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3

2024-04-08

1古诗词三首3(精选9篇)

篇1:1古诗词三首3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德、鹊、蝉、稻”这四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

2.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主要内容。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介绍作者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三、初读感知

(1)

(2)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四、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第一句:

(1)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移舟:移动的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日幕:黄昏时分

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

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人淡淡的哀愁。)

第二句:

(1)

生读句子,说诗意。

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注意停顿)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五、总结学法。

1.总结学习方法:知作者──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2.用学过的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一)介绍作者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著有

《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二)初读感知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由朗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第一句:

(1)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①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②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③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④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⑤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⑥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诗意: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第二句:

(1)

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①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②忽:突然。

(15)

(16)

(17-29)

③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诗意: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指导朗读(指名读,最后一句要读得舒缓一些。)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2.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

(3)

以标出来。

3.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4.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知道平仄怎样读吗?

导读:平就是第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5.抽生读,再指导。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诵读朗读上。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三、抓重点词句,解词意

1.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会读词了还要懂它的意思。在这首词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同桌商量商量,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再提出来。

2.通过孩子们的解读,夏夜黄沙岭上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3.抽生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方法指导:所谓想象,就是再现记忆中的印象或是对印象加以扩大或组合。诗词创作要有独创性,必须有出人意表的想象。追忆、幻想、联想、代拟是古诗词中的四种想象艺术手法,联想是其中之一。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采用联想手法,从眼前的关塞联想到数百年前秦关汉月,概括了千年以来边境不宁、战氛难靖、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联想在此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借以起兴。秦汉以来就设关备胡,所以后人在边塞看到明月临关,自然会想起秦汉以来无数征人战死疆场,那秦关汉月就是历史的见证。二是借以形成历史的纵深感和画面的广阔感。

(2)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4)

(5)

(6)

(7)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同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

四、想像画面,境中悟情

1.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还会有谁在说?

2.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4.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边读边想象再现画面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得真真切切,才会体会到词人的心境。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还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更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五、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

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通篇写景,好象没有抒情,其实心情的变化已在其中。特别是

“天外”“山前”这两个词语,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8)

(9)

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通过描写景物和动作,把心理活动给表现出来了,俨然一个夏夜的山村风光纪录短片。

2.举一例:

比如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看到“翻墨”“跳珠”“乱”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画面:诗人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3.练一练:

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说丰年”“听蛙声”会想到什么景象?

示例:

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六、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月夜》《渡荆门送别》。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泊)烟渚

宿建德江

客(愁)新

孤寂情怀

六月二十

黑云翻墨

七日望湖

远处

白雨跳珠

大自然的热爱

楼醉书

卷地风

近处

水如天

明月清风

西江月•夜

明月清风

行黄沙

鹊惊蝉鸣

喜丰收,爱田园

稻花飘香

蛙声一片

峰回路转

篇2:1古诗词三首3

2.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天际”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默写三首古诗。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大意。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复习引入

你以前学过什么古诗?给大家背诵一首。

三、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1.知诗人,解诗题。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题目大意:江边独自赏花。

2.抓字眼、明大意。

这是一首优美的赏景之作。它以刻画细微、色彩浓丽而取胜。

第一句:黄四娘,人名。既亲切,又勾勒出一个古代婷婷少妇形象。蹊:小路。

句意: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第二句:千万朵鲜花,把花枝都压得很低很低。

第三句:留连,舍不得离开;彩色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好像和人一样欣赏美景而舍不得离去。

第四句:恰恰,黄莺的叫声。黄莺在自由的鸣叫。

指名说句意。

3.想意境、悟诗情。

对照插图、想意境,思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提问:学习古诗的三个步骤是什么?

二、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先学习《游园不值》

叶绍翁,宋代诗人。

题目大意:游园而没有见到要访的人。

第一句: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苍苔,怕木鞋踩踏青青的苔藓。

第二句:轻轻地扣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第三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第四句:一枝红杏伸出墙头来。

