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通论 复习题

2024-05-13

考古通论 复习题(精选4篇)

篇1:考古通论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吕大临

宋代金石学家,所著《考古图》是中国现有最早的古器物图录。在著录古器物的体例方面有开创之功。

2、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距今5000-7000年,良渚文化晚期墓葬中出土有大量的玉器,其中以玉琮、玉璧、玉钺等为特殊,玉器的数量多,纹饰精,具有礼器的性质;是拥有者生前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是原始文明的曙光。

3、石家河文化

长江中游地区的龙山时代前期遗存统称为石家河文化,年代公元前2500-2200年。特点出土石器数量少,流行陶塑小动物、长方形土坑墓,有城址,陶器多轮制,圈足器发达,平底器少。

4、三星堆器物坑

1986年发现了两个器物坑。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上千件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等祭祀器物。时代为商代晚期,坑的性质有争议,对古蜀国与商文化的交流研究有重要性。

5、侯马盟书

山西侯马晋城遗址出土。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对研究古代盟誓制度和晋国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6、黄肠题凑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柏木黄心,头皆向内”。是汉代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诸侯王特许也可以使用此葬制,东汉时砖室墓兴起而废止。

7、长沙走马楼吴简

1996年湖南长沙走马楼工地一口古井内出土了10万枚三国时期孙吴纪年的简牍。用墨书写,字体介于隶、楷、行之间,内容:经济类文书为主体,还有户籍,官府公文往来等。是考古的重大发现,对研究吴国经济提供真实资料。

8、长沙窑

唐代重要窑址。在湖南长沙铜官镇又称铜官窑。创烧于唐代,衰落于五代以后。产品以青釉器为主,以罐和壶为典型器。短流多角壶最典型。釉下彩是唐代长沙窑新创的工艺。

9、裴文中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在中国石器时代考古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10、商周断代工程

1996年5月开始启动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项目。建立夏商周年代框架,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代学年表。

11、尸乡沟商城

即偃师商代早期城址,1983年发现,平面呈长方形,有大、小两城。有夯土城墙、护城河,发现5个城门。南部有一个小城,建筑简单。此城的性质有两种看法:商汤的都城西亳,商太甲的“桐宫”。

12、上村岭虢国墓地

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西周时期的虢国墓地,保存完好、有500多座,这些墓排列有序、等级齐全、特色鲜明。是研究西周封国葬制的主要资料。

13、满城汉墓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綰合葬墓,1968年发掘,南北并列,夫妇异穴合葬崖洞墓,出土随葬品4200多件,有金缕玉衣等珍贵文物。对研究汉代考古和历史有重要意义。

14、南唐二陵

五代南唐先主李昇的钦陵和中主李璟的顺陵合称。在南京近郊,1950~1951年南博发掘。砖石结构多室墓,被盗多次。对研究南唐历史考古有价值。

15、昭陵六骏

唐太宗昭陵的六块高浮雕骏马石刻。为纪念李世民开国武功所立。有: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珍宝。

16、青 花 瓷

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用钴料在瓷胚上绘纹饰,再施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属于釉下彩。扬州唐代城址有出土青花瓷碗残片。元代景德镇青花瓷成熟,明清时期青花瓷为瓷器中的主流,16世纪开始输入欧洲。

二、简答题

1、简述河姆渡文化的文化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公元前5000-前3300年。发现大量的水稻遗存,稻作农业发达。骨耜、耒耜、斧等是农业工具,陶器胎厚质粗;有木质工具和漆器。杆栏式建筑为特色;发现带亭子的水井。此文化早期与罗家角类型有联系,晚期与马家浜崧泽文化影响。

2、简述西周时期的列鼎制度。

宗法等级关系是西周王朝加强统治的重要内容,用列鼎制度来体现等级就是以典型内容。列鼎是指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此种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早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盛行。

3、简述西周贵族墓葬等级制度的基本内涵。

西周墓葬发现2000多座,集中在陕西、河南等政治中心区。如宝鸡斗鸡台西周墓地、沣西西周墓、浚县辛村墓地等。

特点:同一墓地内排列有序,宗法制的体现。同一墓地内各墓随葬品多少有别,等级差别出现。大型墓有一条或两条墓道,有成组陶铜器随葬。墓中有殉人现象。棺椁制度:天子之椁四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使用棺椁数量有别表示等级区别。列鼎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用鼎数量表示死者身份高低。

4、概述南朝帝王陵寝制度的共同特点。

(1)墓葬的地下部分(玄宫)平面呈凸字形,有排水沟、甬道、墓道等几大部分组成。

①墓前有长长的排水沟。用于排除墓内的积水,从高往地处延伸,长度均在百米以上,墓前常有水塘; ②甬道内设二进或一进石门,一般是帝后等级为二进、王侯等级一进,门额有人字形拱为时代特色。

③流行双人合葬墓,砖砌的墓室规模宏大,单室券顶结构。

(2)墓上建筑颇具时代特色,目前所见有墓前神道及神道石刻、墓阙,此外还有墓前水塘。

①神道及神道石刻一般是:神道与陵墓位于同一条中轴线上,神道两侧排列石兽、华表、石碑。

②墓前水塘是区别于其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作用主要是蓄积墓内泄水,也有可能是“风水塘”

(3)墓内装饰情况:帝后陵墓壁多装饰拼镶砖画及壁画――竹林七贤、羽人戏虎、羽人戏龙等等,王侯墓多用花纹砖装饰。

三、论述题

1、宋元著名瓷窑址。

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名窑遍布中国南北各地。著名者如下:

定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曲阳在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始于唐后期的曲阳窑,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北宋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宋代北方最重要的窑场。定窑产品以白瓷闻名于世,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瓷。北宋时期,定窑始创覆烧法,在装饰工艺上是一次重大革新,为当时各地瓷窑效仿。汝窑: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又因汝窑是专烧宫廷用瓷的窑场,也称汝官窑。汝窑烧造时间约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20年间,故汝瓷传世品少。汝瓷造型以小型盘、碟、洗、炉等为多,大型器少见;釉色以天青色为主;汝瓷均以支钉支烧,此为鉴定汝瓷之重要依据。

官窑:指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两处。北宋官窑据文献记载在今开封,考古发现极少,其瓷器胎色紫黑,足部不上釉,不同于同时期其它青釉瓷器。南宋官窑均在今杭州附近。一为修内司官窑,一为郊坛下官窑。

哥窑: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之称。传世品较多。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发现的,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表明其化学成份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似,故推测哥窑或出自修内司官窑。

钧窑:在河南禹县。钧窑最迟始烧于北宋末年,北宋南迁后一度停烧,但烧造技术传至元代,成为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瓷属产方青瓷系统,以其汝浊釉闻名天下。乳光釉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瓷的重要特征。钧窑在宋代创用铜的氧化剂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及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县,始烧于北宋早期,盛于南宋与元代,明中期以后开始衰落。器型以日用品为主。南宋龙泉窑创多次上釉法,烧出粉青、梅子青等上等青釉瓷器;同时还盛行堆塑、浮雕等装饰手法。

景德镇瓷窑: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始烧于南朝,经宋迄元,盛烧不衰。北宋初创烧出青白瓷,以湖田窑影青产品最佳。造型包括碗盘盒壶等,装饰手法则有刻花、印花等。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又称观台窑。始于北宋中期,元代以后开始衰落。器形有碗盘瓶枕等日用器,以白地釉下黑花、白地釉下酱花为主要特征。在装饰艺术上,磁州窑创造了在器物上刻划兼绘画、剔画、刻填等新技术。

吉州窑: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始于唐末,盛于南宋,衰于明。吉州窑兼收南北制瓷技艺,产品丰富,尤以南宋时期的白釉釉下彩绘及黑釉贴花瓷著称。

2、概述战国时期都城的一般特点。

(1)平面大多呈方形或长方形;

(2)在城的选址和营造上突出攻战、防御方面的考虑,有环绕的护城河或者壕沟;

(3)一般都分为两城:大城、小城,小城位于大城之中或一角,有的作东城、西城,两城相邻或相近。具有宫城和郭成之分,宫城居君,郭城卫民;

(4)宫殿区地势高亢,有高大的夯土台集,显示皇权和专制政治的色彩;

(5)城内道路、街区、排水设施齐全,有商业区的市、手工作坊、居民区等功能划分;

(6)城内面积广大,除了安置市民和各种机构,可能还有农区。城内一般有贵族的墓地,只是到了战国晚期逐渐移至城外。

3、什么是陶、瓷?概述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之一。陶器的烧制是经过火的加温改变了原材料的化学性质,这是人类在同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陶片标本为距今1万多年前。瓷器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它是在南方制陶工艺的基础上于商代中期萌生的,西周时期青釉器有较大的发展,分布地区也明显扩大,称为原始瓷。(10分)瓷器与陶器的主要区别有:胎质不同、烧成温度不同、釉的有无、吸水性、声音。(10分)

4、概述商——西周青铜器在形制方面的演化。

商代早期:器类有食器、酒器、水器;器形有鼎、鬲、簋、觚、爵、斝、盘等,纹饰是粗犷的饕餮纹为主体,无云雷纹地纹,三足鼎一足正对一耳,锥状袋足;铭文少见,簋如碗,深腹无耳,爵为平底。

商代中期:器类同前,纹饰变精粗两类,有铭文多为人名族徽;鼎足不与耳相对应,三足与耳对应成为定式; 商代晚期:酒器变多,纹饰精,生动,多云雷纹地纹的三层花。有几个字的铭文,柱足鼎,簋腹变浅、十字孔纹,带胡戈、爵为圆体,无平底爵,流行三层花纹,饕餮纹多;

西周早:同商晚期,有鼎、簋、鬲、觚、爵等,鼎为柱足垂腹,开始流行方座簋。纹饰:饕餮纹流行开始变少,盛行鸟纹;戈有胡;

西周中:铜器变化明显,食器多,酒器少;新出盨、杯、编钟等,鼎腹变浅、平底;簋有盖,花纹流行夔纹,新出瓦纹,窃曲纹,铭文变多,有长篇。

西周晚:酒器绝迹,新出盆,编钟多见,簋圈足下有三小蹄足,窃曲纹,重环纹流行,长篇铭文多,如毛公鼎有铭文497个字。

篇2:考古通论 复习题

老师:耿纪朋学生:黄舒蒽学号:20110101024

4历史是一场浩大的诗卷,带给我们当今和后代们大开眼界的机会;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们是如何生活作息,穿戴衣着等等;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更加感兴趣,知道我们是什么发展过来的。历史的魅力是十分大,懂得历史的发展才更能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够更加知道她们国家的人文风俗,经济文化贸易发展。

而考古学就是让我们更深一步来接触古代传统文化,揭开深藏多年的历史面纱,走进古代的通道。考古学一词来源于:Archaeology:研究古代之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古迹的研究,到19世纪才广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考古学是指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听老师这门课,让我更加能够了解到古代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拥有许许多多的时代,每个时代都能或多或少让我们的祖先们发展,正因为有了以前一直下来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历史越来越丰富多彩。考古学是一个十分专业的拥有一套知识系统的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在课上,听到了初步了解如何去研究古物,怎么判断分出古物的年代,而每个古物古迹分不同的时代,接而知道古物是什么时候的产物等等。而且要分析朝代的背景,接而才能更加了解古物的历史由来。考古也分了不同的类别,例如:美术考古(艺术史)、宗教考古(佛教考古)等,按学派分:社会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经济考古学等……而考古学里面考古的手法,方法都十分多,对待古物的研究是十分严谨认真仔细的,陶器青铜器等,古物也十分多。

我们知道考古学是一个有点复杂和乏味的课程但是感觉以后在接触得越多会越感觉历史是挺吸引人的,人不能忘记历史,历史也是构成当今生活的重要的一环,看着以前的古代人民在没有现今的高科技还能制作那么繁多的、精致的工具和器皿等等,真的不能不感叹以前的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劳动能力。有些时候我们也要学习一下古代人物那种坚强不屈和敢于创新的品格,我相信历史会越来越吸引更多的人们去关注和了解它,考古学也一样。

篇3:考古通论 复习题

注意:

1、答案不是我做的;

2、答案仅作为参考,对于考题我一般自己找答案。一旦你这么做就会发现这些参考答案有不少都不完整。尽管如此,对作者表示钦佩和感谢。

3、在此贴一个来自阅卷老师的建议,希望大家注意:在今年(09)的硕士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发现很大一部分同学的答案非常类似,想是都是论坛的功劳。但要提醒使用论坛答案的同学,论坛上的答案只是一些考生自己准备的答案,并不是标准答案,对其使用不能“拿来主义”。比如今年考到汝窑那题,使用“标准”答案的基本只给了一半的分数,没有答完

全,也没有加入新成果。

所以提醒各位考生,论坛只是一个提供交流的平台,不能完全依赖它,把复习考试等同于背答案。因为考古的答案是动态的,永远有新事物在发生。“厚积薄发”在考古上是非常适用的。

4、1993年考题 名词解释 1直立人:

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爪洼,1891年荷兰Dubois发现一块头骨化石,后又发现骰骨化石,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800-1000ml,一般认为直立人

存在的时间为距今200-20万年

补充:Homo erectus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生活在距今约 180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头骨平扁,骨壁厚,眉脊粗壮,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 1200毫升左右)。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 160 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

2类型学:

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3铜石并用时代:

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

二者较少。

4考古学文化:

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

存。

5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

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 门齿的风俗。随葬品普遍较为贫乏,无明显差异。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磨制石器及骨角 器总体来说不发达。陶器有泥质和夹沙两类,主要为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器表以素面为 主,有一些篦线纹和刻划纹,晚期出现了红衣陶和单彩陶。陶器造型多三足器和平底器,包括鼎、釜、盆、三足钵等。

6空首布:

铜制铲形币,柄上有銎,故称空首布,是布币中最早的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原三

晋地区,流行的时间为春秋至战国晚期。平首布或从空首布演变而来。

7妇好墓:

1976年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主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墓圹为长 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 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

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8大明宫:

唐代宫殿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史载大明宫为唐高宗以后的 主要朝会之所。始建于唐代早期,唐后期毁于兵乱。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面积3.2平方公里,版筑夯土城墙。在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宫 内殿亭建筑遗址多在宫城北部,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及麟德殿、三清殿等。

9黄肠题凑:

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见于《汉书》记载。黄肠

系由木质得名,题凑则指“木头皆内向”的堆垒结构。目前黄肠题凑墓葬的发现仅限于西 汉一代,以北京大葆台汉墓、河北石家庄汉墓、湖南长沙汉墓及江苏高邮汉墓为等诸侯王 墓为典型代表。迄今尚未发现东汉时期黄肠题凑墓的实例,题凑之制在东汉时期已渐为砖

室墓所代替。10越窑:

在浙江慈溪,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

展。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参看大百科考古卷)

问答题

1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主要人类化石

(1)旧石器时代早期:

北京人,在北京周口店,距今71-23万年。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1931年至1966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

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距今310-150万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发

现两枚人类牙齿化石,为一青年男性的上门齿,指状突比北京人发育。

陈家窝蓝田人:在陕西蓝田县,距今65-50万年。发现下颌骨和牙齿,保存较好。牙齿属一

老年人。

公王岭蓝田人:在陕西蓝田县,古地磁测年为距今75-78万年或100万年或73-80万年。发现头骨化石,形态较北京人原始,框上圆枕比北京人粗大,骨壁厚,脑量约780ml。和县人:在安徽和县汪家山,距今15-20万年。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及牙齿,至少代表三个

个体。

郧县人:在湖北省郧县,距今80-83万年。发现两块头骨化石,挤压变形严重,目前普遍认

为属直立人。

南京人: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距今30-35万年。发现有头盖骨及牙齿等,南京人头盖骨顶部有一小块骨,称为“前心点小骨”,为南京人特有。

巫山人:四川省巫山县大庙区龙骨坡,古地磁测年为距今200万年。发现一左侧下颌骨。金牛山人:在辽宁省营口县,距今26万年左右。人化石丰富,包括头骨、脊椎骨、肋骨、尺骨等,形态既有智人的一些进步特征,又有类似于直立人之处。

(2)旧石器时代中期:

丁村人:在山西省襄汾,距今10-12万年。发现人类牙齿、顶骨化石,属早期智人。新洞人:与北京人周口店第4地点相联,距今13.5-17.5万年,发现左上前臼齿一枚,形态

较北京人进步,定为早期智人。

大荔人:在陕西省大荔县,距今18-23万年。发现完整的头骨化石,代表青年男性,形态较

北京人进步,为目前所见最早的早期智人。

许家窑人:在山西省阳高县,距今10-12万年。发现人类顶骨、上颌骨、牙齿化石。巢县人:在安徽省巢县,距今16-20万年。发现人类枕骨、上颌骨、牙齿化石。

长阳人:在湖北省长阳县,距今19.5万年左右。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左侧上颌骨、右下前臼

齿等,比直立人进步。

马坝人:在广东省马坝,距今12。9万年左右。发现的人类化石有额骨、顶骨、鼻骨等,比

直立人进步,较晚期智人原始。

桐梓人:在贵州省桐梓,距今11。5或11。3或18。1万年,发现人类牙齿,有人认为属直

人,有人以为属早期智人。(3)旧石器时代晚期:

山顶洞人:在北京,距今1.8万年或2-3万年。据研究,所发现人类化石代表11个个体,山

顶洞人较现代人原始,是中国晚期智人的代表。

河套人:1922年由法国人桑志华发现,至二十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人类牙齿、骰骨及头骨

残片等。

资阳人:在四川资阳,距今39300+2500年,发现人类头骨化石,是晚期智人的典型代表。

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人类化石另有广西麒麟山人、吐波人、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吉林 安图人、云南丽江人、左镇人、西畴人、山东新泰人、浙江建德人、辽宁前阳人、贵州穿

