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文化创新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4-21

7 文化创新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11篇)

篇1:7 文化创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熟记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熟记文化创新的途径并能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教师的提示与指导,培养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增强理解与记忆;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学生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整理考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通过方法与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学考信心与决心。

2.教学重点/难点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4.文化创新的途径并能运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文化创新

教学过程

([课间] 播放视频《爸爸去哪儿2》在新叶村的节目片段,分发学案。)[导课] 通过分组形式的创新,导入主题《文化创新》的复习。[体系建构]

在明确了考试目标的基础上,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本,并在学案上记录下课、框、目题,构建初步的知识体系图。(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演示)[目标导航] 幻灯片呈现《学考标准》中本课的考点,让学生明确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针对性。[考点突破] 刚上课时划分的5个小组,分别准备一个考点的知识梳理。然后由各组长负责讲解相应的考点。教师根据学生讲的,在板书上标注出重点,逐步完善知识体系图。

设计意图:分组,一方面能给学生一些新鲜感,吸引学生的一些兴趣;另一方面,每组准备一个考点,也能够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去看书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学生自己讲的和听同学讲的一般都比听老师讲的更有效。[实战演练]

通过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一下学考的难度,增强学考的信心。选择题选用最近两年的真题,让学生体验学考;主观题采用以“新叶村”为材料的原创命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主观题的解题能力,另一方面也与课前的视频呼应。

课后习题

1.我国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无不体现了不断创新的精

神。这种精神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改造传统文化

B.吸引外来文化

C.挖掘创作灵感

D.立足社会实践

2.用“交游四海结高朋,挣来财富建中华”的新春联,替代“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的旧春联。春联内容的演进,反映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推崇认同,固守传统

D.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浙西山区的X村,充分利用其原生态的历史古貌、最原始的农耕生活方式,走上了一条“播种耕读文化”的新型致富道路。该村的耕读文化不仅成功吸引了《爸爸去哪儿2》的拍摄,还带动了该村生态农家乐和各色民宿的发展。同时,该村积极开展穿汉服、拜文昌星,背古文经、编草鞋、磨豆腐、牛犁田、抓泥鳅、踩水车、挖莲藕等蕴含着浓郁汉学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活动。X村更显“水清流、绿掩映、路整洁、房古朴、人安逸、村和谐”。

X村成功“播种农耕文化”,体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哪些道理?(9分)

板书

篇2:7 文化创新 教学设计 教案

1. 了解北京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民族心理,领会作者对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2. 引导学生从建筑的风格思考其体现出来的观念、文化,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批判意识。

3. 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点。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1. 自学辅导式为主,兼以发现式、讨论式。以略读——精读——仿写的教学流程开展教学。2. 音画欣赏式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灵动的唯美风格让学生徜徉其中,感受北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聆听新北京走向世界大都市的最强音。六.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或哪些内容有价值。

2、分组研究某一种建筑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一. 导入(2分)

有人说,建筑是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曾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量遗产。”课前,已经请大家上网或看书去了解胡同,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二. 自读课文,概括胡同特点及胡同文化内涵,理清文章思路。

1、朗读第一段,在第一段中找本段要点。

(找关键句。分析:首先排除举例的句子。第一句,不行,他讲的是整个北京的特点,目的在于引出“胡同”这个话题。第二句讲的是本段的主要内容,但从全篇看,他只写出了表面现象,没有深入揭示文体的实质。最后一句才适合。要点:方正)(方法:提取中心句、择取关键词。)

2、师问:本段最后一句说:“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大家往下找一找,北京胡同除了“方正”之外,还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如何影响老北京人的生活,又使老北京人形成了怎样的思想?(即文化。)

3、学生自读,分组讨论。

**找出各段关键句子,提取要点:建筑特点:方正、名称来源多、数量多、安静、独门独院(盒子);

文化内涵:总的来说,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表现在以下方面:(1)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2)北京人讲究处街坊,(2)北京人讲究“处街坊”,“合礼教”,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棋友、酒友、鸟友有些来往之外,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3)北京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4)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教师指导整理:胡同特点:方正、名称来源多、数量多、安静、独门独院(盒子); 胡同文化:封闭。表现出的心理是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的胡同就有这样的市民文化呢?请结合文章,谈谈胡同建筑和胡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如因果关系。方正的建筑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中规中矩,安分守己。独门独院的居住方式养成了封闭、自私的心态。„„)

6、理清思路

胡同特点――胡同文化内涵――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衰落

(胡同的特点:方正,来源,数量,安静——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作者观北京胡同的衰落,抒发感情)

三、思维训练: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分组讨论)

(1)作者对于走向衰落的北京胡同及其文化持何种态度?

(留恋,伤感,无奈,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等是汪曾祺所推崇的。当然也认识到它必将衰败、没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对于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完全沉醉其中,是怀着一份清醒的,有一定的批判性意识。如。如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也有消极的意义。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也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和胡同再见吧。)**插入一系列胡同图片及《送别》的背景乐。

(2)商品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是这种文化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传统文化一定会灭亡吗?

(胡同文化的衰亡还有其自身原因,封闭、保守、自私、易满足、忍耐等特点使其其失掉了吸收外来养料,发展进步的机会,没有发展的文化注定了只能在消耗尽自身的储备之后走向衰亡。如一些落后的风俗、封建迷信意识等。

但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如国画、武术、戏剧、民间工艺。消失了就太可惜了,最好是传统和现代两者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吸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不会灭亡。)

五、迁移练习:仿照《胡同文化》的写法,介绍你喜欢的一类民俗建筑,并谈谈这类建筑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生活习俗和心理特点。

六、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一、二。

篇3:《7.2正弦、余弦》教学创新

关键词:新课导入,正弦、余弦性质创新,学进去, 讲出来

我是一名年轻的农村一线数学教师, 从教十二年以来认真踏实地教书, 不断向有能力的老师请教, 学习钻研教材, 在教学上小有成就。可是, 我总觉得我的教学少了些许灵气, 不由自主地想霸占学生的课堂, 填鸭式教学也常常出现。这让我非常困惑, 怎么办呢?直到我市去年大力提倡和推行的“学讲方式”教学模式, 我才如梦初醒, 我的课堂不能再这样按部就班了, 必须要不断创新, 不断尝试, 才会有成功的课堂。

