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网行为管理软件选购指南

2024-05-24

企业上网行为管理软件选购指南(通用10篇)

篇1:企业上网行为管理软件选购指南

企业上网行为管理软件选购指南

如何怎么管理员工上网行为?解决之道应该是有堵有疏,从而上网行为管理的需求也就出现了。

现在上网行为管理软件开始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各种上网行为管理软件厂商也不断出现,功能也多种多样。那么到底怎样选择一款实用、适用、易用的上网行为管理软件呢?结合国内比较有名的小草网管软件(小草软路由)我们来看看,专业的上网行为管理软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专业的上网行为管理软件应有的功能带宽流量管理

P2P下载、在线游戏、在线看电影、电视等都在抢占着有限的带宽资源。面对日益紧张的带宽资源,除了增加预算扩充带宽以外,企业还可以选择合理化分配和管理带宽。

如果上网行为管理软件有的带宽流量管理功能,能够帮助客户合理地划分不同人员、不同应用的带宽占用,合理利用有限的带宽资源,节省投入成本,将提升产品的价值。小草网管软件可以根据管理需要,严格控制企业网络流量,给各个IP分配所需的流量。上网行为分析

小草网管软件(小草软路由)有上网行为分析功能,将日志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各种报表,如带宽利用率指数、人员上网行为综合指数。进一步建立各类模型,分析出员工离职倾向、员工工作效率情况,能够帮助管理者更直观地了解公司内部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策略。

目前业界对上网行为管理软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这类产品最重要的就是功能的有效性,所以,大家在挑选一款上网行为管理软件时,不能只单纯地看彩页等宣传品,而是要通过真实的测试去验证各项功能是否真实有效,这样,才能真正地选中一款实用的上网行为管理软件。

小草网管软件(小草软路由)是领先的企业网络管理软件,小草网管软件(小草软路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政府、金融、能源、教育、通信、制造等众多行业,拥有众多家企业级客户,是国内成长最快、高端用户最多的企业网络管理软件。

篇2:企业上网行为管理软件选购指南

一、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市场竞争力。只有认识到标准化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企业才会对标准化工作给予重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自觉运用标准化手段,以适销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

标准是连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技术平台”,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发挥着两种功能:一是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国际贸易市场准入的最主要的标准化战略,被誉为对外贸易的“技术外交”和共同语言。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可以大大简化贸易买卖合同确定商品质量的方法,而且为解决国际贸易纠纷创造公平的条件。二是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安全标准、包装和标签规定以及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是当今世界设置非关税壁垒的重要手段,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只有以更高水平的标准化手段才能有效应对名目繁多的技术壁垒。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标准化观念,运用标准化原理与手段,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消耗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长期任务。开展以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为内容的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是有效的标准化工作模式。

(1)理顺标准关系,建立科学、系统的企业标准体系,以指导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

由于生产、经营管理需要,企业内部存在大量的标准、规范、程序、工艺卡、指导书,还有大量的管理标准或管理制度和作业标准,运用系统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标准要素加以识别,建立科学的、清晰的、系统的标准体系,对指导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有很大作用。

(2)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是为了进一步规范标准化管理

企业标准化管理,实际上就是用标准化的手段规范各项技术、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化是管理的重要工具。当然标准化本身也有其自身的管理工作要做,如标准化培训、采用国际标准、标准制修订与复审工作、标准人的信息管理工作、标准化规划计划工作等。在一些企业中由于对标准化不够重视,这些管理工作常常被忽视。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有利于企业规范标准化管理。

(3)标准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管理的持续改进提供了支持

①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是其他管理体系的规范性文件

企业在建立某项管理体系时,文件是体系必需的要素。如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其中,程序文件主要属于管理标准,作业指导书属于操作岗位的工作标准,工艺卡、工艺规程属于技术标准。这些文件在不同的体系中称呼不同,但其性质相同、作用相同,不论称程序文件还是称管理标准,都是对一项重复性的管理事项作出的统一规定。同样,称作业指导书或称工作标准都是为规范作业活动。因此,企业制定管理体系文件也可以看作是在制定管理标准。其他管理体系文件应纳入标准体系,在一个企业中,尽可能避免管理文件的重复。

②标准体系的内容覆盖了其他管理体系的内容

企业标准体系为企业管理提供了综合的基础平台,这个平台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标准体系包括了围绕产品实现需要的设计、采购、设备、生产过程、检验、包装运输、生产后的服务等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也包括了企业在安全、环保、职业健康、能源、信息等责任方面的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具体说,企业标准体系已经包括了目前企业广泛应用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因此,建立标准体系为其他管理体系提供了支持,其他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对企业标准体系内容的具体补充和完善。

对还没有建立其他管理体系的企业来说,建立标准体系可以为准备开展其他管理体系认证奠定基础。只要将标准体系表内涉及某一专门内容的标准识别并制定出来,按照要求适当整理补充,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将其他管理体系建立起来。

对已经建立了一个或多个体系的企业来说,建立标准体生活经验为持续改进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标准化法的要求,标准应适时复审修订。企业根据市场信息和需求,及时跟踪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信息,保持标准的有效性,并修订本企业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强标准的宣贯,组织标准实施的检查,这些措施都将使各类管理体系获得持续改进。对于建立了多个管理体系的企业,有必要对体系加以整合,利用标准化简化、优化、统一协调的原则,在企业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整合多个体系内容,使其统一到标准体系内,这是解决目前一些企业多个体系并存,简化体系文件有效方法。

为鼓励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在评价广东省名牌产品体系中,将企业是否获得“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证书也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之一。

二、广东省鼓励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政策和文件

1、《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通则》规定,在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中,获得“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证书的企业在名牌评价中可加分,其中,4A级40分,3A级30分,2A级20分,1A级15分。

2、广东省各地市出台的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对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认可的企业一次性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如广州市番禺区对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4A级、3A级、2A级认可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元、8万元、5万元的奖励;东莞市对获得“标准化良好行为”4A级和3A级证书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和3万元。

三、“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指南

(一)咨询服务机构 广东省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协会

(二)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机构 广东省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

(三)事项办理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3、《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实施指南》

4、《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

(四)申请条件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确认由企业自愿提出申请,申请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具有法定代表人资格或具有独立经营管理职能的企业; 2.企业已按GB/T 19273完成对标准体系自我评价后,并已有效运行3个月以上;

3.企业应有满足生产、经营、管理需要,职责明确的标准化管理机构和网络、配备有必要的专兼职标准化人员。

(五)申请所需要收集的材料

1、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2、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3、产品执行标准登记(备案)证书复印件

4、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文件和内部文件(手册、程序、制度、标准、规范、工艺卡、作业指导书等)

5、公司奖励证书扫描件

6、近一年来的检验报告一份

7、组织架构图

8、产品采标证书复印件

(六)创建流程

1、企业向当地质监局申请创建标良试点,填写申请表并提交相关资料。

2、广东省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协会人员对企业人员进行辅导培训,并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

3、企业标准体系试运行3个月后,按GB/T 19273标准要求对企业标准体系进行自我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落实纠正措施。

4、自我评价与改进后,再有效运行3个月以上,向当地质监局申请标良确认,报送确认申请材料。

4、在申请资格审查通过后,确认机构组织专家对企业进行现场确认。

(七)证书有效期

标准化良好行为证书有效期为3年。

(八)“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级别和标志

为了尽可能减少确认专家在评价企业标准体系上的人为差异,“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采用分类定量打分的评价方法,依据不同分值从A~AAAA分别定为4个等级,按国际惯例,实行分级管理,一是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建立和实施不同水平的企业标准体系的需要,避免一刀切;二是从A到AAAA分阶段有序地推动有条件又有需要的企业持续改进其标准体系;三是便于国家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实现有效的分类管理。标准化良好行为证书如图:

获得AAA级、AAAA级企业可在产品包装、标识、说明书及宣传品上使用“标准化良好行为”标志:

(九)受理地点及联系方式

电话:*** 联系人:伍嘉文

固话:020-38835501

篇3:企业上网行为管理软件选购指南

该书内容由行为安全管理实践指南和三个实施工具 (即:人人说“我要安全”、安全5分钟和HSE观察) 组成。前者主要阐述我要安全的内涵、原理、构成、特征以及实施原则, 为我要安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后者则为安全生产的实践提供指导和实施措施。

该书采用口袋书的形式, 便于携带, 彩色印刷, 图文并茂, 语言简练, 可以使员工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下增长安全知识;为企业员工“强化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消除安全隐患、促进安全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施工具;对增强企业员工安全理念的塑造和良好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出版:中国石化出版社

定价:15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58号 100011

篇4:动物保护行为指南

2野生动物不是商品,生命无价。不要图财害命。

3不要购买野生动物制品,否则,你就是间接屠杀者。

4不穿野兽皮毛服装,每张皮的背后都有一桩谋杀案。

5不把野生动物圈为宠物饲养。

6不笼养野鸟,彼在牢笼,尔图愉悦,何乐之有。

7不吃野味,莫为口腹之欲,去做饕餮之徒。

8不在食用野生动物的餐厅用餐。

9不虐待、不折磨、不欺辱一切动物。动物也有尊严。

10不恫吓、不投喂、不追逐野生动物,“爱我就别理我”。

11张网捉鸟,下套捕兽,是滥杀无辜,是造子孙孽。

12不吃田鸡,保蛙护农。

13不买珍稀木材,保护动物家园。

14不鼓励买动物放生,善心可能导致恶果。

15见蛇就打三分罪。

16开车莫压过路动物,可能有一窝待哺的小兽等她回家。

17尽量少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品。

18尽量用无磷洗衣粉,减轻水质污染。

19莫去江河钓鱼,不与水鸟争食。

20见到街头耍猴的违法现象应予制止或举报。

21尽量不看驯兽、马戏等违反野兽天性的表演。

22对动物不要过于亲密,以防把你的病传给它或它的病传给你。

23不要热衷于把野兽驯养成家畜,应尊重其他物种的异质性。

24不应以救护之名把自然中的动物幼仔抓来饲养,夺人之子。

25若不具备条件,切勿饲养动物。

26请勿轻率地将动物“拿”回家,若养不活既摧残生命又伤害童心。

27动物有难时热心救一把,动物自由时切莫帮倒忙。

28如果爱鸟,请去观鸟,不要关鸟。

29到自然界时,不要擅入保护核心区,不肆意采集、索取。

30做保护志愿者,积极举报违法者。

31不参与残害生灵的活动,如射猎动物。

32不鼓励采集、购买、制作动物标本,莫以科学名义伤天害理。

33莫以人的智能去诱骗、迫使动物做勉为其难之事。

34见到诱捕动物的索套、笼网、夹子等应果断拆毁。

35积极向媒介通告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

36动物也需休息,请勿肆意打扰,大呼小叫。

37劝君莫捡野禽蛋,强取豪夺断后源。

38宁可食少肉,不可居无书。

39对所利用动物应怀感恩之意,对所饲养动物应怀体怜之情。

篇5:中小企业如何选购企业管理软件

就这一问题,亿星企业管理软件给出的四个建议:

1、企业管理软件购买资金能够承担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和资金都较为有限,因此在选购管理软件时,会比较多的关注企业管理软件的价格。因此,一款价格适中,功能贴合的企业管理软件就是中小企业的首选软件。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要一个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所以,要根据需求来进行考量,从而选定企业管理软件。

对此,亿星软件考虑了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的种种因素,推出了不同系列的企业管理软件,等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进一步扩展的时候,只需要再购买亿星软件相应的功能板块就OK了,无须再付另外的费用。

2、实施周期短而有效

中小企业一旦购买了一款企业管理软件,就希望能够立即投入使用,而且要立马见效。这种心态无可厚非,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时间就是财富;对于市场而言,时间就是机遇。因此,为避免中小企业购买亿星软件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亿星企业管理软件经过13年的研发,推出实施周期短,见效快的企业管理软件,为中小企业最大程度上提高软件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以及增加利润。

3、收益回报要快

投入总是为了看到产出,中小企业在管理软件项目实施之后,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一年半载甚至是三年五载之后再去计算收益,因此在收益方面往往表现得“急功近利”。而如果中小企业管理软件 能够在较短时间体现出明显收益,真正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无疑会受到众多中小企业的青睐。

而亿星企业管理软件,符合企业这种收益回报快的思路。

4、运行稳定、售后服务要好

篇6:海关企业分类管理申请指南

一 受理、审核与送达

1、企业向注册地海关提出的适用AA、A类管理申请,应当递交以下材料:

(一)《适用AA(A)类管理申请书》(附件1);

(二)《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评估报告》(附件2、3);

(三)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上一《审计报告》(仅适用AA类管理申请的企业提交);

(四)《适用A类管理决定书》或《企业管理类别调整决定书》复印件(企业注册后未发生管理类别调整的无需提交);

(五)《报关注册登记证书》复印件。

2、C类、D类企业向注册地海关提出的申请适用B类、C类管理申请,应当递交以下材料:

(一)《企业管理类别调整申请书》(附件4);

(二)《企业管理类别调整决定书》复印件;

(三)《报关注册登记证书》复印件。

3、注册地海关收到企业提交的管理类别适用、调整申请后,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审核,经审核不符合申请要求的,注册地海关予以退回,并一次性告知企业需要补正的内容和材料。

4、对已受理的申请,企业在海关作出管理类别适用、调整决定之前提出撤回申请的,注册地海关应当收取以下材料:

(一)《企业撤回管理类别调整申请书》(附件7);

(二)《企业分类管理申请受理决定书》。

5、企业应当在每年4月30日前,向注册地海关报送下列材料:

(一)AA类企业报送的上一《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二)AA类企业报送的上一下半年《进出口业务情况表》(附件10)或者《报关代理业务情况表》(附件11);

(三)A类企业报送的上一《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评估报告》。

AA类企业应当在每年7月31日前,向注册地海关报送本上半年《进出口业务情况表》或者《报关代理业务情况表》。

二 担保验放资格的审核

申请适用担保验放通关程序的AA类企业应当向注册地海关或者拟进出口地海关递交以下材料:

(一)《企业适用担保验放通关程序申请审批表》;(附件15)

(二)企业已签署的《适用担保验放通关程序责任担保书》(附件23)一式两份;

非广州关区注册企业应提交企业与注册地直属海关签署的《适用担保验放通关程序责任担保书》一式两份(同时验核正本);

(三)《适用AA类管理决定书》复印件;

(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企业上一《审计报告》。附件:

1.《适用AA(A)类管理申请书》

2.《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评估报告》(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

3.《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评估报告》(报关企业)4.《企业管理类别调整申请书》 7.《企业撤回管理类别调整申请书》 10.《进出口业务情况表》 11.《报关代理业务情况表》

