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锐将军的传奇人生

2024-04-22

高锐将军的传奇人生(共4篇)

篇1:高锐将军的传奇人生

高锐将军的传奇人生

人物小传:高锐,山东省莱阳市人,1919年生,1937年入陕北公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兰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宁夏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他曾被誉为中国的“潘菲诺夫”(苏联小说《恐惧与无畏》里一位红军师长的名字)。许世友曾评价他“没有知识分子的毛病,打起仗来和工农干部一样不要命”。战争年代,他长期在一线带兵作战;和平年代,他致力于军事科学研究的领导工作,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他就是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高锐。“八一”前夕,记者拜访了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将军。

五同学相约去延安

1937年,高锐在山东莱阳乡村师范上学。卢沟桥事变后的一天,同班同学鲁奇的亲戚(共产党员)对鲁奇说,红军在西安有一个红军大学,你们应该去考红军大学。

11月的一天,高锐与鲁奇约了同学张凯、姜林东、曲常川,在地下共产党员的指点下,他们五人骑脚踏车去西安。路上虽遭国民党军队的拦截,日本侵略者飞机的扫射,但终于到达西安。在这里,他们听从莱阳乡师转到西安女子师范教书的宗又新老师说,红军大学在延安,并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莱阳乡师的唐般若老师已经投奔延安。我给你们写封介绍信,你们去找他。

五位同学直奔延安,唐老师果然凭着这封介绍信介绍他们进了陕北公学。

这是高锐等五位同学迈向革命征程的关键一步,他们后来都成为党和军队建设的骨干:姜林东,曾任广州军区副政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张凯,曾任总参通信部政委;曲常川,曾任中共伊春市委第一书记;鲁奇,曾给朱德、杨尚昆等同志当过秘书,后任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党委书记。

听毛主席做动员

高锐将军回忆说,毕业前夕,他们有幸聆听毛泽东同志作动员报告。

那天,毛主席穿着一套灰军衣,站在席地而坐的学员前面,以生动、通俗、有趣的语言,鼓励大家上前线。他首先说,每个人在初上战场打仗时,会感到有点惧怕,子弹横飞没有眼睛,是会吓人的。接着,主席循循善诱地说,这是因为你对打仗情况不了解。当人们对一种客观环境和事物不了解时,就会感到受压迫,感到不自由,感到有点怕。当你了解了它的情况后,就不会惧怕了。打仗也是这样,当你参加过几次战斗后,了解了打仗的实际情况,摸到了打仗规律后,就不会怕了。他还举了警卫员在他住的窑洞抓蛇的例子鼓励大家说,到敌人后方去,抓住日本侵略者这个野牛的尾巴,拉着它倒退,不让它向内地入侵。要学孙悟空钻到牛魔王的肚子里,撕碎它的五脏,让他昏死过去。最后他说,我们要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打败日本侵略者。要建立根据地,占据山区,依托山地开展敌后游击战,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坚持持久战,直到把日寇赶回老家去。他向大家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当学生;二是当先生;三是当指挥员。他说:你们抗大毕业了,但学的知识还很有限,还必须继续学习,到实际工作中学习,不仅要向八路军学习,向友军学习,还要向敌人学习。既要学习带兵打仗,又要学习做群众工作,学会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带领群众去和敌人作战。要把学到的抗日战争的道理向人民群众宣传,发动群众拿起枪来打日本。除了当学生当先生之外,还要当指挥员。用你们学的本领,去指挥部队打仗,运用灵活的战术不断地打胜仗,大量歼灭敌人,把日本侵略者打回老家去!

这么多年过去了,高锐将军对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将军动情地说:听主席一次报告,受益终生。

身先士卒奋力杀敌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第37师师长高锐奉命率部攻打济南,那年,他29岁。

经一番激战,部队一举攻下外城,到达趵突泉。为了不给镇守济南的国民党将领王耀武喘息之机,司令员许世友下达了当晚突破内城的命令。

济南内城有14米高的城墙,国民党军队在城墙上构筑3层射击设施,王耀武自诩“固若金汤”。师长高锐、政委徐海珊身先士卒,奋力杀敌,全师接连突破三道坚固城防阵地,经过反复争夺终于攻破内城。师指挥所正要转移到内城之际,突然,一颗炸弹把指挥所的小楼掀翻,高锐负伤,师政委徐海珊牺牲,37师伤亡过半,109团的很多士兵都牺牲在城墙上。战后,中央军委授予该团“济南第二团”荣誉称号。

痴迷科研终不悔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高锐就被叶剑英元帅点将调入军事科学院工作,参与组织并主笔编写了我军第一部战斗条令和三部共同条令。“文革”开始后,军事科学研究陷于瘫痪状态,高锐到兰州军区任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宁夏军区司令员、中共宁夏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1975年,他回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很快就投入到《战役学》的审定工作。1979年,他带着研究人员亲赴一线参加作战经验的调研和总结工作。在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前线,他和同事们边总结边研究,将第一手宝贵资料与《战役学》的修改完善结合起来,使得这部学术著作有了更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1988年,高锐同志退居二线。本该是安度晚年的时光,而他却闲不住,满脑子都装着科研课题。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历史,他“猫”在历史书籍里,最终写成50万字的《中国上古军事史》。

接着,高锐结合在部队的工作经历和战斗经验,以及当前军事变革的需求,撰写了《战火冶炼》一书,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理论献了一份“大礼”。