侧面描写春景的艳丽及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唐代诗人李白

第一句:老朋友(孟浩然)辞别黄鹤楼。

第二句:在这花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三月乘船而去,去了杨州。

第三句:孤零零的船儿渐渐远去,最后连帆影也在蓝天中消失了。

第四句: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依旧不停地流向天边。

篇3:1古诗词三首3

用诗词中的插图来导入新课, 为学生理解古诗词营造氛围, vbn1课堂伊始, 我这样导入“童年是美好的, 纯真的, 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美丽的故事。这三幅插图都描写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谈一谈你的感受, 也可以谈谈看到插图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出示书上的三幅插图, 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清平·村居》, 浓浓的三幅中国画, 让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调。看到《村居》图, 有的学生感觉到很悠闲, 舒适, 心境惬意, 有的学生很向往这种童年生活。看到《舟过安仁》图, 图中两个小孩坐在船上打着伞, 有的学生很是羡慕, 因为是在北方, 虽然每个孩子对划桨撑船很陌生, 但是很好奇, 还有的学生感到这两个小孩太调皮, 特别好玩。看到《清平乐·村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 有的学生感到这一家子很温馨, 想到了自己的家庭。每个学生看着插图都谈到了自己的理解, 这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词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借助插图理解词语, 化难为易, 准确定位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有一处“茅檐低小”, 有学生提出什么是“茅檐”?书上的注释中这样写道“茅屋的屋檐”。茅屋距离现在的学生非常遥远, “茅屋的屋檐”怎么给学生解释清楚呢?这首诗的插图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赭石色的屋檐上铺满了茅草, 略微探出了墙壁一些。通过看插图, 学生马上就理解了注释中所说的“茅屋的屋檐”。“低小”的概念又是什么呢?到底低到何种程度, 小到何种程度呢?学生理解同样有些困难, 我同样借助于插图, 让学生再细致地观察插图中“矮矮的小小的房子”,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低小”的具体概念。借助课文插图就实现了教师用许多语言所解释不清的东西。《牧童》这首诗中的“铺”字的理解, 同样可以很好地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读完“草铺横野六七里”后, 我让学生看图, “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很大很大的原野‘铺’满了草, 大家看, 图中的原野上那么多草, 到处都是, 一望无际。”联系插图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铺”的一望无际, 感受到了广阔的原野和草的茂盛。

三、借助插图丰富想象, 画中有画, 天马行空

第一首诗《牧童》的插图, 一个牧童以地为床, 以天为帐, 自由自在, 连蓑衣都不脱, 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那么悠闲自在。学习《牧童》我让学生边看插图, 边再读这首诗, 再配上音乐, 学生的情感完全融入在这首诗中, 这幅画中, 古诗的朗诵与画完全融为一体。我顺势而启, “这个牧童在这样的情境中, 那么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 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出来, 看着插图, 学生各种各样的牧童想象图呈现出来:“他可能什么也不想, 就想在这样美的景色中好好享受一番, 睡上一觉。”“他在看天上闪闪的星星, 想着奶奶给自己讲的神话传说故事。”“他在数天上的星星呢!他可能已经数了100颗了……”“他在想天上的星星怎么那么多, 怎么也数不完呀!”“今天的小伙伴之间的游戏可真开心, 明天准备去哪里玩呢?玩些什么呢?”……我不得不感叹于学生的想象力。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有美丽的一幅童年画, 清新的一首童年诗。《舟过安仁》, 两个小童撑着伞无拘无束, 正在用伞让船前进呢!看着画面, 我这样启发“你听到两个小童他们在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快, 看着风向, 把伞撑起来。”有的说:“看, 我们有船帆了, 我们的船跑得更快了!”……学生想象丰富, 无声的画面被激活了。

四、借助插图辨析词语, 联系实际, 突破难点

《舟过安仁》中有一句“收篙停棹坐船中”中的“篙”和“棹”学生不好区分。注释中的“篙”解释为“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的解释为“船桨”, 但是学生还是搞不清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 联系注释, 说“插图中船头之上两个长长的东西哪个为“篙”和“棹”, 你能找出来吗?”片刻之后, 有学生回答“尖尖的、长长的, 完全在船上的是‘篙’, 这是撑船用的, 使劲往水里一按, 船就开了。而一半在水里, 一半在船上的为‘棹’, 当桨用。”。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 我说, “你平时在电视上还见到过‘篙’和‘棹’吗?”有学生说“坐在船上摇动划水, 让船前进的, 它前面是像鸭子一样稍微有点宽为‘篙’;站起来, 使劲向水底撑的为‘棹’。”借助插图联系实际, 由浅到深, 学生真正理解了“篙”“棹”二者之间的差别。

