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丽君老师课有感

2024-05-02

听黄丽君老师课有感(通用9篇)

篇1:听黄丽君老师课有感

评课稿

听黄丽君老师课有感

林海英

9月25日,上饶县一小﹑石狮小学﹑汪村小学及石人小学,本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开展“盟校联谊﹑践行课改”活动.我校英语组黄丽君老师上了一节有效教育的课堂展示课.课题是六年级英语上Unit3 My weekend plan Part A Let’s learn.黄老师不愧是上饶县EEPO课堂有效教学的领跑者,教学游刃有余,轻松自如,满堂课处处散发出EEPO特色教育的新亮点.

首先,黄老师很好地运用了自己的课堂约定“One two three, Three two one”.约定与单元组,团队配合使用.约定俗成,师生心神领会,简洁明快地调控了各项教学活动.

其次,在教学中,黄老师简洁明了地运用小卡呈现新单词,新短语,用大卡有效开展小组活动.配合板卡的使用,讲与做等要素相结合,做到防只顾单一的讲而没有其他要素和资源的配合.

再次,黄老师在处理教材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她用了很直接的导课方式,直接运用视频引出新知.她把时间留在了第二个小操练的环节上,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周末计划,并会用新学的句型去与同学分享计划,在课堂上巧妙地使用“记忆风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第三人称的将来时;在最后的一个大环节上,黄老师让任务升级,开始团队合作,设计假日计划,并展示,求点赞,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成就感;最后的家作设计,有必选的,也有可选择的,更有文明小知识,设计更全面.

黄老师的课是成功的,让每一位与会者耳目一新,更让我对EEPO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定会学以致用,把EEPO有效教学方式很好地灌输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

篇2:听黄丽君老师课有感

11月25号中午,在中心校的精心安排下,全乡教师参加了“固城乡小学语文、数学观摩暨市八中、市三实小送教下乡活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幸认识了两位十分优秀的户晓婧老师和黄丽丽老师。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和一些反思。

一、语言艺术的魅力

登上三尺讲台,老师就要了解自己的身份。我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就是唱大戏的、就是演员,学生就是观众。一个吸引学生的课堂首先老师就要进入角色。教师的气质尤为重要。而气质的体现不仅仅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声音、是语言、是感情的体现。两位老师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在授课时都能以一种极其亲切的态度面对孩子,让孩子消除陌生感。整个课堂,老师都面带微笑,是老师,更像朋友,用春风化雨般的声音、以阳光般的鼓励让孩子在课堂中找到自信、找到兴趣、找到自我!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运用

户老师在讲《杨氏之子》这篇孩子从未接触过的文言文时,并没有直接说自己的观点、理解,而是借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基础,在自己的引导中,让孩子自己读、多种方式读、自己去理解。并适时指导孩子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批注法、注释法等。

黄老师的《梅花魂》更是在读中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带着孩子理解句子、段落、感情。印象最深的是,黄老师在课堂中安排的小练笔:写写像梅花一样的英雄。不仅拓宽了孩子的思维,更提高了孩子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什么?是我从教以来心中一直存在的困惑。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的理解了语文不仅是课堂,老师教学的课堂;更是舞台,是孩子通过课堂实现自我的舞台。语文老师教什么?课文课只是一个例子,是用来培养学生语感的工具。老师在课堂不仅只是带着孩子学习生字、课文、读书的授课者,而是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的引导者!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学到了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摆清自己的身份,真正做到“导”而不是“教”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能力,让学生在我的课堂找到自我、实现自我。还要做到继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孩子,扎扎实实求发展。”成为一名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人民教师!