篇7:解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

——陈法仲

随着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世界各国对企业的法律监管要求都日趋严格,特别是上市公司面临的法律监管环境更为严苛。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市场竞争范围不断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复杂的经营环境必然给企业带来更为严重的法律风险暴露。由于法律风险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重大法律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影响巨大,使得企业必须加强法律风险管理。为了指导企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所有经营环节中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以满足国内企业提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迫切需求,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T27914—2011国家标准,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以下称《指南》)国家标准,该标准于2012年2月1日正式实施。

律师作为从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主要人员,不但要了解该《指南》,而且要通过运用《指南》所提供的法律风险管理过程和相关的配套保障措施,有效管理客户企业法律风险,为客户企业提供更优质、更专业、更高端的法律服务,让大家更加了解《指南》,并能熟练运用《指南》。笔者从本期开始将通过一系列文章向大家介绍《指南》的主要内容及如何运用《指南》为客户提供服务。本文将通过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指南》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价值与意义等方面为大家进行解读。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念 根据《指南》中的术语和定义,企业法律风险(terprise legal risk)引用了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中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该定义中,企业法律风险是基于法律规定、政策要求或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与企业及其利益相关人的作为与不作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企业目标的影响。

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法律风险是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是企业法律风险的前提。其风险来源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和不作为。其后果是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影响。

二、《指南》出台背景与过程

《指南》是2009年国家标准委计划立项,于2010年底完成报批,2011年12月30日正式公布,2012年2月1日开始实施的。

早在2008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就开展了对该标准的前期研究工作,调研了国内较早开展法律风险管理的企业。2009年4月,成立了《指南》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2009年6月,按照标准制定原则,在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征集了相关行业专家的意见,提出国家标准草案。2010年4月,工作组在反复讨论、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0年7月,工作组对反馈后的意见进行了处理,形成标准送审稿,送审稿经专家讨论和处理后形成报批稿。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该标准,并通过2011年第23号国家标准公告予以公布,至此,《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出台。

三、《指南》的主要内容

《指南》由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及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前言、引言属于序言部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属于正文部分。

(一)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是介绍该标准的起草规则,提出该标准的单位,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二)引言

引言是说明编制该标准的原因。在该《指南》引言部分明确指出法律风险问题日益严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越来越大,所以就制定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标准,通过这个标准帮助和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三)范围

任何一个标准都不可能在任何专业领域都能用,因此就需要把界定标准的适用范围。《指南》在明确指出,本标准提供了企业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的通用指南。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为企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所有经营环节中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提供指导,企业以外的其他类似经营性主体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可参照本标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用指南在进行具体操作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不同环节的应用展开和细化。

(四)规范性引用文件

该标准里有两个规范性引用文件,第一个是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第二个是GB/T27921--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要注意的是,第一个文件没有注日期,也就是说将来如果标准修订了,修订后的版本也适用于本标准。而第二个文件注明了日期,就是说仅仅是该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如果修订,则修订后的版本不适用于本标准。

(五)术语和定义

如前所述,企业法律风险(terprise legal risk)引用了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中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指南》中明确,GB/T23694界定的“企业法律风险”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六)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原则

《指南》给出了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八项原则,即:审慎管理、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纳入决策过程、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1、审慎管理,在进行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尊重法律,要在诚信的前提下进行。策略和方法不应违反法律的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2、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由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进行风险管理活动要充分考虑法律风险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为保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法律风险管理活动要充分考虑企业当前整体管理水平。

4、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由于法律风险发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也都不可能脱离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因此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贯穿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5、纳入决策过程,企业所有决策都要综合考虑风险,以便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法律风险也是企业风险范畴,因此要纳入企业决策过程,作为企业决策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6、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与其他风险管理相整合,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7、全员参与,法律风险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发生,因此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并承担相关责任,各方人员要分工负责,并且要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8、持续改进,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会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企业要持续不断地对各种变化保持敏感并及时做出恰当的反应。

(七)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由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法律风险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监督和检查等四部分组成,而法律风险评估又包括法律风险识别、法律风险分析和法律风险评价等三个步骤。

1、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中与法律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归纳的一系列过程。通过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可以明确法律风险管理目标、明确与组织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参数,并可以设定法律风险管理的范围和有关风险准则。

(1)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指企业外部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法律等各种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本行业的业务模式及特点;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情况及其变化;与本企业相关的监管体制、机构、政策以及执行等情况;与本企业相关的市场竞争情况;本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企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对法律、合同、道德操守等的遵从情况;与企业法律风险及管理相关的其他信息。《指南》还特别提到,对于跨区域经营的企业,调查时还要特别关注不同地区问可能存在的环境差异。

(2)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指企业内部与企业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治理结构;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主要经营管理流程、部门职能分工等相关信息;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使命、愿景、价值理念;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职责、相关制度和资源配置情况;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及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利益相关者的法律遵从情况和激励约束方式;签订的重大合同及其管理情况;已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或法律风险事件的情况及相关的法律规范库和法律风险库;知识产权管理情况;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及与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其他信息。

由于企业所在行业和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对内、外部信息收集范围、内容以及分析方式进行补充和调整,以便为法律风险评估和应对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3)确定企业法律风险准则

企业法律风险准则是衡量法律风险重要程度所依据的标准,需要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始实施前制定,并且要体现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价值观、资源、偏好和承受度,在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确定法律风险准则的因素包括:法律风险管理的范围、对象及分类;法律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以及法律风险的度量方法;法律风险等级的划分标准;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法律风险或可容许的法律风险等级;重大法律风险的确定原则。

2、法律风险评估

法律风险评估包括法律风险识别、分析、评价。(1)法律风险识别

法律风险识别是在法律风险收集的基础上,通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描述、分类、分析归纳,最终形成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的过程。

法律风险识别的作用:通过法律风险识别,可全面、系统和准确地描述企业法律风险的状况,为下一步的法律风险分析明确对象和范围

法律风险识别的要点:要掌握相关的和最新的信息,必要时,需包括适用的背景信息,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变化信息。除了识别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事件外,还要考虑其可能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所有重要的原因和后果。不论法律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是否在企业的控制之下,或其原因是否已知,都要对其进行识别。

法律风险识别的工具:企业应当选择适合于其目标、能力及其所处环境的法律风险识别工具和技术。

法律风险识别中的工作:风险在哪里;风险的表现是什么;风险的动因和影响。

法律风险识别步骤:①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目的是为了保证法律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系统性。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要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求,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企业组织机构;利益相关者;引发法律风险的原因;法律风险事件发生后承担的责任;法律领域、法律法规及以往发生的案例。②查找法律风险事件。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检查表法等方法查找法律风险事件,查找法律风险事件要在前面构建的法律风险框架内进行。具体方法在《指南》里明确引用了GB/T27921-2011即《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中的方法。③形成法律风险清单。通过对查找出来的法律风险事件进行归类,确定法律风险,根据法律风险事件以及法律风险统一列表,列示出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可能产生的后果,相关的案例、法律分析意见以及涉及业务单元和部门、经营管理流程等信息,最终形成法律风险清单。

《指南》中提供了法律风险识别的一般框架和思路,不同企业可根据其行业、业务和管理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风险识别开展范围和方式,包括问卷设计、访谈等信息采集方式等。

(2)法律风险分析

法律风险分析是指对识别出的法律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为法律风险的评价和应对提供支持。

法律风险的可能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外部监管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现有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与执行力度;相关人员法律素质;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状况;所涉及工作的频次。

法律风险的影响程度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后果的类型;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于法律风险与其他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企业还要对法律风险与其它风险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明确各风险事件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风险组合对企业的影响。