诗画原本一家, 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离不开有意蕴的美图, 只有充分认识到教材中插图资源的重要性, 才能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资源, 让插图为语文服务, 让插图为古诗词的教学服务。

摘要:我国古代就有诗情画意、诗画一家的说法, 诗离不开画, 画离不开诗。诗画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古诗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崔峦老师在《教材主编对您说》说“教科书图文并茂, 且有厚重感”“新教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可见, 开发教材资源, 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对于学生学习语文,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为例, 谈谈在古诗词中如何运用插图资源。

篇4:从三首古诗看星相学

“天文学-天象学-星象学”的学科体系,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门类。我国古代就把星空划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宿等。从古到今,星象学(不是星相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恒星和行星的运动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这些恒星和行星的位置与运动,对于世界各地的历史和文化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不是“绝对不可能影响到地球上的人或者事情”。

星象学的重要性,也可从高考题目进行解读说明。比如2011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就考查:我国古代的观象授时以星象定季节,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人们以鸟星和虚星等星宿,来定仲春仲秋。2013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问答题就考查: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以上星象学的考查出现在语文和历史试题中,并不是出现在我们通常认为的理科试卷中。这也说明了星象学作为重要常识对人类影响的广泛。现再以三首古诗为例作一说明。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豳风》中被称为“国风第一长篇”的一首诗,诗名就叫《七月》。在权威媒体上频繁出现将它理解为“天气热得要命”,如曾收录教材的《七月的雷雨》文中“七月流火,……高原滚着烈焰。”(光明日报2010年10月27日第16版)其实,“七月流火”讲的不是天气,而是天象。这里的“火”不是火热,也不是行星的火星,而是恒星的“大火”(天蝎座心宿二星)。古代“火历”里“七月流火”是说大火星向西移动,是说星象,而不是说天气。

杜甫也有首古诗涉及“大火”。《赠卫八处士》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此句也曾有过争议。其实,“参”是指猎户座的参宿四,只在冬天能看到;“商”是指上述的“大火”,只在夏天能看到。参与商两星不能同时出现,以此比喻安史之乱亲人难以见面。

“小杜”杜牧的《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卧)看牵牛织女星。”最后一句有两个版本“坐看”和“卧看”,一直争论纷纷,难以定准。其实若从星象学上则很容易解决。牛郎(天鹰座α星)、织女(天琴座α星)和天津四等三颗星,被称为夏季大三角,由于秋夕是指农历七月七,此时大三角正好位于中原地区的正头顶方向。所以,“卧看”更准确和形象。

由此可见,星象学对于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古代人类活动有着重大影响。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既说明了“星座决定命运和性格的说法”是错误的,也说明了“绝对不可能影响到地球上的人或者事情”的看法是片面的。

篇5: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课时:2—3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学反思:

对于语文课,最怕的是古诗教学,总觉得把握不好尺度,讲深了学生听不懂,浅了又觉得意犹未尽。

今天是正式开学第一天,第二节课学习了《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设计教案时突破了以往的问答及条条框框,力争改变过去的老路子,向自己已习惯的传统方式和定式思维挑战,学生年龄小,理解力不强,新教材的不断变化冲击着我以往的教学经验,讲读确实已经不适合课改的施行,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本节课自认做到如下三点突破:

1、赛读激励:学生自由读后我强调了古诗的朗读方法,需注意 的韵律、节奏、语调等等,之后进行范读,让孩子在模仿中懂得该如何去把握,其实对自己的普通话和朗读能力还是有一定信心的,指名读后,请同学评议,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他人,男女声赛读,同桌对读,组内挑战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的评价语言也恰到好处地出现,孩子们乐于接受。

2、读中悟诗意:读熟之后就要唤醒学生们的感觉,激活诗意,适时讲述诗人的写作背景来帮助他们,在解决重点词句的前提下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引导没能准确理解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明白前两行是所看,后两行是所想。

3.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

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篇6:1、古诗词三首(共)

古诗词三首

1、《独坐敬亭山》作者()的()。诗人通过()。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

3、《望洞庭》作者是()的()。诗中描绘了()。

4、“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把()比作()。

5、“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把()比喻成();把()比喻成()。

6、《忆江南》这首词是()的()写的。“忆江南”是()。通过(),赞美了()。

7、“能不忆江南?”运用()修辞手法,表达对()。

二、解释字义:

闲: 厌: 尽: 和: 潭面: 遥望:

青螺: 谙:读 意: 蓝:

三、句意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句意: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句意: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句意:

三、默写三首诗词

四、积累两首课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五、判断

1、下面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众鸟高飞近

B风景旧曾暗

C遥望洞庭山水翡

D白银盘里一青螺

2、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篇7:1古诗三首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厌:满足。尽:消失。

注解: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天空中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作者

和敬亭山一动不动地看着,总是看不够,此时作者的心里只有敬亭山了。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指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未:没有。

注解: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显得非常和谐。湖面没有风,好像一面未打磨过的铜镜一般,远远望去,洞庭湖中一片翠绿,好像白银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谙:熟悉。曾:曾经。如:好像。

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注解:江南很好,我曾经对江南是多么熟悉,日出的江水是那么的红,胜过火焰。春回大地,江水是那么的绿。这样美丽的江南怎么能不让人怀念呢?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子规:杜鹃鸟。了:结束。

注解:山陵和原野一片翠绿,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蒙蒙细雨中,只能听见杜鹃不停地叫着。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农活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四时田园杂兴 作者:[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杂兴:各种兴致。

耕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

小孩子:天真、可爱热爱劳动。

注解:白天锄地,夜搓麻,村庄里的儿女各有各的事,各有各的本领,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但也模仿大人在靠近桑树下面学着种瓜。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箬笠:用竹蔑、箬叶编制的斗笠。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地点:西塞山附近时间:春季

西塞山附近白鹭飞展翅高飞,桃花两岸的溪水鳜鱼肥美,头戴青斗笠,身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都不想回家了。

2桂林山水

(游记桂林的山水是天下第一的,水静清绿,漓江的水迷人),比喻排比 对漓江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山:奇秀险(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中心句 中心句: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览的先后顺序

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洞口:宽敞像桥洞似的 外洞:宽敞(设问)孔隙窄小(真实感受)内洞:又黑又大

4七月的天山

(移步换景)雪山很白,原始森林连绵不断,枝丫很密(花特别多,好像花的海洋)。

5中彩那天

明白的道理:一个人诚实有信用,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人已有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重要,更珍贵,精神财富是为人诚实,讲信用。

6万年牢

万年牢指的是: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父亲办事认真实在,讲究商业道德,正直的人。

7尊严

哈默:用自己的广告维护了个人尊严,他有尊贵的人格。富翁:拥有尊贵的人格。

8将心比心

第一段的意思:关心帮助 第二段:宽容鼓励。

9自然之道

1事情发展的顺序,2遵循自然规律,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说明文 运用的修辞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11蝙蝠和雷达

第二自然段: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六自然段: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要做个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乐于探究的人。

12大自然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13夜茑的歌声

这篇课文是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记叙 小夜莺机智、聪明、热爱祖国的人。

14小英雄雨来

雨来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人。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我们要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中春天指的是没有战争的硝烟,和平美好的日子。

17触摸春天

安静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通过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告诉我们生命是美好的,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18永生的眼睛

“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19生命生命

珍爱生命,活出精彩

第二部分描述的是:飞蛾求生。第三部分:砖缝中长出瓜苗。第四部分:静听心跳

20花的勇气

本文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寻花的经过。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勇气,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21乡下人家

第二自然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记述的,乡下人特别善良、淳朴、热情好客 整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向往赞美之情。

22牧场之国

第一自然段是总起句,作者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对荷兰牧场独特的风光给予的赞叹。

24麦哨

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写的

第一自然段:首尾呼应,孩子们是天真、活性、淳朴的。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反问句)陈述句:你不能违背人类的真理。伽利略: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执著探求科学真理的人。

26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指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罗丹干起工作来一丝不苟,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对艺术执著追求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27鱼游到纸上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描写的,以年轻人特别的举止写的 青年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忘我,坚持不懈,勤奋专注。

28父亲的菜园

父亲创造的不仅是荒凉中的奇迹,还是顽强意志与不懈努力的胜利。父亲:执著、勤劳、坚持不懈、顽强意志 29寓言两则

纪昌学射

纪昌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

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飞卫:教导有方,堪称名师技艺高超。

扁鹊治病

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扁鹊: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蔡桓公:执迷不悟,自以为是,固执己见,顽固不化。

31普罗米修斯

这是一部古希腊神话的故事

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不畏强暴,为人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人。

