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4-26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爱国主义信念;

2.对待文化生活选择,有正确的态度,坚信只有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才能对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对当前的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2.能够积极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当前文化生活现状以及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2.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大 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双重影响。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二)教学难点:

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通过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我校学生丰富的校园生活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生活的色彩斑斓,并展示本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二)学生自学:

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自主阅读教材,并提出质疑。

(三)讲授新课: 探究一:说说我们自己参与了哪些文化生活并说出我们今天文化生活的特点及原因

分组让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产品也面向市场生产,使人们的文化选择变得灵活多样起来。

探究二: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分析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原因及其措施。

1、展示材料:

我校的郑菲同学最近迷上了湖南台的《我是歌手》,在学校她参加了动漫社跟摄影社的活动,还是云梯文学社的成员。回到家她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QQ,然后打开酷我音乐盒点听最新的流行音乐,然后登录QQ农场偷菜,做完这些,她还要上网浏览些娱乐八卦新闻。她还常上网看电影,用电脑算命、研究星座。吃完晚饭,她马上把电视锁定在湖南卫视,对她来说何炅他们主持的《快乐大本营》可千万不能错过。有时候还要在网上回看孟非主持的《非诚勿扰》,她觉得挺有意思。周日,郑菲到图书馆看看书,丰富下自己的知识。2.提出设问:

(1)、郑菲文化生活中,哪些是“喜”的表现?郑菲文化生活中,哪些是 “忧”的表现?

(2)、分析郑菲文化生活中出现“喜”与“忧”的原因?面对“忧”,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对待? 分组让学生讨论 3.教师归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喜” 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②“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传媒的商业性 面对文化市场中的“忧”,我们应这样正确对待:

①国家方面:应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等。

②企业方面: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等。③个人方面: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选择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等。

探究三: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明确,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和人民真正需要文化是什么。

1、展示材料:

前段时间,郑菲和爸爸因争看电视节目弄的很不开心,爸爸要看经典老歌演唱会,郑菲也急着想看《小苹果 》,父女各执一词,爸爸说经典老歌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经典文化,价值比流行音乐大。郑菲却认为追求流行文化的人更多,因此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更大。

2、探究分析:

爸爸认为经典文化作品价值大,郑菲却认为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更大,你同意谁的观点?这反映了当前人们文化需求的什么特点?文化需求的这个特点给我们什么启示? 分组让学生讨论 3.教师归纳:

①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是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

②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启示我们要向人们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透彻理解: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能不能总结出什么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呢?如何理解“真正”的含义?

教师归纳: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是一种多样、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是对人和社会的长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文化。是一种面向人民,反映人民利益的文化,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而不是单一的、一味迎合经济利益的文化。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问题探究的形式,通过对比分析了文化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讨论明确了文化市场可喜的变化和忧虑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应对的措施。也通过师生之间的探讨、交流,知道了我们需要发展的是喜闻乐见的大众的文化。那么下节课,我们就具体来说一说,如何选择的问题。

课后习题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改革开放初期,陈铎作为主持人在《话说运河》中身着夹克衫被认为不严肃而受到批评;当男播音员均穿着西装出镜以后,张宏民在一次不经意间穿着中山装引起外界误会,以为改革开放停止了;现在电视屏幕上,西服与中山装并存,民族服装回归,休闲装大受青睐,时装独领风骚。据此回答1、2题: 1.节目主持人服装的变化说明近年来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文化生活()A.日趋多样化 B.具有强烈的商业性

C.受相应的政治背景意识形态的影响 D.落后腐朽文化蔓延

2.我国文化生活多样化的原因是()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化的文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②文化生产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选择 ③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途径 ④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3.易中天因讲《品三国》而被戏称为“学术超男”,不过他不认同,他说:“其实我讲的是萝卜史学,所谓萝卜:一是草根的;二是很健康的,有益身体的;三是它可以生吃,素吃,荤吃,老少咸宜。”这留给我们的思考是()A.要发展传统文化

