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让学生学“活”数学

2024-04-14

“Z+Z”让学生学“活”数学(精选11篇)

篇1:“Z+Z”让学生学“活”数学

“Z+Z”让学生学“活”数学

在数学家的眼中,数学很好玩,数学很漂亮,可是在我们的孩子眼中数学却很枯燥,很没兴趣。“Z+Z”智能教育平台通过《初中代数》、《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立体几何》给学生创造了发展和展示他们的机会。

第一节数学课中,我向学生介绍了“Z+Z”――知识+智慧,是我们数学的课件,学生们可以在上面做出你学过的任何内容。这给学生制造了很大的悬念,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想学数学的机会。在数学中,比较一个数与其倒数的大小是很多学生容易出错的,但是学生在计算机上拖动数a,倒数1/a相应的移动,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学生们脸上流出异样的神采,兴奋,自信,和对“Z+Z”的`感谢;在讲“展开与折叠”这一课时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静静地看着一个个的平面被打开,渐渐地传来了学生轻轻的伴奏声。当最后一个平面被打开,整个教室里荡漾着欢呼声,每个学生都雀跃着,这样的数学课谁不喜欢听?他们不仅是在学数学,也是在享受数学。

学生有了动力,课堂中就会认真听课,乐于思考,而观察又是思考的前提。在“Z+Z”课程中,学生们有了更多去观察的机会,像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中,一个点动起来,轨迹也同时呈现出来;一个梯形绕着它的一个梯形旋转,不停地把轨迹表示出来,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面动成体的效果。脑中有了动画的效果,这时你再提出如果是个半圆面绕着直径旋转后会成为什么体的话,学生就会立刻在脑中旋绕起来―个球体,那么直角三角形……还有什么会难倒他们的呢?只要给他们创造一个空间,那么他们一定会给你展示出一个丰富的世界。

在鼓励学生勤于观察的同时,要注意帮助孩子善于观察。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不同或同中之异”。在“Z+Z”中,有更便于学生观察的机会。在讲“平行”时,有部分学生不理解利用方格画平行线的方法,我没有去讲述大篇数学道理,而是让他们反复地动手操作,不停的改变一条,另一条也随之改变,观察在不同情况下它们的关系。经过反复观察,强化他们形成的暂时性联系,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对“平行”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基本掌握利用方格画平行线的方法。第二课在讲述垂直时,又让学生反复观察,这时他们就会很自觉地打开“平行”的内容,自己再去观察“平行”与“垂直”的异同,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想看见的吗?通过对比观察,使他们对“平行”、“垂直”的理解就不仅仅限制于感性的认识而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

有了观察、思考,学生们又会创造出新的内容,这就是希望和灵感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讲解“展开与折叠”时,有一些学生想象不出打开上底面、左侧面等等这样的过程,因为他的脑子里面没有这样的东西。打开“Z+Z”展开图时,一面一面的展开,学生的脑子里面有了材料,有了雏形,知道了什么是展开,怎么展开,同样,对于三视图的学习就如鱼得水,很自然就能接受。

“Z+Z”给了学生观察的平台,创造的平台,合作的平台,使他们在学习中越来越充满自信。

篇2:“Z+Z”让学生学“活”数学

Z+Z,让数学课好神奇--开心学数学

* 让知识变灵活性 变有趣 变容易

* 学习不再枯燥 不再死记硬背

* 让学生老师减少重复性 机械性劳动

* 让教学成为充满创意的 极富吸引力的活动

作为拥有二亿三千万中小学生、受东方文化滋养的中国数学教育,是否潜伏着某种危机?有人会说,不仅中国的数学奥林匹克选手屡屡在国际竞赛中获奖,就连普通的中小学生也多次在跨国家的数学学业成就的比较中成绩名列前茅。然而,从对现有调查资料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在动手实践、应用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及数学态度的养成上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些不足。

它能支撑教与学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不仅是课件制作工具、教学资源、学习辅导电子读物或教学VCD。

它可以服务于不同国家不同种类学校的教师、学生以及一切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或有需求的人。它适合各种教学模式:传统讲授,启发讨论,建构主义,个别教育...由张景中院士主持开发的“Z+Z”智能教育平台适应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

1、化静为动提高兴趣

与传统教学相比,“Z+Z”智能教育平台克服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现象,改变了学生的认知环境,利用画图显示、测量等功能描述几何图形的动态特征,教师可以在动中教,学生在动中学,能准确动态地表达几何图形的变化,为认识几何图形的形成过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利用“Z+Z”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关系,可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倍增,使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想就透,容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

2、数形结合 深化学习

在进行一次函数教学时,利用“Z+Z”给出X的值,求出相应的Y值,通过编程画出表示这些点的函数图象,还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得出函数的解析式。“以形助数”“用数助形”,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

3、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Z+Z”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实验教学平台,通过输入数据、图形来验证和发现数学的结论和公式,形成对数学结论的感觉和体验,并用简明的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学生学完线段后,引导学生画三角形,同时测量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学完角的度量后,把“Z+Z”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用“Z+Z”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验证其和为180°;学完

七巧板后,让学生走进多媒体网络教室,利用“Z+Z”制作七巧板,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拼出多种图案并冠以名称,再利用多媒体教学网向大家展示每一小组的作品,学生十分感兴趣,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增强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4、及时反馈 多向交流

测试反馈时教师利用“Z+Z”平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群批面改,及时反馈和矫正,不仅能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边教学边进行情感交流,而且使点面的信息交流变为纵横的连锁反应,使课堂单一的回路变为立体结构,使低层次的教学向更高层次推进,做到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补救,优生吃得饱,差生跟得上,学习目标堂堂达标,全体受益。

