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世界散文

2024-04-27

雨的世界散文(通用12篇)

篇1:雨的世界散文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太阳公公不小心把白云姐姐给惹怒了!白云姐姐的脸色一下子变黑了。她愤怒地冲向太阳公公,把太阳公公整个都遮住了,白云姐姐还是很伤心,难过地大哭起来,就这样,天上下起了雨。

下雨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带一把雨伞,小雨伞转起来好像花朵在雨中跳舞。

雨中的水洼像一个大大的黑洞,吸引了很多淘气的小脚丫。小脚丫溅出的水花,又仿佛一座座美丽的喷泉,有趣极了。

我觉得下雨天一点也不好!因为下雨天就不能到操场上踢球了!

慢慢地,白云姐姐气消了,黑黑的云团慢慢露出了白色。天晴了,空气也清新了,天边还挂着一座神奇的彩虹桥呢!

公众号:同人书院黄龙校区

篇2:雨的世界散文

淅淅沥沥的雨。

不急不缓地,

从空中飘落。

无数调皮的小精灵,

一个接着一个,

从云端跳下。

细小的灰尘,

也缠着那些小精灵,

一起奔向大地母亲的怀抱。

噼!

他们着陆,

溅起一片晶莹的水花。

小水花嬉笑着,

在空中飞舞,

顷刻间,

便又落入水池之中,

荡起了大大小小的涟漪。

坑坑洼洼的小路上,

密密麻麻镶嵌着,

大小不一,

形状不一,

镜子般的小水花。

就像满天的繁星,

点缀在漆黑的天幕中。

蓝天,白云,树影,

以及那偶而从空中飞过,

以蔚蓝的天幕为画纸,

画下一道白线的飞机,

全都倒映在明镜一般的小水洼中。

远远望去,

仿佛装饰着一幅幅残缺不全的,

大自然的杰作。

有时,

树叶上凝成的水珠,

从叶片上滴落下来,

不偏不倚地落入小水洼中,

层层叠叠的水圈荡漾开来,

一刹那扰乱了小水洼中宁静的世界。

倒印在小水洼中的一切,

都随着逐渐扩散开来的波浪,

变幻出各种无法形容的几何图形。

空气中飘着一层乳白色的烟雾,

那是由无数细小雨丝组成的雾,

给这个城市披上了一层迷迷蒙蒙的轻纱。

所有的一切,

都隐没在这雨的世界里。

篇3:雨的世界散文

一、吟味品读感受语言音韵之优美

正如朱自清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 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 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汪曾祺本人也说过“声音美是语言美的很重要因素”, 因此散文要多读, 在读中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 体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葡萄月令》通篇都采用口语叙述的方式, 介绍了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 没有华丽的辞藻, 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描写。这时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多读, 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 然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通过朗读, 引导学生发现, 文中很多句子亲切自然。比如很多句子以第二人称娓娓道来:“下过大雨, 你来看看葡萄园吧, 那叫好看!”“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都搬了吧, 那也不够用啊!”“可是你得快来!明天, 对不起, 你全看不到了。”“哦, 下了果子, 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读到这些句子时, 仿佛感到作者正在与老友谈心、交流栽种葡萄的经验。反复吟咏这些语句, 就能品味出文中那温暖至极的人情味。

看似平凡朴实的语言, 但仔细品味却又妙语连珠。所以像这样的文本, 一定要多引导学生反复吟咏, 可以有选择性地范读, 也可以有代表性地反复读, 读出语气、读出趣味、读出作者的情感, 读出语言的真味。

二、涵咏比较揣摩文辞语言之精当

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 一经赏析常常会支离破碎, 意境全无, 学生对于文章的语言之美之妙往往“只可意味难以言传”, 或者一旦言传出来就毫无美感可言。这可能与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不强有关, 也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对于一篇散文, 教师应该设计多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对语言的增、删、移、换、比较等手段去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 品味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

比如在赏析《葡萄月令》的语言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就先作了一个赏析示范:“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一颗一颗, 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按照我们通常习惯的表达方式, 这句话该怎么说?

生: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像一颗一颗绿玻璃料做的硬的纽子。

师:这是常规的表达方式, 可是作者为什么没有这么写呢?

生:文中的句式和标点的使用有强调的作用, 突出了葡萄的特点。

师:有道理。听老师把这两句话放到一起读:“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像一颗一颗绿玻璃料做的硬的纽子。”“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一颗一颗, 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语意有何改变?感情一样吗?

生:感觉作者观察特别仔细, 把葡萄生长过程中每一点小小的变化都捕捉到了, 感觉作者特别关心葡萄似的。还有, 短句读起来更富音韵美。

……

在赏析的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恰当时候、恰到好处地对个别词句进行变化、比较, 就能引导学生发现平淡语言外表下的独特的意蕴。长期这样引导训练, 就能让学生找到品味语言的方法, 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生1:“黑色的土地里, 长出了茵陈蒿。碧绿。”一句中, 句式上巧用倒装, 强调“碧绿”, 黑土地、碧绿茵陈蒿, 几个简短的句子, 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富有活力生机的画面, 这也是葡萄出窖的最佳时机。如果这样表述“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碧绿的茵陈蒿。”就过于平常了, 少了一点韵味。

生2:“树醒了”“树枝软了”“树绿了”, “醒”用拟人的手法, 把树写活了;“软”写得很形象, 也很富动感;“绿”写得富变化感、色彩美。几个词为我们勾勒了一副春回大地的流动变化的画面。而且句子简短, 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音韵美。如果用长句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汪曾祺说过:“语言像树, 树干树叶, 枝液流转, 一枝摇, 百枝摇, 它是‘活’的。”“文章的语言看上去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有如‘老翁携带幼孙, 顾盼有情, 痛痒相关’。”因此,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涵咏、比较、品读、玩味, 琢磨其中的一句话, 一个词, 甚至一个字一个标点, 达到“窥一斑以见全豹”的效果。只有这样, 文本才会逐渐变得饱满立体起来, 语文课堂才会逐渐变得充实而有味。

