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观察力训练游戏

2024-04-27

幼儿观察力训练游戏(精选14篇)

篇1:幼儿观察力训练游戏

训练幼儿记忆力的游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训练幼儿记忆力的游戏》的内容,具体内容:一开始就对幼儿进行记忆力的训练,对他们记忆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利用一些游戏来进行训练。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说说他们的名称...一开始就对幼儿进行记忆力的训练,对他们记忆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利用一些游戏来进行训练。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说说他们的名称

粑粑麻麻可以选择 5 种宝宝最喜欢的物品,按照先后次序放在桌上,先让宝宝看着物品说出他们的名称,然后再遮起来,询问宝宝:“麻麻放的第 1 个物品是什么啊?”,“第 2 个呢?”依次往下,让宝宝说出 5 件物品的名称。随着游戏程度的加深,麻麻可以增加几个物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物品最好是宝宝喜欢的东西,以保持宝宝对游戏的兴趣。

2、今天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

粑粑麻麻可以在睡觉前,让宝宝回忆一下“今天你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颜色的鞋子?”,然后粑粑麻麻可以参与进来说出自己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和鞋子?然后互相检验是否正确,这个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宝宝的记忆力,而且能够增强宝宝的观察力。

3、找找玩具在哪里?

粑粑麻麻在宝宝的玩具中,挑选出 5 个宝宝喜欢的玩具,和宝宝一起把它们藏在家中不同的角落里。然后一声令下,让宝宝将这些物品一一找出来。麻麻们还可以让宝宝把物品藏起来,假装找不出来最后的一两件,让宝宝自己找出来。

4、给麻麻讲故事

粑粑麻麻可以给宝宝讲童话故事,第二天假装忘记,让宝宝把前一天的内容复述一遍,刚开始的时候,麻麻可以适时提醒一下。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麻麻们可以帮助宝宝尽量回忆故事细节。

5、橱窗里有什么?

周末逛街的时候,经过宝宝感兴趣的橱窗,粑粑麻麻们可以让宝宝观察一下橱窗里陈列的东西。离开以后,再和宝宝回忆一下刚才的橱窗里有哪些东西。

6、触摸字母

孩子 18 个月后,可以把字母描绘在砂纸上并且剪下来,让孩子通过触摸字母的边缘来学习字母。让孩子在触摸字母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帮助孩子脑海中形成字母的形态。因为我们需要把抽象的图形更形象化地记住。

7、模拟打电话

模拟打电话的情形,问宝宝:“喂,你是谁?”“你家住哪里?”“你爸爸叫什么名字?”“他在哪儿上班?”......要求宝宝一一回答。可以培养记忆力及想像能力,丰富词汇,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儿记忆力训练的方法

1.目光接触

当你对宝宝说话或者给宝宝一个指令的时候,如果希望宝宝记住你说的内容,那么目光要和宝宝对视。

2.讲故事

宝宝一天中记忆力最好的时间是在睡觉前,这时给他讲故事或讲一些生活常识,学习效果最佳。采用形象生动、有声有色、颜色鲜艳分明的东西作为记忆材料。用这些宝宝感兴趣的形式,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许多东西。

3.利用游戏

宝宝很乐意与爸爸妈妈玩记忆游戏,在游戏中大家都心情放松、精神愉快,能提升记忆效果,而游戏内容应根据宝宝的年龄不断调整、不断更新。

4.呼唤姓名

在和宝宝说话时,如果先说出宝宝的名字,将更容易吸引宝宝的注意力,注意力集中了,宝宝的记忆能力也会明显增强。

5.明确任务

跟孩子说:“数数楼梯有多少台阶,星期天好去告诉姥姥。”孩子准会记牢。给孩子讲故事,先跟他说:“妈妈讲个故事,回头你再讲给爸爸听。”这也能促使孩子记好您讲的故事。记忆的任务、目的明确,可以提高大脑皮层有关区域的兴奋性,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因而记得牢。

幼儿记忆力发展过程

刚出生的婴儿有记忆力吗?小宝宝会记得他的妈妈吗?我们都知道,随着年纪的增长,记忆力强度大体上呈现一个向上的抛物线。而实际上,孩子的记忆力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0-6 个月:短暂记忆周边事物

婴儿从一出生就具有了形成记忆的能力,并通过各种感官对自己周边常见的事物产生记忆,例如,通过气味记住妈妈,通过手感记住自己的小玩具,通过声音记住哗哗作响的玩具等。

7-9 个月:能想起不在眼前的事物

长到 7 个月以后,婴儿能想起不在眼前的人或物。妈妈、爸爸以及其他许许多多事物都已经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他无需任何具体的提示就能想起他们。

9-12 个月: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模仿个月以后:婴儿的活动记忆能力开始发育,他的大脑已经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发生在他面前的事情。

1-3 岁:有了长久记忆

随着婴儿脑容量的增加,1 岁以上尤其 2 岁以后婴儿的记忆力开始迅速增强,已经能够长久地记忆他经历的一些事情以及他接触到的事物。

篇2:幼儿观察力训练游戏

训练目的: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让孩子掂起脚尖向前走约3米的路程。

难度设置:A 只走2-3步路的距离;B 逐渐地增加走的距离直到达标。

帮助给予:1 站在孩子前面扶着他/她的双手;2 只在有需要时才给予及时的帮助;3 在终点处放置奖励物鼓励孩子坚持走到终点。

双手各持一球走直线2米

训练要求:让儿童两手侧平举,掌心向上,两手各托一小皮球沿直线路线行走。

难度设置:

A开始时可先不让孩子拿球,徒手走。

B孩子的技能掌握后让其尝试持球并且脚尖跟着脚跟行走。

帮助给予:不能单独完成的孩子家长可跟在其身后,给予身体指导。

双手接住从1米远弹来的中型球

训练目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运动企画能力。

训练要求:孩子能接住训练者从约1米远的地方扔到地上弹起来的中型球(篮球大小的球)。

难度设置:

距离设短一点,并且让另外一位成人在孩子身后手把手地教,边教边把要点告诉孩子。

帮助者站在孩子身后,只在有需要时才给予身体协助。

距离逐渐增大,尽量让孩子自己尝试接球; 如果孩子接中型球有困难,可换成大型球,等孩子的技能熟练后再换成中型球。

开发宝宝右脑的游戏有哪些

1. 配对游戏

把字母和数字卡片(或扑克牌)放在一起然后盖起来,让孩子随意选择一张卡片,揭开并记住卡片上的内容。完成之后再看下一张卡片,重复上一个步骤。每次孩子可以凭借记忆取出两张内容相同的卡片,并把它取出来。当孩子拿出所有的牌时,这一轮游戏就结束了。

2.仰望天空

在晴朗的夜晚带着孩子去看星星。让你的孩子想象把多颗星星连接成不同的形状。增加星星连接的数量,能够训练宝宝的想象力。

在白天,也可以让孩子观察天空中的云,然后让他们想象云的形状和一些常见物体的轮廓。同时,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3.拼图玩具

让孩子多接触益智玩具,如七巧板、拼图、积木等,促进孩子多多思考的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大脑活力。

4.学习乐器

当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开始学习乐器。学习乐器需要眼、耳、手、脑等部位的协调配合,才能有效促进大脑的发育。

篇3: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一、小班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 教师选择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太小, 缺乏一定的创造力, 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也比中大班短, 且易分散, 小班幼儿也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 害怕遇到困难。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区域游戏中应注意适时介入及采取恰当的指导方法, 以适应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 进而引导幼儿通过区域游戏健身各方面得到发展。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在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是如何适时介入及介入后的指导方法:

1.榜样示范法———以教师为榜样, 充分发挥教师和同伴的示范作用, 并以他人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的方法。在示范法中教师也应该注意介入的时机, 应在孩子需要介入的时候介入才是最佳时期, 教师介入后使游戏取得一定深化时, 教师应立即退出游戏, 让幼儿自主游戏。

2.语言提示法———既帮助幼儿排除障碍,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遇到问题而无法顺利进行时, 教师一两句简单的建设性提示帮助幼儿理清思绪, 从而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较差, 有时会因为活动中遇到的简单问题便放弃活动, 或是对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时。

3. 情境材料介入法——既帮助幼儿更好地活动、游戏,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 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 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在情境材料介入法中, 教师介入的时机应是孩子对活动已经失去兴趣, 教师及时介入并出示新材料, 激发孩子对游戏的新兴趣。所以, 教师及时补充材料都是建立在观察幼儿探索过程的基础上。

二、幼儿中班在班区域活动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 他们的游戏兴趣逐渐增强, 而且水平大大地提高了, 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 选择主题, 自行分工, 扮演角色等, 游戏情节丰富, 内容多样化, 为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 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和同伴一起游戏, 有初步的协作意识。但是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 不知道该用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 不知道哪些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 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 需要我们正确对待, 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 在中班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介入后的指导方法。

1.师生合作法———就是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自主学习中, 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能力以及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因势利导法———就是顺着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的趋势, 加以引导。中班幼儿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区域活动, 他们在活动中往往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想象为在现实的情景活动中, 把自己当成了某一情境中的人物, 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 常沉迷于自己假想的游戏情境中, 努力模仿该人物的言行进行游戏, 游戏与活动不能分开。

3.观察等待法———既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 当幼儿出现困难时, 不是急于介入, 而是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 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 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 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 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三、教师选择介入大班区域活动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大班的幼儿语言表达灵活多样, 并力求与别人不同, 但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还存在差异, 大班的幼儿的理解较强, 创造求知的欲望比较强烈, 喜欢角色游戏, 动作灵活、控制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 教师在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1.角色介入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游戏不能继续进行下去时, 教师以适当的角色介入游戏、启发幼儿, 让幼儿能够继续进行更好的游戏。在区域游戏时,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孩子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并学会和同伴相互协商如何游戏, 共同合作完成游戏。

2. 强化情感体验法 (既无形中感染幼儿的方法) ——就是通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鼓励与支持, 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 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 这是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在区域活动中他们分工不够细致、交流不够大方, 因此, 合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如在开展活动时, 大班幼儿也能相互协商如何游戏, 但到了具体游戏时, 往往把开始的协商内容忘记了, 在游戏操作过程不能相互支持、帮助。

3.经验迁移法 (推陈出新) ———经验迁移法就是启发幼儿把自己已学过的经验在新情境中加以应用。大班幼儿创造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在区域活动时他们偶尔会受客观事物的限制而在创造想象方面有所欠缺。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 从来就不存在着相互之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 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 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 有时往往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

4.问题设置法———启发幼儿寻找问题归因。问题设置法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 启发孩子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大班幼儿在自身能力相对有限且和外界要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 常常由于心理压力较大, 情绪表现不够稳定, 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区域活动时部分孩子行为遇到问题常常选择退缩、放弃、依赖教师, 活动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行为来解决, 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道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 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

四、研究成效

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教师介入的指导的时机及指导方法的研究, 我们获得以下成效:

1.在幼儿区域活动时, 教师应仔细观察、正确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 使幼儿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提高, 生成新的知识经验。

2.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指导, 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但只有在幼儿需要教师介入时, 才是教师介入的最好时机。

3.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后, 教师就要大胆放手, 因为我们不能低估幼儿的能力, 当对幼儿的游戏有了启发后, 教师应及时退出角色, 让幼儿自己去进行探索创造。

