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案推荐

2022-07-01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推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古诗两首教案推荐

古诗两首教案

2、古诗两首

咏柳

教学目标

1.学习《咏柳》,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引入课文题目,了解作者

1.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学生背诵古诗。)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咏柳》,板书题目。

4.解题:咏,用诗词的形式描述。这里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同学们观察过春天的柳树吗?(教师出示图片或挂图。)

5.介绍作者。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他少年就以文辞而出名。晚年与李白交友,善酒后作诗文。

二 自读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这首古诗。

(2)认读生字。

(3)边读边看图思考:这首古诗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 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咏yǒnɡ

碧bì

妆zhuānɡ

裁cái

剪jiǎn

2.练习读诗,检查读得是否准确。

3.理解重点词语。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用来比喻嫩绿的柳树枝叶。 妆:打扮。

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细叶:柳树新萌发出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裁:裁剪。 似:好像。

四 逐句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碧玉妆成一树高”(句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碧玉般翠绿的新叶。)

“万条垂下绿丝绦”(句意: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句意:不知道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句意:原来是似“剪刀”的二月春风裁出来的。)

五 欣赏诗句,体会诗的意境

1.全诗共有四句,哪两句写的是作者看到的实景?(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比喻)怎样比喻的?(把柳叶比作碧玉,把柳枝条比作丝绦。)

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整棵柳树的颜色、形状及树上的柳条多,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3.诗的后两句写的是什么?(作者的想象)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合理的想象,把诗人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注意把握节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根据诗句的描写,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诗中的景物画下来。

六 背诵古诗

自由背,分行背,同桌背。

七 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春日

1. 教学目标

1.学习《春日》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 指导预习

1.自读古诗。

这节课我们学习《春日》这首古诗,根据课文中的注音,同学们自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订正读音。

泗sì水

滨bīn

紫zǐ

(2)指名朗读《春日》。

3.简介作者。(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4.解诗题。(“春日”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二 逐句学习,理解诗意

1.“胜日寻芳泗水滨”。

胜日: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 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待过的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2.“无边光景一时新”。

光景:风光景物。 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

全句的意思:那里风光无限,刹那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3.“等闲识得东风面”。

等闲:随意。 识得:认识到。

东风面:春天的面貌。我国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全句的意思:哪里都可以领略到春风的气息。

4.“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全句的意思: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

三 欣赏诗句,体会意境

1.诗中哪一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

你能想象出作者当时看到的景致吗?(在春风的吹拂下,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机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 练习背诵

自由背,同桌背。

第二篇:古诗两首教案

20、古诗两首

执教:三召中心实验学校——孙学敏

教学内容: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设计理念:

1、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大体了解诗文的意思。

3、通过反复的诵读、背诵,能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的训练,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设计简单的课件;学生课前读一读课文,简单了解李白、王维的相关资料,准备好《新华字典》。 教学流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送别诗,分析题意,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两首诗歌,学习生字,初探两首诗的结构。

1、引导学生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学生读古诗的音准情况,相机指导。

3、出示生字,要求音准,会写。 会认:鹤、孟、陵、辞、唯 会写:孟、浩、陵、辞、唯、舍、君

三、再读两首诗,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1、自由读古诗,与同桌交流,每一首诗讲的大意是什么。

2、班上交流对两首诗大意的了解。

3、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古诗。

四、细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师利用两首诗中的相似点“送”、“故人”,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发现两首古诗表达情感的不同,进一步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孤帆”、“尽”、“唯”“长江”、“流”等词探讨,想象诗意画境,体会诗人李白的情感。

2、通过“更尽”、“无故人”的研读,想象诗句描述的意境,体会王维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两首送别诗,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练习吟唱,体会诗人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五、品读两首古诗,拓展积累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六、作业:把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谱曲,自己练习唱一唱。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孤帆尽、长江流

送故人{ }依依惜别

更尽酒、无故人

第三篇:古诗两首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一, 课堂导入:

1.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首送别的乐曲《送别,长亭外》。(播放)

2.同学们,欣赏完这样的一首送别的乐曲中,能否想起几首学过的送别古诗或诗句吗。(赠汪伦,赋得古草原送别。。。。。。。学生汇报,朗读)

3. 同学们古代怎么那么多离别的诗句呢?要知道古代交通不便,相见时难别亦难。所以送行成了古人表达深情厚谊的方式,成了诗人笔下常有的题材。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古诗的背景了解

1、 读了题目,读了题目你从中了解了什么?(黄鹤楼,广陵(扬州),孟浩然);黄鹤楼你们了解吗?(学生说自己了解的知识,在呈现黄鹤楼的资料(武汉)),广陵你们了解吗(老师了解到广陵就是扬州,是一个景色非常优美的地方,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不赖是扬州”的美誉)

2、黄鹤楼也罢,广陵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图片显示,长江流域、武汉、扬州的地理概况,简单介绍)

3、同学们了解古诗中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要是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就更好了。(学生回答)(出示李白的,孟浩然的资料)

三、内容理解:

(1)1.古诗里的关键词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你们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请一生)

2、题目是诗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题目。同学们先放声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出示古诗。请两生朗读。在齐读。

3、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自学古诗 (自学,看看注释、词语手册等资料,同桌之间相互学,)

5、好我请同学说你学懂了什么?(呈现古诗)

6、诗的大致意思我们知道了,但学习古诗这就够了吗?学古诗我们更讲“究情景再现”,,联想当时的情景,我们来用联想法读读前两句诗,边读边想你烦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辞别的情景(辞别的情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看看第一句古诗:西辞,故人

预设2:烟花三月,看到了美丽的春景(烟花三月,同学们三月是什么时候,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你能说说烟花三月是怎么样的呢,你能想起几句描写春天的诗来吗?)

预设3:孟浩然乘舟去扬州的情景(他是怎么去扬州,乘舟)

同学们就在这繁华似景,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景,李这两句古诗白有心思欣赏吗,为什么?(我们带着李白这种依依不舍的心情来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2)是的,诗人的这种心情更表现在三四两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李白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里看出来:

预设1:依依不舍,孤帆(是什么意思,老师不明白了,当时是烟花三月,盛唐时期,江上应该是许多船只来往,为什么说是孤帆) 预设2: 碧空尽(一直看到船没有了),你来读一读 同学们从这个“孤”你还读出出李白是什么样的心情: 预设一:惆怅(唯见长江天际流,船没有了还看着水流) 带着李白这种依依不舍,惆怅的心情我们再来读一读全诗。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复习、吟诵上一节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

二、分析题目

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生读)

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

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使”是出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常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三、学习古诗

1、课题读得真好,后面四句谁来读?

2、请找出诗中的两个多音字。

3、这首诗,表示地名的词很多,包括课题,你们边读边找,圈出来。

4、渭城是当时的送别城,人们要往西边去,都要在渭城做短暂停留,(板书:渭城)所以渭城中的客舍特别多。(板书:客舍)渭城在这,那阳关在哪?(板书:阳关)那安西在呢?(板书:安西)安西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还有一个地名,没有出现在诗中,那就是王维生活居住的地方——长安(板书:长安),也是唐朝的首都。王维远在长安,特地赶到渭城来送元二,同学们,看到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5、人们常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意思理解,浥轻尘:浸湿细小的灰尘,空气湿润,客舍青青:旅店

青瓦,青瓦图片显示)请同学自己组织说意思。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画面:(听轻音乐,闭上眼睛感受,老师读:春天的早晨,雨密密地,密密地落下来了,落到客栈的青瓦上,无声无息。青瓦吸饱了雨水变成墨绿色,一尘不染,在烟雨蒙蒙的早晨显得特别的静默。刚抽出新叶的杨柳枝依着屋檐,在春雨的滋润下特别的青绿鲜亮。)

