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2024-05-07

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通用6篇)

篇1: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来源:360期刊网更新时间:2010-5-20点击数:11

4【摘 要】本文针对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现状, 从机制、煤炭技术、生产规模、科技人才和国内环境分析了山西煤炭产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并结合煤炭产业的特点以及山西煤炭产业基本情况, 提出了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 山西煤炭产业 对策

山西能源 工业 投资、建设快速 发展 ,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各种能源产品的生产、外销大幅猛增,强势体现了山西在我国中的能源生产大省和调出大省的地位。全省能源工业 经济 效益全面提升,资产结构趋于合理。但在新的形势下,面对世界及国内能源形势和全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特别是中部崛起的大好时机。如何能在处理好 历史 积淀问题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山西经济的快速崛起做出更大贡献。1 煤炭产业竞争力及山西煤炭产业缺乏竞争力的表现

根据煤炭产业的特性和产业竞争力的一般定义,煤炭产业竞争力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煤炭产业在拥有有限的煤炭资源和持续、稳定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生产或提供更好的煤炭产品(包括服务),实现规模经济和持续谋取利润的综合能力[1]。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十多个主要产煤国家中大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更是如此。但在煤炭生产效率、采煤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仍然十分落后。山西煤炭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与机制因素

在山西除去山西焦煤集团等几个大型煤炭 企业 外,当前大多数煤炭企业并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也未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产权不够清晰,权责不够明确,政企分开进程缓慢,大大束缚了国有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发挥。

(2)煤炭技术因素

山西煤炭产业仍然是一个以粗放式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我国煤炭产业在煤炭开采、煤炭质量提高、煤炭深加工和煤矿机械制造技术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十分落

后,资料显示,科技进步对我国煤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左右,而国外己达到70%~80%。目前,山西乃至全国洁净煤加工制造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原国家计委、科委、经贸委等联合制定了一些净煤技术的发展规划,它包括4大领域、14个方面的技术。可见,目前正是发展洁净煤技术的大好机,山西煤炭企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发展自己的心技术,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山西煤炭企业的生产规模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的组建,就是原西山矿务局、忻州矿务局、汾西矿务局三大焦煤生产企业在经历了煤炭市场的严峻考验后,着眼于企业做大做强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而做出的决策。

(4)科技人才因素。

煤炭企业每年招聘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和自己内部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培训的人才也不少,但往往不能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尤其是高层次专业人才或是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没有能及时安排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让其施展才华,人不能尽其才,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这种低效率的使用致使人才资源隐性流失。加入WTO后,我国煤炭产业与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解和掌握跨国经营 规律 的高级管理和知识创新型人才,谁就拥有国际竞争优势。我国煤炭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人才本来就十分匾乏,现行的国有煤炭企业高级管理者选用的政府任命制,又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范围。

(5)国内环境因素

我国市场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并未形成[2]。主要表现在:①国内市场垄断与过度竞争并存,产业间不正当竞争严重存在;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煤炭企业剩余人员分流困难;③法制建设有待完善,政府干预过多,缺乏平等竞争的经济运行环境。2 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长期以来山西省煤炭产业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煤炭产业结构失调、资源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产业运行机制不合理、产业政策缺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山西煤炭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能源产业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这要求山西省必须提高自己煤炭产业竞争力。

提高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本省本行业特点,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协调推进,笔者认为,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入

手来解决提高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问题:

2.1 实施科技创新,突出主业能力

山西煤炭企业应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推广应用先进的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和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加强煤尘、瓦斯的防治技术研究,加快对洁净煤技术和煤炭液化、气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实施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煤的焦化、液化、气化、洁净化),延长企业的价值链,增加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

(1)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按照国家级技术中心体系建设的要求,重整现有企业技术中心架构,高度重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产、学、研之间资源的联动,实现 科学 技术成果化、产业化。

(2)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保证重点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重视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煤炭生产主导技术、产业升级技术为突破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3]。

2.2 进行制度创新,增强企业活力

山西煤炭企业应加快完善 现代 企业制度和企业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行为,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加强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组织构架,使企业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机体,更好地适应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

(1)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产权激励的关键。因此,要建立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机制,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知识产权 法律 ,加强和完善专利制度。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在激励机制。在收入分配制度上,采取技术创新人员的收入与创新成果挂钩的分配形式。在企业产权制度上,承认和保护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权,允许创新者以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入股。

(2)实行公平、科学的税收制度。山西煤炭企业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别,人为地制造了不平等的竞争条件,使得大量小煤矿得以生存,非常不利于煤炭产业的有序发展。表现在资源税征收上有: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对各类煤矿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标准,征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二是税收政策不科学。现行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是根据煤矿对外销售量按吨煤征收的。煤矿虽有开采权,但在在实际开采过程中的所有者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忽视了煤炭资源开采回收率,人为地降低了资源的价值,建议国家应按资源总量收取“地租”,实行差别税率。

(3)吸引优秀人才,激发员工潜能[4]。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吸引住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煤炭企业塑造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和实力。煤炭企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行业的自身特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思想比较严重,甚至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也是如此,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的工资和奖金差别较小,激励形式单一,这显然不利于激励公司的高管人员。

(4)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选拔机制。招聘工作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一方面,招聘工作直接关系到组织中人力资源的形成;另一方面,招聘和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其他工作的基础。怎样选择录用,选拔什么样的人才,这是 企业 持续 发展 的关键。因此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要树立人才就是效益的观念。第二,大胆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第三,讲究合理的人才结构。第四,杜绝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

