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24-05-06

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共14篇)

篇1: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学习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这一课程,我了解到《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分别从四个理念、三个维度进行了具体的论述。下面本人主要从《标准》的四个理念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主要包括四个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毕生学习。所谓的以学生为本,是指要尊重学生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合适的教育,增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重视以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为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力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步学生的学习爱好,从而较好地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以师德为先,告知我们教师要酷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仔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在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老实取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通过体育教学实践,让学生育成不怕困难,坚持就是成功、与人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须要付出辛劳的劳动的道理。第三,以能力为重,必须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学生,遵守学天生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进步专业能力。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我不但在工作之余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自学,还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体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体育教学实践能力。第四,建立毕生学习的典范。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进步文化素养;具有毕生学习与延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毕生学习的典范。二十年来,除平时的业务学习,我还利用网络平台,开通个人博客,加强与同行教师的沟通交换,为开辟自己的视野做了较多的预备。平时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育教学论文,为进步自己的教学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经过《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学习,以后我一定严格依照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来要求自己,把德、育、能、学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贯彻落实到平常工作中,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全能人才,争做一位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篇2: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需要认真学习努力贯彻。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历程我现在都不敢说自己是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下面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所了解到的知识和学习心得体会。

一、《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包括四个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

“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体现在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师德为先”是关爱学生注意自己形象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能力为重”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把握好课堂的组织与驾驭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终生学习”是要会不断反思人要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我认为《标准》的基本理念其实就是德、育、能、学四个字。只有把他们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全能人才。

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三个维度来要求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它们共覆盖了14个领域。

“专业理念与师德”这个维度覆盖了“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中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等四个领域。“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要求我们教师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家、职业、专业成长、社会以及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对中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关爱+重视+保护”重点是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尊重+平等+维护”关键是对学生不讽刺挖苦、不体罚不对学生使用语言和肢体暴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信任学生就是对学生不放弃、不抛弃。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领域要求教师要按照儿童的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强调了应该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保护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求知欲最起码给学生留点空白用差异性的标准去评价学生

即只要学生在某些或某个方面比原来进步了就是好的不要以分数排名定优劣。在“个人的修养和行为”方面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五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等,第二个标准是要有亲和力、热情开朗,第三个标准是要会调节情绪具有平和的心态,第四个标准是要求教师要有勤于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第五个标准是要求教师应该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要文明礼貌。专业知识这个维度覆盖了四个领域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前三者受制于后一个领域但这4个领域需要通过2个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把它们串联起来。我认为在中学阶段学科知识在本阶段教育的作用很大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要而差异性、价值观、教学设计能力是当今中学教师专业知识迫切需要的组成部分。专业能力方面覆盖了六个领域

教学设计能力、学科教学实施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多元评价能力。其中教学设计方面要注意思考怎样尝试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如何突出所教学科的认知特征

从我做起弱化让学生“齐步走”的教育情结。我认为教育是有效传递知识、情感、技能的过程它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设计有效的参与过程、组织好学生利用有效技术、材料进行有效活动。因此对教师的学科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创造探究式氛围、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能够调控学生、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探究及思维、能够使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作为教师需要知道了解学生群体及个体特征条件。

通过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他为我的专业发展、自身修养指明了方向。让我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也给了我一个要努力发展的方向多了解学生、多学习专业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能够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人民教师。

有效利用教学

篇3: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这是一所管理规范、校风淳正、质量上乘的学校。这不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理想学校吗?我从两个方面谈谈学习感受。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建平中学的命根子

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建平中学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心, 主要负责教师遴选、培训、考核等工作。

