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2024-05-05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精选7篇)

篇1: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写指南

(试行)

编制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通常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总则

含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等。其中,《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关于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是编制危险化学品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

二、单位基本信息

在单位基本信息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单位基本情况

(二)厂区地理位置图、厂区平面布置图(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重大危险源分布图、周边区域道路交通图、疏散路线图、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上述图要求比例1︰1000);

(三)周边自然概况:生态现状、地形地貌、气象及水文资料;

(四)周围社会现状、居民点及其它环境敏感点信息;

(五)周围污染源情况。

三、环境污染风险源情况和环境影响

(一)环境污染风险源情况

单位可以利用企业安全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的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单位内存在的可能造成环境危害的环境污染风险源:

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中间体等名称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用量,列出危险化学品的明细表等;

生产工艺流程说明,主要包括生产装置说明,附工艺流程图,危险化学品储存方式(槽、罐、池、坑、堆放等)、最大容量及日常储量、设施位置经纬度等;

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收集、处置情况(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等运输(输送)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等,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等;

通过重大危险源辨识,分析从原料运输、贮存、生产环节到产品存储以及废弃物处置整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环境污染风险源基本情况,列出重大危险源;

(二)环境影响

据确定的危险环境污染风险源,明确其危险特性,进行最大可信事件预测,明确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后果和波及范围。

主要应说明:爆炸、火灾、泄漏等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种类与最大量;正常工况下与非正常工况下,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污染治理设施非正常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自然条件可能造成污染事件的说明(暴雨初期,自然灾害等);可能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人、动植物等的危害性说明;运输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释放危险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突发事件产生污染物对跨界(市、区、县)影响的说明。

四、环境保护目标

明确危险化学品单位周围的大气和水体保护目标,主要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人口集中居住区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中确定的其它环境敏感区域。

五、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依据危险化学品单位的规模大小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的级别,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主要有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等组成。以组织机构图的形式将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组织列出。明确各应急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二)组织体系框架描述

以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报警、响应、结束、事后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和协作部门,并以流程图说明。

六、应急设施(备)与物资

(一)应急设施(备)与物资的准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设施(备)包括初期雨水收集池、储罐储槽围堰、喷淋系统、事件应急池、废水收集池、医疗救护仪器药品、个人防护装备器材、消防设施、堵漏器材、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应急交通工具等,以及其分布情况(表示在相关图纸上)。

准备用于应急救援的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化学品物资,如活性炭、木屑和石灰等,各单位要采用就近原则,备足、备齐,定置明确,能保证现场应急处理(置)的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启用。用于应急救援的物资,尤其是活性炭、木屑和石灰要明确调用单位的联系方式,且调用方便、迅速。

(二)应急设施(备)的启用程序

明确应急设施(备)和应急物资的启用程序,特别是为防止消防废水和事件废水进入外环境而设立的事件应急池的启用程序,包括污水排放口和雨(清)水排放口的应急阀门开合和事件应急排污泵启动的相应程序文件。

七、报警、联络、信息发布方式

企业依据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确定以下内容:(1)企业内部报告程序。

(2)外部报告时限要求及程序。一般发现突发性环境事件后,应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

(3)突发性环境事件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性环境事件的报告通常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立即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可能转化方式和趋向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

(4)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说明。(5)被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的清单。(6)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7)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8)运输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驾驶员、押运员报警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的方式、方法。

八、应急响应

(一)分级应急响应程序

制定科学的事件等级标准,明确预案启动级别和条件以及相应级别指挥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按环境突发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原则上按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四级启动相应预案。阐明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单位主要联络人及备用联络人、应急响应及处置过程等。

(二)指挥和协调

建立决策机制,报告、请示制度以及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危害评估等程序。

(三)应急措施 1.事件现场处置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需确定以下内容:

(1)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可获得性说明);(2)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3)应急过程中生产工艺中采用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急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4)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

(5)事件现场人员撤离的条件、方式、方法、地点和清点程序;(6)危险区的隔离: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事件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及隔离方法;

(7)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8)处置事件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如消防水、危险废物等)的处理措施。2.环境保护目标应急措施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风向和风速,河流的流速与流量(或水体的状况),需确定大气污染环境保护目标和水类污染环境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内容主要有:

(1)可能受影响区域、水体的说明;

(2)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地点;(3)可能受影响区域单位、社区人员基本保护措施和防护方法;(4)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5)临时安置场所;

(6)消减水体污染物技术方法说明;

