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耧的记忆

2024-05-03

散文阅读耧的记忆(通用3篇)

篇1:散文阅读耧的记忆

关于犁耙耮耧的交响曲的散文

犂耙耢耧是过去农村老百姓的必备农具,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利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这些农具虽然成为历史,但在农人们的心中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当年,他们在广阔的田野里,唱响了犁耙耢耧交响曲。犁,打开了农村通往幸福之门;耙,去除了通往幸福之路的杂物;耢,抚平了通往幸福之路的沟壑;耧,播种下幸福的种子。犁耙耢耧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犁的本义:用牛拉动带铲刀的工具,翻耕土地。据史料记载,我国春秋时代,就已用牛拉犁耕田,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还是用牛拉犁耕田。清晨,农人们准备好了农具,迎着刚刚升起的太阳,赶着牛,扛着犁,从家中出发,来到了田间地头上,庄稼把式在地里瞅量、步量一下,选择好地中心位置,扎下犁,套上牛,蹲下吃袋烟,就开始耕田了,犁一入地,就起了变化,刚刚还是平整坚硬的土地,一会儿就翻起了一层挨一层波浪,阳光普照,泛起一轮轮诱人的亮光,翻耕后的土地变成了柔软的松土,间歇时,顺手抓起一把泥土一闻,散发出浓浓的芳香,这就是深层的泥土,这是真正的泥土,这是犁与泥土演绎的故事,“冬天耕深,夏天耕平”、“地深翻,长得欢”、“深翻精耕”、“精耕细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实际都是农村老百姓通过拉犁耕田总结出的智慧结晶。当年,在我国北方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呈现着用牛拉犁耕田的美丽画卷,通常是女人、孩子们牵着牛,庄稼把式一手扶犁,一手扬鞭,亦步亦趋地走着,吆喝牛的喊叫声、挥动鞭子的“啪、啪”声,响彻在辽阔的上空,不绝入耳,成为农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演奏出钟情于这片土地的百姓欢乐的歌。

耙的本义:用于碎土、平地和消灭杂草的整地工具。农村老百姓用耙齿粉碎坷垃,清除杂草,用耙身抚平土地。儿时看到庄稼把式两脚雄健地站在耙中间的两块木板上,两眼目视着前方的土地,双手扯着缰绳,把握方向,身体微向后仰着,牛拉着耙,耙驮着人,人耙着地,伴随着轻快的节奏,行走在松软、博大的土地上,用稳健的双脚勾画出了美妙的曲线,用今天的话说,是多么的浪漫和潇洒,我当时羡慕极了,庄稼把式们看到我那欣赏的眼光,就把我放到了耙上,让我着实体验了一回耙地的感受,我就学着农人的喊声,喊了一声“啊”,前面的两头牛便很听话似地拉起了耙,开始耙地了,我便目视着前方的土地,身体自然地往后仰着,两手拉紧左右两边的缰绳,牛往左偏离我就往右拉,往右偏离我就往左拉,用缰绳把握方向定位,到了地头,“吁”的一声,牛便停止了脚步,顺手就把耙抬起,清理掉杂草,循环往复,几个来回下来,牛已被训得服服帖帖,配合的十分默契,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站在耙上耙地真像运动健儿在汹涌澎湃的大海里站在帆船上的身姿,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

耢的本义:用来平整地面和松土保墒。耢,是用荆条或棉槐条子编成的长方形农具,在我的老家,大多是用棉槐条子制成的,通常把荆条或棉槐条子放到水里,用石头压着浸泡,等沤到有了韧性不容易折断的时候,就把它捞上来,两人配合,手编着,用脚踩着,就像扭麻花一样就制成了耢。耢跟耙的作用差不多,一般是在耙过几遍地后,再耢一遍、两遍的,使土地进一步平整,它平整土地的作用比耙要好得多。当年在农村,经常看到老百姓,前面赶着牛,身后背着耢,行走在田间小路上,到了田间耢地的时候,人要站在耢上,或蹲在耢上,有时嫌人的体重太重,就把耢上放上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或者放上体重合适的孩子,掌握着耢地的平衡,感觉特别有情趣,记得儿时小伙伴们都是争抢着到耢上去过把瘾,既帮着大人们干了活,又潇洒地在耢上“走”一回,心存满足感,现在回想起来,还清楚地记得站在耢上的精神劲儿。

