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退休待遇核定办事指南

2024-05-14

企业退休待遇核定办事指南(通用8篇)

篇1:企业退休待遇核定办事指南

企业退休待遇核定办事指南

一、所需材料(均为原件)

1、退休(职)人员的身份证

2、《职工养老保险手册》

3、《无锡市企业职工缴费年限审核表》或《破、关、撤、改汇总花名册》;

征地安置人员为征地安置人员缴费年限审批表

4、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并填列完备的《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企业退休人员一次性奖励金发放花名册》

5、因病提前退休人员《病残鉴定表》

6、50周岁申请办理退休待遇核定的女职工,务必携带女职工档案(企业转改制时离岗退养、协保续保人员除外)

7、退休人员本人一寸近照三张

8、外地居住人员退休工资如需异地发放,提供本人异地邮政储蓄银行的个人结算账户存折复印件

二、必备条件

1、退休人员在到龄当月需先申报好社会保险各项费用

2、未足额缴费的,需清欠到账

3、退休人员本人需提前更换好市民卡或省卡

三、注意事项

1、自由职业者、失业人员、续保人员由户口所在地街道劳动保障所负责办理

2、每月4日-20日为办理时间

篇2:企业退休待遇核定办事指南

一、责任事项

离退休人员死亡待遇核定及终止办理

二、责任单位

社保处发放科

三、责任人

离退休人员死亡待遇核定及终止办理责任人为社保处发放科科长、承办人(承办人由主办人A角、协办人B角组成,当主办人A角不能承担工作任务时由协办人B角担任)。

四、办事依据

1、《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公死亡后有关待遇的通知》(湘劳社政[2004]43号);

2、《关于调整企业离休人员病故后丧葬补助费标准的通知》(湘劳社工字[2005]56号);

3、《关于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的通知》(株人社发[2006]48号)。

五、办理权限

离退休人员死亡待遇核定及终止办理权限按照《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公死亡后有关待遇的通知》(湘劳社政

[2004]43号)等法律法规文件规定,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离退休人员死亡待遇核定及终止办理。

六、办理对象

离退休人员退休后死亡,其档案所在单位或参保人员家属。

七、提供资料

(一)领取丧葬费需提供:

1、离退休人员死亡火化证明(如属土葬的需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或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开具的销户证明原件);

2、单位财务往来结算收据或参保人员家属的株洲市华融湘江银行存折原件和复印件。

(二)领取救济费需提供:

1、离退休人员死亡证明(如属土葬的需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或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开具的销户证明原件);

2、死亡退休人员档案(含退休审批表和履历表复印件);

3、供养直系亲属的户口本及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4、供养直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需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鉴定书;

5、无固定收入证明;

6、单位财务往来结算收据或以救济对象姓名开户的株洲市华融湘江银行存折原件和复印件。

八、办事程序

1、参保单位或个人到待遇发放岗位领取并填写《株洲市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增减表》(以下简称《增减表》)申报离退休人员死亡,并加盖单位公章,提交证明材料。工作人员对符合条

件的离退休死亡人员打印《离退休(职)人员丧葬费及个人账户一次性支付审核表》(以下简称《审核表》;

2、持《审核表》到登记稽核岗位审核;

3、参保单位开具往来结算收据(需背面书写开户银行、开户名、开户账号)给登记稽核岗位工作人员;

4、申领救济费的人员持《退休人员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申报表》及各项必备资料到发放科初审,再到稽核科(人力资源市场四楼404室)复核(复核后于次月25日前发放到位)。

丧葬费:单位开出财务往来结算收据后的下一周内;

救济费:单位完成救济费申领手续后次月25日前发放到位。

九、监督检查

1、建立完善的离退休人员死亡待遇核定及终止办理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2、社保处结算科对离退休人员死亡待遇核定及终止办理进行经常性的自检自查;

3、局机关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通过公示公开形式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十、责任追究

(一)过错责任内容。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有下列过错情形之一的,必须追究责任:

1、对符合领取离退休死亡待遇条件的不予办理待遇核定的;

2、对不符合条件的领取离退休死亡待遇条件的给予办理待

遇核定及终止的;

3、违反法律规定作出死亡待遇核定及终止的;

4、不按规定办理的;

5、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6、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的;

7、其它过错行为的。

(二)责任主体认定。在工作过程中,故意违规,违法办理或者因过失造成严重后果的,按下列条款确定责任:

1、承办人故意违规、违法的,由承办人承担责任;

2、两人以上共同行使职权造成过错的,主办人承担主要责任,协办人承担次要责任,共同主办共同承担全部责任;

3、科内集体讨论决定的行为出现过错的,科长为责任人。

(三)责任追究。科级以下(含科级)有关责任人违反规定,情节较轻的,由局纪检监察室责令改正,进行诫勉谈话或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依法给予相应处分,并调离现有工作岗位,一年内不得从事与该岗位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工作。上述责任人违反规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离退休人员死亡待遇核定及终止办理

篇3: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问题研究

一、当前我国离退休职工待遇调整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调整缺乏统筹规划

首先对于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问题, 主要是在基本养老金方面的调整,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依据, 尤其是调整时机以及调整周期的确定, 都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作为机制保障。现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主要取决于国家政策导向、实际形势以及财政状况。其次, 对于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标准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 各种各样的调整方式比较混乱, 有的是按照参加工作的工作年限、有的是按照退休时间, 还有的则是依据职称、年龄以及缴费年限来确定, 这些养老金等待遇的调整金额、标准缺乏统一性, 尤其是对于养老金经过连续调整后累积的增长额的确定, 更是缺乏理论依据。

(二) 调整办法不统一

当前由于我国在基本养老保险上尚未形成高层次的统筹机制, 只有少数区域实现了省级统筹, 甚至一些区域还停留在市级或者县级统筹层面, 导致不同区域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 养老金调整不规范

