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的世界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楚门的世界范文

楚门的世界

评《楚门的世界》

电影《楚门的世界》是个虚构的故事,楚门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电视长剧的主角,却不知道自己的演员身份。电视剧的导演是个超级天才,他让楚门从刚出生起就在他的镜头前长大,竟让他蒙在鼓里近30年,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电视直播节目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从不间断。这个天才导演制造了整个“楚门的世界”,他派出了许多演员去充当楚门的母亲、朋友、同学、同事、初恋的情人、失而复得的父亲、缺乏共同语言的妻子……他的摄影棚是个庞大的空间,他让楚门每天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一切都是制造出来的,包括空气、大海、城市、打雷和下雨……

《楚门的世界》用一个近乎残忍的故事,以一种寓言式的叙事,给了我们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很显然,楚门只属于楚门的世界——一个被操纵的虚拟世界。他的出生、成长,一切的喜怒哀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包括他的死亡,都将在一个被人为操纵和设计好的舞台上上演,并被无以计数的生活于光鲜富足的现代世界的男男女女们驻足观看。他们与楚门融为一体,一起经历着成长的历程,离开楚门,他们的生活将无以为继,世界将大乱,生活将没有意义。

但一场被设计好的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旷古未有的真人秀,却终因楚门的疑心和探求欲被击碎了。在楚门历经了人造的风暴、雷电、巨浪的考验后,承载着他走向真相的船,无情地撞破了那个蓝得刺眼的美丽但却虚假的天空。在那一刹那,一个神话结束了,一个阴谋被置于阳光之下。更为重要的是,这深深的撞击,证明只要人性尚存,心灵是无法被永远操纵的。

然而,楚门又绝不仅仅属于楚门的世界。他同时就是生活在这个弥漫着电子硝烟的世界里的你和我。

从出生,到成长,到死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来是都是局限的,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像万能的上帝那样,可以对这个世界了然于胸。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载体来超脱我们的肉体樊篱,从而使得心灵可以通达久远的过去,遥想漫长的未来,想象异邦的人世间,以满足我们无限的好奇心和知识欲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赞同麦克卢汉的至理名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一直有个疑问,那就是为何此人如此冥顽不灵,被他人观看了几十年也不知道呢?该真人秀策划人道出其中真谛:因为大家都只关注眼前的现实。工作缠你,学习压你,生活困你,你对看或被看无动于衷,除了娱乐至死,你对活着缺乏能力。你在娱乐中寻求解脱,你也成就了娱乐,好像“超级女生”。

娱乐兴奋了你又催眠了你,当真人秀连番上演的时候,你看到被设计过的生活中的你、我、他,而你此时也正被设计着坐于电视前共同完成这档节目。当我看到片中那些观看金·凯利命运的观众时,我发现自己无处可逃。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所谓的导演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为什么楚门在30年里一直没有发现他所在的世界是虚假的,导演说,“因为人们接受现实。”

这是一句很精辟的评论。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其实我觉得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不只是这个理论,而是结局。那个很重要的结局,是对人的赞扬,赞扬人拥有挑战未知的勇气。在导演告诉楚门外面的世界更虚伪更恐怖充斥着更多的谎言更多的欺诈以后,楚门还是很坚定地走出了那扇门。我觉得这才是整部影片的重点。要有勇气去面对去挑战或许欢乐或许苦痛的未来。

我最赞赏这部片子的地方,一是片尾导演安排了楚门知道真相并让他选择去留的情节,而不是直接表现为他发现尽头的墙兴高采烈地走出去。因为在面对更复杂的事物前,我们需要能保护自己的信心和动力。知道了未来的艰险,就能有更充足的心理准备。

第二个是赞赏导演并不是简单构造了个虚假的世界给他,同时他也放入了虚假,放入了欺骗,放入了竞争,于是这个虚假的社会就变得稍微真实一些。虽然很可惜的是,这个世界不能表现那些好的方面,比如信任,比如诚实,但至少它教会我们勇气。

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篇: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与社会化生存困境

