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旅游情况调查报告

2024-04-29

农村旅游情况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农村旅游情况调查报告

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调查表

关于农民外出旅游现象的调查与总结

摘要: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进步,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门旅游的农民消费者人数逐年增多,农民旅游已具备一定数目规模,但

却没有形成经济规模,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关键词:农民旅游调查总结满意度限制条件

今年暑假,我在********村进行了关于农民出门旅游现象的调查。我是土生土长的南甘子村村民,暑假刚开始,我爷爷,也就是村民旅游的组织者,开始了在大队广播的喊话。第一站是革命圣地西柏坡。“村民们注意了,村民们注意了,想要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的赶快到我这里报名来了,西柏坡风景优美,去参观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啊!······”

暑假期间,一共出团五次,前三次去西柏坡,后两次去北京,下一次开团预计为九月十三日,去香港六日游。出团一次为一车约55人,共计全村已有近300人在暑假里出去旅游过,约占全村人口的五分之三,且更换新的旅游地之后村民还在不断的报名中。由此可见,村民对外出旅游的热情很是高涨,可见农民旅游市场还是非常有前景的。大多数村里缺的是一个在村里有名望,有信誉,有能力的组织者这样农民的旅游积极性才能被更高地调用起来。

根据对已发地旅游团以及村民满意度的调查,我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一、农民外出旅游的目的地越来越远。

第一站,西柏坡。我们村在河北省****,而西柏坡就在与其相邻的平山县,去哪里旅游风景跟本县旅游差得不多,图的就是那个革命圣地。早上八点出发,下午五点就回来了,来回三个小时的车程,五六个小时的时间实在是玩得不够尽兴。第二站,北京。前一天晚上十点出发,开车五个小时左右,早上到北京看了升旗,看看鸟巢水立方,当天晚上十点就回来了。人们明显觉得这次的出门比去西柏坡更充实,更有感觉。第三站,香港。去香港的团还没出发,但从开始报名后24小时内有二十人报名来看,村民们的热情很是高涨。这期间还有很多人提议想去秦皇岛,九寨沟玩。这种种现象说明,村民们对于目的地的选择要求越来越高,对美景的追求越来越高。人们不再是有钱全部藏着,而是逐渐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二、农民外出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

2009年,我爷爷也曾组织过去北京旅游,当时总共发了两团,而这暑假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总共发过五团,且此次满员。本来我也准备去一趟西柏坡的,可出发那天早晨发现人太多了,我才不得不把名额让给别人。每次发团来的人总是比限额的多出几个。

三、农民外出旅游的花费越来越高。

从西柏坡一日游的每人40元,到北京二日游的每人102元,再到香港六日游得每人800元。包含车旅费,保险费,有必要的还包含伙食费和住宿费。路程越远,团费越高,到旅游地的花费越大,但这并没有阻挡人们的旅游热情。

四、农民外出旅游的时间多集中在学生假期。

经统计基本上每辆车大人小孩的比例都是一半一半,总体来说小孩的数量还是很多的。我问过一些带着孩子的人,她们的想法是趁暑假有时间带孩子出去旅旅游顺便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也这个因为这个原因,报名的人才会屡屡不觉。

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调查表

五、农民外出旅游的观念上有些固定。

旅游多是女人带孩子,很少有青壮年男子,他们多是认为旅游这种事是玩应该是女人去干的,在这方面,颇显些大男子主义,但也不排除因工作需要而不能去的。组团旅游的年龄在三四十岁居多,多是家庭聚集旅游,再是年纪稍大点的老年人,老两口,他们纯粹是想出去玩,锻炼身体也散散心。

六、农民外出旅游对于旅途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

以前的人们不管怎么去,只要是能到那去旅游就已经很满足了,而现在,人们在旅途的舒适度上更加关注。比如说,去香港高消费旅游,报名人数不少,目前多数有一些能力的农民在可以接受的情况下还是比较注重旅途中待遇问题的,如做火车去香港的话,19个小时的硬座坐下来还是很让人受不了的,而有人就主动要求宁愿加钱也要买卧铺票,这也更能展示出农民出门旅游的目的,图的就是一份舒适,一份愉悦。

虽然当前农民出门旅游已经在农村兴起,但在某些方面农民出门旅游还是有一些限制:

1、农村旅游的组织者还较少,基本上没有正规的旅行社,都是靠中间人与旅行社

联系,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提高了农民旅游的成本。并且,农村里宣传力度跟不上,会在宣传上浪费一些时间,大大降低了效率。

2、农民旅游最重要的是安全。而农民旅游安全保障还需提高,如给旅行团的每个

人上保险,对每一位旅客宣传安全知识,预防受伤和走失等。

3、农民旅游团的制度还需完善,尽可能做到对号入座,防止不必要的纠纷,杜绝

强制性消费,维持正常的旅游秩序。

根据对南甘子村村民外出旅游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过后,我对农民旅游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农民旅游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农民旅游人数越来越多,目的地越来越广,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些限制,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旅游业必将形成非常有前景的经济规模,为农民旅游提供更好地服务。

篇2:农村旅游情况调查报告

**县人民政府

(2017年11月15日)

尊敬的张厅长,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县“四好农村路”和旅游公路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北部,全县总面积1318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辖6镇7乡306个行政村,是“省定贫困县”。

近年来,我县在省、市交通运输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围绕道路通达、出行便捷、运营安全做了大量工作。全县县乡村公路建设扎实推进,行业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交通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064公里,其中国道1条44.3公里,省道2条49公里,县道7条157公里,乡道54条388公里,村道241条425.7公里,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撑。

二、建设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总书记提出的打赢“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攻坚战的总要求,按照省市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的统一部署,结合全市“五道五治”行动,全面启动了“四好农村路”和旅游公路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按照省、市关于公路建设的统一部署,我们在财力薄、基础差、历史欠账多的情况下,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积极谋划实施了一批公路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县公路建设提档升级。在规划设计方面,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切实做到了“四个结合”(即坚持“四好农村路”规划设计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农村旅游公路、环湖旅游公路规划设计与“北方水城.美丽**州”定位和省政府环黄河、环长城、环太行山旅游公路建设规划相结合;“两高”连接线规划设计与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相结合;景观设计与“五道五治”和本土文化相结合),开启了投资规模30个亿的交通建设大会战。目前,工可、设计、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已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科学编制了四年完成四好公路建设工作规划。从2017年到2020年,在全县分步建设县、乡、村公路687.5公里,其中,县道133.41公里,乡道276.2公里,村道277.9公里。总投资12.5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路基、路面、安全设施、平面交叉、排水等工程。目前,已全面完成设计、规划、审批、立项等程序,2017年建设任务已全面铺开,并上报省厅备案。

(二)积极融资,规范操作。在重大公路建设项目上,积极采取ppp融资模式,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在省市交通运输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县通过努力争取,规划实施了2条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其中,208国道至玉华山森林景区旅游公路全长3.2公里,投资2100万;208国道至南涅水石刻馆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全长4.86公里,投资1.333亿元。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预计今年5月和明年8月分别建成通车。二是立足我县丰富的水资源,谋划实施了环湖旅游公路建设项目,该项目全长19.06公里,联接南湖、西湖、瘦西湖、北海等四大水系,总投资7.9亿元。目前,已按ppp项目实施程序进入招标程序,预计2018年10月建成通车。三是谋划实施了**县至太焦高铁武乡西站一级公路项目,项目全长