三、咀嚼玩味品味文章情韵之悠长

言是思想的载体, 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 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 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要想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还得品其语言想见其为人,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

《葡萄月令》是一篇状物散文, 它描写的首先是物, 但其次又不是物, 因为字里行中融入太多只属于作者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因此它写的可能还是“人”。正如徐卓人在《永远的汪曾祺》一文中这样写道:“把葡萄这颗小小的生命一月月写来, 竟然写出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得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咀嚼文字, 玩味语言, 带领学生沉入到言语的世界中, 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 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的独特魅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韵味。

在《葡萄月令》教学过程中, 笔者就设计了“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环节, 让学生通过品析语言, 咀嚼词语去看描摹文字背后的那个“人”。而学生在品读中发现, 文章无论是写葡萄的生长还是劳作的现场, 作者都是一边儿描摹着, 一边儿在欣赏着, 带着浓厚的兴味。特别是有这么几个场面描写“不大一会, 小叶就变了颜色, 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 绿了。”“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一颗一颗, 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浇过了水, 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 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若不是用了善于鉴赏的一双眼睛和一对耳朵去看去听, 岂能细致微妙地捕捉?

总而言之, 散文教学离不开品读语言, 在玩味语言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发现语言文字之美、作者写作技巧之精, 还能体悟到字里行间蕴含的那份至真至美之情。不管语文教学多么需要“人文”, 语言始终是走进文本深处的最重要的“抓手”, 忽视语言的语文教学, 就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

摘要:散文教学离不开品读语言, 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语言为抓手,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 揣摩咀嚼玩味, 沉入到语言的世界里, 从音韵到词韵到情韵, 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 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独特的魅力和文本蕴含的丰厚的人情韵味, 从而让语文课堂语文味十足。

关键词:散文,语言,品味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文论[M].江苏文艺.1994.

篇4:雨的世界散文

我们来泡上一壶香喷喷的奶茶,端出一盘刚刚烤好的曲奇饼干,要是你爱吃威味的小点心,那咱们就再添上一小盘炸鱿鱼圈。

感谢厨师先生为我们准备的丰盛茶点,说起来,想要做一道美味佳肴,首先要挑选好食材。而如果要做一件漂亮的裙装,也需要先选好衣料,对不对?

这就好比在我们拿起笔,准备要创作一篇文章的时候,也得先进行选材呀。

你也这样写过吗?

说到选材,我不由地想起三年前的一件趣事。

那时,我应一家报纸副刊的邀请,担任“母亲节”征文的评委。我拿了厚厚一叠参赛稿,读了整整三天。全部读完之后,我有两点最深的体会。首先我得说,同学们可真是会写!语句通顺流畅,描写生动,相当了不起。

而第二点体会就有点好笑了,咦,好像全世界的妈妈,都在下大雨的夜晚出门了,她们的背上都背着一个正在肚子疼的小朋友。没错,这些参赛作文中,有百分之六十写的都是这样的事。

我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可能会放下点心,感慨起来:哇,好凄惨!然后,你们可能会笑起来了,这怎么可能呢,对吧?

几百个小朋友,选材竟如此一致,这是为什么呢?

我相信,每一个妈妈都会在孩子病痛的时候,焦急万分,急急赶往医院,精心护理。但是,在每一个妈妈身上,绝不只有这一件事可写。

嘿,妈妈,你好吗?

今天我刚好带了一本好看的书,来和你们分享。名叫后藤龙二的作家,围绕着妈妈写了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叫《妈妈,你好吗?》。来,我们一起读读看。

首先,作家选取了几个生活小片断: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你的口头禅,不管说什么,你最后总是会加上:“明白了没有?”

妈妈,我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不再是小宝宝了。

你不说“明白了没有?”我也明白,不用担心。

我不会上课聊天。以前是聊过,最近没有啦!

天天學踢球、空手道,还有钢琴和英语,我太累了。一进教室我就趴在桌上。

我最近根本没拽过勇介的头发。一个星期前,我闹着玩,拉了一下。谁知过了两天,他突然剃了头发。现在,我就是有时候摸摸。

写妈妈,竟然从抱怨入手,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让我们忍不住想读下去呀。接着,作家又选取了与妈妈产生冲突的一件事,对妈妈的行为大大地吐槽了一番:

第二个想说的:不要整天说我的房间“像猪圈”,不经我的同意请别打扫我的房间!

我不是猪,是人!

你喜欢房间整整齐齐,可我习惯乱七八糟。要是房间里太干净太整齐了,我会有点不自在的。东西堆得满满的,房间里有很多我的宝贝,我才会快乐。

去年冬天那件事,还记得吗?你说一句“简直是垃圾堆”,就把我的宝贝通通扔掉了。

真气人啊!我一个多星期都没理你。

妈妈,你大概不记得了,我可记着呢。

作文选材如同厨师选食材,选他人未选过的,用你敏锐的目光,关注生活中不起眼之小事;在一连串平常小事中,一个有点唠叨,有点独裁,甚至“凶巴巴”的妈妈出现在了我们面前。接着,作家又写了一件特别的事儿,小男生逃课了:有一次,我怕被罚,躲进了学校后山。那天,你过来找我,连班也没上。我以为你肯定会骂我,没想到你没生气,一边说着“晚霞很漂亮啊”,一边和我一起捡橡子。回家的路上,你买了根冰棍儿,我们俩你一口我一口轮流吃……

作文选材如同裁缝选衣料,选那最特别的,调动你所有的记忆,关注人物身上最独特最与众不同之处,才能让文章既出人意料之外,细细品味之下,又在情理之中。一个严厉的妈妈,在儿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却那么细腻地体会到儿子的心情,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处理了问题,此时的妈妈可亲可爱,温柔而又坚强,多叫人喜欢啊是不是?