洞人、陕西黄龙人等。

2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约在公元前12000-6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文化正处于发展的准备阶段,各地区新石器

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状况如下:

沙苑文化:在陕西省大荔县,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大量细石器和石片石器,磨制石

器仅两件三角形箭头,年代范围界定在“中石器时代以至于新石器时代初期”

鹅毛口遗址:在山西省怀仁县,发现大量石器,然而磨制石器仅一件。发掘者推定其年代

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南庄头遗址:在河北省徐水县,时代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主要文化遗存包括灰坑、陶片、磨制石器和骨角器等。石磨盘和磨棒为其典型石器,表面留有使用痕迹,陶片多夹沙或

云母碎末,烧成温度不高,灰陶为主,常见附饰绳纹,可辨器类有直腹罐和钵。

南方地区的洞穴遗址:

玉蟾岩遗址:在湖南省道县,年代为公元前11000或13000年,发现的遗迹现象主要是一些 烧过的灰堆,最重要的发现是少数陶器和稻谷遗存。石器全系打制,以小型石器为主。陶 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胎壁厚薄不均,可辨器类有釜。所出稻谷遗存,经鉴定分析,认为兼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演化的最原

始的古栽培稻。

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二者都在江西省万年县,年代约在公元前12000-9000年。发现有石、骨、角、蚌器,其中以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的发现最为重要。早期陶片的陶土中 都加有诸如石英碎末等羼和料,制法有泥片巾塑和泥条叠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无完整 器,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陶。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断增多,表明稻

作农业已经有了发展。

甑皮岩遗址:在广西桂林市,年代在公元前8000-7000年之间。出土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及陶器。陶器全系手制,较粗糙,烧成温度低,器型有罐、釜、钵等。岭南的贝丘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有些也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如广西南宁市的豹子

头遗址,石器以磨制为主,亦发现有夹砂陶,器型多为圜底。

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遗址面积都比较小,文化堆积延续的时间都较长,说明当时的居民已经 实行定居;磨制石器在各遗址中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经济结构多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早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为辅,以上即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一般特征。

3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 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 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 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 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

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处于西汉与隋唐都城之间的过渡形态,可以东汉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城为例。东汉洛阳城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三面城墙,各墙 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城中主体为南 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太仓和武库位于城的东北部,文献 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北魏洛阳 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 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 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宗调、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区设在宫城

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 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4砖室墓墓型演变述略

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 ”。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贵族官僚们的砖室墓规 模较大,结构复杂,布局模仿他们的府第。许多墓里还绘有彩色壁画。东汉时期,四川省

境内的砖室墓葬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称为“画像砖墓”。

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如:洛 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棂窗。从汉末魏晋开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 中设棺床,在长江流域的晋墓中,有时还有灯龛和台桌。这些结构和设施,都是用砖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现实生活中的居室。在黄河流域,砖室墓的墓道甚长,其接近墓室的部分 是一段隧道,随着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渐加长,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顶部开天井,直通地面。辽东、河西等边远地区的豪族大姓,沿袭汉代旧制,营建砖石结构的大墓,在 墓壁和砖面上施彩画,其题材多与汉墓壁画相似;在中原一带,却很少有在墓内绘壁画的,但到了北魏,壁画又重新流行。长江流域的东晋和南朝,则流行用模印着画像的砖来装

饰墓壁。

入唐以后,官僚墓一般均为砖室墓。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为单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从初唐到盛唐,贵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画。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墓葬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墓的简化,短而狭的竖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 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龛也不见了。墓室的规模缩小,壁画亦十分罕见。长江以南广大

地区的砖室墓多为长方形,有的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

五代前蜀王建墓、南唐帝陵,其地下玄宫皆分前、中、后三室,各室两侧又多设壁龛或

耳室,这可能是承袭唐陵的制度。

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北宋初年,墓 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 室墓。从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 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拱,从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一般多为单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长江中下

游多为长方形砖室墓,往往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

辽代砖室墓,除方形以外,还有圆形的。一般多为单室墓,等级高者则“多室”。墓室 内有时有简单的仿木建筑结构并施彩画。辽代晚期开始出现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

。金代墓葬受辽宋影响较大。

元代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日趋简化。墓内装饰以壁画为主。南方元墓多为简单的长方形 砖室墓,双室并列,分葬夫妇。许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1994年考

题 名词解释

1直立人(见93年题)

2文化层: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 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 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如果地层未经扰乱,则上文化层必然晚于下文化层形成的

年代。

3类型学(见93年题)

4相对年代: 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断定相对年代,主要是依靠地层

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

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琮: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一说。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 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汉代玉琮已少见。

6铜石并用时代(见93年题)

7玉猪龙:

玉猪龙又叫猪龙形佩饰?神器?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的典型器物。最早发现在辽宁建平县,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有发现,对于中国史前宗教的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8饕餮纹:

商周青铜器常见兽面纹饰,多以两对称夔龙纹为主要构图内容。首先采用这个名称的是宋代《宣和博古图》。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装饰于青铜器的饕餮纹或许具有一

定的宗教意义。9金缕玉衣:

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完整的金缕玉衣,外观和人体外观相似,以玉片和金丝编缀而成。《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玉衣制度始于西汉中期或稍早,终于曹魏黄初三年。诸侯王墓如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

墓发现有金缕玉衣,说明金缕玉衣并非皇帝专用。

10元大都:元代都城遗址。在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1267年,在元世祖忽 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位 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宫城偏在皇城东部。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 大路,刻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此外,元大都考古发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城内水系、居住遗址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问答题

1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地区

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考古发现证 明,栽培稻最早发生在公元前一万二三千年,那时的最佳边缘就在长江流域偏南的地方。从稻作农业的发生发展到以稻谷为主要粮食作物,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扩大到与现在分布

相近的地区,其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

(1)萌芽期: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3000-前70 00年间。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有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三处,可见长江中下游确为稻作

起源地。

(2)确立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约为公元前7000-前5000年。这个时期的稻作农

已得到初步发展,分布区有所扩大,并且明显的向北推进,河南裴李岗文化及陕西老官台 文化的南部边缘开始种稻,中心区则在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城背溪文化范围内。(3)发展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这是稻作农业的分

布 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区在长江中下游。至今发现有稻谷遗存的地点约有60处,其中 长江中下游约有50处,诸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湖南澧县城头山、和湖北江陵阴湘城,其中 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湖南澧县城头山还发现了公元前四千多年前的稻田,其余在黄淮流域

。如此则说明,一个以稻米生产为主的农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兴盛期: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此时稻作农业分布区

进一步扩大,但仍以长江中下游为主,共发现遗存70余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60处,其余

在黄淮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广东北部。

(5)远播期:相当于青铜时代早中期,约为公元前2000-前1000年。中国稻作农业在核

地区继续发展,同时向东南、西南和东北传播,东南到达福建、台湾,西南到达云南,东

北则通过辽宁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已经接近于现代稻作农业分布的格局。

2新石器时代城堡的发现及意义

见《我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综合研究》 3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反映的社会经济结构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心地区在今关中地区,从已发掘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以及宝鸡北

首岭等多处聚落遗址来看,半坡类型的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如下:

村落规模均不大,相互间的差别不明显。各个村落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

村落营建之初皆经过规划,村内存在着功能上的分区,居住生活区、手工业区(窑场)

同公共墓地分离,空间上基本不相混杂。

居住区外一般有围沟环绕,房屋存在分群现象且每个建筑群往往由大、中、小三类或中、小两类房屋构成,房屋不论大小,大都系单间,各建筑群之间看不出明显的分化。

村落所有房屋的门道都朝向中部的广场,反映出强烈的凝聚式、内向性特点。

同一村落的房屋既然可以划分为若干群,每群房屋又有大、中、小或中、小型之别,说

明当时的每个村落的社群组织都应该存在着四个或三个不同级别的结构。

(参见半坡、姜寨聚落图)

4郑州商城的时代与布局

郑州商城是成汤所居的亳都,其始建城的绝对年代经14C测定为公元前1620年(经树轮

校正年代),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段,使用至二里岗上层时期。

城平面为长方形,城垣采用分段版筑法逐段夯筑而成。在城墙内侧或内外两侧往往发现 夯土结构的护城坡,商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商代文化层及房基、水井等各种遗迹。大中型 宫殿夯土台基位于城内东北部,城外还有同时期的居民区和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作 坊遗址以及中、小型墓地。郑州商城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

价值。(布局图见大百科全书)

5汉长安与唐长安城址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 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 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 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 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

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 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长 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 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大明宫

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西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分别反映了不同的都城规划制度,唐长安城的布局规划,是西汉 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既有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也有不断吸纳的新的因素。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比如日本等国的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

6宋元著名瓷窑址

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名窑遍布中国南北各地。著名者如下:

定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曲阳在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始于唐后期的曲阳窑,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北宋时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宋代北方最重要的窑场。定窑产品以白瓷闻名于世,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瓷。北宋时期,定窑始创覆

烧法,在装饰工艺上是一次重大革新,为当时各地瓷窑效仿。

汝窑: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又因汝窑是专烧宫廷用瓷的 窑场,也称汝官窑。汝窑烧造时间约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20年间,故汝瓷传世品少。汝瓷 造型以小型盘、碟、洗、炉等为多,大型器少见;釉色以天青色为主;汝瓷均以支钉支烧,此为鉴定汝瓷之重要依据。

官窑:指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两处。北宋官窑据文献记载在今开封,考古发现极少,其 瓷器胎色紫黑,足部不上釉,不同于同时期其它青釉瓷器。南宋官窑均在今杭州附近。一

为修内司官窑,一为郊坛下官窑。

哥窑: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之称。传世品较多。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发现的,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 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表明其化学成份和显

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似,故推测哥窑或出自修内司官窑。

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县。钧窑最迟始烧于北宋末年,北宋南迁后一度停烧,但烧造技术 传至元代,并蓬勃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瓷属产方青瓷系统,以其汝浊釉闻名 天下。乳光釉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瓷的重要特征。钧窑在宋代创用铜的氧化剂作为着色 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及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县,始烧于北宋早期,盛于南宋与元代,明中期以后开始衰落。器型以日用品为主。南宋龙泉窑创多次上釉法,烧出粉青、梅子青等上等青釉瓷器;同时

还盛行堆塑、浮雕等装饰手法。

景德镇瓷窑: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始烧于南朝,经宋迄元,盛烧不衰。北宋初创烧出青 白瓷,以湖田窑影青产品最佳。造型包括碗盘盒壶等,装饰手法则有刻花、印花等。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又称观台窑。始于北宋中期,元代以后开始衰落。器形有碗盘 瓶枕等日用器,以白地釉下黑花、白地釉下酱花为主要特征。在装饰艺术上,磁州窑创造

了在器物上刻划兼绘画、剔画、刻填等新技术。

吉州窑: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始于唐末,盛于南宋,衰于明。吉州窑兼收南北制瓷技艺,产品丰富,尤以南宋时期的白釉釉下彩绘及黑釉贴花瓷著称。1995年考题

名词解释 1北京猿人:

在北京周口店,距今71-23万年。1929年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

骨,1931年至1966年陆续发现有牙齿、肢骨、头骨。属直立人。

2层位学:

即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所谓层位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 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

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3青铜: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ºC之间。青铜铸件具有较高的铸 造性能。公元前四千年初,青铜最早出现于伊朗、土耳其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中国最早 的青铜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甘肃东乡林家遗址,时代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

4生铁:

从目前考古出土的铁器看,至迟在春秋后期,我国已发明了生铁治炼技术,生铁是 在1150。C-1300。C的条件下治炼出来的,出炉时呈液态,可以连续生主,可以浇铸成型,含碳量高,质地比较硬,这就使治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大为提高。所以

由块炼铁到生铁,是炼铁技术上的一次飞跃。

5聚落形态:

按Gordon R.Willey的定义,聚落形态就是,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住的 地面上处理起来的方式。它包括房屋的安排方式,并且包括其他与社团生活有关的建筑物 的性质与处理方式。这些聚落要反映自然环境,建造者所实用的技术水平,以及这个文化 所保持的各种社会交接与控制的制度。聚落考古的研究提供了考古文化的功能性的解释的

一个出发点。

6璧:

中国古代重要礼器,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璧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 有孔的玉器,《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的说法

。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7卜甲:

占卜用龟甲。龙山时代有龟甲随葬,不知是否为占卜用。商代大量使用卜甲,尤以 龟腹甲的使用为多,背甲相对较少。两周时期,龟卜依然较盛,秦汉后渐趋衰落。商周卜

甲,多有钻凿及灼烧痕迹,据灼烧所得之兆纹占卜吉凶。

8黄肠题凑(见93年题)9越窑(见93年题)10元大都(见94年题)

问答题

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及各期基本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12000-前7000年,早期发现不多,南方有玉蟾岩、仙人洞、甑 皮岩等遗址,北方则有东胡林、转年遗址等。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 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有渔猎采集为主,但已有了初期的

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7000-前5000年,发现考古学文化较多,黄河流域有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等,辽河流域有兴隆洼文化等,长江流域有皂市文化 及河姆渡文化等。中期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明

显提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为居民日常的主要生产活动。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000-前3000年,有很多重要的发现,研究也较深入。各区域

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本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重要考古学文化也得到 深入的研究。晚期也磨制石器为主,在陶器制作方面,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了轮制 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彩陶文化与黑文化;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比较发达。

铜石并用时代: 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已开始有了少量的小型的铜质工具,但石器

然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及征战时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石器及陶器制作技术均

较发达;城址分布较普遍,发现大型的聚落及墓葬,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

2大汶口文化及其墓葬类型

大汶口文化得名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年代约在公元前4200-2500年之间,主要

分布在山东省全境及苏皖两省北部。

大汶口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在中期之前,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了公共墓地,通常 能够将墓地分为若干片,每片墓地一般都由若干排墓葬构成。墓葬形制流行长方形竖穴土 坑,未成年的小孩墓葬有的还使用瓮棺葬。葬制和葬式始终以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为主,屈肢葬和俯身葬少见,中期以前也有两个人以上的合葬,晚期合葬墓极少。合葬墓里的人 骨既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随葬品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并流行手持牙獐或獐牙勾形器 的丧葬习俗。从早期开始,大汶口文化墓葬就出现了分化现象,大中型墓葬了随葬品丰富 ;晚期,大型富墓和小型贫墓在有的中心聚落已被分别葬于不同的墓地里,此种丧葬制度

反映了一定的等级制度。3安阳殷墟布局及主要考古发现

殷墟,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面积约24平方公里,洹水横贯其中。殷墟 内主要遗存包括宫殿宗庙区、手工业作坊、墓葬区和一般居民区等。宫殿宗庙区发现大量 夯土建筑基址,基本上分布在以小屯村东北地为中心的地区,部分基址附近发现与祭祀有 关的现象;小屯村北发现大量玉石器半成品,推测为玉石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主要 发现于苗圃北地及孝民屯、薛家庄等地,北辛庄南发现制骨作坊遗址;商代族墓地主要发 现于以上手工业作坊的周围,见于孝民屯、大司空村和后冈三地;商王陵区主要发现于洹 河北岸的侯家庄,墓内有大量的殉人和人牲;武官村南有排列紧密的人祭坑,推测为商王

室祭祀祖先的场所。

除上述重要遗迹现象外,殷墟的考古工作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遗物。出土遗物以陶器数量 最多,其他有铜器、玉器和石、骨、角、蚌、象牙器等。除一般陶器之外,殷墟发现了少 量的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说明商代的制陶技术有了新的进展;青铜器发现有礼器、武 器、工具和车马器等,数量相当多,器型繁复,制作精美,重要铭文的发现对于商代社会 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代表器如司母戊大方鼎;殷墟还发现大量的玉礼器、武器、工具及 骨角质武器、工具、日用品等,这对于研究商代社会生活、恢复商代后期的历史原貌直到

重要作用。4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秦兵马俑坑即发现于皇陵东门大道的北侧。据文献记载,兵马俑坑始建于秦初,终于秦末农民起义。目前发现四个俑坑,推测之批兵马俑为送葬 军阵的模拟。已发掘的部分出土有武士俑、木质战车、陶战马、青铜兵器及车马器等等。兵马俑所发现的兵种包括骑兵、步兵、车兵,反映的秦军编制为,战车兵和依附于它的步 兵为作战主力,骑兵仍处于从属地位。出土的兵器除少量铁镞外,多为青铜铸造,包括有 短剑、盾甲、戈、矛、马具等,展现了秦军的真实装备。陶俑陶马形同真人,制作复杂,一般上按俑、马不同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套合、粘接,最后雕刻出细部,雕塑

技术精湛,故秦始皇兵马俑可谓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5汉唐宋元都城布局之演变

西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西汉长安城兴建始于汉初,汉武 帝时建桂宫、明光宫、北宫、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昆明池,汉长安城初具规模。城平面不甚规整,大体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城北西两面环河,四面城墙各有城 门三个;宫殿为城内建筑主体,长乐宫、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明光宫在城的东北部,中 部偏西为北宫和桂宫,居民区和东市西市位于城的北部,礼制建筑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 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西汉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与《周

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东汉洛阳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仅存东西北 三面城墙,各墙均发现城门遗迹,城内街道与城门相通,或为文献所载“洛阳二十四街”。城中主体为南宫北宫,二宫一南一北,相距不远,中间有复道相连;太仓和武库位于城 的东北部,文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位于城南郊和东郊,又有金市在城内南宫的

西北。

北魏洛阳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利用了汉魏晋以来的旧城址。北魏洛阳城最重要 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宫城的位置在全 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为全城的重心所在。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宗调、社稷及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工商业

