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2024-04-30

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精选6篇)

篇1: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宁乡县南田坪乡中心小学

刘怡书

(此文在2005年宁乡县校本教研工作现场会上作现场交流发言)

我校的校本教研正式启动于2003年上学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就如何认识校本教研,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何通过校本教研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健康、主动、全面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我们有过困惑和忧虑,也有过沉重与徬徨,而更多的是欣慰和喜悦。现将我们学校所作的一些工作向大家汇报。

一、寻求发展,找准研究的切入点

像我们南田坪实验学校这样的农村小学,条件非常简陋,教育经费短缺,教育信息闭塞,学校该如何发展呢?近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摸索着。1997年我们开展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农村小学生品行星级评价”、“现代师生合作教学”、“现代活动教学”等的研究先后在省市获奖。由科研引路,学校已经发展成今天的长沙市示范性小学。2002年下学期,我们在全县率先引进了新课程,由于新教材内容丰富,思维空间大,注重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们感到疑惑和茫然,有时简直束手无策。语文老师夏雪柳捧着语文教材长叹着说:“闹元宵的课文仅只几幅彩图,我怎么教?”数学老师李斌辉焦急地说:“数学课本中例题少,图画多,怎样教才好?”艺术教师方曾丽妮看到教材中既要教学生唱、跳、演、剪、折、画,又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感到十分困惑。教师们议论起来了,有的说:“这样的实验,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多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有的说:“这样搞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农村学校如何实施新课程,面临着十分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对于种种现实困难,我们思考了很多,巴望着专家来校讲学吗?新课程实施中凸现出来的问题多而普遍,远水解不了近渴。送老师去培训吗?机会又少更受限于经费,信息也不灵。怎么办?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讨论、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我们虽然有课题研究的优势,但参加科研课题的老师范围小,只是小部分骨干教师,而且科研课题的研究是长期性的,我们农村的教师大部分还达不到参与课题研究的要求,而教学中的问题随机出现。治本应从问题入手,新课程实施应与问题研究同步走。教研组,行政组同志通过大量捕捉信息,翻阅资料,进一步形成了共识:新课程实施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校本教研上。我们必须多实践、多学习、多反思、多积累、多写作、多交流。

二、构建机制,确保研究工作有序进行

我们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使研究一步步走上了正轨。首先,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研组长为主心轴的联科互动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拟定了“校本教研管理制度”、“问题提出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学校管理人员参与校本教研制度”、“成果推广奖励制度”等十多种相关制度,编印成小册子,做到人手一份,使每个教师有章可循,有本可依。同时,我们还捕捉信息,借鉴他人经验,编出了《校本教研示例与指导》为教师提供研究的理论与示范。

三、扎实学习,夯实教师专业理论

读书,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能为教育教学滋养底气和灵气。为此,我们确定了教师集中学习和教师个体业余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把星期三晚上确定为集中学习交流时间,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学校名师轮流主讲,对当前教师急需了解和掌握的理论进行学习。在教师中开展读好一本理论专著,写好一本业务学习笔记,记好一本教育随笔的活动,这些笔记,要求是带有思考性的,不能抄写,要实实在在有提高。教师的笔记由校长一周进行一次批阅,分期中和期末予以评等记分。同时通过“导读——荐书读——送书读——换书读”的形式,在期末组织老师开展读书的系列比赛活动等,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书卷气,夯实了教师的理论功底。

四、筛选内容,确定研究范围

校本教研的范畴十分广泛,不能奢望捉住满天的麻雀,为此,我们于2003年6月,在全校师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筛选结晶出了三方面的内容,作为我们校本教研的主攻项目。① 教学策略。从80年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喊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在较长时间内,素质教育始终停留在那种敲敲钉钉、唱唱跳跳、吹吹打打的层面上,课堂教学依然禁锢在“你说——我听,你做——我看,你问——我学,你写——我抄”的教学模式之中,所谓教学改革实际上是教师的表现改革。特别是只注重“教什么,怎么教”,而忽视“学什么,怎么学”。忽略学生怎么思考,怎么发展,怎么成长。课堂中,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机会少;接受学习机会多,表达学习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学习机会多,潜能学生参与机会少。所以,我们把教学策略研究作为了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让教师科学地认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进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还包括师生关系、教学机制、教学艺术、教学实践操作等内容的研究。②学生发展。传统教学观认为,分数就是质量,分数就是水平,分数就是能力。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输入,成为教案的执行者。如有的教师教语文时,只注重字、词、句的机械理解和重复记忆,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感体验和知识的积累;数学教师教数学只注重数理和计算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学生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处在理论层面,故在学生发展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重点抓住“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的研究,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自主构建、自主调控、自主评价、自主发展、合作发展。学生发展的研究内容还包括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创新精神、实践操作、情感态度、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研究。③资源开发。教学有着广泛的资源,本阶段我们重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教材资源。“拿来用”、“唯书,唯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在研究中,注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创造。将可以概括升华的地方、“空白”的地方、可延伸拓展的地方予以完善和开发,让教材真正活起来。二是学科资源。我们充分把握各学科之间的特点,使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借鉴,有机重合,不断求新,在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三是学生资源。学生是宝贵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他们、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并于2003年下期响亮地提出:“问题就是课题”。真正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研究的归宿是让学生充分发展。

五、探索研究方法,寻找校本教研的多种途径

我们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学习了有关资料,借鉴教育科研的基本范式,拟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反思问题”的校本教研基本模式,并根据模式的基本特征确定了下述多种研究方法。

1、“问题筛选法”。指对在新课程实施中凸现出来的诸多教学问题进行组合、分类、筛选及优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次座谈会中,我曾经问老师们:你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你有哪些教学问题需要解决?但有一部分老师是提不出问题的。那么问题究竟从何而来?问题应从教师的教学中来,为了培养老师的问题意示,我们逐步要求教师要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觉得不理想、不完善的地方;通过自己的读书学习,理论不能运用于实践的地方;学习了优秀教师的作法,自己达不到要求;教师在引导点拨,组织教学活动中所碰到的困难和疑惑等真正的教学问题。对于问题的管理,学校制定了“问题提出制度”,要求教师将教学问题不定期地交到教科室。这样使学校准确地掌握教学过程中真正的薄弱环节。然后,教科室将征集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如教学行为类、教学方法类、教学设计类、教学艺术类、教学操作类等,进入学校“问题资源库”,再由各教研组根据自己本组的实际,列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暂缓解决的问题和综合解决的问题,使这些问题在不同的时空点逐一研究解决,使新课程在我校能顺利的实施。

