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精神到中国精神

2024-04-23

从浙江精神到中国精神(精选8篇)

篇1:从浙江精神到中国精神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一代代官兵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起,谱写了中国尖端科研事业的不朽史诗,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次次辉煌:成功发射40颗卫星、6艘飞船,和一枚枚火箭……同时,也付出了52个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

捧读这个先进的群体、这批特殊官兵的事迹,我们不禁想起了这样一群人和这样一种精神,那就是红军长征精神。

整整70年前,当三支长征大军在西北的黄土高原紧紧拥抱的时候,他们的身后,同样是一部世所罕见的伟大史诗: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华里……

从长征路到飞天路,贯穿两部伟大史诗之中的,是同样一种精神。这便是自主创新、敢闯新路的精神,这便是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精神,这便是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党和红军,使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途转危为安;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突破了几倍乃至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战士跨越了雪山草地,仅是牺牲的营以上干部,就超过了400人。

作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生生不息,航天精神的源头无疑就是长征精神。

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同样靠的是自主创新,是自强不息,是航天官兵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勇于牺牲和奉献。面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一系列封锁,他们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面对恶劣的环境条件,他们战天斗地风餐露宿;面对一次次危险的试验任务,他们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即使死后也要选择大漠作为最后归宿,守望着茫茫荒原万古不灭的篝火,守望中国航天和尖端科研领域一次次辉煌的腾飞。

他们,无愧于红军的传人;他们,无愧于长征的接力者。

长征途中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孙继先将军,在48年前成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身——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的第一任司令员;而参与指挥那场战斗的聂荣臻元帅,则成了我国国防科技尖端事业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元帅和将军,都把自己的归宿选择在大漠戈壁的发射架下,而中国的运载火箭也定名为“长征”,这不仅仅是巧合。

当一枚枚火箭直刺云霄的时候,全人类几乎都看到了箭体上那两团鲜明的标志:长征。

长征精神薪火相传,在人类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上,长征的后来人无疑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新的史诗。

篇2:从浙江精神到中国精神

从催眠到精神分析

张建

哈尔滨工业大学

摘要:催眠是精神分析治疗技术的一种治疗手段,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它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而精神分析也是在催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发展,共同繁荣。

关键词:精神分析、催眠术、心理治疗

催眠术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神秘”的技术,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就已经出新了催眠术。在中国《黄帝内经》也提到过有关催眠的知识。

而在15世纪以前是被人们称为邪术的,当然,这只是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对未知的一种恐惧。催眠术正式被用于治疗疾病开始于18世纪,当时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的梅斯默对催眠产生了兴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斯默大大的成功了,他能轻易地诱导出一个人的催眠状态,而且常能取得奇迹般地疗效。随着他的名气愈来愈大,其诱导技巧和疗效也愈来愈高。不过,他的医生同道们,却大都不欢迎他的成功。这部分是由于他的治疗方法缺乏科学性,部分则是由于同行之间的妒嫉。不久,妒嫉者们诋毁梅斯默的机会到来了。不过,那件**的始末似乎正是梅斯默取得极大成功的过程。

导致海斯默在维也纳声名扫地的事开始于一个名叫玛丽亚·特里萨·帕拉迪斯的女孩。她失明了。然而她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她是一名杰出的、天才的钢琴演奏家,女皇玛丽亚·特里萨的门人。梅斯默应邀去为这个女孩治疗。由于现在尚可能辨认出那是一种癔病性失明症,故梅斯默能够取得好的疗效就不足为奇。但对梅斯默来说,不幸的是事情并不到此为止。玛丽亚的家庭担心地的视力恢复之后,女皇给她的抚恤金可能停发,放在玛丽亚由于精神上的压力再度失明时,她的父母即拒绝梅斯默再为医治。更糟糕的是,梅斯默也因此而得不到女皇及其官员们的赞助,而且,其反对者们也抓住这一机会,斥责他是一个骗子。

之后一些年梅斯默在事业和生活上沉沉浮浮,可惜并没有能够找到催眠术的科学性解释,不过他仍然为催眠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将催眠带入科学殿堂的是一个叫詹姆士·布雷德的人。他被称作是催眠术的创始人。“催眠术(hypnotism)”一词就是由他提出的。他是一位严肃的医学家。1841年一位名叫拉封丹的人在曼彻斯特公开表演催眠术。布雷德当时在场,开始他指责拉封丹是骗子。但他仔细观察并用针刺被试者,发现被试者并没有产生痛的反应,其他观察到的种种现象也使布雷德转而承认这一事实。

