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的教案

2024-05-02

中华民族精神的教案(共8篇)

篇1:中华民族精神的教案

[教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5

收藏此文到VIVI| 收藏此文到365KEY| 收藏此文到YOUNOTE

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课标要求]

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等,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伟大力量。¨ 讨论或撰文:“我看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理解: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

分析: 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

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难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及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半志更坚的原因。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支撑和推动作用,中华民族才显示出其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民族活力,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那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呢?她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板书)

第一目“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学生看书,完成学案中的问题。

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垂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向学生展示各时代的民族精神:

井岗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

抗击“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同舟其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

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不畏难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奉献、敢于胜利

女排精神:团结拼搏、勇攀高峰、为国争光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第二目“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让学生结合学案,明确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的原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在学生明确原因的基础上,用一道练习巩固.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便于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①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

②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说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A、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才、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概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作用。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课堂小结:①明确重点、难点

②通过本框的学习,我们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2:中华民族精神的教案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一、【课程标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对

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2.能力目标: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如何理解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3.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会真进”

四、教学方法

材料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课堂讨论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

五、【新课教学】:

(一)中华民族之魂——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教材用3个“精神”来概括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所起的重大作用:始终是系ll|华符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节1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注意: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敷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课堂练习:

中华民族精神是

①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②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是从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来认识中华民族精神l③④是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的角度来认识。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什么永不泯灭?因为它熔炼于辉煌的古代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结论: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点拨:“专家点评”全面介绍了民族精神的含义及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而言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折射出

A.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B.中华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世界}二最可贵的精神

D.不同的民族精神有不同的时代特色

答案:A

解析:A项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B、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团结统一

教材共讲了两点:第一,团结统一精神的形成源于先民生存和发展的实践;第二,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

◇拓展延伸: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精神不仅表现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也进发出强大的力量。

◇课堂探究:请你说说“土尔扈特东归”所展示的是什么精神。

◇探究提示:土尔扈特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展示了

◇课堂练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希望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方;可展示出来③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产物④是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的强大精神力量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D

解析: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故②说法错误;团结统一,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并普遍认同和升华,故③说法错误。①④正确,故选D。

2.爱好和平

为论证爱好和平这一民族精神,教材分为两个层次加以说明。首先,指出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其次,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堂探究:世纪宝鼎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品格,结合历史和现实的?撵蘼事例,你能对此作出自己的说明吗?

◇探究提示:历史上,可结合中国与日本、印度等国友好往来的史例来说明;现实当中,可结合中国在伊拉克问题、朝核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来说明。

◇课堂练习:在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坚决反对诉诸武力相威胁,这说明

A中国对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放弃使用武力

B.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c.世界各国都是热爱和平的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答案:B

解析:A、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正确答案为B。

3.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点拨:“专家点评”阐释了勤劳与勇敢内在的统一性。

◇课堂练习:勤劳勇敢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富、生死于度外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③奠定了④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已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故②说法错误;④说法片面,也应排除。正确答案为c。

4.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的这句话,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这些典故和名言的来历,并用它们来说明白强不息的精神吗?

◇探究提示: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弄清这些典故和名言的来历,结合它们的寓意来说明其蕴涵的自强不息精神。

◇课堂练习:“大禹治水”是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一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强小息的典范。这说明

A.自强不息精神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梢神力

B.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

c.只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D.自强不息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周易)

答案:A

解析:B、c项说法均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正确答素为A。

小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了古代伟大的爱固诗人-一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它们的来历吗?你还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情感的名言警句?

◇探究提示:“苟利固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和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爱国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的爱国名句。

◇课堂探究:结合其中的一点,淡谈自己打算如何做。

◇探究提示: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来谈自己的打算,不要脱离实际泛泛而谈。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注意:考查一种言行是否爱国。必须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审视,否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点拔:“专家点评”结合邓小平同志的语录,感悟爱国主义的具体性.体会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的一致性。

◇课堂探究:你认为,不同时期班归来的海外学子身上折射出哪些共同的精神追求?