(3)法律风险评价

法律风险评价是将法律风险分析的结果与企业的法律风险准则相比较,或在各种风险的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法律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确定风险管理的先后顺序,以帮助企业做出应对的决策。

法律风险评价步骤:①在法律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法律风险进行不同维度的排序。②在法律风险水平排序的基础上,对照企业法律风险准则,可以对法律风险进行分级。③在法律风险排序和分级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其管理的需要,进一步确定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先应对的法律风险。

3、法律风险应对

法律风险应对是指企业针对法律风险或法律风险事件采取相应措施,将法律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法律风险应对包括应对策略、对现状进行评估、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三个环节。

(1)应对策略

选择法律风险应对策略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企业的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等;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价值观、资源、偏好和承受度等;法律风险应对策略的实施成本与预期收益;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价值观、对法律风险的认知和承受度以及对某些法律风险应对策略的偏好。

(2)对现状进行评估

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现状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资源配置;职责权限;过程监控;奖惩机制;执行者能力要求;部门内法律审查;专业法律审查;法律风险意识。

(3)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

应对措施的实施计划中应包括以下信息: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机构、人员安排,明确责任分配和奖惩机制;应对措施涉及的具体业务及管理活动;报告和监督、检查的要求;资源需求和配置方案;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优先次序和条件;实施时间表。

企业在制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之后,还是要评估一下剩余风险是否可以接受,如果不可接受,就需要重新调整,或者制定新的应对措施。并且还要评估新的措施的效果,直到剩余风险可以接受,这是对于剩余风险的考虑。

在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时,还要考虑执行法律风险应对措施,会引起企业风险情况的改变,这个改变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需要进行跟踪、监督有关风险应对效果和企业环境信息,并且对这些变化进行评估。必要时要重新制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也可以说,法律风险应对是递进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内外部整个法律风险的变化,对制定的措施进行评估调整,从而保证措施的有效性。

4、监督检查

应对之后,要进行监督检查,这也是贯穿始终的活动。监督检查包括风险管理测试计划的实施,还有环境和风险变化的监控,都是在监督与检查环节中做的工作,通过监督和检查,把信息反馈到法律风险信息当中,进行下一个循环。监督检查作为促进法律风险管理流程执行和改进的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监督检查内容的设置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①企业相关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②具体法律风险事件的变化分析,针对企业辨识出的风险和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跟踪分析,实行对风险的动态化监控管理。③对企业制定的法律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进行过程分析,必要时调整,提高执行的有效性。④根据具体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同时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管理需求,提出管理改进建议,完成风险管理流程的闭环管理。

5、沟通和记录

沟通和记录贯穿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是很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沟通能够使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目标和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促进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记录是实施和改进整个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作为整个管理过程的载体和沟通工具,有效保障相关数据的存储和利用。

由于企业各层级人员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点不同,其法律风险偏好和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期望也不同,因此,企业在法律风险决策过程和法律风险管理执行中应当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并保存相关记录。同时企业也要保证法律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能够与企业其他相关人员能充分沟通,从而获取履行职责所需的相关记录和档案材料,在外部,还需要与监管机构、立法及司法机关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

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记录是实施和改进整个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建立记录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出于管理目的而重复使用信息的需要;②进一步分析法律风险和调整风险应对措施的需要;③可追溯要求;④沟通的需要;⑤法律法规和操作上对记录的需要;⑥企业本身持续学习的需要;⑦建立和维护记录所需的成本和工作量;⑧获取信息的方法、读取信息的容易程度和储存媒介;⑨记录保留期限管理。

(八)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

有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还需要具体实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实施同样也是一个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方针、组织职能、制度流程、资源配置、信息沟通和报告机制以及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等。

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方针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方针需明确下列事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理念;管理层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承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标;企业的法律风险偏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及其他风险管理目标的关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标的层次分解和细化;持续改进的承诺。

2、组织职能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法律风险管理机构或者岗位,职责包括:明确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构或岗位的人员组成,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和管理需求,必要时可设置企业总法律顾问,从总体上负责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明确内外部法律风险管理资源的分工和合作方式;明确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定、实施和维护人员的职责;明确执行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维护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和报告相关风险信息人员的职责;明确企业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在其本职工作中有关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建立批准、授权制度;建立考核方法、奖惩制度。

3、制度流程 企业应根据其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建立完善适当的配套制度和行为规范。制度流程需要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将法律风险纳入到流程控制中,确保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切实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确保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的统一理解和执行。建立完善要考虑的因素: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法律风险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定要考虑企业的制度体系,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确保一致性;形成对制度规范的定期更新,确保时效性。

4、资源配置

企业需要根据法律风险管理计划,为法律风险管理分配适当的资源。

在资源配置时要考虑的因素:法律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的技术、经验和能力要求;法律风险管理过程每一阶段所需要的资金及其他资源;法律风险管理目标、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5、信息沟通和报告机制

为保证相关部门信息的互动沟通,企业需要建立法律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和报告机制。既要建立内部沟通和报告机制,同是还要建立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机制。

建立内部沟通和报告机制的目的:保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及其调整得到适当的沟通;保证在企业内部充分报告法律风险应对计划实施的效果和效率;保证在适当的层次和时间提供法律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建立与利益相关者协商的程序。

需建立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机制的目的:对外报告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治理要求;与利益相关者保持有效的信息沟通;树立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信心;在发生突发事件、危机和紧急状况时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为企业提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报告和反馈。

6、管理文化

《指南》中明确,企业应当注重法律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从而促进法律风险管理的贯彻实施,保障法律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风险管理文化培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全体员工中树立法律风险管理是大家共同责任的理念,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上履行防范法律风险的职责;企业领导层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态度、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承诺要特别重视;提高重要流程及核心岗位员工法律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制定系统化的法律风险管理培训计划,加强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知法、守法和用法水平;加强法律风险管理机构专业人员的法律实务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对内部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形成良好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

(九)附录

附录部分收录了四份资料性附录。

附录A是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示例。主要从“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活动”和“引发法律风险的原因”两个角度来构建。引发企业法律风险的原因,可分为法律环境、违规行为、违约行为、侵权行为、不当行为和怠于行使权利六种。附录B是法律风险清单示例。清单分三个信息区,包括基础信息区、法律信息区、管理信息区。基础信息区主要为编码、风险名称、行为代码及引发风险的具体行为;法律信息区,包括风险涉及到的法规、法条、案例、法律责任和后果、法律建议等;管理信息区,包括风险涉及到的企业内部部门、外部主体、经营管理活动或流程等。

附录C是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示例。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主要通过对法律风险发生可能性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的范围包括:内控制度的完善与执行、我方人员相关法律素质、风险对方综合状况、外部监管执行力度、工作频次等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若干评分标准,示例中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赋予不同分值,从1分到5分,表示发生可能性依次加强,得分越高意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对照该评分标准,可计算出该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得分。

附录D是法律风险影响程度分析示例。

风险事件影响程度是指该风险事件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大小。对法律风险影响程度的量化分析,可以从财产损失大小、非财产损失大小、影响范围三个维度进行,每个维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若干评分标准,示例中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赋予不同分值,从1分到5分,表示影响程度依次加强,得分越高意味风险影响程度越大。对照该评分标准,可计算出该风险影响程度的得分。

四、《指南》的价值与意义 《指南》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国家出台的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专项标准。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法律风险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企业法律风险的内涵界定。

《指南》的基本框架体系遵循了国家标准GB/T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的基本框架体系,与国际风险管理标准ISO31000相一致,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前瞻性。