(7)消减水体污染影响所需要其他措施的说明(如其他企业污染物限排、停排,调水,污染水体疏导、自来水厂的应急措施等)。

3.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1)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2)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3)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4)内、外部应急救援队伍的协调和调度;(5)控制事件扩大的措施;(6)事件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7)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与控制。

九、应急监测

危化品单位环境监测部门应在第一时间迅速组织监测人员赶到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迅速确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频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等),及时开展针对环境污染事件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对污染物质种类,污染物质浓度和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作出判断,掌握第一手监测资料,并配合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

应急监测应考虑到以下几点:污染物现场应急监测方法和标准;污染物实验室监测方法和标准;应急监测与实验室监测所采用的仪器、药剂等;可能受影响区域的监测布点和频次;监测人员的防护措施;内部、外部应急监测分工说明。

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发展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应急决策的依据。

十、应急终止

明确应急状态终止的条件、程序、机构或人员。

十一、后期处置

明确组织实施现场清洁净化、污染消除和环境恢复工作,所需要的设备工具和物资,事件后对现场中暴露的工作人员、应急行动队员和受污染设备的清洁净化的方法和程序,以及在应急终止后,对受污染环境进行恢复的方法和程序。

(1)事件现场的保护措施;(2)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

(3)明确事件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4)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5)事件后的生态环境恢复措施。

十二、应急保障措施

(一)应急支援和装备保障(1)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包括环境突发事件现场可供应急响应单位使用的应急设备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备用措施,相应的制度等内容。

(2)应急人员队伍保障。要求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列出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

(3)交通运输保障。包括各类交通运输工具,驾驶员的应急准备措施。(4)医疗卫生保障。包括医疗救治资源分布,相关卫生疾控机构能力与分布,及其应急卫生准备保障措施。

(5)物资保障。包括物资调拨和组织生产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明确具体的物资储备、生产及加工能力储备、生产流程的技术方案储备。

(6)经费保障。明确应急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管理监督措施。

(二)通信保障

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各应急部门之间的联络畅通。同时在预案中列出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外部救援单位、政府有关部门的应急有效联系电话,保证在需要时能联系到相关人员及部门。

(三)技术保障

1.成立相应的专家组,提供多种联系方式,建立相应的技术信息系统。2.明确希望外部(包括相关单位和政府)救援的内容。

(四)宣传、培训与演练

1.宣传:宣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常识等,增强职工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明确宣传工作的计划和实施情况。

2.培训:包括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的上岗前培训、常规性培训。3.演习:包括应急实战演习的场所、频次、范围、内容要求、组织等,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五)应急能力评价

为保障环境应急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并实现持续改进,对各级环境应急机构的设置情况、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队伍的建设和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急装备和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等,在环境应急能力评价体系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机制。

(六)预案管理与更新

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或者应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出现新的情况,应及时修订完善更新预案。应明确预案评审、发布和更新要求以及内部评审、外部评审程序,发布的时间,送抄的部门、企业、社区等

(七)地方沟通与协作

建立与地方环境应急机构的联系,组织参与地方救援活动,开展与相关的交流与合作。

十三、监督检查

明确监督主体和罚则,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应急措施到位,检查评审结果应形成文件并保留。

十四、预案的评审、发布和更新

应明确预案评审、发布和更新要求。包括:内部评审、外部评审以及发布的时间、送抄的部门、企业、社区等。

十五、附件

1.单位环境风险评价工作

是否做过.如做过,请提供环境风险评价文本。

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名单

3.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4.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5.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6.厂区地理位置图

7.厂区平面布置图(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

8.重大危险源分布图

9.应急设施、设备、物资平面布置图 10.区域位置及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11.周边区域道路交通图

12.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 13.疏散路线图

十六、预案格式和要求 1.格式(1)封面(2)责任表

预案编制单位,编制人员名单及签名。

(3)目录(4)预案内容(5)附则

包括预案的管理和更新以及预案的实施日期、名词与术语定义。

(6)附件 2.基本要求

(1)使用A4白色复印纸或胶版纸(70g以上);(2)正文使用4号仿宋字体,1.5倍行距;(3)打印文本。

篇2: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试行)》解读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国务院2015年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防范环境风险、保障饮用水安全纳入工作目标,要求“稳妥处置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

事实上,有些地方在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2008-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调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222起,其中涉水源地事件125起,约占总数10%。涉水源地事件中,有1起特别重大、19起重大、46起较大事件。江苏盐城自来水厂出水异味造成部分城区停水事件、甘肃陇星锑业有限公司选矿厂尾矿库溢流井破裂致尾砂泄漏事件等涉水源地事件,处置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动辄影响数万甚至数十万群众供水,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1个省(辽宁)、320个地级市和568个区(县)编制了与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相关的专项应急预案。其中,多数预案借鉴甚至照搬国家或省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一般模式,没有针对水源地的特点进行专门研究,普遍缺乏对水源地环境基础现状的深入调查和最大环境风险的充分考虑,未完全认识到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编制的预案无论从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还是可操作性上均无法满足应对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实际需要,各地急需水源地预案编制等方面的指导。

