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022-08-31

第一篇: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 中共中央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中共十七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强调指出: 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在新的形势下, 由于各种社会矛盾频发,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面临着新挑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方面,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另一方面, 只有真正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扭转两个文明建设中一手硬, 一手软的倾向,才有可能做到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步提高, 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得到满足, 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我国目前在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自身缺乏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性。部分农民素质不高, 特别是文化与科技素质低, 只看眼前利益, 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 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 上学还得花钱, 搞生产多少能

挣点钱。不少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 缺乏创新精神,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要、靠思想。加之国家对农村文化教育等投入严重不足, 反过来又影响了农民素质提高, 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陷入低水平的循环之中。

(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供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查显示, 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已由温饱迈向小康, 食物消费支出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下降。根据统计,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 7% 下降到2008年的

43. 7% , 下降了24% , 这表明农村文化消费和农民精神文明需求在迅速扩大[ 3] ; 另一方面, 农村公共资源和服务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经济支撑薄弱。由于政府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有名无实。各级财政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资金安排上, 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文化部规定乡镇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不得少于总支出的%l ,但大部分农村基层实际支出不能达到要求。二是文化资源匮乏。大部分农村基层对电信、公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很多, 发展很快, 但电影院、文化站、少年宫等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 县级剧团有名无实。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 12册, 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 3册。绝大多数农民业余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牌为主, 文化娱乐枯燥单调。农村精神文明的供求矛盾表明,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数量还

是质量, 都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3)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普遍存在。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周期长, 见效慢, 干好干坏无法立刻区分, 致使许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把手不愿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神文明建设上, 干部提拔重用也往往是以经济建设论英雄, 政工干部受冷遇, 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雷声大、雨点小, 很难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 绝大多数基层政府财政捉襟见肘, 成了吃饭财政,许多地方甚至连干部、教师的工资发起来都困难, 根本无暇顾及精神文明建设这类虚东西, 由于缺乏资金投入, 农村一些文化阵地面貌陈旧, 形同虚设。

因此在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而更好地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 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以国家为主导, 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度, 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纳入各级政府规划中, 按照和谐社会城乡一体化要求,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教育卫生体系,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和教育权益。

(2)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 城乡发展差距有扩大之势。这种差距, 既表现在经济发展上, 也表现在社会事业、精神文化、生产生活条件上。现在, 农民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公共卫生资源都大

大低于城市, 许多地方脏乱差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有的地方还存在着因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及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包括科教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 着力培育农民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形成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 不断提高农民和农村文明程度。

(3)为了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使农民自觉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变迁中。坚持以德育人, 坚持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邓小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进行两论、三观、四科、 四信教育, 帮助和引导农民群众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树立与小康社会建设相协调的生活习惯。同时不断推进社会教育和主流文化的传播,消解农村社会的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的不相容, 通过以德育人, 形成农民与制度变迁方向相一致的社会主导价值体系, 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符合的不合理观念, 获得农民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同时, 积极提倡、引导农民把传统思想中的合理观念发扬光大, 使其成为农村精神文明正式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之, 建设先进的农村精神文明制度,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 就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村民集体认同的农村精神文明。要达此目的, 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精神文明体系, 发挥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让农民用自己和政府共同创新的制度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 以培养其新的精神归属感, 营造浓郁的文明氛围, 这应该是促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建设的理想选择。

第二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

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章贡区实际,就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初步探讨。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自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文化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局部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沉渣泛起,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首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引导农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文明乡风”。

