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引领化学课的教学设计的尝试和思考

2024-04-08

“思考题”引领化学课的教学设计的尝试和思考(精选10篇)

篇1:“思考题”引领化学课的教学设计的尝试和思考

“思考题”引领化学课的教学设计的尝试和思考

教学设计是指在正式教学前,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预先制定特定环境中将要开展的教学活动的进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好的教学设计的制定必须从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等出发,兼顾高考对学生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要求。本文以一道思考题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开展的思路,来设计“原电池原理和化学电源”一轮复习教学,教学过程流畅,效果良好。

一、考点分析

“原电池原理和化学电源”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是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的极佳结合点之一,既可以综合学科内知识,也可以涉及学科间知识的运用,还可以与生产生活、新科技及新技术等问题相联系,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知识点,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原电池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原理、形成的条件、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以及对一些常见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的书写,同时还涉及到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因此有比较宽的命题背景。

二、教学过程

【引入】下列三个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反应,请说明原因。

①CaO+H2OCa(OH)2

②Fe+2H+H2↑+Fe2+

③2Ag+Cu2+2Ag++Cu

【学生】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反应②,因为原电池设计的首要条件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而①是非氧化还原反应,③是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追问】那么要实现反应③,可以设计成什么装置呢?反应②能这样设计吗?

【学生】可以设计成电解池,反应②也能设计成电解池。

【教师】请尽可能多地设计装置使反应②发生。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设计的装置如图1所示。

设计思路该思考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不但复习了原电池反应的首要条件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通过这四个装置的设计(不一定要设计正确)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迅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接下去教学过程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线索。

【教师】如何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来设计原电池?也就是如何来判断刚才那位同学画的装置图②的正确性?

【学生】先把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化合价变化,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再根据反应式确定正负极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

【教师】该原电池是如何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

【学生分析】该原电池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过程,是通过负极Fe失去电子,逐渐溶解,以Fe2+形式进入电解质溶液,失去的电子通过外电路流入正极,在内电路中溶液里的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而实现的。

【思考】要构成原电池,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过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活泼性不同(一般)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

【学生判断】判断图1装置图的正确性。

【追问】可以通过哪些方法确定原电池的负极呢?

【学生1】较为活泼的金属电极;电子流出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学生2】电流流入的电极;阴离子移向的电极;电极材料质量减小的电极。

设计思路对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些学生喜欢死记硬背地去记住知识点,而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本节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直接、形象地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获得了未来发展所需的技能。

【课堂练习1】分析下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中Mg作负极,③④中Fe作负极

B.②中Mg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

C.③中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

D.④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学生活动】把这四个装置分成两组,请两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一组装置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学生1】①负:Mg-2e-Mg2+

正:2H++2e-H2↑

总:Mg+2H+Mg2++H2↑

②总:2Al+2OH-+2H2O2AlO-2+3H2↑

负:2Al-6e-+8OH-2AlO-2+4H2O

正:6H2O+6e-6OH-+3H2↑

【学生2】③总:

Cu+4H++2NO-3Cu2++2H2O+2NO2↑

负:Cu-2e-Cu2+

正:4H++2NO-3+2e-2H2O+2NO2↑

④负:Fe-2e-Fe2+

正:O2+4e-+2H2O4OH-

总:2Fe+O2+2H2O2Fe(OH)2

【总结】原电池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1)先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对于能直接写出正负极电极反应式的原电池,先写出正负两极的反应式,然后再相加消去电子,即得电池反应方程式;若正负极反应式中有一极较难确定,而电池反应方程式又比较易写时,①写出总方程式;②写出易写的一极的电极反应式;③然后在电子守恒的基础上,再相减得难写的一极的反应式。

【思考】若把装置④中的电解质溶液改成NaOH溶液,电极反应式和实验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改成Fe--2e-+2OH-Fe(OH)2

现象:电解质是NaCl时:在正负两极间产生白色沉淀

电解质是NaOH时:在负极附近产生白色沉淀

【思考】从本题的分析中,你还可以得出哪些特殊的知识?

【学生】①活泼金属不一定做负极,负极不但跟电极材料有关,还跟电解质溶液有关;

②若负极产生的阳离子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不共存,则阴离子应写入负极的反应式中。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1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的书写方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从而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

【思考】分析黑板上画的装置图③,该装置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它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学生】最明显的特征是盐桥,盐桥是饱和氯化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等的琼脂。

【追问】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盐桥的作用是形成闭合回路和平衡电荷,其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所在的电解质溶液,阴离子移向负极所在的电解质溶液。

【介绍】装置②中铁在酸溶液中直接接触H+,会有一部分Fe与H+直接反应,该装置中既有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又有一部分化学能转化成了热能。盐桥原电池装置③中可以设计Fe与酸不直接接触,那就不存在Fe与H+直接反应的过程,所以仅是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电流稳定,且持续时间长。

【思考】那么要使装置③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该如何进行修改?