首先, 他们有一个好的机制。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讲, 学校有一个淘汰机制, 教师有危机意识。他说, 2007年浦东新区有高中生18万人, 而去年只有7万人。主要是很多家庭富裕后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高中, 还有出生率下降, 人口负增长。就浦东新区来说, 这几年就关掉了60多所学校。教师如何解决?只有采取下岗分流的办法, 部分教师淘汰出局。建平中学是以每年10%的速度末位淘汰一些教师。当然, 他们也引进了一些优秀教师。这样一种教师能进能出的机制, 给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学校也响应政府的号召, 顺势而为, 对学校教师队伍进行了彻底的优化。其次, 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制定出自己的发展规划, 有五年规划, 有年度实施计划。五年之内你要达到什么目标, 是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还是区级或校级。科研上要参加哪一级的课题, 是主研人员还是辅研人员, 论文在哪类级别获奖, 在哪类刊物上发表。课堂教学, 学生的满意率达到多少, 都有明确的目标。所有这些规划都要交教师发展中心。发展中心的领导要和每一名教师探讨规划是否合理, 目标是否合适, 帮助教师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第三、研修机制完善。建平中学建立了课改、教研、师训三位一体的研修模式。主要做法是分层研修, 聚焦课堂。他们把教师分为三个层次:初级教师、中年教师、资深教师。初级教师需要资深教师帮带, 签订师徒协议。学校对资深教师下达任务, 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帮带。最后, 学校要对初级教师进行考核, 如果没有过关, 初级教师就划给另外的资深教师帮带。这给初级教师和资深教师都带来了压力。学校感觉问题大的是中年教师, 主要是他们已评了高级职称, 没有动力。学校又把中年教师进行区分筛选, 一部分教师自己有规划, 有动力, 这就很好。另一部分教师缺乏积极性, 学校就把主要的课题压在这些教师身上, 很多研究课也由这部分教师完成, 效果很好。学校的科研课题, 主要是聚焦课堂,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的研修内容主要是课程管理、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的思考。每年都要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到校讲学, 给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还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完成“五个一工程”。一年五件事:开一门课程 (校本课程) , 上一堂好课 (公开课) , 命一套好题 (单元测试) , 参与一项课题研究, 写一篇专题论文 (包括读书笔记) 。

还有就是经费保障。在什么刊物上发表文章, 论文获得什么奖, 都有相应的经济奖励。教师出去培训给予支持。

灵活的人才进出机制, 量身定做的教师发展规划, 完善的研修机制及经费保障, 让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学生自主管理是建平中学的创新

在建平中学看不到值周老师, 但能看到胸前挂着吊牌的值周学生。不只几个, 而是一个班的学生。

学校要求每个班的学生值周一个星期。在这一周内, 他们要负责常规管理和检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分布着这些值周学生。他们统一着装, 对同学们的不规范行为予以纠正, 甚至包括教师的行为。有的同学在实验室帮助实验员摆放器材, 或者在打扫舞蹈室的清洁。哪里有不规范的人和事, 他们都会出现在那里。最令我难忘的是, 在食堂就餐的地方, 他们带起手套在收拾餐盘, 把剩饭剩菜倒在桶里, 把筷子收在一起, 完全像是学校的一名校工, 工作井井有条, 看起来就是一个老手, 很专业。有的值周同学把汤盛好, 放在桌上等其他同学享用。这一幅景象在中国的其他学校难以看到, 真的很完美。

每个班在值周的时候, 不光完成这些常规的管理, 还要有一个创新的活动, 发现一个主题。我们去的这一周是科技活动周, 值周班必须完成科技活动的组织, 展板的制作, 全校学生科技成果的评奖, 请专家进行科技讲座等活动。

在第二周周一上午的行政会上, 上周值周班的两名同学坐在校长旁边汇报值周情况。他们用PPT作了15分钟的发言, 主要讲了常规管理中, 教师和学生哪些做得好, 有哪些不足, 如何改进。在主题值周中如何发动学生, 如何组织学生, 都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项活动的成功之处和收获, 下次如何改进都进行了总结。然后是班主任点评, 德育主任总结。这种开行政会的方式是我第一次体验, 使我茅塞顿开。其实, 学生自我管理是对学生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这些学校总是不放手, 这是我们的思想问题还没有解决, 受固定思维的影响。诚然, 这种方式对高年级的学生适用一些。还有, 我们的教师怕耽误了学生的课程。对于三十几个班的学校来说, 一年才轮到一次, 值周落下的那几节课完全可以补起来。主要是学生能力得到了锻炼, 习惯得到了培养, 思想得到了净化。

