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军长征精神到航天精神

2024-04-16

从红军长征精神到航天精神(共10篇)

篇1:从红军长征精神到航天精神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一代代官兵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起,谱写了中国尖端科研事业的不朽史诗,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次次辉煌:成功发射40颗卫星、6艘飞船,和一枚枚火箭……同时,也付出了52个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

捧读这个先进的群体、这批特殊官兵的事迹,我们不禁想起了这样一群人和这样一种精神,那就是红军长征精神。

整整70年前,当三支长征大军在西北的黄土高原紧紧拥抱的时候,他们的身后,同样是一部世所罕见的伟大史诗: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华里……

从长征路到飞天路,贯穿两部伟大史诗之中的,是同样一种精神。这便是自主创新、敢闯新路的精神,这便是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精神,这便是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党和红军,使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途转危为安;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突破了几倍乃至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战士跨越了雪山草地,仅是牺牲的营以上干部,就超过了400人。

作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生生不息,航天精神的源头无疑就是长征精神。

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同样靠的是自主创新,是自强不息,是航天官兵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勇于牺牲和奉献。面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一系列封锁,他们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面对恶劣的环境条件,他们战天斗地风餐露宿;面对一次次危险的试验任务,他们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即使死后也要选择大漠作为最后归宿,守望着茫茫荒原万古不灭的篝火,守望中国航天和尖端科研领域一次次辉煌的腾飞。

他们,无愧于红军的传人;他们,无愧于长征的接力者。

长征途中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孙继先将军,在48年前成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身——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的第一任司令员;而参与指挥那场战斗的聂荣臻元帅,则成了我国国防科技尖端事业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元帅和将军,都把自己的归宿选择在大漠戈壁的发射架下,而中国的运载火箭也定名为“长征”,这不仅仅是巧合。

当一枚枚火箭直刺云霄的时候,全人类几乎都看到了箭体上那两团鲜明的标志:长征。

长征精神薪火相传,在人类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上,长征的后来人无疑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新的史诗。

篇2:从红军长征精神到航天精神

“您是干什么的?”一位华人问。

“航天。”这位局长回答。

“那具体是做什么的?”

“飞船,火箭。”

这位华人惊奇了:“中国还能搞这个?”

2003年11月27日,应邀在“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发表演讲的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向广大高校师生讲述这个发生在自己同事身上的故事。

航天“少帅”袁家军也说了自己多年前研制飞船初期的一个遭遇,俄罗斯一位同行对于中国想搞航天技术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中国就是要搞一个政治飞船去玩一玩。

而今,中国人以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不仅能造出“两弹一星”,也能搞成载人航天!

美国的华人们争相传看一位著名美国专家的评论:在茫茫黑夜中,“神舟”五号将像北极星一样明亮。当我们望向遥远太空时,会看到中国人的光荣。

世界的目光再次聚集到中国美丽的弱水河畔――“神五”腾空而起的现代化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场。当年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卫星升起的地方,从1999年起,见证了“神舟”飞向太空的每一次辉煌。

作为继“两弹一星”后我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工程,与当年白手起家不同的是,载人航天工程一开始就承继了无数前辈创业者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老帅”“少帅”深情相对,两代航天人的心紧紧相联。从进军“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飞行成功,45年风雨,弹指一挥间。一代一代青春的身影走过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滩,走过冰冷潮湿的沼泽野岭,走过寂寞孤独的实验室,走过与生命之神较量的惊心动魄的试验场。

就在发射中心附近,有一个烈士陵园,6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英灵在地下安睡。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没有看见自己的努力飞上蓝天、飞向太空。

特别的精神照亮了特别的青春,这里让我们撷取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过程中的一些片段,表达对祖国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默默奉献的英雄们的敬意!

特别能吃苦

在那最困难的年代、最饥饿的年代,却是实验室灯光最明亮的年代,是创业者歌声最嘹亮的年代。今天的航天人虽然不再从一穷二白起跑,却同样面临各种诱惑需要舍弃,面对没有外援去自力更生。

艰苦条件锤炼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

地窖里的妈妈和10个鸡蛋

1959年的秋天,大漠深处的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马兰,一声嘹亮的啼哭把金秋的胡杨林装点得更加灿烂。核试验基地的第一个婴儿在一间地窖里诞生了,全基地都在庆祝“我们后继有人了”。大家搜遍基地,找到了10个鸡蛋。基地首长小心翼翼地捧着它,送给在地窖里坐月子的母亲。

一个航天母亲的来信

珊珊,我的宝贝:

妈妈已离开你很久了,现在在很远的地方工作。这个地方的四周是由沙石组成的茫茫戈壁滩,一眼望不到边,人烟稀少。

妈妈现在呆在这片戈壁滩上,和许多人一起在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件事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想做的事,就是让中国的航天员能到星星居住的太空中遨游。在遥远的太空中,可以做很多地球上做不到的事,上过太空的种子可以结出又大又好吃的水果和蔬菜;太空中的风景非常好看,那儿的景色一定很美,说不定还会遇到外星人。怎么样,太空很有趣吧!我们马上要用我们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神舟”飞船把第一位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大事呢。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妈妈做的事,你是不是为妈妈而骄傲?

我的宝贝,妈妈天天想着你,你也想着妈妈吗?妈妈答应你,等到飞船成功地遨游太空,中国的航天员从太空返回的时候,妈妈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和你一起做游戏,再对你讲太空美丽而神奇的故事,好吗?

34岁的毕雨雯是上海航天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队的总调度。和许多航天人一样,她对工作没有遗憾,最大的愧歉就是自己的家人。

我们要去哪里?去干什么?

