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24-04-17

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4篇)

篇1: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舵正风清自远航---记禹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禹城市质监局一班人在局长张培兰同志的带领下,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建设一流班子,带出一流队伍,增上一流设施,提供一流服务”的工作目标,锐意进取,勇于创新,辛勤的汗水凝聚出沉甸甸的收获,奏响质监工作最强音。

打铁还需自身硬

如何把质

监队伍带好、管好,是张培兰局长考虑最多的问题。通过反复论证,张局长觉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每个员工明白自己该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要明确工作责任,让职工们知道干好怎么办,干不好怎么办;原创:要加强考核,对每个人的工作做出公正的评价。为此,他们提出“不讲条件,讲发展,不论资历,论贡献”的口号,在全局在大张旗鼓地实行了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报酬与绩效等一系列改期措施,并大胆启用了一批能人。他们还开展了“抓典型,树标兵”活动,使每个人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在行风建设上,他们实行了“一岗双责”制,层层签订了《廉政建设责任书》和《行风建设承诺保证书》,将党风廉政建设列为岗位目标责任制的内容。铁的纪律,锻造出一支铁的队伍。为了更好地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他们按照上级廉政建设要求,制定了廉政承诺制,印制了“廉政建设投诉卡”发放到各有关单位,卡上标有质监人员的“八条禁令”以及“十不准”等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去年四月,一从事肉制品加工的老板为了要求工作上的“关照”,在东方大厦购买了上百元的购物卡分别送给质检所郝清玺和房若滨两位同志,结果被退了回去;5月,为了感谢质检所在质监方面对酒店工作的支持的帮助,明珠大酒店负责同志拿出3000元就餐券,被他们当场婉言谢绝。他们以自身良好的行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也树立了公正、廉洁的质监形象。

为民服务展新姿

张培兰局长经常说:我们质监全部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放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一切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是禹城质监局全体同志不懈的追求,他们在广州引进320万元的工艺项目,起名为“全新工艺品厂”,该项目座落在工业园,其产品远销南韩、日本等国家,效益非常可观。在质量意识上,张局长说:“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21世纪的竞争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我市企业要在市场上站得住,必须迎接质量的挑战。品牌的竞争将成为竞争的核心和焦点,质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增强全民和社会的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他们还多次进京、跑济南为禹王亭酒厂和木糖醇厂等企业多次申报国家名牌和省名牌。仅2005年上半年,他们就为贺友、金帅及龙力等企业申请国家免检和申报省名牌。为企业标准备案复审46项。这些做法不仅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更重要的是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为全市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张局长的积极倡导下,禹城市已出台了“关于开展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活动”,成立了禹城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推进委员会,草拟了质量兴市考核实施细则,形成了人人关心质量、重视质量、参与质量的氛围,促进了禹城市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监督体系促发展

禹城市质监局坚持以监督促公正,在内部,该局推行效能评查制度,推行一把手“一岗双责”;在外部,自觉接受上级部门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群众的监督,实现“三化”。一是多渠道落实协调联系机制,做到经常化。针对质量监督工作的特点,向上级有关部门作专题报告。原创: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检查工作。二是积极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制度化。他们长年坚持发放征求意见函,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强对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同时加强生产许可证的监督与管理,力求规范化。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作出不懈的努力,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在市政府开展的行风评议中,他们不仅取得良好成绩,同时还被德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精神文明单位”。

大雁领头群雁飞

在禹城质监局采访仅几天时间,便觉得张培兰局长是一个好带头人。他的人生宗旨非常朴素,上对得起领导,下对得起职工,忠实干好本职工作。他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感染着质监局的每一个人。他们都以艰苦为荣,以干好工作为荣,以树立优质的质监形象为荣。而张培兰局长也对部下充满深情,他不仅想法开拓服务领域,增加收入改善职工生活,而且对退休的老同志,对职工家属都一一访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最近,他们又投资240万元,购买了一处36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并准备新盖三栋家属楼,彻底解决职工住房难问题。

禹城市质监局能在条件不宽裕的条件下,把质监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让质监事业蓬勃发展,与他们的团结和团队精神有着