2、“临床诊断法”。这种方法,是指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来会诊,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数学教师王爱华在上数学课时,经常要借助学具进行教学,不少学生总将学具当成“玩具”,兴致勃勃地玩起来,全然不顾老师善意的提醒。教师只好停下讲课,严厉批评,整顿纪律,让学生不无遗憾地回到“正轨”上来。针对这一问题,王爱华老师先邀请数学组的老师,还邀请了长期担任班主任的部分老师一同来座谈,讨论的问题是“不让学具变玩具”,大家献计献策,有的说要加强组织教学,有的说要强化规则意识,有的说要杀鸡给猴看,严惩不怠,有的说要找学生个别谈心等。班主任的绝招给数学老师一些启示,然而,数学老师说试过,效果不佳。于是易召连主任组织全组老师听课,听课时大家共同关注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课后大家分析,一是学具平常都由老师保管,学生好奇,上课玩学具;二是学生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做一件事,学具一出现,犹如兴奋剂;三是学具呈现的长短问题,有的学生有剩余时间,只好玩学具。最后大家分头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自己管理学具,让他们玩,还挖掘一些学生生活中的玩具充当学具。这样通过听课、评课、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使用学具的情况,使用教具的效率等,诊断和总结出行动中的经验和不足,寻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同题异教法”。同题异教法与外地的“一人教多课,多人教一课”相似。例如语文教学中质疑能使学生很好理解课文,挖掘课文。我校语文组把课堂学生质疑作为一个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发现问题。语文组长朱明老师有意地组织全组教师听了三节不同类型的课。三堂课对学生质疑采用了三种不同策略,第一堂教师在课中设臵了学生质疑环节,教师一一作答,经过10多分钟还没有把问题答完,下课铃响,课堂里还有许多小手高高地举着。第二堂,教师只按照自己在备课前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对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老师避而不答,教师回答学生的是:“请同学们到课文里去找!”一堂课下来,教学显得非常牵强。第三堂课,教师怕控制不了课堂局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应对,所以整堂课教师没有带问题进教室,也没有带问题出教室,导致整个课堂是无问题教学。

第二步,提出问题。课题组听课后认真讨论,认为:应对问题的教学,的确是新课程实施中凸现的典型问题,于是,语文课题组统一认识,确立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提问”。

第三步,研究与反思。如语文组以《再见了亲人》一课为例,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认真的研讨。采取了“分散设计→集中研讨→轮流主讲(多人上一课)→多次反思”的办法,总结出:问题始于学生而回归于学生,对课文文字的理解,采用小组合作解决;对于课文文意理解,采用集中解决(如志愿军为什么把他们当亲人?),对课文的资源开发,采用分散解决,课后查资料,请教别人(如志愿军为什么要去支援朝鲜人员)。第四步,验证辐射。经过教研组的多次研究与专家的指点,结晶出课堂教学中的解疑办法,即“集中归类解疑法”、“分散互相解疑法”、“课后自然解疑法”,并在其他学科中试用,效果良好。

4、“专题研究法”。专题研究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性研究。研究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理论学习→研究探讨→归纳总结→推广辐射。如语文组易召连老师在语文问题教学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索如何创设更科学、更开放的语文课堂。于是,语文组的老师们首先分头搜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源,全组成员集体学习资源,并重点关注名师名家怎样处理与研讨主题相关的内容。接着,确定授课内容,全组集体分析教材内容,各自独立备课,再由献课者授课,组内教师听课,重点关注与研讨主题相关的内容。课后授课者叙说备课思路和反思教学过程,组内成员结合自己的备课,围绕专题进行研讨,达成几点共识。然后,献课者根据共识再次备课、上课,其他老师听课,经过反思、研讨,教研员专业引领,最终形成了关于研讨主题的指导意见。经过课题组反复实践和探索,得出了“感知课文——感悟课文——质疑交流——拓展课文”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得到县市专家的认可。现已在全校语文教学中推行,并取得了初步成绩,陶冶老师《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易召连老师所写的论文《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发表,陈怀宇老师参加全国语文赛课获一等奖,陶冶、易召连等六位教师,被大屯营、偕乐桥等七个乡镇邀请上示范课。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在全乡的小学语文课堂中都在普遍运用。

六、实施带动,加速校本教研的经验辐射

校本教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缘于问题,又用以解决问题,一步步解开了新课程实施中老师们遇到的诸多困惑。我们也因此闯出了一条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校本教研的新路,尝到了不少甜头。特别是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在全县教育工作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和推介。学校所撰写的《立足校本研究,提高学校品位》一文,在《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刊物第六期中刊载,相继引来了全民乡九年制学校、坝塘镇、大屯营乡、城郊乡等10多个乡镇的领导和老师来参观和学习。此时,本乡的教师们也跃跃欲试,强烈要求把我校的校本教研经验辐射到全乡各校。作为一所中心小学,各方面的条件比本乡的其他学校好得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带动全乡各校,乡联校适时确定了实验小学的带动战略方案及具体安排。其作法分三步走:

1、带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学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最终是教师教学行为和观念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对全乡教师的定期培训、集中学习、分散学习、自主学习,使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课程、新理念,自觉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其具体方法有:①定期导学。如: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不动摇,每月进行一次学习交流不动摇,每期一次读书竞赛活动不动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达到四有,即每个教师有阶段性学习内容和目标,有一本读书笔记,有一本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录,有一本教学问题集。②活动促学。我们通过教师的竞赛活动促学促培。每学期定期开展教案设计评比活动;评课说课竞赛活动;我最满意的一堂课的展示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问题征集活动等。

2、带课堂教改的优化。每学期,我们实验学校均要有计划地组织送课下校活动,把研究课、展示课、特色课、创新课送到每所学校,在送课活动中,要求达到三个一:即评好一堂课、模仿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同时,我校每期进行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使实验学校教师的课充分展示,及时把我校的骨干教师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播种到全乡。让全乡的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看得见、摸得着、有样学,真正使教师掌握教学技巧,教学相长。