上个世纪50年代,数以十万计的工程兵、铁道兵部队和建筑工人从四面八方秘密向大西北开进,形成继解放大西北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集结,开始了导弹、原子弹研制试验基地和工业企业建设的巨大工程。

一群群骆驼向戈壁荒滩深处走去,这些背着炒面、住着帐篷、用冰化水、口嚼干菜的军人,按照苏联专家的要求,在荒漠上挖了十几万个地质坑,确定核试验场的布局。后来,选定的地方被认为不妥,上级要求部队移师罗布泊。

说实话,这些拿惯了枪的军人们并不习惯挥舞铁锹、地质锤,他们不问为什么在地上挖坑是基于“不该问的就别问”的习惯。可这回,他们忍不住了:我们到底要到什么地方去?去干什么?

我们国家要制造导弹、火箭、原子弹,我们就是去给它们建家的!振奋之后的军人们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扛过枪的肩膀扛起了枕木,铁路专线在一米米向“家”延伸。沙暴多次淹没这条生命线,有时连路旁的电线杆都数不清了,可它就是没有误过一趟车。因为,这儿有一支我军唯一的专门负责扒沙的“特殊兵种”,他们用双手与沙暴较量着。

通往罗布泊路上的夫妻树

在通往罗布泊的路上,有一棵树。

当年,到罗布泊是一项“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神秘事业。有一对夫妻接到命令后,互相隐瞒着出发了。当来到这棵树下等车时,才发现彼此的目标是一致的。意外和惊喜不言而喻。张爱萍将军听说这个动人的故事后说:就把它叫夫妻树吧。

当年,一批批热血青年就是这样,义无反顾地走向了通往罗布泊的道路。核试验基地急需大型电影经纬仪,沿途须经盘山险道、河川、峡谷。没有路,运输人员带着推土机、炸药包和炒面,一边修路一边走,120公里的路,走了3天3夜,将设备安全、及时地送到基地。黄春平“西天取经”

就这样,一代一代有志青年,在通往罗布泊的道路上,踏着前辈的足迹,从上个世纪一直走到今天。

长征三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和他一帮年轻的同事们,依然对那两千公里的“西天取经”路记忆犹新。

2002年末,“神箭”要四送“神舟”。11月16日上午,最让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火箭上的一个器件“发了脾气”,外安系统的连续波应答机备份产品发射部分无功率数输出。

在日程表上,18日连续波应答机要参加在发射场的对接测试。如果不能及时更换和分析出结果,将直接影响整个发射进度。

年近60的黄春平顾不得午休,召集有关人员筹划救急方案。最后,他决定走从发射场到银川的新路,而他将亲自随车奔赴银川接产品,同时,把故障应答机交给成都厂方的来人。

下午4时,黄春平率领年轻的同事们踏上来回两千公里的征途。

大漠昼夜二十七八摄氏度的温差,盘山路,断油,戈壁„„

第二天上午,他们赶到机场时,离飞机降落仅有18分钟。在中午饭的饭桌上匆匆交接完仪器后,黄春平们又马不停蹄地踏上归途。干粮和结冰的矿泉水就是晚饭。戈壁起风了,大漠下雪了。在天地混沌中,17日20时40分,黄春平一行终于平安地赶回了发射场。

跨出车门,黄春平哈哈大笑:“我可算是尝到了唐僧西天取经的苦头了!”

特别能战斗

从1945年到1983年,地球上已爆炸了1469个核装置,超级大国军备竞赛的角逐场正从地球表面扩展到外层空间。中国一次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身患绝症的邓稼先在病榻上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大声疾呼:我们不能被他们抛得太远。

严酷挑战铸造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回响的警钟

1984年和1985年初,《参考消息》刊登了这样两条消息:“一批销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国曾想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曾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

值得庆幸的是,这回响的警钟在新中国一成立就一直在我们的领导人和科学家心中鸣响着。

1949年末,著名核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帮助新中国购买了科研器材和书籍后,让得意门生钱三强转告毛泽东主席: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拥有原子弹。

从铭心刻骨的“596”到“921”

上个世纪50年代,时任国防部五院总体技术室主任的航天技术专家任新民已记不得自己是第几次来中国最北端的这个边境小镇满州里了。

除了1957年12月按期接回了那颗“p―2”教学导弹外,苏联人承诺的原子弹模型和“一车皮的俄文资料”却迟迟不见踪影。

那时,苏联的铁路是宽轨,我国的是窄轨,双方车辆不能接通,得靠人力转运东西。要来了,要来了,一次次的希望后是一次次失望。最后,任新民等来了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给中共中央的声称要“中断若干重要援助项目”的函告。

面对赫鲁晓夫的背信弃义,毛泽东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从此,中国给自己还未面世的原子弹起了一个让人铭心刻骨的名字“596”。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的科学家们丢掉了“拐棍”和“依赖”,“两弹一星”的精神开始萌芽。

196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为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加速我国原子能工业的建设,中央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加强有关方面对原子能工业的支援。

上个世纪的60年代,台湾海峡局势严重,美国又以几十个军事基地对我国形成新月形包围圈,并多次举行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不断对中国进行核威胁。严峻的形势迫使中国不得不加快原子弹的研制步伐。

事隔多年,钱三强回忆起当时情景,还是感慨万端:作为一个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此时此刻的心情是什么滋味!我很清楚,这对于中国原子核科学事业,以至中国的历史,将意味着什么。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24年,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当“两弹一星”的成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的飞天梦也正在孕育之中,尽管直到20多年后,这个被尘封多年的梦才飞出。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高科技与高技术产业,更加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11月,在格雷厄姆将军“高边疆”理论的基础上,美国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前苏联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高科技发展纲要,法国有“尤里卡”计划,当时的西德有“欧洲防御”计划,日本有“全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在这些计划和战略中,航天技术被各国列为重中之重。

