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鼓励的作文

2024-04-08

写鼓励的作文(共10篇)

篇1:写鼓励的作文

鼓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是一种自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失败,许多智者都是出于鼓励。比如当年西楚霸王在钨河自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在江东见长辈丢人。如果他鼓励自己,再来一次,可能又会成为霸主。他失去了信心,也就是鼓励。但是爱迪生不一样。他失败了,也不害怕。他鼓励自己成功,这样他就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

鼓励是一种安慰。当你考不好的时候,朋友、老师、父母都会安慰自己。你心情好点了吗?每当你失败的时候,总会有人安慰你。不要灰心。如果你很优秀,你就会有进取心。鼓励好吗?

鼓励广泛的了解,应该是从其他地方发现的。无论如何,要看你是否鼓励自己的内心。

篇2:写鼓励的作文

今天老师给了我一张很漂亮的小卡片,里面班主任沈先生留言说:“你是班里最漂亮的孩子,上课也很认真,学习也很优秀。老师希望你胆子大一点。其实你拼音读的很好,老师要你大声读出来!举手回答问题,告诉大家你是最棒的!”

收到卡片后,我很开心,也很感动。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害怕。老师提问的时候我很想回答问题,但是我有点害怕,所以很多同学举手的时候我总是敢举手,我的手总是举得很低,所以我总是想让老师叫我,但是又怕老师叫我。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还是有点紧张,心里一直咚咚咚的。虽然我知道答案,但我的声音总是很低。真的希望自己更强更大胆,努力做一个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篇3:鼓励学生放胆写作文

鼓励学生放言高论, 写“放胆文”, 恐怕是当前语文教学仍要注意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 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学生的作文, 说空话, 说大话, 装腔作势, 言之无物。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读之令人生厌。因此, 提倡学生写“放胆文”, 虽然提了那么多年, 但要做到这一点, 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要鼓励学生写“放胆文”, 就必须了解和尊重青少年的特点。我们知道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的力量, 他们最少因袭传统和保守的思想, 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强, 而且思想活跃, 想象力丰富。正如鲁迅所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 想到地面下的情形, 想到花卉的用处, 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到天空, 他想潜入蚁穴……” (《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 因此, 我们要教育学生充满自信, 放开胆子去写。要相信自己, 根据自己现有的生活实际, 来反映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情感。要敢于放飞遐想的翅膀, 畅想自己梦想的未来, 写作时应该是想说就说, 想写就写, 没有思想上的束缚, 没有个性上的压抑, 没有感情上的禁锢, 只要是自己想表达的,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都可以一吐为快。古人说:“作文之体, 初欲奔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觉得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 “笔端不窘束矣”。也只有这样, 才能写出一篇篇充满活力、美妙无比的文章。有些好心的同志, 不了解和尊重青少年的特点, 对他们束缚过多, 限制太死。只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规定的轨道运行, 稍有“越轨”的思想和行为就视作大逆不道, 大加斥责;而那些所谓“听话”的学生则被视作楷模, 大加赞赏。鲁迅先生曾经尖锐的指出这种教育方法的危害性:“使他畏葸退缩, 仿佛一个奴才, 一个傀儡, 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 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 待到放他到外面来, 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 他决不会飞鸣, 也不会跳跃。”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 所以, 我们要趁“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之际, 发挥其“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之精神, 鼓励其写出“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之佳作。

要鼓励学生写“放胆文”, 还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教育和有益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自己需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如果教师不冲破现代迷信的思想牢笼, 自己头脑中还有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学生怎能写出“放胆文”呢?其次, 在做具体教育和引导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既不能操之过急, 责之过严, 要求过高, 也不能放任自流, 任其随意发挥。作为学生, 年轻幼稚,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 难免有片面性, 思想上可能出现些毛病, 这是很正常的。虽然如此, 我们也不能去做越俎代庖、拔苗助长之类的蠢事, 否则, 许多娇嫩的幼苗是会遭殃的。

例如:学生在一次习作中, 描写了现实中的乞丐现象, 抒发了对其的同情、怜悯, 并表达了对社会冷漠现象的愤慨, 进而得出世风日下, 社会黑暗的结论。对此, 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对生活观察的细致, 敢于在作文中说真话, 老老实实的反映生活, 并充满同情心、正义感, 写出了真情实感。鼓励其大胆的写。接着指出文章的结尾言辞过激, 帮助其认识生活的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有的放矢的指导其进行修改。之后, 推荐给校报发表。这次讲评活动,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激发了其兴趣,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 教育学生在肯定大光明的前提下, 写出不光明的一角有何不可?学生作文中揭露出现代的“变色龙、夏洛克”又有什么不对的呢?所以, 学生们要做好“放胆文”, 教师就要做好“引路人”。

篇4:写鼓励的作文

【关键词】思维火花;外来务工;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外来务工子女因为家庭条件的贫困,导致见识不广,知识面不宽,在写作中就容易缺乏必要的素材积累。同时,父母本身的人文素养低,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辅导自己的孩子也有心无力。即使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先天有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由于自卑等原因也难以很好地发挥出来。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就成为外来务工子女写好作文的关键。尤其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外来务工子女闪动思维火花,积累更多素材,为作文的全篇构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听”中打开眼界,促进思维闪动