除了在调整时间上待遇调整周期不相同, 在执行时间上也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其次, 在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上, 调整幅度以及调整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三, 在企业退休人员的调整对象上, 是根据不同的退休类型以及人群来进行划分的, 具体调整还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地方。

二、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完善机制研究

(一) 逐步建立完善与养老金计发体制相适应的待遇调整模式

企业退休养老金是确保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 同时也是确保退休人员合理分项企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措施。现阶段针对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 应该与养老金的缴费水平结合起来, 建立完善的调整机制。重点针对低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中的特殊增发项目进行控制, 通过建立配套待遇调整机制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长效可持续。

(二) 科学合理的确定企业退休人员待遇特殊调整的覆盖范围

为了确保企业退休人员特殊待遇调整界定的公平性, 对于企业退休人员在界定范围上应该采取一视同仁的方式, 按照相应的条件、科学合理的标准以及一致的特殊调整标准对企业退休人员中的特殊群体的待遇进行调整, 以保障这些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权益。同时, 还应该针对社会或者是企业做出特殊贡献的退休人员制定特殊调整标准, 在这些人员覆盖范围的界定上, 同样应该经过评估选择, 通过这种方式, 确保待遇特殊调整覆盖人群确定的公平性。

(三) 明确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幅度标准

对于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标准, 应该结合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突出的问题以及基本养老金支付的巨大压力, 尽可能的将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作为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增长比率的参考依据。这样既可以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与当期劳动人口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 同时也可以在充分考虑社会通胀因素的前提下, 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所需。

(四) 优化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程序

对于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程序, 应该按照固定化的机制, 通过准确连续的调整精算公式计算作为基础, 逐步实施制度化、程序化以及长效化的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机制, 避免待遇调整的随意性, 以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能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稳步增长。

结语

从相关政策的研究以及社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福利待遇标准的调整不仅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水平, 同时也契合了离退休人员的心理需要, 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形势, 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条件, 逐步满足企业退休人员的期待与要求, 已经成为相关政策研究、制定与落实管理部门的新任务, 这也是确保众多企业退休人员安度晚年生活的重要工作。

摘要:本文针对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相关问题, 主要是以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调整作为核心, 当前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管理上存在调整缺乏统筹规划, 调整办法不统一, 养老金调整不规范。应逐步建立完善与养老金计发体制相适应的待遇调整模式, 科学合理的确定企业退休人员待遇特殊调整的覆盖范围, 明确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幅度标准, 优化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程序。

关键词: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72号) 公布, 2012-12-28.

篇4: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问题研究

关键词: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

企业离退休人员曾经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也是企业与社会共同的宝贵财富,作为一个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企业离退休工人的待遇标准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问题,不仅是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要求,对于推动企业稳定长远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主要就是基本养老金、医疗保险等内容,其中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就是基本养老金。针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政策,这些政策具体调整标准如何,对于企业退休职工的待遇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分析这些内容不仅是当前退休人员管理的需要,更是调整退休人员管理措施、提升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本文所论述的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主要是以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作为论述的核心与重点。

一、当前我国离退休职工待遇调整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调整缺乏统筹规划

首先对于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问题,主要是在基本养老金方面的调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依据,尤其是调整时机以及调整周期的确定,都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作为机制保障。现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主要取决于国家政策导向、实际形势以及财政状况。其次,对于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标准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各种各样的调整方式比较混乱,有的是按照参加工作的工作年限、有的是按照退休时间,还有的则是依据职称、年龄以及缴费年限来确定,这些养老金等待遇的调整金额、标准缺乏统一性,尤其是对于养老金经过连续调整后累积的增长额的确定,更是缺乏理论依据。

(二)调整办法不统一

当前由于我国在基本养老保险上尚未形成高层次的统筹机制,只有少数区域实现了省级统筹,甚至一些区域还停留在市级或者县级统筹层面,导致不同区域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养老金调整不规范

除了在调整时间上待遇调整周期不相同,在执行时间上也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其次,在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上,调整幅度以及调整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三,在企业退休人员的调整对象上,是根据不同的退休类型以及人群来进行划分的,具体调整还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地方。

二、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完善机制研究

(一)逐步建立完善与养老金计发体制相适应的待遇调整模式

企业退休养老金是确保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同时也是确保退休人员合理分项企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措施。现阶段针对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应该与养老金的缴费水平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调整机制。重点针对低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中的特殊增发项目进行控制,通过建立配套待遇调整机制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长效可持续。

(二)科学合理的确定企业退休人员待遇特殊调整的覆盖范围

为了确保企业退休人员特殊待遇调整界定的公平性,对于企业退休人员在界定范围上应该采取一视同仁的方式,按照相应的条件、科学合理的标准以及一致的特殊调整标准对企业退休人员中的特殊群体的待遇进行调整,以保障这些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权益。同时,还应该针对社会或者是企业做出特殊贡献的退休人员制定特殊调整标准,在这些人员覆盖范围的界定上,同样应该经过评估选择,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待遇特殊调整覆盖人群确定的公平性。

(三)明确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幅度标准

对于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标准,应该结合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突出的问题以及基本养老金支付的巨大压力,尽可能的将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作为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增长比率的参考依据。这样既可以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与当期劳动人口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同时也可以在充分考虑社会通胀因素的前提下,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所需。

(四)优化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程序

对于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程序,应该按照固定化的机制,通过准确连续的调整精算公式计算作为基础,逐步实施制度化、程序化以及长效化的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调整机制,避免待遇调整的随意性,以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待遇能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稳步增长。

三、结语

从相关政策的研究以及社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福利待遇标准的调整不仅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水平,同时也契合了离退休人员的心理需要,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形势,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条件,逐步满足企业退休人员的期待与要求,已经成为相关政策研究、制定与落实管理部门的新任务,这也是确保众多企业退休人员安度晚年生活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篇5:山东企业退休养老金待遇