B.要发展经典文化 C.要发展大众文化

D.要发展萝卜史学

4.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下列关于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A.流行的文化都是大众文化 B.通俗的文化都是大众文化 C.高雅的文化都是大众文化

D.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的文化 5.漫画《孟母四迁》给我们的启示是()A.网络文化的发展,给人们造成了不利影响 B.孟母的做法不利于孟子的全面发展 C.国家应加强对网络和文化市场的管理 D.孟母不懂得文化具有多样性,其做法偏激

6.“翻开杂志美人多,打开电视广告多,拿起报纸套话多,看篇文章署名多。”这样评价当前文化市场()

①是片面的观点,没看到文化生活中积极的东西 ②反映了通俗化、平民化是大众文化的主流 ③是针砭时弊,说明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 ④是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美国《新闻周刊》一篇关于小沈阳是“最低俗的中国人”的报道,再次引发了频频挑动国内舆论敏感神经的雅俗之争。其实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自有其合理性,既然他受到一部分群众的欢迎,那就说明这种艺术是有市场需求的,对于他的发展我们就要顺其自然。至于这种表演方式是通俗还是低俗,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上述材料表明的道理不正确的是()A.无论什么类型的表演形式,人民群众需要的就是先进文化

B.文艺工作者要立足实践,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为社会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艺作品 C.艺术发展要遵循其自身特有的规律

D.现阶段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共29分)

8.(14分)在高三(1)班的主题辩论会上,同学们就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甲乙双方有不同的观点和理由。

甲方:大众传媒为低俗化的文化推波助澜,助长了中学生狂热的追星现象,一些落后腐朽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

乙方: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看看电视,读读报刊,玩玩电脑游戏,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

请你根据《文化生活》的知识对甲乙双方的观点进行评析。

9.(15分)山东省聊城市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光岳楼雄伟挺拔,气势恢弘。山陕会馆,规模宏伟、布局豪华。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曾藏珍本古籍22万余册、金石书画不胜枚举。《水浒传》、《三国演义》、《老残游记》、《聊斋志异》中有很多故事就是以聊城为背景展开的。我国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明代文学家谢榛、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当代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都是聊城人民的代表,都是聊城的骄傲。这些独特的优势为聊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近年来,聊城市立足于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文化品牌的打造,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结合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发展大众文化?

篇2:《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

(2)能主动参与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A、尽量组织语言,大胆地与同学交流了解到的传统文化;

B、培养专心倾听,适当补充,积极提问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师)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图片或实物,制作简单课件。

(生)在实践活动中与伙伴一起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收集相关资料并归类整理,准备向大家展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各位同学,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一直流传到今天。同学们,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所收集到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资料。

(设计意图:以最简洁的导入,使学生马上进入互动交流中,节省时间,为下面学生间的展示交流留下充足的时间)

二、小组交流,推荐导游。

生活中。

4、推举心目中的最佳导游,说出理由来。推举者和被推举者进行互动。

5、小结。

篇3:《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关键词:哲学思维,《文化生活》,思想政治,运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共有《经济生活》 (必修1) 、《政治生活》 (必修2) 、《文化生活》 (必修3) 、《生活与哲学》 (必修4) 四本教材。在以往教学中, 我都是按照教材的设置, 先讲授《文化生活》 (必修3) , 再进行《生活与哲学》 (必修4) 的教学, 但在进行《文化生活》的教学中, 总感到知识凌乱, 无从下手, 有些内容难以把握, 学生也反应“听不懂、难理解”。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 我发现, 从宏观上看, 整本《文化生活》教材内容设计思维缜密, 结构逻辑性强, 非常适合用哲学思辨、推理的观点去宏观驾驭和分析教材。因此, 在这一届学生的教学中, 我打破常规, 先进行必修4的教学, 再讲授必修3, 有意识地以哲学思维来解读《文化生活》教材和组织教学。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规律,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学透教材内容, 教学效果良好。下面,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体会。