◇探究提示:尽管所处年代不同,但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的热情是相同的,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水远的精神火炬。

◇课堂练习:

邓小平谈到爱国时曾经说:“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这说明

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②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③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④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②说法错误;④的说法抹杀了爱国主义的时代性,也不准确;①③说不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正确答素为B。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六.[板书设计]: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一框题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Ⅰ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伟大民族精神的作用.Ⅱ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Ⅲ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篇3: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不会垮

1 1 度、震级为8.0的四川汶川大地震, 使正在迎接奥运的中国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国殇, 一个多年不曾使用的词汇再次萦绕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截至5月30日

1 2 时, 四川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8516人遇难, 365399人受伤, 累计失踪19350人, 造成经济损失高达5000亿元。

灾难摧毁了人类物质层面上的美好家园。但是, 人们欣慰地看到, 中华民族并没有被灾难击垮!那一刻, 余震肆虐, 我们的温总理站在废墟上面对万众奋力呼喊“乡亲们, 这场灾害确实太大, 地震可以移动山, 可以堵塞河流, 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大地痉挛, 群山中部队“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快速赶赴灾区救援;生灵涂炭, 广大医护人员、各界志愿者团结一致, 众志成城, 与死神争夺一分一秒的时间……那一刻,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演绎人间大爱永恒!地无分东南西北, 人无分男女老幼, 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展现着中华民族仁爱、包容和坚强的精神风貌。13亿中国人铸就的精神家园没有垮、不会垮!

灾难是全民族的悲剧。降落的国旗让全体国民的心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第一次真正地停下脚步, 在哀伤之中默默感受着同胞的苦难, 在哭泣声中共同舔舐着民族的新伤口。一声声警报, 不仅仅是民族的哭泣, 更是呐喊!多难兴邦。巨痛之后我们“要昂起不屈的头颅, 燃起那颗火热的心, 挺起不屈的脊梁, 为了明天, 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

篇4:中华民族精神的教案

中华民族虽然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并非人类学社会学里的民族。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它是种族、血统、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等所熏陶、融汇而成的文化慧命,也可说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心态和存养。民族精神表现在一个民族的节操、气度、风范和日常行谊上。尤其表现在一个民族处于逆境中,所呈现出的镇定自若、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志节和心情上。民族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魂;是一个民族的独特人格的彰显;是一个民族的慧根。同一民族之间,必须其有相同的文化意识、生活习俗、道德规范、忧患心态,与哲学思想;否则必形成民族间的分歧。因此,民族精神乃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系,是民族同心、同德的关键,更是民族绵延、发展的重要枢纽。礼运大同篇、易经的时中观、大中以正的思想,春秋的夷夏之辨和王道精神,先秦儒家的仁道、忠恕、博厚的思想,道家的博大真人、寥天一的开矿胸次,墨家的刻苦耐劳、实践笃行,以及文天祥的正气歌,张载的西铭,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慧命,也是构成我中华民族精神的资产。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屈原、文天祥、郑成功、邓世昌、杨靖宇等,是其中杰出代表。

篇5: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政治备课教案

知识目标 (1)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理解掌握中华民族精神巨大作用、爱国主义的历史性和具体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1) 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

(2)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为本框的重点。中华民族的精神的基本内涵的内容贯穿本节;且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教学难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高二学生对世界认识尚且停留在感性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爱国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

课时安排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共分为四个板块:中华民族之魂(10分钟)、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5分钟)、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15分钟)、小结(5分钟)

教学流程

导入 讲解 总结 课堂测试

时间安排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

导入:

(3分钟)

1、导入新课(运用电脑课件展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我们知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个积极进取的民族。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我在故宫修文物》,谈谈你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工匠精神的理解。

【板书: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观看视频

视频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入本堂课的教学。

讲解

(7分钟)

讲解

(15分钟)

讲解

(15分钟)

课堂总结(2分钟)

课堂作业(3分钟) 中华民族之魂

教师: 鲁迅曾经说过: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刚才视频中的谢樵也称得上咱们“中国的脊梁”。

教师:近十年来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多灾难的一年,现在呢,请同学结合教材

P71-72页内容,思考问题:

1、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却始终锐气不减?