山东多措并举,深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大财政再分配调节力度,着重在补短板、抓规范、促公平上下功夫,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大幅增加民生领域投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步伐,集中财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支出。 20,山东省一般公共预算中直接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4168亿元,比上年增长8.7%,高于支出平均增幅1.4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占比达到 58.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保障了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重点加大对“老小孤残”等弱势群体倾斜力度,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失业金及残疾人、农村五保对 象等补助标准,在建立临时救助、大病保险、资助困难学生等方面也采取了很多减负增收的措施。加大扶贫开发投入,认真落实惠农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积 极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乡镇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公务人员及教师津贴补贴水平,月人均增加收入300元左 右。

加大区域分配调节力度。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完善财政分配政策。健全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落实资金5.34亿元,在继 续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的同时,首次将省内跨区域重要河流水源地、城镇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及南水北调东线重点水源保护区 纳入扶持范围。落实转移支付11.1亿元,支持枣庄市、淄川区、新泰市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并将博山区纳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补助范围。落实革 命老区转移支付10.33亿元,促进老区加快发展。落实资金58亿元,集中支持实施“两区一圈一带”战略,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发展财政扶持政策体系。落实县 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176.19亿元,比上年增加24.95亿元,重点对52个财政困难县给予扶持,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按照“开正门、堵旁门”原则,健全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体系,规范会议费、培训费及奖励经费管理,理顺 机关幼儿园等后勤单位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提高财政分配的科学性、准确性。支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完善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制定了省 直无房职工住房补偿等办法,建立健全了住房维修基金。启动住宅物业服务社会化改革,实行物业费由“暗补”改“明补”。

篇6:企业退休待遇核定办事指南

(根据鲁劳社[]46号、劳社部发[2006]21号文件)

一.调整范围:于20底以前退休、退职职工

二.执行时间:2005年7月

三.调整标准:

第一部分 退休职工为调整系数×40元,退职职工为调整系数×40元×80%

第二部分 基本养老金或退职生活费×3.1%

(根据鲁劳社[2006]46号、劳社部发[2006]21号文件)

一.调整范围:于2005年底以前退休、退职职工

二.执行时间:2006年7月

三.调整标准:

A 普遍调整

第一部分 退休职工为调整系数×70元,退职职工为调整系数×70元×80%

第二部分 基本养老金或退职生活费×5.8%

B 适当提高(可重复计,退职职工无)

①高级职称的60元

②于1953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40元(其中于1949年1-9月参加革命工作薪金制的120元)

于1954年初以后参加工作且于1993年9月底以前退休的20元

③于1925年底以前出生的60元

于1926年至1930年出生的45元

于1931年至1935年出生的30元

(根据鲁劳社[2007]48号、劳社部发[2006]21号文件)

一.调整范围:于2006年底以前退休、退职职工

二.执行时间:2007年7月

三.调整标准:

A 普遍调整

第一部分 退休职工为调整系数×60元,退职职工为调整系数×60元×80%

第二部分 基本养老金或退职生活费×5.2%

B 适当提高(可重复计,退职职工无①-③)

①高级职称的正高150元、副高100元

②于1953底以前参加工作的60元;

③于1954初以后参加工作且于1993年9月底以前退休的40元

④于1926年底以前出生的15元

于1927年至1931年出生的15元

于1932年至1936年出生的30元

年年度(根据鲁劳社[2008]3号、劳社部[2007]43号文件)

一.调整范围:于2007年底以前退休、退职职工

二.执行时间:2008年1月

三.调整标准:

A 普遍调整

第一部分退休职工为调整系数×60元,退职职工为调整系数×60元×80%

第二部分基本养老金或退职生活费×4.6%

B 适当提高(可重复计,退职职工无①-④)

①高级职称的正高80元、副高60元

②于1953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40元(其中于1949年1-9月参加革命工作薪金制的100元)

③原系工商业者60元

④军队转业干部基本养老金偏低的可提高50元

⑤于1926年底以前出生的60元

于1927年出生的75元

于1928年至1931年出生的35元

于1932年出生的50元

于1933年至1936年出生的20元

于1937年出生的50元

(根据齐鲁晚报090113C02今日运河版济宁讯)

一.调整范围:于2008年底以前退休、退职职工。

二.执行时间:1月

三.调整标准:

A 普遍调整

第一部分退休职工为95元,退职职工为95元×80%

第二部分基本养老金或退职生活费×3.7%

B 适当提高(可重复计,退职职工无①-③)

①高级职称的正高60元、副高40元

②于1953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40元(其中于1949年1-9月参加革命工作薪金制的100元)

③原系工商业者40元

④于1927年底以前出生的50元

于1928年出生的90元

于1929年至1932年出生的30元

于1933年出生的60元

于1934年至1937年出生的20元

于1938年出生的70元

另.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退休老工人

红军时期的500元

抗战时期的400元

解战时期的300元

(届时再补) [刘超英的作坊blog.sina.com.cn/lllcccyyy1958]

篇7:生育保险待遇核定申报材料

生育保险待遇原则上由参保单位和女职工分娩的医疗机构向市医疗保险局申请支付,特殊情况下参保人员持单位证明也可直接申请支付。㈠申请产假生育津贴时,须提供以下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1份:女职工生育服务证、身份证、结婚证、婴儿出生医学证、生产出院证,填报《女职工生育保险产假生育津贴申领表》一式二份;

申报计划生育手术费时还须提供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病情证明原件、门诊票据原件及相关附件,填报《生育保险医疗费用与参保单位结算申领表》一式三份、《生育医疗费与参保单位结算接收清单》一式二份; 申请男职工配偶生育医疗补助时还应提供男职工配偶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1份、男职工配偶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出具的男职工配偶未就业证明,填报《生育保险医疗费用与参保单位结算申领表》一式三份、《生育医疗费与参保单位结算接收清单》一式二份。㈡本市定点医疗机构申请结算分娩医疗费时须提供;分娩女职工《妊娠登记表》、产前检查收费票据、分娩住院结算票据、收费清单、复式处方,填报《生育保险医疗费用与医院结算申领表》一式三份、《生育医疗费与医院结算接收清单》一式二份。