——电影叙事解读的社会学视阈

1998年由彼得·威尔执导的影片《楚门的世界》,虽然由喜剧演员金·凯瑞主演,但它决不是一部简单的荒诞或无厘头搞笑的影片。它是一部让人会心一笑之后,又禁不住流下眼泪的电影。纽约影评人雷吉·史密斯说:“从表象上看来,影片讲述的似乎是一个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然而深入其内部,你会发现,其中所蕴涵的意义是深刻的,它会让你觉得不寒而栗,因为也许有一天,你会开始担心是否在自己的周围也会发生同样的事。”

《楚门的世界》是个虚构的故事,主人公楚门是一个电视长剧的主角,却不知道自己的演员身份。电视剧的导演是个超级天才,他让楚门从刚出生起就在他的镜头前长大,竟让他蒙在鼓里近30年,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电视直播节目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从不间断。影片中的导演制造了整个“楚门的世界”,他派出了许多演员去充当楚门的母亲、朋友、同学、同事、初恋的情人、失而复得的父亲、缺乏共同语言的妻子等等。在“楚门的世界”里,几乎一切都是虚拟的,甚至制造出空气、大海、城市、打雷和下雨。楚门渐渐觉悟了,一次次的试图逃离这个虚假的美丽世界。电影的末尾,楚门终于走出了那扇摄影棚的门,走向那个未知世界。

我们以为电影的叙事情节及人物情思,可以作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象征。《楚门的世界》描画出现代社会的典型社会生活。影片中那个巨大无比的摄影棚其实就是一个现代人类社会的微缩景观。这个世界里,有着极具典型意义的社会组织。观众们看到的是一个虚拟出来的,却极度真实的社会生活。楚门每一天生活的内容代表了二十世纪末的社会生活模式。我们当然可以运用社会组织、社会角色等社会学理论分析问题,但更有必要思考个人的社会化存在方式与个体自由的关系。楚门的成长经历,生命进展都有章可循,秩序井然,但这样的生存方式,尤其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经历,其实在深层次上束缚了个体人的生命超脱。楚门正是由于对重复的社会生活渐渐厌倦才导致他观察周围生活的一层不变,进而发现了问题。楚门对生命束缚与操控力量的反击,类比着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模式化人生的反动。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将模式化的生活描画成运转的机器。人的物化的社会生活压制了人的自我,却也激发了个体冲突模式化社会生活的动力。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从过去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的人类学,倾向变为以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的组织性或者团体性行为的学科。在一般的社会学理论那里,人们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体或机构的成员存在。这样的理论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的状态与动态变化。但却往往忽视了个体的人,尤其是人的主体意识。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考察《楚门的世界》所展现的社会形态,然而楚门作为个体,相对于社会整体的自由更令人深思。

《楚门的世界》引起人们对自我存在的认识。影片中楚门正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才不断试图逃离虚拟世界的束缚。试想,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楚门可能会在识破骗局后为了生存继续留在摄影棚,甚至更加自觉地,更加投入的演出。但楚门选择了离开。这种离开正式人对社会模式化与虚拟生活的决裂。影片中的电视剧导演其实是社会对个体生活操控力量的形象化显现。这个导演安排了楚门的生活框架,楚门在这个大的框架中自我发挥,但绝对有限。可以试想,走出摄影棚的楚门如果还按照以前的状态生活,那其实他还是没有真的逃走。

《楚门的世界》引发我们对个体与社会的思考。我们可以按照社会的总体规则,顺应社会生活,认识社会问题,但如果不能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就永远不能真的自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周围都是些什么人?这些看似荒唐的问题,其实正是追寻自我的途径。对相对独立的自我的追寻与社会学的总体视角属于不同的层面,但也互为救赎。我们不必之思考社会中的“我”,也可以思考“我”的社会。

第三篇: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刚开始看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所以当我看到暴风雨中楚门的父亲在海洋中挣扎时,那只伸出海面的手,帆船上小楚门恐慌又急切地伸出他的小手,那一次次地大小手短暂的接触又分离让我很揪心。当看到小楚门的父亲最终完全淹没在暗淡的夜空下,雷电交加的夜空仿佛也在哭泣,我想小楚门当时一定很恐慌很无助。我这才明白小楚门为什么这么怕水。

