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验小学生作文

2024-05-11

做实验小学生作文(通用14篇)

篇1:做实验小学生作文

今天,妈妈买了注射器回来,准备做实验.,做实验作文。

实验是根据 寒假作业上的要求做的,大意是拿一个鸡蛋,把蛋黄和蛋清抽出来,住入红墨水,最后打入空气.,看有什么结果。

我先拿来一个鸡蛋,再拿注射器往蛋上一扎,针滑向一边,差点扎到自己的手。爸爸说:“做细要胆大心细。”我按照爸爸告诉我的方法,左手摸着鸡蛋,右手拿着注射器,用劲一扎,结果扎了很深,孔也扎得很大,小学四年级作文《做实验作文》。

然后,我又去找墨水,找来找去,发现自己忘记买红墨水了。爸爸说:“用蓝墨水代替吧!”我就从书房里拿来蓝墨水,住蛋壳里注进了一些,再住里面打空气,可是一点变化也没有。爸爸问我:“这个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我左看看、右看看,轻轻地说:“实验失败了。”

于是,我们想:“是不是孔钻得太大了呢?”为了搞清楚原因,爸爸又让我找来一些透明胶布,把小孔贴住,再用注射器往里面注入空气,结果水从小孔里“钻”了出来。

通过这个实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还是有体积的,把空气注进蛋壳后,由于空气要占一定空间,所以把墨水挤了出来。

篇2:做实验小学生作文

最使我记忆忧新的事,就是在我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记得在那段时间里,我特别爱看电视上的一个节目:比科曼的世界。里面专门解答观众问的科学问题,还告诉我们许多非常有趣的科学知识。为了使我们更容易理解道理,每期中还会教我们做实验。我就在节目中看到一个比较简单,但又会使人奇乐无穷的实验。一个大胡子叔叔,将一枝白色花的茎底,用刀小心冀冀地切开,到全长的三分之一为止,然后,取两个玻璃杯,倒上四分之三的水,在撒上一点色素,让水染色。再把白色花的茎分别放入两个杯子中。接下来,等上24个小时之后,奇迹便出现了。一天后,大胡子叔叔将白色花取出来,与以前的样子有很大的变化。白色花瓣奇迹般地变了颜色,成了一朵穿着花裙子的花。

我很好奇,非要亲自试试不可。于是,我和妈妈一起准备材料,做起实验来。我按照电视里大胡子叔叔的做法,认认真真地做起来。到了第二天,白色的花瓣,果然就变成了橘红色的了。我高兴地欢呼起来。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左思右想,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是颜料水自己跑上去的呢还是花瓣自己涂上去的呢?这些疑问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一定要找到问题的答案。

篇3:让学生做实验的“主人”

一、如何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首先,要激发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的兴趣和欲望,我在第一节“Na的性质”中精心准备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并请了两名学生做助手,在演示的同时不断提问:“你们想亲自动手做演示吗?”以激发学生的欲望,结果学生群情激昂,纷纷要求参与。于是我便适时布置了几道课下讨论题:“做化学实验应注意什么?”“我把全部的演示都交给你们去做,你们能完成吗?”“你们应怎么分组?”经过充分地讨论,在第二节化学课上,我把全班分成了12个小组,每4人一组(兼顾好中差生),每组大约5个实验,并对每组做哪些演示均作了详尽的计划安排,要求学生提前一周预习教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所做演示的“备课”任务。

然后我向学生反复说明了做化学实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化学实验的安全常识教育,诸如消防安全知识、割伤急救、烫伤和烧伤的急救、化学灼伤的急救等,并分别在实验室和教室书写张贴。紧接着我让学生对“学生实验”中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了反复练习。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跃跃欲试的学生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在第一章第一节做空气的组成演示时,第一组学生做得格外顺利,其他同学也纷纷请缨要求重做,我便破例又让三组学生做了这个实验。这节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学生演示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另外,在学生做演示时我发现学生在讲台上做实验其他同学观察起来不方便,于是我在上化学课时便让学生在教室中间腾出一块地方,在学生在中间做演示以让其他同学观察得更加仔细。

二、学生自己做实验,效果非凡

1.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时代呼唤主体精神。“学生做演示”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准备和完成,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这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体现自己价值的满足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化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中学化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实施“学生做演示”模式乃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施“学生做演示”模式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利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思维”。“学生自己做实验”模式却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一个演示实验的顺利完成,是诸多能力综合协调的结果。在实验室中做实验,仪器、药品均由教师准备妥当,实验步骤也由教师拟定,学生只要“依章操作”就可以了,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封闭了学生的心理和潜能的发挥。而“学生自己做实验”则不同,所用仪器、药品要自己找,实验步骤自己定,实验中的异常现象由自己分析、处理(稍加困难的老师当然要给以指导),因此学生实验时的情趣十分投入,思维极其活跃。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良好科学习惯。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充分发挥实验设疑作用,可以使实验内容和知识体系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学生在预习、准备和亲自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甚至还会与其他同学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5.“学生自己做实验”模式促进了化学兴趣小组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学生预习的自觉性,养成了自学的良好习惯。

由于学生都有一个争强好胜的心理,每一个小组都怕在其他同学面前“丢人现眼”,都想更好地顺利完成翘首以待的两三周才能轮到一次的“展示”机会,所以都十分重视,提前预习、主动自学、查阅资料、积极准备,全班上下形成了一个浓厚的自学氛围,化学兴趣小组也得到了蓬勃的健康发展。同时,小组成员间密切合作,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6. 有力地促进了家庭小实验的积极开展。

