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选择教案

2022-09-09

教案的书写过程是对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的整理过程,包括教学课时、教学时间、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导入、讲授、讨论、作业、板书,还有教学后的反思和小结,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总结提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民族的选择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中华民族的选择教案

《蚯蚓的选择》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五、作业设计

问答:

一般在什么地方能看到蚯蚓? 你知道我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吗?

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

第二篇:面对责任的选择教案

《面对责任的选择》教学设计

课 题:面对责任的选择 教案背景:

本节课是山东人民版教材九年级全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节内容。 教材分析:

《面对责任的选择》通过对一些事例的分析,讲述承担责任的代价、好处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使大家明白承担责任要付出代价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逃避责任、推卸责任,承担责任会给个人、别人、集体、社会和国家带来益处,不承担责任要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此引导大家学会如何选择责任和勇气和勇于面对责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意义;明确不承担责任的种种不良后果;通过对责任不同选择的不同结果的分析,得出面对责任的应有选择,同时也要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最大限度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同不负责任的行为和个人作斗争,维护社会正义正气,维护道德和法律。

教学重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意义;不承担责任的不良后果。 教学难点:在比较中认识负责任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情景感悟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身份不同,责任不同”,每个人有许许多多的责任,面对责任我们可以有几种选择?应该怎样选择才是正确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面对责任的选择》。(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一)共同探讨: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

活动一:大屏幕出示课本P19的三幅图。 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有些同学不愿意担任班干部?你对担任学生干部有什么看法?

通过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承担责任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而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板书:1.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

(1)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过渡:那么,承担责任是不是就是只有付出代价呢? 活动二:请同学们阅读P20李岚的材料。

想一想:在承担讲解员的责任中,李岚都付出了哪些代价? 议一议:李岚在付出代价之后,对自己是不是毫无意义呢?(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作了充分的讨论之后,老师对承担责任的作用意义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2)承担责任对个人、对社会的好处

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同学们列举一些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如:洪战辉、任长霞等由此产生的意义,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练习一:【分析身边事】 大屏幕出示P21的四则材料。

思考:请你替这些同学选择,说明选择的理由,并分析承担责任的代价和意义。

学生思考、回答,充分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意义,从而自觉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练习二:【谈谈身边事】

教师:作为一个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自觉承担责任呢?请大家从自己身边的小事谈起。

学生思考后展开交流。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出示课件】 在家庭生活中,自觉承担起孝敬父母的责任,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经常和父母谈心,交流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学校生活中,积极完成学校和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帮助生活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到街道清除小广告,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为社会的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地去完成我们需要完成的责任。面对责任,我们应该积极承担,不能逃避和推卸。承担责任既要付出代价,也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好处。如果面对责任,而不承担责任呢?我想,只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种种不良的后果。 (二)敲响警钟:不承担责任有什么后果

活动三:【课件展示】

大屏幕出示P22杨某的故事。

思考:杨某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带来了哪些后果?社会生活中由于不负责任带来严重后果的事例还有哪些?与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每个人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不承担责任、不履行应尽义务的人,这给个人、他人和社会都会带来种种不良后果。

教师:可见,一个人如果不承担责任,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像材料中的杨某,由于没有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他受到了道德的谴责,失去了别人的信任,而且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板书:2.不承担责任有什么后果

(1)一个对他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实际上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2)对他人的利益和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要受到法律制裁

练习三:【列举事例】

教师: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承担责任的社会现象呢? 学生思考后展开交流。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练习四:【明辨是非】 昨天应该是亮亮值日了,而他却没有来。当老师问他时,亮亮理直气壮地说:“我胳膊摔了一下,怎么值日!”今天上午,亮亮迟到了,老师问他迟到的原因,他愤愤地说:“都怨爸妈,没有及时把我叫醒!”