“村容整洁”是农村的外表,“乡风文明”是农村的灵魂,两者都是农村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反动邪教渗透的现象,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要求,是新时期践行“乡风文明”的基本准则。章贡区在全区各镇村的“社情民意点评栏”中专门开辟“道德评议窗”,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宣传单、宣传画,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和开展以“一个评议窗、一块指示牌、一个美德袋、一张新课表、一本美德贴、一本美德册、一张格言卡、一张宣传画、一本童谣集、一面美德墙”为内容的“美德十个一”活动,把总书记的要求贯彻到农村,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并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章贡区利用农村“临时法庭”、“模拟法庭”、“道德法庭”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同时积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章贡区各村充分利用戏台、祠堂、学校、广场等阵地搭建起“邻里大家乐”风采展示活动平台,做到“五有、四化、一互动”:即“有一个舞台、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团体、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展示;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平民化;台上台下互动”,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丰富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抓住村这个关键,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抓住小城镇这个龙头,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抓住连片创建这个纽带,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注重发展新型文化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远程教育的不断延伸,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章贡区抓住契机,注重培养民间艺人,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造册,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了唢呐、二胡、舞龙、腰鼓等演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省、市文明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全面启动“文明帮建”活动,帮助34个自然村建设宣传文化活动室,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二是注重培植地方特色文化。农村文化的生命在于特色。近几年,章贡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文化,每年举办一次全区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农民文化艺术节上通过举办“沃土欢歌”文艺演出大赛、“新村新貌”书画摄影展、“好戏下乡”专业剧团巡演、“精品回放”电影村组巡映以及“喜运丰收粮”、“喜运丰收果”、“喜夺胜利果”等农民趣味竞技比赛,从多个层面立体展现全区农村农民的文化特色,给农民朋友打造内容丰富的精美文化大餐。各镇村也纷纷结合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气息,培植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各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三、注重创新工作形式。章贡区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工作形式,在农村文明创建中实现了四个“变”。一是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鼓词说唱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了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二是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三是变“被动听”为“主动答”。改变过去“干部在台上宣讲,群众被动接受”的形式,把要让农民知道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通过举办知识抢答赛,或者在文艺演出中穿插有奖问答,让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四是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因此,在工作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完备的制度保证文明创建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及时总结文明创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章贡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是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依靠群众自治组织,发挥“五老”作用,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评比监督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公约》和《村民文明卫生公约》等自治章程,在农户中广泛开展“卫生光荣户”、“十佳和谐村庄"、“十佳文明信用农户”、“十佳文明信用村”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创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转变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三是建立健全群众性文明创建和自我教育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在全区组织开展以“良好风尚到户、思想教育引导到户、知识信息赠送到户、检查评比到户”等“四到户”和每个村“组建一个倡导新风理事会、演出一台新农村建设专题的文艺节目、每季办好一件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培育宣传好一个典型、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志愿者义务劳动、各镇编写一批村规民约或三字歌、三句半、快板词”等“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4+6”文明创建活动,把突击整治与经常性管理有机结合,有效防止了“集中整治一阵风,长效管理一场空”现象的发生。同时积极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了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公益活动,形成“村落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着重抓好几个环节

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公民,全社会齐抓共建,各方面共同参与。能不能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新世纪、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经验,分析研究存在问题,找准推动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一)抓领导。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确定之后,关键的问题在于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领导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能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否则,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不会长久。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其次,要加强乡村党、政、群组织建设。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有关协会相互配合,齐抓共创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网络体系,并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才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抓规划。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特别是小集镇的规划,不但要有街道、机关办公场所、学校、商贸服务等基础设施规划,还要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电脑室、卫生院(室)、影剧院、老年人活动中心、教师之家、科技之家、职工之家、公共娱乐场所、绿色长廊、室外体育活动设施等,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抓投入。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投入,要将抓投入纳入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之中加以考虑,采取分级负责,多渠道投入的办法解决精神文明建设软硬件方面的投入,辅之以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活动所必需的经费,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如果没有投入,只是理论上、口头上的呐喊,再好的措施办法都是一纸空文。

(四)抓阵地。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要把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摆在应有的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我们必须强化阵地意识,扩大阵地范围,切实建好包括农村广播电视网、村镇文化站、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农民夜校、乡镇党校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努力探索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规律和办法,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逐步建立健全各类阵地的管理制度,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把握阵地的发展方向,针对不同类型的阵地,制定不同的投入办法,不断改善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条件,并使其发挥重要作用,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

(五)抓载体。要在农村抓好种植、养殖等大户的同时,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庭院”、“文明村”创建评比活动。要不断加大基层工作的力度,把创建活动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列入规划,常抓不懈。创建活动要实行一村(组)一标准,不搞一刀切,标准要简单明了、具体实在、群众认可、便于操作、便于评比、便于群众监督,采取各种办法,吸引更多的农户和村(组)参加到创建活动中来,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

(六)抓活动。要根据农村文化活动的实际和农民群众自身特点,在节假日和农闲时间,利用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文娱创演、科普培训及移风易俗、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勤劳致富、当家理财能手等评选活动,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融入到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乐,家喻户晓的目的,形成农村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氛围,使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中。

(七)抓典型。要多渠道地在群众积极性高,乡村组干部作风实,有阵地、有投入、有设施和一定交通条件的村组,选取不同层次的试范点,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机构、阵地建设、经费投入、活动开展、管理工作、评比考核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通过抓典型示范,不断总结出具体可行、成效明显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并逐步在广阔的农村推广,起到以点带面,抓一点带一片、促一方的效果,以此来提升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

