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2024-04-08

三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通用16篇)

篇1:三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①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浙江湖州。

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⑥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⑧不须:不一定要。

辋川别业

唐代: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译文

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赶上耕种春田。

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

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

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

注释

⑴别业:别墅。晋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

⑵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⑶春田:春季的田地。《宋书·周朗传》:“春田三顷,秋园五畦。”

⑷堪:可以,能够。

⑸欲:一作“亦”。然:同“燃”。

⑹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经论:佛教指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梁书·谢举传》:“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

⑺伛(yǔ)偻(lǚ)丈人:《庄子》外篇·卷七上《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伛偻:特指脊梁弯曲,驼背。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

⑻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倒屣(xǐ):急于出迎,把鞋倒穿。《三国志》卷二十一《魏志·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⑼语笑:谈笑。《南史·袁粲传》:“郡南一家颇有竹石,粲率尔步往,亦不通主人,直造竹所,啸咏自得。主人出,语笑款然。”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汉毛氏传:“衡门,横木为门,言浅陋也。栖迟,游息也。”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翻译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简析

昔日绚丽似锦的桃李经受不住暴雨袭击的考验,已经零落殆尽,结束了一年一度的短暂青春;而惟有一片青草,不仅未被摧毁,反而翠绿欲滴,并且长得齐齐整整,毫无零乱倒伏之状.诗人写暴雨并通过与“桃李花开尽”对比,烘托出青草的难以摧毁的精神。这暗示一条哲理:桃李虽艳丽,生命力却弱;青草虽朴素,生命力却甚强。

《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此诗能注意选取日常习见但又有典型意义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含理趣而又不失诗意,因此既深刻又自然,耐人玩味。

篇2:三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捣练子·黄山

云皑皑,

雾层层,

人间仙境海天澄,

崚嶒万仞奇松秀,

沟壑千条翠色兴。

光明顶,

艳阳升。

西山栈道飞檐征。

天都长啸凭明月,

五岳何曾作党朋。

卜算子·黄山雾凇

风闲云翩跹

露涩氤氲霰

拓写云河霜满天

着意川林涧

粉葺待朝霞

峰秀濡丝绢

松柳凝思雪浪花

日出披沙茜

采桑子•走马西递

将游黄山,路过西递,小憩片刻,见游人如蝗,车笛嘈嘈,蹑蠕不得前行,叹之。

程朱阙里儒学唱

幽巷曲桥

山抚水邀

黛瓦白墙翰墨飘

大车小轿客纷至

旌旗招摇

弄姿拍照

篇3:三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用诗词中的插图来导入新课, 为学生理解古诗词营造氛围, vbn1课堂伊始, 我这样导入“童年是美好的, 纯真的, 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美丽的故事。这三幅插图都描写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谈一谈你的感受, 也可以谈谈看到插图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出示书上的三幅插图, 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清平·村居》, 浓浓的三幅中国画, 让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调。看到《村居》图, 有的学生感觉到很悠闲, 舒适, 心境惬意, 有的学生很向往这种童年生活。看到《舟过安仁》图, 图中两个小孩坐在船上打着伞, 有的学生很是羡慕, 因为是在北方, 虽然每个孩子对划桨撑船很陌生, 但是很好奇, 还有的学生感到这两个小孩太调皮, 特别好玩。看到《清平乐·村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 有的学生感到这一家子很温馨, 想到了自己的家庭。每个学生看着插图都谈到了自己的理解, 这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词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借助插图理解词语, 化难为易, 准确定位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有一处“茅檐低小”, 有学生提出什么是“茅檐”?书上的注释中这样写道“茅屋的屋檐”。茅屋距离现在的学生非常遥远, “茅屋的屋檐”怎么给学生解释清楚呢?这首诗的插图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赭石色的屋檐上铺满了茅草, 略微探出了墙壁一些。通过看插图, 学生马上就理解了注释中所说的“茅屋的屋檐”。“低小”的概念又是什么呢?到底低到何种程度, 小到何种程度呢?学生理解同样有些困难, 我同样借助于插图, 让学生再细致地观察插图中“矮矮的小小的房子”,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低小”的具体概念。借助课文插图就实现了教师用许多语言所解释不清的东西。《牧童》这首诗中的“铺”字的理解, 同样可以很好地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读完“草铺横野六七里”后, 我让学生看图, “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很大很大的原野‘铺’满了草, 大家看, 图中的原野上那么多草, 到处都是, 一望无际。”联系插图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铺”的一望无际, 感受到了广阔的原野和草的茂盛。

