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

2024-05-08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共6篇)

篇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

解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

——陈法仲

随着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世界各国对企业的法律监管要求都日趋严格,特别是上市公司面临的法律监管环境更为严苛。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市场竞争范围不断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复杂的经营环境必然给企业带来更为严重的法律风险暴露。由于法律风险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重大法律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影响巨大,使得企业必须加强法律风险管理。为了指导企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所有经营环节中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以满足国内企业提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迫切需求,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T27914—2011国家标准,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以下称《指南》)国家标准,该标准于2012年2月1日正式实施。

律师作为从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主要人员,不但要了解该《指南》,而且要通过运用《指南》所提供的法律风险管理过程和相关的配套保障措施,有效管理客户企业法律风险,为客户企业提供更优质、更专业、更高端的法律服务,让大家更加了解《指南》,并能熟练运用《指南》。笔者从本期开始将通过一系列文章向大家介绍《指南》的主要内容及如何运用《指南》为客户提供服务。本文将通过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指南》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价值与意义等方面为大家进行解读。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念 根据《指南》中的术语和定义,企业法律风险(terprise legal risk)引用了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中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该定义中,企业法律风险是基于法律规定、政策要求或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与企业及其利益相关人的作为与不作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企业目标的影响。

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法律风险是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是企业法律风险的前提。其风险来源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和不作为。其后果是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影响。

二、《指南》出台背景与过程

《指南》是2009年国家标准委计划立项,于2010年底完成报批,2011年12月30日正式公布,2012年2月1日开始实施的。

早在2008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就开展了对该标准的前期研究工作,调研了国内较早开展法律风险管理的企业。2009年4月,成立了《指南》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2009年6月,按照标准制定原则,在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征集了相关行业专家的意见,提出国家标准草案。2010年4月,工作组在反复讨论、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0年7月,工作组对反馈后的意见进行了处理,形成标准送审稿,送审稿经专家讨论和处理后形成报批稿。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该标准,并通过2011年第23号国家标准公告予以公布,至此,《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出台。

三、《指南》的主要内容

《指南》由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及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前言、引言属于序言部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属于正文部分。

(一)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是介绍该标准的起草规则,提出该标准的单位,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二)引言

引言是说明编制该标准的原因。在该《指南》引言部分明确指出法律风险问题日益严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越来越大,所以就制定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标准,通过这个标准帮助和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三)范围

任何一个标准都不可能在任何专业领域都能用,因此就需要把界定标准的适用范围。《指南》在明确指出,本标准提供了企业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的通用指南。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为企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所有经营环节中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提供指导,企业以外的其他类似经营性主体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可参照本标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用指南在进行具体操作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不同环节的应用展开和细化。

(四)规范性引用文件

该标准里有两个规范性引用文件,第一个是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第二个是GB/T27921--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要注意的是,第一个文件没有注日期,也就是说将来如果标准修订了,修订后的版本也适用于本标准。而第二个文件注明了日期,就是说仅仅是该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如果修订,则修订后的版本不适用于本标准。

(五)术语和定义

如前所述,企业法律风险(terprise legal risk)引用了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中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指南》中明确,GB/T23694界定的“企业法律风险”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六)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原则

《指南》给出了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八项原则,即:审慎管理、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纳入决策过程、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1、审慎管理,在进行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尊重法律,要在诚信的前提下进行。策略和方法不应违反法律的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2、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由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进行风险管理活动要充分考虑法律风险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为保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法律风险管理活动要充分考虑企业当前整体管理水平。

4、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由于法律风险发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也都不可能脱离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因此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贯穿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5、纳入决策过程,企业所有决策都要综合考虑风险,以便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法律风险也是企业风险范畴,因此要纳入企业决策过程,作为企业决策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6、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与其他风险管理相整合,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7、全员参与,法律风险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发生,因此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并承担相关责任,各方人员要分工负责,并且要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8、持续改进,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会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企业要持续不断地对各种变化保持敏感并及时做出恰当的反应。

(七)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由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法律风险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监督和检查等四部分组成,而法律风险评估又包括法律风险识别、法律风险分析和法律风险评价等三个步骤。

1、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中与法律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归纳的一系列过程。通过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可以明确法律风险管理目标、明确与组织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参数,并可以设定法律风险管理的范围和有关风险准则。

(1)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指企业外部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法律等各种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本行业的业务模式及特点;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情况及其变化;与本企业相关的监管体制、机构、政策以及执行等情况;与本企业相关的市场竞争情况;本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企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对法律、合同、道德操守等的遵从情况;与企业法律风险及管理相关的其他信息。《指南》还特别提到,对于跨区域经营的企业,调查时还要特别关注不同地区问可能存在的环境差异。

