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和科研部

2024-05-21

高等教育和科研部(精选8篇)

篇1:高等教育和科研部

教师教育科研的思路和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在教育教学中,第一线的教师应如何进行教育科研呢?我们的体会是:

一、钻研教科研理论

学习教育科研理论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最基本要素。何为教育科研?教育科学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教育科研是对教育领域未知的问题提出解答。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要注重对教育理论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接受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提出,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好胜心和自我实现的需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中,要结合研究学习理论,多参加不同类型、形式的研讨会,带着问题学习理论,学以致用,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工作和学习相结合。把自己的教学理论升华,教师不应仅仅是教书匠,而应做教育科研型的专家。

教师还应了解教育科研的五个特征:

1、问题性。这是首要特征。从研究活动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看,它是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为终点的一种理性的探究活动。

2、继承性。在前人或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查阅文献资料是为了防止重复研究,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

3、创新性。这是本质特征。在前人或他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体现新。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做别人做过的课题,也是创新;实践基础上对原有的教育理论加以补充、说明、修正,提供教育工作新方法,改进原方法,都是创新。没有创新,就失去了教育科研的意义。

4、实践性。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对实践要有指示意义。

5、准控性。要控制变量,做到自变量可操作,因变量可测量。这是教育科研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二、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要善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科教学改革成功经验中提出研究的问题。对此类问题,要站在理论的高度,用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另一方面,学习理论中发现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其提出的哲学依据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等。

只有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我们现在教师写的教案基本上还是50年代从苏联借鉴来的写法,即“五大”教学环节——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等,教学过程实为教材内容的搬家和翻版。对这些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我们要进行反思。我们提倡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具有创新性和研究性,要引导并激发学生自己领悟,做到能说、能写、会用。

三、循序渐进

教师的工作环境、理论水平决定教师的科研必须是循序渐进,学习教科研理论,从教学教研起步。教研,研究学校的教和学,其范围主要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校组织管理,重在应用教育规律;科研,研究教育、社会、家庭等现象和变化过程,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重在探索教育规律。科研包括教研,教研是科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管理上说,教研靠的是管,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科研靠的是热爱,激励。从特征上说,教研是树样板、搞模式,让人照着办,进行成果的推广;科研则创新色彩浓,重探索、怀疑、批判,产生新的观点或理论。

教研、科研的上述特征,决定教师的教育科研应从教研开始,要把经验总结上升到撰写教研论文上来。要从个案的研究开始,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教育实验研究这样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工作,最终取得好的教育科研效果。

四、筛选科研课题

教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教育理论方面的问题;二是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中小学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要在教学实践中找出有意义的题目,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学校的条件,确定进行研究的教育科研课题。

教师这个特定的教科研群体,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教科研理论水平、研究条件不高,不是专业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在研究形式、研究范围、研究途径三个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教师研究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习教育理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制定教学设计、实施设计——分析效果、再设计、再实施”。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活动范围较小,决定了科研范围只能是微观的,研究课题应是大背景下的小题目,宜小不易大,宜易不易难,并注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遵循科研程序和工作程序的统一。研究的课题就是要完成的某项工作的全部或一部分,研究的成果首先是使自己的教学质量提高。其做法是结合工作搞科研,干什么研究什么,研究什么学习什么,研究什么调查什么。要把工作计划和课题方案结合起来,工作过程和研究实验过程结合起来,工作总结和撰写论文结合起来,使教育科研指导教育教学,服务于教育教学。

五、掌握教科研的过程

教师的教育科研课题虽是微小的问题,但为了少走弯路,快出成果,多出成果,掌握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有:

1、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是一个有待于解决、验证或回答的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确定涵义的具体问题。它的表述宜用疑问句、陈述句。

2、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查阅文献资料能丰富构想,提供信息,防止重复研究。为此,教师应注重对报纸、杂志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的理论总结和升华。要进行课题论证,主要包括该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研究的内容、重点、难点;完成的主客观条件;研究的方法、策略、步骤;预测课题阶段性成果或总成果,成果的表现形式等。

3、设计研究方案。包括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如思辩方法、思证方法),研究对象(多少人,哪个年级、哪个班),研究程序,成果形式,人员的分工等。以上三个步骤是准备阶段,是教育科研的“磨刀”过程,占2/3的分量。

