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2024-04-18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精选8篇)

篇1: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一、模式流程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呈现问题、启发诱导自主探究、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解惑释疑分层练习、内化知识、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二、具体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2、呈现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合作探究、解惑释疑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组际交流:对小组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式进

5、分层练习、内化知识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三、自主探究性学习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性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篇2: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分析、学习完成一定的目标。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不限于智力因素对学习状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的思考、求知。自主学习依托于老师的指导,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条件制定夜袭目标,选择学习方法,通过自我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在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减少学生对老师灌输式学习的以来,从而主动掌握知识。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投入学习中去,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改变以往被动灌输式学习,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可以有计划有节奏循序渐进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学生除了接受课堂上的常规教学内容,还能延伸学习内容,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以形成自己对所掌握知识的独特见解和观点。

1.自主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自主学习,一般是老师在现在课堂上确定主题,提出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带着目标先自主学习,并找出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在课堂上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的正确解法,并在课堂训练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这一的学习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活跃性,发挥出学习的潜能。

2.自主学习,全面提高整体水平。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要统筹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然而学生的学习状况参差不齐,接受程度也因人而异,因此提高学生主动能力,便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首先调动学习积极性高的同学,他们建立了正确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得到长足进步,对其他同学来说是一种榜样和动力,可以有效带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由被动变主动的自主学习,可以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增长信心。

3.自主学习,发挥最大潜能。学生时代处于大脑活跃期,拥有极强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拥有极大的学习潜能。学生能更好的运用自主学习就可以储藏更多的知识,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通常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容易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阻碍了真正潜能的发挥。学生想要更好的学习,就要调动起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会自主学习,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蕴藏的潜能。

三、如何培养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种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学科,数学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数学活动而实现的一种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自己已掌握的知识为出发点,逐步培养自主学习及同他人合作的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等活动强化自己的数学基础,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教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解惑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特色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高效地取得数学学习的成功。

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较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学习技能,通过对学习内容的阅读与理解以达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从而更快地完成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的自学提示。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学能力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对于自主意识较差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引导的方式就是为其建立良好的自学提示。

2.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不断探索的过程,过程中充满推理、试验、观察等挑战性活动。教师应该一改以往事例、讲解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探索、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如下例题:在括号内填入数字是此数列具有一定规律并说明。1,3,5,,(),()……对于此类题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我思考,从多种角度推敲数列所隐含的规律,并让学生间进行交流活动,集思广益,尝试解出多种答案。在此类题目的答题过程中,只要学生给出答案并能合理作出解释,就应给予肯定。学生给出的答案有以下几种可能:(1)填入7,9,11,形成基数数列。(2)填入9,15,25,使数列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为前两个数的和加1。(3)填入17,87,1481,使数列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为前两个数的积加2。此类教学方式更具挑战性,使学生在深度的自我思考及交流合作过程中掌握学习方式,更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进行灵活多变的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勤学好问的学习能力,探索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加以合理地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发展学生“从有到无”的探索能力。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通过已掌握的知识,不断探索新知识,并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以数学计算为例,使用掌握的四则运算法则,由简到易分别进行百以内、千以内至万以内的加减法,总结归纳出计算规律,掌握学习窍门,增强探索求知的能力。

作者:张霞 单位:山东沂水县第二实验小学

篇3: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需要。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小组自主合作的情景, 还要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形式;甚至自己设计课堂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 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等多种活动参与对知识的探究、获取, 努力实现求知过程, 从而培养合作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实践操作过程中, 我在课堂上没有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 仅提供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 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实验、交流, 多角度的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堂也充满了灵动性, 并使学生明确了只要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 都能剪拼成长方形, 收到殊途同归之功效, 在表面热闹的课堂外表下, 掌握了新知, 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了无限生机。

二、自主探究, 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

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和激发学习动机后,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 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多种感官进行自主学习。

1. 培养学生小组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个过程既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也可以将新知识直接置于情景中进行教学, 使学生更直接、主动地进行学习。例如, 学习“年、月、日”之后, 让学生多方搜集资料, 动手制作了当年的年历卡;学习了“千米和吨”之后, 结合书后的“你知道吗?”, 让学生上网查找我国测量工具不断变革的材料, 制作成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报。又如:学习统计后, 收集一些统计图表和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小组自主合作,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思考、发现、并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独特的见解, 使学生对统计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2. 提供给学生小组自主探究的机会