17.2公里,预算投资6.1亿元,以ppp模式融资建设,项目的建设实施,对于破解我县交通瓶颈、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该项目与环湖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同步推进,目前已完成了“两评一案”,10月1日前进入招标程序,预计2019年8月建设完工。

(三)加快实施,务求成效。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之后,我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及省、市交通运输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四好农村路”部署要求,迅速成立领导组,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扎实推进省市下达的公路建设任务。一是主要指标扎实推进。2017年,按照

“十三五”规划,“四好农村路”建设任务为74个项目144.272公里和计划外项目41个项目113.6公里,项目拟采用PPP模式,已与山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预计总投资约38590万元,截至目前,项目已全部开工;脱贫村“四好农村路”完成65.7公里,其中,脱贫路36条建设任务,已完成31条,剩余5条力争在11月底全部完成。二是各项目标责任全面完成。我县县乡公路改造项目2个11公里,总投资3300万元,目前已完成路基工程;撤并建制村道硬化路项目2个5公里、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项目、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全部完成。

三、存在问题

(一)县财政配套压力大。实施“四好”农村路项目是**县道路建设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但历史欠账大、建设标准低,导致本次规划建设任务大,加之我县财政困难,虽然四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资金省市分别补助25%和15%,但对于**县来说,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可用财力十分有限,剩余60%的资金配套融资难度大。

(二)工程造价大。我县是山西省唯一一个缺乏筑路材料资源的县,水泥、石子、石灰石等材料都需从外地购置,工程造价很大,加重了预算投资。

(三)农村公路养护落实难。随着近年来我县新修的农村公路逐渐增多,原养护资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公路的养护需求,“四好”农村路实施后将面临更大的资金缺口。

四、今后打算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县将以此次交通运输部领导督导检查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坚持把公路建设作为事关全县、全市发展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大力度,补齐短板,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确保按期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强化组织领导,营造浓厚氛围。一是高位推动,层层加压。由县四套班子带头包乡镇、包路段,带头研究部署,带头推动落实;交通部门和各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全员分包、全程跟进、全程落实;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全面,形成全县上下“一盘棋”的公路建设网络责任体系。二是强化力量,加强管理。为切实解决交通运输人员不足、力量不强的问题,我县将在全县各有关部门抽调懂业务、肯钻研、能吃苦的业务骨干,作为公路建设的重要补充力量,充实到管理一线、建设一线,全面推动工程项目规范、有效实施。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积极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四好农村路”等公路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法规,宣传正面,鞭策后进,全面营造人人支持公路建设、人人监督公路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考核检查,倒逼责任落实。一是健全完善考核办法,对照省、市“四好农村路”督导考评办法,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四好农村路”考评细则,建立健全考核结果与投资挂钩的奖惩机制。二是加强督查检查,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重点对责任落实、建设质量、工作进度、资金到位等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三是定期观摩检查。倒排工期,层层加压,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组成观摩组,对各乡镇“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定期组织大观摩,对推进情况好的进行表彰奖励,对工程建设滞后、工作不积极不主动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并责令检查,通过严格的考评检查,倒逼责任落实、全面推动工程建设实施进度。

(三)强化资金保障,狠抓工程管理。年内力争筹资1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并实现所有公路建设ppp项目落地。进一步加强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狠抓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廉政建设。力争把“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民心工程、廉政工程!

篇3:农村旅游情况调查报告

一、常德市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形式

第一,坚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统筹部署,形成互动并进格局。常德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把市旅游局列为成员单位,每年制定了《关于依托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方案》。根据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旅发[2007]14号)精神,2007年8月召开了全市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明确发展乡村旅游是全市今后旅游发展的重点。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常发[2007]9号)要求“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2008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常政发[2008]14号)。市新农村建设办、市委农村部密切配合市旅游局,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活动,如2008年“常德人游常德”活动、2009年首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世外桃源”田园休闲观光体验活动等。2009年,常德市把乡村旅游摆到了农村产业建设的优先位置,成为了常德旅游大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坚持乡村旅游点培育与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紧密结合,打造两位一体亮点。常德市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始终坚持与乡村旅游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已有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形成了乡村旅游的雏形,基本上做到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也是乡村旅游示范点。安乡

C区———机会区,即产品绩效指标表现出重要度低而满意度也低的区域。这些并不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并不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区域的指标有“银保富”参与条件、防灾防损工作、生活水平的改善等,对于这些因素,相关机构可视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定,一旦它转化成B区(改进区)指标的可能性增大时,应当迅速做出反应,增加相关投入,保持既有的业务量;当它转化为D区(维持区)时,则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适当维持即可。

D区———维持区,即产品绩效指标表现出低重要度和高满意度区域。落在此区指标有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宣传工作、办理手续、银行对欠款问题的处理等,农户对这些方面的满意度评价较高,但其对农户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因此,如果相关机构拥有有限的资源,应将此区域的部分资源分配至高重要度的区域,从而改善其他指标的质量水平,锦上添花,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户的整体满意度。

五、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陕西省新型农村银保合作机制对农业生产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资金支持能力还不能完全满意农户的需求,而问题主要集中在银保产品自身方面和银保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方面。为促进我国农村银保合作机制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而增强保险公司和贷款机构对农户的服务能力。

第二,保险公司进一步完善理赔机制。目前保险公司只保障自然灾害对部分硬件设施的损害和投保人的人身意外伤害风险,而实际上农业经营还面临病虫害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故保险公司应适当扩大保障范围以满足农户需求;鉴于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大而多,保险公司可以适度提高保险费率,以提高其理赔能力。

第三,贷款机构适当扩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由于农户自身的资金力量薄弱,农业生产收益底下、周期较长,故农户需要更大力度的信贷支持。

第四,重点支持进行大、中规模农业生产的农户。由均值分析可知,农村银保合作产品存在明显的规模效益,故实施方案应由广泛支持转变为重点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浩,李前进,吴莹.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机制研究[J].上海金融,2010(3).

2、沈洁颖.新型农村银保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9).

3、许立新,段爱明.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机制的实践及发展对策[J].金融经

济,2010(10).

4、孙聚兴,赵玉娇.新型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探析[J].现代交际,2010(5).