(2)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指企业内部与企业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治理结构;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主要经营管理流程、部门职能分工等相关信息;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使命、愿景、价值理念;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职责、相关制度和资源配置情况;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及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利益相关者的法律遵从情况和激励约束方式;签订的重大合同及其管理情况;已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或法律风险事件的情况及相关的法律规范库和法律风险库;知识产权管理情况;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及与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其他信息。

由于企业所在行业和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对内、外部信息收集范围、内容以及分析方式进行补充和调整,以便为法律风险评估和应对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3)确定企业法律风险准则

企业法律风险准则是衡量法律风险重要程度所依据的标准,需要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始实施前制定,并且要体现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价值观、资源、偏好和承受度,在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确定法律风险准则的因素包括:法律风险管理的范围、对象及分类;法律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以及法律风险的度量方法;法律风险等级的划分标准;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法律风险或可容许的法律风险等级;重大法律风险的确定原则。

2、法律风险评估

法律风险评估包括法律风险识别、分析、评价。(1)法律风险识别

法律风险识别是在法律风险收集的基础上,通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描述、分类、分析归纳,最终形成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的过程。

法律风险识别的作用:通过法律风险识别,可全面、系统和准确地描述企业法律风险的状况,为下一步的法律风险分析明确对象和范围

法律风险识别的要点:要掌握相关的和最新的信息,必要时,需包括适用的背景信息,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变化信息。除了识别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事件外,还要考虑其可能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所有重要的原因和后果。不论法律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是否在企业的控制之下,或其原因是否已知,都要对其进行识别。

法律风险识别的工具:企业应当选择适合于其目标、能力及其所处环境的法律风险识别工具和技术。

法律风险识别中的工作:风险在哪里;风险的表现是什么;风险的动因和影响。

法律风险识别步骤:①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目的是为了保证法律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系统性。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要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求,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企业组织机构;利益相关者;引发法律风险的原因;法律风险事件发生后承担的责任;法律领域、法律法规及以往发生的案例。②查找法律风险事件。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检查表法等方法查找法律风险事件,查找法律风险事件要在前面构建的法律风险框架内进行。具体方法在《指南》里明确引用了GB/T27921-2011即《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中的方法。③形成法律风险清单。通过对查找出来的法律风险事件进行归类,确定法律风险,根据法律风险事件以及法律风险统一列表,列示出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可能产生的后果,相关的案例、法律分析意见以及涉及业务单元和部门、经营管理流程等信息,最终形成法律风险清单。

《指南》中提供了法律风险识别的一般框架和思路,不同企业可根据其行业、业务和管理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风险识别开展范围和方式,包括问卷设计、访谈等信息采集方式等。

(2)法律风险分析

法律风险分析是指对识别出的法律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为法律风险的评价和应对提供支持。

法律风险的可能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外部监管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现有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与执行力度;相关人员法律素质;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状况;所涉及工作的频次。

法律风险的影响程度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后果的类型;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于法律风险与其他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企业还要对法律风险与其它风险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明确各风险事件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风险组合对企业的影响。

(3)法律风险评价

法律风险评价是将法律风险分析的结果与企业的法律风险准则相比较,或在各种风险的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法律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确定风险管理的先后顺序,以帮助企业做出应对的决策。

法律风险评价步骤:①在法律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法律风险进行不同维度的排序。②在法律风险水平排序的基础上,对照企业法律风险准则,可以对法律风险进行分级。③在法律风险排序和分级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其管理的需要,进一步确定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先应对的法律风险。

3、法律风险应对

法律风险应对是指企业针对法律风险或法律风险事件采取相应措施,将法律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法律风险应对包括应对策略、对现状进行评估、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三个环节。

(1)应对策略

选择法律风险应对策略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企业的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等;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价值观、资源、偏好和承受度等;法律风险应对策略的实施成本与预期收益;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价值观、对法律风险的认知和承受度以及对某些法律风险应对策略的偏好。

(2)对现状进行评估

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现状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资源配置;职责权限;过程监控;奖惩机制;执行者能力要求;部门内法律审查;专业法律审查;法律风险意识。

(3)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

应对措施的实施计划中应包括以下信息: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机构、人员安排,明确责任分配和奖惩机制;应对措施涉及的具体业务及管理活动;报告和监督、检查的要求;资源需求和配置方案;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优先次序和条件;实施时间表。

企业在制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之后,还是要评估一下剩余风险是否可以接受,如果不可接受,就需要重新调整,或者制定新的应对措施。并且还要评估新的措施的效果,直到剩余风险可以接受,这是对于剩余风险的考虑。

在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时,还要考虑执行法律风险应对措施,会引起企业风险情况的改变,这个改变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需要进行跟踪、监督有关风险应对效果和企业环境信息,并且对这些变化进行评估。必要时要重新制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也可以说,法律风险应对是递进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内外部整个法律风险的变化,对制定的措施进行评估调整,从而保证措施的有效性。