此时此刻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学生回答)

多美的景色呀,可是这美好的一切,在王维眼中都黯然失色,因为,今天,他最好的朋友将要离别, 在这里,老师请大家关注“柳”这个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是《诗经》,(出示课件)其中以一句诗这样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当时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此时,王维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这两行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王维为什么会这样依依不舍呢?同学们,渭城和安西相隔有多远?我们一起看唐朝时期的地图,(出示唐地图)从渭城到安西,共有3000多里,据说,元二步行要花一半年的时间,此去路途遥远,而当时,元二要去的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大漠的图片,对呀元二此行旅途荒芜寂寥)

9、看到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说些什么?(课件填空) (学生说)

(1)、 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诗意理解,劝君、更尽,西出,故人,我们知道王维有一首诗,君子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 ,寒梅著花未。王维自背井离乡的时候还有家乡的故人说说家乡事,可是元二有吗,在凄凉的戈壁滩上,他会遇到故乡人吗?所以王维会说:劝君更……..学生齐读)

(2)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在那么一念之间,就在那一个短暂的动作之间,王维的心思是复杂的:他在想些什么。

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情感再来读这一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1)、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2)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12、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四、课外拓展

(1)、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2)、拿起笔,把这首诗写下来,把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客舍青青柳色新(听闭上眼睛,听轻音乐,老师读:春天的早晨,雨密密地,密密地落下来了,落到客栈的青瓦上,无声无息。干燥的青瓦吸饱了雨水变成深绿色,

第四篇: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是富有情趣的五言诗。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学会本课7个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1个多音字。初步懂得两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构想:

学生的知识积累是不同的,学生的理解方法也是各异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应该是自主的,让学生运用以有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学习理解古诗,逐步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诗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原诗有八句,这里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

“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第二笔是“撇”

随: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l”。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

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

(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双挂耳”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走之旁”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作业设计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板书设计: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诗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景,指导练习说话。

1、出示画面:春天,百花盛开,蜜蜂在花丛中飞舞,枝头,不时有小鸟飞来,唧唧喳喳地叫着,到处春意盎然。

2、看画面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3、是呀!春天多么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课件出示古诗)

二、自主学习生字,初步了解古诗。

1、自由诵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

2、读通古诗,自己找合作伙伴学习生字。

3、交流反馈:你对哪个生字最感兴趣?有什么好办法识记。

初拟交流重点如下:

1)、晓:“晓”是天亮的意思,所以用日字旁。“晓”字在书写时不要在右上角多一点。

2)啼:“啼”用了口字旁,啼的意思是“叫”。“啼”右边是皇帝的“帝”。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把交流的话语组织好。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作适时的点拨。

4、指名诵读古诗。

5、教师简介作者。

6、理解题意,重点理解“晓”的意思。

三、提出研读专题,研究学习古诗。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不难看出全诗

描写的就是春天早晨的景色。那么整首诗写了哪些景色?要求在诗句中用圆圈加以表示。(鸟、风雨、花)

1、引出研读专题: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读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诗人在描写这景物时的感情。

2、提出研读的要求:

1)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圈圈点点,或涂涂画画。 2)遇到自己也不是很理解的问题,可以采取合作方法,也可以找老师合作学习。