(八)抓创新。创新是前进的不竭动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唯有创新,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以创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到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找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实践无止境,认识无止境,改进创新无止境。尤其是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农民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简单地沿用过去的老套路,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成效。必须根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式、手段、机制等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采取新举措,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加强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改善,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强化宣传教育。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采取村广播、宣传画、文化墙、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农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各类群众组织,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

加强阵地建设。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要把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摆在应有的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必须强化阵地意识,扩大阵地范围,切实建好包括农村广播电视网、村文化大院、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农民夜校等各种宣传文化阵地,针对不同类型的阵地,制定不同的投入办法,坚持建管并重,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创新活动形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惟有创新,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以创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做到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找准工作结合点。首先,要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其次,要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第三,要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虚功实做,使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切实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抓典型示范。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使抽象的价值体系变得具体生动,看得见、摸得着,让人民群众可信、可亲、可学。要多渠道地在群众积极性高,乡村干部作风实,有阵地、有投入、有设施和一定交通条件的村镇,选取不同层次的试范点,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机构、阵地建设、经费投入、活动开展、结对帮扶、评比考核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通过抓典型示范,不断总结出具体可行、成效明显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并逐步推广,起到以点带面,抓一点带一片、促一方的效果,以此来提升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根本目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协调发展。要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和卫生保洁制度,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家园行动”深入开展,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村庄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健全评比监督机制,在村户中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村户”、“文明卫生村户”、文明村镇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创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让广大群众在参与各类创评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目的,防止“集中整治一阵风,长效管理一场空”现象的发生,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党中央着眼于全国发展大局,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这是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镇这样一个人口较多的边远乡镇来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年开年以来,我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着眼长远、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全镇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采取以村寨为单位,机关单位共建为动力,村和机关连片创建为纽带,不断增强工作的实效情和吸引力,为我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特征。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实效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坚持了全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我镇历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2008年初,镇党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副书记副科级党委委员任副组长,各村社区支书、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三组,即楼下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办公室,整脏治乱组、宣传发动组、督查组、一室三组负责人都由一名副科级领导担任,在开展活动的工作中,镇党委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活动,在系统学习教育活动中,狠抓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坚持以党员干部和站股干部为重点,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宣讲辅导知识竟赛,心得交流,理论探讨等形式,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政策水平,坚定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还积极地宣传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农民种粮直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有效地增强了农民自立意识,竟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坚定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

(二)以提出全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认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具体来说:一是由镇政法委牵头,由派出所、司法所、文化服务中心抽人组成法制宣读队到全镇各中小学对学生进行法制和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一年来,法律宣传和思想道德宣传几乎是横到边、纵到底,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共达5000余人,宣讲次数共为30次。二是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引导人民群众革除各种陈规陋习。主要做法是以“三下村”、“四进自然村寨为截体,即送医、送药、送科技、送信息、送资金、送法律、送书、送文艺进村入户到社区,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架起了一座跨越式桥梁。三是开展“心连心、献爱心”活动。2008年是我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为荣耀的一年,这一年,年初我国南方遭受雪凌灾害,数以万计人民同胞遭灾受灾,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又让数以万计人民身爱其害,目睹电视上的一幅幅受灾画面,其情其境令人潸然泪下,楼下镇党委、政府从讲政治讲人道、讲团结的高度出发,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号召全镇党委干、中小学校师生、广大人民群众伸出援助之手,积极向两灾人民献爱心,据统计,两次分别向两灾人民捐款共达12万余元,其中,学生为9000余元,农民为5000余元,农民党员为2000余元,企业和党员干部为11万余元,线物虽然不多,但能体现了在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一颗拳拳之心。四是围绕群众关心的医保、水、电、路、桥、通信等积极拟办实事、受到群众好评,在医保方面,为了让人民群众生病能医,我镇着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参保,2008年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参保率达100%,凡生病的村民都享受到优惠。在水、电、路、桥、通信等方面,我镇先后投入50万元,维修了楼下片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并对泥巴田、半坡、上屯、下屯、高寨、补鲁6个点的农网进行改造,为了让全镇人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人民能够听到,了解党中央关于惠民的政策,我镇积极争取上级帮扶的“村村通”工程,截止2008年12月20日,我镇电视覆盖率达90%。现全镇已实现村村通水、通电、通电视、通路、通电话。