2、这种精神和文化有什么联系?拥有怎样的作用?

【板书: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民族精神的作用】

教师:下面请同学回答刚提出的问题。

教师总结:刚同学已经说了,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咱们的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力量,使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雨而不衰,具有精神支柱、精神纽带、精神动力的作用。那么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呢?接下来老师将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有奖竞猜”。现在我们将班上分为四个小组,游戏将通过四个环节展开:听、析、看、评四则材料,老师在ppt上呈现四则材料,在听到老师的“开始抢答”的指令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最后获分最高的组将获得奖励。

【ppt展示四则材料】

(1)团结统一

【听】教师在PPT上给出材料:歌曲片段《五十六个民族》、《七子之歌》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虽然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

【板书:是什么:基本内涵】

教师总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无论是在和平发展时期还是在民族危亡关头,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使任何分裂、侵犯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教师在PPT上给出材料:

篇6:中华民族精神的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

结合事例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并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讲授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创造,成为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新课教学

课件展示图片资料:第一幅:鲁迅先生照片;第二幅:航天英雄杨利伟。

同学们,学过这么多年的语文课,我们都认识了鲁迅先生,他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看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之后,航天员杨利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同样,“神舟”六号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说过:这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教师设问:联系中国百年沧桑之迷,从这两个材料来看,你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体现了什么精神?它与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略。

(一)中华民族之魂

[专家点评]:教材第72页

民族精神的含义及对一个民族而言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

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也就是说,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那么请大家思考,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并回答)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教师分析: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够冲破种种的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与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巨大支持作用密不可分。就拿2008年的中国来说,舆论都在评说08年的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度,南方的雪灾、股市的突变、5.12汶川大地震。但是每次我们都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冲破这些困难。

学生探究: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3.民族精神永不泯灭的原因 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 团结统一(1)形成

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已经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的精神。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我们56个民族这么团结呢,而不会发生分崩离析的现象呢?

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那么,它有什么样的作用呢?(2)作用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课堂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土尔扈特东归”所展示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探究提示:土尔扈特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2.爱好和平

(1)古代: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例如,古人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崇尚“和气生财”、“与人为善”。外交方面重视“睦邻友好”,强调“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2)当代: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课堂探究:世纪宝鼎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品格,结合历史和现实的事例,你能对此作出自己的说明吗? 探究提示:历史上,可结合中国与日本、印度等国友好往来的史例来说明;现实当中,可结合中国在伊拉克问题、朝核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来说明。

3.勤劳勇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3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活动:点评总结。

(1)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教师活动:在我们读的古文中,就有很多勤劳勇敢的名句,大家还记不记得呢? 学生活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等。

(2)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 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点拨:“专家点评”阐释了勤劳与勇敢内在的统一性。4.自强不息

在历代中国人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曾子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这几年我们都很熟悉的,他叫洪战辉。洪战辉,湖南怀化学院的一名在读大学生,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从读高中时,洪战辉就把这个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并把妹妹带到自己上大学的异地他乡上学,如今已照顾妹妹整整12年。我们俗话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洪战辉早早的就挑上了家庭的重担,但他没有放弃生活,没有放弃家人,更没有放弃学业,这是一种多么坚强的毅力!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这些典故和名言的来历,并用它们来说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吗? 探究提示: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弄清这些典故和名言的来历,结合它们的寓意来说明其蕴涵的自强不息精神。

(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1)爱国主义的地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 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爱国主义的作用

无论在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了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它们的来历吗?你还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情感的名言警句? 探究提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和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爱国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的爱国名句。

课堂探究:结合其中的一点,淡谈自己打算如何做?