写作文就像放电影一样

小朋友,你们可能会这样说:“有的时候,我选好了素材,挺得意的,可是,突然我发现,原来我选的素材,早就有人写过啦,好倒霉哦。”

不急不急,让我来替你们再倒上一杯奶茶,我们喝点儿,接着再聊。

作文选材,如果选了众人常写的素材,也可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写出其有别于常之处,让“常见”散发出“不常见”的光彩。就如同好裁缝,用普通的棉布,加上独特的裁剪,细致的缝纫,也可做出别致的服装来。这个问题呢,杨老师要卖个关子,留着以后下午茶的时候再细细地聊。

写作文,先别急着动笔,静下心来好好选材,有时候,选对了素材,写作的过程就会变得又有趣又奇妙。就好像,你的眼前,有一个大大的电影屏幕,一幕一幕的情景像放电影一样地从眼前闪过,你手上的笔就会刷刷地在纸上走着,生怕一个停顿便来不及记下那些画面那些话语。

对了,同学们,一定要把《妈妈,你好吗?》这个故事找来细细地读一读哦。

篇5:雨的世界

雨点从屋檐上溜到刚栽种的盆栽里,从土与土的隔间溜了进去,小芽并未长出。初夏的雨带着黄梅时节的味道,连绵又轻柔,仿佛温柔的唤醒万物。请雨点看看,从一颗种子诞生出来的生命,请寻找那小生命,惊赞生命的奇迹。

“利奇马”吹来了人们的惊呼和各种各样的雨。它们从太平洋赶来,从云朵上观看这个世界,一次又一次的环游,看见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或许遥远的地方,你看见了诸神的奇迹,惊叹世界给予人们的文明。

你的兄弟姐妹可能随处奔跑,有些调皮的一不留神便溜进别人的茶杯里,或许他们会皱眉。茶叶有泥土的味道,那是它们还是一粒种子时,携带的气息;茶叶中有芳草的味道,那是它们与草地作伴,沾染的气息;茶叶有阳光的味道,那是太阳神为它们的成长留下的气息。

这么想来,雨的味道里有无穷的记忆。

也许,它们没有见证生命的奇迹,没有赞叹文明,没有与茶为友,但也不会感伤,因为它们会遇见各种人―――衣着破烂的乞讨者,体会生活的不易;滑稽可笑的小丑,体会世间的开怀大笑;还有,背着书包上学去的你,体会为梦想而做出的努力。

最终,他们会遇见大海,千万雨点的家乡,它们会感受到包容是世界最伟大的力量―――是土地的包容,使种子在土中扎根生长;是胸怀的包容,使茶让它自己的一切释放;是思想的包容,使人们文明永存;……

篇6:雨的世界作文

沙――沙沙,沙――沙沙。

起初,雨如同在与人们窃窃私语,轻柔的声音落在植物的叶子上,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了雨。银色的雨丝装饰天地,又仿佛天地衬托雨的轻盈。如同粗心的天使落下的羽毛,此时的雨,比洁白的雪还要美上几分。让人欲罢不能的爱上了这纯而美的雨。

沙啦――啦,沙啦――啦。

后来,雨渐渐大了。仿佛天地散落的音符,演奏着一首首属于自已的歌。这歌是只属于大自然的歌。雨点如同无数柔软轻缓的手指,而那些石头、花朵、植物的叶子,则是那黑白分明的琴键。这音乐,似乎是气势磅礴的军歌,又似欢乐活泼的儿歌。在这音乐的世界中,我忘了下雨时的寒冷,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已……

哗――啦啦,哗――啦啦。

等我回过神时,那优雅缓慢的歌声,已变成了快节奏的流行歌。可又不是我能听出来的,也许,它是大自然的专属歌曲吧!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渐渐的,雨小了,好似玩累了的孩子该回家了。我多么不舍啊!似乎雨也感受到了我的心思,安慰似的,一滴凉凉的雨点落在我的脸庞。仿佛是雨点轻轻的亲吻我的脸旁。我笑了,仿佛一个得到糖的孩子。也许,在雨中,人们往往会把最真实的有感情表达出来。因为雨是那么的纯,那么的真,那么的美,让人忍不住的坦诚相见。雨,总是会让人惊喜!

雨,停了。

篇7:雨的世界作文

春天的雨是一个多情而妩媚的少女。她优雅地降临在这个世界上,淅淅沥沥地下着,街道上,树林中,城市里,每一个角落都有她的身影。她柔和、温柔,不失优雅地环游世界,荡去世间中的尘埃,唤醒沉睡中的绿色精灵。

夏天的.雨是一个强壮有力而彪悍的汉子。他总是粗暴、没有礼貌地降临世界,就像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造访大地,还带着一大帮兄弟:雷电、狂风。他们一路上谈天说地,喝酒吃肉,还拉来乌云摆开巨大排场。看,他们来了,伴着雷电狂风,雨莅临世间,展现着自己伟岸的身姿。街道两旁的树也遭到了破坏。不过,也并非只有弊端。雨过天晴,天空挂着一条绚丽多彩的彩虹,空气清朗得不染一粒灰尘,经过雨的洗礼,留下的是晴朗的天气与心情。

秋天的雨是位稳重成熟、多愁善感的中年人。在这个油画般恬静的季节里,她诉说着多情的心语。她安抚着落叶,使它们安然入睡;她安抚着辛苦了半年的农民的心,让我们享受丰收的喜悦。“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是李白的才情横溢,秋雨苍凉的话语中带着对人世百态的喟叹,是那样忧伤。

