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教学法

2024-05-01

高效教学法(精选6篇)

篇1:高效教学法

高效政治课堂——五环高效教学法

新一轮教育改革以来,不少政治老师为探求本学科高效授课的捷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我也从中受益匪浅。然而,我不敢固步自封,也迈开探索步伐。一个偶然机会,因受农业生产依靠改革生产模式创造出“特高产”的启示,萌发革新课程模式打造政治高效课堂的念头。理清思路,知难而进,终于创设出“政治课五环高效教学法”。创设至今,三载有余,这种方法切实可行,且卓有成效。一节课的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能体现高效之优点。我现将这种模式及实际应用介绍如下,与各位同仁共享。

“政治课五环高效教学法”,即把一节课分成相互联系的五个小环节,每个环节各具功能,真正实现每个环节的优化,以此促成政治课堂的高效率。

一、创设情境环节

一课开讲,以情境创设巧妙引入,方法简便易行,而又容易操作。一般来说,它从小处入手,展示给学生的可以是问题、游戏、名言警句、图片、新闻、漫画、故事、情景剧、歌曲,等等。总之,只要能很好地为本节教学关键性内容服务,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均宜。这一环节功能有二:一是使学生思想收回迅速;二是由此及彼渗透新知,可谓一箭双雕。

我在讲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时,创设的情境是让学生进行“夹豆子比赛”,方法是:给学生一杯豆子、两根吸管,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把杯中豆子移到桌面上。学生情绪高涨,想出多种夹豆方法,并且惊奇地发现用两根吸管同时吸豆的方法更为快捷。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此种方法优点显著?大家争相发言,较为准确地说出了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小小的比赛,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思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融入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课文之中,可谓事半功倍,学生一开课便成为课堂的主宰,这样好的开课,自然是高效的。

二、尝试探究环节

这一环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的自主性学习。它包括两个环节。

1.引领探究。课前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内容精心拟定,将学生读课文要弄懂的内容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制成课件,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比如,学习《心灵导航》一文,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前到后、由浅入深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的思路沿着问题自主学习,避免学生学无方向、学无目标、一切放任自由,课堂热热闹闹、课下收效甚微的现象。这样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让这一法定时间有效服务于提高学科质量,真正让课堂出实效,出高效,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

2.质疑互探。在上段教学完成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大胆质疑,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或合作探究,如所质疑的问题,学生确实无法找到正确答案,教师再作讲解。比如在学习“文明交往”时,学生提出质疑:“不打不相识”中的“打”算不算文明交往?经过同学和老师的共同探讨找到基本满意的答案,对课文的学习达到了一个深度,避免了只在同一浅层面上的学习讨论,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把学生的“探”与教师的讲巧妙结合,主体和主导双双发挥作用,课堂自然高效。

三、应用示范环节

应用示范环节中的“示范”指的是举出其中实例;“应用”指的是将前段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到所举实例中去。换言之,运用“尝试探究”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得到印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思想政治课是非常灵活而且十分贴近生活的学科,理论与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基于此,有时我把课本探究中的案例当作“应用示范”的例题,有时精选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例,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比如,我在讲解《生命宝贵》一课时,“应用示范”的例题是让学生谈论自己家庭中饲养的动物,种植的植物,以及周边乡村种植的农作物生长状况如何。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2010年冬至2011年初春连续几个月大旱,造成干旱的原因是环境被破坏。通过这些熟知现象的分析,学生体会到要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实际上也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在保护我们自己,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应用示范这一环节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例题,力求少而精。当然,还要做到难易适度,以让学生“掂掂脚跟就能摘到果子”为宜。

四、训练深化环节

顾名思义,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在“应用示范”的基础上进行“训练”,而且在“训练”的基础上将知识进一步得到“深化”,当然也可叫做“深化训练”。

训练需要题目,拟题时,要抓最关键、最能体现新学的知识来设计题目,力求有较强的针对性,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运用中不断加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做到因教材拟定训练题目,书面的、口头的、肢体的、虚幻的等均可,只要有利于发挥学生这个主体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题目设计。

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精选最能印证新知识点的训练题,有时从练习册上精选,有时从网络上下载与之相关的典型案例、材料,设计成问题进行训练深化。比如,我在讲《我和父母》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爱,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汶川大地震中有关母爱的典型事例和图片,让学生从中受到爱的洗礼,被母爱的力量所震撼。

“应用示范”和“训练深化”两个环节是有区别而又有相似点的,其区别在于,“应用示范”是通过训练印证新知、领悟新知,通常是较浅层次的,而“训练深化”是通过训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常是较深层次的。二者形成阶梯形,一般情况下逐环进行;但是,如果教材比较简单,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二者就可以合二为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五、总结体会环节

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而后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或谈本节课的主旨,或谈人生感悟,或谈本节收获,或谈学习新发现,或谈学习此文后萌发的理想追求,等等。当然,也可以先在小组内发言,还可以直接在班内发言。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问题补充整合,对本节所学知识给予整体小结。当然,最后的小结有时也可以由教师来完成。“总结体会”环节做得好,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反之,忽视“总结体会”这一环节,这节课所学知识是零乱的、不系统的,它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

以上介绍的是“政治课五环高效教学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指数高。按照这个模式打造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自主研究问题的课堂,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新一轮教育改革以来,不少政治老师为探求本学科高效授课的捷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我也从中受益匪浅。然而,我不敢固步自封,也迈开探索步伐。一个偶然机会,因受农业生产依靠改革生产模式创造出“特高产”的启示,萌发革新课程模式打造政治高效课堂的念头。理清思路,知难而进,终于创设出“政治课五环高效教学法”。创设至今,三载有余,这种方法切实可行,且卓有成效。一节课的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能体现高效之优点。我现将这种模式及实际应用介绍如下,与各位同仁共享。

“政治课五环高效教学法”,即把一节课分成相互联系的五个小环节,每个环节各具功能,真正实现每个环节的优化,以此促成政治课堂的高效率。

一、创设情境环节

一课开讲,以情境创设巧妙引入,方法简便易行,而又容易操作。一般来说,它从小处入手,展示给学生的可以是问题、游戏、名言警句、图片、新闻、漫画、故事、情景剧、歌

曲,等等。总之,只要能很好地为本节教学关键性内容服务,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均宜。这一环节功能有二:一是使学生思想收回迅速;二是由此及彼渗透新知,可谓一箭双雕。

