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精神

2024-05-25

弘扬中国精神(精选9篇)

篇1:弘扬中国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

——访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

记者 马献忠

2013-3-29 9:10:43来源:2013年3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的论述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如何认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如何认识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弘扬中国精神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精神?

陈瑛: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最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弘扬中国精神,发挥中国力量,以实现“中国梦”,这一号召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极大地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共识,指导并鼓舞我们同心同德,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什么是中国精神?在我看来,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能够发出正能量的各种优秀品德、价值的总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的兴国之魂和强国之魄。这里,我们要注意,无论是爱国主义,还是改革开放,都只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而非“全体”。这就意味着,构成我们中国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体,内容非常丰厚。例如我们的民族精神中,除了爱国主义之外,还有勤劳、节俭、勇敢、仁爱、忠实、诚信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聚集在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周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支持,组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两个整体,而这两个整体又组合成中国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认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核心”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陈瑛: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但是,我们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核心”和其他部分的关系:一方面要维护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这两个“核心”的地位,注意发挥其“核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其他因素和成分的地位和作用。以勤俭为例,它虽然不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却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精神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中间一直传诵着关于勤俭美德的动人故事和处世格言,例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等。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多年的奋斗史,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也都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需要弘扬一种什么样的中国精神?

陈瑛:当前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然而在这个大好形势下,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阻力,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起点低,许多资源紧缺,包括发展本身带来的生产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以及森林、草场、湿地的减少等环境问题,这里处处需要勤俭节约。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不但存在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例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还存在着市场经济以前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诸如自私保守、爱面子、讲排场等等,这些都在传递着负能量,销蚀着人们的美德和精神,甚至严重地影响我们党的建设。消极、奢侈是腐败的温床和开端,勤俭关系着我们党和我们事业的兴亡成败。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大力提倡中国精神中的勤俭,把它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让它铭刻在我们每个党员、每个群众的头脑里,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反对奢侈腐败、狠抓勤俭和廉政的举措,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正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的精神,正在与勤俭等中华传统美德良性互动:后者坚强地支撑着前者,而前者则提挈着后者,使其攀升到更高境界。它们共同

构成的中国精神正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精神正在并将继续指导和鼓舞着我们实现“中国梦”。

篇2:弘扬中国精神

注:中国精神的提法不应忽视,应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铸就中国梦的范畴。--“中国梦”这个激动人心的热词,激荡了2013年的春天,拂煦了欣欣向荣的神州大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又一次对中国梦作了系统阐发。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万众一心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要繁衍生息发展,一个国家要立国兴国强国,不可不有厚重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是一个有理想、有志向、有作为的民族,也是一个非常注重精神世界的修炼和砥砺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进程中,向往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人民富足、人生完善的梦想始终像不熄的灯光照耀我们民族前行,也激发、培育和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的先人很早就从皇天后土中得到启示,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格言,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哲学思维传统以及相应的国家观念,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创造和不断发展了灿烂的文化。在人类文明的星空和长河里,众多文明如流星陨落,如昙花一现,如季节河一样枯涸在岁月的沙漠里,而唯独中华文化始终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如月之升,如日之恒。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中华民族以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开拓了世界东方的这片热土,不断创造和建设了自己的美好家园。在漫长的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的进程中,这片土地上虽然也上演过许多烽烟战火,数度分分合合,但主体上始终维持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大中华的观念、以维护和实现国家统一富强为己任的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像基因一样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也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情况下,那个伟大的中国梦才在冻土下萌生,在暗夜中点亮,救亡图存的运动、革故鼎新的呐喊像世纪的潮汐激荡不已、奔涌不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也标志着中华民族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精神上的一次大焕发。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国家命运的有力武器,并致力于将之中国化,从而为民族精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元素,注入了脱胎换骨的鲜活因子。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中国梦统一起来,才使得民族精神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使中国人民“知所趋赴”,焕发出求独立、谋解放、奔富强的改天换地、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骄傲地站立了起来,而且以民族复兴、自力更生的坚强决心,以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打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千秋基业,展示了崭新的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启,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又一次伟大觉醒,也标志着中华民族思想上的一次新的大解放、精神上的一次新的大焕发。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处于一种相对僵化、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冲破长期“左”的思想的禁锢,为了追赶汹涌澎湃的时代浪潮,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拉开了气势恢宏的改革开放大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春风吹拂和涤荡了整个神州大地,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眼界和气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地展开。改革开放成为这个时代的最鲜明的特征,成为这个时代精神上最显著的标识。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且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交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熔铸在一起,迸