4、实验研究,收集研究资料。

5、整理分析研究资料。

6、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六、熟悉教科研的方法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主要有三类:研究教育观念、探索教育目的的理论研究;研究教育或教学措施是否有因果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行动研究。为此,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就教育科研来说,主要方法有实践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法、调查法、历史法、文献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教师应根据科研课题的类型及课题进展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方法。

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捷径可走。教师只有以研究的心态,热爱的心理,探索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在学习理论中提高,在实践中探索,熟悉掌握教育科研的思路和方法,才能使教育科研扎实推进,服务于教育教学,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插上腾飞的双翼。

篇2:高等教育和科研部

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的概念和类型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

: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二)为什么要撰写教育论文

1.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总结、记录、表达

教育科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思考问题,只凭脑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记录下来,使创造性的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并在纸面上视觉化,以使课题得到解决。

2.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推广交流

教育科研成果要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得借助教育论文把它描述出来,公诸于世,进行交流,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翔实的材料和科学的依据。

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撰写教育论文,既能反映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又能反映其业务能力、创造能力;既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又可以提高其科研能力(思维的系统性、明确性;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能力);既可以把它作为考核知识、检查能力、锻炼思维的手段,又可以把它作为职称、职务晋升考核的依据。

可以这评说,教育论文是检验写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理论修养的“窗口”,是考核知识水准、业务专长的标尺;同时,撰写论文是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关心社会,关心未来,扩大视野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从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还是从延长学术生命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回有所进地写作教育论文。苏联学者A•H鲁先生在《创造心理》一书中说:“发表科学论文是衡量科学家创造才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创造才能的高低。”这正说明了研究是前提,是基础,论文是“窗口”。撰写教育论文无论是在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教育科学的繁荣上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教育论文的特点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篇3:高等教育和科研部

为了提高我国高校的科研和教育教学创新质量, 学者们给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如做学问不要急于求成, 科学研究允许失败, 允许科研人员有一定的选题自主性;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采用量化评价和同行评议的办法评价学术成果;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等等。但上述措施都仅从外部原因着手, 没有分析内因——观念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影响。错误的观念会束缚教师的创新实力。目前, 高校教师对科研和教育教学有一些观念性的错误, 如没有切实注重知识的厚积薄发效应、学科间的交叉互补效应和人生观的助推效应等。本文, 笔者分析了这些观念性错误的形成原因, 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急功近利, 忽视知识的厚积薄发效应

哲学观点认为,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科研和教育教学创新都需要一定的前期积淀, 应该切实注重知识的厚积薄发效应。然而, 高校里却存在着自相矛盾的观念和现象, 一方面, 是迫切地渴求原创知识, 甚至培养本土大师;另一方面, 是研究活动不能持续地进行, 积累的质量不高, 知识不系统。造成此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1. 客观上, 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时间往往被各种活动挤占, 教师本人常常处于不研究状态, 也就不能持续地、系统地积淀知识, 因而也就很难在原创性上有所作为。而且, 由于受结题期限所扰, 教师没有充分时间作出高质量的科研和教改成果。针对此, 笔者认为, 可以改革资助方法。

(1) 对于应用研究或攻关项目, 可以规定其结题期限, 因为这类课题的理论难点已被前人解决, 没有不可逾越的瓶颈。

(2) 对于基础研究项目, 可以适当简化申请程序并省去中期汇报, 避免教师将精力浪费在繁杂的外部事务上。而如果不能按时结题, 可以允许延长结题期限, 让教师不受结题期限所扰, 有条件静下心来慢慢积累, 切实发挥厚积薄发效应。

2. 主观上, 教师往往不情愿研究那些需要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的课题。因为这些课题不易结题, 研究周期太长, 常常是十年甚至数十年后才能得到物质奖励, 不足以满足教师的现实物质需求;而现在的各种物质奖励政策则要求教师短期内就要有相当数目的科研成果。如此一来, 教师自然情愿选择难度较小的课题, 凭一两年的积淀就能出论文和成果, 而这样的论文往往质量较低。针对此, 笔者认为, 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1) 应向教师提供精神支持。具体措施如下:第一, 对于应用研究, 或者对工农业应用起支持作用的、研究基础较好的基础研究, 仍可发布选题指南。第二, 对于基础研究, 可以鼓励教师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题, 不再发布选题指南, 并且鼓励教师选择感兴趣的又较少有人研究的高难度课题。因这类课题的现有成果凤毛麟角, 这就要求降低申请者已有研究基础的标准, 扩大资助人数, 以提高研究的成功率。