4、监督检查

应对之后,要进行监督检查,这也是贯穿始终的活动。监督检查包括风险管理测试计划的实施,还有环境和风险变化的监控,都是在监督与检查环节中做的工作,通过监督和检查,把信息反馈到法律风险信息当中,进行下一个循环。监督检查作为促进法律风险管理流程执行和改进的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监督检查内容的设置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①企业相关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②具体法律风险事件的变化分析,针对企业辨识出的风险和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跟踪分析,实行对风险的动态化监控管理。③对企业制定的法律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进行过程分析,必要时调整,提高执行的有效性。④根据具体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同时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管理需求,提出管理改进建议,完成风险管理流程的闭环管理。

5、沟通和记录

沟通和记录贯穿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是很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沟通能够使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目标和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促进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记录是实施和改进整个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作为整个管理过程的载体和沟通工具,有效保障相关数据的存储和利用。

由于企业各层级人员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点不同,其法律风险偏好和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期望也不同,因此,企业在法律风险决策过程和法律风险管理执行中应当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并保存相关记录。同时企业也要保证法律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能够与企业其他相关人员能充分沟通,从而获取履行职责所需的相关记录和档案材料,在外部,还需要与监管机构、立法及司法机关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

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记录是实施和改进整个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建立记录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出于管理目的而重复使用信息的需要;②进一步分析法律风险和调整风险应对措施的需要;③可追溯要求;④沟通的需要;⑤法律法规和操作上对记录的需要;⑥企业本身持续学习的需要;⑦建立和维护记录所需的成本和工作量;⑧获取信息的方法、读取信息的容易程度和储存媒介;⑨记录保留期限管理。

(八)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

有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还需要具体实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实施同样也是一个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方针、组织职能、制度流程、资源配置、信息沟通和报告机制以及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等。

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方针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方针需明确下列事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理念;管理层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承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标;企业的法律风险偏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及其他风险管理目标的关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标的层次分解和细化;持续改进的承诺。

2、组织职能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法律风险管理机构或者岗位,职责包括:明确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构或岗位的人员组成,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和管理需求,必要时可设置企业总法律顾问,从总体上负责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明确内外部法律风险管理资源的分工和合作方式;明确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定、实施和维护人员的职责;明确执行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维护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和报告相关风险信息人员的职责;明确企业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在其本职工作中有关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建立批准、授权制度;建立考核方法、奖惩制度。

3、制度流程 企业应根据其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建立完善适当的配套制度和行为规范。制度流程需要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将法律风险纳入到流程控制中,确保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切实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确保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的统一理解和执行。建立完善要考虑的因素: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法律风险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定要考虑企业的制度体系,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确保一致性;形成对制度规范的定期更新,确保时效性。

4、资源配置

企业需要根据法律风险管理计划,为法律风险管理分配适当的资源。

在资源配置时要考虑的因素:法律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的技术、经验和能力要求;法律风险管理过程每一阶段所需要的资金及其他资源;法律风险管理目标、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5、信息沟通和报告机制

为保证相关部门信息的互动沟通,企业需要建立法律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和报告机制。既要建立内部沟通和报告机制,同是还要建立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机制。

建立内部沟通和报告机制的目的:保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及其调整得到适当的沟通;保证在企业内部充分报告法律风险应对计划实施的效果和效率;保证在适当的层次和时间提供法律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建立与利益相关者协商的程序。

需建立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机制的目的:对外报告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治理要求;与利益相关者保持有效的信息沟通;树立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信心;在发生突发事件、危机和紧急状况时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为企业提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报告和反馈。

6、管理文化

《指南》中明确,企业应当注重法律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从而促进法律风险管理的贯彻实施,保障法律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风险管理文化培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全体员工中树立法律风险管理是大家共同责任的理念,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上履行防范法律风险的职责;企业领导层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态度、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承诺要特别重视;提高重要流程及核心岗位员工法律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制定系统化的法律风险管理培训计划,加强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知法、守法和用法水平;加强法律风险管理机构专业人员的法律实务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对内部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形成良好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

(九)附录

附录部分收录了四份资料性附录。

附录A是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示例。主要从“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活动”和“引发法律风险的原因”两个角度来构建。引发企业法律风险的原因,可分为法律环境、违规行为、违约行为、侵权行为、不当行为和怠于行使权利六种。附录B是法律风险清单示例。清单分三个信息区,包括基础信息区、法律信息区、管理信息区。基础信息区主要为编码、风险名称、行为代码及引发风险的具体行为;法律信息区,包括风险涉及到的法规、法条、案例、法律责任和后果、法律建议等;管理信息区,包括风险涉及到的企业内部部门、外部主体、经营管理活动或流程等。

附录C是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示例。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主要通过对法律风险发生可能性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的范围包括:内控制度的完善与执行、我方人员相关法律素质、风险对方综合状况、外部监管执行力度、工作频次等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若干评分标准,示例中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赋予不同分值,从1分到5分,表示发生可能性依次加强,得分越高意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对照该评分标准,可计算出该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得分。