耧的本义:下种用的农具名。一般用毛驴子拉着开沟和下种。耧起源于哪个年代不得而知,据说在汉代就有。过去,经常在农村的饲养棚里的墙上挂着耧,它的造型别致,很漂亮,耧前面有两个耧杆,控制着拉耧的牲畜,现在记不清有两个还是三个耧腿,中间都是空的`,耧腿的下面都是尖的,用铁箍起来,为了能扎到地里去,耧腿和耧的扶手中间位置安置一个上大下小的耧斗,下面与耧腿相通,漏斗里有一个小插板,用来控制种子的流量,漏斗边上还栓了一个小铃铛。每当播种时,铃铛就敲打耧斗,发出清脆响亮的吧嗒声,随着敲打,还能使种子均匀流下。在众多的农活中,播种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活,通常是前面一个人牵着牲口,掌握着牲口的速度,庄稼把式在后面扶着耧把手,控制着播种数量、质量和下种的深浅,靠的是对耧“摆动”的幅度和力度大小的控制,这种情形很难把握,也很关键,因为播下的是希望的种子,今年播种好不好,关乎明年庄稼收不收。父亲当年就是摇耧播种的庄稼把式,他是生产队里的会计,到了小麦播种的关键时候,就把他撤下来去播种,因为父亲细心,他能把种子播的均匀,深浅适度,现在还能回忆起父亲当年摇耧均匀、清脆的“吧嗒”声,声声敲心坎。

犁耙耢耧是时代的产物,它们经历了漫长的时代,伴随着一代又一代老百姓走过了多少艰苦的岁月,我想,它们所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好的记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单一功用和匹配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漫长的农村生活中无与伦比,不可替代,在老百姓心中得到了印证。从另一个角度讲,没有犁耙耢耧几千年的成功实践,也不可能产生出今天的现代化作业工具,所以说,我们在享受现代农业机械化作业带来喜悦的同时,请别忘记,几千年来维系一代又一代百姓生命、生活的犁耙耢耧。应当说,犁耙耢耧是维系过去生活的必备工具,是创造现代生活的坚实基础,是留给我们今后生活的美好回忆。

篇2:工作记忆与阅读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工作记忆,阅读,关系

1 工作记忆的研究范式

1.1 双重任务法

双重任务法是建立在白德磊试验的基础上的, 并且在其理论的建构中频繁使用的方法。双重任务指的是同时进行两种任务:推理任务和可以干扰工作记忆各成分的任务, 又称之为次级任务。一组被试进行推理任务和次级任务两个任务;另一组被试进行推理任务。通过两组成绩的对比, 确认什么样的工作记忆的次级记忆参加了推理。双重任务的原理是两个任务同时竞争同一有限的资源, 例如对语音回路的干扰使得推理任务和次级任务同时占用工作记忆子系统, 语音回路的有限资源,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推理的正确率下降, 时间延长, 我们就可以确定语音回路参与了推理过程。

1.2 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是指在阅读广度实验基础上对这些实验的数据作为工作记忆的记忆容量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以比较高广度群体和低广度群体的一种方法。双重任务法和相关分析法是相互补充的。有几点值得特别注意。比如, 相关并不一定是表示因果关系。广度的得分差并不一定是认知任务成绩的得分差的原因。

2 工作记忆与阅读的相关研究

Rosen和Engle认为, 反映工作记忆的指标是控制的或所需注意的提取, 而不是自动激活的提取。前者对记忆提取有更大的影响。在功能上, 工作记忆包括执行控制和贮存激活信息两个方面, 执行控制主管信息编码与提取, 而贮存激活的信息则保持着激活了的信息, 以便认知加工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对于工作记忆中的速度——广度关系, 经典的理论解释是凯斯提出的“资源权衡模型”。他认为在总加工空间不变的情况下, 存储广度的增大是由于操作空间的减少造成的, 但近来Towse和Hitch提出质疑, 认为上述关系也许是由于加工时间的增加而导致更多的遗忘造成的, 并获得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在工作记忆存储与加工的性质上, 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的争论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加工效能体现领域一般性, 存储容量具有领域特殊性。