参保单位申请报销市外异地工作、居住、学习期间女职工生产分娩医疗费时除提供上述资料外,还应提供生产分娩医疗机构为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证明,填报《生育保险医疗费用与参保单位结算申领表》一式三份、《生育医疗费与参保单位结算接收清单》一式二份。近年来,县残联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县文明办的指导下,抓实常规工作,突出重点工作,推出亮点工作,下大力气积极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残疾人工作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重大突破,从各个方面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残疾人事业,残疾人康复、组织建设、扶贫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XX县残联创建文明单位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真心实意为残疾人服务

(一)狠抓理论学习。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凝聚共识和力量。及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广大干部集中学习,制定并完善了学习计划和制度,把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结合起来,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牢思想基础。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县残联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党员干部中提出了“十个不准”,坚持做到“八个坚持”,建立了“一把手”两手抓、班子成员分管齐抓的组织领导体系,从组织和领导上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强化措施、突出特色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XX县残联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开展活动引导广大残疾人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一)加强组织宣传,营造创建的良好氛围。一是制订实施方案,对残联承担的测评项目、创建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制订了具体工作措施和详细的推进方案,明确任务和目标,确保了创建工作的有效落实。XX县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丰机作办2011]24号文件转发了我们的做法。二是向全县残疾人发放倡议书,激发和调动广大残疾人积极参与到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来,为创建文明城市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强化工作机制,完善创建资料建设。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资料建设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XX县残联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完善台账资料。一是按照要求逐条逐一整理,分、分类别统一归档。二是在确保内容完成的情况下,大胆创新,体现自身工作特色。

(三)加大承包区域整治,提升文明形象。

主要负责人坚持每周六带领全体人员到清洁区打扫卫生,受到效能办、督查室多次《简报》和短信表扬。一是重点开展承包片区内违章摊点、店外经营整治。二是协同城管、环卫工人对巷道及门店外墙的乱贴乱花、野广告等进行彻底清洗檫除。

(四)认真做好省考核组验收期间的保洁和综合治理任务。省考核组验收期间,适逢大雨。县残联全体人员在主要负责同志的带领下,冒雨坚持岗位,坚持标准不走样,受到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县电视台做了专门采访。

三、坚持以文明创建为抓手,落实助残实事工程

XX县残联履行职责,加强管理,量化目标,强化责任,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顺利开展。

(一)以康复工作为抓点,为残疾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一是6岁以下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结合XX县实际,制定了《XX县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县分管领导为组长的XX县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领导小组。近年来,对全县6岁以下残疾儿童进行了调查摸底、筛查,确定对象,全年共安排200多名贫困残疾儿童免费进入康复机构训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是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县残联积极XX县卫生部门组织白内障复明对象筛查核实工作,确定了87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晶体植入率达98%,脱残率100%。

三是实施贫困残疾人辅具适配与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根据《关于做好贫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和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工作的通知》(苏残康〔2011〕

11、14号)文件要求,注册成立了XX县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启动贫困残疾人辅具适配与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覆盖全县14个镇区,惠及贫困残疾人960户。

四是深入开展“三助一给”项目。“三助”项目:根据众多贫困残疾人康复器材需求,县残联积极想办法,向省市残联争取及筹资购买康复器材,免费为10名聋哑残疾儿童安装助听器,为3名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为39名下肢缺失者安装假肢,为36名残疾儿童安装矫形器,为404名下肢残疾人捐赠轮椅,广大受助者深受感动。“一给”项目:按照上级康复部门的要求,认真抓好精神病康复工作,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定审批求助对象。三年来,共资助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1400例、免费住院7例。

(二)以惠民政策为依托,扶贫解困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重度一级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工作。下发了《XX县对生活不能自理贫困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实施办法(暂行)》,按照城镇每人每月100元、农村每人每月50元发放的标准,发放重残护理补贴733人。其中,城镇66人、农村667人,目前全部打卡发放到位。

二是高中及高中以上残疾学生教育专项补贴发放工作。按照高中阶段每人每年1000元、高中以上阶段每人每年1500元标准,发放教育专项补贴13.7万元、110人。其中,高中学生56人,高中以上学生54人。

三是一户多残、依老养残家庭等特殊困难残疾人生活救助发放工作。发放非低保特困残疾人生活救助三类对象984人、143万元。其中,特殊困难残疾人中低收入重度残疾人救助对象396人,一户多残救助对象529人,依老养残救助对象59人。

四是推行护理补贴金、重残补贴金保障制度工作。下发了《关于做好向低保家庭中重度残疾人发放重残补贴金工作的通知》,730名重度残疾人享受了护理补贴金,2848名重度残疾人领到了重残补贴金。五是残疾人教育、就业和扶贫工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高校残疾考生录取率保持在90%,对贫困失学残疾学生全面救助,确保上得了学;完成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000多人次;登记求职残疾人1600人次,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698人,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380多人,扶持发展盲人保健按摩8家,安置27名盲人就业;累计发放慰问金10万余元,救助1723个家庭。

四、抓阵地,送服务,满足群众需求

(一)XX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顺利推进。XX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项目,是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项目占地13亩、综合楼建筑面积3570平方米,全部按照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标准设计,交通方便,绿化新颖。建成后的托养中心设置床位121个,设有教学室、训练室、康复室、工疗室、活动室、食堂、生活庇护室,是集收养、教育、培训、康复、娱乐、劳动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保障机构。

(二)镇残疾人托养所全面落实。县残联坚持因地制宜与按需建设相结合,采取项目化的动作方式,已建成镇级残疾人托养所10家。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行,托养所有效整合资源,依托社区敬老院实施管理,工作人员及各种设施资源共享,既防止了资源浪费又丰富了服务内容。镇级残疾人托养所集收养、教育、康复、娱乐、劳动为一体,每处可接收15名以上残疾人,有效解决了听力、语言、智力、轻度精神及肢体残疾人的特殊社会保障问题,解除了残疾人家庭的后顾之忧。