2.3 培育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

煤炭企业工人平均素质较其它行业偏低,这显然不利于知识 经济 时代的要求,也不利于煤炭企业的竞争和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煤炭企业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塑造完美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直接影响着员工的信念和行为,对企业职工起着整合、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等作用。实行有效的文化整合,可以培育和塑造“企业人”的文化特质,使其都受到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组织目标实现的积极的文化熏陶。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配合,在企业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后就要选择相应的企业文化类型。

2.4 合理兼并重组,实现规模经济,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山西省是国内最大的焦煤基地,焦煤资源探明储量1400亿吨,占全国的57%,2004年全省焦炭产量6805万吨,副产品焦炉煤气约150亿立方米、粗苯70万吨、煤焦油约300万吨,这些丰富的副产品为生产尿素、甲醇和苯加工、煤焦油深加工提供了原料。山西绝大多数煤炭企业的产量都较低,不能形成规模经济,竞争能力相对较强的煤炭企业在当前效益较好的时候,应该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实施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优化组合,全面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根据矿山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通过发展与煤炭产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分散经营风险,当前,煤炭市场形势良好,煤炭企业财力相对充裕,大型煤炭企业要尽快制定多元化产业转型战略,以煤炭产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稳步转移,逐步替代,最终实现由

地下向地面、由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由初级加工向深精加工转变,实现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语

山西的煤炭产业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的,但其中的不利因素影响较大,使得整个煤炭产业无论是和国内其他省煤炭产业相比还是和西方主要产煤国的煤炭产业相比,竞争力显得不足,尤其是由于产业壁垒、开采技术和加工技术方面的原因导致竞争力较弱,因此,需要山西省政府制定相应地产业政策构筑较高的进入壁垒和降低退出壁垒,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开采和加工技术,提高回采率,降低事故率,以进一步提高山西煤炭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 文献

[1]李正中,韩智勇.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及内涵.经济理论及管理

[J],2001,(7)

:54-55.[2] Prahalad C.K,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79-91.[3]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 严民杰.提升 中国 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探讨[J].中国矿业,2007(10):1-3.

篇2: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山西是能源大省,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加重,产业结构的单一,特别是能源资源的枯竭,山西必将会寻求更多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也将会为山西的发展创造出一条新路。

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目前仅登记在册的大小煤矿就有3420个。其中,大型国有骨干煤炭企业有十多家,年产量2.5亿吨以上,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70-80%,煤炭洗选比重达到90%以上,其余为地方中小煤矿和乡镇煤矿,产量约占全省的一半,煤炭资源回采率和平均生产规模明显偏低,煤矿安全事故主要就发生在这些中小矿,煤炭工业“多、小、散、乱”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观。产业集中度低、资源利用率低、增长方式粗放、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等问题,对山西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当前,煤矿产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也离不开煤矿的存在,因此,合理开发煤矿资源获取可持续发展是山西的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金融危机就给了山西这样的机会。

全球金融危机虽然给山西能源市场带来一定冲击,但也为山西能源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机遇,借能源需求低迷之机调整能源产业结构,解决在经济高速发展、能源供应紧张时期无法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山西煤炭工业结构趋于优化,晋电外输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成为大势所趋,煤层气,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迎来发展契机。

按照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总体部属和实施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山西能源工业迎来一个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期。山西省积极推动能源产业集团化、清洁化、多元化、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节能降耗,促进山西能源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当然,这些是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变,对于将要枯竭的煤炭资源而言,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促进其改变与可持续发展。在山西省的十二五报告中提到:以构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大省;力争到2020年,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全国重要能源基地战略地位全面提升。同时,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现在,山西在地方已经开始推行收购中小型煤矿的措施,这样做,可以把优质的煤矿资源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避免乱伐乱采的现象的出现,而且,这样的做法,可以确保有一批大型的国有企业的诞生,山西省已经想好了未来煤矿领域的发展目标:大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10个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10个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2010年,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2.4亿吨。大企业发展:促进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路等多元化发展,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根据国际经验调整产业,主要有以下两点:1,生产趋向集中化、大型化。生产趋向集中化,带来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生产效率逐渐提高,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市场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导致煤炭企业大型化。

2、煤炭资源利用趋向综合化。由于经营范围和规模经济的形成,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煤路港航一体化、煤炭的深加工、煤炭的综合利用等联合生产经营,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已成为国际化大型能源企业的发展趋势。

山西未来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煤炭资源,所以目前,山西正抓住国家将山西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确定了20户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4个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其中太钢、潞安、丰喜和安泰等4家企业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未来几年,山西省将加快推进太原都市圈和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建设,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目前,“百镇工程建设”已启动,今年将对21个示范镇进行集中扶持,为全省小城镇建设树立样板,发挥其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推进市域城镇化。

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山西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山西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所以山西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也是山西实现绿色转型的新道路,而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也将是山西省对于自己未来的目标与定位。以下几点是个人对于山西未来的一些想法与总结:

1,创新金融体制,加快推进区域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强大金融支撑。,2,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县级文化设施工程,实施文化惠民建设工程,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如大遗址保护开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3,推进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办学活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4,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

篇3: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迈克尔·波特横跨企业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两个领域, 他融合两个领域写的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从企业层次、产业层次和国家层次对竞争进行了分析。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 波特提出了著名的波特钻石模型。该模型认为, 一个地区产业的竞争优势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及结构和竞争对象、机会、政府等六要素的综合表现。 (图1)

