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某位老师的课心得

2024-05-01

听某位老师的课心得(精选13篇)

篇1:听某位老师的课心得

听王华老师的课的心得体会

前几日我们在新华世纪中学听了王华老师一节公开课,同时还听了王老师一节题为“数学育人乐在其中”的讲座,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种课听到的太晚也太少了,真恨自己语文学得太差了,无法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也无法表达的清楚。但是为了自己今后工作有明确的方向,有更好的方法,必须做出反思,写下心得。

首先,我先来说说我听了王华老师的名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的公开课的收获和自己的想法:

1、类比教学讲思维说方法。这节课的开始老师就带领学生复习了有关一次函数的相关问题,同时大屏幕给出了研究一次函数的几个方面,王老师总结为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4+2”法,并用这几方面带领学生来研究二次函数。让学生经历先从解析式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感到只用解析式研究不能全面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时,而引入研究函数图象的必要性,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联系和延伸性,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得到培养。在今后学到函数知识时就能有的放矢,有法可依,如果我们每一节数学课都注意这种数学思维的培养,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就能获得真正有效的数学,有用的数学,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

2、小组成员恰当分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里重点体现在学生的画图象上。老师预先准备好了作业纸发给每一位学生,而且小组内每位学生所画的图象不同,但不同组的相同,一组中有六位同学就画出了六种不同解析式的图象。让学生同组交流观察图象特点,强调画图像的注意事项,总结函数性质,这样做学生既体会画图的过程又交流发现了不同解析式图象的特点,大大节省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数形两方面来探究函数的性质,也为后面的课堂练习题的设置埋下伏笔备好了时间。

3、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得到提升和训练。从几个特殊函数关系式的研究到归纳一般的结论,加入了代数推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体现了数学的科学性。同时老师只是给学生一起分析归纳了a>0的图象和性质,而对于a<0的情况有学生自己探究归纳,给学生留下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也是我的教学中所应汲取的,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老师不要说,老师就要大胆放手,王老师教会了我们怎样在课堂中放手。

4、数学教学要善于抓住本质,以一带一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王老师印象最深的还是她对学生的鼓励和方法的点拨引导,也就是说我们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答案,不轻易否定,要适时鼓励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在我们的数学课上绽放。数学教学的意义就是要交给学生额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更有逻辑性。

5、函数的研究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从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入手,本节课中如果再结合列表所得与关系式图象做对比研究函数的性质会不会更好呢。尤其近几年河北省中考也有借助表格来研究函数的试题,这不只是为了应考做准备,更是为了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认识函数。

篇2:听某位老师的课心得

苏兰老师课前一段精彩的演讲,对我触动很大。他指出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得学会做人,作一名高素质的人。这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很深的文化底蕴上,还体现在对道德规范的自觉严格遵守上。她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台湾、在国外,与会者必须关掉手机,或改呼叫为振动,否则,与会时刺耳的手机铃声会使每一位与会者对之厌烦,人们责备的目光会使不小心犯错误的人无地自容。一个简单的例子,使我思考了良久,是啊,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不是可以简单的概括的说成是一种“自觉”的素质呢?苏兰老师讲这一番话的目的又何在呢?是不是想唤起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责任感?

苏兰老师平均每年出国三次,从她的言语中,人们可以看出,体会到,她对语文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对语文的理解的高度是全民族的,国际的。她说,在十几年前,她出国访问,当地人见到她,以为她是日本人,用日语和她打招呼;

七、八年前人家用英语和她打招呼;最近出国人家用很蹩脚的上海话和她打招呼:你是上海人吗?里面虽然含着调侃的成分,但不难看出,苏兰老师对语文的深厚感情。她指出,08年后,国际将走入中国,中国将融入国际,到那时的海关、机场语言将不是英语,取而代之是华语。苏兰老师讲这段话的目的,我认为是要唤起广大与会教师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苏兰老师给大家展示的这节课的题目是《从倾听观察到表达》,课文是她自己编写的,题材选自台湾作家几米的作品。课前苏兰老师把这课的相关资料满满的挂了两个多黑板(从中可以看出她的工作强度和敬业精神)。黑板上有宣传几米的作品《微笑的鱼》动画广告,她课前发到学生手里是犹如书签一样的宣传《微笑的鱼》材料。

