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师专业标准心得

2024-05-23

学习教师专业标准心得(精选8篇)

篇1:学习教师专业标准心得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我们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下面就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理念的理解。

理念一:学生为本

我的理解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张扬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围中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理念二:师德为先

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要富有爱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给予儿童精心的教育和培养。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经常在数学课中渗透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努力学习与人合作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人格和学习兴趣。

理念三:能力为重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工作,小学各学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都需要科学设计和合理组织。作为一名教师,我总是把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当成首要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听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认真撰写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参加各种各样的业务能力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勇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真正把新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与同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理念四:终身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终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我除了平时的业务学习,我还利用网络学习,观看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品读教育专家的理论著作,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

通过学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标准》,我感觉做一名教师除了不断开拓、创新,更要执着的爱岗、敬业。要不断研究、反思、改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享受我们职业的幸福。

篇2:学习教师专业标准心得

一、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

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1、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能力素质。它要求教师能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遵循教育教学应有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发展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教师的语言应该准确清晰,具有科学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启发性。

三、较高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被动地等待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生硬地照搬照学,而应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认真分析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才会持续地发展,教育教学水平才会稳步地提高。

篇3:创新学习模式,促进专业教师成长

一、组织观摩教学, 实现隐性知识的分享

教师拥有的很多关于教学的知识来源于自身经验, 就是难以清楚地用语言加以表述,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针对这部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的隐性知识, 以学校教育或大众媒体等正规的形式难以传递, 只有通过面对面的观察、模仿和练习, 在观摩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缄默的隐性知识。观摩教学是从教师每日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抽取出一个基本的单元———一次教学活动为例, 以别人的教学作为研究对象, 教师集体观摩、共同研讨, 从实践中改善教学技能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我国传统教学研究中的“校本教研活动”、“公开课”、“备课—听课—评课”制度、师徒制、青蓝工程活动, 日本广泛实施的在职教师教育实践模式“授业研究”都是与此类似的模式。

观摩听课, 就是以他人的授课作为自己反思、比照的对象, 教师以审视、对比、鉴别的视角看待自己熟悉的教学实践, 教师可以思考如果我在平行班上, 那么这节课应该如何改进, 这节课对我以后的教学有什么启示和帮助。授课教师可以在准备观摩课的过程中反思和授课。因此, 学院应定期组织全院性的教学性比赛, 例如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说课比赛、讲课比赛等活动给全院教师提供交流探讨、观摩反馈的平台。观摩教学实现的是从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传达, 这种言传身教虽能学习教学技能, 但技能背后的教学原理却没有明确体现, 这是其不足。

二、开展行动研究, 实现隐性知识外部化

隐性知识是非公共、非言语、非意识的。波兰尼指出:“隐性知识是一种内在的行动,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控制它或甚至都感觉不到它。”将其转化为公共的、符号化的、可意识的显性知识才能进行反思、修正和利用。开展行动研究就是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是知识的外部化过程。在学校开展行动研究, 就是教师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 将问题转化成研究主题, 并进行系统研究, 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教师为提高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进行的反思研究。在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教学进行研究和解释, 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可实施的步骤, 在实践中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反思。行动研究的主体就是教师自己, 开展行动研究是教师挖掘自身隐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 这种研究学习活动使教师提高教学和研究的能力, 在深思和计划行动中将原有的隐性知识外显化, 外显化的隐性知识才能传递和共享。与此类似的促进隐性知识外显化的形式还有撰写教学案例、教学日志、网络教育叙事、教育博客、质的研究、行动研究等。这些学习反思活动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实现自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共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进行科学研究, 更新显性知识

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进行科研, 这是高校教师保持专业地位的重要标志。科学研究就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传递, 是显性知识组合、创新过程。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放松对科研的要求, 既要进行科研, 了解科研领域国际、国内的新动态, 又要视野开阔, 高瞻远瞩。教师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从而不断完善教材, 充实教学内容, 并进行教学改革。这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 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只有掌握了完整、系统、精深、前沿的学科领域知识才能在学科教授中游刃有余。