可是当电影越来越接近事实真相时,我开始质疑了。原来这是一个专为拍电影而创造的世界,一个为赢得收视效益的超大片场。

楚门是六个待领养的孩子之一,我不知道被抽中成为世界级明星应该说他是幸运,还是应该说他不幸,因为从被选中那一刻开始,他的命运已经被他人掌控了。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为楚门想一想,在全世界17亿人的关注下出生,无数人在为你欢呼;当你第一次学会走路,有全世界的人们在为你骄傲,但你却又是活在镇上五千部摄像机的注视下,面对全镇无处不在的摄像机,你却毫不知情地在中心大舞台表演小丑戏,每天二十四个小时活在一个被他人创造的世界。

在那个被创造的小世界,日出日落不再是自然的永恒规律,连父亲的死也只是一个演员出局的安排而已,连最好的朋友的劝说也只是导演的剧情安排。楚门就是活在这样一个充斥着谎言与欺骗的虚拟小岛。所以我很理解也支持当他认清自己后所做的决定——离开桃源岛,去菲济寻找初恋,寻找真实的世界,寻找自由。即使面对这样的现实时,他依然开朗、幽默。

基斯督总导演将楚门的人生塑造成一场闹剧。楚门就像一个囚犯一样任人摆布。基斯督动员全镇的人去寻找楚门,启动风暴闪电,甚至于不惜想要杀死楚门都只是为了那个他一手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当闪电雷鸣来临时,他向天空吼着、抗议着,他无所畏惧;当他将帆船的命运与自己相连时;当他坚定地将破旧的风帆再次扬起时,我不禁为他鼓掌——他在为自由的人生而奋斗。

我尤其很欣赏最后基斯督和楚门的对话,当基斯督在录影室发出仿佛上帝的劝服之声,循循善诱,楚门依然坚持追寻自己的自由人生。当他踏出出口的那一刹那,他迎来的是光明,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使那个世界也会有无数欺骗,无数谎言,无数苦难,无数烦恼,他依然决定走出这个虚拟的,被人掌控的世界。

第四篇:楚门的世界

我的世界又是怎么一回事

《楚门的世界》有感

看完《楚门的世界》,有一只种顿悟的感觉,刚开始看抱着完成作业任务的心态硬着头皮似是而非去看,并没怎么看明白,可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渐渐柳暗花明起来。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影片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在完整看完《楚门的世界》,深入理解这部电影之后,我也发现了哲学的乐趣。

我是谁?

这个世界又是怎么回事? 《楚门的世界》让我再次思考这些问题在这里我就自己感悟比较深刻的几个方面写下我的看法和思考。

剧种的楚门生活在一个摄影棚里而不自知,他以为那个小岛便是真实的世界。当端倪渐渐显露出来,世界也向楚门露出了真容。

关于世界的思考,哲学家们不停的爬着,同时也不停的呼唤着沉睡的人们,他的呼唤只能唤醒少数有头脑的人,而赢得大多数人的厌恶,苏格拉底最总最终将生命献于哲学服毒自尽,耶稣亦如此。我佩服他们的勇气于精神。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德谟特里克斯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仅靠好奇与思索提出原子理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论,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我思故我在。一千年,两千年,中世纪,浪漫主义。慢慢我陷入整个欧洲哲学史,开始时很茫然有很多的不了解,越来越发现,其实哲学离生活并不远,我可能不了解一些地域,一些风土人情,但思想是没有限制的。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互通的。楚门只是电影中的一个虚拟人物,我们又是谁呢,我们的世界是怎么回事呢?

应该说,生活之中哲学似乎无处不在。而我内心中模糊不定的哲学的定义一下子也变得清晰起来。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同时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作对于哲学的思考。这又回到了那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两个问题过于疯狂,因为他们会告诉你,“我就是我啊”或者“世界本来就存在的”。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对吗?