二、由钻石体系看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

(一) 生产要素

1、理论部分。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成: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五大类。波特又把这些生产要素按等级分类, 第一种分类方式是划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第二种分类方式是划分为普通生产要素和特殊生产要素。其中, 高级生产要素和特殊生产要素对产业强大而持久的竞争力提供决定性作用, 它们的可获得性与专业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

2、山西煤炭产业实际情况。自然资源:煤炭产业离不开煤炭资源。全省煤炭资源总量6, 652.02亿吨, 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1.9%。人力资源:煤炭行业已面临人才严重短缺和断档现象, 尤其缺乏从事井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基础设施:山西省位于华北西部, 在全国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中承东启西。随着大秦线、侯月线以及配套的兖石线复线改造、邯长线与邯济线的贯通、京九线的运营, 山西煤炭铁路外运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产业竞争力生产要素中关键要素之一,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山西煤炭产业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二) 需求条件

1、理论部分。需求条件指的是区域内的需求, 即国内需求市场, 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第二个关键因素, 也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根据竞争优势理论, 本国市场要能产生国家竞争优势, 必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 需求的结构、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及预期型需求; (2) 需求的规模和成长模式。“在竞争优势中, 国内市场需求的成长率和市场需求的规模, 是一体两面”; (3) 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将本国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国际市场, 将国内需求转移至外国客户, 也对该国提升国际竞争优势有所帮助。

2、山西煤炭产业的需求条件。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和综合国情决定了煤炭在国内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据《国际能源展望2003版》预测, 在2025年之前, 煤炭在发展中的亚洲国家燃料市场中将继续是主要燃料。在亚洲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 能源消费量预计将大幅增长, 预计世界煤炭消费量到2025年将达到75亿吨。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预测, 2010~202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4。据此, 能源消费增长速度2010~2020年约为3%。2010年国内煤炭需求量约为2, 414亿吨, 2020年国内煤炭需求量约为2, 914亿吨。主要耗煤部门预测, 全国煤炭消费量2010年约为25亿吨、2020年约为29亿吨。到2010年, 山西煤炭供应能力的缺口将是2.49亿吨/年, 到2015年缺口将达3.4亿吨/年。

(三) 相关产业与支柱产业

1、理论部分。国内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 某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游产业及相关辅助产业与该国能否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着密切联系。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种关系形成相关产业在技术、流程、服务等各方面的竞争力, 即波特提出的“提升效应”, 从而有助于相关产业取得国际竞争的优势地位。

2、山西煤炭产业的相关产业。煤炭产业竞争力还受到与煤炭产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煤矿机械装备企业和产业:煤机产品专业性强, 其发展受控于煤矿的发展。山西煤机企业通过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用高新技术改造企业, 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 坚持与煤矿、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行有效联合, 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煤炭运输行业:是煤炭产业重要的辅助产业。在我国, 煤炭运输主要集中在铁路, 煤炭运输的费用普遍比较高, 究其原因在于长期计划经济所建设的煤矿铁路是孤立分散的, 不能直接面向铁路运输市场, 一旦矿井的煤炭资源枯竭, 其使用价值也就丧失了;煤矿铁路自身效益低下;由于煤矿和矿区铁路不能直接进入流通领域, 自身利润大量流失到运输环节, 致使大量煤矿企业亏损。电力:电力行业是煤炭消费的第一大户。发达国家用于发电的煤炭一般都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0%以上, 中国发电用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钢铁:钢铁工业是煤炭消费的第二大户, 是焦炭消费的最大行业。钢铁产量的强力增长拉动了焦炭市场的持续火暴。

(四) 企业战略

1、理论部分。研究一个国家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要研究该产业内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提升产业竞争力, 企业必须根据希望取得的目标和发展的要求而采取一系列手段, 调整和优化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2、山西煤炭产业战略。集中度:山西在煤炭大集团战略实施数年来, 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 大公司大集团产量占到全省一半以上。竞争:从经济效率看, 煤炭产业的过度竞争不仅造成了煤炭生产能力的闲置浪费、煤炭资源的破坏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全行业的亏损和不正当竞争带来的经济秩序混乱, 而且对煤炭产业自身的结构升级、其他产业的技术进步都造成了不利影响。在煤炭产业中, 山西的动力煤市场属于过度竞争;焦煤市场属于单寡头市场结构;无烟煤市场属于多寡头市场结构, 产业利润居中。

(五) 机会和政府

1、理论部分。机会来源于超出国家和企业控制范围的突发事件, 包括发明创新、技术突破、自然危害危机等。它的出现往往会消除原有某些产业的竞争优势, 打乱原来的竞争次序, 提供新的竞争环境和空间, 也会影响到钻石体系的各个关键要素。

政府对一国某产业能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它通过政策工具来影响一个产业, 同时也是影响本国需求的重大因素之一。但政府本身无法提升竞争力, 因此政府应尽力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 在改善一般资源、颁布适当的政策、鼓励创新和品牌意识、刺激产业集群升级、培养企业更强的竞争力等方面扮演好角色。

2、山西煤炭产业面临的机会及政府对煤炭产业的影响。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 到2010年, 我国将建成13个煤炭基地, 其煤炭产量将达17亿吨, 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8%;并形成5~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5~6个5, 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

山西省政府对全省煤炭总量的控制, 有利于按照节能降耗的要求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使供需在更好质量的层面上达到平衡。

三、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措施

总之, 从国家钻石模型的六要素分析来看, 山西煤炭行业在要素资源、基础设施、政府行为、需求状况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表明该行业的竞争力较高。但我国煤炭产业总体竞争力不足, 生产效率低下, 采煤技术装备的总体水平有待大幅提高。要将我国煤炭产业从目前较低的竞争力局面中摆脱出来, 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强化关键要素, 使其形成良性互动, 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1、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提高生产要素水平;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建立煤炭资源的战略储备;3、加大相关产业的发展力度, 为煤炭产业发展提供大力支持;4、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据测算, 全国煤炭供需缺口有60%仍要靠山西解决。山西经济煤炭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利用波特国家钻石模型, 从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煤炭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机会和政府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 揭示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现状, 从而对提升煤炭产业竞争力给出可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煤炭产业,“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红儿, 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2.1.