外来务工子女的写作出现问题,难以动笔,主要是写作素材的缺乏。家庭环境导致他们很少接收到外来事物,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不仅要让外来务工子女从文章中积累素材,而且不妨多多地延伸课外知识,从而拓展务工人员子女的视野,打好写作根基。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美丽的丹顶鹤》,在讲解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让外来务工子女积累其中的句子。在开始讲解之前,让外来务工子女自主想想丹顶鹤的样子,它的体型和色彩,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可能会比较难以找到合适的形容词,甚至他们都没有见过丹顶鹤,哪怕在电视上也没有去留意过。但是一开始这样的一个问题,就会让外来务工子女注意力比较集中地去寻找这些词语。比如文章中对于丹顶鹤羽毛颜色的形容是洁白,头顶的鲜红用了一句比喻句,“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教师在讲到这些地方的时候,可以十分有针对性地强调这些形容的方法和语句,教师的提点就容易让外来务工子女去留意,从而增加自己的积累。因为外来务工子女在平时的习作中,可能语言非常单调,不知道怎样来表达他们平时眼睛中所见到的色彩形状。平时在这些讲解中,外来务工子女的“听”就是潜移默化的积累,能够汇聚成写作良好的素材。

同时,教师应该要在文章讲述完,完成了课文的教学目标之后,有针对性的多讲一些关于丹顶鹤的知识,比如丹顶鹤别名来源,生活区域以及生活习惯。也许很多城里的孩子知道这些知识,但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言,听到这些知识,也许会在他们的心中荡起涟漪,促进他们思维的闪动,让思维发挥酝酿催化作用,促成一篇好文章的形成。

二、“说”中增强自信,构建思维框架

写作的基础建立在“说”上,“说”能够十分清楚地反映出外来务工子女的思维框架,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言,还能够有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应该多多组织外来务工子女“说”作文,敢于说,愿意说,有话说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维在“说”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宽,思路会越来越清晰。通过这样的方法,教师不仅仅在无形中消除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卑心,拉近了他们与城里孩子的距离,而且在自信心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也更有利于外来务工子女毫无顾忌地将思维碰撞的火花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出来。

如苏教版第八册《燕子》,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言,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或者小城市,从小就见过,那么一定会有话可以说。在必要的时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点,“既然刚刚说了一下颜色,那么它的生活习惯又是怎么样的呢”,通过这些及时的提醒,扩宽外来务工子女思维的局限性,让他们能够想到更多的东西,并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出来。

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尤其在讲课的时候,不妨从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熟知事物入手,外来务工子女就能有话说,教师再进一步根据事物特点进行引导,外来务工子女思维不断发生碰撞,那么开口就会越来越流利,自信心就能够不断地增强。

三、“练”中实践锻炼,夯实思维基础

“听”、“说”的训练,最终指向是为了能够写出一篇好的作文来,对于低年级的外来务工子女而言,重在把握文章有话说,对于中、高年级的外来务工子女而言,重在把文章的话说得好。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部分有利于习作发挥的文章讲解之后,可以留下剩余的时间来“练”,在练习中,让“听”和“说”打下的基础,以及让外来务工子女零散的思维得到及时有效地整合、提炼。

如苏教版八册《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十分具有特色的文章,这里面很细腻的描绘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这篇文章用十分质朴的语言描写了母爱的伟大,儿女难报父母恩。对于外来务工子女而言,他们可能更容易在这方面突出优势,虽然没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眼界,但是天下母亲的爱却是一样的,这篇文章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外来务工子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鼓励他们勇敢写出内心的话语,把对母亲的爱用文字展现出来,条件允许的话,写的优秀的学生给予一些奖励,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外来务工子女刚刚学完一篇文章,课堂上教师有意识的组织一些活动,这些活动也许让外来务工子女产生了思维碰撞的火花,那么练习就能让外来务工子女及时将思维中产生的想法付诸笔端,一篇作文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灵动的思维而生发出许多情趣。

总之,在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写好作文,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他们闪动思维火花,并能及时抓住这些火花,让这些火花一点点积累为写作素材,成为作文写作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展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J].新教育.2014(08).

[2]陆峥峥.和融课堂 绽放光彩——外来务工子女作文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12(10).

篇5:写鼓励的作文

记得初一时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您满怀信心地对我们说:不要紧张,努力就好,题都是我们平时练过的,不会太难。一句平常的话语,安慰了全班60多个人躁动不安的心。听了您的话,我自信地走进了考场,虽还是有些紧张,但是当卷子像雪花一样发到手里时,我还是认真的检查、验算,我不想辜负您的期望。直到最后一个题,我真的被难住了。反正也没有几分,我这样想。可是我的耳边却回响起您鼓励的话语,是的,题不难,只要认真思考,我就一定可以攻克它!当成绩发下来时,我取得了一个不错的成绩。课堂上,您给我们详细分析了题目,然后告诉我们:考好的同学要继续努力,失误的同学再接再厉,努力就好。话音落下,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出光亮。

这次运动会,大家都犹豫了,只有之前几位跑得快得同学主动去报名,你只说:名次不重要,参与就是勇敢的,努力就好。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报了名后,我又担心会为班级拉分,于是您轻声鼓励我,让我试一试。当站在跑道上,面对一个个摩拳擦掌的对手时,我又忐忑了,我真的行吗?我不停的问自己。我听见了同学们的加油声,看到了您在向我挥手,我信心倍增,在发令枪打响的那一刻,我像箭一样射了出去,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的名次,但我依然感觉自己很棒,因为参与了就是勇敢的。