【学生】与铁接触的电解质溶液改成亚铁盐溶液。

设计意图学生会做盐桥原电池的题目,但不明白为什么要设计成盐桥原电池,通过这两种原电池的比较,学生更能从本质上理解盐桥原电池的优势,使知识不再停留在记忆层面上,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请分析黑板上画的装置图④,它是什么装置,与原电池有什么区别?

【学生】④是电解池装置,它与原电池的区别在于电解池必须要有电源。

【追问】常见的化学电源有哪些种类,电极反应式又如何书写呢?

【教师和学生一边总结,一边板书】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CH4碱性燃料电池为例)

①先写总电池方程式:CH4+2O2+2OH-CO2-3+3H2O

②再写正极反应式: 酸性条件下:O2+4H+-4e-2H2O

碱性/中性条件下:

O2+2H2O+4e-4OH-

固体电解质:O2+4e-=2O2-

熔融碳酸盐:O2+2CO2+4e-2CO2-3

③相减得负极反应式:CH4+10OH--8e-CO2-3+7H2O

【思考】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燃料电池的两个电极材料可以相同,因为电极材料本身不参与反应。

【课堂练习2】铁镍蓄电池又称爱迪生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Fe+Ni2O3+3H2OFe(OH)2+2Ni(OH)2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池的电解液为碱性溶液,正极为Ni2O3、负极为Fe

B.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Fe+2OH--2e-Fe(OH)2

C.电池充电过程中,阴极附近溶液的pH降低

D.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为

2Ni(OH)2+2OH--2e-

Ni2O3+3H2O

设计意图由对装置图④的分析,引出化学电源,衔接紧密,过渡自然;通过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的方法总结,能让学生掌握书写的方法,同时也为熟练后直接写出负极电极反应式做准备;课堂练习的思考分析,能帮助理解可充电池充电和放电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巩固了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更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三、课后思考

1.本节课从思考题入手,在分析中发现问题,归纳出方法,最后解决问题。因此该思考题在设计上有着提纲挈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来设计该思考题呢?首先要对现有的习题进行整合,使问题设置要有广度,能全面反映基本概念。其次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层层递进。最后是问题设置要有深度,问题的深度设置是教学中经常谈论的问题,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变量,如果教学中能恰当地把握问题的深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不会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根据这样的要求,整合后的习题呈现形式先是简单的判断题,使学生在答题中能对概念进行回顾,然后再进行综合性问题的解答。本节课思考题的设计,无论从设置的广度,梯度还是深度上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特点。

2.在对知识进行整合的前提下,课堂过程能始终让“学生的活动”有充分的保证,有充分交流和表达的机会,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3.困难和不足:由于一些动态、不确定的因素的存在,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许多学生能根据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出原电池,但未必能设计全所有可能的装置;在设计原电池装置的同时,也有可能出现选错电极材料或电解质溶液等无法预设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教师智慧、正确地去引导,这也是接下去要努力的地方。

(收稿日期:2015-01-10)

篇2:“思考题”引领化学课的教学设计的尝试和思考

第一节课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每个教师都应对其有足够的重视并要精心准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教学过程、形成师生间的默契等是上好第一节课的重要保证.

作 者:郑瑾 杨凯  作者单位:郑瑾(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杨凯(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篇3: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一、做实验, 形成概念

化学概念是化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学生通过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形成的概念, 理解透彻, 记忆深刻。所以, 在概念教学中, 我总是千方百计从实验着手。如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 首先由学生测出室内温度, 并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10 mL的水, 再由教师分别在两个试管中缓缓加入食盐和硝酸钾的固体, 当学生发现食盐不能再溶解, 而硝酸钾仍能继续溶解时, 通过提问, 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在此条件, 食盐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硝酸钾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然后我问:“此条件是什么条件呢?”那就是温度为室温和溶剂的量为10 mL。接着我问:“如果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 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时, 我在食盐溶液中加入5 mL的水, 振荡后, 学生发现溶液中剩余的食盐溶解了, 这时我又问:“溶液还是不是饱和溶液?”学生肯定地回答:“是不饱和溶液。”这时我马上指出:“所以, 我们把一定温度下,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或溶剂的条件下, 可以互相转变。”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才具有确定的意义。实践表明,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形成的概念, 学生能透彻理解, 牢固掌握。

二、抓要点, 领会概念

概念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弄清是怎样叙述概念的, 概念分几个层次, 有哪些要点和关键词, 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剖析每个概念, 深刻领会每个概念的含意。例如, 在学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 我抓住以下要点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A.一定温度;B.100 g溶剂;C.饱和状态;D.溶质的克数。其中ABC是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 D是结论部分, 即必须在满足三个条件下, 溶质的克数才是溶质的溶解度。又如在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 我抓“改变”和“没有改变”等关键词语, 阐述催化剂能改变什么, 什么没有改变, 学生马上回答:“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 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由于抓往了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 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如有这样一道习题: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5.5 g装入大试管加热, 待反应完全后, 有4.8 g的氧气放出, 将试管中的剩余物质溶解干燥后称重, 质量为3.25 g, 问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不少学生面对该题思维混乱, 一时不知从何入手, 有部分学生是利用氧气的质量, 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求解。为此, 我要求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2) 反应完后试管里有什么物质?学生通过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后, 突然醒悟过来, 觉得题目太简单, 只要用混合物的量减去催化剂的量, 就可得到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三、明特征, 区分概念