[2] (美)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3]陈清泰.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4]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篇4: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现状, 从机制、煤炭技术、生产规模、科技人才和国内环境分析了山西煤炭产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并结合煤炭产业的特点以及山西煤炭产业基本情况, 提出了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 山西煤炭产业 对策

【中途分类号】C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山西能源工业投资、建设快速发展,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各种能源产品的生产、外销大幅猛增,强势体现了山西在我国中的能源生产大省和调出大省的地位。全省能源工业经济效益全面提升,资产结构趋于合理。但在新的形势下,面对世界及国内能源形势和全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特别是中部崛起的大好时机。如何能在处理好历史积淀问题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山西经济的快速崛起做出更大贡献。

1 煤炭产业竞争力及山西煤炭产业缺乏竞争力的表现

根据煤炭产业的特性和产业竞争力的一般定义,煤炭产业竞争力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煤炭产业在拥有有限的煤炭资源和持续、稳定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生产或提供更好的煤炭产品(包括服务),实现规模经济和持续谋取利润的综合能力[1]。

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十多个主要产煤国家中大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更是如此。但在煤炭生产效率、采煤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仍然十分落后。山西煤炭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与机制因素

在山西除去山西焦煤集团等几个大型煤炭企业外,当前大多数煤炭企业并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也未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产权不够清晰,权责不够明确,政企分开进程缓慢,大大束缚了国有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发挥。

(2)煤炭技术因素

山西煤炭产业仍然是一个以粗放式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我国煤炭产业在煤炭开采、煤炭质量提高、煤炭深加工和煤矿机械制造技术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十分落后,资料显示,科技进步对我国煤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左右,而国外己达到70%~80%。目前,山西乃至全国洁净煤加工制造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原国家计委、科委、经贸委等联合制定了一些净煤技术的发展规划,它包括4大领域、14个方面的技术。可见,目前正是发展洁净煤技术的大好机,山西煤炭企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发展自己的心技术,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山西煤炭企业的生产规模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的组建,就是原西山矿务局、忻州矿务局、汾西矿务局三大焦煤生产企业在经历了煤炭市场的严峻考验后,着眼于企业做大做强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而做出的决策。

(4)科技人才因素。

煤炭企业每年招聘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和自己内部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培训的人才也不少,但往往不能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尤其是高层次专业人才或是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没有能及时安排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让其施展才华,人不能尽其才,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这种低效率的使用致使人才资源隐性流失。加入WTO后,我国煤炭产业与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解和掌握跨国经营规律的高级管理和知识创新型人才,谁就拥有国际竞争优势。我国煤炭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人才本来就十分匾乏,现行的国有煤炭企业高级管理者选用的政府任命制,又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范围。

(5)国内环境因素

我国市场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并未形成[2]。主要表现在:①国内市场垄断与过度竞争并存,产业间不正当竞争严重存在;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煤炭企业剩余人员分流困难;③法制建设有待完善,政府干预过多,缺乏平等竞争的经济运行环境。

2 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长期以来山西省煤炭产业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煤炭产业结构失调、资源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产业运行机制不合理、产业政策缺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山西煤炭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能源产业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这要求山西省必须提高自己煤炭产业竞争力。

提高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本省本行业特点,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协调推进,笔者认为,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入手来解决提高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问题:

2.1 实施科技创新,突出主业能力

山西煤炭企业应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推广应用先进的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和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加强煤尘、瓦斯的防治技术研究,加快对洁净煤技术和煤炭液化、气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实施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煤的焦化、液化、气化、洁净化),延长企业的价值链,增加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

(1)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按照国家级技术中心体系建设的要求,重整现有企业技术中心架构,高度重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产、学、研之间资源的联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化、产业化。

(2)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保证重点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重视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煤炭生产主导技术、产业升级技术为突破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3]。

2.2 进行制度创新,增强企业活力

山西煤炭企业应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行为,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加强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组织构架,使企业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机体,更好地适应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

(1)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产权激励的关键。因此,要建立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机制,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知识产权法律,加强和完善专利制度。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在激励机制。在收入分配制度上,采取技术创新人员的收入与创新成果挂钩的分配形式。在企业产权制度上,承认和保护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权,允许创新者以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入股。

(2)实行公平、科学的税收制度。山西煤炭企业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别,人为地制造了不平等的竞争条件,使得大量小煤矿得以生存,非常不利于煤炭产业的有序发展。表现在资源税征收上有: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对各类煤矿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标准,征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二是税收政策不科学。现行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是根据煤矿对外销售量按吨煤征收的。煤矿虽有开采权,但在在实际开采过程中的所有者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忽视了煤炭资源开采回收率,人为地降低了资源的价值,建议国家应按资源总量收取“地租”,实行差别税率。

(3)吸引优秀人才,激发员工潜能[4]。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吸引住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煤炭企业塑造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和实力。煤炭企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行业的自身特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思想比较严重,甚至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也是如此,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的工资和奖金差别较小,激励形式单一,这显然不利于激励公司的高管人员。