一、以“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从知识体系上来说, 《生活与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四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核心的原理, 唯物论的核心原理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如果用哲学思维来分析, “文化“可以说属于“意识”的范畴。在实际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维来学习《文化生活》的具体知识点。例如第一单元主要是讲述“文化的作用”原理,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对个人的成长历程中, 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即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具有能动的作用。在进行新课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明确教给学生, 这一知识点可以运用“唯物论”道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来分析,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从这一角度具体来阐述文化的作用?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来“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对人生具有不同的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人生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人生的发展”。这样, 对“文化的作用”就理解和掌握了。

二、以“认识论”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整个第三单元的落脚点, 也是本单元的重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从“认识论”角度分析, “文化”属于什么范畴?学生很快就给出答案“属于认识的范畴”。教师可再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既然文化属于认识的范畴, 而认识又来源于实践, 那么文化应该如何创新呢?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应该立足于生活实践。接下来对文化创新的两条重要途径也就易于理解和把握了。就是这样,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来解答和分析《文化生活》的内容, 重难点就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中轻松地解决了。

三、以“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辩证法主要是关于“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 教师在分析教材时, 如果用辩证法思维来把握各单元、各课之间的联系, 就会发觉原来《文化生活》也是逻辑清晰、浑然一体的。《文化生活》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第二单元主要围绕“文化”, 第三、第四单元主要围绕“中华文化”, 这两大部分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关系。

在宏观把握教材以后, 教师应坚持和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思维组织教学, 并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看待文化发展系列问题, 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学习效率。例如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中的“文化的多样性与世界性”可以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第四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则适用“辩证否定”观来进行分析, 既肯定又否定, 既保留又克服, 实质是扬弃。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体现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及“辩证的否定观”。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特点, 其中“源远流长”则可运用辩证法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是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则可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第七课“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可运用“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及“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其中“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可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中谈到“思想道德建设,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可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 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则可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四、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围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展开的。“文化”可以说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所以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例如“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这一题目要求“文化创新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可运用哲学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进行讲解;而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则可引导学生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之,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规律, 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 敢于尝试, 勇于创新。同时, 要善于思考, 善于总结, 运用知识间的联系, 巧借哲学思维来解读文化教材和组织教学。这样, 既能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 便于知识的把握和运用, 同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深刻理解和学透教材而避免死记硬背,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杨.辩证法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1, (1) .

[2]孟庆男主编.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关键词】思维导图 文化生活 思维能力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所倡导的以生为本、以师为导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后,笔者发现了思维导图——一种简单却有效的思维工具。它把人大脑中的思维以图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人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整齐但复杂的文字中,而是更形象、生动地表现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试图尝试在《文化生活》中运用思维导图,以期将此作为一个突破口谈一谈思维导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状态

对学习对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和问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恰当的指导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设计《文化生活》教案时,必须做好对学生的实际状态分析,其中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学生基本能力。把握学生储备的学科知识,以及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和应用方法,明确学生知识掌握阶段,确定教学起点。

第二,分析学生个性特征。教师在教学设计前,需要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生活经验等内容,以此作为制定策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

第三,明确学生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学生由于受现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影响,常表现出自己喜欢或者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了解班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前提下,调整教学设计。

二、紧抓三维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其合理的设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三维目标的制定必须以教学对象为前提。以年级来划分,不同时间段的教学对象所设立的教学目标也应有所区别。高一学生刚刚接触“思维导图”,教学目标设定主要在熟悉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高二学生已经了解“思维导图”,但是《文化生活》才刚刚接触,教学目标需要利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知识深度,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散性思维等综合能力;高三学生不但以及熟悉“思维导图”,还对书本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学目标需要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注重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

一堂课的成败,整个教学的得失,关键就在于是否处理好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难点”一般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其二,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思维导图”教学设计需要结合《文化生活》中各课的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解决关键问题,细化重难点理论知识,突出重难点的知识构建。《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笔者以填空题的形式构建思维导图,通过学生的预习,了解本节课知识目标及重难点。

三、探究形式因需要而异

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的探究形式,主要分为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两种方式。无论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还是组织小组合作,两种探究形式都各有千秋。

