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协议书

2024-04-08

考古发掘协议书(共10篇)

篇1:考古发掘协议书

合同编号:(2013)考第号

西安市配合基建工程 考古发掘协议书

建设单位: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签订时间:二○一三年月日

西安市配合基建工程考古发掘协议书

甲方:

乙方: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国家文物局[90]248号文件、西安市人民政府[2012]02号文件等法律

及相关文件的规定与指导精神,基建项目中

考古发掘工作由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承担。经双方充分协商,就该项目中考古发掘事宜签订协议如下:

一、甲方责任:

1、考古发掘工作进行前,甲方应与当地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排除

可能干扰发掘工作的各种人为因素,以保证考古发掘工作的顺

利进行。

2、考古发掘的土方由甲方承担。甲方根据现场需要配备民工,并

派出专人进行管理,对发掘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支

护、加固,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考古发掘结束后如需

回填,土方回填工作由甲方负责。

3、甲方土方开挖人员必须听从乙方人员指挥,如因甲方人员不听

指挥或自身不慎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由甲方负责

4、发掘现场的文物安全由甲方负责。甲方必须设置专职保安,搭

建安全看护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每天二十四小时值班,确

保工地现场文物与人身安全。

二、乙方责任:

1、乙方必须按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

施工,科学发掘,精确记录,确保发掘质量。田野考古工作

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向甲方出具考古工作报告书。

2、发掘过程中,乙方应与甲方积极合作,合理安排,尽量缩短

工期、降低成本,把对甲方基建工程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3、乙方有责任对发掘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如发现情

况立即告知甲方,如因乙方工作指导失误造成的安全事故(如

塌方等),其责任由乙方负责。

三、发掘时间为年月日至年月日,共计有

效工作日个。如遇不可抗拒因素,工期顺延。

四、发掘费用与付款方式:

1、取费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家计委、财政部、文物局颁发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

定额管理办法》([90]文物字第248号)规定,结合西安地

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取费标准,收取发掘费用。

2、取费标准与发掘费用:该项目共发掘古墓葬座,每座

元。共计费用整(¥)。

3、付款方式:付款采用银行转帐方式,合同签订之后七个工作

日内,甲方按上述价款一次性付给乙方全部发掘费用,甲方

转账前乙方向甲方提供“西安市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

乙方开户行及帐号如下: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102007336860

中行西安市长安路支行

五、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一式捌份,甲乙双方各持肆份。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负责人:

负责人:二〇一三年日月

篇2:考古发掘协议书

(国家文物局 1998年第2号令)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考古发掘管理工作,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所进行的一切考古发掘和水下考古活动。

第三条 国家文物局统一管理全国考古发掘工作,一切考古发掘工作都必须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章 资格审定

第四条考古发掘实行团体和个人领队负责制。具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可申请考古发掘项目,具有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个人经具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指派,担任考古发掘项目的领队。

第五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直属考古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考古系(专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文物考古机构及有条件的地、市所属文物考古机构,具备下列条件者可申请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

(一)具备一定数量受过高等学校考古专业训练,能从事考古发掘的专业人员,其中具有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专业人员不得少于4人;

(二)具有受过专业训练、能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科技人员;

(三)具备必需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设备;

(四)具备从事一般性文物保护处理的实验室;

(五)具有保证文物安全的文物库房和整理场地。

第六条 申请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大学考古专业(含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2年以上;非考古专业(含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2年以上,经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培训班或国家文物局委托指定的考古研究单位考核合格者;

(二)具有独立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能力,胜任《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规定的领队职责,并能组织编写考古发掘报告;

(三)作为组织者之一或主要参加者,完成过一项以上较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并执笔完成考古发掘简报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中型考古发掘报告;

(四)在组织和实施考古发掘过程中,熟悉考古学某一领域的前沿问题,能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选定并研究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课题,撰写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

第七条由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负责考古发掘资格审定:

(一)申请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需提交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申请报告,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研究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对评议通过的单位,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并颁发证书;

(二)申请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个人,需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申请书》一式两份,并提交1-2篇田野发掘简报和代表性学术论文;由所在单位推荐上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考古发掘资格初评组签署评议意见;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研究同意后,报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对评议通过的个人,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颁发证书;

(三)考古发掘资格审定工作原则上每一年一次,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可根据需要对申请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和组织考核。

(四)经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格评议委员会评议,国家文物局可注销不称职的单位和个人的考古发掘团体和个人领队资格。

第三章 项目申请和审批 第八条申请考古发掘项目必须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申请书》,由考古发掘单位经发掘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申请书》包含下列内容:

(一)申请单位的名称及负责人姓名;

(二)发掘对象的名称、时代、级别、具体地点、面积和范围;

(三)前期准备(包括调查、勘探)情况;

(四)发掘点的具体位置和面积(附图);

(五)发掘的时间或期限;

(六)发掘的学术目的、计划;

(七)发掘经费的来源和数额;

(八)领队人员的姓名、专业职称、主持完成的发掘项目和代表性学术成果;

(九)主要业务人员的姓名、专业职称、在该项目中承担的任务;

(十)对可能出现遗迹现象的保护措施和出土文物保护的技术准备情况;

(十一)连续性项目的报告完成情况;

(十二)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十条考古发掘单位为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主动发掘申请,申请书应在每年第一季度末以前按程序上报,同时必须提交立项说明书,内容包括发掘的学术目的、立项机构、发掘计划、完成时间等。

第十一条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每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初,集中对当年各项考古发掘申请进行审议,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

第十二条考古发掘单位配合经济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申请,应在发掘前三十日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但因工程建设中意外发现文物或者文物面临自然破坏危险,需抢救性发掘的遗址和墓葬,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可以先行发掘,自发掘开工日起十五日内补报发掘申请书。第十三条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或古墓葬受到自然或人为破坏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先将受破坏的情况和拟采取的保护措施,向国家文物局报告,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后方可实施。需进行抢救性发掘的项目,应同时填报发掘申请书。

第十四条未取得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文物考古机构,若需对因工程建设意外发现或面临自然破坏的遗址或墓葬进行小规模抢救性发掘,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并指派或聘请有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的人员主持进行发掘工作,同时经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上报发掘申请书,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考古机构审议后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上报发掘申请书。

第四章 项目执行和监督

第十五条考古发掘单位和主持发掘项目的领队人员,应严格执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严格执行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考古发掘项目计划,确保发掘质量和文物安全。

第十六条在考古发掘工作中,考古发掘单位应事先提出保证出土文物和重要遗迹安全的保护措施。对发掘中发现的重要遗物和遗迹,应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第十七条考古发掘中如有重要发现,考古发掘单位应在对社会公开发表之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向国家文物局报告。

第十八条国家文物局对考古发掘工地实行检查与监督制度。国家文物局可组织对考古发掘工地进行检查,内容包括《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执行情况、领队人员的工地日记、遗迹照片和绘图记录、经费使用情况及发掘工地的安全措施情况等。

第十九条对于重大的考古发掘项目,国家文物局可组成专家小组或指派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赴现场指导发掘工作。

第二十条考古发掘项目结束后,考古发掘单位应及时将发掘经过、收获和经费使用情况,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文物局提交书面报告,并尽快编写考古发掘报告。第二十一条考古发掘项目完成后,考古发掘单位应向国家文物局提交结项报告,内容包括发掘经过、主要收获、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发掘现场及拟保留的遗迹现象处理保护情况、对遗址的保护建议、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计划等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五章 考古资料与发掘报告

第二十二条考古发掘领队人员在该项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认真地做好出土文物、各类标本、有关资料(包括文字记录、各种登记表格、照片、图纸)的整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出土文物和各种资料归国家所有。考古发掘领队人员在考古发掘项目结束后应将有关资料(包括文字记录、各种登记表格、照片、图纸)及时交本单位资料室保管,出土文物和各类标本按出土时的登记表向库房移交。考古资料移交时要有专人负责核实、接收,文物移交时要填写入库登记表。

第二十四条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要在发掘结束后的3年内完成。发掘报告应在当年完成编写工作。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五条对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考古发掘单位和个人,根据《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励办法(试行)》和其他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六条对没有发掘报告或报告不合要求的考古发掘单位和个人,国家文物局将不再批准其下的发掘申请。

项目发掘报告编写工作未完成之前,国家文物局一般不再批准原考古发掘项目领队人员的新的领队发掘申请。

第二十七条有下列行为的,视情节轻重,国家文物局可给予通报批评、暂停或取消考古发掘单位团体或个人领队资格:

(一)考古发掘单位或个人严重违反《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考古发掘的;

(二)考古发掘单位或个人未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擅自进行考古发掘的;

(三)考古发掘单位或个人未按规定及时办理或补报考古发掘申请的;

(四)考古发掘领队人员未按规定及时办理出土文物、各类标本和有关资料移交手续的。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古遗迹、古墓葬和珍贵文物损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任何外国机构、国际组织在中国境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都应当采取与中国合作的形式。申请和审批办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工作管理办法》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水下文物的登记注册、保护管理以及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活动的审批工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执行。

