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思录》中提炼的“组工精神”

2024-05-25

从《沉思录》中提炼的“组工精神”(精选6篇)

篇1:从《沉思录》中提炼的“组工精神”

捧读《沉思录》,如穿越时空隧道,与先哲灵魂对话。“帝王哲学家”对人生心路的哲学思考,跨越两千年历史长河,仍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人类的心灵。特别是在当前组织部门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新形势下,书中关于善学、理性、包容和内省的精神,更是启迪和引导着广大组工干部,立足组工之本、勤树组工之德、彰显组工之韵,为新时期的“组工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

要恒葆勤学善思的睿智。《沉思录》开篇用了9页的篇幅表述自己的学习历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物和不轻信流言诽谤”。奥勒留身为一国之君,面对内忧外患,没有自暴自弃、纵情享乐,而是夙兴夜寐、留心学习、勤勉工作。其重学之智、善学之行、修学之勤值得后人,尤其是党员干部学习借鉴。当今社会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学习力决定创造力,创造力决定竞争力,竞争力决定前途命运。组工干部肩负着管党员、用干部、聚人才的重责,工作对象是有思想理性、有个性差异、有主观能动的人,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服务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因此,组工干部更应该把学习当作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来对待,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要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感、永不满足的饥渴感,虚心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志学、向群众学,在学习理论中净化思想、提升境界,在学习哲学中俯仰天地、洞晓人生,在学习历史中察时知变、奋发进取,在学习业务中推动工作、创新局面,在学习典型中见贤思齐、加强修养。要养成勤学善思、学以致用的好习惯,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的体会和收获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推动工作的本领,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到科学选人用人,推进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与自身科学发展上来。

要培育科学辩证的思维。康德的墓志铭上有句话“世上有两样东西,我愈是经常持久的思索,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敬仰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沉思录》同样把人放于宇宙苍穹之下,万物循环之中,科学辩证地审视名利、得失与生死,教与人们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一种科学辩证的处事态度,启迪人们多维度、深层次、立体化分析处理问题。发展之要、惟在得人,用人之要、首在得法,组工干部要担负好为科学发展配班子、用干部、聚人才的重责,更应该培育科学辩证的哲学思维。特别是在选人用人的实践中,既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关爱基层、突出实绩、注重民意、兼顾资历,又要以科学辩证的态度,正确看待政绩、民意与资历,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与准确度。既要坚持以绩取人的用人导向,又要防止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混同干部实绩,对那些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做出突出成绩的干部要大力褒奖和重用;对那些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与科学发展背道而驰的干部,不仅不能提拔重用,还要坚决予以调整。既要扩大民主、尊重民意,又要防止“唯票取人”,将干部推荐得票情况与一贯表现、工作实绩和历年的考核情况相结合,与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相结合,细化分析、相互印证、综合研判。既要考虑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积极因素,又要防止简单地论资排辈,多看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使不干事、熬年头、混日子的人没有市场。

要颐养大度能容的胸襟。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道:“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雨果说:“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和谐之基、成事之道,宽容可以减少内部摩擦,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创造活力;宽容也是用人之道、聚才之术,汉高祖刘邦的宽容,助其成就了千秋霸业;唐太宗李世民的宽容,助其开创了贞观盛世。组工干部要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更应该时刻把“容”字装入心底,做一个心胸宽广、气度宽宏、眼界宽阔之人。要有雅量尊贤者、宽容护英才的大度,善于发现干部的优点,精于发挥干部的优势,围绕干部所长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要有容人之过、容人之失的胸怀,坚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对待干部,对干部的缺点和不足客观分析、公正看待,做到宽其过、恕其失、抚其痛、安其心,让那些有前途的干部不至于被一个缺点影响、被一个错误困住、被一个污点束缚。要有厚德记人长、美言谈人善、体贴宥人过、大气容人特的善举,对那些个性鲜明、张扬不羁的特殊人才,要包容其张扬、兼容其另类、宽容其唐突,竭力为各类人才展示才华营造如鱼得水的成长环境。