您的鼓励让我冲出了心的樊篱,像一棵小树沐浴了阳光,像一只鸟寻到了天空,那普通的话语,亲切的声音,让我生命的小船扬起风帆,面对风雪无所畏惧。

篇6:写鼓励的作文

写鼓励的作文

纸团疑云

9月3日,我们班进行了入学后的第一次数学摸底考试。同学们都想好好表现,以获得老师的肯定,而老师为了了解同学们的真实水平,也特别严格,因此考场气氛异常紧张。

同学们有的紧锁双眉、苦苦思索,有的胸有成竹、奋笔疾书。班主任张老师站在同学们中间,时而看看同学们的答卷,时而扫视一下整个教室。当他踱步到王力同学的身边时,发现王力手中紧捏着一个纸团,脸上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疑惑的神情,他心想:难道王力想作弊?不会吧,他可是“一号种子选手”!难道是草稿纸?可在他桌角上明明放着一张空白的草稿纸。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张老师故意在王力身边走来走去,最后站到离他较远的同学旁边,但眼睛却一直盯着王力。几分钟过去了,他没有一点动静;十几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动静;终于在离考试结束还有5分钟的时候,王力打开了那个紧捏着的纸团,看了一下,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个线段图,然后就在试卷上“沙沙”地写了起来。哦,他的入学成绩拔尖,原来靠的是这种伎俩!说时迟,那时快,张老师快步走到王力的面前,一伸手就把那纸团夺了过来。“老师,我……我没……”王力被这突然的一击吓得说话都不利索了。“现在证据确凿,看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张老师怒火中烧,没收了他的试卷。这时考试结束铃正好响了,张老师边收卷,边对王力大声叫道:“王力,你到办公室来。”

几十双眼睛都齐刷刷地看着这一幕,大家都是一副吃惊的样子。王力平时可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好学生,怎么会作弊呢?要知道,这可是滔天大罪!

王力低垂着头,跟着张老师走出教室,我和几个好奇心重的同学也跟了出去,想一探究竟。

“老师,你冤枉我了,我……我真的没作弊……”在办公室里,王力一脸委屈地说。“没作弊!证据就在我手上,还敢狡辩!”张老师拍着桌子说。“那上面只有一句话。”“一句话?哼,我看是你抄写的公式吧?”张老师气愤地打断了王力的话,他一边打开纸团,一边说,“我要你无话可说!”

纸团打开了,只见上面写着五个工工整整的大字:“王力,我们行。”张老师顿时尴尬不已,他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王力断断续续地解释道:“我和张磊是小学同班同学,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但现在到了新学校、新班级,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信心不足,于是张磊就写了这张纸条来鼓励我。考试时,由于最后一道题我‘卡壳’了,有点心急,就拿出纸条来为自己鼓劲。”“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老师错怪你了。”张老师诚恳地向王力道了歉。

篇7:老师写的评语鼓励我作文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们第一次写作文。班上的语文老师名字叫廖承志,他给我们讲了高年级一位同学的事迹:有一天,生产队的饲养场失火,危及几头耕牛的性命。那时,耕牛是我们那一带耕田犁地的主要工具,是人民公社的宝贵财富,绝不能被大火毁于一旦,于是全队社员积极灭火奋力抢救。这时候,高小毕业班一位名叫罗通斏的少先队员,不顾被火烧伤的危险,毫不犹豫冲入火中,用身上的铅笔刀割断牛绳,救出了其中一头耕牛,以实际行动保护了集体财产,受到生产队的表扬。

廖老师要求我们将这件事情写成一篇作文,字数不限,标题自拟,90分钟交卷。那时的作文课是把两节课连在一起,中间不休息,写完作文可以离场。在此之前,我喜欢看一些小人书,像《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连环画读过不少,所以写起来似乎并不太难。大约仅用了一节课多一点的时间,我就交了作文本,然后请假上厕所去了。

上完厕所回来,我发现廖老师正在给全班同学朗读我写的作文,读完以后他表扬了我,说我的作文不仅把这件事记清楚了,而且还写了自己的感想,表示要向高年级同学学习,爱护公共财物,当个三好学生,这样作文的立意就高了。说实在的,第一次写作文就受到廖老师的表扬,那应该是开启我写作之门的一把钥匙,让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激发了写作的热情,所以我至今难以忘怀。从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我开始阅读古典文学长篇小说《西游记》《说岳全传》《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之类,结果被大哥李永国发现了,把我狠批了一顿。

他要我多读革命书籍,还给我买了《在烈火中永生》《我的一家》几本书。大哥是国家干部,我读书的费用全靠他资助,他的文化也不高,所以对我要求很高,目标是要考上大学。据此,我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最亲近的人》,说的就是大哥关心我学习的事。当时,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名叫梁勤生,他将我这篇作文在班上念了,还印发全学区作为毕业考试的范文,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在班上,我除了学习成绩较好,还有一个特长,那就是阅读能力强,每天早上布置温习的新课文,早自习结束即可背诵,所以梁老师对我特别器重。有时候,他早自习有事,便让同学们到我这儿来背诵课文,只要有我的签名就算过关,这让我当时颇有些得意。升入初中以后,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冉荣辉。

风华正茂的冉老师刚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他的执教风格是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所以我们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共生的。就是在若干年以后,我们众多同学与他仍有联系和聚会,而对于我,冉老师给予的关照似乎更直接些。他常组织我们几个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在一起分析研究如何摆脱学生腔,把作文写得更接近实际、实用。

篇8:应鼓励中学生学写格律诗词

古人创作的格律诗词之所以流传至今而不衰, 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形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形之一是来自古代诗人、词人的自身的努力奋斗与探索。古代诗人、词人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习俗等诸多方面通过艺术手段真实而典型地反映到自己创作的格律诗词中来, 去感染并教育当时的人们及其后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情形之二是古代诗人、词人创作的格律诗词本身的魅力深深吸引并打动了人们。他们根据当时时代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需要创作了律诗、绝句、词曲等文学形式。这几种文学形式不但受篇什中一定的字数、句数、行数的限制, 而且非常讲究用韵 (押韵) 、声调、平仄、对仗, 因而读起来———声调的高低、升降, 节奏的快慢、缓急, 语气的轻重、褒贬, 情感的隐露、曲直等等, 皆错落有致, 抑扬顿挫, 铿锵悦耳, 富有音乐美, 陶冶人的情怀, 得到美的享受。它的这种魅力不但深深吸引并打动了创作者的本人及其同时代的人们, 而且深深吸引并打动了后来的代代人。因为古人创作的律诗、绝句、词曲篇什短小固定, 语言精粹凝练, 音节跌宕流畅, 感情真挚动 (感) 人, 易懂易记, 易诵易唱, 民间口耳相传, 流传至今乃至将来, 永不枯竭。