在化学教学中, 有些概念既有本质的一面, 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教学中如果注意某一概念的本身, 忽视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那么, 就会使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因此, 我常采用对比的方法, 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进行对比, 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异同。例如,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等概念的对比, 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对比等, 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只有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比较, 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 灵活地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

四、抓关键, 理解概念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 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 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 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 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 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 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 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 它在水溶液中电离, 既有阳离子H+产生, 又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 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 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 均要突出“全部”二字, 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五、举反例, 强化概念

一般说来, 课本上都是从正面阐述概念.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 有意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分析, 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每一个概念.例如, 针对电解质酸的概念, 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金属能导电, 是不是电解质?碳酸氢钠溶于水有H+生成, 它是酸吗?由于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全面, 课堂上学生答错率较高.这时引导学生对照概念逐步分析:金属能导电, 但它是单质, 不是化合物, 所以, 不是电解质.碳酸氢钠电离虽有H+生成, 但阳离子不全部是H+, 所以不是一种酸。通过举反例, 使学生懂得概念中的关键词的重要性,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 既要使用正例, 有时也要使用反例。反例虽然不具有概念的关键特征, 但在无关特征方面却可能和正例有许多相同点。又如2CuO+C=2Cu+CO2是置换反应的一个正例, 而CuO+CO=Cu+CO2是置换反应的一个反例。两者生成物是完全相同的, 反应物也都是两种且一种为CuO。像这样极为相近的正例和反例, 正是学生学习中易混淆而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的。研究表明, 在教学中使用与正例相近的反例, 并将他们进行比较, 有利于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 提高概念学习的效果。

六、做练习, 巩固概念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 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巩固性习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 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复习过程中, 如果给学生出以下一个填空题:“元素种类是由 () 决定的, 元素间的本质差别是由 () 决定的, 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是由 () 决定的,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 () 决定的。”学生通过该题必能进一步巩固元素这一概念。为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改编或自编习题, 但应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又能巩固化学概念, 提高学习效果。

篇4:“思考题”引领化学课的教学设计的尝试和思考

一、考点分析

“原电池原理和化学电源”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是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的极佳结合点之一,既可以综合学科内知识,也可以涉及学科间知识的运用,还可以与生产生活、新科技及新技术等问题相联系,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知识点,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原电池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原理、形成的条件、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以及对一些常见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的书写,同时还涉及到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因此有比较宽的命题背景。

二、教学过程

【引入】下列三个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反应 ,请说明原因。

①CaO+H2OCa(OH)2

②Fe+2H+H2↑+Fe2+

③2Ag+Cu2+2Ag++Cu

【学生】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反应②,因为原电池设计的首要条件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而①是非氧化还原反应,③是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追问】那么要实现反应③,可以设计成什么装置呢?反应②能这样设计吗?

【学生】可以设计成电解池,反应②也能设计成电解池。

【教师】请尽可能多地设计装置使反应②发生。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设计的装置如图1所示。

设计思路该思考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不但复习了原电池反应的首要条件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通过这四个装置的设计(不一定要设计正确)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迅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接下去教学过程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线索。

【教师】如何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来设计原电池?也就是如何来判断刚才那位同学画的装置图②的正确性?

【学生】先把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化合价变化,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再根据反应式确定正负极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

【教师】该原电池是如何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

【学生分析】该原电池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过程,是通过负极Fe失去电子,逐渐溶解,以Fe2+形式进入电解质溶液,失去的电子通过外电路流入正极,在内电路中溶液里的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而实现的。

【思考】要构成原电池,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过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活泼性不同(一般)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

【学生判断】判断图1装置图的正确性。

【追问】可以通过哪些方法确定原电池的负极呢?

【学生1】较为活泼的金属电极;电子流出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学生2】电流流入的电极;阴离子移向的电极;电极材料质量减小的电极。

设计思路对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些学生喜欢死记硬背地去记住知识点,而没有真正掌握知识。本节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直接、形象地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获得了未来发展所需的技能。

【课堂练习1】分析下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

A.①②中Mg作负极,③④中Fe作负极

B.②中Mg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

C.③中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

D.④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学生活动】把这四个装置分成两组,请两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一组装置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学生1】①负:Mg-2e-Mg2+

正:2H++2e-H2↑

总:Mg+2H+Mg2++H2↑

②总:2Al+2OH-+2H2O2AlO-2+3H2↑

负:2Al-6e-+8OH-2AlO-2+4H2O

正:6H2O+6e-6OH-+3H2↑

【学生2】③总:

Cu+4H++2NO-3Cu2++2H2O+2NO2↑

负:Cu-2e-Cu2+

正:4H++2NO-3+2e-2H2O+2NO2↑

④负:Fe-2e-Fe2+

正:O2+4e-+2H2O4OH-

总:2Fe+O2+2H2O2Fe(OH)2

【总结】原电池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1)先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对于能直接写出正负极电极反应式的原电池,先写出正负两极的反应式,然后再相加消去电子,即得电池反应方程式;若正负极反应式中有一极较难确定,而电池反应方程式又比较易写时,①写出总方程式;②写出易写的一极的电极反应式;③然后在电子守恒的基础上,再相减得难写的一极的反应式。

【思考】若把装置④中的电解质溶液改成NaOH溶液,电极反应式和实验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改成Fe--2e-+2OH-Fe(OH)2

现象:电解质是NaCl时:在正负两极间产生白色沉淀

电解质是NaOH时:在负极附近产生白色沉淀

nlc202309021127

【思考】从本题的分析中,你还可以得出哪些特殊的知识?

【学生】①活泼金属不一定做负极,负极不但跟电极材料有关,还跟电解质溶液有关;

②若负极产生的阳离子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不共存,则阴离子应写入负极的反应式中。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1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的书写方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从而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

【思考】分析黑板上画的装置图③,该装置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它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学生】最明显的特征是盐桥,盐桥是饱和氯化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等的琼脂。

【追问】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盐桥的作用是形成闭合回路和平衡电荷,其中的阳离子移向正极所在的电解质溶液,阴离子移向负极所在的电解质溶液。

【介绍】装置②中铁在酸溶液中直接接触H+,会有一部分Fe与H+直接反应,该装置中既有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又有一部分化学能转化成了热能。盐桥原电池装置③中可以设计Fe与酸不直接接触,那就不存在Fe与H+直接反应的过程,所以仅是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电流稳定,且持续时间长。

【思考】那么要使装置③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该如何进行修改?

【学生】与铁接触的电解质溶液改成亚铁盐溶液。

设计意图学生会做盐桥原电池的题目,但不明白为什么要设计成盐桥原电池,通过这两种原电池的比较,学生更能从本质上理解盐桥原电池的优势,使知识不再停留在记忆层面上,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请分析黑板上画的装置图④,它是什么装置,与原电池有什么区别?

【学生】④是电解池装置,它与原电池的区别在于电解池必须要有电源。

【追问】常见的化学电源有哪些种类,电极反应式又如何书写呢?

【教师和学生一边总结,一边板书】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CH4碱性燃料电池为例)

①先写总电池方程式:CH4+2O2+2OH-CO2-3+3H2O

②再写正极反应式: 酸性条件下:O2+4H+-4e-2H2O

碱性/中性条件下:

O2+2H2O+4e-4OH-

固体电解质:O2+4e-=2O2-

熔融碳酸盐:O2+2CO2+4e-2CO2-3

③相减得负极反应式:CH4+10OH--8e-CO2-3+7H2O

【思考】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燃料电池的两个电极材料可以相同,因为电极材料本身不参与反应。

【课堂练习2】铁镍蓄电池又称爱迪生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Fe+Ni2O3+3H2OFe(OH)2+2Ni(OH)2

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电池的电解液为碱性溶液,正极为Ni2O3、负极为Fe

B.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Fe+2OH--2e-Fe(OH)2

C.电池充电过程中,阴极附近溶液的pH降低

D.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为

2Ni(OH)2+2OH--2e-

Ni2O3+3H2O

设计意图由对装置图④的分析,引出化学电源,衔接紧密,过渡自然;通过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的方法总结,能让学生掌握书写的方法,同时也为熟练后直接写出负极电极反应式做准备;课堂练习的思考分析,能帮助理解可充电池充电和放电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巩固了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更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三、课后思考

1.本节课从思考题入手,在分析中发现问题,归纳出方法,最后解决问题。因此该思考题在设计上有着提纲挈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来设计该思考题呢?首先要对现有的习题进行整合,

使问题设置要有广度,能全面反映基本概念。其次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层层递进。最后是问题设置要有深度,问题的深度设置是教学中经常谈论的问题,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变量,如果教学中能恰当地把握问题的深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不会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根据这样的要求,整合后的习题呈现形式先是简单的判断题,使学生在答题中能对概念进行回顾,然后再进行综合性问题的解答。本节课思考题的设计,无论从设置的广度,梯度还是深度上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特点。

2.在对知识进行整合的前提下,课堂过程能始终让“学生的活动”有充分的保证,有充分交流和表达的机会,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3.困难和不足:由于一些动态、不确定的因素的存在,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许多学生能根据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出原电池,但未必能设计全所有可能的装置;在设计原电池装置的同时,也有可能出现选错电极材料或电解质溶液等无法预设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教师智慧、正确地去引导,这也是接下去要努力的地方。

(收稿日期:2015-01-10)