(三)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载体活动丰富,农民群众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我镇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镇,少数民族尤以布依为主,民族文化浓厚,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先后投资6万元分别在雨歇和鱼龙两个布依族村寨修建了民族活动亭,同时又争取到县工会,当地煤矿企业支持在鱼龙村寨修建了一个标准的水泥路面蓝球场,每当逢年过节或农闲之时,活动亭内,总是吹拉弹唱、热闹非常。为了发展民间文化,全镇8村一社区都成立了花灯队,这些花灯队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会把法律、社会主义公民道德

第四篇:关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

一、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个方面的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五个要求目标的实现,五个要求紧密联系,谁也离不开谁,这五方面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上的统一,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此我们从了解一下家乡福建永春县岵山镇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与人民群众的面对面的访谈,了解,和调查,在参考一些资料,展开了解,主要结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方面的要求进行调查。

二、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分析

(一)生产发展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推动农村生产发展。

民以食为天,生产发展是对于人民生活的一种保证,在农村新形势下,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结合推动生产发展,以达到效果的实现。在岵山镇这几年的发展中。岵山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现在,全镇乡村集体、个体、外资工业企业管理69家,形成了煤炭、电力、陶瓷工艺、建筑装饰、针织制衣、纸箱包装等六大支柱产业。在生产发展推动的结合下,以提高农民的素质为主导,让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一个主体,具体内容得以很好的展示出来。不断创新,引进先进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目前永春县岵山镇已经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站19个,实用人才联系点142个,遍布全镇11个村。据了解,目前已开展各类专业培训班15期,受训农民达1000多人次。因此采取任何能够提高农民素质的形式,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采用手段,通过新的手段去培养新型农民,推动生产的发展。

(二)生活富裕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促进农民生活宽裕。

生活的富裕,包括着物质和精神的“双富有”。农民的生活富裕,在这其中,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农民进入小康社会的一个衡量标准。处于发展中的农村经济,它包含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就不能加快。再者,加大科技,文化,教育等的投入,从某个意义上讲,在“十一五”期间,使人民的各项生活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真正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据统计,1999年,岵山镇的乡

1镇企业总值就已经达到2.71亿元。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提高,反映出了一个地区,农村发展的程度的提高。这就是说,当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好的提高,精神文明就相应地提高,生活富裕的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据了解,岵山镇在镇辖区内每个村落设置老人会,保证老人们的休闲,并设立了其他文化中心,文化站,文化室,休闲中心,保证全村的主流文化建设。所以以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扶持健康的、有益于农民身心利益的民间文化,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使农民群众享受先进的精神文化大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突破。

(三)乡风文明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促使乡风文明。

一个社会的道德的优良体现,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地区的乡村文明。乡村文明是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在农村的集中展现,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求村民,村落,形成一股健康的民风民俗。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要不断强化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的建设,提升群众的自律的意识,抵制不良乡风的影响。为此,岵山镇启动了以“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为主题的第三个五年依法治县工作宣传活动。在此,为村民打下很好的法律意识基础,间接着减少了犯罪事件的发生。这就使农村社会环境一年好于一年,用健康的农村社会环境培育新型农民。

(四)村容整洁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促使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一个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的良好体现。村容村貌村容村貌既有物质建设方面的要求,也有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要求。表面的设施,但其中包含一定的历史文化,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村容的整洁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调动好人民的积极性,这是一个保证好村容整洁的基础。关键就在与群众的配合,所以处理好村容村貌治理中的矛盾,使群众们感受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所带来的享受,成就感。

(五)管理民主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促进农村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一个地区得以正常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管理分配制度等新的机制和体制。促使人民互相监督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社会事务。让人民群众学会了民主管理的方式,民主管理的方式,一个民主的地区,井然有序的进行生活,学习,工作。

三、为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建议

(一)具有广泛性,全民性

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群众的集体性,必须让全民广泛的参与。保证全民的素质,广

泛得到提高。这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全民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二)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设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一个好的开始。规划出基础设施的完整,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为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出台一些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方法,保证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倡导全民的积极性

加大力度,向群众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使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议论的主要话题,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真正把政府要求与农民自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其创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达到一个良好的社会范围。

(四)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农村的封建思想可以算上根深蒂固,在加上‘黄赌毒’等社会公害仍未根除,特别是在闽南地区广泛流行的“六合彩”赌博活动甚是严重。所以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应该在人民群众之中,宣传尊重科学、尊重法律的理念,通过制作各类专题宣传片、宣传手册和文艺作品,普及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引导农民反对赌博、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并且严厉打击赌博等一些违法行为。使“黄赌毒”这种社会公害彻底的消失,灭绝。