这节课。我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时时刻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导入环节是这样的:请同学们看看手中的小卡片和黑板上的哪一个一样?学生指出后,接着问这两者有什么异同?在这一环节中,苏兰老师交给了同学观察的方法,并适时点拨: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同学们的着眼点不同,有的从大小上比较,有的从色彩上比较,有的从内容上比较。着眼点不同,孩子的发展方向就不同,从大小上比较的,这个孩子的空间概念较强,从色彩上比较的,这个孩子的美术天赋就强以些,从内容上比较的,这个孩子的逻辑思维就强一些,这些,作为教师,就应当适时记在心里,列出小档案,在平时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认真观察,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告诉孩子们,以后拿到或看到这样的广告,第一要看广告宣传的主旨是什么,这些内容与你本人有没有关系,然后思考是否从事,在看看什么时间举行,地点是哪,看看你有没有条件从事决定。一个小小的广告,苏兰老师也不忽视,教会了学生怎样观察思考。

二、真正做到了赏识学生

课前,苏老师提到,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有五识,即:知识、赏识、见识、常识、胆识。而大陆老师缺乏的是“赏识”,虽然在各种研讨会中“赏识”提得多,但真正做到的少。赏识不能之局限于单调的语音,教师的身体语言也很重要。在苏老师的整堂课中,她的一个手势,一颦,一笑都浸透着对学生的无限关爱,无限鼓励。给我也印象最深的是在导入环节中,最后苏老师问:“谁还没有得到我的小卡片?”在这里她没有直接问,谁还没有回答问题。这句话从学生心里角度入手,让学生有一种非常轻松的感觉。几名同学纷纷站起后,苏老师问:“想得到吗?那你想想,他们还有哪些异同?你可以从大小,颜色入手。”在此,她做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问题难度不一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成功。

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愉快的思考

苏老师的课堂结构非常紧密,节奏很快,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下了很大功夫,无论是倾听,观察,还是表达,孩子们都在愉快的思考,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怎样思考。如在看动画片时,看到飘扬的窗帘,老师提示学生,在影视节目中,这是什么的表现形式?看到模糊的街景和题目联系起来想这应该是什么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流于形式。

四、对教材的理解有深度和广度

苏兰老师的课,教材是自己编写的,她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在整堂课中,真正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然作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接触语文教材,构建文化意义的过程,在此,苏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不仅有文字的,语音的,还有影视的,音乐的。这种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建构,对学生经神领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从苏老师提供教材上,体现了她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

苏老师的课,唤起了我对语文教学的责任感、紧迫感。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很重要,需要学习,提高的方面很多。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较深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再者,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篇3:谁在听麦基老师的课?

自从1981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开办“故事培训班”,麦基的学生总数超过了10万人。这些人以什么方式师从麦基已无从得知,但在后者“故事理论”的指导之下,他们中的不少人战绩赫赫:Akiva Goldsman写出了《美丽心灵》的剧本,Edward Saxon制作了《沉默的羔羊》和《费城故事》,你还可以把皮克斯公司的创意灵魂也归功于麦基,因为创始人之一John Lasseter曾表示自己在听了3天讲座之后就成为“信徒”,而麦基教义也成为皮克斯的定律。

这位“好莱坞编剧之父”自2011年起把他的招牌故事培训班开到了中国,但到2013年10月,也就是他第三次开课时,学生人数仅相当于当初的一半。2011年,包括培训和讲座在内的学生约有600人,去年维持在400人,今年这个数字则是330。

麦基培训班为期4天,费用总计7000元,尽管报名培训的人数走低,学费已经比2011年上涨了2000元。这个课程另设“高端精英交流班”,费用为每人1.5万元。

即便是对于电影圈的业内人士,培训的强度也很大:课程从早上9点至晚上7点,每天4个课时,每课时持续2个小时。麦基要求学员不能讲话或随意走动、不能迟到、不能用手机发消息,他甚至也不能容忍电脑打字的声音。

你能在这个培训班上看到三种状况:授课、提问并解惑,以及学生在课间冲上讲台要求老师签名。课程按照麦基在1997年出版的著名教材《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设置,许多人也携带此书作为签名本。

根据主办方德稻教育国际交流部副经理提供的数据,2013年的学员主要来自中影、迪士尼、克顿传媒等影视机构,另外还有央视和北京、大连等地方电视台的相关人员,其中大部分为企业包票。

“我感觉这里有各式各样的人,比如北影导演系研究生,自己在写剧本拍电影;还有电影学院的教授,也不是说来学习,就是想同行之间交流一下,看看麦基在想什么;还有影视公司的老板,据说是为了工作。”一名来自国内著名视频网站的学员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一起参加培训的还有她的同事,以及与该网站有合作关系的导演和编剧。