要恪守静心内省的操行。“名节源于修身,境界升于内省”。内省是自我锤炼、提高修养的灵魂所在。一个人只有经常检查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加强道德、人文修养,才能正确地把持自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在《沉思录》中,奥勒留反复警醒自己,要宁静修心、专注工作,让自己的言行限定于有益于社会这个范畴,他始终把官位看成是报效国家、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平台。在统治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帝国的间隙,奥勒留还能够这样不断地反省,解剖自己,实属难能可贵。组工干部身处人事要害部门,把持着党员发展与干部任免大权,既是众人关注的对象,也是不正之风侵蚀的首选,更应该始终恪守静心内省的操行,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坚持“吾日三省其身”,常思自己在工作中有没有尸位素餐?自己的言行是否为组织部门增光添彩?自己的工作是否真正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像奥勒留那样毫无保留地观照自己、解剖自己、拷问自己,通过静心自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和幸福观,坚持科学的察人之法、举人之术和用人之策,把握好名利关、人情关和交往关,自觉慎始慎微、慎权慎欲,守住底线、保住节操,从而净化灵魂、规范行为、提升自我。

篇2:从《沉思录》中提炼的“组工精神”

1 大学精神和校训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的, 被全体师生所认同的一种价值体系和群体意识。这种价值体系和群体意识, 建立在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人的发展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既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校园文化, 又体现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大学精神表现在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等方面。

校训, 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 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 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传递下去, 时间一长, 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校训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 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 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 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 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和学人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大学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大学精神的高度概括, 具有学术性、稳定性、特殊性和时代性特征。

由于大学精神植根于大学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 大学精神需要一个较长的办学历史才能养成。所以, 对于新成立的高职院校, 可以将提炼校训作为培育大学精神的切入点。

2 从提炼校训入手培育大学精神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 由建校于1936年的重庆市涪陵农业学校﹑建校于1964年的重庆市第三水利电力学校和建校于1965年的重庆市第三财贸学校合并组建。为使学院真正实现由中专学校向高等学校的转型, 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院把大学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学院深入分析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 结合学校的优良传统, 在充分研讨、广纳群智的基础上, 确立了“厚德、博学、强技、创新”的校训, 要求广大师生以厚德为做人之本、博学为人生之基、强技为生存之道、创新为发展之要。

“厚德”就是全院师生要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基础上, 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是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对教育者、求学者提出要求。“厚德”反映了学院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 是学院每个教职员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点, 也是对学院莘莘学子们为人、为学的训示。

“博学”是时代对师生最起码的要求。“博”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惟有博大和宽容, 才能兼容并包, 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的胸襟, 真正做到“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博学, 要求全院师生要在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不断涉猎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 具有广博的学问。

“强技”, 即提高技艺、增强技能。“强技”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 学生应成为高技能专门人才, 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强技”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身之本”, 也是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立足社会, 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 符合学院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和“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 广大师生不仅要自身上进, 在专业技术方面精益求精, 而且要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创新”就是破旧立新, 推陈出新。创新, 要求学院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教学思路, 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广大学生创新学习方法, 培育敢于创新﹑敢于发明的精神, 增强自己创新的能力, 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技能人才。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有必要将“厚德、博学、强技、创新”作为校训, 把品德高尚、善于学习、技能高超、勇于创新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

3 培育大学精神取得的成效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确立校训后, 院领导与广大教师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榜样作用, 自觉实践“厚德、博学、强技、创新”的校训, 使校训真正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凝聚作用, 对建设特色学院起到促进作用, 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 逐步培育重庆工贸职院精神。

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办学的根本,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师德师风教育、高校教师任职资格培训、专家学者讲学, 广大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 提升了办学理念, 形成了热心爱教、潜心研教、优质施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的良好风气, 实现了由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的转型。通过鼓励教师提升学历, 选送教师到德国、澳大利亚、香港、国内的高校进修培训和到企业实践锻炼, 开阔了教师眼界, 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激励教师开展科研教改, 支持符合条件的教师评定职称, 优化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年龄结构和专兼结构, 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结合的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学院确立了“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相结合, 培养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育人目标定位, 大力推进质量工程, 以迎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在2007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良好等次。学院实施学分制改革, 使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更加灵活、开放, 更加适应教学改革和市场的需要。学院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 按需培养, 按需开课, 按需施教, 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开展学生职业技能比赛,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逐步达到学生理论基本够用, 操作技能比较熟练, 就业市场非常需要的境界, 毕业生双证率达96%以上。