由于学生在做演示实验后“余兴未尽”,不少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家庭小实验以大显身手,还有不少学生自己探索设计化学实验,探求化学世界的奥秘,为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 有力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升,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由于采用了“学生做演示”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化学成绩十分显著,在期末考试、毕业会考、升学考试中化学成绩均名列前茅,优秀率均在50%以上,及格率达100%,并且还带动了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发展。

三、学生自己做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由于学生所做的实验均是全新的知识,学生要经过预习、准备、多次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因此在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大多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都有一种败而不馁的积极心态,再加上教师及时的指导,所以大多问题总能及时解决。这里教师要注意使用的方法要因时利导、因人而异、因事而定。演示实验简单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复杂的,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帮助他们完成准备活动。

篇4:如何指导学生做初中物理实验

关键词: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课外实验;课前小实验

初中物理这门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这也是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通过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水平,也是有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捷径。这几年,笔者一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生辅导、考试评价和教学研究方面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尤其是对如何指导学生做好初中物理实验的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认真、及时反思和归纳总结。

一、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实用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这是物理分组实验的三个特点。只有学生亲历实验、体验实验,全身心投入到分组实验中,才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将学生的双手,学生的眼睛和学生的大脑调动起来,进行有目的的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工作。让学生在认识上、态度上和方法上引起高度的重视。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是在老师有效的组织下、积极的指导下获取的,并且学生是在自己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情景中获取的,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知识往往比较持久,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认真阅读有关本课时的实验要求,在试验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实验规程,实事求是,实验结束后及时总结反思,填写好实验报告。

二、引导学生做课外实验,也是做好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秘诀,我们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做一些有挑战性有趣味性的实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延伸拓展课本教学实验,教师最大限度组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现成的材料和简单的材料开展一些贴近学生实际,深化教学内容的,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课外实验。

例如在教学“天平”前,先预习课文,利用天平的结构原理,可以安排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平器材等等。

学生通过自有的、丰富的、有趣的课外小实验增强了课堂内物理知识和课堂外物理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可以将课堂内学到的物理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也可以对课堂内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的生活实际中,达到活用知识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完八年级物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这两节后,让学生根据这两节光学的原理制作简易的针孔照相机,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感受实验的乐趣无穷。

三、做好课前小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个学生只有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对物理这门学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我们物理教育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帮助学生端正物理学习的态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习惯。进行有效的课前物理小实验的体验,提高物理教学效益。

四、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把演示实验做好,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由于我们本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教育资源比较贫乏,各种实验器材和仪器药品的配备不可能齐全。但是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在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使演示实验的功用得到最好的发挥,教师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可以动手自制各种演示实验的仪器和模具,进一步加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例如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压强实验的时候可以选用钢笔的笔尖和钢笔的笔帽做不同的实验,感受压强的大小,体

会决定压强大小的因素;在做浮力实验的时候,可以选用玻璃弹球和学生的乒乓球做不同的实验,感受浮力实验的大小,体会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在做光学色散实验的时候,可以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墨水,玻璃和纯净水制取简易的实验仪器;在实验中让学生体会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离不开实验的哲理。

总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整个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一定要加强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全面提升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准,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朱道荣.例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湖北中小学实验室, 2000(5).

[2]朱长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05(4).

[3]郝贵有.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个环节[J].科技资讯,2006(2).

[4]陶洪.物理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5:做实验小学生作文

那天,我在练毛笔字的时候想:写在纸上的字,能不能让它们来去自如呢?这样就环保了。于是,我开始了探索……

我先自制墨水,用的是面粉和水。我在盘子里加一些面粉,再加入水,用汤匙搅成稀薄的糊状,这样“面粉”墨水就制成了。接下来,我用棉签蘸上一点面粉墨水,在纸巾上写了“妈妈我爱你”几个字,晾干以后,字迹消失了。我又取一根棉签,蘸上碘酒,轻轻擦拭刚才写字的地方,字迹便渐渐地清晰了。我兴奋极了,连忙叫妈妈过来说:“妈妈,妈妈,你看原来没有的字迹出现了!”妈妈笑着点点头,鼓励我接着做下去。

过了一会儿,我又把柠檬汁滴在那几个字上,字迹又渐渐变得模糊了。我欢呼雀跃,实验终于成功了!妈妈走过来笑眯眯地对我说:“你真棒!许多事情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不断探索。”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但是我仍然没有解决心中的那个疑问: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于是我到电脑上去查找答案。原来在这个实验中,碘酒溶液中的碘离子和面粉中的淀粉发生反应,变成了深色的碘,所以用碘酒擦拭后,面粉墨水写的字就显形了。而柠檬汁中的维生素C与碘也会发生反应,变成一种无色的化合物,所以,把柠檬汁滴在写字的部位上后,字迹又不见了。

篇6:做实验小学作文

我把酒精带回家,躺在床上,忽然想起了原来上科学课时,老师有时用酒精灯做小实验,于是我的灵感来了,便灵机一动,找来一个铁做的瓶盖和一个被我拆了的小闹钟上的铃拿过来用(在平时,家里一有什么小东西坏了,我就拿过来修一修,如果实在修不好,就由我处置了),然后我又找来一小片棉花卷起来,最后再把棉花卷塞进小铃的洞中,再把酒精倒进瓶盖里,这样一个经济实用,外观漂亮的迷你酒精灯就算全部做好了。

酒精灯是我买过酒精后的第一个作品,后来我又用酒精做火把,用酒精消毒。

篇7:做实验小学作文

今天,妈妈买了几个鸡蛋,我做了一个吸蛋黄的实验。

先拿来一个鸡蛋,把它打碎了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来一个空的瓶子,用手把瓶子挤扁,然后对准蛋黄。接着,慢慢地松开手,蛋黄就乖乖的被吸进瓶子里了。

这个实验真有趣啊,小朋友们自己也可以试试噢!

