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世界多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当今社会对民族文化,民族元素在展示艺术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时代要求我们突破旧有展示手段与方法,不断提高展示手段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打破展示艺术局限于城市,局限于固定场所的理念,将展示艺术的触角延伸到新农村民族区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论文 篇1:

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策略思考

摘要: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及消费持续升级的时代背景之下,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农村旅游经济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这些年来凭借自身的突出优势获得了长足发展,不过整体来看,经济转型背景之下,农村旅游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强,这对于其未来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一个负面影响。本文对于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具体的探讨,随后分析了当前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具体的探讨了解决措施,以期为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带来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经济转型;农村旅游;机遇;挑战;策略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将会逐渐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意味着旅游业这一第三产业的重要分支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各类旅游资源丰富,这些年在旅游业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然后由于我国农村旅游经济起步较晚,加上先天不足,使得当前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中暴露出来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拖累了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步伐以及质量。面对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破解,这成为了正在大力发展或者准备发展旅游经济的广大农村地区必须要深入思考的一个课题。

一、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

经济转型给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不过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把握好这些机遇的与挑战,将会推动农村旅游经济步入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之中。

1.发展机遇。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是千载难逢,从需求角度来看,居民消费升级带来了大量的旅游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将会带来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我国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随着我国朝着中等发达国家稳步迈进,过往十多年旅游业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而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高速发展的状态还会持续下去,这对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利好。从政策角度来看,为了推动经济顺利转型,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而新农村建设的如火如荼也给给予了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很多的政策优惠,这些都给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推动。

2.发展挑战。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虽然面临诸多的发展机遇以及利好,但是从目前的现实发展中来看,其也遭遇了很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对于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来说是难以回避的。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的竞争、资金、人才等方面,从竞争来看,农村旅游如何能够在充分彰显自身的特色,如何具备与传统景区开展竞争的实力,这是一个挑战。资金层面的挑战主要是农村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着如何破解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人才层面的挑战是指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短缺,如何构建一支数量充足、能力过硬,能够满足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是一个难点。

二、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不过也应看到,蓬勃发展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背后也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如果不能够有效地解决,必然阻碍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制约,基础设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没有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制约。举例而言,很多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餐饮、住宿等条件简陋,这些都会影响到旅游者的体验,从而阻碍农村旅游经济的最大做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村地区资金不足,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使得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2.旅游产品缺少特色。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旅游产品特色不够明显的情况,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旅游产品的特色是其核心竞争力,目前农村看旅游产品没有将自身的特色充分的凸显出来,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同时不同农村地区的旅游产业更是同质化严重,处于一种恶性竞争的状态,这使得农村地区的旅游产品给人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不利于这一产业的长期发展。

3.旅游服务不够理想。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比较粗放,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标准,旅游者的各种服务需求很多时候都难以满足,结果使得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不高,危害到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就是政府在农村旅游服务规范方面处于一个缺位的状态,价格制定、投诉处理方面不到位,滋生了农村旅游的各种乱象。

4.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宣传力度的远远不够,很多农村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因为对外宣传不够,结果导致了各种旅游资源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少的农村地区在旅游宣传方面重视不足,不能够去主动的开发市场,获取客源,这影响到了农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针对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不足,广大农村地区需要利用好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正视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挑战以及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地区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农村地区要想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一些公益性的基础设施项目,例如交通项目,农村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而一些盈利性的项目,例如酒店项目,则可以进行公开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的流入。基础设施完善方面要尽量做好规划,本着适度超前、合理规划的基本原则来推进,从而使之更好地支撑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2.创新旅游特色。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要在旅游产品的创新方面不断努力,充分利用好农村这一概念,立足于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进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提炼出来与众不同卖点,从而摆脱与传统景区以及其它农村地区的同质化竞争,展现本地区旅游的独特魅力,彰显与众不同,从而吸引到源源不断的客流。创新旅游产品中要把常规线的旅游与特色专项旅游的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景点布局各具特色、突出重点、避免重复。