探究提示: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来谈自己的打算,不要脱离实际泛泛而谈,例如 奋勇杀敌、反对台独、不做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事情、爱护环境等等。

正是爱国主义这个核心的存在,使得中华民族在面临外来侵略时,中国人民变得异常团结,即使是手无寸铁也敢舍身去挡刀枪、堵枪眼,敢于抛头颅、洒热血。而在和平年代,在爱国主义的鼓舞下,广大的爱国学子纷纷学成归国,为祖国做贡献。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1)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爱国具有历史性,考查一种言行是否爱国,必须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审视,否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同我们的人格成长和学习能力培养都应是历史地分析和看待。

下面请大家看一组材料,从这些材料中去体会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材料一: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为楚国做出很大的努力,但是后来因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后来他因为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而对流放到汉北。流放期间他开创了新诗体:“楚辞”体,极大的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屈原在秦国挥兵南下时投江而死。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可与日月争光”。

材料二:岳飞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教师活动:在上面二则材料中,都表现了英雄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因为爱国坚持真理而投江自尽,岳飞在壮志未酬悲愤心情下写出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我们的爱国主义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具体内涵,但是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爱国,都具有共同的要求。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教师提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为什么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学生回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课堂探究:你认为,不同时期班归来的海外学子身上折射出哪些共同的精神追求? 探究提示:尽管所处年代不同,但他们都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贡献自己青春和力量的热情是相同的,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水远的精神火炬。

三、课堂小结

篇7:永恒民族精神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框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华民族身上的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讲了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历史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因此,它回答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教材编写的意图和该部分的地位 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该部分知识是在讲了我们的中华文化之后,将我们的民族精神,因此,不难看出,这体现了我们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而本课的第二框与综合探究,讲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和如何弘扬,它回答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办。因此,本框的内容可以说是第六课的深入,又是第二框和综合探究的基础,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历史、政治生活等科目的知识储备,需要我们我们充分挖掘这部分资源。

2、由于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我国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上的欠缺,我们的部分学生民族观观念国家观念淡漠。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基本内涵、核心,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能力目标:从历史和现实的事例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感受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作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弘扬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确定的依据:学生只有理解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为第二框和综合探究打下基础

五、教学难点

从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确定的依据:如何使学生真正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把爱国主义思想贯彻到具体行动中

六、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教学,讨论、阅读、分析归纳法

七、教学的整体思路

通过情景导入,引发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共鸣,进而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过程中展示、识别、确认、提炼观点,从而形成正确的理念,最后落实到行动中。

八、教学过程

导入: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有什么感触?生: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有一种精神在鼓舞着我们。师:每当我们唱响这首歌时,爱国情感便会油然而生。这种精神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时: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中华民族之魂

探究: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精神纽带、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永不泯灭(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全历程)。

设问:中华民族精神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哪?(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归纳: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团结统一:

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畏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得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2.爱好和平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以和为贵的思想孕育了中华民族崇尚团结、热爱和平、宽容豁达的胸怀。

与和平相对的是战争。中华民族崇尚自由,同时,也尊重其他民族、国家的自由。她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反对通过侵略、掠夺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对此,许多西方思想家都有深刻的洞悉。(幻灯片展示)3.勤劳勇敢 引导学生认识到: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中国共产党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精神。

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探究A:屈原的身上折射出怎样的精神?这种精神有什么作用? 探究B:在新时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爱国”?

结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他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使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由此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 2.爱国主义特征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1)古代的“投笔从戎”,“闻鸡起舞”, 2)上个世纪初“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抵抗外国侵略, 3)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 4)到改革开放后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以及现在的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教师点拨:考察一种言行是否爱国,要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审视,否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使学生感悟邓小平同志的语录,体会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历史性,体会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探究:P75-76不同时期归来的海外学子身上折射出那些共同的精神追求? 结论:爱国主义

探究的目的:感悟模范人物的爱国情感,产生思想的共鸣。总结: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九、教学反思: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框题,正如大家所说的,教学内容简单,但要有亮点不太容易,稍不留神,很容易陷入说教的境地,让学生心生乏味。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上我力图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展开,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搜罗的具体事例来解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四个具体方面,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具体事例、名言、成语、典故等来加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口,让自己的内心有所感悟,这远远比通过老师的口来告诉学生,来得更为有效。