篇5:对化学说课的思考

一、化学说课的发展和特征

说课是一种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实用价值的教学研究活动。由于它具有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特点,不少地方都已将化学说课列为“化学教学能手”大赛的内容之一。就其发展而言,化学说课其实早已有之,以往学校化学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就有说课的成分在其中。在化学公开课、观摩课、汇报课后的座谈中,执教者首先阐述自己的设想和体会,其中也包含了“说课”的成分。近些年来说课更以正式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身份活跃于化学教学研究的舞台上,从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来讲,有其必然性。

1.就目前的中学化学教师队伍而言,教育理论水平偏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学化学教师普遍沉迷于“题课”,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更谈不上主动地、自觉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时,由于化学教学理论水平的制约,有些所谓的“化学教学改革”长期在浅层次上徘徊,或墨守成规,或简单模仿,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教育改革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化学教师队伍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使之短期内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

2.在常规教学层面上,不少学校的教研活动举步维艰,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特别是有些学校过于强化年级组的作用而使教研组形同虚设,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气氛。

3.近年来,在化学教学改革中,涌现出不少杰出的教育改革家,他们创造的先进化学教学经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但毋庸讳言,以教育改革家的个人素质为前提条件的教改经验是很难推广的,生搬硬套的引进大多以失败而告终。由于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任何先进的教改经验只可以给我们的化学教学以启示和引导,不能给我们以固定不变的模式。化学教学中只有立足于教师自身的实际,确定自己的起跑线,才能踏上真正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

4.化学教学观念的陈旧,教学管理的落后,教学检查评估的刻板,对教学工作起着负面的影响,甚至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方法,用陈旧的观念去看待问题,会把许多革新了的教学方法视为离经叛道、轻举妄为。教学管理、教学检查作为一种行政手段和奖惩机制,一旦违背教育规律,其危害将更加严重。

上述几种状况的存在困扰着化学教学改革,阻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须找到一种能够使教学与教研相结合、教学与管理相和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研活动形式,来适应广大化学教师的实际水平和迫切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化学说课便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一种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

化学说课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首先,说课实际上就是教师个人对自己的备课情况所作的简明的总结汇报。但并不是对备课活动的简单罗列,而是对教学方案作出的理性剖析;其次,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既不是一般的教学活动,也不等同于一般的备课;再次,在通常情况下,说课活动表现为化学教研组内部或同行之间的一种交流和切磋,能够起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作用;最后,说课侧重于“说”,口头表达是它的基本表现形式。

二、说课的形式和内容

说课按时间顺序划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课前说课,主要说构想,具有预定性;课后说课主要说反思,具有总结性。目前的化学说课大多采用课前说课。针对不同的目的,说课还可分为教研型、汇报型、示范型、竞赛型等四种。就其本身而言,这四种类型的说课,其目的都在于进行教学研究,只是由于组织者有着不同的目的,希望起到不同的作用,所以才有四种说课类型之分。教研型说课是指备课时教研组内部的小范围说课,形式比较自由,内容比较广泛,气氛也比较轻松,有利于同行间的交流、切磋;汇报型说课是向前来听课的领导和同行进行说课的实际操作,展示说课活动开展的状况和水平,求得批评和指导;示范型说课则是由操作者做出榜样,供大家研究、学习;竞赛型说课则用于选拔优秀,所要说的教材内容往往由当场抽签决定,对“备说”和“说课”的时间均有严格限制。

在化学说课的诸多环节中,内容应是说课的中心环节。化学说课应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一)说教材

1.阐述本课题的教学背景,即说清本课题内容在本节、本章乃至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有时也可以说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等);要说清本课题教材内容的主要知识点、能力点和前后教材内容的联系和区别;说清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在本课题教材内容中的体现;说清本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有什么重要作用,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会产生什么影响。

2.展示本课题的教学目标(要增加哪些知识、提高何种能力、开发什么智力、启迪什么思维),说出教学目标中不同层次的要求(如识记、理解、掌握、运用等),说出体现这些教学目标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思想教育点,并说出确立本教学目标的依据。

3.确定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即根据教学目标说清本课题内容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人格因素等实际情况说出本课题内容的难点。

4.讲述课题内容在教材中的逻辑结构与学科逻辑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本课题教材所作的删减、增加、修改以及顺序的调整,并讲述这样处理的理由、依据。

(二)说方法

1.要说出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理论和实际的依据。

2.要说出通过什么方式,提出哪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达到什么目标,估计学生会有哪些思维结果,以及对学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师将要采取哪些措施。

3.要说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侧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4.要说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保证学生进行高效而有趣的学习所创设的教学环境(即如何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5.要说出所使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及其使用的目的。

(三)说策略

教学策略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它包括:教学程序、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1.教学程序设计。依据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为强化能力的培养,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不把教学内容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景以及有关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由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如“硫酸的工业制法”课题,可由学生先从硫酸工厂、环保局、图书资料中收集材料,然后以专题探讨式进行课堂教学。