3.提升旅游服务。在旅游服务提升方面,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好标准制定者、秩序规范者的角色,努力引导本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步入一个规范的通道之中。政府要在本地区旅游产品价格制定的、旅游服务标准制定、旅游投诉处理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一个培训,让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能力,打造出来的服务一流这一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推动地区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加强宣传力度。广大农村地区在旅游经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宣传力度,提炼出来旅游产品卖点,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宣传方面必须要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调动各个部门工作积极性,做到力往一处使,在客源争夺战中能够统筹协调,全力配合,不仅仅是旅游部门要加大宣传,同时其它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从而切实提升地区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以及美誉度,推动旅游经济的更好发展。

总之,经济转型大背景之下,广大农村地区要做到顺势而为,充分意识到旅游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机遇,高度重视旅游经济的发展,采取一揽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实现好农村旅游经济的开速发展,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房产局)

参考文献:

[1]王小军,张双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2年11期

[2]白惠芳.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年3期

[3]范高明.新农村政策下乡村旅游创意发展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4期.

作者:陈世剑

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论文 篇2:

论新农村展示设计对民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世界多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当今社会对民族文化,民族元素在展示艺术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时代要求我们突破旧有展示手段与方法,不断提高展示手段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打破展示艺术局限于城市,局限于固定场所的理念,将展示艺术的触角延伸到新农村民族区域。

[关键词] 展示艺术 新农村 民族区域 广西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44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与农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今的农村已经不再是被“素质低”、“没文化”、“缺素养”、“条件差”等代名词所掩盖的旧农村。在当今大时代的背景下展示农村是形势所趋,亟需将展示艺术拓展到农村,将本属于民族最特色的东西用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其展现出来,以期将农村民族展示艺术推向前进,同时推动现代民族符号、民族元素在现代展示设计的应用。

作为展示艺术新兴发展基地的新农村民族区域,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创意资源等方面都与城市有明显的不同。当今国内及国外艺术家、学生、艺术爱好者们都在将目光延伸到这一孕育无限灵感和希望的土地上。尤其是近几年,农村展示艺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下面介绍两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农村展示艺术的成功之处。

1、农村民族元素与民族文化的应用

创意是由学生来到距离城市甚远的农村进行写生开始的。利用农村的废旧、闲置物品,以及极具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东西,建造出独具特色的民居。在艺术创作的同时,学生们发现有很多极具民族艺术和民族特色的东西被遗弃在角落,而且已经很长时间被人们所遗忘了。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像,石刻和古代的器具已经在那里沉睡了许多年了。看到这些,他们不禁想到,如何才能将这些民族的文化更好的加以保留和传承?大家讨论的最后结果是,将这些民族的东西在建筑中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在教授的带领下,利用天然的石木资源,加上四处收集的独具民族特色文化的物品,建造了一座运用现代建筑设计工艺,以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为主线的石木房屋。成型之后的房屋吸引了大批的村民前来欣赏,而且还有从城里闻名而来的观光客。房屋不仅具有现代建筑工艺带来的实用性,更成为一个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象征。同时也唤醒了当地居民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该案例的成功,不仅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更能说明蕴含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农村正需运用现代展示艺术予以充分的表达。

2、民族文化吸引艺术家的目光

丽江工作室位于丽江西部约20公里处的拉市海南沿,创建于2004年的丽江工作室,最初由几名对民族文化,农村艺术抱着极大渴望,力图创建一种更贴近农村艺术生活的年轻人组成。他们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能为艺术家与当地农民,现代艺术与农村传统艺术,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与当地农村民族元素所融合的一个创作场所。他们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吸引了全世界成百上千的艺术家及爱好者来此地进行创作,他们力求将艺术家的思维真正融入到当地民族的意境之中,从而达到现代艺术与民族文化的交融,创造出农民喜爱的现代民族作品。他们大多利用村民的房舍墙壁,天然及废弃物品进行创作。其作品既包含民族寓意,又能实现现代艺术展示所要达到的意境。是一种当代农村展示艺术的大胆尝试,也是构建现代城市与新农村关系的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几年的发展,其艺术与当地文化的成就都十分显著。并越来越得到更多艺术家和当地人民的认同。正是其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其商业价值也在逐渐显现。