4.区域活动的形式也很多样, 幼儿参加活动, 也不只是为了游戏, 反而促进了同伴之间的交往、幼儿之间的协作能力。

5.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是很重要的活动形式, 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区域活动, 乐于自主参加, 只要教师运用适宜的指导方法, 可以使幼儿通过探索活动的发现、讨论、总结、迁移, 进而掌握科学的探究和方法, 学会学习, 也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师在介入幼儿活动时, 一定要选择正确的介入时机, 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 如何把握好介入时机呢?我们也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 “认知结”出现时。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 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 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 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 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 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 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 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 当幼儿出现困难时, 不是急于介入, 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 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 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 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3) 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 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 因此, 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 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 当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 以适当的方式去“接”, 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 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 达到介入的目的。

7. 在区域活动教师的介入不一定是在游戏中, 也可以在游戏结束后再介入, 把幼儿游戏情况讲给全班小朋友听, 间接鼓励他, 使他更好地完成下次的游戏。

8.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研究, 不仅能对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指导、选择、记录和评价能力。

篇4:幼儿观察力训练游戏

一、着眼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色彩

生活中并不缺乏色彩,太阳、秋天、洁雪,大自然赋予万物以色彩,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对自然色彩的感受。其实,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感受色彩更有利于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如引导学生观察一天中天空颜色的变化,种植一棵小草后观察草的颜色变化,从教室的布置来观察色彩,从衣着来感受色彩,诸如此类,只要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将色彩感受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关系的理解也就不再是难事了。

二、注重游戏教学,在游戏中感知颜色

上课开始时,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三原色、三间色,接着让学生辨识:感知五彩缤纷的色相。

计“找朋友”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在纸片上涂出自己喜欢的—种颜色,根据纸片上的颜色“找朋友”。如教师提供的红色,提问:哪些颜色与红色可以成为“朋友”?把它找出来,贴到红色周围。由此学生感知色相接近地颜色组成的协调色画面。针对没有被选出的颜色,让学生说说不配成“朋友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常见的红色与绿色、橙色与蓝色等对比色。(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颜色对比与协调在视觉、心理感知上的差别,为下一步教学做好筹备)。

老师创新教学的平台,介绍教育及教学研究前沿动态,讨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践研究和理论研 究中的各类课题和观点,探索最佳学习之方法,交流个人学习的心得,关注中小学课程教与学,关注网络平台教学、教学新技术。

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发言,揭示课题(课题的展示要体现颜色的对比与协调)。提问:颜色规律中的对比与协调在生活中有吗?与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带领学生先在教室内找一找(教室环境布置,学生服装等方面的颜色搭配),再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找一找(学习、生活用品等),由学生自己说一说找到的颜色对比与协调。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在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运用对比色与协调色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获得颜色搭配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三、倾听音乐,在音乐中感受颜色

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发言,揭示课题(课题的展示要体现颜色的对比与协调)。提问:颜色规律中的对比与协调在生活中有吗?与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带领学生先在教室内找一找(教室环境布置,学生服装等方面的颜色搭配),再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找一找(学习、生活用品等),由学生自己说一说找到的颜色对比与协调。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在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运用对比色与协调色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获得颜色搭配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如: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一段乐曲,如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着重让学生感受乐曲中激越的锣鼓声所渲染的热闹欢腾气氛。教师用言语、身体语言促使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动起来,学生体验着乐曲的旋律昴扬,热情洋溢,感受着此时的颜色搭配所体现的强烈对比。

四、集中于观察,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学生对色彩判断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不会观察。可尝试如下方法:

1是整体观察。要将光源、对象、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找到物象的大的色彩关系,把握其基本色调。

2是比较观察,就是在把握好大色调的基础上找出物象不同部位的色彩变化。例如,两个不同空间位置的梨子,如果不加比较,很难确定其色彩的倾向。通过比较后,就会发现或许前者偏黄、后者偏绿,从而在各自的黄色中加上某种倾向的颜色,也就得到了比准确的色彩,这两个梨子的颜色也就容易调出来了。

五、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搞清色彩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总之,在小学美术中,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结合教学实践而优化设计。

篇5:幼儿中班游戏活动优秀训练教案

《拔彩旗》

游戏目标:

1、通过游戏,尝试认识颜色红、黄、绿。

2、知道正确的拔彩旗的姿势,训练跑的速度。

3、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4、遵守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的玩法。

5、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心情,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游戏准备:

红、黄、绿小彩旗若干,橡皮泥桶若干个、跑道游戏玩法:

四人一组站在起跑线上,听指挥拔什么颜色,四人一起将自己跑道上的所有一种颜色拔完,谁先到达终点,谁为胜。

游戏规则:

1、听哨子吹响后,才能跑。

2、在拔彩旗时,必须在自己的跑道上拔。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篇6:幼儿观察力训练游戏

游戏目标

1、继续练习钻、爬、跨跳的技能。

2、能遵守游戏规则,听清指令。

3、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4、幼儿已会“电网”、“磁铁”游戏。

5、能大胆创编动作并在集体面前表现。

6、积极参与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游戏准备

在室外选择较平整、宽敞的场地,运用跳绳两根根、障碍栏四个、皮榔头六个作为游戏器具。

游戏过程

1、准备动作:《学做解放军》练习踏步走(活动四肢,进入游戏状态)

2、进行游戏:

玩法1:

设置关卡一:幼儿一起在起跑线上听到指令后,用膝盖着地爬或匍匐前进爬爬过“电网”(根据自己的体型选择爬法)(跳绳一根,绳系在两张相同的椅子脚上);

设置关卡二:爬过“电网”后,跨过低障碍栏;(障碍栏分高低两种,第一次我们只进行低的两个障碍栏)

设置关卡三:跨过低障碍栏后躲开两个“磁铁”碰撞后,到达终点。

游戏重点:(游戏过程中如发现“触电”、“磁铁”吸到,幼儿必须从左边草地上返回起点,重新开始游戏直至完成任务后方可游戏结束。)

玩法2:关卡一、二、三都要增加难度。(设置两个场地,一个是原来的.场地一个是增加难度的场地)(分别设置成:关卡一为降低电网高度,关卡二为高的障碍栏两个,关卡三是四个皮榔头)