我在讲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时,创设的情境是让学生进行“夹豆子比赛”,方法是:给学生一杯豆子、两根吸管,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把杯中豆子移到桌面上。学生情绪高涨,想出多种夹豆方法,并且惊奇地发现用两根吸管同时吸豆的方法更为快捷。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此种方法优点显著?大家争相发言,较为准确地说出了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小小的比赛,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思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融入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课文之中,可谓事半功倍,学生一开课便成为课堂的主宰,这样好的开课,自然是高效的。

二、尝试探究环节

这一环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的自主性学习。它包括两个环节。

1.引领探究。课前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内容精心拟定,将学生读课文要弄懂的内容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制成课件,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比如,学习《心灵导航》一文,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前到后、由浅入深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的思路沿着问题自主学习,避免学生学无方向、学无目标、一切放任自由,课堂热热闹闹、课下收效甚微的现象。这样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让这一法定时间有效服务于提高学科质量,真正让课堂出实效,出高效,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

2.质疑互探。在上段教学完成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大胆质疑,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或合作探究,如所质疑的问题,学生确实无法找到正确答案,教师再作讲解。比如在学习“文明交往”时,学生提出质疑:“不打不相识”中的“打”算不算文明交往?经过同学和老师的共同探讨找到基本满意的答案,对课文的学习达到了一个深度,避免了只在同一浅层面上的学习讨论,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把学生的“探”与教师的讲巧妙结合,主体和主导双双发挥作用,课堂自然高效。

三、应用示范环节

应用示范环节中的“示范”指的是举出其中实例;“应用”指的是将前段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到所举实例中去。换言之,运用“尝试探究”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得到印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思想政治课是非常灵活而且十分贴近生活的学科,理论与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基于此,有时我把课本探究中的案例当作“应用示范”的例题,有时精选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例,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比如,我在讲解《生命宝贵》一课时,“应用示范”的例题是让学生谈论自己家庭中饲养的动物,种植的植物,以及周边乡村种植的农作物生长状况如何。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2010年冬至2011年初春连续几个月大旱,造成干旱的原因是环境被破坏。通过这些熟知现象的分析,学生体会到要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实际上也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在保护我们自己,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应用示范这一环节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例题,力求少而精。当然,还要做到难易适度,以让学生“掂掂脚跟就能摘到果子”为宜。

四、训练深化环节

顾名思义,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在“应用示范”的基础上进行“训练”,而且在“训练”的基础上将知识进一步得到“深化”,当然也可叫做“深化训练”。

训练需要题目,拟题时,要抓最关键、最能体现新学的知识来设计题目,力求有较强的针对性,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运用中不断加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做到因教材拟定训练题目,书面的、口头的、肢体的、虚幻的等均可,只要有利于发挥学生这个主体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题目

设计。

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精选最能印证新知识点的训练题,有时从练习册上精选,有时从网络上下载与之相关的典型案例、材料,设计成问题进行训练深化。比如,我在讲《我和父母》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爱,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汶川大地震中有关母爱的典型事例和图片,让学生从中受到爱的洗礼,被母爱的力量所震撼。

“应用示范”和“训练深化”两个环节是有区别而又有相似点的,其区别在于,“应用示范”是通过训练印证新知、领悟新知,通常是较浅层次的,而“训练深化”是通过训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常是较深层次的。二者形成阶梯形,一般情况下逐环进行;但是,如果教材比较简单,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二者就可以合二为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五、总结体会环节

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而后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或谈本节课的主旨,或谈人生感悟,或谈本节收获,或谈学习新发现,或谈学习此文后萌发的理想追求,等等。当然,也可以先在小组内发言,还可以直接在班内发言。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问题补充整合,对本节所学知识给予整体小结。当然,最后的小结有时也可以由教师来完成。“总结体会”环节做得好,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反之,忽视“总结体会”这一环节,这节课所学知识是零乱的、不系统的,它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

以上介绍的是“政治课五环高效教学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指数高。按照这个模式打造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自主研究问题的课堂,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篇2:高效教学法

关键词: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1饱满的情感投入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感动另一个灵魂,尤其语文课堂更容易达到这一点。要做到灵魂对灵魂的触碰需要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感情的投入,难以想象,一个连自己都不感动的讲解能真正打动学生,更不要说触及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心里有感动才会带给学生感动,心里快乐才会带给学生快乐。当学生看到老师面带微笑的面孔,听到饱含激情的声音,观察到丰富的体态语言,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感,渐入佳境,甚至你的一个动作乃至一个手势都可以引导学生揣摩并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就像心理学家做过的实验一样,让被试者观看教师上课的视频,但是听不到声音,最后选出来喜欢的视频和听到声音选出来的结果一致。虽然被试者看到的只是一个无声的画面,但是由于上课的教师面部表情丰富、同时又有动作、手势等非语言姿态增强效果,也能让听众感受到教师的情感。课堂上老师不要吝啬一个诚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语气。也许就是教师的某一个微笑、眼神、和语气语调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回应,更加乐于表现和参与,都会让学生受用终身。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了解到很多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知识储备量又有限,特别是开始文言文的学习时就自动产生一种恐惧,觉得困难重重,自己肯定学不会。这种情况要是长久的持续下去就会成为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即丧失兴趣,甚至可能会厌学、弃学。改变这种学习文言文就会恐慌的“习得性无助”,达到高效课堂,教师可以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降低难度的方式。比如,在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根据将课文中重难点如“树、衣、畜、庠序、孝悌、颁”和特殊句式等编写预习指导方案,并根据学生语文学习实际写出相应的习题的,让学生学完以后自主完成这些题目测试,以检测学习效果。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再深入学习和讲解,还要辅以对应的课堂训练。这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及时巩固”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有目标的完成预习,还能在教师教的过程中,目标更明确。而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3善于利用多媒体助力高效课堂

互联网+的时代基本每一个学生都是在网络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作为教师的我们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因为自己已经熟练旧有的口授方式而放弃利用网络资源。图片、视频、资料等网络上应有尽有,为教师改变传统的说听式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声音、图文、视频等元素取代单纯枯燥的口授更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听课、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现在每个学校都配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室,都有条件将网上资料转化为自己上课的助力。教师将这些资料做成相应的声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立体感,在课上讲解的同时通过播放相应资料营造氛围,唤醒学生情感,带动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