冬天的雨是一位饱经风霜、淡泊名利的老前辈。他敦厚、淳朴,从来与世无争。他时而亮如白玉,时而细如蚕丝;时而清脆,时而轻若无物。他很少出门,在家中安度余生,陪伴儿孙。

篇8:雨的变奏

春天的雨像闲庭信步的贵妇人, 为我演奏着一首“浪漫曲”。细细的, 缓缓的, 蒙蒙的, 如牛毛, 如银针, 如蚕丝, 如母亲温暖的双手。听, 淅淅沥沥, 滴滴答答, 多么美妙哇, 这是春雨演奏的动听乐曲。多么好听啊, 这是雨点在歌唱。树林里, 青山上, 花园里, 都被罩上了灰灰的雨雾, 多美呀!

夏天的雨像喝醉酒的壮汉, 为我们演奏着一首急促的“进行曲”。每当“壮汉”汹汹而来, 小树们拼命支撑着自己细细的枝条, 小草低着头, 吓得一动也不动。忽然, 一道利剑似的闪电划破天空, 紧接着一阵巨大的闷雷划破人心。顷刻间, 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 像一条条长鞭似的, 用力抽打着墙壁、窗户, 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惊心动魄的乐曲回荡在整个城市。

秋天的雨是那么凉爽, 为我们演奏出一首“小夜曲”。秋雨如烟如雾, 像母亲在向你讲述睡前故事, 那么温馨。秋雨送走了夏天的炎热, 留下秋天的丝丝凉意。

冬天的雨是一位善舞者, 它会穿上“冰雪”的外衣, 载歌载舞, 为我们演奏出一首“圆舞曲”。那鹅毛般轻盈洁白的雪花, 纷纷扬扬, 在空中翩翩起舞。树枝上, 草丛上, 屋顶上, 都堆满了沉甸甸的雪, 有的还挂满了晶莹的银条。

多美的雨点啊, 多么可爱的雨点呀!她仿佛真成为了小天使, 给我的童年增加了一番情趣。

(指导教师:沈淑青)

小R哥哥有话说:

篇9:一个人的散文世界

一、多幅笔墨

就《邻水而居》这个集子来看,刘明霞的作品涉猎到了多种不同的散文体式:既有传统意义上的以写景、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散文”,以说理为主的杂文;也有以人物塑造为主的特写,以文化事件为表现对象的文化散文;甚至还有文艺评论。尽管作者本人在分类上并没有更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在具体作品体式的把握上却是十分到位的,而且每一种样式中都有诸多佳作。

《邻水而居》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作品,写了一个城市与水的不解之缘。作品对西湖的描写细腻、真切,饱含作者的深情。文题富有诗意,结尾的抒情余音袅袅、言有尽而意无穷,强化了标题所蕴含的诗意。《另类报人》是一篇人物特写,篇幅不长,但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其脱俗的打扮和不与流俗相类的举止相得益彰,让人印象深刻。《读书如吃饭喝水》是以说理为主的杂文,其“读书如吃饭喝水”的比喻大俗而又大雅,其理甚明。文章没有犀利的言辞,却很有说服力。其对伪读书的批评与对读书方式的看法,相信亦为多数读者所认同。《带着墨香的白鸽》是一篇文艺评论,重点写“我”与香港儒商“李老师”的文学交往,以潇散的笔触集中突出了对方为人的“诚挚”和人文情怀。《用时尚解开水东街的情结》是一篇文化散文力作,其对水东街的描述大气深沉,历史与现实交融,文化景深与情感律动共振,获致了非同一般的审美效果。刘明霞五彩斑斓的散文世界即由上述多种笔墨、多种样式构筑而成。

刘明霞驾驭多幅散文笔墨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散文本身体制宽松、体式多样(除作者涉及到的几种体式外,甚至日记、报告文学、通讯等亦属散文文类),作者选择的空间较大而较少文体方面的担忧。二与作者的作家与报人两种身份、双重视野有关,《邻水而居》集子中的人物特写、文艺批评和一些出自采访视角的作品如《客家山村踏歌行》《龙门有两幅面孔》等,就与其报人的身份不无关系。三是作者感性与理性平衡的秉性使然,感性激发灵感,理性带来哲思,这就是作者一方面有写景、抒情、叙事之作,一方面又有文艺批评、杂文、文化散文的原因(这个特点在具体作品中也有体现:少纯粹抒情、写景或说理,而多有机兼容)。四是得益于作者个人的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素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艺术散文、人物特写与文艺评论的写作。

二、人文底蕴

刘明霞的多幅散文笔墨所传达的人文底蕴可以用几个词组来概括,那就是日常叙事、文化关怀与诗意栖居。

刘明霞散文中有诸多指涉日常叙事的篇章,触及的生活范围较广,如吃(《在土桥村拼贴味觉》)、玩(《与音乐和美酒相约》《在新葡京赢了350元港币》)、购物(《这周有没人去香港啊》《走在高雄的大街上》)、开车(《我开车的“威水”史》)、探病(《病房里的市井》)等等。散文集《邻水而居》整体上自然平实的特点在这类散文中有着更为突出的体现,作者以絮叨的笔触、平视的态度讲述了种种私密而又普遍的生活经历,引人共鸣。但作者绝不仅仅停留于对生活作表象的描摹,而善于发现隐藏在表象中的独特人文“意味”。《在土桥村拼贴味觉》将自然清新的土味与视觉时代的恶俗相比照,让人感悟什么才是最需要的和有价值的。《我开车的“威水”史》等几篇写独自驾车的忧与乐、险与趣,虽没有太高远的立意,但仍然具有普遍的人生意蕴。《这周有没人去香港啊》《走在高雄的大街上》则都由购物升华开去,或与港惠两地的文化交流相勾连,或由此去思考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问题。《与音乐和美酒相约》写的是酒吧及其音乐与美酒,但文化的思考却始终“在场”。而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出自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大都是自然流露、点到为止的。《病房里的市井》是一篇值得重视的佳作。该文写人们习以为常的探病经历,却别开生面地将笔墨转向对“病友”之间的“较劲”——“显摆”的描述上,其以小见大的立意(小病房是大社会的“浓缩”)与独特的构思让人刮目相看。此外,该文对人情世故的描写也有着很强的表现力,朴质逼真、真切传神。