篇7:幼儿游戏观察分析表

过程性评价

幼儿游戏观察分析表

湖州市南太湖幼儿园 香樟 园区

班 级

中三班

教师姓名

高程怡

游戏名称

万能工匠

活动区

万能工匠

观察对象

陈宇阳

投放材料

万能点、连接管、蓝轴、轻器械

观察(筛查有效行为信息)

分析与反思(对应指标)

时间:10.22

陈宇阳、狄芯妤、王奕洛、小米他们在一起搭建,他们拿来了许多万能点、连接管、轻器械,连在一起搭了许多架子鼓,用轻器械搭了个鼓槌,像模像样的开始了演奏,后来阳阳又搭了个话筒,开始了rap表演,是他在动画片里学来的奥特曼之歌,狄芯妤、王奕洛和小米在后面敲架子鼓为阳阳伴奏,可是没有人欣赏他们的表演,接着他们又搭了很多凳子,放在下面,去邀请了其他小朋友做观众,还发给他们荧光棒让他们在下面摇,现场气氛很是欢快!

陈宇阳、狄芯妤、王奕洛、小米四位小朋友选择的是合作搭建,基于上次的游戏经验,他们一开始就确定了游戏主题,并能坚持下去,还能近一步发展,可以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他们具有初步的游戏目的性,丰富加深了游戏情节,在游戏中幼儿们学会了分工合作,团结友爱,也提高了其他幼儿参加游戏的积极性,游戏水平较高。

时间:

时间:

篇8:幼儿观察力训练游戏

一、明晰游戏观察目的和内容

提高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 首先要让教师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内容。游戏活动是最容易表现幼儿行为的活动, 抓住幼儿比较典型的、重要的、具有意义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 了解他们实际能够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这两者之间的不同, 从而计划实施有效、适宜的环境和活动, 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因此, 我认为教师可以对幼儿从幼儿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会情感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

(一) 认知能力的观察

幼儿的认知是通过自身的多种感官, 在和游戏材料进行不断操作探索、互动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游戏中, 丰富的操作材料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起了积极的意义。如幼儿可以根据颜色、大小以及形状等对物体进行分类, 也可以根据周围事物的特征认知事物的名称, 尤其是认知自然领域的动植物、天气状况等。当然, 幼儿的感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变化, 小班的幼儿只能初步感知事物的特性, 他们在挖沙、玩水的过程中, 自主获得了对沙、水的一些基本特征的粗浅认知。大班的幼儿在认知程度上则有了更细致的提升, 在自然活动中, 他们能够自觉爱护动植物, 有自己的情感意识。又比如, 在时空和数的认识上, 小班的幼儿注重“形”, 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大班的幼儿则会从各个角度观察物体, 能够用不同的标准去比较物体的量。因此, 教师在观察时要根据幼儿应有的认知度, 客观看待幼儿的操作和探索的过程表现, 给予耐心和尊重, 不干涉和替代, 让幼儿体现自主和创造。

(二) 语言表达能力的观察

教师观察幼儿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语言表达能力, 小班的幼儿喜欢听教师讲故事, 对教师的简单指令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但小班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远远不够, 在表达内心的愿望时还有障碍, 需要教师帮助指导。到了中班、大班, 幼儿则可以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更多地正确使用语气、语调, 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简单评议事物, 尤其是大班的幼儿, 敢于在陌生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 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很多。自主开放的游戏活动正好为幼儿提供了想说、敢说、会说的机会, 对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 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活动时, 就应该把幼儿语言交往的发展情况作为观察的重点, 这样才能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和兴趣, 给予积极、适宜的物质和心理的支持和鼓励, 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语言交往环境。

(三) 情感发展

幼儿的情感发展在游戏中主要体现在能否主动参与游戏并与同伴交往合作。幼儿之间个性差异较大, 有的幼儿喜欢作为“领导者”和“组织者”, 有自己的主见, 在游戏中, 能够比较专注地参与游戏, 面对任何人都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 在组织游戏时能最快被选为游戏伙伴, 在游戏中能够遵守游戏规则, 与其他幼儿能够和谐相处, 每次都能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有的幼儿则不喜欢群体性的游戏活动, 这样的幼儿不会主动与别人交往, 凡事顺从, 在群体里显得默默无闻, 属于“顺从型”“腼腆型”, 他们喜欢在角落里自言自语、自得其乐, 久而久之, 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他们社会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师应加强对不同幼儿的社会情感态度发展状况的观察, 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 给予不同的帮助和引导, 促进和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

二、掌握观察幼儿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要注意幼儿有意义的行为, 并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兴趣和学习特点。

(一) 关注幼儿的兴趣点, 正确引导

教师在观察幼儿的游戏时, 要把幼儿的兴趣点作为观察的切入点, 从而正确引导幼儿, 保证游戏持续开展进行, 让幼儿体验自主游戏的趣味性。在活动区域游戏中, 玩具种类一般较丰富和多样, 而幼儿都具有玩具趋向性的年龄特征, 如一名幼儿拿到一个球, 另一名幼儿会对这个球产生兴趣, 总感觉别人手里的玩具是最好的, 这样就吸引了更多的幼儿加入到玩球的游戏中。教师及时观察到此现象, 就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大家一起玩的话可以怎样玩、皮球有几种玩法、怎样让皮球更好玩等, 把游戏活动引向深入。又如“变形金刚”是男幼儿的最爱, 一名幼儿拿到手后, 其他幼儿就目不转睛地看着。教师发现这个情况以后, 故作惊讶状:“咦, 这个变形金刚怎么生病了呀, 赶紧抬到医院救治吧。”几名幼儿立刻分好角色, 有的扮医生、有的扮护士、有的扮家人, 开始玩起“看病、开药、打针”的游戏。教师的观察和引导促进了游戏主题的生成和拓展。