(2) 应向教师提供物质支持。为什么教师会抛弃了兴趣和信仰而纯粹为了物质利益去做科研和教学?因为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 教师的待遇总体偏低, 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待遇更低, 教师只好先本能地解决物质需要。又因为物质奖励和科研成果挂钩, 于是教师只好用学术成果换取物质利益。另外, 高等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为其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基础。这就要求教育者要能够发现学生的爱好, 因材施教地将其爱好变成切实的长处。然而, 现在的教师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与学生沟通交流, 因为教师的精力被严重分散了。所以, 要改变教师急功近利的科研和教育观念, 必须全面提高教师待遇, 解决他们的物质需要, 让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去, 甚至可以让教师成为高收入群体, 有了强大的资金做后盾, 教师会更专注地投身于科研和教学。

二、学科孤立, 忽视学科交叉

1. 高校业绩评价重量不重质, 导致教师只注重论文数量而忽视质量, 浅尝辄止, 没有融合和借鉴, 学科孤立。哲学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不是彼此孤立的。各学科间存在融合和互补效应, 研究方法也具有相似性。然而, 高校教师的观念却与之相左, 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较少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只是简单地在熟悉的领域做研究和教改工作, 因此容易出论文;要么就是哪个领域容易出论文, 就研究一段时间, 一旦触及研究瓶颈, 没有论文可写, 就改换其他领域, 浅尝辄止, 谈不上融合和借鉴, 造成视野狭窄, 没有新思想, 使论文深度不够, 缺少原创性。形成这种观念的原因之一是科研成果评价过多地注重数量, 忽视了质量, 迫使教师削足适履, 做学问不博学、不重质量, 而是朝着论文多、影响因子高、课题经费多、获奖级别高努力。因此, 有必要改革高校业绩评价方法。

(1) 对于应用研究的评价, 因其涉及领域较窄, 成果显而易见, 现在的量化指标可以使用。

(2) 对于基础研究的评价, 一方面, 其成果往往是公式、方程、方法论等, 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表面上仅仅是一个公式, 其实公式后面涉及多个交叉学科——力学、天文学、微积分、解析几何、平面几何等, 其成果也不是显而易见的, 需要专业人员的应用研究才能转化为明显的工农业成果;另一方面, 对于基础研究, 量化评价还催生了一个现象, 就是很少遇到失败研究, 事实上, 基础研究不可能都成功。原因很简单, 项目结题采用量化指标, 即使研究失败, 主持人提供一些有联系的论文, 也可以草草结题。因此, 对这类成果评价不能采用量化指标, 必须完全采用同行评议的办法来杜绝高产量下的假繁荣。此外, 由于科研的不可预见性, 经常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 所以面对研究失败, 可以允许主持人变更课题, 课题经费仍可继续使用。

2. 高等教育同样存在错误观念, 主要是专业和课程设置过于细化, 导致学生的知识不全面, 视野相对狭窄, 不利于深度发展。因此, 要切实改革教育模式, 为低年级学生开设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 实行通识教育。

(1) 高校要以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重点进行学科建设, 引进人才时注意学科平衡, 从而为本科教育提供强大的、风格各异的师资力量。

(2) 对于基础研究, 鼓励教师根据本人长处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 以确保各学科平衡发展, 防止研究趋同化, 而不是让教师削足适履, 放弃专长, 按学科建设方向开展科研和教学;对于应用研究, 为了解决工农业实际问题, 仍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方向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

三、忽视人生观对科研和教育的助推作用

正确的人生观对教师取得学术成果会起到助推作用, 淡泊名利和上善若水应该成为教师的人生观。教学上更应看重淡泊名利, 因为英语四级通过率、考研率、就业率等教学成果能够两三年内就显现出来, 但最主要的教学成果——毕业生的成就及其对社会的贡献, 只能待学生毕业10年、20年甚至50年后才能表现出来, 这就要求教育者将眼光放远。高尚的道德能够为教师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 让教师的视野更广、眼界更高。然而, 这一点已经被不知不觉地忽略了, 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道德对科研和教育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 因而容易被忽略;二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高尚道德的载体, 但是, 部分人认为教师只是谋生的职业。因此, 国家应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以巩固其道德根基。