高校教师的科研除了要服务社会, 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之外, 还要服务于教学, 提高教学水平。高校教师有了科研之源, 在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 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就会更加生动、翔实, 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 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科研先导、质量立校”的方针, 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在各级专业技术岗位聘用任职条件中明确提出科研要求, 在论文、著作、作品或科研项目或科研获奖情况都有相应的要求。除科学研究外, 高校或培训部门举办的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认识、扩大知识面、利用前沿科研成果的方法等都采用这种模式。

四、开展反思性实践, 实现显性知识的内部化

知识的掌握最终落实在行动中, 教育实践是教师学习的最终目的。由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是显性知识分享和内化的过程。当教师接受并且自觉地运用新获取知识时, 这种显性知识就开始内部化和隐性化。与其他三种模式不同, 这是教师个体层面的学习, 是教师通过反思性实践在工作中践行学到的显性知识, 将其转换、拓宽、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的过程。通俗地讲, 反思性实践就是在工作中将“知道”转化为“会用”。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 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要在真实的课堂情境或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只有将宏观、抽象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才能实现教育行为的更新。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 必须在实践中反思, 在总结中提高。立足于职业实践的反思、学习、提高才能提高自身修养, 完善职业形象, 体验和创造教师职业的真正意义。

摘要:21世纪, 社会面临新的变革, 高职院校面临更多的要求和更大的压力。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学习, 教学组织必须创新才能生存。高职院校教学组织创新的流程分为分析内外环境、明确发展目标, 规划整体发展、确立组织结构, 激发成长动机、营造学习环境, 创新学习模式、促进教师成长, 监督学习成效、持续循环建设五个环节。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组织,学习型组织

参考文献

[1]M.Po lanyi.The Study of Man[M]:12..London:Rout2 ledge&Kegan Paul, 1957.

篇4:学习教师专业标准心得

关键词:幼儿教师;爱心;教研;学习;专业标准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要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首先要有优秀的教师。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提出了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二条基本要求。它是国家层面出台的秉承教师专业价值、塑造教师专业形象、促进教师深度专业发展的重要指南。对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做优秀幼儿教师呢?

一、倾情幼教“爱”当头

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热爱幼教事业,关爱每一个儿童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养。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幼儿。为爱哭的幼儿擦擦眼泪并给一个拥抱,帮鞋带松了的幼儿系上鞋带,为尿床的幼儿单独换一下衣服……这些细小的动作彰显着教师对幼儿的爱,而是否爱幼儿可以看出教师是否爱这份事业。爱幼教事业,才能用心工作,从做好一日常规工作入手,把爱倾注于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早上来园热情接待幼儿及家长,认真组织每一个活动,关注每一个幼儿的需求,及时安抚受到伤害的幼儿,帮助幼儿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及时和家长交流沟通幼儿的情况……用心工作就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而非应付了事;用心工作就能感受到来自家长、同事、幼儿的认同与尊重;用心工作就能持续发展专业能力;用心工作就能感受到教育工作带来的成功与幸福。

二、提升水平“研”为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而基于工作实践、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园本研究,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工作中,我们要用心观察,发现问题,研究方法。如把自己的教育故事完整地记录下来,事件中自己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收获,采取了哪些有效方法;或者是自己的一些失败经历,条分缕析地写下收获与感想。如我们幼儿园编写的《我的教育故事》和《成长的脚步》就是教师在记录教育故事过程中的收获和反思。我们根据教师兴趣成立了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组长负责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每周进行教研活动,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实现教师智慧的碰撞与共享。期间,我收获很大,撰写的论文《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在《幼教园地》上发表,论文《幼儿园园本研究探索》在《黄河口继续教育》上发表,主持的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立项课题“幼儿安全教育问题的研究”顺利结题。自主研发的玩教具“妙妙圈”获省自制玩教具展评三等奖,创编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幼小衔接数学乐园”在全市优秀课程资源评比中荣获二等奖等等。在研究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我真切感受到了教研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三、幼教路上“学”无境