在2011年和2012年的学员名单里,你能发现更多知名电影人的名字,比如编剧宁财神和芦苇。从这样一个“对口”人群到视频网站的学员们,有一个话题贯穿了三届培训班:麦基的课到底有没有用。

正如那本《故事》所言,麦基讲述的是原理而非规则。早在2011年第一次开课时,麦基就对这个观点做了详细的解释:“我要讲的其实非常简单,你们必须制作中国电影。如果你一味模仿好莱坞,或者是一味模仿法国电影,观众很难知道你的诚意。我在这儿是希望跟大家分享这些技巧,这些工具,来帮助你们讲好中国的故 事。”

这种态度让很多人感到失望,他们更想获取关于规则的信息。那位从视频网站来的学员认为麦基的讲课方式对她来说不易理解,“我本来想着他会有一二三点可以让我记下来,套用到我的工作里,帮我更好地理解网络自制剧。”她最喜欢“拉片”的环节─麦基在第四天用最后6个小时分解了经典电影《卡萨布兰卡》,通过这部电影将之前3天半讲述的内容串联起 来。

一个不停提问的学员始终想知道麦基可以教授哪些能用于拍摄微电影的技巧,而另一个不肯透露名字的导演则认为麦基的讲课过于原则性,不利于实际操作:“对我有用的可能就是对白戏剧化和如何抓住观众情绪。好的编剧根本找不到,我自己也是得自己写故 事。”

中国的编剧市场呈现严重两极分化的状态,尽管编剧从业人数众多,但能出产优质作品的编剧屈指可数。在此情况下,业内对编剧抱有一种悲观的态度。导演滕华涛曾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现在没有特别好的编剧,只是现在他们知道自己拍什么了。两年前的话,回到我们最开始讨论的话题,压根电影连个故事都没有,不信你去查两年前的电影,更别说剧本好不好 了。”

另一方面,中国编剧的报酬也并不足以支持初级编剧的成长。在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预算里,编剧的报酬仅占2%至10%,但他们的创作基本决定了所有内容的走向。当然,这里面没有包括导演修改剧本的可能性:芦苇花费5年时间编写的《白鹿原》,最终被导演王全安修改成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版本。

在2012年,麦基观察到的是一种对职业规划更为迫切的心态。“他们总是问我如何卖出他们的剧本,如何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他希望自己学生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为观众创造一个好故事”。他感到不可思议:如果你不注重剧本的质量,怎么会有职业这回事呢?

“对艺术形式有认识,只是成为高手的一步。我的讲座和书带给他们的是认识上的理解。现在,他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写作,获得一种关于艺术形式更深刻、更感性的理解。”麦基说。

在2013年的培训结束之后,他对中国的编剧人才持有一种既乐观又担忧的态度。一方面,他发现更多人从书写幻想类题材到书写自己的故事,“这些年轻人对未来的期望更加真诚”;而另一方面,抄袭倾向依然很普遍,“他们更愿意复制过去已经成功的东西,永远停留在过去,期望能把作品带到一个成功的、有见地的新方向。”

缺乏好的作品一直是国产电影最大的问题,目前渠道快速扩张带来的票房增长掩盖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而渠道红利又使得制片方更加急功近利,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拍出作品然后在市场中变现。在这个过程中,掩盖故事缺陷的可能是技术、明星阵容、营销方式,甚至可能是排片档期本身。

2011年的卖座电影《失恋33天》至今被视为近年中国电影重视剧本的开端。但在麦基看来,这部打着爱情旗号的电影说的并不是爱情,而是友情。导演技巧和出色的表演让这部电影卖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部好电影,而是说明它很流行。这(电影)里没有抉择,没有高潮,它就是现实本身。”

把这些现象都归结到中国极速扩张的电影市场并不是一个公允的说法。麦基表示,快速求成可能是全球年轻编剧的普遍心情,而用特效技术掩盖情节的平乏的例子在好莱坞也俯拾皆是。美国制片人Andre Morgan曾提醒这样的做法可能被滥用了:“像《变形金刚》这样有着众多动作场面的电影,视觉和噪音在电影院中混合出来的效果,时间长了会让人感到疲倦,所以在一部电影里该使用多少特效技术需要特别小心。”

麦基本人把这种对故事的普遍模式部分归结于制片厂学徒制度的终结:“当今的制片厂经理人也许具有识别天才的能力,但他们却极少有将一个天才训练成艺术家的技能或耐心。”

另一种质疑并非针对“故事”,而是针对麦基本人。在2011年一个名为“中国电影是否需要麦基”的讨论会上,编剧徐昂认为“麦基的确能够带来先进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还要接地气,要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而2013年的培训结束之后,也有媒体刊登这样的评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罗伯特·麦基这位不服水土的异国之‘橘’,真的能够念好中国电影编剧的这本经?”