三、借助插图丰富想象, 画中有画, 天马行空

第一首诗《牧童》的插图, 一个牧童以地为床, 以天为帐, 自由自在, 连蓑衣都不脱, 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那么悠闲自在。学习《牧童》我让学生边看插图, 边再读这首诗, 再配上音乐, 学生的情感完全融入在这首诗中, 这幅画中, 古诗的朗诵与画完全融为一体。我顺势而启, “这个牧童在这样的情境中, 那么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 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出来, 看着插图, 学生各种各样的牧童想象图呈现出来:“他可能什么也不想, 就想在这样美的景色中好好享受一番, 睡上一觉。”“他在看天上闪闪的星星, 想着奶奶给自己讲的神话传说故事。”“他在数天上的星星呢!他可能已经数了100颗了……”“他在想天上的星星怎么那么多, 怎么也数不完呀!”“今天的小伙伴之间的游戏可真开心, 明天准备去哪里玩呢?玩些什么呢?”……我不得不感叹于学生的想象力。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有美丽的一幅童年画, 清新的一首童年诗。《舟过安仁》, 两个小童撑着伞无拘无束, 正在用伞让船前进呢!看着画面, 我这样启发“你听到两个小童他们在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快, 看着风向, 把伞撑起来。”有的说:“看, 我们有船帆了, 我们的船跑得更快了!”……学生想象丰富, 无声的画面被激活了。

四、借助插图辨析词语, 联系实际, 突破难点

《舟过安仁》中有一句“收篙停棹坐船中”中的“篙”和“棹”学生不好区分。注释中的“篙”解释为“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的解释为“船桨”, 但是学生还是搞不清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 联系注释, 说“插图中船头之上两个长长的东西哪个为“篙”和“棹”, 你能找出来吗?”片刻之后, 有学生回答“尖尖的、长长的, 完全在船上的是‘篙’, 这是撑船用的, 使劲往水里一按, 船就开了。而一半在水里, 一半在船上的为‘棹’, 当桨用。”。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 我说, “你平时在电视上还见到过‘篙’和‘棹’吗?”有学生说“坐在船上摇动划水, 让船前进的, 它前面是像鸭子一样稍微有点宽为‘篙’;站起来, 使劲向水底撑的为‘棹’。”借助插图联系实际, 由浅到深, 学生真正理解了“篙”“棹”二者之间的差别。

诗画原本一家, 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离不开有意蕴的美图, 只有充分认识到教材中插图资源的重要性, 才能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资源, 让插图为语文服务, 让插图为古诗词的教学服务。

摘要:我国古代就有诗情画意、诗画一家的说法, 诗离不开画, 画离不开诗。诗画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古诗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崔峦老师在《教材主编对您说》说“教科书图文并茂, 且有厚重感”“新教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可见, 开发教材资源, 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对于学生学习语文,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为例, 谈谈在古诗词中如何运用插图资源。

篇4: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第一首:《登永嘉绿嶂山》

朝代:宋代

作者:谢灵运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第二首:《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第三首:《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篇5: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朝代:宋代

作者: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与朱元思书》

朝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游山西村》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送灵澈上人》

朝代:唐代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篇6: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美丽的山水风光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也让人们不远千里都要到此一游,而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就让我们一起阅读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领略它们的精彩吧!

1、《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2、《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4、《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5、《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6、《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7、《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8、《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9、《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0、《野望》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11、《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2、《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13、《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4、《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15、《绝句》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16、《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7、《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18、《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颖是银河落九天。

19、《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篇7:谈古诗词中的山水情结

任何一个真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过感动的人, 都不会把自然看做无生命的异己存在, 正所谓“每一片风景, 都是一种心境”。山水诗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精妙结合, 也不仅是色彩绚丽的风景画, 而是文化的心灵境界。

孔子的“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影响着中国诗人, 不仅在诗词创作上, 包括生活中的审美态度。老庄虽然有别孔子, 但他的性情也是在山水自然万物中表达的。儒释道的山水精神注定会影响中国诗人, 使中国诗人钟情于山水, 用一种哲学的眼光去看待山水。

