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的记忆散文随笔

2022-08-22

第一篇:秋雨的记忆散文随笔

秋雨的记忆

好范文原创投稿

秋雨的记忆

入秋之后,许久没有降雨了。就在农历的十月底,老天吝啬的挤出几滴眼泪,飘落人间,让干燥的空气有了些许的清新,不过这也算是对苍生的安慰吧!

在我的印象中,此时的季节与绵绵的秋雨联系在一起的。秋收完后,一年的劳累宣告结束,农民便进入最为惬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晴天还有别的事,一遇到雨天

那时我家的主要活络就是剥花生,当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还没有专门的机械来剥花生,只能靠两只手来完成。我记忆最清晰的是1984年左右,当时全家坐在一起,每个人面前摆着要么是两个提篮,要么是两个箢子,一个盛满待剥的花生,一个存放已剥好的花生和花生壳。我们姊妹几个按年龄大小确定劳动量,作为老大的我自然是最多,这时总是一百个不情愿。因为事先早有几个玩伴在等我,这时迫于父母的威严,也只能一粒粒漫不经心的剥着花生。

这时父亲为了缓解寂寞,一向脾气暴躁的他于是不厌其烦的讲述《三国演义》,也是从那里起我记得《三国演义》的开篇句――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至上中专时经济法老师提问时,我还依然记得。辕门射戟、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等一个个经典故事将我带到了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刘备的爱哭、曹操的奸诈成为我辨别忠奸的开始,赵云的万夫不当之勇的豪气,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成为我心中膜拜偶像。窗外淅淅沥沥的的秋雨也渐渐浇灭了我心头外出玩耍念头,特别是父亲讲的故事让我进入了比同伴一起玩耍更为有趣的境界。

父亲看到我们那么爱听,自已也似乎有了成就感,在我上初中之前的无数个秋雨飘飞的日子里,《三国演义》、《杨家将》等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于是我记住了那秋雨绵绵的时光,这也许是我对秋天最深的印象了。

第二篇:秋雨夜思的优美散文

静听秋雨滴,雨,丝丝缕缕,在这深幽的夜色织起一帘轻纱,秋雨缠绵轻吟,诉说着缱绻的思念。无眠的夜,独倚窗前,将心游曳在朦胧的雨雾,遥想透过雨后清爽的世界,看山水相依的美景,看雨滴秋叶闪亮的晶莹;山水之间,秋荷湖畔,听你轻吟别离又重逢的诗句,轻吟着秋的落叶重逢在来年春天里,演绎着更深情的眷恋。

一帘雨雾,一帘风,一窗秋雨,一窗愁,秋雨萧瑟了季节,冰冷了暗夜,更平添无尽的别绪幽幽,思念在滴滴雨声中穿行于空旷的夜,寻找着你的身影,心底无数次唤起你的名字,直到泪水盈满双眼,雨水冰冷了脸庞。

潇潇秋雨洒落满地秋花,朦胧了整个夜色,那条山水之间的路也淹没在瑟瑟秋雨中,你还能忆起这隔山隔水的相思路吗?

秋雨声声滴落,凄然如泣,慢慢雨夜,你是否也在听雨的缠绵,是否也在倚窗看这交织着千丝万缕的帘帘雨雾……

一阵秋风,带着雨的冰冷,缠绕着这无际的暗夜,捧一杯茶茗,温暖透过指尖,驱赶秋的阵阵微寒,听一曲缠绵的音乐,悠扬的穿透这茫茫黑暗的雨雾。

雨,清洗着记忆中的忧伤,雨滴落一纸清笺墨香,红尘陌上,谁在浅吟轻唱,千年爱恋绝响;谁在轻轻舞起,相思相忆的霓裳;谁在诉说十年生死两茫茫,谁在写相恋相守永不忘;谁又在悲秋葬花吟花寸断柔肠……

秋雨滴滴,滴落千年红尘爱恋情殇一场场。

今夜秋雨如昔,悠悠长夜,孤灯摇影,雨声弹奏夜的凄凉,无尽的落寞,无休的思念,将心坠入深沉幽暗的蒙蒙夜雨,将浓浓的思绪洒满秋水之中,你是否和我同感冰冷的秋凉,你是否和我同忧秋雨场场。

雨夜过后,明天会阳光明媚处处菊香,雨后的天仍是天高云淡,风和气爽,漫步秋荷湖畔,将唐风宋词轻轻吟唱。

第三篇:余秋雨散文的审美色彩

摘要:在上个世纪几十年代,上海的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散文集相继出版,这些散文集也成为了当时的热点,与众不同的游记体,让它成为别具特色的文化风格,而且其中表现出的审美意蕴也是令人惊叹的。在余秋雨的文章中体现出的精神追求和自由反思意识都让他在众多才华横溢的作家中脱颖而出,体现出自己别具匠心的审美色彩。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 审美超越 生命意识