《邻水而居》体现了作者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文化、民俗文化、市井文化、城市文化,甚至是遗址文化,都得到了其深度关切。

在上述诸种文化类型中,审美文化得到了作者更多关注,给读者的印象也较为深刻。《小众电影》是对日渐式微的电影艺术的聚焦,文章饰之以“小众”,体现了作者对江河日下的电影艺术的叹惋和不甘。《一嗓子把人吼到山西》是对山西原生态民歌的感悟,作者陶醉于其质朴自然的艺术魅力,又情不自禁地思考着原生态艺术的未来。《客家山村踏歌行》《龙门有两幅面孔》则分别是对客家山歌、龙门农民画的考察。作者关注审美文化的关键词应该是“传承”二字:无论是对拥有1500年历史的原生态山西民歌艺术发展的思考,对客家山歌的收集整理与艺术提升的描述,还是对龙门农民画创作盛况的由衷赞叹,都说明了这一点。文化遗址散文篇章不多,但质量上乘,《用时尚解开水东街的情结》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沉雄大气,富有艺术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其关于水东街“时尚与艺术新地标”的定位,寄托了作者的深厚的人文情怀,因而作为一家之言,理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如果仅仅是时尚与艺术的联袂,似还不足以打造城市文化的“特色与个性”。就水东街而言,如果能考虑到作者常说的怀旧元素,也许对达成这一目标有所增益。此外,《我与下角》所涉及的市井文化、《既然叫大王》中的民俗文化,都值得读者去感知。

文化的传承与葆有事关感情的慰藉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在作者眼中,“一条老街、一座老桥、一栋骑楼、一首老歌”,不仅“镌刻着先人走来的痕迹”,而且隐藏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源头”(《用时尚解开水东街的情结》);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很容易在客家歌曲中找到乡音乡情的共鸣”和“族性认同感”(《客家山村踏歌行》);而一场音乐会、一首经典圆舞曲则会使人“一瞬间远离了那纷繁喧嚣的现实”而经受灵魂的洗涤。这后一点已涉及到诗意栖居的问题了,因为诗意的栖居正是以跳脱功利的牵扯为前提的。

对诗意栖居的肯定、向往,是散文集《邻水而居》的一道重要人文亮色。这里的“诗意栖居”,即指跳脱功利欲望的束缚而获得精神自由的本真存在状态。我们看到,无论是对木棉花“摆脱世俗”“守住生命质量”的礼赞(《天幕上的舞蹈》),还是对拉琴者烂漫情怀的共鸣(《西湖边,一个男人为一个女人拉琴》),抑或是对自然纯真人性的期盼(《三人在芒果树下傻笑》),都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有关生命存在的价值取向。

在作者那里,诗意栖居首先与亲近自然相关。在作者笔下,“乡土那种阳光、树林、河流及纯净空气荟萃的气味”乃是“美丽、安然、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最美好理想的归宿。”因而亲近自然,达成与自然的和谐,就成了实现诗意栖居的必然选择。作者在《石河》中说道:“客居山中的妙处就是,你可以将自己彻底地敞开,弃绝所有的装潢与伪饰……”所谓弃绝“装潢与伪饰”,其实就是本真自我的复归。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明确看法,我们可以在《邻水而居》中见到:“……水是人的衬景,人是水的释意,因了水的滋润,日子才生动,人与人才亲密。”这种和谐关系乃源于人与自然的“齐一”,作者游石河时的感悟很能体现这一形上思考:“石河果真是一个奇妙的背景,其实,人又何尝不是风景的背景呢?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的人,不就是一棵树、一块石、或是一株行走着的草?”既然人是整体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人与万物的和谐原本就不是问题,只是由于文明的进步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才需要“重返自然”,以复归本真人性。刘明霞的意义也在于此。

其次与审美相连。《情调》篇这样写《蓝色的多瑙河》带来的感动:“那纯洁的蓝啊,使人自由如风,一瞬间远离了纷繁喧嚣的现实。陡然一阵感动,几乎要掉泪。”审美的特点就在于其超越性,既超越功利性,也超越逻辑性。当人们与美的艺术相遇或置身于美的氛围中时,往往会忘却现实关系中的诸多烦恼,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而当人们再次返回到现实关系中时,烦恼又将会蜂拥而至,而此前的自由亦随之消失于无形。那么如何持久地葆有这种精神的自由状态呢?那就是将艺术审美精神向日常生活迁移,实现日常生活方式的审美化。《我与下角》不止一次地对这种审美化的生活方式作过描述,其中一处云:“湖畔生活,有山有水、有歌有舞、有琴有画、有书有酒,还有老火靓汤、烧烤、咖啡,这让我想起了梭罗的《瓦尔登湖》,更让我有理由去完整的歌泣生活。”这段话提到了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梭罗远离尘嚣、亲近自然,同样关乎本真生存状态的寻找与精神自由的追求问题。《我与下角》所描述和体现的,确与《瓦尔登湖》相类。

