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艺术考古论文

2022-04-16

一、喜爱玩泥沙是孩子的天性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亲近泥土的天性,正是这种与人性相通并为生命所依赖的基本要素构成并创造了泥沙的特殊魅力。对距离自然更近的孩子来说,他们天生对自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使得他们比成人更喜欢泥沙。泥土是人类最古老的玩具之一,也是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艺术考古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艺术考古论文 篇1:

江山原美好 笔墨更生花

简介

刘凤林 内蒙古赤峰市人 副高职称

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

北京市国画艺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大品画院理事

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获学士学位。师从卢禹舜,高卉民老师。

1995年创作《草原梦》获“95中国体育书画展”优秀奖。

2009年入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黄格胜工作室学习。

2010年《苗乡秋晚》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2010年7月 作品《苗寨晚秋》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2010年12月作品在山东巡展,现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深造,作品多次参展,并出画集。

收藏热线; 13240040006

山水画有三美:构造美、意境美、笔墨美(青绿山水为色彩美)。是由山水画的三个要素——构造、意境、笔墨(色彩)构成的。山水中的写景、写境、造境可以从古人那里借鉴,学习古人笔墨中的精髓,同时需要有现代的绘画语言,以细节等技法以外的创造力、想象力而表现自我,贯穿自己的感受,体现画家的审美理解和精神追求。观刘凤林先生的一系列山水画作,呈现出其独特的创作面貌,幽远的画面,闲适的韵味,灵秀使人赏心悦目。他的创作在视觉形式上很有个性,精心提炼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同景观,以山水为载体,在积累、修炼、顿悟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审美,画他“心中的山水”,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样式,使作品纯净、空灵、超然的意境。他的用墨、用色超凡脱俗、恣情挥洒,把传统笔墨与自然物象以及自身感悟都鲜明地展现在了宣纸上,既随意写景,又以景造意,法度自然而不刻意雕饰,创作出的作品不仅气势恢宏,而且清爽淳朴、境界高远,不但符合传统审美要求,也符合现代审美情趣。

刘凤林先生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依靠自己的理想、才华、意志和个性,在发展中国绘画艺术、创新绘画艺术语言的征程中发挥了一个杰出艺术家应有的作用。

芮顺淦1956生,浙江浦江人,美术学硕士,文物博物研究员,现任金华学院美术学院书记、主持工作副院长。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高等教育艺术委员会理事,浙江省高职艺术设计教指委秘书长等。

教育艺术考古论文 篇2:

春天:让孩子开心玩泥沙

一、喜爱玩泥沙是孩子的天性

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亲近泥土的天性,正是这种与人性相通并为生命所依赖的基本要素构成并创造了泥沙的特殊魅力。对距离自然更近的孩子来说,他们天生对自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使得他们比成人更喜欢泥沙。

泥土是人类最古老的玩具之一,也是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之一。考古学家发现,泥制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墓穴中就存有泥制玩具。宋代,小型泥塑玩具得到发展,“磨喝乐”、泥制小春牛、“黄胖”泥偶等玩具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至今,泥人张的泥塑玩具、关起翔的“兔儿爷”、淮阳的泥泥狗、惠山的泥人,苏州虎丘、安徽凤翔和潮州浮洋等地的泥玩具仍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利用泥土开展的游戏也让无数孩子为之沉迷。想起小时候在开阔的田野中玩过的“摔泥碗”游戏——没有成人的干扰,循着简单易懂的规则,只要能得到一块泥,就能和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至今还让我们难以忘怀。即使在当今泥土并不多见的城市,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孩子们还是那么依恋和喜爱泥、沙等自然材料:他们会趴到泥土上亲吻泥土、嗅嗅泥土的味道;下雨了,他们会不听话、不安分地跑到户外,即使浑身上下弄得脏乎乎的样子也毫不在乎;幼儿园的沙池更是孩子们最爱光顾的场所,只要有机会,他们总会在那里不知疲倦地挖地道、建铁路、盖高楼……

二、孩子是天生的玩泥“艺术家”

泥沙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材料,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表现性和变化性。正是这些品质和特性,使得泥土对孩子有着极强的诱惑力;而沉迷于玩泥和玩沙的孩子,亦使得泥沙在他们的手中演绎和创造着如梦如幻般的美好境界:

在玩泥的过程中,孩子通过自己的肢体与泥对话、交流、互动和沟通。借此体验着泥的湿润、柔软和富有的韧性,感受着泥的肌理和质地。由此,孩子的认知得到了拓展。

在玩泥的过程中,孩子通过自己的动作赋予泥土生命、灵性和智慧。在此过程中,孩子建构着泥土,泥土也建构着孩子,二者在彼此的交流中互生意义。同时,在玩泥的过程中,人类原始的本我的冲动得以展现,原始的个性和情感得以宣泄和流露。孩子凭着自己对泥的直觉与触摸,凭借自己对原始材料的处理能力及游戏式的创作方式,将智慧通过手传达到泥上,体验着创作的乐趣。

在玩泥的过程中,泥土始终处于孩子的掌握之中。泥土为孩子提供了自由支配的空间,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条件,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玩弄和创作,尽情表现个人的审美趣味、情感和创意……

