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的练习

2024-04-29

中华民族精神的练习(精选8篇)

篇1:中华民族精神的练习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也是随着时代而不断丰富的过程。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①民族性特征 ②时代性特征 ③先进性特征 ④多样性特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014年春节期间,我国红色旅游市场火爆。人们缅怀先辈,重温红色历史,感受革命精神。下列与发展“红色旅游”相符合的革命精神有

()①井冈山精神 ②长征精神 ③红岩精神

④抗洪精神 ⑤大庆精神 ⑥延安精神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2014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1周年。雷锋精神具有穿越时代的能量,不会因历史发展而过时。回答3~4题。

3.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涌现出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

()A.民族性

B.时代性

C.平等性

D.开放性

4.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人公而忘私、满腔热忱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这说明雷锋精神有利于

()A.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促进社会的发展

5.深圳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深圳人民新时期开创新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这表明()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

C.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丰富与发展

D.深圳精神作为一种硬实力,成为深圳人民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C.文化建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

D.只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7.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激荡。同时,西方一些势力扩大文化霸权,强势推销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A.是展示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需要 B.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C.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D.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8.《我要去延安》是有感于延安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独立作出巨大贡献而创作的一首歌,采用了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和现代音乐语言,平实清新,希望唤起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延安精神的回望和感受。当今时代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因为它是()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②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④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9.有人认为:“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那么,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事。”这种观点()

①正确揭示了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 ②割裂了经济建设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 ③否认了弘扬民族精神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④肯定了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C.②③④

10.有人称七夕节为“中国爱情节”,并呼吁抵御西方情人节的“入侵”。对此,民俗专家表示,这两个节日不应“水火不容”,完全可以“和平共处”。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角度,民俗专家的观点启示我们必须()A.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B.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图谋 C.“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D.借鉴世界各国文化成果

11.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表彰劳模有利于()①抵制外来文化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12.2013年8月下旬,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安排好9月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下列关于该项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B.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要立足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D.要引导青年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非选择题

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1)我国为什么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2)请谈谈对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的理解。14.某校高二(5)班学生以“弘扬民族精神我在行动”为主题,召开一次班会,班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气氛热烈,效果良好。班会结束后,老师布置了以下两个巩固班会成果的思考题。请你思考并写出你思考的结果。

(1)请你谈谈新时期在中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2)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做一个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参考答案:

1.【解析】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这说明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和先进性;“随着时代而不断

丰富”,这说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①②③符合题意;多样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能入选。

【答案】 A

2.【解析】

发展“红色旅游”相符合的革命精神应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的精神,抗洪精神属于改革开放时期产生的精神,大庆精神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的精神,因此排除④⑤。

【答案】 B

3.【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说明了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因此应选B

【答案】 B

4.【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雷锋精神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从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应选A

【答案】 A

5.【解析】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要经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A错误。B中的“同步”说法也错误。深圳精神是一种软实力,D也错误。

【答案】 C

6.【解析】 B、D不是对二者关系的表述;C说法错误,正确答案为A。【答案】 A

7.【解析】 西方一些势力扩大文化霸权,强势推销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目的是改变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

主义方向,因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答案】 D

8.【解析】 ①错误,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③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④正确。

【答案】 D

9.【解析】 该观点未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①项对该观点认识不当;②③看到了命题中观点的错误方面,④肯定了命题中观点的正确方面。故选C。

【答案】 C

10.【解析】 民俗专家的观点讲的是正确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C与此主旨不符; B与“和平共处”冲突,故排除;我们应当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D说法不准确,故排除。

【答案】 A

11.【解析】 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表彰劳模实际上更注重表彰劳动模范的精神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故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故①的说法错误;表彰劳模有利于引导人们热爱劳动,但不可能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故④的说法错误。

【答案】 B

12.【解析】 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B错误。【答案】 B

13.【答案】(1)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定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14.【解析】 第(1)题主要分析弘扬民族精神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立足文化与人的关系、民族精神的意义来分析。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在弘扬民族精神中的任务。

【答案】(1)①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②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给中学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③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使中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2)①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立足生活实践传播民族精神。②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结合时代需求不断丰富民族精神内涵。③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传承民族精神,立足实践发展民族精神。

篇2:中华民族精神的练习

1、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连,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上述论断表明民族精神()

A.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B.渗透于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C.具有深厚的民族性D.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2、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外地入侵的斗争历程中

B.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

C.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探索过程中

D.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之中

3、今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当前,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是()

A.爱国主义精神B.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D.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

4、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之所以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

A.民族精神现在已不复存在B.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支撑

C.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灵魂和核心

D.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表现在()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之

一③ 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综合国力提高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

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②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③全盘继承传统文化④全面拒绝外来文化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②④

7.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弘扬和培育这些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这些精神()