教师要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如在教学“统计”时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根据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学生很轻松的答出。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 看看谁反应最快。 (课件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上下放在一起) 同学们兴趣高涨, 哪一年城镇人口最多?哪一年乡村人口最少?同学能积极踊跃的很快的答出来。老师接着追问, 1985年的城镇人口多还是乡村人口多?学生能答出来, 但却要分别看着两张图来回比较才能答出来。怎样知道的?怎样才能很容易的比较出来呢? (鼓励生大胆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会回答到把两个统计图合在一起, 好办法!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绘制出新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探究) 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 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 并且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 能够得出结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几种方案, 稍加点拨:你们小组是怎样画出来的?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 而且探究到了方法。

三、合作交流,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自主合作课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分析的过程中找到探究数学的乐趣。如:我在执教《商的变化规律》一课中, 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 学习“商不变的性质”, 由故事导入新课, 当学生回答:“谁是聪明的一笑?”之后, 我让学生说出原因 (算式) , 随机板书算式, 然后让他们分小组讨论, 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最后全班一起总结出“在除法里,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第二个环节, 我还是应用刚才的故事, 给学生限定被除数800, 然后让学生把800个桃子分给不同只数的小猴, (即改变除数) ,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着计算, 并提出问题:“通过计算你能发现什么?”每个学生自由计算, 思考, 小组讨论总结, 最后进行全班汇报。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交流、辨析、整合, 发现“在除法里, 被除数不变, 除数扩大 (缩小) 几倍, 商就缩小 (扩大) 几倍”。第三个环节, 我抛出问题:“你还能自己设计一组除数不变的算式, 通过计算, 找出一些规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运用知识的迁移,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 学生通过尝试、探究、猜想、思考, 总结了“当除数不变, 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 商就扩大 (缩小) 几倍”的变化规律。这堂课由学生先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延伸到商的变化规律一、二, 学生自始自终的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 数据都来自与学生, 比较真实, 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在数学课堂中通过“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探究模式, 把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 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组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参考文献

篇4: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94-0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备受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该从小学开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应该从转变教学模式开始。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反映出课堂教学中的所有信息,比如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思想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起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影响。小学数学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构建起这一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特点

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主要特征有二:

第一,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第二,师生进行共同研究学习。

具体说来,它有一下几个特点。

第一,该模式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该模式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师生共同进行研究。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互相尊重,平等和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能是为学生服务。

第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而不是单纯的由教师讲解。

二、构建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措施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如下构建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生模式的措施, 希望能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1、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情景,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教师在讲到某些应用题题目的时候,经常在教室中现场模拟教学情景。

比如,应用题中涉及到两车相遇问题,我就会让两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从而加深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印象和理解,并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其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

2、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堂课中都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在听或者记,丝毫没有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时间久了,学生就比较被动,课堂参与度明显降低。这种模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在学习新知识

点之前,教师应该先把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的时间,学生如果在教师讲解之前就能思考出问题的方法,教师就应该进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如果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仍然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沿着

自己的思路继续思考,最后学生能够思考出答案也会有一种掌握新知识的成就感, 从而有利于学生继续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

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合理利用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某一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划分小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实现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成绩学生之间的搭配,从而使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气氛,给学生充裕的讨论时间,使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主探讨。学生进行完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给其他小组的人讲解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从而实现全班级之间的交流。

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应该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不断改进,还应该对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自主探究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既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从讨论中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构建起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构建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等方式,构建起这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何修玉.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初探[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2] 尤兴勇.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J].教育革新,2005(02)

篇5: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两种有利学生增长技能、提高创新和研究能力以及与人合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大约分成情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点拨升华--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做好探究的铺垫,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动机。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探究的状态,创设良好的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的积极性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经历知识、技能发现与发展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统计观念、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念的形成是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发展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些过程目标实现的根本就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就要求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锤炼自己的思想,逐步使自己的经验合理化。因此,需要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想法不断的反思。

三、合作交流,在接纳与批判中完善。在课堂上,要把握合适的合作时机,积极营造和谐的合作交流的情境,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争论、倾听与反思,让他们在接纳与批判中得到提高。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每次合作的契机,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倾听中得到启迪;在需要帮助时,有来自伙伴的援助,让他们既准确又迅速的去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另外,在每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具备感性知识的时候,引导他们合作探究,让他们领略他人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质疑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学生除了倾听别人的发言,博采众家之长的同时,也要学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意见进行批判的接受,而不是盲从。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计算0.67÷0.22=67÷22=3……1,刚开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只有极少的学生感觉不正确,这里就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找出正确的结论。