区设在宫城以南,明堂辟雍及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则设在城外南郊。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曾为隋大兴城。唐建国后,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作了局部修整和扩充。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里坊和市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城东北有 大明宫与城相连。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北宋东京汴梁城深埋于今开封市下,考古工作难以进行。今人据文献记载,对其大概形 制进行了恢复,北宋东京城大体呈三重城墙套合的结构,城市总体布局上更加突出中轴线,宫城在最中心,至迟在北宋中期以后,东京已经取消了有围墙的里坊和市场,这是与隋 唐长安城最大的不同,出现了井字形的街道甚至斜街,商业的繁荣可见于“清明上河图”

。城内河道水系发达,景色美丽。

元大都遗址在北京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1267年,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 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 央地区,宫城偏在皇城东部。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大路,刻中轴 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相同。此外,元大都考古发现还包括城门、城内街道、城内水系、居住遗址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及元代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各城址布局图可参见大百科全书)

6宋代手工业

宋代手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体上,各行各业的规模空前扩大;内部分工更加细密;

生产技术、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质量等,都大为增加。

矿冶业 宋代中叶,金属矿区已达二百七十余处,较唐代增加一百余处。冶炼时,普遍 使用石炭(煤)作燃料,鼓风设备也由体积大、风力足的木风箱代替了鼓风皮囊,加快了 冶炼过程,并可大量生产优质铁。煤则在内地得到普遍开采,产量相当大,不仅用于冶炼、制瓷业,而且在许多地方已大量用于居民生活。采煤技术已接近近代采煤法。纺织业 宋代的纺织业主要有丝、麻、毛等部门,其中丝织业仍占主要地位,并以两浙和 四川地区最发达。从河北东路到江南东路的整个沿海地区,丝织业也有相当规模。丝织品 种类繁多,如绫有二十几种,锦有四、五十种。南北各地均有不少珍品,如蜀锦历久不衰,畅销全国;定州缂(kè课)丝,用各色丝线织出艳丽逼真的花草鸟兽,宛如雕刻而成,堪称一绝;单州(今河南单县)的薄缣(jiān肩),每匹才重四两,望之若雾,等等。在 丝织业发达的某些地区已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机户,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形式,为出卖

商品而生产,反映了丝织业生产发展的新的情况。

造船业 北宋官府设有很多造船场所,分布在今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其中虔州(今江西赣州)、吉州(今吉安)、温州(今属浙江)、明州(今宁波)是著名的造船基 地。太宗时,全国每年造船已达三千三百余艘,远远超过唐代。北宋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

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对外贸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国制造的船只。印刷业 南宋的印刷技术又有进步,印刷业也有新的发展,一些官府、各地书院、州学、郡学以及不少官僚士大夫竞相刻书,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书坊。南宋印刷业的中心是都城临 安,其次还有建阳、广都(今四川双流东南)等地。临安国子监印书,质量最好,称为“ 监本”。建阳刻书的数量大,销路亦广。南宋时期刻印的图书以种类多、技术考究而著称

于世,宋板书为后人所珍爱,这些图书亦为后人保留下来丰富的文化资料。制瓷业 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名窑遍布中国南北各地(见94年瓷窑考题)

1996年考题 名词解释 1遗址:

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指代发现遗迹、遗物的地点,也可以指代聚落

考古的基本单位。一般由各种遗迹现象以及遗物构成。

2山顶洞人:

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发现有完整的 头盖骨及一些躯干骨,属晚期智人。体质已经很进步。伴出有少量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 器等。骨器及装饰品丰富,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有意识地将死者埋葬并在尸

体及周围撒上赤铁矿粉,可能已经有了原始信仰。

3考古学文化(见前年考题)4铜石并用时代(见前年考题)

5璧瑗环:

三类玉礼器,《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环;肉好若一,谓之瑗。” 6布币:

春秋至战国晚期铸行的以布为形状的流通货币。按时期先后分为早期空首布,晚期平首布两大类。空首布主要为周王室及晋、卫、郑、宋等国的货币。平首布为战国时期的 韩、赵、魏、燕、楚等国的货币。另有一种三孔布为赵国或中山国的货币。秦统一后布币

废除。7百炼钢:

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分均匀。从而使成品整体纯净,各部位

均保持合理的含碳量。此种方法得到的钢称之为百炼钢。

8简帛文字:

简指竹简,帛指帛书。简帛文字主要流行于东周到魏晋时期,纸张普遍使用之 后,简帛文字才逐渐废除。自19世纪末以来,简帛文字资料大量发现,著名者如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等,简帛文字中关于古代法律、史事、礼书、医学、兵法、经济等诸多方面 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对于古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9砖室墓:

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 为“砖室墓”。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经六朝、隋 唐,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至北宋时期出出现了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

墓。此种墓葬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10天井与甬道:

天井是指开凿于长墓道中的竖井,最初出现于北魏时期,或为对现实生活 中院落的模仿,唐以后由于墓道的缩短并消失,天井也随之消失。甬道是指墓葬中联接墓

门和墓室的通道,魏晋隋唐墓中多见。

问答题 1中石器时代的特征

参见百科全书《中国中石器时代考古》

2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问题

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中一个

重要的问题。

1981年,苏秉琦先生和殷玮璋先生合作发表了《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准确 划分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在较大的区域内以其文化内涵的异同归纳为若干文化系统”。

通过详尽的分层次的类型学研究,苏秉琦先生把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1)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2)以晋陕豫三省接邻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3)以洞庭湖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4)以山东及其邻境为中心的 黄河下游地区;(5)以江浙(太湖流域)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的南方地区。前三者是“面向内陆的部分,多出彩陶和 细石器;”后三者是“面向海洋的部分,则主要是黑陶、几何印纹陶、有段和有肩石器的 分布区域,民俗方面还有拔牙的习俗。”总起来说,六大区域之内的原始文化,都比较独

立地走完了发生、发展和后来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

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考古学界以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为指导有意识地开展 工作,很快建立起各地区史前文化的年代框架,为中华民族、中国文明和中国国家的起源

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一个时空体系和坚实基础。

3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

龙山文化是中国铜石并用时代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其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2000年之间,分布的中心区域在今山东省境内,南界大致在淮河以北的苏北和皖北一带,其影响区北界可达辽东半岛南部。考古发现证明,龙山文化是直接承袭大汶口文化而来。

与龙山文化同时的诸考古学文化,如豫北冀南的后岗二期文化、豫鲁皖交界处的造律台 类型、豫中的王湾三期文化、陕西渭河流域的客省庄二期文化、湖北的桂花树三期文化、齐家文化等,各个文化彼此连成一片,而且除齐家文化外,都曾被称为龙山文化。虽然按 照实际情况把它们分为许多考古学文化是完全必要的,但绝不能因此忽视它们的共同特征 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严文明先生提出“龙山时代”时代的命名,以涵盖上述

诸文化的内容。

龙山时代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成就,社会面貌与前期相比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其主要 特征概述如下:龙山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制造铜器;陶器制造一般使用轮制;纺织业也 有很大的进步;龙山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了打井;房屋建筑了有很大发展,开始用夯土筑 房基,用土坯砌墙,并用石灰抹地面和墙壁;龙山时代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址,标志着文明

程度的进一步发展。4商代早期古城址的发现与研究

郑州商城:郑州商城发现于1955年。城址位于今郑州市东部老城区,平面呈方形,还发 现有外廓城墙和宫殿城墙遗存。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区,城外发现有冶铜、制骨、烧陶等手 工业作坊遗址和商代中小型墓葬。尤为重要的是在东南城以外和西墙外侧发现三个青铜器 窑藏坑,出土青铜礼、兵器二十余件,仅青铜方鼎就达八件之多。郑州商城是我国现存最 为完好的早期城市。邹衡先生撰文论证郑州商城即为商汤所都之亳,判明了其性质。偃师商城:在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 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 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 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

城的中、南部。

垣曲商城:整个宫殿区由一长方形的宫城墙相围,形成一座独立而封闭的宫城。宫城围墙 北半部较窄,南半部加宽,形成高台围墙的格局,很可能是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围墙内 的建筑由南北两座大型宫殿基址组成,自南向北为两进院落。始建于二里岗下层,至二里

岗上层时期废弃。

盘龙城:盘龙城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北的黄陂县境内。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中轴线的方向 为20度,四周中部都有一个缺口,可能是城门。城内东北高地上为宫殿区,现已发现3座

后并列的大型夯土宫殿基址。在城北和城南有当时的居住遗址,城的四周为一般居民区和

手工业作坊区。城北、城东和城西则为墓葬区。

焦作府城商城:在府城遗址中部发现商代早期城址、夯土基址、房基等文化遗存。城址平面为方形,城墙的建筑方法是先挖基槽,然后加板夯筑而成。城址内共发现四处夯土基址,一、二、三号基址下叠压二里头时期的文化层,出土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圜底深腹罐、圆腹罐、深腹罐、捏口罐、大口尊等器物与二里头文化同类器形体特征接近。府城商代早期城址是河南继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之后又一重要发现,对于研究河南商代

早期文化,探讨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5砖室墓形制的演变(见前年考题)

6中国著名的佛教造像石窟

佛教石窟寺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

世纪

。依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将中国石窟寺的分布分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和

南方地区三大地区。其著名者下面分述之:

新疆地区: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集中的地点有三区:古龟兹地 区,以克孜尔石窟最著名,大约开凿于3世纪,盛于4—5世纪,最晚的大约属于8世纪。; 古焉耆区,开凿时间在5世纪以后;古高昌区,著名者有柏孜克里克石窟,是9世纪以后回

鹘高昌时期的遗迹。

中原北方地区:可细分为四区。河西区,著名者有敦煌莫高窟,开凿于5世纪,陆续兴建 到14世纪,另有安西榆林窟、酒泉文殊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多为5-6世纪遗物;

宁黄河以东区,著名者有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庆阳 南北石窟寺等,炳灵寺石窟有420年题记,为中国现存窟龛有明确记年的最早的一处;陕西 区,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处;晋豫及其以东地区,以5-6世纪北魏皇室开凿 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为主流,沿续此主流的有6世纪开凿的邯郸响堂

山石窟和6-7世纪的太原天龙山石窟。

南方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著名者有开凿于5-6世纪的南京栖霞山石窟。新昌

剡溪大佛、四川广元佛殿窟、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及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等。

具体可参见“大百科全书”中国石窟寺考古词条下所领各窟。

1997年考题 名词解释

1地层学(见95年“层位学”)

2琮(见前年考题)

3纪南城:

位于湖北省江陵市,东周时期楚国都城郢城遗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四周夯土 城墙,外有城壕,主体建筑为宫殿区位于城内中部偏东南,呈中轴线排列,另发现有铸锡、制陶手工业作坊和大量水井等遗迹现象以及陶、铁、铜器等;城外周围发现多处春秋战

国时期楚国墓地。

4规矩镜:

西汉前期的铜镜上既已出现少量规矩纹,规矩镜的大量流行在王莽时期,东汉以 及魏晋时期亦存在。所谓规矩纹,即被西方学者称之为TVL符号的一种纹饰,在中日学者中,有人称之为规矩纹,具有这种符号最为典型的镜种,一般称之为规矩镜。

5凭几:

中国古代木器家具之一种,为跪坐扶持之物,战国两汉墓葬或有出土,画像石上一

般也可以见到。6李柏文书:

1909年日本僧人橘瑞超在楼兰发现的前凉西域长史李柏致焉耆王龙熙的书信草 稿两件,即所谓李柏文书。是研究中国与西域关系史以及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

7克孜尔石窟: 新疆地区佛教石窟寺,位于拜城县东南,主要是4---8世纪的遗存。克孜尔 石窟是古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早期以中心柱窟、大 像窟和僧房窟为主;中期出现了较多方形窟;晚期规模变小,渐趋衰落。壁画早、中期以 佛本生、因缘故事和佛传为主要内容;晚期壁画出现大乘佛教的千佛一类题材,说明大乘

佛教对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逐渐加深。

8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画,图中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热闹繁华的景象,是中 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为北宋商业、城市等方面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9鸡冠壶:

辽代陶瓷制品,模仿契丹族各种皮囊容器烧制。由于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耳,故 名鸡冠壶。式样颇多,有扁身单孔、圆身环梁等多种,其年代早晚多以壶身所保留的皮囊

容器特点的多少来区分。

10永乐宫:

蒙古及元代道教全真派的重要宫殿,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元代称大纯 阳万寿宫,是集元代建筑、绘画、雕塑诸艺术于一区的重要古建筑群。重要建筑包括无极 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其建筑构架基本上沿袭了宋式但有新的变化,是研究木

结构建筑从宋式到明清官式演变的重要例证。

问答题

1试述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石器时代即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故可参见《中国中石器时代考古》一文。

2举例说明商代晚期手工业发展状况

商代晚期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铜器、陶器制造业较前期有了较大的发展,玉器、骨角 器以及生活日用器的制造也有了一定进步,下面以殷墟手工业遗存的情况说明之。

小屯村北发现的玉石作坊,出土大量的成品和半成品玉石制品,年代在帝乙帝辛时期;

小屯村南苗圃北地发现有铸铜遗址,出土有铸造铜礼器的陶范,另在薛家庄、孝民屯西 地也发现铸铜遗址,前者所出陶范以礼器为主,后者面积不大,出有礼器和兵器及生活用

器陶范。

北辛庄南发现一处制骨作坊遗址,出土很多骨料、半成品和成品;大司空南地,也发现

一处较大的制骨作坊,以及贮存骨料的窖穴和与制骨有关的地穴式房屋遗存。

商代在制陶技术方面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刻纹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等。白陶多出于墓 内,形制多仿铜器;硬陶制作也较精制;原始瓷器在第四期的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表

面多绿釉或棕褐色釉。白陶、硬陶及原始瓷器都比较少,可能是供贵族使用的。

商代晚期出土青铜礼器、武器、工具和车马器数量众多。在铸铜技术上也有不少创新,分铸法已普遍流行,器物种类也有增加,出现了记事、记名的铭文;许多重器如司母戊方

鼎成为商代晚期青铜器艺术的杰出代表。

殷墟出土大量玉器,可分为礼器、武器、工具和各种装饰品等。妇好墓出土玉簋、玉盘 等,大概是用于祭祀。商代晚期琢玉技术已相当成熟,开料、钻孔、雕琢、抛光等都具有

较高水平。

骨角器也有不少发现,象牙雕刻纹饰我较精致,妇好墓发现3件象牙杯,通体饰雕刻精细 的花纹,极为精美。

另外,在青铜器的表面,发现有丝织物残片。

3汉代画像石墓的分布及特征概说

我国相当多的地区发现有汉代画像像墓,其中较集中的有四个区域:1,山东,苏北,皖北区,该地区出土画像石最多,尤以山东为最。本地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中期,画像内 容以乐舞、车骑出行、宴饮与神话故事为主,雕刻技法主要为浅浮雕与减地平面线刻,画 像构图简单。东汉晚期,画像内容齐全,各种雕刻技法全面应用,如减地平面线刻、浅浮 雕、高浮雕和透雕等,画像内容多攻战图、祭祀图、出行图等,典型者如沂南画像石墓。2,河南、鄂北区,河南以南阳地区发现画像石为最多。西汉晚期画像只刻于墓门门柱和门 扉上,内容主要是楼阁、门阙、门吏等,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与凹面刻为主;从新莽时期开 始,发展天室内,内容主要有车骑出行、墓主生活及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大量出现,雕刻 技法以浅浮雕为主;东汉早中基,画像内容简化,浅浮雕成为唯一的雕刻技法;东汉晚期,画像内容新增加了天象图,雕刻技法以浅浮雕为主,出现了透雕法。3,四川地区,以成 都,重庆为中心,画像石出土的范围基本上处于四川盆地,均属东汉晚期,画像砖与画像 石并存,内容以历史故事及生活题材为主,雕刻技法以浅浮雕为主。4,陕北、晋西北地区,也发现较多的汉画像石墓,均为东汉中期,画像多刻于墓门,少数嵌于墓顶与室内。内

容以生活题材及神话故事为主,雕刻技法主要用减地平面阴刻。

4试述宋元时期的瓷窑窑系及其特点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著名窑系及特点如下:

汝窑: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又因汝窑是专烧宫廷用瓷的 窑场,也称汝官窑。汝窑烧造时间约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20年间,故汝瓷传世品少。汝瓷 造型以小型盘、碟、洗、炉等为多,大型器少见;釉色以天青色为主;汝瓷均以支钉支烧,此为鉴定汝瓷之重要依据。

官窑:指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两处。北宋官窑据文献记载在今开封,考古发现极少,其瓷 器胎色紫黑,足部不上釉,不同于同时期其它青釉瓷器。南宋官窑均在今杭州附近。一为

修内司官窑,一为郊坛下官窑。

哥窑: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之称。传世品较多。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发现的,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 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表明其化学成份和显

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似,故推测哥窑或出自修内司官窑。

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县。钧窑最迟始烧于北宋末年,北宋南迁后一度停烧,但烧造技术 传至元代,并蓬勃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瓷属产方青瓷系统,以其汝浊釉闻名 天下。乳光釉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瓷的重要特征。钧窑在宋代创用铜的氧化剂作为着色 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及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县,始烧于北宋早期,盛于南宋与元代,明中期以后开始衰落。器型以日用品为主。南宋龙泉窑创多次上釉法,烧出粉青、梅子青等上等青釉瓷器;同时

