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考古家畜管理论文

2022-04-17

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概念,它包含农作物、耕作方式、土地制度、赋税等内容。中国古代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初期,大约在一万年以前。无论是从它的产生时间、概念内涵,还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它离我们都十分遥远。如何建立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另辟蹊径,既生动又直观地带学生走入古代农业早期发展的历史,并提高他们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值得思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业考古家畜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考古家畜管理论文 篇1:

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马坑内马骨的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

1 引 言

 马的驯化极大地推动印欧语系人群和文化的分化与扩张,扩大了草原青铜文化的影响范围,并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运输和战争能力。因此,马的驯养和开发被认为是欧亚草原文明快速演进的核心条件,也深深地影响着古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1)。世界范围来看,家马的驯化最晚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纪中叶;之后,家马遗骸在中亚草原地带及欧亚大陆地区诸多考古遗址多有发现(2)。大约在商代晚期,家马突然大量出现于中原地区,并被用做牺牲埋葬于高等级祭祀坑及贵族墓地(3)。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4)。作为祭祀礼仪中高等级的牺牲及战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家马对于统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宗教、政治和军事意义,对早期家马的研究也成为认识先秦礼制、军事及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5)。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马匹的年龄、性别及骨骼形态学等问题,鲜有对家马饲养策略的分析(6)。这一现状限制了对古代家马极其功用的深入了解。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中的相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来研究动物的食物结构,已经成为研究家畜起源及饲养策略的主要方法之一。利用这一方法,国内学者业已对史前猪、狗、黄牛、绵羊等动物的饲养策略进行研究(7)。然而,一直以来,缺少对家马饲养策略的科技分析。因此,本文通过对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西周中晚期马坑(MK1)出土马骨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这些马匹的食物结构和饲养策略。

2 材料与方法

 2.1 出土背景概况及样品选择

 枣树沟脑遗址位于陕西淳化县润镇乡梁家行政村辖区,以先周文化遗存分布范围最广。2006至2010年,西北大学考古学系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进行了四次发掘,发掘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8)。马坑(MK1)位于发掘区西南部,平面大致呈圆形,其年代为西周中晚期。坑内葬马4匹,编号为马1、马2、马3、马4。此次样品选自这4匹马,包括牙齿3例(均为牙本质部分),骨骼5例,具体取样部位见表一。

 2.2 样品预处理

 机械去除样品表面污染物,超声清洗并干燥。选取约0.5克样品,加入0.5摩尔/升盐酸于5℃下浸泡,每隔2天换新鲜酸液,直到样品酥软无气泡。去离子水清洗至中性,加入0.125摩尔/升氢氧化钠室温下浸泡20小时,再洗至中性。置入pH=3的溶液中70℃下明胶化48小时,浓缩并热滤,冷冻干燥得胶原蛋白。最后称重,计算胶原蛋白得率(骨胶原重量/骨样重量,结果见表一)。

 2.3 测试与数据统计分析

 样品胶原蛋白中C、N元素含量和稳定同位素的测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完成,测试仪器为热电公司生产,配备有Vario元素分析仪的Isprime 100 稳定同位素质谱仪。C、N稳定同位素比值分别以国际标准USGS24标定碳钢瓶气(以PDB为基准)和IAEA-N-1标定氮钢瓶气(以AIR为基准)为标准,分析精度分别为±0.1‰和±0.2‰。C同位素的分析结果以相对美国南卡罗莱纳州(Caroline)白垩系皮迪组箭石(Cretaceous Belemnite)碳同位素丰度比(PDB)的δ13C表示,N同位素的分析结果以相对氮气(N2,气态)的δ15N表示。样品的C、N含量以及C、N稳定同位素比值见表一。