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释放出原子核聚变、裂变一样的能量。

因为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因为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实践而具有崭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中国精神,就是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写照。当下世人热议中国现象、中国速度、中国奇迹,其背后,人们所看到的正是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比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成果更为弥足珍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不可遏制的最深层的根据。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经过近代以来170多年的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不懈奋斗、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30多年的开拓创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已经照临东方的地平线,中华民族好梦成真的愿景已经日益真切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了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民族的复兴从本原上说是文化的复兴,而文化的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核心价值观所形成的民族精神。近代中国的衰落,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禁锢、精神奴役直接相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民族精神上的大解放、大振奋、大焕发。只有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才能更好地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漫长的封建社会和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所造成的民气民风上的某些愚昧落后、保守封闭的精神状态,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骄傲、更加自信、更加昂扬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弘扬中国精神,是进一步凝聚和团结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的现实需要。“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实现中国梦的漫漫征程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国际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处心积虑地遏制中国的发展,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多样、多变。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凝聚亿万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向着梦圆冲刺?离不开伟大的中国精神,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主义始终是指引亿万中国人民前进方向、昭示亿万中华儿女价值归属的旗帜。愈接近梦想成真,愈需要我们凝心聚力。爱国主义可以让我们冲破思想差异的樊篱,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羁绊,找到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将个人力量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巨浪。

弘扬中国精神,是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攻坚克难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靠改革开放,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出路也在于深化改革开放。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如何攻坚克难、破礁除障?同样离不开中国精神,尤其是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面对日益凸显的发展瓶颈、深层次矛盾问题,我们只有发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改革创新精神,迎难而上,才能闯过激流险滩驶向潮平岸阔。

扎实推进弘扬中国精神这一铸魂工程

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把弘扬中国精神作为新形势下的铸魂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大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高扬先进文化发展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产品创作生产

传播各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精神文化成果,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强化人民的精神力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改革开放、开拓创新教育,并综合运用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法途径,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国精神不断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弘扬中国精神必须植根于亿万人民“寻梦”、“追梦”的火热实践。中国精神不是面壁悟禅,不是空穴来风,它体现在每个人勤奋敬业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在为个人梦、国家梦的奋斗追求中。只有在实践的沃土上才能培植中国精神,在实干的热流中才能弘扬中国精神。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幸福生活、开拓美好未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每一个人放飞梦想提供广阔空间、实现梦想创造充裕机会,并引导人们把小家和大家、实现个人梦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要结合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引导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保守、僵化、故步自封的观念,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要善于发现、大力宣扬践行中国精神的先进典型,运用生动的素材、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人民。发扬我们民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宝贵品格,重实干、鼓实劲、求实效,使中国精神在力行力为中绽放美丽光辉。

篇3:弘扬中国精神

通过对金茂大厦的了解使我对是否应该继承中国古建筑的文化, 应该如何继承, 是神似还是形似引起了我的思考。

中国古建筑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 其中的木结构体系、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城郭形式等都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元素, 为今天中国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 为城市规划、住房建设、环境设计等提供着丰富的营养和有益的借鉴。我们是用了20几年的时间完成了欧洲用了几百年才完成的城市化进程历史街区“旧貌换新颜”了, 古城风貌看不到了, 古建筑文化消失得很快。这里面有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有对古建筑文化的理解、认同和尊重问题, 更有对古建筑文化是不是给予了应有的继承和保护措施的问题。