幼儿教师要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終身学习的典范。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古灵精怪的小天使,他们的问题千奇百怪,他们的行为表现蕴含着无数的教育契机与价值,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专业的呵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具备多元的专业素养、高超的教育智慧,才能受到幼儿喜爱与尊重。这就需要幼儿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向书本学习、向幼儿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同事学习,在研修中学习、在网络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因为爱,所以爱。我要加强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深入学习,立足工作实际,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做优秀幼儿教师,在幼教路上幸福前行。

参考文献:

[1]刘慧.理想的幼儿教师[J].江苏教育研究,2006(12).

[2]冯晓霞,蔡迎旗.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07(11).

篇5: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

今天学习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后,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我想其实学生想要的不过是我们的帮助,我们的指引,我们的理解,我们的信任,我们的尊重。而我们所做的点滴却给了学生莫大的帮助。学校是他们生活和成长中最重要的场所,老师所需要的就是给学生精神上的指引。

一、对基本理念的领悟。

师德为先。对孩子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以先进积极的思想理念组织教学,言传身教,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力为重。学习借鉴中外好的教学理念与思想,不断充实完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人要想不被时代落下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身。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和表现知识的能力。我要努力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

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的思想、品格、言行,以及教师对社会事物所持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学生。如:你无意中往地上扔一张纸,学生可能就在不知不觉中也被传染;或者你有意地捡起一张纸,也许就有学生会因此而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必须对自己提出较高的道德要求,要严于律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强化,使自身的师德修养更加完善。只有具有崇高师德、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敬和热爱,才能引导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才能穷尽毕生的精力,有希望使自己成为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育专家。

三、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升学观,分数观,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每一个孩子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是未来各行各业的人才,鼓励人人成才。用鼓励的目光、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尊重、保护孩子的自信与努力。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对做教师的我一直是极其深刻的警示,时时告诫我要善待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千万别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毁灭一个天才学生。然而,成功不是育人的唯一标准,或者正确的说:功成名就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们的社会需要像牛顿、爱迪生这样的成功者,更需要许许多多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者。的确,教室里未来的瓦特、牛顿、爱迪生需要我们尊重和爱护,但是,教室里未来的无名的劳动者同样需要我们爱护。因为,哪怕教室里的学生将来都成不了大器,他们也是一条有足够权利得到我们尊重的生命!他们的健康成长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理想是用自己的智慧给予人“温柔的征服”;让一粒粒石子“生出钻石的心”,让一株株幼苗成为栋梁之材。教师的使命是让孩子共享爱的蓝天、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是唤醒良知、启迪智慧,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是为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

四、对基本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作为传承教育文化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少抱怨,不要抱怨工作的辛苦.(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待小学生的态度,我觉得就是一个字“爱”,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那才是合格的。当然,对学生的“爱”的方式很多,那是一门艺术,那是一位老师的水平,对“爱”的理解很重要。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在这里,还是把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对待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学生,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修养和行为。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读了这些内容后,我们就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不仅是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任何其他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我们教师的任务和责任。

(六)学科知识。这里对我们的学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这门学科,还要知道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社会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我们不能放松,要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

(八)通识性知识。对这块知识,如果光靠培训什么的是很难提高的,需要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去建构,去体会、去积累。

(九)教育教学设计。这是一名教师的基本功,我们的课堂需要精心设计,我们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思考这一点,记住一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十)组织与实施。这也是一名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区别,向优秀的老师学习,从他们身上吸取优秀的东西,来改正自己的不足。

(十一)激励与评价。看了这个内容后还是给了我启发,平时应该多和学生接触,多去观察学生,多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以激励学生更好的学生。

(十二)沟通与合作。多倾听听学生的语言,多想想同事的意见,多问问家长的意见,那样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帮助。