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精神追求

在余秋雨的作品当中历史是运用较为成功的题材之一,但是他的作品内容却不仅限于历史,作品中的眼界跨越了时间的长河,让眼光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转化,致力于发现历史精神和文化的底蕴,在两者之间进行深刻的思考。余秋雨作为著名的学者型作家之一,他也非常注重思维的独立性和思维的创新型。尤其在反思历史问题上面,他更不愿意自己的思想受到传统的思维限制,而是跳跃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中发现厚重的历史内涵。在余秋雨的作品中无论是敦煌还是都江堰,观察的角度更是丰富多变,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余秋雨乘着文笔的风帆游荡在不同的历史河流中,无拘无束;面对自然和人文,余秋雨不断的挖掘古老文化中的新生命。当然这段旅程必然是艰苦的,因为在历史中发现新生发现苍凉本身就是令人疲惫的。在余秋雨的思维里面,现在与历史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历史是形成现在的基础,现在又不断延续着历史,因此他也不断的在旅途当中寻找二者的关联和差异。他在探寻历史的同时也没有停止对于现实的思考,将二者紧密地结合,但这并不是历史事实的简单罗列,而是发现二者之间共同的精神本质,这样的审美意义也超越了金钱利益,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在蜿蜒历史长河中娓娓道来的现实写照,这也就是其中的超越意。

二、超越传统的自有反思意识

与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埋头创作的人不同,余秋雨的散文是行万里路的内心感受与情感起伏而创造出来的。他是如何观察历史的?他探访现实存在的名胜古迹。也是因为自身对于历史非常感兴趣,所以这就不断的让他走遍大好河山,在自然中体会历史,在历史的遗迹中找寻人文社会的意蕴,情感相互交错,思维相互碰撞。他将自然与历史有机的结合起来,看似繁琐复杂,不过他却如鱼得水、悠然自得。他发现了共同存在于历史和现实当中的事物,在这样的旅行中他的思维和他的世界也变得更加的开阔和自由。余秋雨并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中限制自己,反而开始挖掘这些事物的深度。在一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又将历史事实放在现实的框架中进行解释,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又包含了现代意识的理智思考和深刻反思,从而塑造了现实的精神境界。在余秋雨的《十万进士》这本书当中提出,很多时候现代人对于古代科举制都是嗤之以鼻的,因为这个制度大大的限制了真正人才的产生,不过是为了满足朝廷的政治需要,而且对于这个制度的抨击也不在少数,但是余秋雨另辟蹊径,客观而冷静的勾勒出民族文化心理、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前途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科举制的面目,得出了新颖的结论。这也是激情与理智并存的美学张力表现。

三、超越自我人格的构建探索

余秋雨的人生意识非常明显,在他看来为人生的艺术才是最令他满意的。而且在《文化苦旅》中他也说明现代人的定位其实是前人的选择结果。他不断对人类进行思索,人是如何超越时间,来获得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可是这个问题迟迟得不到解答,人唯有不断的寻找不断的思索,这也成为人们永恒的使命。人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在人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一定的文化,在思想与文化的激荡中成长,人们总想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自己。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变化和博弈当中人们不光没有找到真我,反而失去了真我。为了避免自己失去真我,他常常会选择摆脱市井对于自己的束缚、逃离欲望对于自身的限制,希望在自然山水和历史中获得精神的慰藉。他鼓励人们在变化中获得真我,他也在努力的不受外界影响保持真我。在他的思想中认为健全人格才应该是拥有完美人生的基础。个体文化来源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属于个人,中华文化属于在此生活的每一个人,所以若果想要对文化进行修整,首先就要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人格进行修整,这样也就与完美的人生健全的人格有更小的差距。

四、结语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这样的国度当中不会缺乏才华横溢的作家,而且中国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内容丰富多元的散文大国。对于散文来说,其中的标准就是“形散神不散”,由于不会有文体和形式的限制,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尝试散文这个文体。虽然散文一直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但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散文变得非常流行和强大。其中最有名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从人文地理和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表现出了民族的素质和精神,这样优秀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人生的经历,富有饱满的生命意识,这种审美超越意识成为成就余秋雨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马慧芳.对《道士塔》两则课例的评议――从言语审美的角度看散文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15,(03).

[2]李燕.匠心独运成奇章――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创新[D].南昌大学,2012.

[3]张晓毓.时代的变迁与无法负重的“信”――余秋雨《信客》的文化良知[J].中学语文教学,2014,(07).