32渔夫的事故

渔夫:沉着、冷静、镇定

篇8:1古诗词三首3

比如学习《毛泽东词二首》,就必须了解诗人毛泽东。毛泽东是政治家, 又是诗人,所以,他的诗词必定会打上政治的色彩,并且包含着个人的抱负。1935年底,刚刚在陕北落下脚的中国红军,依然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里。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的指挥下,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 发起东征战役,目的是到山西西部开辟战场,然后转往绥远直接对日作战。毛泽东在清涧筹划红军渡河时,正值初春二月,黄土高原不仅冰冻未化,反而飘起了鹅毛大雪,仿佛是要为出征的红军将士们壮壮行色。看着这一切, 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苗一样,在毛泽东的胸中燃烧起来,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卜算子咏梅》写于1961年12月,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反华逆流如狂风恶浪般冲击着稚嫩的新中国,共和国的领导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借梅花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形象,抒发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必将取胜的革命豪情。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诗中对造成人民贫困的繁重租税提出了指责,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读辛弃疾的《破阵子》,就必须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朝廷,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在任期间,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20年。这首词是辛弃疾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词中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通过营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抒写了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从全词来看,壮烈的理想和悲凉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他都没有忘怀,这也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篇9:1古诗词三首3

俄罗斯的音乐艺术与它的文学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一样在世界近现代文化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十九世纪被誉为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的格林卡开始,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举世闻名的世界音乐巨匠。如安东•鲁宾斯坦、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科夫斯基、里亚多夫、塔涅耶夫、格拉祖诺夫(А.К.Глазунов)等,二十世纪更是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俄罗斯及前苏联作曲家,如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米亚斯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等等。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曲家们除了他们有着众多的器乐作品外,无不拥有相当数量的优秀的声乐作品及其套曲。苏联时期有着极高声誉的米亚斯科夫斯基便是这样一位杰出作曲家。

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1881年出生于诺沃格奥尔基耶夫斯克(现波兰华沙附近的莫德林),1950年病逝于莫斯科。从小受过一些家庭音乐教育的米亚斯科夫斯基,15岁的时候,在音乐会上听了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后,被交响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戏剧性和悲剧色彩所震撼,立志成为作曲家。他是一位具有坚忍不拔精神、大器晚成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说他大器晚成是因为1906年,25岁的米亚斯科夫斯基才如愿进入了彼得堡音乐学院,开始了系统正规的音乐教育。与众不同的是,这时的他已经是军事工程学院的毕业军官,而且利用业余时间向莫斯科的格里埃尔学完了全部和声学课程、向里姆斯基-科萨可夫的学生克里让科夫斯基学习了三年的对位法、赋格曲、曲式结构、管弦法,是一位集当时的两大流派(莫斯科流派和彼得堡流派)于一身的大龄学生。世袭军官的家庭出身,没能改变他矢志不渝的目标,在读完军校后,仍然走上了专业的音乐创作之路。米亚斯科夫斯基一生创作甚丰,除了27部交响乐外,还有13首管弦作品、13首弦乐四重奏、近百首钢琴曲等,其中五部获斯大林奖金(《第二十一交响曲》、《第九弦乐四重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二十七交响曲》和《第十三弦乐四重奏曲》)。

米亚斯科夫斯基被人们誉为“苏维埃交响乐之父”,这不仅仅是他创作了数量众多和优秀的音乐作品,还因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为苏联培养了像哈恰图良、谢德林、卡巴列夫斯基、埃什帕伊、戈鲁别夫等80多位优秀的作曲家。为此他获得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苏联艺术学博士学位、苏联人民艺术家等称号。

米亚斯科夫斯基获得如此的声誉主要是在交响乐、弦乐四重奏以及钢琴奏鸣曲等器乐创作方面,然而作曲家在声乐领域的耕耘却是伴随着他的一生(从1903年到1950年)。瓦斯娜-格拉桑(В.А.Васина-Гроссиан)认为米亚斯科夫斯基个人创作的关键时期常常与声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大部分浪漫曲的形成,或是在作曲家个人创作形成的那些年,或者是在内心深处对价值观的新变化以及重新评估的那些年”①。作曲家的声乐创作大致可分成两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涵盖了1903年到1920年,而在经历了战争洗礼和十月革命这两次大的“事件”后,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价值观、美学思想发生很大转变,促成了作曲家创作上的另一阶段。声乐套曲《三首素描》和《6首А.勃劳克诗词》就是这两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