(二) 静观幼儿的活动表现, 适时帮助

幼儿有他们自己的世界, 在他们进行游戏时, 教师只需静静旁观, 记录幼儿游戏时的行为、语言, 体验幼儿游戏的情绪。当幼儿的游戏停滞不前或游离游戏主题时, 更需要教师的观察和分析, 要留给幼儿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如在角色游戏“小白兔懂礼貌”中, 幼儿分组表演小白兔、小花猫、老山羊等角色, “小花猫”在向“老山羊”问路时, 非常乖巧懂事, “老山羊”也给出了详细的介绍。“小白兔”很调皮, 不懂礼貌, “老山羊”也不愿意理它, 后来经过“小花猫”的提醒, 小白兔才改正不礼貌的缺点。幼儿在表演时, 一边问路, 一边把话题扯远了。当教师观察到这一情形时并不是用以往的做法及时去纠正幼儿的行为, 扼杀幼儿游戏的兴趣, 而是真实记录了幼儿在玩碰碰车时的行为、语言、时间等, 并对幼儿的跑题现象进行分析, 做出下一步的调整措施。

(三) 全面和个别观察结合, 重点指导

个体差异存在于每个年龄段中, 每个班级里都会有个别让教师“头疼的问题幼儿”, 教师要对这样的幼儿备加关注。好动的幼儿属于“机灵”的幼儿, 但是也属于“事多”的幼儿, 只要教师能及时发现, 重点指导, 就可以帮助幼儿修正缺点, 使幼儿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如在玩“商店买卖”的游戏中, 有一名幼儿表现比较霸道, 在玩游戏时, “饼干”和“牛奶”的价格必须由他来定, 有的小朋友付的“钱”不够就不卖, 而且价格还会随时提高。教师在观察时, 发现了矛盾点, 教师也过去“买”饼干, 并且询问价格变化的原因。这名幼儿说不出理由, 教师就进行提示, 饼干的价格可以调整, 但是通常是打折销售。教师既让这名幼儿明白了商品价格不能任意提高的道理, 又厘清了游戏规则。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 观察后的研究和思考

“教”的前提是了解幼儿, 要注意对观察后资料的收集和研究, 辨别出幼儿寻常行为后面的发展意义, 不要为了观察而观察。

(二) 学习指南建立目标意识

如何捕捉有意义的观察点, 让观察真正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提供依据和策略, 这就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对目标”进行深入的理解, 对自己原有的理解不断进行充实, 添加“新的行为”, 不固守自己原有的“典型经验”。让观察更符合幼儿的实际, 防止因误解而出现错误的干预。

提升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 可以明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帮助幼儿在自己的基础上实现阶梯状提高。观察是教师获取幼儿信息的重要方式手段, 通过系统观察, 教师可以掌握幼儿的需要, 了解幼儿的兴趣点, 从而为幼儿提供恰当的游戏材料, 组织合适的游戏活动,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的观察活动可以多种多样, 从各个角度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 在分组游戏时可以有所分别, 选择适合幼儿活动的游戏活动, 有效实现幼儿的发展和提高。所以, 提升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 在幼儿教师培训实践中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学会观察,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教育的成功。

摘要: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教师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和分析, 可以掌握幼儿的需要和渴望,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为幼儿的游戏开展提供恰当的支持、引导策略, 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不但要明确观察的必要性, 还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和技能, 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水平, 提高教育成效。

篇9:幼儿教学中游戏活动训练探究

【关键词】幼儿教学 游戏 幼儿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环境中的教育因素,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游戏,从教育实践中思考总结有效的经验,将游戏、教学、课程进行整合,创建符合幼儿发展的游戏课程。

1 创设适宜的游戏活动环境

学校应提供能让幼儿安全、开放的优美的室内外活动环境。幼儿园不仅要栽种许多能美化环境的树木、花卉,更要留出大片的室外空地,或铺上细沙石,或种上不怕幼儿踩踏的草皮,让幼儿在上面尽情地玩耍、奔跑。在室内,平衡木、体操圈、垫子、沙包等器材,用来锻炼身体是目前幼儿园普遍的 ,加上一些自制的器材,家具设备的摆放、区角的设计应有利于幼儿开展适宜的游戏、玩具柜、材料柜、图书架等应该选用开放式的,便于幼儿寻找着能充分锻炼幼儿身体的活动题材和器材。 例如:小班的体育活动《帮助朋友》,老师设计的情景就是要孩子们爬过高山、钻过山洞,取得食物送给小动物朋友。高山与山洞只是老师把幼儿的桌子接起来成一长排,在上面爬是爬山,在下面爬是钻山洞,孩子们玩得真的是很带劲。再如大口袋是孩子们经常看到用来灌米之类的,当老师让全班的孩子都钻进大口袋扮成蚕宝宝不用双手只用身体向前行进、跟随老师四面八方吃桑叶时,孩子们的兴致、动作的卖力是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的。在细细的绳子上走,高高的桌子上走,在阿姨们放的梯子、竹竿等工具上面走都是平时孩子们喜欢的,可是往往老师不同意他们去玩,于是孩子便偷偷去玩,我园的老师大胆地把梯子、竹竿等设计成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尽情的玩个够,不但满足了孩子对这些器材的好奇性,同时激发了幼儿好玩的天性。

2 精心设计活动题材: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活动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将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游戏,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应选择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

3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幼儿有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很重要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心智发展参差、气质类型各异、性格特征不一的所有幼儿都怀有同样的爱心与情感,不偏爱、不歧视。对所有的幼儿都抱有期望和信任。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即: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充分给予幼儿游戏的自主权。在游戏中幼儿有权决定一切,如:游戏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儿需要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要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对于不同年龄特征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幼儿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游戏时,教师就在幼儿的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的作用。对于中、大班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其次,对于不同的游戏主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幼儿在玩游戏时,由于使用材料不同、游戏的规则不同,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不同等因素,会表现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出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可能是因不会与人交往而发生冲突,或材料不能满足需要而产生问题;在结构游戏中可能需要的是技能或是提供辅助材料方面的指导;在表演游戏中也许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道具使用方面的问题;在规则游戏中可能是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方面的指导等等。