A.是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B.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

C.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D.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8.下列关于劳模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劳模精神②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具体体现③新时期劳模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④劳模精神是激励我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唯一精神动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9.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是()

①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物质基础④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0.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悲怆和喜悦,2008年“CCTV〃感动中国”特别奖颁发给了全体“中国人”。这是因为,这一年中国人民充分表现出___的精神。(C)

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②改革创新、与时俱进③勤劳勇敢、自强不息④不靠外援、自力更生

篇3: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不会垮

1 1 度、震级为8.0的四川汶川大地震, 使正在迎接奥运的中国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国殇, 一个多年不曾使用的词汇再次萦绕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截至5月30日

1 2 时, 四川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8516人遇难, 365399人受伤, 累计失踪19350人, 造成经济损失高达5000亿元。

灾难摧毁了人类物质层面上的美好家园。但是, 人们欣慰地看到, 中华民族并没有被灾难击垮!那一刻, 余震肆虐, 我们的温总理站在废墟上面对万众奋力呼喊“乡亲们, 这场灾害确实太大, 地震可以移动山, 可以堵塞河流, 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大地痉挛, 群山中部队“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快速赶赴灾区救援;生灵涂炭, 广大医护人员、各界志愿者团结一致, 众志成城, 与死神争夺一分一秒的时间……那一刻,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演绎人间大爱永恒!地无分东南西北, 人无分男女老幼, 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展现着中华民族仁爱、包容和坚强的精神风貌。13亿中国人铸就的精神家园没有垮、不会垮!

灾难是全民族的悲剧。降落的国旗让全体国民的心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第一次真正地停下脚步, 在哀伤之中默默感受着同胞的苦难, 在哭泣声中共同舔舐着民族的新伤口。一声声警报, 不仅仅是民族的哭泣, 更是呐喊!多难兴邦。巨痛之后我们“要昂起不屈的头颅, 燃起那颗火热的心, 挺起不屈的脊梁, 为了明天, 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

篇4:中华民族精神的练习

中华民族虽然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并非人类学社会学里的民族。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它是种族、血统、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等所熏陶、融汇而成的文化慧命,也可说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心态和存养。民族精神表现在一个民族的节操、气度、风范和日常行谊上。尤其表现在一个民族处于逆境中,所呈现出的镇定自若、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志节和心情上。民族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魂;是一个民族的独特人格的彰显;是一个民族的慧根。同一民族之间,必须其有相同的文化意识、生活习俗、道德规范、忧患心态,与哲学思想;否则必形成民族间的分歧。因此,民族精神乃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系,是民族同心、同德的关键,更是民族绵延、发展的重要枢纽。礼运大同篇、易经的时中观、大中以正的思想,春秋的夷夏之辨和王道精神,先秦儒家的仁道、忠恕、博厚的思想,道家的博大真人、寥天一的开矿胸次,墨家的刻苦耐劳、实践笃行,以及文天祥的正气歌,张载的西铭,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慧命,也是构成我中华民族精神的资产。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屈原、文天祥、郑成功、邓世昌、杨靖宇等,是其中杰出代表。

篇5:中华民族精神的练习

命题人:冼汉子 2014-03-10 1.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37634.8万人次受灾。灾害发生后,中央在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工作的同时,其他各省市人民也积极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这充分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

①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

③必须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④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A.①② 屏说明

A.汉字对于展现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汉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传统文化是一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财富

D.对于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传承和传播汉语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013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中国云南哈尼梯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区包括了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连片分布的水稻梯田及其所依存的水源林、灌溉系统、民族村寨。该文化景观之所以申遗成功,是因为它()①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能够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③能够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4.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5.2013年节目流程简单,比赛规则单一,视觉呈现单调的央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收视热潮,激起观众对汉字书写的热议。其主要原因是

A.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汉字是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文化符号D.唤起了全社会对汉字文化传承的重新审视

6.揭阳市有非常丰富的传统美食,如揭阳乒乓粿、普宁豆干、惠来绿豆饼和揭东埔田笋粿等等。假如揭阳市应邀到德国慕尼黑市举办一个传统美食节,邀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 A.弘扬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面向世界 C.博大精深,求同存异,相互尊重 D.世界第一,抓住机遇,走向世界

7.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B.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C.要增强社会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D.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

8.《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9.75岁的老革命孙征,用5年多时间、自费30多万元、行走5万千米,在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举行了400多场爱国主义巡回宣讲活动。孙征老人的上述做法

①源于爱国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②反映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③体现出爱国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印证了爱国主义与爱国本质上是一致的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10.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成为网络热点话题。这档节目火爆荧