附录D是法律风险影响程度分析示例。

风险事件影响程度是指该风险事件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大小。对法律风险影响程度的量化分析,可以从财产损失大小、非财产损失大小、影响范围三个维度进行,每个维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若干评分标准,示例中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赋予不同分值,从1分到5分,表示影响程度依次加强,得分越高意味风险影响程度越大。对照该评分标准,可计算出该风险影响程度的得分。

四、《指南》的价值与意义 《指南》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国家出台的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专项标准。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法律风险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企业法律风险的内涵界定。

《指南》的基本框架体系遵循了国家标准GB/T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的基本框架体系,与国际风险管理标准ISO31000相一致,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前瞻性。

《指南》作为具体风险的管理标准,突出了法律风险的特点,并且进行了细化研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具有普遍实用性。同时在保证普适性和前瞻性的基础上赋予了处于不同阶段和层级企业使用该标准的灵活性,增强了自身可操作性。

篇2: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

企业法律顾问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由企业聘用,专职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并经注册,本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在参与企业的决策、经营、管理、预防和处理各种法律纠纷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法律顾问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是用人单位选择法律顾问的一个重要因素,由国家人事部组织的全国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统一考试,实行以2年为一个周期的考试成绩管理办法,通过全部科目,颁发由人事部统一印制的、人事部与原国家经贸委、司法部用印的《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篇3: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1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起源及发展

1.1 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完善法律风险管理

2006年6月, 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对合同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管理策略、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等进行了系统描述, 并将企业法律风险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律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的管理起到支撑作用, 把好法律风险这一关对企业风险控制具有统领全局的意义。2008年6月,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随后《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配套指引相继出台, 明确指出企业应围绕总体经营目标, 全面识别、系统分析生产经营中与实现经营目标相关的风险, 科学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1.2 企业目标战略实现要求企业完善法律风险管理

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于1882年成立法律部以来,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 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的领域合理配置资源, 但市场竞争也将更加充分和空前激烈。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正在逐步融合, 市场竞争规则越来越规范和透明。尤其近年来, 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法律风险日益增多。企业需要提高认识, 注重防范潜在的金融、市场、地域文化等风险, 建立适应国际化要求的有效法律风险管理机制, 合理控制风险, 将法律风险管理前移, 实现“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的全面转换, 从源头上进行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

2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基本原则

2.1 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企业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 包括自然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等, 许多风险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存在交叉和重叠, 往往可能会相互转化。法律风险与其他各种风险的联系最为密切, 关联度最高。法律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以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 以对企业历史数据的研究为基础, 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掌握企业法律风险全局, 确定重点, 集中力量应对。通过实现企业法律风险与其他风险管理的有机整合, 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2.2 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原则

法律风险产生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 其识别、分析、评价和应对都离不开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多年来的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使企业逐渐认识到, 发生在企业内部不同管理部门, 不同业务领域或不同的生产经营环节的风险, 相互此消彼长, 如果企业仅从某个部门、某项业务、某个环节角度去考虑风险, 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乃至贻误风险管理时机。而企业自身更熟悉本企业的经营情况, 更了解风险状况, 因此,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组织的特点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2.3 全员、全过程实施原则

员工是管理的根本。由于法律风险产生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 法律风险管理不能仅仅依靠法律顾问、法务部门、律师事务所等外部资源, 更要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 要企业全员参与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和落实工作, 包括企业的法务部门 (或人员) 、各岗位员工分工负责。注重发挥企业内部资源, 将完整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嵌入企业各个部门的实际工作中。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业务流程, 乃至各个岗位结合起来, 以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2.4 管理流程规范化规则

企业实施任何行为都需要遵守法律规定, 法律是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基本依据。法律风险管理要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业务流程, 将相应的法律风险管理要求嵌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 使其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 实现流程管理。从整个企业运行出发, 在充分诊断业务流程各环节, 分析业务流程存在的法律风险点及评估法律风险的基础上, 以法律为依据, 用市场经营的法则, 着眼于建立一套统一、完整、清晰的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和应对机制, 实现法律风险防控与企业管理完全对接, 满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化要求。

2.5 持续改进原则

企业法律风险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动态发展的, 随着内外部法律环境的不断变化, 风险种类、性质和表现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应实时跟踪法律风险环境的变化, 通过及时监督检查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运行状况, 确保应对计划的有效执行, 并根据发现问题研究改进方法, 对下一周期的法律评估和风险控制管理改进和调整, 企业进入下一个法律风险管理循环, 对随时产生、发现的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控制及效果测评, 形成一个动态的法律风险管理和体系, 使得法律风险管理流程成为一个可持续运转的闭环。