广西作为旅游胜地, 现有5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就有12个,其漫长璀璨的民族文化发展史给广西农村文化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民族节日众多,如:仡佬族最隆重的节日——吃新节,水族最盛大的节日——端节,彝族最独特的节日——祭公节,京族最盛大的节日——哈节,毛南族最盛大的节日—分龙节,仫佬族最盛大的活动——依饭节,侗族最盛大的活动——花炮节,苗族最隆重的节日——过苗年,瑶族最盛大的节日——盘王节和达努节,壮族最盛大的聚会——“三月三”歌节等。这些节日既是少数民族人民庆贺的盛会,更是民族文化元素展示的大舞台,从化妆到服饰、从舞蹈到歌曲、无不展现民族文化的勃勃生机。尤其是舞台美术更充分展示着各个民族的典型民族特色文化。作为最具广西民族特色的壮锦,其图案的简洁、生动、韵律美,对壮族文化的表达显得尤为突出。如:广西隆安县地理位置优越,是大西南铁路、公路、水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民间工艺品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良好,隆安山清水秀,风光迷人,旅游景区有省级风景名胜、南宁市十大景观之一的龙虎山自然保护区,以及绿水江漂流、屏山仙痕溶洞群、大龙潭石铲文化遗址、榜山文塔、峨山旅游、布泉山水风情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随着广西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展示设计作为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在民族气息浓郁的少数民族节日上,展示设计更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在现代民族文化作品中也存在一些粗制滥造,生搬硬套的现象。充分把握民族元素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必能进一步促进广西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是加速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展示设计在新农村民族特色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可见,农村新艺术形式的民族文化展示既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更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形式突破。实践证明,农村需要展示艺术,展示艺术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生命力。将民族文化展示设计在新农村民族区域深入地开展下去,既需要借鉴当前国内外农村展示艺术的成功经验,更需要结合广西地区的实际。

本论文属于广西财经学院2010年度科研项目立项 项目编号:2010D02

作者简介

佟小娟,广西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动画设计。

饶学开,广西财经学院助教。

葛琳玲,广西财经学院助教。

作者:佟小娟 饶学开 葛琳玲

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摘要 选取2012—2017年北京市除去城6区之外的门头沟区、房山区、平谷区等10个区县的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这两个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评价模型,通过熵值法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并且相对稳定;两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协调度等级整体呈现持续上升,但始终未达到优质协调等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相对滞后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相对较好的民俗旅游产业形成了遏制。

关键词 农村;民俗旅游产业;农村经济;耦合度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1.06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mpirical Study on Folk Custom Tourism Industry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eijing

WANG Yue,SHEN Qi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206)

Key words Rural areas;Folk tourism industry;Rural economy;Coupling

基金項目 2021年社会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跨学科社会服务团队建设项目(1086016015/014)。

作者简介 王悦(1998—),女,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管理系统优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5-27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乡村旅游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利条件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民俗旅游不仅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更是活跃农业农村经济、提升农业生产要素价值增值的路径。为提升我国民俗旅游发展质量,我国诸多学者针对如何开发民俗旅游[1-2]、丰富民俗旅游服务产品或内容[3]、拓展民俗旅游营销渠道[4]、创新民俗旅游经营模式[5]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考虑到民俗旅游资源特色和可持续发展,关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6-7]、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8-9]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考虑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民俗旅游发展空间,部分学者提出民俗旅游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10]、更新与改造[11]等。