四、点拨升华,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与提高。

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交流中,注意观察,适时介入指导。在适当时机,教师对探究和合作的方向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让学生体会拨云见日的感觉。总之,在恰当的实际对学生提供及时的点拨和指导,使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相统一。

五、拓展延伸,在实践中创新。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探索、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已知,据已知推测未知是这种训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追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教学《分米、毫米》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实际测量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由于学生对测量有了兴趣,有的学生测量树叶的长、宽,花叶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更有趣的是有的学生竞测量耳朵、眼毛的长度等等。教学《认识钟表》(人教版第一册)后,我指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学《统计》(人教版第四册)后,我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在不断的用中,再去发掘新问题,探索新方法。

篇6: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绵竹清道学校:马时利

探究性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形式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来解难释疑尝试活动。本文将从“让孩子多“疑”,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合理适时地引导,提高探究的效果”“ 探以致用,体验探究成果的价值”等三方面来浅谈如何解决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如在教学小数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首先问:“再过几天是什么节日?”,“六一儿童节”,师生齐唱“六一歌”,引出布置六一联欢会会场场景图,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问: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新课“找规律”,让孩子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呈现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就<<找规律>>一课来说吧,引出问题后,观察主题图,并提出问题“说说这些小花小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促进学生积极观察、思考,从而小组展开讨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三、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合作探究、解惑释疑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

组际交流:对小组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集体交流,促进学生自我思考、积极交流、融会贯通,在各自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联系,以求得最佳的答案,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同时建立生生、师生之间多维互动的合作交流方式并充分发挥生生、师生之间互补作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合作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要重视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五、分层练习、内化知识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还就<<找规律>>这节课来说,小组讨论找到主题图规律后,教师就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的练习,如:“做游戏”、“接着摆”、“有规律的掌声”、“表演一些有规律的动作”等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

六、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最后我们仍以<<找规律>>一课为例,通过各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以后,再做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手儿巧”。要求孩子们把一些花按规律贴在头饰上,把头饰戴上并说明按什么规律贴的,让他们都参与并展示成果。最后布置一个课后练习“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为妈妈设计一条项链”。让所有孩子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能促进思维活动,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篇7: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新川中心小学 李明朝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完成学习任务,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我谈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提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其次是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数学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充分的解题时间,充分的讨论时间,充分的练习时间。学生懂的知识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模糊的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教师要精讲。

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怎样使小学生积极主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课

小学数学大多数的课堂学习情景都适合于进行合作的、竞争的和个性化的学习。但是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见识少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时,选准一个课题来作为合作学习的开端,然后逐渐和学生习惯这种“新”结构,进行交流与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学习小组的组建应考虑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心理素质、年龄特点、智力状况、学习成绩、家庭情况、性别等各个方面。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做到好、中、差生相搭配。组内成员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各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后,优等生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和提高,学困生也得到启迪和帮助,使信息资源共享,成功喜悦共享。

3.提出研讨问题,明确有关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让课堂教学气氛热闹,同时,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使学生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

合作探索。首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学习,在教学新知时,针对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的疑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同解决突破,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4.分组研讨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合作探讨,不是一遇到问题,不管合适不适合,难易与否,都要学生合作讨论,造成学生没有兴趣参与讨论,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小组合作学习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实际,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小组研讨。其次,教师要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有序的讨论、合作实践、合作操作,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诱导,解难释疑,把握导航,及时进行调控,使各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5.全班交流评价,提高合作质量

全班交流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流程极为重要的环节,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使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交流时间,小组讨论后,由发言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别人发言时,要集中精力细心听,并大胆发表补充意见或不同见解,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找出自己组与他人组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再适时进行点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潜能的发挥。

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教师要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编排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理念,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提炼要探究发现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研究探索、形成解释、反思交流的探究过程,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探究欲。

篇8: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情境,实践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教学中,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实施素质教育, 是“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是全面贯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及终身学习的基础, 是培养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数学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那么, 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下面, 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看法。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自主、合作探究动机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与他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由此可见, 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 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

1.1 猜想验证法

在数学教学中, 利用猜想验证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积极的促进学生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兴趣高涨, 主动的进行猜想验证。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我请同学们试先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 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 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我问他们是不是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说这只不过是你们的一个猜想, 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来验证你的猜想。于是, 同学们都积极的行动起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1.2 创设形象化问题情境, 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 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 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 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所以, 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 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 愉悦学生的情绪,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授“数轴”时, 就利用了温度计来导人新课。在讲授几何课时, 充分利用了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 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及图片展示的数学材料, 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 有助于教学效果提升。