4引入表演元素,活跃课堂氛围

“学习金字塔”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实际演练中学两周以后仍然有75%能够记住,而单纯地听老师讲解只能记住5%。因此教师在构建高效中职语文课堂过程中,可以引入表演元素,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当前中职语文教材上的很多课文都很适合进行表演活动。无论选自古典名著的《林黛玉进贾府》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还是取材于民间故事的《窦娥冤》亦或是来自现代大家的《边城》和《雷雨》等文章,其人物形象都很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行动,引人入胜。教师在引入表演元素的时候进行小组竞赛,根据对人物的理解程度和演绎感染力等方面进行打分。由学生自由结组,自选内容,自查资料。学生要想在竞赛中获取好成绩就需要对课文进行细致分析,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情节间的环环相扣,如何突出主要矛盾,在编写剧本、排练节目过程中自然而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且在此过程中还能提升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在收获高效课堂的同时,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收获了语文情感和语文知识。

5结语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面合作的关系,而要营造和谐双赢的课堂一方面需要教师的主导,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宽容有度,赢取学生的尊重,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上,理解、尊重老师。双方的配合和相互理解和尊重程度决定了高效课堂发挥的程度。

参考文献:

[1]邹亚宁.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培训,2017.2.

[2]王爱红.关于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J].学周刊,2017.5.

[3]李源.浅谈如何实现中职语文课堂高效[J].考试周刊,2017.12.

[4]孙磊.谈中职语文教学高效课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9.

篇3:高效教学法

静下心来思考一下, 造成成绩差的原因可能很多, 但我觉得课堂效率的高低是众因素中的首要因素。如果课堂效率不高的话, 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所以, 减少无效的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

教学活动要怎样才算是高效的呢?我觉得评价教育教学是否有效, 就要判断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只有课堂教学高效率才能让学生学习进步, 德智全面发展。怎样看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呢?应该要看教育教学是否有效率。一节课四十五分钟, 如果想让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都有它的功效, 那课堂肯定能够高效。

何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及其质量标准?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要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效率, 教师的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让他们得到知识的灌溉和提高, 而且还要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所以, 我觉得,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一、有效教学行为, 始于有效备课

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备课应该做好上课的充分准备, 争取让备的课都在课堂上能用上, 备课不能做无用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教师就可以有目标地教, 学生可以有目的地学, 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 要了解学生哪些部分比较薄弱, 哪些地方需要巩固, 要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带领他们温习旧知识, 学习新知识。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 而且还有利于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 可谓一举两得。备课就是为了让学生扎实地学习新知识, 所以备课应该在立足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让教师教得高效, 向四十五分要效率。

二、有效教学要立足课堂, 必须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师的常态课堂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 力求给每个学生创设发展空间, 在教学中遵循普遍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教师个人的风格选择恰当的教法、学法,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升, 以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第二, 精讲多练。教师的“精讲”, 要注重深钻教材、掌握教材、了解教材本质, 注重提高学生练习的目的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多练”不仅课堂上练习的时间多些, 还要注意练习的方式多样化。第三, 师生互动。教师在落实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理念的过程中, 注重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课堂上师生要充分交流, 通过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第四,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倡导多种媒体合理综合运用, 为教学服务, 做到用好用精, 既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 又要呈现多媒体课件色彩鲜明、直观性强、便于操作演示。二者相辅相成, 彼此补充。第五, 目标达成。目标制定要符合教材特点, 学生学情, 要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恰当、合理;情感态度目标切合实际。第六, 课后反思。教师要通过课堂上的情况,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提问, 还有对自己教学成绩的总结, 全面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 同时结合学校或个人的小课题研究, 有的放矢地思考。通过反思体现研究过程, 以发现研究问题、积累教学经验, 助推专业成长。

三、有效教学要师生平等对话, 和谐互动

新课程中, 提倡学生做课堂上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但是,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体意识, 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做不到积极主动地思考, 回答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进行参与课堂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说出他们心理思考的答案, 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思想、探讨思想的舞台。

高效的课堂教学, 需要师生之间共同的合作, 只有师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 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平等、自主的思想交流,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 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耐心,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学习中成长, 在课堂上培养性格, 学习知识, 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共振, 思想和思想之间的沟通。

篇4:初中高效教学法探索

【关键词】教学 激励 关注 高效

在每一个初级中学班级里,学生的表现几乎都呈一个现象:20%的学生成绩优秀,学习主动;70%的学生表现中等;另外10%的学生为后进生。怎样使优秀生成绩更拔尖、让中等挤进优秀生行列、让后进生向前靠拢成为现代高效教学改革的焦点。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备课认真,讲课也能“滔滔不绝”,课堂看上去很“完美”,但是教学效果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中学生思想没有启蒙,没有一个学习的激情、没有一个向前的动力;另一个原因是很多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整天浸沉在“题海战术”中,表现为“战果甚微”,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学习方法,不知道怎么学不知道学什么,到考试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本文针对这些因素探讨如何进行高效教学。

一、思想激励

当学生的启蒙老师,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梦想。梦想可以给学生一个改变命运的力量,一个人只有在内心里有一个坚定的梦想,并且有强烈的欲望去实现它,他才会有强大的冲动去努力,去实现他的梦想,把自身的最大潜力发挥出来。有梦想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而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一点理想甚至天天被认为是傻瓜,久而久之,他可能会逐渐相信自己真是一个傻瓜,或者会自暴自弃,从此与成功无缘。

几乎每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一个坚定的理想,并且时刻不会忘记,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都会付出最大的努力去奋斗。但是,这只是少数学生,占大多数的那些中等生和后进生,他们当中几乎很少有人有理想,即使有也是那些一晃而过的想法,没有形成坚定的意愿,没有形成动力要实现它,这样称不上梦想。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所以这部分学生需要老师去引导他们,作他们的启蒙老师。曾经有一个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半学期时候成绩一直排在班里的倒数几名,不爱读书,平时经常捣蛋。有一天他舅舅和他说:“如果你考上县级重点高中我包你这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从此他拼命地努力,并且发誓一定要考上县级重点高中,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他考了全年级第五名。最后他如愿考上了那所重点高中。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梦想或者说是目标给人是多么强大的力量,这个学生的目标虽然还称不上是人生目标,但它足以让他发生质的飞跃。