篇8:企业上网行为管理软件选购指南

1 中小企业自行开发会计软件解决方案

会计软件分为3个层次:会计核算层次、财务管理层次和财务决策支持层次, 分别属于事后核算、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与决策过程。中小企业使用会计软件大部分只用到了核算功能, 从凭证到三大财务报表, 即使安装了ERP系统, 中小企业也只用到了财务模块的部分功能。国内的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虽然功能丰富, 但价格昂贵, 而且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 实用性不强, 不能满足财务处理要求。因此, 自行开发一个功能够用、界面友好的中小型会计软件是可行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里只要有综合素质较好的计算机人员和执行力较高的会计管理人员, 就可以自行开发属于本企业的非商品化的专用会计软件。以下介绍两种解决方案。

1.1 基于MS Excel的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处理的大部分工作是对各种表格进行加工处理, 而MS Excel是非常优秀的电子表格软件。它除了提供一般的电子表格和数据图表功能外, 还提供各种管理和决策分析的功能。因此, 使用Excel开发会计软件可以方便、准确地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用友U8、金蝶K/3等会计软件, 都是比较成熟的会计信息系统, 是经过长期编程和调试开发出来的, 与之相比, 基于MS Excel开发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有以下优点: (1) 开发周期短; (2) 开发成本低; (3) 开发者具备会计知识和Excel知识即可开发; (4) 能提供直观的交互界面、强大的表格设计功能和美观的输出效果; (5) 维护简单, 节省大量的维护费用。

随着Excel的不断升级和表格处理功能的不断加强和完善, 用其开发专用会计软件或进行会计表格处理将成为一大趋势。高跃勋老师2008年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Excel账务处理应用教程》介绍了MS Excel开发设计的全过程及编程数据, 强烈推荐阅读及参考。

1.2 勤哲Excel服务器

勤哲Excel服务器是一个面向最终用户的管理软件系统设计工具与运行平台, 由勤哲软件于2003年创建。目前最新版本是Excel服务器2010 (企业版) V9.0, 它将电子表格软件Microsof Office Excel、WPS电子表格和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S SQL Server集成为一个网络数据业务协同工作环境, 用户可以自主、轻松、快速构建适应市场变化的OA、ERP、CRM、SCM等管理信息系统。与MS Excel软件不同, Excel服务器服务于一个组织, 通常在企业的网络环境中使用, 可以是一个办公室、办公楼内的局域网, 也可以是跨省市、地区, 连接总部和分公司、办事处的广域网, 实现企业信息化。

Excel服务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 用户自主, 易学易用; (2) 按需构建, 应用广泛; (3) 数据集成, 高效安全; (4) 随需应变。目前, Excel服务器的部分典型用户主要分布在服务、贸易、IT、电信、电力、能源、石油、化工、冶金、矿产、金融、保险、制造等行业。勤哲Excel服务器官方网站是www.qinzhe.com, 包括了Excel服务器安装文件、使用手册、培训课件及录像等。

1.3 开发软件比较 (见表1)

2 中小企业选购会计软件的解决策略

中小企业在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初期, 如果没有较强的IT队伍或急需建立系统, 可选择购买通用型商品化会计软件。在选购时应考虑软件功能是否满足企业的业务处理要求、软件系统设置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软件运行的稳定性和易用性、会计软件对服务器和客户机的性能要求、软件开发商的发展前景和售后服务等情况。

2.1 ERP商品化软件

ERP商品化软件的典型代表产品有:用友ERP U8、金蝶K/3、SAP R/3等, 主要适合中型企业。ERP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主要功能包括: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质量管理、账务管理、成本管理、应收应付款管理、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企业购买ERP大型系统的费用和后期维护升级的费用虽然都比较高, 但是能较快地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要确保ERP实施成功, 实施方案也是至关重要的。实施方案要结合本企业的发展和系统的分步细化实施来确定, 应该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前期任务、目标规划、过程管理和后期管理。用友 (www.ufida.com.cn) 、金蝶 (www.kingdee.com) 官方网站都有产品实施培训、产品介绍及业务解决方案等重要信息。

2.2 小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

小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典型代表产品有:用友财务通、金蝶KIS (财务通数据库是MS-SQL Server大型数据库, 金蝶KIS数据库是Access小型数据库) 。该类型产品的定位是成长中的中小企业, 适合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可以为用户提供产、供、销、财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能够实现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畅通、智能化管控平台、综合统计分析, 支持科学的决策管理。软件模块主要包括:总账 (往来管理、现金银行、项目管理) 、财务报表、业务通 (采购、销售、库存) 、工资、存货核算、固定资产、财务分析、老板通、移动商务等, 可实现内部业务流程畅通、智能化管控平台、综合统计分析, 支持科学的决策管理。目前许多中小企业都选择了用友财务通这类软件进行日常的财务信息处理, 市场的占有率比较高。

2.3 企业在线应用Saa S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软件即服务) 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颠覆了传统软件的销售、服务模式, 允许客户按需租赁、计时付费, 大大降低了使用者的成本, 成为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的先锋。用友伟库网、金蝶友商网就是典型的Saa S在线会计产品, 其他众多管理软件开发商如SAP、微软、Oracle、金算盘等都投身于基于Saa S的在线会计产品的研发与推广。

传统会计软件只能在固定PC机和服务器上使用, 后期维护、软件升级、上门服务费用高, 小企业一般无力购买。在线会计模式的优点是: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简单易用、安全;按需付费, 且租用的成本比较低;在线系统不需要企业来维护、更新和升级。因此, 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使用在线会计, 以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程度, 增强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 使企业获得快速的发展。

在线应用Saa S所提供的功能有:网上订货、在线记账、在线进销存、代理记账、在线培训等。推荐小型企业可直接租用用友公司的伟库网 (www.k.cn) 和金蝶公司的友商网 (www.youshang.com) Saa S在线会计产品。

2.4 通用型商品化软件比较 (见表2)

3 总结

不管是选择自行开发会计软件还是选择购买通用会计软件, 一般来说, 一个成功的会计软件至少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1) 满足本企业的需求; (2) 自行开发的开发成本、开发进度和购买软件的费用在企业计划规定的范围之内。总之, 企业应对选择的解决方案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 再决定最终选择哪个平台进行自行开发, 或选择直接购买何种类型的通用型商品化会计软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管理理念的变革和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 中小企业应实现会计信息化, 开发或选择相应的会计软件对生产经营进行管理、预测和决策。本文对中小企业自行开发或选购会计软件提出多个解决方案, 供企业管理人员参考。

关键词:会计软件,MSExcel,勤哲Excel服务器,Saas,会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周喜, 王加阳.数据挖掘技术在财务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9 (4) :99-101.

[2]程楠.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 2006 (2) .

[3]王旭.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及系统构建的探讨[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 2005 (3) .

[4]方东.SaaS与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J].科技信息 (教学科研) , 2007 (14) .