篇4:教育科研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一、管理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加强课题的管理可以有效的使研究按计划进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避免盲目性,减少失误。同时,研究过程及时调控,按科学规律运作,每一阶段的研究工作都能预期完成,使研究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管理是提高科研学术水平的条件

对教育科学研究不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科研就会处于毫无控制的状态,形成虎头蛇尾的局面,只有方案,没有研究过程的记录,最后找几个人拼凑论文和科研报告。这不是做研究,是在写研究,杜撰研究的结果,或者想当然的理论推导,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

加强科学管理,会使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课题的申报和审批,明确课题意义、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手段、步骤和方法等,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水平,增强操作自变量的意识;增强观察因变量的目的性;增强控制干扰变量的有效性。通过研究课题的过程管理和控制,提高对实验的责任感,加强对研究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加强中期评估、有效地反馈研究效果,及时调控研究进程,规范、科学地进行科研课题的验收、评估、总结,科研客观真实地反应研究结果,给课题的探讨、研究结果以及验证假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严格的管理,贯穿实验的全过程,就会提高实验研究的学术水平。

三、管理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加强对科研课题的有序管理,能够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增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可以自始至终地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可以认真地对待课题组安排的每一项工作,认真地完成每一次研究课的备课、授课、总结、反思,认真地撰写论文,积极地探索规律;不断地结合课题研究查找资料、学习理论,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的储备。这样就可以在不断地课题研究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增强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否则,如果对课题研究不进行科学的管理,只是选择了研究课题、有了研究计划而没有具体的安排、检查、指导,放任自流;或者是方案、计划,束之高阁,并不施行。待上级课题组结题验收时,临时组织人员,拼凑总结报告。这样的研究工作,教师得不到提高,学校也不会有新的发展。

课题管理工作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加强了课题管理,研究工作才能有效益,才能有收获。

篇5:高等教育和科研部

摘要: 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但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总体水平不高。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代表的高职院校该如何走出自己的科研、社会服务特色之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探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Abstract: 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are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which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In recent year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rapidly developing in our country,but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ability overall level is not good.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know and find their own uniqu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This paper,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explores how to improv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关键词: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8-0277-03

0 引言

高等教育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这种理念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既有历史形成的原因,也有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确造成的原因。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高职院校该如何走出自己的科研、社会服务特色之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探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高等教育的概况

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进步,世界高等教育形成了两大体系,罗马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高等教育体系[1]。罗马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出了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学术教育(教科研结合)、产学结合等教育理念。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出了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学术教育(研究型大学)、服务社会等教育理念[1]。

职业教育理念是中世纪大学赋予现代大学的宝贵财富,罗马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将其进一步发展。第一个把职业教育理念引入高等教育系统的当属法国。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新兴的资产阶级取得了全面胜利,对高等职业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原有的大学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从18世纪中叶陆续出现了几所旨在为新兴工业部门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新型高等专业学院,如路桥学院(建于1747年)、造船学院(建于1765年)、矿业学院(建于1783年)等。这种新型高等专业学院被称之为“大学校”,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此之后,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开始流入欧美诸国,不但对传统精英大学中的自由教育理念形成挑战,而且对现代学术教育形成强大冲击。因为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大学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大学的中心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技能[1]。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于80年代初(80年代初期国内各地短期职业大学兴起的产物)[2]。1998年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据教育部网站的官方参数,截止到2012年1月17日我国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113所,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数量接近。可以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数量上得到发展的同时,其在质量上的追求开始显现。各高职院校都相继成立了各种类型的研究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和普通高等教育比较起来,不管是科研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较大的差距。但纵向比较起来,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从引进“他山之石”到凸显中国特色的跨越,从“零敲碎打”式的经验总结走向“系统有序”的学术性研究,从仅关,注“具体问题”到增强“学科意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视野不断拓展,交叉研究日益纷呈,并注重回应现实问题,加强服务政府决策,呈现出思想活跃、发展迅速、成果丰硕的姿势[3](匡瑛,石伟平,第9期)。目前最值得推崇的成果主要是教学研究成果。如有学者提出把课程组织的突破作为改革的核心目标,依据工作组织进行课程组织设计,并给出了设计过程的三大环节:依据组织任务进行课程体系的组织设计;依据活动组织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设计;依据情景组织进行课程情景的组织设计[4](徐国庆,第5期)。“学习领域”是一种根据职业任务和工作过程而设计教学主题单元并组织教学的课程模式,有学者对其所涉及的三个基本要素――“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并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从教学内容设计到教学组织安排的完整过程,这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5](申文缙,周志刚,第10期)。