40年科研春秋,高锐著述颇丰,曾先后主编了《战略学》《游击战纲要》《中国近代战争史》《中国军事史略》,其中专著《中国上古军事史》还获得了全国第十届图书奖。(卜金宝 田义伟 罗辑)

高锐将军简介高锐将军是山东省莱阳县人。一九三七年入陕北公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胶东军政学校教育长兼训练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胶东支校营长兼队长、军教股股长,胶东军区教导二团营长,十四团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与组织解放平(度)西、昌(邑)南的战斗,参加渤海军区的抗日反攻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司令部参谋主任,新五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三十七师师长、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师长。参加了胶东保卫战、济南、渡江、上海、解放福州厦门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1军参谋长,第三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兰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宁夏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高锐少将生平经历

高锐,1919年出生,山东省莱阳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高锐7岁进入私塾读书,14岁得师友资助,考入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就读。1937年,以转学为名,骑自行车投奔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

抗日战争开始后,高锐任八路军胶东军政学校教育长兼训练主任。

1938年3月,高锐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8年8月结业后,高锐历任抗大第1分校胶东支校营长兼队长、军教股股长、胶东军区教导2团营长、14团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二)抗战胜利后,高锐任胶东军区司令部参谋主任、新5师参谋长。

1947年8月17日,原胶东军区5、6、7师奉命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下辖5、6、7师)。5师不久改称37师,高锐任师长。

1948年3月初,华东野战军一度组成第1、第2、第3、第4兵团,高锐任第2兵团(又称山东兵团,许、谭兵团,下辖第7纵队、第9纵队、第13纵队、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第13纵队37师师长。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37师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第31军91师(属后起之秀),高锐任91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高锐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厦门等战役战斗。

(三)1950年1月,第三野战军兼华东军区成立,高锐任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第31军参谋长。后任第三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

1956年,高锐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第一期,留校任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

1959年,高锐任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参与组织并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条令和《战役学》。高锐后历任兰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宁夏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分管战役、战略研究工作)、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军事史学会会长、孙子兵法研究会名誉会长。

1998年离职休养后,高锐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红叶诗社社长、军事科学院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老年大学校长。

高锐酷爱看书,到一个地方首先就是找书。他认为打仗没有知识不行,光靠勇敢硬拼,一次两次三次可以,最后总是要吃亏的。高锐有个外号叫“潘菲诺夫”,这是当时苏联小说《恐惧与无畏》里位红军师长的名字,他非常喜欢这本书,常给战士讲潘菲诺夫带兵打仗的故事。许世友认为他这个知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的毛病,打起仗和工农干部一样不要命。高锐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高锐夫人张青松,1942年结婚。

篇2:邵逸夫多维多彩的人生传奇

执掌电影帝国里的大亨

邵逸夫祖籍浙江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其父邵玉轩育有五男三女,邵逸夫排行第六。邵逸夫的父亲是个十分精明的商人,看中了初兴于上海的电影业,于是来到上海,成立了在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而邵逸夫,因当时还小,才中学毕业,父亲希望他能考大学,但他被兄长们的拍片搞得坐不住了,经大哥同意,他在片场中觅得一个“伙计”之职。邵逸夫就在片场中成长起来,他肯钻研,很快,电影制片各个环节他都了如指掌且能挑得起担子。从摄影、编剧到导演他样样都能干得很好,成了大哥的得力助手。

后来三哥邵山客去东南亚发展,带去的几部“天一公司”的片子大受欢迎,一时爆棚,忙得邵山客恨不得有分身之术,马上拍电报回上海,让六弟邵逸夫速来新加坡帮衬,共闯天下。那时邵逸夫才十六岁,接到电报火速南下,与三哥邵山客开始了南洋的电影创业生涯。他们几乎跑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角角落落,冒着被毒蚊叮咬的危险,挑着放映电影的担子,转战在割胶场等华人聚集地。当时还是手摇无声放映,他一格格地摇着影片,也摇出了自己在南洋的事业天地。到30年代,邵氏公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拥有110余家电影院,已成为南洋一带的电影大王。那时,邵逸夫才二十几岁。

邵逸夫不满意哑巴电影,他想搞活电影。当他静下来决定从有声电影动手时,才感到头脑里一片空白。因为此刻,他要的演员没有,机器没有,音响设备没有,资料也没有。这些东西听说美国有。于是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幸亏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然而灾难并没有吓退年少的邵逸夫,他很快从惊吓中调过神来,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1932年,邵逸夫与粤剧表演艺术家薛觉生合作,终于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这部影片不光让邵逸夫赚了大钱,而且还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新纪元。

1959年,邵逸夫来到香港,他投下巨资买到港岛清水湾的一座山包,将之削平后,筑建了一座规模庞大的电影城——邵氏兄弟电影制片厂。他亲自督师,网罗人才,成立了“邵氏兄弟影业公司”,全力发展国语片。他首先聘用邹文怀当他的《电影周刊》主编。这位记者跟随他十一年,为邵氏立下了汗马功劳。《电影周刊》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特别是“影星生活”栏、“邵氏明星”栏、“国际影坛消息”栏都紧紧地抓住了许多人的心,使影迷们如痴如醉,一直跟踪邵氏影片,争取先睹为快。