但他并不相信这种作用是施术者的神奇力量引起。他从生理学角度研究这一现象,认为是大脑额叶部位的疲劳产生了这些效果。

从布雷德提出麦斯麦术的生理学解释后,催眠术逐渐被医学界接受,并且作为一个生理学和心理学问题开始引起科学界的重视。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同梅斯默一样,弗洛伊德同样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并在之后的留学生活中学习催眠的知识。之后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1882年11月他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的病例中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的效果,回到巴黎以后他进一步考虑这个病例。这时候弗洛伊德已经从沙可那里学习到了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病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 精神分析与催眠结业论文 姓名:张建 班级:1136006 学号6111900613 指导教师:裴秋宇

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期中隐含的问题,终于发现了催眠疗法的奥秘,揭示了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以及其与人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在法国的一次治疗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共同研究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这个概念。他父亲去世的后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候阿德勒、兰克、费登、荣格等后来的大师与弗洛伊德一起研究这些,但也有分歧,最后这一小组被迫解散。

弗洛伊德再后来的生活中不断的完善他的理论,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为心理学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研究前无古人,他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的内容。潜意识则指被压抑的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些通常是不为社会道德所容许的欲望和暴力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人的精神是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的。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超我,简单地说就是道德化的自我。

从精神分析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到精神分析与催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催眠,精神分析将不可能出现。同时,催眠也是精神分析学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首先,现代心理学中,催眠是一种治疗手段,而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技术。精神分析中的治疗手段还包括自由联想等方法。精神分析对于潜意识的研究很深入,而精神分析对潜意识的研究正是催眠的科学依据。催眠是通过放松来使潜意识浮到水面,让某些病态的脑区域被激活。催眠不是适合于每个人的,它有着不可回避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在精神分析的其它方面或许可以解决。

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催眠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完善,而这种完善正式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的,即使催眠从精神分析学科中独立出来,它与精神分析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社会是学科交叉发展的时代,催眠与精神分析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篇3:从浙江精神到中国精神

庄子把自由理解为生命的最高价值, 解决人生自由问题既是庄学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逍遥游”就充分表达了庄子的自由思想:生存的自由和绝对的精神自由。从水击三千、扶摇九万的鲲鹏, 到决起而飞, 毕志榆杨的学鸩, 皆为“有待”, 也就是受限于外物, 都没有达到逍遥之境。惟有超越偏执之自我, 破除自我中心, 超脱功名利禄等世俗的价值观念, 从而浑化于道, 与天地精神相往还。才是“无待”的境界。

在老庄看来, 宇宙和生命的本原是道, 道的本质属性是自然, 所以老子讲:“道法自然”。老庄的思想对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表现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闻一多认为:“道家是重视灵魂的, 以为活时生命暂寓于形骸中, 一旦形骸死去, 灵魂便被解放出来, 而得到这种绝对自由的存在, 那才是真的生命。”这也许正是中国画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来源的一条真正线索。

老庄的这一自由精神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国画发展的脉络中。也正是因为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才使历代的文人墨客创造出对自由精神极度向往的灵魂绘画, 这也是中国画的本质精神所在。

水墨画的产生正是文人不满足于传统表达的程式拘束, 进行的绘画形式创新。历史文献记载,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是中国第一位水墨山水画家 (他的《雪溪图》) 。水墨画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 它是在王维精通音乐, 通晓诗文, 崇信佛教, 对禅学深有深刻领悟的基础上产生的。

作为诗人的王维, 描写的自然景物声情并茂, 且呈现出生动的可视形象。他不仅在音乐、诗歌上有很高的造诣, 绘画更是不同凡响, 《历代名画记》中说他:“工画山水, 体涉今古”可见他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多种才能。“古”即是指笔墨婉丽, 承袭李思训的画法, “今”即指他画的“笔意清润”或“笔迹劲爽”的破墨山水。王维之所以为后人所重, 他的诗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与他学佛有深切关系, 王维的诗体现了很深的禅机, 这与禅宗分不开的, 开辟了独特的文人水墨山水画。

王维其诗平实而简远, 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 意境清旷苍秀, 为世人展示了一个广阔幽远的艺术空间。“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声”等这些诗句给人们以“诗中有画”的感觉, 他的山水画给人以“画中有诗”的遐想空间。

一种以水、墨作为表现手段的“写意画”逐渐取代了浓艳富丽的重彩, 后世的画家们更是以毕生的精力研究笔、墨的审美因素, 并赋予了原本单纯的表现形式以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美感。