在社会服务方面有学者指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特色,是当今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方向。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来说,在外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规模、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文化特征和企业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等因素,对企业是否采取参与校企合作的决策有显著影响。其中,企业规模越大,其参与校企合作的几率越高;政府控股和部分控股的企业,倾向于参与校企合作;创新和成长型的企业文化特征,促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需要的时间越长,其参与校企合作的几率越大[6](张利痒,杨希,第5期)。另外职业教育集团化是中国经济转型期教育领域里新兴的一种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也是教育组织变革和教育体制安排的新型模式。造成问题的原因

3.1 自身定位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是由中等职业学校、技校、成人学校通过重组升格成高职形成的,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家都没有高职办学的经验,除了向国外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外,就只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探索了。这就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不准确,虽然国家也实施了比如“国家示范院”、“国家骨干院”等一些项目来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进行推动,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一种成熟、系统的思想和理念形成需要一个的过程,这都影响了高职教育开展科研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服务目标的实现。

3.2 认知的问题 目前社会上的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未达到相应的高度,大家对高职的认知程度,或多或少还停留在中专时代,对其科研的能力和社会服务的能力都持有怀疑的态度,导致其无法承接到有影响力的纵向和横向课题。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教师的思维模式也停留在中专时代,老的思维模式还有较大的影响力,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理念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各个层面对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开展的形式比较简单。

3.3 在资金的投入的问题 国家的教育投资政策使普通高等教育资金比较有保障,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资金却没有较好的保证,近期国家出台了一批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文件,但要是这些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实处还有一个过程。可以这样认为,大多数高职院校只能处于维持阶段,投入硬件建设资金都非常有限,更别说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科研。虽然一段时间以来各高职院校都成立了这样或那样的职业教育集团,企业尽管是高职教育的受益者,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双方的合作仅限于实习或就业,没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同时企业从安全角度出发也不愿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这样情况在本科院校又是另外一种情景,企业不光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用于科研(企业的科研项目),同时还设立这样那样的奖学金、奖教金帮助学校发展。

3.4 在招生政策的问题 众所周知,学生是高校科研的生力军,每一个课题的背后除了老师的付出,学生的付出也是至关重要的。而高职院校的招生在最后一批录取,这样留给高职院校的优秀学生很少了,许多高职院校根本招不满计划招生的数量。高职生源的数量、质量不容乐观。

3.5 教育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即教师自评及院系领导、学生、教师互评等,与普通院校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区别,与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与高职院校面向生产一线、操作性强的特点不相适应,也削弱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机和活力。事实上,相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市场需求的导向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7]。解决的办法

4.1 找准定位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必须紧密结合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使双方实现对接,为产业发展服务,做到产学研一体化。这就要求其“高等性”、“职业性”、“地方性”的指向明确[8],笔者认为高等性是指其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学历层次较高,可以是专科、本科、甚至是研究生;职业性是指其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该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是实用型、工程型,而不是理论型。地方性是指其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地方经济发展或者是行业发展,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性应该是很强的。做到产学研一体化是高职院校利用其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满足高教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积极将先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催生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其次,要将研究与地方经济联系起来,要将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重点。总之,应背靠学科专业,面向地方经济,坚持产学研一体,主动搭建服务平台[9]。

4.2 改变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方式 2012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指出,推动制定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这无疑是利好消息,如果真的实现,各高职院校运行的费用将更有保证,也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科研和社会服务。这里笔者要说明的是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方式主要是专业建设,如在一些条件较好的院校中建设一批重点专业(211工程项目、985工程项目等)、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项目大大改善了相关院校的办学条件,也确实在项目院校中打造成功了一批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前面已经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必须紧密结合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使双方实现对接,为产业发展服务,做到产学研一体化。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创新,可不可以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上以产业的形式,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明确为产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各专业的建设也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那么为什么国家下一步对这职业教育的投资形式不改变一下呢。即在各高职院校中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重点产业,这些产业的建设遵循的是政府主导、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校企结合,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