还盛行堆塑、浮雕等装饰手法。

景德镇瓷窑: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始烧于南朝,经宋迄元,盛烧不衰。北宋初创烧出青 白瓷,以湖田窑影青产品最佳。造型包括碗盘盒壶等,装饰手法则有刻花、印花等。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县,又称观台窑。始于北宋中期,元代以后开始衰落。器形有碗盘 瓶枕等日用器,以白地釉下黑花、白地釉下酱花为主要特征。在装饰艺术上,磁州窑创造

了在器物上刻划兼绘画、剔画、刻填等新技术。

吉州窑: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始于唐末,盛于南宋,衰于明。吉州窑兼收南北制瓷技艺,产品丰富,尤以南宋时期的白釉釉下彩绘及黑釉贴花瓷著称。参见《中国历代名窑》,该文网罗中国历代著名窑系,可参考。

1999年考题 名词解释 1汤山人:

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距今30-35万年。发现有头盖骨及牙齿等,南京人头盖

骨顶部有一小块骨,称为“前心点小骨”,为南京人特有。

2解谪瓶:

东汉中后期及魏晋时期流行于墓葬中,一般在陶器上用朱书写字,内容多为求福

辟邪,属道教思想,应与东汉后期道教的兴起有关。

3仙人洞遗址:

在江西省万年县,年代约在公元前12000-9000年。发现有石、骨、角、蚌器,其中以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的发现最为重要。早期陶片的陶土中都加有诸如石英 碎末等羼和料,制法有泥片巾塑和泥条叠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无完整器,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陶。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断增多,表明稻作农业已经有了

发展。4炳灵寺石窑:

在甘肃省永靖县小积石山。开窟始于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诸代续有建造。宋明之间亦有修建,明以后逐渐湮没。主要遗存包括彩塑和石雕造像、壁画、摩崖石刻

等。是中国佛教史和建筑史的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

5四坝文化:

因甘肃山丹县的四坝滩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距今约 3800年到3500年,相当于夏代中后期到商代前期这一时段。玉门火烧沟遗址的发 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四坝文化有可能是从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演变而来,后又受到齐 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其居民过着亦农亦牧而以牧业为主的生活。青铜制作在齐家文化基础 上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基本上仍停留在生产武器、工具和小件饰物的低级阶段。墓葬情 况显示,已存在贫富分化和人殉现象,并出土过权杖首、玉斧一类标志权力的仪礼器物,表明已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

6利簋:

西周早期青铜器,为周武时器。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

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史事的记载。

7郭店楚简:

1993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郭店一战国楚墓中,总计800多枚,13000余字,其中出有诸如《老子》《礼记》等大量古书,为先秦儒、道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8低温釉陶:

出现于西汉中期,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为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釉陶,烧成温度在摄氏800度左右,釉中含多量的氧化铅。器物种类有仿铜礼器和生活用器。

多见于墓葬,或专供随葬用。

9开成石经:

唐十二经刻石,又称唐石经,成于开成二年(837年)。现藏于西安碑林。版 面格式不同于汉魏石经,保存较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

10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刊的一部建筑典籍,是一部由官 方向全国发行的建筑法规性质的专书,作者李诫。《营造法式》产生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 背景之下,目的乃是为了加强对官办建筑行业的管理。《营造法式》全面、准确地反映了

中国在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整个建筑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

问答题

1概述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时代距今约7000---5000年之间,黄河流域的重要发现有磁山文化、裴

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以及北辛文化等,分别概述如下:

裴李岗文化,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6100—5000年之间,该文化大体分布在太行山南侧和 秦岭东侧的黄河与淮河冲积平原之西部。发现较多墓葬和灰坑,出土石器、骨器和陶器。打制石器占较大比例,也出有磨制石器,典型者有石磨盘磨棒;陶器制法始终以泥条盘筑

和泥片贴为主,双耳壶、三足钵、及筒形深腹罐为该文化主体器类。

磁山文化,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6100---5000年之间,主要分布于太行山东侧河北的中南 部。磁山文化的房屋建筑流行圆形和椭圆形的地穴或半地穴式,发现有贮存粟类粮食的窖 穴;石器以磨制为主,典型者有石磨盘磨棒等,陶器基本的器类有盂、筒腹罐、靴形陶支

脚和杯等。

老官台文化,绝对年代在公元前6000---5000年之间,主要分布在关中渭河流域、甘肃省 东部地区以及汉水上游地区。老官台文化的房屋流行圆形半地穴式,墓葬多为长方形坚穴 土坑,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石器既有磨制也有打制,各处所占比例不一样。陶器制法以 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为主,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白陶、灰陶白陶及少数黑陶,主要器类浅腹

圜底钵、三足钵、筒形深腹三足罐和圈足碗等。

北辛文化,绝对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之间,主要分布在泰山南北两侧。北辛文化流 行椭圆形和圆形的浅穴或半地穴式的房屋,皆系小型单间建筑。墓葬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器普遍较贫乏;打制石器始终占较大比例;陶器制法以 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为主,出现了少量的红衣陶和单彩陶。主要器类有多种形态的鼎、釜

以及盆与钵等。2先周文化探讨述评

先周文化的探讨,从其最初至今,已历70余年,以考古资料的发现及其相关研究成果为

标志,这一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文献记载的先周都邑进行考古

调查,地点大致集中在陕西宝鸡到西安一带,因资料有限,解决的问题也较少。第二阶段在20世纪的50--80年代,本阶段工作的一个基点就是丰镐地区西周文化年代标尺 的确定,《沣西发掘报告》确立的西周陶器年代序列,为寻找先周文化奠定了基础。邹衡 先生第一次提出了“先周文化”命名,并系统地对相关材料进行了分期和年代判断,确认 了以往发现中属于先周文化的陶器,认为先周文化主要是由商文化因素、姬周文化因素和

姜炎文化三种文化因素构成,其结论至今影响甚大。

第三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本阶段发掘了长武碾子坡、武功郑家坡和扶

刘家等重要遗址和墓地,关于先周文化探讨的焦点问题集中在各处遗存的分期断代和文化 属性的判断上。多数研究者将关中西部晚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分为郑家坡类和刘家类两大

系统,并将它们作为先周文化探索的重点对象。

第四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就先周文化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对 相关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如关中泾河、漆水河流域的调查,并对相关遗存的年代和性质

进行了研究,各家观点不同,异彩纷呈。

3简述70年代以来秦汉简牍的重要发现(只列出地点及主要内容)

甘肃秦汉简牍的出土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和天水地区。从出土单位看,有遗址和墓葬两种。其中遗址较为复杂,一是驿置遗址(悬泉置),一是长城烽燧、城鄣、关卡等遗址(居 延、敦煌、酒泉、玉门)。墓葬则较简单,武威汉简、甘谷汉简、天水秦简等皆出自墓葬。遗址简牍,大都是屯戍文档和驿传文簿,包括有诏书、律令、法规、各种籍账、官府文 书、书信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文书。保存了与西域往来之情况和从长安通往敦煌的邮路交 通的具体路线及位置。甘肃墓葬简牍,从内容看有古书籍、医方、律令摘抄、官府文件和 遣册等。其中以前四种为主,遣册少见。古书籍如武威简本《仪礼》,天水放马滩《日书

》,武威医简,武威王杖十简、王杖诏书令,甘谷官府文件汉简。1979年,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墓出汉代木简400余枚,内容是有关兵法、军法、军爵律

其它古书籍的残目,对研究汉代兵制有重要价值。1996年,在都兰古墓中又出吐蕃文

木牍。但尚未发表。

陕西:1980--1981年未央宫殿区房址内出土的115枚木简和6万余枚骨签,木简内 容较简单,但很有意义。骨签内容和性质与甘肃边塞遗址中出土的木揭是同属一类文书,是简牍的另一种形式。由骨签内容得知,这些房子是中央国家武库之遗址,骨签中所记载 的不同形制、不同种类的兵器情况,与甘肃居延、敦煌汉简中的兵器簿又互为印证,为研 究汉代兵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为此未央宫骨签的出土也是简牍发现史上划时代的发

现。

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墓汉简,是墓葬中出古籍最多的一次。其中以兵书中的《吴孙子》、《齐孙子》、《尉缭子》、《晏子》、《六韬》等最为重要。《吴孙子》、《齐孙子》的 同时出土,证实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关于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各有兵法传世 的记载是正确的。

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中山怀王墓出土大量竹简。系西汉晚期之古籍,有《论语》、《儒家 者言》、《文子》、《太公》、《日书》等,兼有儒道两家的内涵。为古代思想史的研究

增添了新材料。

北京大葆台1号墓出竹简1枚。该墓系大型“黄肠题凑”墓,因保存不好,许多遗物受损

。但迹象表明,曾有竹简古籍存在。为今后发现竹简起到了提示作用。

江苏仪征101号墓出土的竹简《先令券书》,是迄今所见遗嘱类文书最为完整、文字最

多者。

江苏尹湾汉简,包括古籍类如《神乌赋》、《博局占》,其它簿籍文书有《集簿》、《吏 员薄》、《长吏名籍》、《属吏设置薄》、《兵车器集薄》等。为研究汉代的上计制度、行政建制、吏员设置、官吏迁除、国家盐铁生产、兵器制造与管理以及户籍、垦田等问题,提供了详实具体的第一手资料。

安徽阜阳汉简,阜阳汉简出自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之墓。这批竹简都是文帝时古籍。有《诗经》、《仓颉篇》、《周易》、《大事记》、《万物》、《作务员程》、《辞赋》、《刑德》、《相狗经》《行气》、《日书》等10余种,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木牍5枚,封检2枚,木简10枚。内容为《从器志》和《东阳 田器志》。《从器志》多记载甲、矛、弓、弩、矢等兵器,而《田器志》则是农具类器物 的名单。

四川青川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木牍2枚。内容为秦王颁布的《更修田律》,是继湖

北云梦秦律之后第二次发现秦法律。对研究秦国法制史有重大价值。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其中古籍有《编年记》、《语书》、《吏道》、《日书》。更为重 要的是秦律。由于秦律在传世文献中极为罕见,这次发现震动了学术界。从墓葬时代分析,这些律文是秦统一之前的法律。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汉简,包括有汉律、《奏谳书》、《盖庐》、《脉书》、《引书》、《算术书》、《庄子》的《盗跖篇》等。

湖北云梦龙岗秦简,内容是秦律,有《禁苑》、《驰道》、《马牛羊》、《田赢》等。是 继睡虎地、四川秦律之后第三次发现秦律,时代系秦末,是秦统一后的律文,江陵王家台

秦墓也发现了《效律》条文。4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布局和考古发现

未央宫在西安市汉长安城西南部,是汉代长安主要宫殿之一,由永明、清凉等四十多个 宫殿台阁组成。宫周长11公里,自西汉至隋初800多年间是汉、秦等八个朝代的行政中枢。

宫在唐末被毁,现遗留地面的有前殿、麒麟阁、石渠阁、无缘阁等高台遗址。

未央宫平面呈方形,四面宫墙近中部各探出一座宫门,宫墙西南角发掘了一处曲尺形的 角楼建筑遗址,宫城内已探明道路多条,四座宫门皆有道路通至宫城的主体建筑----前殿。

未央宫的主体建筑为前殿,为朝宫正殿,位于未央宫的中部偏东。现存台基平面呈长方

形,台基之上主要由南北排列的三座大型宫殿建筑组成。

前殿基址之西和北部发现有大量宫殿建筑基址,其中二号基址由正殿、配殿和附属建筑 三部分组成,可能为皇后所居的椒房殿遗址;三号基址是一座封闭式大型院落建筑,周围 有夯土墙,出土大量带字骨签,或为中央官署性质的建筑;四号基址以南北两座大型殿堂

为主体,可能为少府或所辖主要官署的建筑。

未央宫内现今地面上存留的夯土建筑基址还有天禄阁和石渠阁,皆为汉初所建,是西汉 王朝收藏典籍的地方。天禄阁位于未央宫北墙以南,石渠阁在天禄阁西,皆有较大面积的

夯土基址。另处,未央宫内探明的其他夯土建筑基址还有很多,性质尚不明确。

5简述西安洛阳地区隋唐墓的类型和等级制

隋唐墓葬,以西安、洛阳两京地区数量最多,隋代墓葬处于从前期到唐代的过渡期,唐

代代京地区的墓葬则形成了新的模式,其类型和反映的等级制度可概述如下:

唐代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和洛阳地区,最先形成新的墓葬模式,无论皇室贵戚或一般官 吏及平民百姓,都使用平面比较整齐划一的方形或长方形单室墓葬。基本结构是墓道、过 洞、天井、小龛、墓门、甬道和墓室。依据墓葬的平面形状建筑质料、尺寸、墓内设施及 随葬品数量可以归纳为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单室方形砖墓、单室方形土洞墓、单室方 形或长方形土洞墓和“刀”形土洞墓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墓葬与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及 不同的埋葬时间关系密切,反映出唐代墓葬由多层阶梯构成,皇室贵戚、品官直至下层平

民各有等差,墓主人的地位决定所用墓葬的类型,丧葬礼仪的核心是等级制度。

唐初墓葬的天井、小龛及个别雕刻精美的石葬具和壁画等是沿袭北朝的,新特点则是贵 族墓中以牛车为中心的仪仗俑群流行,武则天时盛行骑马俑,牛车逐渐被披饰华丽的马取

代,三彩俑盛行。

唐初,皇亲功臣多用长墓道、多天井的方形砖室墓和方形土洞墓,以精美的石棺为葬具,随葬包括骑马俑在内的大量陶俑;庶人墓多是长方形土洞墓,一般无天井、小龛,随葬 品以陶瓷器为主,仅有个别墓有少量陶俑。唐初墓葬发现不多,但可明显看出墓葬等级是

以官品和功劳区分的。

高宗至玄宗时期,功臣及一、二品高官墓如郑仁泰墓一般用双室砖墓或单室砖墓,天井 一般不少于四个,随葬品数量据官品的高低及世界功勋的大小或多或少,但均较丰富。四、五品官员一般使用单室方形土洞墓,天井一般不超过四个,随葬陶俑均较上一等级少。无品官一般使用单室方形或长方形土洞墓以及“刀”形墓,随葬品以陶质生活用器为主,少见有俑随葬。

安史之乱后,墓葬形制发生混乱,肃宗至顺宗时期许多墓葬的主要方面都不符合埋葬等 级制度。宪宗至唐末的墓葬又大不相同,斜坡墓道的墓很少,多是竖井与斜坡相结合或竖

井墓道的墓,有的墓小龛出现在甬道或墓室。

洛阳地区唐墓与西安地区接近,较多的是中小官吏墓和平民墓,没有发现西安地区常见 的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单室砖墓也较少。

宿白先生、齐东方先生先后都曾对西安地区唐墓做过研究。如“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文物》1995年12期)、“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纪念北京大学考古

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可参看。

2000年考题

名词解释 1埋藏学:

是恢复古环境的基础。埋藏学专门研究化石的形成过程,要分析和恢复原来的生 物群落及其生活环境,必需首先判断化石群是生活在原地的群落,还是经过外力(水力、风力、冰川等)搬运的异地埋藏群。原地生活的群落(如礁体、叠层石或其他未经搬运的 生物化石),可以提供解释古生态学直接的证据,而异地埋藏可供判断古地理环境和沉积

条件。

2聚落形态(见前年考题)3湖南道县玉蟾岩: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岩洞遗址,位于湖南道县,年代约在公元前13000-11000年。发现的主要遗迹现象是一些烧过火的灰堆,出土少量陶器和稻谷遗存以及石、骨、角、牙器、动物骨骼等。陶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陶土中多含石英砂砾,可辨器 形仅釜一类;出土稻谷遗存,兼具野生稻、籼稻、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 向初期栽培稻过渡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表明了当时的居民已经有了早期的人工栽培水稻

。玉蟾岩遗址所见考古学文化是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一种表现。

4偃师商城:

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 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 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 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5工官:

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可以看到,当时管 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 国也有工官。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外多有工官字样。

6云梦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1155枚,这是第一次发现秦简。其中古籍有《编年记》、《语书》、《吏道》、《日书》。更为重要的是秦律。由于秦律在传世文献中极为罕见,这次发现震动了学术界。从墓葬时代分析,这些律文是秦统一之前的法律。云梦龙岗秦简 150余枚,出自6号墓,内容是秦律,有《禁苑》、《驰道》、《马牛羊》、《田赢》 等。是继睡虎地、四川秦律之后第三次发现秦律,时代系秦末,是秦统一后的律文,但与

睡虎地秦律又一脉相承。

7洛阳伽蓝记:

北魏楊衒之著,洛阳伽蓝记为北魏時流传至今的一部名著,以记洛阳的佛寺 为題,着重记述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的故事等等。因此这部书 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同时使我们知道了许

多的历史事实。它既是地理书,又是一部史书,並且是一部极好的文学著作。

8前蜀王建墓:

五代前蜀主王建墓,称永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据出土哀册,王建死于光

天元年(918)六月。冯汉骥主持发掘工作并主持编写了《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王建墓陵 台呈圆形,夯筑,基部周围垒以条石。陵台之外,有砖基,似为陵垣。正南面第一、三道砖基 之间。建包砖夯土墩1对。曾在陵南出土唐-五代风格的文官石像。墓室建于陵台之下,南向,无墓道,以红砂岩砌筑的拱券为骨架,券间铺以石板。券及石板表面施彩。有前、中、后3室,每室装木门,室间有甬道相通。中室中央偏后有须弥座式石棺床,上置棺椁,棺床 四周有或舞或奏的伎乐浮雕。据考证,伎乐乐器组合属燕乐,特别是汉化了的龟兹乐系统, 但其中杂有清乐系统乐器。棺床两旁列有托棺床的十二神半身石像。后室建石床,上置墓 主圆雕石像及谥宝、玉哀册、谥册等法物。该墓早年被盗,仅残存银、铜、漆、玉、石、陶质随葬品30余件,是研究唐、五代有关文物制度的宝贵实物资料。