对于我国民俗旅游发展质量问题,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均得以采纳和应用。对于定性方法主要有:如何开发民俗旅游[1-2]、拓展民俗旅游营销渠道[4];对于定量方法,主要有丰富民俗旅游服务产品或内容[3]、创新民俗旅游经营模式[5]。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后进行质性研究[12],采用定性的文献计量分析[13];采取综合评价法中的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方法[14];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IPA分析方法[15];运用网络文本分析和ASEB栅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16]。

有关农村民俗旅游与农村经济的相关研究众多,国内外学者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17-18];如何借助乡村旅游助力农村经济增长[19-21]以及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2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23]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也有部分学者采用耦合理论[24]或实证分析对某一区域展开研究[25-26]。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农村民俗旅游、农村经济及二者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然而,我国学者对于农村民俗旅游与农村经济二者之间的研究多偏向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或者较偏僻的农村地区,与以往所不同的是,该研究对象是我国首都北京所包含的农村,以往的研究很少有以类似于北京这种特大型城市为研究主体的,因此该研究可为北京等特大型城市提供有关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参考借鉴。该研究将采用熵值法和耦合指数的方法对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研究。

1 指标体系构建、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能够确切并且客观反映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遵循可操作性、科学性、独立性等原则的基础上,该研究以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作用机理为依据,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民俗旅游接待户数、高峰期从业人员[27-28]、民俗旅游接待人次[27,29-30]、民俗旅游总收入[27-30] 4项反映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情况,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农作物播种面积、设施农业播种面积、设施农业总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 6项代表北京市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并用熵值法计算得出每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详见表1。

1.2 数据来源

该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2012—2017年北京市统计局的《北京区域统计年鉴》。由于每个评价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完全统一,该研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

1.3 研究方法

1.3.1 熵值法。

运用熵值法计算得出每项指标的权重。

1.3.2 耦合指数。

耦合表示两个或者多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耦合的协调作用程度[31],针对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与北京市农村经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32],并通过计算得出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依据两个系统的耦合度值,进行耦合协调度分类,具体分类标准如表2[32]。

2 结果与分析

以2012—2017年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原始官方评级指标数据为依据,以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这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以及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为基准,测算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系统综合发展指数f(x)和农村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指数g(y),进而得到综合协调函数T,最后计算得出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耦合度C和耦合协调度D。分别得到2012—2017年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表征判断结果(表3)和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类型结果(表4)。

2.1 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2.1.1 时序特征。北京市10个区县的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可以分为f(x)>g(y)的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型和f(x)<g(y)的民俗旅游产业相对滞后型两种类型。

从图1可以看出,2012—2017年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于平缓—急剧下降”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从2012年的0.848 8下降到2013年的0.830 5;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在2013—2015年呈现趋于平缓的趋势,综合发展水平的得分均在0.84上下浮动;从2015年开始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由2015年的0.849 0迅速下降到2017年的0.713 6,2017年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为2012—2017年最低的,这6年来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为2015年,是2017年综合发展水平得分的1.19倍,究其原因,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有关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各方给予高度重视。

与农村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是,2012—2017年北京市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则整体上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具体表现为“较快增长—迅速增长—缓慢增长”。具体看来,北京市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在2012—2014年表現为加快增长的趋势,由2012年的0.115 9增长到2014年的0.318 1;2014—2016年北京市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由2014年的0.318 1迅速增长到2016年的0.693 9;而2016—2017年北京市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则呈现为缓慢增长的趋势,由0.693 9增长到0.718 9。整体看来,2017年的北京市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为0.718 9,为2012—2017年最高的;2012年北京市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为0.115 9,是2012—2017年最低的,2017年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为2012年的6.2倍。