参考文献

〔1〕 幼儿个性的开放与体育活动的开放

〔2〕 让游戏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舞台

篇10:幼儿园游戏观察记录

幼儿园游戏观察记录

内容与过程

今天,饮食店的生意特别的好,许多幼儿都对老师新投放彩泥的兴趣很浓,杨云一下就把红色、绿色彩泥揉在了一起;星星也把剩下的彩泥丢在桌上、地上到处都是;游戏结束了,孩子们坐到了我得身边。在饮食店的一角,我开始了游戏的讲评:“刚才你们都玩的高兴吗?那你们的玩具朋友高兴吗?”“彩泥宝宝掉在地上了。”“彩泥宝宝没有放到罐头里去。”…“是呀,彩泥宝宝回不了家了,地板也弄脏了,所以它们都不高兴了。怎么让它们高兴起来呢?”我问:“把彩泥送回家。”“把地上捡干净。”…“好,请谁来帮忙呢?”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就请刚才玩彩泥地小朋友来帮忙吧。”“让我们再来看看,它们变干净了吗?”整理好一切让孩子们开心地拍起手来。“那么我们下次玩的时候该怎们做呢?”“不把彩泥宝宝搞在一起”;“玩好让彩泥宝宝回家 ”“真是好办法!以后在玩以前,先把桌布铺在桌上,像这样(教师示范)然后再玩,也可以把彩泥放在这种垫板上面搓,这样做出来的点心干净又卫生。儿行为分析幼儿在接触材料时有一段熟悉、探索的时间、以形成对材料性质的一般认识。他们往往还没有形成应有的活动常规,教师在允许孩子自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和活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做法地不妥之处,示范给幼儿正确良好的做法,并在活动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提醒和督促,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1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观察记录

桃幼 肖洁英

案例:

这是第一周玩角色游戏,我们的材料还没有达到完全丰富的状态。在今天开放的游戏情形下看,孩子们喜欢角色游戏,一到时间就各自冲进喜欢的地方,其中小工地、娃娃家、美食店人数最多。从游戏现场来看,孩子没有角色的认知,“娃娃家”里菜和盘子堆了一桌,孩子不去理会客人想吃什么,不停的把菜端上桌;“妈妈”总是重复的给娃娃穿衣服、烧饭,妈妈喂娃娃,爸爸也喂娃娃„„同样,在其他地方也是东西摆放杂乱,孩子不停地将东西摆出、放进。分析:

小班初期的孩子还没有角色扮演的概念,他们现阶段最喜欢的就是摆弄玩具。其中,对于角色的认知仅处于知道我是谁,但也总是容易忘记自己的身份,尤其还不明确什么事情是自己这个身份该干得事情。措施:

1、从身份介绍上先打开幼儿了解角色游戏的大门:介绍娃娃家中的各个角色,从角色装扮上让幼儿分清自己的角色身份。此外,利用观察知道询问幼儿是谁,在干什么?以及在讲评中鼓励幼儿说说自己今天是谁,明确角色身份。

2、充分肯定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幼儿大胆扮演。对整个游戏进行讲评,表扬那些表现好的幼儿,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鼓励他们上进。并为幼儿进一步游戏提出了方向。如请大家说一说“娃娃家”中我最喜欢的家人是谁?为什么?肯定角色扮演成功的孩子,同时,给其他的孩子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3、场景再现,回忆自己的表现。由于小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刚刚在扮演的角色还有声有色,一会到讲评时已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更不要说让他来回忆自己的活动过程了。这时候,多运用照片、视频来再现幼儿的活动,帮助幼儿回忆再现活动的过程显得由为重要。

篇12:幼儿园户外游戏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2013年4月25日

观察地点: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北区)

观察对象:大二班

游戏主题:《出发逛重庆》

游戏时间:30分钟

观察内容:

1、游戏前准备:

(1)主要游戏材料:足量的圆纸板

(2)游戏环境:游戏场地安全、密度适宜

(3)游戏材料:材料摆放有序,数量充足,材料有创新、安全

(4)游戏时间:充足、机会均等

2、游戏过程指导:

(1)教师指导:面向全体、指导简明,但在关注差异和互动有效上有所欠缺

(2)幼儿行为表现:

发展情况:同伴交往良好,解决问题,敢于尝试,自发主动,但在活动过程中秩序有点混乱,且没有体现幼儿的创造性行为

参与情况:大部分积极投入,极个别缺乏兴趣,持续时间较长,使用玩具熟练使用

活动过程:

1、教师利用手势命令集中组织幼儿整理好队伍后,进行游戏前的热身准备。教师进行示范动作,幼儿跟随。分别由拍手、侧身、弓箭步、跳跃等热身动作。个别幼儿无视教师组织,在旁边的图书角看绘本。

2、热身准备结束后,教师讲述游戏主题是《出发逛重庆》和游戏规则,要求是幼儿必须同心协力完成游戏,整体不落队伍。

3、游戏第一部分是“踩石头过河”,教师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再分2批过河。每批有4个幼儿,利用3颗石头(圆纸板),从一颗石头跳到另外一颗石头上,互相配合、同心协力过河。该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能够掌握游戏规则,配合良好。

4、游戏第二部分是由教师带领过人行横道,全部幼儿排队跟随教师背后走黄色线(场地上已画好),过程中由教师发出指令经过红绿灯时,停下等待绿灯再通行。个别幼儿对这部分游戏兴致缺缺,只是盲目地跟随队伍前进。

5、教师请幼儿回答在过程中观看到的重庆美景,互相分享。

游戏结果评价:

1、幼儿结束游戏时,意犹未尽,由当天的值日生自发整理玩具。教师粗略的进行了游戏活动的延伸。

2、游戏后分享与讨论:由教师引导,幼儿为主的描述幼儿心中的重庆美景 反思与建议:

1、整个游戏主题较明确,贴合幼儿的生活背景,并且游戏中强调幼儿的相互协作,有助于增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2、由于个别幼儿还无法正确的使用游戏道具和明确游戏规则。建议教师在介绍游戏第一部分“踩石头过河”时,可以请辅助教师进行示范或者进行个别指导。

3、教师在进行游戏的第二部分时,领队过人行横道,应该事先准备一些红绿灯指示牌或者是请幼儿充当交通警察,更能够增添游戏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篇13:幼儿观察力训练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并百玩不厌的游戏,而“娃娃家”又是小班幼儿适合玩的游戏。布置时,我们用架子和纸箱的组合将“娃娃家”分隔成“厨房”和“卧室”,“厨房”放置“饮具”,“卧室”放置“家具”,再布置一些反映家庭生活的图片,使“娃娃家”变得更舒适、更温馨。在娃娃家中,我们投放的有成品的、自制的、半成品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幼儿可以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增强角色游戏的操作性、趣味性。

因为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是刚从“家”到“幼儿园”这个集体中,他们接触的只有爸爸妈妈,也只能从爸爸妈妈的角色开始扮演。孩子们在游戏中会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自然而然会去模仿爸爸妈妈的语言行为,将自己理解的爸爸妈妈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孩子们对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我们应该注重游戏的观察,为孩子们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二、事例描述

一进娃娃家里,“爸爸妈妈们”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妈妈抱娃娃,爸爸烧饭,忙得是不亦乐乎。澜澜一走进马上说:“我给小熊宝宝找一件衣服。”说着,向衣柜走去。悦悦一边脱鞋一边大声地说:“我要给小熊宝宝穿衣服,我们一起来穿好吗?”澜澜看了看她,悦悦拿了裤子帮小熊穿了起来。只见澜澜走进厨房说:“小熊生病了,我要给它吃药。”说完端出一碗药给小熊喝,旁边的小钰儿看到了说:“你喂一次我喂一次可不可以?”澜澜看了她一眼,没回答。悦悦走了过来说:“我来给小熊宝宝穿衣服了。”“好,穿好衣服我来给它喂药”。澜澜一起和悦悦给小熊宝宝穿起了衣服,两人一直在照顾小熊宝宝,一会儿给它做好吃的,一会儿给它换衣服,一会儿陪它睡觉,做得还真是有模有样。

悦悦陪小熊宝宝在睡觉、照顾宝宝

这时一旁的宸宸发现衣柜里的衣服被拿完了,他钻进了衣柜藏了起来,很希望有人能去找他。桤桤发现了这个秘密,好奇地打开了衣柜门,此时两人相互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布布从进娃娃家一直忙着切菜、烧菜,这样重复着,没有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只是把烧好的菜不断地放在餐桌上,桤桤津津有味地吃着布布做的美餐。

三、观察分析

玩“娃娃家”游戏时,教师给“娃娃家”提供角色扮演所必需的材料———娃娃,激发幼儿想扮爸爸、妈妈的愿望,然后再投放操作材料。如,自制的成品玩具电视机、音响、洗衣机、冰箱、煤气灶、家具、餐具等,这些自制的用具都比较大而且摆放平稳,幼儿操作起来很方便,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容易表现出来。

通过以上事例的描述和观察,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观察分析。

1.游戏水平

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游戏内容比较单一,对角色的动作有兴趣,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从事例中可以看出悦悦、澜澜在生活中经验是比较丰富的。在活动中,她们会学着大人的样子,模仿大人的动作和语言去照顾小熊宝宝,给它穿衣、喂它吃饭、抱它睡觉,这些有时也是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是自己想象的生活。布布在家可能经常看到爸爸妈妈切菜、烧菜的样子,所以在活动中他一直重复这些动作。这是生活经验的一种模仿再现,他们喜欢这样,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希望自己快点长大,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时当然也会模仿大人,这是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个体现。

2.交往能力

活动中,有些孩子们之间从一开始的独自游戏渐渐地有了交流,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角色意识。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布布一直在独自游戏,与同伴交往很少,这与幼儿的个性特征、年龄特点是息息相关的。

3.规则意识

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游戏随意性大,他们通常这边玩一会,那边玩一会,一个游戏没玩好,看到其他好玩的来不及整理就换游戏了。这样的游戏过程不但不利于孩子主动构建知识,而且忙到最后还要老师花费较长时间来收拾残局,这主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首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件充满浓厚的兴趣。其次,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的情绪影响,还有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行为习惯,游戏时喜欢和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因此游戏中常出现许多的“爸爸”“妈妈”,孩子的这些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和状态。

四、过程调适

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选择成品进行游戏,不会考虑结合其他的半成品材料进行组合,教师这时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小熊宝宝好想吃你们包的饺子,你们愿意做吗?饺子里面都有哪些菜?”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递进地自我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为保证游戏情节的发展和进行,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提供花片、橡皮泥,幼儿在游戏中可随意捏自己需要的东西,如蔬菜、食品等。以上材料的投放,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

小班幼儿尚没有形成良好的活动常规,因此,这时教师可以尝试设置问题情景,如,“要怎样才能把玩具收拾得整齐”来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可以将正确收拾玩具的图片等张贴在娃娃家的墙壁上,帮助幼儿了解这些常规,只要收拾玩具的音乐一响,小朋友就可以按照“常规示意图”来整理玩具,把玩具放在原来的位置。

五、反思跟进

1.丰富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游戏中角色的理解和扮演,如果孩子不具备对某种角色的经验,那么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以致不能持续了。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就越高。