邵逸夫的观点是,第一部片子要把稳。经过再三挑选,选中了《貂蝉》这个本子,决定拍这部戏。但核算人员告诉他,这个片子不能拍。核算人员清楚,拍不成功,邵氏公司便有瘫痪的可能。而他想的则是,若拍不成功,邵氏公司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拍别的片子,不需要你邵氏公司。他大胆启用年仅三十岁的李翰祥。李不负重望,由他执导的《貂蝉》卖座率极高,创当时香港票房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影展五项大奖。中国人也搞得出这样的片子,那些一向受西片公司控制的电影院起初冷眼向洋,最后也不顾上司公司的警告,踏进了邵氏公司的大门,邵氏公司一锤定音。

六十年代里,邵氏公司每年能拍四十多部故事片,稳夺台、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业盟主宝座。到七十年代初,邵逸夫占领东南亚的计划已基本实现,他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二百多家邵氏影片的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制作的中国影片。李翰祥的宫廷历史和风月影片,张彻的武侠动作阳刚男性影片,刘家良的功夫武术动作影片,楚原的古龙小说系列影片,都令邵氏影片在香港和东南亚市场,雄霸一方。“太平洋银幕”挂起来了。从一九五八到一九七三年,从第五届到第十六届亚洲影展,邵氏兄弟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屡获殊荣,共得大小奖四十六项,创下大陆、香港、台湾电影史纪录,开创了电影的新时代。

1980年,邵氏大举收购TVB的股权,还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香港演艺圈的“黄金一代”基本上都出自这个训练班,包括现在仍然在圈内呼风唤雨的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顶尖巨星,乃至现在已晋升为国际级的大导演杜琪峰等等,都是出自该训练班的得意学生。TVB出品的《上海滩》《射雕英雄传》《鹿鼎记》《京华春梦》《万水千山总是情》等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剧集纷纷亮相,在香江和整个华语电视圈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视高潮。与此同时,邵逸夫还投资房产物业、股票市场等,开展多元化经营。香港素为藏龙卧虎之地,富商豪贾云集,但以经营影视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惟有邵逸夫一人,目前,TVB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电视节目制作公司,股价市值已超过200亿港元。

二位红颜知己相伴左右

随三哥邵山客到东南亚发展,兄弟俩很快打开了局面。新加坡最闻名的富豪余东璇十分赏识邵氏兄弟,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那天,他们应邀来到余府,余东璇亲自出门迎接,身旁还站着一位身着白色连衣裙、清新脱俗、气质高贵典雅的美貌女子。余东璇介绍说:这是黄美珍小姐。饭后,余东璇请邵山客在书房谈业务合作意向,就让黄美珍陪邵逸夫到花园中游玩。两个年轻人在花园中边走边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他们聊得最多的是电影。一席忘情的畅叙,彼此相见恨晚。

离开余府之后,邵逸夫饱尝了相思之苦,第一次体会到了恋爱的滋味。其实,黄美珍也被才华横溢的邵逸夫深深地吸引了。她经常借故到邵氏机构看望邵逸夫,如果有时间,两人就到公司属下的戏院看一场电影。然而,令邵逸夫隐隐感到不安的是,黄美珍是余东璇的女友,而余东璇又对自己有恩。三哥邵山客得知此事后,劝他放弃这段感情。

终于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气亲自来到余府,坦白地向余东璇倾吐了他和黄美珍相爱的事。余东璇听罢,沉默了片刻,哈哈大笑说:“你们的事我早有察觉,君子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及这么多,难道让美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子吗?”1937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婚礼。那天,余东璇还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表示祝贺。每次提起余东璇,邵逸夫就热泪盈眶,对这位宽厚仁慈的前辈心怀感激。

1952年,邵逸夫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女性出现了。那天夜晚,他来到邵氏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正准备离去时,主持人说:“下面请红遍南洋的女歌星方逸华小姐演唱一首《花月佳期》。”听了“方逸华”三个字,邵逸夫觉得相当耳熟,立即让侍者送上一大束鲜花。一会儿,方逸华微笑着来到邵逸夫面前,彬彬有礼地说:“邵先生您好,我在上海时就看您拍的电影,也听长辈们讲过您的许多故事。”演唱结束后,受邵逸夫之邀,方逸华换上一套素雅的旗袍,两人来到一间环境清静的酒楼,边吃夜宵边聊天。那一席长谈,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不仅人长得美,歌唱得好,而且竟还懂得许多业务经营管理上的事,于是力邀她加盟邵氏公司。

当时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但她还是不顾一切地退出了歌坛。果然方逸华没有让邵逸夫失望。自从进入邵氏公司之后,她认真学习管理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很快便成了邵逸夫在事业上的智囊与最得力的助手。

1987年,邵逸夫的发妻黄美珍于美国病逝,享年85岁。他们的这段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黄美珍病逝后,尽管邵逸夫和方逸华结婚在众人眼中是迟早的事,但邵逸夫面对记者的一次次追问都笑着以“没打算”为由搪塞。直到1997年,妻子黄美珍逝世10年后,邵逸夫终于决定再婚。1997年5月6日,邵逸夫和方逸华终于来到美国拉斯韦加斯登记并举行婚礼。90岁的新郎邵逸夫,62岁的新娘方逸华,他们历经40多年的爱情长跑,总算有了新起点。

传奇老人的养生之道

邵逸夫在养生之道上和其他寿星有些不同,他曾向香港特首曾荫权传授长寿秘诀,那就是:每晚睡前躺在床上,脚掌前后、左右摆动64次,还要转64圈。不知道他是否从“老从脚上起”这一养生格言中领略来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老年人多锻炼一下脚部,确实好处多多。邵逸夫这一独特的养生法从中年开始,一直坚持到晚年,直到步入高龄以后,腿脚多少有些不便,才逐渐减少。