思考:请你运用今天刚刚学过的知识,分析亮亮的言行;设想一下,亮亮的行为会带来哪些不良的后果? 学生思考、回答,掌握本节课的所学知识,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克服种种困难、甚至付出代价也要去积极承担责任,不能寻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而推卸责任。如果我们不承担责任就会失去同学的信任,失去老师的信任,就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就会使学习退步。因此,我们面对责任,要积极地去承担! 练习五:【向他们提建议】

完成教材P23的填一填:

观察同学们不负责任的现象,向他们进一言:

设想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上极端不负责任,可能造成的后果:

三、课堂小结

教师:

同学们,责任感是国民素质的标志,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尽管承担责任可能会使我们付出代价,但是承担责任的同时也会伴随我们的成长,承担责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际的意义,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为充实、更有价值。让我们从小树立起责任感,从小自觉承担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长大后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课堂检测:(见导学指南)

五、布置作业

1、承担责任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2、承担责任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 承担责任有什么后果?

板书设计:

二、面对责任的选择

1.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

(1)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2)承担责任对个人、对社会的好处 2.不承担责任有什么后果

(1)一个对他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人实际上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2)对他人的利益和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要受到法律制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教师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性发展需要出发,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化和生活化。同时教师创设了多个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教学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思考,大胆实践,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自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收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 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这一设计真正重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

2. 在教学方式上,这一设计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

3. 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整个教学设计首先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在学生寻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启示,课堂中的每一个结论的获得都是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的。

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学前学生的准备非常重要,有的班级准备充分,效果比较好,而有的班级准备不充分,学生探究过程中所需时间就较长,所以容易出现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现象。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

第三篇:《面对责任的选择》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承担责任的会付出代价,同时又能获得回报;不承担责任会带来种种不良的后果,从而明白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拥有当面对责任冲突时寻求可选择的途径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意识和勇气,敢于担负责任。

教学重点: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是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通过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感悟每个人在社会中应承担的各样责任。歌曲播放完后,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教师导入新。那么,面对责任,我们如何面对?如何承担?就成为下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节,我们主要帮助同学们认识承担责任的代价和意义,在责任面前学会正确的选择,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

多媒体展示题:面对责任的选择

二、探究新知:

(一)故事感悟:“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展示故事

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思考:

1、美国总统里根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后,选择了什么?

2、美国总统里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里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负责。

(二)、热点话题:感动中国

XX---

刘盛兰

媒体播放刘盛兰的事迹,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然后思考讨论:

1、这位老人付出了什么?

2、他又得到了什么?

小组成员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由各个小组的代表展示讨论的结果。

教师点拨:代价:他的事迹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向我们昭示承担责任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刘盛兰老人为此付出了时间、体力和精力,损失了自己的利益,影响了自己的健康。

回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多媒体播放:感动中国

XX---

刘盛兰

刘盛兰老人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展示,教师小结: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无私奉献,大爱无疆,以自己的行动使贫困学子的受教育权得到保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刘盛兰老人付出代价的背后是他对人生价值的正确理解,使他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三)走进生活,体味人生

多媒体播放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

问题:

1、我们应该向方俊明学习什么?

2、这事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哪些?

小组交流,情感升华。

教师总结:方俊明以自己的行为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诠释了社会正义,同时我们也应该吸取教训,作为青少年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发生。

(四)展示图片,叙述案情

案的经过:

XX年10月20日

22时30分许,药家鑫驾驶陕A419N0号红色雪弗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返回市区途中,将前方在非机动车道上骑电动车同方向行驶的被害人张妙撞倒。药家鑫恐张妙记住车牌号找其麻烦,即持尖刀在张妙胸、腹、背等处捅刺数刀,将张妙杀死。逃跑途中又撞伤二人。同月22日,公安机关找其询问被害人张妙被害案是否系其所为,药家鑫矢口否认。同月23日,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明白不承担责任的代价。)

思考:

1、在责任面前,药家鑫选择什么?他有没有其它的选择?

2、药家鑫被拘留后,他有没有后悔呢?

3、他的选择给他带来哪些后果?