同时代的画家张璪, 他的水墨山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即“破墨法”成为张璪山水的主要技法。唐代诗人符载在荆州观看张璪作画, 记载在《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中:张璪作画前凝神构思, 旁若无人, 等到构思成熟, 灵感迸发, 下笔如“流电激空”, 笔锋在绢上摧、挫、榦、掣, “毫飞墨喷”, 迷离恍惚之间, 苍松岩石、流水行云已然构成一幅绝妙的画作。符载认为张璪作画不是用笔去描绘, 而是“意冥玄化”的心灵倾泻。真正的艺术就是在画家进入物我皆忘的自由境界产生的, 这时候画家更注重自我心灵的表达, 对于看到的客观事物不是照抄, 而是融入主观感受, 到达了一个更自由的境界。

另一位画家王洽则创立了泼墨的方法, 画前必先酒醉, 然后用头发蘸着墨汁往宣纸上泼洒, 并用手直接涂抹, 颇有点“后现代”的意味。《唐朝名画录》曾记载王洽“脚蹙手抹, 或挥或扫”的作画状态, 他对泼墨的“随其形状”偶然性的把握,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张璪的破墨法和王洽的泼墨法体现了他们自由表达的创造欲望。挣脱传统的束缚, 这是绘画史上的一个进步。

荆浩、关仝所写山水, 峻厚峭拔, 气象峥嵘, 大气磅礴, 而董源的特点是:“多写江南真山, 不为奇峭之笔” (《梦溪笔谈》) 。李成下笔慎严和用墨不多, 与王洽泼墨明显不同。他“对景造意”, 写出关陕山水的雄伟气概, 超出前人的范畴, 自为一家。巨然又善于点苔, 用大墨点, 画风浑厚幽深。

无论是南派的迷远幽深之境, 还是北派风雨雷霆之势, 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创新风, 创造了极具感染力的新画风。

在北宋中期院体画兴盛的同时, 在院外的部分文人士大夫当中兴起一股借绘画抒发性情的“笔墨游戏”之风。这种笔墨游戏即被后人称之为“文人画”。最初以苏轼, 米芾等人为代表。他们将绘画作为自我消遣, 自我表现的工具, 强调主观感情在画面上的流露, 即在“笔情墨趣”中披露自己的心境。他们的表现对象, 多选择一些适合乘兴挥写, 并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自然事物, 如梅, 松, 竹, 兰等, 在技法上注重“写意”, 追求笔墨形式本身的感人力量和作品的天然意趣。其中, 苏轼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十分强调画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结合, 达到“神与乃物交, 天机之所合”。区分“士画”与“术画”, “士人”与“画工”, 建立了系统的文人画思想, 并主张诗画相融相通, 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

在苏轼的倡导和启发之下, 士大夫画家们苦心孤诣的探索, 在形似与神似, 主观与客观, 笔墨趣味与诗情画意中求其平衡, 提高了绘画的审美境界。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向来注重主体自由精神的表现。这种自由精神又集中地体现于“自得”与“得之于内”说。“自得”的特点是自由、自觉与自主。对外是超越了一切束缚与强制, 向内则是开辟一片心灵的净土, 使心灵有个安顿处的精神需求, 即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特立独行, 有着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向往, 自在、自然, 不刻意为之。时空的相对性和自由性往往在艺术中得以自然的体现, 这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中国传统绘画受老庄思想影响至深。

篇4:从物质到精神

但这些传统品质型企业不会永远沉默,这固然在于企业自身的追求,但也在于消费者和渠道商的外在需求。像羊绒服装这种品质产品,几年前的市场调研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少买羊绒产品。但是,就在前个几月,对一个非羊绒行业的活动的调查结果发现,没买过羊绒产品的人只有一个。2008年,江苏省零售企业纳税额最高的金鹰集团,由于担心销量只给雪莲羊绒一块很小的面积,雪莲却保持了一个很高的销量。今年,金鹰集团与雪莲的合作更加紧密,订单量也比去年提高很多。这些都说明经过10年的市场培育—一主流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开始进入一个真正的品质化时代。

对于企业而言,最核心的就是两个字:顾客。传统品质型企业,要想有战略和战术方面的任何改变,不能再“以产品为中心”。零售巨头沃尔玛的成功,在于贯彻了他们创始人的一句话:我们是顾客的采购代表——现在整个市场都盯着顾客创造的“内需”,但顾客需要什么,这最重要。

为了今天的市场,雪莲一年多以前做了一次大规模的顾客调研,没有这个调研,就不可能有相关的品牌策略,也不可能信心满怀地向顾客、渠道传播。整个调研中,针对中国10个省会级以上的大城市回收了超过5000份问卷,调研结果可以用“充实”来概括。比如,正向的调研结果,就是发现羊绒消费客层的年龄段越来越偏年轻化了;逆向的调研结果,就是消费者特别注重羊绒产品的时尚化、个性化,也就是说,羊绒产品界以往大都盯着年纪大的顾客。的确,年纪大的顾客更容易了解羊绒的功能特征(如保暖等),但年轻化的顾客就不是光要求保暖,还要求有个性,要时尚。这样营销定位的方向就定了,再将顾客需求和渠道需求深挖几层,整个营销策略的基本面就出来了。