试卷第1页,总4页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这门比京剧还要古老1000多年的表演艺术,将绘画、刻纸、说唱、戏曲等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皮影戏的发展历程表明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 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茶乡,武夷山茶“蕴和寓静”的秉性,不仅融合了儒家的中和之美,也融入了佛家的空灵之美和道家的自然之美。“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这表明 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D.②④

14.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自晋唐以来,南渐的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相融衍生,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等区域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 A.人们需要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 B.福建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D.我国各民族文化各具独特的个性

15. 总书记在勾勒未来中国发展新蓝图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的作用。

A.爱国主义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 B.为人民服务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 C.爱国主义 改革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为人民服务 改革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6.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忍辱著《史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故事都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典范。这说明

A.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 B.只要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C.自强不息精神已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D.自强不息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周易》

17.有人说,奥运赛场上,对手就是成就一名运动员梦想的另一只手。是的,你和我,其实是不可分离的“辩证法”,有我就有你,你我相互依存、相互成就!这也正如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的积极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和谐相处、相互交流 ②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③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④有利于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新中国成立以后,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展品最精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近400种古籍善本在此展出。下列有关史书典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19.2012年“京味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撷取《燕京八绝》、传统古琴、扎燕风筝制作等数十项目,采用传承人现场技艺演示及实物、图文、视频等方式,尽显老北京的文化韵味。“京味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承载北京文明的演进历程,呈现北京城市的文化底蕴 ②是在多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借鉴中逐渐走向同一

③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北京文化的个性 ④彰显中华民族精神,集中表达民族情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以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

试卷第2页,总4页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精神”是()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中国梦”。实现这一梦想,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因为“中国A.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推动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C.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2.“一个国家没有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高度的凝聚力和超越的创造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①注入时代精神才能摒弃民族精神中的糟粕 ②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日益丰富 ③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失本色 ④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3.3月20日履新江西省委书记的强卫翌日重走小平小道并强调,我们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奋力推动江西各项事业再创新辉煌。这一要求的依据是 ①一个民族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传统文化是凝固的艺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4.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夙愿,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一“中国梦”()

①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②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民族力量

③作为一种物质力量,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巨大作用 ④能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激励我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中国即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2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密集出访十余个周边国家,邻国领导人也频频应邀到访,显示了我国政府对周边外交工作的高度重视。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到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秉承了这样的理念:与周边国家携手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中国与东盟就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进程展开磋商,中国与越南决定成立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中国与印度签署边防合作协议。对于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和平解决。

材料二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话。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持之以礼,实行睦近交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国家利益的知识,分析我国周边外交工作思路的科学性。(12分)

试卷第3页,总4页(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是如何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10分)

27.(2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2013年8月31日下午在辽宁省沈阳市隆重开幕。这是近三十年以来首次在白天举办的的全运会开幕式。十二届全运会组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反对铺张浪费、开创赛会新风的要求,改为白天举办,不燃放焰火,而且取消大型文艺演出,改为深受群众欢迎的全民健身展示。材料二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必须坚持开放创新,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使文化产业成为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树立勤俭节约意识的意义。(9分)

(2)《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出台,体现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4分)

有观点认为,“只有全面吸收外来文化,才能把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强省。”请运用辩证否定观评析这一观点。(12分)

28.(16分)河北省开展了“学习雷锋、善行河北”网络主题活动,引导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广泛参与到创建文明网站活动中来。河北好人网先后组织“学雷锋——寻找身边好人”、“从自己做起,争做文明网民”等网络征集活动,传递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善行精神,倡导网络新风尚。河北新闻网开通“善行河北”官方微博,通过微博传递“善行”力量,鼓励网民广泛参与献爱心活动。河北省的其他新闻网站、政府门户网站、商业网站,也结合“学习雷锋,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并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各类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活动。请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角度,谈谈“学习雷锋,善行河北”活动的意义。

试卷第4页,总4页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练习题 参考答案

1—5 ADACC 6—10 CACCC 11—15 DCCCC 16—20 CBBBC 21—25 CCBCB 26.(1)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做好周边外交工作要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周边国家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③国家间既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乃至对立,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做好周边外交工作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和平解决,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

④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任何国家都不应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我国周边外交工作思路坚持了这一点。

(每点均3分,若考生回答“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①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和睦相处。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③发挥中华文化包容性优势,立足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推动世界文化发展。④秉承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睦近交远,为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⑤坚持建设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每点均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7.(1)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先进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全运会树立勤俭节约意识,不仅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3分)

②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全运会树立勤俭节约意识,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运会树立勤俭节约意识,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分)

④树立勤俭节约意识也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全运会树立勤俭节约意识,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3分)

(评分说明:考生任意答到三点即给满分9分。如考生答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可给2分;答到“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也可给2分)(2)①《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出台,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4分)(评分说明:考生如答目的性和计划性也给4分。考生如答自觉选择性或主动创造性或者主动性和创造性给2分。)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关键在于立足自身的实际,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2分)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1分)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1分)