篇4:中学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

一、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编选政治化。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在教科书所设定的情感氛围的长年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不被囿于其中呢?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的赞美。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策略

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社会生活是“文本Ⅰ”,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这是“文本Ⅱ”。“文本Ⅱ”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老师头脑里的“文本Ⅲ”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Ⅲ”。这两个“文本Ⅲ”是不同的,因为产生两个“文本Ⅲ”的主体,他们对“文本Ⅰ”的解读、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Ⅲ”,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的“文本Ⅲ”,拧住学生的耳朵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文本Ⅲ”。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Ⅲ”的过程,明确学生形成“文本Ⅲ”与教师形成“文本Ⅲ”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文本Ⅲ”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文本Ⅲ”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这是时代的要求。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互谐。

这是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篇5: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lll 学习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颇有收获,作为一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明确对于自身专业的提升方向和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通过学习,明确了该标准的基本理念如下:

一、学生为本:尊重中学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师德为先: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学生,尊重中学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学生,做中学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学生,遵循中学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通过学习,我明确了在以后工作中应从如下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首先要做到爱岗敬业。既然我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其次要有奉献爱心精神。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只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合作学习的伙伴。

再次要以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都喜欢模仿。为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把教师当成良师益友。

最后要竖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教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学习的能力,以便使学生离开学校后能成为承担一定责任的合格人才。所以作为教师的我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我将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篇6:“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通过《教师专业标准解读》的学习,使我对新时期教师专业标准有了更深的了解

那么教师应具备什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必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不计较个人得失发扬无私奉献“红烛”精神,以人为本,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关心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自尊心,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不挖苦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礼貌待人。

篇7: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重视教师能力提升: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师在形成全民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应该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小学教师的终身学习主要体现在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不断反思、制定发展规划的能力。同时还要把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向,跟上教育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发展步伐,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学习成为自身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聆听了王智秋教授和刘慧教授《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教学工作的重心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开展,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学习,教师心中要时时刻刻装着学生;教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教师要自尊自律,时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道德去感染人,努力做好孩子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刻苦钻研业务,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一种良心的职业,在工作中投入多少精力,完全是取决个人的态度。你可以轻松地过完今天又明天,也可以忙得不知今夕是何年。所以,面对学生,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或是成绩一直提不上来的后进生时,也经常听到有些老师说,自己已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问心无愧。良心本来是一个模糊且抽象的概念,没有一定的标准,很难做出确切的评价,现在《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虽然标准没有给这颗“良心”进行了量化,但它提供了参照和要求。所以当从你口中说出“问心无愧”这四个字时,参照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你得扪心自问,“我尽力了吗?”,“我真的问心无愧了吗?还是在逃避责任?”。假如你真的做到了,我想不管教育的结果如何,你都能

案例式学习心得 坦然面对,心安理得。

篇8:教师专业化的哲学解读

一、教师专业化概念的哲学剖析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专属名词, 对它的解释, 我们应该采用逐层剖析的方式, 层层解释, 再融合归一。在这里, 我们将教师专业化分成三部分:“教师”、“专业”、“化”。

1. 教师的概念及其哲学思考。

教师工作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从广义上说, 所有有意识地传授知识、技能, 培育道德人格的人, 都可以被称为教师。从狭义上说, 教师是指受过专门训练, 受一定社会的委托, 在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简明教育词典》对“教师”的定义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百科词典》的解释是:在社会中,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对学生来说, 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人格的塑造者。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 他们是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工作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素质提高的程度, 从而影响到教育的兴衰。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们把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精神财富传授给下一代, 并培养人的思想品德, 也就是说, 教师的任务, 不仅仅是教书, 更是育人:要按照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各类人才。