那么,世界,从何而来?圣经里讲,上帝创造万物。不过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呢?是它自己从无中生有,创造出它自己吗?可是,创造自己之前他并不存在呀。

我们所处的世界又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呢?虚幻,很容易验证和判断,比如昨晚的梦,比如逼真的3D游戏,比如我去年买了个表。那些梦,那些游戏,那些臆想,通过和现实的比较,我的意识知道真相而不被欺骗。

既然是和现实世界做的比较,那好,现实世界作何理解呢?“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这句话描述的就是所谓真实的世界。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就太好了,可惜,不是。在牛顿的经典力学建立之后,我们欣喜认为我们发现了世界的奥妙,掌握了世界运行的真理。以为牛顿理论下的世界便是现实世界,可是,当经典力学在面对银河系,面对微观粒子而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的时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他的理论建立了一个之于以经典力学为世界观的人意识之外中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光速+光速=光速。后来,量子力学上讲,一个物体是不可能同时确定速度和位置的。本来相对论就够让人费解的了,又出来个量子力学,旧世界的人不禁要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世界变得越来越科幻了,又或者变得越来越恐怖了。没错,又或许真相本来就比科幻更科幻。因为,后来又有实验证明,或许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最重要的根据——光速不变原理是一个假命题。这个世界还存在一种可以超越光速的信号。贝尔不等式的证明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样,量子力学也面临相同的困境。我们奉为真理的科学都会面临一筹莫展的境地。解释这个世界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立于科学,那便是神学。神学五花八门,不过,共同点是,神学认为,超越我们现实世界,还有一个更高一层的世界,也就是更高级的存在,那里没有相对的,存在的都是绝对的真理。这样说来,我们一直被科学蒙蔽着,并且还被蒙蔽的很惨。

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不了世界是真实的,唯心主义却可以。

确实,很难来论证我们我们的世界是怎么回事,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现实意义是、、、、马勒戈壁,我草,艹,艹,劬是,犯贱,妈的。艹擦擦、、、靠、

第五篇:楚门的世界

 《楚门的世界》的跨文化解读

关键词:跨文化 宗教 喜剧 荒诞 后现代性

美国电影在我国更大范围地得到接受。一方面,中和了中国观众原本东方特质的文化内涵,促使中国人更倾向于寻求全球化视野;另一方面也受到跨文化传播障碍的影响,使得这些西方作品在中国的本土化解读中发生意义的偏转。

从电影《楚门的世界》及中国观众对它的审视出发,我们可以考量出东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异,并且进一步的深挖两种文化比对中差异性的原因。电影讲述的是30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唯一主角——楚门。楚门在强烈的自由欲望的趋势下最终探明真相,并下定决心闯出自己被控制的世界,选择了自由的生活。

题材择取方向上的文化差异性与解读

宗教与题材的择取

“跨文化传播”对于不同民族和群体的语言、文化、群体价值观、习俗、生活习惯等方向上的研究,很多时候脱离不开宗教的影响。从微观个体的视角上,西方宗教直接影响或控制着人对于外在环境的审视、理解及反馈;从宏观视角上,宗教通过影响西方民族、国家、群体的整体结构、运行制度、内部传播、外交活动等各方面来影响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社会生活、群体生活。

影片《楚门的世界》中暗含了诸多西方宗教的内涵,人物的日常对话中自然的表现出对于基督教的信仰,而更值得深思的则是影片在题材择取上深隐的宗教化倾向。

西方的宗教神学相对于中国的神学更具有具象性,在基督教经典中,神多是以人的形象与思想存在于人类社会,经历苦难,拯救世人。中国的传统神学体系中有本土道教和外来佛教两个支派,又在大众的朴素信仰中实现两个支派的融合,但无论道家与佛家,东方的神多是高高在上的居于天国,少有普通人的形象与思想表现。这与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沿革关系密切,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当中,思想的发展是逐渐演进的,并且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思想家与文人的追求与努力中,实现了思想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艺创作甚至政治统治的分离。这使得东方神学,作为文化的传统构成,变得更为意象化,神学思想不断的向高层次发生蜕变,自然的舍弃了与现世社会的一些具体联系,演化成为单纯的思想上的终极追求。这也是东方人在诸多方面追求“境界”的深隐来源,而当东方人在物质生活中受到阻碍时,自然的向往精神上的超然状态。因此,东方宗教中的神,难以以具体人的形象与思想加以表现,在文学卓品中偶有“神仙下凡”的情节出现,但多数这类章节设置有明显的目的指向性,下凡的神明多有细节的目的性交代,而并非耶稣一类的西方神明旨在拯救世人的宏观目的指向。也因此,东方的神讲求的“神格”,而西方的神表现的是“神格”与“人格”的融合。进一步说,东方的神学是以纯粹的神的视角进行演进的,而西方则以人及人的欲求为基础,讲述神的行为,构建神学体系的。除此之外,西方宗教经常模糊的表现神与人的界限,甚至“人战胜神”的案例屡屡出现。这不但是西方宗教中以人位基准发展的结果,更是西方“个人主义”、“个体解放”等思想的强烈表达。而这类情节在东方神学中很难得到表现。