5、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利用“Z+Z”教育平台可以借助“Z+Z”提供的资源,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测试,学生在网上答题。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做不同层次的练习加以控制。当然,教师所选的题目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其各有所得。

Z+Z”智能教育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育平台,它符合了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的要求。经过近年的实验研究,“Z+Z”智能教育平台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价值越来越凸显。

2006-5-14 13:10 回复

218.18.187.* 9楼

一、有利于教师教育素养的提升

在新课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学习内化的“助产士”。“Z+Z”智能教育平台的运用,改变了原来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局面,为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契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改变了师授生学的模式,拉近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为实现课堂中三要素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懂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师更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Z+Z”智能教育平台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变革传统教学手段。“Z+Z”智能教育平台最大的优点是一个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就能不仅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可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认识。

另外,我们发现在将“Z+Z”智能教育平台用于课堂数学课程中时,教师的创作欲望与创作激情被激活了,平时的加班加点即使老师没有怨言,也觉得时间很难熬,而连续多次“Z+Z”培训、设计加班,多则一天,少则三、四个小时,老师们却毫无怨言,反面觉得时间远远不够用,大家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一个个劲头十足,当一个课件设计成功时,大家感到

高兴,教师们的自信心更强了,科研兴趣更浓厚了。教师们的成就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华。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直观展示、利于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

“Z+Z”它能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轻松有趣、丰富多彩。它能诱发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不断变化的学习内容中寻找“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从而发现规律、遵循规律、理解概念。如:在学习“平行”一章节时,利用方格画平行时,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我们可先不去讲述长篇数学道理,而是让它们反复地动手操作,不停地改变其中一条,另一条也随之改变,观察在不同情况下,它们的位置关系,经过反复观察,强化它们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形成一定的模式,对“平行”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基本掌握利用方格画平行的方法。学习“垂直”时,又让学生先反复观察,这时学生们就会很自觉地打开“平行”的内容,很自然地去观察“平行”与“垂直”的异同,通过对比观察,学生们对“平行”“垂直”的理解就不仅仅限制于感性的认识而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有了观察、思考,学生们又会选出新的内容,这就是希望和灵感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学习“展开与折叠”时,有一些学生想象不出打开上底面、左侧面„„这样的过程,因为他们的脑子里面没有这样的东西,打开“Z+Z”展开图时,一面一面的打开,学生的脑子里面有了材料,有了雏形,从而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展开,怎么展开,而且可以有多种展开方法,他们互相交流,收获成功,共同分享。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同样,对于“三视图”的学习,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展示、写意、合成就更如鱼得水,很自然就能接受和理解,特别到了课后,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在很自然地去认识、思考和判断周围的一切,思维力、想象力有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2、演示过程、拓展思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有句成语叫“事半功倍”,用“Z+Z”智能教育平台的数学课似乎就达到了这一点。一些通过运动变化来反应、呈现的概念与规律,其优越性更强。如: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弦定理、切线长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圆幂定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关系,共同规律,用“Z+Z”智能教育平台演示出来,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这既节省了时间同时又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拓展了思路,学会了举一反三,培养了应变能力。

三、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006-5-14 13:10 回复

218.18.187.* 10楼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故学习兴趣的形成与获得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学习动力的最重要的源泉。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Z+Z”智能教育平台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教师利用“Z+Z”教育平台,选择新颖的案例,精心设计的课件,创造逼真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成为声音、图形、图象、动画、电影、电视等融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它以其新颖性、趣味性吸引着学生,为学生创设了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的第三章《图形的平行与旋转》中“Z+Z”制作蜂窝的形成过程,以其智能的作图,优美的动画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再如北师大七年级教材《生活中的轴对

称》不仅可以利用“Z+Z”平台展示一些画布的图案、建筑物及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的图案、图片,还可以利用Flash动画做出鲜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插入到“Z+Z”平台,通过这种方法引入课题,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设置了悬念,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的启示,而其中还渗透着美育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美、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贴近的,激起学生浮想联翩,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就会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实验过程,突破学习难点

“Z+Z”智能教育平台有丰富的表现力,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小、远近、动静、快慢等形式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减少学生观察的困难,启发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丰富的图形》这一章中,《立体图形截面》一节,别说对七年级学生,就是对高中生来说,理解和想象起来都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当堂作了截立方体的三个相邻面的一个截面(这个截面显然是三角形),给截面涂上合适的颜色以突出视觉效果,然后拖动截面上的动点,截面可根据位置改变而变成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非常直观、形象。同时,还可以拖动和旋转立方体,使学生可以从各种角度观看截面的情况,制作过程简单易学,师生现场制作演示轻松自如,学习影响深刻、效果良好。又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使用“Z+Z”智能教育平台设计制作的“细胞分裂”的课件,通过模拟实际细胞分裂过程和树的分枝繁殖过程,让学生感受2n的变化趋势和增长速度,从而引入有理数的乘方,在现实的背景中理解乘方的意义,这样教学让学生直观体验到细胞分裂的速度非常快,同时感受学的难度,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再如:在《展开与折叠》一课,教师利用课件非常直观的展示了正方体、六棱柱、圆柱等的展开与折叠的动画。学习立体图形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对同学来说比较困难,而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借助动画按钮和还原按钮可以反复观察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形成过程,便可通过旋转功能从各个角度观看,其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在二维、三维空间之间的转换,达到轻松理解掌握的效果。这种形式可以说既弥补了七年级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的不足,又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的低起点、全过程、全方位、立体的集中展示,不但有效地克服了学生空间想象不够的为难情绪,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经意的观察中,达到了空间想象力培养效果。

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您的孩子对数学的态度如何?数学成绩如何?

