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她活过来。

可是最后,那张红彤的脸蛋儿永远定格成沉郁的紫乌。

没有人再说话。包括喜欢骂她的父亲和经常唠叨的母亲。她真的摆脱了,只是代价显得过于昂贵。

乡亲们都说,不是敌敌畏把她毒死的,而是对那些口水把她给淹死的。她死得一点儿也不值得。她为什么不可以学一学收音机,为什么不可以堵住自己的耳朵呢?

篇11:沉默是无声的表达散文

荀子云:“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语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

诚然:天不言,博覆万物;地不言,厚载群生;四季不言,百姓期望;太阳不言,自成辉煌;高山不言,自挺巍峨;花草不言,自展芬芳……

沉默是一种无声的表达;沉默是一种高层次的.抒发;沉默是一种气格和品识的体现;沉默是宽纳与包容;沉默是智慧和美德;沉默是含蓄;沉默是金子……

沉默是宽厚,沉默是成熟,沉默是魅力,沉默是机智,沉默是通达,沉默是力量……

人生需要沉默,在胜利时沉默,利于更好的总结;在成功时沉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失败时沉默,可以镇定与反思;在挫折时沉默,会变得更加理智和坚强……

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懂得沉默。沉默是一种艺术,是一个人走向成熟时呈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沉默需要把握,不说话并非意味着沉默。只有在智慧的笼罩下,沉默才真正成其为的沉默。沉默可以使人无论成败,都能够重新确立崭新的起点和更高的目标。

篇12:人生哲理之沉默的散文

沉默者对于年代不足以思考,我并没有标准,任何标准都有苛刻的条件:那就是你的无知,我的愚昧。思考是败北的胜利,幸运儿那是完全的胜利,我输给了如此背重的命运,不敢求他人利欲推使,我本来局部要求很轻微,世界的欲望压迫我彻底地死亡。

沉默者们,别沉迷如何成功,寻得内心的欢乐已然足够,如满足欲望必然牺牲着,一些看似很简易的东西,沉默者们,别牺牲情感的基础,如果失去之后就是崩溃的开始,人生在世繁华无度,但人心会枉失,比如一座石碑,当年要纪念谁,现今,成了重要意义的一件事,他未曾被记起。

沉默者从各自的命运里来,要从各自的`结局中衰落,这件事是必然,我澄清,死亡和兴盛都是草木的延续,今天我默默严肃,我只是把生死看得很恐惧,畏惧了忘记了今夕是何日。

沉默者不要打破今夜的寂寞,今夜是人世最好的情愿,沉默者们找到曾经和现在最好的对照,我曾经多么像现在的自已,现在的自已却比曾经更多地弥望。

沉默者说的每句话都是从戏剧中搬来营造的,喜剧最爱玩起滑稽,悲剧最爱表达氛围,如今我认为悲剧更接近生活,喜剧就是迎合众人的口味所营造,沉默者不同意,认为我本来是喜剧的主人公,爱管他人的想象空间。

沉默者听我说,世界的欲望压迫我彻底地死亡。

别怪罪我这样的人是一生无用,我无法高枕无忧,我的命运不是校正的时钟。

此刻,我在为沉默者们端正地坐在一张陷入深思的桌子前。

5/31/20xx

★ 沉默中的等待散文

★ 生活的碎片人生哲理

★ 种爱叫沉默生活随笔

★ 宋词中的人生哲理分析

★ 悬念中的人生哲理故事

★ 作文 沉默

★ 沉默近义词是什么

★ 幽默笑话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 沉默的英文是什么

上一篇:冀教版初二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题下一篇:oa办公平台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