第四篇:【叶流白】关于“秋雨”的优美的散文

秋天的雨总是来得那么突然,微带着丝丝寒意的水滴,染湿了眼前那曾经莲青藕白的荷塘。漫天散落的雨丝仿佛是在祭奠着什么,一股淡淡的忧伤随着秋风散落在鲜为人知的角落里。

在我眼中,秋天注定是悲凉的;一股腐朽,离别的愁绪伴着一抹孤独的身影渲染了晚秋最后的落寞。独坐在书桌前,任凭秋雨打湿窗边的帘布,脑海里却是想起当年与她争渡时的场景。

那年盛夏,荷花嫣红,荷叶青碧,湖水暖人,与她共撑一小船,游于荷塘之间。一边迎着暖风,享受着阳光,欣赏美景:一边坐而论道,说三国,道宋明,论诗词,谈哲学。时而采摘那伸手可及的莲蓬,时而饮上一杯香茗,时而戏水惊鱼,时而相视而笑。

美好的时光总在不经意间流逝,待到茶水渐凉,与她却是悄悄的迷失在那映日荷花之中。那时,天色已晚,正是日落西山,晚霞灿烂的瞬间;橘红色的暮光洒在澄清的水面上,惊醒了晚起的鱼儿,不时跃出湖面的影子,溅出一圈圈波浪,在夕阳的映衬下,两人的身影倒像是洞庭湖上日落而息的渔夫了;相视一眼,不由的大笑起来,声音传得很远,很远,直到天的尽头。

一阵寒风掠过,不小心碰翻了挂在墙上的刺绣。

“咚„”低沉的重物坠地声也唤醒了那沉浸在过往记忆中的人。眼前的画面早已不是那年夏天的场景,曾经的故事终究是散落在这片天空之下。友情,爱情,亲情;多么痛彻心扉,或是幸福美好的回忆啊!却是只能镶嵌在各自的生命里,抓不住,放不下。 青莲,红花,白藕,晚霞,暮光,暖风,小舟,香茗,巧笑嫣然,温馨欢乐;旧时恢宏璀璨的布景,一如那史书中的阿旁宫,被命运这把大火焚尽,只留下些许沧桑的印记。浮桥,枯荷,落叶,秋雨,寒风,乌云,孤影,这是余音,亦成绝响。

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看起来,今夜,似乎会很冷;可再也没有人会轻拥着我,低声叮嘱:天凉了,记得睡觉要关窗户。

起身捡起那掉落的刺绣,用衣袖擦了擦上面并不存在的灰尘,温柔的放回原地,轻声呢喃着:我曾经爱过一个人,虽然她已经不在我的身边,可我依然爱她;因为那是我的梦想。

夜渐深,我躲在厚实的被子,却依然感觉有些寒冷; 算了,睡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第五篇:余秋雨散文的读后感

“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是纽约人文学会共同主席——汪班对于余秋雨先生作品的极高评价,在我读来,心中亦有这样的感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秋雨散文的读后感,欢迎参阅。

余秋雨散文的读后感【1】

读秋雨的书,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加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风土人情。秋雨的心是年轻的,却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是沧桑的,他对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尽全力保护但却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运也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他的思牵千载,行云流水的记录,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是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着作,如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大为浮浅,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决心来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是最重要的。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简单叙述至此,最后一余秋雨的一句话来结尾。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散文的读后感【2】

读着《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书里更有人间百态,有爱恨情仇让人们去品味,去欣赏,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一篇《信客》。读毕,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却描绘得如此生动,令我不经心生敬佩。专业点说,就是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我欣赏《苏东坡突围》。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然后苏轼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判,甚至贬损。八百多年前苏东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对曾经攻击过苏东坡先生的人经行强烈的反驳。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尽显铺张。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个性、乐观豁达的气质,都是我们对这位大才子苏东坡的认识。几百年来,其诗词文赋吟诵不绝,相传至今。我欣赏苏东坡先生桀傲不驯的个性,乐观向上的情感,却每每心痛其人生频频遭遇的坎坷。苏东坡是中华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正是促进他成为伟人的原因。这些,在《苏东坡突围》中详细又透彻的体现了出来。

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结合。将历史写的活灵活现,把文化述的铿锵有力,引起我们反思。正如专家们所评价的 ,“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这,就是余秋雨。这,就是《余秋雨散文》。

余秋雨散文的读后感【3】

静的夜空,最好莫过于读书,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

《垂钓》是《余秋雨散文》中的一篇,是余秋雨夫妇在海参威的见闻,情节十分简单。一胖一瘦的两个垂钓老人,因为个人喜好不同,胖老人在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次下钩不到半分钟他就起竿,次次都会挂着六条小鱼,他忙忙碌碌地不断下钩、起钩,从来没有落空,落日余晖的时候,总是快乐地满载而归;瘦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钓钩只有

一个,而且硕大无比,即使没有大鱼上钩,他都倔强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苍茫了,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两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胖老人归去的时候已是盆满钵满,快乐的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虽然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北,但他毕竟鱼桶空空,一个人在暮色渐浓的大海边寂寞地等待,孤独地守候!

余秋雨在散文中说道“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类”。的确,人类在演绎故事的时候,皆因为不同的人生观而丰富了结局,让旁观者更觉意味无穷。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不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客观条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那种孤单寂寞的对峙并不能显示崇高,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发现自己,脚踏实地的面对和解决,才会象胖老人一样,面对人生自如地下钩、起钩,而且次次都是满载而归,撞开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乐之门!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的翻开这样的一本书。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当然会感慨万千。

上一篇:企业党支部工作报告下一篇:浅析军民融合式发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