高效教学法的首要任务就是老师要协助每个学生树立一个梦想,让他们主动激情地去学习,让他们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鞭策自己不断努力向前。

二、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以下将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述高效教学方法。

教学结构。把课本的公式、定义、定理等知识点讲授给学生,以举例的方式让他们能够完全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转变教学观念,不能把整个课堂的45分钟都占用完,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复习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把时间还给他们。老师在整个教学中应该是指导作用,教学生怎么去学习,解答学生的困惑,而不是用教条主义的机械教学方法。

建立激情教学氛围,塑造美好教师形象。大多数的教学主要呈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二,是另一种场面,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呆板的教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显然第一种情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是非常有效果的。

鼓励学生互助学习。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学生本身的资源,鼓励他们互助学习,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中等生和后进生特别有效,他们常常因找不到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而烦恼。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交流,让中等生和后进生多向学习优秀的学生请教,吸取别人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教育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知道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只有这样的学习氛围,才能把整体教学水平提上去。

教学与实际应用联系,培养学生的感官记忆。教学与实际联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更能以感官的形式记住那些没有立体结构的知识,这样记住的知识更长久稳固。

三、记住学生名字关注每一个学生

记住学生的名字,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被遗忘”的人;记住学生的名字,让他们知道老师在关注他;记住学生的名字,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很重要。有些时候多关注一点学生,会让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甚至比任何所谓“灵丹妙药”的教学方法效果还要好。

叫一个人的名字改变他的一生。上海市闸北八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一天在厕所里遇到校长,校长叫出了他的名字,还夸他作文写得不错。男孩大受震动,他想全校有几千名学生,校长怎么会认识我?说明我的作文真有水平,还有点名气呢。从此,这男孩信心大增,他开始做作家的“美梦”,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后来他也成为一名中学校长,并真的成为一名作家,写出《戚继光传》等作品。

四、结束语

从上述总结出以下高效教学结论:从思想上激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梦想,让他们都有一种冲劲去学习;优化教学结构,例证法讲学让学生真正完全理解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法,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建立激情教学氛围,塑造美好教师形象,让学生热爱课堂喜欢老师;鼓励学生互助学习,让中等生和后进生进步更快。高效教学的最大优点是它能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动力自主的去学习。

【参考文献】

[1]程钟卉,赵静,赵晓莉. 如何上好数学课.

篇5:化学高效课堂教学高效路径初探

---感悟性学习

摘要: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感悟。本文通过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讨了感悟性学习的特点和优势。

关键词: 化学教学;感悟性学习

一、问题的产生

知识本位”与“教学相长”的距离。深入课堂进行调研发现:在一些学校,“满堂灌”依然在唱主角。学生坐在教室里,眼睛盯着黑板,心思却在无边无际的遐想中遨游,完全成为了课堂的局外人;教师则以“主人”的身份掌控课堂,满腔激情地唱着“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教师讲得自我陶醉,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讲得豪情满怀,学生听得索然无味。

在那些低效甚至负效的课堂上,教师把教材、教辅、教案视为宝典,围绕重点、难点、易错点亦步亦趋、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种课堂教学的引导之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无从谈起。“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 1 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唯有敢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经历’‘经验’,学习的过程才会充满生命的律动,并因这样的律动而激发出师生的情感,又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

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以知识为中心,关注的是教学的结果;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模式则是一种“生命课堂”,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往,我们总认为教师教学的时候学生就在学习,知识的获得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它的结果是确定并可以量化的,“教学与学习”这一术语的含义往往是“教学及其策略”,很少关注学习本身。而在“生命课堂”内,学习应该是一种带有反思色彩的智慧活动,这种活动使学习者能够应用已有的经验来理解或评价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而影响他在课堂内的思维活动,形成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最具有价值的应该是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新课程标准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并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逐步形成了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感悟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终身 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在这些学习方式中,感悟性学习作为一种区别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提倡和推广。

什么是感悟?现代心理学认为“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也就是指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情感活动,一种对感情的感知方式。所以,感悟性学习应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

很多人认为这种学习方式适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或社会实践课程中使用,但实践证明,在课堂内同样可以运用“感悟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更好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建构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二、以下是本人以感悟性学习提高课堂高效的初探。

1、感悟性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 体验意味着主体的觉醒、心灵的唤醒,需要体验者的积极参与。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应该突出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为本,而体验性学习恰恰体现了这种主体性。在感悟性学习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可以将客观知识在个体的身上“活化”、“生命化”,使其成为个人经验中的有机成分,成为“我的知识”。

高中化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例如高一的《环境保护》、《无机非金属材料》,高二的《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合成材料》等。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将外部的知识通过他们自己搜集资料、讲演或表演形式,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同时还能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和合作者,与学生一起体验学习的快乐。

例如《环境保护》这节课时,可以请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搜集关于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的知识,并通过小论文、小品、辩论赛、知识竞赛、海报等多种形式予以展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既增强了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使课堂多姿多彩。

另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和热情的一条很好途径,如果将课堂内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或由一些学生来演示,更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对实验现象的感悟和体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自动手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例如上高三实验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展示给其他小组的成员,共同探讨得出不同类型实验方案设计的特点和要求,并挑选一些优秀设 计在实验课上进行实际操作。

在这些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课堂内,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很大限度地发挥,也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感悟性学习更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课堂设计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课堂设计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情况和教学资源设计课堂的学习活动,这些设计虽然有各种理论依据支撑着,却往往会忽略学生的现场感受。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在特定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例如上《乙酸》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内容,并要求他们说明作出选择的原因。教师本以为学生平时喜欢做实验,会先选择学习乙酸的性质,但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先学习结构,因为很多学生已经认识到结构才是决定性质的本质原因,单纯学习乙酸性质只能了解一种物质,从结构再去学性质则可以学到一类物质。也有学生提出,如果先学了性质,做了实验,再学习理论性的知识就枯燥没兴趣了。从学生的陈述可以发现,以往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感受出发去设计课堂,并没有真正明白学生们的内心需求。最后这节课采用学生所选择的学习方式,由学生派代表来做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并在课堂最后请学生谈学习体验,推选本节课最佳表现同学,非常圆满成功。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允许学生发表与老师准备的标准答案不一致的意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的作用不是引导学生走向标准答案,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创造力的源头和动力。运用体验性学习方式,可以使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过程和精神价值的实现过程。