综合两个系统的发展水平来看,2012—2017年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综合协调函数呈现出“缓慢上升—迅速上升—下降”的趋势。具体来看,2012—2014年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综合协调函数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由0.482 3上升为0.581 1;2014—2016年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综合协调函数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由0.581 1上升为0.751 5;而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综合协调函数在2016—2017年表现为下降趋势,由0.751 5下降到0.716 2。2017年的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综合协调函数为2012—2017年最高的发展水平,综合协调函数值为0.716  是综合发展水平最低的2012年的1.48倍。2012—2016年农村经济较农村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慢,表现为农村经济滞后性,2017年民俗旅游产业较农村经济发展慢,表现为农村民俗旅游滞后型,二者并未达到协调发展的状态。

2.1.2 空间格局状态。首先民俗旅游发展水平处于高水平的区县为平谷区和密云区;处于较高水平的区县是怀柔区和延庆区;处于较低水平的区县为昌平区、房山区、门头沟区;处于低水平的区县为顺义区、大兴区、通州区。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在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等新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智造产业集群以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打造通州区与北3县(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以及香河县)协同一体化发展等。可以看出这些区县的发展方向较其他区县更侧重于产业发展,所以民俗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水平的区县为密云区、平谷区、昌平区和房山区;较低水平的区县为门头沟区、怀柔区和延庆区;较高水平的区县为顺义区和通州区;高水平的区县为大兴区。经济综合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大兴区为4.17,水平最低的门头沟区为0.45,可以看出,城市发展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区县,表明城市功能定位所造成的发展方向对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作用。

2.2 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时序耦合

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在时间上呈现如下特征。

(1)如图2所示,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两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2012—2016年二者的耦合度虽有增长,但一直处于拮抗阶段,它们的耦合度取值区间为[0.325  0.5]。 2017年增长至最高水平,达到磨合阶段。 2012—2016 年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阶段,直至2017年增长为磨合阶段。由此看来,农村民俗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农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助推农村民俗旅游产业实现良好发展的动力之一。

(2)如图2所示,总体来看,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分为两个阶段,2012—2013年为失调阶段,耦合协调度取值区间为[0.396 0,0.476 3],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一时期,农民对于乡村旅游这种新兴的经济发展业态还比较陌生,并且缺乏相关的经营经验。2014—2017年处于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取值区间为[0.509 0,0.598 4],其中2016年达到初级协调等级,耦合协调度为0.612  是2012—2017年耦合协调度最高的阶段,该阶段,政府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出各种惠农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农村民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发展乡村旅游这种新兴产业型态的有利之处,并且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发展乡村旅游的行列之中,促使农村民俗旅游与农村区域经济的相对协调发展,最终在2017年达到了农村民俗旅游与农村经济同步发展的状态。

2.3 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空间耦合

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发展不仅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同样在空间上也呈现一定的特征。

(1)根据耦合度等级划分标准将选取的北京市10个区县划分为2类(图3)。第一类为低水平耦合阶段,包括大兴区、顺义区和通州区,这3个区县在北京市的功能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主要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是北京市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因为较重视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因此两个系统的耦合度为这10个区县当中最低的。第二类为拮抗耦合阶段,包括怀柔区、门头沟区、密云区、平谷区、昌平区、房山区和延庆区,这7个区县中,怀柔区在北京市的功能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主要保证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助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旅游业的具体职责,两大系统的耦合度高于前面低水平耦合类型的3个区县。

(2)根据耦合协调度分类标准,将选取的北京市的10个区县划分为5类(图4)。第一类为勉强协调等级的门头沟区,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正西偏南,多山是一个显著的自然特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活动。第二类为初级协调等级的通州区、顺义区、怀柔区和延庆区,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也是北京市的城市发展新区之一,2015年通州区被确立为行政副中心,负责疏散城市中心产业。顺义区作为重点城市发展新区之一,是北京东北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也是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更注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智造产业集群;怀柔区著名的雁栖湖成为了当地良好的民俗旅游地点;延庆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首都的生态涵养发展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发展,众多的风景名胜和名优特产为延庆区的民俗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类为中级协调等级的密云区和平谷区。第四类为良好协调等级的昌平区,昌平区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区。第五类为优质协调等级的房山区和大兴区,大兴区和房山区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主题的文化节。