9吉州窑:

始烧于唐末,盛于南宋,衰于明。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吉安在宋代属于 吉州,故名吉州窑。属民窑。吉州窑北宋时主要烧制较为精致的青白瓷,南宋则以白釉和 黑釉为最,同时还烧制红绿彩和绿釉瓷。其中白釉又分为仿定窑瓷器和白地黑花釉下彩器。吉州窑瓷器中最为突出的是黑釉瓷器。考古发现有长条斜坡形龙窑和大量瓷器遗存。

10朱书解除文:

东汉中后期及魏晋时期流行于墓葬中,一般在陶器上用朱书写字,文字内

容多为求福辟邪,属道教思想,应与东汉后期道教的兴起有关。(与前年考题“解谪瓶”

有关)问答题

1简答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异同

参见《关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技术系统研究》

2试述仰韶文化彩陶的分期 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三期

早期以半坡类型彩陶为代表,具有类型特征的陶器有直口弧壁圜底或平底钵、卷唇斜弧腹 或折腹圜底盆、平唇浅腹平底盆、直口尖底瓶、蒜头细颈壶、侈口鼓腹平底罐、小口细颈 大腹壶、短唇敛口斜直腹或鼓腹小平底瓮等。纹饰主要有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指 甲纹和彩纹等。彩陶纹样简单朴素,以红地黑彩为主,少数为红彩,母题有鱼、鹿(或羊)、蛙、人面等动物纹,少量植物枝叶纹,以及由直线、横条、三角、圆点、折波等组成 的几何图案花纹。

中期以庙底沟类型彩陶为代表,陶器中常见的器形有曲腹盆、曲腹碗、双唇小口尖底或平底瓶、宽肩小平底瓮、大口缸、折肩浅腹圜底釜、灶、盆形甑、釜形鼎等。纹饰有绳纹、线纹、划纹、附加堆纹以及彩纹。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已处于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的盛期。多 为红地黑花,还出现了少量白衣彩陶。主要是以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 纹饰,还有垂幛、豆荚、花瓣、网格等纹样,此外有鸟纹、鱼纹和蛙纹等动物图形,沿袭

了史家类型的形态和风格,而与半坡类型彩陶风格迥异。

晚期以大河村三期及大司空类型彩陶为代表,器类以鼎、豆、碗、罐为最普遍。代表性器 形有折腹盆、□口钵、大口斜腹平底碗、折腹镂孔豆、□叭口长颈壶、大口凹腰尖底瓶、折肩罐、侈唇鼓腹罐、罐形鼎、盆形鼎等。纹饰有堆纹、方格纹、篮纹、镂孔、彩纹等。彩陶上多施红、紫、灰、黑几色配合的复彩,并常用白衣作衬地,有网状、宽带、平行线、波浪、锯齿、兰草、六角星形、弧线三角、□、∽等纹样,总的风格是简单而粗放。大 司空类型陶器代表性器形有直口圆唇折腹盆、敞口浅腹盆、斜腹或折腹钵、弧腹碗、圆腹 罐等。纹饰有篮纹、细绳纹、划纹、方格纹、戳印纹和彩纹等。彩陶风格和纹样较为特殊,在暗褐色地上施黑、红二彩,花纹元素是弧线三角、曲线、波浪等,构成带状图案,其

间并缀以叶纹、S纹、同心圆纹、睫毛纹。

本题目答案是我据自己的理解总结的,具体可参见上课课本,图亦参见课本。

3试述商代晚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见前年考题)

4战国秦楚墓葬的主要特点

楚墓:战国楚墓在湖南湖北以及河南境内发现很多,江陵雨台山楚墓的分期为东周楚墓 的断代提供了标准的序列,江陵雨台山楚墓分为6期,相当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陶器组 合有5种:鬲、钵、罐见于一、二期,鬲、钵、长颈壶见于二至五期,鼎、簠、壶和鼎、敦、壶并存,见于三至五期,第六期为鼎、敦、壶和鼎、盒、钫并存,这一分期大体上代表 了南方楚墓的发展序列。长沙楚墓陶器组合与江陵楚墓相似,但普遍无簠。以江陵雨台山 楚墓为代表,500多座墓的墓葬形制和器物组合并无太大差别,随葬品中绝无车马器和编钟、编磬,表明墓主身份相近而又地位不高,当为埋葬平民的“邦墓”。而墓葬分布上的疏 密不匀,则可能与分属不同家族的“私地域”有关。大型楚墓多填塞木炭和白膏泥,故其 密封性能甚好,棺椁保存完整。楚墓的椁室结构复杂,目前确知规格最高的天星观1号墓和 长台关两墓,都用隔板分成7间,中央置棺,周围6个边箱存放随葬器物。规格较低的墓则 在头端和一侧设边箱,或仅有头箱。从保存尚好的少数骨架和葬具形状看来,楚墓多数为

仰身直肢,少数可能侧身;

秦墓:通过以凤翔秦墓为中心的秦墓分期的初步探讨,获知其春秋时期的随葬陶器多为鼎、簋、壶、盘、等仿铜明器,战国时期则礼器成分骤然减少,别具特点的鬲、、喇叭口 罐等逐渐增多,晚期又出现茧形壶。凤翔秦墓中的秦公陵园是在大的陵区之内,又形成若 干相对独立的陵园;关中中小型秦墓从战国中期开始,由壁龛发展成洞室墓,有的洞室之

中再掏壁龛。关中的秦墓不仅葬式多为屈肢,而且蜷屈特甚,呈箕踞状。

5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在唐代以前主要采用封闭性的里坊制。唐代称为里坊 或坊,是在城市街道网形成的方格里建造方形土墙,设坊门,一般居民住宅只向坊内开门,实行宵禁,城市街景比较单调,市场集中设置在城内指定的少数坊内。

北宋京城汴梁的改建使都城布局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其影响一直及于明清。汴梁是 在唐汴州州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也有郭城、内城和宫城三城相套及全城的纵横两轴。它与前代的最大区别是就原州衙改建的宫城不在全城的北部而接近正中,并且由于商品经 济的发展,使街道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许多街道沿水路交通线伸展,不很平直,里坊制取 消了,店肆居宅都可向街开门,建筑也更密集。城市面貌已不像唐代那样庄重,更多的是世 俗和繁华。汴梁内城也不像唐代的皇城只列衙署祖社,同时也杂处居宅,这是由于改建前内

城中已有居民的原因。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均沿袭了宋代城市里坊制度。

2001年考题 名词解释 1南方古猿:

从上新世延续到更新世中期的一大类形态接近猿类的早期人科化石。归属于人 南方古猿身材比现代人短,颌骨和牙齿都大,脑容量小,直立行走。南方古猿生存的时代 由上新世延续到更新世中期。迄今发现的化石最早距今约370万年前,最晚的估计约距今50 万年。目前公认的南方古猿化石仅发现于非洲。亚洲爪哇的粗健猿人也被有的学者认为属 于南方古猿。中国湖北恩施地区发现过4枚牙齿也曾被报道为属于南方古猿,但化石太少,还有待于发现更多材料才能予以肯定。各地发现的南方古猿大体上可分为纤细型和粗壮型

两型。2莫维斯线:

参见《“手斧”研究与莫维斯理论》中红字部分。

3兴隆洼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得名,年代

公元6200-5400年间。主要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和教来河以及大凌河流 域。主要遗址包括白音长汗、查海、北京上垞、北埝头遗址。兴隆洼文化的房址多长方形 或方形半地穴式单间建筑,成排分布,窖穴多在房址附近。聚落外有环濠,有大量的居室 葬。陶器烧成温度低,多手制。常见压印“之”字纹,基本器类为筒形罐。石器有打制、磨制、琢制和压削四类,器形以锄形器最有特色。发现有细石器。

4牛河梁:

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宗教祭祀的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与凌源两县 交界地带。发现女神庙、积石冢群,出土大型女神塑像和猪龙等玉器,对中国文化起源、文明起源史以及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女神庙位于牛河梁 主梁顶南侧平台上,建筑为半地穴式,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组成,庙址内堆满 了神像和动物塑像残块;以大墓为中心的积石冢已发现多处,大墓四周用大型石块叠筑成

规则的石墙,周围或上部附葬小墓,上部封土积石成坛,出土精美玉器等。

5新莽嘉量: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所制的铜质标准量器。形如带双耳的圆筒,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共有5种标准容量。“嘉”为美好和标准之意,“嘉量”即标准量器。新莽嘉量为传世品。新莽嘉量制造技术精湛,比例准确,是研究秦 汉量制的重要材料。该器器壁正面有81字总铭,叙述王莽自托为黄帝、虞舜苗裔及制定合 于古制的度量衡制度等内容。每一种量器又各有分铭,记五量的名称、容积、径、深及底 的面积。王莽之制,基本继承了秦制。

6冯素弗墓:

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夫妇墓,共两座。位于辽宁省北票县。据《晋书》 记载,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北燕国的建造者之一,死于太平七年(415)。该墓是 十六国时期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对了解当时中原和北方民族的文化关系有重要价值。两 墓为同冢异穴。都是长方形石椁结构,东西向。椁顶盖以极厚的石板,椁内绘壁画,有星 象、人物、建筑等内容。木棺彩画羽人、建筑等图像,棺环、棺钉铁质而饰金,说明当时 沿用汉制,皇族勋臣葬用“画棺”。其妻属墓葬一青年女性,椁内殉犬,应为鲜卑习俗。两墓出土遗物有陶、铜、铁、玉、漆、玻璃等器,其中龟钮金质“范阳公章”与鎏金铜质

“大司马章”,说明北燕的官制和印制皆用汉制。

7文思院:

中国古代官府手工业生产部门,法门寺出土唐代金银器中就有文思院作品,五代 宋明时期的考古遗存中也发现有文思院的产品。

8熹平石经: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本儒家经书,也称为“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四年(175)汉灵帝命蔡邕等参校诸本文字经书后,用隶书写《周易》、《尚书》、《鲁诗 》、《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请名手刊刻。光和六年(183)完成,立于洛阳太学所在的鸿都门外,共46块碑,供时人校订文字。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 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这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 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太学遗址在今河南偃师县佃庄公社太学村,石碑已毁。宋代以来 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万

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

9炳灵寺石窟:

中国十六国时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40公里刘家峡水 库的大寺沟西岸。窟群包括上寺、下寺和上、下二寺之间的洞沟三部分,现存窟龛195个,其中以下寺的窟龛数量为最多,编号 183个。炳灵寺石窟唐称灵岩寺,。据有关文献和现存 实物分析,它开创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各代都 有续凿或修缮,其中以唐代开窟造像最多。明代以后,逐渐萧条和湮没,炳灵寺石窟中的 各代造像,除少数为泥塑和石胎泥塑外,绝大部分为石雕,每个窟龛内,除造像外,均绘 壁画。现存造像,大小共 776尊,其中泥塑和石胎泥塑82尊。壁画残留约 900余平方米。

10园冶:

中国明代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著作。明代计成著。计成,此书在造园史和园林美 学上有重要地位。现在国内外学术界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造园学专著。《园冶》正文3 卷,前为“兴造论”, 后为“园说”。“兴造论”是全书的总论,“园说”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共10部分,并附图式200余幅。

简述

1中国铁器的出现及其意义

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 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 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并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区的军队,装备基本上也以铁制武器为主。战国时期的铁器还经由朝鲜传入日本。西汉时期,应用铁器 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根据早期铁器的金相检验,中国的块炼铁和生铁可能是同时产生的。春秋末期到战国初 期,是战国冶铁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时早期的块炼铁已提高到块炼渗碳钢,白口 生铁已发展为展性铸铁。至迟到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兴起,随后又出现生铁炒钢(包括熟铁)的新工艺。东汉时期,炒钢、百炼钢继续发展,到南北朝时灌钢工艺问世。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冶炼技术体系已基本建立。

在人工炼铁以前,世界上许多文化发达较早的民族,都有过偶尔利用陨铁制器的历史,中国商代台西遗址和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但陨铁是天体陨 落的流星铁,与人工炼铁的性质根本不同。陨铁制器与人工炼铁的发明没有必然的联系。

铁器的出现改进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的发展了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

础上,春秋战国时代也成为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

2西汉帝陵的布局特点

汉承秦制,基本上改变了商周时期的“集中公墓制”,而代之以“独立陵园制”。西汉11个皇帝的陵园,文帝的霸陵在今西安市东郊凤凰嘴,宣帝的杜陵在今西安市三兆镇

之南,其他9陵都在今西安市北面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

西汉帝陵从形式上可分两类:一类是霸陵以山为陵的形式,墓葬开凿于山崖中,不另起坟 丘,应属崖墓。其他10陵则属另一类,都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坟丘,以茂陵坟丘最大。

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皆在帝陵之东,坟丘亦较帝陵为小。惟吕后坟丘大小几 乎与高祖长陵坟丘相等。从阳陵开始,在帝后坟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 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这种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是西汉帝后陵园的通制。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庙。寝殿距陵园稍近,殿内陈设皇帝生前起居用具和衣冠,按时供奉。近年在有些陵园之旁发现大面积的建筑遗址,可能就是寝殿遗迹。各陵有庙,内藏皇帝的

木主,大都距陵园较远,与寝殿不在一处,并各有名号。

西汉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是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历年入葬,形成了很大的陪 葬墓地。汉武帝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卫青、霍去病墓。其他如安陵、阳陵、平陵、杜陵、渭陵的陪葬墓,也都很有次序的排列在帝陵之东。

从长陵开始置陵邑。汉朝建都长安以后,便将齐、楚诸国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迁到长陵 邑来。自此而后,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迁到各陵邑中去,将有实力的豪族控制在长安,以 便巩固汉朝的统治。因此,在各陵置邑移民是西汉初期的一项很重要的巩固政权的措施。

3瓷器的出现时间及地域

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真正的瓷器。经魏晋南北 朝隋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进入发展兴盛时期,商代出现的原始瓷器,最早是郑州二里冈时期的。郑州商代中期的居住遗址和墓葬中也有 发现。湖北黄陂盘龙城的商代中期墓葬中也出土原始瓷器,胎呈白或灰白色,用氧化铝含 量高和氧化铁含量低的瓷土制成,釉是石灰釉,呈青或青绿色,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商代晚期的原始瓷器在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城,山东济南大辛庄、益都及 江西清江吴城等地均有发现。原始瓷器选料不精,工艺简陋,釉层厚薄不匀,且易剥落,釉色青黄或黄褐,与真正的瓷器尚有距离。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发现较普遍,如北京琉璃 河,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宝鸡,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句容等地均有发现,比商代 的原始瓷器有了较大发展。

东汉时期,由于对制瓷原料的精选,对胎釉配方、成型工具和窑炉结构进行了改进,烧造 技术大大提高,出现了符合瓷器标准的青釉瓷器。浙江上虞县上浦小仙坛东汉晚期龙窑窑 址内出土斜方格纹青瓷罍,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因而青釉色泽纯正,少见 开片,釉层较原始瓷增厚,透明而有光泽,没有流釉现象。东汉时期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 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时期也能烧造黑釉瓷,与青瓷同窑烧造,只是黑釉瓷的胎釉质量

及工艺都不如青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制瓷工艺有了很大进步,主要生产青釉瓷器。以浙江越窑的青 瓷质量最高,胎呈灰白色,质地致密,釉色均匀。江苏宜兴的均山窑、浙江温州的瓯窑和 浙江金华的婺州窑所产青瓷,也各有特色。西晋时婺州窑为了弥补胎质粗糙的缺陷,还应 用化妆土。在青釉瓷器上还出现了饰褐色点彩或彩绘的新工艺。东晋时浙江德清窑的黑釉 器,色泽光亮,犹如漆器。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中出

土的白瓷器,釉呈乳浊淡青色,说明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题

1试述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系统说的内容及其意义

华北的旧石器在技术上至少存在两大传统:一是以大型石器为特征的“ 河-丁村系”,另一是以小型石器为特征的“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属于前一传统的有蓝田、河、三 门峡、丁村等石器文化,属于后一传统的则有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第15地点、许家窑、萨拉乌苏、峙峪、小南海等石器文化。

两大传统在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上各具特色 在“ 河-丁村系”中,碰砧法在打片中占有 一定的地位,用砾石加工的石器较多,用交互方法打制的石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石器的 基本类型有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手斧、石球和刮削器等;其中以砍斫器最多。在“周 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中,砸击法在打片中使用较普遍,石器多用石片加工而成,单面打击 的石器占有主要地位。石器的基本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斫器等;其中刮削

器数量最多,式样也最丰富。

上述两个传统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后阶段已经形成。而在早期最早阶段的3个地 点中,已见端倪:西侯度石器和“ 河-丁村系”的关系比较密切,小长梁和东谷坨的石器十 分可能是“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的先驱。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小型石器传统 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属于这个传统的遗存遍布于华北各地,相反,大型石器传统的影响在 缩小,其分布范围似乎限于汾河流域。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一些风格上和上述两大传统不 大一样的文化。突出的例子之一是水洞沟文化。另外,下川文化的石器虽然也是以小型为

主,但普遍采用了间接打片和用压制法修理石器的新技术,别具特点。

2从姜寨聚落的布局分析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

姜寨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据;揭露了半坡类型 的一处聚落遗址,其保存之完好,布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充实