(五)清理整顿周围的不良环境,达到良好的氛围

村容村貌,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生活,学习,工作。对周围农村文化、商贸、食品、医药市场等等场所进行规划,加大对其的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诈经营行为。使人民安安心心的生活。清理周围的垃圾,严禁向河流道垃圾,或者制造一些污染源出来,坚决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是农村有一个美好的空气在流动,保证了人民的精神面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并且严禁乱砍伐树木,保持一片绿水青山。

(六)落实到位,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好的决策,需要一个好的领导,最后的落实到位,才算是圆满的成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认识的到位,组织的到位,资金的到位。加强对领导者的领导,制定严格考核制度。一切落实到位,做出一个好的带头作用。用好的党风带出好的民风。

四、总结

在此次的调查之中,让我了解到很多关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信息和资料,得与感谢群众,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作为一个农村来的孩子,更能体会出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的重要性。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期间,要求我们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及时到位,形成了条块结合、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相信在党英明的领导下,我们共同的努力下,积极性的得到广泛的提高,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以新的工作方式加强创建工作,把“虚”的工作做“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一定实现。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

摘要: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从机制、载体、建设阵地等多方面建设乡风文明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意义、存在问题、建设方法 正文: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术机构到媒体,从政府到农民,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术研究也达到高峰。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乡风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内容密切相关,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农村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指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整洁是指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建设。几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乡风文明建设成为构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的精神支撑。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集体意识弱化。目前,绝大多数乡村以分散经营替代集体经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集体经济的弱化使得村民之间交流的动因、交流渠道和交流平台减少,交流时间缩短,农民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隐患。

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乡风文明建设缺乏硬件支持。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3、农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缺乏建设者。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落后,乡风文明建设缺乏延续性。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建设后继无人,缺乏延续性。

4、精神生活困乏,乡风文明建设缺少氛围。因精神生活困乏,村民打牌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5、贫困人口较多,影响乡风文明建设。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过多的贫困人口严重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

6、 农村社会治安和稳定问题值得关注。目前,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社会治安和稳定成为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农民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维权意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民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调解,成为引发刑事案件的隐患。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乡风文明建设。

7、封建迷信现象有所抬头。许多农村建起了大小庙宇,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出门办事都要选吉日,还要到寺庙烧香拜佛,占卜问卦,预测吉凶。封建迷信与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相互抵触的。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建设方式 (一)主要经验

1、创新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推动力。一是乡风文明传播语言和传播方式要创新,要让深奥的理论简明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让先进文明思想、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扎根。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三是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农村村规民约。通过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农村打牌赌博、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现象,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2、稳定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组织保障是乡风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要形成基层各级政府党政部门、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共同互动,形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合力。要把群众看作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乡风文明建设不能靠外部强制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要以民为本,因势利导,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

3、要推行长效机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协作,努力形成多部门配合、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

1、依靠长效机制驱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整体。乡风文明反映的是: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协调发展;农民的思想状况、精神风貌良好,文化修养、科学素养、道德水准不断提高。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又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但是,乡风文明相对于其他目标,很难用数字和指标来考量。精神文明创建又有着以虚促实、持久长效的特点。因此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把有关要求以机制、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以文化阵地促动乡风文明。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也是在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

3、依靠典型带动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发现、挖掘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促面,推进全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4、使用合适载体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四德”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在农村大力建设公益广告牌,积极发挥舆论作用,努力营造宣传氛围,弘扬社会正气,抵制不良陋习,净化农村舆论思想环境。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乡风文明重在建设,要继承并发扬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传统文化美德,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行为,以文明乡风来加强村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民主参与意识,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姬汝茂.论基于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环境规划与建设 [J] .社会科学家,2010年1月第1期,98-101页

2、姜长云.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J].农业经济,2006年第6期,7-10页

3、姜长.“三农”问题的多维透视[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5,304-308页

4、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聚焦“三农”——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5)[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10页

5、詹成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部署[O],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2005.12.28

6、林卫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09(16),56-58页

7、黄祖辉,张栋梁.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轴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基于1029位农村居民的调查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4),90-100页

8、梁贤.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观与方法论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 2007(6),46-48页

9、赵乔华.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2008

10、赵增彦.经济欠发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理论导刊,2010年第08期,73-75页

1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2-21.

上一篇:新媒体宣传工作总结下一篇:心内科护士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