4.3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还主要停留在专业层次,这和社会与各行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学校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申请在基本修业年限范围外,适当延长或缩短相关专业的修业年限;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资助受众面,鼓励优秀学生报考高等职业学校。在文件的指引下,中职、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本科、研究生衔接工作在各省稳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正在逐步形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在积极引进、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美国CBE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英国GNVQ模式等先进经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下一步还要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10]。

参考文献:

篇6:高等教育和科研部

中药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中药科学研究的内容除了包括新药研究、药剂学研究等技术开发研究方面内容,又有自身的内容,即中药材研究、中药炮制学研究、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研究、中药基本理论的研究等,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它要求中药科学研究既要运用科学研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又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因此,在科研管理中,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在科研中的作用,都会阻碍中药事业的发展,只强调传统理论,会影响中药科技水平的提高;反之,只强调科学技术手段或没有认识到中药区别于一般植物药的特点,则使研究的药物失去中医药的特色。这应当引起中医药科学管理者的重视。

中药教育管理

篇7:高等教育和科研部

姬玲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使第一线的教师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我校应运而提出并实施组织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增强了教科研意识,排除了教科研的神秘感,具备了教科研常识,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了教师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材料的能力,使教师们具备了一定的根据研究的结果撰写论文的能力。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实施的

一、确立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

1、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目标应是站稳讲台,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成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其重心应是怎样把所学知识、原理和充满不确定的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且具备教科研的意识和最基本的常识与方法,如收集、整理、分析个案资料的能力与方法,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教育现象等。

2、对骨干教师而言,目标应是凝炼教学风格,改革课堂教学。其重心既应积极反思和分析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应熟识现代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积极参加相关的课题研究或实践,如申领中微观层次的课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编写调查提纲,组织专题调查,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检验相关的研究成果等。

二、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增强教师教科研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科研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因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科研基础理论工程尤为必要。

三、细化课题研究,确保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有了课题,教师们就有了具体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但问题的关键是落实。①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开出两节针对性的公开课,课前要有查询资料,全组老师共同探讨的过程。因为教师个体之间在理论素养、思维方式等方面各有所长,互有差异,要能通过思维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见解,使思维方式和策略得到优化。课后,大家围绕一个议题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在这样的自由宽松的研讨活动中,使教师互受启发,拓宽视野,促进教师更全面、更辩证、更深刻地思考问题,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培养。②上课时,要力求把握和体现科研课题,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③我们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上课后,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收集并整理材料,积累大量第一手感性材料,去粗存精,进行筛选,提炼有价值的观点。或对教例进行贴切的分析和说明,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说明和解释。从而培养和提高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科研能力。

四、指导教师撰写论文,培养和提高教科研能力

篇8:高等教育和科研部

本文旨在了解生物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现状, 探究生物师范生形成这样教育科研素质的原因并做适当的建议, 为其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提供基础性资料。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总体样本取自准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南通大学师范学院三所本科院校生物教育专业大四的师范生, 共计220人, 并随机抽取当中的180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于2007年4月初开始发放, 累计发放问卷180份, 4月底开始回收, 回收有效问卷表155份, 有效回收率为8 6.1%。

1.2 调查手段

1.2.1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表由22个问题组成。在教育科研素质概念的基础上, 将调查问卷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 (问题1到5) 是为了了解生物师范生的学习行为倾向及表现出来的教育科研精神;第二部分 (问题6到1 2) 用于调查学生目前的教育科研意识;第三部分 (问题13到17) 是对学生生物教育科研知识学习的调查;第四部分 (问题1 8到2 2) 旨在了解学生生物教育科研能力。

1.2.2 访谈

访谈法是, 是以口头形式, 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 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访谈法可以挖掘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进一步验证或完善调查问卷所得出的结论, 补充问卷所遗漏或不足的信息, 提高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精神状况