(三)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该项目占地3.6亩、建筑面积3230平方米的县残疾人康复中心,获得县发改委立项批复,图纸设计已完成,计划于2012年6月动工,2013年年初建成投入使用。康复中心设有康复门诊、康复咨询室,康复训练室(pt、0t)、引导式教育训练室,感统训练室、游戏活动室、生活辅导室、个训室,培训教室,残疾人辅助器具展示厅、辅助器具租借、出售、维修服务处等。

(四)残疾人扶贫和农疗基地建设。在残疾人托养中心西侧租赁土地50亩,聘请江苏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进行了设计,建设集生产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康复”、“庄园托养”、“农家乐”式的省级或市级残疾人扶贫和农疗基地,将充分发挥扶贫基地农疗工场、技术培训等功能,组织和扶持贫困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产劳动,达到农疗康复和脱贫致富的目的。

近年来,XX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残疾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县”和“白内障无障碍县”,县残联多次被省、市残联评为残疾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康复工作先进单位、网站和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维稳工作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分别荣获“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县”,XX市“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残联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先进单位”、“镇级残联专职理事长配备工作特别奖”。XX县残疾人陈家振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和全省“劳动模范”,刘景全被评为全省“自强模范”和“劳动模范”,贾保卫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美发组第一名,并获得“阳光青年”和国家级“职业技术能手”称号。

总之,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XX县残联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和机关作风有了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但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活动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工作中,XX县残联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发扬良好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巩固、扩大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近年来,安平县公路管理站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干部职工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持续开展文体活动,通过一系列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干群素质、工作效能、生活质量和文明环境明显提高,实现了全站综合形象的持续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公路各项工作的稳步开展。20**年,该站被评为衡水市2009-20**文明单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创建氛围。

文明创建工作贵在持之以恒。对于文明创建工作,该站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将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切入点来抓。该站成立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并下设办公室,具体牵头组织实施创建工作,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文明创建目标、任务、举措,使全站干部职工明确了文明创建工作的内涵,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参加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全站形成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创建保障。

该站始终将队伍建设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结合点,贯穿于文明创建工作始终。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

一是加强党员干部勤廉教育。近年,该站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加强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认真开展“行风评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以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为重点,注重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学理论、筑防线,查漏洞、健机制,树新风、创业绩,促进了机关管理全面提升。二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坚持“科教兴路”发展理念,着力提高职业素质。大力开展教育培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职工的岗位服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

三、创新活动载体,提高创建水平。

该站始终将落实各项载体活动,提高创建水平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着力点,以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核心,实现干群素质、文明程度和工作成效有明显提升。一是开展“从细节入手、从我做起”活动。该站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处着手,以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在业务大厅使用文明用语,门口贴有“小心防滑”,在卫生间贴有“讲究卫生、人人有责”、“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提示标语,进一步提升文明氛围。二是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开展优秀养护工、文明班组、文明家庭的评选,在全站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极大地促进了各项工作。三是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文明城市建设,参加了义务植树和义务献血等活动,还积极为帮扶村捐书建书屋。四是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诸如乒乓球、拔河、跳绳、歌咏比赛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广辟活动载体,多方搭建平台,增进思想交流,加大沟通认识,既丰富了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也增强同事之间亲和力,提升单位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单位和谐发展。

四、公路工作协调共进。

开展创建以来,该站将文明创建工作作为动力,围绕工作目标将文明创建工作和公路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整个中心工作同步发展,协调共进。

在公路建设上,该站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公路建设速度,强化工程建设质量,打造了一批惠民工程、强县工程。实施了保衡路安平县城区段拓宽改造项目、正港路安平县城至饶阳中修项目等系列工程,极大提升了安平县城市品位,推进了城镇化建设进程,缓解了保衡路交通压力,方便了全县人民出行。

在公路养护上,该站围绕“洁美绿畅安”,着力提升公路综合服务质量。实施标准化养护,推行养护分段承包考核,保持公路良好路况和养护质量;加大对省干线公路实施美化绿化工程,创建绿色通道,投资60多万元购置清扫机等机械,采用机械与人工不间断清扫,保持路面无杂物、无积尘;对危桥进行加固改造,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完善公路标志标牌,优化公路环境,打造公路文明,全力让全县人民和广大车主行走得舒心、行驶得安心。近年来,干线公路技术状况全部达到优等,实现干线路面无坑槽无车辙,公路管养跃至全市领先水平。近年来,该站在建设公路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加强公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使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该站将继续把创建文明单位工作坚持不懈、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努力推动全县公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东北部,区域面积60.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万人,不仅拥有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三个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体育传统大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市体育局指导下,历届杨浦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过程中,按照以人为本、贴近需求的原则,积极将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融入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体卫结合、体教结合、体绿结合、体文结合等,着力为广大百姓提供低廉、便捷、有效的大众健身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市民体质和健康水平。近年来,杨浦荣获全国“游泳之乡”八连冠、区体育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还被纳入体育生活化试验基地试点单位,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试点单位等,积极创造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新经验、形成新亮点。

一、基本做法

(一)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公共体育管理网络 一是区级层面,建立了“一会、三中心、一基地”,即: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体育局、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卫生局等20多个职能部门和街道镇为成员单位,并聘请高校教授、群众体育专家成立区全民健身专家组,每年定期召开例会部署和研究全区全民健身工作。区市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加强体卫结合,全面推进全民体质监测工作;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心,已有培养注册指导员2117名,促进体育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提升;建立区体教结合指导中心,协调指导我区运动项目、布局、学校课余训练,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体系;区市民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基地,培养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健身团队骨干。