3、促合作交流互动。我校和全乡各校的教师开展拉手结对六个一活动。即:互捕一条教学信息;互供一种教学资料;互备一个教案;互听互评一堂课;互撰一篇文章;互促一班教学质量。如易召连老师与新塘学校50岁的舒亮明老师结对,一期有7次对舒老师的课进行指导,在去年全乡的新课程展示活动中,舒老师所上的一年级语文课获得乡的一等奖,老师们称赞她“老教师,新教法,想不到会有这样大的变化”。确实,在实验小学的带动下,全乡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均有可喜的突破。

七、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教师的成长

在校本教研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1、构建了学习型教师群体。教师们在校本教研的实践过程中,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今日的主动学习,正如王爱华老师在日记中写的:如果不学习,我就没有今天的优秀课,我就不能成为省级骨干教师。的确,我们在去年下学期期末督查教师的学习时,发现教师人手都有两本以上学习笔记,一本是业务学习笔记,一本是教育随笔,最多的有80次,最少的也有50次。从此,学习型教师群体业已基本形成。

2、形成了教学研究大气候。变“无序教研”为“校本教研”,学校的教育研究面貌焕然一新。原来的教研课,学校要三番五次的做工作请人上,评课是大家讲讲好话就散,研究忙乱无序,无实际效果,课堂改革是治标不治本。现在研究课,教师争着上,评课时,教师争着发言。到目前为止,全校资料库里经过整理的问题已达100多个,已集中解决了10多个。目前,正在集中展开研究的问题有10个,教师所写的课例、反思论文500余篇,现已编印成册。如《校本研究示例与指导》、《校本研究制度》、《问题资源库》、《校本研究案例分析》等7套校本研究资料。初步形成了教学研究的大气候。

3、孕育了研究型教师,提升了学校品位。经过两年的校本教研工作,我校有五位老师在国家级赛课活动中获奖;去年在新理念课堂升级达标中,我校6位老师参加,100%获得优秀课,且有易召连是县评委。有1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宁乡电视台、省教育电视台对我校作了专题报道。《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刊物和《湖南教育》对我们教学研究工作作了专版推介。《宁乡日报》和《科技导报》等对我校的研究工作进了跟踪报道,学校成为了省、市教育科研研究与实验基地,去年县教育局确定我校为校本教研示范基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望。

随着学校品位的提高,有湘乡、韶山、周边乡镇等地的200余名学生慕名来我校就读。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外地优秀教师也纷纷慕名而至,学校教师中,本科学历的达60%,其余的有专科学历,且教师平均年龄只26岁,是一所充满青春活力的学校。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还显得非常的稚嫩,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许多的不足,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一定在大家的关怀、呵护下,努力探索,做快乐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做幸福的新课程实践者,为新课改的推进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专家、同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篇2: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摘 要:新课程对学校教学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如何通过“校本教研”等活动,做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校本教研本身就是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来不断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来解决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生成问题。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和过去的研究经验还不够,它更需要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需要教师团队的智慧,需要教师深入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是“以课程改革为宗旨,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生成的问题为对象”的教研工作机制――新“校本教研”适应了这一需要。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研实践就“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作些粗浅的论述,希望能抛砖引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应当立足教学实践本身进行研究,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很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

一、以主题研讨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知道“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如果在教研过程中要出色完成这种“对话文化”任务,我们就要在教研活动前确定好主题,预设好研讨方案,做好人员分工等,然后再定时间、定地点进行分组研讨、互动评课。

教师围绕主题展开研讨,记录者将研讨主题的背景、主题研讨的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教学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等)、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及效果都记录下来。互动评课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研讨。

研讨时允许组内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持不同看法,并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或教育叙事的写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对课例的“学习――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提出了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行动教育”模式,其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三个阶段”是指: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由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

1.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

2.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研究如何促进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当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课例载体研究,不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不是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抓住教学中实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研究主题,选择课题;课中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反复试讲;课后进行反思、交流,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就此而言,校本教研的全部过程就是为了真实地体现与展示上课教师这个特定对象教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使全体参与者都能获得对于有效教学及其意义的理解,并最终达到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以创建灵活的运行机制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可根据实际开展校本教研。如果以教研组作为研究小组,组织起来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大、效果不理想的话,我们也可以以备课组作为研究小组,同年级同教材研究起来会更集中、更投入,而且备课组人员少,便于统筹安排。这样采用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有机结合,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构建起校本教研灵活的运行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能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发挥创造热情,使学校更具有活力,使教学更具有效力,使教师更具有能力;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不断反思中学会了思考,增强了问题意识,在同伴间的研讨辩论中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在专业引领下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校本教研已经成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微山县欢城二中丁振刚《论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2]林建新《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

篇3: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中国教师》:杨校长, 您好!我们学校历来有学科教研组的活动, 例如备课研讨、听课评议等, 对于校本教研, 您认为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杨斌: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校推进校本教研以后, 其研究理念和形态到底应该怎样变化, 才能突破原有的学科教研活动, 实现备课、观课、议课等的超越?我们在实践和研究中发现, 要实质性推进校本教研, 超越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学科教研活动, 体现校本教研与学科组教研活动的区别, 需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功能提升。学科教研组活动的基本功能是“备课”, 其核心是在教研活动中确立“教什么”“怎么教”或“学什么”“怎么学”。我校曾经确立了“三定、四备、四统一”的学科教研活动要求。“三定”, 是指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备”, 是指备课标和教材、备学生实际、备教法和学法、备资源;“四统一”, 是指统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料。我们认为, 有效推进校本教研需要不断拓展学科教研组的备课功能, 除备课外, 还应跟踪课堂现场、推进课堂变革、整合校内外资源、规划和促进教师的差异发展、提升整体育人质量。从这一角度看, 校本教研具有综合发展功能, 我们只有在备课、上课、改课、资源、教师、质量等方面整体着力, 综合推进, 才能超越学科教研活动, 发挥校本教研的应有功能。