篇8:做实验小学生作文

然而纵然教师对于数学实验的重要性有认识且比例相对非常高,但只是表面性、直觉性的认识。对于数学实验本身的了解,很多教师是不够的。虽然初中及高中对于数学实验的研究已经较以前重视,但在小学阶段对于数学实验的研究几乎仍为空白。很多教师知道数学实验重要,但如何操作尚需指导。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数学实验器材的短缺还是显而易见的。学校教具配备不足,学具添置不到位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结合自己的探索提出一些应对的思路和举措。

一、要做怎样的实验———数学实验内容的选择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展开。四大学习领域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各个领域的学习都需要数学实验的介入。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数学实验?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究竟哪些内容适合进行数学实验?数学实验的内容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1.内容具有可操作性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操作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儿童要认识物体,必须对它施加动作,在移动、拆散、合并物体的反复动作过程中,通过头脑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具有操作性的内容在四大领域中广泛存在,如数与代数领域中,利用计数器建立数概念的学具操作实验,整万数、整亿数认知中数级拓展的创造实验,数的大小比较中的对比实验,数量估计中的实践操作实验,各种运算律的探究实验,找规律的发现实验等等。而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对于图形特征的观察与操作,图形性质的发现与验证,图形分类的标准创造,图形度量时的诸多活动,图形变化中的对比与发现等等。在统计与概率中,随机事件的概率研究需要借助多次实验寻找规律,统计活动往往伴随着各类实验现象的研究而产生。实践与综合运用领域,数学实验更是频频参与其中,以问题为载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实验具有可观察性

数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相伴而行。数学活动经验在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在观察思考中得以持续升华。因此,在设计数学实验时,要引导学生在显性的操作活动、实验现象中逐步将隐性的思维过程得以表达与外化。

如《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材编者就设计了一个可观察的数学实验。在设计实验器材时,教师可以准备5×3 及2×7的长方形纸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结果。借助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可以进行比较,借助于方格纸也能得出结论,甚至于借助2×1 的小长方形纸片也可以比较大小。在多样的实验方法中,实验结果清晰可见。可视化的数学实验为学生感受用同样大小的面积作为单位就可以比较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支撑。

3.过程具有可重复性

数学实验,其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可以重复进行。数学规律的发现,结论的确定,猜想的验证,往往都是在数次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其中特别突出的典型就是概率研究,五位数学家重复实验,其中罗曼诺夫斯基高达到80640次,通过大数次研究感受等可能性。

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怎样滚得远》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读懂的是教材安排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式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在数学实验的设计中,就是以多次实验求平均值从而得出实验结论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结果猜测、自主设计实验条件、多次实验、记录数据、形成结论的过程,并且在个人实验、小组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小组实验的要点,如何分工、怎样合作,为数学实验的后续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活动经验。

二、怎样就能做实验———实验教学的器材准备

与科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相比,小学数学学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广泛地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学科实验室。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教材中读懂、从课堂中看到,实验教学的器材具有其广泛的应用性。走出“等、靠、要”的思维误区,数学实验教学的器材,往往因其易获得性、可利用性与高原创性而充盈着独特的魅力。

1.就地取材———易获得性

实验器材的准备是实验的前提条件。部分学校购置了教学具以辅助教学,但是仍然有很多学校在开展数学实验时没有相配套的实验器材。就地取材、合理替代,就可以让数学实验大放异彩。

(1)替代性策略:无论是教师为学生准备学具还是学生自己制作学具,在实验器材的选材和制作过程中,都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小棒作为实验器材,就可以用冰糕棍、火柴棒、牙签等实物来代替,既经济实惠,又随处可见。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都可以用茶叶盒、包装盒替代。研究倍的认识,花片、圆片等都可以用身边能寻找到的同样的实物进行替代。而学生用计数器可以借助纸片和围棋子模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2)改良性策略:教材上木条制成的长方形框,在现实教学中可以用吸管和毛线进行加工改良,也可以用磁力积木棒直接搭建,既降低了成本,又保障了安全。

(3)多样性策略:在研究面积时,所需的透明方格纸,可以借助学生硬笔书法临摹透明格纸,也可以剪下透明文件袋的方格进行实验。

(4)加工性策略:在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做转盘游戏,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圆形纸片、图钉,由学生用半成品进行自主加工。

事实上,实验器材无处不在。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是否自己已经具有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研究意识。

2.通材多用———可利用性

数学实验材料,有些是单个实验所独需的,有些则是多个实验都共有的。因此在开展数学实验时,对于可重复利用的实验器材,需要建立起实验器材资源箱,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此为基础拓展形成数学实验器材室。

(1)以小棒为代表的实验群。在低年级的认数教学,数的分与合中,小棒作为实验器材无处不在。而在多边形的认识中,借助小棒围出指定的多边形,对于研究多边形的边的特点大有裨益。而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不同长度的小棒又为实验提供了可观察的数据。用小棒围成三角形,随着个数增多,可以从有限想象无限,从而为用字母表示数量打下伏笔。不同颜色的小棒还可以进行分类统计实验。跨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小棒成为了数学实验器材经典之代表。

(2)以小正方形为代表的实验组。在数的大小比较时,借助正方形与其他图形可以通过一一对应比较大小。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是最佳的实验工具。借助小正方形探究正方体的展开图无疑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思路。方格统计图,借助磁性小正方形是最好不过的展示工具。