《三首素描》创作于1908年。作品的诗词作者为伊万诺娃(В.Иванова)。套曲由标题为《古殿》(Долина-храм)、《潘和赛琪》(Пан и Психея)、《雷雨》(Гроза)三首歌曲组成,是以绘声绘色的笔触,描绘如诗般大自然景色的代表作。

第一首《古殿》音乐表现了山谷烟雾般朦胧的月色,万籁俱寂,表达了沉默、宁静的最高境界——敬畏。

音乐的起始是用省去三音的具有明亮色彩的六级和弦在低声区奏出,在其上方出现了一组极其重要的、连续的、具有切分节奏的离调降二级增三和弦及其解决,构成了暗淡、柔和的色彩性音响。相距较大的音区,描绘了空谷寂静、若明若暗的景色。人声的进入,是f旋律小调从属音开始的上行和下行级进音调。这一旋律音调连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乐曲的开头,第二部分的开头以及第三部分的结束。第一部分的后半部分是用六级与主音上的七和弦叠置而成,也可以直接看成是六级上的九和弦,上方声部采用动感的三连音分解和弦,而下方声部则用连续的后半拍八分音符(六级和弦)到四分音符(主和弦)的重叠敲响了山谷教堂的“钟声”。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省略、倒装再现,不同的是连接第二部分的再现和弦在开始小节将小调的五音也降低了,用以描绘黄昏降临的暗淡景色。很有特点的是,乐曲的第二部分,实际就是这连续的离调增三和弦及其解决以等音的身份顺序出现,以新的节奏音型及其重叠出现,成为歌曲的高潮。其间的旋律也是这些和弦加入了一些经过性质的音派生出来的。

第二首《潘和赛琪》呈现的是一幅古希腊神话的音乐画面,潘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森林女神,是牧人、猎人、养蜂人、渔人的保护神。赛琪是人的灵魂的化身。诗歌用第一人称的视野,叙述在密林深处潘的关爱,赛琪在密林中心灵的声音,以及她们的共鸣。

音画的表现手法丰富、简洁而明快。歌曲采用多种中古调式(如乐曲开始的D混合利底亚调式,中部的升d罗克利亚调式,尾声的D利底亚调式,以及具有旋律调性性质的艾奥利亚调式等)来描述古希腊神话景象。转调通过半音手法便捷、自然。音乐中部依靠大量的临时的各种七和弦连接过渡。音型伴随着速度的不断变化而改变,像三连音、六连音与主和弦分解的四分音符结合,三连音与描述牧笛声的装饰音音型的结合,以及具有对位性质的音调音型与六连音的结合等。这些创作技法烘托了在各调式上产生出来的经过句式的旋律,而音乐的旋律音调在段落的开头总是由五、七、九度的上行跳进构成,大跳后逐渐下行。这些技法的综合构成了远古神话的音画画面。

第三首《雷雨》,这首作品是诗人内心记忆中的画面,诗歌所示的内容不是狂风暴雨,而是对在暴风雨中的小海船们的担心和忧郁的心理描画。

作曲家在整个作品中都在轻声地描述,C大调下属的色彩性和弦为主,连续十六分音符的下行分解和弦,缓慢烘托着旋律叙述。歌曲中似乎并没有去刻意表现暴风雨的景象,而是在第二部分采用了降E、降A、G、升F调上连续的七和弦、九和弦形成特殊的音响色彩,用在小节重拍上的琶音和连续三连音音型体现海浪的拍溅声,三十二分音符的装饰音描绘雷声,反向的六连音音型形容风声的大作和内心的不安。然而,连续三连音的下方以及上方二度下行的音调和极慢的速度,准确细腻地刻画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十年代初期,米亚斯科夫斯基已经展现出自己是一位成熟的交响音乐家,创作了五部交响曲和一些其他器乐作品。1921年创作的《6首А.勃劳克诗词》开始了作曲家声乐创作的新的阶段,体现了作曲家对音乐独特的思维,特别是对奏鸣曲音乐类型的创作的不同阐释。

