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2024-04-11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精选5篇)

篇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案,请参考!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3. 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 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 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篇2: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千古佳句,唐朝大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过渡句: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师配乐朗诵

2、师:经过课前的预习和老师刚才的朗诵,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3、师:那我们就品味一下,这些景物如何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4、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 楚 孤 帆

(2)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四:分析诗文。

师:同学们读了几遍诗句,发现了什么?诗中除了题目中有“望”字,诗句中有“望”字吗 ?

生:没有。

师:全诗除了题目《望天门山》有望字,诗句中却没有一个望字,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每一句诗句中都隐含着“望”字,并且这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们逐句分析一下。

(一)分析第一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一句。

师: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了天门山。天门山断开了。

师: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生:被楚江冲开的。

师:楚江是什么意思?

生:长江。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师: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

生:波澜壮阔阔的气势。

板书:望——波澜壮阔的气势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长江水波澜壮阔的气势。

归纳:诗的第一句读后自然会映入这样的画面: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望见长江水那波澜转过的气势,作者如何能诞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呢。

(二)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

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

生: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归纳: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后,突然转了个弯,向北飞奔而去,这里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险峻,不是吗?高峻坚固的山峰岂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横流,所以奔涌到天门山只能“至此回”了。不难看出这一句通过水势,写作者望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伟岸。

板书:雄姿伟岸的奇观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天门山的雄伟。

过渡句:望尽两岸青山排闼,忘却夹江水势汹涌,此时此刻,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谁能有感情的读读最后两句诗。

(三)分析三、四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喜悦。

师: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遥望之中的传神一笔,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江水,雄奇秀丽的险峻山峰,乘风破浪的孤帆”这一动态画面,也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罢自然会心升共鸣,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绿水的心情之中。

板书:青山绿水的心情

师:谁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后两句,读出青山绿水的心情。

五:悟诗情

过渡句: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却表达了作者美丽的山水真情。(板书:美丽的山水真情)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

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让我们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生配乐朗读。

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佳句,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六、古诗拓展:

1.大诗人李白对天门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还写过《天门山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

2.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出示幻灯片)这两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一读。

七、交流展示:展示课前收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八、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九、作业: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望天门山》,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阅读经典诵读《望岳》,习的一主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

师生合作背诵单元导语(提示关键承接读)

师:第六单元首页的那首小诗每当老师读起,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让我们合作背出那首小诗,我来提示,你来接,女生前,男生后,最后一句大家一起。(师:我们的祖国,有 奔腾的江河(女生),澎湃的大海(男生);师:有 辽阔的草原(女生),茂密的森林(男生);师:有 宁静的山村(女生), 繁华的都市(男生)?? 师: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 迷人的风景(男女生一起)。

二、诵读激情,导入新知

诵读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读中点评)

师:是啊!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他的诗词歌赋表达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师:XXX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就是李白笔下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师点评:是那滚滚的长江之水。师:XXX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是苏轼笔下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点评:是那千姿百态的庐山。

师:女孩子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山河还是《望庐山瀑布》中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点评:是那气势恢宏的瀑布。

师:男孩子请你告诉我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宿建德江》中的(课件出示诗句)生读: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师点评:是江水倒映月亮的景象。

三、学习“一主”

一)初步感知

1、点明主题,板书课题

师: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李白笔下的《望天门山》

2、书写古诗,初步感知

师:我把《望天门山》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模仿老师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要写的工整、漂亮。(师板书,学生模仿写)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教师范读,感知节奏

师:诗是有节奏的,仔细倾听老师诵读,在你书写的古诗中画出节奏来,谁愿意在黑板上画(指名一名学生板演,师范读学生在倾听中画出节奏)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点评:哪位同学和黑板上同学画的一样(纷纷举手)你是正确的。

4、初读古诗,感知诗韵

师:按照这样的节奏,看着老师的手势,大家试着读一读,注意一定要看指挥。(师根据古诗节奏及韵律指挥学生一起试读)

二)细读古诗,理解感知

1、找出古诗所描述的景物。

师: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你都读出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师随机在板书中圈出来,并随即解释碧水,楚江等)

2、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师:(课件出示古诗插图)假使你站在船头,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急速而来,你会看到(指名回答)

生1:我会看到江水一直往前流,流到天门山的时候又转回来了。师:那就是诗句中的(生1诵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你们也会看到(全体诵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你还会看到(指名回答)

生2:我还会看到长江水把天门山分成了两半。

师:也就是诗句中的(生2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女孩子也会看到(女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男孩子也会看到(男生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小船距离青山越来越近,你还看到了(指名回答)

生3:我还看到了两岸的青山慢慢的都长出来了。

师:就是诗句中所写的(生3诵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请大家告诉我就是诗句中的(全体诵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这条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而来,哪一句告诉我们。

生齐诵读: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从远及近一路走来,远远的就看到了很多,故此题名(生接:望天门山)而不是看天门山。

3、情感诵读

师: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的画面(指图)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学生表达心情)

生1:快乐的。

生2:喜悦的。

生3:兴奋的。

师:让你的心情在诵读中尽显大家一起(全体诵读)

师:山谷中也回荡了我们的喜悦,女生就是那山谷回音,男生一起(男女生轮读)

4、对比读,深入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师:碧水、青山、红日、白帆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在作者的眼里想活了一样,这都源于李白那时那刻的心情。这首诗是李白25岁怀着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家乡,沿长江远游。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是激动,是兴奋。

师:可是,事与愿违,后来李白有机会为朝廷效力两年,但并没有被重用。他的雄心壮志无处可报,那时的心情异常苦闷。

师: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山水,心情苦闷时,他想渡过黄河河流被冰

堵满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盖了,他登不了。他在《行路难》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

一二组同学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师:同样写山水,心情愉快时,楚江敞开胸怀,青山相对出迎,(课件出示)

三四组同学读——天门中断楚江开,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同样写孤帆,孤单寂寞时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他写下了(课件出示)

一二组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样写孤帆心情愉悦时孤帆不孤带着太阳的温暖而来,他写下了(课件出示)

三四组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品读,深入理解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是李白心情的写照,不仅是风景给他带来的快乐,还有他实现理想的兴奋,此刻的你们就是李白,请你放飞心情。(全体诵读)

6、总结学法

师:一首《望天门山》大家一定有所收获,把你的收获填写在积累卡上。(学生填写后全班交流反馈,在投影展示)

四、两翼学习

师:青年时代的诗人杜甫像李白一样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也曾以一首《望岳》寄托自己的情感请大家用心去感受,经典诵读65页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以文代文课型)12_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出示自学提示:1、2、3、4、借助拼音熟读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对比阅读,填写积累。用一两句话概括填写内容。

交流反馈,投影展示。

五、布置作业

师:经典诵读中有一首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与这两首古诗有相同之处,大家自学完成,填写积累卡。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远-----近

篇3: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智乐园教育网提供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板书:碧水:开、回

望天门山青山:中断

孤帆:日边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淡妆

水光、山色比西子总相宜

篇4: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 开

碧水 回

青山 出

孤帆 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 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 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 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 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

远近

教后记:《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他的优点?还让学生举出其他事例,讨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又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告诉人们什么

篇5:古诗《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3、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开掘;开通。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7、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李白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李白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诗的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在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这一首诗的后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李白的淋漓兴会。诗人李白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李白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李白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上一篇:初中学生15周国旗下讲话演讲稿下一篇:大学有趣毕业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