3 结果与讨论

 3.1 骨骼污染判断

 利用C、N稳定同位素进行食谱分析基于一个重要假设,即骨骼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在埋藏过程中基本未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仍能保持部分生物学特性(9)。然而,土壤的酸碱度、温湿度、微生物活动等相关因素不可避免要改变骨骼的化学组成,从而导致其结构的破坏,造成骨骼污染。因此, 鉴别污染, 筛选出未经污染或污染甚轻的样品并剔除污染严重的样品, 是稳定同位素分析的首要任务。研究表明,骨胶原C、N含量分别在15.3%~47%和5.5%~17.3%范围内,且C/N摩尔比值介于2.9~3.6时,可视为无污染的样品(10)。送检的8个样品C、N含量分别为33.4%~43.1%、11.7%~15.5%和C/N摩尔比值为3.2和3.3,均在此范围内,说明样品中的骨胶原保存较好,可以用于食谱重建。

 3.2 马的饲养策略

 C、N稳定同位素分析原理,国内学者已曾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11)。4匹马肢骨的δ15N值为4.0~5.8‰,这符合暖温带陆地食草动物的δ15N值为3~7‰的特征(12)。与肢骨相比,马2和马4右上第二乳前臼齿(dP2)均高于相应肢骨的δ15N值,差值分别为1.2‰和2.1‰;而马1右上第三前臼齿(右上P3)则与其肢骨的δ15N值基本相同。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与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食物结构及骨骼和牙齿的营养代谢有关。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的牙齿本质生长是由齿尖开始,由外向内层层相继地生长,这也被称为牙本质生长线。牙本质生长线一旦形成,其化学组成便基本不再与外界交换(13);而骨骼在个体死亡之前始终参与新陈代谢,其化学组成也随之变化(14)。因此,牙齿的化学成分记录了该个体牙齿发育阶段的食物信息,骨骼同位素则记录了个体死亡前若干年内的食谱概况。dP2从出生之时已经开始发育,主要记录了家马断奶之前的食谱信息。此时,马驹主要通过母乳获取营养,母乳效应(Nursing Effect)会导致其骨骼和牙齿δ15N值比母马高3‰~5‰(15)。断奶之后(16),小马所采食植物的δ15N值比马奶底约3‰~5‰(一个营养级),这种变化最终会反映在骨骼的δ15N值上。因此,马2和马4乳齿的δ15N值高于骨骼。相比之下,马1右上P3发育的时间则始于2.5岁左右(17),因此其δ15N值与骨骼几无差异。

淳化枣树沟脑遗址所在地属于半湿润气候区,自然景观为森林草原地带(18),这种环境并不利于野生C4植物的生长(19)。因此,野生或放养状态下食草动物的食谱中应基本为C3植物。针对枣树沟脑遗址的农业考古工作虽暂未开展,但据周邻同期遗址的情况可知此处位于北方旱作农业区,其典型作物是以粟和黍为代表的C4植物。如在邻近的周原遗址王家嘴地点(年代为庙底沟二期至东周)的出土谷物以粟最多,达6437粒,占出土谷物的92%(20)。因此,我们可以根据δ13C值来判断该遗址马的食谱已被人为干预,即向其饲料中添加粟、黍及其副产品。

从枣树沟脑遗址马的δ13C来看,分布范围为-17.1‰~-12.9‰,明显大于完全以C3植物为食者的同位素值(如鹿和草兔,δ13C基本在-20‰左右或更低),而又小于完全以黍或者粟类产品为食的动物(如猪,约为-7‰或更高)(21),说明这些马与野生食草动物食谱并不相同,其食物部分来自粟作农业产品。这一结果肯定了其家马的属性,与动物考古研究结果相符(22)。同时,不同的δ13C反映了其生前不同的食物结构和饲养策略。马1、马2、马4的δ13C集中分布在为-12.95‰~-15.5‰,体现出以C4食物即粟黍等为主的食谱类型,饲养策略可能以人工饲养为主;而马3的δ13C为-17.1‰,反应它的食物来源以C3植物为主,含有少量粟类食物,我们据此推测其饲养策略应以野外采食的放养为主,并在冬季及早春等不适宜放牧的时候为其提供粟类食物作为饲养。事实上,这些推测也得到了先秦史料的支持。《诗经·小雅·鸳鸯》:“乘马在厩,摧之秣之”(23)。 郑玄注:“摧,莝也;秣,粟也”。《诗经·国风·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言其秣驹(24)。”可见,粟在当时是饲养马匹的主要饲料。此外,《周礼·夏官·圉师》中也有关于马匹饲养方式的记载,如 “春除蓐,衅厩,始牧”。即春天除去马厩中铺垫的草,行衅礼,然后开始放牧(25)。《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杜预:“日中,春秋分也。(26)”显然,周代牧马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草木繁盛的夏季。如此,喂养与放养结合,应该是当时饲养马匹的主要方式。