5、曹喜望.管理科学中的数学模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陕西省设施蔬菜“银保富”试点项目实施情况的调查》(项目编号:2010G2-1)主要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县丰裕示范片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五景五乐”农家旅游,精心规划水上大型旅游项目,打造成环珊珀湖“梦里水乡”。桃源县茶庵铺示范片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野茶王茶产业为依托,突出茶文化特色,建设万亩大茶叶基地,开展采茶、品茶、购茶活动。

第三,坚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紧密结合,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常德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坚持以特色高效农业为依托,先后形成了桃源茶庵铺示范片采茶游,桃源马鬃岭示范片柑橘采摘游,汉寿南湖示范片、安乡丰裕示范片水乡观光游,鼎城灌溪示范片花木观光游,澧县张公庙示范片葡萄采摘游等系列产品,实现了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与传统第一产业的完美融合。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做到公共资源共享。我们把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实施基础配套建设。目前,所有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以上“农家乐”和重点乡村旅游点基本都通上了水泥路、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充裕电。同时,大力开展农村“三清”整治活动,着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状况正得到逐步改变,为游客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常德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纵观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发展速度不快、旅游产品不精、旅游效益不高、服务水平较低等,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制约。

第一,缺乏强有力的主体。尽管各级干部认识到了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巨大空间和广阔前景,但是作为投资主体的多数农民特别是特色高效农业产区的农民对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认识水平不高,积极性不大,再加上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投入力度上后劲不足。

第二,缺乏强有力的规划。乡村旅游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也是项目建设的前提,更是招商引资的关键,规划的好坏不仅决定着近期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长远目标的实现。目前,常德市尚未编制《常德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几乎所有的区县(市)也没有编制本区域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点更没有编制规划。

第三,缺乏强有力的政策。近年市财政虽然每年安排了1000万元旅游项目资金,但突出支持了柳叶湖、诗墙公园、桃花源、花岩溪等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支持了办会办节、旅游促销、航线开发,而用于乡村旅游的资金很少。由于市县两级都没有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没有从土地利用、税费减免、贷款支持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乡村旅游基本处于自我发展、自力更生的状态。

三、加快发展常德市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第一,明确发展思路。以“绿色、生态、休闲、体验”为主题,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依托农村的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点,使乡村旅游成为常德市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要科学谋划乡村旅游的总体布局,打造常德环都市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圈,培育几条农业旅游观光走廊,推出几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利用3-5年时间,全市建成20个特色鲜明、绿色生态、设施完备的乡村旅游点,形成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常德乡村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6亿元,

第二,编制旅游规划。聘请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设计,做到既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又因地制宜、重点扶持。同时,组织指导各区县(市)从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及客源市场等方面开展调查,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示范点、示范村为依托,连接一部分旅游条件较好的乡村,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融入到建设规划中去。由市旅游局会同农林等相关部门,开展全市乡村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普查,建立完善全市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库。

第三,实施政策扶持。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市级财政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每个区县(市)财政安排不少于500万元,主要用于区域与景区景点乡村旅游规划编制、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补助或贷款贴息、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奖励。对乡村旅游发展有潜力的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给予优先扶持,搞好水、电、路、气和生态环保等基础配套建设。以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休闲农庄、休闲林场、规模果园、绿色茶园、高效水面、庭园大户延伸,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对乡村旅游点的产业建设项目,在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中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到位。将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纳入农民素质教育体系,按照培育新型农民的要求,对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导游人员、民俗文化传承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把乡村旅游与农村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今后对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实行政策倾斜,对纳入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示范点、示范村,确定3年的乡村旅游扶持期,在扶持期内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乡村旅游专项资金给予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扶持、重点扶持。

第四,大办示范样板。继续把乡村旅游办点示范与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点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各示范片点不同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基地,重点把柳叶湖示范片办成乡村旅游龙头示范片,继续重点指导支持茶庵铺示范片和丰裕示范片的乡村旅游开发。对高效田土、高效水面、高效庭园以及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是发展葡园游、橘乡游、茶场游、鳖村游等游园项目;对乡村文化氛围浓厚、古风古物丰富的地方,重点是发展民俗风情游,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对自然风景名胜,重点是培育一批休闲农庄和休闲乐园,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对城郊区,重点是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依托,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体验农家生活。

篇4:武汉市大学生旅游消费情况调查

【关键词】 大学生 旅游消费 问题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旅游已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有的大学生在节假日和同学或朋友外出旅游,有的在寒假和家人一起旅游。他们一年的旅游消费高达1000元以上,最低的也接近100元。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但却备受旅游企业冷落。在这种情况下,发现大学生旅游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适当的解决办法,对于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的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2012年6月8日;调查地点:武汉工业学院;调查对象:武汉工业学院在校大学生;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调查人:罗丽、张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武汉工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20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为1860份,有效率为93%。在本次调查中,一共有16道题目,其中客观题15道,主观题1道,受访大学生的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年龄在20—25岁左右。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出游方式、出游时间、资金来源、消费金额、出游限制等方面。调查问卷具体见表1。

二、问卷分析

1、出游方式选择分析。在出游方式的选择中,同学结伴和班级出游两种方式分别占了32.94%和23.63%,这说明大学生出游存在明显的小群体特征;而选择旅行社出行的同学只占11.81%,这说明旅行社推出的产品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出游的需求,而且其服务力度不足。另外,在出游中大学生最关心的是费用(41.2%)和安全(33.5%)问题,由此可见,旅游企业也必须在这些方面进行完善。

2、大学生出游态度分析。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有68.33%的人有过大学期间出游的经历,而在没有出游经历的人中,有81.53%的同学有出游的意向。这说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出游持有非常肯定的态度。

3、出游时间段选择分析。选择周末出游(33.72%)和寒暑假(34.01%)出游的同学占的比重稍大,而且以班级组织或是个别同学结伴出游的形式居多。

4、大学生出游的限制性因素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在有出游经历的人中,31.85%的人认为没有旅游经费是限制出游的最主要原因,而没有心仪的旅游项目或地点(25.28%)和没有出游伙伴(18.34%)则是限制出游的另外两个主要原因。

5、大学生出游消费情况分析。大学生的经济尚不能独立,多属于中低层次消费者。调查显示,38.34%的人每次旅游的实际费用支出为300—600元,支出在300元以内的人占到了25.37%,24.9%的人支出在600—1200元之间。而在这些旅游费用中,35.1%来自于家长的资助,19.5%来自于平时节省的生活费,只有18.9%来自于平时兼职和工作所得。由此可见,大学生旅游花费来源构成多元化,但是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仍然有限,所以对价格比较敏感。

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有49.21%的选择了经济型(主要在乎游,吃、住、行不讲究),选择舒适型(最在乎游,对吃、住、行有一定标准)的为45.69%,只有5.1%的人选择了有较高要求的豪华型。

6、出游目的地的选择分析。对旅游目的地类型的偏好方面,选择“自然风光”的同学占51.3%,选择“人文景观”的同学占l6.89%。由此可见,大学生出游的主要目的是观光和休闲。

三、影响大学生旅游消费的因素

1、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求知欲。受教育程度高和出游率高通常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对武汉工业学院学生的调查中,调查对象全都为本科以上学历,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旅游市场的高文化素质特点。知道的越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也越多。调查问卷中,很大一部分同学回答外出旅游是为了开阔视野。

2、充裕的闲暇时间和金钱。高校学生具有暑假和寒假近90天的宽松闲暇时间,还有70多天的周末及“五一”、“十一”黄金周等固定假日,闲暇时间非常充裕,这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外出旅游的需求。目前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加上现在的大多数高校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费都颇有富余,有了不少自由支配的资金,这也是大学生外出旅游的原因之一。

3、特殊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旅游可以消除紧张心态,缓解精神压力。大学生所具有的求异、求新等个性特征及心理需要,使他们喜欢离开自己的常居地外出追求美丽的生态环境、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和浪漫的情趣;还有的大学生喜欢中外历史文化,喜好参观各类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址;年轻人强烈的社交需求特征使他们经常结伴出游,或者去走亲访友。