为此,原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了《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生态环境部公告2018年第01号,以下简称《指南》),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参考借鉴,进一步提高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指南》包括三个章节和五个附件。

第一章 总则。包括编制目的、适用范围、原则、编制依据和专业术语等内容。

第二章 水源地应急预案编制准备。包括预案编制主体、编制机构、工作路线、预案情景划分、环境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完善应急防控体系、预案编制审查和发布实施等内容及具体要求。

第三章 水源地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部分,分别是1.预案总则,即预案编制的目的、依据、适用地域范围、预案间衔接和工作原则等要求;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即应急组织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指挥部、现场应急工作组的部门与职责要求;3.应急响应,规定了信息收集和研判、预警、信息报告与通报、应急监测、污染源排查与处置、应急处置、物资调集与应急设施启用、舆情监测与信息发布和响应终止的步骤;4.后期工作,规定了后期防控、事件调查、损害评估和善后处置等要求;5.应急保障,规定了通信与信息、应急队伍、应急资源、经费等保障内容;6.附则部分,明确了预案文本涉及的解释权属、定期修订、演练和实施日期等。

五个附件分别是:1.水源地基础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主要内容与要求,规定了预案编制前应该开展的基础性技术工作;2.水源地应急防控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规定了提高水源地应急能力的工程设施建设要求;3.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提纲,提出了预案文本的统一格式;4.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和职责示例;5.应急工作组职责示例。

关于《指南》的定位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按照取水水域的不同,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类型。其中,地表水水源地包括河流型和湖泊水库型两种类型,因河流和湖泊水库的水体开放性较强、流动性较快,极易受到突发环境事件影响,短时间即可造成水体污染,进而影响供水单位取水,直接威胁该地区供水安全。地下水水源地由于含水层的渗透和过滤作用,突发环境事件导致地下水污染的时间较慢、影响相对滞后。因此,《指南》重点指导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关于预案的编制主体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九条,“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目前水源地归属情况较为复杂。《指南》规定,一是位于本市(或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地市(或县)级水源地应急预案,由相应的地市(或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二是跨县级行政区域的水源地应急预案,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有关县级人民政府参与。三是跨省(或市)级行政区域的水源地应急预案,可由有关地市级人民政府协商后共同编制,或各自编制本市所辖行政区域的水源地应急预案,并与相邻地级市人民政府建立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四是水源地所属行政区域与供水区域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水源地应急预案,由水源地所属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商供水区域人民政府共同编制。采用这样的模式,既突出地方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义务,又体现了对水源地服务对象的主体责任。关于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

启动水源地应急预案的地域范围,该范围既不可向水源保护区上游和周边区域无限延伸,也不可仅限于水源保护区。不同水源地自然条件和管理情况的差异较大,各地可根据水源保护区及其连接水体的流速、流量,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以及所属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最快的应急响应时间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因此,启动水源地应急预案的地域范围是一个动态范围。《指南》建议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包括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边界向上游连接水体及周边汇水区域上溯24小时流程范围内的水域和分水岭内的陆域,最大不超过汇水区域的范围。假定水源地上游连接水体流速分别为1米/秒或0.1米/秒,则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应分别不少于86.4公里或8.6公里。以发生在流域汇水区域内、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地域范围外的突发(水)环境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首先启动所在行政区域的政府或部门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旦污染物迁移到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则启动并适用水源地应急预案。

关于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风险物质

是指可能对水源地水质造成影响的污染物,《指南》将其定义为风险物质。由于目前没有专门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一般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进行评价。该标准规定了109项指标,但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风险物质远不止于此。《指南》规定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风险物质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表

1、表2和表3包含的物质,以及其它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

关于水质超标的含义 一是指水源地水质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或标准限值的要求。二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未包括的项目,可根据物质本身的危害特性和有关供水单位的净化能力,参考国外有关标准规定的浓度值,由地方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会商或依据应急专家组意见确定。

关于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情景设置

在预案中设置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是提高预案针对性的必然要求。从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源来源看,固定源、流动源和非点源突发环境事件数量约占全部突发环境事件的80%。考虑富营养化导致的湖泊水库型水源地突发水华事件(江苏太湖蓝藻事件、吉林新立城水库水华事件等),严重影响水源地水质和供水安全。因此,《指南》设置了固定源、非点源、流动源和水华事件等4种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地方在组织编制水源地应急预案时,应当按照上述4种类型,在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辖区可能发生的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