4 结 论

通过对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西周中晚期马坑1(MK1)出土马骨进行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马2、马4年龄dP2的δ15N值高于其肢骨,这与其断奶之前的母乳喂养有关。

(2) 枣树沟脑遗址马坑1出土马骨的δ13C值大于完全以C3植物为食者的同位素值,表明这些马生前食用较多的C4类植物即粟黍等,它们的食物明显受到人类的干预,这一结果一方面肯定了其家马的的属性,与动物考古学研究成果相符;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开展中国古代家马起源与饲养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3) 4匹马中马1、马2、马4的δ13C值反映出以C4食物即粟黍等为主的食谱类型,其饲养方式可能主要为人工喂养,并辅以放养;而马3的δ13C值表明它的食物来源以C3植物为主,同时含有部分C4食物,因此其饲养策略可能以放养为主。这种情形是否代表了马匹牺牲来源的多元化,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受所选取样品数量和属性的限制,上述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我们今后会继续关注并开展相关研究,以便于深入认识中国古代家马起源及饲养策略。

 致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研究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王建新教授对本文予以悉心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释:

(1) Anthony DW,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how bronze-age riders from the Eurasian steppes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2) Outram AK, Stear NA, Bendrey R, Olsen S, Kasparov A, Zaibert V, Thorpe N, Evershed RP, The Earliest Horse Harnessing and Milking. Science, 2009, 323: 1332-1335. Levine MA, Domestication and early history of the horse, in The Domestic Horse: The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its Behavior, Mils DS & McDonnell SM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 a.袁靖:《中国古代家养动物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第四纪研究》2010年第30卷第2期。b.袁靖:《中国古代家马的研究》,载陕西省文物局等编:《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第436~443页,三秦出版社,2003年。

(4) 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第75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 a.王宇信:《商代的马与养马业》,《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1期。b.赵海洲:《东周秦汉时期车马埋葬研究》,郑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6) a.袁靖:《中国古代家养动物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第四纪研究》(第30卷)2010年第2期。b.袁靖:《中国古代家马的研究》,载陕西省文物局等编《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第436~443页,2003年,三秦出版社。c.刘羽阳:《先秦时期家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论文,2013年。

(7) a.管理 等:《陕北靖边五庄果梁动物骨的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第四纪研究》(第28卷),2008年第6期。b.陈相龙 等:《陶寺遗址家畜饲养策略初探》,《考古》2012年第9期。

(8) a.钱耀鹏 等:《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发掘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6年11月24日第1版。b.钱耀鹏 等:《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8卷第4期。c.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等,《陕西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时期遗存》,《考古》2012年第3期。此外,马坑的资料尚未发表。

(9) Price TD,Blitz J, Burton JH, Diagenesis in prehistoric bon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992, 19: 513~530. 胡耀武等:《古人类骨中羟磷灰石的XRD 和喇曼光谱分析》,《生物物理学报》2001年第17卷第4期。

(10) DeNiro MJ, Post-mortem preservation and alteration of in vivo bone collagen isotope ratios in relation to palaeodietary re-construction. Nature, 1985, 317: 806~809. Ambrose SH,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one and tooth collagen for isotope analysi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990,17: 431~451.