您的孩子每天花费在学习数学上的时间有多少?效果如何?

若您的孩子的数学成绩较差,您认为采取怎样的对策就能得到较明显的改善?

若您的孩子的数学成绩已经不错,2006-5-14 13:10 回复

218.18.187.* 11楼

您认为若希望他/她得到进一步提高的途径有哪些?

数学是开启科学殿堂的一把钥匙;

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的基础;

数学是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最顶尖的高新技术其本质就是数学技术。

目前,数学由于其自身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数学在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在新的世纪之中,数学素养已经成为众多工作的首要条件,这种素养决定了一个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进入怎样的高度。

数学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但是,数学被大众接受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有不低于80%的孩子不喜欢数学,甚至有50%左右的孩子非常讨厌数学。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远离数学。

许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学校里被灌输的是抽象的数学概念、枯燥的数学定理,被迫接受的是乏味而机械的数学推理和计算;在家里还要不得不呆板地套用课本式地应付着数学作业;然后还非常恐惧地应付着各种考试中的数学测试。

最后,使得他们讨厌数学、畏惧数学、远离数学,结果也让学不好数学。

数学抽象,数学枯燥,数学乏味,数学难学,成为一般学生对数学的第一印象。

但是迫于考试的压力,却又不得不学数学。

在这种状况下,孩子们及时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数学成绩也不会有质的提高或飞跃。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已经成为近些年来世界性的难题。许多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心理学家尝试了许多方法,试图改观这种现象,但效果甚微。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直观、形象的东西最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所以,下面的一系列问题是解决以上难题的关键所在:

能否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直观、形象一些?

能否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好玩一些?

能否让艰深、难学的数学变得容易一些?

如何增加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如何培养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让孩子们的数学成绩得到明显的改善?

在信息时代,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出现,这些美好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并且取得了惊人的突破„

由我国著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著名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教授主持策划和开发之

Z+Z智能教育平台《超级画板》

是为我国的基础教育量身定做

是数学家献给的孩子们的礼物

Z+Z让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更直观、更有趣,让数学变得更容易、更好玩,增加学生

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利用Z+Z,学生可以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将课堂上所要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利用Z+Z,学生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数学实验,在变化的图形和数据中观察、探索不变的数学规律,向数学家那样感受数学知识发生、发现过程,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深刻,让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利用Z+Z,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根据自己的思路动手实验或创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让孩子的创新能力与素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数学变得形象和直观了,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变得有趣和容易。

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也就会增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学习数学的态度会发生根本性转变。

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再加上有效的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的方法及工具,数学成绩的提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学习数学的困难解决了,学习数学的效率就会提高。同时,孩子各学科学习的整体效率也会得到大大改善,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必然的。

Z+Z对孩子的影响,还不仅仅在于此。她为学生提供了一片数学试验的天地,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试验、设计,制作出新颖漂亮的逻辑动画,使学生充分发挥潜力,培养创新的品质和能力。同时,还可以:

增加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为进入信息社会早作准备。

附件:

Z+Z的魔法

北大附中广州分校 初一 胡文欣

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差生,标准的数学差生。那些日子,我看见“+”、“-”、“×”、“÷”就头昏,想到数学公式就打哈欠。

唉!又到数学课了,god!这会儿还是在计算机上,冷冰冰的电脑加上硬梆梆的数学公式——“一级恐怖组合”。美国人不该去打拉登,应该把地球上有关数学的东西都炸掉才能解除“恐怖威胁”嘛!

“啊~呜~”我又打了个哈欠,懒懒地打开“z+z”,咦?怎么有点像电脑画板里的“图画板”?这节不是美术课哎!好奇心使我少有地竖起耳朵,听着老师讲解,我得赶快学会这玩意儿——它看上去没有想象中的数学那么讨厌,倒有点像游戏。一节课下来,我学了不少知识。我发现“z+z”挺有趣的,一向仇视maths的我竟开始有些like几何了。

后来的几何课上,我出奇地认真听讲。为的是在“z+z”课中更好地发挥。奇怪,我觉得几何也不太难,几节课我学得都不错。而接下来的“z+z”中,我也加倍的专心地学,为的是能让几何课学得更好„„就这样,在“z+z”的魔法下,我的maths成绩渐渐上去了。耶!我爱上数学了吗?

篇3:“Z+Z”让学生学“活”数学

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回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仅能为校园媒介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还能为更好地提升学校认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提供思路。同时, 也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思考。

本文根据社会人类学的相关理论, 提出校园媒介的使用对于大学生学校文化认同存在关联的假设,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细致地分析大学生对于校园媒介的具体使用情况。同时, 考察他们对学校文化认同的情况, 尝试分析、探讨两者间的某种联系或规律。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假设

总的来说, 国内有关校园媒体使用情况的研究较多, 有关校园文化建设和认同的研究也较为丰富。但是, 将这两者结合, 考察校园媒体使用情况与学校文化认同关系的研究几乎没有。然而, 众多现有文献已经总结出, 校园媒体宣传工作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而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实有效的基础, 正是大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因此, 本研究将关注点集中在考察两者间的关系上, 即校园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对大学生学校文化认同是否会有影响、会有怎样的影响?