第一首《满月升起的草地》,描述了在昏暗的黑夜,月光笼罩下的莫名的不安和洒满霞光大地,美好生活的勃发。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主题用不同的调性(黑夜b小调、d小调为主,白昼D大调为主),同名大小调、关系大小调的色彩对比强烈。持续低音上的三连音音型所表现的昏暗黑夜与在跨两个八度音区上行跳音与充满活力的四连音音型所表现的穿过晨雾的霞光带给万物的勃勃生机,加之不同音区的旋律将乐曲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二首《令人恐怖的寒冷的那些夜晚》,表现了在那些寒风呼啸、惊恐不安的夜晚,忆起无法淡忘的朋友的忠诚。音乐的基调为b小调,在具有复调性质的、切分节奏贯穿始终的伴奏声中,宣叙的音调缓慢地讲述。

第三首《可爱的朋友》像是在梦中心灵的对话。乐曲的起始段,降E大调,用柱式和弦祝福具有纯洁心灵的年轻朋友,美丽永远伴随。中部尽管与前后段落是一个速度,但明显的十六分音符流动音型,不停地离调转调表述了“无论你在怎样寒冽的冬天,我的心都会和你在一起”的激动心情。终段回到起始段落的调性、音型,一句“朋友会在严寒隆冬,用整个的身心去温暖你”结束全曲。

第四首《秋季漫长的等待》中模进的四音音列缓慢地行进,c小调的暗淡调性为基调,描画了“白昼,晶亮的星星在遥远洁净的天空闪烁,黄色的落叶在秋风的天空中旋转,尽管不再忧愁,但她依然老去”的诗意。

第五首《我从雾蒙蒙的早晨起来》乐曲的首尾都是双手轮替的音型表现清晨的薄雾,人声伴随着全曲激动的上、下行十六分音符的跃动,明朗的C大调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

第六首《在寂静的深夜》音乐层次分明,具有对位性质的线条断断续续地穿插在持续的低音和三连音音型中。有趣的是,全曲都是在不协和的增减和弦,或多重叠置和弦中开始、行进和结束,乐曲的色彩光怪陆离,不是单纯的静夜描述,更多的应是对梦境中“你走过自己蓝色的路,在两颗静止的星星下栖息”的意境的刻画。

《6首А.勃劳克诗词》套曲除了第五首以外,其余都是在很慢的音乐声中行进。这首声乐作品创作的结构就像6首的其中任何一首都可以完成自己作为奏鸣曲部分的作用。从第四首《秋季漫长的等待》开始,音乐形象的对比有了新的阐释,在这里深夜忧伤的调式(低音区,缓慢的节奏,忧郁的调式,整体悲剧的旋律)以及明亮、清新的早晨,鲜明生动的高音区和弦,愉快明朗的大调,揭示了套曲中两个极具鲜明对比的形象:夜与昼。在形象范围的对比下,音乐具有朝着下一章节的发展趋势,将夜与昼这条主线贯穿下去,极具特色。这是米亚斯科夫斯基在这一时期将交响乐创作的风格融入了声乐套曲中,使得套曲体现出既独立又具有内在联系的风格。

而套曲《三首素描》则属于米亚斯科夫斯基创作的较早期作品,当时还是音乐学院的学生。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受到了当时文学上的象征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音乐上讲究色彩的变化对比,乐思隐晦。我们从这部套曲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作曲家受“思潮”影响的痕迹。套曲中,作曲家采用了为数不多的具有很强色彩性的和弦,用分解、叠置,改变节奏、音型以及简洁的半音转调等创作手法,勾画出了三幅不同画面的自然景色,音乐的“素描”跃然纸上。他的早期作品,同样强调了在主题动机及其分裂的基础上发展的原则,继承了俄罗斯的传统风格。这部套曲是他这个时期最具有传统风格的代表作。

除了套曲以外,米亚斯科夫斯基还创作了近130首浪漫曲、17首歌曲和合唱曲、两部大合唱,展示了作曲家在声乐领域的成就。此外,合唱曲《列宁》,三首进行曲以及关于飞行员、基地考察人员和战争方面的歌曲体现了作曲家以社会职责为己任,对国家重要事件迅速作出的反应。

尽管我们将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声乐创作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但作曲家创作的风格是逐步改变、不断完善的。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声乐创作同他的交响乐创作一样,是苏联艺术歌曲宝库中辉煌的一页,是人类珍贵的遗产。

①阿莱克赛伊•阿莱克尚德罗维奇•伊卡尼高夫(Алекс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Иконников)《Н.Я.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声乐创作之路》(第一册)1981年出版。

陈静 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讲师

上一篇:国际金融习题答案全下一篇:专属天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