学院坚持以夯实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根本, 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两课”建设, 扎实推进“三进”工作, 充分发挥业余党校、团校的作用,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搞好第二课堂,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推进学生养成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育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学院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基本理论、高超的职业技能、较强的创新意识, 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也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2010年1月,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荣获由重庆市教育学会、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和重庆商报社授予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教育功勋特色高职院校”荣誉称号。

摘要:大学精神植根于大学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 需要一个较长的办学历史才能养成。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从提炼校训入手培育大学精神,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精神,校训,高职院校,实践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大学精神[M].文汇出版社, 2003.

[2]刘琅, 桂苓.大学的精神[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4.

[3]乔树桐.大学精神创新与大学文化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4, (12) .

[4]郑付海.论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养[J].枣庄学院学报.2005, (4) .

[5]陈云涛.培育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大学精神[J].光明日报.2008-05-21.

篇3:在精神的沉思中相遇

关键词:钱理群 雅斯贝尔斯 陶冶观 精神

《孟子》语:“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在此“陶,为甑者。冶,为釜铁者”,指陶器的冶炼。后人常用“陶冶”隐喻教育,德语Bildung(陶冶)一词,也被译为教养或教化。在中西方教育史上,陶冶教育是源远流长的一个传统。

一、精神的激情礼赞

首先,陶冶的本质是对人精神的延伸和拓展。正如学界所公认的,钱理群所有的教育主张和举措都以“立人”为终极目标,即“保证每一个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发展”。他在文章中反复提及:教育的根本是“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与个性的培育,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 “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精神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人’”,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因为“中学阶段‘开始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带有梦幻色彩,但却会为终生精神发展垫底,成为照耀人生旅程的精神之光”,“中学语文教育,就是要在打好两个底子——终生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雅斯贝尔斯则更为明确地指出了教育的这种精神追求中所蕴含的陶冶实质。他提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要实现教育的这一精神诉求,唯有陶冶。因为“占有知识并不等于陶冶,而是习得精神内容的代名词。”“正是在陶冶过程中,我内在精神才被真正唤醒。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决定的”,“人携带着其存在的知识跨越了他被给定的此在,在陶冶中介里,他完成了精神飞跃的过程。”可见,不管是陶冶的目标还是陶冶的过程都指向人的精神,陶冶就是人的灵魂教育、精神成长的“中介”,陶冶的程度和范围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

其次,陶冶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人类的学习必须在自己的主动发现、主动思考中进行。雅斯贝尔斯则把这种主动发现称之为“自我认识”:“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像转让货物。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就会重新记忆起仿佛很久以前曾经知道的东西”,而“陶冶的行动就是思考的行动”,“通过思考而潜移默化,使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钱理群指出:“‘阅读’,必须是学生自己对文本(课文)的阅读”,陶冶的功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思考而内化、外烁”。可见,陶冶只有在学习主体的主动思考中实现。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当然不是说不要老师了,老师的指导作用也是极重要的”,钱理群指出,“教育改革能否成功,我们的教育理想能否实现,关键就是看是否有一大批有思想有探索精神的教师。”雅斯贝尔斯也认为陶冶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他说:“最关键的是具有独立见解和追求的教师,他在学生中所发生的作用是极大的”,“真正的教育总是要靠那些不断自我教育以不断超越的教育家才得以实现。”陶冶理论便建基于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结合,“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像苏格拉底那样,提供给学生一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自我。

第三,陶冶旨在塑造精神上完整的多维的人。钱理群说:“我们国家,并不缺乏文学家、思想者,也不缺乏科学家,缺乏的是将科学家与思想者(思想家)二者结合的人才。21世纪也正呼唤着这样的高素质人才。”他指出,“理论物理是需要哲学的思维的,真正的物理学家是绝对地具有人类关怀的,而具有人类关怀的人,也一定是关注人,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从而对一切压制人、奴役人的现象发出抗议之声的。”我们只有具备了整体的眼光,真正获得了生命的整体感,才能去认同自己的存在,而不被沦为工具。相反,“假如大学里缺少这种人际间精神活动的背景,只讲书本,不谈哲学;只做实验,不研究理论;只叙述事实,而没有理论概括;只有学术的方法训练,而精神贫困;那么,这样的大学必定是个贫瘠的大学。”这样的教育充其量只能培养出平面的人,培养出一个或许博学的技术专家,而不能造就出像爱因斯坦、雅斯贝尔斯这样精神上丰富与平衡的多维立体的大师。