(4)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选拔机制。招聘工作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一方面,招聘工作直接关系到组织中人力资源的形成;另一方面,招聘和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其他工作的基础。怎样选择录用,选拔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要树立人才就是效益的观念。第二,大胆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第三,讲究合理的人才结构。第四,杜绝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

2.3 培育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

煤炭企业工人平均素质较其它行业偏低,这显然不利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不利于煤炭企业的竞争和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煤炭企业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塑造完美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直接影响着员工的信念和行为,对企业职工起着整合、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等作用。实行有效的文化整合,可以培育和塑造“企业人”的文化特质,使其都受到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组织目标实现的积极的文化熏陶。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配合,在企业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后就要选择相应的企业文化类型。

2.4 合理兼并重组,实现规模经济,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山西省是国内最大的焦煤基地,焦煤资源探明储量1400亿吨,占全国的57%,2004年全省焦炭产量6805万吨,副产品焦炉煤气约150亿立方米、粗苯70万吨、煤焦油约300万吨,这些丰富的副产品为生产尿素、甲醇和苯加工、煤焦油深加工提供了原料。山西绝大多数煤炭企业的产量都较低,不能形成规模经济,竞争能力相对较强的煤炭企业在当前效益较好的时候,应该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实施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优化组合,全面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根据矿山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通过发展与煤炭产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分散经营风险,当前,煤炭市场形势良好,煤炭企业财力相对充裕,大型煤炭企业要尽快制定多元化产业转型战略,以煤炭产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稳步转移,逐步替代,最终实现由地下向地面、由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由初级加工向深精加工转变,实现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山西的煤炭产业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的,但其中的不利因素影响较大,使得整个煤炭产业无论是和国内其他省煤炭产业相比还是和西方主要产煤国的煤炭产业相比,竞争力显得不足,尤其是由于产业壁垒、开采技术和加工技术方面的原因导致竞争力较弱,因此,需要山西省政府制定相应地产业政策构筑较高的进入壁垒和降低退出壁垒,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开采和加工技术,提高回采率,降低事故率,以进一步提高山西煤炭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正中,韩智勇.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及内涵.经济理论及管理[J],2001,(7)

:54-55.

[2] Prahalad C.K,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79-91.

[3]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篇5: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从2012年至今年年初,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工业跌入低谷,山西煤炭行业首当其冲,似乎进入穷途末路,诸多煤炭人面临精神崩溃,全省经济“因煤而困”。自今年2月以来,煤炭价格止跌回升,一路上涨,“叫好”声一片,诸多煤炭人又开始精神亢奋。

煤炭行业能否尽快摆脱这种非理性、非冷即热的状态,决定着山西煤炭产业能否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对于实现省委提出的“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黄金十年”后期,我一直在给煤炭企业泼凉水,呼吁大家清醒;去年全行业一片悲观,我又一直给煤炭企业鼓劲,“风雨过后是彩虹”“希望总在绝望中诞生”;当下煤炭市场引发躁动,我仍然要大声呼吁:一定要冷眼看煤市。

正确看待当前的煤市和走势

当前,全国煤炭市场结束了连续4年的持续下跌,自年初至今一路反弹,尤其是7月份以来涨势迅猛。煤炭产业是起死回生还是回光返照?是昙花一现,还是趋势反转?

1、近期看(3—5年):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处于恢复性上涨企稳阶段,但总体上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一致。

这次危机面临的不是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难题,最根本的是煤炭产能过剩。今年2月以来尤其是7月份以来全国煤炭市场的快速反弹,绝不意味着自2012年煤炭市场出现拐点以来的趋势反转,而是多重因素短暂集中作用的结果。

一是去产能政策实施的因素。全国煤炭产量持续下降,在消化了进口煤增幅的同时,产量降幅大于消费降幅,1-3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24.6亿吨,同比下降10.5%(大于消费降幅8.1个百分点)。

这是当前煤炭市场好转的根本原因,不是需求增加的结果,而是供给减少的结果。而供给减少的原因,则主要是去产能、控产量实施276个工作日起了关键作用。

二是保增长政策刺激的因素。

国家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推广PPP模式,以适量的政府引导资金更多地激活民间投资,增强整个经济的终极动力,刺激了市场对煤炭等资源的需求,稳定了市场预期。

三是煤炭内生价值自我修复的因素。煤炭价格持续4年一路下跌,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违背价值规律,必然会触底反弹。

四是气候变化等偶发因素。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增加;公路治超与铁路运价调整,煤炭运输成本上升和国际煤价大幅上涨;加之去产能,导致市场供应偏紧、价格上升的预期不断增加。

五是投机资金炒作的因素。本轮煤价上涨的背后不乏投机资金的影子,会造成非理性的价格预期,造成价格过快上涨,导致市场大起大落。

六是国际市场拉动的因素。中国煤炭市场已经被“国际化”,国际煤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国内煤炭市场。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一是本轮煤炭价格的反弹不存在持续大幅反弹的现实基础;二是煤炭企业经营状况尚未得到根本好转;三是近期煤价上涨已经提前释放了市场预期,煤价终究还会回归理性。

2、中长期看(20—30年):煤炭行业依然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坚定信心、改革发展。

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今日的过剩只是一种宏观失调导致的阶段性相对过剩。作为中国的基础能源,煤炭肯定要革命,但不是“革煤炭的命”。提“后煤时代”尚早,“去煤化”不可取。现阶段,我们必须坚定对煤炭产业发展的信心。

信心来自何处?