3、学生围绕专题自由研读全诗,教师参与学习。

四、交流研读成果,落实训练目标。

1、明确交流要求:大胆表述,认真倾听,及时补充,学会交流。

2、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点拨,并随机落实训练目标。

●处处闻啼鸟

1)理解“处处”的意思。练习给“处处”找近义词。

2)课件播放鸟叫声,理解“闻”的意思。区别平时句子中的“闻”和诗句中的“闻”的不同,进行练习。

说说下列句子中闻的意思。

放学回家,我刚进家门,就闻到一股香味从厨房中飘来。

居里夫人是世界闻名的女科学家。

3)理解“啼”的意思,说说别的动物叫又可为什么?例如:马嘶、虎啸、鸡鸣、狮吼等。

4)自由交流对整句诗的理解。

5)交流诗人听到鸟叫声时的心情,并指导感情朗读。

●夜来风雨声

1)课件播放风雨声,进入情境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2)理解“夜来”的意思。

3)交流整句诗的理解。

4)交流诗人在诗句中的感情。

5)在自己体会到的诗人感情中朗读诗句。

●花落知多少

1)感知诗句中诗人惜春的那份淡淡的忧伤。

2)交流对整句诗的理解。

3)指导读出那份淡淡的忧伤感。

3在理解了后三句的基础上学习理解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我们已经理解了后三句诗写的是诗人听到鸟叫声,想到昨夜的风雨声,不知不觉产生了对落花的忧伤,那么我们再来理解第一句就不难了。

1)“眠”是什么意思?“春眠”指的是什么?

2)这里的“晓”与题目中的“晓”有什么不同?

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4交流整首诗的意思。

五、指导背诵全诗,延伸课外学习。

1、播放音乐,自主背诵全诗。

短短的四句诗描绘了这么多的景物,包含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古诗的艺术魅无穷!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背下来。看谁背得快?看谁背得好?

2、孟浩然带着淡淡的忧伤描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也有一位诗人在春天的夜晚听到了风雨声后,写下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中诗人的心情。(课件出示古诗:春夜喜雨)感知整首诗的色彩,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每首诗中都浸透着诗人的感情。

3、提出课外学习任务:找几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并背诵下来;将《春晓》改成一幅图画画下来,和同学一块分享这美丽的春光。

板书设计: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课后反思:

“春雨”和“春晓”,两首古诗早已是家喻户晓的绝句,很多同学在“咿呀学语”时就会“朗朗上口”。但就今天的学习我还是坚持“以读促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而感受到诗的节奏美、音韵美、语言美„„感受春的美丽以及诗人对春的喜爱之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两首古诗中属相对较难理解的诗句。我让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感受淅淅沥沥的春雨洒落在身上、脸上、手上„„联系插图,观察花草在春雨的滋润下——萌发!那是希望、是勃发„„她来的那样及时,又轻巧而纤柔却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希望。这样学生就对诗句诗句有了较为深切的感受,再通过诵读让这种情感得以宣泄和升华。

第五篇:古诗两首教案

2 古诗两首

①草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简单表达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背诵课文。

4.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懂得要像小草一样的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1.生字的认识与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 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件

一课时

^

一、导课阶段,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课中刚刚讲到《找春天》,而且我们大家也都各自找了一下春天,我发现啊,大家找到的春天都不一样,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在古代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叫白居易,他也找到了春天,并且作了一首诗《草》(出示课件),现在就让老师带大家到唐朝,看看白居易找到的春天的草是怎么样的!(PPT播放配乐诗朗诵)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注意字词发音。

好了,现在大家把语文课本翻到第5页。我们刚才已经听了配乐诗朗读,那现在我想要听听我们的小朋友能读得怎么样?所以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但老师有个要求:在朗读时,借助课文的注音,自学生字,争取把诗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等一下老师会叫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看谁读得更好。好,开始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在大家朗读的时候,老师也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大家,大家读得都很棒。这样吧,我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下,大家都来当一回小老师,看看这位同学有没有什么字发音不太标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请三到四位学生朗读,学生在读音上可能犯的错误有平、翘舌音混淆,前、后鼻音混淆。并请其他学生来纠正其发音上的错误。) 看来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学得也很好,刚才有同学已经指出了第二句诗中的“岁”是平舌音,“荣”是翘舌音(出示课件),确切地说“荣”在发音的时候我们的舌头是向上卷起来的。下面大家跟老师来读一遍,要注意老师是怎么发音的。“岁”(领读),“岁”(学生跟读),“荣”领读),“荣”学生跟读)。

