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设计教学大纲

2024-05-03

文化产品设计教学大纲(共8篇)

篇1:文化产品设计教学大纲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有关我国地域性节日的图片和资料。

2.侯宝林的相声“戏曲与方言”。3..搜集有关“方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和你们说两句话,但这两句话与众不同,你一定要认真听哟,看自己是否明白它的意思。教师用方言讲话,学生认真倾听。

教师用方言表演“老师(si),我腿(tei)疼。”“你的鞋(xiai)子呢?”“我投(tei)出去了。”

教师导入新课:前几课,我们了解了祖国各地不同的衣食住行,今天我们来了解祖国各地不同的语言文化和节日文化。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二、新授课

(一)谈方言

1.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了有关方言的资料,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方言?(大屏幕出示方言的定义,并指名读)

2.谁能说一说本地有哪些特色方言?(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3.师讲述一些外地方言引起的笑话。

4.然后出示书本上的案例:我们班有同学嘲笑新转来的郭化,嫌他说话有口音,太难听。他们这种行为对吗?为什么?你认为该怎么做?

师生互动、讨论、小结。

明确:中国各地方言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不能歧视地方方言,对同学的乡音不能嘲笑,要真诚交流、帮助,同时要知道国家大力提倡推广普通话,我们要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二)欣赏相声《戏曲与方言》

1.通过刚才一系列围绕方言的活动,大家对方言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2.学生汇报。

3.组织学生讨论“方言”的利与弊。(利:体现家乡人的亲情,海外游子倍感乡音的亲切。弊: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

4.教师小结:乡音,体现了家乡人的亲情,但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

5.那么推广普通话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后回答)

6.教师小结: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3-

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三、地域性节日

1.学完了普通话,我们现在就可以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看有什么特色节日?课前,老师留了作业,让同学们搜集一下有关我国不同区域特色性的节日,不知同学们搜集的怎样,现在把小组资料汇总分类一下。

2.小组讨论,汇总资料。

3.(大屏幕出示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等)提问:知道这是哪里吗?

4.根据大屏幕图片与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并介绍该节日。(师随机给予表扬、肯定和补充。)

5.把这些节日放在一个统一的地方,那肯定玩儿得很痛快呀!这样做,行不行呢?

这些节日能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呢?(不能,地域性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有密切关系。)

6.学生讨论回答。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呀?(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不同地域的方言:

利:体现家乡人的亲情,海外游子倍感乡音的亲切。

弊: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

地域性节日: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开斋节、三月三对歌节

篇2:文化产品设计教学大纲

《设计文化衫》是人教版四年级15课的内容,是一节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探索。由于学生的日常衣着大多数是家长在市面上帮他们选购的。所以,从他们的穿着方面,就很难体现反映出性格特点和个性品味。其实学生对于衣服的设计都有自己的想法,本课的设置就是让学生亲自设计绘制文化衫,这一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体会服装除了实用功能以外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体验设计带来的乐趣。

教法分析:

本课在导课时采用了直观的表演导入方法,学生穿着T恤进行T台表演和教师身穿由自己设计图案的文化衫,既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过程中不仅使用传授法,还采用观察分析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不同文化衫的不同人文内涵,了解其文化内涵,分析不足,激发自我设计的欲望。在探讨文化衫图案的表现方法时,教师运用演示法,形象直观的为学生作以示范,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为接下来学生的自主设计做好铺垫。最后,在作品展评环节,让学生拿着自己设计好的文化衫随音乐展示,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个性,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将本课再次推向高潮。整节课,各个环节的设置都在努力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文化衫,了解其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运用恰当的图形,文字或符号、色彩以及适当方法设计文化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自信心,体验设计的乐趣。

教学重点:

个性化风格的表现。

教学难点:

设计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课前准备:

1、让学生准备T恤。(收集的T恤要有特色和文化内涵,每组4人准备2件。)

2、并用4开的卡纸剪好一到两件T恤的外形。

3、带好绘画工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表演导入,激发兴趣

1、在有动感音乐伴奏下,让同学们在教室套上事先收集的T恤,进行走秀表演。

学生观赏讨论:

①?哪一组表演得最出色?

②哪一组展示的T恤最有特色?

③有什么文化内涵?