杜威在《艺术与经验》中指出,经验乃是艺术和美的基础,真正的经验产生于做什么和怎么做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过程之中。沉迷于玩泥的孩子,其听觉、动觉、视觉等整个身体感知觉全部参与到了活动中,他们通过身体的各种感觉和动作(如团、摔、揉、和、搓、粘等)去感受、思考和行动,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经验便产生了。腾守尧认为,“在艺术和审美中,具有最高价值的东西……是一种与不确定的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丰富的经验”“审美与艺术多数时候诞生于人类与自然共生和互生的对话精神”。从这个角度讲,孩子玩泥的过程是他们对泥的探索过程,是人与自然互生和共生的过程,也是审美与艺术诞生的过程。

可见,对孩子来说,玩泥更像是进行艺术创造。孩子通过和利用泥土不断探索,发展着经验的新的向度和深度,最终展现和表达的是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表达是孩子童年生命的律动——孩子成了“艺术家”。

三、春天,让孩子开心玩泥沙

春天,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孩子接触和亲近自然的大好时机。气温的逐渐升高,也为孩子玩泥、玩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此,教师可根据季节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1.提供孩子与自然接触的机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原野上建起了高楼大厦,空旷的场地铺上了水泥或塑胶,自然离孩子越来越远了,孩子亲近泥土的机会越来越少,孩子生活的周围,野花野草等自然生态环境更是成了稀缺的资源。因此,在春天教育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尽可能思考如何增加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增加孩子与自然材料的互动。比如,教师可带孩子到户外观察小草、柳叶是如何发芽、生长的;让孩子用自己的感官寻找春天,听听小鸟的歌唱,或者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去捉蝌蚪;如果孩子喜欢,还可以让他们在泥地上打几个滚、练摔跤、翻跟头、玩玩老鹰捉小鸡,甚至和孩子一起躺在地里,嗅嗅泥土的芬芳……

2.结合建构游戏让孩子玩泥沙。如今,塑料、金属和各种高科技合成材料制成的玩具在幼儿园已随处可见,而一些泥塑、泥制玩具在幼儿园已难觅踪影。不少城市幼儿园的场地越来越大,但除了大型玩具外,场地上仅有的沙池成了孩子们钟爱的地方。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只要有机会,就会在沙池中乐此不疲地玩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泥土的自然性、开放性、动态性、可塑性不仅对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也为孩子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表现空间。经历了严冬以后,在春意盎然的自然环境中,让孩子尽早玩泥玩沙,无疑是孩子渴望的活动。如若教师在利用沙池、沙坑组织幼儿进行玩泥、玩沙的过程中,结合活动的主题,为孩子提供一些半结构性或无结构性的自然材料和小型玩具,鼓励孩子在活动中动手动脑探索材料的各种用途,不仅能激发孩子持续活动的兴趣,也有利于激发孩子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还可以设计“泥巴乐”“好玩的沙”“亲亲泥土”等主题,开展一系列的与泥、土、沙有关的活动,如“我们去挖泥”“各种各样的泥”“生活中的泥制品”“多变的沙子”等,以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3.利用泥土的特点,尝试开展陶艺教育。陶艺是利用黏土而进行的集绘画、色彩、立体造型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孩子爱玩泥的天性,不仅使陶艺成为了他们喜欢的活动,亦使陶艺的教育价值在实践中不断被发掘和凸现出来。为此,日本和欧洲等国家的教育都十分重视陶艺教育。

当今,我国的不少城市中的幼儿园已尝试开展陶艺教育,并在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将陶艺教育融合到幼儿园的课程之中,甚至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课程或园本课程。相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泥、沙等自然材料相当丰富和充足,但应种种原因,导致相应的活动却没有进入教师的视野。所以,农村幼儿教师应注意挖掘周边材料蕴涵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泥沙等自然资源的优势,结合季节特点,组织孩子进行玩泥玩沙等活动。

沉迷于玩泥的儿童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也向我们展示了沉迷于创造中的人类的精神状态。春天来了,老师们,让我们带着孩子亲近自然、投入自然的怀抱吧!鼓励孩子去玩泥、玩土、玩沙吧!

[参考文献]

1.颜加强.陶艺创造与教育艺术[J].教育艺术,2002(10).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4.易心,肖翔于.中国民间美术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奇,张温轶.陶艺教室——陶艺制作与欣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6.腾守尧.艺术化生存——中西方审美文化比较[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王晓芬

教育艺术考古论文 篇3:

新时代职业教育美育建设路径探索

摘要: 作為五育教育中的关键一环,职业教育美育工作建设愈发重要。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较高审美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职业教育需要破解的一项任务。文章通过引出美育教育进入育人体系,探索通过完善课程体系与明确课程定位、注重美育教学团队发展与实施教师素质建设工程、深化教学改革与构建美育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评价监测,提升学校美育教育水平等路径开展美育教育建设,以期提高新时代职业教育美育工作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美育;职业教育;建设路径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美育教育在人才成长与培养中地位显著,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崇尚美、追求美的有力途径。

