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教学哪里来

2022-09-11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每一节课都关乎着学生的成长。低效的课堂是浪费, 负效的课堂就是误人子弟。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效益, 必须抓好教学生产力, 让课堂成为师生探索真理的场所, 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高效?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精心备课——避免教学中的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的故事众人皆知, 生活中我们不能刻舟求剑, 同理, 教学中我们也不能刻舟求剑。教学中的舟即是有些教师不变的教案教法, 教学中的剑即是教学效益, 流水就是那万变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每个班的教案教法能够一样吗?我们每一年的教案教法能够不变吗?当然不能。我们不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教法去教完全不同的学生, 不可能用以前的教案去教现在的学生, 因为, 学生已变矣, 而教法不变, 教学若此, 岂不是刻舟求剑。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 有没有刻舟求剑的教师呢?韩寒在《2003通稿》中, 对教师有过一些偏激的攻击, 但其对教师的有些评价, 倒确实应该让某些教师们羞愧和反省。比如, 韩寒认为:教师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循环性工作, 只要教材不改, 永远就是两三年一个轮回, 说来说去一样的东西, 连活跃气氛用的三流笑话都一样。这点你只要留级一次, 恰好又碰到一样的老师就知道了。甚至连试卷都可以通用, 只要前几届考过的小子嘴紧, 数理化英历地的试卷是能用一辈子的。虽然韩寒的说法有些绝对和夸张, 但他却反映了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精心备教案、备教法、备学生的真实现象。试想, 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高效?

我们来反观上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是怎样备课的。她说, 她当了一辈子教师, 但一辈子都在学习。所以, 她每一节课, 都会备三次。她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 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 仔细对照。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 课后再次“备课”, 修改教案。

在教学中, 我们只有像于漪老师这样精心备课, 课前充分准备, 课后认真反思, 我们所求的剑不但不会滑落, 而且一定是锋利无比的宝剑。

二、教无定法——不能做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育是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为什么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 因为教育是科学, 是艺术。现在我们教师拥有的教学资料很多, 有名师的教学光盘, 有专家编写的教学参考, 有现成的优秀教师的教案等等, 学校也加强了教师备课组的建设, 积极构建同伴互助的教研文化, 对于青年教师, 很多学校都组织了师徒结对, 指定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帮传带。但也正因为上述原因, 我们有的教师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材这么写, 我就这么教, 教参上这么分析, 我就这么教, 别人的教案这么处理, 我就这么教, 指导老师这么要求, 我就这么做。就是在这些教学的套子中, 有些老师迷失了自我, 丧失了创新。教学中没有自己的主见, 没有自己的教法, 没有自己的特色, 照本宣科, 人云亦云。这样的课堂怎会高效?

三、充满情趣——不要把课堂变得干瘪说教

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 像个瘪三。写文章如此, 教学也如此。

假如我们的历史课都像易中天老师和袁腾飞老师那样上, 我们的课堂会低效吗?绝对不会。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教学语言的运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 我们的历史语言可以趣味化, 但历史知识不能娱乐化。比如吴宇森拍的电影“赤壁”, 周瑜第一次见到诸葛亮, 问的第一句话是:“天气这么冷, 你还用扇子”?诸葛亮说:“我需要冷静”。学生轰然大笑。这是真实的历史吗?不是, 这只是电影, 而且是好莱坞式的商业电影, 它不是历史记录片, 它要是的票房, 它不需要还原历史真相, 这不是它的任务。在教学中, 我们如果联系这部电影来讲解三国的历史, 就会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就知识而言我们却要注意甄别。

让课堂充满情趣的方式很多, 可供运用的历史材料也很多, 但我们应当要精心选择, 要注意材料的德育导向。比如有老师上商鞅变法这段内容, 他用了商鞅被五马分尸的视频来导入, 场面很血腥, 很恐怖, 学生看得很紧张, 虽然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但学生却明显有了错觉, 认为改革者是没有好下场的, 做改革者是不值得的。这样的课, 就算学生把知识点掌握得很好, 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讲, 这样的课就是低效的, 乃至负效的。

四、善于思考——教学不能盲从

当前的教育理论很多, 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理论, 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但反之, 我们又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如果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 结果只会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有些大家才高八斗, 巨著等身, 宏篇大论, 高屋建瓴, 但遗憾的是他们很多人都没有亲自教过中学, 他们对基础教育的指导主要是理论上的指导, 缺乏实践, 而没有实践的理论只是空洞的理论。所以, 这就需要我们思考, 需要我们鉴别, 需要我们理性, 需要我们检验。

有一位教授和他的朋友有这样一段对话, 几年前, 一位朋友问这位教授:“什么是教学?”

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 3乘以5等于15, 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 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 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 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 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 他们会用各种方法, 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 再多加一个3, 是15;数一数, 5个3是15, 等等。”

这是一段关于生本教育的报道。关于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和本质, 字里行间可见一斑。

但是我却不以为然, 我是不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不, 因为我思故我在。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 要抓教育生产力, 所以我们历来主张“精讲”, 为此, 我们必须做到“三不讲”, 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 学生能自学的不讲, 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上例中, 既然学生都已经知道3乘以5等于15,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讲, 岂不是浪费课堂时间。教授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 这无疑很好, 但怎么落实这种理念, 这是需要思考的, 所以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活学活用, 一定要用实践来检验真理, 一定要有思考力, 在虚怀若谷的同时, 一定要坚定自我。

上一篇:基于生涯发展循环阶段理论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下一篇:豪情一帆海空阔,巾帼立志本玲珑——从《火凤凰》看高中女子国防生建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