所谓“学讲方式”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也就是使学生不光听得懂还会讲出来, 达到真正理解。人人都是小老师, 学生在自己听懂的基础上又会表达给别人听, 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深度理解, 从而学会举一反三。这样的课堂时间一长, 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 学习热情大大增强了, 自然课堂效率就提高了。师生地位也发生了转变, 我们只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表面上, 老师上课轻松了, 其实不然, 反而是对我们的要求提高了, 也就是说我们老师不光要改变教学方法, 同时, 思维、思想要高于学生, 道德水准要高于学生, 更要有办法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这一年是我最累的一年也是我最快乐的一年, 因为我在创新的过程中收获了比付出多得多的意外和成就感。

下面, 我把九年级下册《7.2正弦、余弦》这节课教学方面的几点创新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新课导入创新设计

因为前面一节课是正切的教学, 学生对边的比已经熟悉, 所以, 这节课我首先提出问题: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大小确定时, 其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唯一确定的吗?学生思考讨论。我们课本上给出的导入:如图所示, 小明沿着斜坡向上行走了13m, 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5m, 如果他沿着该斜坡行走了20m, 那么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多少?

如果采用这个导入, 我害怕学生陷入盲目的做题中从而忘记思考, 在一节课的开始, 如果学生低头了就很难再把他们调动起来, 所以, 我利用了自制的一个教具来创新这节课的导入, 具体是这样的:我利用了一个废旧的木制老式教师用的圆规, 一支圆规腿保持平衡, 另一支圆规腿的末端用一根一尺长的黄色布条系在上面, 布条末端系上钩码使其下垂, 再在黄色布条上用红色水彩笔画出相等的单位长度, 从上往下依次标数字1—10。然后, 我站在讲台上展示给学生看:把一边固定, 另一边改变,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 圆规角在逐渐增大, 斜边 (系黄布条的圆规腿) 不变, 角的对边在变大 (布条上有明显的刻度) 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就逐渐增大。再观察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在增大。这说明它们满足函数的概念, 所以, 我们才给正切、正弦、余弦起名叫锐角三角函数。学生一目了然, 这样就给我后面的概念教学节省了时间。我演示完毕后, 各小组听懂的同学不由自主地拿起手中的小圆规在那比划讲解。看着他们认真的表情“哦, 我懂了!”的眼神, 这一刻我是幸福的。

二、正弦、余弦性质教学创新

正弦、余弦性质教学这部分就是让学生得出结论:当锐角A越来越大, 正弦值越来越大, 余弦值随之减小。我们课本上是给出一幅量角器图片, 让学生自己去选一个角度然后在半径外端向下作垂线, 自己去测量这个角的对边与邻边及斜边的长度, 然后, 进行正弦余弦计算, 让学再根据计算的数据进行观察、讨论。虽然是小组完成, 但工作量很大, 我担心学生组织及计算问题会失控, 导致后面的拓展及检测没有时间。所以, 我在这里是这样创新的:在课件“性质”部分做了一个程序表格 (能在幻灯片上随机输入角度和数据显示出来) , 然后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计算器求10度到80度各角的正弦、余弦的近似值 (精确到0.01) 。每小组分成两部分, 每部分学生一个计算器, 一按正弦, 一个按余弦, 各有一个同学记录, 同学们观察、讨论。学生按完结果后组织上报给我, 我直接在PPT上打出数据, 学生异口同声:“哇, 原来是这样!”之后, 我让学生代表总结, 学生马上得出结论:锐角A越来越大, 正弦值随之增大, 余弦值随之减小。还有的同学连一个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这个结论都能从表格数据上一眼看出。当然, 这个内容是下节课学的, 我没敢深入。总之, 正弦、余弦性质这部分, 学生是自己动手利用计算器算出来的, 一共用了3分钟。学生小组合作, 自己得出结果, 自然容易理解并且掌握。看着学生被我愉快的“拽着跑”, 这一刻我又是幸福的。

篇4:7 文化创新 教学设计 教案

1迪拜能源自给的旋转“动态城堡”

这座神奇的旋转大楼将在迪拜修建,每一层都可作360度旋转,其旋转动力来自于79个水平风力涡轮机。意大利设计师大卫·费希尔为这款摩天大楼命名为“动态城堡”,它将是“世界上第一座运动中的大楼”。这座80层的高楼拥有可旋转的楼层,让大楼可以不断地变换外观形状。每层楼的屋顶上都安置了太阳能光电板,可以收集太阳能为住户提供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自给的生态目标。此外,摩天楼还配有声控风力发电机等多种环保装置。据透露,该大楼设计楼高420米,共有80层,将包含办公楼、豪华酒店和高级公寓,建造预算为7亿美元,整个大楼将于2010年完工。

2俄天然气工业公司新总部超隔热节能的奥赫塔大楼

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奥赫塔大楼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的新总部,这座大楼由罗麦庄马(RMJM)建筑设计公司完成,楼高达396米。通过两片玻璃“皮肤”制造一个环绕大楼主体的“心房”,使这座大楼具有超级隔热性,从而有效地节约了大楼制冷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但圣彼得堡建筑协会曾一度反对“在圣彼德堡文物古迹众多的中心地带建造一座近400米高的摩天大楼”,并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提出起诉,而现在圣彼得堡政府又因经济危机必须削减年度预算,使得这座大楼不得不延期竣工。

3马来西亚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光照的梅那拉一梅西加尼亚大楼

马来西亚梳邦再也市(SubangJaya)的这栋梅那拉一梅西加尼亚(Menara Mesiniaga)大楼同样也是一座绿色环保建筑,在设计上考虑到了马来西亚的气候,在屋面种植了大量的植物,从而减少了大楼的聚热性。根据朝阳方向加以精心设计,最大限度利用了自然通风,并提供了凉爽的富氧气流。此外,建筑设计师还为大楼的阴阳面设计了不同的采光方式——从东(热)向西,按一定间距从玻璃办公室立面安装遮阳板,有效地为建筑物遮阳。而在大楼南北冷面,设计师则采取无遮盖的玻璃墙窗户,以获得适量的日照。楼顶阳台还运用许多自动隔热系统,通过设备和空调装置降低能源损耗。