在诗人眼中, 水有着阴柔的美, 而山则代表着阳刚的一面。诗人们或登高山观日出, 或涉大川送夕晖, 他们一层层接近大自然, 一层层打破壁障, 将人类心灵的自由, 从封闭的自我世界中伸展出来。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妄言。”陶渊明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 以东篱下采菊为起点, 诗人漫不经心, 远远的南山扑入眼帘, 这是一种无我之境。陶渊明眼中的南山, 则是一个心心相印, 一见如故, 无须语言的朋友。在诗中, 自然不是人的一部分, 而是人是自然的一分子, 人抛弃了自我本位, 这是否就是陶渊明诗中的真意呢?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首诗总让人想起“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的感慨, 滚滚东逝的江水一去不返, 让人想起时间的单向性, 生命的短暂, 抚今追昔, 想起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是非成败, 想起古今朝代的兴亡更替。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所以水总是能引起人的哲学思考, 赋予诗人以创作的激情, 使苏轼吟唱出“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山水仿佛一座巨大的宝库, 源源不断地为中国诗歌提供着生机与活力。山与水都是有灵魂的, 而这些灵魂就是诗人的精神和热度。山与水靠着诗人的笔墨, 向世人述说它们的感知。

山水同时也因诗词而闻名于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这首诗传播极广, 无人不知, 耳熟能详, 是泰山风景诗之开创性作品。“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一句尤其成为儒家一种理想境界的体现。诗圣杜甫是把泰山诗歌从神仙、鬼魂、封禅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位诗人, 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杜甫的父亲曾在兖州任司马, 孔孟之乡历来对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他的好友苏源明在岱顶读书, 游历访友在唐代是文人风尚, 他在洛阳与李白、高适相识后同游山东。从开元二十四年至天宝四年, 杜甫先后有7年时间在泰山一带探亲、访友、游学, 泰山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 他对泰山具有深沉的感情。正因为如此, 《望岳》这一杰作才成为泰山诗歌的压卷之作, 公认是千古绝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吟咏自然风光的诗, 常引起人们对如何观察和认识事物、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哲学思考。庐山也是一座人文之山, 庐山风景秀美是风景名胜之地。“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抒发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情怀。自然的风光, 奇峰的险峻使革命者回忆起往事的艰辛, 积聚起革命的激情。有了这样的文化积淀, 庐山就显得厚重了许多, 不仅有外在的风采, 还有内在的神韵。来庐山的游人, 想想这些前辈先贤, 一定觉得不虚此行。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 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孩童时就会背诵的, 三峡也因这诗句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在我们的头脑里, 杜甫一身风尘, 一叶轻舟, 焦急地从四川出发去洛阳, 一路上欣赏着三峡的美景, 思念着家乡的亲人。三峡, 也由此进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深处, 不管你是否到过三峡。顺江而下, 不久你便可看到那个在山崖上翘首千年、被人们赋予许多美好传说的神女峰。伟人毛泽东在1956年词曰,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 神女峰是西王母幼女瑶姬的化身, 曾助夏禹开錾河道排除积水, 消除了水患, 从此, 瑶姬爱上了三峡, 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 为船民除水妖, 为樵夫驱虎豹, 为农夫布云雨……久而久之, 瑶姬便化成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岸边。宋玉在《神女赋》中也虚构了一个楚襄王与神女幽会的故事, 说神女夜夜与楚襄王幽会, 云雨归来, 满身异香。不管是瑶姬还是神女, 一尊山石竟然被赋予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因此, 它吸引着历代文人骚客慕名来到神女峰, 为它写下诗词歌赋。当代女诗人舒婷乘游船途经三峡, 面对神女写下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苦一晚”的诗句。今天, 人们经过三峡, 一定要看看山崖上神女造型的巨石, 也一定会想起写过上述诗篇的诗人。于是, 三峡的山水因这些文化名人而气韵非凡。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当中国诗人在政治上、人生上遇到挫折的时候, 山水是他们最好的精神寄托。他们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结庐而居, 像一只冲出樊笼的飞鸟, 一尾回归深渊的游鱼, 回返家园, 享受着复得返自然的乐趣, 于是就有了“羁鸟恋归林, 池鱼思故渊”的诗篇。山水是他们心灵的归宿, 是他们灵魂的栖息地, 也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天上人间。他们对着高山流水弹琴长啸, 借着山花飞鸟抒发心志。流水可以承载他们的心胸抱负, 鹰隼可以带着他们的心灵高飞。