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文化衫,引出课题《设计文化衫》。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得到兴趣和热情,在学生有秩序的表演中,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式发言。)

二、发展阶段,深入了解

1、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穿的自己设计的文化衫的特点。

学生经过讨论回答。

2、教师再次使用ppt展示多款文化衫,利用抢答的游戏引导学生总结文化衫的特点。

小组抢答问题:

(1)、文化衫的主题是什么?(旅行题材、文艺题材、节庆题材、纪念题材还是广告宣传题材等。)

(2)、绘制了那些图案。(文字式、纯图式、图文并茂。)

(3)、色彩搭配?(色彩对比强烈的互补色、柔和协调的类比色及冷暖的搭配等。)

(4)、用的是什么方式进行制作的?(印、画、贴等。)

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文化衫进行抢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加分,到最后分数最高的那一组将会得到老师的奖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文化衫的特点:看来同学们在课前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你们分别从文化衫的款式、图案设计及色彩等方面给大家做了简单的介绍。简而言之,文化衫是一种很特别的T恤,特别是文化衫上的文字和图案,文化衫的图案可以写实,也可以夸张变形主要有图形为主、字符为主、图文结合,制作的`方式可以采用印、画、贴等多种方式(板书)。请大家欣赏一下老师收集的文化衫,(播放ppt)我们看到它们有的清新淡雅,有的鲜艳明亮,有的传递淳朴的民族文化信息,有的透出时尚的流行味道,这些装饰更能展示着装着的喜好,个性品味及文化修养。所以说文化衫最大的价值不在款式面料,而在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刚刚同学们也看了那么多的文化衫款式,那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文化衫?如果参加某种有主题的活动,市面上的文化衫能否满足你们的审美需要?学生思考回答。

4、不能满足我们的审美需要那如何才能展示具有个性特点的文化衫?如何才能摆脱千篇一面的现象?

学生回答:按照自己的独特的想法进行设计就能避免千篇 一律的现象。(激发学生的设计的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

5、教师亲身示范文化衫的设计制作步骤:展示一件空白文化衫,用手蘸颜料在上面拍印掌印,让学生也参与制作。教师示范的时候提出设计文化衫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主题是什么?

(2)运用什么图案?

(3)如何搭配色彩?

(设计意图:简单的示范让学生感受轻松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大胆的表现个性和创意。)

三、设计实践,展示风采

教师提出设计要求:

(1)确定主题,尝试用绘画或剪贴等形式设计文化衫。

(2)要求:设计独特有新意,体现个性风格,比例适度,造型具有美感。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制作,小组长安排落实好任务,进行讨论、构思,并勾画草图。

教师巡回辅导。

四、欣赏评价,感受快乐

教师组织学生拿着自己组的作品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走秀展示,在走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各小组作品的优点有哪些?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学生走秀展示本组作品时,并派一代表介绍本组文化衫主题和特色,运用色彩的含义、图形的寓意、造型的特点。

设立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最佳色彩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最佳搭配奖……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同学们的反映颁发相对应的奖状。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制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评价问题的能力和享受评价的能力。)

板书设计:

设计文化衫

文化衫的图案:

教师范画:

(1)图形为主

(2)字符为主

(3)图文结合

篇3:《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教学设计

第一, 知识目标。识记: (1)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3)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4) 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理解: (1)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分析: (1) 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2) 明确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第二, 能力目标。 (1) 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2) 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第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行文化创新的热情, 坚持正确方法, 反对错误倾向, 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新课教学】

环节一:知识衔接, 导入新课

文化发

展的一般第二单元文文化化的的多继样承性性交继流承、、传发播展文化创新过

教师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教师分析本节课在高考中的命题趋势, 展示高考命题趋势:

命题立意:知识立意的题目逐步减少, 能力立意题目逐步增加;教学目标:考查记忆能力的题目将减少, 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题目将增加;命题形式:选择题相对较多, 非选择题一般运用图表、漫画、数字、案例等材料说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高考分值:4分, 若非选择题则在10分~12分左右。

环节二:创设情境, 新课教学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板书)

情境一:赵本山的小品曾经是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压轴节目之一, 他以自己特有的赵氏幽默带给人们许多欢乐, 人们不自觉地把它当做春晚的一部分, 当做一道精美的“年夜菜”, 让人们发笑的同时思考社会。可是, 201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人们没有看到赵本山的身影, 引发了人们对赵本山及作品的思考。