(11) a.蔡莲珍、仇士华:《碳十三测试和古代食谱研究》,《考古》1984年第10期。b.张雪莲等:《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考古》2003年第2期。c.胡耀武、王昌燧:《中国若干考古遗址的古食谱分析》,《农业考古》2005年第3期。

(12) Hedges REM, Reynard LM. Nitrogen isotopes and the trophic level of humans in archaeology.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7, 34: 1240~1251.

(13) Gage JP, Francis MJO, Triffit JT, Collagen and dental matrices. Butterworths: Boston, 1989.

(14) Hedges REM, Clement JG, Thomas CDL, et al., Collagen turnover in the adult femoral mid-shaft.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2007, 133: 808~816.

(15) Hedges REM, Reynard LM. Nitrogen isotopes and the trophic level of humans in archaeology.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7, 34: 1240~1251.

(16) 野马马驹8~9个月龄断奶,现代家马马驹通常在4~6个月龄断奶。Waran NK, Clarke N, Farnworth M, The effects of weaning on the domestic horse (Equus caballus).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2008, 110: 42~57. Drs Jerry、张辉:《养好马驹的措施》,《国外畜牧学(草食家畜)》1992年第1期。

(17) Silver IA, The aging of domestic animals. Science in Archaeology. D. Brothwell and E. Higgs. London, 1969, Thames and Hudson: 283~302.

(18)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气象志》,气象出版社,2001年。

(19) Epstein, HE, Lauenroth WK, Burke IC, et al., Productivity patterns of C3 and C4 functional types in the U.S. Great Plains. Ecology, 1997, 78: 722~731.

(20) 周原考古队:《周原遗址(王家嘴地点)尝试性浮选的结果及初步分析》,《文物》2004年第10期。

(21) Barton L, Newsome SD, Chen F-H, Wang H, Guilderson TP, Bettinger, RL, 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the isotopic identity of domestication in norther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06: 5523~5528。管理等:《陕北靖边五庄果墚动物骨的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第四纪研究》2008年第6期。Atahan P, Dodson J, Li X-Q, et al., Early Neolithic diets at Baijia, Wei River valley, Chin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11, 38: 2811~2817.

(22) 李悦等:《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马坑出土马骨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特刊。

(23) 蒋建元,程俊英:《诗经注析》,第685页,中华书局,1991年。

(24) 蒋建元,程俊英:《诗经注析》,第24页,中华书局,1991年。

(25) 杨天宇:《周礼译注》,第478~47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6) 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第29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作者:陈相龙 李悦 刘欢 陈洪海 王振

农业考古家畜管理论文 篇2:

透过甲骨文看中国古代农业的早期发展

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概念,它包含农作物、耕作方式、土地制度、赋税等内容。中国古代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初期,大约在一万年以前。无论是从它的产生时间、概念内涵,还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它离我们都十分遥远。如何建立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另辟蹊径,既生动又直观地带学生走入古代农业早期发展的历史,并提高他们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值得思量。

一、设计缘起

石器时代到西周的文献资料极为缺乏,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借助考古材料来拨云见日。甲骨文蕴含着先民的构字理念、情感和意图,是他们沟通的重要方式。其构字方式,也使它具备直观、形象的特点,我们可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加以使用。目前史学界关于甲骨文中农业生产的研究成果和文化遗存相关发掘颇为丰富,这为我们的教学探索提供了诸多素材和可能性。因此,本文欲追本溯源,以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字意为切入口,去解读中国古代农业的早期发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史学素养。

二、教学环节呈现

探究一:人类的食物来源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原始农业产生以前,人类过着采集渔猎的迁徙生活。距今一万年左右,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到了商周时期,这种变化固定下来。