二、陶冶观同中之异

如上所述,对精神性的执着追求构成了钱理群和雅斯贝尔斯陶冶观中趋同的一面。但细加比较,同中也显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钱理群注目的更多的是当下语文课改的精神诉求。“语文学习本质上是一个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语文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体验,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课文成了‘知识树’上某个‘知识点’的例证,课文内在的人文精神被阉割成一个个繁琐的知识点,所谓思想教育也变成要学生去背诵几条机械的‘主题思想’,这样的教育不会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实际的影响,反而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心理……产生负面的作用”,“把本来其味无穷的读书,变得枯燥无味,甚至令人厌恶、恐惧。”因此,他极力提倡注重语文教育的精神熏陶作用,以恢复语文固有的魅力;而雅斯贝尔斯则是站在存在主义哲学的高度,阐述整全教育的精神特质,较少地具体到哪一学科。

第二,同为精神性的观照,钱理群侧重的是“打精神的底子”,以为人在现实中“‘安生立命’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等他们长大以后,真正面對社会与人生时,就能以从小奠定的内在生命中强大的光明面,来抗拒外在与内在的黑暗”;而雅斯贝尔斯则偏重个体精神的超越性。他说:“人携带着其存在的知识跨越了他被给定的此在,在陶冶中介里,他完成了精神飞跃的过程。”这种“精神飞跃”实质上即“我逃离了纷扰的现实,而进入澄明的境界。”这一过程则最好地显现了雅斯贝尔斯由“此在”向“超越”飞升的精神追求。

三、陶冶观在今天的意义

为弘扬学校教育的真谛,本文在互为参照中对两位教育家的陶冶观做出简要的解读,以期望:

其一,寻求语文教育陶冶性的回归。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忽视并冷漠了语文的陶冶性作用。汉语文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揭示了语文教学的陶冶性本质。重启语文教学的陶冶功能,大力倡导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心灵、洗练学生性情和人格、建构学生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过程。

其二,实现“人”在教育中诗意栖居。陶冶教育从“人”的建设的高度来定位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将学生的精神体验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让学生通过受教育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建基于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陶冶观真正体现了理想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境界——教学相长:“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潜力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激活与发挥,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与自由。这才是教育的真正魅力之所在。”因此,教育需要这种陶冶意识,以使每个人都能在这种自由的、充满爱的氛围中,作为具有独特价值的生命主体在生活着,成长着,本真地存在着。

参考文献:

[1]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滕文公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宋]朱熹撰,金良年今译.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篇4:从蛋黄中“提炼”黄金

从贩卖起步

1993年夏天,龙金平在广州的一家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时,无意间得知这里的鸭蛋可以卖到三四角钱一个。他不由心中一动:家乡每家每户都喂蛋鸭,因为蛋多,鸭蛋比白菜还便宜,只能卖一角多钱一个。如果我能把家乡的鸭蛋挑到广州来卖,虽然一个鸭蛋只能赚上一角多钱,但如果自己能用放大镜来看这个问题,一次能挑一千来个,不是就能赚100来元钱了吗?攒足本钱后,将来可以用车贩卖鸭蛋,不更赚钱吗?

于是,龙金平当即辞工回到了老家,和妻子开始了贩卖鸭蛋的行当。第一次,他们每人挑着一担鸭蛋,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净赚了50元钱。50元虽不多,但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就这样,夫妇俩卖了一年的鸭蛋,一年下来差不多存下了一万元钱,这比他们前十年存下来的总数还要多。

稍稍有了点积蓄后,龙金平决定把生意做大些。他想,自己和妻子一担一担地卖,每次只能挣几十元钱;如果一车一车卖的话,那不就可以成千上万地赚钱了吗?龙金平说干就干,没有本钱买车,他就去找货车。没费多少周折,他就发现其实去广州有许多货车都是返空车,他拦住一辆跑广州长途的空车,和对方谈好价钱后,运了一车鸭蛋去广州。这一次,他赚了2000多元钱,比以往多得多。从此,龙金平让妻子在家收鸭蛋,自己则负责运送鸭蛋去广州卖。一车鸭蛋来回只要半个月就可以卖完,每趟都能赚两三千元。一年下来,他就有了五六万元的存款,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蛋贩子。