二是愿景聚焦。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 要有效推进校本教研, 首先要清楚学校的“本”到底在哪里。从教研的角度看, 学校的“本”就是学校的发展愿景。因为学校的发展愿景是学校所有师生的共同追求, 是学校“要到哪里去”的方向与蓝图设计, 校本教研必须以这一方向和蓝图为指引, 将各种活动聚焦在学校的发展愿景上, 才能在教研活动中务好学校的发展之本。“愿景聚焦”也是校本教研和一般性学科教研活动的分水岭。一般性教研活动只关注学科教材和课堂教学, 较多关心本学科的学生发展与成绩, 很少关注学校的发展愿景, 活动兴奋点很难聚焦在学校愿景上, 其特点是“科本教研”, 以学科为本, 而不是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

三是学校特色。校本教研的重要追求是突显学校特色。我们的课堂特色在哪里, 我们的学生风貌有何独特之处, 我们的教师发展与其他学校相比有何优势, 这都是校本教研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学校课堂、学生和教师的特色发展方向, 并在一次次教研活动中努力靠近, 学校特色才能逐步得到彰显, 以校为本的学校发展思路才能得以落实。一般性的教研活动主要思考“教什么”“如何才能教得更好”或“学什么”“如何才能学得更好”等问题, 对“如何才能教得更有特色”或“如何才能学得更有特色”缺少必要关注, 从而使教研活动缺乏“校本”特点, 难以从整体上推进学校的课堂变革。

四是学科开放。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是引导教师从“学科”走向“学校”。一般性的教研活动只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走向与课堂变革, 难以从学校的整体发展层面思考本学科的建设, 更难以把其他学科的有用资源整合进自己的学科。校本教研则要求学科教师立足学校的整体发展, 关注其他学科的变革走向与资源建设, 把学科建设置于学校发展之中, 以开放的心态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中国教师》:您能为大家谈谈您对校本教研中“校本”含义的理解吗?校本教研的“校本”之特点有何?

杨斌:对校本教研中的“校本”内涵已有诸多探讨, 但从我校的实践情况看, “校本”的主要内涵应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依靠学校”“发展学校”。这一内涵要求校本教研至少应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引领未来的教研。“校本”, 首先是以学校的未来为本, 以此为依托的校本教研, 必然是引领未来的教研。这一教研应在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展开, 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未来而教研。我校在推进校本教研时, 首先和全体师生一道, 探讨了学校朝何处去、师生的未来在哪里等问题, 基于成都七中初中的高平台定位和西蜀大儒杨雄的学校渊源, 提出了“审是迁善, 模范群伦”的校训, 我们的教研就是要帮助师生和学校形成未来发展的这种卓越品格。由于有了全校性的讨论, 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树立了引领未来的意识, 从而使教研活动具有未来发展价值。

二是立足现实的教研。“校本”要以学校的现实为本。“引领未来”不是空谈理想, 更反对不切实际、夸夸其谈, 而是在关照未来发展的基础上, 扎根学校的现实土壤, 分析学校基础、师生现状与需求, 才能在教研活动中解决师生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我校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对全体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摸清现状之后, 才提出课堂改革理念、思路和措施, 从而提高了校本教研的针对性。

三是依靠师生的教研。“校本”要以学校师生为本。要相信、发掘师生的发展潜能, 调动本校师生变革课堂、提升质量的积极性, 促进师生以主人翁的心态与姿态关注学校的发展愿景, 并为之全力以赴。从我校的发展情况看, 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能围绕学校提出的发展愿景与课堂变革方向, 主动研究, 投身实践。学校充分依靠师生的力量, 构建教研机制, 提升教研合力, 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四是促进超越的教研。“校本”还要以持续超越为本。持续超越主要指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迈向学校愿景的路途中, 不断向前向上的发展状态。没有学校的持续超越, 校本教研就失去了意义。因此, 我校的校本教研一般以年度为节点, 清点我们在这一年发展了什么, 下一年需要继续发展什么, 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2008年, 建校四个月后, 我们21名开拓者以“课堂教学常规与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 举办了学校第一届教育教学研讨会, 力求以常规的重建引领课堂改革, 以课堂常规的优化实现师生的品质发展。2009年, 我们立足“常规优化”与“常规重建”, 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研究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召开了以“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生有效学习”为主题的第二届教育教学研讨会, 这一年, 我们认识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对课堂教学的变革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2010年, 我们根据2009年的反思, 向中央教育科学规划办提交了“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的课题申请, 获得批准后, 提出了“建设‘创生型课堂’, 在特色课堂的创建中提升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的基本思路。这一年, 我们以“创生型课堂的构建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为主题召开了第三届教育教学研讨会。2011年, 我们开始研究“创生型课堂与学习设计”这一问题;2012年, 我们以“课堂创生的智慧”为主题展开了全校性研究。一年一个主题, 一年一年超越, 在持续改革与发展中体现了“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价值。

《中国教师》:贵校的校本教研现在形成了哪些特色?

杨斌:我校的校本教研不敢说有特色, 但我们力求形成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说, 就是以文化为引领, 以课题为推手, 以学习为基础, 以课例为载体, 以持续跟进为方式。

首先是以文化为引领。“审是迁善, 模范群伦”是我们的校训, “自信自为, 追求卓越”是我们的校风, “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是我们的办学追求。根据学校文化的主要指向与文化对师生素质的要求, 我们将师生素养锁定在了“创新”一词上, 没有创新, 就难以审是迁善、模范群伦, 更难以自信自为、追求卓越。但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而学习是不断创生的过程, 只有培育出良好的创生品质, 才能较好地学习并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了融合学校文化与教研文化, 我们提出了“培育‘创生型教研文化’”的校本教研追求, 力求以教研文化的建设提升校本教研品质。

以课题为推手。为了建设创生型教研文化, 凝聚全校师生的教研目光, 形成学校的教研特色, 培养具有创新力的教师队伍, 我们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了“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这一课题, 以此为龙头,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均围绕“创生型课堂”的有效设计与实施展开, 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研究创生型课堂的建设问题, 既聚焦全校教师的研究目光, 形成全校师生的研究方向与特色, 也推动各教研组逐步形成创生型教研文化。