2.6“预防第一”原则

当前, 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作为企业一项基本的战略性的管理方式, 就是将企业法律工作重心前移, 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 把法律风险防范作为企业一项常规性的管理工作, 融入企业和个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对企业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目的在于增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计划性和时效性。通过定期法律风险体检, 依据严格的法律风险检验流程和规范, 对企业法律风险环境和法律风险管理水平做出客观、准确评判, 并提出相应预防、改善措施, 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达到清除企业各类法律风险隐患的目的。

3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策略

3.1 提升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能力

加强普法教育、法制宣传和法律风险管理培训, 进一步强化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增强法律风险意识, 提高法律风险管理能力。牢固树立“依法、合规、公平、诚信”的理念, 使“依法经营、合规经营”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一是通过多种形式法制宣传、开展关键岗位人员法律知识培训, 以及普法教育进基层、进车间等途径积极组织学法遵法、依法办事, 推动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二是在各部门、各单位成立法律风险管理活动联络组, 通过各环节法律风险管理情况汇报与沟通, 建立贯穿上下级、各单位的风险管理信息传递渠道, 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响应, 形成信息“传递、研判、核实、分析、反馈”闭环机制。三是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 明确工作流程, 并逐步推进制度和标准进车间、入班组、到岗位, 建立健全制度执行、检查、评价、反馈、考核、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 确保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执行刚性。

3.2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企业管理工作有机结合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可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御能力。企业通过对内控机制的整合, 将法律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向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延伸, 嵌入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科技管理、国际业务、生产运营等业务流程, 突出重点, 进一步优化业务管控流程, 构建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完整链条, 全面提高法律风险事前、事中、事后防御能力, 有效地消除和化解风险, 全面提升企业法律风险防控能力。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业务流程, 将相应的法律风险管理要求嵌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 将其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将法律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和管理环节的完全融合, 实现流程管理。

3.3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指导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行为, 有效控制法律风险也是企业的战略资源,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保障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 法律风险评估和应对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中应充分考虑法律风险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等因素。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应当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确立管理目标, 确定企业整体法律风险种类和法律风险可承受范围。针对企业不同经营周期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 对法律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进行适时调整, 使风险管理切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 符合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 最终实现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与企业战略思想和发展目标高度一致。

3.4 加快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创新

按照依法治国和依法治企要求, 以制度标准体系建设为基础, 将法律风险管理关口前移,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 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 研究法律风险成因, 尽早识别和消除法律风险根源, 提前预防。根据风险级别, 从制度规范建设入手, 将所有的经营管理都纳入法律风险控制体系中, 以各岗位职责为突破口, 着眼于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 突出重点, 优化法律风险控制的制度流程, 实施绩效考核和动态监控、评价, 随着企业法律环境和经营发展战略的不断变化, 法律风险防控的重点也相应适时调整、实时更新。不断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对法律风险实施持续、系统、动态的防控, 实现从单纯防范法律风险向防范管理风险的转变, 促进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升级完善。

参考文献

[1]高志宏, 党存红.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篇4:为企业家提供法律指南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顺德地区有很多企业家,也发生了企业家犯罪的案件,这表明现阶段企业家们防范刑事法律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严重缺乏。我们对辖区内的企业家犯罪案件进行整理分析,希望能为改进企业成长的法制环境和推动相关立法科学化提供一些实证素材,进而帮助企业家有效防控刑事法律风险。”顺德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黎明表示此次专题调研不仅要揭示企业家犯罪现象的规律性和代表性,还要以此来弘扬顺商精神,服务当地企业的健康发展。

预防要走进企业

“腾越公司是碧桂园‘御用’的建造商,我们在侦办一起案件中发现腾越公司内部人员的职务侵占行为,当时我就思考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会不会在其他环节也有关联影响,于是和企业组织了一次座谈,了解了企业的内部运作,最后给企业发了检察建议,后来和企业负责人交流,我能感觉检察建议都说到点上了,企业也在积极整改。”黎明说这件事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认为检察院的办案人员不能老是在办公室里坐着,要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环境,了解企业是怎么运作的。

“走进企业”的想法很快就付诸实践,尤其是在对辖区内的企业家犯罪做了专题调研之后,发现要从源头上防范企业家犯罪的发生,必须不断提高企业家犯罪的防范意识和手段,顺德区检察院便开始在这方面做很多有益的尝试,开展与企业相关的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在这其中,最让人瞩目的便是“一镇街一民企一行业协会”的共建活动,而这个共建活动也有着鲜明的顺德特色。“顺德有十个镇街,几乎每个镇街都有一家非常著名的企业,比如北滘镇美的集团、勒流街道的东菱凯琴、容桂街道的格兰仕等,我们之所以开展‘一镇街一民企一行业协会’这样的共建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顺德特殊的地区经济格局来进行安排的。”顺德区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吴绪珍告诉《方圆》记者,顺德检察院在每个镇街选取一家名企、一家行业协会作为共建活动的切入点,通过开展讲座,与企业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法治宣讲,重点讲解关于侵占罪、挪用资金罪等刑法规定,及时为企业提供法律帮助和防范指导。