篇9:物业管理企业三级资质办理指南

审批依据:

1、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国家对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企业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2、建设部《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第四条“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房地产主管部门负责三级物业服务企业资质证书的颁发和管理,并接受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3、《青岛市物业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物业管理企业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规定的文件资料到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资质。”

审批条件:

1、注册资本人民币50万元以上;

2、物业管理专业人员以及工程、管理、经济等相关专业类的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不少于5人,工程、财务等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3、物业管理专业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申请材料:

物业服务企业三级资质到期换证需要提交下列材料:(注:所提供材料复印件、原件和原件扫描件电子版各一式一份;申报材料复印件应当加盖申请单位公章,并应当对其申报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1、企业注册地属城阳区、黄岛区、保税区及五市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提供所在地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申报文件;

2、项目所在区、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信用档案证明文件;

3、企业资质等级申报表(青岛房地资源网http://下载);

4、企业营业执照副本;

5、企业资质证书正、副本;

6、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建设部颁发的物业管理企业经理、部门经理、管理员)、劳动合同复印件和社会保险缴纳情况表(共计5人以上);

7、工程、管理、经济等相关专业类的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职称证书、劳动合同复印件和社会保险缴纳情况表。(5人以上为中级职称;工程、财务等业务负责人应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全部提供原件及复印件);

8、物业服务合同;

9、服务质量、服务收费等企业管理制度和标准;

篇10:经济责任审计指南的企业审计管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内部审计准则,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所称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管理领导干部(以下简称企业内管干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企业主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企业下属全资或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包括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等。

第三条

本指南所称经济责任,是指企业内管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所在企业或部门(以下简称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第四条

本指南适用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及下属全资或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

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参照本指南执行。

第五条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业内管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实行年薪制及股权激励机制的企业(包括试点企业)在任期内奖励兑现前的审计、任期届满连任时的审计,以及任职时间较长、上级企业根据规定和需要安排的审计。

专项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业内管干部存在违反廉洁从业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行为,或其所任职企业发生债务危机、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质量较差等重大财务异常状况,以及发生合并分立、破产关闭、重组改制等重大经济事项情况下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

第六条

经济责任审计期间按照会计年度确定,并以此确定审计和评价财务数据的期初数。企业内管干部的任职时间为某一年度的上半年,则以该年度初作为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期间的期初;企业内管干部的任职时间为某一年度的下半年,则以下一年度初作为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期间的期初。

专项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范围,由企业根据具体审计项目自行确定。经济责任的界定,以企业内管干部的实际任期为准。

第七条

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确定,并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企业总部及重要的下属全资或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子企业)应当纳入审计范围,纳入审计范围的资产量一般不低于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资产总额的70%,子企业户数不低于该企业总户数的50%。下列子企业应当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一)资产或者效益占有重要位置的子企业;

(二)由企业内管干部兼职的子企业;

(三)任期内发生合并分立、重组改制等产权变动的子企业;

(四)任期内关停并转或者出现经营亏损、资不抵债、债务危机等财务异常状况的子企业;

(五)任期内未接受过审计的子企业;

(六)各类金融子企业及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等。

第八条

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审计组织实施审计,但应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出具审计通知书、审批审计实施方案、做出审计结果报告。

第九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合理使用抽样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以实现审计目标。

第十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企业近期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成果。在利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成果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时,应当评估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及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有效性,以合理确信审计结论的可靠性。

(二)在利用外部社会审计成果时,应当采用一定的审计程序进行评估,以合理确信审计结论的真实性。

(三)利用国家审计成果时,可以在给予必要审计关注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四)在审计企业资产状况时,可以借鉴相关年度的清产核资专项成果。当审计结论与清产核资专项成果不一致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追加适当的审计程序。

(五)利用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及有关部门的纪检监察工作成果时,对于已经办结的案件,可以在给予必要审计关注的基础上直接利用;对于正在办理的案件,应当注意与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及有关纪检监察机构的沟通配合。

第十一条

企业可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一般应当由纪检、监察、审计、人力资源和监事会等部门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联席会议应当定期召开会议,检查、通报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协调解决审计结果运用中的问题,督促落实审计结果的运用。

第二章

审计准备阶段

第十二条

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计立项;

(二)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

(三)确定审计组;

(四)制发审计通知书。

第十三条

审计立项。内部审计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接受本企业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的委派或相关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以下简称相关单位委派或委托)进行审计立项,作出审计计划安排。特殊情况下,可以调整审计计划,追加审计项目。

第十四条

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对象;

(三)审计范围;

(四)审计内容与重点;

(五)审计组织与分工;

(六)工作要求。

第十五条

确定审计组。内部审计机构根据经济责任审计事项,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审计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审计组应当由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审计组组长由内部审计机构确定,审计组组长应当是具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或具有较高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业务负责人。

第十六条 制发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送达审计通知书。具有特殊目的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也可以在审计实施时送达审计通知书。

审计通知书由审计组起草,经内部审计机构审核,报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签发。

审计通知书可以附相关单位委派或委托书、需提供的审计资料清单等。

第十七条

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审计通知书的要求提供与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下列资料:

(一)企业内管干部任期内财务收支相关资料;

(二)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合同、考核指标下达及其检查结果、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档案等资料;

(三)主管部门有关批准文件;

(四)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报告、内部与外部审计结果及其相关资料;

(五)重大事项,包括重大历史遗留问题、重大诉讼事项和重大违纪事项等的处理情况;

(六)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述职报告。述职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任职期限、职责范围和分管的工作;

2.任期内各项目标任务及其完成情况,重要规章制度及内部控制的制定、完善和执行情况,任职前和任期内重大经济遗留问题及其处理情况等;

3.任期内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决策过程及其执行效果;

4.任期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5.任期内个人遵守廉洁从业规定的情况;

6.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七)审计组认为需要的其他资料。

第十八条

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应当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出书面承诺。

第十九条

审计通知书送达后,企业内管干部或所在企业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回避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按照回避制度的规定决定是否回避。应当回避的,调整审计组成员并告知企业内管干部或所在企业。

第三章

审计实施阶段

第二十条

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召开审计组进点会议;

(二)开展审前调查;

(三)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四)现场审计取证;

(五)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六)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

(七)征求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意见。

第二十一条

召开审计组进点会议。审计组进驻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时,应当召开有审计组主要成员、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有关人员参加的进点会议,安排审计工作有关事项。

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或审计组组长应当说明审计目的和依据、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工作程序、参审人员、审计场所、实施时间、审计纪律、举报电话等,并提出需要协助、配合审计的有关事项和要求。

企业内管干部应当就其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述职。

第二十二条

开展审前调查。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性质、紧急程度,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调查了解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的有关情况。

第二十三条

审计组在编写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熟悉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调查了解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对所在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初步测试。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包括以下内容:

(一)所在企业的历史沿革、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营范围、财务状况、财务和业务管理体制、关联方关系等;

(二)企业内管干部的职责范围和分管工作;

(三)经营环境,如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经营风险,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特定的会计、税收、外汇、贸易等惯例的要求及执行情况;

(五)所在企业适用的业绩指标体系以及业绩评价情况;

(六)所在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

(七)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监管、检查及其整改情况;

(八)内部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掌握的企业内管干部遵守廉洁从业规定等方面的情况;

(九)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

(十)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第二十四条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组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企业内部有关规定和审前调查的情况,按照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方法和步骤,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编制依据;

(二)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的名称和基本情况;

(三)审计目标、审计范围;

(四)审计内容、重点、方法及具体实施步骤;

(五)预定审计工作起讫日期;

(六)重要性水平及对审计风险的评估;

(七)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

(八)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九)编制单位、日期;

(十)其他有关内容。

第二十五条

审计实施方案由审计组编制,经审计组组长审核,报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批准实施。

第二十六条

审计组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个别询问等调查方式,进一步了解企业内管干部及所在企业的有关情况。调查对象一般包括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其他领导人员,部门负责人,企业工会、部分职工代表及其他相关人员等。