(十三)反思与发展。只有反思才能不断进步。

总之,《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从理念到具体内容都围绕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做了详尽的要求,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严格按照《标准》指引的方向开展工作、要求自己,使自己不断成长,更好的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五、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是一门感动的艺术,是一种春风化雨的创造。有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有一流的学生。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的时代早已过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传授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成就未来”?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小学老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反省„„。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追求是无止境的,奋斗是没有尽期的。祖国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所以,应该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篇6: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

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标准》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第一,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要求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第二,突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这即意味着,教师要服务于小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关心小学生的生命状态,同时也关注小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第三,明确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外在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微观世界里,教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理解与行动将会更为直接地决定小学生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校生活。第四,要求教师要注重修身养性。《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和行为方面的诸多要求。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师作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才将教师作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要求融入进来。

在“专业知识”部分,《标准》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有四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第二,对小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第三,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与教学理论。第四,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在“专业能力”部分,《标准》从教育与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第一,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处处体现“儿童为本”的理念。第二,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尽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如要求教师“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于教学中”等。第三,关注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过程中的独特性。第四,十分强调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第五,重视培养教师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篇7: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对幼儿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常有家长向我们反映说,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老师说一句抵我们说十句。这句话是对我们的褒奖,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幼儿的可塑性、模仿性强,老师是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身上都有老师的影子。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为孩子做好表率。

2、爱的教育是可以接纳和包容的教育。我理解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爱和高尚的师德和能力。“爱”,一是要求幼儿教师要热爱工作岗位,二是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关爱幼儿。“爱”是“专业理念和师德”的最好阐述,唯有拥有这两个“爱”才能够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其次是能力。“能力”是在“爱”的基础之上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包括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唯有掌握了这份“能力”才能够做好幼儿园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

3、一位老师即使有再高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能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孩子。唯有真心的接纳和包容,才会关注到幼儿的需求和个体的差异,才能对幼儿施以适合的教育方式。这是对师德和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陆煜铭是班上一个比较活跃调皮的幼儿,经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陆煜铭打我了;陆煜铭抢我的玩具;”……为此,我们不知教育了他多少次。有一天,他和小朋友一起玩手工制作,开始时,他自己玩得很开心,过了一会儿,他忽然把旁边孩子的橡皮泥抢了过去。我刚想大声斥责他,可转念一想,看看他要干什么。于是,我没有大声指责她,而是走到他身旁,很随意地问:“铭铭,你在干什么呢?”他说:“他不会做,我想帮帮他。”那个小朋友立刻说:“我不需要他帮。”听了这话,我才恍然大悟。我鼓励了他要先和伙伴说清楚自己的意图,并帮助他找到了一个正确交友的方法。事后,我暗自庆幸,当时如果按以前主观的判断去批评他,没有尊重幼儿的观念,那必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也就是要努力做到不武断地批评或否定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简单、粗暴的指责幼儿,而是了解实情的来龙去脉,再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进步,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好老师。

4、幼儿教育是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一致的教育才能真正作用于孩子的成长,幼儿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我们必须寻求家园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才能实现家园一致的教育,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家长沟通是我们教师的职责。真诚对待每一位家长,如实的和他们交流对孩子教育方面的看法,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尽量去满足,对家长提出的教育孩子的疑问帮着回答。当问题出现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络很重要,让家长知道老师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很重视,对幼儿的发展也很在意。家长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每项工作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比如说材料的收集、环境的创设等等,我们必须学会相处,放下身段,与家长做朋友,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工作中来,和我们一起,为幼儿创建游戏的空间,改变家长的育儿观念,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时间,让家长做回孩子,度过一个愉快的童年。

篇8: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述评

一、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本体论研究

本体论主要探讨“是”“存在”等本源的问题以及如何认识它的问题。在教育研究领域内, 以本主题而言, 就是探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和特征问题。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彼得·圣吉 (Peter M.Senge) 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实践模式。美国教育界的研究者们将学校中的这种学习型组织称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并非偶然, 这个概念中每个词都有特定的语义指向。