本项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5个问题进行调查: (1) 您平时做作业遇到难题时, 怎么办?A.直接找答案;B.与同学研究;C.借助参考书自己研究;D.等待教师讲解。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45%、20%、13%和22%。 (2) 在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上, 您最多曾用多少时间?A.0~2小时;B.半天左右;C.3~5天;D.一周以上。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52%、30%、12%和6%。 (3) 大学期间每次做有关生物学实验时, 如果实验失败您是否会认真研究实验失败的原因?A.会;B.有时会;C.从来不;D.直接问老师。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23%、35%、7%和35%。 (4) 您每周平均用于阅读生物教育科研文献的时间是?A.0小时;B.1~2小时;C.3~5小时;D.6小时以上。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0%、36%、45%和19%。 (5) 您去图书馆喜欢看哪类图书、杂志?A.管理类;B.文学、艺术及体育;C.生物教育研究;D.生物理论研究。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19%、18%、25%和18%。

由以上的统计数据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有67%的学生在遇到难题时会选择较为简单的解决方法, 即直接找答案或是等老师讲解, 而很少参与研究, 缺少研究主动性;从调查数据显示, 他们已经初步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 实验失败能够自己思考原因;即便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生物问题, 有52%的同学研究的时间为0~2小时, 只有5%的同学用一周以上的时间来思考, 这体现了他们缺乏解决难题的恒心和毅力;生物教科研类的文献是引导学生形成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条件, 所调查的结果还是可喜的, 所有学生都意识到了阅读文献的重要性, 并花一定的时间来阅读, 但问题还是存在, 即学生的阅读时间普遍较短。

2.2 生物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状况

本项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7个问题进行调查: (6) 对于生物学教学这类杂志提出的问题你会做相应的思考吗?A.从来不看这类杂志;B.通过自己钻研, 解决其中几个问题;C.对某些问题作些推广或类比性研究;D.认为自己不具备这种研究能力, 从来没想去解决那些问题。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53%、8%、10%和29%。 (7) 您所在学校的生物教育科研氛围?A.多数同学讨论生物教育科研的重要性;B.部分同学讨论生物教育科研的重要性;C.个别同学讨论生物教育科研的重要性;D.没有人讨论生物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23%、33%、24%和20%。 (8) 您认为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科研?A.很有必要;B.可有可无;C.没有必要。被调查者选择A、B、C的比例分别为54%、34%、12%。 (9) 您在学习过程中对教育科研的思考?A.经常思考;B.偶尔思考;C.没有必要。被调查者选择A、B、C的比例分别为37%、48%、15%。 (10) 您将来从事的中学生物教育工作与生物教育科研的关系?A.从来没想过;B.没有联系;C.有些联系;D.密切联系。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6%、25%、53%和16%。 (11) 您本人是否准备进行教育科研工作?A.愿意;B.不愿意;C.无所谓。被调查者选择A、B、C的比例分别为80%、3%、17%。 (12) 是否在将来的中学生物教学中搞些生物教育科研?A.搞些研究;B.不搞研究;C.根据需要而定;D.不清楚。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25%、10%、45%和20%。

由以上统计数据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有85%的学生已经在学习过程中会思考教育科研, 有69%的学生已经意识到中学生物教学工作与教育科研有联系, 并且觉得很有必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科研;但从第十二题我们可以看出只有25%的学生确定在以后的工作中搞研究, 而45%的学根据需要而定, 由此说明了学生还有待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但我们从第七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 但是他们并不是很明了什么为教育科研, 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并没有做相应的思考, 表示出一定程度的茫然。很多学生都希望有专门的老师给他们讲授生物教育科研知识, 因为很多同学对教育科研的概念都不清楚。

2.3 生物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知识状况

本项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5个问题进行调查: (13) 生物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您最喜欢?A.讲授法;B.案例分析;C.专题讨论;D.其他。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53%、25%、13%和9%。 (14) 对生物教育实验法的理解?A.一点也不清楚;B.了解一点;C.了解基本程序但实际操作有困难;D.能够进行一般操作。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7%、33%、45%和15%。 (15) 对于教育科研方法的书籍, 您阅读的方式?A.一般性浏览;B.认为重要的部分仔细的读;C.很深入、系统地读。被调查者选择A、B、C的比例分别为40%、47%、13%。 (16) 在学习完《中学生物教学论》后, 您在进行试讲时?A.完全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讲授;B.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授;C.结合书上的方法和自己的思路进行讲授。被调查者选择A、B、C的比例分别为10%、53%、37%。 (17) 与专业有关的教育教学研究进展?A.完全不了解;B.不太了解;C.比较了解;D.非常了解。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15%、55%、20%和10%。