1986年3月,发展载人航天被列入了著名的“863”高技术发展计划。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从此,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也有了自己的专有代号“921”。

这支人才队伍是比“神舟”五号工程“更可贵的成果”

年届七旬的“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说:“神舟”五号工程培养、造就了一批年轻、有才华、组织能力强的科技人才,这支人才队伍是比“神舟”五号工程“更可贵的成果”。

在戚发轫当院长时,他选任袁家军当院长助理、飞船项目常务副总指挥。在“神舟”二号发射时,他把总指挥的担子交给了袁家军。

“你为什么选中了袁家军?”有人问。

戚发轫的答案很简单:年轻人是事业的希望,我37岁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袁家军33岁就当了副院长,他37岁当飞船总指挥发射飞船肯定行。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科研人员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航天员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冲击,表现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挑战和机遇并存。

„„

鲜花与掌声,无数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

特别能攻关

一家境外媒体在评点中国“神五”发射成功的言论中指出: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中国虽然都紧步美俄两个超级强国的后尘,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美俄用了几十年,而中国用了几年。而一位年轻的航天少帅这样说:我们肩负着青春的使命和责任,永远追攀世界科技的最高峰,瞄准当今航天科技发展前沿,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自主创新――这始终是中国制造“撒手锏”的“秘密”。

崇高使命激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

小邓要参加“放炮仗”

1986年6月24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刊出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一个像宝石一样在矿脉里埋藏多年的名字发出了巨大的光芒。邓稼先1950年从美国回国,与钱三强、彭桓武、王淦昌一起,参加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他当时才27岁,被专家们称为“娃娃博士”。

1958年初春,一位负责人把邓稼先叫到核工业部部长办公室说:“小邓,我们要放个‘大炮仗’,这是国家绝密的事情,想请你参加,你看怎么样?”

邓稼先立刻明白这是要他参加原子弹的研制。这天晚上,他一夜未眠。他告诉妻子: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和身影都消失了,他走进了筹建中的核武器研究设计院。其实,对于原子弹,当时的邓稼先也只是个学生,成天宝贝般地捧着那本钱三强从国外带回来的俄文版的、全国独此一本的《超音速与冲击波》看。

邓稼先与杨振宁是儿时好友。带着诺贝尔奖光环的杨振宁回国探友,老朋友却不能告诉他自己在哪里工作,在干什么。临走,杨振宁问老朋友:我在美国听说,中国的原子弹是由一位美国的物理学家参加搞的?

邓稼先惊愕极了,他向上级汇报了这件事。周总理指示说:如实告诉杨先生。当杨振宁在上海市为他举行的宴会上,收到邓稼先的加密急件,看到邓熟悉的笔迹写着“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的时候,他起身独自去了洗手间。

邓稼先的妻子是许德珩的女儿。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钱三强的老师)来好友许德珩家串门,说起了原子弹。

许老悄声问:“是谁有这么大本事,把原子弹搞了出来?”

严老笑个不停:“嘿!去问问你的女婿吧!”

“我女婿?”许老惊愕不已:“邓稼先?”

五四时期一首歌曲广泛流传。杨振宁认为此曲是邓稼先的写照:“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于敏打到了一只“松鼠”

“老邓,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到了一只松鼠。”

“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顿?”

“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

“为什么?”

“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的身体结构特别,需要作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第二天,邓稼先就急不可耐地坐飞机看这只“松鼠”去了。

这只“松鼠”就是当时氢弹理论研究的“拦路虎”,为了赶走它,于敏带领一帮年轻人整整奋战了100天,一条条长龙似的打印纸带上,布满了蝇头小字,检查,分析,计算,讨论。那只“松鼠”终于落在了于敏他们的枪口下,攻克氢弹的第一炮打得很响。

导弹坠毁了

1962年3月21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点火升空,人们的欢呼声刚刚出口,却见导弹摇晃起来,在69秒时、离发射台680米处坠毁。

此刻,导弹发动机的总设计师任新民的心也像那枚坠毁的“东风”二号一样,碎了。没有导弹做运载工具,光有原子弹,就像西方国家讽刺的“有弹无枪”呀。

既然是试验,就有失败的可能嘛。聂荣臻元帅的话既是安慰,更是鼓励。

17项大型地面试验和全弹试验,对发动机进行长达130秒的试车,1964年6月29日,修改设计后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无数次试验,失败,成功,成功,失败„„青春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当时,金属物理学家、核武器研制的试验部主任陈能宽的当家工具就是那把壶了。为给爆轰试验提供炸药部件,陈能宽带领一帮年轻人,在长城脚下做第一发爆轰试验。他们利用一台普通锅炉,再向部队借来几只熔药桶,自己动手浇铸工件;用马粪纸做炸药药模,焊接了一把双层结构的铝壶,外层通蒸汽,里面熔化炸药,用手工搅拌。胶布、胶带和万能胶,则被誉为了爆轰试验的“三大法宝”,“真正的白手起家呀!”