第三十一条 原有规定如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解释。

篇3:考古发掘协议书

1 几起考古发掘情况

1.1 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发掘

20世纪80年代初, 固原县城南郊一带的农田中, 矗立着10余座高3-4米, 直径约7-8米不规则的封土堆, 引起当时固原县文物考古工作的注意, 经过申报国家支持并带队进行发掘。虽然条件有限、困难重重、并且经历了生死劫难, 但是, 在这座古墓里出土了金、银、铜、铁、陶、玉等各种质地的随葬品达700多件, 特别是鎏金银壶、玻璃碗、金戒指、漆棺画、陶俑等珍贵文物, 令全国考古办震惊。

1.2 田弘和史道洛墓发掘

1995年5月受宁夏文化厅文物局邀请, 日本东京共立女子大学谷一尚副教授、滋贺县立大学菅谷文则教授二人来银, 就合作发掘固原效区北朝一隋唐墓葬初步达成意向。8月5日,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 本首以中方为主, 相互支持, 相互谅解的宗旨, 在固原签署了《中日联合考古队固原北朝-隋唐墓葬调查计划协议书》, 计划用两年时间进行考古发掘。1995年8月8日正式发掘, 地点在固原南效小马庄村。虽经盗墓, 但还是出土了陶俑、白瓷瓶、白瓷钵、东罗马金币、铜镜、鎏金马镫和马镳、铜质装饰品、残玻璃器、骨器、残木质哭器皿, 以及“开元通宝”铜钱等遗物百余件, 另发现木箱和编织物的残迹、残片。特别是墓门两侧两个镇墓武士和镇墓兽俑, 它们彩绘描金、装饰华丽, 是近年来我国隋唐出土陶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1996年, 双方在固原西效乡大堡村开始第二期合作发掘, 出土的文物主要为建筑构件、砖、瓦等, 另有生活用品如瓷碗、碟、灯、陶壶、钵等。经过与酷署和阴雨争斗, 冒着塌方的危险和生命挑战, 终于完成了这两项考古发掘, 为固原考古发掘史上填写重重一笔。同时, 这是开展中外合作考古发掘的成功典例, 对加强中外交流, 扩大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隋唐墓地考古发掘

在固原县城南约3公里处有一片古墓地, 约60平方公里。从1981年起, 一直到1987年, 历经7年时间, 共发掘了隋墓1座, 唐墓7座, 其中有纪年的史姓家族墓5座, 梁姓墓1座, 无纪年墓2座。这些隋唐时期墓葬, 虽然都遭盗掘, 但仍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隋唐时期壁画, 还有外来的东罗马金币、萨珊银币、动物纹圆形金饰、金覆面等。这些发掘对研究隋唐时期政治、经济还有外交活动都有很价值。

后来还有对须弥山石窟的考察、测绘、修缮和保护;六盘山下相拥千年的骸骨墓的探索;固原摇钱树等发现和发掘, 既研究了历史、揭密了真相, 又保护了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费缺乏

固原市是我国贫困地区之一, 地区财政收入不多, 主要用于维持经济发展。没有资金用于考古发掘和保护修缮文物。一切经费都要依靠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 阻碍了固原文物考古和发掘。

2.2 自然破坏

固原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存在降雨少但集中, 气候干但寒冷, 局部冰雹、暴雨的现象时有发生。特殊气候加上综合的影响, 对固原文物自然破坏严重。表现为:一是裂隙, 由于黄土结构不稳, 年久容易形成裂隙。二是水蚀, 黄土吸水性好, 容易渗透, 加之动物、昆虫造穴, 所以大部分遗址、文物都遭到水注, 部分文物如须弥山石窟水蚀、风化破坏更严重。三是坍塌, 由于水注、人为盗墓, 都造成了古墓坍塌, 对考古发掘带来极大不便和破坏。

2.3 人为破坏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快速发展, 在建设中出现了人为任意破坏, 如平田整地、城镇建设、城墙取土等。二是多年来, 文物市场空前繁荣, 地下交易猖獗, 执法不严, 打击力度不够, 诱发盗掘之风盛行, 绝大多数墓穴被盗破坏。

3 几点思考

3.1 加大经费投入

文物保护是一项惠泽子孙万代的公益事业, 因此, 各级财政都要加大财政预算, 形成固定的资金来源, 用来对文物考古发掘、保护修缮。一定要把文物保护作为千秋大业来做, 才能使先祖留给我们的这笔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得以永续利用。