对于分销模式的调整,对于我们来说,仍保有大量的传统忠诚顾客,同时,我们也在吸引新的年轻顾客。但就零售端而言,比如在百货店里,针织区和女装区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吸引的客流也明显区分。在这种情况下,仍让品牌集中在针织区,如何去接触和影响新顾客群体?但如果放弃针织区,忠诚顾客怎么办?所以,就需要对顾客群细分,设计差别化的渠道策略,分别推出了传统创新式的雪莲羊绒品牌和完全创新式的莲裳天然生活便装品牌,以及做天然面料配饰的雪莲天然饰坊品牌。品牌的裂变,渠道店铺的细分,完全是针对需求的细分,当然会让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渠道商更容易运作。

从长远看,仍然不能仅仅停留在“品质”的层面上。品质,还只是产品的物质属性,而不是顾客心目中与该产品或品牌共鸣后产生的精神属性。羊绒产品的高贵感和对肌肤的亲近感,这些微妙感觉的清晰化和形象化,将是顾客心目中品牌独特性的有机元素,使消费者一想到某种生活方式就想起羊绒。一定要把产品或品牌从物质层面做到精神层面。

篇5:从法人到法人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近年来侵权行为法中的热点问题。但主要是探讨自然人精神损害赔偿,而对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论及较少,甚至有学者还从不同方面来论证法人并没有精神损害赔偿。笔者认为,此说法有待商榷,如果我们从法人的定义、法人制度的形成以及法人的本质和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问题入手,我们就会发现法人不仅有物质财产的损害,还有精神损害的赔偿。

一、法人和法人制度

法人并不是自然出现的产物,它是社会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产生在最初是自发的。后来,政府或国家为了规范社会有序运行,便采用了文明的方式—―法律,来约束和规范法人。

原始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缺少法人产生的物质基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有了飞速发展,但由于阶级特权的存在使得法人的出现缺少阶级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生产的扩大化使得个人之间必须联合,这样可以减少风险,增强投资与交易的信心,而这种联合的方式便是法人。因此,法人制度的确立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法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法人概念的出现。法人的雏形是非法人性质的团体,如古罗马出现了一些商业性团体和慈善性团体和中国古代的多人合作的“钱庄”、“商号”、“当铺”等团体。但罗马法中并没有出现“法人”概念。

最早的法人概念是在18世纪德国学者的学术著作中出现的。在立法方面,一直到1896年,《德国民法典》才对法人制度有了专门章节的规定。此后,日本、瑞士、前苏联、旧中国等国家的民法典,都明确规定了法人制度。现今,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民法典或民法中都不同程度地确立了法人制度。

关于法人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流行观点。第一,团体人说。这是台湾学者郑玉波提出的法人乃“法律赋予权利能力(人格)之一种团体人也。”①第二,独立财产说。此说是由大陆学者张俊浩提出的“法人是民法赋予权利能力的自然人以及设有章程和管理机构的独立财产。”②《法学辞海》的解释与张俊浩持相似观点。“法人,依法定程序设立,有一定地组织机构和独立的(或独立支配的)财产,并能以自己名义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③第三,两合组织说。其代表是梁慧星先生,“所谓法人,是指由法律规定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合组织和财产组织体。”④第四,社会组织体说。台湾法学家史尚宽在其《民法总论》中对法人的论述是这样的。法人是“非自然人而得为权利、义务之主体者。”⑤除了上述的四种学说观点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观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的另一类民事主体。这在立法上也体现了这一点,但是都没有对法人下一个定义。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和中国在民法典或民法中有法人定义。苏俄1922年民法第13条,“凡人,机关或团体之结合,其自体,能取得财产权利,承担义务,并在法院起诉及应诉者,认为法人。”这部民法典经完善之后,苏联在1964年民法典第23条又规定,“凡拥有独立的财产,能够以自己名义取得财产权利和人身非权利并承担义务,可以在法院、仲裁署或公断法院起诉和应诉的组织,都是法人。”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也给出了法人的定义。

