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精神

2024-04-13

中国创新精神(精选6篇)

篇1:中国创新精神

创新是被不断重复提及的词语,也是国内讨论较多的词语之一,中国人的智慧举世闻名,但纵观国内市场,创新精神似乎略有不及,那么是谁扼杀了中国企业的创新精神呢?

第一个原因是市场。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但同时也是一个发展还不成熟的市场,但随之而来的全球化让中国企业看到了一个曙光,那就是借鉴国外的管理模式和营销手段,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发展都要在借鉴国外的模式。从某一方面来说,全球化让全球市场更加趋同,借鉴国外的模式可以规避风险,同时还能够在短期内就创造出客观的利润,但正是这种借鉴阻碍了国内企业超全球化发展。总结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国内行业的佼佼者,大多在管理方面都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制定,这种针对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保证这些企业能够随时应变市场带来的动荡,而那些完全靠借鉴的企业,则很难做大做强,正是在创新管理上的不足,才让很多企业缺乏前进的契机。那些知名企业,无论是在管理、营销方面,都则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

另外一个原因是企业内体制的问题。我们来假设这样一个话题,在一个企业内,如果企业领导者与基层管理者的观念不一致,那么最终的结果为何?只有两种结果,或者基层员工把观念调整为和领导者一致,或者基层员工离开这个企业,寻找能够和其观念一致的企业,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哪种结果,都是在维护领导者的观念为主。创新同样面临类似的事情,在企业中,如果基层员工的创新思想无法迎合高层领导的口味,那么创新就很难转变为实际行动。而在国内,由于高层领导者与基层员工在年龄、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大多数基层员工的创新都被扼杀掉,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创新行为多为高层的创新行为,数以亿计的员工创新,则因领导者与基层员工之间的冲突而被扼杀掉。

第三个原因是风险问题,创新往往意味着改变,对一些创业初期的企业来说,创新更像是“杀出一条血路”的行为,而对那些已经走上正轨、有客观盈利和释放份额的大中型企业来说,如果放弃眼前的利益去冒险做创新,而且可能是“生”与“死”的抉择,相信大多数企业会选择维持现状。加之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无论哪个行业,都有潜力可挖,而中国外国资本进入到中国市场,企业认为就算安于现状,也能获得足够的利润,那又为何要苦苦创新。其实,这种想法的企业是大多数,这种思想所引领的风潮更容易让后来企业更加忽视对创新的理解。

对企业来说,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行为,“乐不思蜀”的结局是最终失去了“蜀”,同时也是一种缺乏雄心的表现。企业如果没有一种危机意识,那么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而这种创新,并非单纯的领导者创新,更是要整个企业有一种创新意识,就像之前涛涛国际为一家企业做过的《创新意识的塑造》课程一样,从企业的管理者到基层员工,都在塑造一种创新意识,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最终成为受人尊崇的企业。

 

篇2:中国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创新精神的影响

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强调整体统一、偏重直觉体验、崇尚中庸调和、侧重内倾意向为主要特点的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创造功不可没,但其封闭保守、漠视个性、忽视理性等诸多弱点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提出了在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并借鉴西方思维方式长处的基础上,确立起富有个体独立性、科学理性的.、求异多向性和发散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活跃创新精神、加快创新步伐.

作 者:阮爱莺 Ruan Aiying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党校刊 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PARTY SCHOOL年,卷(期):“”(2)分类号:B80关键词:思维方式 创新精神

篇3:易学与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 由孔子发扬光大的易学与《老子》, 是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两个重要的源头活水, 是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也是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主流形态。而易学犹如日光月辉, 对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周易》以变化“日, 新”为根本, 主张“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象传》) , 颂扬“刚健笃实, 辉光日新” (《大畜卦·象传》) , 要求“去故”“取新” (《杂卦传》) , 强调“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 (《系辞上》)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是贯穿于《周易》全书和整个易学发展史的基本思想线索。《周易》和易学的辩证思维、科学内涵、包容精神、与时俱进、整体和谐理念等, 也是与设计文化的创新联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 易学中倡导变革、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 对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至深至巨的影响。无数文人和工匠在其启迪和激励下, 自觉进行着创新实践, 推动着中国设计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 易学自身的演变和发展中不论是象数之学、义理之学的形成, 还是图书易学、近代易学的产生, 都可以看作是创新精神在易学领域的具体体现、丰富和发展。

易学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创新精神之间的关系, 笔者以为可从如下几点加以认识。