了仰韶文化诸方面的内容。

姜寨遗址的村落布局,半坡类型聚落的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居 住区西南以临河为天然屏障,东、南、北三面有人工壕沟环绕,轮廓呈椭圆形。居住区内有 中心广场,周围分布着100多座房子,分为5群。每个建筑群以一座大房子为主体,还包括 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门均朝向中心广场。房屋附近分布有储藏东西的地窖群、家畜圈栏以及许多儿童瓮棺葬。窑场在村西临河岸边。村东越过壕沟即为墓葬区,南北分布 着3片墓地。就整个村落遗迹特别由5组建筑群来看,可能居住着由若干氏族组成的一个胞

或一个较小的部落。

仰韶文化的房基平面多呈方形或圆形,分大、中、小型3种。有地穴、半地穴及地面建筑 3类。大型房址只有半坡类型的4座,都是方形,其中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筑各2座,面积均

80平方米左右,一般都有门道,门内设一个大型深穴连通灶坑。灶坑两侧至墙边还筑有低平的方形土台。中、小型房子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左右。有少数居住面用草泥涂抹并经火烧。房屋中央都有一个灶面或浅穴灶坑。半地穴式者下部以穴壁为墙,穴壁四周还有若干小

柱洞,地面起筑的多以木骨涂草泥为墙。

姜寨遗址发现半坡类型墓葬约400座。成人土坑墓集中在沟外的墓地,主要是单人仰身直肢 一次葬,少数为单人或数人的二次葬,死者绝大多数头向西,普遍有数量不多的随葬品。儿童瓮棺葬大都分散或成群分布在房屋附近,也有些与成人一样同埋在公共墓地,葬具是 夹砂红陶瓮上扣一个陶钵或盆,也有罐、钵相扣者,仅极少数的瓮棺内有数件随葬品。史 家类型墓葬约200多座,除少数瓮棺葬外,大部为土坑墓。盛行多人二次合葬,一个坑内常有 20具左右人骨,多的达七、八十具,一般都分排分层头朝西整齐堆放。这些同坑埋葬的死者,在氏族内部当具有更亲近的血缘关系。半坡晚期类型墓葬极少,仍有儿童瓮棺葬,土坑

墓内单人仰身直肢葬的死者头向东北。

3从考古材料论周代的丧葬制度

考古发现的西周大墓,有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等,与商代墓葬形制有相似之处。周陕 西周公庙遗址发现的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怀疑为西周王陵。诸侯、贵族的大墓,有的 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国 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 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文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 可信的。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 器增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簋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 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 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簋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 簋,亦有明确的规定。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 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

。其中“七鼎墓”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

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虢国墓地为例,虢 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10辆、马20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各埋车5辆,马10匹。浚县

侯墓的车马坑,规模最大的埋车12辆、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

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 合葬”。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 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发现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的晋、韩墓地中,凡属大、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对,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当为夫妻无疑。

另外请参考2002年“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一题答案,可对本题进行适当补充。

4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见前年考题)

2002年考题 名词解释 1三棱大尖状器:

一种大型石片石器,为旧石器时代“ 河-丁村系”文化的典型器物。山 西芮城西侯度、河、襄汾丁村、陕西蓝田公王岭等遗址都有发现。

2城背溪文化: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6000—4500年之间。城背 溪文化于八十年代初期首先发现于枝城市红花套吴家岗村城背溪,故名。据目前发现,城 背溪文化主要分布在宜昌市及其周围地区,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已发现的较早的原始文化遗

存,已出土较原始的石器和陶器。

3蒙特留斯:

瑞典考古学家,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蒙特柳斯研究的重点是 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专注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提倡类型学方法。他的主要 著作有《青铜时代年代问题》(1885)、《异教时代的瑞典文明》(1888)、《使用金属器以 来的意大利原始文化》(1895~1910)、《东方与欧洲上古文化诸时期》(1903~1923,第 一卷的中译本名为《先史考古学方法论》)、《英国青铜时代年代学》(1908)、《史前 希腊》(1924)等。他在各地博物馆和大学的演讲对考古工作的普及也有很大贡献。

4周原:

中国周王朝的发祥地和早期都城遗址。在陕西省岐山与扶风两县之间。周人自古公 亶父由邠迁徙周原,到文王晚年迁居丰,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 给周、召二公作采邑。直到戎人入侵,周平王东迁洛邑,岐邑毁于战火,终被废弃。已发 掘有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 2处。墓葬分布范围很广,已发掘 400多座,一般都是中小型土

坑竖穴墓,少数为洞室墓,自西汉以来,西周的铜器窖藏已发现多起。

5滇王之印:

云南省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一方金质蛇钮,印面文字为“滇王之印”,为西汉 早期滇国王之金印。证实了《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滇国之事基本可信。

6印纹硬陶:

中国青铜时代至汉代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 印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原料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成型方法主要采用 泥条盘筑法,也有轮制成型。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发现,但数量很少,出现时 间比白陶为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与白陶并存。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距今四千 年左右的遗址里,只发现有少量造型简单的器物,至商代器形增多,有罍、罐、尊、釜、碗、杯、豆等。西周是印纹硬陶生产的发展时期,器形增加了瓮、罐、瓿等。战国秦汉时

印纹硬陶变化不大,器物主要有瓮、罐、坛、瓿、钵、盂、缸、匏壶等。

7新考古学:

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考古学理论。代表人物为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L.R.宾福德和英国D.克拉克。基于对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目的的不满,新考古学主张考古 学应解释过去的事情何以会发生,并设法研究清楚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而不仅仅满足于 再现过去和简单地说明以往发生的事情。还认为考古学家必须把文化看成是人们在一个文 化体系里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留下了人工制品,考古学家的任务是根据这些静止的人工 制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推断人类的动向,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了解和掌握人类 文化发展动力的一般法则。在方法上,新考古学改变传统的归纳推理法,先建立理论或假 说,再利用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使用考古发掘,来进行验证。它注重环境考古 学的研究,运用民族学的成果。认为陶器、石器等文化遗物不是考古学主要研究对象,不

重视类型学的研究和描述方法。

8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 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包括金银器、琉璃器,以及珍贵“秘色瓷”器,还有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据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唐朝是法门 寺的全盛时期,法门寺地宫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前室发现了《大唐 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 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资料。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 舍利,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 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

3枚 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

9大明宫含元殿:

唐代长安城重要宫殿,含元殿位于丹凤门正北龙首原的南沿上,可以由

此俯视长安城,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此举行。现存殿址台基。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殿东、西山墙和北面的后墙皆为版筑夯土墙,殿的东南和西南分别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两阁 都在其北侧设廊道与含元殿连接。殿前向南伸出 3条阶梯和斜坡相间的砖石阶道,长78米,当时称为“龙尾道”。殿址中出有大量表面呈黑色光亮的陶瓦,当是殿顶的屋面用瓦,还 出有少量的绿琉璃瓦片,可能含元殿的檐口使用了琉璃剪边的作法。在台基四周出土残石

柱和螭首石刻残块多件,在翔鸾阁北廊道的西侧出土许多铁甲片及矛头。

10号墓为陵:

唐代高级贵族墓葬。“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规格相似者 有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则等,都有前后两室。这些墓葬多长墓道多天井,如懿德太子

墓有天井7个、壁龛8个,章怀太子墓有天井4个、壁龛6个。

简述

1简述水稻起源阶段考古新发现

参见《试论中国稻作的起源》,这篇文章在介绍各种起源说、中国稻作农业的发现等方

面是比较系统的一篇文章。2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

考古学的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 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 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 的手段来断定相对年代。

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 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这里,有两条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①各层(或各墓)所含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代表该层(或该墓)可能的最早年代;②各层(或各墓)的

年代,可以以该层所压和被压的上下两层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 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可能便代表该类遗物(或遗迹)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其在断代上的效果就会更好。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就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然 科学的方法。就测定考古资料的绝对年代而言,有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 断代、钾-氩法断代、树木年轮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黑曜岩水 合法断代、铀系法断代等方法,有的也适用于历史考古学的断代。用各种自然科学手段测 定年代的方法,为第四纪以来人类进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年代依据,特别是为建立以旧石器

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为主的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体系奠定了基础。

3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秦始皇开创的陵园制度,对此 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很大。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即位以后,便开 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中国之后,建陵工程更加扩大,直到秦亡,陵园尚未全部竣

工。

秦始皇陵园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夯土筑造的垣墙。内外垣墙每 边都设有门。坟丘在内垣墙的南半部。夯土筑造,底部方形,坟丘的原来形状,因年久塌毁 ,已不甚明显,估计应为覆斗形。坟丘的东西北3边都发现墓道。在西道的过洞中发现彩绘铜 车两乘,每乘驾铜马四匹,车上各有一铜御官俑。铜车马俑约为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车马的系驾 挽具齐全,装饰华丽,为研究秦代宫廷舆服制度和单辕车系驾方法提供了较为确切的实物例证。内垣墙的北半部,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遗址,应是秦始皇的寝殿所在。内垣墙的东西南3面墙外,都有沿墙边建筑的廊房遗址。在遗址中出土的陶壶上,发现了“丽山园”、“丽山食官”铭文,知为丽山园左右食官居处。

陵园东边有始皇诸公子、公主的殉葬墓,有埋置陶俑、活马的从葬坑群,还有模拟军阵送葬 的兵马俑坑。陵园西边有埋葬役徒的墓地,还有打制石材、烧制砖瓦和堆放建筑材料的场

地。大题

1马家窑文化特征,并画出代表性陶器

马家窑文化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 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 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目前一般认为,它是仰韶文化 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它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 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一般分为 马家窑、半山和马厂3个类型,分别代表3个发展时期。不过,有的在马家窑类型之前插入

一个石岭下类型。

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彩陶特别发达,马家窑类型彩陶多为橙黄黑彩。画彩的器物主要 是碗、盆、瓶、罐。花纹繁缛,多用等粗的线条构成。其中动物花纹和几何花纹等。半山 类型用红黑两色相间的锯齿纹构成各种图案,彩陶器形以小口鼓腹瓮、单把壶、双耳罐和 钵为主;夹砂陶则多系各种罐类,肩部饰较细的附加堆纹,有些夹砂罐为白陶。马厂类型 其彩陶带有红衣,早期用很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圆圈纹、螺旋纹、变体蛙纹和波折纹等 ;晚期则用单色线条,以黑色为主,有时单用红色,构成波折纹、菱形纹、编织纹和变体蛙

纹等。器形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新器形主要是单把筒形杯。

马家窑文化的居民以经营原始的旱地农业为主,种植粟和黍。原始手工业有石器制造、木 作、纺织和制陶等。在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期地层中,曾发现一把铜刀和若干铜器碎块,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十分发达。有很大的制陶窑场,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多数位于 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马兰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遗迹平面呈方形、圆形 和分间3大类,以方形房屋为最普遍。当时流行公共墓地,墓葬的排列不甚规则,但在同一 墓地内,绝大多数墓的方向是相近的,多数为东或东南。马家窑文化的晚期,不少彩陶罐 上有用墨笔书写的记号,最常见的是“+”、“-”和“ ”等,在柳湾发现有130余种,当是

在文字产生以前用来记事的符号。

2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

在墓葬制度方面,商代流行以墓道的有无和多少来体现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如殷墟西北 冈王陵区的王墓带有四条墓道,王的至亲如儿子的墓葬往往有南北两条墓道,地区略低一 些王族或其它高级贵族的墓葬仅有一条墓道,或没有墓道,一般平民墓则根本没有墓道。我们迄今还未发现周王的陵墓,但在沣镐遗址张家坡墓地的井叔墓、河南浚县辛村卫候墓、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以及在北京琉漓河发现的燕侯墓都发现带南北两条墓道或一条墓道 的大型墓,而中小型墓葬则为没有墓道,可见商代以墓道的有无和多寡表现主人生前身份 的制度被周王朝所继承。

在墓地制度方面,殷墟商代晚期的王陵是自成区域,与一般平民墓地相隔离;一般贵 族的其它成员则是“聚族而葬”。在西周时期,亦与商代相同,即王侯墓往往独居一处,远离一般社会成员的墓区,形成“公墓”,而一般贵族及其宗氏、则聚族而葬,形成“邦 墓”。如在山西天马北赵发现的晋侯墓地共有十余座带墓道的大型墓,周围不见中小型墓 葬,这应当是一处晋侯的公墓地。由此可见,在商代晚期已现雏形的“公墓”和“邦墓” 的制度在西周时期广泛流行,成力西周墓葬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周代,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即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周 王为核心而形成的维系贵族之间乃至整个社会内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完整制度。它是以嫡长 子继承制为中心。周王是周族中最高的族长,其长子为大宗,继承王位。周王的其余儿子 为小宗,被分封为诸侯。各诸侯在本国内为大宗,诸侯的长子继任为侯,诸侯的其余儿子 则被诸侯封给采邑,作为卿大夫。卿大夫的职位也是由其长子继承,其余儿子被封为士、分给采邑。每个周王诸侯或卿大夫都是他所在贵族的族长,其宗族的成员一般居住在一起,受族长的控制和保护,死后则同一宗族的成员要埋在同一墓地。商周时期的墓地中往往

成群的墓葬集中在一起,就是这种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习俗在墓地中的反映。

由于周王朝是以周人为核心建立的,而周王即是最高的行政首领,又是周人中最大的 族长,因此他将行政权力与族权集于一身,他君王的地位不仅来自行政方面,而且来自家 族方面。各地的诸侯都是周王册封的,在行政上隶属于周王,是周王的臣民,在宗族关系 方面,诸侯多是周王的宗亲,是从周王的大宗中分离出来的小宗,在亲族关系方面也附属 于周王,宗法制度就是这样在通过分封制建立了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及与周 王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之外,又罩上了一层以宗族关系确定尊卑秩序的网。分封制与宗

法制度结合,政权与族权相结合,从而使西周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

周王朝为了维护统治,除分封制和宗法制之外,还推行了一整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秩 序的制度,史称“礼乐制度”。据文献记载,周公摄政后,作“礼乐”。礼乐制度起源较 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已具雏形。周王朝建立后,积极吸收、继承了商王朝的礼制,并根 据周代的情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换句话说,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在继承商代礼

制的基础上,根据周人统治政权的需要而制订并不断充实,完善的。

西周时期的礼制表现在贵族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衣冠服饰,到食用器具,再到出行 车马,都依身份的高低而有严格的规定。以食用器具为例,只有贵族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 用青铜的鼎、簋、爵、觯、壶、卣等礼器,而其中又以鼎簋为代青铜礼器的核心,这一点 与以觚、爵等青铜酒器作为礼器核心的商代显然不同。在周代的文献记载中,有关于周代 贵族用鼎制度的记载。按照这一记载,周代天子使用九件鼎和八件簋,诸侯用七鼎和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这一记载的可信度曾被怀疑。近几十年 来各地发现的周代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青铜礼器。墓葬中青铜鼎的数量多是奇数,而 铜簋的数量却是偶数,且铜簋的数量往往较铜鼎少一件,即如有两件簋,则有三件鼎;有 四件簋,便有五件鼎;六件簋则配七件鼎,而且规模越大的墓葬随葬鼎簋的数量越多,而 稍小的墓葬则鼎簋的数量也较少。规模更小的墓则没有青铜器随葬。上述考古发现与古代

记载的以鼎簋的有无和数量来表现主人身份的制度在周代确实曾经实行过。

在西周初年的沣西客省庄77M1墓葬中,随葬铜鼎3件、铜簋2件,其中的2件铜簋的形状和大小相同,3件铜鼎中的2件形状和大小相同。反映出当时“列鼎”制度处于萌芽阶

段。

迄今发现的年代较早的“列鼎”的墓葬是陕西宝鸡竹园沟1号墓,该墓中随葬形制相同而大 小有别的铜鼎3件,另有2件纹饰相同而大小有别的铜鼎。该墓的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在 宝鸡茹家庄1号墓,该墓中随葬形制相同而大小有别的铜鼎5件和铜簋4件,该墓的年代是穆王时期。上述发现表明,在西周早期偏晚,列鼎制度已经形成。这种列鼎制度不见于商代,是周人的发明。在王畿地区之外,列鼎的出现年代稍晚,到了西周末年,在周王朝控制 的地区,普遍实行了列鼎的制度。

春秋中期以后,周天子的地位则日益衰落,一些主要的诸侯国势力增强。他们吞并其 他小国,为争夺霸而大动干戈。这些诸侯国的国君越来越不把国王放在眼里,他们擅自采 用了西周时期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各种礼仪,这种行为被古代文献称为“僭越”。在春 秋中期至战国中期的诸侯墓葬中,常可见到随葬九鼎八簋的情况。如河南郑韩故城发现的 春秋中期的青铜礼乐器坑中,便出土了4套列鼎,其数量皆为九鼎八簋。表明当时“列鼎制 度”虽然仍然实行着,但其创始之初的明君臣、尊王权,维护周王朝统治的性质已经发生 了变化。成为各地诸侯显示自己势力的工具。与此同时,随葬七鼎六簋的卿大夫的墓葬也 不鲜见。表明诸侯的部下也水涨船高,跟着诸侯一道“僭越”。在晋国,卿大夫的势力不

断增强,最后韩、赵、魏三个上卿将晋国一分为三,史称“三家分晋”。

与列鼎制度同时实行的还有使用乐器的制度。即编钟和编磬的制度。编钟最早出现于 西周康王时期的陕西关中地区。目前,以陕西宝鸡竹园沟7号墓出土的3件一组的编钟为最 早,其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关中地区西周中期的几座贵族墓葬中也有发现。均为3件一组

。西周晚期,一组编钟增至7—8件。

磬的出现早于钟。在距今约4400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显贵墓中便随葬有石磬。到了商代晚期,王室的墓中随葬的石磬制作十分精美。一般为5件一组。西周时期,编磬与 编钟一道,成为乐器的核心。西周中期的贵族墓葬中,常常可以见到5件或10件一组的编