三、艺术魅力

刘明霞散文的艺术魅力来自诸多方面,如语言,构思,写景(叙事) 、抒情、议论有机融合等。但若从第一印象所领受的审美冲击力来看,则意象的捕捉与运用,人物形象的把握与塑造,音乐元素的介入与渗透,似更值得讨论。

意象很长时间以来被视为诗的专利,这里用于散文的分析,是说其散文因了意象而有着诗的意味,平常所说散文的诗意即指此。“水”是《邻水而居》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可见于近10篇散文),这既有作者所居城市水资源丰富的原因,也与作者本人的审美情趣有关。在作者笔下,“水”既创造自然美(《又不是绝代佳人》),又是“艺术的极致”(《石河》);既“滋润美人”和人们的“心田”(《惠州女人》《邻水而居》),又“藏着智者的哲思”(《我与下角》)。“水”创造美又滋润万物的特性与创作主体的情感投射取得了完美的契合。 “木棉花”的意象尽管只出现一次,但很能见出作者的艺术匠心。作者准确捕捉到了木棉花“肥厚丰腴”“红彤彤的艳丽”“开于高处”“违背花与叶的辩证关系”“有的是一树红叶”的特点,又赋予其“舞者”的人格和“摆脱世俗”“守住生命的质量”的高贵气质,贴切而又富有象征意味。“盐酸菜”的意象见于《在土桥村拼贴味觉》一文。盐咸菜是乡间常见的家常食物,经济实惠,十分普通,几乎人人享用过。但当它作为一个意象进入刘明霞的散文时,立刻就获得了崭新的意蕴。它“口感脆嫩”“味道鲜美”“色泽鲜亮”;既平朴,又高贵;让人怀念“平和”“缓慢”的“庸常日子”。——附着在这一意象中的人生意蕴,得到了准确而温暖的抉发,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乡土文明的深情眷恋。

值得注意的还有涉及文化遗址的系列意象,如“骑楼”“小巷”“石板路”等。“骑楼”意象主要见于《用时尚解开水东街的情结》,作品的描述颇为祥尽,不妨引用其中两段:“独具特色的骑楼有中西合璧的女儿墙,配以细腻精雕的窗拱……临街窗户上都是砖砌的圆心拱,窗拱顶部用太阳纹等图案装饰。窗拱外沿有雕饰线,支持墙体的是方形的柱子,柱子的顶部也有雕饰线。这些雕饰线工艺精美,线条流畅。”“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骑楼,像一根根柱子,支起了水东街的繁华,装饰各异的骑楼表现出的是水东街的性格……残旧的骑楼柱子布满墨绿的苔藓,栏下石缝里,不时盘根曲虬长出一两棵细叶榕和蕨类植物,给骑楼增添了一种古朴、浑厚的美。”这里不仅对“骑楼”作了细腻真切的描写,突出了其“古朴”“浑厚”之美,而且在此基础上将“骑楼”和一条老街的“繁华”与“性格”相关联,强化了其历史文化意义。作品对“石板路”(《路上的浪漫》)、“小巷”(《我与下角》)意象的描述所花笔墨尽管不多,但同样达成了创作主体怀旧情怀与对象“历史感”的高度拥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刘明霞散文写人的感觉和功力俱佳,所塑造的几个人物如“风”、老穆、向东、“我爸”“女儿”、韩石山均鲜活丰满,能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其中的奥秘在于作者在细节描写、抓取特征、把握性格的丰富性等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和自觉。

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刘明霞善于择取繁富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风”(《老街阁楼上的少年》)的形象主要就是借助细节描写塑造而成的。如“风”挂在租住阁楼墙上的霓裳羽衣、青铜长剑,牛仔裤大腿部位的“割口”,穿尖头皮鞋、德国品牌男装HlERS,扎马尾发,手臂上纹京剧脸谱,养一只名叫“秦颂”的小狗等等,就都是来自生活中的细节,逼真传神地传达出了“风”时尚、另类、自由不羁、“诗意地活着”等性格特征。“我爸”(《我爸》)的形象塑造也离不开细节的运用。如“老爸”教育小孩时要求孩子们“按年龄大小排成一排”,并“像军人一样立正站好”;耄耋之年仍穿着价值昂贵的皮衣、笔挺的西裤、铮亮的皮鞋;晚年切土豆“细若粉丝”等细节,就凸出了“我爸”的正统、军人作风、威严、注重形象、细心的性格特点。

抓取特征类似美术中的速写或漫画,寥寥几笔就惟妙惟肖。《另类报人》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文中的“老穆”最大的特点如标题告诉我们的就是“另类”,不仅穿着另类——花衬衫、半截裤、带卷边的礼帽、“一身唐装”;而且行事撰文另类,如评报“一针见血”,唱歌喜好“加花”,专栏文章“热辣”“扎眼”“才思喷溅”,让人忍俊不禁而又肃然起敬。作品文笔简练,多用白描,人物性格呼之欲出,让人经久难忘。虽不知“老穆”具体相貌(文章似有意略去外貌描写),见到也会一眼认出的吧。

把握性格的丰富性基于作者对人性的深刻体认。人性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而性格丰富性的把握不仅符合人性,而且反过来还会帮助人们深入认识人性。《一个山西男人的责任与担当》写的是文坛名家韩石山。文章不说他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与担当,而说他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和担当,因为其责任担当是“全方位”的:作为一个作家,有“文坛刀客”之称;作为一个批评家,敢于“指名道姓真刀真枪”地批评;作为一名学者,治学严谨;作为一个市民,敢于批评政府;作为一个男人,正大光明地宣称喜欢美女;作为一个家庭的丈夫和父亲,情愿“拼命写稿”;而作为姥爷,会为了外孙而从台湾的宾馆里偷一个芭乐。文章写出了韩石山的超常与平常,富有人情味,从而还原出真实的韩石山。此种性格的丰富性在其他人物形象“风”、向东、“我爸”身上也能见到,这都绝非偶然。