3.2 加强保护措施

文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 包括资金和技术;争取部门支持, 如与旅游部门协作, 加强宣传, 增强知名度, 吸引外来投资、技术合作, 以及旅游创收;争取社会协作, 发动群众参与保护文物的社会责任。

3.3 加大执法力度

文物管理人员要在不断提高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的基础上, 树立责任意识, 不畏权势, 敢于碰硬, 不任何人、任何部门, 在建设中遇到保护文物时, 都必须经过文物部门审核批准, 拿出可行方案后方可动工。同时, 对于盗墓破坏人员, 与警方能力协作, 加大查处力度, 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有力维护文物交易市场稳定。只有运用法律之剑, 予以严惩, 才能树立文物保护法律的尊严, 有效地保护文物。

篇4:《最近的水下考古发掘》等

《最近的水下考古发掘》

近年来,水下考古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世界上目前正在进行发掘的沉船,比较著名的有土耳其深红海岬沉船中发现的古罗马时代的巨型大理石石鼓、美国纽约州靠近加拿大的安大略湖底发现的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国军舰、红海海域发现的18世纪的埃及贸易船只、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红河中发现的沉没于1838年的早期轮船、阿尔巴尼亚的亚得里亚海域发现的古代科林斯人的沉船、希腊巧斯岛水域打捞出来的2400年前的沉船(从沉船中的双耳细颈陶罐中首次提取出了DNA)、越南白藤江中被击沉的蒙古忽必烈的舰队、美国佛罗里达潘沙可拉海湾发现的1559年沉没的西班牙战船、西班牙迦太基的腓尼基人沉船、土耳其伊兹密尔海湾漓漫港口的沉船等。

《今日历史》 2009年07月

《阿波罗登月40周年》

今年是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载人登月40周年。1969年7月16日到21日,“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驾驶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跨过38万公里的征程,承载着全人类的梦想踏上了月球表面。“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这句由“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时所说的话至今已成为名言。

然而,关于“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纯属骗局的阴谋论也甚嚣尘上。在美国,认为“阿波罗11号”登月事件纯属弥天大谎的人的比例已从1979年的6%猛增到现在的22%以上。但我们相信,无论真相如何,人类征服太空的脚步都不会停止。

《史密森学会会刊》 2009年07月

《发掘进行中》

今年6月13日,秦兵马俑博物馆日前宣布:将对秦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这也是一号坑在沉寂了22年后的首次发掘活动。兵马俑博物馆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俑坑北侧约200平方米的发掘。此次发掘,由秦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负责进行,这意味着该馆第一次以独立资格组织考古发掘队开展的考古工作正式启动。

相对于媒体们对该事的大肆宣扬和报道,多数的专家显得更加理智,基本上都认为这次发掘不存在多少悬念,因为该次要发掘的区域并不是文物富集区。更有专家担心,虽然近年来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俑身彩色泥块脱落或与俑坑内泥土混杂等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BBC历史》 2009年07月

《多佛城堡》

篇5:考古发掘协议书

甲方:湖南省考古研究所

乙方:益阳市文物管理处

根据湖南省文物局有关要求,关于益阳羊舞岭窑址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需进一步对羊舞岭窑址进行调查勘探与发掘,通过双方协商,特定如下协议:

1.该课题属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益阳市文物管理处共同版权。

2.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负责组织专家论证及编写工作,益阳市文物管理处提供羊舞岭窑址保护范围,“四有”档案资料及实物采集,并参与专家论证与编写。

3.经费由省考古研究所统一管理,经费支付按上级拨付情况及课题进度分期分批拨付给益阳市文物管理处,其比例按经费的百分之壹拾伍计算。

4.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两份

甲方:湖南省考古研究所

乙方:益阳市文物管理处

篇6:考古发掘协议书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科学意义

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步创建了多种类型的文化,而文物作为储存和传承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文化价值以及科学研究价值。但是在当前我国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相对忽视,导致文物自身受损现象时有发生,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文化研究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加强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意义

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科之间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一件文物要想得到良好的传承,并在实践研究中对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就应该从文物的一出土开始就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实施综合性的保护工作,为后期研究者对文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具体来说,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和科学方面的理论对文物出土后可能对文物产生危害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各项技术手段对文物施加一定的保护措施,以期能够维护文物的原本面貌,并尽可能的延长其存在的年限。但是当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误区,大多数工作人员只重视研究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和在实验室中对已经出现一定损坏的文物进行修复,而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则相对忽视,对文物保护全面性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考古现场的大量文物在发掘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造成文物损坏,极大增加了后期研究和修复工作的难度,对文物本身所蕴含文化的传承也造成了相应的不良影响。