诚然,法人无论从学理还是其在立法上,都是相对于自然人的另一类民事主体。但依笔者之见,法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联系,从法人的设立、活动、意志自由、终止和消灭等环节来看,无不是自然人的因素在其中起了决定的作用。法人出现,是由近现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民法规范法人的重点,是营利性的商事公司及其他企业组织。但我们不能否认,法人带有自然人的痕迹。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觉得法人的定义为:法人是与自然人紧密联系并反映其权利义务在法律上延伸的民事法律主体。法人首先是民事主体,民事主体必然要有权利义务,而这种权利义务是自然人在法律上的延伸。

法人有无人格,这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也可以说是赞成与否认法人精神赔偿主张的一个分水岭。法人肯定有人格,因为从前面法人的定义来看,法人是与自然人紧密联系并反映其权利义务在法律上延伸的民事法律主体。法人的人格是以自然人的人格为基础的,它的人格也就是自然人人格在法律上的延伸。

什么是人格?“人格脱离了人,自然就是一个抽象。”①人格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其意义。

1、从社会学来看,人格是“人的特质与品格也”、“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法人

人格的社会学意义在于法人只有人格尊严和社会价值。

2、从心理学来看,人格是“以先天禀性赋予后天习惯,为个人之人格基本,而以人格之特质,包括智慧、动性、气质及自表和社会性五大范畴之下,其品格高下,即依其对社会之行为而许是之。”“在心理学上,即个性。”

3、从哲学来分析,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个体,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

4、从法学来看,人格“指能够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独立的资格。”“个人的一般名誉,在有关诽谤的诉讼中,一个原告的普遍的坏名声可减少损害赔偿金所反驳。”人格在法律层面上是法律所规定和保护的利益。法人人格的法律意义在于法人人格具有利益,而这种利益,是无形的精神利益。

“人格权以人格利益为客体,并不是以人的人身为客体。”②法人人格权,指法人作为民事主体具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必须享有的民事权利与民事利益。法人人格权的最终确立,不仅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法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越来越大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表现。“与自然人人格权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法人作一种社会团体,不具有与生命密切相关的人格权,如生命权、健康权、婚姻自主权;其次,法人人格权一般来说与利益有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企业法人,更多的时候是无形财产;最后,由于法人的某些人格权只是财产权,因而法人某些人格权可依法转让,如商业秘密可依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转让。

法人有哪些具体的人格权,这是确定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的前提。依笔者之见,法人人格权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法人的名称权。所谓法人名称权,指法人对其依法定程序取得的名称享有使用并排斥他人非法侵害的民事权利。它具有专有性、法定性和双重权利性。

第二,法人的名誉权。是指法人所享有的有关自己的社会评价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

第三,法人的荣誉权。指法人所享有的有关自己的社会赞誉并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不受侵犯的权利。法人

篇6:从浙江精神到中国精神

专家分析说,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6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7年的作文是《学雷锋的故事》,必须写在学习雷锋的精神中我们身边所发生的故事;粉碎“四人帮”后,北京第一次高考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写自己在战斗的一年里的情况,均是紧扣时代。

第二阶段:高考作文题目开始利用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引申意义。

1981年的作文题是《毁树容易种树难》,树木的“种”与“毁”分别象征成就事业与破坏事业,题目引发学生逻辑思维,考生可以联想到生态环境,也可以引申为建设或破坏事业。

第三阶段:出现中性题目。

1988年和1994年的高考题目分别是《习惯》、《尝试》,习惯有好坏,尝试有成功失败;1991年的作文题目是就《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择其一。

第四阶段:高考作文题从一元化发展到两元化,1996年提供两幅漫画,让考生选一幅更喜欢的漫画写作;1997年提供3个材料,让考生选其中两个材料,题目变得复杂。

第五阶段:出现了科幻式的想象作文。比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第六阶段:近几年来,话题作文一统天下。

篇7:从浙江精神到中国精神

所谓“邻避”是指社会必需的公共设施遭到选址社区排斥甚至群体抗议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设施建设工作的大面积铺开,和公众维权意识的提升,“邻避”运动也在国内逐渐兴起,其中一些由于社会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知名度也较高。与“邻避”相对的是“迎臂”,即公众对于公共设施不但不排斥,还表示欢迎。“迎臂”是“邻避”现象的理想结果,也是当前政府努力的目标。但从此到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纵观我国当前各地“邻避”事件的起因和处理方式,可以看出大多以地方政府不尊重群众知情权开始,以“一闹就停”结尾,其间还夹杂着被公众和政府忽视的专家意见,以及“政府越解释群众越不满”的信任危机,再加上一部分群众“建在哪儿都行,就是别建在我家后院”的观念。林林总总的原因总结起来,可以说我国的“邻避”之所以无法转变成“迎臂”,除了一些地方政府公共治理能力严重欠缺外,公众的公共精神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可见,要实现从“邻避”到“迎臂”的转变,除了老生常谈的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培育公共精神更是应有之义。