检察院的做法得到了当地企业的积极响应,在2013年举办的两场廉政文化讲座上,均安镇那一场中层企业家参与人数就有60人,北滘镇的办税员协会听讲人数达上百人。不仅如此,很多企业单位开始主动联系顺德区检察院,希望检察院能参与他们自己组织的职务犯罪预防活动。均安镇医院便是其中的一家,2013年12月9日晚,职务犯罪预防科便受到该院邀请,副科长兰琳英为此做了一场题为“珍惜自由、珍惜家庭、珍惜岗位、远离职务犯罪”的廉政法治讲座。

吴绪珍表示面向企业的法治宣讲工作不能单纯依靠预防科,检察院正在构想成立一个宣讲团,根据企业需求的不同,选派相应科室的骨干去举办法治讲座。“因为每个企业的需求不同,像有的企业需要劳动合同法的宣讲,就需要民行部门的骨干,有些企业想了解合同诈骗、挪用资金、职务侵占这类案件,我们可以找公诉或者侦监的具体办案人员去现场普法,因为他们接触的案例比较多,而普通的普法宣教都可以由预防部门来进行。”

多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如果一个企业遇到什么困难,很多都是通过行业协会讨论,大家给出一些意见,我们和行业商会协会有沟通的话,能够及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顺德区检察院民事行政科检察官叶建说他们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行业协会的枢纽作用,能将企业和检察院更迅速地连接起来,发现这是一个能很好为企业服务的平台,由此,顺德区检察院与各个行业协会也展开了积极的合作。

“在强化法制宣传,提高企业家的法律意识的同时,我们也强调要发挥法定机构及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吴绪珍表示行业协会或者商会的作用不仅是为会员企业开展融资服务及融资担保服务,它能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多。“开展各类法律培训活动,强化企业的法律意识,或通过常设法律顾问或专业顾问团,在公司企业营运的过程中,为会员企业提供及时的专业意见及法律意见,帮助其审查合规和风险环节,对风险进行判断评估,督促企业建立与完善决策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有效防控会员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

根据吴绪珍的介绍,截止到2013年9月,顺德区的法定机构、行业协会商会蓬勃发展,已成立5个法定机构,78家行业协会商会,其中专业性和联合性协会商会35家,联系会员企业13000多家,积极为会员企业提供风险评估、督促企业建立与完善决策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除此之外,该院还充分利用宣教方式,直接带企业去监管场所进行参观,比如组织红星美凯龙中层管理以上员工去看守所参观,找一些职务侵占或者挪用资金这类涉及企业家犯罪的服刑人员与参观的员工面对面,现身说法。有的企业想参加开庭旁听的,就组织了该企业员工中层去旁听一个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案件。

篇5: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

《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5月1日起实施

“高钙”“低糖”

得靠数字说话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更高了。那些迎合人们消费需求,标有“高钙”“低糖”“脱脂”等营养标志的食品倍受欢迎,但对于食品营养成分是否与标注宣称的一致,一般无人知晓。不过,从5月1日起,这类声称文字就不能随便标示了。

当前营养标签有点乱

为了更好地宣传产品,许多企业都在自己的产品上标注了营养标签。但长期以来一直缺少独立的、有实际意义的食品营养标签标准和法规,现行法规标准对营养成分标示、营养声明和健康声明均没有具体的定义和要求,市场上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食品的营养标签标注方式和内容差别很大,对营养元素含量的标注也比较模糊。例如,一种名为皇家动力的功能性饮料,标注的钙含量是1.0-20毫克/100毫升,高低相差20倍,标注的镁含量是0.2-10毫克/100毫升,更是相差了50倍之多。

糖的划分更为明确

在一些超市和便利店,记者发现有不少饼干、豆奶、乳制品和八宝粥等食品号称“低糖”。但实际上,这些号称“低糖”的食品,糖分往往过高。一罐桂圆低糖八宝粥的配料中虽然标注含有白砂糖,但具体的含糖量没有标示出来。销售人员说,比如说一般的八宝粥含糖量是20克,这里面可能只含了10克,这就是低糖,具体低到多少,她也说不清。

通过法规形式对糖进行划分和定义,这是比较明确的一次。《规范》中规定:“每100克食品中糖含量不大于5克可称之为‘低糖’。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是指糖、寡糖、多糖的总称。糖指所有的单糖、双糖。如葡萄糖、蔗糖等。寡糖也称低聚糖,指聚合度为3―9的碳水化合物。多糖指聚合度大于等于10的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和非淀粉多糖。非淀粉多糖指除淀粉以外的所有植物性多糖。”

警惕“隐性食盐”