4曼彻斯特保险合作协会太阳能大楼充分利用太阳能

在不久的将来,太阳能有望成为破解高层住宅节能问题的最佳“法宝”,这座英国曼彻斯特保险合作协会的太阳能大楼就充分利用了天然环保的太阳能作为自给能量,采用7244面太阳能光伏板替代传统材料(如砖、玻璃等)。建成后外墙高达120m,成为欧洲最大的立式太阳能电池阵。每年将产生18万单位的可再生电力。该公司形象地估算说,这些电烧的水可用来泡900万杯茶。

5韩国首尔GW8nggyo自给自足绿色新城

位于韩国首尔南部35公里的“Gwanggyo”梦幻城市由荷兰MVRDV建筑事务所设计,是一座新概念自给自足的绿色城市,采用“小山梯田”一样的建筑模式,每个“小山”中都拥有住房和办公区域、广场和购物中心、博物馆和休闲区域。所有建筑的屋顶和平台还将串成一座生态公园,可改善城市中的区域气候和通风,还减少了对能源和水的使用量。每座“小山”周围被植被所环绕,各楼层之间的流通系统将会把水储存起来,用于日常的浇灌。预计可容纳77000人,完成发展设想到2011年。

6纽约赫斯特大厦多种环保特性集于一身

赫斯特大厦(Hearst Tower)目前已经成为纽约的绿色新地标,它是纽约第一座在启用时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黄金级别认证的写字楼。其环保特性在于:从建筑外壳到内部装修,全部采用百分之百可回收且无污染排放的材料;采用内墙最少化的设计,以增加自然光的利用;屋顶被设计成可收集雨水的结构;首层大堂主要依靠辐射石地板来调节冷热;大楼内采用智能化的节能电器(如电灯、电梯)等。

7莫斯科俄罗斯第一座环保大厦

篇5:小学传统文化教案7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马苏臣及其《棉花》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棉花》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棉花》的曲子,学唱。

篇6:初一传统文化教案15 中庸7

2010.12.21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继续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3.21章:

师:孔子认为最好与“中行”(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进行交往,如果不得已而求其次,必须与“狂狷”之士进行交往。

狂,课本注解为“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孔子又说“狂者进取”,那么有谁能举出“狂者”的例子?

生1:天龙八部中有个梦求复国的慕容复,尽管振兴燕国,在他人看来尽是痴人说梦,他的追求终为黄粱一梦,但其执着狂热,可谓一个不折不扣的“狂者”。

生2:我认为世界名著塞万提斯的《堂诘柯德》,其主人公堂诘柯德也算得上是一位“狂者”。他作为一个穷乡绅,以恢复灭亡了的骑士制度为已任,效法古代骑士,单枪匹马周游天下,行侠仗义,想打尽天下之不平„„透过他的顽强与执着,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狂者”。

生3:孔子曾在陈,发出过“吾党之小子狂简”感慨,由此看来孔门之士大多为狂士,他们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始终不改出道时的志向„„

师:各位都举得很好。狂者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行事积极进取,但都过了头。那么,狷者是怎样的人呢?有谁能根据对注释的理解,举出生活中的“狷者”呢? 生1:狷者,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我认为,孔子时代的隐者,当属狷者无疑。他们因不愿和污浊的社会同流,又无力改变社会现状,采取了洁身自好的态度,避世独立,以善其身。如荷蓧丈人、接舆、长沮、桀溺者等是也。

生2:我认为不食周黍而死的伯夷与叔齐也是狷者。孤竹君的这两个儿子认为周占商地,而耻食周粟,在首阳山靠采集野果充饥,不惜饿死以成全气节,也可算是狷者中孤介自守的典范。

师:说得好。伯夷与叔齐曾拦住周武王伐纣之师,骂他趁父丧出师,为不孝;臣弑君,为不忠。随之逃往首阳山,不食周黍,而以“采薇”为生,甚至不食“周薇”绝食而死!确实是不折不扣的狷者!其实,狷者与狂者一样,也有很多,如不愿为官以水洗耳的许由也是其一,不再赘述。

那么,孔子为什么说“必也狂狷乎!”该作何理解?

生:我认为,与狂者交往,可使人积极进取,与狷者交往,可使人守节自洁。终归比与看似颇有德行的乡原先生交往,强上千百倍。

师:狂者在处世上可谓“过”,而狷者在处世上可谓“不及”,君子若在修道进德时,若能不狂、不狷,这样离中庸不远了。板书:狂、狷[交往原则]

2、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12章,13.32章:

师:在理解13.32章之前,我们先来区分一下君子与小人,两者有何之别呢? 生(异口同声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见第八课《周而不比》2.14章)师:君子与小人为何有这样的区别?

生: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上),前者尚义,故能团结而不勾结;后者尚利,故为勾结却不团结。

师:在13.32章,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等同,小人混同而不和谐”。那么,“和”与“同”有何区别呢?

生:我认为君子是以义相处的,君子之间没利害关系的冲突,在“淡如水”的交往中,故能和谐;而小人以利相处,只是短时的混同,一旦有利益冲突,便会反目,故不可和谐。

师:“和”与“同”的区别,其实可譬之以五色相调、五味相和,五声相成。“同”则单调,只是一色一味一声之间,不与他色他味他声相调和,如此,视之无趣、食之无味,听之无谱。“和”则谐调,就是五色五味五声相谐和,别具佳色佳味佳声,如此,视之有趣、食之有味、听之有谱。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和而不同”作为处世为人原则,尽显中庸本色。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1.12章,也不难理解有子把“和为贵”视为“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和”足以显示出孔子中庸思想之高之大。师:有子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有子认为,不能单纯地为追求“和”而“和”,“和”还必须受到“礼”的节制。如毛竹有节,虽是一气相通,却是上下有别。好比君臣、父子、夫妇至为亲密,然双方必须有别,有所节限,如此方能相与成“和”。

师:由此看来“言和,必和顺于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

板书:和而不同[中和原则]

二、讨论:结合《论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师: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试结合已学课文的有关内容,来谈谈对孔子中庸思想的认识。

生1:我认为孔子对“文质的关系”(第六课12.8章)的看法,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孔子认“质”与“文”两者不可偏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过与不及”皆为不妥,只有“文质彬彬”,和谐搭配,才能成就君子。生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十一课11.22章),也是体现中庸思想的。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不及”),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中行”;仲由勇气过人(“过”),所以要压一压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可见,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

生3:“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第八课4.26章),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导。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与朋友交往过密,则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孔子认为交往不能太“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