尽管学者们对于教师职业是否能被称为专业、教师专业的标准有哪些、教师专业的特性是什么等问题都还存有争论, 但是一般认为,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教师应把获得专业发展作为目标, 进行不断的学习与探索。1966年, 国际劳工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教育工作被视为专门职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门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与福利拥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1]”

与“教师专业”密切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教师专

文/赵静

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它们分别体现了两种理论取向:前者更加偏于社会学取向, 后者更偏于教育学取向[2]。“教师专业化”主要是从群体角度强调教师专业性的提升, 强调教师的专业地位、权利。“教师专业发展”概念是从教师个体的角度强调教师个体专业素质与专业成长, 主要是指教师内在的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包括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意向等不同侧面[3]。从这可以看出,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同时也是教师群体共同提升专业性的过程, 它强调了教师职业不是一个成熟的专业或者说是一个准专业。

如何才能使教师获得专业地位?关键在于教师个体素质的提升, 在于教师通过终身学习来构建专业知识基础、教学技能。随着终身学习思潮的流行, “教师学习”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题。尽管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教师学习研究领域, 但西方对它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相关研究也日渐成熟。研究表明, 学习不仅有个体特征还有社会文化特征,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适应和建构的过程[4]。教师的学习是一种成人学习, 具有主动性, 学习是基于实际问题具有较清晰的目标, 并且需要民主合作性的环境。对学习和教师学习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 教师是个主动的学习者, 教师需要不断地自主建构知识和自主学习。如何促进教师的学习呢?“其关键不在于如何发现教师所需要的知识, 而在于如何创造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5]”

随着对教师学习环境的不断深入研究, “共同体” (C o m m u nity) 这个概念进入教育学者们的视野。他们认为, 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够为教师提供反思、共同实践、分享交流的平台[6]。“共同体”也被学者们翻译为社群,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发表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滕尼斯认为, “共同体”有一关系特性, 即人际间存在着共通的精神意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自从学习型组织被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后, 专业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逐渐被广泛运用。尽管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他们的研究主要从五个维度来建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第一, 相互支持和共同领导。学校领导应该赋予教师政策制定参与权和实施决策权, 从而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实现权利共享。第二, 集体学习并实践。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探究、共同进行反思性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第三, 共享愿景。始终强调和贯彻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 做任何活动都必须遵照此宗旨。第四, 分享个人实践。鼓励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和信息分享。第五, 提供支持条件, 为了发挥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功能, 需要给教师提供充分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 同时还有物质条件、组织条件和人力资源条件[7]。

从以上概念界定可以看出,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学习、合作和发展。学习是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基础, 它是形成共同体和维持其发展的关键。合作是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行为方式, 教师互相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愿景和信念, 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发展是学习和合作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的目标。

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多学科视角研究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既包括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 也包括实践操作层面的探讨。通过阅读相关文献, 笔者总结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文化学的视角阐述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从教师文化的视角来分析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结构与特征;二是从制度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制度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和对教师的影响。从教师文化的视角来探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论述十分精辟的学者有两位。

一是日本的佐藤学。他提出, 自律文化的形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自律文化是增强教师自主性的重要的文化基础, 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二是加拿大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哈格里夫斯以组织文化和微观政治学的视角, 对教师合作文化进行了一番检视, 并将教师合作文化区分为自然合作文化和人为合作文化, 并指出他们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人为合作文化即通过一系列正规和特定的官方程序来制订教师合作计划, 以增加教师间相互讨论与学习的机会, 教师间的合作关系不是由教师自发形成, 而是以行政命令方式强制推行团队教学、同伴指导和集体备课等改革项目。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同事关系, 具有自发性、自愿性、超时空性、发展取向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五个典型的特征。[8]”教师自然合作文化有利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 在合作氛围的基础上共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或者分享智慧,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学者认为教师自然合作文化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核心[9]。