(3)以小正方体为代表的实验链。观察物体中小正方体是最佳研究材料。研究长方体的体积时,棱长1cm的小正方体的适时介入为数学模型的建构提供了视觉化支撑。表面积的变化,若干个小正方体就能变换出不同的类型。研究概率时,小正方体制成的筛子成为了可以重复实验的绝佳工具。

(4)以小球为代表的实验类。两种颜色的小球一一间隔,为研究植树问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研究可能性时,摸球游戏少不了不同颜色小球这一重要实验器材。研究小球的弹跳高度时,它又是少不了的主角。

当然除了上述的典型代表之外,如围棋子、七巧板等都可以作为普适性的实验器具进入到各个领域的数学实验教学中。

3.天生我材———高原创性

在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中,有些是可以拿来直接利用的,有些是需要稍作加工进行使用的,还有的则是需要教师自我创造的。

(1)基于教材个性加工。在图形覆盖中的规律的研究中,教者可以基于教材的数条进行个性加工。教材中引导学生从10 个数中分别框出2 个数、3 个数、4 个数、5 个数,进行实验、完成表格、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该数学实验教师可以进行适度加工,将总数与每次框的个数均作为变量,从而在变化中引导学生多次实验,进而发现变化中的不变,也即数量之间的相等的关系。

在设计时,教师可以提供总长为20 的数条,学生可以选择20,也可以反折数条将总数变为19、18、16、12 等等。同时,提供不同个数的漏空数框,学生可以选择2、3、4,也可以选择5。这样的原创设计,把总数不变,变为总数由实验者自我控制;将每次框的个数由教材限定,改为实验者自我设定,为实验的丰富性,数据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2)统整教材融会贯通。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对于教材的深度加工,往往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本身的类属关系进行统整。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数》单元教学中,可以将单元内容根据学科的特点与儿童的认知进行体系化梳理,形成为认识整万数、认识非整万数、认识整亿数、认识非整亿数、整万数整亿数的改写、以万或亿作单位求近似数的知识结构框架。在单元统整中,可以根据内容的结构相似化程度,进行简约化设计,认识整万数与认识整亿数可以有机整合,其共同点都是数级的扩充,其思维过程是一致的,其心理机制也是相仿的,因此统整以后的数学实验器材就需要更具创造性。

从万级以内的数,拓展到整万数,从整万数,拓展到整亿数,提供学生的实验器材是纸质计数板与围棋子共同构成的计数器。通过创设矛盾冲突,学生自我改良实验器材,从而实现了教师原创到学生原创的飞跃。

(3)衍生教材各显神通。在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魅力数学》中,收录了这样一个数学实验《一张纸究竟能对折多少次?》通过引导学生猜想,并借助不同材质的纸张进行多次对比实验,从而得到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寻找实验器材,改变纸张的厚度,控制实验变量,然后通过对比实验,寻找到最大值,从而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的独创性带来了实验器材的原创与多样性。学生有的用A4 打印纸,有的使用报纸,有的用透明纸,有的用餐巾纸……通过不同材质的比较,发现纸张越薄对折次数越多,并得到了A4 纸最多只能对折8 次这一结论。

三、怎样做实验———实验教学的过程指导

1.实验前有备无患

(1)眼中有物:器材准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成功的数学实验一定是建立在完备的数学实验器材的准备之上的。如,在研究圆锥体积公式时,数学实验器材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而应是多组不同数据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同时还需刻意增加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实验器材的完备性,保障了实验过程的挑战性与实验结论的理解度。

(2)目中有人:人员准备。数学实验中最为能动的要素,是人这一有思想会行动的要素。因此,除了物的准备,人员准备尤为重要。在演示实验中,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在个体实验时,要明确实验步骤;在合作实验时,要明确人员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担。

2.实验中有张有弛

(1)导航图:指导手册全程领航

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敏锐的视觉去捕捉适合借助数学实验进行教学的内容。通过对各册教材进行分析,分单元梳理,从而形成系统的数学实验内容与指导手册。如:下图为第5 册长方形正方形单元中长方形特征的实验指导单。

实验指导手册为学生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方向与抓手。上例就从实验器材、思路指导、实验猜想、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6 个方面为学生合作探究开展实验进行了有效导航。

(2)同行者:适时适地友情加盟

无论是演示实验、个体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教师都要始终以一个研究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参与其中。演示实验不越位,个体实验不占位,分组实验不缺位。在学生有疑惑时点播,在学生有发现时鼓励,在学生有争议时倾听,不放纵但也不严控,在规则与自由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求助台:个性给予指导帮助

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动手能力、思维水平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设置求助台、锦囊盒可以有效帮助学习后发展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以用信封小锦囊的形式,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有困难时,提供点拨与指导。

3.实验后有的放矢

(1)重结果也要重过程。数学实验是一个系列化的过程。关注结果,也需关注过程。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避免出现研究圆周率 π 时迎合结论给出数据的轻过程重结果的倾向。

(2)有活动更要有思维。聚焦现象,关注数据,更关注现象下面的本质,数据背后的原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指尖上出智慧,活动中促思维。

(3)评个体更要评团队。对于数学实验者的评价,不能仅仅关注汇报者、表达者,更要关注每一位对实验过程与结果有贡献的研究者。在合作实验中,以团队进行评价其能效远远高于对个人的评价。

四、实验做得怎样———实验教学的效果评估

数学实验的效果评估,不能仅仅着眼于实验是否做得成功,学生是否发现结论,实验结论是否正确,而是在更高层面上关注是否促进学生数学化地观察、是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是否促使学生积累可迁移的经验。