教师的职责是教育, 教育是教师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教师的价值体现着教育的价值, 而教育和接受教育是人类的本性,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哲学有四个主要的研究领域, 其中一个是存在论。从这个角度看, 人的存在具有绝对性, 同时, 人的存在还具有意向性和文化性。意向性是说人有意识地接受来自外界的知识和教育, 来提高自身生存的能力。文化性是指人在解决了生存这个第一要务之后, 还需要得到同类的理解和尊重。人有着更多的精神层面的需要, 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往往来自教育。当一个个体发现另一个个体由于具有某项技能而被其他个体尊敬时, 他就会有意识地、主动地模仿和学习这一技能, 而早先掌握该项技能的个体则有意无意地充当了教育者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 教育者自身也会受到尊重, 并由于实现自身价值而获得极大的幸福感, 更可能因为有这样的经历而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继续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2. 专业的概念及其哲学思考。

《现代劳动关系词典》对“专业”的定义是:专门的学业或在某个领域从事专门事业而具有的相应的职业特性。

现在, 专业更多地指根据社会需要而分设的专门职业或学业门类。通常, 生产社会化的水平越高, 社会分工就越细, 相应的专业门类也就越多。专业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方面, 专业有类别之分,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另一方面, 各个专业有先后之分, 例如, 医学就是人们公认的历史比较悠久的专业。虽然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就有了教育活动, 但是教师职业作为一个专业, 却只有300多年的历史。

教师职业自从成为一门专业的那一天起, 就受到了社会的尊重, 社会学家埃利奥特等西方学者甚至把教师与医生、律师、“神甫”并称为“四个伟大的传统专业”。

3.“化”的哲学解释。

在这里, 我们要对“化”字作一个专门的分析。笔者认为, 在教师专业化这个专属概念里, “化”字最为重要。

“化”字, 古已有之, 作“变化、改变”解。在《辞海》中, “化”字的释义是: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也就是说, “化”字有两种解释, 一则表示状态, 即必须达到某种临界要求才合乎标准;二则代表一种运动的过程, 即只有不断补充物质或能量, 才能保证不超出该状态要求的阈值范围。在“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中, 笔者认为“化”字兼具以上两种含义, 即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标准, 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补充新知的过程。

4. 教师专业化的哲学解释。

教师专业化, 简单地说, 就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 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 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刘捷在其《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一书中对教师专业化给出的定义是: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

笔者赞同这个定义, 因为它不仅反映了教师提高自身水平的客观过程, 也表达了其主观愿望, 这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从哲学层面考虑, 这反映了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主观能动追求显然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最高的层次。

二、哲学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历史上, 哲学界一直十分关注教育活动, 从古至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 但是真正运用哲学理论研究教育, 并使其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哲学的历史却并不是太长。20世纪以来, 教育哲学一直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教育哲学有存在的价值吗?”我们说, 任何教育活动 (包括教师专业化) 都离不开哲学的支撑, 在这里, 我们要再次提及哲学的四个主要领域, 即认识论、存在论、逻辑学和价值论。它们都对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促进对教育本质问题的理解。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提升自己的过程, 而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考虑最多的问题应该是教育的目的问题。也就是说, 我们为什么选择成为教师, 这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哲学思考, 不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

2.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和理论。

无论是教育行为还是教学活动, 都是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的, 在这方面, 照本宣科显然是行不通的, 只有融会贯通方能熟练运用。而任何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一定的哲学或心理学知识和理念。如果精熟哲学, 理解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3. 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

职业和事业是不同的, 职业是生存手段, 事业是精神追求。如果仅仅把教师当作一个职业, 那么,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而将教师专业提升到毕生事业的层面时, 则可以经受住任何压力和挫折。杜威认为, 教育不仅是一种手段, 也是一种目的, 即“教育的目的就是更多的教育”。作为一名教育者, 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教育的目的、丰富教育的手段。

三、教师专业化的哲学思考

1. 对“人民教师”的诠释。

我们理解了教师的概念, 现在, 我们从哲学的层面诠释“人民教师”。如果说教师是令人尊敬的, 那么, 对人民教师的形容只能是崇高二字, 而且, 也只有人民的教师才是崇高的。