(一) 认同与学校文化认同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认同”由英文“Identity”翻译而来。在西方的历史中, “认同” (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 一词最初是以哲学范畴的面貌出现的, 用于表示两事物相互对等的公式, 即A等于B。翻看词源学对它的解释, 英语“identity”一词实则来自拉丁语词汇“idem”, 用于表达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 或者就是它自己本身。[1]抛开从词的来源和语义对“认同”二字进行的解读, 从更深层面的解释来看, “认同”代表的是心理上的肯定和依附, 是建立在情感、态度以及认识层面之上的, 正如弗洛伊德所表述的:“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

在社会学家看来, 认同有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含义。在个体层面上, 它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即自我认同;在社会层面上, 它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 也即是涂尔干所说的“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鉴于此, 本研究的“学校文化认同”可包括对学校的认同、对各自院系的认同、对其他学校和院系的态度以及对身处其中的自我的认同等。

而在文化研究领域, “认同”成为个人或者集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 以同一感凝聚成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的标志。所谓“文化认同”就是指人与人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确认。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 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价值文化、载体文化、符号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活动文化的有机统一。故“学校文化认同”也相应地包括对这些具体文化的态度和认可程度。

(二) 媒介使用与认同的关系

与本研究相关的媒体文化层面的认同研究著作较为丰富, 代表作主要有:美国文化研究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 主要从媒体文化、媒体政治的角度去探讨动态变化社会中的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英国学者戴维·莫利和凯文·罗宾斯所著的《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 主要以电子媒介为主线, 研究当代欧洲文化一体化及其面临的认同性问题。

刘燕的《后现代语境下的认同建构——大众传媒的作用及其影响分析》的研究是从哲学意义上人的主体身份的变化出发, 分析后现代社会情境中, 个体和群体多元的身份与认同现象, 探讨传播科技 (特别是电子媒介) 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后现代认同起到的塑造与建构作用。而邓惟佳的《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一书以中国的“美剧迷群”为研究对象, 分析他们如何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 形成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 并在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身份认同的建构。

我们更进一步思考, 媒介使用如何产生认同?西方社会学著作——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为我们带来启发。书中指出, 印刷品带来的阅读行为, 促使人们想象出一种“同时性”:报纸的旁边印刷着日期, 报纸上的内容被排布在一起, 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认为, 它们是在同一天发生的。于是, “想象的共同体”油然而生, “民族”的意识形成。传播学理论著作《作为文化的传播》中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该书作者凯瑞认为, 对“传播”的理解应是区别于“传递观”的一种“仪式观”, 通过作用于公众的想象, 让公众经历一个想象的集体生活, 来构造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体。借鉴这两种理论, 我们可以尝试建构起媒介与文化认同之间的联系。

基于上述理论文献, 我们试着提出下列假设:校园媒介使用的频率和大学生学校文化认同存在正相关。

二、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通过对Z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 严格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样本数量138份。访问完成率、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分析。

(二) 测量方法

1. 校园媒介使用情况。校园媒介主要包括:学校网站、学校主页、校报、校内贴吧、主要学生社团制作的网站等。考察时主要涉及两方面:媒体使用习惯和媒体使用内容。考查学生对于主要校园媒介的具体使用情况, 包括使用年限、每天使用的时长、使用的内容以及是否认为该校园媒介是获取学校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

2. 学校文化认同情况。被访者使用5点量表 (1= 非常不同意, 5= 非常同意) 表示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手机使用的需求和满足。测量内容包括对学校的认同和对自身的认同两方面。对学校的认同包括:是否认同学校的发展、荣誉、精神、理念以及实践活动;对自身的认同的考察包括: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表明自己是该校学生的身份、在多大程度上认可自己选择该校、在多大程度上会维护该校荣誉。

3. 社会因素测量。本文设置的社会因素包括: (1) 性别; (2) 出生年月; (3) 年级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 ; (4) 是否担任职务; (5) 地域 (省外、省内) 。 (6) 城乡 (城镇、乡村) 。

(三) 分析方法

研究问题为“校园媒介使用是否影响大学生的学校文化认同”, 设置这一问题是为了考察“校园媒介使用”和“学校认同”之间的关系。鉴于其中的变量多为定类变量, 故采用“交叉表”分析, 同时伴随“卡方”检验。

三、分析结果

(一) 校园媒介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 Z校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较长, 极少部分同学上网时长在1.5小时以内, 近两成同学每天上网2个小时左右, 三成多同学的上网时长达到3小时左右, 一成多同学上网时长在4小时左右, 而5小时及以上的同学占了三成之多。

对于校园内的主要校园媒介, 大学生使用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是:校内贴吧 (3.4474) 、学院网站 (2.9459) 、学校办公网 (2.3947) 、学校主页 (2.1316) 、主要学生社团网站 (1.8108) 、校报 (1.3684) , 校内贴吧的使用程度高过其他任何校园媒介。尽管如此, 8成以上同学在使用学校主页、办公网、学院主页、也包括校内贴吧的时候, 单次时间都不会超过半小时。

学校主页、校内贴吧、学院网站被认为是获取学校信息最为重要的方式。相对而言, 学校办公网、校报、主要学生社团网站并不被认为是获取学校信息的最重要方式。

在使用这些主要校园媒介的时候, 最常用的功能是“通知公告”类, 使用程度占据一半以上;其次是“实用服务信息”类, 使用程度占据两成左右。可见, “通知公告”的使用比例远高于“实用服务信息”类, 校园媒介起到的更多的是“公告栏”的作用。“新闻”类的信息较少被使用, 使用程度不到一成。由此可见, 校园媒介目前在新闻传播、宣传方面并未发挥出作用。