在贩卖鸭蛋的过程中,龙金平发现,每到六七月产蛋的旺季,广州的蛋价就偏低,而到了每年的二三月和中秋节前夕,价格就比平时高出许多,可这时却又逢产蛋的淡季,收购时鸭蛋的价格比较贵。龙金平想:如果把六七月收来的鸭蛋储存到鸭蛋价格较高的两个时节卖就好了。然而,这想法虽然好,可因为蛋放久了就会坏掉,操作起来却有很多困难。如果能有一种技术,使鸭蛋保存下来不变质就好了。

1995年初,龙金平特地赶到广东华南食品工业研究所请教鸭蛋保鲜技术。研究所当时并没有这项技术,得请专家着手研究,大约得要5万元的研究资金。龙金平二话没说,从银行里取出了仅有的5万元存款,交给了研究所。

掌握了蛋品保鲜技术后,龙金平的生意比以前更进了一步。1996年,龙金平运用保鲜技术进行鲜蛋贮存,等到价格上涨时再卖出,一年下来,他竟然纯赚了10多万元,这可是他卖蛋几年来的全部利润的两倍啊!

由腌制发家

1997年中秋节前夕,龙金平在广州出差的时候发现那些包装精美的月饼价格高得惊人。龙金平很好奇,买下了一盒100多元钱的月饼带回了家。中秋节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吃月饼时,发现里面的馅大部分是咸蛋黄。“这不就是鸭蛋黄吗?咋这么贵?”家人围在一起纷纷感慨着受骗了。正在为事业的出路发愁的龙金平灵光一闪:既然能卖到这个价,那么里面的蛋黄可能价格也不会很低。看到蛋黄的远大前景,自己才能有更大的作为。为什么不经营蛋黄生意呢?

龙金平找到一家以咸蛋黄为原料生产月饼糕点的食品加工厂,询问是否收购咸蛋黄。当负责生产的领导肯定地说收购后,龙金平想到乡下每家每户都或多或少地做了咸蛋,便很有把握地说:“我现在大量加工咸蛋,你们愿意收购吗?”那位负责人见龙金平不像是在说谎,当即和他签订了500公斤的收购合同。第二天,龙金平和妻子就开始到乡下买咸蛋,然后把500公斤咸蛋送到那家食品加工厂。

正当龙金平以为这车咸蛋可以稳稳地赚上一笔钱时,不料食品厂的负责人看到他运来的咸蛋后竟哭笑不得,真诚地对他说:“你的咸蛋根本不合格。我们要的是经过科学加工的咸蛋黄,要求没有腥味,而你送来的全部是民间用土法炮制韵咸蛋,根本就不能达到我们的标准,我们无法收购!”听到负责人的话,龙金平一下子傻眼了!

原来,食品厂要求的咸蛋黄是以野生放养鸭和鹌鹑蛋为原料,采用传统咸蛋加工工艺腌制,待咸蛋成熟时取其蛋黄进行加工,经过现代化的加工技术处理后的蛋黄。而龙金平想当然地以为食品厂用的咸蛋黄就是民间腌制的那种。

这一次,龙金平亏了好几千元钱。可他没有气馁,他想既然自己认准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于是,龙金平从市场上买回来瓷杯、烘烤器和干燥剂等试验器具,在家中悄悄地搞起了咸蛋黄加工实验。由于他没有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一切只能凭想像做试验,所以不是很成功。通过努力,两个月后他才自己试验出咸蛋黄,看起来成色还不错,一尝,口感也还可以。于是,他就把自己试验做出的咸蛋黄带到那家食品厂,看是否达到了要求。对方知道龙金平做咸蛋黄的经过后,被龙金平的毅力和精神感动了,热心地告诉他这项技术不是一般人能研究出来的,劝他去买这项技术。