吴燕生的好觉

与过去相比,今天的航天人有了更为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然而用生命进行攻关的本色不变。

套用老百姓的话说,航天“少帅”吴燕生属于天塌下来都能睡得着的那种人。

1989年,刚到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的吴燕生碰上一件大事。中国“长征”火箭首次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长征”三号火箭即将发射“亚洲”一号卫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颗用“长征”火箭发射的外国制造的卫星。此后,崭露头角的吴燕生相继主持完成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可靠性设计、逃逸系统设计和型号总体设计方案。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曾有人问吴燕生搞“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设计时压力大不大。“没感到太大的压力。”他笑着说。另一个版本的答案则是:接受这个任务后,吴燕生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办公室,上了近两年的“晚自习”。他的成绩是不仅对被称做火箭“细胞”的数万个零部件了如指掌,而且对火箭研制的每一项工艺、每一道计算程序都了然在胸。

古代的文人说了,功夫在诗外。

2003年10月14日晚上,已经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的吴燕生早早入睡,一夜无梦。

第二天上午9时整,“神舟”五号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发射升空。当飞船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后,吴燕生情不自禁地紧紧握住了身边一位老同志的手。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掌心满是汗水。

不远处,一座座的墓碑

在发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这4年时间里,“0”号指挥员一直是郭保新。这位首席指挥员还有一个身份:心理治疗师。其实他的治疗很简单:如果哪位同事想不开,郭保新就把他轰到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去走几圈,琢磨琢磨。

郭保新的解释是:面对这些躺在地下的战友,还有什么事想不通?有什么心结打不开?我们活着,就得做到最好!

到烈士陵园去静思也是郭保新最好的减压方式。

“神舟”五号发射前,巨大的压力如山般袭来,郭保新只能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为了给自己减压,10月14日,郭保新又悄悄地来到烈士陵园。

他静静站在聂荣臻元帅的墓前。大漠夜空,点点繁星在远处闪耀。

立正!敬礼!郭保新以军人的方式向共和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宣誓,也是向自己宣誓:我一定沉着冷静!我一定会完成任务!

戚发轫的签名

几年前,中国航天代表团访问俄罗斯。

在著名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戚发轫亲眼目睹了“联盟”号飞船发射的全过程。其中的一个“镜头”更是刻骨铭心:万里无云的蓝天下火箭傲然矗立,整装待发,3名身着白色宇航服的航天员,昂首阔步地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在他们即将进入“联盟”号飞船之时,飞船的总设计师健步走上前来,当着3位航天员的面,在发射任务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在与航天员们一一握手告别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没有把握我不会送你们上天的。

戚发轫期待着这一天,自己也可以作出同样庄重的承诺。

为了实现这个承诺,戚发轫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要求同事。

在1999年11月发射试验飞船之前,有人提出:火箭升空到一定高度工作结束,该与飞船分离的时候,万一分不开咋办?于是,工程总体设计方案就要求飞船上再增加一项能让航天员手控发送分离指令的功能以防万一。由于牵涉的问题比较多,一些人带着抱怨情绪议论纷纷。戚发轫宣布:

只要是为保成功,保航天员安全,一个字:干!

结果为了这一个干字,几年来,戚发轫和他的同事们为增加飞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绞尽脑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半点不敢懈怠。

2003年10月15日上午,中国首次载人飞行的辉煌时刻即将到来,杨利伟健步走向飞船。

满头华发的老科学家迎上去,当着航天员的面,在发射任务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戚发轫。

特别能奉献

从“两弹一星”到中国航天史上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汇聚了全国数千个单位、几十万人的科技大军,形成了空前的社会大协作体系。很多人至今也许都不清楚,自己在平凡岗位上淡泊名利、兢兢业业的工作,已成为巨大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团结奋斗培育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没有协同,就没有一切

“两弹一星”的研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研究院能包得下来的。除了以核工业、航天工业部门和中国科学院为主以外,先后有26个部委和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10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精兵强将参加会战,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十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例如,“两弹一星”所需的大型机械设备是机械部制造的,一些特殊的材料包括金属的和非金属的,是由冶金部、化工部和纺织部提供的,而一些重要元器件是电子部、邮电部制造的。仅中国科学院就有20多个研究所承担了核弹研制的科研协作公关项目。

第一颗卫星发射时,动用了全国60%的通信线路,仅守卫通信线路的群众就达60万人。在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心,遍及全国的卫星测控网上,每一根电线杆下都站着一个值勤的民兵。这样浩大的工程,没有团结协作,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说,没有协作,没有各科研机构的技术配合,单独搞原子弹是不行的。中国科学院在1958年8月1日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计算机,虽然是“最低级、最原始的”,一秒钟才运算几十次,但总算“有了”。1959年9月,第二台计算机出炉,运算速度达到每秒一万次,当时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没有这样无私又齐心的配合,核武器研究所当时那么大的计算量,“几年也算不出来”。

载人航天工程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更是离不开协作和奉献。科技攻关是这样,其他相关领域的合作也是这样。

为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尽管14名航天员中仅能选出1人率先升空,但每个人都为升空刻苦训练。5年来,航天员平均每人只休过一次假。

被选入首飞梯队的聂海胜在飞船标准调整后,体重超过1.5公斤。他抓紧进行大运动量的减重锻炼,最终成功地将体重保持在标准之内。

当杨利伟被最终确定为首位宇航员时,队友们除了衷心的祝贺外,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贡献出来,力保首飞万无一失。“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政工部部长王春河在戈壁大漠深处写的一首题为《神箭神人》的七绝诗。诗中有云:执掌神箭人亦神,大声大气咤乾坤。陶来深处塔架高,睹君挥手唤风云(注:陶来,蒙语胡杨)。

“神舟”五号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回忆说,当时很多地面人员含着眼泪送杨利伟登上了飞船,又用同样的泪水迎接他的胜利归来。

有一些人是不能忘记的

1999年9月18日,祖国为“两弹一星”的功臣们颁发勋章,人们在祝贺这些功勋的时候,有一些人是不能忘记的。

1964年,在姜圣阶和张沛霖等专家的指导下,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张同星等人解决了核部件铸造中消除气孔的问题。

当年5月1日,青年车工原公浦加工出第一枚原子弹的高浓铀核心部件。各协作单位在两年里,研制出1000多台套核试验控制、测试、取样的仪器设备。为了掌握这项技术,他在半年的苦练中瘦了15公斤。