综上, 不论是从学生使用校园媒介的程度来看, 还是从学生认同将部分校园媒介作为获取学校信息的最为重要的方式来说, 校园媒介都应得到重视。

(二) 学校文化认同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Z校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度普遍较高。学生在外人面前十分愿意表明自己的身份来源;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高校, 基本仍会选择该校;十分认同该校目前的校风、学风、精神、理念及实践活动。问卷中按“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一般”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来测量, 平均值都在3分以上, 接近4分, 表明学生对学校有较高的认同度。

认同度在3分左右及以下的少数学生, 对校园媒介的使用度也较低, 对于学校主页、办公网、校报、学院网站、校内贴吧、主要学生社团网站等媒介多为“偶尔”使用或“几乎不”使用, 具体分析见下文。

(三) 校园媒介使用与学校认同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校园媒介使用频率与学校文化认同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P=.018< .05) , 且为正相关。校园媒介使用频率较高的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度也较高。因此, 本文的研究假设“校园媒介使用的频率对于大学生学校文化认同存在正相关”得到证明。

当然, 我们无法判断是校园媒介使用频率影响学校认同度, 还是学校文化认同度影响其使用校园媒介的频率, 即无法判断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有因果关系, 目前只能验证两者存在正向关系。

四、结论

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超过3小时的占大多数。然而, 在那么长的上网时间内, 同学们虽然还是会或多或少地使用校园媒介, 但在校园媒介停留的时间并不多, 八成同学每次使用某个校园媒介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半小时。可见, 校园媒介只是大学生接触和使用的众多现代媒介的一部分, 大学生信息接收渠道和接受方式是十分多样的。这就要求校园媒介应努力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紧跟时代潮流, 贴近学生实际, 做好学校的信息传播和文化建设工作。

在使用这些主要校园媒介的时候, 50% 以上的学生最常使用的功能是“通知公告”;其次是“实用服务信息”, 占据两成左右。可见, “通知公告”的使用比例远高于“实用服务信息”类, 校园媒介起到的更多的是“公告栏”的作用。“新闻”类的信息较少被使用, 占据了一成不到。可见, 校园媒介目前在新闻宣传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如何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值得探讨。

此外, 研究结果验证了校园媒介的使用和学生学校文化认同存在正相关的假设。学校文化认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既是起点, 也是最终目标。因此, 与之相关的校园媒介应得到学校的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建设校园媒介, 更好地让大学生使用校园媒介, 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然, 我们这样的结论带有很大风险, 因为我们考察的媒介使用, 仅仅是浅层次的使用。同时, 学校认同方面的考察未能借鉴现有的成熟的量表, 信度和效度上或许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另外, 我们的研究对象仅限于Z校, 在代表性上有所局限, 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应谨慎对待, 未来研究应该面向更为广大的大学生人群做抽样调查。总之, 本文更多的是一次尝试和探索, 以后将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0 (2) :89-94.

篇4:“Z+Z”让学生学“活”数学

关键词  “Z+Z”  自主探究  可能性  资源库  运用

一、“Z+Z”智能教育平台在自主性探究学习中的可能性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养。“Z+Z”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可以最大限度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使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尤其能构建基于“Z+Z”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Z+Z”智能教育平台系列数学软件具有强大的资源库,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在这些资源中,既有与教材配套的课件和教学素材,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构建

同时,它还是智能的工具箱,如超级画板把不同学科工具整合在一个平台之上,在同一页面上,可以用平面几何的工具画正多边形,又可以用解析几何的工具添上一条函数曲线,它还有强大的迭代作图功能,几何变换更加丰富,数形结合清晰自然,演示、画图、计算、推导、测量、解方程、随堂评价等得心应手、方便快捷。教学中应用“Z+Z”可以把传统呆板的黑板智能化,使其内容丰富、形式生动,为学生探究提供更多的信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任务驱动,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

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有关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Z+Z”智能教育平台系列数学软件就能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包括各种学科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Z+Z”,把“Z+Z”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认知工具,在“Z+Z”演示、交流、个别辅导、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等环节中,使教学任务逐一得到落实。例如:在数的分类、四边形的分类、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小结等内容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

二、“Z+Z”智能教育平台运用于初中数学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一)创设问题情景

利用“Z+Z”创设现实问题或虚拟情景,其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明确数学实验的重点。如用飞机模型引入角平分线教学、用飘舞的风筝引入轴对称概念的教学;又如教师把与课本配合的课件“24点”游戏引进教学,组织学生在网络和“Z+Z”平台支持下进行“24点”游戏比赛。这些情景的创设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但它不是盲目的,它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的,学生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发现问题,进而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二)提出探究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在任务驱动下进行的,学生被看作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这个目的性来源于学生的发现和教师的引导,在情景导入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留下了许多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明确探究的要点和目的。

(三)探索解决方案

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及探究的方向后,教师可让学生用“Z+Z”系列数学软件做实验,利用教师课前制作完成的课件独立探索或小组合作探究,以发现知识的内涵或规律形成的原理。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可利用“Z+Z”超级画板制作一个课件,让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的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演示过程,生动形象地描述图形全等的内涵,使学生在动画中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与性质。

(四)尝试问题解决

学生在与“Z+Z”课件交互中,经过独立思考获得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构思,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方法,检验构思是否科学,找出不足。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调整方法与路径,形成个人或小组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准备交流探讨。

(五)交流与整合

学生将探索获得的处理问题的结论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质疑辨析。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允许标新立异,交流完成后,教师可以利用“Z+Z”把各种思维方案通过梳理后清晰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筛选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六)拓展与反思