龙金平咬了咬牙,倾其所有,还借了20多万元的债,终于凑齐了50万元,买来了盐蛋腌制的精确配方——咸蛋黄脱水、保鲜、杀菌、烘干和包装技术。龙金平还花钱请来了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来到家里作现场讲解,传授操作要点。经过反复试验,龙金平终于做出了色红、光亮、香沉和味纯的红心咸蛋黄,它既保持了原盐蛋黄所具有的营养成分,又消除了原盐蛋黄的腥味、粘味和易霉变的缺陷,同时具有保质期长的优点。龙金平把样品送到一些食品公司,食品公司的技术员看了后连连点头,说他产品的质量过得硬。食品公司的领导也说,只要龙金平能保证以后能一直供应这样的产品,那么他们就可以一直从他这里进货。

1998年4月,龙金平成立了以鸭蛋收购和加工销售为主要业务的湖南衡东县衡金优质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因为产品质量过得硬,再加上市场前景广阔,所以效益喜人。

把市场滚大

1999年国庆节前夕,北京人民大会堂后勤处跟龙金平订的咸蛋黄由20万枚猛然追加到180万枚。情况紧急,龙金平知道,失信客户意味着什么。于是,他自已带头加班加点,硬是在几天内就把咸蛋黄做好了。当龙金平带人把咸蛋黄全部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时,对方感到非常惊讶,对他的守信用钦佩不已。国庆节那天,国旗护卫队的卫士们抬着一个重1.2吨、边长1.99米的正方形大月饼走向天安门广场,那月饼上的“天安门”、“1949——1999”和“国庆”等彩色图案就是用龙金平生产的1999个咸蛋黄组成的。

尽管蛋黄的供应和销售都日趋通畅,但市场的复杂性还是让龙金平第一次体会到了品牌的重要性。有一天;一食品厂给龙金平打来电话,说发现咸蛋黄有股腥味。龙金平马上赶到那家食品厂,经过检查,发现这批咸蛋黄并不是自己公司生产的。可因为对方一直从自己公司进货,双方的合作关系一直良好,龙金平背了这个黑锅却有苦难言。为了挽回公司的声誉,龙金平亲自出马,带着手下的一批人明查暗访,发现原来该食品厂进货渠道复杂,这批蛋黄是业务员私自进了便宜的假货。经过这样一番周折后,一件差点影响公司声誉的坏事,却为公司做了一个免费广告。从此,许多食品厂都知道了龙金平生产的蛋黄质量是靠得住的,和他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了。

尽管这次误会最终没造成损失,但龙金平想如果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事情,自己哪还有这么多的精力去应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龙金平决定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他请人设计出了“金黄”牌商标,并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登记注册,还成为了国家专利产品。因为“金黄”牌蛋黄的质量过得硬,并且很讲信誉,所以很快就占领了湖南的绝大部分市场。

龙金平是个永不满足的人,开拓好湖南市场后,他又把目光瞄向了全国。每年春节一过,他就打点好行装,带着样品北上北京、南下广州,不辞辛劳地推销产品。可是,走了几次后才发现,收效不是很大。龙金平决定推出一个大胆的尝试。他设计了一张精制而漂亮的邀请函,在邀请函上详细介绍公司情况,并在最后写上“你来我厂看蛋黄,我就付你差旅费”的字样。

许多人看到这张邀请函时,都觉得不可思议,可龙金平心里清楚,食品厂不可能派一个人到这里来免费旅游,只要他们肯来人,就说明他们有做生意的诚意。于是,龙金平每到一处推销时,都顺便奉送上这一邀请函。半年后,公司的订货电话越来越多,许多客户找上门来订货,并提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2001年5月,龙金平花费7.28万元,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食品烘焙会”和“全国中秋月饼订货会”,并租了一个摊位摆样品,印发宣传资料2万多份。那次订货会上,龙金平一举签下了400多万枚咸蛋黄的供销合同。

