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024-04-26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1.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第 1 页

共 5 页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①读读诗句,想象画面。②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⑤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第 2 页

共 5 页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6.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第 3 页

共 5 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第 4 页

共 5 页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向榆关(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苦)

第 5 页

共 5 页

篇2: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紫阳县联合镇中心学校 刘洪涛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板书诗题,读题.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

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练习背诵.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篇3: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用诗词中的插图来导入新课, 为学生理解古诗词营造氛围, vbn1课堂伊始, 我这样导入“童年是美好的, 纯真的, 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美丽的故事。这三幅插图都描写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谈一谈你的感受, 也可以谈谈看到插图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出示书上的三幅插图, 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清平·村居》, 浓浓的三幅中国画, 让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调。看到《村居》图, 有的学生感觉到很悠闲, 舒适, 心境惬意, 有的学生很向往这种童年生活。看到《舟过安仁》图, 图中两个小孩坐在船上打着伞, 有的学生很是羡慕, 因为是在北方, 虽然每个孩子对划桨撑船很陌生, 但是很好奇, 还有的学生感到这两个小孩太调皮, 特别好玩。看到《清平乐·村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 有的学生感到这一家子很温馨, 想到了自己的家庭。每个学生看着插图都谈到了自己的理解, 这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词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借助插图理解词语, 化难为易, 准确定位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有一处“茅檐低小”, 有学生提出什么是“茅檐”?书上的注释中这样写道“茅屋的屋檐”。茅屋距离现在的学生非常遥远, “茅屋的屋檐”怎么给学生解释清楚呢?这首诗的插图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赭石色的屋檐上铺满了茅草, 略微探出了墙壁一些。通过看插图, 学生马上就理解了注释中所说的“茅屋的屋檐”。“低小”的概念又是什么呢?到底低到何种程度, 小到何种程度呢?学生理解同样有些困难, 我同样借助于插图, 让学生再细致地观察插图中“矮矮的小小的房子”,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低小”的具体概念。借助课文插图就实现了教师用许多语言所解释不清的东西。《牧童》这首诗中的“铺”字的理解, 同样可以很好地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读完“草铺横野六七里”后, 我让学生看图, “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很大很大的原野‘铺’满了草, 大家看, 图中的原野上那么多草, 到处都是, 一望无际。”联系插图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铺”的一望无际, 感受到了广阔的原野和草的茂盛。

三、借助插图丰富想象, 画中有画, 天马行空

第一首诗《牧童》的插图, 一个牧童以地为床, 以天为帐, 自由自在, 连蓑衣都不脱, 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那么悠闲自在。学习《牧童》我让学生边看插图, 边再读这首诗, 再配上音乐, 学生的情感完全融入在这首诗中, 这幅画中, 古诗的朗诵与画完全融为一体。我顺势而启, “这个牧童在这样的情境中, 那么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 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出来, 看着插图, 学生各种各样的牧童想象图呈现出来:“他可能什么也不想, 就想在这样美的景色中好好享受一番, 睡上一觉。”“他在看天上闪闪的星星, 想着奶奶给自己讲的神话传说故事。”“他在数天上的星星呢!他可能已经数了100颗了……”“他在想天上的星星怎么那么多, 怎么也数不完呀!”“今天的小伙伴之间的游戏可真开心, 明天准备去哪里玩呢?玩些什么呢?”……我不得不感叹于学生的想象力。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有美丽的一幅童年画, 清新的一首童年诗。《舟过安仁》, 两个小童撑着伞无拘无束, 正在用伞让船前进呢!看着画面, 我这样启发“你听到两个小童他们在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快, 看着风向, 把伞撑起来。”有的说:“看, 我们有船帆了, 我们的船跑得更快了!”……学生想象丰富, 无声的画面被激活了。

四、借助插图辨析词语, 联系实际, 突破难点

《舟过安仁》中有一句“收篙停棹坐船中”中的“篙”和“棹”学生不好区分。注释中的“篙”解释为“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的解释为“船桨”, 但是学生还是搞不清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 联系注释, 说“插图中船头之上两个长长的东西哪个为“篙”和“棹”, 你能找出来吗?”片刻之后, 有学生回答“尖尖的、长长的, 完全在船上的是‘篙’, 这是撑船用的, 使劲往水里一按, 船就开了。而一半在水里, 一半在船上的为‘棹’, 当桨用。”。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 我说, “你平时在电视上还见到过‘篙’和‘棹’吗?”有学生说“坐在船上摇动划水, 让船前进的, 它前面是像鸭子一样稍微有点宽为‘篙’;站起来, 使劲向水底撑的为‘棹’。”借助插图联系实际, 由浅到深, 学生真正理解了“篙”“棹”二者之间的差别。