④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2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时必须坚决抵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对我国文化领域的冲击。(1分)⑤全面吸收外来文化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2分)因而该观点是错误的。(1分)

(评分说明:考生如答“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2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1分)。建设文化强省要立足于广东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创新与发展。(1分)”)28.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种突出表现,学习雷锋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分)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雷锋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雷锋精神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更好的发展。(6分)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体。(4分)

篇6:中华民族精神的练习

专项演练

单项选择题

1.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灿烂的中华文化()。①是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的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④是中国的,不是世界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设立了孔子学院,这说明()。A.孔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好的代表人物 B.全盘接受外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D.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3.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2011年央视春晚周杰伦等表演的《兰亭序》,把中国传统书法和现代音乐、舞蹈巧妙嫁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启示我们()。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要全盘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 ③既要传承文化,又要推进创新

④要学会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4.孙中山先生“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不挠”地从事革命工作,主要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是()。

A.自强不息

B.团结统一

C.爱好和平

D.勤劳勇敢

5. 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省玉树县的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但玉树并不孤单,灾难面前,恒久而强大的内在力量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伟大。恒久而强大的内在力量是()。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②始终鼓舞民族迎难而上、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③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牢固纽带④改革开放的成果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下列各句能体现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有()。

①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②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④志存高远 A.①②

D.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礼乐”、“文字”、“画卷”、“戏曲”、“丝路”等节目不仅渗透着中华文化的神韵和魅力,而且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追求的“和为贵”、“天人合一”的理念和精神蕴涵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中华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

④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中考再现:

1、(2008年)(多选)对外开放,既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交往,也增强了我们与世界文化的交流,面对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我们的态度应该()A、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B、尊重外来文化,承认文化差异,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C、吸收外来文化,会丧失民族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必须排斥 D、外来文化都是优秀文化,应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全盘吸收

2、(2009年)(多选)自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这表明()

A、各国文化之间没有丝毫差别

B、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得以展现 D、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深

3、(2011年)(单选)2011年9月1日,举世瞩目的“中国-亚欧博览会”将首次在乌鲁木齐举办,这将使新疆成为中国又一扇对外开放的窗口,为迎接此次亚欧博览会,我们中学生应该()

①自觉践行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

②学会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③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让世界了解新疆

④拒绝外来文化,珍惜和保护新疆民族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专项测评:

1、近年来,在国际化大潮的影响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洋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人们“抵制洋节”,维护和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1)针对上述材料“抵制洋节”的观点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2)你认为在我们学校可以开展哪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至少两种)(3)面对当今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现实,我们如何做一个友好往来的使者?

篇7:中华民族精神的练习

一、选择题

1.在异国他乡,汉字便是一种寄托,无论你是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很多慰藉、很多寄托。因为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都已经成为方块字的魂魄,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一个中国人就是那“一撇一捺”。材料说明 ①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

②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③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质

④汉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医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在漫长的实践中,中医药逐步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并与人的生命、健康、疾病防治规律相结合,形成了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有很多疗法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疗效显著,为西医所不及。由此可见,我国中医药文化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③主导着世界医药文化的发展

④注重实用,整体性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拉萨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在藏语中意为“酸奶宴”,如今逐步演变为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的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目,这蕴含了文化生活的道理是()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传统风俗影响人们的价值观 ③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④中华文化可以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敦煌是中国和世界上的文化经典。我国从2016年3月开始以智慧旅游为核心建设智慧敦煌,依托“飞天”云计算中心,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游客服务、政府治理等方面进行全新布局,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敦煌文化。智慧敦煌建设活动

①丰富了敦煌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②更好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③体现了科学技术是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为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根本的解决方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天山青松根连根,民族团结一家亲……”伴随着具有浓郁新疆风格的音乐,各族人民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的和谐画面,一一展现在《民族团结一家亲》MV中。MV一经发布,便被众多媒体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上传、转发,更得到了网友的疯狂点赞。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各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

②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

③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第1页,共10页

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由张艺谋执导的“北京8分钟”,人工智能、熊猫队长、中国结、轮滑运动、中国制造……用现代手法和思维,奉献了一台蕴含丰富中国文化、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的惊艳之作。8分钟满满的中国元素展示旨在 ①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②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③彰显中国智慧、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④让人们感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中国古代有以评论为主的诗话、词话、曲话,也有以文献为主专谈藏家与版本的《书林清话》。藏书家唐弢的《晦庵书话》一书,综合了上面这些特点,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谈买书、藏书、借书、校书、刻书的掌故,用“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可见 ①中国古代题跋一类的文章,往往缺乏事实、掌故和观点