情形之三是得到了历代文人和国家 (官方) 的认可。历代文人将前代以及同时代所创作的律诗、绝句、词曲收集起来, 加以整理, 收藏或出版发行, 或送国家 (官方) 审阅, 加以认可并珍藏;或者由各朝的国家 (官方) 派遣一些文人到民间搜集整理, 出版发行或认可珍藏。正是以上的历代人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不懈努力, 才使得古人的律诗、绝句、词曲经久不衰, 成为历代人们的精神食粮, 滋养人的身心, 并鼓舞华夏儿女、子子孙孙自强不息, 繁衍生机。

既然古人创作的律诗、绝句、词曲有上述如此魅力, 那么流传到当今社会, 我们今人 (少数人除外) 为什么不愿意写作格律诗词呢?我想主要是由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原因之一是格律诗词这种文学形式不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因为当今的社会, 已不是封闭的社会, 而是开放并走向融合的社会, 特别是正处于信息化发展的社会, 世界上各个国家来往越来越频繁, 关系越来越密切。这就势必引起人们的思想大解放、大开放, 接受的新事物、新东西又快又多, 从而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 ———于是应运而生了一种自由式的新体诗即新诗、自由诗, 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因而旧式的格律诗词由于受自身篇什、用韵 (押韵) 、平仄、对仗、粘对、拗救等限制越来越不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被近代出现的新体诗即新诗、自由诗代替了。因为新体诗这种形式它可以根据所反映的内容需要, 篇什 (篇幅) 可长可短, 结构自由, 语言节奏不受约束, 一般不押韵。总之一句话, 新诗写起来自由得很, 它不像格律诗词那样受种种制约, 却可依据表情随意变化形式、任意驰骋来达意。因而现代的诗人、词人就越来越疏远了格律诗词, 当然也就不情愿地去干自己劳神费力这种吃苦又不讨好的事情。

原因之二是格律诗词自身的局限性难倒了诸多作者。因为格律诗词写作起来有如前所述的种种限制, 既束缚了作者驰骋的思维, 又束缚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例如, 其他方面姑且不论, 单就语言中的名称来说就显得异常丰富多彩, 人名如奥斯特洛夫斯基, 地名如印度尼西亚, 政治术语如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流行语如菲律宾人质事件、第六次人口普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富春山居图、唐山大地震、世界武搏运动会、腾讯与360、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棚户区改造、坎昆气候大会等等, 像这样一连串长音节的名词术语或流行语就很难在格律诗词中得到随心所欲地运用, 给写作上带来诸多不利和不便。由此, 当然就不容易将其如愿地写进格律诗词中来真实记录当今世界万象更新、社会变迁、时代发展、潮流变化的社会历史;当然也就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写出好的能客观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事件、新东西的格律诗词来, 如果写不出这样的格律诗词, 那么又怎能得到社会的公认, 又怎能配做诗人、词人呢!又怎能使格律诗词流传于世, 影响同代人和后代人呢!因而当代作者在格律诗词写作上只能望而生畏, 却步!

原因之三是国家教育部门导向所致。鉴于上述的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丰富性与格律诗词的固有的局限性之间形成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国家教育部门在有关政策上作出规定:在中小学中不宜提倡写作格律诗词。尤其在中考和高考作文中都有明确规定: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可见, 这些政策导向, 就意味着写作格律诗词有一定难度, 也不容易写好它;即便写了, 也会造成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理所当然被排斥之, 因为就连新诗的写作也在排除之外。教育部门这样考虑和担心未尝不可。但问题出在这些规定在客观上已经扼制了格律诗词的写作。因为事实上, 几十年来,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上述的相关规定, 在写作实践中, 教师几乎没有引导过中学生写作格律诗词。因此, 现在的学生, 不要说小学生了, 就是中学生、大学生不会写作格律诗词也相当的普遍。造成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国家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尽管格律诗词有诸多的不足, 但它自身的优点 (优越性) 也是相当明显的。

原因之四是官方文学报刊杂志造成的。因为目前官方所办的文学报刊杂志, 就连诗刊杂志都很少发表格律诗词。这种办刊思想和行为严重挫伤了写作格律诗词的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也就严重阻碍了格律诗词写作风气的形成。

既然格律诗词有上述的不足之处,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带头提倡并鼓励中学生学写格律诗词呢?我以为这是由于下述的诸多现实意义所决定的。

一是利于继承传播传统的优秀文化, 更利于发扬光大优秀的传统文化。我经常在想:我们当代人是不是会背诵一些古代的格律诗词就够了, 就行了呢?是不是说我们当代人不需要写作格律诗词呢?是不是说我们当代人写不出格律诗词呢?经过反复思考后, 我断然说:当代人如果不会写作格律诗词, 光靠背诵古代的格律诗词, 只能算是把古代的格律诗词传承下来, 但没有使之发扬光大。因为我们当代人只能读到古代人留给我们的格律诗词, 并能从中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而我们以后的代代人即未来人也只能读到我们古人创作的格律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 却读不到我们当代人的格律诗词, 当然, 他们也无法通过这一文学形式了解我们当代人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世界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为了不让未来人遗憾我们, 我们当代人不但有必要学写格律诗词, 而且有必要写好格律诗词。通过这一文学形式将当今世界的发展风貌记载下来, 艺术的再现给世人, 并传之于后, 让后代人像了解古人那样了解我们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二是利于培养中学生知难而上、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因为格律诗词难写, 就谈虎色变, 而担心中学生不能写或写不好格律诗词。其实每个中学生就像他们刚接触写作其它文体一样, 也不是一上来、一下子就写好的, 也是经过反复训练、反复琢磨写好文章的。因此,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经常鼓励中学生在写作格律诗词的苦累中去品尝探索的甘甜, 去享受其中美的熏陶。