生4:孔子的中庸思想,还体现在“以直报怨”上(第八课14.34章)。君子用正直来报复仇怨,“不因怨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不挟个人恩怨,不“以怨报怨”,也不持虚伪之德,不“以德报怨”:“不过也不及”,以“适中”来处事。

生5:我认为孔子“忠恕之道”(第五课5.12章、6.30章),也是体现中庸之道的。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忠恕之道,实为“致(达到)中和”。„„

师(总结):大家对孔子中庸的认识,可谓初“得其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需不断去体会、去运用。纵观孔子的一生,是践行中庸之道的一生,学生对他的评价是“温

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可见,孔子是一位据有中庸“至德”的圣人。

三、板书设计: 中庸之道

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好人、恶人

[是非原则]

无过、无不及

[适中原则] 无适、无莫

狂、狷

[交往原则]

和而不同

[中和原则]

四、布置作业: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五、教学后记:

篇7:7 文化创新 教学设计 教案

文学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许多民族和国家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国已有璀璨的诗歌艺术。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经》简介及《氓》一诗赏析)

提问:《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这首诗是一个弃妇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诗中充满了对负心丈夫的怨愤,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地同他一刀两断,表现了女主人公刚强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

提问:在那种时代,妇女轻易地被丈夫抛弃,是极个别的现象吗?说明了什么?

提示:诗中女主人公被丈夫氓抛弃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氓》

这首诗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提问:我们还学过哪些古代诗歌?

提示:如唐朝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甫,杜甫在继承了前人文学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把唐诗推向又一个高潮,被称为“诗史”、“诗圣”。

提问:杜甫的诗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思想,为什么?

提示:因为杜甫生活的时期恰逢安史之乱,亲身感受并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探究问题)

探究:从我国先秦时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提示:立足于实践基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其中,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多媒体课件展示)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而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就是“孝”。古人认为,“孝,德之本也”、“而德孝为先”。……如《二十四孝图》就搜集了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我们来看其中一个。

(多媒体课件展示“埋儿奉母”及探究)

问题1:对于郭巨的这种孝,你的看法如何?

提示:这是一种愚孝。

问题2: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与之相比有何不同?怎样体现了文化的创新?

提示:传统“孝”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天我们倡导的“孝”,不但继承了“孝”文化的精华,而且还注入了时代精神,把“孝”文化发扬光大。

(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内容)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教师针对课本第54页的探究,请学生举例。

(多媒体展示:快乐驿站)

进一步引出文化创新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就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进行文化创新的典范。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教师进行讲解。

探究:

1、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演奏的形式对演出效果有何影响?

2、结合这个例子,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做到文化创新?

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

(多媒体课件展示)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①海纳百川的胸怀

②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既竞争又合作

③保持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请看书第55页探究:这三个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提示:

观点一,完全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观点二,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外来文化和新文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观点三,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

(多媒体课件展示上述内容)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错误倾向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小结

篇8:7 文化创新 教学设计 教案

第7届世界草莓大会于2012年在北京昌平举办,首次走进亚洲,来到中国。大会的综合展示部分由国际草莓产业展、国际草莓风情展、草莓科普文化展、中国草莓科技展和草莓日光温室展5个部分组成。草莓科普文化展馆是一个融草莓技术、草莓景观、历史文化、科普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力图构建一个互动式的草莓体验场馆。展馆位于综合展示区的中心位置,由5个室内总面积约18 400m2的温室组成。展馆分为第一展厅:草莓大道展区;第二展厅:草莓天瀑展区;第三展厅:育苗工厂展区;第四展厅:科普文化展区和连廊等4个展厅。

2 科普文化展馆展示设计理念

世界草莓大会科普文化展的展示主题为“绿色科技、时尚互动、产业创新、合作发展”,科普文化展馆在设计理念上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并结合展馆自身特点,归纳出科普文化展的设计理念。

2.1 简洁直观的展示手段

农业展示设计的重点在于能否最直观的传达农业产品和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因此,在科普文化展馆的设计理念上,要求以简洁直观的设计手法贯穿始终,并能直观的体现出各个展厅的主题。展馆设计以大会目标、主题及特点为依据,客观展示农业展品的真实信息,诠释各展厅农业展品的核心价值,避免任何背离展品内容的设计倾向和手法,最终真实完整地展示农业展品的科技含量与培育成果。

2.2 红绿交融的展示构想

红色和绿色将作为科普文化展馆的两大主题。红色代表新鲜艳丽的草莓,绿色代表生态与农业。作为草莓大会的重要展馆,草莓和生态是本展馆在设计中需要融合贯通的两个关键要素,把这两个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也是做活、做好本展馆设计的关键之处。其设计重点在于能够使观众感受到“红”、“绿”交融的美妙,以及草莓作为生态水果之一所拥有的独特视觉展示手法。

2.3 色彩化的视觉引导

红、黄、绿、蓝作为主色调打造各展厅的主题色彩以及连廊连接各展厅入口的视觉映像。以不同颜色的飘带为载体,反映出各个展厅的所拥有的特质:红色飘带引导参观者走向第一展厅,代表热情,象征第一展厅作为首歌展厅热情洋溢的迎接四方来客;黄色的飘带引导参观者走向第二展厅,代表活泼,与第二展厅垂直变化的草莓天瀑给参观者带来的多变感受主题相符合;绿色的飘带引导参观者走向第三展厅,代表生机,象征第三展区作为育苗区所带来的生命与生机;蓝色的飘带引导参观者走向蔚蓝的第四展厅,代表希望,与第四展厅高科技和多媒体的主题符合,展厅内的各类多媒体电子展示了草莓未来的发展与人们对它的期望。

2.4 地域文化的融入

作为草莓大会的东道主,中国元素,尤其是北京地方的特色元素,将成为展馆设计必不可少的元素运用。长城、剪纸等既中国又国际化、符号化的图形语言和草莓元素共同营造出本展馆多元化的展示氛围。使来自世界各地的观者在欣赏草莓以及草莓文化的同时,能够体验北京特色的农业展会所带来的独特地域文化内涵。