1.“做”中要出思想

植树问题是一个经典的问题,人教版将其编排在数学广角单元,苏教版则将其安排在找规律单元。就植树问题的诸多课例来说,可以发现这样一些共同点。第一,执教教师往往特别重视梳理并归纳形成撒种不同类型,即所谓的“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只种一端”或者是“两端物体相同”与“两端物体不同”。第二,对于三种类型或者两种类别的规律或公式,学生都能快速背诵、熟练记忆,但是在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时,往往一头雾水不知该加1 还是减1 还是相等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发现规律与记忆公式,运用规律与使用公式之间划上了等号。

如果我们细细观察与品味,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中我们就能读出植树问题的教学目标所在。以苏教版为例,从教材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意图。(1)看图示,体会规律的存在性。(2)摆学具,体会规律的必然性。(3)找现象,体会规律的合理性。这样的三个步骤,分别对应现实原型———实验操作———结论应用。从“植树问题”这一现实原型出发,到“分割问题”这一数学模式,引领学生发现规律并最终确认规律的正是数学实验这一途径。

2.“做”中要见模型

直观的观察发现固然重要,但它往往还远非找规律的终点,最终还必须在直觉的基础上获得思维的进一步提升。表象的建立有助于更快的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向抽象思维过渡。而超越表象,将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对于数学元素的结构认知。

苏教版五下《探索图形覆盖中的规律》,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到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是什么”,更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是仅通过观察数据,从数据的变化中寻求出不变的关系的;有的学生是在头脑里多次移动方框,在平移中发现“平移的次数=总数-每次框的个数”;而有的同学是在头脑中仅仅放置一次方框,就能理性思考,方框外面有几个数就要平移几次,操作活动真正内化,并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这样的交流,揭示了数学直觉背后所隐藏的本质联系。为学生从动作思维上升到表象思维,进而提升到抽象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支撑。而殊途同归获得的 “总数-每次框的个数+1=一共的拿法。”这样一种函数关系,在变量与变量之间建构出了一种稳定的不变的联系,就是一种数学模型。这样的教学经历了感性发现与理性思考。学生不仅找到了规律,而且知道了规律存在的原因、规律存在的必然性。

3.“做”中要得经验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就知识层面而言,主要是掌握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知识。但不同的学习路径却决定了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同时也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积累怎样的经验,形成怎样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数学实验中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做”的过程,这符合弗赖登塔尔所倡导的“再创造”教育理论。学生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单元,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这部分内容借助观察与借助实验,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仅仅借助于观察,那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得出3+2n这一含有字母的式子。但做数学,能够让每个学生更为个性地思维,从而获得更加多元、更为开放的结论。学生可以从参与者变为真正的实验者、思考者与发现者。通过借助小棒操作,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获得1+2(n+1),3+2n,2(n+2)-1 等多样的表达。而每一种表达都与学生的操作经验密切相关。同时,这样的操作经验,也将使学生跨越操作与实验,走向表象、想象与抽象。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借助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指导和引导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原理、公式等,是实验教学的基本取向。改进当前实验教学,可以从数学实验的内容选择原则、实验教学的器材准备、实验教学的过程指导、实验教学的效果评估四个方面入手,积累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经验。

篇9:做实验小学生作文

一、巧妙利用学生的身体做好物理实验

1.发

在上《电荷》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喜欢玩气球吗?”

生:“喜欢。”

师:“老师今天教同学们气球新玩法!”

接下来,我请了四个学生到讲台来,让每两个学生组成一组,其中一人用气球轻轻地摩擦另一位同学的头发,并请全体学生猜想将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意想不到的是:当气球摩擦头发时,气球能把头发吸引起来!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快声!

这一出奇的引入,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对摩擦起电现象的探索欲望。

教材是用玻璃棒、丝绸、橡胶棒和毛皮来演示摩擦起电现象的。这些物体摩擦起电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摩擦后的橡胶棒,只能吸引纸屑等轻小物体,不能把跟它摩擦的毛皮也吸引起来。

而气球摩擦头发,摩擦起电的效果特别明显,经头发摩擦过的气球,很容易吸引纸屑等轻小物体,而且还能把跟它摩擦的头发也吸引起来,既能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也能说明两个互相摩擦的物体,它们带的电荷是异种电荷,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脸

在上“汽化”时,我用棉花在每位学生的脸(或手)上擦上酒精,问学生有什么感觉?他们都特别兴奋:“好凉!好爽!”由此,“蒸发吸热,致冷”便因学生的亲身体验,而铭记在心。

3.牙

在讲到“骨传导”时,我让学生闭上嘴巴,用自己的牙齿“磨牙”。学生很好奇也很清晰地听到自己“磨牙”的声音!这样,“骨也能传导声音”便不言而喻了。

4.嘴

在引入“大气压强”时,我问学生:“男生力气大还是女生?”“男生!”“男生吸田螺厉害还是女生?”“男生!”是不是真的这样呢?我设计了一场吸田螺比赛:男生吸的田螺都是没有去除尾巴的,女生吸的都是去除尾巴的,看看谁能把田螺吸出来。结果当然是力气小的女生反而能吸出田螺肉!我让男女生互相交流吸田螺的感觉,并分析是什么原因使力气小的女生能吸到田螺肉?学生因“亲身体会”,所以很快能得出是“大气压强”助女生一臂之力。

5.手

在上“热传递”时,我让每位学生都用左手摸自己的右手,问他们“有什么感觉?”学生都笑嘻嘻地说“没感觉!”然后,我又让他们跟前后左右的同学握一握手,再问他们有什么感觉。同学们兴奋地说:“他(她)的手好暖”、“他(她)的手好冷”……我让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左手摸自己的右手“没感觉”,而跟其他同学握手却感到“冷”“暖”……