在影片《楚门的世界》中,楚门以一个普通人的形象出现,但却被禁锢在别人设置好的世界,这受到西方宗教的影响。古希腊众神高高在上,相比之下,凡人更像是生活在神设置的世界中,人的活动受到神的意志的操控。当凡人当中类似于阿基里斯般的英雄出现时,众神又像看话剧一样,精细的琢磨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甚至为他构架生命的历程。这样的表述很容易让现代人择取类似的题材,并且在新时代的话语装裱下翻新出不同的版本。本片无疑是受到了影响。在主角楚门发现了自己生活在被人操控的世界当中以后,他想的是努力挣脱这种操控,争夺自我命运的决定权。从这种抗争之中我们看到的是西方神学中关于人反抗神的统治,争取人权、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的照影。

相比之下,在中国的文明历史之中,我们少能看到人的力量反抗神的力量,更难以看到以人格对抗神格的情节片段。在中国类似于欧洲中世纪漫漫长夜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集权是不断稳固的,宗教在其中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对于民众的思想禁锢的工具,封建统治者将神的神格化过程也就是将统治阶级的统治权力神格化的过程。漫长的思想体系稳固过程,使得大众的意识形态逐渐趋于平稳,产生了一贯性,甚至深深的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对于现代人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这使得个人力量对抗统治阶级的意象化表现——人反抗神的话语隐没在大众的意识之中。中国文学作品中,偶有对于神学世界观的反抗,也有反抗神的最高统治的英雄形象闪现,但这类英雄人物多是天赋异禀,并且在叙述中也被神化,民众反抗封建统治的文学体裁,英雄人物又多是以集群的形态出现的,少有直接明确的言明追求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等个体价值观的文学、文艺表现。因此,《楚门的世界》在西方人视角里很可能是个老题材,是种老话语表现,但在现代中国人眼中,它算得上是个人命运挣脱外人操控的新颖题材,因此在中国人的跨文化解读中会与本土文化的价值意义发生碰撞与融合。

喜剧风格择取的探究

单纯从电影的角度出发,《楚门的世界》是一部喜剧,主演吉姆·凯瑞保持了一贯的表演风格,夸张、知性带有张弛有度的疯狂。

一部关于人的自我解放,自我救赎的电影,确以诙谐、轻松的手法表现。当我们考虑到题材的沉重性的时候,我们会自觉的对与喜剧题材的择取是否恰当产生怀疑。但事实证明,喜剧表现的功用并不全在于引人发笑。很多时候,影片中的喜剧元素的存在是推动故事顺畅前进的润滑剂,喜剧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中和了沉重题材给观众带来的审美压力,给观众以更大的审美空间,在深刻思考与轻松品读之间做出选择。

除此之外,跳出电影,在“荒诞”流派的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就是喜剧与悲剧的无限融合。就像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并存一样,人是不可能永远活在一个纯净的灰色过渡空间的,所有的抗争、适应、再次抗争与适应,必然伴随有悲剧的沉重意蕴与喜剧的偶然巧合。这样看来,本片中的喜剧元素的存在又是对于沉重题材理性审视。