2.5 生态展示的视觉震撼

视觉震撼是农业展会所需要获得的感官效果之一,通过生态化的视觉震撼效果,使观者能够留下非同凡响的第一印象。因此,在处理草莓展示手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多途径的生态展示效果,并考虑能否带给参观者前所未有视觉震撼。首先,大面积的草莓栽植手法将被运用,使用大面积鲜红色的原生态草莓植株采取不同的排列组合会获得较好的视觉冲击。其次,草莓的悬吊栽植技术使“草莓天瀑”的创意获得可能性,“草莓天瀑”通过大面积的草莓悬吊栽植使参观者能够走入草莓种植箱的下方,向上仰望“草莓天瀑”,获得非凡的视觉感受。

3 各展厅概念设计

3.1 连廊概念设计

连廊在整体以轴线进行对称布局,轴线从南向北延伸,从“大草莓”吉祥物开始,至“小草莓”指示牌结束,连廊中间设休憩区及展示牌。

在连廊的入口处,巨大的3.7m高吉祥物配以向上延展的草莓叶片灯箱旨在使游客一进连廊能够产生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图1所示。连廊的中段设计为休憩区,休憩区顶棚采用张拉膜结构,整体采用波浪状造型,给人轻灵通透之感。在休憩区的背面,设置了高低错落的十字型广告牌,体现现代感的同时,能够使游客获得更多的视觉角度阅读信息。在连廊的尾端,草莓形指示牌起到视觉引导的作用,指示离开展馆的方向,并且和入口处的草莓吉祥物景观相呼应,使整个连廊成为一体。

4个展厅的入口处理上,各门廊的正立面色彩以各自展厅的主色调基础。阿拉伯数字和汉字大写数字的运用体现草莓大会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门廊侧面醒目的数字能够达到视觉引导的作用(图1)。

3.2 草莓大道展区概念设计

草莓大道展区设置在本展馆的第一展厅,主要划分为草莓种植区、大门入口处、服务区、互动区以及休闲区等5个区域,并且使用象征“热情”的红色作为第一展厅的主色调。

展区入口以中国标志性符号——长城为载体,草莓大会标志以灯箱形式展现,整体造型微拱,如同一条巨大的绿带。大门中间入口前的广场上放置了大会标识,以4个景观柱为背景,标识上长城图形与大门长城造型相呼应,强调了大会主题,见图2。

展区入口后方为展厅的主要展示空间,宽阔的“草莓大道”两旁展示了层层叠叠不计其数的草莓植株,参观者在切身观察草莓种植的同时,可以在此充分体验草莓大道所带来的震撼效果,见图3。

3.3 草莓天瀑展区概念设计

草莓天瀑展区设置在本展馆的第二展厅,展区划分为百变天瀑、草莓天瀑、主入口处、次入口处、休闲广场、服务区和休憩区7个区域,展区入口为重点设计区域。

草莓天瀑展区使用代表着“活泼”的黄色作为第二展厅的主色调,与第二展厅的“百变天瀑”概念相吻合。百变天瀑展区内部使用悬吊机械把草莓种植箱悬吊至空中,观者穿行于草莓种植箱底下,红色的草莓果实如天瀑般垂吊在种植箱上,尤其壮观,可谓“草莓天瀑”,见图4。

草莓天瀑展区在入口设计上采用流线型,基础部分运用垂直绿化体现生态主题,入口中间嵌着圆环形中国青花瓷围绕大会会标,展现中国的瓷器文化。左右两端入口旁分别各排列三块中国剪纸屏段,并运用与草莓色彩相同的红色,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抽象为特定的元素进行运用,见图5。

第二展厅次入口的概念设计中,使用挂绳遮挡住展厅内悬挂的草莓,使观展者不能第一时间看见悬挂的草莓,营造神秘感。顶面垂置了大小不一的圆形吊顶,强调了入口所在。与此同时,为了与整个展厅的风格相符,也为了体现大会绿色的主题,休憩区的座椅设置了原生态的防腐木座椅,表达了以人为本和亲切自然的设计理念。

3.4 组培与育苗技术展区概念设计

组培与育苗技术展区设置在第三展厅,绿色象征着新生、希望,和展区内新生的幼苗相符,作为展区的主色调。

展厅划分为种苗培育区、组培展示区和主入口处3个区域。育苗展区强调其科普性与科技感。因此,入口处以大屏幕投影的方式展示草莓育苗知识视频,让游客能够在参观前对草莓培育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由于是育苗展区对卫生要求的特殊性,展区内育苗空间和参观空间使用玻璃护栏隔离。进行组培及育苗的工作人员进入育苗空间之前需要消毒,以免带入细菌伤害幼苗,因此在入口两边设置了消毒间。第三展厅入口区顶上同样垂置了主色调彩带,与前几个展区统一,形成整体。展厅内,在参观道路两边设置了以绿色为底色的大会旗帜阻板,阻挡游人进入育苗区,既能美观,又能引导游人游览,如图6所示。育苗空间内部则以简约直线条排列方式种植草莓,游客能够直观的观察新生草莓嫩芽姿态以及的高科技化的草莓培育过程。

4 结语

第7届世界草莓大会科普文化展馆展示概念设计既注重农业展品的生态化展示,又以现代多变的展示手段展现出最新的草莓科技以及丰厚的草莓文化。展馆设计在空间、生态、文化和种植技术展示等方面,均在努力的进行探索,并致力于显示草莓作为生态农业展品的特殊展示手段和体现现代农业展示空间的特有魅力。

参考文献

[1]韩斌.绿色景观与展示设计[J].装饰,2000(6):144~145.

篇9:文化创新设计探析

关键词:文化内因 发展层次 文化创新 地域性 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80—02

(一)背景与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朝着工业化和量产化的方向不断前进,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在这样现代化的洪流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在短时间内被外来文化大面积冲击一一在机械、理性、崭新的量产设计中,以传统手工技艺为导向的作坊式经营模式基本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以地方特产和区域市场为主的地方轻工业由于受到发达地区密集型制造业的冲击已经基本被摧毁,中国传统的“旧”设计被民众慢慢质疑、放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对国外优秀设计的照搬成为了普遍现象,而“中国设计精神”则逐渐被搁浅了。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多元化竞争激烈的当下,文化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而文化创新设计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形式,被各业界重新定义与思考。但短时间内,在充斥着外来文化的大环境中,面对我们的设计精神断层,要对数千年的文化进行整理和继承,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基于需求,急于投放市场,找不到任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粗糙设计,使消费者对于文化创新设计失去信心;重点体现在近年来的旅游纪念品市场,无设计、无品牌的相似的旅游纪念品充斥各个旅游景点,导致游客消费掉新鲜感后,对地区文化没有任何沉淀,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起到正面的传播作用,等等问题;在文化创新设计方面,日本设计作为亚洲文化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已基本发展成熟,以其独特的气质在世界设计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参考。

(二)定义“文化创新”

现代与传统,处于两个相对矛盾的范畴;而文化创新,则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三)文化内因与设计的关系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提倡发扬中国的传统,“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注入当代设计中”也时常出现在各大品牌设计论坛的话题中,但传统文化元素究竟是应该如何恰如其分地体现到具体设计中呢?