关于预警分级

水源地重要且敏感,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事态发展变化较快。各地可根据水源地的重要性、污染物的危害性、事态的紧急程度、采取的响应措施以及对取水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实际情况,简化水源地应急预案的预警级别。实践中,可将水源地应急预案简化为橙色和红色两级或红色一级预警。一旦污染物进入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就应立即发布预警,采取预警行动或同时采取应急。以橙色和红色两级预警为例,当污染物迁移至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但水源保护区或其连接水体尚未受到污染,或是污染物已进入水源保护区上游连接水体,但应急专家组研判认为对水源地水质影响可能较小时,为橙色预警;当污染物已进入(或出现在)水源保护区或其上游连接水体,且经应急专家组研判,认为对水源地水质影响可能较大时,为红色预警。

关于预警启动条件

水源地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可能造成水厂停止取水,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中断,编制应急预案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水源地水质和水厂取水安全。因此,编制应急预案既要充分考虑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与一般性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区别,又要考虑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后果的特殊性。因此,《指南》要求各地根据信息获取方式,综合考虑突发事件类型、发生地点、污染物质种类和数量等情况,制定不同级别预警的启动条件。《指南》以红色预警为例,列出6种启动条件供参考。

关于响应终止

当应急处置取得较好成效,突发环境事件没有对水源地水质造成影响,或造成影响,但水源地水质已经达标或基本达标,不影响供水时,可以终止响应。因此,《指南》规定了3种可以终止应急响应的情形,作为现场应急指挥部判断是否终止应急响应的基本条件。一是进入水源保护区陆域范围的污染物已成功围堵,且清运至水源保护区外,未向水域扩散时。二是进入水源保护区水域范围的污染团已成功拦截或导流至水源保护区外,没有向取水口扩散的风险,且水质监测结果稳定达标。三是水质监测结果尚未稳定达标,但根据应急专家组建议可恢复正常取水时。

关于预案衔接

篇3:区域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价方法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提前不能够被预见,突然发生,且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它影响了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我国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评价起步比较晚,地方性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工作落实不到位,信息报告和反馈层面存在严重缺失,环境应急监测效果不佳,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防控中面临诸多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区域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监控力度,对区域环境污染进行良好的应对。

2区域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价方法

2.1风险源分析

(1)危险化学物品环境风险。以某地区为例,危险化学品的使用数量比较大。大部分单位已经具备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但是其很多预案已经过时,不能够满足当前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问题,与环保部门也没有构建良性的互动沟通关系。

(2)水体污染环境风险。该风险源主要是医疗废水或含一类污染物废水排放。很多医疗机构在污水排放过程中,不注重对废水进行处理,使污水管网中存在大量病原体,导致突发环境事件。部分电镀废水设施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使得污水管网或直排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

(3)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风险。该风险源主要是未按正确规程对危险废物进行处置,向水体倾倒生活垃圾,或排放泄露,对水体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4)大气污染环境风险。大气污染环境风险来源主要是危险化学品爆炸和废气污染物。

(5)放射源污染环境风险。放射源污染环境风险主要是由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射线泄露或丢失导致的。

2.2风险受体分析

区域性突发环境事件的受体主要包括人群保护目标、敏感性生态受体保护目标和社会经济保护目标,其直接关系到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人员、财产及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3区域应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价问题

3.1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1)不注重对环境风险企业进行监督,使其制定风险应急预案,也未将定期评估工作落实到位。应急物资缺乏,使应急预案评估工作落实不到位。(2)监察力度不足。政府主管部门不注重对环境风险单位进行精细化监察。环境风险监察频率低,很多监察部门都是事后监察。日常监察重心是三废治理设施应用情况及排放情况,既没有对企业生产工艺进行全面了解,也没有对环境风险关键部位进行重点评估。(3)不注重信息沟通和指导培训。相关部门只是依据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对已审批项目进行监察,并未对园区内部未经审批的污染项目等进行深度了解,动态信息不足,环保知识培训和政策落实不到位。(4)忽略对搬迁或关闭企业以及停用污染治理设施的单位进行监察,使得危险化学品残留问题和废水问题严重。

3.2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1)应急预案缺失。部分单位并未与环保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如果发生环境污染,很难对其进行及时处理。(2)企业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环保知识和操作技能,很难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控制,使突发环境事件增多。(3)企业环保意识缺失,不注重自主监督管理。管理部门不能够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明确了解,没有在环保法律法规内执行各项工作,使得排放超标,水质问题严重,增加其处理难度。