几年来,龙金平先后与人民大会堂后勤处、中央电视台后勤处、深圳市果蔬公司和香港美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签订了1000万枚的供销合同,目前已与全国30多家大型食品厂建立了稳固的业务联系,拿到了2000多万枚的销售订单,其销售额已占全国同行业的二分之一。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龙金平的产品不仅走俏大江南北,而且飘洋过海,成为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华人的“抢手货”。日益扩张的市场销售带动了公司的不断壮大,到2002年底,他的公司已拥有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四辆专用于拉蛋黄的大货车,且从德国进口了生产设备,从台湾进口了包装设备,年加工鲜蛋3000万枚以上,实现年产值3000多万元,每年为国家提供税收300多万元。目前,龙金平以自己创办的衡金优质农产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组建了全国最大的咸蛋黄加工基地。

篇5:从生活中提炼管理思想

在《序致》中,颜之推指出家训的特殊作用。他强调,禁止儿童的胡闹暴虐,师友的谆谆告诫还不如保姆婢女的一声喝喊,制服凡人的吵架斗殴,尧舜之道的高级理论还不如妻子的几句碎语。所以,圣贤教导也需要世俗解释,高深道理也需要化用于生活之中。他希望这本家训,能够起到“傅婢寡妻”的效用。从这种表白中,管理者可以领悟一些教科书上得不到的东西。例如,领班的粗暴,亲近的唠叨,很可能都有内在的管理之道。

《颜氏家训》不仅仅是来自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以生活为目的。所以,在颜之推对子孙的谆谆教导中,浸透了生活气息而不再是学理性的高头讲章。由此,它的管理思想,表现在人情世故的絮絮叨叨之中。它所做的,不过是把圣贤学说转化为家长里短,或者说是在家长里短中体会圣贤学说。也许,这正是以往管理学界不重视它的原因之一。然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它把儒学的经验理性、佛学的轮回报应等等思想都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由此,不禁使人联想到“八卦”一词,本来是中国古人用《易经》表达的十分高深的学问,在今天的现实中却转化为鸡零狗碎的生活纠葛描述。

正由于此,决定了《颜氏家训》的基本特色,它以大量事例说事,而把价值导向隐含其中。在行文上,经验和禁忌混合。讲实用不讲逻辑。但是,这种特色,在中国传统中恰恰能够弥补纯粹理论的不足。许多生活琐事,可以填补管理理论不及的空隙。例如,关于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和妯娌关系的处理,其中的道理与政府、企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十分相似;务实和求名的分寸把握,在管理决策中普遍存在;继母继父与前房子女的冲突原因,在公司利益冲突中并不鲜见。而人们的生活经验,往往与相关规章制度和理论逻辑不完全重合。仅仅以《治家》中的“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一句为例,就足以引起人们对教育中如何实施惩罚的思考。笔者多年前同一位非常出色的退休小学校长闲谈,说到小学生的体罚问题。这位退休教师告诉我,学生各种各样,有些学生的错误行为,如果在穷尽其他手段也无法纠正的情况下,体罚有可能是必要的。笔者随之问道:即使必要,体罚是否也须从轻?他不以为然地告诉我,体罚不在轻重,而在当事学生是否服气。如果学生认识到他做的错事该打,体罚重一点并不要紧;如果学生认为自己不该挨打,那就是戳一指头也会引起风波。说完他特意叮咛道:由于政策不允许体罚,所以官面上的话都是反对体罚的,他也一样。而我们私下谈论,则可以说出实情。这种来自生活的常识,并非要否定禁止体罚的政策,恰恰相反,它可以使我们对禁止体罚的政策形成更深的现实理解,也可对体罚禁而不止的现实给出更合情理的解释。《颜氏家训》正是从这一方面,补充传统管理思想,使圣贤之道由单调的理论演化为生活中的斑斓色彩。