以学习为基础。校本学习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我们提出落实“生态取向”的学习理念, 建设和谐发展的学习型教研组;落实“高效能发展”的学习理念, 建设富有实效的学习型教研组;落实“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 建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型教研组;落实“后喻学习”的基本理念, 建设适应学生变化的学习型教研组等教研文化的理念、思路与举措, 力求在生态取向的学习氛围中推进深度学习和后喻学习, 实现高效能发展。

在课例研究和持续跟进方面, 我们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抓实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范式, 在叙事研究中建设研究型教研组。在研究“关键教育事件”时, 我们要求各教研组从紧扣“课堂素养”、关注“创新能力”、强化“高效学习”和突出“课堂创生”四个方面入手, 以提高课例研究效益。二是抓实“链式发展”的课例研究, 在课堂的持续改进与创生中建设研究型教研组。我校的链式课例研究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确立一个研究主题, 在这个研究主题的统领下, 根据现阶段课堂教学的疑难问题和进一步改革的需要, 确立若干个研究专题。这些专题围绕同一个主题形成课例研究的“问题链”, 由一个备课组在不同时段依次研究和讨论相关专题, 或由不同备课组承担不同专题, 共同研究, 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这种课例研究的操作方式, 就是“链式发展”的课例研究范式。

从总体上看, 我校主要采用“两维互动”的发展思路推进校本教研。所谓“两维互动”, 是指综合考虑“团体学习”“专项研究”在教研组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与“研究”两个维度的互动推进, 把教研组培育成“学习型教研组”和“研究型教研组”, 促进教研组的知识共享与不断创生, 实现“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共享, 在共享中创生”的教研文化建设目标。其中, 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是基础, 研究型教研组的建设是载体, “知识共享”与“创生”是目的。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斌:从我校的实践情况看, 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具备五个条件:一是学校文化的明晰度。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发展灵魂, 是学校的精神之本, 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的发展灵魂为指引, 为积淀学校的文化精神服务。只有这样的研究, 才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二是教育教学变革的方向感。即要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 确立与之匹配的教育教学变革方向。校本教研必须根据这一变革方向, 发现、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 使学校的各种变革朝着既定的大方向前进, 才能逐步形成校本教研的特色与学校发展的特色。三是教研活动的文化力。即是否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教研文化, 不同的教研文化会形成不同的教研特质与效果。四是教研成果的校本转化力。即学科教研组的研究成果是否在校内及时、积极推广, 在发挥研究成果效用的基础上是否激活了教师团队的研究动力。五是多样态学习的保障。即学校是否能够根据教研的需要, 提供多种形态的学习条件与资源。在这五个条件中, 学校文化和教研文化引领校本教研的价值取向, 教育教学变革方向固化校本教研的前行目标, 教研成果的校本转化是校本教研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 多样态学习是校本教研的有效保障。

根据以上的条件分析, 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方向不明。即学校文化、教研文化和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总体方向不明朗, 教研各自为阵,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就学科谈学科, 就课堂谈课堂, 缺乏学校整体发展与变革的方向感, 教师无法从“学科”走向“学校”, 开展的是学科教研,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二是转化不快。即教研成果不能很快在校内转化与普及, 教研组不关注学校需要, 学校行政不关注更不引导学科变革, 学科和学校隔膜, 学校的发展缺乏学科变革的依托, 学科教研组的变革“自娱自乐”, 学科教研与变革处于自发与散乱状态, 削弱了校本教研应有的学校发展价值。三是保障不力。特别是在多样态学习与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保障上缺乏必要力度。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 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那么校本教研如何与学校科研整合呢?可作为一体吗?

杨斌:这也是我们近几年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基础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大课题的浅研究不如教研, 小问题的深研究就是科研, 其目的是把基础教育的科研和高校的纯学术研究区分开来, 促进教研与科研的有效整合, 以解决教研与科研脱节的问题。科研的确能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但虚假的、口号式的、胡编乱造的、不融入教育教学一线的科研, 改变不了学校发展的现有样态。

几年来, 我们一直坚持“以科研的思路推进教研, 以教研的视角落实科研”, 即用课题研究的思路、策略与要求, 开展专题性教研, 一次或连续几次教研解决一个问题, 或突破一个专题, 在教研中强化“研”与“变”。我校科研的主阵地是教研活动和课堂, “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的课题, 分解到了不同的教研活动与课例之中, 教师们从有效教研的角度, 审视科研是否落到实处, 是否变得有用, 以不断调整科研的方式与步伐, 在科研中强化了“实”与“用”, 这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教研与科研的整合。

校本教研和科研是否能够合为一体, 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就我校而言, 教研的基本主题是“创新型教师的课堂素养”, 核心内容是创生型课堂的设计、实施与评估, 这些内容是全校性课题的基本内容;就课题研究而言, 我们围绕创生型课堂的设计、实施、评估与资源等多个方面, 系统化地研究了创生型学习设计和不同类型的创生型课例, 将课题研究的点落实在备课、上课上, 实现了科研与教研的整合。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方面, 贵校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杨斌: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重要条件。但我在前面没有专门提出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因为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校本教研的质量取决于团队的整体发展质量, 个别教师的教研能力或许比较薄弱, 但他在分享团队智慧与成果中也会得到发展。所以, 有什么样的校本教研团队, 就会有什么样的校本教研质量。因此, 近几年来, 我们在提高教师个体校本教研能力的同时, 就提高团队校本教研能力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提高团队学术力;二是整合校本教研资源;三是建设创生型教研文化。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 上述三个方面既推动了团队校本教研能力的发展, 也卓有成效地提升了教师个体的校本教研能力。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新课标、新教材教学实践中, 您认为校本教研的重心应该放在何处?