学生讨论,教师展示药家鑫的忏悔书以及法庭宣判。

忏悔

药家鑫忏悔在一审最后陈述时,药家鑫边哭边说:“我知道我的行为深深害了两个家庭,我和我的家人将会尽最大的努力赔偿张妙的家人,希望张妙的家人、父母还有孩子能好过一些。”说到这里,药家鑫的声音颤抖不停:“我会怀抱着一颗忏悔的心、感恩的心,回报社会给我的机会,向受害人的家属赎罪。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愿意给张妙的父母养老,给他们当牛做马,请求他们的宽恕……我对不起他们……”最后,药家鑫向法庭递交了悔过书,以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意。

宣判

思考:在责任面前,我们正确的选择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积极承担责任,不要逃避责任,不要推卸责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一个负责人的社会成员。

(五)收获平台

、这节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如何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请举例说明。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在责任面前,我们应该选择积极承担责任,虽然承担责任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往往也伴随着一定的回报,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和承认,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也体现着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相反,不承担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只要人人都承担责任,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人们需要责任感,不能抗拒承担责任,因为没有它就无法前进”。责任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正因为有无数人在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美好,我们的社会才如此温暖,我们的国家才充满活力。尽管承担责任可能会使我们付出代价,但承担责任也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的充实、有价值。让我们从现在树立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全身心地投入,把责任履行好。

板书设计:

时间

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代价体力和精力

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

兴趣、爱好、甚至生命

承担责任具有积极意义对自己

面对责任的选择

对社会

给个人、他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

不承担责任有什么后果

受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

(六)播放歌曲

我的未来不是梦

第四篇:竞争战略的方案选择教案

复习上堂课内容:

企业总体战略方案的选择

1、 总体战略类型:稳定型、增长型、紧缩型、混合形;

2、 各种战略的适用情况、优缺点以及具体的运作方式;

3、 四个问题进行提问:

(1)、稳定形战略的适用情况?

(2)、增长型战略的优缺点?

(3)、紧缩型战略的几种具体运作方式?

(4)、企业竞争地位强但市场容量增速低的时期应以何种

战略为主导?

第五章第二节

企业战略制定及其管理

三、企业战略方案的选择

(二)、竞争战略的方案选择

企业总体竞争战略是企业战略总纲,是最高行动纲领,它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对影响全局的、长远的、重大问题进行的总体谋划。而竞争战略则是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之下,为实现总体战略而制定的企业分战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WTO框架之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如何参与竞争,如何生存和发展,是企业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即企业竞争战略的方案选择问题。

要正确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就要分析清楚两个层面的问题:(1)、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为了确定自己相应在总体上采取何种竞争战略态势;(2)、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自己应采取何种对策性竞争战略击败对手。

1、 竞争地位分析和基本竞争态势

分析判断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何种竞争地位,最重要的指标就是通过对其市场占有率的测算。

(1) 、市场占有率及其涵义。

市场占有率是指本企业在市场同类商品销售量中所占比重。

市场占有率可以根据其涵义宽窄的不同有四种不同的表现指标。假设本企业是福州市一家超级市场,那么它的四种市场占有率表现指标分别是:

①、 行业市场占有率=本企业销售量/所在行业总销售量

即本企业销售量与全市所有商业企业销售量之比,把所有同行都作为竞争对手。

②、 服务市场占有率=本企业销售量/所服务市场总销量 即本企业销售量与全市所有超级市场销售量之比,仅把商业企业中超级市场这部分的总销售量所有同行都作为竞争对手。与①式相比,②式的值要高。

③、相对市场占有率=本企业销售量/所服务市场前三位(可含本企业)企业的总销售量

将竞争对手直接定位于市场中几家大企业。

④、对比市场占有率=本企业销售量/所服务市场中最大企业的销售量

将竞争对手直接定位于市场中的龙头企业。 (2)、基本竞争战略态势。

市场占有率计算出后,便大致客观上把企业分成三大类:市场领导企业(市场占有率大约在40%以上)、二三流企业(市场占有率累计大约在50%左右)、小企业(市场占有率累计大约在10%左右)。