4区域性突发环境事件解决措施

(1)对环境风险企业进行监督和指导,使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特性,对环境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完善,并对处置预案进行具体化。(2)将应急演练工作落实到位,提高区域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3)建立规范的监察制度,对监察频率及监察过程中的具体要求进行明确。同时,掌握废水、废气和废物排放情况,对重点单位资料进行完善和落实,使每个企业都能够达标排放。(4)构建完善的动态信息库。部分企业的排污量比较大,要对它的环境风险隐患进行重点排查,对环境安全影响因素进行明确了解。(5)实现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技术支撑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对具体技术文件基础数据库进行补充,为事件应急检测和环境扩散预估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

5结语

区域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波及范围比较广。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该地区具体情况,将突发环境事件的监察工作落实到位,并坚持执法与服务的同步性,为人们营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志娇,刘仁志等.区域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风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5,(01):50-58.

篇4: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环发[2013]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

粗铅冶炼行业是涉重金属行业,环境保护部、保监会于2013年1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13〕10号),提出将涉重金属行业纳入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范围。为规范和指导粗铅冶炼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推进粗铅冶炼企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实施,我部组织制定了《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粗铅冶炼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供你们在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工作中参考。

附件: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粗铅冶炼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试行)http:///gkml/hbb/bwj/201304/W020***4240924.pdf

环境保护部

篇5: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文件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

(环发〔2006〕5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

为规范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报告程序,提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我局制定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总局办公厅负责突发环境事件接报工作。

电话:010-66556006,66556007

传真:010-66556010

E-mail:zhibanshi@sepa.gov.cn

附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

二○○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附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

第一条第一条 为规范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报告程序,提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依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第三条第三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建立相应信息报送制度。

第四条第四条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范围,做好本辖区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辖区内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

第五条第五条 在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努力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继续扩大,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和类别作出初步认定,并把初步认定的情况及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报告,并同时报送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六条第六条 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标准按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执行。分级标准见附。

第七条第七条 一般(Ⅳ级)突发环境事件,事发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发现或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后1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市(区)、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发现或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后1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除认为需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必要核实外,应当立即报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需要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核实的,原则上应在1小时内完成。

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事发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依照本条前两款规定报告的同时,应当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报告。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接到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总值班室报告。

第八条第八条 当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初期无法按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确认等级时,报告上应注明初步判断的可能等级。随着事件的续报,可视情核定突发环境事件等级并报告应报送的部门。

第九条第九条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初报在发现和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后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完毕后上报。

初报可用电话或传真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初步原因、主要污染物质和数量、人员受害情况、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和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程度、事件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

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视突发环境事件进展情况可一次或多次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突发环境事件有关确切数据、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危害程度及采取的应急措施、措施效果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突发环境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及损失、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处理结果报告应当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报送。

核与辐射事件的信息报告在按照本办法规定报告的同时,还须按照有关核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报告。

第十条第十条 突发环境事件可能波及相邻省级行政区域的,事发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报告的同时,及时通报可能波及的其他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通报的有关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视情况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工作中,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按照规定报告或者在报告中弄虚作假,致使事故扩大或者延误事故处理的,按照有关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各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1月10日前,将本辖区内上一年度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统计分析情况上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环办字〔1987〕317号)同时废止。

附: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摘自《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附: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摘自《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1)死亡30人以上,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或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8)造成跨国(界)的环境污染事件。

2、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4)

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以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3、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4、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1)发生3人以下死亡,中毒(重伤)1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群体性影响的;

(3)

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上述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篇6: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工作总结评估的报告

XX:

2017年,我局高度重视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着力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环境安全生产与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力的推动了全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根据《xx关于做好2017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就将我局2017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报告如下:

一、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一)全力做好重点环境问题整治。2017年我区共有X类X项重点环境问题,已完成整改并销号X项,另外X项正在稳步推进。一是。二是。三是。