杨斌:我认为接下来的校本教研应把握好四个重心:一是解读学生。学校教育的一切目的是孩子, 校本教研要从关注教材、教学和学科转向关注学生, 从学生发展的视角研究学科、教材和教学, 这就需要提高解读学生的能力。二是反思价值。我们的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学校教育的最大价值, 是帮助学生学会在未来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我们的教育教学有这样的价值吗?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样的价值?我们还能不能做得更好?这是今后校本教研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三是把握本质。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本质是什么?是促进师生更好地发展。可不少地方和学校生搬硬套某些改革经验, 结果水土不服, 效果不好。我们在教研中关注了形式, 忽略了其他地区或学校隐藏在改革经验背后的本质。抓住形式而忽视本质, 降低了改革效益。在今后的校本教研中, 如何把握教育教学本质提高改革效益, 是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四是善待质量。“善待质量”即全面把握质量, 发展经得起未来考验的质量。但是, 不少地方将质量等同于分数, 有的地方高举“绿色质量”的大旗, 骨子里或制度上依然停留在分数质量的单一杠杆上, 甚至走火入魔, 丧失了教育的本义。如何全面理解质量, 如何有效提高质量, 仍是接下来需要在校本教研中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师》:对于国家层面的校本教研推进工作, 您有何建议?

篇4:加强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培训;课堂改革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富有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校本教研既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重要纽带,也是创建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教育规律决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下面就结合我的经验以及探究,谈谈如何加强校本教研,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1.立足教学实际,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要整体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就要重视对新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可以通过“一帮一”或者“结对子”的方式快速地提高新教师的专业素质。由于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能全面掌控课堂的局面,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那么学校就可以安排新上任的教师去听课,尤其是要去听那些具有典型特征、具有示范性的高效课堂教学,以便他们能够快速地汲取经验,获取技能。并且,学校还可以在每学期组织一次赛教活动,对各个教师的课堂进行讲评。在评课时,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仅可以指出教学中的问题,还能够探讨如何解决问题,有助于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浓厚的教研氛围。通过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培训,更新观念

在信息快速发展更新的现代,“闭门造车”搞教育肯定是行不通的,要促进学校的发展,教师的观念也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及时改变。教师只有开阔视野、更新理念,学习并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才能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还要关注教师的素质水平。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比如,听一些富有实践性的讲座,或是与一些成功人士交流,分享经验,使得先进的理念、成功的经验、科学的方法深入人心,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设备或是共享资源,让教师通过观看名师讲课而获取经验,或是借鉴其他学校在管理中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师对班务的管理能力。

二、推进课堂改革,落实校本教研

1.大胆创新,推进先学后练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也是推进课程改革,落实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两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实施,其中“学生学”占据着主导地位。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落实校本教研,教师就要进行大胆创新,开拓新的教学模式——先学后练。

“先学后练”中的“先学”指的是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并要求学生展示自学的结果,教师则根据学生自学展示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讲解与补充;“后练”指的是在学生完成了教学目标后,为了让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采取当堂完成作业或练习的方式,并且教师进行检查与个别指导。在整节课上以学习—展示—反馈这条主线贯穿始终,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的保证,对于学校形成特色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

对微型课题进行研究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新课的导入、课堂的有效提问、作业的个性化设计等等,将其中的一个部分拿出来进行研究,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有助于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那么,教师就可以以此为着手点,研究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如何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兴趣。再比如,在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作为引导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这一点也可以作为一个微型课题进行研究。

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特长教育的方式加强校本教研,通过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培养与教育,使其各有所长;或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

总之,加强校本教研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校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并推进课堂改革,落实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校具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从而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任丽华.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

篇5: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2008年9月我校数学教研组申报的课题《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被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批准立项,该课题针对新时期的农村教师 如何适应教育新形势,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这一问题,结合我校教师的专业现状,希望从校本教研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之路。如今,我们开展课题实验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此期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课题组认真的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既有成功的收获,也有不足的反思。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13亿人口中,60%在农村,2亿中小学生中,1.6亿在农村,约4亿农村劳动人口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农村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水平落后,政府投资不够,但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质量偏低是一个主要原因。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没有机会使用互联网查资料,无缘接触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又缺少真正实用有效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使得专业成长成为一句空话。

新课程改革已开展这么多年,广大农村小学教师还不能有效地把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何帮助教师在“新理念”与“新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远离教育专家和名师的农村小学来说,立足于学校已有的基础,切实抓好校本教研,走校本发展之路,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提出“立足校本教研,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怎样教更好,教师没有更深的思考过,这种教学与研究脱离的现象,造就了成批的教书匠,导致基础教育师资的平庸化,从而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校本教研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一个重大的新举措,是教师提高自身素

质和专业能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1、通过参与校本教研,可以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是具有专业眼光,即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活动,这种专业特征的塑造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拥有深厚的理论底蕴,才能有教育的敏感,才能独具慧眼。以校本教研为契机,在教师中兴学习之风气,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以此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也使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2、通过校本教研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反思和研究,才能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改进,哪些优点可以继续发扬提升。通过参与校本教研,教师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反省,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忽略阅读和反思,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这是教师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我们认为立足校本教研,帮助教师变革学习方式,锻造一支集实践、研究、反思三位一体的专家型教师群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预计突破的难点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设计以下研究内容。

1、引导教师树立理论武装头脑的意识。

2、以即时案例为载体培养教师个体反思能力的研究。

3、以课例为载体,开展讲、听、评活动,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研究。

4、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以互动研讨为主要形式的专题性研究。

研究的重点:

以课例为载体所进行的讲、听、评为主要形式的课堂行动研究。预计突破的难点: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与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的目标

1、探索如何在加强校本教研的氛围中,形成有助于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培养途径。

2、通过加强校本教研这一途径,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做有信念、有理论、自觉追求、不断创新的学习型、反思型、发展型教师,以顺应时代的要求,使教师成为真正的专业人员。

五、研究过程

(一)、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校本教研是教师自身发展内存的必然要求和最佳途径之一,教师是直接的受益者,教师的积极主动的个性化教研就来源于校本教研,教师要学习前沿教育理论,掌握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注重学科整合,教师个人要积极投身到校本教研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我校把组织教师进行业务理论学习的工作放在首位,制定方案,确定专题,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学习形式,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校本教研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以及数学组全体教师学习了校本教研相关理论,以集体观看专家讲座与个体自学相结合。主要学习材料如下:《数学新课程标准》、《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以及《新课程说课、听课、评课》、《校本教研教师行动研究案例》、、《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新课程备课新思维》、《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走进新课程》、《怎样观课议课》等等。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理论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使课题组成员了解校本教研的多种形式,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2、组织教师观看专家讲座录像、全国优秀教学设计与评析以及优质课例等活动,从中吸取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践进行交流并反思。使