邵逸夫注重养生之道始于中年,初时,他以炖人参进补,后来改为每天口含一片人参。据了解,他从前是香港最贵人参的大买家,药店有最上等的人参到达,他就全部订去了。有人说他把人参当口香糖吃,一年吃4两人参,夏冬两季,每季2两。据知,当时的人参价是9万港元1两,也就是说,他每年单吃人参就花了36万港元。近年来,他已不再依赖人参,而是看重了“生命在于运动”。他介绍自己的养生秘方时说:“我走路是不用拿棍子的。长寿之道在于运动,我每天早上要练四十五分钟气功;每周要打四次高尔夫球。”他还喜欢旅游,过去,每年要出门旅行一次,其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可见身体的状况是不错的。

工作是邵逸夫的另一个养生秘诀。他曾说过:只有保持工作才会长寿。直到90岁前,他还坚持每天上班;100岁时,他还出席每两周一次的无线高层会议。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每天晚上只睡5个小时,中午小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工作。他坐的劳斯莱斯车里有酒吧,被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除了上班和开会,邵逸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看电影和电视。年轻时曾有一天看9部片子、一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他很喜欢看以搞笑闻名的《憨豆先生》,多年来他一直保持开朗的心境,而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是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邵逸夫的性格开朗而又乐观,不能说与他的长寿没有关系。

古人云:仁者寿,这是因为仁爱之人的心和山一样平静和稳定,他们以爱待人,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邵逸夫高寿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心胸宽厚,他的容人之量更是员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九点钟一定到片厂,开会、试片等,他一定比别人先到,其他人员偶有迟到也不深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邵氏的“金牌导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七十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

多年来,邵逸夫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4亿港元,兴建了5229个教育和医疗项目。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有邵逸夫捐资修建的“逸夫楼”。他还创立了“邵逸夫奖”,其基金高达50亿港元。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颁奖始于2004年。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美籍华人杨振宁说:“‘邵逸夫奖’的设立,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大事。”1990年,中国政府将在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此来表彰邵逸夫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篇3:开国将军刘涌的传奇人生

1930年刘涌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第二师宣传队分队长,师直属队通讯连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第四师第十一团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二团政治委员兼营长,第二支队支队长,第八支队第二团团长,滨海军分区司令员,山东纵队第二旅第五团团长,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警备第四旅旅长,第六师师长,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二十六师师长,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第三十二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参加了我党接管青岛工作,任青岛接管委员会委员、青岛警备区司令部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军长,华东军区装甲兵司令员,济南军区装甲兵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八、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这里介绍的是刘涌同志在人民革命战争及和平时期的几段不平凡经历。

参与组织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之战

长征时期,刘涌是红一方面军惟一的既参加了著名的强渡大渡河、又参加了飞夺泸定桥战斗的红军战士。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刘涌担任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特派员。“特派员”在红军中是一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的职务,是由红军中对革命赤胆忠心的骨干来担任的。它肩负着军委首脑机关交办的特殊任务,每当遇到重要战役、战斗的时候,特派员要到火线进行战地督察,发现存在的问题,可以找当事人谈话,有着特殊的权力。

正当红军准备强渡大渡河的时候,刘涌奉命来到了大渡河渡口前线,进行战地督察。大渡河是四川境内的一条峡谷河流,水深流急、地势险要,在历史上,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石达开曾经率数万大军在大渡河此岸全军覆没。当红一方面军主力到了大渡河渡口的时候,蒋介石扬言要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1935年5月24日,为了粉碎敌人凭借天险消灭红军的企图,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占领了大渡河南岸渡口安顺场,歼灭守敌2个连,缴获了渡船1只,控制了渡口。尽管如此,红军当时的情势仍然十分危急:前面有汹涌的大河挡道,后面是国民党的大量追兵,对岸又有重兵把守。在这严峻的关头,刘涌协助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聂荣臻一起研究渡河作战方案,决定先由16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

被精心挑选出来的这16名突击队员,可以说个个是千钧重担系于一身。他们的行动既关系到渡河作战的成败,更关系到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刘涌作为红军特派员,更感觉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考察这16名成员的政治立场和军事素质责无旁贷。他陪同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找到一营营长孙继先布置了任务,宣布了担任渡河勇士的条件: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有加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要求的,连队军事骨干、以前承担过主攻任务的,军事素质过硬的等,都可以成为渡河勇士。

战士们听说要组织渡河突击队,思想立即活跃起来了,争先恐后要参加。刘涌协助杨得志、孙继先对这些要求渡河的干部战士逐一考察,初步选定了16人。突然,参军不久的17岁的二连通信员陈万清,哭着要参加渡河勇士的队伍。刘涌立即把这一情况向刘伯承和聂荣臻两位首长作了汇报,他们听了非常感动,批准了陈万清加入渡河突击队。这样,渡河突击队的所有成员就最后确定了,渡河突击队员17人,再加上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共18名勇士。作为渡河作战的尖兵,他们每人配备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手枪并随身携带五六枚手榴弹。渡河勇士就要开始强渡了,刘伯承司令员和聂荣臻政委强调,这次渡河作战具有重要的意义,关系到中央红军的命运,接着,刘涌宣布了红军铁的纪律,他说,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一往无前,就能够取得强渡的胜利。刘涌的话使勇士们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勇气。18名勇士开始强渡大渡河,他们登上了这仅有的一条渡船,在我军炮火的掩护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过了重重火网,终于到达了对岸,并迅速占领了滩头阵地。25日,中央红军第一师第一团开始强渡大渡河,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也开始渡河。