从对当前我国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除了在较为重要的考古发掘现场会派遣一定的专业文物保护和修复人员对考古现场发掘工作加以指挥外,其他一般性的考古发掘主要依靠临时技术工人从事发掘工作,这些工人一般缺乏专业的文物保护知识,文物保护意识也相对较差,即使发掘单位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教育和指导,在发掘过程中也会导致一些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信息遗漏,甚至造成文物损坏,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考古发掘现场要想彻底改变当前文物保护工作效果差的情况,还应该注意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发掘现场进行监督,并指导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在提升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水平的同时,也推进我国文化保护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科学意义上进行分析,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进行合理保护,必须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不仅对文物发掘工作加以指导,还保证整个考古发掘工作的系统性,并随时准备对意外损伤的文物进行修复,促使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为我国文物研究工作的开展以及古代社会文化研究创造条件。同时,考古人员在考古发掘现场第一线对文物发掘工作加以指导,还能够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和文物信息,为后期相关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由此可见,唯有加强对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才能够促使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真正保存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为我国考古学研究、历史研究以及古代文化研究工作的良好开展创造条件。

二、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加以保护的科学方法

(一)对出土文物埋葬环境进行充分的考察

一般来说,在考古发掘中所指的文物埋葬环境基本包含墓葬所处地区的相关地质环境以及墓葬的具体埋葬方式和埋葬情况以及墓葬损坏情况等。文物在长时间埋葬于墓葬中的过程中,由于会长时间遭受到墓葬环境的侵蚀,导致一些文物在墓葬中会发生一定的腐蚀变化,此时只有对文物进行及时的保护,才能够避免文物的损毁。

例如,在墓葬中金属文物受到墓葬环境的影响一般相对较大,微生物和有机质等都会对金属文物造成电化学腐蚀影响。因此考古人员需要对文物的埋葬环境进行充分分析,调查金属文物出现腐蚀的影响因素,为后期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充足的数据。

(二)对文物的出土情况进行综合调查

文物在墓葬中长时间受到墓葬环境的影响一般会发生一定的腐变,其基本物理性能和结构强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此时如果不重视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就极有可能在发掘过程中造成文物出现二次损坏,甚至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考古人员还应该重视对文物的出土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结合文物的具体特点选择合理的出土方式,避免有机文物直接暴露到大气中出现持续性腐蚀,甚至完全损毁。

例如,当漆木器器物在长期间的埋葬过程中基本结构出现一定的变化,结构遭受严重的槽朽时,如果贸然出土就会导致漆木器器物的外部漆皮发生严重的变形,甚至扭曲成为碎片,也可能受到结构失衡的影响出现坍塌的情况。基于此,要想真正保护文物,考古人员在考古发掘现场就应该注意对文物的出土情况进行综合的调查,在合理分析文物特点和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出土方式,并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合理开展创造条件。

(三)注意现场抢救工作的开展

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还包含现场抢救方面的内容,文物现场抢救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文物历史和艺术内涵进行发现和认识,并最终加以保存的过程,受到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一般来说在考古发掘现场,现场抢救工作的内容基本包含以下方面:其一,对文物的基本出土档案进行合理记录和保存,为后期文物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也为文物文化研究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保障。只有在考古发掘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够保证资料的专业性,提升后期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其二,对文物的基本埋葬环境进行取样,并对取样样品进行科学的检测,为后期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深化开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其三,结合考古发掘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抢救措施,将能够对文物造成严重损害的相关因素消除,创造良好的发掘环境。其四,使用科学的包装和运输技术,将文物从现场运送到实验室中。

参考文献

[1]李洪飞.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及应急保护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4(05).

[2]祝延峰.新时期古墓保护策略研究——从山东春秋古墓遗址发掘谈起[J].丝绸之路,2012(18).

篇7: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

关键词:考古发掘;文物保护

前言

一直以来,在考古发掘之后的众多文物总是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很多时候都是对发掘过的古代房屋以及大型墓葬、车马坑等遗迹,不能实行合理有效的保护性策略,让其长时间的暴露在阳光下,任凭风吹雨打,这样就导致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者是遭受到毁灭。还有很多的文物,一经其发掘报告写完,就将其束之高阁,让有害的锈无节制的蚕食青铜器,彩绘陶器的精美图案不断脱落,让那具有古朴味道的墓葬壁画不断的褪色。