当得知这个说法的时候,麦基似乎没有听懂。他说:“我在世界各地教授我的原则,这些原则适用于世界上所有伟大的电影,也普遍适用于人类世界。它们没有被任何文化限制。因为从4000年前的《吉尔伽美什史诗(The Epic of Gilgamesh)》开始,在人类历史的一切文化中,它们一直被证明是正确的。”

其实,来参加“故事培训班”的还有一种人:电影中介。他们扮演的是好莱坞编剧经纪人的角色,为导演介绍编剧。一个自称“张大哥”的人说,他不关心麦基说了什么,拉片的《卡萨布兰卡》太不好看了,讲故事也没什么意思。他关心的是,来上麦基的课的人要么不缺中介,要么太年轻,还不到需要中介的地步。

篇4:听名师王崧舟老师的课有感

我是第一次听名师王崧舟老师的课。一开始,我就被王崧舟老师的声音吸引了,再看到他的字,又深深地折服了。王老师对课文的整体架构的非常宏伟,他不是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这样顺着文章的顺序讲解的,而是高出文本进行了整体性的、具有独到性的梳理,再向我们娓娓道来。从小学的低中高年段我所上的语文课里,也有许多让我记忆深刻的,但是王老师的这堂课又格外不同,我觉得他是在以他的人格魅力在讲课的。在他将文本大胆地剪切、调整和提炼后,他怎样再次把它们融合起来的呢?是的,是以他的人格魅力。我很希望自己是当时教室里的一名学生,可以受到这样诗意的、人文的熏陶。于是,又给我带来——沉醉感。

我是在接受名师的开悟,仿佛在精神的领域与他坐以论道。“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身在;意在:一心一意;思在:思考、思想);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个性本色);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体验把握当下,敞开心扉、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让诗意、宁静、优雅、温婉的语文成就这般的人生„„” 与此对照,我又该属于那种境界呢?属于我的课堂,那些规范、准则,是否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而成为自由与率性的道场。回答是肯定,多数的课堂我投入其中,却无法生成出愉悦与幸福感,这一切都源于我的魂灵还没有真正融入课中,形成道场。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是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充满人文关怀,尊重需要、赏识个性、激励潜能);第三味是书卷味(充满浓浓的文化,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流溢着儒雅、从容、含蓄、纯正,常常有师生的灵气勃发、灵光闪现、别出心裁、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对这堂课赞叹之余,我也有点疑惑:为什么学生总能顺着老师的思路走得那么顺畅呢?

我的猜想是因为首先老师的引导很好;其次老师已然把所有的内容都设计好了,学生随着老师环环深入,没有时间想其他的了;再次学生和老师之间已经达成的一定的默契。因此才有了如此令人惊叹的课堂生成吧!

篇5:听于东老师的课有感心得

裕华区方村小学赵凤英

今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英语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很荣幸地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东老师所作的展示课及相关讲座。

于东老师讲的是《Winter is the white season》一课,于东老师有特别深厚的教学功底。没有提前熟悉的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但于东老师循循善诱、不急不愠,一字一句,语言清晰、思维敏捷,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在大家的疑问、期待、观望、关注和回味中自然的结束了,没有丝毫的夸张和故意修饰,那么地真实!课没有想象中的热闹和繁华,与想象相比不能说是“糟糕透了”,也不是拍手称快的“精彩极了”。表面上看起来并不精彩的课堂和接下来也不夸张的讲座却给人留下了长长的回味,这不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火锅美餐,却是一桌考究的精神盛宴,给我们留下了长长的思索„„

这是第一次面对面听英语特级教师的课,一直在想特级教师的课是什么样呢,是不是自己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特级教师哪儿就不会出现呢?或者说在特级教师哪儿就迎刃而解了呢?学生有不配合的时候吗?有什么妙招吗?这些疑问在思索中都有了答案:特级教师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走进鲍老师的课堂,真实地体会到特级教遇到的问题一样也不比我们少,我们遇到的问题,特级教师同样会遇到,他们遇到的问题可能更多,但他们更有耐心、更善于反思、研究和总结、更有追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积蓄了力量,做了更多的工作,积累了更多的经验,经过时间的磨砺和实践的打磨,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特级教师的称号也便名副其实了。我这样的理解难免有些偏颇或片面,但至少应该是有一点点道理的。