篇3:听刘健老师作文讲评课有感

刘老师满 怀激动与 喜悦开场 :“上次我们写了一篇《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 整体写的很好, 选材扣住中心, 叙述条理通畅, 描写生动具体, 感情真挚自然, 其中不乏大量的优秀之作, 有的甚至让人震撼。我们班写作高手的作文这次就不读了, 下面请几位同学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大作。”在第一位同学朗读之后, 老师做了简明扼要而又恰到好处的点评, 那种评价大作家作品的语言、发自内心的褒奖足以让习作者心花怒放了。然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对两篇作文进行点评。最后又列举了20多个优秀习作的学生名字, 同时还特别点了几个进步很大的学生名字。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写作高手的作文这次就不读了”这句话, 老师还注意到了不冷落那些“写作高手”, 始终注意保护所有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爱听好话是人的天性。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 受激励而改过, 是很容易的, 受责骂而改过, 比较不容易的, 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 不喜欢听恶言。”宋朝魏戾之在《诗人玉屑》中说:“名家者各有一病, 大醇小疵差可耳。”强调总体不错 (即大醇) 就过得去, 差不多就行了, 不能求全责备, 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我们静下心来, 换一种心境去看学生的作文, 注意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那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就会高涨, 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多鼓励不是一味地吹捧, 少批评也不是一味迁就。要实事求是, 一分为二, 以鼓励为主, 对作文中的缺点错误也要严格要求, 一丝不苟;要满腔热情, 使学生能从表扬中觉察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也能从批评中得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提出不同要求, 对后进生可从文字基本功方面要求, 对较好的学生可从立意笔法上得到提高, 总之要先求“通”再求“好”。作文没固定的标准, 要说有标准的话, 我认为要真挚、真心、真话、真诚, 教学生写自己想写, 说自己想说, 抒发自己的感情, 应该不会错。

二、课前功夫, 来不得半点浮泛

刘老师让三个学生起来读的三篇作文, 看起来似乎随意, 实际上颇费心思。倪莹莹的作文取材于我校课堂教学改革, 从“组名”的命名到“组训”的确定, 再到课堂活动中所经历的波折, 突出了取材之真。朱志军同学的“母亲的唠叨”就像对整天拿着放大镜一样来找“我”的毛病的娓娓道来, 表现的是语言之美。张烁烁同学, 因为考试没考好, 大休时妈妈又不能亲自来接, 在令人抑郁的该死的训斥声中, 舅舅的突然出现也没能使“我”走出郁闷, 态度粗劣地顶撞了舅舅, 而就在返校的那天, 舅舅却因车祸而没留一句话就离“我”而去了。其情其景, 催人泪下, 真可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三篇作文从“真”“美”“情”三个角度诠释了文题内涵, 无疑是精心选择的结果。

作文讲评是一项非常繁杂细致的教学活动, 在整个作文教学环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讲评内容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决定了讲评课的质量, 因与重点, 然后精选讲评所需的实例, 采取恰当的讲评方式, 拟定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三、文道统一, 既教作文又教做人

刘健老师的课, 始终强调作文选材的真实性, 一切素材皆来源于生活, 决不能为了作文而胡编乱造。他所选择的三篇作文也都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像我们有的作文讲评课, 只教写文不教做人, 闹出许多笑话。如讲评《今天真好》, 一个学生读了自己的作文:大休在家, 早晨醒来后, 父母便为我递来一杯热牛奶, 感到很温馨。早饭后, 跟小朋友来到小学, 结果那小学是铁将军把门, 于是我们就爬门进去, 打了半上午的篮球, 然后又怎样怎样……结果教师在点评该文时, 没有指出选材有问题, 仅仅说了一句“细节描写不充分, 怎么爬门的没写出来”。唉!难怪有的学生犯了错误之后, 你问他犯了什么错误, 他竟然一脸的茫然, 很受委屈的样子:“我怎么了?”这种明显有悖于道德的做法竟然被忽视了, 学生的真善美的判断意识何时才能明晰?

篇4:听《游子吟》一课有感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 教学中,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做儿女的无法报答,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孟郊第三次应考,终于考中进士,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诗人就任后,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是无法报答的。因此,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的情境,教学时,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用心体会,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这是一件爱的衣裳,她的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关心与担忧,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诗我两忘,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母爱是伟大的,古往今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歌颂母亲、赞美母爱,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母爱,有的教师让学生交流收集有关母爱的名言、故事、歌曲(词);有的教师出示了名作家的关于母爱的诗……在学生饱含深情地交流之后,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最想对母亲说的话,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写写心中的感受,有教师启发学生为文中的插图写几句话……一句句饱含真情的话语从学生口中涌出,一行行诗一样的语言在学生笔下流淌。