由以上的统计数据可看出:学生平时已经注重学习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 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献, 有37%的学生试着将所学的知识用到教学中来。在访谈中发现, 许多学生经过教育实习之后已经认识到自身教育科研知识的缺乏, 但是因为平时身边很少有人阅读这样的文章, 没有一定的氛围, 他们希望学校能够制定一些强制性的措施, 规定学生阅读一些教育科研期刊, 并写出相关的读后感, 长期这样在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学术风气, 大家可以一同探讨、进步。

2.4 生物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状况

本项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5个问题进行调查: (18) 大学期间您发表的生物教育科研类文章的数目是?A.0篇;B.1~3篇;C.4~6篇;D.7篇以上。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78%、12%、10%和0%。 (19) 教育实习后,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遇到实验时你是如何做的?A.完全按照书上的内容讲解;B.在实验过程中加入自己研究出的方法?C.完全按照自己研究出的新方法讲解。被调查者选择A、B、C的比例分别为45%、30%、25%。 (20) 您的研究能力感知?A.能独立研究;B.边摸索边研究;C.不知如何研究。被调查者选择A、B、C的比例分别为5%、40%、55%。 (21) 您的研究方法运用?A.思考问题, 写出论文;B.实验研究;C.问卷调查;D.不知采用何种方法。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21%、45%、30%和4%。 (22) 您希望的工作方式?A.独自进行;B.同事合作;C.专家指导;D.不知道。被调查者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23%、45%、19%和13%。

由以上的调查数据可看出, 78%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发表过生物教育科研类文章, 45%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后还是按照书上的内容讲解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遇到实验。访谈中, 当问到学生认为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如何时, 6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教科研能力较差, 近2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比较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差是“没有开设专门培养教科研能力的课程”, 其次是“没有培养教科研能力的活动”、“现在开设的课程不利于培养教科研能力”。

3 讨论

3.1 目前生物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状况的形成原因

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包括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 具有及时发现、科学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具有收集资料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等等[4]。显然, 生物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那么, 就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大部分生物师范生自身的教育科研意识不够;其次是部分高师院老师的指导力度不够;第三是高师院校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锻炼机会。

3.2 提高生物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建议

3.2.1 转变生物师范生观念、使其树立和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

首先, 高师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应不断完善其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将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 要切实加强教育课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 改进教学方法, 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加强课堂教学同教育、教学实践的密切联系。其次, 要改革教育课的内容增加有关中学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方面的知识。要使学生了解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较熟练地掌握教育科研的步骤、方法。最后, 应加大宣传力度, 让生物师范生意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增加参与意识, 激起他们教育科研兴趣[5]。

3.2.2 生物师范生教育科研过程中进行有效教育介入

首先应早期性, 持续性地渗透教育科研基本知识, 让学生意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其次, 应重视教育辅习, 即从学生入学开始持续到教育实习前, 短周期地去实习基地参加教育教学活动, 让学生可以直接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 反思教学活动, 发现教学问题, 探讨并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准备工作旨在消除学生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使他们更有信心地进行教育科研工作。

3.2.3 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深入实践, 在实践中引导他们去发现、研究、解决各种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封闭性的教学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教育科研素质, 即使貌似研究, 也是脱离实际, 毫无价值可言。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是时代对生物师范生提出的要求, 对于他们来说, 理论的学习提高固然重要, 然而必要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教育见习与实习、课外校外活动等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更是不可忽视的, 二者相得益彰, 相辅相成[6]。

参考文献

[1]邢丽华.对培养高职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4, 6 (3) :138~139.

[2]闫江涛.论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23 (9) :48~50.

[3]吴志伟, 罗丰志.教育科研:素质教育实践的助推剂[J].教育探索, 2002 (1) :36~3 7.

[4]徐大生.高师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其培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 (4) :116~117.

[5]刘金容.高师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其培养对策探新[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32) :100~101.

上一篇:创业投资市场下一篇:浅析高校社区管理专业的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