第二十七条 审计组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对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设计实质性审查的程序和范围。测试的主要方法包括文字表述法、流程图法和测评表法。测试时,可以任选一种方法,也可以几种方法同时并用。

审计人员决定不依赖某项内部控制的,或被审计企业规模较小、业务比较简单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查。

第二十八条

在实施审计中,审计组通过调查了解和内部控制测试,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一)审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与所了解的情况存在重大差异的;

(二)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显示审计组需要调整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的;

(三)发现重大违法违纪事项,需要改变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的;

(四)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

(五)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发生重大变化的;

(六)其他需要调整的情形。

第二十九条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目标、审计组组长、审计重点、预定的审计工作完成时间等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报经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条

现场审计取证。审计组实施审计时,可以运用检查、观察、询问、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外部调查等方法,获取充分、适当、可靠的审计证据。对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的信息系统,可以采取复制、截屏、拍照等方法取得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询问取得的审计证据,应当有提供者的签名、盖章。不能取得提供者签名和盖章的,由审计人员注明原因,并由两名以上审计人员签字予以证明。

审计组组长应当对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工作进行督导,并对审计证据进行审核。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或采取替代审计程序。

第三十一条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均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第三十二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计项目及审计事项名称;

(二)审计过程、审计结论及定性依据;

(三)审计人员姓名、编制日期;

(四)复核人员姓名、复核意见、复核日期;

(五)索引号、所附审计证据的数量及清单;

(六)被审计单位意见、签字及盖章。

第三十三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经审计组组长或其指定人员复核,并对以下事项提出复核意见:

(一)事实是否清楚;

(二)证据是否充分、适当;

(三)定性依据是否准确;

(四)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五)审计意见、建议是否恰当。

第三十四条

现场审计结束前,审计组应当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并与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就审计事项初步交换审计意见。

第三十五条

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审计组应当及时向内部审计机构报告。对特别重大的事项,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及时向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报告。

第三十六条

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审计组实施审计后,由审计组组长或其指定的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及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关于审计事项的初步意见,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

第三十七条

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当按照以下格式编写:

(一)标题。***(企业名称和企业内管干部职务)***(企业内管干部姓名)同志任期(或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

(二)主送。委派或委托的相关单位,包括董事会或者主要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等。

(三)正文。主要包括审计基本情况说明、被审计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情况介绍、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评价、审计意见和建议等内容。

(四)附件。其他资料。

(五)落款。***(企业内管干部姓名)同志经济责任审计组、时间。

第三十八条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计基本情况。主要是概要说明审计依据、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起止时间,延伸、追溯审计重要事项的情况,以及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配合审计工作的情况。

(二)被审计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企业内管干部的任职期间、职责范围、分管工作,所在企业的历史沿革、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营范围、财务状况等基本情况。

(三)被审计企业内管干部的主要工作及成绩,包括主要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四)审计发现的与被审计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主要问题。包括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企业内管干部遵守廉洁从业规定情况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有相关单位委托的特别事项,应专门对该事项的审计结果进行报告。“其他方面的问题”主要指责任主体并非企业内管干部或其所在企业的问题、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在审计过程中自行纠正的问题等。

报告中应当写明问题事实、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内部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所造成的影响或后果等,并逐项说明企业内管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及认定原因。

(五)审计评价。主要是在审计职权范围内,概括并评价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开展的主要工作。同时,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关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为依据,对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审计意见和建议。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组应当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

第三十九条 征求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意见。审计组应当征求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自收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反馈意见;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研究、核实,撰写审计组关于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并考虑是否需要修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经审计组集体讨论,由审计组组长审核定稿。

第四章

审计内容

第四十条 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重点检查所在企业经营发展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遵守法律法规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遵守有关廉洁从业规定情况等。

第四十一条

企业经营发展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的审计,可以重点审查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第四十二条

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审计。重点审查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完整,账实是否相符,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是否完整等。主要内容包括:

(一)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真实,是否存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实的问题;

(二)企业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方法、内容和编报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故意编造虚假财务报表等问题;

(三)企业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和有关资料是否相符;

(四)企业采用的会计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是否正确,有无随意变更或者滥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故意编造虚假利润等问题。

第四十三条 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审计。重点审查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和核算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主要内容包括:

(一)企业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和核算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收入及成本费用等问题;

(二)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核算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随意改变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以及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问题。

第四十四条 财务收支的效益性审计。重点审查企业的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等方面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盈利能力状况审计。主要通过资本及资产报酬水平、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和经营现金流量状况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审查企业内管干部在任职期间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和盈利能力。可参考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二)资产质量状况审计。主要通过资产周转速度、资产运行状态、资产结构以及资产有效性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企业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可参考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现金回收率等。

在资产质量状况审计中应重点对不良资产进行审计,应当按照企业内管干部任期职责、任期时间及不良资产产生原因等情况,分清企业不良资产产生的责任。应注意核实企业内管干部任期以前存在的不良资产、任期内消化的任期以前的不良资产、任期内新增不良资产以及任期内因客观因素新增的不良资产。其中,客观因素主要指国际环境、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主观因素主要指决策失误、经营不善等。

(三)债务风险状况审计。主要通过债务负担水平、资产负债结构、或有负债情况、现金偿债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债务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可参考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等。

(四)经营增长状况审计。主要通过市场拓展、资本积累、效益增长以及技术投入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资本增值状况及持续发展能力。可参考指标包括: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任期年均资本增长率、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

第四十五条

遵守法律法规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审计。审查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企业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以下简称“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规则和程序是否建立健全,经济决策方案是否得到良好的执行以及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决策目标要求等内容,明确企业内管干部在重大经济决策中应负的责任。重大经济决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企业是否建立了“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制定的基本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未经决策机构集体讨论、由企业内管干部个人或少数人决策的问题。

(二)重大经济决策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规定。

(三)重大经济决策是否经国家有关部门核准或审批,所签订协议或者合同内容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是否存在损害本企业利益的条款。

(四)重大经济决策方案是否得到良好执行,是否明确了具体的管理部门,是否进行过程监控。

(五)重大经济决策是否存在重大风险,决策方案中有无预防和控制风险转化为损失的应对措施,决策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决策目标要求,是否给企业造成损失或潜在损失等。

第四十六条

内部控制建立及执行情况审计。审查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适当性和有效性,并结合企业内管干部的职责要求确定其在内部控制建立及执行中应承担的责任。应当注意审查以下内容:

(一)内部环境。审查企业治理结构是否合理,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是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是否健全,人力资源政策是否有效制定和实施等。

(二)风险评估。审查企业是否能够及时识别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内、外部风险,是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等。

(三)控制活动。审查企业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控制措施是否恰当、有效,能否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是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能否在企业内、外部各方面及时沟通和反馈,是否建立反舞弊机制等。

(五)内部监督。审查企业是否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是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是否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是否定期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等。

第四十七条

企业内管干部遵守廉洁从业规定情况审计。主要审查企业内管干部有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政纪律,以权谋私,贪污、挪用、私分公款,转移国家资财,行贿受贿和挥霍浪费等行为。主要内容包括:

(一)有无以权谋私和违反廉洁从业规定的问题;

(二)根据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的意见,需要审计查证的事项;

(三)根据群众反映,需要审计查证的问题;

(四)其他违法、违纪问题。

第四十八条

经济责任审计还应当关注企业内管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与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等。

第五章

审计评价及责任界定

第四十九条 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施审计后,应当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责任制考核目标、行业标准等,对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评价不应超出审计的职权范围和实际实施的审计范围。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