篇2: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报记者 莫问通讯员 柯立军

“关键时刻站出来,是共产党员的使命,也是我们水务人的必备素质”。职业的高度敏感性使水务人时刻准备参与防风抗洪斗争,为上级及时提供风情、雨情、灾情预测和分析,提供决策意见,组织人员转移、抢险和救灾,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减少灾害损失。在抗击“9?1”特大暴雨和泥石流灾害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子,市水务局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抗灾过程中,在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该局党组带领全体干部职工组织大批人力物力,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用创先争优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为民、科学、务实”的水务精神。今年,该局党委被评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关键时刻站出来,全力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一、快速反应,认真做好各项防御工作。“9?1”前,市水务局以高度的敏感性对防御“凡亚比”作了工作部署。局党组书记、局长朱积要求全市水务系统要密切注意“凡亚比”带来的影响,充分做好台风前的防御准备工作。他们提前召开了防御台风暴雨灾害视频会商会议,对全市的抗风抗洪工作作了动员和部署,要求各地加强值守,关注动向,及时应对,认真做好山洪内涝地质灾害防御和水库山塘的安全度汛

工作,并多次电话提醒高州、信宜市三防做好充分准备,做好防御工作。市、县两级水务局重点加强对辖区内的水库、河道、河堤、防洪工程进行24小时监测,维持各水库低水位运行确保安全,监督各在建水利工地在台风期间停止施工。

二、周密部署,迅速组织开展抢险救灾。灾情发生后,市水务局迅速行动起来,及时组织力量,积极开展抢险救灾。一是及时派出五个抢险救灾工作组,奔赴各重灾区。二是组织强有力的抢险救灾队伍。该局机关先后组织了30辆汽车,干部全部出动参加抢险救灾。市三防指挥部调集省轻舟四大队迅速出动冲锋舟25艘、抢险人员300多人到高州、信宜市灾区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三是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21日上午9时35分朱积局长部署好相关工作后 随即 带工作组奔赴高州灾区,途中,及时发布三防指挥部命令,不断调动救援队伍和物资进行抗洪抢险救灾。由于灾害破坏严重,重灾区断路、断桥、断电、断水、断通信,完全处于封闭状态。必须 尽快 进入灾区,了解 灾情,见 到群众、安抚群众、救助群众、组织群众。21日晚9时,副市长李观来和朱积局长带领三防指挥部成员和市水务局部分干部冒着大雨连夜徒步涉水进入了受山泥肆虐的马贵镇南街区,会见了镇委书记,了解灾情,指挥抢险救灾。22日凌晨4时,至马贵镇道路基本打通,21 日上 午由于道路中断受阻于古丁镇的轻舟队,也在22日6时到达马贵镇,陆续设置临时安置点24个,安置群众8357人。市三防指挥部及时组织100名公安消防官兵和运送6车饮用水到高州市重灾区,保障了灾区用水。同时,从市三防物资储备中心仓库急调运送1000多把锄、铲、十字镐等工具,60捆救生绳和400件救生衣到灾区投入抢险救灾。

三、连续作战,全力以赴投身抗灾救灾。在这次抗击台风中,市水务局全体干部,乃至各地水管单位工作人员、抢险队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全部放弃中秋节日休假,日夜值守在防御台风、抢险救灾的工作岗位上。据统计,全市水务系统坚持值守岗位共2100人次,出动抢险救灾915人次。轻舟队310人,出动4次,1240人次。市三防指挥部副指挥、市水务局长朱积及市三防办主任、副局长,几天几夜不休息,或坚守值班,或深入一线抢险救灾。市三防办全体成员,日夜值班不离位、不脱岗,有条不紊做好抢险救灾调度工作。广大轻舟抢险队员和参加一线抢险的水务系统工作人员都是简单吃一些干粮或盒饭充饥,甚至一些人员无饭吃,无水饮,本着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冒着危险,连续作战。有的领导干部和抢险队员,在抢险过程中手脚受伤,坚持不休息,毫无怨言。市水务局派到高州、信宜市的两个工作组,连续坚守一线四天四夜,克服无地方休息、吃饭问题难以解决等种种困难,全力配合朱积局长做好救灾抢险人员和物资的指挥调度工作,不敢有丝毫松懈,确保了救灾现场三防指挥系统的高效运转。为了及时连通马贵镇南北两岸,轻舟队员紧张奋战六个小时,终于在马贵河上开通了一条生命线。轻舟队员穿梭在两岸之间,每天工作10至12小时,为灾民送水送食,帮助供电、卫生、防疫、通信等部门运送设备,每天转移群众3000多人次。队员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头顶烈日,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做到手脚麻痹,手起了泡,脚被洪水浸烂了,从不叫苦叫累。