以个体作为制图主体,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自主分析,独立思考,实现知识的吸收和迁移。这更能体现思维导图的个性化,从而培养学生创作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当然,教师也能通过个体分析,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并能根据学生情况给出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而小组合作的探究形式,有利于突破个体局限性,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协作的过程中,碰撞思维的火花。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然后,实际教学中也存在讨论效率不高,学生交流内容思绪混乱不能有效组织。为避免这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合理划分小组。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共35人,分成5组,每组学生都有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同时要求7个同学在每次讨论前,分工合作,协调组内主持者、记录者。其次要筛选有效信息。教师在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需要筛选有效信息,制定具备讨论价值的主题,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组做出要求:各组成员需要首先思考自己的思维导图,把自己的想法或者思路用关键词、符号记录下来,通过彩色笔连接主题和分支。其次,主持者汇总成员的思维导图,讨论本组的设计方案,并筛选组员的分支,构建在主题之中。在交流的过程中,记录者需要及时写下讨论的重点,采纳小组意见,绘制小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能够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用思维导图优化《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能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因此,作为知识可视化的工具,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必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托尼·巴赞 著;李斯 译. 思维导图一一放射性思维[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2] 何克抗、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田家寨小学

乔世宏

一、习作目标

利用传统节日“端午节”,指导学生整理、综合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让学生选定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一个方面,写成习作;在收集、整理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并加以整理。

2、在“口语交际”中展示。

三、重难点:抓住一种传统文化,介绍条理清晰、详略得当。课时安排:二课时

习作指导课

一、回顾课文,引出习作内容。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了解了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欣赏了古代建筑(赵州桥),古代绘画(清明上河图),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今天我们就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写写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师板书: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想想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什么?(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组织内容,表达清楚、有条理。)

2、审题:这次作文写什么?(写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

三、抛石引路,拓宽思路,学习方法。

“端午”引路,学方法

(1)传统节日习俗:

请学生讲讲端午节的来历(师板书重点词语: 农历五月初五 屈原 春秋时代楚国人

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汨罗江 凭吊)

请生想想其余传统节日的来历

(2)传统食物介绍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一直延传至今,你会包粽子吗?

师生一起包粽子。(师板书重点词语:原料:粽叶、米、枣等。包法:漏斗状、放进、包裹、扎。样子 感受)

(3)传统手工艺品

(4)香包(师板书重点词语:制作原料

样子

故事

感受)归纳提纲:(只选一种写)

开头

开门见山

中间

传说故事/制作原料

(相关活动/物品样子)

结尾

自己的感受、心情

四、生列提纲,确定自己要写什么,怎样写。

五、学生打草稿

习作讲评课

一、出示评改要求,明确修改目标 评改要求:

1、是否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组织内容的。

2、表达是否清楚、有条理。

二、引出评改范例,学习修改方法。

1、出示批改符号,告诉孩子们用法。

2、出示一名中等习作,生自读,说说这篇习作写的成功的地方。

3、再读习作,评价开头、结尾是否对应。

4、三读习作,你认为这篇习作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一下?

师相机修改,出示修改后的文章,领悟修改方法。出示课件:修改方法:

1、一读,整体感知,勾画好词好句。

2、二读,评改开头、结尾。

3、三读,评改字、词、句、标点是否用得正确。

三、自读自改 小声读习作,自己改一改

四、同桌互读互评,学生自改习作。

1、同桌互换作文,勾画写得好的词句。

2、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3、生根据同桌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不会改的互相帮助。

五、组内批改,评优秀

评出凤头、豹尾、精彩段落、创新奖等,并在黑板上做一公示。

六、自我习作修改、完善、誊写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

传统节日

传统食物

传统工艺品 农历五月初五

粽子

香包 屈原

原料:粽叶、米、枣等

制作原料 春秋时代楚国人

包法:漏斗状、放进、样子

公元前278年

包裹、扎

故事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样子

感受 汨罗江

感受 凭吊

发散思维

学习方法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习作指导课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习作主题于学生而言是多么陌生的词汇。虽然已经学习了一个单元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是学生在拿到这个习作题目后仍然是一脸的茫然,就连我也是频皱眉头。