一、考古发掘后的文物保护现状

1、地方政府对于文物保护认识不够

文物是古人存在过的痕迹,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证据,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有效的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不过,现阶段有很多的地方政府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并为构建专门的文物保护及研究部门。这也就导致文物的保护工作一直滞后,与发达地区相差很远。并且,因为当地的政府认识程度薄弱,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考古工作者的积极性,考古人员大多都是为了完成上级所交代的各项任务而展开的考古工作,而并不是站在文物保护角度来进行考古的,这也就导致大量的文物出土后被閑置或是无人问津。长时间处于这种状况下,文物就会由于氧化而变得破烂,尤其是青铜器及壁画这样的文物,其是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由于长时间的闲置导致其最终失去了以往的光彩。

2、文物保护投入资金不足

现阶段,有很多的地方政府尽管是已经认识到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过还是没有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把大量的资金都是投进了考古发掘上,导致国内的文物保护因为资金不足而只能停滞。或者说很多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没有较为正规的文物保护所,只是用极其简单的库房来替代,致使众多的文物出土后置于不起眼的角落,因为专门人员的管理不足,导致很多已经残缺的文物不知所踪。也有些地方政府或者说已经构建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制进行文物保护,不过因为其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撑,也很难进行破损文物的保护及复原,本来还完好无缺的文物就变得残缺不全,这也极大的影响了相关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

3、考古发掘人员自身思想观念有待提升

很多的考古发掘工作从事人员觉得,自己的工作就只是负责把文物挖掘出来,由于很多的考古发掘人员的工作总是漫不经心的,觉得自己将文物挖掘出来就行了,并不会在乎文物的完整性,这也就导致很多的文物在挖掘中被破坏。还有就是一些考古发掘者觉得保存完整的才是文物,那些不完整的残缺文物不要也罢,所以很多已经破坏的就已经被置于原地自生自灭,导致诸多的文物总是下落不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落实。

二、考古发掘后文物保护策略

1、提升文物保护观念以及文物保护工作认识

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考古工作人员自己都应该转变自身思想,并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考古人员,应该尽快的转变自身观念,在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人员要充分的认识到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遗留物,历史遗迹也是极为重要的文物,在历史的遗留物中,不管是完整无缺的还是残缺不全的,它们都是文物,考古人员还要认识到相关文物保护不止是文物保护研究部门的对应工作,考古人员也同样承担着文物保护责任。考古人员具备了这样的观念,才能有效的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在发掘中充分的保护好文物。

2、强化文物保护经费投入

地方政府认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后,就应该充分的落实于行动,提升资金的投入。政府应该构建专门的文物保护机制,把某些能够移动的小型文物,置于专门的文物保护机制中,并同时配置专门的人员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充分的落实文化修复工作,以便于保护文物的完整性,不可以移动的文物,政府要利用对应策略对其展开保护,尤其是历史性遗迹。并且,应该提升保护设备的构建,保护设备对文物保护也是有着极大的意义,尤其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性遗迹以及不能移动的大型文物,其对应的保护设备就有着不可代替的意义。政府要提升资金投入,落实一些实质性的保护措施。同时,当地的政府应提升科研投资力度,为文物保护提供良好的基础。还应进行日常文物保护工作记录,文物管理人员要重视文物保护的日常管理工作。

3、健全对应的文物管理法规

政府若是想要充分的落实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还应编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合理的约束考古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行为。国家应该健全文物保护相关法律,在当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尽管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对文物的保护,也是有利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及发扬,不过也还是存在诸多的缺陷,很多的条款定义不清晰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职责不清、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相关操作难度较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必定会影响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要合理的结合我国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现状,并适应的借鉴国外的先进文物保护法律文件,合理的健全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律机制。并且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也要编制完善的体制、有利于考古发掘进行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对应体系,并且充分的落实相关工作人员的对应责任,务必落实考古发掘之后的相关文物保护工作。

结语

对于考古来讲,其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以及考古发掘工作是一样重要的,对应的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的意义与重要性,这样才可以充分的促使出土文物展现其应有的光芒与价值。考古人员要树立文物保护理念,把文物保护工作充分的落实在各个发掘环节中,这样才可以全面的进行考古发掘后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吴东风.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J].文物春秋,2011(25).

[2]陈庚龄.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J].丝绸之路,2012(16).