篇5:工作总结z之学生会学研部

学研部是一个具有协助性而又独立工作的特有部门,是一个满足于大家学习要求的学术平台。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加强学风建设,积极落实学院学习制度方面的要求,营造良好的小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求学环境。我部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学风建设工作,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在学习上对同学们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时光飞逝,伴随着学期末的来临,我们学研部的工作也接近尾声。在全体学研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模式,改进工作方法,圆满地完成了学期初定的工作计划和上级交予的任务。

本着营造校园的学习氛围、促进专业知识的交流、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的宗旨, 我部本学期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下面从部内建设、特色活动和经验教训几个方面简要的介绍下本学期我部的各项工作的成果与总结:

一、部内建设篇

1、我部制定了严格考勤制度,每周均召开例会,以保证部内正常工作。

2、我部在开学初经讨论商定出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制定出一份较完善的工作计划,以保证我部活动的顺利进行。

3、开例会时鼓励大家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保证活动 的创新。

二、特色活动篇

1、将早读进行到底

为提高本学院的学习氛围,我们学研部于2009年10月15日正式与早读社合作,共同致力于本学院的早读事业,让同学们爱上早读,享受早读的乐趣!以一教103和105为基地,鼓励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加入早读的队伍,使早读的队伍日益壮大,校园里朗朗音韵不止。此活动对本校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起到一定带动作用,提高了四六级通过率。

2、学研快车在校内穿行

为了让大一新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调整好心态,正确地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我部特举办学研快车——学术研讨会暨大学生涯规划活动。此活动分系有针对性地进行,为各系新老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信息站、计算机站、建工站、化工站、建筑站、社外站、艺术站、机械站,站站精彩站站掌声连连,每一位位嘉宾都将自己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讲给大一新生,每一次都会看到大一新生带着疑惑的表情进来,带着满意的笑容回去,这是我们最大欣慰的。此活动于2009年10月19日信息工程站正式启程,一直持续到12月30日机械站华美落幕,历时两个多月,虽然很累,但我们学研人很高兴、很欣慰,因为我们能为各系优秀学习经验薪火相传和为大一新生规划大学生活做一定贡献。此活动一路开展下来为大一新生解决了很多问题,让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

一致好评。

3、四六级考前指导及时到

四六级考试将近之际,为平复各考生考前的焦虑心情,解决各考生不知如何准备的迷茫,我部特在2009年12月16日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办了四六级考前指导讲座。本次讲座我们请来米琳老师作为主讲人,为各位考生答疑解惑。米琳老师,是厦门大学研究生,国家四六级试卷阅卷组成员,深晓四六级考试得分技巧,现担任建工系社外系英语老师,教学方法独、幽默而深刻,深受同学们喜爱。此次讲座让各位同学从心理上得到调试,明白了该如何应对考试、掌握了一定的得分小窍门。

4、文学投稿发校刊

为让更多的人掌握学习技巧、领悟学习要领,我部特向仁爱青年报制作组申请一个学习专版,搜集各种学术性信息呈现给全院学生。这些稿件综合了各类学习技巧及经验,对所有同学均益处匪浅。

5、四六级倒计时贴校园

为了让同学们积极面对英语四六级考试,掌握考试时间,我部积极制作出一块英语四六级倒计时展板。此展板从四六级考前第五周时正式展出,本部人员及时更新,提醒大家四六级考试的到来。此展板版面制作新颖,效果非常明显。

6、考风考纪广宣传

为严肃本校考风考纪,辅助本校考风考纪建设月的顺利展开,本部特于17周举办考风考纪标语、短信、稿征集活动。此活动持续两

周时间,17周我们广泛宣传,征集考风考纪标语、短信、稿件,18周将优秀的标语、短信、稿件递交教务处。此活动得到校方认可。

7、包饺子促交流

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同时促进本部人员之间的交流,经过与食堂工作人员的协商,在12月31号晚上在一食堂3楼举行了包饺子活动。这是活动是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举办的,活动中的氛围相当活跃,大家自己动手包饺子,享受自己做东西吃的乐趣。本部就在包饺子活动中结束了2009年的活动,迎接新的一年。

8、元旦大家跑

1月1日是2010年的开始,为让大家用一个新的面貌去迎接2010,同时提高同学们的体育锻炼的意识,院学生会学研部特于2009年12月31日向大家倡议,元旦清晨七点在操场一起跑。让“元旦大家跑,身体快又好”这句民间俗语在仁爱学院践行。元旦早上七点,很多同学早早赶到操场,积极响应本部的活动。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大家跑出了激情,跑出了信念,跑出了对新的一年新的憧憬。

三、经验教训篇

这半年我们举办的活动很多,每一周都没闲着,从一纳完新成员开始,我们就开始了系列辅助校园学风建设的活动。这半年走来我们有很多收获,创造了自己的品牌活动,如“学研快车——学术研讨会暨大学生涯规划”活动等。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在开展活动的思维上更开阔了,在活动安排上更周密了等,也找到了一些不足,如在提前规划方面还有待提高,我部策划组工作还有

待进一步完善加强。

在新的学期我们会谨记之前的经验教训继续努力,创造新的突破!