二是社区层面,建立了“3×12”的服务网络。第一个“12”是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心下,建设12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站;第二个“12”是12个街道镇均建有市民体质监测站,组建专业测试队伍,针对监测对象、数量、年龄段情况,积极推进市民体质“监测”向“服务”转变,对1200名市民开展了专项体质干预活动,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由20**年的90.7%上升至20**年的94.1%;第三个“12”是指在全区12个街镇建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其中3个国家级,8个市级。

三是居民区层面,在286个居委会试点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小组,形成三级服务网络,使体育健身服务直达居民区;积极推进体育社工进社区工作,建有792支社区健身团队。

(二)立足以人为本,建设亲民、便民的健身服务平台

一是建设综合体育运动场地。修缮改建后的江湾体育中心,包括综合体育馆、室外球场区、足球场及占地千余平方米的大型室内泳池,打造全民休闲健身一站式体育中心。投资近2亿,启动建设区全民健身中心(杨浦体育场综合改造项目),规划建设综合性区级公共体育场馆。投资1900万元,建成区少体校综合训练馆,为市民提供了一流的健身场所。

二是打造5分钟健身服务圈。建成19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2个社区健身苑和439个小区健身点;完善12个社区文化中心的健身设施,在2个社区文化中心试点配建300㎡以上的百姓健身房,做到居民出门5分钟内有健身设施;以“绿色体育”为理念,积极打造“一园一步道”,建成社区健身步道15条、公园健身步道7条,总长度达7020米。为保障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安全,我区每年投入专款对健身器材进行更新调整,并建立区、社区、小区的分级管理网络和安全隐患有奖举报制度,器材完好率保持在96%以上。三是推进“体育生活化”试验基地试点。我区选择殷行街道工农三村二居委作为试点基地,新建了健身步道、“九子”乐园,扩建小区健身场地,为每个楼组配送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短绳等体育用品,建有一支60名健身锻炼志愿者组成的辅导员队伍,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讲座、季度有比赛,“让全民动起来”,进一步提升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四是建立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我区与上海体育学院联手共建上海首个区级体育场地电子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囊括区内体育场地、健身场馆和活动项目等信息,以电子地图形式展示,市民登录区政府门户网站快捷方便地搜寻。

(三)探索模式创新,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服务体系

一是探索多元投入建设模式。发挥政策撬动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激活市场机制,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区在毗邻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地区,放弃高收益的商业房产项目,由区城投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占地36亩的黄兴体育运动公园全民健身中心,有足球、篮球、网球、门球和垒球等20个球场和户外攀岩、沙滩排球等适合青年特点的时尚运动场地,是目前上海中心城区运动项目最多、品质最高、规模最大的社区公共运动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确保50%的公益性运动时间和每月免费日的运作,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年内,黄兴体育运动公园二期、占地200多亩地包括高尔夫发球、射箭等项目的综合性体育公园将向公众开放,满足不同层次的健身需求。二是实现多方资源整合共享。我区20**年被列为首批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目前,全区93所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全面向社区开放,开放率达100%,总面积达38.2万平方米;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2所高校、二军大、94826等部队将操场、游泳池、训练场地等逐步开放,每年有百万人次市民受益。围绕场地开放中“管理、物耗、安全”等难题,我区积极探索委托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专业管理公司对开放场地进行管理。如,同济一附中、上音实验学校将游泳池开放工作委托具有游泳培训专业管理经验的上海美再晨体育培训咨询公司运作;探索风险补偿模式,各街道镇还与保险公司签订社区综合保险合同,有效消除了场地开放的后顾之忧;政府给予开放学校物耗补贴经费和奖励,以奖代拨促进学校加大开放力度;加强安全防控改造工程,结合中小学“校安工程”,已对4所中学实施教学区与运动区间的物理隔离、封门改建工程,将逐步在全区推开,积极构建场地开放的安全、长效机制。

三是提供专业化特色服务。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多元化、规范化建设试点,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主要有五大类:第一类是建有区体育总会、足球、风筝、网球等14家体育社团,每年举办数百项活动。第二类是建有12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成立了由街道、学校、企业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第三类是多个特色俱乐部,如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科教资源,建有7家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新“校企联办、多方参与”模式,建立上理工附小棒球俱乐部,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学校,走多元办训之路;积极发挥名人带动效应,上海首家丁俊晖桌球俱乐部、倪夏莲乒乓球俱乐部落户。第四类是培育一批优质健身休闲服务企业。我区建立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是全国首家体育类科技园,也是唯一一家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示范园,已吸引一兆韦德、巅峰减重等40余家优质健身休闲类企业入驻,不仅有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更为大众体育健身服务、赛事活动策划等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化服务资源。第五类是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互动,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横滨、大阪、中国香港等地的青少年极限足球、田径、游泳等社会团体开展经常性交流合作活动。

(四)贴近百姓生活,开展普及型、常态化的体育健身活动

一是打造特色体育品牌活动。我区成功举办首届环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20**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杨浦接力、中国壁球公开赛、澳式足球表演赛等一系列国际重大赛事活动,连续举办五届的世界极限运动锦标赛获中国极限运动协会特别贡献奖、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优秀组织奖,我区成为国家极限运动副主席单位;以赛事举办为契机,我们着力促进商旅文体融合互动,连续六届的上海极限运动挑战赛、极限音乐狂欢节已形成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号召力,成为市民踊跃参与的体育嘉年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