设问:赵本山的作品为什么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欢迎?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随机点拨。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总结: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一方面是因为赵本山本人表演的幽默;另一方面是因为赵本山的小品富有创意, 而且这种创意常常来源于平民生活, 反映了真实的生活, 让人乐在现实生活之中, 可见, 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实践。

联系《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中所讲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一知识点, 总结概括和升华。

教师归纳升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板书)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板书)

第一,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板书)

情境二: (视频)

中央电视台新闻: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艺术设计简介。

设问: (1)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艺术设计获得成功的原因。 (2) 世博会中国馆艺术设计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师生带着问题欣赏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点拨。

学生回答:同学一、同学二。

学生总结:文化创新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教师讲解:一方面, 不能离开传统文化, 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 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社会生活各领域变化, 所以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教师归纳:面对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既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过程, 又是“革故鼎新, 推陈出新”的过程。 (简要板书)

第二, 正确面对外来文化 (板书)

情境三: (视频)

东方卫视《可凡倾听》栏目采访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者之一何占豪, 探寻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过程。

设问: (1)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功的原因。 (2) 《梁祝》的成功给文化创新的启示是什么。

师生带着问题欣赏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点拨。

学生回答:同学一、同学二。

学生总结: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 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为我所用。

教师讲解: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 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 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文化之间, 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 但文化差异不应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 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 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 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新。

教师总结:在文化创新中,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简要板书)

3.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板书)

从本节课第二个大问题“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中衍生出第三个大问题“怎样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教师互动提问, 按照预设思路, 达到得出知识的目标。

教师讲解:文化创新, 意味着要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 必须予以克服, 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前行。

教师归纳:文化创新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四种错误倾向。 (板书)

4.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板书)

结合《文化生活》课本第50页, 结合《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讲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完善本节课“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问题的答案。

总结: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环节三:师生齐动,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同学一、同学二。

教师小结:展示本节课授课内容。

师生总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历史与现实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东方与西方 (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的交汇点上, 发扬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 汲取世界文化的长处, 实现文化创新, 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环节四:夯实基础, 课堂反馈

基础题:

《东方骄子》第37页:随堂感悟3:对待传统文化;随堂感悟2:对待外来文化;非选择题第104页14:文化创新的途径。

跳一跳, 触摸高考:

选择题:

1. (2007年广东文基, 12, 2分) 在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时, 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这样做有利于 (A) 。

(1) 在和睦关系中交流;

(2)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3) 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4) 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

2. (2009上海单科, 21, 不定项, 3分)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50年来一直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喜爱。创作者洋为中用, 扬长避短, 充分展示了音乐的无穷魅力。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 《梁祝》的成功表明 (C) 。

A、艺术创新必须是引进与输出的统一;

B、艺术创新必须是全新的;

C、艺术创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D、艺术创新离不开辩证思维。

主观题: (2010年广东文综, 37 (1) , 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 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 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 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 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1) 结合材料一,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 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10分)

学生解析, 教师总结概括规律。

解析:首先明确教材中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再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1) 立足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 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 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 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3) 博采众长, 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 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 (4) 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板书设计】

第一,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第二,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三, 坚持正确方向, 反对错误倾向。

第四, 主体:人民群众。

【学习效果评价建议】 (课后反馈作业)

基础题:配套练习册。

提升题: (2009年安徽文综卷, 第37题)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 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 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 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 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 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 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 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 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 抢抓机遇, 逆势而上, 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1) 结合材料分析安徽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现实经济意义。 (8分)

(2)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8分)

(3) 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 (12分)

课外社会实践:搜集整理河南豫剧的相关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河南省厚重的文化资源, 实现河南豫剧新时代的新发展。

篇4:文化产品设计教学大纲

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梳理”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研究色彩浓厚的学术论文等文本。采用自主梳理、自主提炼的形式展开学习。自主梳理,笔者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梳理学术论文类文本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特点和技巧,以及其中精辟的见解、精彩的语言,从中获得思想美的启迪和语言美的享受。

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梳理”:一梳理内容和思想,说说自己的概括;二梳理特点和技巧,说说自己的理解;三梳理精辟的见解,说说自己的评价;四梳理精彩的语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果某篇学术论文内容特别繁杂,则可将“四梳理”定为: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本篇设计就属于这个样式。