在加工某型核武器的关键部件时,50多岁的主操作手戈听卿患了肾炎,他坚决拔掉输液的针头,来到机床旁,咬牙加工出了所需的三个部件。刚下机床,老戈就又被送进了医院。

一次试验,现场的测试车后轴震断了,如果不及时把车开出去,采样的放射性物质衰减,所需数据就会丢失,将严重影响试验测试的结果。而放射性剂量对人体有害,核试验后的剂量又相当大。

关键时刻,有18位勇士站了出来,将测试车及时抢出,保住了数据。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现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带队乘坐运载火箭的专列前往西昌。当时火车在重庆的一个车站短暂停留,栾恩杰记得很清楚,承担保护任务的当地派出所所长走上前来,与大家简单聊了几句。

火车开走不到半个小时,噩耗传来:那个所长牺牲了。因为一个人看出这列火车与众不同,企图制造事端。还没来得及行动,这个人掏出手枪进行射击,所长和所长夫人同时牺牲。

没有人统计过,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的成功,到底有多少有名的、无名的人们在默默奉献。

因为没有人数得清楚。

哪里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回想当年,一面是新中国初升的太阳,一面是海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不知多少海外赤子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他们中间的许多专家后来成了“两弹一星”事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

物理学家赵忠尧归国途中被驻日美军关进监狱,在祖国人民和世界科学家的声援下才恢复自由。他用在国外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购买了一批科研器材,为中国原子能研究组装了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

作为“第一个在英国获得教授职称的中国人”,物理学家彭桓武被问到为什么要回来时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决定以探亲名义回国,却被无理拘禁,失去人身自由长达5年之久„„

如今,同样的诱惑摆到现代航天人的面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在地航天桥,离中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不过数公里,但科技人员的薪水却相差好几倍。37岁的飞船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智曾多次拒绝高薪聘请,他说:“看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我们手中一天天变为现实,这样的自豪与喜悦哪里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相对于研制“两弹一星”的艰难困苦,或许,今天航天人的奉献更在于舍弃:舍弃繁华多元的现代生活方式而甘于寂寞,舍弃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成为伟业工程中一颗小小螺丝钉。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很多人已白发苍苍,很多人甚至听不见成功的掌声,不能亲手捧起胸前的勋章,然而他们将最耀眼和灿烂的青春献给了祖国,他们无怨无悔。

篇3:从红军长征精神到航天精神

一、红军长征的阶段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了三方面的严峻斗争,其具体历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一,1934年10月到1935年1月,红军在经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在博古主导的党中央错误战略决策下在湘江战役中遭受巨大损失,但是这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其二,1935年1月到1935年6月,遵义会议召开并对博古等人的军事路线提出批评,进行中央领导改组,正式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红军领导集体,此后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带领下红军初步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实现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从此改变了红军被动围堵的局面。其三,1935年6月到1935年9月,红军两大主力军会师,在与张国焘等人进行反复斗争后,坚持北上,克服了雪山草地的极端艰苦环境,明确指出陕北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其四,1935年9月到1935年12月,中央红军在通渭榜罗镇会议对陕甘支队进行整编后,于同年10月到达吴起镇,并在11月下旬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在12月份召开瓦窑堡会议,对党的路线做出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其五,1935年12月到1936年10月,红军在东征和西征后,三大主力军在陕甘宁地区实现会师,完成长征路,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二、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五个层面对长征精神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根本要义:始终保持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红军长征本质上就是革命力量对反革命力量的伟大斗争,在这一伟大的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由于尚处于建设时期,因此也必然经历着一定的内部斗争[1]。同时,红军长征还受到极端自然环境的影响,面对着饥寒伤病的考验。基于这一状况,红军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及对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心、对革命胜利充满希望,进而不断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促使我国革命由此发生巨大的转折。

(二)集中体现: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是红军在长征经历革命斗争过程中根植于理想和信念铸就的革命英雄主义战斗作风,正是因为在长征中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精神状态,红军才能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缺乏了这种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长征精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前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务必保持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思想,切实增强政治、大局、核心和看齐意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三)正确指南:实事求是的思想和机动灵活的战略。对党的坚定信念、对革命的忠诚、不畏艰难勇于流血牺牲的精神都是红军作为革命斗士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仅仅具备这些素质还无法保证革命的胜利[2]。以此对革命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并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唯有如此,长征精神才能够最终结出胜利的果实,开辟革命新局面。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级领导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应对国内外局势变化,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敢作敢为,锐意进取,才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重要条件:顾全大局、团结友爱、品德高尚、严守纪律。中国红军是在中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与其他一般军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仅组织纪律性强,并且能够顾全大局,军队中的每一个人基本都能够做到个人利益服务于整体利益;同时,在整个红军长征的革命斗争中即使遇到最大的艰难,如过雪山草地,团结友爱的精神都没有丧失,甚至一些战士为了救援战友而牺牲自己,充分表现出红军的革命友爱,这一精神的存在是红军最终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五)外部条件:紧紧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依托,才能够促使长征精神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获得革命的胜利。在漫长的长征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给予红军极大的支持,为推动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弘扬长征精神还应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出长征精神的力量,对当前我国社会建设作出正确的指引。

三、弘扬长征精神,助推中国梦

中国梦简单的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方面的强烈信心和愿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必须坚定不移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够维护国家的稳定发展。因此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党必须坚持弘扬长征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牺牲、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切实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革命斗争过程中谱写的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长征精神对我国社会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红军长征的阶段入手,对红军长征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期让更多的人对长征精神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红军长征,长征精神,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后强.阿坝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折点--在“长征精神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J].中国西部,2015(30):8-11.