②写好书话类的文章,要善于积累和运用关于书籍的知识 ③阅读书话,有助于读者感受书籍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④出版书话类图书是提高民族素质和文化实力的基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喜食羊、牛肉,饮花茶、砖茶,尤喜喝奶茶;柯尔克孜族的肉食常见者有炖马肉、炖牛肉、炖羊肉;哈萨克族喜吃抓饭,很少吃蔬果。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文化,都是()①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中华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④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同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0.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自于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第2页,共10页 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这印证了

①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②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③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1.“齐风鲁韵”传习大课堂是以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内容,以群众文化服务网络为平台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列活动。此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A.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价值观

B.丰富文化遗产内涵,实现文化遗产价值 C.齐鲁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展示齐鲁文化魅力,增强人民爱国热情

12.有文章指出:爱国主义应向多元内涵敞开大门,爱国主义不仅仅表现为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发展中国并让越来越强大的中国与世界相互接受,让中国人民的福利改善与这个进程充分兼容,也是现代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这将会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材料表明()①爱国主义精神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民族的复兴 ②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③在不同的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

④无论在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3.2017年清明节前夕,海南海警第三支队在琛航岛西沙海战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活动,缅怀在西沙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官兵们纷纷表示今后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为祖国海防奉献青春和热血。这一活动()①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工作实践 ②有利于推动爱国主义由抽象转为具体 ③表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④有利于激发人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4.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A.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C.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

B.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 D.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

15.2018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5周年纪念日”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某单位开展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

①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第3页,共10页 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 ③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④是进行雷锋精神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在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家”与“国”从来都是一体,不可分割。从《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负大任,从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赴死,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义气……展开古诗文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满是家与国的一体、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构共振。家国一体的思想 ①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是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的具体表现 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共同的要求和不变的内涵 ④在世代相传中生生不息,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7.中共中央宣传部2018年1月25日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航天员群体“问鼎苍穹心向党”的坚定信念、“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业豪情、“矢志一流谋超越”的进取精神、“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崇高境界。我们从航天员群体的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 ①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②有助于弘扬先进文化发挥强有力的示范导向作用 ③有助于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有利于坚持文化发展方向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总书记在瞻仰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强调说:“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正是有了这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步接一步,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红船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

②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在红色革命文化之中

③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基石

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红船精神的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证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这对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是 A.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C.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B.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D.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20.“一个国家没有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高度的凝聚力和超凡的创造力。”下列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第4页,共10页 ①注入时代精神才能摒弃民族精神中的糟粕②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日益丰富 ③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失本色

④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A.①②

二、简析题

21.“以和为贵”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述。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得很早,孔子是把“和而不同”当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后人把它提升为一种文化精神,其内涵界定为多样性的统一与协调。“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力量之源,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浩瀚恢弘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伟大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22.2017年10月31日,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南湖革命纪念馆,总书记做出“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的殷殷叮嘱,‘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它对开辟中国道路、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红船初心做出了深刻呈现。在面向建党百年,面向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扛着历史、奔向未来,代代传承红船初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凝聚起更为磅礴的力量。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谈谈弘扬“红船精神”的重要性。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第5页,共10页 1.【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汉字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异国他乡,汉字便是一种寄托,无论你是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很多慰藉、很多寄托。这说明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故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质,故③不符合题意;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④错误。故选A。2.【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准确把握题意。在漫长的实践中,中医药逐步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并与人的生命、健康、疾病防治规律相结合,形成了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很多疗法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疗效显著,为西医所不及。由此可见,我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注重实用,整体性强,故①④正确;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特征,故排除②;主导着世界医药文化发展,这一说法夸大了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作用,故排除③。故选C。3.【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拉萨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在藏语中意为“酸奶宴”,如今逐步演变为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的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目。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故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传统风俗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中华文化可以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4.【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考查调动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材料表明智慧敦煌建设活动借助科学技术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敦煌文化,体现了科学技术是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更好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②③符合题意;智慧敦煌建设活动没有丰富敦煌文化的内涵,也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解决方案,排除①④。故选C。5.【答案】D 【解析】 略

6.【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交流,中华文化,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准确把握题意。在冬奥会闭幕式上奉献一台蕴含丰富中国文化、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的惊艳之作,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①正确;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将人工智能、熊猫队长、中国结、轮滑运动、中国制造……用现代手法和思维,奉献出来,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风格、中国