公共精神不会自发产生,要有公共精神,首先要求又理性又成熟的社会心态。参与到邻避运动中的,既有理性思考、以维权为目的的社会公众,也有一部分跟风反对、惯性不满的人,“你说一千道一万,我就是不同意”,就是这类人群观点的集中体现;此外,每次重大邻避事件中,也都离不开网上“煽风点火”的“舆论”身影,这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让问题越来越陷入胶着。当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公众的观念的逐渐理性化,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但从另一角度也说明,要培育公共精神,不但要有理性成熟的公民个人,更需要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这样才能心平气和的进行沟通,并有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

公共精神还要在公共生活实践中磨练。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磨练和学习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参与实践。而我国公民的公共生活实践参与度总体不高,这方面主要还应归因为政府的“维稳”思维,认为“不出声就是没事”,在这种思维之下,很多地方政府逃避与公众接触,压制公众发声,或者以“停工”为方式,换取邻避运动的停止,这不但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政府威信的消解,更无益于公众在公共生活实践中形成公共精神。所以要让民有公共精神,入手点还是“官”,官方合理引导、积极鼓励、理性协商,才能让公共精神最终实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利益和公民利益冲突的情况还会不断增多,邻避事件和邻避现象也会不断出现,但这些不该成为公共设施建设脚步的绊脚石,相反,政府和社会正好可以借助这一机遇,培育、磨练公共精神和公共治理能力,最终实现从“邻避”到“迎臂”的转变!

篇8:从演艺品牌到精神经济

从上述例子我们不难看出, 王菲、小虎队还有赵本山的出现在观众的心中不仅仅是一次表演, 也不单单是一种节目的演出形式, 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品牌。一种向人们充分展示艺术真善美的品牌。他们的名字已经成为唯美、动听、幽默搞笑甚至是一个时代演艺风格的代名词。

一、关于演艺品牌的概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品牌一词越来越多的被消费者所提及。关于品牌的概念,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解释。品牌是由外在的众多标示集成的能够被消费这认可的一种无形资产。能够被消费者认可说明品牌的形成是必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导进行规划的。那么作为演艺品牌该如何解释呢?演艺品牌应该是有自己独特的演出艺术风格的、能够充分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的、并受到大众追捧的演艺形式和表演者。这样的品牌例子当然有很多, 比如有很多年轻的女生都喜欢“超级女声”中李宇春, 这一现象正说明李宇春作为“演艺产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气质和风格符合这些女生的内心情感的需要。她的独特之处以及与市场的融合使其成为了一种品牌。品牌不是自己能够做出来的, 它必定是消费者的一种认同。李宇春的这一品牌的形成不是单单由她的长相来决定的, 也不仅仅是由她的演唱来塑造的。在她身上体现的任意单一的元素都可以在其它人的身上找到, 但是那不是李宇春。作为演艺品牌的李宇春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这样的元素造就了其独特的演艺风格与气质。这样的元素不仅仅独特更重要的是她符合当下很多年轻的内心的情感和审美需要。既独特又迎合了市场, 这样的演艺产品才有可能成为演艺品牌。

演艺品牌是演艺产品概念对应的消费者的内心的情感需要, 这种需要也可以说成是消费者内心的某些欲望。欲望促使消费者掏钱消费, 满足其心灵的需求。这种满足就是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演艺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品牌拥有者可以凭借品牌优势不断获取利益, 可以利用演艺品牌的市场号召力不断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来自品牌所创造的价值。

二、关于精神经济的含义

当然今天这篇文章并不仅仅只局限于描述演艺品牌的特征或者演艺品牌所创造出的价值这个层面上, 通过前面的一些叙述能够在演艺品牌这一概念中抓住其核心价值, 这就是精神经济。精神经济是有国内著名学者李向民老师提出的, 李老师提出的这一观点也曾受到钱学森等中国老一辈学者的关注。李向民老师的专著《精神经济》一书比较清晰地阐明了这个概念的含义:“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物质财富的生产必将呈基本饱合和相对过剩状态, 精神产品生产再生产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并吸引更多的资源向其集中, 智慧、知识和情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以精神产品生产为龙头的新兴产业正在逐步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 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时代——精神经济时代。”

物质经济增长的动力的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占有。精神经济的增长则是通过对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的开发以及品牌价值的占有来实现。精神经济与物质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区别体现在产品上突出的表现为泛精神化、个性化、名声主义、精神资本主体化等方面, 这就是精神经济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正切实的体现在演艺品牌这一概念中。