篇5:听吉春亚老师的课有感

2011年3月13日,我参加了桥头镇中心小学举办的习作研讨活动,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上的课,今天有幸亲眼目睹听闻已久的吉春亚老师课堂教学的风采,真是受益非浅,并激励我努力朝前驶去。吉春亚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节如诗如画的课堂:

第一节课讲的是《说说心里话》,首先吉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QQ邮箱的漂流瓶把同学心里也有的心里话展示出来,同学们的思维就给巧妙地打开了。接着吉老师就给同学点明写作的内容,心里话就是:不敢说的、没机会说的、或者不好意思说的、秘密„„要表达需要点窍门就是:只可以选一个方面一件事来说而且要以情打动别人,这个心里话才算是成功的。在吉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心里话就是要说到心里真实的感受可以感动别人的话。

第二节课讲的是《游戏作文》,吉老师给学生起了个头,说:“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吉大师,她说她有一双‘火眼金睛’,你们相信吗。”生答:“不相信。”吉老师便拿出游戏的道具:,让学生配合进行游戏,并把每个游戏的过程,让每个学生接着吉老师先前说的一句话往下续说。通过游戏,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再经过吉老师的引导,学生们续说的越来越详细,越来越生动,而且吉老师还把学生续说的重点词语板书到黑板上。这样一步步往下引导,学生们不仅把一篇完整的作文口续出来了,而且还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写好游戏作文就必须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和反思。

吉老师的教学带有浓浓的“语文味”且不乏诗情画意,具有与众不同的教学魅力。吉老师始终用微笑和学生亲密接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所想、所说,不断用激励性的话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如:“知识真丰富”、“从你们灿烂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你们的自信”„„看似平常的语言却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赞赏,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掌握知识。她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循循善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进而享受学习,学习变成一件轻松的事情。

吉老师干脆的语言,精练的评价,到位的手势无不透露着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风格。她的课知识容量多,但却不显得紧张,反而井井有条。感觉吉老师的课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也吸引着在场的听课老师。

篇6:听《奖》一课有感

一.精巧的环节构思

课堂精巧的板块设计, 始于全国名师余映潮。例如他执教的《七颗钻石》设计了精美的几个教学板块:走进录音棚、畅游智慧泉、来到创作室, 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教学思路。《奖》整节课由几个板块构成:聆听一种心情——感叹一个奇迹———阅读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亲———领悟一份热爱———传递一句心声。板块的设计牢牢扣住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由情境导入, 到语言品读, 再到主旨领悟, 课外延伸, 环节设计丝丝入扣, 又清晰明了。一节好课应当让人知道老师要教什么, 而有的课让人听完了反而更糊涂。从这一点来说, 《奖》一课, 非常清晰地交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听得明白, 听课的老师听得也清清楚楚。

二.强烈的文本意识

现在有的语文课严重脱离文本, 一节课下来不知道教什么。现代文教学一定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理解领悟文章的主题内涵, 正所谓走得进去, 出得来。《奖》一课让我们感受到, 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个环节, 无一不围绕着文本展开。在“阅读一段人生”的环节中,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概括事件。“感受一位父亲”这个环节是教学重点, 再读课文, 进一步品读文本, 找出文中对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 品读语言的妙处。阅读教学重点就是对语言的品味, 缺少品读语言的课堂不是语文课。这个环节, 施老师带领学生品读了父亲“狂热”的表现, 通过对文本中“快步”、“酸溜溜”、“亲自”等词语的品读,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位对奖如此“狂热”的父亲的形像, 学生在品读的过程当中, 一步步地深入文本, 品味语言。