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学生诵读感知;讨论学习内容;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自由式补充梳理;积累性美读;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叫庞朴的学者写的学术论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准备采用自主梳理的学习方法,每人主动对课文进行梳理概括,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堂课的学习质量如何,就看各位梳理和概括的质量了。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不现成讲解和单向灌输,而让学生打开书本,以各自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不采取齐读的方式,可以是出声的朗读,也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学习内容

高中学生理性思维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加上又是初次接触学术论文,对其精深的内容和语言可能都有一定的陌生感甚至畏惧感。不妨让每人按照“两特一先”的原则(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来讨论和选择学习内容。每人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四五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努力形成基本共识;再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讨论。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如果前面没有形成基本共识,那教师介绍的过程就是征求意见和讨论共识的过程):这篇学术论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都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两者都可以认为是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的内容又可以分为论述的总话题和分话题,其中的形式又可以分为论述的特点和论述的语言;因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重点梳理: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如果自己认为还有值得梳理的地方,课堂上再给出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每人自主梳理。

教师的用词可能与学生的差异较大,但主要意思会逐渐形成共识;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讨论学习内容,意在体现“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四梳理”

以下按四个方面来预先设计。课堂实施时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做些调整。

1.梳理论述的总话题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梳理提炼本文论述的总话题,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再把这个词展开,用一个句子(可包含多个短句)来概括;边概括边说说该词句在文中的位置(即使不是完全现成的),或内容对应的位置;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由小组长领头,整合出全组的最佳答案,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本文论述的总话题,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传统(在课文开头部分的第2段)。把“传统”这个词用一句话(包含多个短句)展开就是:什么是传统(在开头部分第2段),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在开头部分第3段),包含哪些内容(在第二部分“传统文化”和第三部分“文化传统”),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在第四部分“财富和包袱”)。

教师顺势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发表于1993年,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传统”的态度而写的。(以下内容引自苏教版教参)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根据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进行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自己的分析。

2.梳理论述的分话题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梳理概括本文论述的分话题,对着总话题的那句话具体展开即可,让读者对本文的内容有更具体的了解;边展开边说课文相应的出处;梳理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长领头,按照要求(尤其是后者)整合出全组的最佳答案,向全班介绍,在介绍中自评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前面提炼出来的总话题用四层意思具体展开来就是:第一层,什么是传统?传统是在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在开头部分第2段)第二层,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在开头部分第3段)第三层,传统与文化的关系包含哪些内容?一个是传统文化(在第二部分“传统文化”),它有自己的内容(第4段)、特点(第5段)、范围(第6段)和后人分析批判的任务(第7段)。另一个是文化传统(在第三部分“文化传统”),它有自己的本性(第9段),有形成的条件与过程(第10段),以及稳中有变的特点(第11—13段)。第四层,如何对待传统?传统既是财富(第14段),也是包袱(第15段),应该辩证地了解和掌握(第16段),而不是做得相反(第17—18段),要让传统与时俱进(第19段)。

教师顺势介绍学习方法:学习一篇学术论文,要从理清作者的要点入手,从繁杂丰富的内容中梳理提炼出主要的内容,并且要能先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再用多句话表达。

3.三梳理论述的特点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放眼全文,梳理本文在论述上的特点和技巧,有几条列几条,每条都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然后说说其论述效果;要梳理得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8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边交流边评判,形成本组的共性答案;然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共性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继续促进共识的形成(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本文论述特点主要有三个。第一是结构上总分总的布局。全文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总说,提出传统的话题,指出它与文化密不可分;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分说,先说“传统文化”,后说“文化传统”;第四板块总说,先将传统总括为既是财富又是包袱,再谈如何对待传统,并作深入的剖析。这种结构如同一个四合院,既严密精致,又秩序井然,读者阅读起来多而不乱,循序渐进。第二是加小标题的形式。如“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财富和包袱”,这些小标题总领本节内容,纲举目张,使得全文条理清晰,表意清晰。第三是论证严密。全文总分总的结构就体现了论证的严密和规整,而文中的小节同样论证严密,比如“文化传统”这个小节(全文第8—13段),论述时一环扣一环,逐步推向问题的核心,从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文化传统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导致变异的原因、文化传统的评价、民族文化传统与超民族超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等等,层层推进,缜密有序。