篇8:考古发掘协议书

一、构建文物考古勘探与发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就是确定评价依据。课题小组在经过资料分析和此类项目的实际评价之后, 总结认为在设计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不同层面的规定和要求, 比如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一般而言国家层面的规定比较全、但比较泛, 可以作为指标设定的指导, 但不能作为直接依据。而省级的规定和要求相对来说就比较具体, 操作性也更强一些, 可以作为指标设定的直接依据。至于市级若制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则这些可以作为最直接的参考和依据。

二、文物考古勘探与发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分值比例设定的依据

绩效评价指标分值比例的设定直接关系到被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 同时也关系到对项目实施绩效评价目的的实现。在当下这个阶段, 课题组认为绩效评价更多的作用在于以评促建。同时鉴于文物考古勘探与发掘项目的具体特性, 建议在设定评价指标分值比例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绩效评价考核的重点在于专项业务的完成情况, 以及项目实施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和效益, 因而在指标设置上目标完成类指标和效益完成类指标的分值需要设定地较高。同时考虑到文物考古勘探与发掘项目效益量化衡量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建议适当降低效益类指标的分值。

(二) 考虑到影响项目实施效果的效益的先决条件在于管理。因而需要加大对于管理, 包括组织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分值设定。以便通过绩效评价能够更好地发现项目实施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 以引起项目管理人员的注意, 从而完善管理制度, 加大管理的力度以真正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 引导并促使专项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

文物考古勘探与发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参考指标体系 (见上页表1)

摘要:本文通过对市级文物考古勘探与发掘财政专项资金相关文件和制度的研究, 并通过实际主持并参与有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对这一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 提出了在拟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关指标设置及分值比例确定的依据和方法, 并基于此给出了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期望能够有助于同类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文物考古勘探与发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肖玲.浅析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新经济, 2015 (17) .

[2]曹靖, 尉京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质量控制:缺陷分析与对策思考[J].财会研究, 2013 (05) .

篇9: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探究

关键词:考古文物;发掘现场;保护;措施

一、考古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考古文物保护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我国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中指出,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及想象力,是中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增进民族间的感情,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团结。考古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对于研究我国文化发展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考古文物保护有利于考古学深入发展。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非法盗窃、文物买卖、不当开发等行为都对我国考古文物的保护提出了挑战,为此,现阶段急需正确处理考古文物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发挥考古文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考古文物保护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考古文物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新形式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考古文物的认识和看法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考古文物保护过程中要不留盲区或者死角,即使以前不受重视的考古史料也应纳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而且要强调考古文物保护的时代性和传承性,应将考古文物看作“活着的文化遗产”,深度挖掘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同时看重时代赋予这些文物的新的内涵,以使这些文物所包涵的文化精髓能够更好的被理解、传承和发扬。

二、考古挖掘现场导致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

(一)酸雨及光反应。光对于出土文物的影响客观存在,尤其是紫外线由于波长较短,具有极强的传透性,可使有机物分子的线性饱和键断裂,还会使文物表层发生光化学反应,导致颜色脱落。在众多的文物中,木质文物受光的破坏作用最为明显,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可使木纤维素分子断键,使木质文物褪色泛黄,且长时间的光照还会让文物干裂、变形。由于大气污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含量增加,形成的酸雨对出土文物及挖掘环境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其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二)温度及湿度变化。出土文物对于温度、湿度的要求极其严格。如果温度湿度控制不好,极易导致文物自身产生收缩效应。尤其木质出土文物对于环境温度及湿度的恒定性要求更高。如果文物环境过于干燥,会导致文物表层干裂、褪色,严重时还会引起表层彩绘的脱落;如果文物保护环境过于潮湿,还会在环境中滋生细菌及微生物,微生物会加速文物的腐蚀速度,使文物遭受重大损失。

(三)霉菌、微生物及虫害。霉菌、微生物及虫害严重影响着考古文物的保存和保养。虽然文物保护工作者已经开始重视虫害防治问题,但在考古挖掘过程中,由于虫害不容易被发现,而处于被疏忽的领域。有机质的文物能为害虫的生长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害虫幼虫,其附着在出土文物上,不易被发现,幼虫长期对文物蛀食,导致文物损坏严重。

三、考古挖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

(一)实行遮光保护。在考古挖掘怕光古文物时,可以考虑将现场用黑色塑料袋进行遮光保护,研究发现,黑色塑料袋不仅可以阻挡可見光,而且可以有效阻隔紫外线,而紫外线恰恰是导致文物受损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采用黑色塑料袋降低开放环境中光对于文物的损害,成本低,推广价值高。

(二)加强湿度及温度控制。在考古挖掘现场,要注意测量和控制文物出土的湿度,对于含水率大于100%的文物可以采用清水浸泡,对于含水率小于100%的文物,要尽量保持其原有湿度,而对于需要干燥环境的文物,则可以采用适当的干燥剂来保持环境干燥。