三是利于我们的身心愉益。就拿我学写格律诗词来说, 我原先一直排斥、不喜欢写格律诗词, 后来硬着头皮写下来, 尽管写得不那么好, 但却尝到了写它的甜头。比如我学写的《七律·在青年教师面前》:三尺讲台大舞台, 秀新翻老更多姿。容开润赤朝阳灿, 鬓落霜白老气来。“宝马”加油驰久远, 人生充电御时机。加鞭快马无犹豫, 渐老逢春有几回? (注:诗中“宝马”, 指宝马轿车, 泛指汽车。) 《七绝·咏红梅》:隽永花馨色艳庄, 坚贞意气斗冰霜。梅红香劲出寒雪, 志大识丰起眼光。《蝶恋花·改作业》:名字抱来天天跳。桌上感受, 高度与时较。笔尖入墨红液泡, 增删评赏费神脑。字似筋骨坚硬老。思想如画, 美了孩子俏。白发往事随意落, 才觉日子也白了。诵读着自己所写的格律诗词, 什么疲劳、重压、忧愁、烦恼、寂寞、恐慌、多病、困厄等等都抛到九霄云外, 惟有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乐趣, 身心能不愉益吗?!

四是利于与其它文体共存共荣, 一起承担起反映社会生活的重任, 一起承担起发展文学的重任。在这里, 别的文体利弊我们姑且不谈, 单就它与新诗相比较而言, 就可以看出它们各有各的利弊和作用。新诗写作起来确实自由, 且容量大, 但由于其内部无规律可寻, 因而诵背起来相当困难, 即使记忆力再强也不像记忆格律诗词那样容易, 有时为了考试虽然背上来, 但过了一个阶段又忘记了。可想而知, 它只能以文字形式呈现于书上, 比如我们语文书上的《有的人》、《回延安》等一些新诗, 写得确实好, 但它们却不容易在口耳中流传。而毛泽东以格律形式写成的诗词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 不仅能以文字形式呈现于书上, 而且能在口耳中相传。这是由格律诗词本身特质所决定的。因此, 我们要慎重对待格律诗词写作的取舍。当今, 我们正处在世界多极化的格局中, 正处于社会多元化的生活中, 如果光靠新诗或者格律诗词都是不够的, 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因此, 我们要让各种文体、各种诗体共存, 去适应各自内容发展的需要, 千万不要厚此薄彼, 因噎废食, 妨碍共荣的大好局面形成。

既然学写格律诗词有诸多现实意义, 那么时下又该怎样使这一善举得以实现呢?

首先国家教育部要作出相关规定, 以鼓励中学生学写格律诗词。如规定学校写作课要有一定量的格律诗词的写作训练任务;规定中考、高考作文中要有一定量的格律诗词写作任务等等。

其次官方的文学杂志特别是诗刊类的杂志, 要多刊登中学生写得好的格律诗词, 以激发其写作热情, 坚持下去, 走向成功。

第三, 官方出版社要组织人力, 搜集当代人写得好的格律诗词, 整理汇编成册, 出版发行, 去影响人们。

第四, 中学语文老师要手把手教会学生学写格律诗词。辅导时, 要遵循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简明扼要讲清格律诗词中相关知识及基本要求, 如首先讲清格律诗词中的字数、句数、行数的相关规定以及用韵 (押韵) 、声调、平仄、对仗等相关知识及其基本要求, 至于格律诗词中的粘对、拗救等相关知识最好不要急于先讲, 因为这两点比较困难, 学生不易掌握, 一旦先讲了, 反而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 不敢学写格律诗词。接下来, 再辅导学生学写格律诗词。学写时, 依次是:先写绝句, 再写律诗, 后写词;写词时先写单调的词, 再写双调的词, 最后再写三叠、四叠的词。语文老师还可以把学生写得好的格律诗词推荐到相关的报刊杂志上发表, 还可以把学生写得好的格律诗词汇编成册, 在同学中进行交流, 进行传播, 使他们尝到写作成功的喜悦。

第五, 要鼓励中学生自身不断努力, 不畏艰难, 敢于向困难挑战, 勇于攀登。老师要告诉中学生, 写作格律诗词如同登山一样。登山的时候, 当你攀登到悬崖峭壁时, 你能狂奔吗?不能!你能随心所欲、任意所为吗?也不能!摆在你眼前的唯一选择, 就是承受其险境的控制与约束, 小心翼翼地顺势而为, 虽然失去一时的自由, 但却换来了领略险峰处的无限风光。写作格律诗词也是如此, 当你驰骋的思绪在写作中受到格律诗词中用韵 (押韵) 、声调、平仄、对仗、粘对、拗救等条件限制时, 你也不能任意所为, 只好先委屈自己依格律而作, 虽然此时思绪不那么自由, 费劲脑汁, 但当你写就后再回味其中, 你也如同登山一样领略到其中的声清、意新、神俊、气逸等佳境妙趣来。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我相信, 我们的中学生定会写出好的格律诗词来, 也会像古人那样去影响同代人以及将来的代代人。