在《我的古典》—文中,田中一光曾经阐述过,不管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中,还是纽约现代都市中,他接收到的信息都会被血液中日式的“花鸟风月”的因子所影响,他拍出来的照片或者设计出的作品很容易被打上“日本设计师”的标签,大概是因为“那深深栖息在身体某处的灵魂”,即文化内因。黑川雅之也曾结合自身的经验讲到:“一些日本设计师,他们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记挂,所以才可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这样一种文化特质。我们刚开始去学习别人的作品,去看别人的著作,同时就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这样的一种观点和视角下,我们看待周围的人群和社会才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设计评论家厄尔认为,日本设计可以总结为两大类,即:1、色彩丰富的、装饰的、华贵的、创造性的;2、单色的、直线的、修饰的、单纯与俭朴的。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绪和美学观念,自始至终渗透着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深植于日本设计师审美与思维方式中的文化内因一一日本的美学传统,重视细节,重视自然,讲究简单、朴素,讲究美学精神含义,这些构成了日本设计的精神支柱。日本的现代设计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其现代的设计以特有的民族性格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设计界取得一席之地,在现代高科技工业冲击中,其“古典”系统依然在无意识地运作着,传统文化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作为精神支柱植根于日本现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成为别国无法取代的重大特征。

而这种文化内因,并不是刻意去建立起的一种想法或者观点,而是在自己的自然而然的奋斗和实践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意识。黑川雅之说,在中国很多地区会体现一种“刻意性”,比如刻意追求自我隐忍和刻意追求中国元素,“其实并不需要这样的刻意,因为作为中国人,你的想法、你的行为,本身就是中国元素。”所以,我们的文化内因早就已经存在在我们的审美与思维当中,不需要刻意去追求,沉下心去做优秀设计,中国味道就会慢慢渗透出来,这样的设计就是“中国设计”。

(四)文化创新的发晨层次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会有诸多相似之处;而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问题上,日本确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工业产品技术、设计师等方面,日本对待传统文化,是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以及功能上来考虑,而不仅局限于形式,经过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集体主义工作方式到二十一世纪初对设计个性化的标榜周本成功完成了从对形式的模仿到注重对“日本”精神的塑造的转化:总结起来可以发现,外来文化对日本本土设计文化的影响的层次是三步渐进式的:模仿、转化、成熟的“日本设计制造”。

二战结束后,西方工业产品刚刚进入日本的时候,日本人从技术到造型对其进行完全的照搬和模仿;那段时间,日本设计师将欧洲几乎所有的产品的功能和造型都拿到了日本,日本人似乎失去了自我;但事实上,这种模仿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因为日本政府非常警惕日本民族性的丧失,害怕这种西方化逐渐发展到精神领域,所以再三强调“和魂洋才”,只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产业部门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逐渐地,日本设计师开始尝试在欧美设计的外型上加入日本化的元素,虽然这被看做是嫁接行为,但是通过几十年时间的努力探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的廉价劣质的“日本制造”终于转变为“优秀的产品”。通过自觉的反思,设计师将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思考逐渐反映到他们物质层面的再创作,使产品中更多的包含了日本的民族气质;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针对日本普遍的过剩消费等社会现象,日本设计再次发力,将日本文化中“直线、单纯、简朴”的基因灌输到“合适就好、资源循环再利用”等新生活理念的设计中,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新一代优秀日本设计中承载了时代对日本文化的诠释,使得全球化趋势下的日本产品还可以鲜明的标有“日本制造”的文化标签。

nlc202309040926

这三个层次的变化与文化结构的三个层面恰好是契合的,外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经过日本民族特有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方式,使其转变为日本特有的文化。日本设计经历过的这三个层次的变化,也正是中国设计正在经历的,需要承认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落后的可能不仅仅是产品设计的实体,还包括设计思想、设计研究以及与设计生产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的各个层面。意识到落后才有可能赶上和超越,我们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对外来文化物质层面的简单模仿的第一阶段,到90年代时期去尝试以我们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方式将外来的优秀文化融入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第二阶段,我们已经走了很远一一政治方面我们有“中国特色”的旗帜的指引;经济方面,企业的生产模式也从开始的“OEM”、“ODM”到现在的“OBM”和“OSM”的各种转型尝试:社会方面,各大高校也从很早之前开始大力开展文化创新相关的课题、课程、工作坊和夏令营,一边整理保护我们丰富珍贵的地区传统文化,一边将设计研究作为高端平台服务于地区产品而结构的改变,并输出相关文化创新人才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中……虽然慢速,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坚定探索的脚步。

相信几十年后,回头再看,“中国设计”在全球化进程中,在经历过艰辛的相遇、错误的尝试,还有各种奇怪的体验之后,最后达到了“融合自在”的第三阶段;而且我认为,正如《与设计向前行》一书中说的那样:相比较并没有接触到很多东方文化碰撞的西方人,体验过这种复合型冲击的我们,在文化上应该会更先进些!