第6页,共10页 气派,③正确;材料强调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而不是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排除②;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排除④。故选C。7.【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特征和中华文化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读懂题意。材料中表明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用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给人以知识,说明古代题跋一类的文章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并不缺乏事实、掌故和观点,故①错误;书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作品,体现作者独到的品书心得,不仅提供有关书的知识,而且也需研求学问。即使是对事实、材料的陈述,也能见出作者辨析、取舍的独出心裁,因此只有在积累大量书籍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挖掘书中观点,才能写好书话类文章,故②符合题意;书话不等于简单的书评,其除了介绍和评价书籍的主要观点外,还要在见解上有所启迪,或在性情上能引起共鸣,或能引发一段史实或一种知识,或很有趣可供人解颐,因此阅读书话,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故③符合题意;出版书画类图书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和文化实力,但并不是其基本途径,故④错误。故选C。8.【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考查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各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②③正确;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排除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排除④。故选C。9.【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根据材料,历史上文化地域性明显,而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市场调节,繁荣兴盛,故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各地区文化时尚流行,故②不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④中“渐趋同一”表述错误,故排除④。故选B。10.【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自于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这印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故①②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排除③;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故排除④。故选A。11.【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考查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除A;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列活动不能丰富文化遗产内涵,排除B;材料不涉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排除C;“齐风鲁韵”传习大课堂是以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宗旨,有利于展示齐鲁文化魅力,增强人民爱国热情,D正确。故选D。

第7页,共10页 12.【答案】C 【解析】

①说法错误,爱国主义精神并不是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排除;

②说法正确,爱国主义不仅仅表现为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发展中国并让越来越强大的中国与世界相互接受说明了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故入选;

③说法错误,在不同的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共同点,故排除;

④说法正确,材料中可以看出无论在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故入选;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

①④符合题意,海南海警第三支队在琛航岛西沙海战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活动,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工作实践,有利于激发人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②表述错误,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③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主旨不是要强调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的特征. 故选B 14.【答案】A 【解析】

A符合题意,该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通过该活动旨在回顾革命历史,继承革命传统,继承发扬长征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BCD不符合题意,与题意主旨均不符合; 故选:A。

15.【答案】A 【解析】

①②符合题意,开展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志愿精神,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

③说法错误,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④说法错误,雷锋精神传播属于文化传播,大众传媒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选:A。

16.【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传统文化的内涵会因时而变,故③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看出,家国一体的思想体现了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的具体表现,故①②符合题意;家国一体的思想体现了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故④错误。故选A。

第8页,共10页 17.【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弘扬先进文化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材料中,航天员群体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航天员群体“问鼎苍穹心向党”的坚定信念、“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业豪情、“矢志一流谋超越”的进取精神、“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崇高境界,我们从航天员群体的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有助于弘扬先进文化发挥强有力的示范导向作用,①②正确;从航天员群体的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有利于弘扬先进文化,而不是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排除③;材料强调弘扬先进文化发挥强有力的示范导向作用,而没有涉及坚持文化发展方向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排除④。故选A。18.【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考查调动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正是有了这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步接一步,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说明红船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基石,①③正确;红色革命文化不是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排除②;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核心,排除④。故选B。19.【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审题。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证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这对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是发挥中国特色会主义文化“主心骨”的作用,故A正确;题干未涉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外来思想文化,故BC不符合题意;题干也没强调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故排除D。故选A。20.【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现能力。此题是逆向选择题。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故民族精神中没有糟粕,传统文化中存在糟粕,故①说法错误,入选;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注入时代精神,这样民族精神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故②正确,排除;发扬时代精神和弘扬民族精神要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失本色,故③正确,排除;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与时俱进,故④说法错误,入选。故选C。21.【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而不同”思想形成得很早,其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力量之源。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中华文化浩瀚恢弘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后人把孔子“和而不同”提升为一种文化精神,其内涵界定为多样性的统一与协调。【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设问知识指向中华文化的特征,要求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伟大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体现说明类题型。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中华文化的特征包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特有的包容性,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如何体现上述特征即可。22.【答案】①“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②“红船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③弘扬“红船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在发展中国特

第9页,共10页 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不可估量的作用;④弘扬“红船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⑤弘扬“红船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顶住霸权主义、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的重要精神力量。【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谈谈弘扬“红船精神”的重要性,属于意义类试题。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学生分析材料,然后调动课本相关知识回答即可。主要从“红船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弘扬“红船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角度说明。具体如下:“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红船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红船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不可估量的作用;弘扬“红船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弘扬“红船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顶住霸权主义、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的重要精神力量。

篇8:中华民族精神的练习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背景, 以田野调查为方法, 探索人类、民族社会变迁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民族是其研究的载体, 各民族 (区域) 的文化是其研究的内容, 这个文化是广义的, 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

从根本上讲, 民族学的价值在于教育它自己的服务对象看清楚历史传统所赋予的发达、先进、强盛的民族文化涵义, 从而为自己的自强、自立、自尊探求思想的立足点。对当今发展中民族来说, 最迫切的问题在于, 当发展中民族要实现现代化时, 要追赶先进、赶上发达民族时, 我们需要认识到效法的是什么样的先进, 什么样的发达, 别人的先进和发达, 我们能否学得到, 我们是否需要学, 我们要搞的是什么样的现代化。我们必须通过民族学这把解剖刀来看别人的先进和发达是什么, 以唤醒本民族以至国人的自尊、自信, 唤醒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剖析, 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 这也是民族学当前最大的使命。