二是开展喜闻乐见的大众健身活动。牢牢把握服务群众身心健康的基本方向,积极组织各类常态、长效健身活动,突出全民健身的普及性和参与性,每年组织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节、万人健步跑等系列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广泛开展社区健身项目,组织健身操(舞)、健身气功、太极拳(剑)等群众健身活动,在各街道建立健身气功站点,推进“万名市民学习‘易筋经’操”政府实事项目。开展职工体育,在企业推广工间操和球类比赛活动,建立区企业工会体育干部联谊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区机关综合运动会,大力实施“二三三”工程,即建立乒乓球和桥牌两个体育兴趣小组、开展太极拳、瑜伽、社会体育指导员三项体育技能培训、举办乒乓球、桥牌、体质监测三项体育比赛。加大体教结合力度,建设小学、昆明学校、同济一附中等近20家对口学校与区青少年游泳、足球学校开展联合培养,为体育后备人才创造良好学习条件。推进少体校专业教练员进学校工程、体育教师“双师型”试点;建立辖区高校体育部联谊会,加强与区域内高校运动队合作衔接;抓好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在学生层面的普及型竞赛和活动,积极打造“一校一品”等体育活动品牌,鞍山初级中学获得上海首届“校园足球”赛冠军。在青少年学生课余假期时间,开展“阳光体育”、体育夏令营、学生肥胖干预等活动;每年有一万多名学生参与“人人运动、学会游泳”的免费培训课程,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自救技能。

(五)加强政府保障,夯实人、财、物多方位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坚持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区体育发展五年规划、区委、区政府工作报告,制定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每年围绕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相关事宜召开的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市体育局等各类专题会议50余次;“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近10项体育健身相关区政府实事项目,涉及社区公共运动场、健身苑点、健身步道建设、人人学会游泳、万人学会易筋经操等。

二是加强财力保障。区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体育的投入逐年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全民健身方面经费1792万元;用于场馆改造、健身步道等健身设施建设经费近3000万元;用于体教结合、学校体育场馆改造等经费近5000万元;用于竞技体育经费投入2776万元;全区“十一五”期间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经费共计约1.26亿元,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在机构精简的情况下,新设立区体教结合指导中心,为区体育部门引进优秀教练员等提供优惠政策。将区少体校由科级升格为处级单位,做大做强业余训练规模,进一步强化三、四线业余训练、学校课余训练等队伍衔接和项目布局,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建有3家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奥运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基地数属上海各区县之最,人才输送率持续多年名列全市前茅,严明勇等一批优秀选手在国际赛事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这也为全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一批专业化人才保障。

二、下一步计划

篇8:企业退休待遇核定办事指南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养老待遇制度

我国很早就建立了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1951年, 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1953年修正颁布, 1958年再次修改) , 《劳动保险条例》中明确规定, 企业或雇主每月按照工资总额的3%缴纳劳动保险基金, 其中, 30%上交全国总工会, 作为劳动保险总基金, 全国调剂使用;70%留在本企业, 用于支付职工的退休费用和死亡职工的遗属抚恤等长期支付的保险待遇, 当时的退休费用是实行全国统筹的。经过几次修改和完善, 当时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保障职工生活, 促进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在“文革”期间,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严重破坏, 一是管理机构被取消, 工会组织停止活动, 劳动部门被削弱, 养老保险工作无人过问, 陷于瘫痪状态;二是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被取消。1969年2月, 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改革的意见》, 规定不再向国营企业提取“劳动保险费”, 由劳动保险开支的各项劳动保险费用改从企业“营业外列支”, 即从企业利润中列支。这样, 退休费用由原来的社会统筹, 改成了由企业直接支付, 养老保险实际上成为“企业保险”。

《劳动保险条例》中明确养老金待遇为标准工资的50~70%, 养老金待遇一经审核确定, 不再变动。直到改革开放前, 国家没有出台过调整养老金待遇的政策。1978年, 《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 (国发[1978]104号) 出台, 重新明确了企业干部职工的退休制度, 职工退休费为标准工资的60-90%, 同时确定了困难退休人员退休费最低保证数25元, 退休费仍由企业支付。国发[1978]104号恢复和规范了广大干部职工退休待遇标准, 直到1995年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出台后才渐渐地淡出历史舞台。

第二阶段随物价变动适时增加各项生活、物价补贴

八十年代初,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原来那种以企业自我保险的体制日益难以为继。由于企业退休职工和退休费用大量增加, 造成那些退休人员多、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不堪重负, 严重挫伤了在职职工的积极性。1979年国家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 针对离退休养老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986年, 国务院发布《国有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建立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制度, 在全国开始全面推开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1991年, 国务院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 出台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发[1991]33号) , 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 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实行物价改革, 物价波动较大, 为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水平不受物价的变动而降低, 国家根据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增长情况, 参照在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 通过增加离退休人员的物价和生活补贴适时调整退休工资。1978-1992年, 国家先后七次增加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

1、国发[1979]245号文件, 即国务院《关于提高主要副食品销售价后发给职工副食品价格补贴的几项具体规定》指出:退休 (含离休) 职工、退休军队干部和按照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退职的职工, 均按所在地区固定职工的副食品价格补贴标准发给。一般地区, 每人每月发给副食品价格补贴5元;在纯牧业县 (旗) 的, 每人每月发给副食品价格补贴8元。新疆、西藏地区的补贴标准另作规定。

2、国发[1982]62号, 即《国务院关于发布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的通知》规定:1937年7月6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 按本人离休前标准工资每年增发两个月的工资;1937年7月7日至1942年12月31日参加革命工作的, 每年增发一个半月的工资;1943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参加革命工作的, 每年增发一个月的工资, 作为生活补贴。

3、国发[1985]6号文件, 即《国务院关于发给离休退休人员生活补贴费的通知》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离休、退休人员, 除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和国发[1982]62号文件规定享受的待遇和副食品价格补贴外, 从1985年5月1日起, 每人每月发给17元生活补贴费;企业单位根据自己的负担能力, 对离休、退休人员每月发给12—17元的生活补贴费。

4、劳字[1988]42号文件, 即《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发给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费的通知》规定:从1988年1月开始, 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 每人每月另外发给生活补贴费5元。

5、国发[1988]23号文件, 即《国务院关于试行主要副食品零售价格变动给职工适当补贴的通知》规定:离退休人员的补贴标准, 按在职干部职工对待。省会城市每个职工每月不得超过10元, 其他城市应当再低一些。