1.黍和稷的频繁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于省吾通过甲骨卜辞隶定了“黍”、“稷”二字(“黍”在卜辞中出现100多次,“稷”40次)。[1]

——张光直《商文明》

《说文》对禾的解释是:“禾,嘉谷也”。我们可用禾泛指各类谷物,如黍、稷、粟等。甲骨文中如此频繁地出现黍和稷,说明先人在采集植物的过程中已经逐步摸索出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驯化植物,以达到满足长期粮食需要的目的。

除了出土了谷物等直接证据外,商朝青铜制造业发达也可佐证粮食生产的情况。“从殷墟出土的铜器,十之七八是酒器。”[2]酒器之多说明商人好酒,而粮食是酿酒的原料,这也印证了当时粮食收获量增大,出现剩余,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2.家字的构字方法和大量牛被用于祭祀说明了什么问题?

家是会意字,上面是“宀”,表示与人的居所有关,下面是“豕”,即猪。直译就是在人生活的屋子里养猪。有学者对此做进一步解释:古代王公贵族死后,一般建起“庙”以便经常祭祀;平民百姓是没有“庙”的,往往在屋檐下摆“豕”(猪)祭拜,就是“家”。[3]动物被作为随葬品或祭祀用品,在考古发现中也得到了证实。在距今约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里,出现了人猪合葬的现象。墓主人的右侧,有被捆绑的不是纯野生的一雌一雄两头猪骨。

據胡厚宣统计,在一次祭祀中用1000牛、500牛、400牛的各一次,300牛的三次,100牛的九次等。[4]

——张光直《商文明》

如此大数量用来祭祀的牛是无法完全从野生状态下获得的,这说明动物成为了人类大规模驯养的对象。夏代还出现了专门从事畜牧业的部落,可见,驯化动物也是一种国家行为。

在文字中,同形同类的动植物往往以同一偏旁示之。如表植物的字多从禾、草,表动物的字多从犬、牛等。这不仅表明古人驯养了丰富的动植物品种,而且具备了初步的分类意识,积累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人类开始摆脱对自然的依赖,从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从流动迁徙转向定居生活。

探究二:商周时期如何进行耕作?

耕作方式指的是使用什么工具、什么技术来耕,采取什么组织方式去作,它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

1.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人们采用哪些生产工具和技术?

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甽,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

——《周礼·冬官·匠人》

这段材料对周人使用的生产工具耜,劳作方式耦,生产技术畎亩制、沟洫制均有提及。我们从两个字的字形和出土实物来认识一下当时的生产工具。

从字形看,耒字初文上有曲柄,下有犁头,本义是犁杖,引申表示耕地农具。耜字是形声字,从耒表意,说明是农具,表示是锸、锹一类挖土的农具。[5]耒耜作为一个整体时,耒主要指曲柄,耜是耒耜下端的铲土部件,类似今天的铁锹、犁铧。根据出土实物,考古学家还原了耒耜的使用方法。大致步骤包括向下刺土的推和向上翻土的发两个动作,一推一发,实现松土。

在《诗经》中还记录了其他种类丰富的农具,如斧、镈、镰、锜、钱,它们功能多样,用途广泛,包括垦荒、锄草、收获、脱粒加工等。

2.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商人和周人分别采取了何种劳作方式?为什么?

甲骨文卜辞有过“(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记载。《诗经》有云:“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何谓协田、耦耕?我们观察一下协、耦的初文。

协是会意字,从劦,从十。表示众人合力耕田,其本义是协同、共同。从字形看,它由三个耒构成,意即三耒共耕。《说文》:“二伐爲耦。”耦即两人两耜并肩耕地。[6]“千耦其耘”指的就是千对农人共同耕地。

商代主要使用木耜,单人单尖耒基本不能大块儿地掘起土块,所以需要多人并肩合作才能翻土,协田是商代集体耕作的反映。周时农具发生变化,一是金属农具使用增多,二是双尖耒使用普遍起来,所以功效大大提高,两人使用双尖耒就可完成翻土工作。[7]因此,耦耕淘汰协田盛行起来,生产力的提高使得荒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垦。这个变化体现了生产工具耒耜的进步对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本质上反映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

3.为解决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人与地的关系,古人采取了哪些措施?