第五十条

评价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的方法,主要包括业绩比较法、量化指标法、环境分析法、主客观因素分析法、责任区分法等。

(一)业绩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法(即任期初与任期末业绩比较法,或先确定比较基期再将比较期与之进行对比的方法)和横向比较法(即将相关业绩与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的方法)。

(二)量化指标法。即运用能够反映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相关经济指标,分析其完成情况,总结相关经济责任的方法。

(三)环境分析法。即将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置于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加以分析,作出客观评价。

(四)主客观因素分析法。即对具体行为或事项进行主客观分析,推究其具体的主客观原因,分析该具体行为或事项是因为企业内管干部的主观过错,还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作出客观评价。

(五)责任区分法。包括区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等。

第五十一条

对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可以采取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第五十二条

对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的评价,可以根据内部审计机构确认的审计结果,给予“××同志任职期间,企业财务状况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或严重失真)”的评价意见。

(一)“真实”的评价标准: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如实反映了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及与其相应的经营活动。

(二)“基本真实”的评价标准: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虽存在个别不真实事项,但总体上能够如实反映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及与其相应的经营活动。

(三)“不真实”的评价标准: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没有如实反映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及与其相应的经营活动。

(四)“严重失真”的评价标准: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对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相应的经营活动的反映与实际严重不符。

第五十三条

对企业财务收支合法性的评价,可以根据内部审计机构确认的审计结果,给予“××同志任职期间,企业严格遵守(基本遵守、违反或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的评价意见。

(一)“严格遵守规定”的评价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业务处理正确;严格执行国家财务制度规定,审计未发现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行为。

(二)“基本遵守规定”的评价标准:较好执行国家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业务处理基本正确;基本执行国家财务制度规定。

(三)“违反规定”的评价标准:没有按国家会计核算制度规定处理会计业务;存在违反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行为,但数额不大、性质不够严重。

(四)“严重违反规定”的评价标准:存在做假账、账外账等违反会计核算规定的行为;存在数额较大、性质严重的违反国家财政财务制度规定的行为。

第五十四条

对企业财务收支的效益性进行评价时,应当在定量指标评价的基础上,对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定性分析与综合评判。定量评价可以实行年度考核指标与任期考核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年度考核指标包括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任期考核指标包括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定性评价指标可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与执行、经营决策、发展创新、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和社会贡献等方面。

第五十五条

对企业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的评价,可以在简要表述企业制定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对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及决策效果进行分类评价。

(一)××等重大经济决策,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决策程序合规,决策得到有效执行并实现预期目标。

(二)××等重大经济决策内容不符合有关规定,或应履行而未履行决策程序。

(三)××等重大经济决策依据不充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第五十六条

对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的评价,可以根据所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适当性和有效性情况,给予“××同志任职期间,制定和修订了××项管理制度,采取了××措施,内部控制有效(较为有效、无效)”的评价意见。

(一)“有效”的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健全、适当;内部控制执行有效,实现管理目标。

(二)“较为有效”的评价标准: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内部控制执行较为有效,基本实现管理目标,没有出现重大内部控制缺陷。

(三)“无效”的评价标准:内部控制不健全;内部控制执行无效,出现重大内部控制缺陷,没有实现管理目标。

第五十七条

对企业内管干部遵守廉洁从业情况的评价,依据企业内管干部个人遵守廉政纪律规定的情况,作出“在审计范围内,未发现××同志存在违反领导干部廉洁从业规定的行为”或“在审计范围内,××同志存在××问题(列举违反领导干部廉洁从业规定的具体问题)”的评价意见。

第五十八条 对企业内管干部进行综合评价时,应在前述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对其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履行、基本履行、未履行”的结论。

第五十九条

对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第六十条

企业内管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包括:

(一)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

(二)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

(三)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等。

第六十一条

企业内管干部应承担主管责任的行为包括:

(一)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

(二)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等。

第六十二条 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对企业内管干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界定为承担领导责任。

第六章

审计终结阶段

第六十三条 审计终结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一)审计组提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二)复核与审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三)撰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

(四)出具审计决定书;

(五)出具移交(移送)处理书;

(六)监督审计决定的执行;

(七)建立审计档案。

第六十四条

审计组提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审计组应当在收到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书面意见或征求意见期限届满之日起十日内提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重大、疑难的审计事项经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批准可以在三十日内提交报告,但最长不得超过六十日。

对被审计企业违反国家或企业内部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内部审计机构有权作出处理的,审计组应同时起草审计决定书。审计决定书应载明违反国家或企业内部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决定、法律法规或内部规定等依据,以及处理处罚决定的执行期限。

审计组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决定书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送内部审计机构。

第六十五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对所提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对审计发现的企业内管干部违反廉洁从业规定的问题,审计组组长和审计人员不得隐瞒不报。

第六十六条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复核与审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出具书面复核意见。

(一)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

(三)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

(四)事实是否清楚、数据是否准确;

(五)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

(六)审计评价、定性、处理处罚意见是否适当,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是否适当;

(七)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提出的建议是否采纳,如未采纳,理由是否充分;

(八)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第六十七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复核意见一并报送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一般审计事项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书等审计文书,由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审定;重大审计事项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由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六十八条 审计业务会议应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做出决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审计业务会议决定修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

第六十九条 撰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经审定后,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审定意见,撰写并向委派或委托审计事项的单位报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

第七十条

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按照以下格式编写:

(一)标题。***(内部审计机构)关于***(企业名称和企业内管干部职务)***(企业内管干部姓名)同志任期(或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

(二)主送。委派或委托的相关单位,包括董事会或者主要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等。

(三)正文。正文格式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但对相关内容表述应进一步提炼汇总和归类整理。

(四)附件。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意见。

(五)落款。内部审计机构(印章)、时间。

(六)抄送。联席会议及有关部门。

第七十一条

出具审计决定书。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审定后的审计决定书等审计文书,报送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签发。

第七十二条 出具移交(移送)处理书。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企业内管干部违法违纪等问题,审计组应起草移交(移送)处理书,由有关部门分别予以处理。

(一)对需要由企业内管干部承担一般经济责任的,移交相应管理部门处理;

(二)对企业内管干部违反党纪政纪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三)对应依法追究企业内管干部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十三条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应及时送达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并抄送有关部门。

第七十四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向下达审计指令的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提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并抄送有关部门。

第七十五条

监督审计结果执行落实情况。内部审计机构应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实施后续审计。后续审计结束后应当出具书面报告。

第七十六条

建立审计档案。审计结束后,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整理相关资料,并建立、保管审计档案。下列资料应当归入审计档案:

(一)相关单位的委派或委托书、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

(二)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关审计取证材料;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及反馈意见;

(四)审计报告复核意见书;

(五)审计报告;

(六)审计决定书、移交(移送)处理书;

(七)企业整改情况报告;

(八)其它相关资料。

第七章

审计结果运用

第七十七条 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干部管理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应当注重对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效果。

(一)委派或委托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管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管理层或部门,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审计结果。

(二)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作为对企业内管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并以适当方式将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内部审计机构。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可以归入企业内管干部本人档案。

(四)对于有轻微违纪行为或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企业内管干部,企业可以开展诫勉教育。

(五)若因经济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或存在资产状况不实、经营成果虚假等问题,企业应当视其影响程度对企业内管干部作出处理。

第七十八条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现企业其他领导干部存在严重问题的,经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批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进行延伸审计。

第八章

附则

第七十九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八十条

上一篇:迎新年幼儿园演讲稿与迎新年座谈会发言稿下一篇:152电功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