例如, 在七年级上册“三个方向看”这节课的教学中, 引入时可先播放一段动画。如奥运会跳水比赛播出时, 从三个角度慢镜头回放跳水的过程, 请学生分别指出从哪些角度看?为什么从三个方向看?由动画创设情境, 既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激起学生的思考。采用这样的方式能顺利导入新课, 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又如, 在学习一元二次函数图象的时候, 利用投篮, 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篮球走过的路线是一条抛物线, 这样既可以从中学到知识, 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1.3 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 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1:在讲解坐标系 (平面) 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 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 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 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 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例2:我讲“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 引入了这样的一则故事:在一片森林里, 两只小猴在游玩中发现了一棵结了很多桃子的大桃树, 便迫不及待地爬了上去, 其中一只猴子先爬了3米, 又爬了2米摘到桃子;另一只猴子一口气爬了4米后, 不小心滑下了1.5米, 好可惜啊!请同学们帮我计算一下此时两只猴子各爬了多少米?另一只猴子还应爬多少米才能摘到桃子?这样引出了课题, 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得以与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为另一只猴子惋惜的同时, 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的前提下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环境之中。

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以后, 我向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新年快要到了, 你能设计并制作一个精美的盒子赠送给你的亲人、老师或朋友吗?”问题既联系了所学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知识, 又回归学生的生活, 富有挑战性,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美术知识, 动手实践, 经历再创造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 更要应用于生活, 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2 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提供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机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知识不断出现, 知识固然重要, 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钱伟长先生亦说:“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 这是关键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学生学习数学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因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 许多教师惟恐学生学不会, 说不好, 所以, 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缺少质疑的机会。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体验。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 不要直接予以解答, 要尽可能启发他们自己来解答。非由教师解答不可的问题, 也应立足于启发, 即以启发的方式予以解答。要尽可能将一些知识的发生过程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共同参与这个过程, 从中得出结论。教师要尽量提供学生提问的机会, 每节课, 都应留出时间让学生相互质疑问难。如在课题出示后,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对一堂课的主要内容, 理解掌握的程度不同, 这时候可留出几分钟, 启发他们质疑, 提出不同的看法, 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运用》时, 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科学与技术”知识竟赛的预选赛中共有20道题, 对于每一道题, 答对得10分, 答错或不答扣5分, 总得分不少于80分者通过预选赛, 育才中学25名学生通过了预选赛, 他们分别可能答对了多少道题?试解决这个问题 (不限定方法) , 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有没有其他方法?与你的同伴讨论和交流一下。

如果你是利用不等式的知识解决的, 在得到不等式的解集后, 如何给出原问题的答案?应该如何表述?

通过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决问题, 对多数同学来说, 是比较困难的, 教师在教学时, 应循序渐进,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摸索, 积累经验, 逐步提高自己。对于上例, 可有多种方法解答, 求得不等式的解集后, 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给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知, 探究性学习应把重点放于学生学的方面, 强调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的过程,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 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自动建构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看书、充分的思考、充分地讨论交流, 让学生有充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 允许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充分的思考来获取知识, 让学生在交流中暴露思维的过程,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困难, 教师切不可以讲解或直接的灌输来代替引导启迪。

3 从操作、实践中学会合作探究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主动探索, 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 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性, 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的最初阶段, 都是借助于感知在学生思维中形成的, 先把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转变成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的形式, 再把感性认识转变成抽象的概括。在数学教学中, 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获得。美国一家博物馆的铭牌上刻着:“听见的容易忘记, 看见的容易记得, 亲手做过的真正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 我尽量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 “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观察, 转变为感性认识进而转变成抽象的概括。例如我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 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 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以便把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拼成平角,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 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数学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启发。

动手操作、观察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这些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尤其是在教学中, 要为学生提供合作操作、合作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领。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 合作探究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1) 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2) 可以达到互教互学、互切互磋、互相补充、互相订正的目的, 使每位学生都感到成功的喜悦;3) 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让他们懂得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 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才能共同进步。因此, 在教学时, 对每个内容、每个问题, 我都是先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 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探究、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见解或结果, 在小组或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

如在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时, 可以让学生这样探索:在方格纸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在其中一条直线上任取若干个点, 过这些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用刻度尺量一量这些垂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的思考和交流, 得出正确结论, 万不可急于告诉学生。问题既联系了所学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知识, 又回归学生的生活, 富有挑战性,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美术知识, 动手实践, 经历再创造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 更要应用于生活, 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上一篇:优秀客户经理事迹材料下一篇:部队检讨书下步改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