3、感悟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旨趣不是在于结果,而是在于过程中。感悟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是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课堂内的化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生成过程,它会根据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一定的非预设性。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有充分的准备,能随时根据的学生的现场表现和学习需要调整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

例如,高一上《离子反应》时,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些常见离子反应的练习,并做成了PPT。上课前进行5分钟讲演的同学讲了三国中哑泉的故事,他说哑泉中因为含有铜离子所以使人中毒,而后来的安乐泉水由于成碱性,使铜离子变成氢氧化铜沉淀因而解了毒。他的故事还未讲完,下面同学已经议论纷纷,有同学马上提出胃里有胃酸,又会使氢氧化铜溶解。

于是,教师临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故事写出反应,并从生活中再找一些实例来练习离子反应的书写。学生想 到了误食钡餐中毒的原因,以及如何解毒的办法;小儿吃螺蛳壳磨的粉能补钙的原因;如何测试泉水是否含有铜离子的办法(用铁钉或铁器);往石灰水中吹气,先有沉淀后沉淀消失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举例、写反应,再从学生的书写中寻找错误,归纳小结,得出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注意事项。这节课完全是非预设性的,却又顺利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不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自己在实践中解决了问题。为了更好地体现学习过程,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现代的课堂教学环境越来越提倡粗线条设计,要留有一定的“弹性区间”,这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去面对更多的非预设性课堂情境。

4、感悟性学习是一种反思性的学习方式

感悟性学习的关键是体验和反思。体验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共鸣,反思则是知识的构建和深化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经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反思主要有两种形式:自我比对和相互比对。自我比对是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从前比较,这种比较主要是在认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比较,是学生内省的过程。[2]如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请学生对自己在课堂内的表现作出一个自我评价,这个评价不仅仅是知识性的,而应该从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自我小结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活动激发,可以通过话语引导,但并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 给学生。

相互比对发生在学生的相互讨论和相互交流之中。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交流中,倾听别人的发言,并与自己的想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比较,从而批判自己,纠正自己,这也是个内省的过程,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和场合,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教师个人的意见也可以作为与学生平等的一个意见,进行讨论和比对,绝不是作为“标准答案”。这就是平时我们所做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心理状态不同,每个学生的体验都是不同的,其反思的内容也不会都相同,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不可强求一律。很多情况下学生的体验和反思是不外显的,教师没有必要进行总结或评价、应当认识到经历就是一种体验,体验就会有改变。

这种感悟性课堂学习对于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也更为有利,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思中获得教学灵感,增长教学智慧。

通过多次课堂实践,我认为化学课堂内的体验性学习,将使化学学习更具有生命性和价值性,更能实现学生的身心汇通、情理交融、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继续实践。

篇6:高效率教学法

高效教学法是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信息和知识的接受量,技能的受训量均无限接近于阈值的一种教学运作策略,高效率教学法。它受启发于运动员通过高强度地训练而不断向潜力极值挖掘,从而不断的突破、超越自己的案例。它揉合了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而设计出来的。它的外显特征是高强度训练,价值取向是高效率。运作方式是行动,所有的研究过程大部分负载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也通过实践来检验各种假设和预想。

改革的冲动源于对当前课堂教学的不满。静心透视一下我们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教学思想,以及由教学思想所规定的教学策略和行为,近年来在热热闹闹地鼓噪中,虽然有所改变和改良,但是基本东西并没于有大的改观,指导思想,知识的传授方式,教学环节、以及自习课和讲评课的上法,几十年一贯制,没有根本的变化。教学中学生精力和体力地大量付出,与知识接受和能力训练的低效益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而在这一矛盾面前人们普遍有江郎才尽,束手无策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高中教师和高中学生迫切的希望能掌握对解决这个问题管用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高效教学法就是应高中教师和学生的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一、新授课的流程

新授课的流程包括:诊断性监测;展示目标和学习要求;学生自学或教师讲解;反馈点拨;反思总结;形成性检测和布置作业7个环节。

(一)诊断性监测

1、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在课前提问的过程中,老师们一般的做法是一问一答,即老师问一个问题,学生答一个。一个问题问答大需要1分钟,提问5——10个问题是5——10分钟,单单提问就要耗费进45分钟一节课的1/8——1/4。当前高中学校多是大班额,一个班60人左右,参与活动的人数仅有1/12——1/6,活动面很窄,不仅与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出的面向全体思想相牴牾,而且不利于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给更多的学生创造升学机会。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在课堂教学课前提问这一环节的心态是,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都比较紧张,在积极的思考,以备老师提问,可当老师把某一位同学叫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思维活动的速度马上减了下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抑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较长,前者占不了一个问答过程所用时间的1/3,对于未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的2/3的时间是在思维低效率运动中耗费的。美国学者ThomasL.Good和 JereE.Brphy所著的《透视课堂》艺术中说:“教师等几分钟让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同时又会对另一位想回答问题的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同时还会让班上的其它学生的学习进度落后一步。”①

2、改进建议。鉴于一问一答式的课前检测方式有如上弊端,我们建议教师对它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变更和改革。取而代之是变口头发问为文字检测,方式有三种:(1)打印一张检测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2)把要考查的题目通过投影仪或者多媒体投射到屏幕上;(3)写到小黑板上。后两种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纸张,将做出的答案写在上面。所考察的题目难易要适度,过难,均不可取。无论那种方式,学生答完所要求做的题目后,教师必须进行抽查,以了解学生课后的复习情况。为了能更大程度上照顾到面,要求抽查的数量不少于20份。如果所考查的题目全部是选择题,则答案一目了然,教师可以当场公布学生的成绩。因为课前检测的目的除了检查学生课后复习的情况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对他们督促。而在课堂上公布成绩,比悄没声响地让学生知道考试结果的督促作用要大得多。因为这样,会使出错误少的学生觉得光彩,出错误多的学生没面子,以使他们均感到鼓励或压力,以便在课后更加努力复习。