如果没有山, 不会有“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的境界;如果没有水, 不会有“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气势……可以说, 是山水, 成就了中国诗词;是山水, 撑起了中国诗人的脊梁, 承载着他们的苦难与忧伤, 铭刻着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共生, 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山水诗最好的诠释了这种理念, 中国真正的大画家, 必有一份诗人的性情, 中国真正的大诗人也必有一份艺术的心灵。中国诗人将自己织入天然山水画中, 成为天地和谐的画中人。

篇8:精选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2.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曹操《苦寒行》

5.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李白《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6.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7.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岑参《登古邺城》

8. 鱼泽滩头嘶猎马,省嵬城畔看黄河。――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9.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10.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11. 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12.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13. 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陆游《好事近・秋晓上莲峰》

14.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15.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王之涣《送别》

16.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17.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序》

18.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19. 西湖到日,重见梅钿皱。――吴文英《瑞龙吟・送梅津》

20. 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姜夔《庆宫春・双桨莼波》

篇9:关于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6、《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颖是银河落九天。

9、《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2、《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3、《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

14、《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5、《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6、《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篇10: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名句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水

8、“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

9、“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永康江》)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1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6、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2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6、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2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篇11:浅论六朝诗歌中的玄理与山水描写

玄言诗中的玄理主要取自先秦之《周易》与道家之《老子》、《庄子》。而这三者, 玄理之阐发, 基本上都是以自然为依托的。如《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而自然主要包含山水等自然景物,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玄理正是在山水的游览理悟中得以阐发的, 可见玄理之发端, 便是与自然山水的描写水乳交融的。

玄理之入诗, 主要是诗人们浓厚沉郁的感情需要消释, 需要化解, 引玄理入诗, 可以引导失意的诗人从郁闷、浮躁恐惧等等精神状态中, 回归到道家的齐物我, 等贵贱, 超然物外的精神家园。

在大汉帝国时期, 人们是相信通过种种努力是会达到长生不老的。汉武帝“百折不挠”的求仙精神和规横宏大, 不惜巨资的求仙活动便是最好的例子。汉末, 乱世之枭雄曹操是个“盗墓专家”, 他把几个汉皇墓均洗劫一空, 同时也因这些亲身实践, 清醒的认识到了“死”的现实性。建安时期, 人们由信奉“长生不老”到无奈的接受“死”之必然, 一时之间, 还是难以接受的。日升月没, 回季迭换, 很容易触动敏感的心灵。迁逝感, 夹杂着个人功业的难以成就, 就时时如蚕般食噬着人们的心灵, 汉末至魏晋, 这一时期大汉帝国所营造的大一统时自信豪迈的氛围彻底消失了。战争、政变、阴谋及政治高压使人们“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生民百余一”的惨酷社会现实, 和朝不保夕的恶劣个人生存环境, 使诗人们不得不以玄学玄理为避风港, 而不敢正面惨淡的现实。汉末文人秉烛夜游的风习和及时行乐同样也是从现实中逃循的方式。

三曹诗中, 已略有引哲思入诗的迹象。如曹操的《短歌行》, 曹丕《善哉行二首》, 曹桓《薤露行》, 嵇康和阮籍是写作玄言诗的发仞者, 而玄言诗也正是其内心苦闷的一种宣泄, 如阮籍《咏怀》, 《大人先生歌》。嵇康《述志诗》值得注意的是嵇康《赠秀才入军》十八首以送别其兄嵇喜时所见沿途景物掇拾入诗, 且时有佳句, 尽管这不像东晋玄学家们那样从容地探讨山水与自然的关系, 也不似东晋名士那么在徜徉山水的悠闲生活中给万物赋予自然之理, 但这对东晋借山水以示自然之理的玄言诗不无启示。而东晋玄言诗的玄对山水与山水诗暗通, 以此并非先玄言而后山水, 实二者有着共同的机缘。