大家读得很好,“烧”这个字是怎么读的呢?(课件)(请同学回答)这个字读shāo,是翘舌音,“吹”(黑板板书),这个字也是翘舌音,读chuī(黑板板书),下面这两个字的读音大家也跟着老师来读两遍,“烧”(领读),“烧”(学生跟读),“吹”(领读),“吹”(学生跟读)(重复三遍)

不过最后在这里老师还要强调一下“野火烧不尽”的“尽”是前鼻音,而“春风吹又生”的“生”是后鼻音。

好了,那么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一起读一下这首古诗,要注意刚才我们提出的发音注意点。

(学生齐读古诗)

很好!很好!大家果然很厉害!但现在老师有个问题,第二句中有两个“一”,它们是怎么发音的呀?老师有点不明白了,有谁愿意告诉我呢?(明确两个“一”的读音,两个“一”的发音是不同的,前一个读yí,是阳平,也就是第二声,而后一个读yì,是去声,也就是第四声。)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朗诵。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诗中的生字,那现在我们就要自己来朗读一下了。我请同学们一位一位地来朗读,看看哪个小朋友读得准确、比较有感情,比较有特色。

(请五到六位学生朗读课文) 2 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下面我们大家来一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老师也和大家一起读。(全班齐读)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我们大家首先来看一下,然后再联系古诗,我们来讨论一下这首古诗的内容是什么,白居易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草的情景呢?(出示课件图片)

大家可以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和有关的参考资料,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如果有什么地方不懂也可以相互讨论一下,解决不了的话等一下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忙。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既然已经解决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那我们就要来讲讲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图了。老师在把刚才的几幅图再放一遍,大家开动脑筋,等一下我请同学回答。

(播放PPT,并请学生分别讲一下这四句诗的大概意思。然后请学生做总结。)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大家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是的,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写这首诗的诗人白居易就是要赞美草的这种精神。那同学们说我们要不要学习小草的这种精神呢?

(学生回答“要”)

很好,我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那我们最后再来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朗读)

很好,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诗的大意,虽然我们刚才也讲到了,但我更想知道大家是怎么来理解这首诗的,大家可以讲讲这首诗或是你刚才读诗时想到的。

(请学生回答、交流思想) 3 练习背诵,完成练习。

很好!老师听出大家不同的想法了!有的同学为我们讲述了小草的坚强的生命力,有的同学赞美了小草,也有同学说要学习草的这种顽强的精神!

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朗读训练:分男、女同学读——个人读一全班齐读——跟着音乐读)(好!)

4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游戏做完了,我们又要开动脑筋了,大家来看PPT,看哪位小朋友能够站起来告诉我空格上应该填什么,而且发音要准确喔! (请部分学生背诵古诗)

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了,那诗中的生字我们也都认识了,会写了吗?现在我要来考一考大家,请大家看PPT。(利用PPT出示生字)

这些字该怎么写呢?大家认为这些字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吧,四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好方法和同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等会儿我们再请同学到讲台前来介绍自己组的方法,这样好不好啊?

(学生讨论,增强对书写汉字的认识。然后请学生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集思广益。)

大家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呢,有些老师都还没有想到呢。大家都已经想出了那么多的好方法,那现在大家在自己的田字本上写写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看一下,比比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最好。

三、总结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了《草》这首诗,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四、延伸拓展

1阅读课本第7页的“我知道。” 2关于白居易的小故事。

白居易远赴京城投靠一位朝中大臣,献上一首诗,并告之名字叫白居易,大臣一听则说:京城居之不易。又读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不觉叫好,好一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凭这首诗,京城居之易矣。从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成为了千古名句流传下来。

五、布置作业

我们已经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今天大家回家之后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关于描写春天的成语,明天上课的时候我们大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语,比比看谁找得又多又好。