下面我们就分别对这三大类企业基本竞争战略态势进行分析:

① 、市场领导企业

一般地说,大多数行业都会有某一家或几家企业被认为是市场领导企业,他们在市场份额、价格变动、新产品开发、销售渠道的宽度以及促销力量方面处于市场主导地位。比如,家电行业的海尔集团、碳酸饮料市场的可口可乐公司、胶卷市场的柯达公司、微波炉市场的格兰仕公司、复印机市场的施乐公司、快速面市场的康师傅企业等等,都在所在行业或领域处于市场领导地位。

那么市场领导企业应当采取什么竞争战略呢?是不是说他们已经都是各行业的龙头老大,就可以高枕无忧呢?就不要去认真研究制定竞争战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市场领导企业也时时刻刻面临着竞争和挑战,如果不认真研究内外部环境,不制定出正确的竞争战略,不重视在后面紧紧追赶的二三流企业,那么你的市场领导地位迟早要失去,而被其他企业所替代。比如,彩电市场的长虹公司,97年以前一直是国内彩电市场的龙头老大,其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但从98年开始由于决策层错误的战略思维,一味想垄断市场,从垄断彩管的失败、从拼命地采用降价竞争战略、不重视产品研发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从99开始其市场份额已落后于TCL、康佳等公司,失去其原有的市场领导地位。还比如自行车市场原先的凤凰牌自行车、生产牙膏的中华牌牙膏、生产VCD机的万燕公司、生产保健品的太阳神公司、生产口服液的三株集团、史玉柱的巨人集团、苹果电脑、王安电脑等等,这些企业无不曾经是叱姹纷纭的市场龙头,到现在有的已经沦为二三流企业,有的甚至破产倒闭。

所以,对于市场领导企业来说,必须高度警惕各个竞争对手的进攻和挑战,必须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才可能保持其领导地位。

市场领导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就是以防御战保持其领导地位。一般地说,它可以有三种行动方案:

Ⅰ、扩大市场总需求量

某一种产品市场总需求量扩大了,应该说受益最大的肯定是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要扩大市场总需求量有三种常见的实现途径:一是寻找新的使用者,比如说,香水生产商可以想方设法说服原先不使用香水的人(如男士、老年人等)使用香水。啤酒生产商可以想方设法引导原先不喝啤酒的人(如女士)喝啤酒。二是寻找产品的新用途,比如,生产食品的企业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食谱,让消费者逐一尝试而增加销售量,电视生产商还可以告诉消费者电视除了收看节目外还可以玩游戏,让消费者由每家一台增加到两台。三是扩大使用量,比如说通过宣传引导让原先每天喝一杯牛奶的消费者每天喝两杯,让原先每天刷一次牙的消费者改为一天刷两次牙以增加牙膏和牙刷的使用量。

Ⅱ、保护原有市场占有率。领导企业往往后面有若干个二三流企业在紧追不舍,虎视眈眈你的领导地位。所以,我们首先要保住自己原有的阵地,对背后的追随者和挑战者要充分重视并保持高度警惕,对企业来说,要不断地进行产品更新换代,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地进行防御,同时要抓住追随者的弱点主动出击,发动进攻。

Ⅲ、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保住原先阵地的同时,想方设法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常见的实现途径有:增加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市场开拓费用等。

[案例] 下面我们介绍一个市场领导企业竞争战略案例。美国的宝洁公司连续几十年在几种重要的商品类别中其品牌销售量始终居于世界第一,其作为市场领导企业的竞争战略无疑是极其成功的。