在“爱国主义”这一核心的突破上,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才是爱国?”“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爱国?”,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他们能够列举出一些具体的爱国的人或事,以及一些关于爱国的名言名句,以此来感悟爱国的榜样的力量。在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上,我认为更有价值,爱国并非是空的,是要具体实践的。课堂中学生谈到爱国的具体方面的行动:如升旗集会时的表现、反对藏独疆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好好学习,充实自己等等具体的方面。再者,探究课堂离不开问题,问题的设计考验的是教师的功底,问题在课堂中的展开,考验的是教师的临场应付,而问题之后的小总结、小提升考研的是教师的智慧。因此,一个适当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情绪,能够让他们开口表达,顺利表达,能够让他们思有所获。

通过本节课,我发现自己原有的缺点仍然存在,虽然我一直在有意识的去改正、避免,但很多时候我仍然像个“保姆型”的老师,担心我可爱的学生们不懂、担心我可爱的学生们说不好,于是我便“滔滔不绝”,为他们“代言”了。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中华民族精神是 ①中华文化力量的表现

②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中华民族之魂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察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一起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2、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A团结统一 B爱国主义 C勤劳勇敢 D热爱和平

3、中华民族素来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卓名中华民族具有---------的精神。A团结统一 B爱国主义 C勤劳勇敢 D热爱和平

4、勤劳勇敢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②奠定了中华文化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典故,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神。

A团结统一 B自强不息 C勤劳勇敢 D热爱和平2—5考察民族的精神的基本内涵。

6、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团结统一 B自强不息 C勤劳勇敢 D爱国主义

7、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B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个民家的爱国情感 C立足实际,做好本职工作 D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8、邓小平说:“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哪?”这说明 A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B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C每位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都必须拥护社会主义 D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6—8考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如何爱国。非选择题:

1、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回答:(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考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2、材料

一、新中国初升的太阳,召唤着海外赤子。钱学森、彭桓武等一批科学家,毅然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大彭桓武被问到为什么会过时,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会国才需要理由。“ 材料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派出大批访问学者、留学人员,加上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已经有一大批海外科技人才。如今,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已形成热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什么精神?如何理解这种精神的积极意义?新时期如何发扬这种精神。

篇8:中华民族精神的教案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背景, 以田野调查为方法, 探索人类、民族社会变迁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民族是其研究的载体, 各民族 (区域) 的文化是其研究的内容, 这个文化是广义的, 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

从根本上讲, 民族学的价值在于教育它自己的服务对象看清楚历史传统所赋予的发达、先进、强盛的民族文化涵义, 从而为自己的自强、自立、自尊探求思想的立足点。对当今发展中民族来说, 最迫切的问题在于, 当发展中民族要实现现代化时, 要追赶先进、赶上发达民族时, 我们需要认识到效法的是什么样的先进, 什么样的发达, 别人的先进和发达, 我们能否学得到, 我们是否需要学, 我们要搞的是什么样的现代化。我们必须通过民族学这把解剖刀来看别人的先进和发达是什么, 以唤醒本民族以至国人的自尊、自信, 唤醒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剖析, 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 这也是民族学当前最大的使命。

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背景和不均衡的国内现实问题, 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乃至全体中华儿女找到自尊、自立、自强的立足点, 找到民族生存的基点, 找到民族发展的途径、方案, 规划自己的发展愿景, 有效地利用“他者”文化的优势并排斥“他者”文化的干扰, 使自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是中国民族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定义