什么是人民教师呢?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学校内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称为人民教师。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建设新生活的年轻一代的重任, 是向人民群众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可靠支柱。列宁指出, “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 就谈不上任何文化”。

作为人民教师, 我们的任务不单单是教书, 还必须要育人。要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平等待人、努力学习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比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 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文化修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并掌握教育科学, 懂得教育和教学的规律;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 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使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2. 教师的教育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校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教师的信念”。信念决定态度, 态度左右言行。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之一, 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法想象, 缺乏坚定的教育信念的人能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

3. 教师的教育哲学理论水平。

目前, 各省市自治区的教师继续教育或教师专业化培训, 六分重学科能力, 四分重技能方法, 但是对哲学、心理学的理论课程则不是非常重视。究其原因, 不外乎这两点:一则, 这些课程“见效慢”, 不能直接指导教学活动, 受训者不愿意学。二则, 这些课程相对来说理论讲授多于实践操作, 案例不好找, 培训者不爱教。

实际上, 这些课程, 特别是哲学课程, 虽然不能帮助教师直接改进教学, 但是它为教师提供了深入思考和理解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4. 教师的视野。

篇9:《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体会

让教师专业标准的理念指导我前行

钢城一小六年组熊莉红

过去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教师“一桶水”相对于学生“一杯水”的丰富渊博,现在,“一桶水”的容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时刻吸纳新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

——题记

在假期里,我阅读了《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一书,说实在的,在最初的时间里,带着厌烦的心情是在翻阅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在翻阅的时候,偶尔也会遇到自己心仪的章节,竟然慢慢地开始细读。在《教师专业标准解读》里,提出了——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

相对于“春蚕”、“蜡烛”、“园丁”古今对教师的比喻,我更喜欢《标准解读》里提出的理念。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

一、学生为本

作为一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课上学生是主体,老师为主导,做好组织者的角色。课后,老师是引路人,学生是探索者,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积极主动的寻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照葫芦画瓢”。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律能力还不是太强。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期自觉探究学习。

十根手指有长短,同样的道理,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有强有弱,我作为他们的老师,我要求我自己尽力了解每一个学生给的特点,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都是尽力对他们因材施教,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学习的时候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师德为先

记得当年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学校最明显的地方就悬挂着一句话——“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人老师,就得为人师表,言行举止,都要规范。以

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注重外在美,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以身作则,做到“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

或许是性格的原因,我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都比较要求严格。喜欢追求完美。无论是课前备课,还是课后反思,我都是自己尽力去书写、构思,虽然也会借助网络,但是,我从来都是借鉴、学习之后,让我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从来都不是敷衍塞责下载、复制、打印„„

对学生也是言出必行,无论是要求,还是承诺,我必定会牢记心中,该完成的任务,还是必须的奖励,我努力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惊喜,也会有很多的麻烦,我将努力做到惊喜可以无限,麻烦一个也不要着急,一个一个慢慢引导他们学会逐渐学会用正确方法来解决问题。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全部道德修养的关键和核心。

三、能力为重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是教学生学,这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从他们四年级的开始,我就尝试着“单元整体教学”的尝试,目的也就是利用课堂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然后用节省的时间引导他们自己尝试着用学习到的方法自己主动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老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自己去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习的能力也在提升。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学生学习能力为重,不仅学会知识,更能掌握技能,掌握如何学习的技能,这才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

在课后,我尽力不给他们布置繁多的作业,给他们时间,给他们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内容,我只是需要检查他们是否在用时间进行有效的安排学习与休息。必要的时候,我还是要对他们的学习与休息的安排进行指导,让他们的时间更加有有效。

四、终身学习

所谓师者,予人解惑授业也。而在当下社会,历史车轮不断前进的过程中,知识也得到不断更新。作为授业者,就得要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才能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被文明所淘汰。