18名勇士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刘涌又马不停蹄,昼夜兼程160公里,急速赶到泸定桥畔,协助红四团政委杨成武,投入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在泸定桥,刘涌仍主要负责渡河勇士的考察和督导工作。

创造了用轻武器击落

日军飞机的先例

抗日战争初期,刘涌随罗荣桓、陈光等领导同志,从延安来到山东,先后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滨海军分区司令员等职,领导当地军民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时,国民党军主力刚从山东败退逃走了,残存的国民党军阀部队、顽军、地方土匪等却活跃起来,他们各自招兵买马,占山为王。有时,一个晚上,村庄里竟能冒出十几个“司令”,局面十分混乱;加之日本鬼子残酷“扫荡”,使得初来乍到、势单力薄的八路军处境十分困难,他们缺吃少穿,在1年多的时间里,刘涌和他率领的八路军干部战士竟然没有在房子里住过,一直是在野外宿营。

为了稳定局势,迅速壮大我敌后抗日武装力量,刘涌命令部队对当地的绿林土匪武装进行收编改造,恰在这时,胶东最有名的土匪武装头目于某进入了刘涌的视野。经过深入的调查,刘涌掌握了此人的特点,认为他虽然匪气十足,但也有民族正义感,经过我军的工作,是可以争取的。于是,刘涌带了两个参谋人员,深入虎穴,与于某及他手下的土匪斗智斗勇。通过艰苦的工作,刘涌终于使这支队伍弃暗投明,使他们加入了山东人民抗日武装队伍的行列。刘涌通过争取于某及其领导的武装,使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我党抗日的决心,纷纷报名参加八路军,我党在胶东的抗日武装逐渐巩固发展起来了。

1941年冬,刘涌率部参加了沂蒙山区的反“扫荡”斗争,面对5万多日军的疯狂进攻,刘涌指挥部队奋起反击。在绿营山的一次战斗中,四团三营九连的战士与敌人展开激战,歼敌300多人,该连的八路军干部战士与日军作战,表现了极为英勇顽强的作风,战至最后,全连干部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刘涌得知这一消息后,痛心不已,号召大家以更加顽强的作风对日作战,为死难的战友和乡亲们报仇。

1942年春的一天,日本侵略者的一架飞机疯狂地低空盘旋,寻找八路军地面目标。刘涌发现日寇的飞机后,立即命令部队用手里的武器向敌人射击。一时间,八路军和民兵的步枪、轻重机枪以及其他多种武器对着日寇的这架飞机发射出复仇的子弹。在刘涌的指挥下,我抗日军民的密集的火力击中了日军的这架飞机,敌机拖着滚滚的浓烟,栽到了不远处的山地里。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第一次用轻武器击落了日寇的飞机。消息传开,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无不拍手称快。八路军总部发来贺电,祝贺根据地军民取得了这一重要战果。全国各抗日报纸也纷纷发表评论,称赞这是一个奇迹。

许世友司令员非常

看好的“王牌师长”

刘涌16岁参加红军,随中央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爆发后,刘涌从陕北到了山东,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他的老底子是中央红军,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做人低调,善于团结五湖四海的同志一道工作。在山东,他与原新四军部队的江华、原红四方面军的许世友等同志密切协作,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解放战争时期,他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攻烟台、战威海、克青岛,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属下有两个所向披靡的“王牌师”:一个是聂凤智领导的第九纵队第二十五师,另一个就是刘涌领导的第二十六师。在莱芜战役中,许世友派出刘涌率领的二十六师担当阻击主力,同时把二十五师的七十四团也临时划归刘涌指挥,作为全军的预备队。

夕阳西下,根据陈毅发出的作战命令,给予各部预定的到达指定作战位置的时间,为次日早晨的7点。许世友根据陈毅司令员的这一命令,要求刘涌所部必须在次日凌晨7点到达阻击位置,这意味着部队要星夜兼程50多公里。刘涌不愧是受到许世友军事思想长期陶冶的高级指挥员。他在接到许世友电话后,立即命令部队全速前进。在急匆匆的行军路上,他边跑边下达作战任务,而战斗动员也在急行军的路上顺利完成了。刘涌指挥该师及二十五师一部,终于在一晚上急行军50多公里,堵住了李仙洲部队增援的去路。华野指战员奋勇冲入敌群,直捣敌人的指挥中枢,敌人几万人马乱作一团,李仙洲的兵团总部也散了架。李仙洲被一颗子弹击中左腿,他拖着伤腿向北撤退。跑到离吐丝口约三四里的地方,因伤口流血过多,摔倒在泥沟旁,于23日黄昏被俘获。

敌第七十三军中将军长韩浚率领1000多名残兵败将向博山逃窜,逃至青石关西侧山头,被在博山西南集结待命的刘涌所部截歼。敌人已成惊弓之鸟,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在莱芜战役中,刘涌所部歼灭敌人近万人,活捉了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韩浚。