一是来自我国国情。

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国情是以煤为主,我们对煤的注意力不要分散,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能源进口依赖度大,特别是石油对外依赖度逐年快速上升,能源需求缺口大。我国能源储量“富煤、缺油、少气”的秉赋特性,决定了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是主要能源。作为煤炭行业,应保持这种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二是信心来自于山西省情。

(1)山西是资源大省、产煤大省。2014年全国煤炭基础储量2399.9亿吨,山西占全国的38.4%,位列第一。目前,山西煤炭产能达14.693亿吨,近三年产量都近10亿吨,占全国的25.7%。

(2)山西煤炭品种全、质量优。全省有9种煤,其中气煤、肥煤、焦煤、瘦煤、无烟煤储量各占全国同煤种储量的50%左右。

(3)山西煤炭赋存条件好,开采成本低。大部分资源赋存稳定,整装煤田多、规模大,便于集群开发,开采成本相对较低。

(4)山西区位好,位置佳。地处全国煤炭储量最丰富的晋陕蒙三角地带,位于我国东西部结合的中间地带,区位优势明显。

(5)山西现有煤矿井型大,机械化程度高。淘汰了30万吨/年以下煤矿,煤矿机械化程度达99.97%,平均单井规模接近185万吨。安全保障能力逐年提高。

三是信心最终来自于煤炭行业干部、职工队伍——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更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对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大力支持。

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必须抓住今后20年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最后的历史机遇,依托煤、超越煤,实现山西煤炭产业的华丽转身。正如省委书记骆惠宁同志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所指出的:必须坚决跳出“市场好时无暇调整、市场差时无力调整”的怪圈,紧紧抓住市场倒逼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走上转型之路。也正如代省长楼阳生同志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34次常务会议时所指出的:必须把功夫下在促转型、调结构、增动能、打基础上,谋定战略抓落实,着眼长远抓当前,努力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迎难而上,弯道超车,后来居上

认清现状,是立足当下的基础。一切科学的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对现实状况的精准把握之上。山西作为我国煤炭生产和供应大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和工业基地,这一战略地位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1、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优势明显。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全省有大同、宁武、河东、西山、霍西、沁水等六大煤田。形成了北部动力煤、中部炼焦煤、东南部无烟煤三大煤炭生产基地。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

2、山西煤炭产业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西煤炭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全省2006年、2009年经过两轮整合重组,煤矿数量大幅锐减,全省关闭淘汰了30万吨以下矿井。煤炭产业结构、产业集中度和经济增长方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为山西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

3、山西煤炭产业特点鲜明、突出。

贡献大,煤矿多,产量高,灾害重,结构单。全省煤、焦、冶、电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其中煤炭约占40%。煤炭的深加工滞后,转化利用率不高。很大程度仍停留在单纯地产煤、卖煤上,停留在原煤生产及其初加工上,而真正具有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利润率的深加工转化产品该大的反而不大。现行山西煤炭产业管理体制僵化、缺乏活力,企业负担重,办社会的包袱沉重。

山西煤炭产业尽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第一、思想观念不新。

一是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等靠要”思想严重,企业有困难,不是找市场,而是还习惯于找市长、甚至找省长,这一点国有企业尤为突出;二是“官本位”观念的束缚,一些企业领导不习惯于当“企业家”,而是热衷于当官、讲行政级别,企业行政化色彩浓厚;三是夜郎自大思想的束缚,老是忘不了、放不下山西曾有的辉煌,放不下“产煤第一大省”的功劳簿,不能从煤炭思维、资源依赖的禁锢中自我解放出来;四是因循守旧意识的束缚,干部群众存在着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的惯性,穷困不知思变,落后不知图新,缺乏那么一股子闯劲、拼劲,缺乏那么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创新精神,等等。

近邻内蒙古此轮经济下行中受到的冲击明显小于我省,源于其在煤炭主体企业设置、对外开放力度、民营企业活跃度、煤炭转化力度上都超过了山西。

第二、产业集中度不高。

山西作为全国第一产煤大省,去年煤炭产量9.75亿吨,神华集团去年煤炭产量4.74亿吨,但掌控或引领着全国煤炭市场的定价权。对比神华,山西有三大差距:(1)市场话语权弱;(2)人均效率低;(3)产业链条短。

市场话语权弱的主要原因是煤炭产业集中度低,其根源在于山西煤炭资源的整合还没有彻底到位。人均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也是产业集中度低。矿井多,单井规模小,用人多。神华集团单井平均规模是690万吨/年,而山西不足185万吨/年。当然,神华集团产业链条完整,纵向有煤、电、油,横向有路、港、航,这个优势是无可比拟的。

第三、体制机制不活。

最突出的是存在着行政干预过多、审批事项繁杂、部门多头管理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权力监督制约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省属国有煤炭集团政企不分,没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政府化、企业家官员化,政府把企业当部门来管理,把企业家当官员来对待。企业家“官本位”意识严重,把企业当政府来运行,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企业无法按规范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行,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要求还相差甚远。

第四、产业结构不优。

除了“一煤独大”,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不长、替代产业不优。煤炭的深加工和绿色转化产业链条主循环尚未形成,煤电材、煤电铝、煤焦油等循环延伸产业质量不高,主要循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有的“循环不经济”,有的企业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有的企业无循环经济发展意识,仅为单纯的产业扩张。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等现代化工项目的开发建设缺乏系统、科学的战略规划。山西煤化工产业整体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与煤关联不大的非煤产业,同样也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产业协同效应差,规模效益差等问题。