2.关于教与学的两种活动的设计。要说出如何将教和学有机结合的安排和构想及其理论依据,如何做到学思结合、学问结合、学练结合、学用结合。

3.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应说出上课形式、典型环节、范例的设计及教学媒体的运用等。

教学效益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学策略设计的优化,而这又直接取决于说课者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1)内容和形式的统一;(2)教与学活动的统一;(3)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4)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说程序

1.要说清本课题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例如新课导入、新课讲解、反馈练习、归纳总结等)以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2.要说清在新课讲解中突破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的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以及学情依据。

(五)说板书

说出板书设计的主体内容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说课的评价和价值

说课是教师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既然说给其他人听了,说课的人就希望听到别人的意见,听说课的人也应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达到交流、切磋的目的,如果只说不评,那就失去了教学研究的价值。对于说课的评价应掌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实践第一的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从备课、说课到讲课的完整系统。说课的好差,即教学方案设计的优劣,不能仅靠对说课本身的评价来得出结论。说课从本质上看是理论的,是“纸上谈兵”的,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其效果要靠教学实践来检验,因此,对说课的评价应与对课堂教学的评价结合起来进行。在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中,说课只宜占一个适当的权重,因为它毕竟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较小的环节。

2.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笼统地说,评价说课是要看该说的说清楚了没有,说得是否有道理。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全面衡量,从中心内容、理论含量、条理逻辑、口头表达等四个方面去进行综合考查。

3.常规要求与个人风格相统一的原则。化学教学管理上的常规要求是必要的,但这些要求和标准只能反映一般的最基本的规范,很难为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作出评判,越是细致的条款越难做到这一点。教学要有常规、模式,更要有创造、发展,教师的个人风格应该受到重视。唯其如此,才会出能手,出人才。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开展说课活动,具有其理论和实践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说课具有营造加强理论学习氛围的价值。说课是现实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体。要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有关因素出发,进一步实现最优化,使教学更加科学化、艺术化、情感化,这就需要加强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提高化学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以及系统科学的理论素养,增强他们运用教育科学指导教学实践的自觉性。

2.说课具有提高教师素质的价值。说课必然促使教师更注重教学理论的指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说课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熟悉大纲,研读教材,而且教学技能、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心理品质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于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

3.说课活动同时也改变了过去那种重形式、轻效果的“背靠背”检查教案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了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化学教研活动以说课为切入点,丰富了教学研究的活动内容,创造出了一种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教研气氛,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并促使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从盲目走向自觉、从粗放走向集约、从被动走向积极进取。

说课作为一项易于推广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处于教育科研的初级阶段,它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因此不能对说课寄予过高的科研期望值。说课当然要进行研究,但一般不属于学术争论的范畴。说课可以引导教师以教育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运用教育科学理论的自觉性,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但如果对说课寄予过高的科研期望值,将会产生两种不良后果:一是把说课等同于教育科研,降低了教育科研的水准和要求;二是对说课的理论阐述部分设定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大多数教师望而却步,干扰化学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篇6:对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本文作者以自己对有效化学课堂教学的`理解,探讨了有效化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乐学.

作 者:何汝良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一中大良学校,广东佛山,5283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8) 分类号:G63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有效教学  

篇7:“思考题”引领化学课的教学设计的尝试和思考

保长存

(陕西省咸阳长庆子校礼泉分校)

摘 要:与以往的基础教育改革不同,**年的教育改革使得课堂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导方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进行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思考和探索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一线教师重点关注问题。

篇8: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关键词:化学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 对于化学课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生活实例导入,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知识的情境化不仅是使知识走向生命化的前提与途径, 还是学生在与知识的对话中享有自由的根本保证。初中化学教师可以筛选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素材, 寻找新的视角的切入点, 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导入新课, 把课堂教学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身需要,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如在“有机合成材料”教学中, 课前准备一些生活用品, 如毛线、塑料袋、棉布、尼龙绳、不锈钢饭盒、橡胶、脱脂棉、铜丝等, 请学生说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材料, 哪些属于有机材料。有些材料学生不太熟悉又急于想知道, 这样学生自然会带着问题读课本。又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时, 打开一瓶汽水, 让学生观察气体从水中冒出的情景, 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的性质。由此可见, 将化学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中, 使问题生活化, 不仅为学生进入知识, 并与知识对话铺设多样的途径, 使学生感受知识的“亲和力”,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创新精神。

二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化学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生活。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只能使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 不能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 学生的探究潜能也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久而久之, 会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在“燃烧和灭火”一节的学习中,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都很简单, 重点在于知识的应用。这时可以引入“珠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我国奥运火炬研发小组的解决方案”, 让学生根据燃烧条件分析研究人员是如何解决珠峰顶端海拔高、温度低、风大、含氧量低等不利于火炬燃烧的因素的。这样让学生学化学, 用化学, 从化学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提高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了化学素养, 也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以延续。