关于民族精神的界定, 国内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其一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界定, 其二认为它是一个中性概念, 其三认为应采用具体场合具体分析的方法定义。民族精神的主体是民族, 由民族群体所创造且有别于其他自然存在物, 历史性地凝聚成民族群体稳定的生存方式, 是以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等客观条件为依托, 反映的是民族主观精神与民族客观基础之间的关系, 是民族成员内在思维和外在行为的模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为多数民族成员所信奉, 具有广泛影响, 能够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作用的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在此, 本文倾向于民族精神是一个积极的概念, 这种精神的凝聚和发扬可以激发一个民族的自豪感和自觉性, 可以激发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 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族人民在自己的长期社会实践中自觉凝聚的共同体称谓。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华民族由自在发展成自为, 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由前身的融合和统一到现在的凝聚与团结, 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 其深刻内涵包括家国一体观念、自强不息、追求至善、有为人生、励精图治、百折不挠。贵和尚中、刚健有为、人本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全体的共同精神成果, 它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发掘并整合创新提升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精神, 广义地讲, 就是指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 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性质而言, 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表现形式而言, 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当然, 这里的“民族文化”应该既包括“多元一体”中的“多元”, 又包含“一体”。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命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包含三个词组, “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和“共有”, 需要把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理解。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属, 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有的传统、习惯、风俗、精神、心理、情感等。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漫长历史所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特有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传统习惯和心理情感等, 为我们提供了心灵慰藉、精神归属和终极关怀。精神家园实质上就是人们对生活意义和生命归宿的一种文化认同, 其建设的目的是让现实中的人们在精神与文化上能找到“归家”的感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认同和推崇的安身立命、心灵慰藉和精神回归的家园。依据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已经阐明, 中华民族的结构可分两个层次:上层为“一体”, 是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 即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历史过程中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一个可以作为整体看待的高层次的民族;基层为“多元”, 此时的中华民族是作为一个复合名词出现的, 指的是对五十六个民族的总称, 他们都是作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构成部分而存在, 即中华民族是复合型民族, 民族之中还有民族, 由许多基层民族组成, 其本身又成为一个大的民族共同体。

“共有”本身已含“多样性”之意, 但重在强调“统一性”。它既表明中华民族组成的多元性, 即由五十六个部分结合成民族共同体这一事实, 也内含中华文化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文化融汇而成。因此, 对“共有”一词的理解需要结合“中华民族”和“精神家园”。“共有”即“共同拥有”, 主体必须是多个对象或复合型指称。当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完全可以表达完整的“共有”的涵义, 此时“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共有”一词主要表达的是“不可分割”之意。而把中华民族看成对五十六个民族的复合型指称的时候,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共有”则主要强调的是各民族对精神家园的共同拥有。“共有”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精神家园”的性质和归属, 即共同性和共同拥有。精神家园的“共同性和共同拥有”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注重吸收和弘扬各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引导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及其文化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 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需要而且必须在发掘和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必须依托其自身的既有文化传统, 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确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 中华民族和中华各民族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紧紧依托自己的文化传统, 以崇敬、自豪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 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 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断延续, 并始终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

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1、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

(1) 从朝代诸国的家国时代转向民主之国的国家共同体。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绝大多数时期是汉民族统治的时期, 其他民族长期处于边缘和被统治地位, 没有或者不敢提出发展本民族的意愿, 也不敢将本民族的文化或精神公开发扬和传承。尽管有些时期开明的君主在“意识形态”方面比较宽松, 出现了一些盛世之年, 但是少数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封建历史中还是没能很好地发扬, 更不必谈精神家园建设。

鸦片战争以来, 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国际上, 中华民族成了被压迫的民族。民国时期, 著名民族学家蔡元培、吴文藻、吴泽霖、杨堃、费孝通、林耀华等, 努力用自己的民族学知识来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当中华民国建立, “……恢复中华……”、“五族共和”等口号喊出时, 尽管有民族偏见, 但不可否认民族成员的意识开始觉醒, 国体开始转向民主。从大环境看, 中华的含义开始丰富, 其他民族和汉族共同享用“中华”, 此时中华民族已经从自在走向自为。新中国成立后, 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等活动, 各民族开始捍卫自己的民族身份、民族利益, 至此, 各民族建设各自的精神家园,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共同之处。

(2) 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坚强后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中国的历史进入了空前的新时代。新中国做到了政治、经济的统一, 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提供了强大后盾和基本保障。没有一个统一的祖国, 精神家园将没有得以建设的土壤。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新中国, 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了良好的支持和发展环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以及“三个离不开”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明确的目标。