篇6:“Z+Z”让学生学“活”数学

夏中病Z作,夏中病Z作温庭筠,夏中病Z作的意思,夏中病Z作赏析 -诗词大全

夏中病Z作

作者:温庭筠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山鬼扬威正气愁,便辞珍簟袭狐裘。

西窗一夕悲人事,团扇无情不待秋。

篇7:“Z+Z”让学生学“活”数学

送吴梦z归闽

作者:孟贯朝代:唐体裁:五律 瓯闽在天末,此去整行衣。久客逢春尽,思家冒暑归。

篇8:“Z+Z”让学生学“活”数学

关键词:Z+Z超级画板,高聋,几何题

在几何证明的过程中,证明的依据必须是定义、公理、定理、已知条件或已证得的结论. 在书写推理依据时,必须注意因果关系的对应,证明必须有根有据,因果对应. 聋生因听觉障碍造成其语言水平低、逻辑思维的发展滞后,并且对外界认知的完整性和选择性遭到破坏,这些都会影响其证明思路的形成. 所以实际教学中, 我发现聋生对于这些定理理解不透彻,也不能熟练、灵活应用,对于证明依据往往书写不全面,或者张冠李戴.

Z+Z超级画板是“Z+Z智能教育平台系列软件”的升级产品,该软件由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教授主持开发. 和常用的数学教学软件几何画板相比, 该软件的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具有自动推理的功能. 因此, 我用“超级画板”的自动推理功能作为研究手段,以“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四个判定定理”作为研究内容,尝试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相互交流熟悉推理的规则和方法,提高聋生的几何证明题解题能力.

例题已知: 任意四边形ABCD四边中点顺次为E,F,G,H,其中EG和HF的交点是I,求证:EFGH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先在超级画板上画图,后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利用超级画板的自动推理功能,推理出462条推理信息,然后点击“平行四边形信息共1条”(如图2-1),展开推理过程(如图2-2所示 ),用鼠标点击推理过程信息 ,就会在电脑屏幕的左下角出现推理的规则(如图2-3所示). 最后右键点击推理结果展开图中的“平行四边形信息共1条”,电脑就会给出详细的推理过程(如图2-4所示). 本次证明的依据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演示后,让学生使用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其他三条判定定理来证明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先让学生说说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定理有哪些,需要哪些条件? 然后,让他们在已推理出 的462条推理信 息中寻找 判定平行 四边形定 理1,2,3的条件 ,最后把所找到的条件合起来就得到推理结果.如推理图2-5使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图2-6使用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图2-7使用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本节课使用“超级画板”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更专心, 更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看似简单的一幅几何图经计算机分析后能得出这么多的结论,学生感到十分好奇和兴奋. 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四个判定定理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浏览了计算机推理出的其他结论,这样便于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系统化.

篇9:“Z+Z”让学生学“活”数学

“Z十Z”问题的提出

在目前的中学教学中,很多教师认识到探究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但在像数学这样理论性很强,又没有专门的实验课的科目中,如何让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呢?在近两年的研究实践中,教师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探索出了一些探究型学习的形式,并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Z+Z智能教育平台”即“智能化的知识型教育平台”,是指在某一知识领域内的一定层次上,能够满足人们引用知识、运用知识、传播知识、学习知识和发展知识需要的计算机系统。它既是一个与新课程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库,又是一个课件制作的强大工具。“Z+Z智能教育平台”应用了自动推理和智能工程研究领域的最先进的成果,具有动态作图、问题生成、交互推理、符号计算、动态测量、轨迹显示、图形运动和变换、文本与公式编辑、对象插入与链接等丰富的功能。平台系列软件包括三角函数、平面几何、初中代数、初中物理、立体几何、超级画板等10多个智能教育平台软件,“超级画板”是Z+Z智能教育平台系列软件中最成熟完善的软件。

Z+Z教学设计模型的理论依据

“Z+Z教学设计模型”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具体来说,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的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知识是认知主体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它不仅要求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还要求学生在这种学习情境下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Z+Z智能教育平台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于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来说,“Z+Z”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所需要的认知工具。

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图1)

利用“Z+Z”创设现实问题或虚拟情景,明确数学实验的重点。学生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发现问题,进而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学生要通过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明确探究的要点。让学生用“Z+Z”系列数学软件做实验,利用教师课前制作完成的课件独立探索或小组合作探究,以发现知识的内涵或规律形成的原理。

经过独立思考获得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构思,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方法,检验构思是否科学,找出不足。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调整方法与路径,形成个人或小组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准备交流探讨。利用“Z+Z”把各种思维方案通过梳理后清晰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筛选,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利用“Z+Z”平台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通过图形的变换、条件的变化等处理方法的比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Z+Z”操作的方便和数学化设计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整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堂制作课件,把教师和学生拉到同一条认识的起跑线上,拉进了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距离,为实现课堂中的三个要素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既是教学资源库,又是课件制作的工具箱,它还能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的天地,“Z+Z”智能教育平台的引入,给教师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带来了机遇。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6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6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可能少呢?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Z+Z平台演示,教师加以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互动合作。经过对各种情况的分析、归纳、总结,对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建立模型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一个条件:一角,一边;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想一想: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画一画: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做出三角形: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 cm、6 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 cm。

剪一剪: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比一比: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学生总结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举例说明。Z+Z平台辅助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归纳总结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 cm、5 cm、7 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 “边边边”或“SSS”。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实物演示

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有无稳定性,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练习 

Z+Z平台播放三角形稳定性及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Z+Z平台显示题组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前军,刘文强.Z+Z智能教育平台支持中学数学探究型学习的探讨[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20(2):67-69.

[2]赵银生.智能教育(IE):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0(12):32-34.

[3]徐文龙.有效阅读教材充分挖掘文本:谈对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指导[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3):35-36.