3、优势与弱势。文字检测与口头提问相比,它有三个优势:(1)所关照学生的面扩大了。题目发给学生或者展示出来后,每个学生都得答,不像口头问答那样活动的只是个别学生。(2)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如果考查10个选择题,大约5分钟学生就能做完,而口头问答则需要大约10分钟。(3)消除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争不到机会的问题。与口头提问相比,文字检测的弱势是,学生部分地失去通过课堂发言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和磨练在公众面前不怯场这样的心理素质的机会。

(二)展示目标和学习要求

1、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传统的呈现方法是把学生一节课要达到的知识掌握目标和能力发展目标通过投影仪或小黑板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学生默读,或者叫起一个学生来当众朗读,读完后隐藏起来。从表面上看,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将该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有了一个总体把握,同时对于某一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的轻重深浅程度可以作准确的把握,其实,在新授课上,所呈现的目标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术名词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读后立即就忘却了,所以,目标这样呈现白白浪费时间。

2、改进建议:变多个目标一次呈现为多次呈现,即在教学过程中,随着进度,根据需要一个个逐次呈现。这样做的好处是,目标成为了知识呈现的导引,前者直接为后者服务,两者紧密结合,共同推进教学过程;省却了新授课开讲之前的目标呈现过程,节省了时间,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目标的达到,却并没有影响。

我们提倡以导读提纲的形式出是学习任务,导读提纲是一个知识系统,条例要清楚,逻辑要合理,要求要具体,应采用板书提纲的形式。但要比板书提纲更详细。

(三)学生自学或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任务,让学生根据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个教学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板书书写量过大,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二是教师提一些十分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教科书上找知识点。为了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在教师改变现有的不正确的做法的同时,还必须对于学生提出学习上的要求,与教学方法上的改革相配合。

1、板书

(1)存在的问题。在高中课堂上,教师写板书地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教师在写板书的时候,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教师在书写的同时,学生边看边思考,由于教师边写边讲,所以使得知识变得容易接受。一些难度大的问题,这样处理是合理的。可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这样处理就变得过于容易,因而降低了思维的含量。学习不仅是学生接受只是的过程,同时也是训练思维的过程,只是本来很简单,教师在进一步使其简单化,则学生的思维便得不到更好的锻炼。

文科教学,特别是文史等学科的教学,教师不断地将知识点分类、细化,并排出序列,先是中国小写一二三四,再是阿拉伯字母1234,然后是带括号的1234,尽管知识梳理得很系统,条理很清楚,可观察一下学生,他们在听课的时候绝大多数是低头看书,抬头看老师,看黑板的很少。多数人只是偶尔抬一抬头,个别的一节课脸都不仰一下。做笔记的几乎没有,凡是他们以为重要的全记在书上。教师把班书写得再系统,知识归纳得再条例,学生不看,对于学生的学习,毫无帮助作用。就是学生看了,不做笔记,下可以后便忘掉了,到复习的时候,教师所整理出的知识系统,学生对之不可能有什么印象。而教师由于写板书,不得不放慢教学进度,减少课堂的知识容量,平添了完成教学任务的障碍。

还有一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将一些大题的答案书写在黑板上,洋洋洒洒几百字,而他在写的时候学生仰脸看着,不记背,也不做笔记,黑板一擦,在学生记忆中留下的印象很浅。几天后则几乎留不下什么印象。但在教师书写的过程中,却使得五、六分钟的时间在低效率中耗费掉了。

(2)改进建议。数理等学科难度较大的题目,板书数量根据需要灵活把握,容易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或投放在投影仪多媒体上,让学生自己看,看懂了就不再讲解,看不懂的或者重点讲解,或个别辅导。如果是公式推导一类的题目,为了减轻难度,要求将推导的步骤写的详细一些。文科教学提倡少写板书,不强行要求每节课都必须写板书。教师应将学生的注意点有黑板转移到书本上。提倡学生把笔记在教科书的边边角角上。因为据我们调查,以往教师强行要求学生做笔记,尽管笔记作了,可到复习的时候多数学生主要是看书,看资料,将笔记作为辅助的很少。既然复习的时候以读书为主要方式,所以我们干脆让他们将笔记作在书上,这样做,由于学生看笔记很方便,所以,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只看书不看笔记的问题。复习课,凡是资料或试卷上有的,就不要去转抄,要写的是纠正或者补充地部分。不提倡把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点从试卷转移到黑板上。

板书写得多还是少,写还是不写,不仅因学科而异,还与一定的教学思想相关联。如果课堂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学生,则自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要不时地看老师,看黑板,所以必须教师多写板书。如果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获得主体地位,他们抬头的时间自然要减少,低头看书的时间却大大地增加了,相应地板书的作用也就随之减少了,少写或者不写,就成为了必然。

2、授课运作方式

(1)存在的问题。有一种现象,发生于年轻教师当中,那就是教师提现成的问题,让学生在教科书上找出来,读给教师和同学们听。特别是在文科的政治、历史课堂上,这种现象很普遍。这种现象的发生与自主学习思想倡导的同时,表面上看,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着对学生的在学习上主体地位的尊重。其实它是对这一思想由于粗俗地理解而产生的庸俗化,疏离了这一思想的本旨。因为自主学习的价值趋向,是低付出,高收益。而教师提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的现成问题,是高付出,低收益。这是因为,在教科书上找现成的问题,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已经开始培养的能力,对于高中学生,这种能力已经具备,不需要继续发展。从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教师提教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学生找不对,包括学习很差的学生。由于这个学习过程毫无难度,学生思维的训练强度很低。另外,以能找到为完成任务,则学生便没有有意记忆的过程,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该节课学了些什么东西,印象极为肤浅。而教师让学生在书上找的知识点,多数是需要他们背熟记牢的。

(2)改进建议。①教师讲课的过程中,知识点的呈现要自然,做到水到渠成,不要可以让学生找知识点;②教师应该将知识点的关键词点出来,以便于学生抓住关键;③教师可以将有关知识背着讲出来,以利于学生记忆。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接受外界信息时,由于参与感觉的器官不同,记忆的保持率也会不同。在学习时,只靠眼睛看,能保持72%;视听并用,则能保持85%以上。如果2天以后再测查,只靠看,只能保持30%;视听并用能保持50%。④教师不是不可以提问题让学生在书上找,但不能学生找到了就算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回答问题绝不可以捧着书读,而要要求他们脱离教科书,背着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肯定的做法与否定的做法只是动作上的一个小小的差别,就是抬起头来还是低着头。⑤仍然体现直观性。不能因为提倡自主学习,教师就该讲的也不讲了,改用的直观性手段也不用。像地理等学科,有的知识画一个图,便一目了然,可个别教师为体现自主精神,该画的图也不画了。这样的绝对化的做法必须放弃。