日常饮食中,除了食用盐之外,很多食物中也是含盐的。比如面包、饼干、油条、油饼,甚至许多蔬菜也含盐,如豆芽、紫菜,这些盐被称为“隐性食盐”。

以上食物中含有的食用盐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一些零食中的食盐往往易被人们忽视,如薯片、火腿肠、瓜子、话梅等。记者在超市看到一些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表,发现包括一些知名品牌在内的火腿肠、薯片、话梅等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表中虽然都有食用盐这一项,但都未注明食用盐的含量。

《中国膳食指南》中规定,成人每天盐的摄取量不超过6克。自家盐罐里看得见的盐容易控制总量,相比之下,看不见的盐就更可怕了。因为有些高盐食品吃起来不一定咸,单靠味觉分辨含盐量的高低未必准确,而且很多食品同时有其他味道,比如甜味往往会盖过咸味,所以选择食品时,应该格外警惕“隐性食盐”的过多摄入。

不能随便冠以“高钙”“低脂”

4月11日,华联超市内,不少市民在购买奶粉,大部分奶粉的包装上都标注着“高钙”“高蛋白质”等字样。“买奶粉当然选高钙的,小孩子正在长身体,需要补充钙。”购买高钙奶粉的周女士说。一旁正准备购买脱脂奶粉的刘阿姨说:“现在年纪大了,不敢喝高脂肪的,一般买低脂的。”不少消费者表示,包装上较为专业的营养表很难看懂,在选购奶粉、饮料等食品时,只能根据外包装上简单的宣传区别种类。

究竟什么样的产品是高钙、高蛋白、高营养?对于消费者的疑问,超市里的部分销售人员坦陈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不多,他们推销产品时也只是提前熟悉包装上的宣传和产品说明,认为“比一般的高就是高营养”。不少促销员甚至建议顾客自己去比较营养含量,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了。对于这样的回答,消费者表示难以接受。

根据《规范》,只有当每100克固体食品中钙含量不少于240毫克,每100毫升液体食品中钙含量不少于120毫克时,才能在食品外包装上标示“高钙”;只有当100毫升液态奶和酸奶的脂肪含量不超过0.5克,或100克奶粉的脂肪含量不超过1.5克时,才可标示“脱脂”。而且,以前在标签上常见到的“≤××”“≥××”“××-××”等标示方式将不能使用,只能用具体的含量数值来表示。

本地企业:

严格按国标执行

青海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韩强接受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他们没有接到关于《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的通知,所以没有更换营养成分表的打算,公司现有的消毒奶、酸奶、无菌奶等产品依旧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韩总说,脂肪高低取决于奶牛品种和原奶质量,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牦牛奶中脂肪的含量高于水牛和黄牛原奶中的脂肪量。

下列预包装食品

可以不标示营养标签

食品每日食用量不足10克或10毫升;

包装的生肉、生鱼、生蔬菜和水果;

包装的总表面积小于100平方厘米的食品;

现制现售的食品;

酒精含量大于等于0.5%的产品;

《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选读

▲是不是5月1日起所有包装食品都要换包装了?

5月1日起食品企业可以自愿选择执行。当食品企业生产产品标示营养成分或者进行声称的时候,应当按照《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要求标示营养成分。如果不标营养成分,也不进行任何营养或功能声称,则不需要换包装。而且,2008年5月1日《规范》正式实施后,还将给食品企业一定的过渡期使用原有库存标签和建立新的营养标签标示系统。

▲酒需要标示营养标签吗?

《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明文规定酒精含量大于等于0.5%的产品均属于豁免范围。

▲超市的面包加工点销售的面包被豁免吗?

在面包房、面包制作点现场制作、现场销售的食品可以不标示营养标签。

▲调味品需要标示营养标签吗?

对于味精、花椒、大料、桂皮等每日摄入量小于10克的调味品,可以不标示营养标签。因为这些食物的营养成分摄入量小,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

▲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达到什么水平,方可标示“高蛋白质”或“富含蛋白质”?

当固体食品的蛋白质含量≥20%,液体食品的蛋白质含量≥10%就可以说高蛋白。即每100克固体≥12克或每100毫升液体≥6克时,均可以声称“高蛋白质”或“富含蛋白质”。

▲什么是碳水化合物?

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是指糖、寡糖、多糖的总称,是提供能量的重要营养素。一般米饭、馒头等谷类食物含碳水化合物较高。

▲“低糖”食品对糖含量有什么要求?

要求每100克或100毫升的食品中糖含量≤5克。

▲“低能量”是指多少?

是指每100克食品中的能量值≤170千焦,或100毫升食品的能量值≤80千焦。

▲“低胆固醇”是指多少含量?

是指每100克食品中胆固醇含量≤20毫克,同时其能量值≤170千焦;或每100毫升食品中胆固醇含量≤10毫克,同时能量值≤80千焦。

▲乳制品中的脂肪含量达到什么水平,才能标示“脱脂”?