第五、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当前,山西煤炭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快不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煤炭产业和以煤为基相关产业的支撑能力不足、推动作用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尚未形成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少,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开发不足,尤其是煤电、煤焦、煤化、煤建材、煤机装备等煤基产业尚未形成优势,并且多数产品仍处在产业链中低端,对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贡献率不高,与煤炭大省、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以上问题,是差距,是劣势,但更可转化成为奋起直追、后来者居上的潜在动力和后发优势。找准突破口,打出组合拳实现凤凰涅槃

1、加快推动煤炭行业改革——资源再整合、产业再重组。

(1)进一步实施战略性重组,发展煤炭大集团,推进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依托动力煤、炼焦煤、无烟煤“三大品牌”,综合运用市场、法律、经济手段,实施煤矿企业战略性重组。整合重组优化的原则是按照不同煤种、不同区域,整合重组成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性质的特大型、“巨无霸”煤炭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减少煤矿数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矿井单井规模,提高人均产煤效率,从而切实提升山西煤炭产业在全国煤炭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2)推进三大煤炭基地建设,提高煤炭生产控制力。以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集中资源、集中优势,建设煤炭大基地,在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煤炭生产控制力。以大型煤炭企业为开发主体,有序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个大型煤炭基地,大力推进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多向关联、综合开发、循环发展的大型煤炭基地产业格局,做大做强煤炭企业,确保企业持久健康发展,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3)紧跟世界生产服务业发展趋势,组建或引进专业化公司。对煤炭、煤化工等项目,不妨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组建或引进专业化公司,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管理。此举可以有效地化解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专业化施工队伍不足和安全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2、加快深化国企改革——激发动力、释放活力。

在厘清国企体制机制等制约问题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分类施策,采取“七个一”的措施,强力推进国企改革:

(1)解开“一个结”,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国家经济控制力简单混同于国有经济控制力、混同于对国有企业持股比例这个“结”。

(2)搞好“一个分类”,就是按照国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和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合理划分公益类和商业类(包括商业一类和商业二类)国有企业,并根据不同的类型分类施策,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监管方式。

(3)定好“一个位”,就是明确政府、国资监管部门和企业各自的角色定位,各司其职,各擅其能。

(4)划定“一个框”,就是划出政府部门和国资监管机构权力边界的框,要大力推进“六权治本”,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引导国有企业理顺内部治理机制,划好母子公司权责利边界,划好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的权责边界。

(5)拆掉“一堵墙”,就是拆除束缚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围墙。通过改革工商管理体制、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等方式,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改变政府部门主要履行事前审批职责为主要履行“事中监督、事后追责”职责,构建“法不禁止即可为”的经营环境,增强企业自主选择业务、快速捕捉市场机遇、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6)敞开“一扇门”,就是打开国有企业吸收利用非国有资本的大门,树立“与巨人同行”的理念,借力、借资、借技、借智,拿出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的战略投资者,发展优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7)用活“一个工具”,就是用活资本市场这个国企改革的助推器。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国有企业实现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拓展证券化运作渠道,创新煤炭金融产品,鼓励煤炭企业债务重组,支持企业跨区域、跨领域并购重组和国有产权跨区域、跨领域流转,把“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不断提高运营水平和盈利能力。要强化经营的理念,经营煤炭资源,经营煤炭资产,经营煤炭市场,经营煤炭流通,向下游产业延伸。

3、加快做强做优煤炭物流——充分释放山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

谁控制了物流,谁就控制了价格。山西煤炭流通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应积极发展现代化、专业化煤炭物流企业,形成集仓储、加工、配送、网上交易、融资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产业链和集铁路、公路港口、航运于一体的大物流服务体系。应积极探索建立包括资源储备、产能储备和现货储备等多种形式相联贯的战略储备体系,发挥季节调峰、价格调节和应急保障的作用。

4、加快推动转型发展——抓住最后的机遇。

(1)大力发展先进产能。突出调整结构主线,把无效的产能淘汰掉,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煤炭总产能“只减不增”,完成中央安排山西的去产能任务。要通过新增综合单产达标、新增工效达标等途径,增加先进产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矿井。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煤炭主业发展上应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走出一条内涵发展、创新驱动之路。在产业转调上应加快形成煤电一体化发展模式、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模式和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加快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水平和规模提升,深化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与五大电力央企合作,以建立股权为纽带的煤电联营和签约契约为基础的长协合同为主要形式,按照典型引路和全面推动相结合、政府搭台和企业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将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关系引向深入,推进山西煤电基地建设,实现煤电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构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体系。在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提高煤炭资源加工利用产品附加值,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尽快形成规模,占据市场份额。要科学规划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在三大煤炭基地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

三是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瞄准市场需求,进一步拉长煤炭产业链,生产煤炭终端产品,提高产业链附加值,推动煤炭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龙头,以煤炭工业园区为载体,树立“现代大煤炭产业”理念,建设一批重点循环经济园区,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层气、煤机制造等产业,加快煤炭就地转化率,引导和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使有限的煤炭资源真正做到“吃干榨尽”,使循环经济成为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5、加快实施商业模式创新——靠创新实现价值增值。

一方面,充分发挥交易中心这个国内目前唯一冠以“国”字号的煤炭交易市场优势,探索搭建营销新模式和集现货交易、场外交易及期货交易为一体的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实现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融合。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积极研究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篇6: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摘要 本文以山西煤炭产业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了煤矿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以自然辨证法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为煤炭产业污染治理和转型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山西煤矿,环境问题,发展方向

引言

19世纪以来,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在认识和了解自然的同时人类不断的对自然进行改造以适应人类的生活需求。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改造力度的加大,目前全球的生态环境已经无法承受这种无休止的掠夺,各种各样的认为灾害不断出现,这使人类措手不及。如今人类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获取资源的同时,对自然的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