宝洁公司的竞争战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产品的不断创新

几十年来始终不渝地以消费者利益为导向,不断推出新产品,如普通洗发液增加去屑、护发、营养功能,普通牙膏增加杀菌、洁白、保健功能等。

2、 质量战略

宝洁公司设计的产品质量标准一般都高于同行业标准。

3、 产品系列化

在日用化工产品领域,宝洁公司的产品类别多、系列化。有洗发水、牙膏、香皂、化妆品、摩丝、牙刷等。

4、 多品牌战略

多品牌的优点在于能满足不同消费者需要,并与竞争者抗衡,而且货架上琳琅满目,对分销商有较大的吸引力。现有宝洁在中国市场较有影响的品牌有:佳洁士、高露洁、舒肤佳、玉兰油、海飞丝、飘柔、潘婷、沙宣等等。

5、 大量广告战略

宝洁公司每年在各种媒体上的广告支出高达数十亿美元,在引导消费,在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上的宣传支出,宝洁公司从不吝啬。

(2)、二三流企业

也可称为挑战者企业、追随者企业,指其市场销售额处于第二位以下的企业。家电行业的康佳集团、碳酸饮料市场的百士可乐公司、胶卷市场的富士公司、复印机市场的惠普公司、快速面市场的统一企业,快餐业市场的肯德基公司等等。

二三流企业的竞争战略可有两种选择:

①、进攻战,是指进攻领导企业和其它二三流企业。进攻战应遵循两个原则:其一,进攻领导企业时,要在市场领导企业的势力范围内寻找一处弱点然后集中进攻,而且要尽可能专注于某一拳头产品,对尽可能狭窄的某一方面发动进攻,注意不可硬碰硬地正面强攻,因为毕竟在实力上有差距,应扬长避短,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攻其弱处,攻其不备,并力求速胜;其二,进攻其他二三流企业时,要选择那些与自己规模相当,但经营或财务状况局部或全部不善的企业。

②、侧翼战,是指瞄准领导企业所在市场中一个未予重视的细分市场进攻,最终占领该细分市场。比如在被大啤酒企业占据的市场中,某二三流啤酒企业开发占领不含酒精的女性啤酒市场。

适用于二三流企业竞争战略的行动方案有:

①、价格折扣策略,二三流企业可以用较低的价格提供与领导者企业相当的产品,以求逐步增加市场份额,富士公司就是以这种策略来攻击柯达公司的胶卷产品,富士胶卷的价格平均比柯达公司的胶卷低10%,但产品质量并不逊色于柯达产品,所以富士公司的市场份额已逐步接近于柯达公司。

但价格折扣策略不可随便使用,它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其一,二三流企业要让消费者知道我的产品与领导者企业的产品质量相当;其二,消费者对价格差异有敏感性,且乐于更换品牌;其三,领导企业不愿意打价格战。

②、廉价品策略,二三流企业可以提供中等或质量稍低但价格低得多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比如说,国产的乐凯胶卷质量稍差于柯达、富士,但价格只有他们的一半,所以乐凯胶卷在国内也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③、创新策略,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分销创新(比如雅芳公司的采取的产品直销方式而不在传统的商场销售)。

(3)、小企业

也可称为市场补缺者企业。是指在某行业市场上市场占有率较低的企业。

小企业基本的竞争战略是游击战,即只专门在某些细分市场中经营,且灵活机动,或瞅准某一机会迅速跃入某一市场,求生存,图发展,如一旦经营失败,果断快速转移。它应遵循两个原则:

其一,钻空隙策略,小而精、小而专策略,要发现一处小到足以守得住的细分市场,如地理上的、人口上的、产品上的、价格上的细分市场,它可能容量不大,或者在某些方面使领导企业或二三流企业难以下手。这个空隙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获利空间;二是被领导者企业或二三流企业忽视或不看重;三是该细分市场有成长潜力,能够获取不断增长的利润,可使本企业不断增强实力,争取挤入二三流企业并最终成为领导企业。现在国内市场上几个响当当的品牌比如海尔、娃哈哈、TCL、伊利、格兰仕等无不是从小企业开始成长壮大成大企业的。