1 易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创新精神

《系辞传上》曰:“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面对宇宙生生的不断变化, 人们应向坤 (地) 一样顺承乾 (天) 而做, 而乾则具有刚健不息的品德, 人应效法天的这种特性, 主动培养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即“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象传》) 要保持这种精神状态持久性的惟一办法, 就是“又明于忧患于故” (《系辞下》) , 要求人应常知惧, 总有忧患, 才能有所作为。这种优患意识的不断发展, 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 并内化为一种理智的、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千百年来, 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在发展的历程中, 遇到异质文化的冲击时不气馁、不屈服, 自信自尊,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革故鼎新, 从而趋利避害, 逢凶化吉, 求得更新更大的发展。始终保持民族设计文化的母性文化的鲜明特质, 中国设计文化的创新精神深受易学此论之影响。

2 易学和谐理念与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

设计文化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物的和谐乃至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视为创新的终极目的, 这一设计文化的重要理念滥觞与易学。《系辞下》曰:“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故六。六者非它也, 三才之道也。”在《周易》中既有天道、地道, 又有人道, 兼备天、地、人三才。每才由两爻代表, 所以一卦六爻, 各有其位。三才之道中, 人道居中, “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 立地道曰柔与刚, 立人道曰仁与义。” (《系辞下》) 强调人应积极的主动性顺应自然规律 (天道、地道) , 持受中道, 用仁、义的道德实践, 与天地的生生之德 (玄德、大德) 相谐和, 实现“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 (《乾卦·象传》) 的“太和”之境。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这一和谐理念, 体现了设计文化独特的价值取向:一方面, 设计文化保持物我“各适其天”, 获得更大的创造性的空间, 使设计文化的创新精神得以不断超越。另一方面, 在物与人的对话中, 使人的生命存在由生物学意义提升到灵性、德性、美感、纯洁、神圣、和谐等人文性价值意义。进而迈向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3 易学的包容、会通与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不断发展是在包容、吸纳、融摄异质设计文化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与易学的影响不无关系。先哲作《易》之目的, 在于将变动不居的宇宙现象中, 总结出所发现的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 用蓍卦等符号衍变的方式表达出来, 以作为指导人们的行为。至春秋战国时代, 经孔子之注释, 已发展成为以“天下同归而殊涂, 一致而百虑” (《系辞下》) 为宗旨, 集诸子思想的有益成分于一体、超越百家学说的思想体系。而对于这一“弥纶天地之道”的形成, 则是通过“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 “而观其会通”, 并“化而裁之存乎变, 推而行之存乎通” (《系辞上》) 所成。这种“会通”、“变通”之说, 成为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勇于接受异质文化的思想基础。纵观中国设计文化发展的历程, 从三代华夏文化与猃狁、犬戎少数民族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秦文化、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鲁文化, 秦汉时期胡文化与汉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与佛教文化、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文化, 宋文化与辽、金文化, 元明清时期汉文化与蒙满文化的每一次交流、激荡与碰撞, 传统设计文化都能以“厚德载物”的襟怀和气势, 对其有益的成果进行吸收, 以丰富自身的设计语言形式, 沉淀出性的设计样态。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 彰显出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的包容性和融合性。

4 易学哲学思想与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

设计思维对于设计文化的创新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思维形式, 也深受易学哲学思想的影响。《易》自周初草创经其后孔子的发扬光大, 逐渐形成了深刻而卓越的辨证思维哲学, 易学的阴阳思想、辩证思维、整体观念、符号系统、象数思维、均衡思想、周期循环思想等等, 为设计文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论天地, 使人类创新的精神得以纵横驰骋。

易学的这种“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之功, 强调设计文化制器尚象, 立象以尽意, “备物致用, 立成器, 以为天下利” (《系辞上》) 。易学所辨证思维所开创的形象、意象、抽象, 构成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对“道”与“器”的独特理解, 成为设计文化意境论的理论基石。其创新的源头正来源于易学的哲学思想。

5 易学求变、求新、与时俱进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创新精神

求变、求新、与时俱进是设计文化保持历久弥新的重要动力, 中国设计文化千年来长盛不衰的根本, 就是设计文化的这种求变、求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易学是这种精神的源头活水。《易·系辞上》在谈到易的本质时强调:“生生之谓《易》”,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六十四卦从乾、坤到既济、末济的排列, 都意在说明宇宙世界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日新之谓盛德”, “《革》, 去故也, 《鼎》, 取新也” (《易·杂卦》) 其意义均在于突出运动变化中的“革”与“新”。同时要求人们“终日乾乾, 与时偕行” (《乾卦·文言》) , “极深而研几” (《系辞上》) 。即在变革的过程中,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抓住事物发展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本质, 归纳整理其原理原则, 创造和发明 (开物) 才能成就天下的事业。深受易学思想的启发, 中国设计文化的创新, 往往能够审时度势, 与时俱进, 把握历史上的各种机遇, 在变革和创新中完成自身的发展。