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背景和不均衡的国内现实问题, 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乃至全体中华儿女找到自尊、自立、自强的立足点, 找到民族生存的基点, 找到民族发展的途径、方案, 规划自己的发展愿景, 有效地利用“他者”文化的优势并排斥“他者”文化的干扰, 使自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是中国民族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定义

关于民族精神的界定, 国内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其一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界定, 其二认为它是一个中性概念, 其三认为应采用具体场合具体分析的方法定义。民族精神的主体是民族, 由民族群体所创造且有别于其他自然存在物, 历史性地凝聚成民族群体稳定的生存方式, 是以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等客观条件为依托, 反映的是民族主观精神与民族客观基础之间的关系, 是民族成员内在思维和外在行为的模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为多数民族成员所信奉, 具有广泛影响, 能够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作用的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在此, 本文倾向于民族精神是一个积极的概念, 这种精神的凝聚和发扬可以激发一个民族的自豪感和自觉性, 可以激发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 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族人民在自己的长期社会实践中自觉凝聚的共同体称谓。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华民族由自在发展成自为, 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由前身的融合和统一到现在的凝聚与团结, 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 其深刻内涵包括家国一体观念、自强不息、追求至善、有为人生、励精图治、百折不挠。贵和尚中、刚健有为、人本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全体的共同精神成果, 它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发掘并整合创新提升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精神, 广义地讲, 就是指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 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性质而言, 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表现形式而言, 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当然, 这里的“民族文化”应该既包括“多元一体”中的“多元”, 又包含“一体”。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命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包含三个词组, “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和“共有”, 需要把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理解。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属, 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有的传统、习惯、风俗、精神、心理、情感等。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漫长历史所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特有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传统习惯和心理情感等, 为我们提供了心灵慰藉、精神归属和终极关怀。精神家园实质上就是人们对生活意义和生命归宿的一种文化认同, 其建设的目的是让现实中的人们在精神与文化上能找到“归家”的感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认同和推崇的安身立命、心灵慰藉和精神回归的家园。依据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已经阐明, 中华民族的结构可分两个层次:上层为“一体”, 是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 即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历史过程中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一个可以作为整体看待的高层次的民族;基层为“多元”, 此时的中华民族是作为一个复合名词出现的, 指的是对五十六个民族的总称, 他们都是作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构成部分而存在, 即中华民族是复合型民族, 民族之中还有民族, 由许多基层民族组成, 其本身又成为一个大的民族共同体。

“共有”本身已含“多样性”之意, 但重在强调“统一性”。它既表明中华民族组成的多元性, 即由五十六个部分结合成民族共同体这一事实, 也内含中华文化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文化融汇而成。因此, 对“共有”一词的理解需要结合“中华民族”和“精神家园”。“共有”即“共同拥有”, 主体必须是多个对象或复合型指称。当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完全可以表达完整的“共有”的涵义, 此时“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共有”一词主要表达的是“不可分割”之意。而把中华民族看成对五十六个民族的复合型指称的时候,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共有”则主要强调的是各民族对精神家园的共同拥有。“共有”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精神家园”的性质和归属, 即共同性和共同拥有。精神家园的“共同性和共同拥有”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注重吸收和弘扬各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引导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及其文化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 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需要而且必须在发掘和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必须依托其自身的既有文化传统, 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确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 中华民族和中华各民族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紧紧依托自己的文化传统, 以崇敬、自豪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 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 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断延续, 并始终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

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1、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

(1) 从朝代诸国的家国时代转向民主之国的国家共同体。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绝大多数时期是汉民族统治的时期, 其他民族长期处于边缘和被统治地位, 没有或者不敢提出发展本民族的意愿, 也不敢将本民族的文化或精神公开发扬和传承。尽管有些时期开明的君主在“意识形态”方面比较宽松, 出现了一些盛世之年, 但是少数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封建历史中还是没能很好地发扬, 更不必谈精神家园建设。

鸦片战争以来, 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国际上, 中华民族成了被压迫的民族。民国时期, 著名民族学家蔡元培、吴文藻、吴泽霖、杨堃、费孝通、林耀华等, 努力用自己的民族学知识来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当中华民国建立, “……恢复中华……”、“五族共和”等口号喊出时, 尽管有民族偏见, 但不可否认民族成员的意识开始觉醒, 国体开始转向民主。从大环境看, 中华的含义开始丰富, 其他民族和汉族共同享用“中华”, 此时中华民族已经从自在走向自为。新中国成立后, 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等活动, 各民族开始捍卫自己的民族身份、民族利益, 至此, 各民族建设各自的精神家园,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共同之处。