在讲座中,于老师从热身、呈现、操练、练习等各个环节介绍了相关的方法及如何组织课堂,有一些方法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完全是鲍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作了展示,使大家受益匪浅。

总之,现在回想起当时的课堂及讲座还是意犹未尽,总觉得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又有些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准确的感觉,真实?付出?努力?反思?研究?困难?„„大概都有吧!这只能是在实践中去慢慢体会了。

篇6:听卢贤惠老师的课之心得体会

听卢贤惠老师的课之心得体会

卢老师的课清新,犹如春风拂面。自然的过渡语,适宜的评价语, 有启发性的`问题,淡淡的微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卢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可以用一个形象的词语来概括:朴实无华、课如其人,这也正是对卢老师人品与课堂作品的概括和总结。朴实更显典雅和庄重,无华更增添了教学艺术返朴归真的魅力。是一名让课堂回归自然、回归理性的认知的教师。卢老师整堂课的教学形式就是一堂家常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没有临场作秀的氛围。 卢老师的教学课件PPT也呈现出朴实无华,没有太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唯一的不足是字体设置不够醒目,看起来不太清晰,字体排版需要改进。

篇7:新教师如何听指导老师的课

一、听课前熟悉教材、阅读教案

新教师听课前先了解教学的内容,熟悉教材,了解课程标准教材涉及内容的教学目标设定,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教材知识的编排体系;知道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点,之后还将学习哪些相关知识;本节课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其次,新教师听课前仔细阅读指导老师的教案,初步了解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是一个彰显其个性的过程。同样的教材,名师为什么那样讲,用那种方法引导,自有其依据。一般教师又各自的讲法,各自的引导方法,也有各自的想法。但到底谁的教法更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更符合现代小学生发展的需求,必须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而这些依据或想法在听课时往往是听不出来的,但常常在其教学设计中体现。如果时间允许,新教师自己也可以在头脑中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思路,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

熟悉教材、阅读教案之后再去听指导老师的课,会让新教师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

二、听课中关注教师、关注学生

新教师听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不仅要听、要记录,还要关注教师、关注学生。

1.关注指导老师的教学实施。教学实施不是忠实地执行原先设计的教案。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对生成性资源的敏感性,保持教学过程的灵活性。新教师听课时要关注教学过程中有了新的资源生成,指导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突破教材和已经计划好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限制而采用更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对教学行为作出适应性调整,使其适合情境的变化;或者对突然生成的资源进行调控或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发掘隐藏其中的教学价值。

2.关注指导老师如何进行新旧知识的过渡。新旧知识过渡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过渡技能是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过渡技能则体现出一个教师对教材掌握的熟练程度,理解教材的深刻程度,和运用教材解决问题的准确程度。过渡技能运用得当,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让学生的学习感到自然、亲切。

3.关注指导老师怎样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否突破,标志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新教师听课时要关注指导老师是怎样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新知、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这些往往是指导老师们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

4.关注指导老师教学媒体的运用。恰当运用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教学信息的容量、质量和密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艺术素质、文化素质等的全面提高。新教师听课时要关注指导老师如何根据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紧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性地运用不同的、具有可控性和实用性的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

5.关注指导老师的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是一种非口头语言,它是通过人体的眼神、举止、神态等“无声语言”将众多信息输送给对方的一种行为。因此,课堂语言中不可缺少教师的体态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微笑的表情、恰当的手势、鼓励的眼神、爱抚的动作,都会向学生传递信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支持、信任,师生相处的心理气氛就会比较融洽,学生的心理就会健康地发展,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新教师在听课时要关注指导老师如何正确运用体态语言,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协调一致,整体配合,调控教学进程,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果的。

6.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新教师听课要坐到学生中去,进入“学生”的角色,让自己在 “学”的情境中去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观察在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时间和空间内,有多少学生参与、怎样参与某一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看学生怎样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怎样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否保持较长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表现;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看在课堂活动中、特别是合作学习时学生合作技能如何,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怎样倾听他人的意见,怎样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怎样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看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学生怎样提出有价值的独创性问题,怎样积极主动探究问题。

三、听课后反思交流、模拟执教

新教师听课后要立即整理好听课记录,根据听课记录进行分析反思。总结指导老师的课有着怎样的科学性,是怎样的一个教学风格,运用了哪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找出这节课的特色和闪光处。特别要总结指导老师实际实际课堂教学时对教材怎样灵活处理,怎样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怎样巧妙地运用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等等。同时也要总结指导老师课中的不足之处,写出自己的改进意见。然后主动与指导老师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时得到指导老师的指点。