6 制度创新与设计文化的创新精神

设计文化的创新, 不仅表现在物的形式创新、设计理论创新等方面, 而且还表现在设计制度创新层面, 这与易学也有某种内在联系。《周易》是在人们社会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形而上的认识,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 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 以定天下之业, 以断天下之疑。” (《系辞上》) 在易学看来, 事物的变化, 充满了对立统一、由量变到质变的周期性变化, 易所发现和总结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道) , 是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 成就人们的功业, 裁断人们行动中所存在的疑惑, 将变革和创新的成果应用于天下人民。所谓“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系辞上》) 在中国设计文化历程中, 从春秋战国时期设计文化从对神性的描述到对现实生命的张扬, 隋唐设计文化从浪漫主义、神秘主义向人的英雄主义的转变, 两宋设计文化向人的心性世界的不断拓展, 每一次变革与创新, 都与社会制度变化、设计制度创新相关, 其中易学革故鼎新、顺时而动等发挥或隐或显的重要作用, 都是“《易》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系辞下》) 之理念在设计文化领域的具体实践。

从以上几则论述可以看到, 在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进程中, 易学始终与其相伴而行, 当然, 不可否认, 其他传统经典也曾在中国设计文化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过一定作用, 只是不如《周易》和易学表现得这样突出、这样显著而已。当前, 中国设计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和与西方设计文化的接触日益密切, 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创造中国设计文化的新体系, 快速融入全球化的世界之中, 研究易学创新理论, 以及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创新精神形成的关系, 可获得一定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景芳.周易通解[M].长春出版社, 2007.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中国创新精神

其实媒体团队也是一样,我们做产品、内容的团队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主力记者都是“85后”甚至“90后”,他们在这里更有发言权,我作为一个“70后”,被他们带动着、感召着。我们希望通过“创新中国·NEXT”,带动创业活动的新潮流,把舞台留给全新的团队,留给真正优秀的产品经理,留给有潜质的CEO。

“创新中国”从2006年引进中国,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年复一年,也面临容易变得程式化的问题,不管评委还是舞台形式,我期待能够创新。作为主办方,我希望今天的活动是一个小小的开端,让这个舞台真正变成中国创新者展示产品、技术、全新商业模式的最好舞台。

很多人问我,什么样的团队符合这个舞台的标准,我想就是一句话:不创新,毋宁死。我们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2014年的9月3?4日,创新中国秋季赛总决赛将在杭州举办,真正的好技术、好产品、好商业模式将在总决赛上亮相,那时,大家可以检验我们的创新成绩。

篇5:中国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11-000-02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与价值取向,不仅具有时代特色,也具有民族特色,对促进民族发展、国建建设、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推进其在党校思想正式教育工作中的传承与发扬,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与水平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文本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校实施人才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也是基础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加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已成为党校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重要的精神财富,其蕴含的社会观念、道德思想、生活哲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精神,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指导并促进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与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资产,传承并发扬民族精神对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何和谐社会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来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社会、宇宙之间关系的认知与理解。人们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共同组合了一个整体,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是不可分割的。《四书五经?左传》中“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认为天与人之间应遵循统一的法则;《周易》中倡导的“太极阴阳论”认为天地是万物的根源有天地亦有万物,有万物后分男女,有男女后有夫妻。“阴”与“阳”的协调,构成生生不息的循环,点明了人与自然、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儒家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基于“天人合一”下,国家整体利益的维护,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终而言之,“天人合一”深刻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念,是“和谐理念”重要的哲学基础。

(二)“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积极人生态度的概括,它强调人应具备独立的意识,如天体永无止尽运行般,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成为炎黄子孙在困境中坚持的精神动力,是其意志力、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表现。这一点从“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礼记?儒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论语》);“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等人生格言中可得到充分验证。

(三)“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

“以人文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文化领域、哲学领域关注的重点内容,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在以儒道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潮中,“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是其代表性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格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素养的提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

(四)“崇德重义”的人格情操

“崇德重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理念。“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四书五经左传?》)指出,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德”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基于“道德”下的“礼”不仅是维护中国古代等级社会制度的规范,也是人立身于世的重要标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强调“以德育人”,提倡“谦逊礼让”、“诚实守信”、“见利思义”人生价值观念。

(五)“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

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可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儿女固有的民族情怀。无论是战国时期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救国抱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忧患意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责任意识;孙中山“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大无畏精神,还是新时期演绎的“航天精神”、“铁人精神”,都是爱国主义民族情怀的具体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不断升华。

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精神并实现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渗透已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党校在人才教育培训过程中,应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传承,通过学习“爱国主义”、“崇德重义”、“刚健有为”等思想道德文化,实现政治觉悟、人格素养、价值观念、政治观念以及发展理念的培养与提升。

(一)树立“德育为先”教学思想,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党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为保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有效渗透,需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以“德育”为课程教学核心内容,以“问题”为课程教学主线,以“话题”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的不断创新与改善。并依据学员实践情况建立“模块化”专题教学机制,在教学资源整合下进行教学内重组,并为学员注定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有效渗透。