现今,各大中小学进一步重视美育教育,但是主课和专业课占据时间比例仍旧最多,受重视程度仍旧最高,相对而言,美育课程往往被认为是“补充教育”,置换美育课程时间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且美育教育存在课程内容匮乏、课时时间短、美育专业教师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基地少、课程研究不深入、考核方法单一等情况。因此,新时代如何在传授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切实发挥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可用之才是当今美育教育急需破解的问题。

一、美育教育进入育人体系

根据考古学、人类学、史前历史学、教育学、民族志以及现代原始民族社会生活研究等学科的综合研究表明,人类在原始公社制氏族社会晚期就已经开始了审美教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审美的人”的观念。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早已出现并提出。

民国初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五育”并举,认为教育应包含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蔡元培先生认为“世界观教育,非可以旦旦而聒之也。且与其现象世界之关系,又非可以枯槁单简之言说袭而取之也。然则何道之由?曰美感之教育。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至今,美育教育在教育培养目标中占有一席之地。

202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对美育教育愈发重视。美育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关于社会和文化甚至文明的重大问题。

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新时代美育教育的几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并具体在课程设置、课程定位、教材体系、教学改革、实践活动、评价改革、创新发展、场地器材、帮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指导。

二、美育教育建设路径

(一)完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定位

完备的课程体系是美育教育全面开展的基础。拓宽美育课程领域,完善美育课程设置,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美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严格落实美育学分要求,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丰富课程内容,美育课程可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摄影、影视、篆刻等课程。探索开发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类课程,突出区域特色与学校办学特色。

集中优势开展美育课程资源建设,形成共建、共享、共用优质资源机制,加大公共艺术类课程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课程资源建设成效,组建优秀美育课程资源库,建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微课、在线开放课程,做好教材研究与编写,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系列美育立体化教材。

进一步优化艺术类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艺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与课程大纲。推进专业建设,创新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国家教学标准,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拓展艺术实践形式,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艺术专业特色优势,通过跨学科授课、实践等形式,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美育教育发展。

探索“互联网+美育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创新美育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和美育教学深度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相融合,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丰富学校美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平台上选取优秀示范美育课程,推广美育课程教学案例,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建设覆盖面广、受众群体多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打通互联网与美育教学路径,营造可推广可辐射的美育教学开放格局。

(二)注重美育教学团队发展,实施美育教师素质建设工程

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美育师资结构,加强美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力度,打造教师结构合理、专业知识能力过硬的美育教学创新团队。鼓励美育教师指导学校艺术社团工作、课外实践活动等。聘请社会名师名家进校园开课开讲座,指导学生艺术实践。通过强大的美育教学团队,丰富校园美育教育内涵与外延,真正使学生成为受益群体。

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美育教师团队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职业素养和育人能力。搭建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实施美育教师教学团队素质提升工程,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专业教师与美育教师跨学科联合开发建设美育课程,研发经典案例,支持教师深入研究中华美育精神,推动美育研究成果实践、转化和推广。培育美育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精品课建设及优秀教学成果奖评比等活动,全方位提升美育教师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

(三)深化美育教學改革,构建美育实践教学体系

深化美育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教学立足传授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科学定位课程目标,规范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促进美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强化美育教育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探索开设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围绕美育主题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和校内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美育元素,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

积极开展校园美育实践活动。积极组织教学单位、各类团学组织、社团广泛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持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朗诵、书法、篆刻等中华诵写讲大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培育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形成独具特色一校一品。

开展艺术创作推广活动。围绕美育精神主题,开展系列艺术创作活动,设计文化墙,制作布置富有艺术气息的教室、宣传橱窗,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提高艺术修养。组织原创校园歌曲、舞台剧、影视、景观设计等作品的展示与推广,为学生接受审美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积极拓展校外美育实践基地,探索建设校际间、校企间、区域间美育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逐步完善与文化宣传部门、文艺团体等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对外文化艺术教育交流,组织师生参与美育实践活动,大力推动校内外美育活动的双向延展。

(四)强化评价监测,提升学校美育教育水平

完善学生艺术素质监测与评价制度。定期开展学生美育水平测试,将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纳入学生升学、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中。完善美育课程考试评价办法,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美育成绩列入学生档案,并作为毕业依据之一。对美育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在评奖评优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对美育成绩达到“优秀”的学生,在评奖评优方面给予倾斜。

加强美育教学质量监测。高校在开展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本校师资水平、学生素养、教学设施设备等软硬件实际条件,客观科学分析,精准施策,强化实践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健全美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坚持融合发展,完善美育评价体系。全面梳理现有教育资源,将学校美育与文化、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全方位、多维度学校美育评价体系。加强美育课过程监督,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校督导组加强美育课程教学督导和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l,2020-10.

[2] 张弓、张玉能.审美教育与审美的人[J].湖北社会科学,2020(10):124-131.

[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 第二卷:1910-1916[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于婉莹.浅议美育教育的不可或缺性[J].美术观察,2020(2):77-77.

[5] 王小奎.高校美育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四川戏剧,2020(05):156-158.

作者简介:王常雪(1986-),女,北京人,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研究管理,英语语言文学。

作者:王常雪

上一篇:创新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操作实验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