(二)扎实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一是每季度开展一次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核与辐射、固体废物专项执法检查,按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情况专项执法检查,每周巡查重点企业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正常的企业进行限期整改。二是开展了危险化学品及废弃危险化学品专项检查活动。进一步摸清辖区范围内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及废弃物产生情况,废弃化学品各类管理台账是否齐全以及是否落实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三是开展了第三产业油烟噪声专项执法检 查,对油烟噪声污染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四是组织执法人员对2017年前三季度查出的问题进行了后督察,对29家问题单位进行了督查。截止11月底,共检查企业326家次,三产单位754家次,累计出动检查人员3100余人次,下达现场监督检查报告单352份,行政处罚决定书3份,罚款10.2万元,其中移送公安案件1起,及时纠正了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三)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我局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在岗带班制度,节假日期间实行信息日报,如发生环境事件,要立即报告值守领导,及时应对。2017年1月至今共收到环境投诉48起,已全部处理完毕。近年来随着辖区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区环境信访案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噪声扰民和餐饮油烟污染问题占到投诉总数的90%左右。经过严格把关和大力整治,2017年我区油烟污染投诉案件数量和比例均较上年有所下降,但随着商业氛围的繁荣,噪声扰民投诉明显增加。

(四)提升环保执法信息化水平。一是全面启用3套环境监察移动执法设备,设备主要包括PDA执法终端、笔记本电脑、便携式彩色打印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录音笔等。组织全体执法人员进行了3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移动执法系统的软件安装、系统设置、操作流程、业务处理和同步上传等功能以及手机端系统、笔记本电脑端系统和各移动执法设备的具体操作方法。二是严格落实日常环境监管“双随机”抽查制度,进一步细 2 化随机抽查对象、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及抽查实施细则,对重点和一般污染源实现了“有计划、全覆盖、规范化”的随机抽查,11名执法人员共抽查企业107家次。三是将2017年3起行政处罚案件全部及时录入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办理信息系统,3项重点环境问题全部录入内蒙古自治区环境问题台账管理系统,实现了环境问题台账建立、任务分配以及销号等全程信息化、透明化管理。2017年,11名执法人员共完成330项检查任务,其中包括107条双随机抽查任务、19条专项执法任务和204条现场临时执法任务。

(五)全力提升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开展了一次全覆盖的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防止辖区内的重点行业可能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督促辖区内的7家重点排污单位和5家一般排污单位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12家重点监管单位制定了2017年应急演练计划并按要求开展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XXX等7家重点排污单位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签署发布文件、预案文本、编制过程说明、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及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意见等资料进行了备案。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急演练还很薄弱,特别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判断能力,采取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应急处置的及时性等方面有待进一 步加强。二是个别企业环境意识较差,极个别企业心存侥幸,不时有不正当排污或擅自停运设施、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等违法行为,给环境应急工作造成潜在压力。

三、工作建议

(一)继续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继续加强污染源环境安全监管,对各类重点污染源生产使用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对排查出来的隐患要及时处置,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落实专人督促整改,严厉打击非法生产、违规经营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各类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二)加大后督查力度,建立环境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增加监管频次,确保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和污染物达标排放,并逐步建立完善环境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环境安全不留死角,切实消除重大环境安全隐患。

(三)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突发性环境应急预案。继续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环境应急预案要求,适时组织开展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实战演练。通过演练,及时发现问题,努力提高我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四)强化应急值守,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故。要严格执行环境安全值班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遇有突发环境事件要按规定及时、准确报告有关部门,同时正确、有效地处置,确保全区环境安全。

(五)狠抓信访,及时查办各类环境污染举报投诉。要畅通“12369”等环境污染举报热线,切实加强环境信访、举报投诉的办理工作,全面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逐个排查、个案回访等措施,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与此同时,着重从环境信访案件查处入手,强化案件调处机制,落实责任人、责任对象,力促环境信访投诉在第一时间查处,第一时间反馈,确保环境信访工作深入扎实开展,切实维护环境信访稳定。

(六)强化环境应急宣传、培训工作。要加强防范污染事故的宣传工作。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企业防范和处置污染事件的能力;加强对环保应急人员的系统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应对处置重大污染事故的要求,增强危机感和环境应急意识,提高环保应急处置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更专业的环境污染应急队伍。

篇7: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1 环境应急管理的内容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是指企业进行环境风险排查, 评估分析各种环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后果以及企业对于各种环境风险的承受力与控制力, 明确防控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的全过程动态的管理体系。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核心是防范环境风险, 重点是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和评估, 落脚点是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目的是保障企业环境安全。[1]

按照“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 完善“一案三制”的环境应急管理, 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环境应急机制、环境应急体制和环境应急法制[2]。环保部下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明确了企业在应急工作中主体责任。从事前风险控制、事发应对、事中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4个环节, 构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环境应急管理是常态管控与非常态补防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应对突发事件时, 企业需要采取非常态的紧急程序和措施加以补救, 防止事态扩大。为减少突发事件发生, 很重要的前提是做好对环境风险源日常的管理和监控, 这是企业应该加强和认真去做的常态管理工作。