当100毫升液态奶和酸奶的脂肪含量≤0.5克,或100克奶粉的脂肪含量≤1.5克时,可以标示“脱脂”。

▲什么是钠?

食品中钠指以各种形式存在的钠的化合物的总和。日常所食用的食盐就是氯化钠,是膳食中钠的最主要来源。

▲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用语可以随意使用吗?

只有当食品的能量或营养成分“含量显着”时,才能进行功能声称。

篇6:企业精细化管理实施指南

为进一步提高分公司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基础、着眼长远的战略措施,不断提高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结合分公司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团公司创建“三化一型”大企业集团为目标,以全面提升执行力、提高效率和效益为出发点,围绕分公司中心工作,运用科学适

当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把“精、细、实、严”落实到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要求:以“精”为目标,以“细”为手段,用1-2年时间,把精细化理念贯彻到运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以“精细化的规划,精细化的分析,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操作,精细化的核算”,实现企业管理从机会型到战略型、从经验型到科学型、从定性到量化、从静态到动态、从外延式到内涵式、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转变。实现分公司发展思路明晰化、组织体系科学化、绩效考核全面化,使员工执行力、服务质量大幅提高。

二、活动内容

(一)精细化管理

实施精细化管理,是针对分公司当前管理现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以抓好关键环节、重点细节为着力点,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1、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突破口和基本方法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精、准、细、严。精是做精、做好,精益求精;准是准确、准时,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操作细化、管理细化,重视细节;严是严格执行制度标准和程序规定,严格控制偏差。

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完善制度与规范流程、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即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岗位责任、流程、制度执行到位。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细化、量化、实证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

2、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制定并细化落实发展战略和任务目标。6月底前,完成分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编制工作,并报集团公司;10月底前,根据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分公司的发展规划,对有关任务目标进行细化、落实。

二是完善细化规章制度。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修订,细化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4月底前,将现有制度汇编以及修订方案报送集团公司;6月底前,将修订后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报送集团公司审核;审核后,在分公司内网公布。

三是细分业务流程,细化产品与服务标准。要全面梳理、细化、再造业务流程,明确管理层级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的界面与权限,处理好业务之间的接口。根据实际,将集团公司制定的标准体系落实到管理和员工操作中去,确保执行到位。

四是以贯标为抓手,推行精细化管理。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建立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sa8000社会责任体系。在生产、办公等现场积极推广“6s”管理、流程再造、可视化管理等精细化管理方法。通过人的规范化、事的流程化、物的规格化,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保障安全,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提高员工素养和企业形象。

五是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抓好服务与生产过程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体现管理水平。要把“五精四细”的要求落实到管理与生产的每个环节,积极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精华,掌握管理企业的精髓,打造精品和品牌,精通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渠道,业务流程之间要做到协同精密;要细分职责岗位、细化任务目标、细化制度流程,培育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结合文明创建工作,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管理理念,全面细化业务流操作规范,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实现提升司乘人员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的目标。提出1-2条体现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六是加强业务流程与管理环节的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统计分析、财务管理、设备管理、业绩考核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加大信息技术在道路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创新活动

创新活动要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管理创新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建立创新型企业。

1、理念创新。加强在发展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加强引导和鼓励。2010年要总结出1-2条有实效的创新观念。

2、管理创新。针对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从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加强发展战略、三项制度改革、管理架构、绩效考核等领域的创新力度。同时,要加强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创新工作,关注细节的改进,把创新工作渗透到每个管理环节和生产工序。2010年,要选择1-2个创新课题,要见实效,出成果。

3、科技创新。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加大在管理手段、管理工具 等方面的创新,推广与开发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三、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3月20日前,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全面部署。充分利用网站、内部信息、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好经验、好典型,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

2、查找问题与方案

制定阶段。要全面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自查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明确精细化管理的重点、方式方法和步骤等;要确定创新课题方向、题目、内容概要和时间安排等。方案于3月15日前报集团公司。

3、活动实施阶段。4月至11月,全面开展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工作,把活动贯穿到日常管理与经营中去。活动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调度交流会,分析情况,交流经验,及时改进。

4、总结考核阶段。12月份,对“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要形成相应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科研课题、创新成果、信息化系统等成果。分公司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5、巩固深化阶段。2011年,要按照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要求,对活动形成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科研课题等成果进行巩固和深化,使活动常态化,把精细化与创新精神作为分公司的价值观,提升到企业文化的范畴。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分公司成立“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活动的发动、组织、监督和考核等工作。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抽调精干力量并明确一个职能部门,集中开展活动。

2、加强学习培训。要以精细化管理和创新为重点,通过外部学习和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相关知识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并制定培训考核标准,强化培训效果;积极组织员工学习精细化管理的知识,调查研究创新的内容、方式和途径。

上一篇: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下一篇:新学期改变的作文