篇4:放歌红军长征 弘扬革命精神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安徽文艺出版社和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放歌长征——长征纪念歌曲100首》的大型歌集出版。用歌曲记录历史,用歌声弘扬长征精神,成为该书的鲜明特点。

书中精选了100首各类风格的歌曲,按着序曲、四个乐章、尾声的框架进行编排。从内容来看,四个乐章(突出重围,挽救危亡;移师遵义,拨正航向;历经艰难,挥师北上;会师陕北,奔赴前方)的歌曲比较全面地反映出长征历程中的四个重要阶段。这些歌曲来自于传唱了近半个世纪的《长征组歌》,来自于红军长征经过的各地各族民歌,来自于长征题材的影视歌舞插曲,来自于毛主席诗词歌曲,来自于怀念长征、歌颂长征的创作歌曲……这些歌曲大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重新唱起它们,更能唤起人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敬意。“序曲”部分是对红军长征前的铺垫,“尾声”是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弘扬,就此,构成了一部跌宕起伏、大气磅礴的“长征交响曲”。

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出版物,《放歌长征——长征纪念歌曲100首》这部歌曲集无论在选曲、装帧、印制的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可谓是精品。本书的歌曲不但配了文字说明,还配了红军长征各个时期珍贵的历史图片及与歌曲相关的插图,增加本书的可读性。

篇5:红军长征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长征时曾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7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一场举世罕见的军事战略转移,驾驭这一复杂进程的核心领导力量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党和红军的集中统一是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

长征的胜利是坚持党对

军队绝对领导的胜利。作为一次涉及全国各支红军部队和各个根据地的大范围战略行动,全党能否始终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几支红军能否完全置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之下,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命运和革命事业成败的大问题。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的转折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保证了战略大转移的军事胜利和北上抗日政治目标的实现。此后,党中央开始恢复在红军部队的集体领导制度,广大官兵高度凝聚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并迅速取得了军事斗争的主动权。1936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党中央果断作出了共同北上的战略决策,但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拥兵自重,另立中央,分裂党和红军。在这场严肃斗争中,全军官兵坚决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使党和红军又一次闯过了险关。毛泽东同志在总结这一斗争经验时深刻地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70多年来,我军靠着这一特有的政治优势,战胜了一切困难和敌人,使这一原则深深地扎根于全军官兵的思想意识深处。正因为这样,位高权重的张国焘投奔国民党时连一个警卫员也没能带走;企图叛逃国外的林彪连一兵一卒也未能调动。

长征的历史表明,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领导,是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中心环节。中国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度里进行的,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我们党能不能从思想政治上掌握军队的绝对领导权,直接关系到党和军队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长征的胜利首先是我军政治优势的胜利,红军部队之所以能够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浴血奋战,首先是把“革命的政治精神贯注于每个士兵之中”的结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领导,实现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军要铸牢军魂,最根本的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有了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把军魂意识建立在高度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在观察现实世界时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重大是非面前才能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行动自觉。

长征的历史表明,从根本制度上解决问题,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保证。在我军制度的全部实践中,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始终处于最根本、最核心的位置。我军之所以能够在70多年间始终保持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实行了一整套党领导军队的科学制度。实践表明,制度建设对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岁月如梭,当历史飞掠过战争的硝烟,定格在市场经济环境时,我军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党指挥枪这个军魂不能变,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制度更加珍贵。

篇6:红军长征精神演讲稿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它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一位重走长征路的年轻军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地址都成了遗址,笑容都成了遗容;

长征是他们的苦难,苦难是他们的光荣。”

就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30万红军经过长征,只剩下了3万,而他们活到今天的,已不足300人。但这用无数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已成为中国革命和人类历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一段永不磨灭的铁骨精魂的回忆。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这时候,远隔千里的蒋介石指着地图狂妄地叫道:“他们是走向深渊,走向死亡!”短短的一年后,当他面对追获的一大堆烂草鞋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股头戴红星、足踏草鞋的铁流是不可阻挡的。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在当地要饭,听说儿子在部队当官享福,便气冲冲找上山去。队伍正好开饭,老人看到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她流泪了,提起篮子将自己要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为了欢迎这位母亲的到来,战士们演唱了自编的《牛皮腰带歌》:“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士面前,她怎能不为之动情,为之自豪?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白洋,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

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演讲稿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惊呼这是前所未闻的神话。而远涉中国的西方记者~,则把这称之为“东方魔力”。令他们不解的是,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创造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奇迹?其实很简单,就是头顶上那颗鲜红鲜红的红五

星以及它射出的那熠熠生辉思想汇报的希望之光。这正是千百年来我们所固有的,具有强大凝聚力、鼓舞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精魂。从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

羞”,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即将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当轻歌曼舞的大款们狂饮“人头马”“XO”的时候;当某些达官贵人们大腹便便地剔着牙,潇洒地钻进锃明闪亮的“现代王”“蓝鸟王”“公爵王”的时候,当你为酒绿灯红而意乱神迷,当你美好绚烂的向往化为乌有……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那些60年前的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带入21世纪,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形象,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我们的红军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他们的骨头无疑是最硬的。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们的性格无疑是最可宝贵的。在奔向21世纪的长征路上,我们同样需要这种铮铮铁骨的精神,同样需要这种用黄河,用泰山塑造起来的民族性格、民族精魂!