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第一,左手摸自己的右手“没感觉”,是因为自己的左右手温度一样,不能进行热传递;第二,甲同学能感到乙的手“暖”,是因为甲的手的温度比乙低,热量从乙传给甲。也就是:(1)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互相接触的物体存在温度差;(2)热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

6.脚

在讲“压力与压强”时,我让全体学生起立,先让他们单脚脚尖站立半分钟,然后单脚站立半分钟,最后双脚站立半分钟。再让他们谈谈用三种不同方式站立时,自己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

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1)单脚脚尖站立最辛苦;(2)不管用哪种方式站立,人对地面的压力都是相等的;(3)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利用学生身体做物理实验的意义

1.巧妙利用身体做物理实验,可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发现学生身体的各个部分,是我们做好实验的“宝”!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懂得巧妙利用。当然,利用身体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

从上物理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告诉学生: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课程,而我们的身体,则是我们做好实验的“活宝”。在我长期的指导下,学生也懂得这个道理,并能学以致用。

例如,有同学发现秋天穿校服,由于摩擦起电,校服经常贴着皮肤,不舒服。学生就在皮肤上涂润肤露,预防静电带来的不适。

除此之外,他们还知道:(1)天气干燥的时候,要涂上润唇膏,锁住水分,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预防嘴唇裂开。(2)双手互相摩擦,可以探究做功能够改变内能,用来取暖。(3)对手吹气,可以探究“蒸发吸热,致冷”,来获得“凉快”。

2.巧妙利用身体做物理实验,既符合《课标》要求,也更能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乐趣

《课标》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课标》提到“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巧妙利用学生的身体做物理实验”本身就是《课标》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一种做法。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这种实验,充满创意、神奇和欢乐,更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终身探索的乐趣!

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学生梳头发时,还会记起“摩擦起电”;当他们吃田螺时,还能想起“大气压强”;当他们见面互相握手时,还能忆起“热传递”……因此,这种记忆,这种探索的乐趣,不仅仅是今天,也不仅仅是明天,而是“永远”……

所以,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不妨多动动脑筋,巧妙利用学生的身体条件做好物理实验,多一点点小小的创意,给我们的课堂营造一种“神奇、快乐”的气氛,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乐趣!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0:做实验的小学生优秀作文

我先拿来两个装奶粉的桶,然后用白纸折了一只纸船,把它放在两个奶粉桶上。端来一杯水,最后找来了一个打火机。

准备工作做好了,我就开始做这个小实验,我先把纸船里倒满水,然后我把打火机放到纸船下面,点着了火,火焰在纸船下面燃烧着,忽上忽下跳跃着。我目不转睛的盯着纸船,观察它的动静。过了一会,我情不自禁地把手伸了进去,水还是凉的,只有再等。又过了一会,水上冒起了水蒸气,水还是不怎么热,又过了一会,水上冒出了小水泡,我知道水已经很热了,可是纸船还是没有烧坏。

篇11:做实验小学作文:小中见大

在课堂上,发现老师在黑板上写着“可乐”变“雪碧” 我就纳闷了,可乐能变成雪碧,那还要雪碧干什么?

金老师说:“可乐不是真正的可乐,而是水加碘酒混合了起来,当然,雪碧也不是真的雪碧。”

老师把水和碘酒混合了起来,颜色和可乐差不多。一位同学把瓶使劲晃了起来,出来许多黄沫沫,然后放入了两片vc,只见两片vc很快就没了,而瓶中可乐一点一点颜色浅了下来,越来越像雪碧了,金老师再一晃颜色和雪碧一样,上面的泡沫也变白了。为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问起来,这时,还是金老师为大家解密,因为碘酒和vc混合在一起vc能产生一种还颜色的能力,才使“可乐”变“雪碧”。原来秘密就是这个啊!

真是小中见大,大中见奇!

篇12:做实验小学生作文

那是我们在做“土豆沉浮”的实验。我们倒了一桶清水,把一个鹅卵石般大小的土豆投进了水里。它就像一颗炮弹一样,嗖地落入水中。顿时,水花四溅。随后靠着桶壁悠闲地沉入了桶底。

老师舀了一勺盐倒进水里,又拿起一根棒子开始搅拌。白花花的盐粒有些溶解在水中,有些飘飘悠悠地沉入了水底,凝聚成一个小小的盐堆。土豆随着搅拌开始旋转,过了一会儿,好像在沉思一样,静静地坐在了桶底。

“怎么还没浮起来呀?”“到底能不能浮起来呀?”我们开始议论起来,“难道土豆浮起来根本是不可能的?”“是啊,死海的故事是假的吗?”大家开始怀疑起来,有的还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老师没有气馁,继续倒盐,继续搅拌。土豆一会沉下去,一会儿浮起来,就像在跳芭蕾舞一样。终于,土豆开始懒洋洋地往上升,浮在了水面上。大家都兴奋地一蹦三尺高。再看此时的土豆,还真是享受啊!凹凸不平的身体被水托着,慢慢地漂移着,看起来好像在享受阳光浴一样。

我闻了闻桶里的水,一股咸咸的味道扑面而来,我感觉到了,那是成功的味道呢!