三.丰富的朗读体验

缺少朗读的语文课堂不是“本色”的语文课。施老师的朗读设计别具特色, 令人耳目一新。课堂伊始, 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 音乐响起, 施老师请大家聆听一个小女孩的心声, 在忧伤的音乐中, 范读课文1-4节, 自然地带领学生进入了文本, 在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中, 学生们感受到了小女孩忧伤而绝望的心情。这样的情境导入, 简洁明了, 不做任何修饰, 不花哨, 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色”。课上分角色的朗读扮演父女, 则给了他们充分的体验空间, 人物看似平淡的语言, 朗读起来, 却意味深长, 在朗读之中, 父亲的爱女之心跃然纸上。课堂的“亮点”, 出现在整节课的结尾“传递一句心声”环节。女儿大声地呼喊出了自己的心声:爸爸, 我所有的奖都是为您得的啊!施老师请学生们设想,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 代替这位父亲诉说心声, 你会说一句什么话呢?”正因为有了前面的角色体验, 又深刻地领悟了本文的内涵, 所以此时学生们很容易替这位父亲说出:“乖, 我所有的对奖的狂热也都是为了你啊”!执教者安排全体女生朗读女儿的心声, 全体男生朗读父亲的心声, 此时课堂上响起了感人的父女对话, 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地到达了高潮。伟大的父爱就在这样的呼喊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掌声, 不仅是为了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而响起, 更是为全天下具有相同的爱子之情的父亲而响起。

四.精美的课件辅助

真正的语文课, 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发挥它最大的功用, 而不能为“课件”而“课件”。《奖》一课中课件的使用贯穿整节课, 缺少课件, 就缺少了环节的展示, 就缺少了任务的明确, 就缺少了构思的精美。“聆听一种心情、感叹一个奇迹、阅读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亲、领悟一份热爱、传递一句心声。”当一个个漂亮的小标题展示在课件上时, 我们除了赞叹标题作为环节介绍的精美之外, 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每一个环节要具体地做什么事情, 学生阅读一篇文章, 用什么来做抓手, 拿着笔, 要勾画文中的什么句子, 具体到阅读文中的什么段落, 学生都非常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必须有教师的主导, 而在《奖》的课件中, 我们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篇7:听高三试卷讲评课有感

一、针对性强,突出重点

授课教师着重讲解单选,阅读和写作。首先以单选为例,老师在课件上显示出错误率较高的题号和得分较高的学生名字,称为“解题之星”。老师先讲解这些题,然后由学生提问,简单的题由“解题之星”的学生来回答,老师在旁做适当的补充。这种方法效率高,课堂气氛好,学生也愿意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以作文为例,在分析时,老师先带领学生审题,然后指出文章的体裁,结构,人称和时态,并给出范文。最后列出学生在考试中出的错,这一点我认为很好,需要老师花些时间去收集素材。让学生对自己的病句进行改错练习,提醒他们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如:1. When I was a child, I looked forward to be a adult.

2. I was a little girl and Im eager to grow up.

3. …to buy something what I want.

4. But now I realize that become an adult not only means we can do the things we want but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we have.

5. Not only should we response for us, but also for others.

6. I thought it an honor to be an adult, which b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ur life.

应改为:

1. When I was a child, I looked forward to being a adult.

2. I was a little girl and I was eager to grow up.

3. …to buy something that I want.

4. But now I realize that becoming an adult does not only mean we can do the things we want but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we have.

5. Not only should we be responsible for us, but also for others.

6. I thought it an honor to be an adult, which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ur life.

最后,要求学生将错题写在错题集上,便于今后复习。

二、注重总结,适度加深

以阅读为例,授课教师通过讲解典型错题归纳出几种题型,如事实细节题(detailed questions),推理判断(implied meaning ),主旨大意题(main ideas),词义猜测题(words in the context),然后结合已有的阅读素材进行分析,如:事实细节题(detailed questions):定位涉及的事实,认真参照语段提供的语境和信息去解析、理解。这类题属于记忆性问题(答案在文章中现成的)事实询问主要以what, who, which, when, where, how, why等词引导的问句。

以单选21题为例: I was wondering which way to take ___the host turned up and showed us to his house.