由此,我们相比中国本土的同类喜剧影视作品,在很多时候也有类似的思考,这种思考未必出于对“荒诞”的深刻理解,但绝对充满着对于人生意义颠覆性理解的思想内涵。以周星驰喜剧电影为例,周星驰表现的人物多是市井平民等小角色,人物的每一段历程都是充满矛盾的,而喜剧元素充分的安插在小人物的被压制与抗争之中,连同人物的命运一同给人思考的空间。这让我们看到,小人物更能表现真正的完整生命历程,因为小人物充满着诸多易于表现的喜与悲,而这也正是构建一个完整的具象生命的必须。所有的必然必须以偶然来诱发,所有的偶然又都是在必然的大背景下闪烁。英国小说家、批评家戴维·洛奇在他的小说《小世界》中讲到“对比史诗与悲剧,罗曼司有着不同的结构方式,它不只有一个高潮,而是有许多高潮,文本的愉悦一次接着一次,一旦主人公命运中的一个危机解除,新的危机又会出现;一旦上一个谜题解开,又会出现一个新的谜题;一旦一个冒险结束,新的冒险又重新开始,最伟大和最典型的罗曼司通常没有结局,它只会在作家耗尽了精力的时候才会结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创作者都有对于生命本质真实的尊重,这才是文学与艺术创作的精神追求。在这样的共同价值表现当中,喜剧元素的表现是没有文化障碍的,因此,在这方面的跨文化解读上,中国观众是易于接受的。

后现代性差异性解读

经历了世界大战、金融危机、种族歧视等灾难性大事与社会现状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现代社会的诸多价值观,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思想体系目的旨在对于现代的价值体系的全盘颠覆。这在艺术表现和大众传播等多方面影响了西方人的现实生活。而这样的颠覆得出了直白的结论,即是“人生无意义”的“荒诞”表述。

楚门生活在令人摆布的世界,失去自我的意义空间,这种情节很容易让我们想到荒诞派的创作风格,运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这也契合了荒诞派与存在主义的表现形式。从存在主义到后现代性,有着共同的价值表述,即是对于“生命虚无”的表达。但是对于这一思想的反思,则显得捉襟见肘,倾向于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加缪,主张的是人与生命的分离,但是更多人则寻求着其他的解决方案,卡谬有句名言:“我反叛,因此,我存在”。“对付荒谬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诸其身,以荒谬对付荒谬,也就是视一切现存秩序和道德于不顾,自己选择自己要走的路,不但不回避荒谬,反而让荒谬继续保持下去。”后现代性,并没有对“人生虚无”给出更多的太多的解决方案,而只是单纯的依靠理论体系内的“建构主义”给人少量的理想社会的期许。

对于“人生无意义”的本质理解,我们很难做出正或误的价值判断,但它既然以一个思潮存在,既有他存在的道理。在很大程度上我愿意把这种道理理解成为对于现代性中诸多弊端的超前反思甚至适时反思。在艺术表现中,这种思潮也多少的表现出了反思的价值,影片《楚门的世界》并没有触及筋骨,但却从很大程度上给观众以暗示。我们或许真的生活在他人设置的世界,我们或许真的存在于某种体制控制的规程当中,按照别人设置好的步骤毫不知情的走完一生。对于这样的控制,个体的人是无力的,没有人再幻想“梁山好汉”的小群体行为,没有人再渴望整体意义上的颠覆,也就不会有更为明确的解决方法。但是《楚门的世界》再很大程度上给了这种思潮一个模式版的希望,主人公再最后走出了禁锢自己的世界的大门,闯出了“荒诞”的世界。

中国的后现代性在与世界的沟通中从原始的蒙昧状态逐渐产生了较为清晰的框架。从建筑风格到雕塑、文学、绘画等多方面都有本土化的后现代性表述。但是在主流文化的制度化发展过程中,后现代性很难产生类似于西方的明确解构形式,就像本土的摇滚乐永远停留在固有的形式与题材,不敢过于张扬一样。因此,当国人看待《楚门的世界》的时候很难在现实生活的思想中主动寻找映射,而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则很容易产生“人生无意义”的情感共鸣。

对于“人生无意义”电影从结局上予以了解决方案上的悖论,但是多多少少显示出了理想化的结局倾向,类似于中国的“大团圆”式结局。但是却完全区别于中国的“大团圆”。返回之前的叙述,中国的“大团圆”是对于长时间的稳定生活的一种安逸理解,是对于思想统治的心理顺从。而《楚门的世界》的结局是对于自由理想的期盼,两者完全不同。也就因此,中国观众在理解这种“荒诞”的悖论的时候很难将其理解成为一种理想式的悖论,而更易于转向将其看做理所应当的模式化的结局。这是中国观众的“跨文化解读”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上一篇:财务员职责范文下一篇:创新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