灾情发生后,市水务局及时分别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朱积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业务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茂名市“9?1”特大暴雨洪灾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小组和核查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坚守救灾复产一线。同时,积极协助省水利厅派出的由厅领导任组长的4个工作组驻守灾区,积极开展灾情核查、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工作。

为了加快推进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确保灾区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水务系统出动干部职工2200人次,轻舟队1240人次,投入资金13602万元,投入抢险救灾物资一大批。急需修复和整治:农村饮水工程72宗、水库山塘85座、堤防500多公里、闸坝43座、水陂2131宗、泵站12宗、渠道淤塞96公里、渠道淤积901公里,以及一批水文测站和电站等。日前已修复水库2座、水闸8座、堤防88处12.3公里、护岸97处、灌溉设施123处、渠道125处194公里,在省水利厅专家组和解放军官兵的帮助下,采取爆破方式拆除了钱丰电站大坝,排除了险情。其他各项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昨日上午,市委、市政府、茂名军分区在茂名迎宾馆举行“9·21”抗灾救灾暨2010抗洪抢险救灾总结表彰大会,总结今年以来全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市委书记罗荫国号召全市人民进一步弘扬“不怕艰险、顽强拼搏,患难与共、众志成城,以人为本、为民负责”的抗洪救灾精神,苦干实干、锐意进取,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复产重建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努力夺取救灾复产重建工作的全面胜利,为实现茂名“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目标而奋斗。

市委副书记、市长邓海光在大会上宣读《中共茂名市委、茂名市人民政府、茂名军分区关于表彰“9·21”抗灾救灾暨2010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谢社光、省防总办副主任邹振宇在大会上发言。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宋寿金,市委常委陈淑芬、郭元强、林日娣、陆庆彪、肖叶、熊高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方圆、朱育英,副市长李观来、黄心强、陈海,市政协副主席潘本、章宁,茂名军分区司令员周慎坤出席。大会开始时,与会人员全体起立默哀,向在“9·21”特大暴雨灾害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们表示深切的思念和沉痛的哀悼!

大会指出,2010年是我市极不平凡的一年。受超强台风“灿都”和“凡亚比”的严重影响,发生了“7·23”和“9·21”特大暴雨洪灾,造成全市6县(市、区)103镇167.7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8.8亿元。特别是9月21日,突如其来的千年一遇特大暴雨凶猛地袭击了高州、信宜两市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市建市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损失最严重的洪涝和次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严重灾情,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省委、省政府、广州军区的亲切关怀下,市委、市政府和茂名军分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早部署、科学应对,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带领全市军民积极开展抢险救灾。经过多方合力,成功转移救助受灾群众近4万人,安置灾民8600多人,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治,全市没有一人因灾受饿或有伤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干部群众和广州军区参加抗洪抢险官兵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取得了抗洪抢险和救灾复产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树立典型,市委、市政府、茂名军分区决定,授予广东省防汛抢险民兵轻舟机动四大队等57个集体 “茂名市‘9·21’抗灾救灾暨2010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称号,授予刘东成等204位同志“茂名市‘9·21’抗灾救灾暨2010抗洪抢险救灾先进个人”称号。在这次抗洪救灾中,市委、市政府组织了茂名日报等强大媒体宣传力量,迅速展开了强有力的宣传,最大范围及时报道了受灾情况,宣传了开展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宣传了抗洪抢险中的感人事迹,对稳定人心,增强信心,为夺取抗洪救灾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茂名日报社获授先进集体,茂名日报、茂名晚报、名升网4名记者分别获授先进个人。