A. as B. when C. while D. since

考查句型‘be doing ……when……就将同类短语进行了归纳,be about to do...when......= be on the point of doing...when...;be doing…when…;had done…when… 这部分就加深了对这一句型的理解。

另外30题考查了定语从句中“介词+关系代词”的知识点,就将高一讲的“介词+关系代词”的几种情况进行归纳复习。最后给出做题方法上的建议,对于应试有指导意义。争取做一套题有一套题的收获。“只有会思考的学生,才是成功的学生”。

三、强化练习

试卷讲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再次理解和运用,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并不是在讲评课上进行大量的练习,而是进行选取有代表性的题,易错题,易混题。如As is known to us,…;It is known to us that……;It is known to us is that…就考查了同一个意思的不同的知识点。这就要求老师花时间去收集,精心制作简洁的课件。阅读讲评时也可以选取课外的题材进行训练,才检验几种题型的实际运用,实践出真知。

四、注意事项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认为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有些简单的题目可以略讲,直接对答案,当然这也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另外,我认为在阅读的讲解上不要花太多的时间,要充分利用课件将上课要提到的文字内容事先板书出来,还要在篇章的讲解前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文章,好回忆起大体内容,上课氛围也不会那么闷。但要真正体会到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需要多提供一些素材进行练习。最后,也是试卷分析课的通病,英语在课堂上使用的越来越少,在下课时成了中文授课,能有英文表述的尽量有英文。

以上是我听课后的感受,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试卷,不同难度的题型,和不同的学生,老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学,只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加强,试卷讲评才会高效率。

篇8:听《与朱元思书》一课有感

一、从完成的教学任务及效果看

1.《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的一篇写景小品, 朱

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是理解主旨、透视文章深层内容、领略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爱慕美好大自然、远离世俗官场、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 教师在课堂进行过程中通过朗读, 借助多媒

体技术多层次、多角度透视文章内容, 化抽象为形象, 化深奥为通俗, 深入浅出, 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既定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奇异神秀, 激发他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与此同时, 拓展学生视野, 净化学生思想, 提高学生认识, 培养了学生健康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养成知识迁移和拓展的学习习惯, 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从实施的步骤和方法看

1. 课堂结构设计合理, 教学层次井然有序。

第一步:对比引入, 创设情景。首先, 把本篇文言文与其他文言文对比, 回顾“文体”, 明确文体特征。其次, 抽读特征鲜明的句子, 加以音频朗读, 由此感知文章语言优美和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讨论梳理把握全篇, 明确全文中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关系———总分关系, 感知文章的结构美。第二步:通篇理解、把握主题。分层面逐次研讨、赏析、品评, 从关键词、关键句到修辞手法、表现方法, 深层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课文主旨, 感受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第三步:提出问题, 巩固提高。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问题再次提出, 目的在于巩固提高。第四步:拓展迁移, 延伸知识。

2. 问题的设计新颖独到, 具有启发性。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 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且富有价值的问题:从文章内容看, 属山水小品, 而从题目看, 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有这样以纯景为内容的信吗?由此把学生引入思考的境地, 激发情趣, 学生发出疑问:有这样既不叙事, 也不表达自己情感的文章吗?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这时水到渠成, 教师点明: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进入深层感知, 积极性高, 情趣浓烈。一个好问题的提出, 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后面赏析的过程中, 教师有针对性地回应了这个问题, 原来作者寄情山水, 感受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和纯净秀美, 是为了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高洁志趣和他劝友归隐的意向。这样围绕问题, 话题统一集中而中心鲜明。问题的提出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为文章的理解真正找到了突破口。

3. 多媒体的运用, 拓展文言文教学的内涵和空间。

在本课教学中, 结构、表现角度方法、写作特色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以帮助学生记忆, 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 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 把视听语言的直观性与语言思维的深层性结合起来, 对理解含蓄的文意是大有帮助的。可见, 语言文字的魅力是语言思维的能力, 即重在对语言情感的品味及感悟。同时, 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教学设备 (如黑板) 的不足, 方便清晰地展示问题、提示内容,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 本节课从任务的完成效果到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 从讲授教学到新课改教学方法的转变, 从传统的教学手段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从基础知识到学生能力培养, 从课文的表层感知到深层次领悟, 从文本的解读到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引领, 效果突出, 真正实现了三维目标, 堪称是新课改下运用“参与式教学”的典范课, 是我校语文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然, 本课也存在教师上课语言不够简洁精炼、新课改理念实施方法单一致使课堂气氛未达到理想程度、对多媒体技术的驾驭能力还不够纯熟等缺点, 有待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学习、改进和完善。