在泰(安)蒙(阴)战役中,刘涌所部歼灭敌人4000多人,还涌现了战斗英雄、神枪手魏来国,创造了用130发子弹,歼灭敌人114人的奇迹,在全军传为佳话。在攻打孟良崮的战斗中,刘涌率部以1个团的兵力,顽强阻击敌人增援部队1个军的进攻,随后又由阻敌打援改为承担主攻任务,他率部首先攻占孟良崮制高点570高地,率部从上往下压,给张灵甫以致命打击,刘涌在这次战役中所表现出的高超的指挥才能及所部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受到许世友司令员的高度赞扬,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

巧妙解读许世友司令员

写的“画文信”

许世友将军治军严谨,在南京军区司令员任上,他牢记毛主席的嘱托,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忠于职守,忘我工作,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加强军队建设和保卫国防安全上。他以丰富的治军经验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坚持从严治军,狠抓战备工作和军事训练。许世友的思想感情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始终保持劳动人民和普通一兵的本色。他心系人民、情注官兵的高尚情怀,立党为公、廉洁自律的高贵品格,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他对部下要求很严,部属们几乎都曾经受到过许世友的批评乃至训斥,惟有刘涌是个例外。他曾经多次对着下属说,你们都说我喜欢训人,你们问问刘涌,我训过他吗?这一方面说明,许世友对刘涌非常信任与尊重,另一方面,也说明刘涌的军事、政治素质过硬,完成任务标准高,做事能让许世友司令员放心。

有一次,许世友给刘涌写了一封亲笔信,刘涌的秘书负责他的来往公文和公务信函,秘书拆开信后,发现纸上画了些特殊的符号,有的是看不懂的图文标识,思来想去,竟然一点都不明白许世友司令员的意思。机关里众多参谋闻听此事后,也走来看个究竟,大家仔细研究了许久,还是不知道许司令员到底想表达怎样的意思。大家正在为难之时,三十二军军长刘涌来了,秘书赶忙把信递过来,交给刘军长。刘涌把纸打开,略扫了一眼,立即明白了许司令员的意思,不禁哈哈大笑。刘军长对身边的同志们说,许司令员喜欢打猎,要自己送他一支猎枪和数百发子弹。身边的同志好奇地问刘军长,这纸上的奥妙您是怎样猜到的?刘涌淡然一笑,不是猜,长期以来,他就是这样启发我思考的?两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达成了这样的默契。

后来,刘涌去了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他毕业时,许世友仍然是南京军区司令员,聂凤智任副司令员。许世友专门找到刘涌,希望他毕业后在南京工作,许世友司令员说,凭刘涌的资历,完全可以胜任南京军区副司令的工作。刘涌对许世友这位老首长的挽留表示衷心的谢意,然而他说,自己在军事学院学的是装甲指挥,他考虑南方水网交叉,战车、坦克行动不便,自己学的装甲指挥专业在南京军区没有在华东军区(后改建为济南军区)更能发挥作用。许世友对他的这位老部下以党和人民革命事业为重的宽阔胸怀所感动。于是,刘涌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不计较职位高低,去了济南军区,担任了华东军区(后改建为济南军区)装甲兵司令员。

毛主席问“江西人怎么讲

地道的山东话”

徐州,古称彭城,为北国门户、南国钥匙,卫戍要塞,是著名的古战场。历史上的楚汉相争,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都鏖战于此。毛泽东一生,十分钟情于徐州。建国初期,华东军区装甲部队驻守徐州。有一次,毛主席来到徐州,在专列上整整住了1个星期,想去看看当年的淮海战场。刘涌以当地驻军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全程陪同毛泽东主席视察,主席步履稳健,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云龙山。他俯视徐州城,三面环山,山峦起伏,地势险要,主席深情地说,徐州是古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列车上吃过午饭后,毛泽东依然兴致很高,也不休息,又回到接待室继续谈。下午的话题主要是涉及徐州的历史故事。主席问刘涌,徐州有个燕子楼,你听说过吗?刘涌说听说过但没去过,毛泽东就讲起燕子楼的故事。大意是说,唐朝时,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其妾关盼盼姿态优雅,且善歌舞。张死后,关盼盼念旧爱而不再下楼,栖楼幽居十余载。此楼多燕子乃谓“燕子楼”。诗人白居易来徐州时,特意为关盼盼写了诗。另外,毛泽东还讲了黄楼和苏东坡的故事。

毛泽东主席还向徐州当地的领导同志询问起徐州工人的概况和群众的生活情况,他们都一一作了回答。主席认真作了记录说:“要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徐州解放才四年多一点,一切都还在开始,不能期望太高了,要一步一步来嘛。”谈到工商业的税收时,毛泽东问:“资本家对2.5%的税率有什么反映?”地方的领导同志回答说:“他们中有的喊税重了。有的是确有困难,有的是假叫苦。”那怎么办呢?主席说:“要按照他们的情况,分出等级,区别对待,使他们能够维持下去,不要苦乐不均。这样对国家、个人都有好处。”

在陪同毛主席视察期间,主席问刘涌:“你是哪里人?”刘涌回答说:“我是江西兴国人,是红一方面军的战士。”毛主席听后非常高兴,但对他的口音却有点疑问,便又问刘涌:“你是江西人,怎么讲一口山东话呢?”刘涌告诉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自己长期在山东沂蒙、胶东一带带兵打仗,和当地群众打交道多,日子久了,就学得一口正宗的山东地方话啦。毛主席听后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好,我们就是要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战士打成一片,亲密无间嘛。”主席接着对刘涌说:“要是所有的干部都能和你一样,那就太好了。”刘涌牢记毛主席的教诲,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注意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留下了极好的口碑。