2 应急预案的编写过程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 环境应急预案是指企业为了在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时, 采取紧急措施, 避免或者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 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某石化企业环境预案编写或修订前, 首先成立了编修组, 成员包括环保、生产、安全、消防、卫生、保卫等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开展环境风险评估, 识别出企业风险环节和风险物质, 确定环境风险源和风险发生类别, 判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和监控措施是否到位, 欠缺之处。预案编写内容要明确“三个”做, (1) 做什么, 即任务和工作; (2) 谁来做, 即岗位职责; (3) 怎么做, 即实施方案。

2.1 预案体系

根据石化企业生产特点和事故类型, 某石化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定为是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整个体系中一个子系统。环境应急预案是综合预案, 包含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对具体的环境事件, 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 如水体污染环境应急预案、油气管道泄漏事故应急预案、放射性事件应急预案等。各二级单位也相应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基层岗位编制现场处置程序。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程序之间相互协调, 并与火灾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相互衔接, 构成了企业环境应急体系。

2.2 事件分级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事件分级标准, 事故分级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级。一般级以上统称为公司界外级。将一般级别以下定为企业级 (包括公司级、二级单位级、基层单位级) 。当发生污染物排出或可能排出企业厂界, 企业已无法及时有效处置, 需依靠地方政府救援力量的事件, 定为公司界外级事件。

2.3 环境风险评估

某石化企业开展环境风险评估依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试行) 》, 从环境风险识别、事件后果分析、现有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差距分析、完善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划分突发环境事件等级等5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范围包括装置区、罐区、栈台、长输管线、厂际管线及油品运输等部位, 最终形成企业整体和作业部环境风险评价等级评定结果。如, 某企业环境风险等级为重大 (Q3M2E1) , 下属某作业部环境风险等级为重大 (Q3M2E1) 。

通过环境风险评估, 对企业发生火灾爆炸、泄露、环境风险设施失灵等突发环境事件各类情景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 为预案编制明确了需重点关注的部位。

2.4 应急能力建设

2.4.1 应急组织机构

明确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现场应急指挥部、专家组以及应急工作组 (技术处置组、应急资源协调组、消防组、抢险抢修组、医疗救护组、环保防控组、现场警戒组、公共关系与后勤组、通讯保障组) 等应急工作机构, 细化机构职责, 责任到人。明确遇总指挥、及各应急工作组领导不在岗位时代理人选, 保证现场指挥有序。

2.4.2 事故水“三级防控”体系

建立事故水“三级防控”体系是水体环境污染应急处置的首要考虑。某企业“三级防控”体系为:第一级防控为装置围堰或罐区防火堤;第二级防控为应急事故水池 (罐) ;第三级防控为雨水边沟、截污沟等现有雨污管网。“三级”防控体系呈现逐级投用, 但必须保证各级防控措施中对事故水收集、转输、封堵等设施配套齐全, 可以是临时措施, 一定得能用好用。

2.4.3 有毒气体扩散应急

由于气体扩散难以控制, 有毒有害气体泄露事件的应急处置相比水体事件, 不易达到理想效果。华娟等[3]在石化企业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分析中提出石化企业应在厂内配置相应减缓、消除、降低风险的物资和设备。

有毒气体扩散应急预案先考虑切断或封堵泄漏点, 采用关闭阀门、修补管道和容器等控制手段。对已泄漏的毒气及时将洗消液或消毒剂喷洒在泄漏部位及周边区域进行洗消操作, 降低扩散范围。同时做好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 明确污染边界。根据环境风险评估中确定的环境敏感受体和影响距离, 预案中要明确现场操作人员、事发点附近装置人员和现场救援人员等三类人员的撤离条件、方向和距离, 以及向地方政府报告程序和企业周边人员的疏散原则。

2.4.4 应急物资配置与调用

应急物资配置应充分考虑企业环境事件的特点, 在注重消防、抢险和个人防护应急物资的配置同时, 应配备适用适量的环境应急物资的配置。某石化企业环保类应急物资不仅配置了围油栏、吸油毡、转输泵等污染清理物资, 还配备了发电机组、移动式排烟机和防水挡板等特殊物资。并与120急救中心、企业附近某建筑安装公司、某石化公司签订应急救援协议或互助协议。

2.4.5 应急监测

根据企业自身监测能力, 对应突发事件产生污染物种类、事件类别和气象条件, 制定应急监测方案。重点放在事件控制过程中监测, 明确具体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和监测点位。监测项目选取不仅针对事件污染物特性, 还应考虑采用快速分析手段。污水监测点位确定应监控事故水的走向, 为实施事故污水的导流和封堵提供及时判断。废气监测点位确定应起到设置警戒区, 确定扩散趋势的作用, 为明确疏散范围、调集应急救援力量提供现场决策依据。若企业自身监测能力不足以满足应急要求, 应明确外委单位和监测项目, 并有委托协议, 保证随叫随到。