3、学生听课要边听边记忆

与对教师授课改革的要求相配合的是对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的要求。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犹如飞鸟的两翼,一方变化了,另一方必须随之改变,否则就会失去平衡,从天空中跌落下来。

(1)学生听课存在的问题:①普遍缺乏有意记忆的过程,在听课的时候,学生总是满足于明白了,将掌握和巩固的任务留在课后。可当前各高中学校的教学情况是,课排得很满,教室总是有教师在上课,自习时间很少,依靠课后掌握巩固,使学生难以实现的奢望,教学反思《高效率教学法》。②走神。③思维活动与教师亦步亦趋,总跟在教师的后面而不敢超越。

(2)改进建议: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当堂掌握并巩固下来。具体的要求就是“边听边背”。即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必须将教师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全背过。这个要求教师不必怀疑学生做不到,我们做过试验,只要教师提出这样的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组织得好,80%以上的学生都能做到,或者基本能做到。

对学生提出一边听课一边将教师所讲的内容背过的要求,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听课走神的问题。因为,提出这样的要求后,教师的辅助措施是不断地反馈,反馈便是督促,在不断的督促中,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丝毫不敢分神。

我们的建议受到过两个案例的启发。八十年代的一个学生,学习一般,预选是落榜。由于家庭情况特殊,学校照顾他可以参加高考。大家都以为他升学无望,高考时他却一反常态,因为考得好被一个师范本科学校录取。八十年代高校录取学生数量很少,重点高中的一个班连专加本有十几名学生升学就算奇迹了。能考上本科,算是班里的佼佼者了。预选落榜,不能归咎于他考试临场发挥失利,因为他平时学习就不突出。最终升入了高等院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预选后一个阶段的学习。他的学习的诀窍就是上课时边听边背。他能做到堂堂清,即把老师讲的所有内容全背过。

胶州振华中学某同学写了一篇化学课的听课体会:“到了初三,学习内容多了起来,我发现自己有好多内容记不住。正在这时,又有一件事启发了我。一次上化学课,我没带笔记本,想找一张纸也没找到,于是我干脆不记笔记,靠努力记忆把内容记住。由于我精力特别集中,这节课的听课效果比过去好多了。回家以后,还基本能把笔记补记下来。这件事对我的启发很大。它告诉我,我的学习潜力很大,只要精力集中,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的。从前,我记忆的效果之所以不够好,主要原因是对自己要求不严,决心不大。”②

4、学生的思维要走在教师的前面。北京22中数学老师孙维刚,他要求学生听课的时候思维必须走在老师的前面。即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在教师没有将是答案的时候,学生必须先思考出解决的方案,或者演绎出思路。解题的时候教师一个步骤刚讲完,学生必须限于教师思考下一个步骤,不能有等靠依赖思想,指望教师告诉现成的答案,只管接受。

(四)听课或读书效果反馈

学生的读书和听课效果,依靠反馈掌握。反馈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对学生这一学习过程有督促作用。反馈题目地呈现,还是以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或小黑板为佳。反馈题目的难以程度应照顾到学生的大多数,有难度稍大的,有一般的,除了对所学知识进行反馈外,也要对学生所形成的能力进行反馈。反馈后,要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评讲。

(五)反馈点拨

这个过程主要是给学生对该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归纳、整理、总结、改错的机会。其依据一是该节课所学的知识,二是反馈中反映的问题。

一节课所讲授的内容教师要点如果能点拨式的复述一遍,对于学生掌握很有帮助,特别是史地等文科学课。许多教师认为已讲过的东西再去复述没有意义,可我们的时间却证明这一环节很有意义,短短的三两分钟,可以使学生将一节课的知识点全部背过。教师复述时一定要背诵,不能照着教案读。因为教师读,学生只是在听,如果教师在背诵,学生自然也在背诵。

(六)形成性监测

教师将一节课要传授的相关知识讲完后,常常还会有一点时间的剩余,这段时间短则2——3分钟,长则可能达5分钟。对于这段时间的利用,教师的要求一般很笼统,多数情况下只是让学生读书。对学生的祈望是将一节课所传授的内容浏览一遍,以利于巩固。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并没有像教师希望他们的那样高效率地利用这段时间。因为任务只是读书,读得如何,没有具体要求,也没有反馈和跟踪追究,所以他们感觉不到任何压力。学生在这样情况下读书,收益自然不高。读书方式多数是在不经意地翻阅,或者走马观花地掠,根本不是全身心地投入。还有个别学生干脆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作放松休息。

为了使学生则这段时间内懈怠,我们建议:交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要具体化,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几个重点或难点上;达到的目标要具体化。其中包括梳理出、记住、背过、理解、探究出和设计等等;③反馈形式要具体化。口头回答、书面考查、设计方案等等。并要告知学生在下课前完成反馈,以提高学生学习时的紧张度;④用书面形式反馈,检测的题目要分出层次,让学习一般的学生取得较好成绩,学习优秀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以便使他们都得到鼓励,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七)布置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提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全班学生都必须做。选择题是在基础之上的拔高题,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做。但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

二、试卷和资料讲评方法的改进

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评卷和题纲的时候,有几种不良的做法:所有的题目自上而下,一个不落地讲解;有一定的选择性,不讲的只是极个别的,绝大部分要讲解。将与不讲的取舍,依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把要讲解的题目抄写在黑板上。

以上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全部讲解,看起来是面向全体,学习好的、学习一般的和困难的都照顾到了,其实不然,假若一份试卷100个题,教师讲解用2节课,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发生错误的可能只有2——3个,他们就为了听这2——3个题的讲解,而要花费两个45分钟。这是对他们时间多么大的浪费,对于他们这是多么大的不平等!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错误率也就在20%左右,他们在两节课时间内需要听的时间不到20分钟,他们有70分钟的时间在教师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的讲解中浪费了。这样讲评试卷,之对学习最差的学生有利。凭主观臆断选择题目讲解,虽然讲得少了,给学习优秀的学生节约了时间,可仍然存在判断不准确或者失误的问题。教师判断出错率高的题目未必真的出错率高,判断错误率低题目未必错误率低。