三化学实验生活化, 揭开实验的神秘面纱

过去由于过分强调化学实验的科学性、严谨性和专业化, 往往把实验设计得“严肃”和“规范”, 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物质性质、制取几种常见气体 (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 实验用品都是化学仪器、化学试剂, 学生感觉化学实验很抽象、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 做起实验来战战兢兢, 而且做完就忘。新课标旨在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 从自然界到实验室, 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现行教材中的实验也选择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 如在粉尘爆炸实验中利用金属易拉罐和小眼药瓶;测定物质的p H值, 选用了食醋、酱油、水果、肥皂、牙膏等生活用品;在讲酸碱指示剂时, 安排了利用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取酸碱指示剂的活动探究, 使学生改变了酸碱指示剂只能是石蕊、酚酞的错误认识。当然, 那些有趣的家庭小实验也是开发学生创造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素材。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善于运用, 将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搬到课堂上来, 就能使化学实验鲜活起来, 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倡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探究, 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化学与自然、社会和生活关系密切, 化学知识已渗透到社会、科技、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学好化学, 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 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 结合日常生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和课外探究活动, 创造条件到工厂、农村、社会中去学习参观。如学习“水的净化”一节时,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实地参观自来水厂, 分析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或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实地考察, 听取工作人员的介绍, 了解污水处理措施, 写出活动报告。这样, 使学生课内所学, 课外有用, 课外见闻, 课内升华,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认识到化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道理, 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化的化学教学, 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使学生乐于、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提升化学素养, 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9: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一、做实验,形成概念

化学概念是化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学生通过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形成的概念,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我总是千方百计从实验着手。如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首先由学生测出室内温度,并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10mL的水,再由教师分别在两个试管中缓缓加入食盐和硝酸钾的固体,当学生发现食盐不能再溶解,而硝酸钾仍能继续溶解时,通过提问,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在此条件,食盐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硝酸钾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然后我问:“此条件是什么条件呢?”那就是温度为室温和溶剂的量为10mL。接着我问:“如果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时,我在食盐溶液中加入5mL的水,振荡后,学生发现溶液中剩余的食盐溶解了,这时我又问:“溶液还是不是饱和溶液?”学生肯定地回答:“是不饱和溶液。”这时我马上指出:“所以,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或溶剂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变。”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才具有确定的意义。实践表明,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形成的概念,学生能透彻理解,牢固掌握。

二、抓要点,领会概念

概念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弄清是怎样叙述概念的,概念分几个层次,有哪些要点和关键词,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剖析每个概念,深刻领会每个概念的含意。例如,在学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我抓住以下要点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A.一定温度;B.100g溶剂;C.饱和状态;D.溶质的克数。其中ABC是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D是结论部分,即必须在满足三个条件下,溶质的克数才是溶质的溶解度。又如在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我抓“改变”和“没有改变”等关键词语,阐述催化剂能改变什么,什么没有改变,学生马上回答:“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由于抓往了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如有这样一道习题: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5.5g装入大试管加热,待反应完全后,有4.8g的氧气放出,将试管中的剩余物质溶解干燥后称重,质量为3.25g,问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不少学生面对该题思维混乱,一时不知从何入手,有部分学生是利用氧气的质量,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求解。为此,我要求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2)反应完后试管里有什么物质?学生通过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后,突然醒悟过来,觉得题目太简单,只要用混合物的量减去催化剂的量,就可得到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三、明特征,区分概念

在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既有本质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教学中如果注意某一概念的本身,忽视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那么,就会使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因此,我常采用对比的方法,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进行对比,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异同。例如,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等概念的对比,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对比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只有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灵活地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

四、抓关键,理解概念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既有阳离子H+产生,又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五、举反例,强化概念

一般说来,课本上都是从正面阐述概念.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有意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每一个概念.例如,针对电解质酸的概念,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金属能导电,是不是电解质?碳酸氢钠溶于水有H+生成,它是酸吗?由于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全面,课堂上学生答错率较高.这时引导学生对照概念逐步分析:金属能导电,但它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电解质.碳酸氢钠电离虽有H+生成,但阳离子不全部是H+,所以不是一种酸。通过举反例,使学生懂得概念中的关键词的重要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既要使用正例,有时也要使用反例。反例虽然不具有概念的关键特征,但在无关特征方面却可能和正例有许多相同点。又如2CuO+C=2Cu+CO2是置换反应的一个正例,而CuO+CO=Cu+CO2是置换反应的一个反例。两者生成物是完全相同的,反应物也都是两种且一种为CuO。像这样极为相近的正例和反例,正是学生学习中易混淆而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的。研究表明,在教学中使用与正例相近的反例,并将他们进行比较,有利于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提高概念学习的效果。

六、做练习,巩固概念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巩固性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复习过程中,如果给学生出以下一个填空题:“元素种类是由()决定的,元素间的本质差别是由()决定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是由()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决定的。”学生通过该题必能进一步巩固元素这一概念。为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改编或自编习题,但应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巩固化学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学的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提高化学概念的教学质量,有待广大化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更好的教学方法。