再一次体会到了朱熹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能够满足今天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我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实践水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之前,我会挤时间学习别人的优质的教案、课例,同时也会向身边的同事们学习,八小时之外,我不仅反思自己的教学,也会对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有所接触,尽力将电化教学娴熟地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熊莉红的博客”也在日渐成熟,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访问量还是关注的人数都在慢慢增加,我喜欢我的这一个教学博客,我在此不是在炫耀,而是时刻督促自己尽力完善我“熊莉红的博客”不仅是我个人的学习阵地,同时也是于学生和同行们交流切磋的场所。

篇10: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我学习了《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的讲座,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此标准的理解与执行。

一、《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包括四个理念:

“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

由此可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高无止境,但又都是有底线的:

“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其底线体现在——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

“师德为先”的底线则是绝不伤害学生,即不管学生的底色是什么,教师给他增添的一定是一抹温暖的“粉红”,而不能是灰色或者黑色。

“能力为重”是讲教师应该具备多种能力,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即底线是能够管住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有幽默感的教师。

“终生学习”的底线是要会不断反思,要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待学生的成长。

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三个维度来要求教师: 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它们共覆盖了14个领域。

1、“专业理念与师德”这个维度覆盖了“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中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等四个领域。

2、“专业知识”这个维度覆盖了四个领域: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前三者受制于后一个领域,但这4个领域需要通过2个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把它们串联起来。在中学阶段,学科知识在本阶段教育的作用很大,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要,而差异性、儿童观、教学设计能力是当今中学教师专业知识迫切需要的组成部分。

3、“专业能力”方面覆盖了六个领域:教学设计能力、学科教学实施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多元评价能力。

其中教学设计方面要注意思考怎样尝试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如何突出所教学科的认知特征?从我做起,弱化让学生“齐步走”的教育情结。而由于教育是有效传递知识、情感、技能的过程,它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设计有效的参与过程、组织好学生利用有效技术、材料进行有效活动。因此对教师的学科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创造探究式氛围、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能够调控学生、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探究及思维、能够使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作为教师需要知道了解学生群体及个体特征,有效利用技术,开展适切的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决定条件。还有在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方面的要求有6个:

(1)良好的师生关系;(2)结合学科教书育人;

(3)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4)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发展;(5)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6)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作为一个教师要了解,所谓的“差生”,绝不仅仅是认知问题造成的,应该多从师生关系、心理、同伴关系和价值观上找原因。

而对于多元评价这个领域,又有三个要求:(1)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的评价方法;(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3)自我评价的教育教学效果要及时地调整和修正。

篇11: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有一首歌曾唱到“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明天,而培养这些花朵的责任就在我们这些教师的肩上。因此,教师专业队伍的提高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甚至是祖国的未来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于中学教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借鉴国际经验,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12月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标准提出了“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析学习的几点体会。

第一.学生为本。说到以学生为本,可能大家想到的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教师引导作用怎样体现呢?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还很幼稚,考虑问题也不全面,试想如果一味地以他们为中心,他们会坐在教室,会听课,会按时完成作业吗?不会,他们宁愿在自由自在的玩也不愿坐在教室里,所以以学生为本并不是真的事事以学生为中心,而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这两者的关系。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认识以学生为本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指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而不是说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教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反而耽误了学生。是对未成年人的不负责任。相反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去引导,去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去培养祖国的接班人。

第二.德育为先,以爱感化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教书更要育人,德育和智育不可忽视其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应远比取得高分更重要。”的确如此,如果我们教师只是一味地为了提高教学成绩而不择方法,体罚,讥笑,挖苦甚至逼退学生,那么我们的教学成绩就算再好又有什么用处?何况这样只会使你和学生之间越来越远,学生会反抗,那么你会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吗?相反,遇到那些调皮捣蛋,一天无所事事的学生,我们应该静下心,耐心地去开导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而走上正确的道路。

第三.能力及专业水平。教师的能力有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三部分组成。只有结合时代变革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反思改进,查漏补缺,这样我们的教师队伍纯洁化,高尚化,有水平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学生。