磬。

春秋中期之前,只有周天子和各国的诸侯才能使用编钟和编磬,春秋中期之后,一些 卿大夫也开始使用编钟和编磬,这和他们在列鼎制度上的僭越是相一致的。从而表明,史 称“礼崩乐坏”并不是指礼乐制度彻底崩溃,而是普遍出现了这种“僭越”的行为,其背

景是周王朝势力的衰落和各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3邺城考古发现及意义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营此城以为都城., 及魏文帝曹丕受禅移都洛阳,乃以其为北都。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朝代都先后定都于此。

邺城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包括南北毗连的两个城址。北邺城大部在今漳河北,北临 故漳河,传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南邺城在今漳河南,初营于东魏,毁于隋。由于漳河频 繁泛滥和改道,北邺城遭严重破坏,地面遗迹残存甚少,南邺城则全为白砂所覆盖。

北邺城呈长方形,有七门:南面

三、北面

二、东西各一门。一条东西大道将全城分作南 北两区。北区中部建宫城,宫城以东为贵族所居戚里及官署,以西为禁苑铜雀园,苑内置 武库、马厩、仓库,西城垣中部偏北,以城垣为基础筑金虎、铜雀、冰井三台。南区大部 分为居民里坊,只有少数官署,在全城中轴线的位置上辟南北干道,南通大城正南门,北达 宫城。整个布局区划分明,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一种新模式,给南北朝和隋唐都城 规划以重大影响。北邺城的建筑遗迹,只有位于城西垣上的金虎、铜雀两座台基和城内8

处不知名的夯土台基。

城的东门外为对外交往和设市之地。邺城的西门外有大片皇家苑圃和水面,引漳河水从

铜雀三台下流入宫禁地区,一部分河水分流至坊里区,从东门附近流出城外。

邺城的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重要意义。它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 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邺城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 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城规划如隋唐长安

城等有很大影响。

4元大都考古发现及意义(见前年考题)

2003年考题 名词解释 1细石器:

细石器属于一种特殊的工艺传统,它以间接打制法为基础,因而出现不同形状的 石核和狭长的石叶,并利用石叶加工成器。这种工艺传统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许多文化遗存中。细石器的出现,大约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2陶寺文化:

以襄汾县陶寺遗址的文化遗存为代表的“陶寺文化”,分布于晋南地区的汾河 下游及其支流浍河流域。在该地区现已发现陶寺文化遗址90多处,其中有些遗址的规模很 大,遗址面积达100-300万平方米,其中襄汾县陶寺遗址的面积有300多万平方米。陶寺

址发现了陶寺文化早期和中期的城址,发掘墓葬1300余墓,发现了大量反映时代信息的遗 物和遗迹,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陶寺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早期年代为距今4300-3900年,晚期年代为距今3900-3600年。陶寺文化早期

年代早于夏代,晚期年代已进入夏代纪年范围。

3丁公陶文:

龙山时代陶文,发现于山东邹平丁公遗址。文字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 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字。这些刻文笔画流畅,独立成字,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规则,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文字中除 一部分为象形字外,有的可能是会意字,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对丁公龙山文化这件刻字 陶文,经考古学界、古文字学界多位专家学者鉴定,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确认,绝大多数学

者对丁公陶文持肯定意见。

4成都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

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

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遗址与三星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金沙遗址的性质,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

5李济:

字济之,湖北省钟祥县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生于清光绪年间,1979年卒于台湾 省。李济曾在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专业。归国后开始从事田野考古。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 西阴村遗址,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领导的安阳殷墟等重要考古工作。李济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其中花费 精力最大的是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著有《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在与 他人合著的《古器物研究专刊》第1~5本中,对殷墟发掘所获170件青铜容器进行了全面的 探讨。其他论著中文的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英文的有《中

国民族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安阳》等

6《世说新语》:

南朝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轶闻琐事、言谈举止)集。编著者刘义庆(403~

444),南朝宋宗室。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 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

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

7耶律羽之墓:

辽代前期墓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沁旗朝克图山,该墓由墓道、墓门

甬道、东西耳室、主室等组成。耶律羽之墓规模宏大,结构精细考究,其内部以琉璃砖作为

墓室装饰材料, 在以往发现的辽墓中尚无先例

8萨栅银币:

萨珊波斯(226-651年)是伊朗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政权。从4世纪起,萨珊银币就 已在中国各地出现,新疆、青海、内蒙古、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湖北及广东等地都 有发现。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都是很惊人的。萨珊波斯银币的流行,是中古时代中

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9湖州镜:

从纪年墓出土南宋铜镜看,湖州镜始铸于北宋晚期,盛行于南宋初期和中期,明 清时期也有所发展。南宋湖州镜几乎都没有花纹,仅在镜背刻铸作坊主姓名等内容。这种 招牌式的镜铭,是南宋私家铸镜的特点。形状有方形、圆形、心形、葵花形和带柄葵花形。

10黄肠题凑(见前年考题)

问答题

1简述莫维斯线和自己对这一命题的认识

1937—1938年,美国考古学家莫维斯(H.L.Movius)考察了东南亚上缅甸的安雅特文化(Anaythanian)和印度尼西亚的巴吉丹文化(Patjitaaiian)之后,认为这两种文化同巴基 斯坦的索安文化(Soan)及中国的北京猿文化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它们一起代表着一个 与西方阿舍利文化平行发展的独立文化传统。40年代,莫维斯提出了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 早期,存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区:一个是东方的砍砸器文化传统,另 一个是西方的手斧文化传统。“这两个多多少少同时代的石核工具传统......能够被定义 如下:西方的——典型特征是双刃、两面(修整)的切割工具或手斧;东方的——典型特征 是单刃的切割工具或砍砸器”。对于莫维斯的学说,中国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早在50年代,贾兰坡先生就认为,在周口店15地点和丁村等地存在着手斧;裴文中先生等 也发表了在距丁村不远的沙女沟发现了“似手斧”(裴文中,1958)。之后,手斧的发现 陆续有所报道。至今为止,据有的学者统计,在中国发现的被认为是手斧的标本共69件。上述“手斧”主要分布在广西的百色盆地,长江中下游的汉水上游、湖南澧水流域和安徽 水阳江流域,黄河中游的晋豫陕交界地区。其中,长江流域及其发南地区占了绝大多数。

从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方面考察,由于第四纪青藏高原的隆起,在旧大陆的东、西方之间形 成了天然屏障,使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又由于横亘中国南北的 秦岭的上升,南方成为的别于华北的自然地理单元。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岭南一带,更新世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较为稳定的暖湿的热带、亚热 带森林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以适应森林中劈砍、挖掘的各种类型的大型砍砸器、尖状 器为主体的砾石石器,作为稳定的传统相对独立地发展、演变,一直持续到更新世结束乃 至更晚,期间看不出来自旧大陆西侧的多少影响。中国所谓的“手斧”,主要分布在南方 砾石石器文化中,华北的南部虽有少量分布,但已属这类遗存分布的边缘地区。尽管学者 们对这类石器的定名、功用乃至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有不同的看法。但就总体而言,无视大 量的作为主体特征的石器的存在,仅仅用这些极少量的两面加工石器(“手斧”)试图说

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无疑会遇到许多困难。

2黄河流域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 黄河流域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有以下若干:

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定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 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

~前20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

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900~前2800年。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 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600 ~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 3个类型。

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300~前

2000年。

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

代并经校正,约前2500~前1900年。

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宁夏南部与内蒙古西部也有零星发现。早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

3根据考古材料概述中国冶铁术的发达及铁器普遍使用过程

中国何时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过去有不少推论,从考古材料确定最早的铁器当出现于春 秋时代。如在长沙龙洞坡墓、六合程桥东周墓、长沙识字岭314号墓、常德德山 12号墓出 土有十多件铁制工具,数量少,器类简单,形制薄小,说明当时铁器是作为珍品随葬的。

到战国中叶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七国地区,如洛阳中州路东周墓及信阳长台关楚墓等, 都出土金饰的铁器,表明此时铁还是一种稀有的金属。当时楚、燕的军队装备,已基本上

以铁制武器为主。

据考古发现,在中国块炼铁出现较晚,但生铁和块炼铁可能是同时发明的,中国出现生铁 的时间要比外国早1800多年。东周时代铁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一经出现,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革。西汉 时,应用铁器的地区更广,器类增多,质量提高。到了东汉,铁器最终代替了青铜器。

4唐大明宫特征及主要遗址

大明宫的形制和布局特征:大明宫的平面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宫城除城门 附近和拐角处内外表面砌砖外,其余皆版筑夯土墙。在东、西、北 3面,都有与宫墙平行 的夹城。宫城共有11个城门在北面夹城重玄门之内有统领禁军的所谓“北衙”。

大明宫南部有3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北部有太液池。宫内殿亭等建筑遗址巳勘查到40

处,绝大部分在宫城北部,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遗址和宴会群臣的麟德殿以及

与道教有关的三清殿等遗址。

含元殿位于丹凤门正北龙首原的南沿上,现存的殿址台基。殿东、西山墙和北面的后墙 皆为版筑夯土墙,殿的东南和西南分别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两阁都在其北侧设廊道与含

元殿连接。殿前向南伸出 “龙尾道”。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西部,为前、中、后毗连的3殿;;中殿的左右又各建东亭、西亭。周

围绕以回廊。

三清殿位于大明宫西北隅青霄门内偏东,是一高台建筑。台基平面呈凸字形。全系版筑夯

土。大明宫东北隅还有大角观、玄元皇帝(唐时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庙等遗址 大明宫北部为宫廷园林区,其建筑布局比较疏朗,形式也多样化,尤其是太液池的水面,为

园林增添了山水景色 5绘图并说明商周鬲的形态特征

我发两张商鬲和周鬲的图片给你,都是比较典型的器物。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商式鬲是 分裆鬲,而周式鬲是联裆鬲。再者,商式鬲一般是素面(即不饰纹饰)实足根,而周式鬲 足根一般饰绳纹。其它方面,商周鬲区别比较细微。你可根据课本图片自己作一下总结

2004年考题 名词解释 1广谱革命:

冰后期生态环境变化对更新世末人口与资源的平衡关系一定会产生相当大的冲 击,一些资源的绝灭、消失和迁徙会迫使人类利用以前不利用的资源,这就是中石器时代

所特有的广谱革命。

那是在中石器时代,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许多大型动物被迫迁徙,导致这一时期的人类不得扩大食物攫取范围,原来一些根本不食用的小动物,水生动物也成为猎取对象。因为这些动物相对来讲繁殖能力快,所以这一变化使得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其活动范也大扩大

了,这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一个具体体现。

2石器拼合:

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石制品拼接以恢复石器制造以及工艺过程的研究方法,突破

了对石器的静态研究。

3瑶山墓地:

良渚文化的大型墓地,位于浙江余杭瑶山。除了发现高规格的大墓和大量玉器 以外,还发现了我国唯一的带有墓葬群的巨大祭坛。瑶山为一低矮山丘,良渚时期先民在 较平缓的顶部修建了方形祭坛,中央是方形红土台,四周为灰色土围沟,最外部为砾石面。墓中随葬品丰富,有玉器、陶器、漆器等。墓葬中随葬品有多寡之别,反映出墓主身分

地位存在差别。这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4柴尔德:

英籍考古学家。以欧洲和近东史前考古学的综合研究而著称。柴尔德在考古学和 用考古材料研究古代史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主要著作有:《史前时代的多瑙河》、《青 铜时代》、《苏格兰史前史》、《不列颠岛上的史前社会》、《欧洲的史前移民》、《欧 洲文明的黎明》、《古代东方史的新发现》。他又写了《人类创造了自己》(中译本名《 远古文化史》,1954)《工具的故事》(中译本名《工具发展小史》,1944)等通俗性著

作。他还注意考古学理论问题的研究,著有《社会演化》等书。

5里耶秦简:

发现于湖南里耶战国末年至西汉城内,出土三万六千多枚秦代简牍。其中,绝 大多数为木质,极少数为竹质,均为毛笔墨书。内容涉及邮传、历术、法律、军事等各个 方面,是当时的官署档案,为研究秦代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文

献资料,将极大地丰富对秦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认识。

6沂南汉画像石墓:

东汉晚期大型画像石墓。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内。1956年出版了《

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墓主姓名无考,从墓形及车骑出行画像的导从制度看,应是 高级官吏。墓室全部用预制石材筑成,由前、中、后3个主室和4个耳室及 1个东后侧室

成。墓早年被盗,仅存少量残碎陶器和铜镞。画像内容主要有战争、祭祀吊唁、车骑出行、乐舞百戏、宴饮庖厨、历史故事、家居生活等画像。在中室的八角柱上刻有两尊带背光 的仙人图像,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图像之一。该墓画像多采用减地平面线刻,少部分为阴线刻,中室八角柱上的曲拱,则用透雕技法刻成应龙形象。在汉画像石中,沂

南画象是具体刻画了当时的豪强大族生活而艺术水平又较高的作品

7华清池:

唐代皇家行宫,位于今陕西临潼县城南骊山西北麓。唐贞观十八年(644)在此 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再行扩建,改名华清宫。1982 年,在基建施工时偶然发现了唐华清宫御汤建筑遗址,经考古发掘清理,发现了五个汤池

遗址。8安伽墓:

北周时期墓葬,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安伽墓坐北朝南,方向180度,墓葬由 斜坡墓道、天井、过洞、砖砌拱形甬道及砖砌穹隆顶墓室组成。天井东西两壁及过洞、甬 道进口上方原绘有壁画。墓葬中首次出土的围屏石榻及祆教祭祀图,反映的多为中亚人的 生活场景,安伽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墓葬主人可能是掌握“丝绸之路”贸易的具有 一定官职的粟特贵族。石刻图案所反映的内容大部分为粟特人的生活场景,另有一部分则 反映了他们旅居中国后的生活场面。安伽墓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北周时期粟特文化及其对 中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出土一批罕见的浅浮雕贴金彩绘石刻,为

研究祆教徒的葬俗及中国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9长沙窑(见从前发给你的《历代名窑》)

10葡萄镜:

唐代典型铜镜,著名者如唐代早期的瑞兽葡萄镜,也称海兽葡萄镜,主要装饰 为葡萄纹,间饰海兽,有的装饰面用圆圈分为内外区,葡萄枝蔓由内区向外区伸展,被称为

“过架葡萄”,典型的海兽葡萄镜为兽纽。

问答题

1论述中国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

在约13000BC-8000BC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已经发现了大量早期农业遗存。目前发现 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重要的有河北徐水南庄头、北京 门头沟东胡林、怀柔转年、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邕宁顶蛳山、桂林甑皮岩、柳州鲤鱼嘴、广东阳春独石仔、翁源青塘,封开黄岩洞等。这些遗址的发 现及其研究的深入,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及早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中国古代的农业主要以北方的粟作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为代表。1977年河北武安磁 山遗址地下粟粒仓储的发现,确立了华北地区是粟类农作物的发生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 距今9000年以前的栽培粟遗存,也许粟粒不易保存而难以发现,或初期的栽培粟粒与野主 粟粒不易区别,早期栽培粟遗存的发现是个至今尚无法突破的考古难题。但是,依据徐水 南庄头发现的可能是家畜的狗与猪骨骸及其由潮湿转干的湖沼演变这一适合于植物栽培的 环境特点、北京东胡林发现的人骨已轻度石化的两男一女的三人合葬墓、怀柔转年出土的 盛物石容器等全新世初期的遗存推测,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栽培粟在太行山东西两侧及

燕山南麓的山谷平原地带发生。

稻作农业的起源,因分别在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遭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

1万

年前后的栽培稻植硅石和稻谷而开始明朗起来。这两处遗址的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中下游之 间的江西东北部的环玉山至南岭北麓,大约是我国南方的腹心地带。在这一地区内,丘陵、盆地、平原、河流及湖泊相间分布,气候湿润,可食性野生动植物丰富,适于人类从事 较为稳定的采集(包括捕捞)、狩猎活动。在这两处遗址中与古栽培稻遗存同时发现的还 有大量野生稻遗存,表明栽培稻是在长期采集食用野生稻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其发生地 大概在这两处遗址所属的南丘陵及其以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乐、南岭岭脊以北的中 国南方腹心地带。如果结合洞庭湖西北部发现的距今8000多年的彭头山文化的栽培稻谷及 其聚落遗址、杭州湾南部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的成堆成片栽培稻遗存及其发达 的农业工具与木结构房屋,以及河南南部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栽培稻遗存,可以简略地推论栽培稻起源和稻作农业早期发展的形式:即栽培稻大约在距今1 万年前 或接近12000年起源于自然食物来源充足的中国南方腹心地带,于距今9000年后发展于富

裕 的食物采集文化区边缘的两湖平原西部地区和钱塘江流域,并伴随着全新世暖湿气候效应 的北进,逐步向淮河流域推进。简称为“中心起源,边缘发展”。2500-2000BC,中国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都有哪些,试述这些区域文化较此前发生了

哪些重大变化

2500-2000BC中国史前社会的铜石并用时代,处于龙山时代的晚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 生发展和国家产生的前夜,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对于探讨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具

有重要的意义。

2500-2000BC之间,广大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都较前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比较重要 的区域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以及东北地区辽河流域,结合各地考古发现总结一下可

以概述为如下几个方面:

此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制造铜器,在齐家文化、龙山文化中都发现有早期的红铜或者青铜

遗存,但是铜器使用并不发达。

陶器制造一般使用轮制,龙山文化发达的黑陶文化在较大范围内影响极广。纺织业也有很

大的进步。

此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打井,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水源的制约,更利于定居生活。