篇7:追忆红军足迹传承长征精神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篇8:从红军长征精神到航天精神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刘小燕,省档案局局长、档案馆馆长王建领等领导一同参观了展览。

娄勤俭走进展厅听取了讲解员对一幅幅珍贵图片中长征故事的精彩讲述。500余幅图片,40余件珍贵档案,生动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娄勤俭在参观中强调,要弘扬长征历史,深入挖掘陕西丰厚的长征革命资源,引导全省党员干部群众铭记红军丰功伟绩,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以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做好档案文献收集整理和纪念设施维护保管工作,展示好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光辉历史,要搞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宣传好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宝贵经验,弘扬伟大的长征革命精神,激励和动员全省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陕西追赶超越而不懈奋斗。

篇9:从红军长征精神到航天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习近平

新时期的脱贫攻坚战在今年初打响。脱贫攻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艰巨的扶贫壮举,消除贫困,驱逐饥饿,在贫瘠的土地上播下幸福的种子,是新时期的长征。龙川,也在新长征路上迈开了大步。

由于历史、区域等方面原因,作为原中央苏区县的龙川,经济总量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人口较多、总体生活水平不高,仍属于欠发达地区,是广东省的贫困县。经过2009年至2015年两轮的“双到”扶贫开发,龙川县的脱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共有145个贫困村、16232户贫困户和72762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按新时期精准扶贫标准,龙川县315个村仍有相对贫困户10584户,相对贫困人口27251人;全县省定贫困村70个,贫困户3687户11263人。

今年初,龙川县委提出了响应省委号召,2018年全县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龙川县委书记黄添胜表示,根据国务院对于扶持原中央苏区和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的战略部署,特别是《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两大政策”的相继出台落实,龙川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要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以老区、苏区革命精神,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推动龙川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大会战”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是实现全面脱贫奔康的坚实基础。龙川县委、县政府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项目统揽发展全局,全力实施“四大会战”,以“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工作节奏,力促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公路交通建设大会战。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施“112233”工程,即规划1个大交通网络,建设1条高铁,建设2条高速公路,建设2个站场,建设3条铁路,建设3条“国”字号道路。将为龙川构建一个集高速铁路、普通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大网络,破解县内交通运输落后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创经济新常态下的县域发展新格局。

黄添胜书记表示,要通过交通建设大会战,使龙川交通基础设施跟上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步伐,成为粤东、粤东北、赣南、湘南、闽西重要的交通枢纽,成为粤东北区域中心节点城市和珠三角北上的门户城市。

城市提质扩容大会战。提速推进“城市扩容提质”,主要是指突出县城老隆镇区域经济、交通、物流、科技、信息中心作用,与县域内其他乡镇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城市功能,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经济辐射带动功能。

老隆镇将按照“东拓西优、南扩北连、中心提升”的发展方向,围绕人口50万规划建设,推动县城政治经济中心产业板块、佗城古邑文化旅游产业板块、“海铁联营”无水港内陆生态物流产业板块、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板块、工业园区产业板块等“五大板块”项目建设。同时塑造县城红色文化,留住苏区基因,并抓好古建筑和革命旧址的修复和保护,建设一批特色旅游街区,凸显客家文化特色。

工业园区扩园增效大会战。工业园区是县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狠抓“两基地两中心两产业区”核心工程(广东省空气能生产基地、广东省钢结构生产基地,广东省空气能检测中心、研发中心,水产业园、稀土分离产业园),以电子电器、空气能、钢结构等行业为主体,以相关企业为龙头,组织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形成集研发检测、核心部件生产和营销设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抓住深圳全面对口帮扶龙川的重要机遇,在深圳宝安规划建设先进制造产业城、科技创新产业城的同时,规划建设宝安(龙川)产业拓展城,充分发挥宝安的产业优势和龙川的土地资源优势,形成“三城联动”产业链条。

旅游产业提升大会战。围绕“千年古县、多彩龙川”品牌,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品位、基础设施配套、旅游品牌形象、宣传促销、政策扶持等,促进旅游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抓好“五色旅游元素”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以佗城文化为主的“古色”,以霍山为代表的“绿色”,以原中央苏区县、仰天堂革命遗址为抓手的“红色”,以佗城温泉、黎咀矿泉水为代表的“银色”和以油茶为特色的“金色”的各旅游产业项目建设。

储备生态旅游项目。规划丰稔绿誉休闲农业服务区、四都鹿湖旅游产业园、义都嶅峰和龙潭连片生态景区等项目,并对外招商。

“五大扶贫”助力精准脱贫

在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中,龙川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全县2015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低于4000元以下的相对贫困户10584户27251人,省定70个贫困村3687户11263人。

为实现以上贫困村和贫困户全部脱贫,龙川县委、县政府实施省委、省政府部署的脱贫攻坚十项工程,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逐户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精准施策、靶向治疗:对有劳动力的,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教育培训、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脱贫;对于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发展产业扶贫。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龙川县委、县政府提出“立足优势资源,确定主导产业,创办龙头企业,建设商品基地,辐射带动农户,走产业化经营”的工作思路,以多种形式助力贫困村、贫困户依靠产业增强自身脱贫能力,在拉动县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增加贫困村集体收益,提高贫困户家庭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是‘造血式’扶贫,可持续的稳定增收,能有效激发贫困村和贫困户从被动脱贫转向主动脱贫。”县扶贫办副主任叶琼雄深有体会地说,目前,龙川已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等方式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nlc202309090947

实施就业扶贫。提升就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首要举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是龙川实施就业扶贫的理念,通过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加强面向贫困人口的就业服务、鼓励各类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等方面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率。

加强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龙川县委、县政府提出,教育经费要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同时,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并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青年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提供针对性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推进医疗扶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脱贫攻坚的大难题。”叶琼雄表示,为解决“一人生病,全家贫困”的问题,龙川稳步推进全面覆盖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中心卫生院建设,保障低收入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目前,全县已基本落实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资助,进一步提高住院和门诊报销比例,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等政策,切实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同时推进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促进远程医疗诊治和保健咨询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覆盖;支持全科医生到中心医院执业,引导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落实兜底扶贫。“在精准扶贫的申报、核实、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和完全丧失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占了挺大的比例。”叶琼雄介绍,为确保“全员脱贫,一户不少”的目标,龙川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户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将省扶贫标准以下的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家庭、单亲家庭全部纳入扶贫范围建档立卡,安排责任单位给予重点帮扶。同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龙川将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举全县全社会之力,努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确保2018年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龙川人民殷切的期待,也是龙川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郑重的承诺!