篇12: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何为“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 (即课文文本) 与创新教学阅读内容基本类似, 不同点主要在于师生解读文本的差异上。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师生受到教材的约束, 固守一本统一的、机械的教参, 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让语文老师 (尤其是教龄较长的语文老师) 不同程度地感染了“拿来主义”这一通病。即使部分老师比较钻研教材, 也是仅仅停留在钻研“教参”这一环节, 缺少自主的理解, 奉教参为经典, 以教参的理解为唯一的“标准答案”。于是就出现了荒唐的语文阅读课堂模式———老师报答案, 学生记笔记。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一发现学生的答案偏离教参的轨道, 就忧心忡忡, 总要千方百计, 让学生回归“正途”, 才善罢甘休。老师在心里窃喜之余, 殊不知已犯了阅读教学的大忌, 忽略了文本本身的丰富内蕴, 忽略了自己作为读者对作品的个性解读, 更忽略学生作为读者的个性差异性, 更严重的是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的阅读出现了“一千个观众却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怪现象, 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死”的教学, 这样的文本也成了“死”的文本。没有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何来语文创新教学?

作为教材的文本, 它的价值都有待于去发现, 有待于去挖掘。尤其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 随着读者主观阅读活动的介入, 它那无比丰富的内蕴才会显现出来, 而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活动, 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所以, 解读文本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已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 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语文创新教学的基本保证, 成为语文创新教学的基本途径。

那么, 语文教学究竟如何实现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呢?一线的语文老师如何实施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呢?笔者认为语文老师要实现个性解读应该贯穿三个环节———课前阅读、备课设计和课堂教学。

一、课前阅读

语文老师阅读教学的前期工作就是课前备课, 而备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语文老师阅读文本 (即课文) , 在这个环节中, 语文老师不要带任何功利目的, 首先是一个读者, 不要跳跃性地去趋向教参, 应先放弃受教参的影响, 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参与到对作品即文本的阅读中, 成为“一千个观众”里的“一个观众”, 遵循文学规律和文学理论, 必然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我们的语文老师作为读者, 由于接触文学作品的机会较之普通读者多一点、深一点, 所以感情会更丰富, 独立意识会更强烈, 个性差异性也会更鲜明, 我们要用心去体会文本的内容、作者的感情, 并且能结合自身的生活、情感体验去感悟作品内容, 感悟作者心声, 我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会流露自己强烈的爱憎倾向, 自己的思想情感会与文本内容或相容或共鸣, 甚至或质疑或否定。较之普通读者来说, 语文老师有着较为优越的阅读条件, 因为所学的语文专业知识和多年受文学作品的熏陶, 都能提升部分阅读质量和阅读深度, 如果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语文老师忽略自己对文本的丰富的个性解读, 而成为照搬教参的“机器”, 那是莫大的悲哀!

二、设计备课

当然, 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 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读者, 最终还是要回到教师的身份的, 但是读者的身份是语文教师的前提, 课前的文本个性解读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 老师在自己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可预设学生的解读, 预设学生的特点, 根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周全地、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 制订教学计划, 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真正做到、做好课前的导航工作。值得庆幸的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一些优秀的老师开始实施文本个性化解读。例如:2010年苏州市语文优秀课展示活动中, 昆山市国际学校的陶静娟老师开设的是泰戈尔的《窗》, 上课过程中陶老师设置了几个问题, 其中之一:“近窗病人为何要向远窗病人描述窗外的美景?”在这个环节中陶老师安排了一个知识链接:下面材料中的“窗”和小说中的窗景相同吗?陶老师引入一段互文本:“文革”期间, 画家黄永玉为重病的妻子画了一扇两米多高的窗户, 窗外是花团锦簇的迎春、百合;如茵的绿草, 明亮的太阳, 一派明媚的春光。妻子看着“窗”外的美景, 病不知不觉就好了。陶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近窗病人描述“窗”外美景, 除了为远窗病人解除病痛, 还有对本身也是自勉, 自我鼓励。这一层面的理解, 超出了教参的理解范畴, 这个环节的设置, 与其说陶老师有挑战教参的胆魄, 不如说表现了陶老师在研读文本时成功地实施了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而且, 苏州教科院的傅嘉德老师也给予陶老师高度的评价, 他说:“现在的语文评优课, 老师们的普通话及板书等基本功都很扎实, 课件制作也很精美, 成功的关键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 看能否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语文的味道来, 而不是照搬教参。”