篇13:做实验小学生作文

一、课堂教学是一本动态的“作业簿”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感知、尝试、操练、掌握的过程,一个和谐、慧动的课堂就是一本动态生成的“作业簿”。目前,在课堂中,我校形成了三种新作业模式。

1. 思维导图引领课堂教学

三年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提升思维品质”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点,理清知识与知识之间串联与并联的关系,这一份份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悟而形成的思维导图,开启了我校作业改革的第一种新形式。

三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类记叙文,总分结构十分清晰,中心思想明确。教师通过举例分析、自学、讨论汇报的方式组织教学。课堂上,学生尝试自由绘画每一个小节的思维导图,并根据自己所画的思维导图向大家介绍海底世界的“动植物、矿藏、声音”等小节的内容。在这堂课上,教师采用的是中年级学生较喜欢的“气泡图”,大小不一的图形,代表层层递进的知识点,蕴涵着逻辑的习得。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课堂教学流程自然形成。

2. 翻转课堂带来任务驱动

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是我校“做自己的冠军”办学品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在“Flippde Classroom”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基于知识点的学习放在课外,并在课前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宝贵的课内时间则针对产生的问题采用讲授或者协作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翻转而带来的“任务单”是我校作业改革的第二种形式。

一年级下数学《时针与分针》的教学中,教师感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差异很大,有的学生早已熟练地认得钟表。按传统进行教学,对于那部分已经熟练掌握的学生来说,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此,教师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课前在移动终端发布微课视频“时针与分针”,学生在家可以反复观看,并独立完成“任务单”。然后,通过“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构成新的课堂教学。

3. 人机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信息技术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语言类课程中,教师往往受限于口语交际所需要的时间。在英语教学中,采用“人机互动”的作业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

一年级上英语课“Animals”,教师设计了三个由浅入深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各种动物单词的复现及新授动物单词的学习。此处教师安排学生通过人机互动完成跟读,并由计算机评分及纠正学生的读音。其次,复现表示颜色的词语,以及什么是什么颜色的句型。此处教师安排学生通过人机互动做填色小游戏。最后是对话练习,通过人机互动,学生可自由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对话与计算机进行交谈,提交录音作业。教师收集后分别给予集体反馈和打分。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在短短35分钟内得到充分的练习和指导,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从“提升思维品质”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感到作业并不是一个单列的操练形式,而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和灵魂。

二、校园文化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

我校办学定位是将积淀的棋类教学特色上升为教育品牌。为此,我校开展各类联赛、各类社团,打开校门,与社区、家庭共话育人议题。主打思维牌后,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弈道文化”在校园内应运而生。要赢得一盘棋局,就需要深思熟虑,走好每一个棋子。全局意识、创新精神、坚韧不拔是我校校园文化的核心表现。在校园文化精神的引领下,我校的作业形式在时空中拓展,站上了实践的舞台。

1. 拓展作业时空

从“时空”一词来理解作业,打破了常规,使教师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巧妙地设计作业。前不久,我校附近的新上海自然博物馆与大家见面了,丰富的馆藏、精彩的体验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我校利用周五教师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带着作业设计的任务走进了上海自然博物馆。教师们在自然博物馆中寻找结合学科知识的线索。五年级语文教师结合《颐和园》的方位写作顺序,设计了自然博物馆参观导览指南的作业,不仅让学生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体验了什么叫方位顺序,而且巧妙地在导览指南的设计中将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一年级美术教师设计的“蝴蝶谷”作业,不仅通过实物观察解析了节肢类动物的绘画基本结构,更通过蝴蝶形象的塑造,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对色彩的运用。

拓展作业时空从内涵上体现的是教师的创新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学生创新精神、活学活用能力的提升。

2. 实践融会贯通

由作业时空的拓展而衍生的综合作业形式,是我校“弈道文化”促生的第二种思考。我校附近的大悦城是学校所在社区内的资源。按需组合,完成购买任务,完成点餐任务,体验购票寻找座位的电影院任务,计算面积安排餐厅桌椅,撰写推销海报,翻译双语购物牌等指向于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的综合作业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欢迎。我校“玩转大悦城”综合跨学科考察活动成为了“做自己的冠军”理念下,学校作业改革的品牌活动。实践出真知,在实践的过程中,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学生习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同样,在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很难说清楚是作业形式的创新引发了师生精神品质的向心力,从而促生了“弈道文化”,还是校园文化的背景下,产生了传统作业改革的必然性。校园文化与作业创新,同样是一个创建新优质学校的抓手。

三、学习品质是一套宝贵的“策略集”

作业不是压在学生肩头的“大山”,一所学校的作业体系应当最终指向于形成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

1.《新生入学指导手册》助力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一年级学习准备期不仅仅是知识的准备期,更重要的是做好幼小衔接中新生及家长的心理准备。因此,我校精心编写了《新生入学指导手册》。依照儿童心理,教师们编写了学习好习惯的儿歌,更详细罗列了为期两周的“小任务”:早睡早起,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安排自己的游戏时间等。对于新生来说,作业不必是学科知识的抢跑,良好的作息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才是必要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在“起点”就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弈道学院智慧库》注重学习方法习得

我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自行编写了《弈道学院智慧库》,并制定了《智慧库编写指导意见》及《智慧库使用意见》。首先,我校明确了“智慧库”讲练结合的使用规则,“智慧库”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的备课中必须对“智慧库”的使用作精心的设计。其次,教师要在“智慧库”中将本学期知识点涉及的学习方法拟成序列,围绕方法的习得设计练习,杜绝机械操作和“题海”战术。这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部分教师的“题海”教学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

3.“能量冠”指引学生学会反思

在“融合优秀棋艺文化构建学生评价体系”的市级课题引领下,我校搭建了学生“能量冠”评价平台。以语文为例,分为听说读写四个维度,集满相应的章后,学生自己动手涂上一条相应维度的“能量条”。随着能量条被一条条点亮,维度与维度之间的差异可以清晰地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自己和自己比,每天有进步,每天超越一小步,这不就是“做自己的冠军”的真谛吗?良好的学习品质,就像一个巨大的“策略库”。伴随着学习品质而促生的作业模式,是作业改革的最终目的。