和平时期成为推介英雄

王杰的第一人

王杰(1942—1965)山东金乡县人,1961年8月应征入伍,196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以雷锋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快乐”,为了党的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逐步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热爱学习,写下了10多万字的日记。他关怀战友,爱护集体财产,他帮助群众做好事从不留名。他勤奋工作,在执行训练、施工和抗洪救灾等各项任务中,被大家称为“闲不住的人”、“不知疲倦的人”。他在部队里年年是优秀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当上了班长,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

1965年7月14日,济南军区装甲部队某部坦克团在江苏省邳县举行的一次军事演习中,在地雷拉火管连接炸药包时发生了意外,工兵连班长王杰为了保护在场的武装部官兵和12名民兵战士,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事件发生后,部队定性为意外伤亡事故,向上级写出了检查报告。这个报告传到了济南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党委书记刘涌那里,他仔细阅读了报告,敏锐地指出,这明明是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的英雄壮举,怎么能简单的以一次意外事故了事呢?他当即决定,派人重新进行调查,通过深入细致地了解,并查看了王杰同志生前大量的日记,装甲兵党委认定王杰同志是人民的英雄,是党和人民的好儿女。于是,重新撰写材料,逐级上报济南军区和中央军委,毛主席看了王杰同志的英雄事迹材料以后,亲自为王杰同志题写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辉题词。

篇4:“不老女神”刘晓庆的传奇人生

美国时间8月20日, 刘晓庆再次披上婚纱, 与71岁丈夫王晓玉在旧金山山谷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梅开4度的刘晓庆第一次经历传统基督教仪式, 婚宴席开8桌, 婚戒则是11克拉钻戒, 由她御用设计师设计, 要价数百万港币。婚礼上, 刘晓庆穿上名师设计的婚纱, 奢华浪漫而又优雅大气, 与先生深情一吻, 在至亲好友的见证下互许诺言, 要“互敬互爱, 携手同行”。

经过一系列的否认, 刘晓庆最终还是承认自己结婚了。与王晓玉去年就已经注册, 而今算是补办婚礼。婚礼上, 新郎和新娘交换了结婚戒指。王晓玉说:“晓庆, 我亲爱的Livia, 多年的仰慕和期待, 今天终于能在基督的祝福下牵着你的手, 和你走进这神圣的婚姻殿堂。从此以后我会尊重你, 呵护你, 永远地深爱你……”刘晓庆回应道:“多年来你一直懂我, 爱我, 敬我, 心疼我, 对我呵护包容信任期盼, 我愿意与你携手勇敢同行婚姻的路, 我会尊重你, 好好爱你, 走向属于我们的幸福。”

据悉, 刘晓庆此次婚礼办得相当低调, 出席婚礼的嘉宾仅限于双方的至亲好友, 甚至有些嘉宾到了美国之后才知道有这样一个大大的惊喜。

58岁的刘晓庆的这一任老公现年71岁, 系成功港商, 且是将门之后, 事业成功, 旅居海外多年。2010年, 王晓玉还曾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接受媒体采访。据称, 王晓玉的父亲王剑秋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七期毕业生。1942年出生的王晓玉在香港发迹, 从事家具行业, 人称“家具大王”。他在香港和美国都有投资, 厂房遍布广东、浙江、上海、山东、天津等地。有公开资料显示, 刘晓庆曾入股王晓玉的家具连锁店。而据称王晓玉喜欢刘晓庆多年, 一直追求她。而结婚时为了表达爱意, 王晓玉还将美国和香港2栋豪宅过到刘晓庆名下。

而拥有多次婚姻经历的刘晓庆此番再婚也遭到了网友的调侃。网友“贝加尔99”说:“媚娘您都换了四个皇上了!别再换下去了, 祝幸福。”

做女人难, 做名女人更难

关于她的故事也有很多, 她的影视作品也是深入人心, 塑造的荧幕形象也让很多的人忘不了, 甚至周围很多的同事说我是看着她的电视剧和电影长大的。

第一个主演内地武打片明星, 第一个主演与香港合拍片的内地明星, 第一个三次蝉联百花奖影后的演员, 第一个中国内地的独立制片人, 第一个央视春晚女主持人, 第一个出自传的中国明星女作家, 58岁的生命里已经有过多少个敢为人先的第一次, 恐怕刘晓庆自己也数不清了。从艺近40年里, 刘晓庆5次获得百花奖、一次金鸡奖, 无论你是否喜欢她戏里戏外的样子, 在中国的电影史上, 她都留下了不轻的一笔。她就是刘晓庆, 戏里戏外, 她总能成为女主角。

她在自传里感叹“做人难, 做女人难, 做名女人更难, 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在被电影捧红之后她平静地自诩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10年经商路, 她一脸自豪宣称自己亿万富姐;年过半百, 她在微博上频频晒出逆生长的年轻容颜, 面对四面八方的质疑, 她撂出一句:江湖可以老, 我还年轻自己。

演艺经商尽显传奇女人“风范”