篇9:听黄丽君老师课有感

一、丰富的写作素材

首先, 丰富的语言材料。语文教材收编了古今中外大家大师们的语言精华, 我们可以根据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 要求学生在熟读与背诵、积累摘抄、仿写、训练、自悟的基础上强化语言的运用, 强化记忆, 促进由了解到吸收的转化。初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自南北朝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化句无论在音韵上, 还是在表情达意等各方面, 都远远胜出庾信的原句。谁说不可以化用!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少”字的含义有二, 一是读得少, 二是记得少, 到写作文时没词了。正如清代林则徐说:“只要常读始能记, 常记始能用, 故口诵目览手抄, 则下笔汩汩然来, 自有琼浆也。”只有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 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大脑中固定下来, 使其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印痕, 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如成语、熟语, 它形式简洁、意思精辟, 表现能力强, 是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元素。恰当地使用成语, 会使我们的文章简洁明了, 意韵深邃。教材中《论语》、《孟子》的选篇比较多, 它们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积淀下来的成语特别多, 如“三思而行”“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择善而从”“三人行, 必有我师”“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千乘之国”等 (《论语》)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多行不义必自毙”“五十步笑百步”“短兵相接”“途有饿殍”“保民而王”等 (《孟子》) 。饱含哲理的语句, 如“它 (花) 盛放, 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川端康成《花未眠》) 预示着“水满则溢, 月满则亏”的道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 (史铁生《我与低坛》) 告诉我们, 身体虽然残疾, 生不该由自己决定, 死, 也不该由自己决定, 人活着就应该顺应自然, 平静豁达地对待死亡。

其次, 丰富的内容素材。爱国主义精神素材:《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肉袒负荆谢罪”, 两人均出于爱国主义精神。《屈原列传》:屈原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虽放流, 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至死不渝。《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大敌当前, 不计前嫌。涉险说秦, 体现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陆游一生坎坷, 但矢志不渝地主张北伐, 豪壮爱国, 并写下了几千首慷慨悲壮的盼望统一的爱国诗篇。“早岁哪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 (《诉衷肠·当年万里觅封侯》)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饱含满腔愤慨之言, 拳拳赤子之心。《哀江南》苏昆生唱“宝城享殿, 成了刍牧之场;皇城墙倒宫塌, 满地篙莱;”繁华的“秦淮, 竟没一个人影儿”, “长桥已无片板, 旧院剩了一堆瓦砾”, 于是发出“恸死俺也”四字, 道出了无限的亡国之恨, 悲哀之情。

二、加强自身修养的素材

1、理想。

活着真好, 然而有理想活着更有价值。《待坐》孔子主张“礼治”, 肯定冉有、公西华、曾皙三人对未来事业的设想。《赤壁赋》客“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时, 苏轼答:“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苏轼认为世上万物和人生, 既有变的一面, 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 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 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 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 也不用哀叹人生短促。应轻物质而重精神, 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 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情怀。《滕王阁序》“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 挟摇可接;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 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2、感恩。

古语有“受人滴水之恩, 必将涌泉相抱。”“学会感恩”已被写进了2005年8月3日正式颁布的新版本上海市《中学生守则》,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一种做人的道德。2006-2007学年度我校教师节表彰先进颁奖晚会就是以感恩为主题, 引导学生发扬民族传统, 学会感恩。《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体现了“喝水不忘挖井人”的品质,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嬴受信陵君之恩, 却因年老无法与信陵君同去救赵, 在信陵君“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刎, 以送公子”。

还有学习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素材。恰当地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 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如至亲关系, 《边城》中的翠翠的与爷爷的生死相依, 真诚善良;婆媳关系, 《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与焦母, 家长制度罪恶深重;师生关系, 《师说》的“是故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上下级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吼出了几前年封建社会里人应该有尊严的呼声。

课本中语言生动鲜活, 内容丰富多彩, 可以指导学生分类搜集。

上一篇:党小组汇报材料下一篇:党校培训结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