篇8:听生活老师心得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教师的幸福生活与专业成长。简单的开场白后,姜老师很快切入了正题。她首先给我们讲了什么是幸福,并且谈到幸福的人生有四点: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接着姜老师就给我们展开了深入讲解。听着姜老师的讲解,我开始了深思:我的生活幸福吗?我偷偷的在心里用“四个有”衡量了一下自己的生活,由原先的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了,工作比以前稳定了,儿子和我的“关系”越来越好了,就盼望着明年春天接他来上幼儿园了。身边有几个能说知心话的姐妹,经常在一块说说心里话,一块聚聚餐,逛逛街。家里面虽然没有多少钱,但还是有一点儿积蓄的。

嘿,这么一看,我这四条全都过了,我的生活是幸福的呀。可是我怎么没感觉到呢,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我陷入了深思......

以前生活和工作的镜头开始在我的脑海里放映:我看到了不久前的我,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失眠还喜欢做噩梦;总喜欢把工作中的火发泄在老公身上,动不动就喜欢生气,朋友和同事都不喜欢和我开玩笑,学生躲得我远远的。老公说我是更年期提前,要带我去看医生,就连妈妈也说我不是她女儿了。那时的我真的是“人见人不爱,花见花想败”。

我经常问自己:我这是怎么了?以前的我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我心里痛苦极了,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可是内心却好像压着一坏大石头,喘不上气来。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恐怕就连幸福也不敢来敲我的门了。

我不是一个不知足的人,但有时候却经常做了一些不知足的事,害人害己呀!

“幽默和赞赏是生活中的两幅润滑剂。”姜老师带有磁性的声音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渴望赏识是人性的弱点”,姜老师接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你不是一个懂得幽默的人,就请你试着去学会赞赏别人吧!作为妻子,你首先要学会的是赏识自己的丈夫。”

真的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赏识”自己的丈夫?我好像从来就没有这么做过啊。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宁愿站在大街上聊天,也不愿意回家。原因是他有一位强悍的妻子!我虽谈不上“强悍”,但也是一位“强势”女性。生活中,老公总是喜欢赞美我,我却很少表扬他啊。苏格拉底的老婆因强势造就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我因强势只会造就一位自卑的“家庭煮夫”。我那么爱看《水浒》,怎么就忘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了呢?姜老师的话让我茅塞顿开啊! 否则,老公被我“逼上梁山”,然后再来个“揭竿起义”,我就只能“改朝换代”了!

现在的社会,“女权主义”的色彩越来越浓烈了,女人在家庭里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了。特别是在结婚之后,女人更是集大权于一身,老公则在家庭里扮演了各种各样的角色,集“万千荣辱于一身”,“不敢高声语,恐惊家中人”,默默地做着属于他和不属于他的事情。于是就有人开始为男人鸣不平了:“男人就是苦,男人就是累”,“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可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原则性问题又制止住了他们,于是只能“泪水往心里流”了。可以说生活在新社会下的男人,真的不容易啊。

想想自己,和老公从相识到结婚已经六年了。在这六年里,老公从来没对我大声说过一句话,总是小心翼翼的讨好我,主动做家务,给我买好吃的,对我比对儿子都好。可我呢?从来就没有主动表扬过老公,而且总喜欢挑他的不是。和老公相比,作为人家的老婆,我连最基本的赏识都不肯“施舍”给人家,真的是太吝啬了!

顿时,一种愧疚感袭上我的心头,我开始可怜老公了。

人生有三大幸事:上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位好师傅,结婚时遇到一位好丈夫。回头看看自己的人生足迹,有幸这三件我全都凑齐了。这样一来,我怎敢再长吁短叹:生活对我太不公平,我生活的不幸福啊!

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呀。幸福何尝不是一面镜子?你说它好,它就会对你好,你说它不好,那它就真的不会对你好。

篇9:听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世纪的到来,社会对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何能使现在的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是每个学校所共同关注的话题,丁蓉老师提出了她的看法“更新育人观念,以人为本”。旧式的“应试教育”再也满足不了社会,无法为社会提供全面发展型的人才,如何改变旧式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拓宽途径。

反思我们的过去,教师只针对事,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只会对他们说你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而没有去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对他们所做的思想工作也是如何好好学习,对其心理特征和变化却是知之甚少,而如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却是德才兼备、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型的人才。英国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心理教育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没有经过心理教育的人是不完整的人。旧式教育已与时代脱轨。