2.5 现场处置

现场处置是应急预案的核心部分, 处置措施要以防止人员受到伤害, 将事故污水控制在企业厂界范围内为目的, 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分级响应、指挥与协调、信息发布、应急终止等程序和措施。重点是生产环节所采取的应急操作程序;污染物消除和收集程序, 包括泄露物料封堵收集方案、事故水暂存方案、有毒有害气体降解方案;防止污染物向外扩散措施的启动程序, 包括雨污切换方案、事故污水封堵调储方案以及医疗救助、人员疏散撤离、应急监测等工作方案。

3 预案编制中应重点关注的方面

3.1 风险评估应作为预案编制的前提

编制环境应急预案之前, 应先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没有开展必要的风险评估, 只是照抄环评文件, 不能确保应急预案切合实际、有效有用。应按照环保部《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试行) 》 (环办[2014]34号) , 识别危险物质、有毒有害物质扩散途径, 核实企业现有应急措施是否满足要求, 如事故废水收集能力、事故水扩散到雨水系统情况下的封堵、回调措施以及环保应急物资配备和到位时间等。确认不满足要求的, 应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措施建议。

3.2 组织机构职责划分应准确

预案编制中要将每个应急措施落实到岗位, 甚至个人, 因此组织机构职责划分要清晰具体, 每个成员单位职责不应过多。基层岗位可采用“卡片式”的应急职责公告, 便于部门和个人熟悉, 保证在突发状态下各司其责, 忙而不乱。

3.3 应急措施应全面有效

应急预案的重点是现场处置方案, 尤其要强调第一时间处置措施的细化和有的放矢。预案要覆盖所有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不仅包括应急处置, 还应有预防预警。预案尽可能简明扼要, 准确规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要领, 让每名员工都能看得懂、记得住、用得准。

3.4 做好与其他预案的无缝衔接

环保应急预案不能孤立存在, 强调与安全生产事故预案的协调联动, 做到二级单位级预案与公司级预案、安全预案与环保预案的无缝衔接, 以及企业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周边单位预案的联系和联动条件的合理确定和有效配合。

4 预案应用

4.1 培训演练的监督

应急演练是检验、提高和评价应急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做到突发环境事件时及时响应、有序操作, 最大限度控制事态进一步恶化, 落实应急演练培训是关键。环境应急演练按照组织形式, 分为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按照演练内容, 可分为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按照目的和作用, 可分为示范性演练、研究性演练和检验性演练[4]。桌面演练是常见的演练方式, 但员工参与度和真实性相对较差, “虚实结合”模拟现实仿真演练目前较流行。无论是开展安全、消防和环保的综合演练, 还是环保专项演练, 企业生产部门和环保部门均要监督环保应急处置措施、应急物资和应急监测等方面及时到位, 尽可能营造现场真实感和人员紧迫感, 强调深度参与和应急操作贯通。若预案中有外部救援、外委监测和人员疏散的需求, 应同时参加演练, 保证战时及时到位, 配合得当。

4.2 预案的修订更新

预案编制完成并通过政府环保部门备案审核后, 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下去。按照《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 (试行) 》要求, 企业至少每三年对预案进行回顾性评估。如果面临的环境风险、组织指挥体系职责、环境应急措施等发生变化或演练发现问题, 应及时修订。特别是实际发生应急处置后, 应认真进行预案适应性总结和评估, 对暴露出的问题, 应进行预案的修改完善。

5 结语

企业是防范环境风险、落实环境安全责任的主体, 是突发环境事件的第一道防线。编制切实有效的环境应急预案, 常抓不懈地开展培训演练, 才能从容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措施要适度进行, 投入过大, 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很有可能引起公众恐慌, 产生负面影响。

摘要: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环境风险日益严重, 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 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环境应急管理水平不高是导致环境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国家有关环境应急管理要求, 以某石化企业为例, 对石化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及应用提出分析和建议, 为提升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水平提供帮助。

关键词:应急预案,环境事件,编制,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玲玲.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5) :127-128.

[2]林创发, 杨伯杰, 伍琼, 等.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应急管理的探讨[J].广东化工, 2014 (18) :116-118.

[3]华娟, 张以飞.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初探[J].化工管理, 2016 (6) :102-104.

上一篇:实习生施工实习总结下一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