(2) 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坚强后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中国的历史进入了空前的新时代。新中国做到了政治、经济的统一, 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提供了强大后盾和基本保障。没有一个统一的祖国, 精神家园将没有得以建设的土壤。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新中国, 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了良好的支持和发展环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以及“三个离不开”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明确的目标。

(3) 文化多样性与祖国统一的现实需要。各民族共创中华, 使得每一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感情不断增强, 进而积淀了各民族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如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一样, 要保持人类社会的稳态延续, 也必须使得人类社会间的民族文化保持繁荣多样, 即文化多样性。要维护国家政权的统一, 必须使组成国家的各个民族对这个祖国保持认同, 这样的认同来源于国家把各个民族既当作祖国发展的主体, 又成为发展成果享用的主体, 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中国五十六个民族,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它们适应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 再者, 生活在祖国大地上,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必然有某种因素为各民族所共同拥有, 这就是民族凝聚力所在, 是促成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精神动力。此外, 各民族间的相互吸引和文化融合使共有精神家园初见端倪, 因而要制定政策, 为民族文化自觉自愿融合创造条件。

2、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1) 主权统一, 领土完整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一表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三个关键词: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统一是基础。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之河中共同生息, 相互交往, 全有赖这个统一的国家后盾, 分裂的国家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大敌。故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繁荣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安定环境,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遵循保证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基本原则。

(2) 文化平等原则。民族学的基本理论文化相对论早已表明, 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优与劣之分。各民族为中华文化创造了基本元素, 其中不存在你是优我是劣之分。“多民族的”已经昭示了文化的多样性,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 因而他们都负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区域生活着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同一个区域, 他们的创造势必会受区域特点的影响, 从而形成文化的区域差异。按区域划分, 中国有闽南文化、河洛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客家文化、百越文化、荆楚文化等等, 每一种区域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内涵。然而, 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因为有其共同的中华土壤, 就必然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源泉, 就必然要同等看待各民族文化和各区域文化。

(3) 国家遗产各民族共有原则。今天的新中国是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绵延发展而来的, 每个时期相应的族体所创造的文明不断传承延续到今天。这些物质、精神财富是全体民族成员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国家遗产包括疆域、资源等物质性的财富, 也包括各个民族的精神财富等, 在这里重点指精神财富。国家遗产各民族共有, 即民族共有性,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塑造的, 是靠各民族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而整合形成的, 各民族不仅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者, 而且也理应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拥有者、传承者、发展者。

3、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1) 多元的民族文化。五十六个民族在各自的地域中繁衍生息, 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例如, 苗族分布区内的族际环境十分复杂, 与汉、侗、水、布依、彝、土家、瑶、白等十几个民族毗邻居住或杂居相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 苗族与这些民族发生过各式各样的族际关系, 在各民族的文化互动中, 不同地区的苗族分别吸收了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要素, 同时又对其他民族的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西南少数民族中崇尚自由、追求浪漫的人本精神, 西北少数民族的内部凝聚精神、藏传佛教文化圈中的民族认同精神, 以及各民族适应各自所处的环境而创造的生态智慧等, 都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民族文化研究是民族学的专长, 凭借其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方法和对待各民族平等尊重的态度, 使得民族学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拥有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2) 丰富的地域文化。各个区域的主体适应其所居的环境和其应有的文化传统, 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儒家文化圈中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家国一体的奉献精神首先源于齐鲁地域, 而后发扬光大, 触及全国, 成为影响他民族和本民族的共同文化, 这种奉献精神在多民族社区建设中, 针对各民族自身的文化, 可使其相互影响交融而形成新的社区认同精神, 这样对社区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再如闽南文化, 它处于东南沿海, 他们的妈祖信仰成为联系台湾、港澳等地情结的纽带, 从此地迁徙的人们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文化, 无论他们走到哪儿, 都会将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传播、传承。这样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凝聚力的地域文化提供了保障。地域文化也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此时的研究不再过于强调民族性, 而是注重地域性, 对地域性的整合与提升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凝聚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 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掘与整理在民族学中是大有可为的, 因此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就离不开民族学的努力。民族学的使命是通过对其他民族的研究来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予以反思和完善,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内涵, 而后从这些分散的文化中提取和凝聚共同的精神, 即中华民族精神, 然后再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探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摘要:自蔡元培发表《说民族学》以来, 民族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引进、消化、模仿、萧条、恢复重建、振兴、多元等过程, 期间也不断提出和实践民族学本土化或中国化的任务。本文试从民族学角度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予以思考。全文简要了介绍民族学的当代使命, 在对“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行辨析, 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进行民族学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才有可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结论。

上一篇:弯道跑技术说课稿下一篇:组织生活会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