三、精神经济特征中的泛精神化、精神资本主体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百事可乐以惊人的天价500万美元聘请美国当红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为百事形象代言人并同时推出多部以杰克逊歌曲为背景音乐的广告。这一次合作使得百事公司获得空前的成功。不久百事公司又运用在美国市场上成功的营销手段, 为了打开香港市场选择了巨星张国荣为其代言。在1998年百事可乐一百周年的时候, 百事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的营销举措。首先聘请郭富城拍摄百事可乐的广告。在广告中郭富城身着蓝色的礼服一遍热情演唱一边挥洒舞姿, 把百事可乐代表的蓝色活力的主题发挥到了极致。此后的百事又聘请了珍妮杰克逊、王菲等大牌巨星合作代言, 使得百事可乐日益成为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品牌饮料。大街小巷经常能够看到年轻人手里拿着百事可乐的景象。用现在网络热门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哥喝的不是可乐, 是流行!”百事可乐成为时尚、流行、活力的代名词。造成这种流行的原因归根结底来说当然不是可乐本身, 可乐自身口味也许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消费者在购买它的时候更多的是因为百事可乐巨星代言人的号召力, 他们作为演艺品牌当然能够满足许多消费者内心情感的需要。在广告中明星们大口的喝着可乐的唯美画面本身就具有极大的煽动性。演艺品牌的价值在百事可乐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同样本土企业中国移动也在2003年为其业务品牌动感地带邀请了当红歌星周杰伦为品牌代言人。周杰伦的年轻、才华横溢、我行我素以及其包含了节奏蓝调、说唱、中国风等多变的音乐风格都可成为动感地带目标客户年轻、有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个性写照。周杰伦的代言为动感地带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积累了千万客户, 随着周杰伦音乐演唱风格的成熟, 演艺事业的不断发展。动感地带的知名度也伴随着周杰伦的当红而不断提高。动感地带的客户中绝大多数是80后和90后, 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移动公司充分把握这一讯息, 迅速开展了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如赞助周杰伦演唱会, “华语榜中榜”颁奖典礼以及动感地带群星演唱会。动感地带充分意识到演艺品牌所具有的强大号召力, 与明星们合作能够迅速的增加其产品的精神内涵。之后的动感地带又陆续邀请了亚洲人气天团S.H.E以及嘻哈小天王潘玮柏的加盟合作。通过众多演艺品牌的加盟动感地带积累了广泛的客户群, 逐渐成为中国移动通信业务最强品牌。

从上面的案例, 我们不难看出精神经济的产品泛精神化以及精神资本主体化特征在其产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消费者在对于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 其消费层次开始提升。精神性的内容在产品价值的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而物质性的内容在产

浅析时尚的灰色性质

张楠 (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0)

摘要:本文首先在确定题材的基础上对时尚进行历史、文化、社会等多角度地考察, 对时尚中的关键词“新”“品味”“个性”分别进行解读, 进而得出判断, 即时尚处于充满矛盾的灰色领域。

关键词:时尚;灰色

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1978年再版前言中就说过, “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 最近30年建立起来的时尚和时髦的庸俗统治:对文化界来说是‘多样性’, 对中产阶级来说是享乐, 对大众来说是色欲追求。而时尚之本性, 正是将文化浅薄化。” (1) 舍勒贝格也列举了“时尚的6个双重性”以说明时尚的内在矛盾 (2) 。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说:“在都市环境中, 审美化意味美、漂亮和时尚的风行;在广告和自我设计中, 它意味筹划和生活时尚化的进展;讲到客观世界的技术决定因素和社会现实通过传媒的传递, ‘审美’归根到底是虚拟性的。” (3) 时尚在中国的状况正如周宪老师在《视觉文化的转向》中提到的, “中国正在迈向‘小康社会’的今天, 在消费文化逐渐成熟的当下, 时尚不但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 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视觉文化现象。” (4) 无论时尚是浅薄的、双重性的、虚拟性的还是视觉性的, 以上国内外的文化学者、社会学家和美学家都提醒我们, 它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一个充满矛盾性的的重要问题。现代人有必要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 以便确定其性质。

作为80后的一代, 我们都对时尚都有着切身的感受和困惑。品价值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则相应减小。非物质的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断的提高。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是精神资本。正是由于演艺品牌这一精神资本的号召力, 正是由于百事公司充分意识到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对象正在逐渐的转化为产品的精神内容中与人的心理、情感需求相适应的部分, 才使得其产品的销量和知名度有了较大的提升。