四、大学生旅游消费的行为特点

1、旅游消费行为的普遍性。旅游、上网、谈恋爱成为21世纪大学生活的三门“必修课”。由于各种的原因,大学生纷纷走出校门,加入到旅游者行列当中,使得大学生旅游这一队伍逐年增加,旅游也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种时尚,一种必需品。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大学生都外出旅游过,没有外出旅游过的人当中大部分是因为经济原因,只有极个别人是因为不喜欢。

2、旅游欲望强烈。在调查问卷中,有81.3%的人表示非常喜欢旅游,16.6%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喜欢,不喜欢的几乎为零。性别差异对大学生外出旅游欲望产生不同的影响,调查表明,在81.3%非常喜欢旅游的人当中有72%都是女生,这说明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更喜欢外出旅游。

3、出游目的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旅游的主要目的依次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找熟人玩儿和消磨时光,其中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占58%,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占28%,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占9%。

4、旅游内容的丰富性。自然风光,以及自然与人文风光相结合的景观等旅游产品尤其受大学生的青睐,特别是一些知名度高的景区,更是受到大学生的追捧,由问卷可以看出,更多的大学生还是喜欢自然景观,体现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5、旅游方式的多样性。调查显示,47.4%的学生喜欢集体外出旅游,26%的大学生愿意和几个好友结伴出游,只有20%的大学生喜欢独自外出旅游。出游方式的选择与个体心理素质有关,这表明当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注重身体和文化的培养,而忽视独立个性的培养。

6、旅游时间的集中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他们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出游。寒暑假、双休日、“五一”、“十一”黄金周为大学生旅游的集中时间,双休日一般选择短途旅游,其他时间则选择中长途旅游。

五、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及存在的问题

1、产品质量不高。大学生旅游产品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旅游需求,使大学生一心期望的美好的旅游受到撞击,很多大学生旅游一次,外出旅游的动机就差了很多,失去了旅游的热情,这就导致大学生达不到外出旅游的目的。另一方面,很多外出旅游过的大学生对去过的景点没有再去的想法,因为所游览过的景点没有让他们留连忘返的经典内容,这就是大学生旅游产品吸引力不足的主要问题。

2、旅游企业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关注度不高。大部分旅行社都没有针对大学生设计旅游线路,只是在法定假期对大学生旅游给予打折优惠。这并没有对大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旅行社对大学生市场不重视,部分旅行社没有针对大学生做相应的定期宣传计划。大学生对旅游宣传的印象,只是停留在某旅游景点的特色上。在旅游旺季,特别热门的景点,并没有对校园内部做宣传,许多大学生是在校外了解到的相关旅游信息,因此导致了大学生旅游市场还处于停滞阶段。

3、旅游产品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思想单纯,外出旅游目的在于可以多接触社会,借此锻炼、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同时,大学生也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充实自己的课外生活,所以在选择旅游产品时不会顾虑太多,以自己的喜好为主,对一些新奇的旅游产品比较有兴趣。

在价格方面,由于大学生没有更多的可支配资金,一般情况下只能进行短途、近距离的旅行。但大学生追求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又与自身条件相矛盾,对其造成巨大吸引力的景点费用一般又比较高,从而限制了大学生出游。

【参考文献】

[1] 刘川:大学生旅游消费调查与市场开发策略分析——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J].当代旅游,2010(3).

[2] 李军、张俐俐: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

[3] 洪艳: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6(3).

[4] 王金枝: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认识与开发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

[5] 于婧: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北京市大学生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0(10).

篇5:我国旅游情况调查报告

我们的旅游市场调研开始于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共四周的时间。我选择的调研题目是李芳菲老师指导的“对来徐国内旅游者的特征、旅游动机和旅游效果的初步研究”。

我们的调研工作共分为五个阶段,

即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选题,与指导老师沟通,内部分组;确定每小组具体任务收集、分析及整理资料。

第二阶段:计划阶段:制定计划及问卷,审定计划 及问卷,确认修正计划及问卷,计划及问卷展示。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访员分配,实施执行 。

第四阶段:研究分析 :数据输入处理、数据研究分析、总结规律、报告书写、成果汇报。

第五阶段:家乡调研

动员大会结束以后我们就开始正式投入工作了,第一周我们主要从网上、图书馆参阅、收集、整理一些二手资料,然后结合我们所学的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在明确我们的调研目的。

一、了解徐州客源市场状况、需求特点,分析徐州作为旅游目的地如何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二、找出徐州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具体的针对性措施,为徐州整体旅游开发与规划作贡献。

三、为徐州旅游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性的依据与可行性的建议。

篇6:旅游资源保护情况调查报告

为切实了解目前旅游资源受保护情况,发掘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找到解决措施。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和谐雨城,文明之旅”社会调查小组来到雅安市上里古镇,针对该景区做了关于旅游资源保护情况调查。

上里镇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北部,距城区27公里,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东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雨城,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亦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但是,由于当地负责部门管理不严及游客环保意识不强,古镇的环境和设施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因此,为掌握游客对古镇旅游资源保护情况的认识及看法,我们社会调研小组通过访问游客,制定针对性问卷及问卷调查三个步骤得出结论,最后综合现今旅游资源受保护情况,作出报告。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一)古镇旅游资源保护现状

根据该景区旅游资源情况,我们主要从游客对古镇的总体印象、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以及游客对古镇旅游资源保护情况的看法等方面进行统计。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政府或开发商对古镇实施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但仍不够全面,政策力度也不够强,导致古镇对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的保护和开展工作不到位,景区部分设施利用不当,环境有污染等现象。据统计,有21%的游客认为政府或开发商仅对古镇实施了一点积极有效的措施。尽管古镇部分建筑体现了地方特色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但有接近20%的游客认为古镇商业化过强,地方特色欠缺。

统计结果显示,古镇的文物保护程度一般,有12%的游客认为古镇的文物破坏程度严重。且景点之间的路况较差,配套设施较落后,如公共厕所等地有待改善。景区的环境受到破坏,大部分与游客的素质有关,但另一方面,相关单位的宣传保护工作也许有所欠缺。

(二)相关单位对古镇的保护措施

据调查发现,有30%的游客认为造成上里古镇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是由于游客破坏(乱扔垃圾 、乱涂乱画等),也有其他游客认为是由于自然灾害破坏、政府管理不善或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而据我们了解,古镇对于环境破坏现象并没有严格的监督、惩罚政策,导致部分游客不重视景区环境保护,在景区做各种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如乱扔废物,攀木折花,在景观建筑物上乱刻乱画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

另一方面,古镇内现代化的配备设施不到位,如打印、复印等现代化服务不便捷,配套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相关单位应当引起重视。

(三)游客对古镇旅游资源保护的看法

对于阻碍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发展的因素,游客各持不同的见解。接受调查的游客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有30.6%的游客认为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发展被阻碍要归因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如公共厕所等地有待改善,及网吧、打印复印、传真等现代化联络工具的建立。游客中还有23.5%的人则认为是宣传力度阻碍了古镇的旅游资源发展,20%的游客认为是由于景区管理不善,其他游客认为是交通不便和地理位置不佳的原因。