综合性学习的成效直接影响着这一习作课,可是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效果真是不怎么样。该怎么上这一课既能让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得到梳理归类,又能让孩子们轻轻松松的完成习作?思付良久我选定了“端午节”,决定以它为突破口,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很简单,但又赋有内涵。孩子们一听就能说,还能受到爱国教育;而端午节的粽子,孩子更是熟悉不过了,都见过吃过,包法又简单,一教就会呀;对于农村的孩子最喜爱的配饰莫过于香包了,那色彩艳丽、形态万千的香包,让小时候的我盼不到端午节的到来。一个端午节既有传统节日的来历、有传统食物又有传统工艺品,而且内容不多,写法相对简单,多好的一个突破口啊。

我已扶着孩子们进行了四个单元的习作练习了,大家都写同一内容让我觉得太单一了。这一课的设计学生要写的内容比以前要多,但是我还是以扶为主,我不想孩子们像小时候的我们一样一看见作文都头疼。想给每个孩子下锅的米,再让他们做出可口的饭。

从学生的草稿来看,孩子们写“包粽子”的最多,还有写端午节来历的,极少数学生写了“香包”。写“包粽子”的都能根据我的板书写清包粽子的过程,写端午节来历基本能完整的写出这个故事,写“香包”的三位同学都写得非常棒。学生习作的平均字数达到了300多字,虽然段落划分不是很好,但是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各个阶层学生的习作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讲评课先从修改符号做起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习作讲评课教学反思

我认为讲评课比指导课难上,好的讲评课既是对指导课的一个总结、梳理,又是对习作方法的一种实践。

可是起始阶段的讲评课该怎么上呢?孩子们从哪些点来评价同伴的习作呢?经过几个单元习作讲评课的实践研究后,我认为习作讲评课应该先从修改符号做起。在这节讲评课上,我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认识了一些修改符号,让他们利用这些修改符号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结果发现还是有近二分之一的孩子不会用这些符号进行修改。我觉得修改符号的认识和使用也不是五六分钟的事情,要经常练习才行。

篇6:《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习作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五》的《习作》——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写成习作。2.指导学生有序、主次分明地进行说和写。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写成习作。2.学习习作基本结构:开头——中间——结尾。3.尝试运用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传统文化图片、教学课件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明确习作要求,确定习作内容,安排习作顺序,尝试写作。

一、激趣导入,拓宽思路

1.阅读展示及评价。(学生介绍传统文化)

2.导入:刚才发言的同学和我们分享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春节的传说》,我们这个单元也接触了一些中华传统的文化,有有趣的神话故事《盘问开天地》,奇特的古建筑《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我们这节课的习作就来写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出示课题)

二、引导审题,进行选材

1.读题目,明要求(大屏幕出示习作要求)

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1)点名读习作要求。

(2)说说这次习作写什么?

2.引导学生选材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2)确定本次习作的范围,让学生欣赏老师搜集到的传统节日的图片。(3)屏幕出示各大传统节日,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传统节日?(4)分不同的节日说说可以写些什么内容。

三、指导布局,分清详略

1.让学生说说一篇习作一般包括什么。(1)说说你定了什么题目?

(2)明确内容包括:开头、中间、结尾。2.具体指导开头、中间、结尾分别怎样写。(1)开头:点名说说怎样开头。——(略写)(2)中间:①出示例子,进行总分写法指导。

②同桌交流说。

③指名个别学生在全班交流,老师适时指导。——(详写)

(3)结尾:抒发自己对这种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略写)

四、当堂练笔,适时指导 1.学生练笔。2.个别辅导。

3.点评个别同学习作。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习作,修改习作,评价习作,抄正习作。五,继续写作,教师巡视。

六、班上展示,师生评价 1.班上展示。2.师生点评。

七、修改习作,认真抄正

回到家把习作完成并读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改一改,再抄正。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写什么 怎样写

传统文化

一、题目:_______ ——一种传统节日

二、内容:

开头:点题。(略)

中间:传说、来历、习俗、活动(详)

上一篇:好英语才能留学成功下一篇:国家卫生计生委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