篇10:“思考题”引领化学课的教学设计的尝试和思考

一、借助网络资源,巧妙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往往是教学环节中耗时最多,也是教师在备课中投入精力最大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即使教师费尽苦心,想尽办法来突破教学难点,但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理解难点知识。借助微课资源平台,则会出现另一番景象:因不同的教师会基于自己对难点的理解制作成不同的微课,这样对于同一个教学难点就会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学生只要通过网络搜索,就可以获得多方的帮助,总有一款微课适合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化学1》“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时,笔者给学生下发了任务单,要求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等,并提示大家这些微课资源在中国微课网(http://)可以找到。以此网站为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微课共有13个,包括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4个、配平的4个、氧化性还原性比较的2个、相关计算的1个、电子转移守恒运用的2个。果然,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自主学习,顺利完成了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用更多的时间讨论、分析、解疑和比较,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利用讲授型微课,帮助学生巧妙化解教学难点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越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网络上的微课教学资源也越丰富。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的各种类型,化学等效平衡,盐溶液的三个守恒关系,化工流程题型的解法,有机反应的断键情况,在网络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诠释,保证重、难点的顺利突破。

如果有教师担心过多的借鉴会耽误学生时间,这实际是一种多虑,因为微课大多是短小视频,又是单一主题,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前预习使用,也可以在课后复习使用,时间灵活。通过微课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又攻克了教学难点,何乐而不为呢?

二、突破时空限制,真实呈现实验过程[2]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和完善其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客观分析的科学精神。虽然实验教学日益受到师生的重视,大多实验已经进入课堂,但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或课时不足的影响,一些实验时间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教师多选择用讲述法或者观看教学录像的方法开展,使得学生对这些实验毫无体验,听得索然无趣。

如何既适应国内实验教学尚在发展之中的现实,又能为学生的实验体验开辟更大空间?微课就发挥了作用。以“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时做的下图五个实验(铁钉在不同环境中)为例,本实验耗时长,实验过程难以在一节课上呈现,教师一般采取两种方法处理:或者学生在课上设计探究方案后直接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或者学生在课前设计完成实验后直接在课堂观察结果。如果此时我们引入实验型微课,教学效果则更好。我们在课前一周将学生分成了五组,按照以上实验设计分别观察在不同环境中铁表面变化的现象,要求每组学生用手机或者其他录像设备录下每天的实验现象,将这些录下的视频利用“格式工厂”和“视频编辑专家7.5”软件,将每组的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制作成2分钟以内的微课,课上小组代表介绍播放的视频。由于该实验比较简单,现象也比较明显,所以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自主得出结论,还可以对彼此的实验方法和操作中的不严谨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成为非常好的微课资源。

实验型微课,特别适用于时间比较长的实验探究。例如:肥皂的制取、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常见的电池种类及工作原理、甲烷与氯气的光照、乙烯的催熟、海水提盐、海带中碘元素的测定等,都可以制作成相应的微课,除了课上播放、分析外,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打开实验探究的设计思路,总结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虽然教材对这些实验也有配套视频资料,但多是通用型,不一定适合每个教师的教学实际,而这种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为素材录制的微课,学生的参与度高,正误操作都会呈现,课堂互动性强,教学效果更好。

三、展示微观世界,顺利排除教学障碍

化学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化学微课视频的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向学生展示微观世界,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顺利排除教学障碍。

例如:乙醇的化学性质既是这一节的重点,又是这一节的难点,在学习其性质时,笔者用课件首先展示乙醇分子模型的动画,让学生感性认识乙醇的结构特点,为化学性质的学习奠定基础;在介绍乙醇的催化氧化和消去反应时,利用动画分步演示,既让学生认清反应产物,还准确了解断键方式、反应历程,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两个反应的本质,达到突出重点、淡化难点的目的。又如: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三类晶体的微粒间作用力大小与熔沸点高低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通过计算机模拟离子晶体中的离子如何克服离子键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分子晶体中的分子又如何克服分子间作用力而成为单个的分子,在画面上显示克服离子键的束缚要比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束缚困难得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离子晶体比分子晶体熔沸点高的原因。借助计算软件进行拆分、组合、旋转、着色等操作,动态展示氯化钠、金刚石、石墨晶体及原子的结构、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电子等微粒的行为,溶液中溶解和结晶中的微观过程,逼真模拟各类化学反应,更是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展示微观世界,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多媒体化学微课视频的运用,帮助学生把眼前具体的物质和微观世界联通起来,捅破了“微观”世界的窗户纸,给学生打开了进入微观世界的通道,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实践思考

总之,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将微课有效地应用于化学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微课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在一定意义上也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变革,高中化学课以其广阔的视野、鲜活的时代性以及较强的理论性独具特色。[3]在化学课上,微课用化整为零,重点突破的方式解决教学重、难点,用动态记录的方式关注过程和方法,用微观呈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作为传统化学教学的重要补充手段和资源拓展渠道,微课将为我们的教与学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上一篇:pnbxpg树_立三种精神下一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同步作文:父母对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