当问及能有效保护上里古镇旅游资源的措施时,有30%的游客认为应致力于推广当地特色,加强宣传力度,从而吸引来更多的游客。而23%的游客则认为应该培养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人人自觉保护古镇旅游资源。还有20%的游客认为政府应当加强法律保护力度,对破坏景区旅游资源的游客进行法律追究。要能有效地保护上里古镇的旅游资源,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监督机制、科学规划开发与保护并重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调查分析

通过对上里古镇旅游资源受保护情况的调查,综合现如今旅游资源的大致情况来看,我国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当今人们更多地注重精神享受,旅游自然而然成了人们精神享受的一个重要选择。然而,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旅游资源破坏情况随处可见。我国旅游资源面临巨大的危机,故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已成为目前我国发展旅游业的一件大事。

(二)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

旅游资源如果未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甚至遭到各种破坏,其价值就会大大降低,以至于永远丧失对游客的吸引力。近年来,我国虽比较重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大某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导致景区产生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现象。而要真正解决旅游资源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法律问题应当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减少一些立法、执法和管理体制问题。为此,健全法规,健全管理机构,加强资源保护法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

(三)景区地方特色缺失

一般来说,任何地区、民族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吸引力、竞争力,因为多数旅游者抱着“猎奇”的心理。而如今许多景点商业化过重,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当地特色逐渐淡化。景区应当保护、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四)宣传力度不够,保护资源意识差

科学普及和文物保护重要性宣传不够,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毁坏景观、污染环境,乱涂、乱画的现象屡屡发生。因此,为保护旅游资源,相关政府和单位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游客和当地居民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四、对策及建议

(一)健全环保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使游客们学习环保的知识,树立环保的意识,了解并自觉维护有关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

(二)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体制建设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三)强化旅游管理部门职能

加强旅游管理,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的保护旅游资源,进行功能分工。应根据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规划, 尤为重要的是要做好功能分区工作。

(四)以行政保护为保障

采取行政管理措施,使国家行政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权限,对资源保护工作的相关活动进行行政干预,以保障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相关单位可从保护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这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行统一的规划和监督。

五、总结

篇7:全国发展红色旅游情况调查报告

近期,我们对各地发展红色旅游情况进行调研,总体感到,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中央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下,红色旅游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红色旅游成效显着

1、红色旅游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红色旅游开展4年多来,始终保持蓬勃发展势头。即便在XX年先后经受了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的影响下,在我国入境旅游下降和国内旅游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红色旅游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接待人数达272亿人次,同比增长1826%;其中,境外游客增幅较大,同比增长超过30%;综合收入达123935亿元,同比增长3515%。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437万,同比增长1759%;间接就业人数达207万,同比增长40%。天津、辽宁、广东、云南、宁夏等省份接待人数增长超过50%;韶山、长沙、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广安和临沂等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仍然保持20%左右的增长。

2、红色旅游发展质量有了较大提升。一是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国家安排专项经费536亿元,维护修缮了一大批红色遗存,保护了一大批红色文物;国家和地方还筹资近68亿元,建设红色旅游重点区域3300多公里公路,新建、改扩建边远地区21个支线机场,现在延安、井冈山、百色等12个机场已建成通航,12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有106个设立了铁路停靠站,使红色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得到大大提高。二是红色旅游精品体系建设逐步形成。XX年以来,国家为加快建设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多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安排专项资金20多亿元,新建和改造了200多个红色旅游项目,提高了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点)的质量。此外,上海、重庆、长沙、南昌、遵义、延安等红色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中心城市党委、政府,将发展红色旅游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加强对红色旅游景区(点)建设的投入,提高了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点)的质量,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实施行政区划内或跨区域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游客互送”,增强了红色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和产品的影响力。鄂豫皖“三省六市36县”、川黔渝“三省四市”和湖南伟人故里“红三角”等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品牌更加成熟;晋冀豫“太行抗日烽火”,赣南、闽西“红色根据地”,中山、湘潭、广安三市“二十世纪三大伟人故里红色旅游联盟”,闽赣粤“三省八市”等十几个红色旅游区域联合体蓬勃兴起,对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红色旅游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4年多来,全国红色旅游共接待观众672亿人次,综合收入2740亿元。红色旅游不仅带动了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成为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更主要的是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围绕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等主题纪念活动,各地和有关部门结合红色旅游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据调查,绝大多数旅游者参观后说“深受教育”,“增强了对党的感情和对先烈的崇敬”。在上海一大会址,一位干部在留言簿上深有感触地写道,“参观一大会址后,我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爆发出非常旺盛的激情”。不少地方反映,很多人入党、入团申请书是在参观红色旅游景区后递交的。各地中小学校将红色旅游景点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基地。不少学生参观红色景区景点后写下“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心灵受到了震撼”、“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等感人肺腑的留言。

当然,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各地红色旅游发展水平不尽一致,在软、硬件方面都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一是不少地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需要改进。一些景区景点在陈展设计上,形式单一,缺乏差异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在教育方式上,供游客看的多、灌输的多、生硬介绍的多,游客直接参与的少,只见其物,不见思想和精神。有些红色旅游资源的管理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模式,发展活力不强,后劲不足。特别是部门垄断红色旅游资源,使旅游理念很难融入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中,造成红色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相隔离,难以发挥对群众的教育功能。二是很多地方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差。由于大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地处偏远的山区、林区、农村,这些地区基本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紧张,难以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红色旅游开发建设。受到资金制约,不少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旅游交通不畅,进出景区景点很不方便。

二、几点建议

针对发展红色旅游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建议有关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红色旅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政治、经济、文化工程,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当前有的地方对发展红色旅游重视不够的情况,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红色旅游的认识,把红色旅游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2、加强宏观指导与协调,整合各部门和各方面的资源。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分布全国各地,归属及体制各异,目前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及调度,亟须进行协调与整合,形成有序发展的大格局。如很多红色景区景点在内容上有相近之处,如果每个地方都搞小而全,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将影响红色旅游的整体形象。有关方面应从宏观上对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加以规划管理,明确每一景区景点的特色、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以避免各景区景点盲目发展带来的资源浪费,努力形成全国红色景区景点一盘棋的有序发展格局。要大力促进景区景点间的交流。目前虽然部分景区景点间也有交流活动,但缺乏组织性,交流成果没有公开化、理论化、系统化,很少能找到指导红色景区景点发展的理论文章。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不同主题的研讨和交流活动,汇集成果,用以指导景区景点的实际工作。此外,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文物资源的配置。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文物资料的交流非常困难,建议有关方面统一调度,合理配置文物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文物作用,避免文物的闲置和浪费。

3、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红色旅游基础建设的投入。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是文化工程、经济工程,也是政治工程,必须依靠政策扶持。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加强对红色旅游基础建设的投入。有关方面应制订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对免费开放场馆进行经济补偿机制,重点加强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订鼓励红色旅游开发政策,在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投资者优惠。研究制订奖励政策,对开发红色旅游的企业、旅行社等给予奖励。把红色旅游宣传作为公益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红色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