诗画原本一家, 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离不开有意蕴的美图, 只有充分认识到教材中插图资源的重要性, 才能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资源, 让插图为语文服务, 让插图为古诗词的教学服务。

摘要:我国古代就有诗情画意、诗画一家的说法, 诗离不开画, 画离不开诗。诗画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古诗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崔峦老师在《教材主编对您说》说“教科书图文并茂, 且有厚重感”“新教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可见, 开发教材资源, 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对于学生学习语文,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为例, 谈谈在古诗词中如何运用插图资源。

篇4: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是奢侈的。

我的心已然破碎,泪水就要

为你流干。我无法让手中的笔,

让瘦弱的文字,使任何

一个生灵复活。

我不敢写,我害怕:

每写一点,就是一滴血,一滴泪,

每写一竖,就是一条呼救的手臂,

每写一横,就是一具僵冷的生命,

每写一撇,就是一块坠落的楼板,

每写一捺,就是一根扭曲的钢筋。

一个字刚刚写罢,我便听见

一个尖叫的灵魂。

而一首诗多么小,它不可能承受和接纳

更多的疼痛,

甚至不能安慰一个孩子,让他

停止哭泣。

这张纸太轻,太薄,太白,

它无法挽救一个

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生命,无法掩盖

一个长眠者血污的面容。

而我,在远离灾区的北方,

颤抖着双手,流淌着泪水,

献出滚烫的400毫升血液,

掏出几张单薄的纸币,

点燃一枚微弱的蜡烛,

写下这些无助的诗行,

我感到的是——

来自灵魂深处的羞耻和愧疚。

——原载于《诗选刊》2008年6期

三十七年

——给自己的生日

他拥有最深处的孤独,和幽暗的蓝。

“时间越来越少,像

沙漠中,不得不消耗的清水。”

“他挥霍了少年和青春!那仅仅是

一万三千五百天?这其间,有多少事物

容我们仔细把握?”

谁磨利了岁月这把快刀?

轻微的失语,偶尔的烦躁,

头发零星地白了,十几年前就是如此。

那些小小瑕疵,不用遮掩。

时光渐进,他庆幸自己远离人群,

拥有干净的手,和良心。

三十七年,他唯一学会的是——

宽容世界的残缺。

一个知道妥协的人,不再为

理想与世俗左右为难。

“该来的阻止不了。急于追逐的

会加速从眼前逃离。”

他有自己喜欢的路,这些年来一直走,

不紧不慢。终点永远没有

路边的景致迷人。

不再轻言死亡,厌倦和放弃:

“自杀是可耻的!那太便宜了死神,

让他自己来取吧,

我,就在这里!

还有多少有趣的场景,美妙的爱情,

噬心的痛苦

等着我亲自去遭遇。”

三十七年,弹指之间,

鞋子上八万里尘土,

肩头些微的头皮屑,掸掉了……

宁静的秋日来临——

心境开阔,如一池高原上的湖水,

将千尺波澜掩藏于心底,

享受着,

生命孤独而澄澈的幽蓝。

青春痘

哦,别逗了,

这一粒

在我的额头最后爆起的

青春。

都远去了,消逝了,

不再回来

我的曾经的

闪光的,

燃烧的,

火热的,

梦幻的,

青春呵——

哦,别逗了,

这一粒

突然闪烁在我皱纹间的

青春——

你,多像寒夜

渐冷的灰烬中

一粒

苟且的火星

从岁月尽头刮起的劲风

不会姑息你

你,多像深秋

苍茫原野上

那一朵

幸存的雏菊

从时光深处袭来的寒流

不会放过你

都熄灭了吧,

都凋零了吧,

那些躁动的,

悬浮的,

浑浊的,

扭曲的,

都沉静下来吧,

都安详下来吧!

哦,别再逗我了!

我已经不是

那个妄想在流水之上

雕刻自己名字的人

(即便刻在石头上

又怎么样呢)

那个奢望在天空

放飞翅膀的人

(在大地上行走一生

也是美好的呵)

我将在世俗中爱着

一天天

老去

宠辱不惊

物我相容。

俯仰天地之间

人生何其辽阔!

别了,这一记

青春的

疲倦的回眸。

别了,这一抹

青春的

留恋的余照!

当它消隐于我的额头

亲爱的,

用不着伤心!

请相信我真正的青春

才刚刚

来临

篇5:5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5古诗词三首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设计意图及不足:

篇6:四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隔、数”等7个字。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城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 2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古诗。

5、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1)检查出示词语。(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这些画面是什么样的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上一篇:北陵公园游记作文精彩下一篇:联盟章程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