篇14:做实验小学生作文

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物理教材随着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学校的一些实验器材都是多年前配置的,实验器材没能及时更新,加上一些学校班级的增多,班额的增大,学校现有实验器材的品种和数量以及实验场地都已很难完全满足物理课的实验需求。尤其是分组实验,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许多学校很少甚至不做分组实验。这与“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悖。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该消极等待,应充分挖掘现实生活资源,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多做物理实验。生活中许多普通的物品甚至是“废品”都是我们很好的实验素材。例如,用医用注射器、气球、橡皮泥、塑料瓶、易拉罐、钢尺、橡皮筋甚至手机等都可以作为实验器材的替代品用于实验。对这些“实验器材”只要巧妙设计、合理利用,就可以设计出一些简便易操作,让学生能很好地感受物理场景的好实验。这些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这样的一些很“生活化”的实验相信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做实验的课堂设计实例

在平常的许多实验课中,我大胆尝试着用一些普通用品设计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仅丰富了实验教学,而且学生在课堂上惊喜地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竟然可以验证物理规律、推导物理原理。通过这样的实验使学生发现物理不再是枯燥的“纸上谈兵”,而是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有趣且有用的知识。下面是我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设计的两堂实验课,愿与同行分享。

课堂设计一:压强

器材:气球,针、厚纸板、铅笔、橡皮泥、钩码、线绳、硬纸片、小木板等。

新课引入:把一个气球放在讲台上,找一个个子高,力气大的同学用手掌压气球,会发现由于气球打气不足,他费了很大力气才把球压破,之后找一个个头小,力气小的女同学,给她一根针,她用针尖轻轻一碰气球就破了。此时提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普通的物品,简单的实验,从具体实验事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认识压力:用凳子作桥墩,一块弹性好的木板做桥面,在桥面上放上一重物,此时桥面压弯了,提问为什么?分析原因是因为受到了一个向下压的作用力。(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为压力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场景,同时也让学生感知了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让学生利用一支一端削好的短铅笔,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两头,会发现接触笔尖的那个手指受压的感觉比另一手指要明显得多,并且用力越大,这种感觉越明显。

2.用手掌平压在气球上,同时用手的食指顶住气球,与手掌接触的部分气球的形变较小,而与手指接触的那部分气球形变明显,手指用力越大,形变越明显。(亲自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把一小块橡皮泥放在一小木板上,并在其上面垫一个硬纸片,把线绳套在上面,观察在线绳下挂不同数目的钩码时,橡皮泥上的勒痕深度。

2.把一小块橡皮泥放在木板上,并在其上面垫一个硬纸片,观察在线绳下挂一定数目的钩码时,橡皮泥上的勒痕深度,再在另一块相同的橡皮泥上,直接套一个线绳,观察在线绳下挂相同数目的钩码时,橡皮泥上的勒痕深度。(人人都能动手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互助精神。)

课堂设计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器材:橡皮筋钢尺鼓纸人铅笔手机气球等。

新课引入:给学生一根橡皮筋,一只钢尺,让他想办法让它们发声。(实验与生活联系很紧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

实验探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在鼓上放一些纸人,让一个学生敲鼓,其他学生观察鼓发声时,纸人的振动情况。(实验现象明显,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验探究: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探究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方法:把铅笔的一头放在嘴中,轻敲笔杆几下,再用牙齿咬住笔杆轻敲笔杆几下,发现后者的声音比前者大很多。因为前者声音是经过空气传到耳膜的,后者声音是经过牙齿、骨骼传到耳膜的。(由于利用自己的身体参与了实验,学生印象深刻。)

探究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方法:先把手机装入一个气球内,用长线密封好,然后把它浸没在水槽中,并且让手机的屏幕正对着学生。用另外一个手机对这个手机拨号,手机开始振铃。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手机屏幕的亮光,又可以听到从手机发出的声音。这就证明了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亲自感受声音的传播,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下面还有一些我用日常物品做过的一些普通而有用的小实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所启发。

1.把空易拉罐放在盛有水的盆中它会浮在水面,而把它卷成一团就会下沉。可以说明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的可以浮在水面上。

2.把空易拉罐口向下在酒精灯上烤一烤,罐冷却后能听到声音同时会看到罐变瘪了,可以用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3.在一塑料瓶的瓶口包上橡皮膜,将瓶口压入水中,橡皮膜发生凹陷,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在塑料瓶的侧壁上不同高度的地方扎三个小孔,再往瓶内倒水,比较水从孔中喷出的远近,最终得出液体压强跟深度有关,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4.在一个矩形鱼缸中倒入适量水,在水中倒入大量白糖,搅动使其溶解,放置片刻后溶液密度不均匀分布,上边密度小,下边密度大,将激光笔发出的光对着溶液照射,会看到光的传播路线发生弯曲,效果明显。(此实验可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6.在几个相同的饮料瓶中装上不同深

度的水,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可以说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替代品选择注意事项

在实验物品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本着安全,环保的原则,同时要考虑成本,尽量做到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不要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设计的实验也要简单易操作而且还要能很好地呈现物理场景。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改进

当然实验的设计改进不能只是教师的事,还要把它变成学生的事。要通过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自己动手利用普通物品大胆设计实验,积极改进实验。不仅可以维持学生学习物理的长久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使学生有意识地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设计精巧的实验是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获取知识的重要桥梁。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素材,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只要我们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坚持做下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关于结核病的自查报告下一篇:应届毕业生个人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