音乐元素的介入与渗透在刘明霞散文中有突出表现。这并非出于作者有意识地创新,而源于一种审美情趣的自然流露。因为很显然,刘明霞不仅喜爱音乐,而且深谙音乐。

音乐元素的介入在刘明霞的散文中有多种不同表现形式,首先是直接以音乐为表现对象,如《一嗓子把人吼到山西》写山西原生态民歌,《情调》写新年音乐会,《与音乐和美酒相约》写酒吧音乐,《客家山村踏歌行》写客家山歌等等。其中《一嗓子把人吼到山西》《客家山村踏歌行》两篇大量引入歌词,《情调》则不仅对一些乐曲旋律作了精细描绘,甚至记入了《贼鹊》一曲的节拍调式。于这类散文而言,若说“满眼(耳)是音乐”,是丝毫不过分的。

其次是作品所具有的音乐色彩。《天幕上的舞蹈》可以说是一首散文诗,段落文字少则一行,多则四行,抒情性强,节奏明快,充满音乐的张力。《邻水而居》则以歌谣做结:“桥对桥,里对坊,烂地对马房;湖对岭,山对江,公廨对府堂……草把沽清出城直去河南岸,薯藤卖尺过艇回归水北乡……”余音袅袅,情韵悠长。《东江红都》亦以歌谣做结,收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最后是与音乐相关的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关于比喻有两种情况,一是比音乐为他物。《西湖边,一个男人为一个女人拉琴》把小提琴的琴音必做“小鸟”:“音符跌落在湖水中,再通过湖水传出来”,“微弱的、稍纵即逝的音乐,想西湖中的小鸟一样,唯恐一不小心,惊动了它。”十分贴切传神,写尽了琴音的清幽之美。二是比他物为音乐。《石河》将幽谷中的水声比做“音符”:“踏着石阶往下行,真的是'隔黄竹,闻水声'了,哗哗的流水调频般把声音诠释得清晰而响脆,如一颗颗音符在两岸的树枝间跳跃、在树叶上穿行,那天籁之音从脚底漫上来,将我那颗跌落尘埃的心沐浴在这深山幽谷中。”这里的比喻将所写之景衬托得更加优美引人。通感手法见于《徽州女人》《天幕上的舞蹈》《石河》。前者说站在古老豪宅屋檐下“想起某一首老歌”;后者在描写木棉花时则说“该有一首曲调轻柔舒缓、歌词婉约优美的歌来伴随她舞蹈的”,都将视觉转换成了听觉——音乐,韵味完足。《石河》写音符“在两岸的树枝间跳跃、在树叶上穿行”则是听觉转换成视觉的例子,可谓诗意盎然。

不能遗漏的还有刘明霞散文所体现的怀旧情结。《爱情图解》对“老派典雅男人”严重稀缺的慨叹,《小众电影》对昔日电影艺术难以割舍的情怀,《大上海的老派细节》对上海老派细节的痴迷与沉醉,《寻找徽州女人》对“美到极致”的徽州女人的由衷赞叹,说明了:“怀旧”不仅是《邻水而居》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而且也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在作者那里,怀旧总是与美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埋藏着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不管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还是我们不未曾经历的,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这种渴望和追求的执迷和疯狂。我们对美的体验,不是出自于理性的沉思,而是一种先天的反应。老派是一种古典的美,一种融入了文化和风情的美啊。”由于怀旧的对象已失却实用的功能,人们对它的怀想只关涉某种情感记忆而无理性的考量,因而某种程度上即可以说怀旧就是对美的沉醉。刘明霞的怀旧有一个不易让人觉察的特点,那就是常常与时尚如影相随、纠缠难分。《用时尚解开水东街的情结》一方面沉湎于对“一条老街”“一座骑楼”的“历史记忆”中,另一方面又期盼“让弃旧迎新的水东街披上时尚外衣”;《另类报人》从“老穆”时尚的打扮和“时尚画报上的潮流表情”中联想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格里高里·派克那类的老男人”等,就是适切的例子。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所怀之“旧”就是曾经的时尚,因而怀旧某种范围内即可以说就是对曾经的时尚的眷恋。《大上海的老派细节》中所列举的诸多“老派细节”,无一不是上海三十年代的时尚;《小众电影》中《大众电影》杂志同样引发了人们许多“对美丽和时尚的幻想”;《另类报人》中“老穆”的时尚则可以与美国三四十年代的“资产阶级男人的味道”相提并论。刘明霞怀旧之与时尚如影相随的特点,似可由此找到原因。“重温旧物一定要有一种寂寞的心态,才能唤起内心里温柔的情愫”(《用时尚解开水东街的情结》)。所谓“寂寞的心态”,乃是一种不受外界打扰的澄明的心境与审美的态度,这正是进入甚至拥抱对象的必然前提。而当我们常常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时,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由“旧物”唤起的“温柔的情愫”了,那将是整体人格境界的提升与完善。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中文系)

篇10:雨的世界作文600字

――巴山夜雨

雨中,静坐溪岸。心,如风翩跹在广阔的天地间;心,如花绽放在宁静的季节里;心,如水流深在淡淡的岁月中。也许透明了心境,才有这样的从容和智慧;也许淡然了情怀,才有这样的简单和娴静;也许穿越了生命,才有这样的透彻和感悟。

静观浮世铅华,细数沧桑历练,丰厚人生底蕴,做一个清澈的人,干净的人,纯粹的人!

雨中,沉默岁月。沉默,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尊严,是一种力量。情到深处,任何语言苍白无力,只有时间如水静静流深;苦到痛处,任何劝慰无能为力,只有双手将心细细揉碎;心到真处,任何力量望而却步,只有生命默默无声歌唱。没有叹息,没有呻吟,更没有哭泣,它能直抵心的最深处。

倾听雨的沉默,就是倾听永恒,倾听灵魂,倾听真实的自己!