本文将以山西煤炭产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分别讨论煤矿对周边生态环境问题的各种影响,进而提出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为煤炭产业转型提供一点建议。人与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说过:类要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必须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行事。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和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像鱼和水,没有水鱼就无法生存下去,而水里没有了鱼那水也就没有了生机,失去的它原有的意义。因而人不能离开自然独自存在,自然也只有在人的作用下才有意义。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生存就一定要依靠自然,需要不断的从大自然获取资源,进行必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这种交换就意味着人类或多或少的要对自然产生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活动力度不断加大,对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强,自然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此时,自然和人类便处于一种相互否定的关系中,人类要不断的改变自然,而自然又力求恢复原来的平衡,如果这种矛盾被激化到不可调和,那就会出现不可挽回的灾难,人类将受到自然无情的报复。

因此,人类要实现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的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山西煤矿的生态环境问题 2.1水污染现状

煤炭开采对谁的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1.副产品直接污染水源。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生产生活用水没有经过回收处理直接排放,尤其是生产用水中含有大量的S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渗透进入地下水或者排入周边河流,对周围水资源影响巨大。2.破坏地下水层。煤矿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做好漏水防护,矿区受到雨淋后渗入污染地下水;煤层的开采导致地层出现裂缝,地下水位严重下降。2.2大气污染现状

煤矿一般配套的设备是锅炉、热风炉、储煤场和运输机械,这些设备产生的烟尘是影响大气环境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有的煤矿中锅炉、热风炉等设备没有脱硫装置,而且部分乡镇企业使用的燃料为高硫煤,故SO2排放严重超标。其次,储煤场为露天煤场,如果没有挡风设备,在大风天会产生大量煤尘对附加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产生了不必要的浪费。

2.3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

煤矿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煤矸石、炉渣等。煤矿的此类废弃物排放量较大,且未经过无害化处理乱堆乱放,或随意倾倒混有煤矸石的炉渣。这样不紧占用大量土地而且煤矸石中含重金属等一系列有害物质,胡乱堆放会对土地造成极大的污染。2.4地质灾害现状

由于煤矿的过度开采,山体的平衡遭到破坏,且长时间受到雨水的冲刷导致山体滑坡,有的地区甚至出现滑坡掩埋住房的问题。2.5土地性质改变

由于煤矿大多处于地底深处,大面积的开采必然会破坏地底结构,进而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沉陷、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矿区周边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无法成为正常的农耕用地和城市用地,甚至没有植被的附着,最终出现土地沙化这种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山西煤炭产业发展方向 3.1科学进行矿区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的主要对象是矿区废弃地、地表沉陷和裂缝、滑坡、矸石沟以及土壤侵蚀加剧区。矿区废弃地造成生态破坏的根源是土壤因子的改变,因此土壤整治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最

重要的环节之一,方法主要有客土覆盖、化学修复两种。土壤整治后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和需要选择适宜的植物。而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只考虑土壤、植被的恢复是不够的,还需要恢复废弃地的微生物群落,完善生态系统的功能。另外,在废弃地生态恢复中若能引进一些有益的土壤动物如蚯蚓,将使重建的系统功能更加完善,加快生态恢复的进程。对于不同的地质灾害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根据急重缓轻的原则进行治理。地表沉陷和裂缝多采取平整式土地复垦法,即用机械将地面平整后作为林地或耕地。要注意生产矿山应采用减轻地表沉陷的开采技术和推广使用充填采矿工艺;正在开采矿山地面塌陷应边开采、边修复;生产煤矿的井田范围内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处理。3.2完善监管制度

完善乡镇煤矿的生态环境准入与准出制度,对于在产煤矿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环境评价的要求落实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措施,实行生态环境审计制度;对于新建、扩建煤矿要求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价,生态环境保护设施要与生产设施做到“三同时”;对于退役煤矿应提交生态恢复、土地复垦、环境治理的评估规划、方案,生态环境治理合格后方可办理退役手续。对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行为应依法律严惩,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和巨额经济损失的,必须禁采、限采或采取有效保护和防范措施,依法促使煤炭企业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贯穿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加工、转化的全过程。作为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事前监管,弱化事后处罚。在管理体制方面,土地管理部门、煤炭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等相关行政执法管理单位应积极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统筹协调,明确权责、利等问题,齐抓共管[1-4]。3.3建设健全的废料处理系统

对矿井废水、废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的过滤处理程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产生的煤矸石应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处理,根据其成分和性质来推测本矿的矸石性质,利用其化学和物理性质将不同的煤矸石用作建材、地基等。对于无法利用的煤矸石选择用作填沟材料。这样既可以处理废料又可以产生经济效益。3.4建立煤炭开采统一监管系统

为了确保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应建立有效的监管系统,从省级到县级再到企业统一检测,及时汇总数据,汇总的数据主要有:开采数量、开采范围、污染情况、水体质量等与生产和环境有关的详细数据。真正做到有问题及时反馈,快速解决。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当下全球生态危机十分严重,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直接爱你的理想关系应该是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即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自然界依旧可以保持平衡,长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支持。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放弃原有的不良发展状态,实现协调发展。2.将眼光放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不仅指自然生态,还包括经济和社会方面,在人类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中,自然持续发展是前提;经济界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他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协调发展下的可持发展战略是人与自然关系得以升华的必由之路。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选择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呼唤绿色文明,呼唤科学的决策方式,呼唤科学的生产方式,呼唤科学的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校会伤人》的读后感下一篇:服务员考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