(五)以地域为单位的传统文化创新

说到传统文化,首先想到的中国主流传统文化,应该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礼仪文化,对理想设计我们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敦厚稳重,端庄气派”的感觉,这算是一种正统的设计风格;“潇洒飘逸,含蓄优雅”的气质,则属于文人雅士的品位;最后是“纯朴古拙”的味道,这种返璞归真的设计可以感觉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真谛,这三种设计风格,都是中国主流传统文化表现出的不同形态。但除了主流传统文化之外,我们还有丰富、有趣、鲜明的地域文化。

中国疆土有960万平方公里,其上居住着56个民族,由于自然环境和演变历史的不同,不同地域有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不同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艺术色彩。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中发展至今的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也一直在交流、创新、融合中;学习和吸收其他地域、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各自的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在各种“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交叉冲击之后,发展成为现如今的文化形态,成为中国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从来不缺乏外来文化冲击下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发展的经验,多民族形态下的广袤而丰富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继承并创新的经验教科书。当然,如上文所说,由于短时间内受到了与我们本土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的西方外来文化的大面积强烈冲击,使得各地域文化在文化创新方面都处在一个同样的起点上,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在世界统一化的洪流中,设计师们不仅要考虑我们的主流传统文化的情感追求,还需要关注我们我们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大胆创新,使丰富的地域文化不被湮没到统一化中,而是能够逆流而上繁荣发展成为被世界欣赏、被众人追逐消费的新文化。

基于地域文化的设计战略,即运用地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为人们展示未来世界的可能性,使其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途径。在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基础上,将传统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科技含量的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传统文化要素向数字化文化内容的创新和转型,实现传统文化产业从选材、创意、设计、生产和输出、传播的现代文化产业链整合。以地域为单位,以人为根基,以产业为引领,实现文化资本和产业的相互融合,然后激发文化的活力。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各地域文化和文化产品的发展现状,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来进行产业创新发展,从而达到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六)结论

在多元化竞争激烈的当下,文化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继承、创新和发展。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历久弥新;而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的多样性同等重要,是社会与大自然和谐相生发展的基本条件。正处于外来文化冲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半个世纪前同时期的日本单民族文化,我们的现状显然更为复杂。地域文化的设计战略应该更为适合我们广袤地域多民族的国情,即,在追求统一的主流传统文化的情感追求的同时,将传统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去,逐步实现传统文化产业从选材、创意、设计、生产和输出、传播的现代文化产业链整合,在保持统一性的基础上,将我们的文化多样性更好的继承下去。在传统文化整合创新的道路上,虽然发展方式略有不同,但我们的发展层次与日本应该是一致的,在探索、融合文化隔阂的时候难免有各种挫折和痛苦,但在与外来文化碰撞中会产生新的、更有活力的文化形态;然后,在实践中慢慢地成长,逐渐成长为“融合自在”的健康的文化生态。

篇10:7 文化创新 教学设计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和组成部分

2、了解澳门的历史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3、掌握澳门的主要经济支柱以及发展变化的特征。

4、读图分析澳门地图的变化及原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澳门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澳门的文化特色,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对澳门文化的探讨,启发学生结合澳门的文化特色,对澳门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提出设想,并能结合自己提出的设想。从而进行地理思维训练及现代发展观的教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澳门特色文化的深层理解,使学生逐步树立城市的发展要发挥本地特色,坚持走独特的道路,才能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才能保持经久不衰的活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初二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识图能力、简单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澳门的知识很感兴趣,虽然学生通过其他媒体对澳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是还不够系统。在本节中根据初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识图能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澳门的地理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关于澳门的经济特点及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有困难。学生喜欢识图掌握地理知识,尤其是对图文并茂的形式,学生更感兴趣。备课时要考虑学生层次上的差异,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练习题和作业的布置也要分层次,使每个学生上完一节课都有所收获,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二学生都是00后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有一定的爱国激情,无论是对汶川地震的灾区捐赠,还是奥运会的国旗升起,都能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抓住这一特点,把握课堂的教学内容,从澳门的回归,到“一国两制”的实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习热情,增强爱国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澳门的经济特征。

难点:理解澳门未来经济发展必须向文化之城、艺术之城、会展之城的方向发展。

四、教学准备: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自制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欣赏或齐唱《澳门岁月》主题歌:“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首充满深情的歌曲,唱出了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儿子的心声。由此引出澳门的历史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澳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秦属南海郡;汉属番昌县;隋属南海县;唐属东范县;南宋末始有汉人定居,渐成渔村,属香山县至清代。1535年由明朝地方官府辟为外贸港口。)

(二)新课讲解 【预习提示】

1.你知道澳门的地理位置吗? 2.澳门由哪些部分组成? 3.澳门有哪些支柱产业?近些年来有什么变化? 4.你知道哪些澳门的旅游景点?

一、地理概况

1.查找澳门的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位于_____口西南,背靠___________。(2)组成:_________、氹仔岛和_____岛。

2.读图、描图、填图:(显示《香港和澳门地图》,)

(1)在图中,让学生在图中标注澳门半岛、路环岛和氹仔岛。(2)在图中适当位置标注广东省和珠江口。3.规律总结: 香港和澳门都临_____口,香港在___侧,澳门在___侧,香港和 澳门都邻内地的经济特区,香港邻_____,澳门邻_____。[板书]:

一、澳门的概况

1、位置:中国大陆的东南端,珠江口西侧,毗邻珠海市。

2、组成: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

3、面积:25.4平方千米

4、人口:43.8万人

人口密度:17244人/平方千米

提问:通过计算澳门的人口密度,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合作探究: 结合“澳门陆地面积的扩展”图,回答相关问题。

(1)30年来,澳门的范围有何变化? 答案:逐渐扩大。

(2)澳门范围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通过填海造地。(3)为什么澳门的面积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答案:澳门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填海造地可扩大土地面积。

二、“海上花园”

1.查找澳门的气候类型:___________气候。

2.查找澳门的支柱产业:_______、旅游业、工业、房地产业以及服务业。3.合作探究:(1)澳门为什么被称为“海上花园”? 答案:澳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受纬度和海洋影响,冬季不冷,夏季不太热,气候宜人,终年绿树繁花, 被称为“海上花园”。

(2)澳门有哪些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答案:著名旅游景点如大三巴牌坊、“唐城”、澳门妈祖阁等。澳门气候宜人,环境幽雅,景色秀丽,长期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特殊的经济支柱都吸引了世界众多的游客。

(三)小结

澳门未来经济发展应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寻找自己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包括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风情特色、旅游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体育竞技特色等。只有突出特色,才能有所突破,在全球竞争中,研究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所带来的新的文化消费走势,研究在文化产品中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民族文化精神,研发新的文化产品,不断把澳门演进成不单是一个赌城,而且还是一个文化之城、艺术之城、会展之城,把澳门经济逐渐从博彩旅游为支柱向以文化会展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过渡。

(四)例题

1.下列有关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A.澳门与深圳相邻 B.澳门是人多地狭的地区 C.澳门旅游业比较落后 D.澳门全部位于海上