引导孩子观察爸爸妈妈在家都做些什么,让他们说说自己在家里的所见所闻,然后在游戏时引导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运用到角色的扮演中去。

2.丰富游戏材料

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游戏中幼儿运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角色的认识与体验。小班幼儿的游戏内容比较单一,他们对角色的动作兴趣最高。所以,为小班幼儿提供的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要多一些,玩具的体积要大一些,成品玩具、色彩鲜艳的玩具要多一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游戏水平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各组之间开始建立联系。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物品,还能一物多用。为此,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开放性的材料,如皱纹纸、小积塑片、棒冰棍等便于幼儿操作。

3.适宜游戏指导

篇14:幼儿园区域游戏观察

一、区域游戏活动时间10月9日 10:25—11:00 活动地点:阅读区

活动记录:一直没有人的阅读区最近成了许多的小朋友喜欢的区域。一张桌子已经坐不下了,臧阳只好搬着椅子坐在书架旁边,拿着他最喜欢看得恐龙书一页一页地翻看。而在桌子边的小朋友们每人也都选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边翻边看,很安静,大家都在认真地翻阅自己手里的图书。

主观分析:幼儿刚上幼儿园时,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而且幼儿不认识字,只会把书翻来翻去,所以开学才一个月书架上的幼儿画报已经被翻得都散开了。于是我就把书架上的图书全部换成了从家里带来的绘本故事,给幼儿创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并且找时间给他们一本本地讲故事内容,指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与书宝宝做好朋友。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图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能够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对策: 通过和家长的交流,引导家长在家多给幼儿提供适合他们年龄的绘本故事,进行亲子阅读,提高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区域游戏活动时间10月21日 10:25—11:00 活动地点:美工区

活动记录:今天在区域游戏刚开赛,顾宸铭就对我说:“老师,我想到美工区画画。”于是,我就给他拿出纸和油画棒,让他自己画。过了一会,我请他给我说一说画面的内容,他说:“下雨天,弯弯曲曲的小蛇躲在家里。”

主观分析:小班年龄的幼儿还处于涂鸦期,但已经能够进行命名涂鸦,虽然仍未能画出具体的形象,但已经很明显地表示要表现什么。顾宸铭在班级里属于绘画能力较好的幼儿。他能够将自己想到的事物表现出来。

对策:给幼儿提供大胆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美工区自由的涂鸦绘画,老师做好幼儿作品的记录工作。

三、区域游戏活动时间11月4日 10:25—11:00 活动地点:娃娃家

活动记录:小朋友在游戏中可以协商由家庭里的谁去厨房烧饭。我发现娃娃家的每个成员都很喜欢烧饭,孙哲是做爸爸的,妈妈不让他进厨房。但他是:“在家里爸爸也会烧饭的。”经过和妈妈的协商,最终孙哲开心地在厨房给家里人做饭。

主观分析:对于新投放的玩具,幼儿都会抢着先玩,但也要幼儿尝试着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也体现了游戏即生活的特点。

对策:在活动结束后和幼儿一起讨论在厨房里除了可以烧饭还可以做什么?如:切菜、端菜等,幼儿可以细化分工,从而避免争抢的现象。

四、区域游戏活动时间11月24日 10:25—11:00 活动地点:建构区

活动记录:倪易贤用木头积木给汽车搭停车场,“汽车开来了,开门,停车”。只见他把三角形的门打开,再把车停在里面。“老师,邹泓宇抢了我的汽车。”“老师,我也要玩小汽车,倪易贤不给我玩。”一问原因才知道是邹泓宇把倪易贤的小汽车拿走了,倪易贤不和邹泓宇一起玩。于是我把小汽车都收走,“小汽车看见你们吵架,不开心了,它要你们帮它一起建一个停车场,它才愿意和你们一起玩。”

主观分析:倪易贤很喜欢玩建构区,几乎每天都能在建构区看到他的身影。虽然他经常在建构区,但是他的耐心很好,每次都能听清老师的要求,认真地把任务完成。就像今天一样,他从头到尾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搭建停车场。小班的幼儿自我意识比较强,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自己换的物品时都希望自己占有,不知道和同伴一起分享玩具。

对策:在游戏讲评时表扬倪易贤搭的汽车厂,并请其他小朋友欣赏。在游戏的时候发生争执,要怎么办呢?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的办法。提醒幼儿游戏是要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同伴之间要互相分享玩具,不争抢。

五、区域游戏活动时间12月21日 10:25—11:00 活动地点:益智区

活动记录:今天的益智区投放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操作卡片,请幼儿用这三种形状对着玩具卡上的模板进行拼贴。“老师,我不会拼。”兰雨璨皱着眉头跟我诉苦。“兰雨璨,你看看这一辆小汽车用了哪些图形才变成汽车的啊?”她说出了正方形和圆形。“是啊,那你也用这两种图形变出小汽车把。”她听了我的话动手操作了。一旁张智铭、徐诗妍 、兰雨璨看到做小汽车,把手中没有完成的小房子给搅乱,也要做汽车。

主观分析:今天投放的材料可能过于多了一些,模板上的成型图形有四种,分别是汽车、轮船、人、房子。所以有的小朋友刚开始对汽车感兴趣,就拼汽车。汽车还没有拼完看到别人拼了一个房子他就马上改拼房子。所以材料太多也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

对策: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应该慢慢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拼图,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呢?小朋友也可以用这些图形模仿拼成小房子、汽车等。为了集中幼儿认真拼图的注意力,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可以适当投放1到2种,拼完了以种接着再拼另外一种。等下次区域游戏时又更换别的两种图形。

以上是我园部分区域游戏观察记录,在此做简单的汇总。因为每天都会开展区域游戏,每天都要进行区域游戏的记录,所以不可能一次性展现。在此展现一些有代表性的,并配以图片的说明,在以后的工作中还会继续完善区域游戏。

上一篇:仓颉造字的传说下一篇:请在阅兵现场发表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