井字是象形字,用四木交搭像井口围栏。[8]田字亦是象形字,既像田猎战阵之形,又像井田之形。[9]井、田二字都表示用沟洫或垄将田分割成大致相等的规整的方块,纵横阡陌,形同井字。

形式上,将井田划分成工工整整的方块,一是为了根据山川地形,因势利导,既便于开渠灌溉、规范整治,以防暴雨冲毁,又防护田苗;二是面积大致相同,适于耦耕垦植,统一规划和分配管理。这表明在国家公共意志作用之下,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内容上,在井田制之下,公田位于井田的中央,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君主和贵族占有,由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私田分授劳动者耕种以自赡,但他们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土地制度的出现,是人类逐渐摆脱野蛮状态,开始从事更高级的社会活动,如社会管理的一个缩影。

探究三:早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哪些影响?

1.农业生产的增加催生了哪些新事物?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丰富了人类的食物供应,加速了人口增长。而生产工具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劳动效率,一方面使得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另一方面为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生产原料,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农产品的增多还使饲料增多,促进了家畜饲养业发展,家养动物又成为了商人一个重要的物质来源。家猪等动产变为私有,随之部分手工业产品如陶器等也成为私产。产品出现剩余,氏族内部财富日益集中,贫富两极分化开始出现。掠夺加剧后,战俘被迫变成劳动者和个人财产,不同阶级出现,为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的强制机关国家产生。农业成为了先民从迁徙族群到定居部落再到国家形成的物质基础。

商周时期国字的内涵有别于今天,当时一般用邦指代早期国家形态的政治实体。邦是会意兼形声字。从丰,从田,象植树于田上,表示建立土界,也即“封疆”之义。[10]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耕作方式的变化使得时人可以开垦出更多的荒地,国土面积得以扩大,逐渐形成疆域。邦字的甲骨文已经体现出了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如疆域范围、武装保卫,这两点又暗含私有概念和管理制度。一定的疆域和人口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2.早期国家对农业生产是何态度?

《国语》“周语”详细介绍了王室藉礼。从立春前九日到前五日再到立春当天,都有复杂繁琐、严格执行的礼仪规范,从周天子到公卿贵族再到庶民都要参与耕作,收获的藉还要专门存储在神仓,以备祭祀。[11]这些都说明周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而这种重视也侧面反映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除观念上重视外,国家还会采取具体措施,如制定制度、设置官职,统一管理农业生产。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各公社就十分注重治理水利,国家产生后统一管理灌溉工程,还把水利视为全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头等任务。[12]商周时期还在中央设置了司土一职,掌划分土地种类、定税赋等级。可见,国家运用集中的资本、控制的人力以及复杂化的国家机构来保障、发展农业。

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促進了国家的形成,这体现的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反过来,国家的产生又推动农业的发展,生产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力。

本文以甲骨文为切入口,从字形判断字意,用字意折射历史,通过文献和考古发现互证,解读中国早期农业的庞杂内容。学习先秦史,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缺一不可。“相比之下,反映上古历史的传世文献,大都出于后人追述和概括,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但考古材料通常是零碎和散乱的,只有结合传世文献,才能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解读。”[13]

【注释】

[1][4]转引自张光直:《商文明》,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4、130页。

[2]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00页。

[3]“家”、“协”、“井”、“田”、“邦”字甲骨文图示依次出自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53、393、172、329、6页。

[5][6][8][9][10]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19、384、450、1199、582页。

[7]详见陈文华:《协田新解》,《农业考古》1988年第1期,第84—85页。

[11]许倬云:《西周史:增补二版》,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291页。

[12]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9页。

[13]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84页。

作者:莫亮

农业考古家畜管理论文 篇3:

《齐民要术》所记农业技术及其在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地位

内容摘要 文章针对《齐民要术》所记农业技术及其在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地位进行研究,首先对土壤肥料与耕作制度方面进行阐述,其次对作物选择与播种方式进行介绍,最后从树木、畜牧与酿造等方面出发,对《齐民要术》的技术地位进行综合分析,希望能够为新时代的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齐民要术》 农业技术 历史地位

1 引言

《齐民要术》中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技术思想,而且强调农业工作时应该顺应天时与地利,这样才能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进而保持农业理念的可持续发展。《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其通过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进而将变化规律转嫁到农业技术中,这样可有效提升作物的播种效率的收获成果。全书共分为十卷,分别对各类农业技术进行介绍,例如,针对田地与谷物进行处理,还有选择合理的轮种方式与育畜策略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齐民要术》对于我国农业来说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2 《齐民要术》传统农业思想的本质内涵

《齐民要术》在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齐民要术》也有效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良好发展,该著作始终强调农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对自然规律进行研究,还要不断加深对植物特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齐民要术》首先指出农业要顺应天时,也就是自然循环中的天道规律,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时节与天气选择种植的产品,而且不同植物的温度需求也存在差异,只有在合适的季节从事恰当的农业生产活动,才能科学提升种植效果;其次提出“不违农时”的观念,也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除草、耕种、收割以及储藏等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当选择最恰当的时间时便可以称作上时,只有符合自然生态的发展原则,才能在收成环节得到更多自然的馈赠;贾思勰最后提出土地的特性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效果,因此在种植时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还要合理把握种植数量、种植时间、种植方式、种植间距以及肥料的使用方法等,使谷物能够得到充分的营养。

3 土壤肥料与耕作制度

古人很早便意识到土壤肥料的重要性,并且在诸多农业著作中都记录了春耕前应该前进行强土,这样才能增加土壤之中的营养成分,同时还要使较硬的土壤尽量变得柔软一些,这样可以更适合耕种,《齐民要术》中针对土壤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并且详细指出不同土地应该种植何种植物,这也能够体现出《齐民要术》对各类土地营养情况的深度掌握[1]。例如在雨水多的季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品質,由于降雨过程中会加强土壤中的水分湿度,这样在针对其进行翻整时可以提升作业效率,此外在秋收之后,可以采用合适尺寸的拉锋进行翻整,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土壤的软化程度,还能够不破坏土壤的整体结构,进而马上开展秋耕作业,这种土壤管理策略在当前北方地区依然适用。

我国农业历史中大概从春秋时期开始施肥,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得到了大部分人的重视,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成果,《齐民要术》也指出在利用基肥的基础上,还可以针对肥料进行改良,也就是溲种法。将传统肥料与羊粪结合在一起将其溲附到种子上,进而提升禾苗的抗旱能力,等同于当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种肥或者补肥,这种施肥方式能够提供了种子极大的营养成分,还能够对各类病虫起到防治作用,因此,才能够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传承。

此外,《齐民要术》还记载了相关的耕作制度,也就是根据天气情况与土壤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耕种规则,这样不仅能够合理降低整体工作量,还能够提升耕种效率,尤其是针对谷物与豆科植物的种植时间进行界定,这也能够看出《齐民要术》已经对不同季节的土壤成分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总结出各类农作物的准确播种时间,这类轮栽模式在当时便取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

4 作物选择与播种方式

诗经中层记录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为粟与黍,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可以看出两种谷物的明显区别,《齐民要术》中也针对以上两种谷物的选择方式与种植模式进行介绍,在选择播种时间时,需要考虑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并且与古代农时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吕氏春秋中曾针对粟黍稻麦等种植物的耕种时间作出讨论,并且分析时间早晚能够产生的利弊情况,而《齐民要术》在此基础上针对谷物的种植质量与效率进行研究,并且表示必须抓紧播种时间,在播种过程中还要保证土壤中的养分情况与水分情况,同时主张早田要优于晚田,只有符合天时地利才是上策。