与学生交往,要讲究艺术,要学会倾听,与学生在一起活动,以倾听为前提,与学生的谈话更加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听了讲座后,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赏识教育对于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数子一过,不如奖其一功。”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最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要贯彻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正面教育原则,如果一个班级受到表扬多,则这个班级学生思想品德、纪律、成绩就会越来越好,因为表扬使学生扬长避短,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相反如果一个班级经常受到批评,便会失去信心,就会使他们自暴自弃,很难进步。有句话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教育学生中少批评、惩罚,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集体性的奖励要多应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希望自己能置身在一个优秀组织,并且希望成为这个组织的优秀分子。集体性奖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教育和影响每一位学生。有位教育家讲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够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所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能激励学生,使他们不断争取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最大的愿望是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面对问题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去赞赏他们、鼓励他们,那么你会发现,学生个个都是那么可爱、那么优秀。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生活上知足常乐,同学之间助人为乐,学习上自得其乐,身体健康快乐”,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丁蓉老师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

1、助人的过程是他助、自助,互助的过程。

2、满足学生尊重,信任,理解承认的需要。

3、助人自助,促人自悟。

4、为人格完善创造机会。

5、惩罚的目的在于激励。

教师在助人过程中应严中有情,情中有爱,委婉的说服比强硬的干涉更有效果。班主任做一步普通的,哪怕是琐碎的小事,也能增强师生的感情,拉进两者的距离,那样班主任所做的工作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老师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才会被学生悉心接受。老师要得到学生的认可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有特定的人格魅力,能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枯燥的说教第一二次有效,第三四次那就只能算唠叨了。事实胜于雄辩,与其喋喋不休地灌输理论,不如让事实证明一切。善于从生活中截取事例,运用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眼有所见,心有所悟,这比说教要管用得多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有助于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民主、自主的意识,由于它以学生兴趣为前提,通过各种可接受的方式去接。

有人说:“不变的老师,流水的学生。”走过了多年的教学生涯,我要说:“老师也要变,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让我们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篇10:听阿英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赵永辉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要成功也并非轻而易举。听了阿英老师的讲座,我想要“上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师德认识,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先决条件就是要热爱教学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伟大和重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即教书育人德先行。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师德,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个体会,教师应作到有“三心”:就是事业心、责任心、平常心。

二、积极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为教改多做实际工作。要有先进教育思想,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前沿动态。通过参观学习,交流碰撞,反思沉淀,总结悟化,总结出一种适合自己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作好教学工作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种建康、自由、愉快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和谐发展。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健康的心里和积极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理解和包容学生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保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包容学生,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创造和谐课堂气氛做好铺垫。对于不同层次的同学给予不同的包容话语。如在学生答问的评价上,对一些学生能力较强的同学,回答的不同一般很完整、准备,你可以对他们说:“你思考得很有深度,令我赞叹”。对于能力一般的同学的回答,接近答案却不十分准确,你可以对他说:“你说的已经很接近答案了,你肯定能做出更精确、更出色的答案。”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回答错误时,你可以对他说:“你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的,如果你仔细思考,也会回答的很好的。”通过不同的评价包容,更多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融洽师生情感,和谐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体态语言,拉近师生距离,和谐师生关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学生成功时,用掌声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拍拍他的肩膀,摸摸他的头,用鼓励、期待的眼神望着每个学生的脸,让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关注着他,他也能行。也会产生“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2、娴熟精彩的教学艺术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动导作用,学习是真正的主体,一节课中应由学生担任学习任务。教师课堂艺术要想发挥好,首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板书,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和精彩对白。其次要给学生以“渔”,把方法道理讲透,尤其是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渔于鱼”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决不可混淆。学生只有把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想象,实现理想。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造就21世纪人才。

篇11:听周宏老师讲座心得分享(模版)

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幸福。曾经听过一首诗“爱比被爱幸福”,是的心中有爱的人是快乐幸福的,爱是力量的源泉,爱是让我有去美好一切的初衷。

爱自己。休养生息,让忙碌很久的自己休息一下沉淀沉淀,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抛掉繁杂无用的一切的一切,收集下自己收获的知识经验为了明天更好的应用。让自己有更好的心情用它去感染身边的人……爱自己很重要。