西晋太康元康时期, 有大量《招隐诗》涌现, 是融玄理于山水描写中的。汉人招隐诗是把隐士从山林招回人间, 而晋人招隐则是招呼寻访隐士。如左思《招隐诗》, 作者置身山林, 以隐者的身份、眼光来描述山林生活, 赞美山林生活, 在这里几乎全是实写, 作品中的“我”似乎已不是表现的中心, 除了首尾, 全诗像是山水景物的自呈。这首诗, 无论是观念还是表现形式与后来的山水诗已颇为接近, 招隐诗的山水化, 玄学人生观无疑起重要的催化作用。

对于玄绝难知的遐旷之大道, 必得置身于昏时交替, 大运斡转的自然之中方得体悟。玄学家抱着体悟至道的目地来到自然之中, 于是自然本身固有的种种属性的被感知, 就被导向一种对道的理解之中。他们在精神企仰着:“旷然无累, 与物俱谷, 而无所不应”的境界, 于是在山水的消散之中便表现了一种注目于豁朗和清幽的情趣。所以, 玄学之士的山水观更是一种自我人格的外在的展示。东晋玄言诗中题为《兰亭诗》和《三月三日诗》者数量较多, 是现存玄言诗中的一个大宗, 玄言诗中还有数量不多的登览诗和季候诗, 这些诗都是玄学家们在山水之中的悟道之作。

由晋入宋, 士族阶层崇尚玄悟而不屑于实务。意图在山水流览中做到形神超越。以山水诗大家著称的谢灵运。。他的诗在当时的被激赏, 不仅在于山水之写, 还在于其对谈玄语佛和行田的综合表现。无论从他本人的目的, 还是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 他的诗都是弥漫了百年之久的玄言诗的继续, 然而, 由于精工的山水刻画所取得的空前的成功, 他的诗又不全同于以往的玄言诗, 而兼备了山水诗的风貌。

以平秀清发著称的谢月兆, 是以一种“朝隐”的态度即目随处地去观赏自然之美好, “既欢怀禄情, 复协沧州趣, 器尘自兹隔, 赏心于此遇”。这正是一种典型的朝隐态度, 在他的自然风物刻画中, 又有一种“萧散”的意味:“因此得萧散, 垂竿深涧底”。而这种萧散, 来自于玄学的影响。小谢诗中仍然常常表现出一种玄思的色彩。“高琴时以思, 幽人多感怀”, 这种感怀之思, 就往往是一种玄思。我们在他“渊情协爽节, 咏言兴德音”的诗句中, 依然可以感到山水风景诗中玄理成份淡泊了但依然存在的印痕。

梁陈时, 当官体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从山水田园自然风光转向了细微物态及女性描写时, 玄思玄理才从诗歌中淡退。

参考文献

[1]、王锺陵, 《中国中古诗歌史》, 人民出版社, 2005.81、王锺陵, 《中国中古诗歌史》, 人民出版社, 2005.8

篇12: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17首

1、武夷山

作者:李商隐

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

2、过分水岭

作者: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一夜声。

3、柏林寺南望

作者: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4、巫山高

作者:李贺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t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5、晓过鸳湖

作者: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6、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

作者:舒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尊空。知君何日同。

7、桃花溪

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8、宿石邑山中

作者:韩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9、泾溪

作者: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10、小池

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1、焦山望寥山

作者:李白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12、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作者:李白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s。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13、题君山

作者: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14、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作者:黄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15、南湖早春

作者: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O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16、岘山怀古

作者:李白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

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

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

17、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篇13: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泰山吟》

南朝·谢灵运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

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

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

7、《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11、《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2、《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5、《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6、《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7、《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黄河》

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19、《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0、《黄河二首》

唐·杜甫

之一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之二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21、《咏史诗·黄河》

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22、《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篇14: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学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江上》

王士禛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韦应物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杨炯 【巫峡】

篇15:论古诗中的空间描写

一、转换视角

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的表现。在现实时空中, 如果不断的改变观察的视角, 方位感就会被打破, 形成一种新的时空关系。

(一) 散点透视

在古诗写作中, 诗人变换不同的视角, 构成了更为广阔的时空, 表达了极其深邃的意境。

试看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 清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宗白华《艺事杂录》中引郭熙《林泉高致》说:“太乙近天都”自上而下, 山势突兀, 清楚明了, 是高远;“连山到海隅”冲淡飘渺, 是平远;“阴晴众壑殊”从前到后, 重峦叠嶂, 气象万千, 是深远。诗人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终南山壮阔的图景, 多角度的展示使得山势更加的雄浑, 突出了动感和层次感。