当然, 我在这里提倡并鼓励中学生写作格律诗词, 并不是说要中学生去复古, 要中学生倒退到古代去, 而是说要让中学生学写格律诗词, 继承并发扬, 使之光大。让格律诗词这种文学形式与其它诗体、文体共存共荣, 为当今文化事业服务, 为将来的文化事业也像古人那样, 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后世子子孙孙造福。

篇9:鼓励孩子把理想写在纸上

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始,只要肯努力,一切都有可能。

夏树小时候也是一会儿想当警察,一会儿想发明一种长生不老的药片。

有一天,他告诉我,他长大了要造火药。他甚至等不及了,中午的时候,就开始了尝试。他在凉台上把一些铅笔屑掺上铁钉子、汽油,然后用纸包起来点燃,看它们爆出些小火星来。

“很早很早的时候,就有人发明火药了。你先要好好学习,知道世界上都已经有了些什么,还缺乏些什么,才能去发明创造。”我对他说。

“我要发明一种液体的火药,一遇到军舰就爆炸。”夏树想发明火药大概是遇到了需要炸毁军舰的问题。

“你这个想法挺好的。”我肯定他说。

“发明了这种炸药以后,我也不申请专利。”

“为什么呢?”夏树的思维突然跳跃到了专利上,让我很感意外。

夏树摇摇头:“我谁也不告诉,好在未来的战争中使用。”

我忍不住笑。他对战争太感兴趣了,他还没有能力考虑到战争可能带来的其他的事情。他头脑中的“战争”也是一个玩的概念。

一天下午,夏树放学回到家,他放下书包,半天也没有坐下来写作业。过了一会儿突然对我说:

“我想以后到圣玛丽医学院去上学。”

“为什么?”我一时还不知道圣玛丽医学院是哪里的学校,夏树为什么想去。

“弗莱明就在那里上过学。”我一下子明白了,弗莱明是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的青霉素的发明者。

“我以后有了发明,也不要专利,要让人类无偿地使用。”夏树又说起专利的事情来。

他刚刚看了一本有关科学家的故事的书,里面有弗莱明的故事,也有发现了x光的伦琴和发现了镭的居里夫人的故事。伦琴发现了x光以后,因为x光能用在医学上为人治病,他就放弃了专利。

我紧紧地拥着夏树,他的理想让我感动。不管以后他是不是能够实现这个理想,但这一时刻,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心灵,我的眼前都被一种神圣的光芒照亮了。

有一天,老师让夏树写小红花征文。夏树很为难,不知道该写什么好,说想来想去就是没有什么可写的。我就提议说:“你可以写写自己的理想嘛。”“我的理想很多,变过来变过去的,怎么写?夏树还是为难,他不知道小孩子的理想就是应该变过来变过去的,因为世界在他们的面前正不停地展现着多方面的神奇和吸引力。

“我小的时候,也是这样。”我用自己的现身说法来启示孩子,“你知道我上小学时的理想是什么吧?那时候,有个小男孩老是欺负我,我就想象着有一天我会变得很有力量,一拳就把他打倒。后来,我读了好多神话故事,我又老是幻想着,我有一天走在路上,前面会走过来一个白发的老人,他很有神力,会把我带走带到一个很快乐很自由的地方。”

夏树听了我小时候比他还幼稚的理想以后,开心地笑起来“你是不是一直没有遇到神仙?”他揶揄我。

“是的。所以我的理想后来又变了。到现在还在变呢!理想也有大有小,有毕生坚持的也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事物的不断认识而需要改变的。你真实地写就行。”

听了我的话,夏树就这样写出了作文《我的理想》。

我想,只有让孩子们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愿、希望、幻想、变化,我们才能看到他们的心灵,我们才能理解他们,帮助和引导他们,让他们一步步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人生最美丽的梦。

篇10:写鼓励的作文

当前,要鼓励学生写真实的自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为我省的高考作文命题确定一个基本的内容取向;二是促进教师评文观念的转变,多鼓励那些能够从实际生活选材的好文章;三是在作文教学中也注意更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写真实的自我。

1.为高考作文命题确定一个基本的内容取向。

笔者认为既然高考分省市自主命题制度将长期实行,既然我们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命题方向,我们就应该在尊重写作规律和有助于提高我省写作教学效率的前提下,为高考作文命题确定一个明确的基本取向。换一种说法,这个“基本取向”也可以理解为“鲜明特点”,也就是说,点,而且让大家都知道,从而形成对中学生写作的很强的导向作用。目的是让广大师生经过几年的思索和实践,知道在这样的一种基本取向内,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并且知道好文章应该是怎样写出来的,从而发挥出考试促进教学的良好效能。

这个“基本取向”不能狭窄,要有相当的丰富性;不能脱离实际,要与中学长期的作文教学保持很好的延续性;也不能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但不偏离,相反,还应是有利于我省全面推开的课程改革。因此这样的“基本取向”就只能是紧密联系生活,就应该是便于学生表现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所思所悟,便于学生写真实的自我。笔者感觉,从我省过去三年的作文命题来看,这一特色是不够明显的,因而有必要形成共识,以明确共同的努力方向。

能否形成这种共识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着能否把考试这一最重要的激励机制引入到教学中来。人都需要鼓励,需要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效。教师如此,学生也是如此。而高考的形式与成绩又是大家所极为关注的一件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实在应该让大家方向更明确些,努力更富成效些。

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材。开始,我省各地市高一普遍选用的人教版必修教材有一个很大优点,那就是写作训练设计得比较好。例如第一册中有四个写作专题:

(1)“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3)“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