4.梳理论述的语言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梳理本文的论述语言,找出理性严密类的和感性形象类的两类语句,每类都不少于两句,用心感受和欣赏,然后说说自己的欣赏心得;要求找得准确、典型,说得细致、深入;时间8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评判;然后由每个小组推出一位找得准确、典型且说得细致、深入的代表,向全班介绍,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与学生交流(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第一类,理性的严密的语句。如第2段:“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这句话讲的对象是“过去”,用了一大串词语来修饰、限定和说明。前面有“主要”“即”,后面有“精神及表现”,而中间用了三个整齐的短语“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用词准确,用语多样,体现了作者的思维严谨度和语言表达力。如第3段:“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这句话规整对称,表意严密准确。再如全文倒数第2段:“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这句话用对称的句式、否定的方式,把传统的财富和包袱的特点表述得准确严密。以上这些理性的严密的语言,都运用精准的词语和整齐的句式来表达,读来有绵绵不绝的气势和久久不去的回味。

第二类,感性的形象的语句。如第3段,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类比作蜜蜂与蜂蜜的差别,便于理解,风趣有味,虽然原句中的“相媲美”三字用得不太恰当。再如“传统文化”一节的第3段:“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两句话在句式上两两相对,运用了六七个成语,句式整齐,词语雅致,把意思表达得充分而又鲜活。再如“文化传统”一节的末段:“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这句运用拟人化手法,对两种文化触碰的过程做了情景化的精彩描述,生动形象,并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再如全文倒数第2段:“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这两句话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把传统的特点表述得形象可感,通俗易懂。作者的语言表达力,令人敬佩。学术论文,需要深刻的思想,也需要智慧的语言。

五、自由式补充梳理

在前面统一梳理内容的基础上,再给出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让每人个性化地补充梳理,根据自己的需要,就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疑惑的内容自由梳理,让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自由绽放。时间机动。

六、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每人独立过关后,先在小组内相互检测,然后由教师现场检测。

再聚焦两个语段,美美地读,一是有学术色彩的语段(比如第10段);二是有文学色彩的语段(比如第17段、18段)。前者要读出理解和体会,后者要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则熟读成诵,生成积累,并现场展示。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教师先随机抽点三四人,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和互评。随机发言,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启示,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这篇学术论文,既体现了学术的严密和严谨,也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语言素养,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八、推荐课文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请各位上学术期刊网查找两篇学术论文(篇名不定)自主阅读,体会学术论文的特点,并阅读丁帆的论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读札》,此文已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并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篇5: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手段、方法

多媒体课件、情景讨论法、课堂探究法、分析讲授法

教材分析

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则在于创新。文化传播与文化继续,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框主要阐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造的主体和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在逻辑上,是对第三、四课的文化的传播、继承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同时也为下为第三单元打好了基础,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源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地高擎中华文化的火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达到发展中华文化的目的,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爸爸去哪儿》开启了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时代,各种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占据荧屏。以明星老少搭配穷游欧洲为特色的《花儿与少年》,延续亲子热、大秀明星父子私生活的《爸爸回来了》,还有去年开播的《奔跑吧,兄弟》,一经播出,收视率节节走高,带领着全国观众进入火热奔跑季。这种没有脚本、彩排,采用纪实手法的录制方式,让人们耳目一新。然而遗憾的是,很多节目如一阵热风,刮过之后很快就冷却,寿命不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跟风严重、缺乏创新,这是电视剧市场多年不治的顽疾,也是国内综艺节目的通病,急功近利的电视荧屏跟风并不能如愿换来长久的高收视率。

所以,文化要有生命力、要长久,必须创新,那么文化创新源自何处,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环节二:基础梳理,新知自学

【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看书,完成学案基础梳理部分,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4、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什么?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哲学上讲的发展和实践指的是?

【学生回答】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活动。

【教师归纳】非常好,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创新,那么,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一、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板书)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板书)【教师总结】一些影视节目迅速刮起一阵热风之后却销声匿迹,被观众遗忘,就在于一味模仿抄袭,节目本身缺乏创新,节目要想长久地保持高收视率必须创新。所以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板书)教学环节三:结合材料,重点探索

【展示资料】

材料一:莫言作品走向全世界的原因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给莫言作品的评语是: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年轻时代的个人经历。(小学5年学历、农民、临时工、当兵等)。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它们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作品的艺术风格。材料二:莫言不同时期作品简介: 《檀香刑》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红高粱家族》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

《丰乳肥臀》讲述母亲,含辛茹苦、艰难的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 《蛙》以计划生育政策为题材 【学生思考】

1、两段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2、材料二表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又有什么关系? 【提问、回答】略

【归纳总结】(1)莫言进行文化创作,离不开他的个人经历,离不开家乡的各种文化素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做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板书)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状况,分析了不同的社会问题。正是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为莫言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推动了文学创新之路。动力(板书补充)

【继续探究】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完当代文学,我们再来回顾感受一下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之美。首先请同学来朗诵一下这两首诗词:

山居秋暝 唐代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诗词俊秀,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教师提问】请哪位同学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谈一谈当时文化繁荣创新的原因?