第一, 因地制宜。

中国古建筑依山伴水, 就地取材, 形式多样。有依山建筑, 有平川建筑。山区多石木结构, 平原多砖木结构, 南方林区有干栏式建筑, 东北地区有干打垒土房, 黄土高原有窑洞建筑。中国古建筑所以有如此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重要的原因是因地制宜, 各地不强求、不攀比, 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

第二, 以人为本。

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空间布置、城郭形式都是讲为人服务的。北方老百姓住四合院, 以院子为中心, 每个房间的门都是朝向院子的, 每天一家人的生活是以院子为中心展开的, 大槐树下, 莆萄滕下, 弄儿漆上, 家长里短, 谈天说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南方居所是塘在院中, 窗镜借景, 居所布置与自然环境相形相映, 小桥流水, 淘米洗衣, 一切方便人的生活, 一切从人的生活出发。建筑是围绕不同人的需要和为了人的不同需要展开的, 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

第三, 讲求秩序。

中国古建筑文化中讲求秩序是一个特点。北京古城建筑, 中轴线是讲求秩序的突出表现。从南面的永定门开始, 经正阳门、天安门、紫禁城, 到北面是安定门, 一方面是皇权至上, 一方面是皇恩浩荡, 表现了最基本的社会政治秩序。历史上的北京有“东富西贵”之说, 围绕中轴线, 有钱人住东城的多, 坐官的人住西城的多。秩序是十分重要的, 秩序是和谐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 建筑秩序使社会秩序得到明确和固化。

第四, 崇尚节简。

如果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古建筑质的特征, 简朴这个词可以给中国古建筑, 而豪华这个词可以给欧洲建筑。中国古建筑是用土用砖做起来的, 欧洲建筑是用石材用金属做起来的。我们一栋房子即使是宫殿往往用几年十几年时间就做起来, 欧洲往往用几十年, 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做起来。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单元是院落, 所谓大户人家, 不过是几个院落在平面上联系起来, 加起来规模很大。如果讲一栋建筑, 我们是上千平米, 欧洲是上万平米。江南的园林, 是把自然界中的山、水、林引入自家的庭院, 在一个比较小的空间里, 平填了许多自然情趣, 给人的美感仍然是自然的、清新的、简朴的。但是, 你看看法国的凡尔塞宫, 你看看印度的妲姬陵 (受欧洲影响的建筑) , 你很难用自然的, 清新的、简朴的这些词汇去描述它, 它给你的感觉是豪华的、厚重的、富贵的。中国古建筑文化崇尚节简不仅对建筑, 对社会生活也是一种导向。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讲求秩序、崇尚节简, 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精髓, 都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东西, 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呢?

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多次探索, 都还是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建筑的外在形式和装饰细节, 而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精神。将传统建筑的局部嫁接到现代建筑上去的设计手法显然是继承传统的初级阶段, 甚至有背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也就难免被冠以“复古注意”和“形式注意”的帽子。从南京中山陵突破最初估价的八倍, 以及1951到1955年根据北京市的统计:“大屋顶一项就浪费二百三十多亿元”来看, 仅经济上的巨大支出就使这种建筑形式难以正常和健康的发展下去。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三种方法, 式的借鉴、符号学的借鉴、法的借鉴, 法的借鉴是设计方法, 思维方法的借鉴, 是最高级的借鉴方式, 由美国SOM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成为举世公认的既体现中国建筑传统, 又体现当代高科技成果的优秀作品。可以说SOM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课, 这样的设计理念应该是我们今后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主流方向。