罗荫国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茂名军分区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祝贺,向所有参加抗洪抢险的军警和干部群众表示敬意和慰问,向大力支持抗洪抢险救灾的社会各界和省直各部门、各兄弟市表示衷心感谢。罗荫国指出,这次抗洪救灾斗争,我们凝聚了方方面面的力量。面对突如其来的洪灾,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大力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战胜洪灾的信心和决心;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动员、科学应对、靠前指挥,充分发挥了抗灾救灾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创先争优、顽强拼搏,充分发挥了抗洪救灾的“主心骨”作用;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勇担重担,充分发挥了抗灾救灾的突击队作用;社会各界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形成了巨大的抗灾救灾合力。

罗荫国强调,这次抗洪斗争,我们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暴雨洪灾给我们带来了伤痛,也给我们带来共度时艰的温暖,更让茂名人民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汇聚成茂名人民伟大的抗洪救灾精神。在抗洪救灾中,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展现了茂名人民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道出了茂名人民患难与共、众志成城的精神,一项项坚决果断的决策体现了党委、政府以人为本、为民负责的精神。这些精神是我们今后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最宝贵精神财富。

篇3: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年5月,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上海市生产的水泥产品质量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查。本次抽查了12批次产品, 经检验, 不合格0批次。

水泥是列入国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产品目录的产品。截止2013年3月底, 上海市有效获证生产企业共9家, 本次计划抽查上海市生产企业9家, 实际抽到产品的企业为9家。

本次监督抽查依据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等国家标准及相关标准要求, 对产品的下列项目进行了检验:放射性、三氧化硫、氧化镁、烧失量、不溶物、氯离子含量、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

篇4: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的反向技术

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相反

蒸汽机技术以来的工业革命,主要的方向是机械化;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革命,主要方向是相反的生命化。信息技术越来越呈现出与工业技术不同的发展范式。信息技术与物质技术、能量技术区别最大之处,越来越呈现在生命化的方向上:

第一,生命体系不同的物理特征对技术范式产生显著影响。基于信息分享的技术,成为信息技术不同于物质技术、能量技术的独特方向。作为生命系统核心的负熵,与作为载体的物质、能量有不同规律。分享是生命不同于机器、负熵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显著特征。无论是物质,还是能源,都不可共同分享,面包吃一口就少一口,价值越来越少;而信息却具有共同消费性,而且信息越分享价值可能越高。

技术的这种特征一旦渗透和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影响,将对以往文明的基本制度,如产权制度,产业组织方式等,产生摧毁性的作用。

第二,生命体系不同的增值特征对技术范式产生显著影响。

生命与机器一个重要不同,是自下而上涌现的模式。自下而上计算正在不断取得突破。例如,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1年2月9日报道,首个可编程纳米处理器面世。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工作代表着自下而上方式制造的电路在复杂性和功能上的一种飞跃。因此也证明了这种自下而上范式可以催生纳米处理器和未来其他各种综合系统。”

技术的这种特征一旦渗透和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影响,将改变市场和组织的游戏规则。

例如,凯文·凯利把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归结为失控。他认为失控将成为未来文明的常态,害怕失控的人顶多可以期待“在持久的摇摇欲坠中保持平衡”。

凯文·凯利认为:“生命是无法控制的;活系统是不可预测的”。机械系统本质上是简单系统(“小系统”);生命系统本质上是复杂系统。维护复杂系统的秩序,与维护简单系统的秩序,规律是不同的。他引艾克利的话说:“‘正确’是水中月,是小系统的特性。在巨大的变化面前,‘正确’将被‘生存能力’所取代。”意思是,以往的文明,面对的是一个机械系统的世界,可以自上而下定义“正确”来控制;全新的文明,面对是一个巨大变化的复杂系统,要象生命体那样,自下而上涌现出适者生存的秩序。