(二) 时间落差

时间落差主要是指时间的改变而造成视角的不同

如陆游的《示儿》, 弥留之际, 万事皆空而国忧不已, 盼它日北定中原以慰英魂。时间的不同造成了时空的落差, 此身将去的无法释怀与统一全国的坚定信念交织在一起, 把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关注提升到了超越生死的高度, 使其传唱千古。

二、时空转换

(一) 同一时间内空间的转换

即在同一时间内展示不同时空发的事情。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洲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诗人通过想象, 在同一时间内写了三种月夜的不同空间境界:一是诗人苦吟的长安月夜, 二是妻子独守的鄜州月夜, 三是全家团圆的月夜, 三种月夜境界叠映交错, 意蕴深厚, 家庭的温馨, 夫妻间的感情完全从这一抹清辉中倾泻而出, 令人无限神往。

(二) 同一空间时间的转换

即表现不同时间内同一时空发生的事情。

如崔护的《题城南壁》:“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灿烂的季节依旧, 花木扶疏, 碧草掩映的门户如昨, 但门中那位少女却不知了去向, 在同一空间内强烈的反差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 物是人非的怅然。

(三) 时空的同时转换

即展现时间和空间一起变化。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时令的对比, 场景的转换, 凸显出作者的心里:离家远役, 亲人离散, 但面对外敌的侵略, 仇恨的怒火已经冲淡了乡思。《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一朝永别, 十载萦心, 对窗垂泪, 念千里外孤坟茕茕。时空的转换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挚思念。

三、时空跳跃

在时空处理上打破了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打破了空间的伸张性和广延性, 按照诗人主观情感对时空进行切割, 然后重新组合, 所以出现了时空的大跨度跳跃。

如李白的《行路难》:“金尊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把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中道出了世事艰辛, 充满了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抑郁不平之感。空间上由黄河到太行山, 象征了人生途中的艰难险阻和事与愿违。时间上由现实世界跳跃到周朝姜尚晚年垂钓遇文王之时, 再逆接商朝伊尹曾梦乘舟过日边而被商汤启用之时, 表达了诗人宏大的抱负和坚信理想会实现的信心。

四、时空互化

(一) 时间的空间化

时间是抽象的, 但诗人能够从事物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在古诗中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直接标出来, 一种是通过空间的变化表现出来, 即时间的空间化。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用空间东西南北的变化来暗示时间往复, 表现出绵延千古、生死不已的恋情。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通过五个空间地点的连续, 贯穿了作者一生的眷恋。

(二) 空间的时间化

即在时间的变化中表现出空间的变化。《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通过客观时间的短暂和主观时间漫长的对比, 暗示出相爱的双方对空间的隔离不可忍受的心态。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三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以夸大的时间距离来强调空间距离所造成的思乡之情。

五、时空的泛化

即在诗中的时间与空间不能确定为何年何处。这里的时空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 去呈现人类的生存状态, 阐发人生的哲理。将本来有时空观念注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后超越了原来的时空。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以“月”为主体, 写出了它升起———高悬———西斜———下落的全过程, 时空感很强。进而诗人由月而悟出人生哲理, 揭示人类生存状态时便超越了时空。在这里, 江水、人和月均被泛化, 不能确指, 它只是指向了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这一矛盾极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这里的超越时空, 只是局部性的, 暂时性的超越。在诗的最后, 诗人又返回现实时空, 书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时至宋代, 诗歌中表现的超越时空才有了质的变化。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作者通过对江水与明月变与不变的议论, 表现了作者面对政治的冷遇, 能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 排解内心的苦闷与悲伤, 保持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摘要:古诗在时空关系的表现上有其特殊的方法, 如转换视角、时空转换等。本文将就以上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诗,时间,空间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12.

篇16: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黄河》

【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2、《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4、《咏史诗·黄河》

【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5、《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8、《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1、《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2、《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3、《题天柱峰》

【唐】 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

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14《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5《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6《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8、《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9、《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0、《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2、《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3、《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

2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5、《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上一篇:村支部述职测评报告下一篇:双辽市粮食收储公司系统民主评议软环境和政行风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