(4)“‘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每个专题又分三部分内容,即“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整个内容有很强的指导性,又始终以“写”为核心,很实用的。比较我们以往教过的写作“教材”,它最成系统,最好运用,尤其是它注重从基础抓起,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联系得比较紧密,是很难得的。有了比较理想的教材,我们更应该考虑一下,考试命题应如何与平时的写作训练结合得较好一些,如何让教材的优势在我们平日的写作练习中得到发挥。集中精力和明确目标,往往是办好一件事的有效方法。阅读可以有精读和略读之分,写作为什么不可以突出重点,着重培养最有用的那一部分能力呢?生活中退与进往往是相对的,乍一看,在一段时间内为考试作文命题确定一个基本的取向,好像范围有所限定,好像是一种退步;但如果它的导向性增强了,与基础训练联系得更加紧密了,学生作文因此更加本色了,更能反映他们的实际生活和真实面貌了,那就应该看作是一种进步。

我们现在其实很需要这种进步。

2.实现教师评文观念的转变,多鼓励联系生活的好文章。

说到教师评判作文观念的转变,我不由想起20xx年中考评卷中的一件事情。有一天,评一篇《语文为我们架起友谊的桥梁》的作文时,老师间意见有些分歧。作文内容是写“我”(看得出,“我”是一个腼腆的姑娘)原本不喜欢语文,上了中学以后对同学、对环境也都感觉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对同桌,更感到与自己性格差异很大。有一天老师要求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同桌》。“我”一时竞不知从何下手,可同桌却写得很快,不但写出了“我”的很多优点,而且写得很像“我”。“我”读了很受触动,便也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这位同桌。两个人通过互看作文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从此便经常交换阅读。这样,“我”不但培养起爱写作文的好习惯,还因此而有了一个好朋友。当时一部分老师感到这作文写得很朴素,很实在,还很有性格特征,是一篇好文章;尤其是感觉作者对“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很真切,在领悟力上也显得很突出,更应当给予鼓励,可判为一类卷。可也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它行文较粗糙,语言也不很美丽,应评为三类卷。我觉得这个例子表明教师在评文标准上其实是存在着一些差异的:一些人较注重语言、形式,一些人则更看重内容、情感。由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一时很难做到文质兼美,于是老师们的意见就难免会有分歧。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有两类文章同时出现在教师面前,一类是生活气息浓郁,兴致勃勃,而语言切相对幼稚;一类是文化色彩明显,语言也相对精致而“成熟”,但却有较多的模仿借鉴痕迹,那么教育更看好哪一类呢?――实际情况是往往更多地肯定后者而忽视前者。这当然很值得商榷。但现在的情况是教师的喜好对学生平日的写作正在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反映为他们的作文状况。

评文标准的转变其实取决于教学思想的转变。大家,写作的核心过程就是学生实现“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学生首先要有从现实生活、从所闻所见的客观事物实现向思想认识的转化,然后才会有从认识、情感向文字的转化。在这双重转化中,第一重是基础。第二是关键;第一重联系着更多的人文性,第二重显现着更多的工具性,都是不可或缺和不可偏废的。但现在的情况是,因为第一重转化关系着人的整体提高,非常困难,而且不是语文一个学科就可以承担得了的,因而大家就容易把注意力放到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第二重转化上来。但没有第一重转化就没有我们所期望的第二重转化,因此我们往往对学生所写内容感到不满意。现在我们要实现教学思想转变,就是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无法回避,也不应当回避的,不但不回避,相反,还应看到它为我们语文教师展示才华和对学生施加影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记得顾振彪先生曾经说:学生对写作没兴趣,是因为没有“动情点”,而没有“动情点”又是由于思想和情感境界比较低下的缘故。因而培养写作能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境界,促使他们从根本上提高的过程。这当然很不容易。也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这表明,要承担起我们应当承担的工作,对我们教师来说,又首先面临着一个再学习和再提高的任务。而且牢固地树立起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教师来说,或许还是最为重要的呢!

3.在日常的读写教学中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

如何在我们平日的作文教学中更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更多地认识社会,也认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与思想意识获得同步提高呢?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显示作者是如何联系生活的,高考作文指导《鼓励学生写真实的自我4》。也就是说,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文章的`写法,还要让他们感受其中的生活和作者的情感。例如教《社戏》这一类课文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问学生,作者认为一个男孩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是学习吗?是长相吗,是搞好人际关系吗?都不是。作者用自己的描写表明,一个男孩子的最可贵的品质是能干,是热情,是无私,是对他人的体谅。作者认为“双喜”、“阿发”等小伙伴是具有这些品质的,也正是因为跟这样的一群小伙伴在一起,“迅哥儿”才感到那夜他看了最好看的戏,吃了最好吃的豆。同样,教《藤野先生》这一类课文时,我们是不是又可以问学生,作者心目中一个成年人的最宝贵的品格是什么,显然,那是藤野先生的正直。这种正直表现于他对学业的专注,对事实的尊重,尤其表现于他的平等待人(哪怕对方是一个弱国的青年),于是他成为鲁迅心目中最可敬重的人。阐释课文中的这些观点,这些看人看事的角度、方法,正是把教书和教学生认识生活结合起来了。经常这样做,就能给同学们一些启发,就能让他们在生活中有类似的发现和感悟,就能让学生在读和写的过程中有发现的乐趣。

在课本中,像这一类能给人以启示,能教学生如何去感悟生活的例子其实是很多的。像《背影》一课,它告诉我们,苦难可以聚拢亲情,感动需要背景。试想,如果没有家庭的一连串的不幸,没有作者父子对未来的共同的迷茫,和他们彼此间黯然伤神的离别,又哪有“我”面对“背影”的感动?像《最后一课》,它告诉我们,感动可以激发感动,而美好的情感又可以在瞬间把一个普通的人照耀得非常美好。不是吗?正是由于有了韩麦尔先生的感动,于是才有了小弗郎士的感动;正是由于有了爱国情感的照耀,于是韩麦尔、小弗郎士等这些非常普通的法国人才一下子显得十分美好。老师们倘能经常地引导学生去认识课文中的这些思想内容,实际上也就是在教学生如何发现和捕捉感动,就是在教学生如何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美。一句话,这样做,就是把生活引入了我们的阅读教学。