2.1 国内研究

国内已有的成果是通过对不同加工难度下工作记忆的加工和存储关系的研究而获得的。研究发现, 随着加工难度的提高, 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不断下降。这说明了工作记忆的加工和存储之间存在权衡性关系, 也即工作记忆是一个有限容量的加工和存储装置, 当不存在加工任务, 单纯进行信息的存储时, 个体具有较高的记忆容量;当要求被试完成同时需要加工和存储的任务时, 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当加工任务的难度提高时, 对信息加工系统的负荷又增加, 从而使工作记忆容量再次变小。对于工作记忆容量对阅读加工的影响, 许多研究者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有些研究指出阅读加工中的许多操作平行进行, 工作记忆是一个同时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场所;部分学者认为工作记忆同时保持许多文本命题的激活并使它们能被综合;部分学者则认为工作记忆是将词汇组织成命题, 命题又组合成更大的意义单位, 进行意义的综合以便理解的场所。

2.2 国外研究

国外的研究以Gernsbacher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对建构语篇表征所需要的对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增进和压抑的机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Palladin等 (2001) 在呈现给不同阅读理解能力被试不同长度的包含抽象词和具体词的词表, 要求他们在词表呈现结束时报告3个最小的具体词, 这一实验程序要求被试既要保持要求保持的信息, 同时还要不断压抑不再相关的信息。Palladino等认为这是工作记忆的更新能力, 是语言理解、问题解决等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机制。结果发现, 低阅读理解能力被试的报告中包括更多的相关的非目标词。由于实验匹配了被试的智力和短时记忆能力, 低阅读理解能力被试的侵扰错误是由工作记忆中无效的抑制加工能力决定的。Chiappe, Hasher, Siegel针对阅读不良个体的工作记忆、抑制加工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要求阅读不良个体和正常被试完成工作记忆容量测试, 记录工作记忆成绩以及在完成工作记忆测试时所犯的错误, 如无反应、以当前句中的非尾词作答、以其他句中的词作答和以从未在测验中出现的词作答。在对被试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后发现, 阅读不良被试出现的CNI和EI错误要多于正常被试, 由于CNI和EI错误说明了工作记忆中激活了这些词, 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所以这一结果说明阅读不良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低是通达和限制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的效率较低造成的。工作记忆容量较低则又导致了个体的阅读能力的低下。但是阅读不良被试在作为前摄干扰标志的PFI上与正常被试并无差异, 可见是通达和限制无关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压抑先前存在于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的能力与阅读能力有关。这一发现将Gernsbacher关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来自于抑制加工能力的差异的结论扩展到阅读困难个体, 并强调是抑制机制中的通达和限制无关信息的功能上的差异造成了阅读困难。

3 结语

迄今为止, 有关工作记忆与理解之间关系的研究非常多, 而且涉及到许多方面。但关于工作记忆各成分如何影响个体的理解活动都没有明确的了解, 这与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有一定的关系。如何改进这一点进而对工作记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就成了我们今后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Meyer B J F.Use of top level struc-ture in text:Key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ninth-grade student[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80 (1) :72~101.

[2]Lorch R F.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signals on text-processing strateg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95, 87 (4) :537~544.

篇3:“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珍品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10篇散文。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时总题目为“旧事重提”,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鲁迅在写作这些文章时正遭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加迫害。1925年因支持学生运动,他受到“正人君子”们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先生也受到反动政府的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曾说:“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这10篇散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虽然是回忆性文章,但都能反映出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中的10篇文章记述了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和青年时期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前7篇文章,记述了鲁迅童年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后3篇作品,记述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追求真理的人生足迹。

【阅读指导】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都是些回忆性文章,但却并不是对往事的单调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作者撷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断加以生动的描述,选择有代表性的情节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特别擅长描摹人物的神情心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老先生读书时大声朗读文章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把老先生那种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使《朝花夕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作品在写作手法上,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将百草园的景致描写得绘声绘色: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云雀从草间直窜向云霄,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斑蝥从后窍喷出烟雾……构成了富有情趣的画面,使百草园成为令人神往的儿童乐园。作者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弊的针砭结合得自然恰当,天衣无缝。揶揄嘲讽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犀利风趣,耐人寻味。在叙事、议论中,还常常插入相关的童话、传说和典故,如在《狗·猫·鼠》中插入德国童话狗与猫成仇的故事和日本“猫婆”的传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入“美女蛇”的传说等,都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文章的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是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原文再现】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节选自《父亲的病》)

【片段赏析】

这段文字中,作者着重写“名医” 陈莲河所开药方中药引的“奇特”和丸散的“特别”,语言幽默且具有讽刺意味。

【读后思考】

1.《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最初在报上发表时的总题为“旧事重提”,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间的联系与区别吗?结集出版时,作者为什么用“朝花夕拾” 而不用“旧事重提”?

上一篇:爱祖国,从爱学校爱班级开始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城区个人建房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