刘晓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女演员, 演艺高超, 风格独特。她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了几十年, 凭着自己不懈的奋斗和坚强的毅力, 在演艺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在80年代的中国, 没有人不认识刘晓庆。她的红火程度, 是现在最大牌的明星不可及也不可想象的。现如今年近60岁的刘晓庆, 仍不服老, 越来越有范儿, 在热播的《武则天秘史》中再次出演武则天, 一出场就以女王气势折服了观众, 艳压群芳, 实属不易。可谓演艺圈的名女人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青少年时期的刘晓庆, 完成了从农妇到演员的蜕变。刘晓庆11岁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学习扬琴, 文革时被分配到农村当了一名普通农民。在农场, 刘晓庆白天劳动, 晚上自弹自唱。后来, 参了军, 在基层文工团里唱样板戏。一级一级调到成都军区战旗话剧团当了一名话剧演员。

1975年, 刘晓庆第一次试镜, 拍摄文革后期的电影《南海长城》。1980年刘晓庆拍摄了电影《原野》。这部戏在当时引起了较大争议。因为有几场“床戏”。虽然《原野》隔了8年后才上映, 但花金子这个角色, 给刘晓庆带来了1987年中国电影第十一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的奖杯。有人评价说, 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属于“刘晓庆时代”。

80年代, 香港导演李翰祥来大陆拍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两部影片。刘晓庆栩栩如生地表现慈禧的青年、中年时代, 一颦一笑, 举手投足, 传神入微, 入骨三分。时至今天, 在一大串扮演“西太后”的中国女演员中, 很多观众第一个想起来的还是刘晓庆。

刘晓庆在电影《红楼梦》中饰演的外表热情泼辣、内心阴险狠毒的王熙凤, 也是可圈可点, 受到潮水般好评。刘晓庆表演上最大特点是热情洋溢, 富有灵性, 敢爱敢恨, 性格百变, 具有对多种类型人物的适应性。

1990年代, 刘晓庆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电影外的世界, 投资房地产、拍摄电视剧、拍卖书稿等, 成为“中国的亿万富姐”。刘晓庆三年靠贷款融资50亿元人民币, 一鸣惊人。刘晓庆的“晓庆发展总公司”宣告成立。刘晓庆对媒体透露, 她在国内已购入很多房地产发展用地, 分布在上海、南京、安徽。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 中国富豪名列第45位的刘晓庆有七千万至九千万美元的身价。此外, 刘晓庆化妆品公司、晓庆经典广告公司、晓庆影视文化公司及晓庆艺术公司相继成立。

生命中的六个男人

王立:有内涵但不能干。小提琴演奏员王立1978年和刘晓庆结婚, 这段婚姻仅维持到1982年。两人结婚的第四天早上, 刘晓庆就毅然地离开了, 而且走后就是很久未归。谁知王立希望得到的却是温暖幸福的家, 而刘晓庆却出走了, 无奈1982年两人正式离婚!

陈国军:粗豪但真情。就在刘晓庆疯狂走穴的同时, 她疯狂的第二次婚姻也出现了坎坷。刘晓庆的第二任丈夫陈国军是电影导演。两人1980年在拍摄电影《心灵深处》时相识, 1988年补办的结婚手续。可是, 这样一份来之不易的婚姻, 出人意料地只维持了两年, 二人于1990年离婚。

姜文:事业心强, 对刘晓庆最好但胆小怕事。刘晓庆与姜文在《芙蓉镇》的拍摄中暗生情愫, 两人算是1986年开始相恋的, 同时都说至今仍然是好朋友。刘晓庆当时已经是国产影后级明星了, 而姜文只是刚毕业的话剧演员。当年23岁姜文与32岁刘晓庆, 在拍戏过程中的一天, 当大家拍完两位主角在雨中被批斗的那场戏后, 谢晋导演将大坛米酒送给了姜文, 姜文激动地抱着那坛酒, 请刘晓庆彻夜痛饮, 至于那夜发生过什么事情则没人知道。最终, 影片《芙蓉镇》在全国各地热播, 银幕上这对苦命鸳鸯, 将爱火已经燃烧到了现实中。二人在悱恻缠绵的相爱八年左右, 1994年时悄然平静地对外宣称两人已经分手了!

亚丁:有才华但懒惰。1994年与姜文分手后, 刘晓庆认识了旅法作家亚丁。二人因访谈而结识。后来, 亚丁到刘晓庆的公司里面从事文字工作。又在《刘晓庆打开引号》的制作中担任编导。随着逐步的生活与工作接触, 亚丁身上具有的法式浪漫和中式体贴, 最终让刘晓庆打开了自己心灵的窗户, 两人携手步入了风景绮丽的感情世界。爱情经常从感性开始, 再到理性而结束!这句话用在刘晓庆和亚丁的恋情中恰如其分。很快两人的思想观念就出现分歧, 1996年, 两人和平分手。

伍卫国:长得最帅, 但贪玩好打麻将赌博。至于刘晓庆的第五个男人, 众所周知就是演员伍卫国。两人应该是1996年相识的, 最终到2001年对外宣布分手。1998年, 两个缠绵的鸳鸯又合作了《逃之恋》这部影片, 使得这段感情曾经很被看好。据在刘晓庆家里做过三年保姆的黄启珍老阿姨说, 当年刘晓庆忙着拍《火凤凰》时每天早出晚归, 而伍卫国则每天都睡到黄昏日暮, 起床就开着车出去吃饭, 没事就叫些朋友到家里打牌, 这使得刘晓庆逐步厌烦。而两人最终分手的原因, 应该是同刘晓庆的下一任丈夫阿峰有关。

上一篇:我手写我心,我心表我情--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下一篇:去花鸟市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