篇4: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伟大时代孕育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支撑伟大中国梦。这其中体现的是时代、中国梦与中国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放眼中外历史,每一个前进的时代,必定有昂扬向上的精神与之伴随;大凡有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崛起的道路上都会迸发出积极进取的意志力量,成为永葆发展活力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梦就其内在属性和本质而言,就是蕴涵社会理想与愿景的人类基本精神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梦必然有强大精神因素作为内在动力源泉,而弘扬中国精神则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联系现实来看,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人民幸福之梦”、“民族复兴之梦”。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社会进步,精神因素则对物质生产起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时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必须有一个可以把全体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才能形成持久的向心力、聚合巨大的正能量。这个认同和纽带就是中国精神。实现兴国、强国的中国梦,既凝结着无数先贤不懈奋斗的光荣传统,更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深深的民族情结和崇高理想,而中国精神正是在中国梦实现道路中产生的“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实现中国梦所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5000多年华夏文明史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锻造出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优秀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千百年延续于今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朴素、最深厚的崇高感情,集中体現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质,体现了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理想追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能充分激发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报国行动,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之所以呈现出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象,是因为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之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熔铸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标志,时代精神同样植根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沃土之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与时俱进,则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要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时代梦。坚持和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上就能勇立时代潮头,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二者的交汇与融合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是实现中国梦所要求的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内涵和不竭动力。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切实把握二者的有机结合点,不割裂、不偏颇,“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历经近代170多年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不懈奋斗、共和国成立60多年艰苦创业、改革开放30多年接力探索,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百年梦圆”之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已经日益清晰地展示在眼前。尽管“长风破浪会有时”,但“无限风光在险峰”,愈接近梦想成真,愈需要凝心聚力、奋力攀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敌对势力总不愿看到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崛起,遏制中国发展、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加之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的加速转型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多样、多变;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发展瓶颈、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内和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出现精神懈怠,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与进取精神……所有这些无不警示我们,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是新形势下为实现中国梦创设良好内外环境的紧迫要求。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如何弘扬中国精神?首要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深入实施以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为重点的理论武装工程,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赋予爱国主义以鲜明的时代主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统摄、导向和引领作用。其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共建人民精神家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催生民族精神大解放、大焕发,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根本上说,精神的力量源于实践的砥砺,培育和传承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梦呼唤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依托追寻中国梦的成功实践。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全面、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得越充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成效越突出,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越出彩,中国精神就越彰显、越昂扬、越刚健。

从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到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是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不懈探索,也是江苏人民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激情谱写的中国梦江苏新篇章。做好这篇大文章,离不开中国精神和“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大力弘扬。

根植于改革开放实践的“新时期江苏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江苏版”,不仅充分宣示江苏人民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勇于创优的精神状态,展现出江苏争科学发展之先、领社会和谐之先、率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先的实践新境界,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地域特色,更富深厚的人文底蕴。其“融会通达、兼容并蓄,聪颖睿智、灵动机敏,崇文重教、兴学育才,经世致用、求真务实,敢为人先、超越自我”,无疑就是江苏人文精神之内核、精髓和灵魂的体现,因而也是“新时期江苏精神”具有恒久生命力和持续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的根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江苏广大干部群众必定从中国精神及其“江苏版”中获取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必定能以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业绩,为实现中国梦作出7900万江苏人民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省委党校巡视员、校刊社社长、研究员)

篇5:弘扬中国精神总结

——△△△学校开展第七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为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件要求,切实加强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学校以“争当好少年,齐心向祖国”为主题,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

为了保障我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领导就本次活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认真学习上级部门文件,结合我校的实际,由德育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并在行政例会上讨论落实。召开班主任会议宣传布置,明确活动意义,确保各项活动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起来。

二、开展丰富活动,有氛围、有传承、有创新。

1.阵地宣传——营造氛围,以景激情

学校充分利用橱窗、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与弘扬民族精神。除大屏幕滚动显示的活动月宣传标语外,“杨柳青青”校园广播站每周五中午准时开播,本月特别增设了“上下五千年”栏目,通过中国历史故事的讲述,英雄事迹的介绍,让全体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民族英雄,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各班围绕本次活动月的主题,精心设计布置主题墙。活动中,小学的老师为同学们出谋划策,耐心指导。初中的同学齐心协力寻找素材、收集资料、设计排版,忙得不亦乐乎。一副副精致美观的图文,表达了学生争做好少年的决心,同时也为班级文化建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2.开学第一课——明理导行,励志践行。