【归纳总结】隋唐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也不断改善和提高,这都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依然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所在。

【过渡】社会实践决定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又有什么作用呢?

三、文化创新的作用(板书)

教学环节四:合作讨论,突破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事业迅猛发展

【展示数据】1978年经济数据 2014年经济数据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伟大的理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2、这些部分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

3、总结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得出结论: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得出结论】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板书)

辩证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和服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启发再探】当前欧美文化抢滩登陆、日韩文化强势来袭,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受到空前的挤压,每个有文化自觉的人都应当认真思考,我们的民族文化怎样才能突出重围呢?也许我们能从下列材料中获得启发:

【展示图片资料】我国中药萃取技术获重大突破、女子十二乐坊日本演唱会、听“宝”字辈儿艺术家聊相声、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向市民开放参观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50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中医药技术的突破、女子十二乐坊的走红、传统相声的形式创新、电子版的《清明上河图》这对于民族文化的繁荣有何启示? 提问、回答

【总结】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板书)

教学环节五:提炼升华,实现意图

【承上启下】文化创新意义深远,当今时代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现代传媒体系的建设,积极发挥现代传媒的强大传播、沟通功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并采用更多的创作形式和手段;不断完善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表明我们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那么文化创新,是文化工作者的事情?还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谈到自己所获得的成就时,莫言表示要感谢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对于今后自己的创作方向,莫言称将继续脚踏实地,站在人的角度写作。【思考】文化创造的主体是?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要遵循什么要求?

四、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板书)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应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的文化需求、虚心想人民学习,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

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又能反过来指引和推动社会实践,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文化创新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发挥作用,尤其是当代文化工作者,更要向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学习,实现文化创新。

作业

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1)演员为何到基层体验生活?

(2)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板书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三)文化创新的作用

1、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四)、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1、文化创造的主体

2、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洛阳市高中优质课比赛

参赛课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篇6:教学走廊文化设计方案

1、每层楼悬挂名人名言(或名人画像及警句)两个装框;

2、悬挂区域内知名书画家的书画作品装框两幅(四尺左右);

3、一楼大厅右侧墙壁悬挂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板报(写真板);

4、楼梯间张贴警示牌;

5、门厅右方:教师誓言;门厅左方:学生誓言;

6、楼内卫生间摆放吊兰2盆;

教室文化设计方案

1、理念:

文明好学,丰富温馨,和谐美欢,健康向上;

2、内容:

(1)正前方

黑板上方中间:国旗

国旗两侧:学风(勤学 守纪 团结 进取)(红色雅克利材质刻制);

(2)后墙壁

六个字(学习、生活园地 或自我教育园地)制作要求同上;

(3)靠窗的墙壁

名人名言或书画作品两幅(成品装框);

(4)靠走廊墙壁

悬挂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各一幅(纸质);

篇7:《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语言特色

不显喧闹更加安静静的文化

口语色彩嘿易于满足

北京人,真有你的!善于忍耐

古典色彩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无可奈何

短句大腌萝卜,就不错干脆利落

说明方式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准确

《胡同文化》细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味序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体味说明性的语言训蕴含的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

2、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能力。

3、理解课文中“胡同文化”丰富内涵。

4、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

2、“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

教学步骤: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到5自然段,归纳概括“胡同”的特点。

本过程注意培养学生透过表层深入挖掘深层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意识。

读后引导学生筛选能够概括胡同特点的形容词,明确概括特点的语法限制。

明确:

方方正正、命名来源丰富、胡同的静(以动衬静的方式突出)

2、思考:“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联系起“胡同”和“胡同文化”两者,自然过渡到对“胡同文化”内涵的揭示。

3、学生泛读课文6至12段,采取信息筛选的方式,捕捉作者在行文中所透露出来的“胡同文化”的内涵。

重点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即相信远亲不如近邻,又“各人自扫门前雪”;

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上面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归纳,从中概括出“胡同文化”本质。

明确:安土重迁、过往不多、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学生阅读课文剩余的部分。

思考一:课文的标题是“胡同文化”,到第12自然段,胡同文化的内涵已经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下面的文字?