[4]王峰.基于Z+Z智能教育平台的椭球面制作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17-19.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

篇10:“Z+Z”让学生学“活”数学

敬爱的党组织:

在离开学校实习的二个月中,我的思想觉悟又有了不断得提高,工作中的许多事情也更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我始终认为,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优秀的组织,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正确的入党动机是采取正确的争取入党行为的前提,是经受党组织考验的基石,是争当合格党员的起点,在执政党的条件下端正入党动机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实习期间,我更深刻的意识到,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要有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觉悟。

在工作之余,我仍坚持对党的学习。对党的认识也加深了很多。这使我觉得,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信仰,也不能没有追求。一个人只有建立了自己人生道路上正确理想航灯,才不至于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偏航,才不至犯错误。这使我真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多么优秀的一个政党。

通过学习, 不仅加深了对党的基本知识的了解,也更加明确了入党动机,党员决不是用于炫耀的光环,而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所应该达到的目标,组织上的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的入党一生一世。虽然我现在只是一名预备党员,但是我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 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自觉的加强自己,争取得到更大的提高。

我知道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认真、系统地学习,特别是学习政治理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共产党员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才能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业务能力;只有通过学习政治理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和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卓越的判断能力,防腐拒变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的第二次思想汇报,请组织给予指导。

篇11:“Z+Z”让学生学“活”数学

时间:2011年11月9下午14:30

地点:2210

参加人:经管系王学东、许晓军、徐昌成、谢华、王凌燕、王媛、李新、朱林芳、姚婷、陈怠思、李洋仰

主题:09国贸(Z)班期中学生座谈会

会议内容:

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意见建议。

1.《经贸英语》——苏巧勤,水平专业,上课认真仔细全面,对学生耐心指导、循循善诱。所讲知识专业性太强,大家理解较困难。

2.《微观经济学》——黄毅,上课逻辑性强,认真负责,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且与学生有着很好的互动。语速减慢效果更好。

3.《财务管理》——谢华,授课认真负责有耐心,且能与学生很好的互动。但所讲知识难度偏高不易理解。

4.《经济应用数学》——吴凤(文科),授课认真负责,板书详细,为人和蔼可亲。美中不足的就是方言太重。

沐雨芳(理科):讲课详细有条理,课堂受教与联系相结合,具有较好的亲和力。

5.《概率与数理统计》——刘素红,讲课全面详细对待学生耐心和善,广受同学们的欢迎。

6.《大学英语》——刘锐,教学方式独特,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全班同学,激发了大家学习英语的兴趣。

7、《国际市场营销》——刘卓林,平易近人,讲课认真负责,但授课方式单调且不能让学生与他产生共鸣。

8、《国际贸易》——韦绍华,讲课幽默风趣,将书本内容与时政联系,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受全班同学欢迎。

时间:2011.11.9下午16:50

地点:2210

参加人员:王学东,许小军,徐昌成,谢华,王凌燕,顾雪玲,09会计Z班学生代表

主题:09会计Z班期中座谈会

会议内容:

1.《VFP语言程序设计》 钱鸣:备课认真,讲课仔细,对待学生认真指导,但讲课时声音大点就可以了。

2.《管理学原理》 周鹏程:上课方式丰富多彩,教学与视频相结合,对待学生亲切热情,就有时口齿不清,不大能活跃课堂气氛。

3.《微观经济学》黄毅:对待教学非常认真,具有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对于专业知识讲解较好,但是由于较为严格,导致课堂气氛过于紧张。

4.《经济应用数学》吴凤(文科):板书非常认真,备课详细,上课认真仔细,但由于普通话不标准,很多同学听不清。

沐雨芳(理科):讲课详细有条理,课堂受教与联系相结合,具有较好的亲和力。

5.《中级财务会计》谢华:讲课侧重于重点问题,具有条理,授课与联系相结合,拓展实业知识,但平时上课速度较快。

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张新义:课堂内容丰富,影视资料较多,迎合专业特点,对人亲和。

7.《物流管理基础》 周敏李:上课形式较为新颖,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语言组织能力,上课认真。

8.《国际贸易与金融》杜玉兰:经常给我们讲解社会上的实用知识,为人较为亲和,备课认真,讲解仔细。

9.《会计专题》柳世平:上课内容较为丰富,讲解知识层次较高,为人亲切,细心为同学分析问题。

时间:2011.11.9下午16:00

地点:2210

参加人员:王学东、许小军、徐昌成、谢华、王凌燕、张必风、09营销Z班学生代表

主题:09营销Z班期中学生座谈会

会议内容:

1.《微观经济学》——黄毅:讲课认真,详细易懂,采用上课加分制,提高大家积极性,激发大家努力学习,上课课堂效率高,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吸收课堂知识。

2.《国际贸易地理》——曲国明:上课内容丰富,有激情,幽默诙谐;讲课语速过快,有时会吐词不清晰。

3.《国际贸易》——王媛:和蔼可亲,课堂会有很多补充书本的知识,内容丰富;讲课语速较快,课程进度较快。

4.《消费者行为学》——翟红华:消费者心理知识丰富,平易近人;但是不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5.《财务管理》——谢华:关注学生是否能跟上课程进度,解题过程详细,板书工整。

6.《经济应用数学》——沐雨芳(理科):讲课明细,板书工整;进度过慢。

——吴凤(文科):备课讲义内容详细,上课认真负责。

7.《大学英语》——刘锐:语言表达能力强,口头翻译能力强,课堂

内容与时事挂钩,上课风趣幽默。

8.《物流管理基础》——黄慧君:上课认真负责,善于案例分析;上课时间不定,调课频繁。

上一篇:近化学计量比Ce:Mn:LiNbO3晶体光折变性能研究下一篇:《9 有趣的磁现象》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