适用于小企业竞争战略的行动方案有:产品专门化,比如服装行业中的敦煌公司专门生产服装加工用的缝纫线,其年销售额超亿元;区域专门化,比如市场定位于山区农村等不易被重视的市场;适用于小企业竞争战略的行动方案有:产品专业服务专门化,提供大企业所没有提供的服务,比如服装厂不搞批量生产,专门为顾客加工订制西服,一些超级市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等;另外,对小企业来说,应特别注意致力于成本的降低,在材料、人工、销售、生产上下工夫,尽可能的压低成本,留有利润。

二、灵活机动,一旦失败,急速转移。如果大企业看到了这块小蛋糕,调集兵力,向本企业发动进攻,那就必须马上撤退,去寻找其他机会。

小结本次课内容:

1、市场占有率的概念及含义;

2、市场领导企业的竞争战略(核心是防御战)及其可实施的行动方案;

3、二三流企业竞争战略(核心是进攻战和侧翼战)及其可实施的行动方案;

4、小企业竞争战略(核心是游击战)及其可实施的行动方案。

课后作业第171页复习思考题:

5、如何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

第五篇: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是 、 国诗人。被称为 。 三.诗文理解: 1.注音及释义:弗( ) 涉( )足 伫( )立 萋萋( ) 幽寂()延绵( ) 2. 理解诗意

、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内容(写在书上) 1)2)题目为什么是“未选择的路”而诗人其实选择了自已的路了? 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诗中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实际上有深刻意义,暗示的是 。4) 5) 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 表现手法是什么?

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 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 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四、作业:积累卡片和课后1——

5、9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 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

“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

师作小结即可。 三.诗文理解:

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注意字形 (学生演板) 弗 涉足 伫立 萋萋 幽寂 延绵

2. 理解诗意

首先整体把握 (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 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 深思 (板书) (2). 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

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选择更幽, 更美, 更有挑战性的路(人迹很少)(板书) (3). 那么诗人在第三节里又写了什么呢?

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十分的留恋,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选错了将“难以再返回”了。

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

但仍怀念未选择的路。(板书)

(4). 最后一节中诗人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里,有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可是诗人并未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结果怎样,而是为未选择的路而叹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啊,人生的道路,结果谁能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来的真实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是在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这是舍弃的美——缺憾美 (板书)

* 小结: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是舍弃。然而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人们常用“想当年我要是......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了” 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使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耐人寻味。 3. 再次品读诗歌,研讨问题

(1).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一、课文悟读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全诗共4节,可分两层:1—3节为第一层,在树林里,“我”面临着两条路,而经过思考决定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在这一层中,诗人描述了选择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历程。描述了“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遗憾,“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写出“我”的犹豫和久久思索: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但“无限美景在险峰”,

“我”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就让另一条路留待后日去走,这显然是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虽然如此,但依然义无返顾。

第4节为第二层,是作者多年以后的感慨,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会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怎样度过,就看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选择不同,命运就会不同。

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但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它说明,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必须要在两条道路、两种思想或两种行动中做出选择,不同的选择将决定不同的人生方向。面对选择时,我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最后,我们终究会选择其中的一条路。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其中的哲理。因为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思索。这种每个人都有过的复杂的心理体验,被弗罗斯特敏感地捕捉到了,并谱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我想这首诗之所以广受欢迎,也正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感受。

二、亮点探究

1.思考诗歌中“路”的含义。

探究学习:

诗歌表面上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借自然之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文学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探究学习: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3.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探究学习: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4.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探究学习: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

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三、选题设计

古今中外有许多对“路”的感叹,如战国时代屈原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这样说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以上材料可以与《未选择的路》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应怎样去面对人生的选择。

研究方法:

首先,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一定要经过慎重的思考;其次,要使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意义、有价值。

参读书目:

《离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摘自吴富恒、王誉公主编《美国作家论》)