三、课堂教学

语文老师课前的文本个性解读最终还是要通过课堂阅读教学来实现其价值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有创造的阅读”。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语文老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完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文本就是完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值得欣喜的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已提出实施建议:“教科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 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一纲要性建议, 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提供了平台, 也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提供了保障。文本, 尤其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 读者对它的解读是永无止境的, 需要不断地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文本中可开发、可选择的空间, 创造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适时引导学生拓宽思路, 活跃思维, 培养他们进行充分的想象与联想,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最大可能地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实现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进而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目标。

本人在教授泰戈尔的《窗》时, 切切实实地感受了语文老师引导并认同学生个性解读的价值所在。该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 出乎意料, 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人在把握结尾这个特点时就设置了一个想象环节, 引导学生想象“远窗病人”靠近窗后的有关情景。这个环节操作下来, 非常成功。学生的阅读再创造能力是非常惊人的, 有的想象“远窗病人”羞愧难当, 在大喊一声“My god”之后猝然离世;有的想象“远窗病人”浪子回头, 继承“近窗病人”的美德, 继续为新的远窗病人描述“窗”外的美景;有的想象“远窗病人”为报答“近窗病人”的好意, 努力养好身体回报社会, 等等。学生的种种个性化阅读创造, 都基于老师的成功引导, 都基于老师创设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除了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文本, 还要切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新课标也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老师们应该也必须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真正实现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读者, 作为阅读主体, 他们有着丰富的个性差异性, 尤其是当今的学生, 他们的世界丰富多彩, 老师要提炼出他们审视、质疑对象的个性, 因为他们绝不轻易认同作品即老师的观点及情感。学生要实现个性化解读文本有了先天的平台, 还要老师这一后天平台的支持。他们在解读文本时不应是被动地接受, 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也绝不是师云生云的课堂。例如我在教授《愚公移山》时设置了一个拓展题:同学们, 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 你怎么评价文中的“愚公”呢?没想到学生的见地很丰富, 有的学生中规中矩大力赞扬愚公精神;有的在肯定的前提下提出愚公应该懂得变通;有的直接否定愚公的做法, 说他迂腐。虽然学生的有些说法可能偏离教参的归纳, 但可喜的是学生有说话的欲望, 他们想说, 他们敢说, 这都归结于老师给予了他们说话的机会, 让他们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主体。

总之, 要实现语文创新教学, 语文老师必须先实施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并在课前的备课工作和课堂的阅读教学中, 要有对文本有个性解读的强烈意识, 并能用实际的行动来落实。不过话说回来, 语文老师们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不能是脱离文本的阅读, 不能背离文本中心进行阅读, 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异, 不能无限制地夸张解读, 不是为个性解读而个性解读的。

篇13: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第一、《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突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为本、师德、能力、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最强因。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必须终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师德修养。

第二,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降低突发事件的出现率。教师要做到不把不良情绪带进教室,要有极大的调控能力。有人说过:“ 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教师。”如教学过程中班级出现不和谐的因素,教师要学会调节自己和学生的不良情绪,并且把他们化解。例如:如何处理在课堂上学生的睡觉问题,就很值得思考,平时讲课,时常会有学生在睡觉。有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将学生训斥一顿,结果既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又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教学氛围,得不偿失。这个时候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处理,这就是值得我深思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关心、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天职,要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为出发点,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把读书当成一

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要以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尤其是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目标。

篇14: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专题讲座学习心得笔记

“奶奶为什么会批评你,不听话,不写作业。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课堂上,他举手回答我就表扬他。给他自信心。给她勇气。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郑万里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 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郑万里同学与其它同学交朋友做起,和周悦同学一起坐,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郑万里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憎恨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编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上一篇:红岩读书笔记800字下一篇:面试综合分析答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