全体教师提高认识,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培养了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

3、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积极组织部分教师外出观摩听课,听专家报告和学术讲座。并且规定外出听课教师回校后要向全体教师作出汇报,让其他教师也能间接地对专家的一些新理念进行学习,以此使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校本研修水平,让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紧跟外界新研究成果,既加深了教师对新教改理论的理解,又指导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所学习的一些新观念、新方法、新行动,可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高了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手段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了教师的学习意识,使其意识到学习是必须的,也是终身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新课程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深植于教师心中,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也能够自然地贯彻这种理念。

(二)、开展公开课活动,通过讲、听、评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每个学期开展一轮甚至两轮的公开课活动,这在我们学校已经实施了四年的时间,在每次的公开课活动中,老师们刻苦钻研教材,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大量信息学习制作精美的课件以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并积极上网查找优秀的教学课例,学校规定本学科的老师必须听课,并参与评课,坚持做到上午听课下午及时评课,上公开课的老师必须说课并进行自我反思,在评课时,要坦诚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共同探讨一些课堂教学问题。经过四年的锻炼,老师们由原来的害怕评课变为现在的喜欢上了评课,由原来的怕得罪人,只对课堂上一些肤浅的问题进行交流,变为现在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为了课堂上的某个环节如何处理,甚至是某一句话该怎样说而争论不休,对于老师们的评价和建议我们都作了认真的记录,评课后,授课教师要上交自己的教学设计,说课稿与教学反思。在讲、听、评课活动中,老师们都深刻的感到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多媒体应用技术等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更好地进行课题实验和研究,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期都要以优质课的标准来准备这节公开课。

对于上课的评价好坏,我们已经建立一种比较科学的打分制度。评课教师要针对授课人的教学情况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是否确立认识、能力、情感和体验目标;是否面向全体;是否合理的引导师生间、学生间充分的交流、合作、互动;是否合理的引导学生在研究探索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教师的评价语言、板书设计、教具的演示与计算机的使用等方面,逐项进行打分,每轮公开课过后,我们要根据分数的高低,从数学组公开课活动中选出较为优秀的一节课作为校级优质课参加乡、县优质课评比活动,授课教师在首次授课的基础上根据老师们的评课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进行二次授课,争取使自己的课达到较高的水平。每年我们推选的优质课选手都在县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我校数学教师曹亚丽、彭晓会、姚姣玲等三位教师曾参加乡级与县级观摩课的展示。

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不少教师的课上的越来越好,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校的教研活动开展的更加扎实,有效,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重视教学反思与案例的撰写。

课题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反思与案例的基本写作知识。并让老师们认识到案例与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在校内开展案例与反思评比活动。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行动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优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的记录。(1)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2)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3)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4)记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教材内容的实践来看,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这些独具一格的解法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5)记

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及时修订教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求每节课后要有教后记,每月底,都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阶段性反思总结,学校适时进行经验交流,每学期期末要开展教师发展论坛,真正使教学反思成为提高自己业务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组织教师观看校本光盘中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阅读优秀案例学习案例的写作,通过案例的学习,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尽快缩短与优秀教师的距离,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能。鼓励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使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撰写案例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四)、组织教师对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教师们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然后与所有的数学组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已经进行了四个专题的探讨:(1)、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2)、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实施;(3)、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评价;(4)、如何正确对待课堂中的讲不完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数学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交流,并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六、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表现在理念的更新方面:课题研究促使我校校本教研走出了“空洞”的窘境,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通过聆听专家的报告,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的开展,广大教师受到了新课程理念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改变了自己的旧有观念,确立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做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等新观念,适应了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表现在课堂教学水平方面:教师通过校本教研,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通过参加县优质课评比,一部分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对他们的业务成长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我校彭晓会老师、曹亚丽老师、王勇华老师等在县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其中彭晓会老师在市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我校教师中有近四分之一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并有三名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有一名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

3、表现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方面:通过校本教研使学生也得到了健康、主

动、充分的发展。在校本教研中我们不仅关注新课程标准带来的内容变化,更重要的是关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变化;不仅关注教师自身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校本研究,研究者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共同解决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问题,这也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育人环境,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的养成,学生在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彼此合作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连续几年的乡质量评估中,我校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正是由于课题组教师与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我校的校本教研开展的如火如荼,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从去年到今年我校教师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比赛在全乡奖项最高、人员最多。老师们正由原来的“教书匠”向“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转变。

七、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题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依然感觉缺少高层次的理论与专家指导,对于专家的指导我们热切期望。作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缺乏培训师资和学科带头人,缺少经费和设施等,教师想学习但条件不允许。另外,教师们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能领会,但实实在在的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却并非易事,不少教师还不能很好的将新课改的理念有效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中,课堂中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八、下一步的计划:

在今后的课题实验和探索中,将努力引导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教师要逐渐的把学到的新课改的理念落实到自己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体现在日常的每一节课中。

2、引导教师要养成自主反思的日常行为习惯,要把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作为教学生活的基本方式,要不断反思、善于反思,并逐渐提高反思能力。

3、引导教师加大互通信息、交流体会、相互切磋、分享经验的频率,要建立合作攻关的同伴互助小组,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和团队精神,在分工协作、互动中共同成长进步。

4、邀请县教研室教研员谢丽娜老师与我县省级教育专家付永桥老师到我校

指导教学与教研工作。

十里铺乡四里营小学

彭晓会

篇6: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白湾子镇中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材料

姚永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能借此机会与各位交流,我非常荣幸。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历程中,我们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各学校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富有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开展“校本教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我校在校本教研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办学特色,与各位同仁分享一下。我汇报的题目是:《强化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

一、白湾子镇中学基本情况

白湾子镇中学是一所位于定边县白于山区的镇办初级中学。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我校与许多学校一样,曾长期处于硬件差、师资差、生源差、观念落后、方式落后、质量落后的“三差三落后”状况(1993年被称为“白秃子”白湾子中学,在7间土平房,13孔土窑洞,7名教师这样境况中起死回生;2000春年到2003年秋学校校严重短缺,教室前面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后面成了宿舍),但我们毫不气馁,在困境中,我们积极寻求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教育教学质量逐渐提升。从2003年起,借着“课改”的东风,我校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开始尝试“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校本教研。2008年11月,我校确立属于自己的