(二)提升学员主体地位,加强学员课堂教学参与性

人格教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德育教育赋予的时代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思想理念、价值观点在历史验证下得到认可,并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几种基本精神。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融入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组织开展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育工作者应严格遵循“知行合一”原则,注重理念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学员掌握基础理念知识外,提升学员知识运用能力。对此,在课程教学中,可从学员实际生活出发,以学员实际需求为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例如,从学员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出发,选取其生活中存在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员教学活动的自主参与性。并在此基础上引?аг笔髁⒄?确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得失观,健全学员人格。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丰富教育内容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基本精神对健全党员人格、培养健康人生观念、提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采用多元化方法,实现各基本精神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渗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例如,通过组织“经典思想文化作品导读”教学活动。开拓学员视野,使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传统文化精神所具有的魅力,实现思想上、观念上的有效转化,为学员健康人格的塑造奠定基础;通过建立实践基地,为学员营造良好教育培训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如,依据相关教学需求,为学员制定实践教学规划,通过参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组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等促进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并在此出上进行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渗透,强化学员爱国意识、社会责任心、诚信意识。合作意识等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经过历史变迁,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其所具有的积极性、时代特性、先进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培训要求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动力。因此,在组织开展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从而实现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发挥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

参考文献:

篇6: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一个企业屹立不倒的源源动力。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义务,更是我们企业的责任,面对着生产成本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公司势必将受到冲击,面对国内外对核心科技的垄断,为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已经是迫在眉睫。

公司在高举创新大旗的时候,作为员工的我们应该有什么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呢?其中培育“工匠精神”才是我们不可忽缺的必练内功。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可见工匠精神已经超越繁复的产品和服务标准,成为一种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成为工匠职业自豪感的支撑与源泉,同时也成为产品可信可靠的终极保障。

一、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处于深度危机之中,这种环境给我们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了难度,同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短期内难以回升,制造业面临新一轮洗牌,这都迫切需要依靠创新来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能充满活力,企业才会持续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作为中国应急产业的引领者及上市公司,公司一直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逐年增加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创新投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公司由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向应急装备拓展,就必须站在创造和引领市场需求的前沿,按照装备智能化、精准化、无人化、网络化的新要求,围绕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应急救援处置装备进行预研、科研。只有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引领新产业,才能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二、工匠精神是创新发展的立足之本

不可否认,“工匠”的作用和价值,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被轻视,认为“工匠”从事的是简单与重复的劳作,是低价值的可以被随时替代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没有工匠精神的踏实,就没有创新精神的飞扬。因为灵感更会光顾踏踏实实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只有孜孜不倦探索的人,才会比别人更早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突破难题的钥匙。依靠空想的所谓创新,往往就是实质上的避实就虚,经不起硬碰硬的考验。我们崇尚的科学精神,本质也是一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不断地试验、总结、验证、归纳,直至发现事物的规律。

目前科技研发部全体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开发中,科技人员如何做好科技开发?那不仅仅要熟知公司各类产品,并涉猎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更多的是需要把客户的心理需求和不同人的性格特点研究得非常透彻,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轻松自如的面对更多不同客户的需求。而在研究怎样跟别人交谈、研究要怎样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在实践这种工匠精神了。

三、工匠精神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其实无论什么在条件下,我们都深深地知道:几乎每一次变革性的创新与创造,其实都是对基础层面的突破,都离不开匠人精神。无论是爱迪发明电灯,还是乔布斯创造苹果,都是匠人一样的对工艺、技术与科技的陶醉、痴迷与精益求精。无论是日本科技的腾飞还是美国技术的领先,都是匠人一样对基础和基本层面经年累月的关注执着,拓下了丰腴的沃土开出的绚烂之花。没有匠人精神,买来的东西一样还是人家的;没有匠人精神,现有的技术研究保不准会落在谁的手里;没有匠人精神,新科技新技术也终究不会是我们的。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才有了如此完美的产品,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

四、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密不可分

创新和工匠精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吧,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这两者的紧密结合而相互的作用。工匠精神离不开创新精神,但假如所谓的“创新”离开了工匠精神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气?如果心里面天马行空,但是又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的话,那人就会时刻充满着浮躁以及焦虑,那种希望通过付出更少的努力去获得更多的成就的价值观就容易不知不觉地左右着人们的价值体系,就会让人产生脱离现实去追寻一些自己也不确定的目标,远离那种对工作对事业专注、执着、坚持和投入的人生态度。

工匠精神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真实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的。长久以来,正是由于公司每一个人对产品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每个人成长之路平坦,公司的发展之途充满希望。这种坚持也让持久创新变得熠熠生辉,更让基业常青成为一种常态。

上一篇:土木工程CAD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下一篇:格局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