2.4 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容量耦合度及耦合協调度总体趋势

整体上看,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发展逐渐向好,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不断提高,耦合协调度不断增长。首先,由于北京市各区县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虽然正稳步发展,但是二者的容量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仍未达到优质协调阶段。其次,尽管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日益迅速,但是两大系统之间的相互促进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3 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在构建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这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了北京市10个区县的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得出如下结论。

(1)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发展状态处于反向发展的状态,当农村民俗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增长的情况下,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为下降状态,直至2017年,两系统出现交汇发展。

(2)从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时序曲线看,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持续高于经济水平的发展。这表明农村民俗旅游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属于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主导型耦合协调。从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来看,由于城市功能定位的不同以及资源禀赋的差异,各个区县的民俗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3)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度整体上处于一直上升的趋势,两系统逐渐由拮抗阶段向磨合耦合过渡,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分为中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6类,表明两个系统之间的互动性不断增强,逐渐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该研究仅对北京市农村民俗旅游与农村经济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未涉及两大系统之间复杂的耦合机制,后续研究可对二者之间的耦合机制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何德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方经贸,2020(4):155-157.

[2] 任思颖.民俗旅游开发研究[J].度假旅游,2019(2):13.

[3] 刘海洋,许丽萍.基于RMP的边疆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5):38-43.

[4] 孙洁.“互联网+”下农村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研究[J].农业经济,2018(7):116-118.

[5] 谢岭华.百色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4):203-204.

[6] 赵国炎,张强.延边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8(20):22.

[7] 胡珑川.浅谈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7(4):23-25,43.

[8] 吴亚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5):44-46.

[9] 阎丽.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3):458,460.

[10] 秦志玉.乡村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日照市渔家民俗旅游村为例[J].人文天下,2019(2):7-11.

[11] 丁初敏,代玉海,赵瑞森.“微更新”理念下日照市山海天民俗旅游村更新与改造探讨[J].规划师,2017,33(10):158-162.

[12] 史映蕊.旅游“新”民俗与新疆和谐民族关系构建:以博湖县捕鱼节为个案[J].西部蒙古论坛,2020(3):59-65,127.

[13] 王瑜,崔峰.中国旅游原真性研究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6):52-59.

[14] 马婷婷,周新辉.民俗旅游的人文价值及其评估方法:以山东民俗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1):211-213.

[15] 常承明,彭睿娟.基于IPA分析的甘肃白马藏族民俗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5):78-85.

[16] 李江敏,赵青青,王青,等.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研究:以恩施土家女儿城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0,37(4):58-69.

[17] 童路雯.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关键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0):53-54.

[18] 焦晓岭.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20(21):7,44.

[19] 李玉林.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家参谋,2020(19):40,50.

[20] 賴思均.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J].农家参谋,2020(17):214.

[21] 周媚,王彬,喻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以博盛生态园为例[J].乡村科技,2020(21):56-58.

[22] 唐军.探析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西部旅游,2020(8):21-23.

[23] 易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乡村旅游发展[J].北方园艺,2017(8):201-205.

[24] 高楠,张新成,王琳艳,等.中国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的实证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6):10-19.

[25] 谢红霞,乔一博.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实证分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20,22(4):31-35.

[26] 党雪华.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以洪湖市为例[J].现代农村科技,2020(7):7-8.

[27] 赵永峰.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河南鄢陵为例[J].价值工程,2019,38(26):112-114.

[28] 杨庚霞.以旅游为导向的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5):56-61.

[29] 庞艳华.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关联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1):315-320.

[30] 徐清,牛萍,张玉祥.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度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11):2029-2036.

[31] 梁陶.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性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2):301-306.

[32] 赵敏芝,叶鹏.宜昌市旅游产业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2):185-19 196.

作者:王悦 申强

上一篇:合作学习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乡村中国变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