4、提高景区景点的陈展水平和讲解员素质,更好适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已对一大批景区景点改陈布展进行了资助,使这些景区景点改陈布展的状况发生显着变化,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景区景点展示内容单调、展示手段落后,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大资助力度和工作力度,不断探索、改进陈列展览方式,通过实物、照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景观等多种形式以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努力提高景区景点基本陈列水平,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红色旅游,更好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尤其是讲解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使他们不仅成为历史知识的讲解员,还要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员、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更好地适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5、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红色旅游。近年来的实践说明,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大量党政干部、大学生和未成年人去红色旅游景区(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大批国内外游客也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充满好奇心,这一潜在的大市场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开发。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对红色旅游的宣传,使更多国内外游客参与红色旅游。

★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

★ 新疆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简报

★ 黑龙江红色旅游导游词

★ 初到兵团散文

★ 小虾兵团作文

★ 建设和发展学生班集体

★ 新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探析

★ 红色旅游个人心得体会700字

★ 某市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基本情况

篇8:农村旅游情况调查报告

长赖是融水县新安村的一个苗族村寨,位于贝江东畔,1991年初被开发,并成为了广西最早开发的民俗旅游村寨之一。开发初期,其凭借贝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苗族风情,第一年就接待了来自国内外游客近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200万元。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长赖苗族旅游村寨文化景观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抛弃,原有的文化特色被改变,严重影响了其旅游业的发展。

为此笔者2次前往长赖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的居民、村干部、旅游管理者、以及融水县旅游局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调查过程中笔者从长赖119户居民中任意选择了70户,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30位居民进行了深度访谈,问卷回收共70份,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91.4%。随后,笔者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从日常生活文化景观、服饰文化景观、饮食文化景观、建筑文化景观、节庆文化景观和精神信仰文化景观七大方面,分析了长赖苗族旅游村寨文化景观的变化情况。

一、日常生活文化景观变化情况调查

日常生活文化景观是一个民族通过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所体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它包括语言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等。从语言结构来看,变化不大。访谈中笔者发现,只要是土生土长的苗寨人,几乎都会讲苗话,而除了年龄稍大的一些老年人外,大家也基本会说普通话。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还会说点桂柳话。从生产生活方式来看,旅游开发前,村民们基本以务农为主,发展旅游后,生活方式变得更多元化了,部分农民开始从事与旅游有关各项事务,例如摆摊卖旅游工艺品,开餐馆,开烧烤摊,开小卖铺,开旅馆等。一些卖的旅游工艺品和食物,也是村民们亲手做的。从生产工具来看,有26.6%和21.9%的村民认为生产工具变化大或很大。访谈时,陈秀兰女士和何女士都说以前是自己犁田,打谷子,现在生活好了都用拖拉机、打谷机了,比以前好多了。从婚嫁习俗来看,算是经历了由繁到简的过程。传统的婚嫁习俗需要经历“拨庚”,即订婚,“帮工”,指订婚之后,就需要互相帮工,多半是男方帮女方做工,时间一般是三年。虽说男女双方已经定亲,但却不允许住在一起,那些实在忍受不住帮工时间太长,想提早结婚的人就会采用“偷亲”的方式把新娘偷回去。举行婚礼,苗家人也有很多规矩。最有特色就是“抢旗”,是指在男方到达女方家,准备领着新娘回家之前,男方族人和女方族人就开始抢旗,男方抢得旗子才能出发。旗子是女方家用自家做的蓝布挂在特地砍来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竹子上所制成。而现在的婚嫁习俗简化了很多。“偷亲”、“抢旗”都很少见了,只是简单的办个酒席就结束了。

二、服饰文化景观变化情况调查

服饰文化景观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衣物、穿戴、鞋帽、装饰等文化景观。由制作方式、样式、服饰功能、穿着时间、手饰和头饰等所构成。服饰文化景观是一个民族生活环境、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也是最容易被察觉、民族性最为浓厚的景观之一。

1、衣服样式的变化

自古以来,苗族人民都喜欢“五色衣服”,其基本特点是,上穿交领右衽、长袖上衣或是对襟无扣、长袖、大领上衣,襟、袖都镶花边或全衣满绣花纹。下穿百褶裙或齐膝的宽脚裤,男子穿短衣裤或大襟上衣,大裆裤,头上多用黑土布包头,小腿上扎绷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侵蚀,使得长赖苗寨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在调研和访谈过程中得知,现在除了40岁以上的个别老年人还穿着民族服饰外,其他人穿的衣服都是从集市或商店买来的成衣。而且就性别来分,穿传统服饰的女性多过男性。衬衣、牛仔裤、休闲服、运动鞋等都成为了苗族人民的日常服饰。就连个别穿着民族服饰的中年妇女也经常是:身上穿着苗族的民族服饰,脚上却穿着塑料拖鞋或者运动鞋。

2、衣服制作方式的变化

过去苗人做衣服所使用的布料都是用自家种的棉花,经过纺线织成布料,再染色而成。绣花线同样也是用自家种的棉纺线后染成五颜六色,再刺绣到衣服上。而现在老年和中年妇女穿的传统服饰布料和绣花线都是从集市买来的。在问卷调查中,有超过一半居民认为衣服的制作方式变化大或变化很大,占总数的59.1%,而且这部分居民大部分是中年妇女,他们观点的是具有绝对说服力的。

3、服饰功能的变化

笔者通过与几位穿着民族服饰的中老年妇女和穿着时尚装束的少女的访谈中发现,部分中老年妇女依然穿着苗族传统服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已经习惯了,二是因为家庭贫困,没钱买好衣裳。而部分中老妇女穿着传统苗族服饰的原因确是为了更好的招揽游客。陈女士在访谈中提到,很多人都愿意给我拍照,买我的东西。而年轻人之所以不喜欢穿着苗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怕麻烦,而且去到村外让人看笑话,所以他们更喜欢穿着大众化的汉服,让他们感觉更容易融入这个社会。在访谈的过程中,更有一位何女士,毫不避讳的讲大家都这么穿,为什么我还要穿苗服呢。

4、穿着时间的变化

笔者特意采访了几位穿着美丽苗族服饰准备表演的几位女孩,问到:“你们一会是要参加表演吗?”几位女孩答到:“是的。”笔者继续问到:“你们穿的是你们苗族的传统服饰吧?”几位女孩答到:“是的。”笔者又问到:“你们平时也这么穿吗?”几位女孩答到:“不是的,只是表演才穿,平时都不穿的”。可想而知,以前苗族姑娘日常穿着的民族服装,现在确成了苗族姑娘们的表演服。

5、配饰的变化

苗族传统的民族服饰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有很多的配饰,如银冠、项圈、银锁、耳环、手镯等。过去传统的头冠、项圈都是居民用银子亲手铸造而成,而现在都是用铜或铝来做的,做工也没以前的那么精细。特别是传统的女士上衣下摆的小坠子,都是用银子小坠子,风吹起来会传来清脆的银坠声,而现在的坠子是从集市上买来的五颜六色的塑料坠子,风吹起来完全没有那样动听的声音。