隆重的开学典礼暨启动仪式。在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隆重举行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校长做了主题为《弘扬民族精神,做有梦想的柳小学子》的重要讲话,希望全体同学积极参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系列活动,爱国从唱好国歌开始,从上好课开始,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在新学期里让中华美德的种子在心中播撒、生根、发芽。

“新学期,让梦想起航”主题班会。9月1日下午,团委、大队部组织全体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我的梦•中国梦》,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同学们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新颖的形式、精彩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为扩大教育效果,节目观看后一至二年级班主任组织学生以简洁的语言谈自己的梦想,三至九年级学生组织开展了以“新学期,让梦想起航”为主题的班会,学生们畅谈新学期梦想,制定新学期目标,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以新的姿态、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新学期,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新学期中,展现自我。有梦想,更要有去实现梦想的勇气和努力。班会后,大家把自己的新学期目标贴在了主题墙上,时刻激励自己。

“争当文明小使者”行为规范训练。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午间谈话课以及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柳滩小学学生一日常规》,抓住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讲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以鼓励学生积极争当文明学生,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小诗颂恩师——尊师重教,真心感恩。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即,大队部开展了“感动老师——小诗颂恩师”朗诵比赛,同学们通过学校“杨柳青青广播站”的电波把祝福传到校园每个角落。用最美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最深情的诗句,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恩。活动的开展,大力弘扬了“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营造了一种“学生感恩老师,老师更爱学生”的和谐师生关系。

4.读书活动——品味书香,诵读经典。

结合读书征文评比活动,开展“诵读中外经典,营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引导全体同学多读书、读好书,激发读书兴趣。各班在教室设立读书角,通过组织开展读书会、朗诵会、故事会等形式,介绍名家名篇,交流读书心得,共享阅读的快乐。校图书室开展了优秀读书征文评比,并从各班参赛的近100篇读书中文中选出22篇优秀作品在校园展出。读书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在感悟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同时感悟人生真谛,汲取民族精神的精华,让浓浓书香溢满校园。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工作,任重而道远。学校将继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和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篇6:弘扬中国精神 树立中国好形象

弘扬中国精神树立中国好形象

中国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没有了它,民族团结与发展建设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灵魂,民族就不可能有自尊、自立、自强.第一、中国精神可谓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搏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文化也是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历史上:“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下为公”;新时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心声,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享有了“和平民族”之誉,赢得了“和平的使者”之称;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血染大都;从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到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些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侵、抗击外侮的伟大的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忘,匹夫有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不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第二、中国精神可谓是历史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贯穿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时代不同.但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是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它始终激励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前仆后继,自强不息;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意识之中,是维系和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在和平统一祖国的今天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民族精神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女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进步性使她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并随时代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导下,形成许多可贵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等,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推动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第四、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综合国力即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力量;同时也包括民族团结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强大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民展,而且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是否有高度的民族精神,便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因为:(1)中国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失去这一精神基础,国家便失去长期统一、稳定,发展壮大,也就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中国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当今世界,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及经济扩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威胁的结伴而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错综复杂形式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自立、自强,与时俱进的进程中,尤为重要和紧迫.(3)中国精神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并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4)中国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民族精神是民族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和丰厚文明培育造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千百年延续不绝的对自己祖国最朴素、最深厚的崇高感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质,体现了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把人们对祖国的神圣感情凝聚在一起,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作贡献,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理想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能充分激发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报国行动,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发展,中国精神也必然随之发展。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精神之所以呈现出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气象,就是因为改革开放为之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熔铸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标志,时代精神同样植根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沃土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其要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伟大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时代精神力量的作用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无论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篇7:弘扬爱国精神中国精神的演讲稿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内容是:祖国在我心中。