(三)采用氮气或缺氧保存。一些刚出土的文物容易受到氧化,所在在考古挖掘现场可以事前准备一些塑料盒子,文物出土后,迅速将其放入盒中,并将盒中空气抽空,对文物进行简易的真空保护处理,对于一些尺寸较大的文物,可以将其放在真空塑料袋中。另外,还可以采用氮气对文物进行保护。为了在野外考古现场对文物采用氮气保护,研究机构还发明了适用于野外的袖珍型制氮设备,可直接利用空气分离氮气,在考古现场就可将文物充氮保存,以最大限度保持文物原貌。

参考文献:

[1] 王允丽.考古发掘过程中保护文物的应急措施[A].文物科技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

篇10: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关键词:考古;发掘;文物

一、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的现状

1、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文物是古人存在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证据,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理应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但是目前有很多地区政府都没有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至今都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文物保护和研究部门。使得文物保护工作远远落后于其它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另一方面,由于当地政府的认识程度不够,影响了考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很多考古工作者只是为了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开展相应的考古工作,并不是站在文物保护的角度上开展考古工作的,使得大量文物在出土之后被搁置一旁、无人问津。

2、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目前也有很多地方政府虽然认识到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将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在了考古发掘工作上,使得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只能停滞不前。甚至有很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都没有一个正规的文物保护所,只用简单的库房来代替,导致很多文物在出土之后一直被放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由于缺乏专门人员的管理,很多原本就已经残缺不全的文物更是不知所踪。

3、考古发掘人员的思想观念有待转变。很多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考古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负责将文物挖掘出来,至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工作都不再自己工作的范围之内,因此很多考古发掘者在工作的过程中漫不经心,认为自己只要将文物挖掘出来即可,不在乎文物是否完整,使得很多文物在挖掘的过程中就已经被损毁了。还有一部分考古发掘者认为只有保存完整的才可以称得上文物,至于那些原本就已经破损的不要也罢,因此在挖掘的过程中,只是将一些保存比较完整的文物挖掘了出来,至于那些已经破损的就留在原地自生自灭,造成很多文物下落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落实。

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其既是一个务虚工程,同时也是归结为一个软系统。当前,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的不断富足,其所投入到工程建设方面的内容正在不断增加,各项建设如火如荼正在进行,这与政府GDP有直接关系的建设性问题,近年来,其增长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伴随着日益突出的文物保护现状,我国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将其重要性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供以参考。

1、出土文物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一般来讲,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保护现场所发掘的各类文物。与此同时,由于文物本身的不可再生性质决定了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重要性。比如出土物殷墟的甲骨刻片,其就是我国传统意义上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殊宝物,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其无法实现仿造与仿造。

2、遗址本身具有不可复原性。我们知道,考古发掘现场除了要发掘一定的文物之外,其实历史文化遗址也是必须要进行发掘的,这些遗址同文物一样,他们都是唯一的,具有不可复原与再生性,更不可复制,比如楼兰遗址,就是典型的具有不可复原性的遗址之一,类似此类现场,世界上还存在许多。

3、出土遗物具有不可替代性。除了不可再生性与不可复原性之外,不可替代性也是考古发掘现场所具有的特殊特点之一。比如出土于北京的人头盖骨化石,它证明了原始人曾经的确切存在,是任何化石都不能够替代的。它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灵魂与生命的最好证明,具有显著的不可替代性。

三、措施

1、转变文物保护的观念,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无论是地方政府和考古工作者都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考古工作者,最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文物不仅仅是历史遗留物,历史遗迹也是很重要的文物,在历史遗留物中,保存完整的是文物,残缺不全的一样也是文物,考古工作者还应该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不仅仅是文物保护研究部门的工作,考古工作者一样承担着文物保护的责任。只有考古工作者树立了这样的观念之后,才能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在发掘的过程中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

2、加大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在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之后,就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首先政府应该出资建立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例如博物馆、文物研究所等,将一些可以移动的大中小型的文物,放置在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当中,并配置专门的人员进行保护,做好文化的修复工作,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对于那些不能移动的文物,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特别是一些历史遗迹。

3、完善相应的文物管理法规。政府想要更好的落实考古发掘后的文物保护工作,还需要相应的法律规范来约束考古工作者和管理者的行为。首先国家应该完善文物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很多条款定义模糊、工作人员职责不清、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操作难度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政府应该结合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适当的借鉴外国一些先进的文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文件,完善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其次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有利于当地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工作的制度,并明确工作人员的责任,切实落实考古发掘后的文物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容波.周铁.陶质文物科技保护研究现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2)

[2] 杨忙忙.张勇剑.实验室微型发掘方法在北周武帝孝陵发掘中的应用[2]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0 ,(3)

上一篇:初三毕业典礼学生代表讲话致辞下一篇:小学学讲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