篇10:你想要的红军长征精神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弘扬团结、吃苦、胜利精神,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根本条件;其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夺取西部大开发胜利的重要关键;第三,要加强全党全军全民的大团结,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基本保证;第四,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巨大动力。

【关键词】红军长征;会师精神;西部开发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这标志着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团结、奋斗、胜利精神,集中地反映了红军广大指战员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不怕艰苦,不怕牺牲,一往无前,英勇奋斗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创新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贵品德;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作风。这种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

现在,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弘扬团结、奋斗、胜利精神,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根本条件。

当年,红军长征的处境异常险恶。外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内有错误路线的干扰,自然环境又极其恶劣、物资供应奇缺,其局面之险恶,矛盾之复杂,斗争之激烈,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端正党的路线,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就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红军长征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就有被敌军消灭的危险。因此,党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长达4年之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使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人民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这是我们党和中国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今天,我国西部地区正在实施大开发。这是党中央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据统计:在资源比重上,我国西部地区的草原面积高达98,而东部地区只占1;可开发水资源,西部地区为80.7,而东部地区仅为4.5;森林蓄积量,西部地区则达58.2,而东部地区为7.4。另外,西部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会产生巨大影响。但是,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也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从总的环境来说,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开发困难,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如果搞不好就会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后果。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大多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大片森林退化,许多地区森林覆盖率还不到1,一些地区无林可言。我国的草地一直存在着沙化或碱化的威胁,加上长期不合理地开垦和放牧,使得草地退化和土

壤养分锐减。全国有86.67万平方公里的草地退化,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三分之—,并呈上

升趋势。如何正确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尽快实现党中央确定的战略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必硕大力弘扬红军长征会师精神,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深

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才能具体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在西部地区各族

人民中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把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夺取西部大开发的胜利,实现党

中央确定的宏伟战略目标。

其次,要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与时

俱进,勇于开拓创新,这是夺取西部大开发胜利的重要关键。

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的错误指挥,红军处境危急,迫切要求战争的指

导者从实际出发,统筹全局,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并根据变化的情况,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红军的进军方向,变被动为主动,以突破敌军的围追堵截,达成战略目的。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

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决纠正“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恢复了毛泽东为党和红军制

定的,并被斗争实践—再证明—是正确的战略战术,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党的路线重新回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和指挥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

术,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威逼贵阳,乘虚进军云南,巧渡金沙江,打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

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

利。接着,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通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同红

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并不顾张国焘的反对和阻挠,毅然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突破

天险腊子口,同红15军团胜利会师,职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随后,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政策,并领导

和指挥红一方面军先后进行东征和西征战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苏区,推动了西北抗日民主

运动的发展,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实践证明:坚持马

克思列宁主义基木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走自己的路,实现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今天,党对西部大开发的路线、方针、政策已经明确,关键要求我们西部地区的各族人

民,除了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加强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环保、林业等基础设施

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之外,要大力弘扬红军长征会师精神,下大力气改善西

部地区的投资软环境,坚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术真务实,具

体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审批

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贯彻落实国家重点支持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提高政

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制止地方封锁和保护、行政干预企业,行

业垄断和条块分割,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切实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

权益;为开放开发提供人才保障,等等。这是夺取西部大开发胜利的重要关键。

第三,要加强全党全军全民的大团结,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基本保证。

三大主力红军长征之所以能够实现胜利会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实现了全党全军和沿途各族人民的革命大闭结。长征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

央从中国革命的大局出发,高举团结的大旗,正确地制定了各项方针、政策,克服了‘左”

倾宗派主义,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图谋,使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

间、各路红军之间,实现了革命的大团结。在同优势敌军和恶劣自然环境的殊死搏斗中,各

路红军相互支援,密切配合。在困难和危急的关头,红军广大指战员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

让给别人,把困难和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我国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红军在长征中尤为重视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所到之处,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而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夺职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今天,西部地区的各民族人民同全国(除台湾之外)各族人民一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翻身解放,成为国家主人,并正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的团结而进行着不懈地斗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世界并不太平,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仍在不停地进行破坏和捣乱,这对于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红军会师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这是胜利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民族振兴的基木保证。

第四,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这是夺取西部地区大开发胜利的巨大动力。当年红军长征,物资及其匮乏,甚至连生存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行军和作战十分紧张,斗争和生活及其艰苦,所过之地又多系偏僻山区,经济文化落后,民族隔阂很深,红军衣食无着,枪弹不济,兵员匮乏,药物奇缺,处境极其艰险。但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为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肩负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坚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西部地区同红军长征时期的情况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家园而团结奋斗。但是,目前西部地区同内地,特别是同沿海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实现党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目标,任重道远,必须大力弘扬红军长征会师精神,不畏艰难、团结奋斗、锐意改革,开拓进取,进行新的伟大长征。

毛主席曾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指出:“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那种认为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再需要艰苦奋斗的想法是完全不对的。我们党现在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与红军长征和革命战争时期不同,现在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西部地区要彻底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任务更加艰巨,走的道路更长,付出的努力更加巨大和艰辛,各族人民绝不能涣散革命意志,懈怠奋斗精神。同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保持和发扬红军长征会师精神,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上一篇:华天酒店股份有限公司成本控制之我见下一篇:师爱的智慧-校长荐文-校长辞典-重庆市江津区双槐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