每当冉冉升起的国旗在我眼前飘舞,我就仿佛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巍峨的珠穆朗玛峰___在祖国的西部;秀丽的桂林点缀着美丽的祖**亲;雄伟的长城为我们抵御外敌;波涛汹涌的长江是境界我们奋发图强的标志……我们的祖国不仅有秀丽的山河,也有璀璨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是机智的:他们用这娴熟的兵法,打出了一场场震中外的战役;我们的祖先是伟大的:秦始皇建造了世界十大奇观之一的长城;曹操建造了铜雀台……可是,我们的母亲也历尽沧桑。

1934年,“918”的事变,震惊了每个中国人,我们也忘不了东北军的英魂;南京大___,30万无辜的生命,让举国上下的人民怒气填胸;卢沟桥的屈辱,我们永远也忘不了;圆明园的那把火,刺痛着我们的心……

现在,我们的祖国终于奋起,1949年,我们的祖国成立了!中国的成立,是激动人心的,中国人民可以挺起腰杆来做人了!我们的祖国在腾飞:卫星在屡屡发射,日新月异的科技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作为祖国的新花朵,我们应该好好读书,奋发图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让我们的祖国变成一只腾飞的雄鹰吧!

篇8:弘扬中国精神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课题是于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本次论坛中, 课题的相关参与单位和部分专家学者围绕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形成历史、内涵特质和如何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代表们认为, 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其精神, 在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 深入研究梳理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源起、时代和民族特性、表现和作用机制等问题, 对思考、探索、重塑我国当代的大学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办学质量和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专家学者们在发言中指出,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是自中国现代大学建立以来100多年间形成的核心价值观, 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肉相连, 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联系密切。因此, 对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研究应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站在宏观的视角, 以战略的眼光, 尽快梳理我国当代大学精神的基本观点, 同时总结中国大学精神形成和作用机制的有益经验, 通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实践经验对中国高等事业发展提供引领和示范。

篇9:弘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

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都绝不可缺少的,若忽视了工匠精神,那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持续走向辉煌就会受挫。在当今社会,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企业才能永远在复杂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我们需要重拾工匠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精神,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和价值观。

敬业创造财富

回顾中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农业器具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底层人眼里,再多的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为了饭碗的坚固,才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无形中,形成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和制造主要靠手工劳动来完成,设计、制作往往是同一人,在学习技艺上也完全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凭经验和记忆,伸展绳墨、竹笔画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经典家具和工艺品。

我国明代,木匠把日常生活的床已经做到了极致,一个家庭有一张好床,就是拥有了一笔财富。《金瓶梅》第九回说西门庆用十六两银子为李瓶儿买了一张黑漆描金床,他又用十一两银子顺手买了两个丫鬟。潘金莲知道西门庆为李瓶儿的屋里买了一张好床,就闹了起来,不得已西门庆旋即用了六十两银子买了一张螺钿敞厅床。可想一张床相当于多少个丫鬟的身价。

工匠的执着精神,还表现在农具的发明创造方面。据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载:古代工匠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发明了高效实用的耧车。它是一种用畜力牵引的播种器具,能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环节,达到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均匀,既提高了播种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播一顷”的效果;元朝棉纺织专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纺织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创造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她的敬业精神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古代的棉纺织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勤奋促进发展