明确:尽管前文已经揭示出“胡同文化”的内涵,但是,在“内涵”中,我们能够较为清楚地知道作者含有的复杂心境,这种复杂并非模棱两可,而是有一定倾向性的,他的好恶还是能够区分得开的。作者之所以在文章中表露出这种思想,就是因为要表达出传统文化比如“胡同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所面临的选择,这是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一个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认识的。

教师挑出下面三段文字,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消逝的态度: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声气”是对胡同淡去的真实写照;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这也是对胡同淡去的真实心境的流露;

“再见吧,胡同”万语千言凝成最普通的一句话,有无可奈何,有豁达率直,有怅惘迷茫,也许还有其它的什么在里边……

思考二:结合自己的认识,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安分守己”?

明确:任何事物可能都会有它的两面性,再积极的事物也会成为人们常说的“双刃剑”。“安分守己”既造就了人们的遵纪守法,又培养了人的生活、工作进取的惰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历、识闻,见仁见智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5、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课文的语言特色。

这是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的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参见总案的“重点难点解决步骤”中的重点二。

小结:文章多处引用北京俗语方言,朴实、直白、富于口语化,富于生活气息,富有感情色彩,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6、作业: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沉淀。因写《艺舟双楫》而出名的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过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就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会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会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中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术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这就是可敬而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于群众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支毛笔,就负载起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1、第二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什么?

2、第二段末尾说:“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请简单说明这种“重要特征”的内容。

3、最后一段说:“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请用原文词语回答这“两种力量”的具体含义(不超过计划5个字)

4、最后一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这里指什么?“可敬”是因为书法遗产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为什么又说是“可叹”的?请摘录原文加以简要说明。

“中国文化”指的是:

“可叹”指的是:

参考答案:

1、“这个论断”指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

2、书法遗产极其丰富,即使力图创新也摆脱不了传统影响。

3、社会性认同和承传性定势。

篇8:《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特点,影响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 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习近平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研讨会上的讲话

师:什么是传统文化?有何特点?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1.激趣导入,体现思想 政治课时 政性的特点;2.为后面探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做好铺垫。

传统文化的继承(板书)

[环节一]课件展示:

1.我国三大国粹的图片(略)

2.关于传统文化的观点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历史的烙印———历史性

传统文化带有自己的民族色彩———民族性

传统文化不仅存在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 时代性

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继承性

设计意图:由感性到理性,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归纳出传统文化的含义。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板书)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环节二]课件展示:

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是( )

1传统习俗2北京故宫3张家界自然风景区4《论语》 5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6延安宝塔

A.12456 B.1234

C.23456 D.134

设计意图:1.趁热打铁,通过此题 使学生加 深对传统文化含义的理解与认识;2.一材多用,通过此题引导学生归纳出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种表现。

二、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板书)

1.传统习俗

2.传统建筑

3.传统文艺

4.传统思想

[环节三]合作与探究 ———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第一组:生活中你知道的传统习俗有哪些?请概括传统习俗的影响和地位。

第二组:生活中你知道的传统建筑有哪些?请概括传统建筑的影响和地位。

第三组:生活中你知道的传统文艺有哪些?请概括传统文艺的影响和地位。

第四组:生活中你知道的传统思想有哪些?请概括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地位。

设计意图: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使他们真 正参与到课堂中来;2.利用学生 已有的知 识与生活 经验,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构建知识;3.利用本地 资源, 让学生到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4.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使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继承性四种形式的理解与认识,并归纳出四种形式各自的影响和地位。

[环节四]课件展示:北京APEC领导人特色中式服装(图片及文字略)。

问题:(1)这套中式服装蕴涵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2)从这套服装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1.温故知新,加强学生 对前面所 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2.为探究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创设情境,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传统文化的三个特点。

三、传统文化的特点(板书)

1.相对稳定性

2.鲜明的民族性

3.继承性

[环节五]课件展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之一———愚孝(略)。

问题:结合APEC领导人服装的设计和愚孝文化谈谈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所设置问题的探究得出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四、传统文化的影响(板书)

如果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到阻碍社会进步、 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五、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板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上一篇:特殊药品管理操作规程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