关于《颜氏家训》的评价,不可回避的就是其对佛教的态度。它的《归心》篇争议最多,由于其宣扬佛教,所以,释道宣在《广弘明集》序中称:“颜之推之《归心》,词彩卓然,迥张物表。”而坚守儒学的后人,则责其佞佛,在刊印《颜氏家训》时多将这篇删节。本来,该书在唐宋时期被归入儒家,正因为它把佛教的“内典”和儒学的“外典”并提,而且在有些地方称内典为外典所不及,激怒了明代以后的部分儒者,导致清代修四库时以“曼延旁涉”为由把它归入杂家。对此,应当从时代潮流角度加以辨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行,北方有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几乎奉佛教为国教,南方有梁武帝三次舍身佛寺之举。而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在磨合之中也屡屡冲突。颜之推从实际出发,谋求二者的融合,尤其是以儒释佛,以佛济儒,开了前所未有的先声。隋代王通倡导“三教可一”,唐代官方主张“三教并用”,可以说就是颜之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不过,颜之推所说的佛教,并非出自对佛教义理的精研,而是出自对世俗信仰的感知。他对佛教的赞扬,主要是针对其劝人向善的行为导向而言,基本不涉及理论思考,而是说祸福报应和六道轮回等行为警诫。可以说,颜氏所说,实为生活中的佛教,而非经义中的佛教。至于佛教理论对儒学的影响,颜氏并未涉及,直到宋代理学兴起后才得以完成。《归心》的崇佛,是一种乡间老妪式约束自己的淳朴,在对佛教的重视上,它仍然以生活体验方式一以贯之。

从管理角度看《颜氏家训》,其真正的不足,是乱世动荡给颜之推留下的思想烙印。整体上,它的趋向消极,以生存为第一要务,极少进取之说,仅仅在学问方面要求子弟精进不懈。这一缺陷,并不影响其思想价值。总体来说,《颜氏家训》是在生活中认知管理、以管理来调适生活的一个通俗读本。后世直到近代的各种家训族规,多以其为蓝本。

篇6:从《沉思录》中提炼的“组工精神”

1.通过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从概念与算法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通过操作探究,引导学生去研究和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的面积情况,以及面积相等的情况时的周长变化。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难点: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5月12日,我们海安举办了一次历史上最美丽的盛会——海安服饰节·全国模特大赛。我们学校也有20名小模特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是一张他们的合影照片(出示照片)。周老师现在想给这张照片制作一个镜框,在数学上就是求它的什么?(周长)如果再配上一块玻璃,就是求它的什么?(面积)周长和面积相同吗?

生:不同。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师:从定义上看,周长和面积确实不一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较一下它们。(板书课题: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二、分类比较

(出示四道题目)

1.教室的黑板长大约是4米,宽大约是1米,围在黑板外边的一圈金属条大约长多少米?

2.教室的窗户是一个边长大约2米的正方形,窗帘需要多大?

3.在一个长16米、宽8米的大教室里面,大约能放100套课桌椅,每套课桌椅大约占地多少?

4教室里共有10个窗户,每个窗户都是边长2米的正方形,一共用去玻璃多少平方米?

师:哪些题目是求面积的?哪些题目是求周长的?

生:第1题是求周长,后面3题是求面积。

师:周长怎样求?[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c=(a+b)×2或C=a×4]

师:面积怎样求?(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s=a×b或s=a×a)

师:这四道题目,你会做吗?请大家口头列式,不要解答。(生列式略)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是求周长的?哪些问题是求面积的?

生:家里铺地面砖是算地面面积。

师(提醒):要先求面积,然后再算用多少块地砖。

生:我们学校占地多少是研究面积。

师(小结):看来,周长和面积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一定要学好面积和周长。

四、活动拓展

活动(一)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方格纸上画几种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出示要求:方格纸上每个小方格为1平方厘米,请你画出周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写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师: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等,哪个图形面积最大?

生: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师:比较这4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有什么想法?(生答略)

师(小结):当长方形的周长相等时,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活动(二)

出示要求:方格纸上每个小方格为1平方厘米,剪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看看可以有几种剪法,并写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师(小结):它们的面积都相等,当长和宽比较接近时,周长较小;当长和宽差距最大时,周长最大。

活动(三)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和事先准备好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与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下面用剪刀把你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从中间剪成相等的两半,它们的面积与周长有什么变化?把它记录下来。

(操作结束后,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作品,其余学生思考:剪成相等的两半后,其中的一半面积变成了原来的多少?)

生:原来的一半。

师:周长也变成原来的一半吗?(不是)看来,这样剪周长的变化比面积复杂一些,其中的奥妙在哪儿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五、小结回顾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周长和面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认为今天自己学得怎么样?认为自己学得棒的同学请自豪地竖起你的大拇指,有困难的同学下课后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从这样的理念,本节课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

1.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两者关系的结论。整个操作过程,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加了研究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并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以理解、内化。

3.提供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上一篇:石油安全论文下一篇:2009年农村公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