三、饮食文化景观变化情况调查

1、饮食种类的变化

苗家人以糯米、粳米为主食,多吃干饭,尤其以竹筒饭和扁米饭最具特色。菜肴方面,过去由于苗寨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人们为了把暂时吃不完的肉类和蔬菜保存起来,就将它们腌制成酸品食用。因此,酸类菜肴在苗家非常普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酸坛子,种类有酸猪肉、酸鱼、酸牛肉、酸鸭、酸鹅、酸萝卜、酸姜、酸荠菜等。笔者在长赖调研时就曾品尝过当地的酸鱼、酸肉,味道很特别,让人回味无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改善,现在的苗家人饮食种类丰富了不少,新鲜的肉食品和新鲜蔬菜增加了不少。现在每家每户都在自家的地里种上了各式各样的蔬菜,而新鲜肉食品多半是从集市直接买的。

2、饮食习惯的变化

苗家人很喜欢喝油茶,无论是平时还是节日都喝,而且以前很多人都是喝油茶作早饭,吃完就下地干活。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好了,早饭也丰富了,吃面条的、吃米粉的都有,不过还是有一部分人坚持早饭喝油茶,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人群。

3、烹饪方法的变化

苗家的竹筒饭是用一节竹子,在节巴处开一个小孔,将糯米灌进竹筒里,再灌进一些水。然后塞好圆孔,把有米的那一头埋进泥土中,在上面用柴火烧,烧成竹筒里的水冒出气时,就转动竹筒再烧另一面,烧成竹筒口不再冒气就可以将竹筒挖出,用刀剖开竹筒食用。说到苗家的酸鱼,制作工序可以算是极为复杂。首先,将鱼剖腹洗干净,用盐腌制一两天,然后在放进火塘上的竹篮里烘干,再将糯米饭(或是炒好的糯米粉)、辣椒等配料和烘干的鱼均匀搅拌。最后,把拌好的鱼放进坛子里封存腌制而成。而苗家打油茶与瑶族打油茶有不一样的地方。苗家打油茶相对要简单一些,先是用水浸泡糯米两三个小时,捞起滤干水,再放进蒸笼里蒸熟,把蒸熟的糯米饭倒出来晾干。吃之前就将晒干的糯米饭拿出来炒一下就好了。接着炒洗净的茶叶。苗人打油茶用的茶叶是清明节上山摘的野生茶,因为这种茶只有到清明节才有,大家都叫它清明茶。茶叶炒干后直接加入冷水煮。等茶水煮沸后,加入炒好的糯米、葱花、花生等配料就可以喝了。

这些特色食品的烹饪方法被很好的传承了下来,随着外界文化的侵蚀,一些日常的新鲜肉食和新鲜蔬菜的烹饪方法,也融入了苗寨人的生活。

四、建筑文化景观变化情况调查

1、房屋建筑用料的变化

房屋建筑的用料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传统的苗族建筑是吊脚楼,多为2-3层,木质结构,杉木皮顶。下层通常用木板或木条分隔成大小不一的猪圈、牛栏、鸡房或杂物房。2-3楼通常是用杉木片隔成的一间间房,用于住人。而房屋的大小则依据各家庭的经济能力和地势所决定。由于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因此砖木结构楼房和砖房逐渐兴起,并越来越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的木制吊脚楼除了少数几家比较贫困的家庭外,其他的家庭都换了新房。笔者在与潘女士交谈时发现,他们并不愿意住在那间破旧的传统吊脚楼里,只是因为没有钱,砌不了新房,只能住着,她提到斜对面那间豪华砖房的马大爷家,是因为他儿子外出打工赚了钱回来起的。从潘大姐的字里行距里,笔者能体会到潘大姐对于新房的渴望。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传统的吊脚楼从外观上看都比较破旧了,而且数量也比较少,只有大概10户,而新建的楼房基本是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尤其是近几年新建的楼房基本都是砖混结构了。所谓砖木结构楼房是以水泥砖和杉木为主要原料所修建的楼房,通常一层用砖砌,2-3楼是木制结构。而砖混结构的楼房与我们城市里的砖房没多大区别。

2、房屋外观的变化

由于建筑材料的变化,也势必会造成房屋外观的变化。除此之外,一些较为富裕的家庭,也像城里人一样,将房子好好的装修了一番。建筑的外墙都铺上了外墙砖,装上了铝合金窗,室内地面铺上了瓷砖,墙面刮上了干净的腻子。笔者调研时所住的管村长家,就装修得挺好,卫生间还装上了马桶和浴室柜。总之,无论从建筑外观还是用材方面,除了个别几家保留了传统的风格外,长赖苗寨绝大部分建筑发现了很大的变化,原本颇具民族特色的吊脚楼所剩无几,看到的都是毫无民族特色的砖房,民族风味大大降低。

3、村寨道路及配套设施的变化

在各家各户修建新房的同时,整个苗寨的基础设施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在政府的支持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8年融水县政府请柳州市建筑设计科学研究院对长赖苗族旅游村寨进行了整体规划,计划将长赖建设成为集旅游、接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环境优美、功能设备完备,交通便捷,富有文化韵味的旅游度假区。为了完成这个整体规划,融水县政府对长赖苗寨的道路、防火、给水、排污、照明等基础配套设施进行了全面整改。投资79万元建成了长800米的园林鹅卵石拼花路,两边还铺设了青石板。园林路两旁修建了三个供游客观光休闲的平台以及仿树垃圾桶、景观灯、草坪灯等基础配套设施。同时融水镇政府还对市政排污、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一共建成3座人饮消防两用高位水池总容量260立方米。根据自治区的有关精神,长赖苗寨还进行了全方位的消防改造,完成了电改114户、灶改112户。

五、节日文化景观变化情况调查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苗族人民节日众多,除了中国传统的一些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外,还有属于自己民族的很有特色的一些节日,如农历六月六的新禾节。新禾节是苗族庆祝丰收的节日,每逢农历六月初六,人们从旱地里摘来刚成熟的玉米,和着糯米蒸熟成饭,先供奉祖先、神灵,再按长幼辈分依次品尝新饭,故又称尝新节。节日当天的节庆活动主要有赛马、斗马和情歌对唱等。这些传统的节庆活动延续至今,保持了传统的风味。在问卷调查中笔者也发现,有60.3%的居民认为他们的节庆习俗没有变化或变化较小。

六、表演文化景观变化情况调查

1990年融水长赖苗寨开始发展旅游业,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传统的民族歌舞表演被搬上了舞台,它以表演的形式将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和内涵表现的淋漓精致。苗族的民族歌舞表演丰富多彩,由此而产生的民族表演文化景观也是丰富多彩的。笔者将从表演人员的服饰、表演的内容、时间、伴奏使用的乐器4个方面分别阐述表演文化景观的变化情况。

1、表演人员服饰的变化

笔者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认为表演人员的服饰变化一般的比重最大占32.8%,其次是变化大占调查总数的21.3%,再其次是变化很大占调查总数的19.7%。同时,笔者在调研时也发现,表演人员的服饰色彩鲜艳以蓝色和棕色为主。女士是上衣下裙,上装是交领右衽或对襟无扣、中袖或短袖齐腰短上衣,下裙是百褶裙。腿上套上漂亮的腿套,穿着黑色布鞋,头上还佩戴者漂亮的头饰。服饰其布料主要是绸缎,上衣的袖口和裙边都有镶边,但镶边不再是手工刺绣而是买现成的回来镶上。头饰以前是银子制成,而现在表演人员所配套的头饰多半是铜片或铝片所制成的。男士的表演服饰是上衣下裤,上衣是对襟、无袖、无扣,两襟都绣有花边,裤子是齐膝中裤,腿扎绑带,头扎蜡染或黑色土布做成的头扎。