2. 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方向

社会学主要是从教师群体结合方式的性质上进行分析, 如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提出“有机团结”的理论, 从更深层次理解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维系和发展。他按照人群组织的结合方式将“社会团结”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机械团结”;二是“有机团结”[10]。“机械团结”是从个人的自由立场出发, 是压抑的。“有机团结”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社会发展, 是观察教师专业共同体中教师个体之间关系以及教师整体关系的视角。“有机团结”是基于自愿、自由、主动而与他人发生正面联系, “有机”是指灵活应变的生命机制、持续的再生性、自主调节的适应性[11]。

3.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知识的建构

心理学主要是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知识的形成和转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 主要包括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和隐形知识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的发展主要是从社会的建构中产生的, 这种社会性的建构主要是在多人参与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一方面, 教师在学习共同体的环境下, 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不断扩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 教师在相互表达各自的观点时也不断重构和纠正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由于不同的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所以教师个体能认识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理解, 形成更为丰富和更趋近事物全貌的见解。

教师知识不仅指显性知识还包含隐形知识, 人们经常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词来形容隐性知识的个性化特征。它很难规范但是经常在人们的认知、情感、信仰和技能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隐性知识使教师个体知识呈现特殊性, 更赋予了教师相互交流、对话的必要性。

4. 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涉及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胡塞尔首先提出了主体间性理论, 后来这一理论得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马丁·布伯等思想家的继承与阐发。他们认为在交往关系中不存在“客体”, 而只有“主体”。在交往和对话的过程中, 每一个主体都敞开自己的“视界”, 同时进入他人的“视界”, 最终实现双方的“视界融合”[12]。

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就意味着教师从“自我”走向“他我”, 在平等、开放的团体内与其他教师形成良性的互动, 共享各自的智慧、经验从而使整个共同体充满创新、融合的气息, 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

5. 从教育学的角度阐述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学习的性质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学习的实质是合作学习。这不仅仅是指教师们在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时要按规定进行合作, 更重要的是, 教师们在自愿、主动的前提下进行合作学习, 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和自身专业的发展。

三、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研究方法论和方法

从已有研究情况来看,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1. 理性思辨方法论

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 很多研究从事的是理论研究, 尤其是国内学者更甚, 许多研究采用的是理性思辨的范式, 多通过个人悟思、文献概括、归纳演绎等思辨的方式进行。这种研究方法的缺点是, 过于强调理性思辨, 缺乏实证研究, 绝大多数都属于“书斋式的研究”。采用理性思辨方法论和定性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大都是静态的, 主要集中在特征、功能以及理论框架建构等问题, 范围较窄。

2. 实证主义方法论

国外的学者较热衷于定量研究, 其中, 较多使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和量表法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关注范围也不断扩大, 如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因素以及发展变化的分析。除此之外国外学者更集中探讨了专业学习共同体在促进教师学习、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业中的作用。通过这些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获得一些量化的结论, 从而能够更加确切地了解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和影响。

3. 解释主义方法论

随着以上单一方法的局限性的显露和解释学的兴起, 目前出现了新的研究范式, 即解释主义方法论。这类研究注重对研究对象进行诠释性理解, 强调研究过程的自然性, 而且关注对微观问题的整体把握, 质的研究就是这类研究常采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453.

[2][5]宋萑.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与教师发展:上海的个案研究[D].香港中文大学, 2007.

[3]朱旭东, 周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1) .

[4]Cobb, P.Where Is the Mind?Constructivist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J].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4 (7) .

[6]Hargreaves, A.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Teachers’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M].London:Cassell and Company, ltd., 1994:256.

[7]James L.Roussin, Shirley M.Hord, William A.Sommers.Gui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Inspiration, Challenge, Surprise, and Meaning[M].Thousand Oaks:Corwin a Sage Company, 2010:20.

[8]邓涛, 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8) .

[9]薛正斌, 陈晓端.基于自然合作文化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 2011 (1) .

[10]Durkheim, E.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M].New York:Free Press, 1993:177.

[11]高丙中.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J].中国社会科学, 2006 (3) .

上一篇:中秋节长辈贺卡祝福语下一篇:马云的 18 个创始合伙人现在各自情况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