(3) 文化多样性与祖国统一的现实需要。各民族共创中华, 使得每一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感情不断增强, 进而积淀了各民族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如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一样, 要保持人类社会的稳态延续, 也必须使得人类社会间的民族文化保持繁荣多样, 即文化多样性。要维护国家政权的统一, 必须使组成国家的各个民族对这个祖国保持认同, 这样的认同来源于国家把各个民族既当作祖国发展的主体, 又成为发展成果享用的主体, 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中国五十六个民族,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它们适应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 再者, 生活在祖国大地上,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必然有某种因素为各民族所共同拥有, 这就是民族凝聚力所在, 是促成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精神动力。此外, 各民族间的相互吸引和文化融合使共有精神家园初见端倪, 因而要制定政策, 为民族文化自觉自愿融合创造条件。

2、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1) 主权统一, 领土完整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一表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三个关键词: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统一是基础。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之河中共同生息, 相互交往, 全有赖这个统一的国家后盾, 分裂的国家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大敌。故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繁荣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安定环境,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遵循保证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基本原则。

(2) 文化平等原则。民族学的基本理论文化相对论早已表明, 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优与劣之分。各民族为中华文化创造了基本元素, 其中不存在你是优我是劣之分。“多民族的”已经昭示了文化的多样性,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 因而他们都负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区域生活着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同一个区域, 他们的创造势必会受区域特点的影响, 从而形成文化的区域差异。按区域划分, 中国有闽南文化、河洛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客家文化、百越文化、荆楚文化等等, 每一种区域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内涵。然而, 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因为有其共同的中华土壤, 就必然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源泉, 就必然要同等看待各民族文化和各区域文化。

(3) 国家遗产各民族共有原则。今天的新中国是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绵延发展而来的, 每个时期相应的族体所创造的文明不断传承延续到今天。这些物质、精神财富是全体民族成员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国家遗产包括疆域、资源等物质性的财富, 也包括各个民族的精神财富等, 在这里重点指精神财富。国家遗产各民族共有, 即民族共有性,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塑造的, 是靠各民族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而整合形成的, 各民族不仅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者, 而且也理应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拥有者、传承者、发展者。

3、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1) 多元的民族文化。五十六个民族在各自的地域中繁衍生息, 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例如, 苗族分布区内的族际环境十分复杂, 与汉、侗、水、布依、彝、土家、瑶、白等十几个民族毗邻居住或杂居相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 苗族与这些民族发生过各式各样的族际关系, 在各民族的文化互动中, 不同地区的苗族分别吸收了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要素, 同时又对其他民族的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西南少数民族中崇尚自由、追求浪漫的人本精神, 西北少数民族的内部凝聚精神、藏传佛教文化圈中的民族认同精神, 以及各民族适应各自所处的环境而创造的生态智慧等, 都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民族文化研究是民族学的专长, 凭借其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方法和对待各民族平等尊重的态度, 使得民族学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拥有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2) 丰富的地域文化。各个区域的主体适应其所居的环境和其应有的文化传统, 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儒家文化圈中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家国一体的奉献精神首先源于齐鲁地域, 而后发扬光大, 触及全国, 成为影响他民族和本民族的共同文化, 这种奉献精神在多民族社区建设中, 针对各民族自身的文化, 可使其相互影响交融而形成新的社区认同精神, 这样对社区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再如闽南文化, 它处于东南沿海, 他们的妈祖信仰成为联系台湾、港澳等地情结的纽带, 从此地迁徙的人们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文化, 无论他们走到哪儿, 都会将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传播、传承。这样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凝聚力的地域文化提供了保障。地域文化也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此时的研究不再过于强调民族性, 而是注重地域性, 对地域性的整合与提升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凝聚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 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掘与整理在民族学中是大有可为的, 因此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就离不开民族学的努力。民族学的使命是通过对其他民族的研究来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予以反思和完善,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内涵, 而后从这些分散的文化中提取和凝聚共同的精神, 即中华民族精神, 然后再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探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摘要:自蔡元培发表《说民族学》以来, 民族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引进、消化、模仿、萧条、恢复重建、振兴、多元等过程, 期间也不断提出和实践民族学本土化或中国化的任务。本文试从民族学角度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予以思考。全文简要了介绍民族学的当代使命, 在对“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行辨析, 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进行民族学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才有可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结论。

上一篇:橙子作文600字下一篇:周质询会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