古代工匠的勤奋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它促使我国农业生产的排涝浇灌器具的发明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传统水车,即人们通常所称的“翻车”和“筒车”,是一种能从江湖河塘地表中不间断持续汲水的大型农业机具,它不仅能用于高地提水、低田排水等生产领域,而且在济漕保运、沿海制盐等非农业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先进技术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机械学原理的角度来看,水车结构复杂,有连杆曲柄机构、轮轴齿轮机构、链轮调节机构等。从动力学看,由人力、畜力逐渐上升到水力和风力自然能的应用。据方立松《中国传统水车研究》载:“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在动能利用上的卓越成就,它与耕种等其他农具系列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在那个时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汉代就已有了畜力碓和水力碓,用来加工粮食,脱壳磨面。据张力军、胡泽学主编的《图说中国传统农具》载:到魏晋南北朝时的崔亮发明了用一个水轮推动八个磨盘的“八磨”机,使粮食加工的工效一下子提高八倍。西晋时有人将水轮转动改为用牛牵引,达到“策一牛之任,转八磨之重”,这样就可以在没有水源的地方也能用上高效的“八磨”等工具了。

除了以上古代工匠为我们留下很多宝贵文化遗产外,还有大家知道的大彬的紫砂、江千里的螺钿、黄应光的版刻、周翥的百宝嵌、方于鲁的制墨、张鸣岐的手炉、朱氏三松的竹雕等工艺品。这些工匠可称得上是举世闻名的能工巧匠。

执着铸就辉煌

古代工匠的执着精神为我国陶瓷的发明、发展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不但把人物形象表情刻画得逼真生动,而且规模宏大,成队成阵,不愧为世界奇观。唐代的三彩陶朝着更为精致的方向发展,人俑、马俑、骆驼俑,色彩鲜艳,各具形态,有很多细微的动作和表情。

唐宋以后,瓷器的工艺越来越精,出现了许多名窑名瓷。唐代绍兴有名的“越窑”青瓷,有“类玉”的美称。河北内丘的“邢窑”,则以出产白瓷闻名。湖南长沙一带的彩瓷,不但有绘画,还使用贴花、模印,装饰性很强。河南的钧窑、汝窑、柴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定窑,陕西的耀州窑等名窑所产瓷器,都驰名海内外。当时的瓷器有“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说法,被一般家庭争相收藏。中国的瓷器,从唐代起就通过陆路和水路传到亚洲、欧洲和世界各地,赢得了全球人的赞叹。

说起中国人的传统服装,不得不说一项令国人自豪使全球人惊叹的伟大发明——丝绸。毫无疑问,我国是世界最早养蚕和织丝的国家。祖先们很早就发现蚕吃桑叶吐丝又 “作茧自缚”的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和实践,大约在六千多年前,就掌握了养蚕、缫丝、织帛的全套生产过程。聪明的古人们把蚕茧用开水煮烫,去掉胶性,抽出丝头,合成丝线,再织成绸、缎等帛品。这个过程说起来一句话,做起来难上加难。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服装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但重量仅有 49克,衣服可谓轻若烟雾,举之若无,让人着实惊叹当时的织造工艺如此精湛。到目前为止,用现代化的工艺都很难复制。丝绸的发达,促进了服饰、染织、刺绣业的发展。与丝绸密不可分的刺绣,它的艺术创造,商代就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形成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中国的刺绣与丝绸伴随着工匠的执着精神,名扬世界。

创新超越世界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工匠们除了以上各种发明创造外,还具有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 700多年;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比中国晚了两千一百年左右;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旋转式扬谷扇车,到18世纪初,西方才有了扬谷扇车,比中国晚了两千年左右;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独轮手推车;而西方到公元11世纪才出现独轮车,比中国晚了1200多年;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 “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等等。

我们在传承中国工匠精神的同时,也要研究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将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并引入科学研究范畴,拓宽中国工匠精神与人文研究的视野,加深我们对中国工匠精神在企业文化中不可替代性以及提高员工地位的再认识。

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不甘落后的民族,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我们要呼唤中国古代工匠那种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精神,以此为企业铸魂。企业更要为冲锋陷阵者、为敢于亮剑者、为勇于改革者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让人人敢担当、个个能出彩,使中国成为创新大国、制造大国。清代郑板桥有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了这种精神,定能实现我们的强国之梦。

上一篇:新疆少数干部问题剖析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