在新课标教材中,《草》这首诗被安排在语文二年级下册,对二年级下的学生来说,这首诗还是较简单的,教学过程的主要重心是放在理解和朗读这一部分,所以我将教学重点主要是放在了这一部分。但我同时也十分注意学生在字、词发音上的问题,毕竟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准确地说普通话是相当重要的。

由于第一课是《找春天》,于是我就借用“找春天”为话题来导课,引出“草”,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草的图片也给课堂增加了美感。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诱导和激励。”在教学中,我遵循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同学互相讨论来得出结论、认识。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时也注意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② 宿徐市徐公店

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4.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领悟《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情景。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PPT。

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PPT)你们听,春姑娘正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轻轻地拂过我们的脸庞,带来了清新,掠过那枝头,增添了新绿,她又把纤手一挥,装扮了五彩世界,渐渐地,她已来到了我们身旁,向我们展示了她的妖媚与生机。

2“美丽”似乎成了春天的代名词,所以历代诗人都把对春天的喜爱化作了一首首诗篇,你记得哪几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学生交流:《咏柳》《江南春》《游园不值》„„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二、解题。

1解题。

⑴谁来读一下课题?

⑵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宿:住宿。新市:地名。今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公”是对年长人的尊称。

(3)读了题目,你觉得缺了什么?(主人公) 2介绍作者。

杨万里,南宋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

三、初读课文

1出示全文,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来到乡间感受春的气息。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指名读诗并正音。 lí luî 篱落

3听听别人又是如何吟诵此诗的。(听录音) 4让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朗读此诗。(齐读)

四、精读感悟

1学法指导:我们平时学习古诗经常用什么方法? 2像写景的古诗我们一般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来学。

3请大家自己图文对照想想诗中所表现的情与景,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4交流:诗人漫步田间,看到了什么景象? 学习第

一、二句:

⑴交流诗意。

⑵“篱落疏疏”就是疏疏落落的篱笆。

⑶“小路”是诗中哪个字?(“径”:“曲径通幽”就是诗中“一径深”所描绘的意境。)

⑷“一径深”:蜿蜒的小路静静地、幽幽地向远方延伸。

⑸“未成阴”:“未”就是没有,树头的花儿落了,树叶还没长得很茂密,“未成阴”就是没有形成树阴。(点明时间:暮春)

⑹谁能再为我们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其余同学想想这幅画面让诗人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稀疏的篱笆,枝头的新绿,小路静静地、幽幽地伸向远方,一切都显得那么幽静。[板书:幽静(深远)]

⑺谁能把作者的所见所感读好?让我们也走进这幽深的春景中,与诗人一起陶醉。(齐读)

学习第

三、四句:

⑴导入,正当诗人为眼前的春景陶醉时,什么又引起了诗人的兴趣?

⑵交流诗意。

⑶你能体会儿童当时的心情吗?从哪里体会到的?[快乐(追,嬉戏);着急(急走,快跑);失望、沮丧(无处寻)] ⑷当诗人看到眼前儿童追蝶的情景,他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童趣(喜爱、回忆)] ⑸谁能把这充满童趣的画面及诗人的喜爱之情读好?(指名读、齐读)

5配乐朗读

我们读诗,往往要透过文字的表面意思感悟诗人的情感,诗的意境,让我们再次用心领悟诗人对幽静的春景,充满童趣的追蝶画面的喜爱之情。(指名读,齐读)

6谁已经把此情此景记在了心里? (指名背,齐背)

7自由讲诗意,老师归纳。

(稀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长长地伸向远方,树上的花落了,树叶还未长茂盛,没有形成树阴。儿童匆匆忙忙地追赶黄蝶,黄蝶飞入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五、写话

1诗的语言洗练精当,同时也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从诗中看到的感悟到的联想到的写下来。(放音乐)

2交流。 3评价。

上一篇:甘肃省国土资源厅下一篇:公司临时停电通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