雨中,聆听人生。人生的路上,快乐和忧伤总是相伴而行的。喜欢快乐,它如一缕暖暖的阳光,静静照亮潮湿的心房;喜欢忧伤,它如一朵静默的花,默默绽放岁月的路上;喜欢快乐着倾听忧伤,它如一曲凄美动人的乐章,让心放逐,让梦想尽情徜徉。

快乐而不得意,忧伤而不沉迷,孤独而不自卑,倾述的是思想,是智慧,是生命永恒的旋律!

给自己一个空间,一个安静的空间,一个心的空间。清浅的日子,独守一片宁静,平淡做人无愧于心;漫长的岁月,默念一份真切,简单做事无悔时光;朴实的生命,静听一曲旋律,自然生活无言永恒;心,如诗般婉约柔美,如水般灵动纯澈,如歌般直抵灵魂。

篇11:雨的世界作文600字

细雨

风,悄悄的零落了枝头的枯叶,飘起我散落的鬓角,我轻轻的垂下浓睫,静听细雨柔落。踏着木屐,套一朵如花伴梦的粉黛裙,走入细雨。悄然落在衣衫上的,是闪闪的诗意,“沙沙沙……”听!果是细雨,细雨无常,却规律下落:悟!细雨无意,却四散情愁,感!细雨似梦,带我梦入雨境。想!柔情细腻,怎经得住细雨春流到秋,夏流到冬。细雨,看它细出了诗意,看它细出了情愁。

雨色

满满的色彩从彩虹披撒而下,闪闪的落入尘世,点缀了一把把五彩的伞。雨天,赏伞也是一种境界。我随意拿上一把白挂涟漪的油纸细伞,步入雨落的高楼,观楼下雨色,雨的冰凉淌入清风般的柔心,却在雨色缤纷中软软的碎了,不含任何的杂质。雨色,舞出了楼下各式各色伞的韵味。在楼上,望五色的圆点,仿佛仙女撒落悬浮的花瓣,楚楚动人,无言化人。雨色,动出了多彩的世界;雨色,化感了多少多愁的心哟!

品雨

停下碌碌的大脑,我踱步而前,细想,雨色雨景中的朦胧可有模糊过我的双眼?晚来的雨中,我的心中是否有盏永不落幕的明灯?走过细雨的情意,雨色的缤纷,雨下的我是否多了份人生的思考?是,请看雨间隙平稳的滑过幼嫩的手,请看雨忙碌的为大地洗礼,大声而准确的呐喊:沉醉在雨的世界,雨曾朦胧过双眼,但它是美好的,它给予我心中的明灯,柔情的告诉我有关人生的思考。品雨,雨中是一片难溢的真理。

篇12:雨的随笔散文

几滴雨点落在我的脸上,我有些回过神来。轻轻地掩上那扇门窗,雨点便跳动到窗户上,顺着自己计划好的路线缓缓地滑到指定的地点,与伙伴们会合。看到这些,我的内心倍感温暖,却又吐露不出这份情思。这些精灵,正拨动着大地的心弦,演奏着天籁般的kiss the rain之音,我的内心也跟着他们一起跳动,真的好熟悉,但却又那么的久远。为什么呢?我静静的思索,索性出了家门,和他们来一次肌肤之亲。这些可爱的精灵好像明白了我的心意,都乐意地涌向了我,雨水细细的汇聚,注入我的脑海,激起无数沉淀已久的回忆,我明白了,自己此刻寻觅的该是那段逝去的美好岁月。

记忆中也是这么一阵雨,从早晨断断续续的下着直到傍晚。那时的我正在老家,趴在窗前看着雨势的大小,盼望着雨停了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疯耍。但雨却不停的下,我的内心已按捺不住,可是又逃不过父母的监视与禁止,只有无奈地望着这群对我来说从天而降的不速之客。

好不容易,雨势稍小,再也顾不得父母的责骂与挨打,悄悄套上雨鞋,偷偷溜到屋外,和小伙伴们会合。在一起商量过后,玩起了捉迷藏游戏。于是我们进入了后屋的那片竹林。当时在竹林里是如何进行游戏的,我现在的记忆里已经很模糊了,但残存的记忆中是永远褪的地方,畅聊着一些幼稚而又单纯的梦想。这些声音随着一阵阵风飘散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傍晚时分,雨停了,夕阳也露出了半边红艳的脸庞。此时的我在父母的责骂声中回到了家。而人们也开始陆陆续续的出来,纷纷谈论着这下了一天的雨。不一会儿,听到人们在欢呼有彩虹出现了,我就开始向父母请求出去看彩虹,父亲拗不过我,就带我出去了。清晰的记得,父亲把我背在他的肩上(是我要求这么做的,天真的认为可以与彩虹更接近)。彩虹的颜色很淡,看的不清晰,只是清楚的记得父亲问我以后是否能记得曾经背过我看彩虹的时刻,而那时的我一直在傻笑。

那天晚上,我发烧了,睡得很沉,头脑里一直出现那道梦幻般的彩虹……

直到如今,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漫漫夏季,也不知听过多少次雨的旋律。儿时的浪漫,父亲的那番话,犹如在耳际,欲寻却又无了踪迹。岁月悠悠,带走了那段初恋般的岁月,永远都不能回去了。只是,何时才能回到旧地,重踏那份濡湿的记忆,访访儿时的伙伴,再次温习父亲的那番话语,与他们在那飘坠的季节里,共数雨后天边的那一道彩虹?

上一篇:p2p网贷怎么申请下一篇:金品电器十五周年庆典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