1课堂教学模式,即“25+20,先学后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之路并非坦途,但我们勇于追求,经过努力,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教学质量连续十一年名列全县前茅,并连续多年被定边县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2005年被榆林市教育局授予市级示范初中,2007年代表陕西省榆林市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

二、白湾子镇中学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立足教学实际,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为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校本教研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我校作为一所农村中学,教师队伍不稳定,变动大,年轻化。由于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这极大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对新教师的指导和培养,通过“一帮一,结对子”,跟踪听课、指导听课、和过关听课等方式,促进了新教师的尽快成长。同时,为了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我校每学期都安排一次公开示范教学和观摩课,每一学年组织一次赛教活动。评课环节,跟组领导全程参与,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仅指出问题,而且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浓厚的教研氛围。通过扎实开展这些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我校提升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培训,更新理念

在开放的当今时代,“闭门造车”地搞教育是不行的,必须开拓视野,更新理念,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外出培训,每学年都投入3万多元元的资金,派领导及骨干教师赴西安、银川、山西、重庆、榆林等地参加各类培训。经过培训的教师返校后,将组织全体教师结合我校的实际进行再培训,使得先进的理念、成功的经验、科学的方法在我校深入人心,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例如,我校主管教学副校长郑国军,他听取洋思中学刘金玉校长汇报后,回来做了生动、实用的再汇报,在教师中引起了很大震动,教师听完汇报后,上网查询洋思中学相关资料,掀起了“学洋思”的热潮;我校的邢凤霄老师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后,在班级管理中进行了“改革”,他的“承包”式班级管理很有特色,其他班主任积极借鉴,提高了班务管理能力。

(二)推进课堂改革,落实校本教研

1、大胆创新,强势推进“25+20,先学后练”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改理念,我校在学习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确立了“25+20,先学后练”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具体含义是,“先学”指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展示自学结果,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展示情况,适当地讲解或补充。在25分钟之内完成学习目标;“后练”指在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采取以当堂完成作业或练习,在20分钟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采用巡回检查,个别指导;整节课贯穿学习——展示——反馈这条主线;为便于合作学习,调整学生座位,采用四人一组面对面排列,突出“兵教兵”、“兵练兵”;备课方面,大力推行集体备课,鼓励教师加强合作、交流、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重点备写学法指导,准确安排每一环节所需时间;作业与练习要求是作业练习要分层设计即分为必作题与选作题,作业、练习设计力争题型齐全,围绕教材习题,采用教师自编统一印刷。作业批改要求在教室内进行,实行面批面改,充分利用自习时间。为了全面推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我校成立了由领导和业务骨干组成的课堂督察组,深入一线对全体教师进行“推门听课”,并当堂打分、指导评课,对不符合这一模式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并纳入学期的考评中。经过两年左右的实践证明,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科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

2、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

微型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这是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方面的一个新亮点。微型课题研究起来很简单,它的选题源于教师教学中最细小的问题,如新课的导入、课堂提问、作业设计、例题选择都可以研究,它研究的周期短,见效快,可以是两周,一个月,最多一个学期,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而且它的研究成果不需要轰轰烈烈的科研论文,也不需要上万字的研究报告,只注重其实效性,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故事、教学心得、小论文等等。我校的陈世国、王彦平等老师他们针对电视机闲置而学校多媒体资源不足这一现状,成立了如何有效利用电视机服务课堂,课题组全体成员牺牲休息时间,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解决了这一问题,“小媒体”教学现已成为我校一项特色教学很受广大教师欢迎,可喜的是这一课题已通过市上验收现已结题。我校教师研究的微型课题中,有2个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和一个县级课题。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校已编成两本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校本教材——《白湾子镇中学校本教材》,其科目包括语文、数学、政治、史地、理化、生物等科目。我校的这一尝试和成果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认可,并且在榆林市校本教材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2008年我校开始尝试让学生借阅这一校本教材,一些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甚至本校部分教师担心使用校本课程影响国家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成绩,而我们给他们做了这样的解释:一是学生在图书室借阅校本课程认为贴近生活,很感兴趣;二是体现了本地风土人情,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三是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地方文化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虽然目前校本课程的实施举步为艰,但我们最终迈出了这一步。我们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校的校本教材的编排和使用能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三、白湾子中学特色教育

1、开展特长教育,促进学生成长

我校在“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积极开展特长教育,特长教育也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从2000年起开设特长班,截止现在特长班已发展到8个(具体为写作班、奥数班、交际英语班、计算机班、书法班、体育班、美术班、音乐舞蹈班,分为七年级特长班和八年级特长班),七八年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全员参加,并择优聘用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开展教学。通过开展特长教育,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更为我校每两年举办一届艺术节和科技节(我校已举办四届艺术节、两届科技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举办艺术节和科技节期间,学生个个生龙活虎、神采飞扬,使

学生受到科学和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内的书画大赛中获奖或展出(发表)的作品已有5人次,在省市级的少儿书画大赛中获奖或展出的达10人次,可喜的是我校代表定边县教育局参加了榆林市第一届科技节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亮点,也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挑战。没有经验,没有模式,只能在实践中摸索。为此,我们首先通过光碟观摩学习,然后由学校统一确定主题(“走进白湾子”)和活动方案。在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共同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校门,调查访问,并通过实物、文字、图表、数据、快板、自编歌曲、自编小品、民间故事等进行了形象直观、富有创意的展示汇报,我校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已由学校统一确定主题改为各班级自主确定主题,而且组织安排更加科学化,活动方式更加多样化,辅助手段更加现代化(数码相机、多媒体),整体上不断走向成熟。2004年以来,我校先后开展了《走进白湾子》、《走进白湾子镇中学》、《白湾子主导经济---土豆》、《见证家乡巨变,争做世纪英才》等大型综合实践活动课。其中,《白湾子主导经济---土豆》综合实践活动课荣获省级三等奖。

以上就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一些办学特色向各位领导和同仁做一简要汇报,难免有粗浅之处和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上一篇:超市春节促销方案提要下一篇:天猫客服月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