因此我们建议,教师批卷时做纪录,以便获得全班学生每个题错误率的准确信息,根据错误率的高低确定某个题讲还是不讲;讲评题纲时,英语类选择题多的学科,要求教师将正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学生对照标准答案批阅自己的试卷,做错了的与同桌和在小组内交流,以便获得同学的帮助。同桌或小组解决不了的题目,在交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讲评的,只是这部分题目。这样做,既是学生都能获得帮助,解决了疑难,又节省了时间。

有的教师在讲评试卷时,将试卷上的题干和选项等翻抄在黑板上,边讲边写,写了擦,擦了写,一节课写几黑板。特别是英语课,这是种做法更为普遍。可学生的抬头率却极低,因为教师所写的所有东西,全在资料或试卷上。抄写浪费了学生多少时间,没有人去统计。

既然教师讲评的东西全在资料或者试卷上,教师便不应该浪费时间往黑板上去抄,直接照着资料或试卷讲解即可。对于这样做的教师,应该给予提醒,使其放弃这种做法。

以上教学思想所体现的精神就是高效率,该精神负载形式的特点就是高强度。如此大的学习量,如此高的脑力劳动强度,如果按现行的作息时间运行,学生在经历和体力上是难以支撑的,所以必须对现行的作息时间进行调整,以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休息、调整的时间。

为了贯彻高效率的教学思想,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监控、督促和反馈是十分重要的。还应该通过诸如一人一堂课,出示范课等作为推行这种教学思想的辅助手段。

教学思想有普遍的适应意义,但教学方法是具体的,个别的,只对于部分教师是适合的,或者是其中的部分环节是是适合的。如果把它作为普适意义的公式去套用,必然对当前的教育教学造成危害。另外,它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变化着的体系,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补充、修正和舍弃的过程,任何将其僵化封闭起来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对待高效率教学法的态度也应该是这样。

三、教学理念

(一)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

教师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因而对他们的期望值过低是很普遍的现象。某一高中,分出重点班后,给某非重点班的升学任务是考上一名本科,教师就一个本科的任务选定了人选,进行重点培养。可高考成绩出来后,那个班却有4名学生达本科线。观察中我们发现,每年都有不在教师“视线”内的学生在高考是考出好成绩,如愿以偿的进入对于他们来说理想的高等院校。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高低,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极大的。帕拉递(palardy)在教师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教师对自己所任班级男生与女生阅读成绩的期望情况。他发现有10名教师对自己的班上的男生期望值同对女生的一样高,另有14名教师相信自己班上的女生会比男生优秀。各班根据教师的不同期望值分成两组,在9月份入学阅读测试中两组学生没有因为性别不同而有明显差别。可是在下一年3月份的阅读考试中,男生受到教师与女生同样期望值的班级,平均成绩达到了96.5相信,而不为教师相信男生会取得与女生同样好成绩的班级,男生的平均成绩只有89.2。教育专家结论说:“在不同情形下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学生成绩会受到教师诱发出的期望的影响。” ③ “教师期望对学生的成绩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④

改进的建议是:重新评价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仍然大有潜力可挖,提高对他们的期望值;为文化课差的学生开辟升学的蹊径,劝说他们考艺体类专业;关注点下移,扩大,将尽可能多的学生划入有升学希望的圈子内,对他们投入热情;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信心教育,不吝惜鼓励,使他们看到希望,鼓足勇气。

(二)知识能力并重,避免两者最佳发展阶段的倒置

在新授课上,一些文科教师常常只注意对知识得传授,而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在新授课上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施教能力,两者缺一,则难以济事。个别教师做不到,又不努力去做,因此使得学生在能力发展上,出现欠缺。

还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注意,那就是在一些学校,出现了知识和能力最佳发展阶段严重的倒置现象。就是说,本来应该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基础年级,却弱化知识,轻视教科书,把学生投入到了泛泛的题海之中。到了高三,发现学生存在的严重的知识上的缺陷,却回过头来做弥补,结果时间不足,只好不了了之,最后导致升学成绩不理想甚至失败。

见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新授课上发掘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时机,错过这个时机,单凭学生做题发展能力,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知识的挖掘,必须借助读书,还需要教师的颠簸和讲解,做题时不便于读书,更没有教师的帮助,所以,只能在新授时。

一、高二打基础,高三提层次,这一被颠倒的优良传统,必须再颠倒过了,重新发扬。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第一,将眼光放的长远一些,不十分计较基础年级学生所考分数的高低。当然也不能完全不看,只是将分数做跟踪反馈用,在评价教师方面不作为一的依据;第二,实行教师的大循环,高一教师只要不是水平太差,就让他们一直教到高三,以高考成绩作为评价他们教学业绩的最终标准;第三,保证试题质量,避免出成题,使喜欢给学生压题的教师,不因他的学生做题多而成绩高。

(三)回答问题,学生不能指望依赖老师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时不时地将在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应即作答。如问祥林嫂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名字?恰切的答案应该是过去的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她们的人格是由其丈夫代表的。学生只说个头,开头几个字声音嘹亮,有板有眼,逐渐声音越来越低,表达越来越含糊。教师却是一字一句,声音朗亮,一直把意思表达完整。学生为什么只说个开头,往下不说了,全是由于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所使然:反正老师就说了,我去费那个脑筋干么?所以,说开个头,就开始等待,思维完全处于抑制状态。自己不用脑子,只等老师说,学习如此被动,根本没有效率可言。因此养成习惯,一遇到问题就会立即处于僵化状态。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把说一句完整的话,对于教师不存任何指望、依赖。

(四)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对国民党军队作战中,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思想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朱熹说:“读书须如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单位时间内学生学的东西不一定很多,无论让学生学什么,不学则已,学则学扎实,理解透,记牢固。

美国学者Thomas L.Good 和 Jere E.Brphy在所著的《透视课堂》一书中说:“教师在做观察学生做作业的情况下,一般是在监视学生是在做作业还是在做别的事情,而不是关注学生对所做的作业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这种现象也存在于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中。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控制作业数量,以便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习题要精选,要有典型性。将教师的注意力,由拼时间,转向提高效率。

上一篇:朱胜男演讲稿下一篇:生育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