2、表演内容的变化

游船到来前半个小时左右,参加表演的所有人员都穿着好衣服,化好妆,准备好米酒,男士们也穿着好衣服,准备好芦笙,来到码头等待游客的到来。游船即将靠岸时,芦笙表演队员们队列吹起芦笙以表欢迎。女士们也分别排成两列为游客们送去家乡的米酒以示欢迎。欢迎仪式之后,便是激烈的斗马表演。游客们纷纷来到斗马场,斗马师告知大家不要坐在第一排,因为在激烈的斗马过程中可能被马踢伤。随后又向游客介绍了苗族斗马的来源。说:“苗族的斗马活动源于苗寨的一个传说。相传苗寨的一位部落首领老来得女,女儿聪慧美丽,招来求婚者无数,于是首领决定用斗马的方式来决斗,胜者可以迎娶姑娘。此后斗马延续下来,成为苗寨的独特习俗。”说完之后,斗马师牵来了一匹公马和一匹母马,随后,又牵着一匹公马走进了斗马场。一声巨响,斗马开始,只见那匹俊俏母马不停卖弄,引得捉对厮杀的两匹公马顿时兴起,一起拼死撕斗,连咬带踢,相互撕咬得血肉横飞,直到其中一匹马精疲力竭,落荒而逃。最终获胜的马绕场一圈,接受观众的喝彩。

斗马结束通常就该到用餐的时间了。待游客用餐结束后,游客们就会纷纷来到芦笙堂观看精彩的苗族歌舞表演。只听一声响亮的芦笙吹响,表演正式开始。吹响这第一声的就是队长,也叫芦笙王,通常是年纪稍大,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男士。伴随着悦耳的芦笙伴奏,能歌善舞的苗哥苗妹们开始翩翩起舞。芦笙踩堂、踩脚舞、竹竿舞、多耶舞、娶新娘等节目丰富多彩,充分突出了苗寨歌舞的特色。为了让游客玩得更尽兴,让游客以极高的兴致和快乐的心情更好的了解苗族的少数民族风情,在节目的设计上加入了大量的互动项目,例如:踩脚舞、竹竿舞、娶新娘等节目就会邀请场下的观众参与节目。表演结束后,笔者在与舞蹈演员韦玉苗的访谈中发现,他们表演的节目当中,有一些是表演队中有舞蹈天分的成员根据自己的想法自创的,有些是跟着电视上、周边村寨学来的,例如竹竿舞就是引进其他民族的舞蹈学来的。在表演内容和舞蹈动作方面,他们也会不断的更新,在一些重要的特殊的节庆里,还会专门挑选一些有特色的舞蹈表演,例如春节期间,他们就会增加芒蒿舞等节目,以增添喜气。

3、表演时间的变化

以前只有在节庆或重要的日子,苗族人民才会翩翩起舞以示庆祝,旅游发展之后,少数民俗歌舞表演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以供游客欣赏。很多专家学者们都认为表演是一种交流的事件,通过表演人们可以认识其中蕴涵的文化信息,而且往往这种文化信息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著名的表演理论学者理查德•鲍曼在他的许多著述中表示,表演就是“一种说话的模式”,“一种交流的方式”。与以往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中盛行的以文本为中心、关注抽象的、往往被剥离了语境关系的口头艺术事像的视角不同,表演理论是以表演为中心,关注口头艺术文本在特定语境中的动态形成过程和其形式的实际应用。所以现在只要有游客,表演队员都会表演丰富多彩的民俗歌舞。笔者在与韦玉苗的访谈中了解到,现在一般到村寨旅游的人多半是上午11点左右坐游船到达,而他们的歌舞表演也一般是游客吃过午饭之后开始,如果是旅游旺季或者黄金周期间一般一天会表演两场,早上一场,下午一场。

4、伴奏时所使用的乐器的变化

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是苗族最重要的一种乐器,它与苗族文化紧密相连,并在苗族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组成。笙斗用松木或杉木制作,中间剖开掏空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面用树皮或细篾箍五圈以防裂。细端插一竹管作吹嘴。笙斗斜插两排笙管。笙管用细而长的白枯竹制作,一般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的。芦笙的规格不同,管短者20厘米,长的可达2—3米。笙管穿过笙斗有一节外露,下端堵塞不通,管上端开一出音孔,靠近笙斗处开一按音孔,入斗处镶有铜制簧片。吹芦笙时,两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管孔。口含吹嘴,吹吸都可以发音。自古以来,吹奏芦笙,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苗族最普通的踩堂舞,也称之为踩芦笙。笔者在调研时了解到,现在苗族表演队所使用的芦笙与传统的芦笙区别不大,只是比传统的芦笙笙管要多些,因此声音更好听些,而且还时常与伴随着放映的音乐一起演奏。

七、精神信仰文化景观变化情况调查

笔者在长赖苗寨调研时发现,苗族人民精神层面上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像过去推崇的寨老制已不复存在,甚至很多苗族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寨老制。而寨里目前只有一个名义上的“苗王”,就是表演队里领队,吹响第一声的芦笙的马振忠。除了这项功能之外,领导群众解决纠纷,主持各大重要仪式以及红白喜事,教育年轻人等功能都已逐渐淡化,寨老的威信也逐渐退化。84岁的陈秀兰女士告诉笔者,七年前她开始信奉耶稣了。

八、结论

根据以上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长赖苗族旅游村寨文化景观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建筑文化景观,且以村寨道路及配套设施的变化尤为明显。其次表演文化景观、服饰文化景观和日常生活文化景观的变化也是比较明显的,而饮食文化景观、节日文化景观和精神信仰文化景观虽有一定的变化,但变化不是特别明显。而对于民族村寨文化景观的演变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的保护而限制其发展,更不能完全被现代社会所同化,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走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例如:可以通过建设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形式,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民族村寨文化景观的自发保护下,使人、物、环境、文化等处于固有生态关系中,从而较完整地保留社会自然风貌、生产生活用品、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强调旅游者的活动不应当干扰当地社区的正常生活,不对当地社会、文化造成伤害或破坏,不一味的迎合游客的需要,而是在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文化景观的特色,提升其文化内涵,改善其旅游服务的设施,提高其旅游服务的档次。

摘要:融水县长赖苗寨是广西最早开发的少数民族旅游村寨之一,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日常生活文化景观、服饰文化景观、饮食文化景观、建筑文化景观、节庆文化景观和精神信仰文化景观7个方面调查了融水县长赖苗族旅游村寨文化景观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文化景观,演变

参考文献

[1]谢元鲁.旅游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1-262.

[2]李瑞,殷红梅.近10年中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4)411-421.

[3]梁福兴,吴忠军.民俗旅游学概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3.

[4]韦茂繁,秦红增.苗族文化的变迁图像—广西融水雨卜村调查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7.54.

[5]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语言艺术,Richard Bauman.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1977,Rpt.Illinois:Wavel and Press,Inc.,p.11,1984.

上一篇:柜长年终总结下一篇:读莫泊桑小说《羊脂球》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