6、[91]财综字第44号文件, 即《财政部、劳动部、人事部、民政部、国家教委关于提高粮油统销价格和适当增加职工工资等问题的通知》规定:从1991年5月1日起,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离休、退休人员, 每人每月增加6元。

7、[92]财综字第38号文件, 即《财政部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适当发给职工等有关人员粮价补贴的通知》规定:从1992年4月1日起,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离休、退休 (退职) 人员每人每月均按在职职工的粮价补贴标准5元发给。

在实行普遍调整的同时, 国家还采取措施对下列特殊群体提高待遇:

一是提高退休、退职费的最低保证数。为保障困难退休退职人员的基本生活, 即从1983年8月起, 退休、退职费的最低保证数在国发[1978]104号规定的标准上提高5元 (即年老和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退休的, 其退休费的最低保证数提高到30元;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退休的, 提高到40元;因不够退休条件而退职的, 提高到25元) 。

二是提高特殊贡献人员的退休待遇。国发[1978]104号和国发[1983]141号文件规定, 提高了有特殊贡献人员的生活待遇。获得全国劳动英雄、劳动模范称号、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家、转业、复员军人, 在退休时仍然保持其荣誉的, 其退休费可以酌情高于所定标准的5-15%, 但提高标准后的退休费, 不得超过本人原标准工资。

三是建国前老工人增发1-2个月的生活补贴。根据劳人险[1983]3号所认定的建国前老工人比照离休干部增发1-2个月生活补贴。

第三阶段建立健全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国发[1991]33号文件出台后, 国务院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文件, 如《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国发[1995]6号) 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 以及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同时要求各地应当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之后, 国务院又在1997年和2005年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7]26号) 和《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2005]38号) 等指导性文件, 进一步统一规范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做实个人账户、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 明确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2011年7月1日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正式施行, 对各项社会保险作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和规范。

1989-2007年, 养老金调整逐步由随物价变动适时增加生活和物价补贴的定期增发养老金的方式向建立健全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过渡。

一、1989-1994年, 定期增发养老金

随着劳动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 国家对原办法作了一些调整, 改变了过去通过增加物价和生活补贴的方式提高人均养老金水平, 而是根据参加工作的时间、工龄等因素并按一定的标准增发离退休金或提高工资级差数额。具体调整情况如下:

1、《国务院批转劳动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一九八九年国营企业工资工作和离退休人员待遇问题安排意见的通知》 (国发[1989]83号) 明确:提高国营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 即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人员, 按参加革命工作的不同时期, 分别按不低于124元、87.5元、78元和70元领取离休费。1957年以来未升过级的离休、退休人员按本人原标准工资与劳人薪[1985]31号颁发的工资标准所列的相近工资额与上一级工资额之差增发离休费、退休费。同时, 年老和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退休的, 其退休费的最低保证数提高到50元;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退休的, 提高到60元;因不够退休条件而退职的, 提高到40元。

2、《国务院关于企业离退休人员增加离退休金的通知》 (国发[1992]29号) 明确, 从1992年1月起, 适当增加企业离休、退休人员的离休、退休金。未参加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离休、退休人员, 每人每月增发10元离休、退休金。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离休、退休人员, 按本人月基本离休、退休金 (包括上述增发的10元) 的10%增加离休、退休金, 离休人员增加数额不足12元, 按12元发给;退休人员增加数额不足10元的, 按10元发给。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办理退职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人员, 可参照上述办法增加退职生活费。

3、《国务院关于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的通知》 (国发[1994]9号、国办发[1994]62号) 规定, 国有企业中1993年9月30日以前离退休的人员, 从1993年10月起增加了离退休金。

二、1995-2007年, 逐步建立健全养老金正常的调整机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国发[1995]6号) 要求, 为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各地要建立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按照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1995-2007年, 国家11次调整了养老金待遇。据统计, 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从1995年的321元增加到2007年的963元, 增幅达300%。此段时间养老金调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调整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考虑到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情况差异较大, 国务院对养老金待遇调整的增长幅度作出了原则规定, 具体办法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由各地政府确定。二是普遍调整和特殊调整相结合。从1996年开始, 国务院明确提出, 养老待遇在普遍调整的基础上, 要向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退休科技人员、企业军队转业干部及退休早、养老金偏低的特定人员适当倾斜。三是对中西部地区给予资金补助。国务院决定, 从1999年起, 东部沿海七个省、直辖市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由地方自行解决;对财政确有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由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予以适当补助。

由于我国养老保险政策经历了诸多变革, 因制度体制等原因, 形成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待遇水平的较大差距, 在企业退休人员中也形成了不同时期人员养老金水平的差异, 出现了“职称越高, 差距越大”“退休越早, 待遇越低”等问题。尽管十多年来, 国家几乎是每年都在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但从总的情况看, 目前企业退休人员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为此, 国务院在2005-2007年连续三年大幅度地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缓解收入差距的矛盾, 在2008-2010年又连续三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 提高幅度也高于前三年水平。2011年又以较高的增幅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目前, 我国的养老保险待遇还存在不合理的差距, 特别是因为体制和制度原因造成的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差距过大。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国务院对此十分重视。解决养老金差距过大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除了建立和完善正常调整机制, 从整体上不断提高养老金的水平外, 及时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 完善“多工作, 多缴费, 多得养老金”的激励机制。其次, 在研究和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 统筹考虑解决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差距过大问题。第三, 在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 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使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制度上、管理上相互衔接, 化解因制度不同、管理不同、资金来源不同等造成的不平衡的矛盾。第四, 加快企业年金制度建设, 发展商业保险, 尽快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总体水平。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已经初步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市场经济自发地向效率倾斜, 保护强者, 但不能自发地实现社会公平和保护弱者。企业退休人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为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建立健全正常的养老保险待遇增长机制, 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待遇差距, 让退休人员分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这对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上一篇:五一表彰大会上的中层领导讲话倡议稿下一篇:激动人心的比赛优秀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