伴随自下而上涌现模式出现的,是生命与机器根本不同的“交相胜”的机制。生命的特点在于整体性不能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而从分布式地存在着的低价值的局部节点的交互联接中,会涌现出大于它们分别累加所得总和的价值。这种价值不光具有量的优势,即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还具有质的优势,就是呈现生物多样性(解决方案多样性)的进化优势。这是物质技术和能量技术不具有的特点。

第三,生命体系不同的生产特征对技术范式产生显著影响。生命与信息网络技术一样,具有分布式特征。

技术的这种特征一旦渗透和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影响,将会带来多元化、组织扁平化、复杂系统控制和自组织、自协调等方向的巨大影响。

第四,生命体系不同的传播特征对技术范式产生显著影响。

原有文明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之上,关系是不对等的。不对等关系,从技术上说,相当于主从结构。在黑格尔那里,称为主奴关系。按黑格尔的物性逻辑,系统一旦复杂化,主奴关系一定应该向着金字塔化的方向发展。但黑格尔算漏的是王阳明的逻辑,如果心性渗透进来,生命体系一旦成为宇宙模式,完全可以在象经络一样的网络结构中,低成本实现节点间的通信和协调。黑格尔和王阳明都没有想到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都具有这样的作用。

第五,生命体系不同的物耗、能耗与社会消耗特征对技术范式产生显著影响。

信息生产的成本消耗模式,与物理世界和货币世界完全不同。由于信息与意义在实体型文明和价值型文明中虽有应用但比重明显偏低,结果是文明大部分耗费在实体和价值的运转上。在新文明中,由于信息的作用在生命型的体系中得到充分发挥,大量无意义地在时空迂回中空转的实体活动,大量无意义地在社会迂回中空转的社会活动,都将被废止。新文明可以根据环境的承受能力,提供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实体和价值活动,所不同在于同等活动的实体耗费和社会耗费将大大减少。以信息为表、意义为里的生命体系,将使世界运转得更为润滑。

第六,生命体系的感性特征改变技术的“本性”。

凯文·凯利讨论过生命一旦与机器融合,会给技术本性带来何种影响。事实上,这种事情至少已经发生过一次,这就是宇宙通过信息,利用DNA作载体,以地球作为客体,合成心物一元的人类。从这个角度说,信息革命不过是在还原人类的起源,让人真正回到心物一元的人本身。因此,轻易断言机器是否会拥有智慧,是十分冒险的。至少从目前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技术“本性”的改变,不是没有可能。诸如情感、心理、审美这些感性的判断力,出现在机器身上,与人合为一体,是有可能的。

信息技术将与生命技术融合

目前IT发展还相当于整个进程的原始社会的较低阶段。向前看,IT未来发展到“原始社会”较高阶段,还有量子计算机、纳米器件等硬件发展空间,可以逐一记录人的一生(如MyLifeBits);在软件方面,遗传算法进一步发展,使信息技术与生命技术开始融合。

IT度过原始社会阶段后,向“中世纪”的发展将更加惊人,软件从湿件进展到“软件生命”进化快车道,依次进入软件机体(人体神经网络)、软件脑、人体神经网络、软件中枢神经系统总线设计、软件骨干网设计,第四、五代软件语言将实现基于软件工具酶(STE)的基因编程,形成人工物思维体系;硬件方面,分子机器、生物芯片,一直到生物计算机、人工生命将渐次得到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计算一旦达到纳米级,硅计算将受制于先天不足,与人体兼容、液体形态的DNA计算将成为冯·诺依曼计算架构的终结者。数字计算将被类比计算取代。植入芯片将OUT,直接以人体的酶为硬件、DNA为软件,在人体体液中进行的计算将成为现实。早在1994年阿德勒曼用他发明的最初级的DNA电脑计算,一个星期时间就完成了电脑几年的工作量,成功破解了经典数学难题“汉弥尔顿路径问题”。十几个小时的DNA计算就相当于人类社会所有电脑问世以来的运算总量。而软件将依次开发端脑(皮层)、间脑(上丘脑、下丘脑),小脑,直至脊髓、内脏神经纤维网络回路系统的替代设计。

上一篇:敞开心扉学会沟通说课稿下一篇:建党九十周年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