房屋建筑较前期了有很大发展,开始用夯土筑房基,用土坯砌墙,并用石灰抹地面和墙壁。

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址,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中都发现有大量的城址和大型聚落遗址,红 山文化发现女神庙以及祭坛,良渚文化发现祭坛并大型墓地以及大量精美玉器,聚落等级

分化显著,社会复杂化程度较前期近一步加深,标志着文明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3墓葬资料所见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异同(见前年考题)4试述北魏洛阳城的布局特征及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北魏在洛阳建都,仍利用东汉、魏晋的城墙。东汉以来的城门,除开阳门以外,都在魏晋 或北魏时改了名。11个城门都在汉代的旧址上重建,仅西阳门从汉代的雍门旧址北移约50 0米。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阳时,在西城墙北端靠近金镛城处新开了承明门,从而使城门增

为13个。

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是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据勘探 ,宫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为偏西,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平面呈长方形,四面 筑墙。在南墙近西端处,有一巨大的门址,便是宫城的正门──阊阖门的遗址。正殿太极殿

在宫城的前部,与阊阖门对直。由于宫城的范围和个别城门位置的改变,城内的街道也有许多变更。南宫已废弃,有了 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向大街。新开了承明门,增添了由此门通入城内的大街。建春门和阊 阖门之间有了一条横贯全城的东西向大街,将宫城分为南北两半,南半部是朝会之处,北 半部为寝宫所在。由于新建的西阳门正好与东阳门对直,所以东汉以来的中东门大街被延 长而贯通于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它在宫城南墙外通过,成为全城的一条分界线,北面主要 是皇家的宫殿和园囿,南面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族的邸宅。由于宫城的南门──阊阖 门与南城的宣阳门对直,所以自阊阖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就成了全城的中 轴线。宗庙、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有名的永宁寺遗址

即在街的西侧。

据记载,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阳兴建外郭城,范围极广。在整个外郭城以内,划分 为三百二十个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墙,每边长三百步,即当时的一里。东汉以来的旧 城成为北魏洛阳的内城。“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业区都设在内城以外,位置在宫城以南,完全改变了《周礼?考工记》所记“面朝后市”的传统。综上所述,北 魏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和两汉以来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隋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开创了先例。

2005年考题 名词解释 1金石学: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 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希图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形成于北宋时期,曾巩的《金石录》(其书不传)最早使用“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王昶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命名。宋代以来的金石学著作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 古代铭刻资料,有的著作还曾记录一些器物的图像,判明它们的名称和用途。近代考古学 在中国诞生以后,仍有一些学者对非科学发掘所得的铭刻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但这种研究

已逐渐演化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因而金石学作为独立的学问已不复存在。

2裴文中: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北京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5 0余年来,裴文中曾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进行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调查。他多年主持 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他在研究总结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又对中石器和新石器时 代作了综合研究,对中国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直到去世前,还在 对历年发现的北京人的大批石器进行全面的研究。裴文中的主要著作如下:《周口店洞穴 层采掘记》、《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周口店山顶洞之动物群》、中国史前时期之研 究、《柳城巨猿洞的发掘和广西其它山洞的探查》等,并与他人合著《中国原人史要》、《资阳人》、《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等。

3碳14: 利用碳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放射性测定生物体遗骸及其他地质样品的绝对年代 的方法。此法是W.F.利比于1947年创立的。碳-14测定年代方法的可靠性已经被对已知年

代 的考古样品和生物样品(树木年轮)的测定所证实,并在考古学、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等

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4燕下都:

战国中、晚期燕国都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易县东南。从历年出土兵器的铭文看,该城的繁荣时间主要是在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以后。前222年秦灭燕,下都废弃。19 30年以马衡为首的燕下都考古团对老姆台进行了发掘。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北易水和 中易水之间,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燕下都的主体,平面略呈方形。宫殿建筑以紧贴 在横隔墙中段南侧的武阳台为中心。在武阳台以北,依次有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诸夯 土台基,是主要的宫殿区。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钻探出3个宫殿建筑群,城内有手工 业遗址。有制铁作坊遗址、兵器作坊遗址、骨器作坊遗址、均集中在西北部。居民区有制 铁、兵器、铸钱、烧陶作坊遗址。宫殿区内作坊遗址的规模都比居民区内的大。东城的西

北隅有两个公室墓区。遗址中出土铁器、陶器以及建筑材料等。

5湾漳墓:

北齐皇室大墓,在河北磁县湾漳。墓由墓道 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甬道、墓 室为砖结构。墓室为单室,平面呈方形,四壁作弧状外凸,棺床设在一侧,有的顶呈四角 攒尖式。墓道、甬道、墓室壁画均用白灰涂抹,上绘彩色壁画。湾漳村墓墓道壁画保存较

好。随葬品有陶俑、陶制禽畜、陶制模型、镇墓兽、陶瓷器、墓志等。

6朱封大墓:

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山东龙山文化墓地。位于山东临朐的西朱封村。1989年后已发掘3座大墓。均有棺椁葬具。三墓随葬品丰富,陶器有鼎、豆罍和蛋壳陶杯,玉器有钺、刀、簪、头(冠)饰,还有绿松石串饰、石镞、骨镞、骨匕等。其中一座墓 的墓主,身旁有木边箱,脚下有木脚箱,主要随葬品放置在箱内。三墓的墓主,是当时社

会上有特殊地位的显贵人物。

7天龙山石窟:

中国北方地区佛教石窟寺。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天龙山。从现存造像和《 开皇石室铭》碑记考察,石窟创建于东魏末年,其后北齐、隋、唐续有开凿,以唐窟最多。用圆雕法雕出的佛像,华丽美观,世称“天龙山样式”。天龙山石窟造像可分为东魏、北齐和隋唐两期。8汉代铁官:

汉代管理铁的冶铸事业的机构。汉代冶铁手工业空前发展,管理冶铁的机构扩 大,职官组织也系统化,但铁官的设、罢和隶属常有变化。西汉初年治粟内史下设铁官。地 方郡、县、侯国设铁官,产铁的县设大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不产铁的县设 小铁官,管理铁器铸造和贸易。铁官的任命由大司农或郡守负责。官营作坊中设官吏,具 体管理生产,并特设司隶官掌作坊内徒隶和巡察事务。产铁多的郡,设铁官多人和作坊数 处。对多处作坊统一编号,系统管理。汉代铁官管理系统的建立,反映当时冶铁业的规模、产量已经很大。

9夏商周断代工程(见我给你的复印资料)

10低温釉陶(见前年考题)

论述题

1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12000-前7000年,长江中游发现玉蟾岩、仙人洞、吊桐环等遗 址,此类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制 作粗糙;居民生活有渔猎采集为主,但已有了初期的稻作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7000-前5000年,长江中游发现考古学文化较多,有城背溪文

化、彭头山文化等。中期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明 显提高,发现较多稻作农业遗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为居民日常的主要生产活动。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000-前3000年,有很多重要的发现,诸如大溪文化、屈家岭

化,研究也较深入。晚期以磨制石器为主,在陶器制作方面,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 了轮制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发现早期城址,社会

复杂化程度较前期有所提高。

铜石并用时代:公元前3000-前2000年,主要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已开始有了少量的小

型的铜质工具,但石器仍然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及征战时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石器及陶器制作技术均较发达;城址分布较普遍,发现大型的聚落及墓葬,社会复杂化

程度加深。

2东周都城的多样性和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由于政治上列国分立,军事上兼并战争频繁,尤其 是春秋史晚期铁器出现而发生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分离,引起了城市的进一步 发展,新的城市在各地勃兴。东周城市,尤其是列国都城如临淄齐城、新郑古城、江陵郢 都等,表现了人口、生产、财富、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规模扩大,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东周城址进行过勘察和发掘的主要有:山东淄博临淄齐城遗址、曲阜鲁城遗址,山西侯马 晋城遗址,河北邯郸赵城遗址、易县燕下都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洛阳东周城遗址,湖北江陵楚纪南城遗址,陕西凤翔雍城遗址、临潼秦栎阳城址和咸阳秦咸阳城址等。此 外山西太原的赵国晋阳城址和夏县的禹王城(魏国安邑)、河南淮阳的楚国陈城遗址、河北

平山的中山国都灵寿城址等,也都经过调查。列国都城几乎都建在傍水的冲积扇上。此外,还大量开凿水井,各国都城内均发现密集 的水井遗迹。开凿这样多的水井,大概与普遍使用铁器有关。

列国都城都分为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城郭的布局主要有4种:①如曲阜鲁故城。宫城基 本包在郭城中心。郭城四面各有2或3个城门,有道路绕过宫城而互相连通。这比较符合《 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记的:“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之制。②如新田、临淄、郑韩故 城、邯郸赵城等。宫城与郭城分开。宫城或嵌入郭城一角,如临淄、郑韩故城;或单独成城 ,如新田、邯郸;有的在城外郊区又有离宫别馆,如临淄。③如燕下都。宫城设在郭城以北 ,宫殿区超出宫城城垣范围,而以河道与居民区隔开。此外,还在宫城和郭城的旁边加设附 郭城。④如郢都纪南城。宫城位于郭城中央偏南,宫城以东的郭城东南隅,可能是王室的 专用地。魏的安邑似接近第一种,秦的雍城似接近第二种,咸阳似接近第三种,但尚未完

全勘察清楚。

宫城和郭城内都有手工业作坊。一般有制铁、制铜、铸钱、制骨、玉石器、制陶等作坊

。制铁和制铜,是用矿区运来的铁锭和铜锭铸造成器的。

据纪南城西垣北门的发掘,城门有3个门道,因此连接城门的街道也应三道并列。纪南城 南垣西门和北垣东门为水门,中有河道直通,可知在南方水网地区,城内并以河流充道路。

各城城垣外皆有城壕。城内则有全城性的排水设施。一种是阳沟,如临淄郭城内就有贯通 南北的排水沟;一种是阴沟,用陶管道排水。陶质排水管道多为一头粗、一头较细的圆筒形,以便连接。秦咸阳则发现有五角形陶管道。在临淄郭城西北城角,还发现城垣底部修建

有很大的石砌涵道。

黄河流域列国的一般宫殿台基较矮,但主要宫殿都建在高达数米至十多米的高大夯土台 基上。在长江流域,高大台基实际上并不发达。把主要宫殿建在高台上,既可表示威严,又便于防守和监视全城。

列国都城的城内或城外分布有陵墓区。春秋时期诸侯的陵墓同前代一样,比较集中,并 放在城里,当同实行按宗法关系和“左昭右穆”制度来集中埋葬诸侯的“公墓”制有关。战国时陵墓区远离都城,各陵墓的分布范围也远为扩大,这应同“公墓”制的破坏有关。但战国时东周君的陵墓区还在洛阳城内的东北隅。西周君的陵墓区也在王城之内的北部。燕下都东城的西北隅亦有虚粮冢和九女台两个陵墓区,大概在那里还保留着旧的“公墓”

制。

都城的多样性,既是各国文化差异的表现,也是由于各国文化差异造成的结果。造成种 差异的原因,包括地域、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差异,而根本上则是由文化的多样性决定的。

3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形制及特点。

参见《西汉诸侯王墓的发现和研究 》,该文是资料收集较全面的一篇文章,红字部分即

为本题答案,黑字部分也要看,但不用刻意去记。

篇4:管理学通论考试复习题

管理:是对一定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履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计划:指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筹划。包括确定组织活动目标,以及对目标实施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安排。指明了组织活动的方向并保证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组织:为保证计划的顺利实现,而对组织系统的设计,以及对分工协作关系进行合理安排。领导:指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的职权和自身所拥有的影响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内各部门、各环节能按计划开展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过程。决策:在内外环境条件的约束下,对于一定时期内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多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价、优选的一系列管理职能活动。

激励:通过对员工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满足,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特定行为的过程。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或交换情报的过程,简言之,即信息交流。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正强化: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给予肯定、表扬和奖励,以促使员工在类似条件下重复和加强这些行为的激励方式。

战略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所对应的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16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简答题:

1、决策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答:

1、问题发现;

2、问题确认;

3、建立议程;

4、确立目标;

5、信息搜集

6、拟定备选方案;

7、备选方案评估;

7、行动方案选择

2、什么是组织文化?其作用?

答:组织文化:是特定的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共同具有的特定价值、信念情感、态度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作用:

1、组织文化使组织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2、组织文化可以形成组织的凝聚力;

3、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有约束作用;评价性、自然性、个体性

4、组织文化可以使组织调整和强化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交流和相互作用关系

3、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什么?

答:(1)主管人员及其下属的素质和能力。在主管人员与其下属的素质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些。(2)工作的性质。凡是要求相互经常保持联系的工作,管理幅度就小一些。(3)工作的类别。如果管理的工作相同或类似,其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一些;否则,就应小一些。(4)管理者及其下属的倾向性。如果管理者倾向于对下属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而下属也需要的话,管理幅度就应小些;否则,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一些。(5)组织沟通的状况。如果组织沟通渠道畅通,信息传递迅速、准确,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一些。(6)组织环境和组织自身的变化速度。如果环境和组织自身都比较稳定,则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些;

反之,管理幅度就应小些。

4、.组织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

1、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原则;

2、整体协调的原则;“配合性设计”

3、突出重点的原则;

4、因事设职的原则;

5、权责结合的原则;

6、规范标准化和制度化原则

5、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答: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1932),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谈话研究、观察试验。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相对于“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工人生产效率影响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该实验导致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

6.简述计划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

答: 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说它们是相互区别的,因为这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我们是从“管理的首要工作”这个意义来把握决策的内涵的。任何组织在任何时期为了表现其社会存在,必须从事某种为社会所需要的活动,在从事这项活动之前,组织当然必须首先对活动的方向和方式进行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但计划与决策又是相互联系的,这是因为: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以割地交织在一起的。决策制定过程中,不论是对内部能力优势或劣势的分析,还是在方案选择时关于各方案执行效果或要求的评价,实际上都已经开始孕育着决策的实施计划。反过来,计划的编制过程,既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也是决策的更为详细的检查和修订的过程。无法落实的决策,或者说决策选择的活动中某些任务的无法安排,必然导致决策一定程度的调整。

7、内部提升的优势和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优点:(1)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4)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弊端:(1)可能会导致组织内部“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2)可能会引起同事之间的矛盾

8、领导者在带领、引导和鼓舞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 领导者在带领、引导和鼓舞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要具有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

9、简述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答:首先,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其次,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再次,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企业客观的社会存在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和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沟通。

10、外部招聘的优势和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优势:(1)具备难得的“外部竞争优势。(2)有利于平息并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3)能够为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局限性:(1)外聘者对组织缺乏深入了解(2)组织对外聘者缺乏深入了解。(3)外聘行为对内部员工积极性造成打击。

11、管理包括哪些职能?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管理职能有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七种。

相互关系:(1)信息职能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2)决策既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管理者行使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决策问题),又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依据;(3)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4)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12、为什么说创新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答:创新对于组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首先是因为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基础,是组织获取经济增长的源泉。其次,创新是组织谋取竞争优势的利器。再次,创新是组织摆脱发展危机的途径。

13、什么沟通?个体间沟通,团队沟通,组织间沟通对组织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答:沟通是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与认同一使个人或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互适应。组织中的个体间沟通对组织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组织中的人的管理。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日益成为企业经营流程中专有知识的载体,成为产生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能力源泉。员工之间的交流及其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组织的知识在内部传递的表现。

团队沟通对组织的意义在于,在高度竞争的全球环境中,组织应用群体或团队解决复杂问题。当团队活动复杂而且难度大时,所有成员都应该在一种分权的结构中共享信息,以便解决问题。团队需要在各个方向上自由沟通。应该鼓励团队成员彼此间讨论问题,员工的大量时间应该投放在信息加工。但是,执行常规任务的团队沟通可以是集权式的,在处理信息上的时间不宜太多。组织间沟通,简单地说就是组织之间如何加强有利于实现各自组织目标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试图控制伴随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增加的各种知识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企业必须走向合作,选择合作的竞争战略。

14、请比较分析双因素理论的优点、缺点?

答: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启示是: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但是,其理论也有欠完善之处,像研究方法本身、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满意度的评价标准这些方面,赫兹伯格这一理论都存在不足。另外,赫兹伯格讨论的是员工满意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但他所用的研究方法只考察了满意度,并没有涉及劳动生产率。

15、简述人际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答:

1、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

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3、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16、内部招聘管理人员的优缺性?

答:内部招聘管理人员的优点:(1)管理者对组织情况较为熟悉,了解与适应的过程大大缩短,上任后能很快进行角色。(2)选任时间较为充裕,对备选对象可以进行长期考察,全面了解,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3)利于鼓舞土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4)手续简单,费用低。

内部招聘管理人员的缺陷:(1)“近亲繁殖”,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2)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给公平、合理、科学的管理带来困难。(3)备选对象范围狭隘,易受管理人员的制约。

17、人员配备的基本原则?

答:(1)经济效益原则。组织人员配备计划的拟定要以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前提,要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2)任人唯贤原则。在人事选聘方面,从实际需要出发,大公无私,实事求是地发现人才,爱护人才,重视和使用确有真才实学的人。(3)因事择人原则。员工的选聘应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4)量才适用原则。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5程序化、规范化原则。员工的选拔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18、领导者科学用人的艺术?

答:领导者要科学的用人,需要先识人,即发现人所珍有的潜在能力。欲要善任,先要知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人善任的艺术。也就是用人用其德才,不受名望、年龄、资历、关系亲疏的局限。同时要用人所长,避人所短。(2)量才适用的艺术。要帮助职工找到自己最佳的工作位置。(3)用人不疑的艺术。对委以重任的员工,应当放手使用,合理授权,使他能够全面担负起责任。

19、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上一篇:进入高中如何学习下一篇:卡罗纳的课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