让孩子快乐,真诚的和他们沟通,用心去感受他们的需要,找最适用的方式让大家都快乐成长。

“扬长避短”是这段时间我所喜欢的一个词,我喜欢告诉自己要扬长避短,这样会让一切更美好让大家都快乐,扩大快乐,赶走不快乐用更好的方式取代。

篇12:听宋丽婷老师心得体会

宋丽婷老师说要做一个快乐智慧的班主任,简单的一句话,却引起我深深的思考,这也是我平日班级管理的困惑所在,整日忙忙碌碌,可是我快乐吗?学生快乐吗?我做了多少无用功?在处理班级事情中,我是不是换种方式会更好?我是否给自己准确的定位……我不得不反复地这样质问自己,是啊,三年的教学生涯,我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着,当我内心开始产生点骄傲小情绪的时候,宋老师的讲座又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还差很远,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还要更多的努力积累经验、充实自己。她的讲座像盏指路灯,让我认清自己,更让我认清了努力的方向。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本次培训会中受到的启发: 一个班主任整日兢兢业业,事事亲力亲为,毋庸置疑,这是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但不是有智慧的班主任,宋丽婷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学会借力,既能给我们教师自己“减负”,又能充分的活跃班级,提高教学效率。我把借力理解为三个方面: ①向网络借力。网络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量的可学习资源,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备课效率,一些优秀教师精巧的教学设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丰盈的源头活水,让我们的头脑充满了丰富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中,我们利用网络资源,诸如德育故事库、动画片、图片等,很多难以理解的内容,不用多费口舌,便可以轻易而举地得到解决。然而,任何一种资源,都不能采取拿来主义思想,我们利用网络的教学资源,不要东施效颦,应该有所思、有所动、有所想,进行创新,得到启发。

②向学校和家长借力。听了宋老师的讲座,我觉得自己在新学期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应该有这样的改进:新学期伊始,认真阅读学校大事表(行施周历),了解学校的工作重点和这学期的活动,结合这些,来设计和进行班级活动,乘着学校这股东风,搞好班级活动。此外,利用学校的各项活动,开好家长会,积极做好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出现问题对症下药,所谓教育好学生,要先教育好家长,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吧,班级管理光班主任自己苦干不行,走出去,发挥家长的力量,搞好班级管理。

③向班干部借力。这次讲座,给我最深的启发就是培养班干部,真正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向他们借力,搞好班级管理。想想以前,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保姆,事事都想着亲力亲为,总怕学生们不会做或者做不好,久而久之,学生没有养成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现在想想真是大错特错,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应该学着放手,让班干部去管理,培养班干部,第一个月扶着走,第二三个月领着走,第四五个月放手自己走。

篇13:做优秀的老师听讲座心得

——听张校长讲座有感

在今年暑假全镇教师培训大会上,我有幸聆听了上海市万航渡路小学张雪龙校长的精彩讲座。张雪龙校长曾获上海市小学十佳青年校长、全国科研校长等称号,主持研究的两个课题均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还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出版过《文化办学:造就有灵魂的教育》、《学会参与走向未来》等著作。张校长是教学实践者,是教育研究者,是真正的教育专家。台上的张校长形象儒雅,有着学者的风范,透着上海人的精致。讲座时他用温和亲切的声音,把对教育的思考和感悟娓娓到来,我由衷地觉得听讲座的三个小时是多么愉快和幸福。听讲座后当我得知张校长今年已经65岁,更是被他的敬业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深深感动。

张校长今天讲座的主题是《让自己优秀起来——在改进教学中改变自己》,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自身发展,二是课堂教学。这两个方面的讲得非常好,让我深受启发,学到了很多。比如讲教师的自身发展,张校长从身边同事们的成长例子讲起,告诉大家如何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我把这些策略概括成“三三三”。第一个三是三成:成事、成人、成这问。第二个三是三更:追求更好、坚持更久、目光更远。第三个三是三要:深入实践要占70%、广泛交流要占20%、虚心学习要占10%。在课堂教学方面,张校长浓墨重彩地进行了梳理和指导,让我收获特别大。他从六个方面讲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指导,首先是如何设计教案,然后是如何驾驭课堂,接着是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布置作业、如何进行辅导,最后是如何组织考核。张校长讲课堂教学方面特别实在,好像他讲的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真的是经常发生,而他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谓是匠心独具,听后让我恍然大悟,觉得受益匪浅。比如他说的备课时要目中有人、心中有谱、教中有度,先自己备课,然后参考别人的教案。这个我们平时做的就是先参考别人的教案,让别人的观点先入为主了,所以应该先自己备课才是最贴近本班学生学情,也更能培养教师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讲到作业,张校长不主张不交作业,作业的积极意义不能视而不见。但要防止作而不业、批而不改、订而不正的现象。这十二个字可以说对当前作业有些现象的一种写实。

上一篇:临检知识补充2014012下一篇:家长会心得体会朱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