二是引导学生借鉴阅读而进行写作。把生活引入阅读教学是把它引入作文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较充分的联想、感悟、融情、共鸣。怎么联想?由文字符号到实际生活,由课本内容到自己的所闻所见。要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见闻、记忆“移人”到文本中来,并形成习惯。感悟什么?感悟文中所叙事件的意义,所些人物的性格,体会文本的主旨,并习惯于把它当成活活泼泼的生活来看待。同样,所谓融情,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融入自己在生活中对类似人物、事件的真实感受;所谓共鸣,就是指在文本的启发下,使学生内心原有的情愫、感受在共识中进一步得到强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的写作也就有了很好的借鉴。因为经验告诉我们,阅读中善于“联想”的人,写作中也善于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经过提炼而写人文章;在阅读中善于感悟的人,因为有这种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基础,在写文章时当然也会有较明确的主题意识。同样,那些在阅读中善于融情,并经常能获得情感共鸣的同学,在写作中自然也更明白渲染的作用,更会重视细节的描写效果,更会抒发自己的感情。总之,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借鉴读而学会写。读,倘若善于联系生活;写,自然也不至过于空泛。例如在现今的“话题作文”中,面对着一个个很宽泛的话题(宽泛是“话题”固有的特点),学生们往往不知从何下笔。像“开始”、“等待”、“细节”、“名与实”、“进与退”等话题,都曾使一部分同学感到很为难。这时,那些善于联想的同学,那些善于向生活索取素材和获得感悟的同学,就显出自己的优势了。他们往往先是运用自己的积累给“话题”注入一些相关信息,使之由宽泛变为具体,然后再围绕着这个经过改造的新话题来选择可写的材料。如将“开始”改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将“等待”改造成“等待是成功的要素之一”,将“细节”改为“细节决定成败”,将“名与实”改为“实至自然名归”,将“进与退”改为“进退之间便成节奏”等等。由于这种改造能使他们选择材料的方向变得明确起来,于是可写的材料便常常会“自动地呈现在眼前”(学生语)。尤其可贵的是,有了可写的材料以后,他们还能运用自己的习惯,想想这材料(材料记叙的是一种生活现象,而生活现象也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到底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然后再以这生活的启示为中心去连构行文,效果往往很好。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学生是可以通过对读的借鉴而领悟写作的正确方向的。

三是要让学生明白,作文的根本目的在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因而应尽量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要告诉学生,这种观察应是真实的、细致的、独到的和富有启示性的,这种思考应是诚实的、清晰的、合乎逻辑的和耐人寻味的。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针对现实生活的,因而文章中应有涉及生活的实际内容,应有针对这一内容的内心体验。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有的积累、思索、体验,都应服务于这样一个目的:对生活、对社会、对宇宙、对自身形成较真实和较深入的认识。这才是青少年体现于文章的最有价值的聪明,这才会给我们的交流奠定较高的基点。现在多数学生最缺的就是这种认识,他们只注重主观感觉,而不重视客观世界,把幼儿时代“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延续到了中学时代。由于只重主观感觉,于是便觉得实际生活中的所闻所见跟写文章没有关系,便觉得生活中没东西可写。勉强去写当然也只能是发一点感慨,只能是“借鉴”他人的文字——或是想象一个情意浓浓的画面,或是描写一个发生在外国的故事。这样对现实生活总是隔着一层,自然也就难以有所“发现”,难以展现中学生本来所具有的聪明。现在有些学生为了早见成效,喜欢模仿,这虽然也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但它却只相当于绘画学习中的“临摹”,而不是“写生”。这样做或许也能够看到别人在生活中的发现,看到别人的某些聪明,却难以表现自己的独到感悟。尤其是难以“发现”生活的乐趣。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一些同学的文章内容稚弱,气色苍白?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文字的背后缺少敏锐的目光,缺少鲜活的思想。

事实表明,只要我们的引导是正确的(同时还得有点儿坚定),学生在生活中其实是很能有所发现的。记得有一位学生写自己的奶奶信教,原来用不以为然的语气来写,有一个先人为主的概念,于是就写得很一般。后来笔者让她增添细节,让她融人自己的真实感受,文风就变了。其中既有对奶奶“虔诚”、“执著”的描述与感叹,也有对长辈皈依“我主”的思索与质询,显得很沉实。而好文章往往又是可以带出其他好文章的。另一位同学于是写自己的姑姑,命运多舛,长年吃素,最终憔悴而死。难得他在结尾处还引发出自己的三重感慨:即一方面是姑姑临死时对亲人的依恋,另一方面则是亲人(也就是作者的父母)只希望姑姑“上天”后“保佑”自己的“错位”,以及作者对姑姑凄凉一生的深切悲哀。记得念这些作文时,不但同学们神色凝重,就连我们这些成年人也是深受触动的。

笔者常想:如果这样的学生能多一些,如果这样的经历能多一些,我们语文老师该是多么的幸运啊!生活中,为什么我们常常感觉自己不够走运?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也许就在于我们还不是那么坚定。我们往往在身不由己中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另一套做法。于是我们便常常感觉尴尬和苦闷。现在,倘若我们众多的语文教师确实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并且还能旗帜鲜明地加以提倡和热情洋溢地予以实践,尤其是我们相信这样做可以和考试有很好的衔接,相信学生坚持这样的练习将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我们将会是多么快乐啊!

上一篇:那一段艰苦的时光作文下一篇:溧水县科技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