●卡片②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

对弗罗斯特来说,生活是神秘的,诗歌也许能发现其中部分的奥妙,但永远不可能弄清全部真相,因此他的诗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个人生活经验所提供的启示和注释。但是尽管他的诗带有浓重的个人化色彩,并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却不是一个自传体诗人,他是为了增加诗的真实感和感染力而使用单数第一人称,并把似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写入诗中。

(摘自彭予著《二十世纪美国诗歌——从庞德到罗伯特·布莱》) 课题:《未选择的路》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曹爱新 审核人:宋新蕊 时间: 学习要点:

1.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重点难点:

1.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2. 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弗( fú ) 涉足(shè) 伫立(zhù ) 萋萋( qī ) 幽寂(jì )延绵 (yán ) 2.解释下列词语 人迹: 涉足: 伫立: 3.了解作者身世及作品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他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 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著名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等。 4.有表情朗读课文

二、检查导入

1.导入: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2.检查预习,听写生字。 3.学生简介作者,老师适当补充。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学习研讨 (一) 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 题目“未选择的路”中“路”的含义?

明确:这首诗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择的路,而却是那条未选择的路。

2. 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明确:是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3.理出文章的结构 第一小节:伫立思考 第二小节:决定选择 第三小节:选择之后的惆怅 第四小节:多年后的回顾和叹息 4. 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如果有,请提出来, 大家一起研讨研讨。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要点二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1).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择的路,而却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一定要慎重选择!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掉以轻心!

(2).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明确: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要点三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 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这是象征的手法。又比如:“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概括诗歌的内涵

读卞之琳的《断章》,概括诗歌的内涵?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明确:答案并不惟一,意思重在“相对”上,世间的人 物、事物 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五、反馈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未选择的路》是__美国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2.《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 给诗句选择适当的词语。

我在那路口久久______B__(A.站立B.伫立),/我向着一条路_____B___(A.极目 B.放眼)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4.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黄色的树林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涉足:趟过水进入某种环境。

B.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延绵:延续不断。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D.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5.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表现了“我”对已选择的路的无怨无悔的诗句。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二、课内阅读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却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诗人笔下的路显然不是指行走的路,而是指 人生之路

2、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是因为这条 诱人,更美丽”;“人迹更少”。

3、下面的理解不合诗意的一项是:( D )

路“荒草萎委,十分幽寂,/显得更 A、选择什么路反映什么样的思想性格,看得出来, 诗人是位好于探索、勇于探索的智者。 B、林间分出的两条路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诗人对它们都是向往的,只是“不能同时去涉足”,让他“久久仁立”,因为一旦选定了其中一条路,就失去了再走另一条路的机 会。这里面透出了一丝淡淡的惆怅。 C、诗人依自己的判断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但他并不因为不能行走另一条路而后悔自责。他领悟到这是人生的必然性,甚至是某种不可摆脱的局限性,因此只能以从容平静的心态去接受它。

D、诗人告诉我们,他要从荒芜的土地上踏出一条路来,他坚信: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椰子树像什么? 胡世宗

①椰子树像什么? ②像芭蕉像棕榈 ③芭蕉没有它高 ④棕榈质地比它细腻 ⑤椰子树像什么? ⑥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 ⑦椰子树就是椰子树 ⑧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1.对这首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①句是思索起点,由疑而思。

B.②与⑥相互照应,由疑而知,由浅入深地探求。

C.③、④把椰树与芭蕉、棕榈比较,说明了尺短寸长。

D.⑧是全诗的核心,是哲理,是诗的主题。

2.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项是( B )

A.采用象征手法,以设问作诗节开头,设问是在思索之后发出的,诗人心中已把椰树作为象征体。

B.这是一首没有塑造艺术形象的哲理诗,它成功地表达了一种独到的思想感情。

C.诗先提出椰树像什么,最终确认是它“自己”,由迷惑到清晰,由疑问到肯定,自然而合逻辑。

D.诗以平常事物谈起,展开联想,最终得出“艺术贵在独创”的哲理。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

上一篇:中华智能全脑速算法下一篇:综合性学习毕业赠言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