2.关于澳门的说法,正确的是()A.澳门的工业以生产重工业产品为主 B.澳门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岛屿上

C.澳门的商业发达,商业收入成为主要经济来源

D.澳门旅游业发达,旅游业收入和博彩业收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下列不属于澳门支柱产业的是()A.工业 B.博彩业 C.旅游业 D.农业

4.澳门特别行政区财政局公布,2013年1~7月公共收入累计865.5亿元,比2012年同期上升超过20%。其中,某产业税收近713亿元,占整体公共收入的82%。你知道该产业是什么吗()A.服装 B.博彩 C.旅游 D.电子 5.下列说法属于澳门的是()A.购物天堂 B.海上花园 C.自由港 D.东方之珠

参考答案:1.【解析】选B。本题考查澳门的基本特点。澳门地区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香港与深圳相邻,澳门与珠海相邻;澳门旅游业很发达;澳门由澳门半岛与祖国大陆相连。

2.【解析】选D。本题考查澳门的相关知识。澳门旅游业发达,旅游业和博彩业是重要支柱产业。

3.【解析】选D。本题考查澳门的支柱产业。澳门人多地狭,平原较小,不利于农业发展。

4.【解析】选B。本题考查澳门的主导产业。澳门最主要的经济支柱是博彩业,其为澳门提供了最大的税收。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香港有“购物天堂”“自由港”“东方之珠”之称;澳门因环境幽雅,终年绿树繁花,有“海上花园”之称。

(四)练习

读澳门图,完成下列要求。

(1)澳门的三个组成部分: A ,B ,C。(2)澳门北邻的内地经济特区是。(3)澳门位于 的西侧。

(4)试写出澳门的三大旅游景点和五大经济支柱。

【解析】本题利用澳门图考查澳门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第(1)题,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组成。第(2)题,澳门北邻珠海经济特区。第(3)题,澳门位于珠江口西侧。第(4)题,澳门的旅游景点较多,如大三巴牌坊、“唐城”、澳门妈祖阁等;经济支柱如博彩业、旅游业、工业、房地产业以及服务业等。

答案:(1)澳门半岛 氹仔岛 路环岛(2)珠海(3)珠江口

(4)大三巴牌坊、“唐城”、澳门妈祖阁;博彩业、旅游业、工业、房地产业以及服务业。

(五)拓展

【拓展】澳门妈祖阁

妈阁庙位于澳门,是澳门三大古刹(妈阁庙、观音堂、莲峰庙)中历史最悠久的,已有逾500年历史。妈阁庙原称妈祖阁,俗称天后庙。整座庙宇包括石殿、大殿、弘仁殿和观音阁4座主要建筑。1874年、1875年,妈阁庙先后两次遭受火灾,由居民集资,于1875年开始重修,至1877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样子。

(六)总结

1.我被葡萄牙侵占,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的怀抱。我是_______________。

2.我是经济特区,我与澳门为邻。我是_____。3.我是澳门最主要的经济支柱。我是_______。

4.由于澳门环境幽雅,景色秀丽,所以我成为了澳门的美称。我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1.澳门特别行政区;2.珠海;3.博彩业;4.海上花园。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

1、位置: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长城以北 位置:位于珠江口西南,背靠珠江三角洲 范围: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组成

2、“海上花园”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篇11:文化创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3)知道文化创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2)通过比较鲁迅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2)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五、教学内容及流程 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的简单描述,说出自己喜欢电影的名称《哈利波特》 教师归纳:《哈》不仅深受外国青少年的喜欢,也成为中国青少年的最爱。

CCTV每年的暑假寒假都会播放《西游记》,可以说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一部电视剧,其中的重要人物孙悟空更是深入人心。但是,现在很多中国的小朋友却说:“我不要孙悟空,我要哈利波特”。我们可以做一下比较,从吴承恩写《西游记》算起,孙悟空已经有400多岁了,而哈利波特只有几年的时间。那么,为什么如此高龄的孙悟空却没有哈利波特招人喜爱呢?原因很简单,《西游记》每年都会播,很多人看了几遍之后就很熟悉其中的故事情节了,看多了就没有新鲜感了,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再好的食物吃多了也会腻的,所以,孙悟空斗不过哈利波特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注:这里把《西游记》与《哈利波特》做比较,并不是否认《西游记》的经典)学生活动:通过教师的分析,得出结论:文化要发展就必须有所创新。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必要性)(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社会实践在不断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文化也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创新。

学生活动:阅读49页“相关链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教师归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很多文化形式在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歌曲,歌曲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一首歌曲往往都会让人们回忆起过去的岁月。1999年春节晚会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歌曲莫非《走进新时代》,这首歌里其中有三句歌词,又分别介绍了另外两首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东方红》歌颂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的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我

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小平,歌颂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而这首《走进新时代》则歌颂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2)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任何事物为了更好地发展,都要求自身必须不断创新。

举例:中国共产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文化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及时赋予文化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使其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与活力。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学生活动:阅读49页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归纳:文化不是人脑凭空想象的,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举例:《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

▲情景导入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创作则是首次把动物和人结合起来,强调了以人为本、人与动物、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创作思路上是全新的。(课件展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图片

提出问题

1、福娃的创作来源于哪里?

2、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设计思路:这个例子是学生所熟悉的,就能够很快地明白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影响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

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举例:三次科技革命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

(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两者就是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学生活动:阅读50页关于柳公权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

举例:四大徽班进京以后,与昆曲、秦腔等其他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合,并在艺术形式方面大胆尝试,最后衍变成为京剧,京剧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剧种,也是我国的国粹。

从四大徽班进京到京剧的产生,就说明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学生活动:思考为什么我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可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角度去思考。

教师归纳:可见,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学生活动: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吗?

教师归纳:不能认为文化创新的主体是文化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活动是文化创新。但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则是社会实践,而人民群众从来都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只是对人民群众分散、零碎的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或者是直接依据群众提供的比较系统的经验进行整理和加工,从而使文化得以保存、流传并发扬光大。

举例: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成为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诞生在云南的又一经典力作。《云南映象》是一台融传统和现代一体的舞台新作,将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为了创作《云南映象》,她用一年时间在云南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再从其中将精彩的动作浓缩在歌舞中。

2.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学生活动:自学51页第二段,了解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六、板书设计: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2)文化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上一篇:记叙文专题阅读(亲情篇)下一篇:首办首问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