四、精神经济特征中的个性化

精神经济的特征中还包含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产品的个性化。精神经济特征中的关于个性化的分析侧重于从对工业社会机器化大生产的产品到根据消费者个体的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产品的描述。物质产品首先要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 当这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类的需求层次就会进一步提升, 对物质产品的精神性需求逐渐增大。如果说物质产品满足的是人类多层次的需要, 那么包括演艺产品在内的精神产品满足的则是只是人类的精神需求。由于满足需求层次的单一性, 这类产品的个性化显得尤为重要。演艺产品较普通商品来说其最大区别就是演艺产品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 精神需求包括审美需求以及个体的情感需求。消费者的欣赏水平不同, 内心情感的差异性决定了其产品要更加强调个性化。通过个性化的产品来满足消费的需求。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春晚, 春晚作为一台在除夕夜面向全球华人播放的节目, 必然要求其演出形式的多样性。有人喜欢歌舞类节目, 有人喜欢小品相声类节目还有人偏爱戏曲类的、杂技类的节目。这就充分体现了演艺产品需求的个性化。当然个性化不单单指的是演出形式, 在内容上更应该注重个性化, 有一项对于春晚收视率的调查表显示除夕夜收看春晚的观众从东北三省往南一直到海南省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有人说以赵本山为代表的春晚小品语言类节目大多体现的是北方文化, 北方的语言文化对于许多南方人来说显得有些陌生。很多南方的观众体会不出节目中语言的幽默之处。很显然春晚作为大众关注程度最高的演艺品牌更应该充分考虑其节目的个性化、多元化。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在经历了从无到有又急速膨胀以致包围我们全部生活的时尚后, 我们越发盲目跟从, 无暇思考, 只能为时尚而时尚。同时现代社会对时尚的理性反思还是一个灰色地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时尚进行一定的理性反思是有价值的。那么, 时尚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对“时尚”的历史考察

“时尚”这个词最早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卖弄私通的结果。那时情妇不仅是朝廷显贵, 也是演员、妓女、情人、交际花或被包养的女人。在法国, 几乎每个大政治家都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情人, 而她们也常常是巴黎春季时装比赛的焦点。她们的衣装争奇斗艳, 招摇过市, 远处的其他女人——那些妻子们会仔细打量, 一点也不想漏过。由交际花最早展示出来的奢侈、华丽、炫示的时尚变成了年轻女性和中产阶级妻子争相拷贝的风格, 虽不能像她们那样浮华, 但也要努力变得时髦, 想要加入到时尚队列中来。

古典社会优雅品味和举止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磨练, 这也是它们得到尊重的原因之一。到了20世纪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即资本主义的支点从生产转向消费, 从而享乐主义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在这种享乐主义的鼓吹下, 奢侈品进入了大众生活。时尚表现为短暂而直接的模仿。因为现在的女性不必去春季时装发布会, 也能通过很快买到的大量女性杂志和时尚杂志接触到时尚服装样式。通过摄影师处理过的绚丽照片, 这些杂志会很快将新款文化背景、不同欣赏水平的观众需求。近年来, 春晚节目组充分意识到这点, 为了拉拢更多年轻观众, 每年的春晚都会邀请一些港台的演艺明星加盟。2009年节目组更是策划出由著名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宋祖英和当红流行巨星周杰伦合作的“英伦”组合共同演唱歌曲。合作消息一出立即吸引众多网站、媒体的高度关注。节目组极具个性的节目策划吸引了广大电视观众特别是众多年轻观众的眼球。春晚作为演艺整体来讲要注重节目的个性化, 那么演艺个体就更必须注重个性化的培养, 周杰伦作为演艺品牌是当之无愧的, 其音乐的在个性化方面也有着充分的体现。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运用了西方的R&B以及原创音乐混合一起, 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每张专辑都是多种音乐风格的集合体。偏爱说唱的音乐消费者喜欢他的作品, 偏爱节奏蓝调的音乐消费者喜欢他的作品甚至从他的音乐作品中还可以找到美国乡村音乐和中国古典音乐的影子。周杰伦的走红绝非偶然, 其音乐作品风格不仅多元化、个性化同时又符合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审美和内心的情感需要, 必然为自身成为演艺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他身上体现出的多种元素完美地体现了精神经济个性化的特征。

可能很多人对于那些有歌曲听, 有电影看就很满足的年代还记忆犹新。的确那段岁月也有其美好之处。但是随着人类需求层次的提高, 大量的千篇一律的演艺产品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大众的审美、情感需求。需求的个体化差异让消费者更加企盼个性化的仿佛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演艺产品来满足自身的千差万别的需要。演艺品牌更加需要在对精神经济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发掘其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向民.精神经济[M].新华出版社, 1999.

[2]王齐国.品牌与品牌建设[J].今日中国论坛, 2007. (Z1)

上一篇:学生上课吵闹检讨书下一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