《齐民要术》还提出种子的重要性,而且特别写了一篇如何收种,其中指出种子纯洁的重要性,需要采用穗选法针对谷物种子进行选取,还要将选好的种子在特设的留种地中进行种植试验,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种子的收成效果,将试验田中表现良好的种子种植在大田中,这样的选种方式与育种方式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有效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种植的良好发展。此外,《齐民要术》还针对作物的播种时间进行研究,提出种植谷物时以雨后为佳,在小雨时节可以直接选择湿种的方式,遇到大雨时需要等地表情况稍微干燥一些在进行种植,贾思勰主张早田倍多于晚田,其认为早田时田地中荒草少且容易治理,这样可以增加作物收成。在种植麻和稻等谷物时需要先进行浸种发芽,待种子发芽后在进行播种,这样可加快种子在土内的生长速率,但是种子发芽程度还要考虑土地实际干湿程度,如果土壤中水分较多则可待种子完全发芽后进行种植,如果土壤较为干燥,则需要在种子浸泡之后便马上种植,这样才能够不影响种子在土壤中的生长效果。

5 树木、畜牧与酿造

《齐民要术》在针对树木栽种情况进行阐述时,指出植物个体在不同阶段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改变,从一方面来说,周围环境的水分与养分会对树木的生长情况构成影响,另一方面树木的生长规律也会随着周围环境而产生改变,也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这些都能够反应出《齐民要术》对树木种植经验的深入观察与分析;根据《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商代畜牧在黄河流域中的重要性十分明显,从商代以后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就一直停滞不前,这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整体发展情况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齐民要术》中针对家畜也有所涉及,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所记载的相马法与相牛法,其中相马法指的是根据马的外形来判断马的综合能力,这也是“伯乐相马”的由来,在家畜的饲养环节,《齐民要术》也针对不同动物提出细则,例如在养羊时需要提前准备合适的草料,有条件的需要搭设羊棚,没有条件的需要在草地中为羊群划出生长区域,可以在范围针对荒草进行合理处理,这样能够使羊群吃得更好,同时缩小划定区域还能够减少羊群的运动量,这样能够促使羊群在一定时间内多食草少运动,这种方式与当代的育肥策略较为相似。

此外《齐民要术》中有三卷主要记载了食品的调制与贮藏,并且针对谷物的酿造与发酵流程都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由于商人喜欢喝酒,因此,在商代期间酿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此习惯也在周朝被延续了下来,但是关于酿酒的详细记载也要首推《齐民要术》,其不仅被北山酒精早了六个世纪,还要针对不同的酿酒方式都进行了详细记载。其中一种方式说酿酒时采用麦物作为底物,而且这种谷物酿酒的方式需要先进行糖化,在进行酒化处理,这样才能在酒化处理中产生酵母菌与霉菌,进而将以上步骤结合到一起,能够有效提升酿酒品质[2]。这时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欧洲国家直到十九世纪才找出霉菌酿酒体系,建立起酒精工业上的淀粉发酵法。

6 结语

综上所述,《齐民要术》在农业发展中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其自身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其中部分农业技术在当前农业体系中依然可以使用,对当代农业发展仍有现实意义。因此,我国农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依然需要将传统农业理念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传统农业经验得到质的升华,进而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提供助力。

(作者系北部湾大学教育学院 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孟祥浩,林琪,张玉梅,等.《齐民要术》所载传统旱作农业技术分析[J].农业考古,2015(6):293-297.

[2]姜会敏.浅谈《齐民要术》中的生态农业思想[J].祖国,2017(10):67.

作者:乔艳艳

上一篇:幼儿生活课程研究论文下一篇:农业专项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